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律行事钞批(一)
2014-04-09 12:22:5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454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 第42册  No.736


【唐 大觉撰】


四分律钞批目次


卷第一 : 卷第一本    六门分別


卷第二 : 卷第一末    六门分別之余    释十门义    标宗显德篇第一


卷第三 : 卷第二本    重释十门义(释第六随文判释已下)


卷第四 : 卷第二末    重释十门义之余(第三对外宗教兴意之余)


卷第五 : 卷第三本    重释十门义之余(十门道俗七部立教通局意第七已下)    标宗显德篇第一(重释)


卷第六 : 卷第三末    集僧通局篇第二    足数众相篇第三    受欲是非篇第四


卷第七 : 卷第四本    通辨羯磨篇第五    结界方法篇第六


卷第八 : 卷第四末    结界方法篇之余(若据律文亦不加字等已下)    僧网大纲篇第七


卷第九 : 卷第五本    受戒缘集篇第八


卷第十 : 卷第五末    师资相摄篇第九    说戒正仪篇第十    安居策修篇第十一


卷第十一 : 卷第六本    安居策修篇之余(第三作法不同门中已下)    自恣宗要篇第十二(迦絺那衣法附出)


卷第十二 : 卷第六末    篇聚名报篇第十三


卷第十三 : 卷第七本    随戒释相篇第十四


卷第十四 : 卷第七末    随戒释相篇之余(八随心无作已下)


卷第十五 : 卷第八本    随戒释相篇之余(盗戒第二之余)


卷第十六 : 卷第八末    随戒释相篇之余(十三僧残篇第六已下)


卷第十七 : 卷第九本    随戒释相篇之余(第三篇三十舍堕第三戒已下)


卷第十八 : 卷第九末    随戒释相篇之余(九十单提初已下)


卷第十九 : 卷第十本    随戒释相篇之余(九十单提中第三十三已下)


卷第二十 : 卷第十末    随戒释相篇之余(九十单提中第四十五已下)


卷第二十一 : 卷第十一本    持犯方轨篇第十五


卷第二十二 : 卷第十一末    持犯方轨篇之余(七杂料简已下)


卷第二十三 : 卷第十二本    忏六聚法篇第十六


卷第二十四 : 卷第十二末    二衣总別篇第十七


卷第二十五 : 卷第十三本    四药受净法篇第十八 : 鉢器制听篇第十九


卷第二十六 : 卷第十三末    对施兴治法篇第二十 : 头陀行仪篇第二十一    僧像致敬篇第二十二 : 讣请设则篇第二十三


卷第二十七 : 卷第十四本    导俗化方篇第二十四 : 主客相待篇第二十五    瞻病送终篇第二十六 : 诸杂要行篇第二十七


卷第二十八 : 卷第十四末    沙弥別行篇第二十八 : 尼众別行篇第二十九    诸部別行篇第三十


跋四分律钞批目次(终)

 

四分律钞讲前加行方便卷第一


江东杭州华严寺沙门 大觉 撰


原夫。至理凝粹。超然言象之先。妙道冲微。悠哉视听之表。昙华耀色藻。慧日以流光。贝叶腾文猎。祥风而散彩。灵源杳杳。标指月而寻玄。实际空空。假筌蹄而致远。鹫山真轨。随性欲而宣慈。象扇彛章。顺机缘而授法。始自鹿苑。启四谛之微言。终于鹤林。演三伊之秘藏。毗尼标律行之首。泥洹辨常乐之宗。於是导七众而转法轮。截四流而宣戒品。遂得五篇垂范。七聚分宗。流福佑於四生。广绍隆於万载。昇净天之妙足。越险道之神车者。岂非尸罗之力哉。自化掩双林。韬光千[叠*毛]。虽凝神实际。而妙旨可诠。是以摩诃迦叶纽其玄纲。优波毱多秉其茂绪。道味纯一。人无异见。洎乎梦源中浊。教水边清。条分七叶之藂。华散五师之部。然则上座大众。创分结集之场。五部十八。流宗百载之後。自尔众峰互举。各竞先驱。法胜法尚之殊途。西山北山之异执。斯亦金柯析檊。玉岭分峯。轻重之相虽乖。持犯之仪靡隔。盖由情见有限。受悟无轮。各擅己宗。自题声教。然则昙无胜藏。朗日月而弥高。无作标宗。浩溟波而罕测。遂得[叠*毛]归中夏。法水东流。金相乘机。玉门扬化。邪翻信立。正道弥新。白马肇建於洛阳。赤乌聿兴於江左。昙摩创轨。始阐毗尼。十诵之本已传。四分之宗犹隐。爰有佛陀耶舍。秦言觉明。方传四分之宗。斯文盛兹东土。今言四分律者。显宗目也。盖是法尚先师传禀之教矣。四分乃五部之殊称。律是三藏之別名。带数标名。故云四分。从法作称。目之为律。游辞削略。故曰删繁。详集本文。名为补阙。对务秉宗。故言行事。决择要义。復称为钞。序者由也。显宗由致发起之端。称之为序。又云。陈教起之因由。作法兴之渐始。故曰序也。故云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


将释钞文。略开六门。一教起所因。二结集所由。三分部时节。四律本翻译时代不同。五释诠宗各异并辨题目。六判文解释。


初教起所因者。就中分三。初通明制教意。二明制广补略意。三明制广利益意。今初门通明制教意者。斯乃大圣降临。创开化本。将欲拔济诸有。同登彼岸。然烦恼难净。得道无由。故大圣设三学行。摄济群生。最初先制戒学者。戒为万善初基佛法之寿命。故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若无此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三乘学人。必由斯迹。故律云。为调三毒令尽故制增戒学。又戒本云。戒净有智慧。便得第一道。又多论云。为开泥洹门故制戒也。又毗尼有四义。余经所无。一戒是佛法平地。万善由之生长。二一切佛弟子皆依戒住。一切众生由戒而有。三趣涅槃之初门。四是佛法璎珞。能庄严佛法。二明制广补略意者。佛初成道。十二年前。唯说一偈。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故戒经云。於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是已後。广分別说。即其义也。即律中云。佛成道已。与诸比丘。游行苏罗婆国。渐渐游行。至毗兰若。受婆罗门请安居一夏。唯食马麦。尔时舍利弗。於闲静处。作是念言。过去六佛。何佛法得久住。何佛法不久住。即时问佛。佛言。毗婆尸式弃拘留孙迦叶佛。此四佛法得久住。余二佛法不久住。所以尔者。此二世尊。但说略教。不说广教。故佛法不久住。余之四佛为诸弟子制广教故。法得久住。舍利弗因请。愿同四佛制广之益。令法久住。佛言且止。我自知时。为我弟子未有名闻故。未得利养故。未生有漏故。未制戒也。後十二年後。因須提那子最初坏略。制广补之。三明制广之益者。且据律文。佛制一一戒。皆招生十利功德。一摄取於僧者。谓下座持戒。则为如法之众。摄在众中。二令僧欢喜者。谓若中座持戒。有所施为。悦可众心也。三令僧安乐者。谓若上座持戒。则光饰众僧。能荫益徒众也。四未信者令信。谓戒德内充。外生物善。发人信敬。堪为师范。冯之以度世。是以未出家者。信乐出家。从其出家。五已信者令增长。既度弟子。復能教授。令其护持增进心行也。六难调顺者令调顺。谓徒众之中。有违教犯禁不顺威仪。则能如此治罸摧伏令改也。七惭愧者得安乐者。谓徒众之中若有道心人。失意犯罪。常怀媿惧。改往修来。求乞洗过。復能救拔。作归依处也。八断现在有漏者。已生之恶既除。身心清净。现应布萨。行无缺漏也九断未来有漏者。未生之恶永不起也。十令正法久住者。持戒之人自行清净。復能令他持戒。匡益时众。化化相承。千载不坠也。上来三段不同。总是初门教起所由也。


第二结集所由者。付法藏传云。佛告迦叶。汝今当知。我於无量阿僧祗劫。为众生故。懃修苦行。一心专求无上胜法。如我昔愿。今已满足。今将涅槃。以此深法。用嘱累汝。汝当於後。敬顺我意。广宣流布。令不断绝。迦叶答言。善哉受教。奉持正法。後时如来。常与迦叶对坐说法。时诸天人谓言。世尊师於迦叶。於是迦叶。即辞如来。往耆闍崛山宾鉢罗窟。经行禅思。宣扬妙法。度诸众生。四分五百结集。佛於拘尸那城入般涅槃。千[叠*毛]缠身。金银铜铁四棺盛之。满盛香油。积众香薪。持火然之。天即灭火。时阿那律得天眼故。语诸人言。诸天灭火者。为待迦叶到耳。于时迦叶在波婆国。至世尊般涅槃时。放胜光明。大地震动。便作是念。将非如来欲入涅槃现斯相耶。即入三昧。以天眼观。即见如来於凞连河边全身舍寿。作是观已。惨然不悦。如来涅槃。何期驶哉。世间眼灭。不善增长。即与徒众。向拘尸城。於路作念。我当得见未烧佛舍利不耶。诸天知迦叶心作如是念。是故灭火。迦叶前行逢一梵志。右手执持曼陀罗华在道而行。迦叶遥见。问言。汝从何来。答从拘尸城来。復更问言。识我师不。答言我识。入般涅槃。已经七日。一切天人。大设供养。我从彼处得此华来。迦叶与五百弟子。闻是说已。皆大悲恼。中有未离欲比丘。闻世尊已入涅槃。举身投地。譬如斫树根断树倒。诸比丘亦尔。号哭哽咽。泪下如雨。咸言善逝涅槃。何乃大早。或有踠转在地。犹如圆木。尔时有跋难陀释子在於众。语诸人言。长老且止。莫大忧愁。我等於彼摩诃罗边。便得解脱。彼在世时。数教我等。是应是不应。当作是不当作是。我等今者便得自住。欲作便作。欲不作便不作。时大迦叶闻之不悦。告诸比丘。且起疾捉衣鉢。及世尊舍利未烧。我当得见。且速前进。於是迦叶。与五百比丘。往拘尸城。至双树间。绕棺三匝。稽首作礼。而说偈言(〔往〕付法藏传)。

 
超越三界家  永度生死流  寂然无相愿   微妙难思议


佛日甚明净  能除痴暗冥   积劫修苦行  誓度诸苦人


云何於今日   弃舍本慈悲  全身处金椁  寂然安不动


唯愿天人尊  显现金色身  普令一切众   兴起无量愿


尔时世尊。於金棺内千张[叠*毛]中。出金色足。光明照曜。犹如盛日。棺[叠*毛]无亏。而足显现。於时迦叶。偏袒右肩。接足作礼。重说偈言。

 
如来足踝满  千辐相轮现  指纤长柔耎
 

合缦网成就  大悲济众生  断世众疑网
 

是故我今日  顶礼最胜足  我证四真谛
 

说佛功德聚  已赞歎供养  宜还敛足入


说是偈已。告比丘闍维世尊舍利。非我等事。何以故。国王长者。求最胜福。自当供养。我等宜当结集法眼。无令法炬速疾磨灭。为未来世。当作照明。绍三宝种。使不断绝。五百结集云。迦叶未到。烧火不然。迦叶前至如来棺所。棺即自开。世尊现足。时大迦叶。见世尊足下轮相垢污。即问阿难。世尊颜容端正。身作金色。谁污足下轮相。阿难答言。女人心耎。前礼佛时。泣泪堕上。手捉污世尊足。迦叶闻之不悦。於时迦叶礼世尊足。时诸四众。亦礼佛足。时世尊足。还内棺中。隐不復现。迦叶哀歎。遶棺七匝。其火不烧而自燃也。十诵律云。举佛舍利入拘尸城。八国诸王集兵围绕夺取。时姓烟婆罗门。语诸王言。如来大慈。何有斗战诤佛舍利。因分八分与八国王。即为八塔。四分律云。时大迦叶以此因缘。集比丘僧告言。我先在道行时。间跋难陀语诸比丘。作如是言。长老且止等。广说如前。我今可共论法毗尼。勿令外道以致余言讥嫌。沙门瞿昙法律若烟。世尊在时。皆共学戒。而今灭後无学戒者。诸长老。今可科差若比丘多闻智慧是罗汉者时即差得四百九十九人。皆是罗汉。多闻智慧者。次差阿难。亦在数中。迦叶不许。以阿难在学地。犹有爱恚怖痴。不应令在数。诸比丘復言。阿难是供养佛人。常随佛行。亲从世尊。受所教法。彼必处处疑问世尊。今宜在数。又云佛涅槃後。诸大罗汉。皆欲入灭。迦叶即往忉利天上。以打揵槌。而告之言。诸大德。且莫取灭。应报佛恩。大德乘佛圣教。皆得解脱。今应结集圣教。以示後人。令法不坠。是报佛恩。我是上座。违上座命。佛制吉罗。诸阿罗汉。顺佛语故。不违上座所命。於是方集得四百九十九人。善达三藏。具二解脱。二解脱者。慧解脱心解脱也。若准智论。则云千人欠一。次取阿难。即共量议。我等当於何处集法毗尼。多饶饮食。卧具无乏。皆言唯王舍城。房舍饮食。卧具众多。宜可共往论法毗尼。迦叶作白。白已俱往。时阿难在道行。心念言。譬如新生犊子。犹故饮乳。与五百大牛共行。今我亦尔。犹是学人。所作未办。而与五百罗汉共行。时毗舍离国有跋闍子比丘。有大神力。观知阿难犹是有欲。令其生厌离心。即说偈言。

 
静住空树下  心思於涅槃


坐禅莫放逸   多说何所作


时阿难闻此偈已。独处精进。心不放逸。寂然无乱。是阿难未曾有法。夜多经行。明欲出时。身疲极。即时小坐。方欲亚卧。头未至枕。於其中间。心得无漏解脱。得罗汉已。即说偈言。

 
多闻种种说  常供养世尊


已断於生死   瞿昙今欲卧


既证无学果。夜中迳迦叶所。值迦叶閇房。迦叶语言。汝若已证无学。入来相见。即从户钥入见迦叶。时诸罗汉。从毗舍离往王舍城。迦叶问言。先结集何藏。即共和白。先结集毗尼藏。毗尼藏者。佛法寿命也。即取忧波离。迦叶作白差之。一夏之中。八十度诵出大毗尼藏。上来总明第二结集所由门竟。


第三分部时节者。就中分二。初明五师传授。二明分部所由。今先明五师传授者。谓如来化缘将毕。众生感尽。将入灭时。法付迦叶。於涅槃经云。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已付属摩诃迦叶。是故迦叶。於佛灭後。次宣正法。广利众生。闍王见之自投象下。请言。尊者涅槃可报我等。时大迦叶所化事毕。重自思惟。我极年迈。身为老困。臰烂之体。甚可猒患。涅槃时到。即便思惟。遍礼如来舍利之塔。礼敬毕已。还王舍城。阿难恒逐。未曾舍离。恐入涅槃或不覩见。於後迦叶语阿难言。汝独入城。我亦当往。因此独入王舍大城。到闍王宫门告守门者。为我白王。门人答言。王今正睡眠。不敢惊觉。语言。王若觉者可宣我意。阿闍世王梦屋梁折。即便惊悟。门人具宣。王即寻逐尊者。已往鸡足山入於圆寂。故婆沙一百三十五云。大迦叶波入王舍城。最後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峰。如仰鷄足。尊者入中。结跏趺坐。作诚言曰。愿我此身。并及衣鉢。久住不坏。乃至五十七俱胝六十百千岁。付法藏传云。九十六亿。慈氏如来出世之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峰。合成为一。掩蔽尊者。俨然而住(云云)。又付法藏传云。迦叶至鷄足山。跏趺坐已。作是愿言。今我此身。着佛所与粪扫之衣。自持己鉢。乃至弥勒。令不朽坏。使彼弟子皆见我身。又念闍王若不见我。沸血必当从面流出。命不全济。若使闍王与阿难来者。山当为开。令其得入。若还去者。復当还合。即便舍命。大地震动。帝释诸天。雨华烧香。供养舍利。悲感号哭。共相裁抑。还归天上。阿闍世王於睡眠中。梦屋梁折。寻便惊觉。心生遑怖。门人白王。摩诃迦叶欲入涅槃。来与王別。正值眠息。令我致意。王闻闷绝。举声大哭。涕泪交流。我何薄佑。诸圣涅槃。不一覩见。即诣竹园礼阿难足。即将阿难向鷄足山。王既致已。山自然开。迦叶在中。全身不散。曼陀罗华。以覆其上。王时发声号哭。举身投地。积诸香木。将欲荼维。阿难止言。迦叶以定住身。待於弥勒。不可得烧。弥勒出时。当将徒众九十六亿。至此山上。见於迦叶。时弥勒众。皆作是念。释迦如来弟子。身形卑陋若此。彼佛亦当与斯无异。於是迦叶踊身虗空。作十八变。变为大身。充满法界。时弥勒佛。即就迦叶取僧伽梨。是时大众。见其神力。除憍慢心。成阿罗汉。王供养已。还归本国。时鷄足山还合如初。问迦叶有三。谓童子迦叶。摩诃迦叶。十力迦叶。未知世尊付法。是何迦叶。答准大悲经。弥勒歎言。住胜头陀。少欲知足。即童子迦叶。以此自誓受戒。或曰金色。或曰无欲常行头陀。故知是也。若尔既是童子迦叶。何故经言摩诃迦叶。答此非是兄弟三人中大者。但以能行头陀。少欲知定。常行大法。故言大也。但迦叶将欲涅槃。以最胜法。付属阿难。作如是言。长老当知。昔婆伽婆。以法付我。今我老朽。将欲涅槃。世间胜眼。今当相付。汝可精勤守护斯法。阿难受教。秉宗被时。阿闍世王。请阿难曰。如来迦叶。入般涅槃。自我多殃。悉不覩见。尊若灭度。唯愿垂告。阿难曰善。阿难後时至竹林中。闻有比丘诵法句偈。

 
若人生百岁  不见水老鹤


不如生一日   而得覩见之


阿难闻已。便语比丘。此非佛语。不可修行。汝今当听我演佛偈。

 
若人生百岁  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   而得解了之


尔时比丘。向其师说。师告之言。阿难老朽。智慈衰劣。言多错谬。不可信矣。汝今但当如前而诵。阿难後闻。犹诵前偈。即问其意。答言尊者。吾师告我。阿难老朽。言多虗妄。但依前诵。阿难思惟。彼轻我言。或受余教。即入三昧。推求胜德。不见有人能回彼意。便作是言。世间众苦。甚难久居。我於今日。宜入涅槃。復作是念。阿闍世王。与我有要。我应之语。即诣王宫。告守门者。为我白王。门人答曰。王今睡眠。若设觉悟。罪我不少。阿难语言。王若觉者。可宣我意。阿闍王梦盖茎折(表失荫覆)。即便惊悟。门人具宣。王闻闷绝。良久乃苏。园神白王。阿难今已向毗舍离。即严四兵。往恒河侧。阿难乘船在河中流。於时大地。六种震动。时雪山中。有五百仙。见斯相已飞空往诣。求哀出家。即化恒河。变成金地。为诸仙人如应说法。须髮自落。成阿罗汉。咸悉俱时入般涅槃。阿难昇空。作十八变。入风奋迅三昧。分身为四。一分向忉利天与释提桓因。一分与大海娑伽罗龙王。一分与彼毗舍离子。一分授与阿闍世王。如是四处各起宝塔。有人云。阿难在河中流入涅槃者。为护闍王及毗舍离意也。所以不进不退耳。心疏云。乃至第三师末田提。第四商那和修。並是阿难亲承谘奉。阿难将灭。以法通付二人。田提化在罽宾。和修盛行中国。是则同时分地而王也。第五大师者。名忧波毱多。佛在世将。彼为尼乾。名曰萨遮。高才利智。论义绝伦。深生憍慢。擅声天下。铜鍱缠腹。首戴火瓫。谓智盈满。以鍱自缠。世间昏闇。无所覩见。欲以光明照其盲冥。来至佛所。欲捔言辨。白言瞿昙。我欲出家。智慧若与舍利弗等。心则甘乐。设不及者。吾当还家。佛言。假使汝积百千万身。欲望得及舍利弗者。终无是处。其人闻已。辞佛而退。其去未久。佛告众言。我灭度後。满一百年。此人尔时得罗汉道。广化众生。令得解脱。不可称数。商那和修。观其出代。往诣其父。令与出家。语其父言。佛记此人。於百年後。大作佛事。饶益众生。父即将付商那和修。还至僧坊。度令出家。与受具戒。羯磨亦讫。即得罗汉。三明八解。巧於言辞。所演无尽。心自念曰。我於今日。已覩法身。未见如来相好之体。思惟是已。深生哀恋。尔时有一老尼。年百二十。曾见如来。忧波毱多。知彼见佛。欲至其所。寻遣使者。告比丘尼。尊者毱多欲来相见。时比丘尼。即以一鉢盛满中油。置房扉後。毱多到其所止。当入房时。弃油数渧。共相慰问。然後就坐。问言大姉。世尊在时。诸比丘辈。威仪进止。其事云何。比丘尼言。昔佛在世。六群比丘。最为麤暴。虽入此房。未曾遗我一渧之油。大德今者智慧高胜。世人号为无相好佛。然入吾房。弃油数渧。以是观之。佛在时人。定为奇玅。毱多闻是语已。甚自悔责。极怀惭愧。比丘尼言。大德不应自生耻恨。如佛言曰。我灭度後。初日众生。胜二日者。三日之人益復卑劣。如是展转。福德衰耗。愚痴闇钝。善法羸损。况今大德。去佛百年。虽復为作非威仪事。正得其何足为恠。毱多後於异时。集众说法。施戒论生天之论。呵欲不净。出离为善。魔王愁怖。恐境界空。便来坏众意。於说法时。雨金雨宝。雨华璎珞。化作白象。七宝庄严。现为女人。端正奇特。举会观视。无听法心。於三日中。演深法味。乃至无有一人得於道者。毱多入定。观其所由。魔復以真珠华璎。着其顶。尊者知是魔作。便以三屍。谓虵狗人。化为华鬘。感魔令至。而谓之曰。汝与我鬘。深感厚施。今还以此用相酬赠。魔大欢喜。舒颈受之。受已见屍。虫疽欲出。臭烂难近。尽其神力。去之不脱。踊身虗空。向诸天众。求脱不得。復诣梵王。求脱死屍。梵王答言。十力弟子所作神力。吾如之何。假使劫烧。旋蓝猛风。不能得脱。如因地倒还扶地起。汝若皈依忧波毱多。容可得脱。魔即受梵王教。往尊者所。五体投地。白言大德。佛初成道。坐树王下。我率官属而往恼乱。不可称数。未一恶言而见轻毀。汝阿罗汉。少慈忍力。於天人前。而见陵毀。尊者答言。汝以声闻。比校如来。欲以芥子等須弥山。萤烛之光。齐晖日月。牛迹之水。同大海量。如来大悲。不相加报。今我狭劣。少悲忍心。故相毀辱。汝於正法。更莫娆害。当为汝解。汝昔曾覩如来色身。宜为我现。魔王言。我现佛身。勿为吾礼。魔王入林。变形如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光明照耀。仪相安祥。化为比丘。前後围绕。若鹅王趍从林而出。毱多见已便说偈言。

 
咄哉无常  无悲愍心


能坏如是   上妙色身


说是偈已。一心瞻仰。目不暂舍。内怀踊跃。又说偈贊曰。

 
快哉清净业  能成是妙果  非自在天生
 

亦非无因得  面如紫金色  目净如青莲
 

端正超日月  奇妙胜华林  湛然若大海
 

不动如須弥  安步犹师子  顾视同牛王
 

无量百千劫  净修身口意  以是故获得
 

如此殊妙身  怨见尚欢喜  况我不欣庆


说是偈已。不觉为礼。魔王惊怖。即復本形。问言何故如此。答言波旬。我知世尊久已灭度。见此形貌。欢喜内发。是故礼耳。城中男女。百千万人。闻於尊者摧伏恶魔。皆共云集。听其说法。百千万人。悟於初果。万八千人。得阿罗汉。从是已後。所化无量。时阿育王。於三宝所。得不坏信。每与尊者。历观胜迹。处处化度无量众生。皆得罗汉。其得道者。一人一筹。筹长四寸。满一石室。室高六丈。纵广亦尔。於是名称满阎浮提。世皆号为无相好佛。化缘已讫。将欲涅槃。即告大众。却後七日我当灭度。尔时即集十万罗汉。及诸学人净持戒者。不可称数。即现十八变。使诸四众生大信心。於无余涅槃而取灭度。以室中筹。而用耶维。十万罗汉亦入涅槃。譬如大象既去象子亦随也(云云)。此上五师蹑迹传化。是故号为异世五师。上来明五师传授门竟。


二明分部所由者。就中分二。先明五部不同。後依宗轮论。广明二十部离分由绪。先明五部者。然诸经论互说不同。今略出二三。以知途路。案遗教三昧经。五部僧分別服饰品云。佛在世时。有比丘罗旬。每行分卫。輙空而还。佛知宿行。欲现殃福并正明戒。佛使众僧分为五部。着五色衣。令其日随一部乞食。於是随其戒仪。至於度世。後号称各各奉其所着服色。萨婆多部者。博通敏达。智道法化。应着絳袈裟。昙无德部者。奉执重戒。断当法律。应着皂色袈裟。迦叶遗部者。精懃勇决。救护众生。应着木兰袈裟。弥沙塞部者。禅思入微。究畅幽旨。应着青色袈裟。摩诃僧祇部者。懃学众经。敷演义理。应着黄色袈娑。佛因罗旬乞食不得。使诸比丘知有报应。遂分五部。使曰随一一部部求食。即皆不得。乃至五部随者並然。佛令罗旬寺内洒扫。余人请食。於一日中不作其事。舍利弗为其请食在道。遂翻鉢中食。尽不得食。遂云我既薄福。何須久住。遂以飡沙饮水而入涅槃。私云此虽僧分五服。学戒犹同。定无乖诤。所以知者。案闍王十梦经云。梦见白[叠*毛]。从天飞下。至地分为五段。王时忧恼。来问世尊。佛言非王之事。是我法中。我灭度之後。诸弟子众。分我毗尼以为五部。既言灭後。故现不分。谓佛在时。但有悬记。而未分为五段也。且依众经列五部名。遗教三昧经五部者。一萨婆多部(着絳色衣)。二昙无德部(着皂色衣)。三迦叶遗部(着木兰衣)。四弥沙塞部(着青色衣)。五摩诃僧祇部(着黄色衣)。舍利弗问经五部者。一摩诃僧祇部(着黄色衣)。二昙无屈多迦部(着赤色衣)。三萨婆多部(着皂色衣)。四迦叶遗部(着木兰衣)。五弥沙塞部(着青色衣)。大集经五部者。一昙摩毱多部。二萨婆帝婆部。三迦叶毗部。四弥沙塞部。五婆蹉富罗部。六摩诃僧祇部。问此经已列六部名。何因言五部。古来多释。今且一解。僧祇既能广博遍览五部经书。明知不別执宗。是故据宗。但唯言五部。上来略释五部名义竟。


次明二十部义。并列其名。案宗轮论云。佛般涅槃後。百有余年。摩诃陀国俱苏摩城王。名曰无忧王。统摄瞻部。是时佛法。大众初破。谓因四众俱议大天五事不同。分为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部。论云。即於此第二百年。大众部中。流出二部。一一说部。二说出世部。三鸡胤部。復大众部中。更出一部。名多闻部。次復大众部中出一部。名说假部。次復大众部中出三部。一制多部。二西山住部。三北山住部(已上大众部分破义竟)。次其上座部。经尔所时。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如诤事分为两。一说一切有部。二雪山部(即上座部异名也)。次復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犊子部。次復从犊子部流出四部。一法上部。二贤胄部。三正量部。四蜜林山部。次復从一切有部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復从化地部出一部。名法藏部。次復从说一切有部出一部。名饮光部。次復至第四百年初。从说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经量部。亦名说转部。如是从上座部。离分成十一部。上来五部二十部中。今四分律。当三昧经昙无德部。舍利弗问经昙无屈多迦部。大集经昙摩毱多部。又二十部法藏部。上总明第三分部时节竟。


第四律本翻译时代不同者。前虽戒法相传。律本未至。或单羯磨。或別翻戒心。且被时机。未遑繁广。後来三藏。方译律文。西国五部。流晖此方。唯感四部。此中十诵律者六十一卷。天竺僧弗若多罗。秦言功德华。以秦弘始六年诵出本文。罗什法师为译之。如记之第二。四分律者六十卷。晋国沙门支法领。西越流沙。远期天竺。路迳于阗。遇昙无德部罽宾沙门大乘律师佛陀耶舍。秦言觉明。至长安。以弘始十二年诵出律藏。时集持律沙门三百余人。於长安中寺译出。凉州沙门竺佛念译其梵语。秦国僧道云道含等笔授。与长含同译。其人乐广。故文词颇富。故肇公云。请大乘律师於石羊寺。新出律藏。本末精悉。若覩初制。僧祇律者四十卷。有平阳沙门释法显。远游天竺。於摩竭国巴连弗邑阿育王塔南天王寺。具写本文。賷还晋地。以晋安帝义熈十二年十一月。於阳都道场寺。就迦维罗国僧佛陀跋陀罗晋言觉贤翻出。五分律者三十卷。梵本亦法显持来。有罽宾三藏佛陀什。宋言觉寿。以宋景平元年。於扬州龙光寺译。沙门释智胜为译。以上翻译时代不同竟。


第五约藏教明分齐。並释立宗题目者。今兹律典。三藏之中。乃是摄第二毗尼藏。差別名自律藏东流。诸师立宗旨者不少。叙教体者多家。统而言之。略有九家。为颂曰。

 
止作受随止恶宗  教行因果制一代
 

第七止善八戒行  第九三轮为教宗


立破此诸宗旨义。广如记之。然今南山律师。用三轮为宗。谓世尊一化。不越三轮。今由蒙俗愚识。未晓正邪。虽为阐扬。事如聋瞽。故須显现奇异。惊骇耳目。令其伏信是圣人。故須神通轮。为无信也。二者物既生信。身虽伏从。若不示以法言。智开无路。故次第二有说法轮。为无解也。然信解乃明。烦惑犹结。非可口说谓得净除。义須依行尅证在己。故須有忆念轮。今此戒学後轮收。何以知之。经中所叙。前必现奇令现。信後说法。戒则不尔。约过则制。无待放光等六事。随相持犯。即事易明。故曰三轮为宗。若偏论此钞宗旨。以法体行相四法为宗。次释题目者。四分律者。盖是法尚先师传禀之教也。此教之目。名义有殊。何者。如四分。即离中之別称。律则总内之通名。非別无以显总。故先标四分之目。非总无以显別。故後显律之名。言离中別称者。四分是五部之内。一部之別名也。若论能秉彰名。应言昙无德。此云法尚。又云法护。亦云法镜。今就所乘题目。故云四分。据本文分者。比丘戒本为初分。尼律下至受说二法为第二分。从安居法下至法犍度为第三分。房舍法下有二犍度。并大小持戒犍度。及条部律。五百七百两结集。及诸增。一等文。讫此律部为第四分。故曰四分也。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律不定。故律训法也。删繁补阙者。上明四分律者。是其部之名。从删字下已下。是今撰者意。释云削彼繁词名曰删繁。增其遗漏名曰补阙(删所姧反)。删由定也。行事者。此钞意在行事。非无生观门。故曰行事(云云)。钞者直取要文。言不次叙。不事义章。故曰钞。则铁劣义也。序者述也。由也。致也。谓述此钞由致也。作者非无标名显別者。初作此钞。未题道宣之名。其相州砺律师。後见此钞。因写一本。恒看之。谓言。此钞是首律师之所作也。後知宣律师所作。即标名显別。故曰作者非无等也。京兆者。天子所居之处也。即都城也。崇义寺者。宣初在作钞寺也。沙门者。息心达本原。号为沙门。释者举其种姓。道宣者标其別名。撰述者。显其所作文言。故曰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序(作者非无标名显別)。


第六随文判释者。就中分四。第一释序。第二略列三十篇名。第三释十门。第四广释三十篇之义。於第一释序中。又分为三段。第一从初戒德难思下至群籍息唱来。明其三学相形。优劣不等义。第二从大师在世下至同异区別来。明其师资传法。兴替所由义。第三从自非统教意之废兴下。明其除疑决滞撰结今文。谓正序此钞之意义也。於此三段之中更分为二。从初至遗风无替来明其是。二从逮于像季下则明其非。两段不同。今即是初。


夫戒德者。夫是发语之端也。戒德者。诸经论叹戒文多。戒为万善之因基。当三乘之标首。趣菩提之正道。越生死之良规。是佛法寿命。则行人之方轨。故曰戒德也。言难思者。有其二义。一体难思。二相难思。言体难思者。无作戒体。非色非心。万善初基。三乘正因。故曰体难思。言相难思者。从体起行。行则假相而诠。相周法界。亘尘沙境。一一境上发诸律仪。弥亘既宽。故曰相难思。冠超众像者。此正叹戒尊高。借喻首饰。冠是人首严也。衣服等诸相。人身上餝具。如冠居衣服等众像最上。今此戒居定慧等万善上首。故喻以冠。众像者是定慧等万善也。戒能生定慧。定慧所依故。德超二学。故曰冠超众像。为五乘轨导者。为训作也。三乘并人天为五乘。轨者则也。正训辙也。导者引也。今此明戒正是五乘之本。能持则出离三途。得人天乘三乘之果。故曰尔。寔三宝舟航者。寔由实也。止也。是也。亦取其是义。明戒能运载行人。度生死大海。至三乘圣位。喻之如船。舟是船之总名。航是舟之別称。此正明众生沉沦於欲海。取济无由。佛示以三宝。令其归仰。乘戒舟而逈济截爱海之溶流。故曰也。依教建修定慧之功莫等者。谓若能依此律教。建立修行。定慧方从此生也。戒则居先。功高定慧。故曰莫等。所以遗教经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也。推功归本。故言莫等也。住持佛法羣籍息唱者。住持佛法。非戒不能。故文云。毗尼藏者佛法寿命。毗尼藏住。佛法方住也。群籍者余二藏也。


上来三学相形优劣不等义竟。自此已下偏约毗尼藏。叹戒功能也。自大师在世偏弘斯典者。佛说经教。不简时处人说。今此律教则不尔。局佛自说。要在僧中。唯被内众。故能辟不讳之门。示秘密之深术。故广张教网。大树厥仪。示轻重之两仪。明止作之二行。简时简处。不对俗陈。故曰偏弘。爰及四依遗风无替者。爰由及也。於也。上既佛在皆自弘宣。今明灭後。四依出世。亦弘宣於法。而不替也。四依者。汎论三別。谓人法行也。行四依者。即常乞食。树下坐。粪扫衣。腐烂药。法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也。人四依者。约大小乘合论。若大乘四依。如涅槃中。八大人觉为初依。斯須二果为第二。那含为第三。罗汉为第四。就小乘明者。初七方便人为第一。余三同前大乘所列名也。遗者与也。谓佛既灭後。留此教法。遗比丘也。替者改也。灭也。去也。止也。待也。明此教法此时无废復无改变也。风者佛之教也。风有靡草之能。教有除非之用。故曰遗风无替也。


上明佛在及灭後住持之德。从此已下明其失也。逮于像季者。逮由及也。像者似也。季者末也。正法能真。像但相似。故言像法。此明去圣日遥。教有陵迟之损失。像季者。尼若能行八敬者。今属像法家之末。故曰像季。若尼不行八敬。此季则属末法之限。故此季字有二意解。时转浇讹者。立云。浇训薄也。讹者如物无棱角。非方非圆曰讹也。又云讹滥也。转者谓是变动也。争锋唇舌等者。锋者器刃之端。锐利之义也。济云。今评论佛法者。皆以胜负之心。互立是非。以舌相害。故曰争锋唇舌之间。虽口说空。行犹在有中。不能依教修行。但以寄在唇舌也。故古师云。言在飞龙前。行在跛鼈後是也。鼓论不形之事者。鼓是动也。此明动即论不现之事。鼓动唇舌。高谈远理。云罪福无主。色空双泯。以其真如理相既深。非可见闻。故曰不形。形由现也。又云虗说至理。事同鼓声。捡其业行。心未证知。内全无实。但以假说不形无名相之理。如鼓之声内空无实。故曰也。


所以震岭传教九代闻之等者。此下明教流东土传持损益。震者震旦也。岭者葱岭山也。此山已东名震旦国。所以名震。以日初出曜於东隅。故曰震旦。传教至此。故曰震岭传教。九代闻之者。从汉明帝永平五年夜梦已来。佛教东传迄至今时。经於九代。所言九者。谓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名之为九。谓昔代高僧名僧等。虽有智术神通拔萃。以一时生物信心。而不能任持佛法。亦不依律教训时。故曰智术而已。已由止也。


欲明扬显行仪等者。此欲明二字冠下数句。谓如上智术之人。欲明扬显行仪。欲明匡摄像教。欲明垂彛范等。不可得也。行仪者。行谓戒行。仪者是轨仪。匡是救也正也。垂彛范者。彛者常也。又器名也。范者由法也。谓楷式法则也。将此律教之常法。垂布训於後来之人。名为训末学。纽既绝之玄纲者。此下是喻说也。如网有纲能整其目。今佛法之网。用戒为网。若不持戒。则绝其纲。纲绝时乱佛法网。若有人能维持教网。不令断灭佛法。是名纽绝玄纲。树已颠之大表者。此明世中表刹等标记处所。有所表彰。如津济之处。竪其大表。若人迷途失济。使人远望此表知其方所。若能标之表忽倒。则迷所标之处也。忽有一人。能更竪兹表者。还令得知津途方所。昔以戒法既无。事同表倒。今更有人。能传律藏。使三宝隆安。是树已颠之表也。颠者倒也。佛法之中用戒为表。表於定慧。断生死之迷。向涅槃之路。戒表若倒。则失菩提之路。今能依教修行是树义。树者竪也。可得详而评之者。此明详评律教者。要是上来竪已颠之大表。纽既绝玄纲者。方能平章律藏通塞也。自非斯上之人。不可平章此义。故曰可得。可得者谓岂得也。


岂非冯虗易以形声者。此句覆结上言鼓论不形之事句也。冯者托也。附也。虗者不实也。形者现也。谓托空而说者。如言不生不灭。色即是空。理无三际。迹绝来去者。是应道理之言。易得形声也。声谓声誉也。如前鼓论不形之事人。谈无相理。易得声名称譬。由空理不可见。谈者言多相滥。谁究其非。闻者皆信。易以形声也。轨事难为露洁者。此句结上欲明扬显行仪等句也。轨者法也。则也。露者显也。洁者清也。谓谈无相之理者。易以形声。理不可见。故今轨事依律教而行者。则难得清显。由一事错误。则人识知。故俗云。画鬼魅者易为巧。图犬马者难为工。即其义也。


然则前修托律藏者。前学诸师名为前修。言指事披文而用之者。事谓衣药鉢等事也。如持衣加药。当部缺文。应取他部。岂得手持而已。前代有师不闲通塞。直信律文之有无。不取他部。故曰披文而用之也。则在文信实录等者。大律藏中。明其持犯行相。是实录也。但行事之人。不解去取。即有滥耳。如上不取他部持衣之人。人问何故不用外部持衣之文。彼答言。非故不用。但律文分明。直言受持。不称加法。此並出於实录。故曰信实录。寄缘即繁滥者。胜云。如且初安居法。律文云依某聚落某伽蓝。若在聚落。除伽蓝之言。若在於伽蓝。除聚落之称。而不能思审。随文总牒者。於事即繁。於法成滥。故曰寄缘繁滥等。如以学非精博者。博由广也。学若精博。则能除繁去滥也。不识五部之通塞。名为非博。不练当宗之轨用。名为非精。臆说等者。如上学非精博人。心为师。制法不少。故曰臆说尤多。尤甚义也。取类寡於讨论者。谓不解类例。取外部持衣文等而用故曰。讨论者。讨寻文义共论量也。生常异计等者。上寡讨论之人。既学非稽古。一生常习异计。相承相准。师弟同迷。故曰尔。


致令辨柝衅戾者。由其习俗生常不闲通塞。便更断割持犯。分別重轻。故曰辨柝。柝者开也。辨者解也。衅者罪也。重罪曰衅。轻罪曰戾。轻重倍分者。谓判轻入重。断重入轻也。如属常住物判入现前得夷。属现前物判入常住得兰。故曰倍分也。众网维持等者。此明上学不精博等人。执见不同。维持僧众纲网法则乖异也。谓弘持众法纲网之人。故曰众网维持也。言区別者。谓若纲维众法。不依律教者。则令他方异处与此行用不同。寺寺各別。故曰。


从此已下正当第三门除疑决滞撰结所由义也。自非统教意之废兴者。谓自非两字。冠下二句也。言自非博解教之有兴有废。何能遣通累等也。言废兴者。如结净地。十诵则废。先有須解。先无不应结。四分令结。免内宿等罪。此兴也。如是废兴非一。考诸说之虗实者。考由定也。谓考定诸部经律意之虗实也。如鱼肉为正食。经禁律开。约教而论。始则为虗。终则为实。又云诸家所作与教相应为实。与教不相应是虗。故曰尔。孰能辟重疑者。孰由谁也。辟者开也。明谁能开重疑。自非上所列统教意之废兴人。考诸说之虗实人。已外无能。故曰孰能也。前代怀疑。今亦致惑。故曰重疑。又云师疑弟子疑其来既久。今悉为开。故云辟重疑也。孰能两字冠下四句。遣通累者。遣由除也。累是沉累罪累担累之义也。言不识教之癈兴。学非精博者。则不能开此重疑也。则通於教中有所累也。今能遣者。迷除通家大累。故曰遣通累也。括部执者。明诸部异执文也。诠行相者。谓显了义也。今明自古诸师学非精博。復怀重疑。何能得诠戒行之相也。


上论文疏废立者。古师章疏中。有废昔义辨正义。废昔非显今是。故曰尔。问答要抄者。前代诸师所述章中。假设宾主问答。以为要抄。故曰尔。至於显行世事者。显由现也。现行常途法事也。如持衣说净说戒等法。是名世事。方轨来蒙等者。前人所作方轨法则。以训末代蒙冥之人。百无一本也。


时有锐怀行事等者。锐由利也。谓精神俊利人。不依圣教。多用意言。故称义集。或復多列游辞而逗机未足者。广作义章。不应时用。故曰游辞。机者机缘也。逗者说文云止也。方言云逗者住也。或单题羯磨成相莫宣者。古德虽出羯磨正文。而不出如非等相。依文直诵。前事不成。故曰尔。


所以寻求者等者。上单题羯磨之文。是硕学经远者。方能了知。准而行用。余者不知。故曰尔。


余因听采之暇[(厂@((既-旡)-日+口))*页]眄羣篇者。余由我也。谓我於听律之余暇。窃看古师章疏也。眄说文云邪视也。通非属意者。属由当也。着也。言观前代师传所作文。皆有其失。不当我情也。俱怀优劣者。上句单题羯磨是优。成相不宣是劣。有是等失故曰。斐然作命直笔具舒者。立云。言未彰口曰斐。命者召也。直笔者。不事义章。名为直笔也。又斐然者。此谓缉缀文章之貌。作命者。今作此钞。以命召後人依行。故云作命。命即召也。


包异部诚文者。谓包括诸部律内要文。将来入此钞。括众经随说者。涅槃楞伽大集十轮阿含遗教等经。与律相应。即将入钞也。及西土贤圣所遗者。如付法藏传百论多论智论见论成论等。並是西方罗汉及菩萨所作也故曰。搜駮同异者。搜由取也。駮者除也。谓当部无文。取外同见文。故曰搜也。若有异见。或文繁则删却。名为駮也。言穷核者。穷由究也。核者研也长见必录以辅博知者。应师云。辅者助也。博者广也。谓诸经论律中。有长远之义。我悉录之。助成今钞之知见也。滥述必剪者。谓先德诸师多有滥述。如杏子汤为非时药等皆滥述。今则剪此诸滥故曰。言用成通意者。谓我覩诸师之所述群篇。並怀优劣。多有滥述。由此常使吾心不通。今日作钞。剪其滥述以遂我本情。我意已通。故曰用成通意。


或繁文以显事用者。如下受戒篇中。所为事大。故須繁文。前明能受有五。所对有六。更明八种调理等。故曰也。或略指以以类相从者。且如单白羯磨。自有三十九种。今钞中直举说戒一法。释其体相。句数多少。增减不同。余悉例之。或文断而以义连者。深解云。当部文断。义取外部文来连也。如持衣加药狂颠足数。文虽不具。义合有之。今取他宗。故曰义连。或徵辞而假来问者。明今钞中自有问答。如问云。尼等四人狂中三人不足数。为自言故不足。为体不足。是等也。如是始终交映隐显互出者。谓为结前文。故言如是也。始终者。深云。谓此钞中自有交映。如足数中简六十余人不足数。下羯磨文中更不出也。亦如羯磨中明十种缘。已下诸羯磨中更不明之。如僧残中将夷谤他戒。列犯相具缘。已下九十中将残罪谤他。直指十三中犯相具缘。令取解也。前则为始。後则为终。今須将有以映无。将前以映後。故曰始终交映也。隐显互出者。谓与欲中。有自言故。不成持欲。故曰显。无僧知故曰隐。足数中有僧知故不足数。故曰显。无自言故曰隐。故名隐显互出。


并现行羯磨者。今钞中说戒受戒自恣等诸羯磨。是常途现行之事。故曰现行也。诸务是非者。谓诸行事务中。明法则之得失。故曰是非。如受日中。缘如故曰是。缘非故曰非也。导俗正仪者。此序下导俗化方篇仪则法式。五八戒仪。入寺等法式轨则是也。出家杂法者。此序下诸杂要行篇也。用济新学之费功者。立云。若覩此钞竟。一切法式仪则。皆悉解也。不假別处寻求。无费其功夫也。


然同我则击其大节者。立云。谓同我见者。则能唱知言大善大好也。如一人唱歌。一人拍掌。故曰击大节也。异说则斥其文繁者。谓情见不同者。嫌我钞文繁言。何須如此繁说。俱录三五番羯磨。将以行事便足。故曰文繁。音义曰。斥是不用也。三苍云。斥者推也。又呵也。除也。必不急之言等者。善来上法受缘受体。末代无缘。名为不急。我若广谈。非钞之意。故曰所讳。


今图度等者。度徒各反。量也。图者广疋云。度也。议也。亦计也。务兼省约者。省是减也。见字林。减缄黯反。约者限也。少也。以兼省故则不繁。以兼约故则不多也。救急备卒者。急谓新受戒僧尼。触事面墙。不识教相。交即作罪梵行之难。事若倒悬。今此钞示方轨。离破毀之过。名为救急。备卒者。忽有缘須。看文即解。名为备卒。如下导俗化方分亡人物等。事卒至。钞备拟之。故曰救急备卒也。


若思不赡於时事固有阙於行诠者。思谓缘虑也。不瞻者(不丰足义不及义也)。行者戒行也。诠是能诠之教也。谓我思不及。既阙失能诠教所诠行。故曰阙於行诠。则略标指趣以广於後者。立有两解。初云。我今虽作此钞。但略指而已。余有未尽。付将来硕学之人。广明诠序。又云今钞中略标指宗意。广则於後三十门中明也。


上卷则摄於众务成用有仪者。摄者统也。众者僧也。谓统摄僧家之法事。故曰众务。中卷遵於戒体持犯立忏者。谓戒体者。受时无作体也。持犯者。随中二持两犯也。立忏者。忏六聚罪。中卷尽论此事故曰。下卷随机要行托事而起者。谓要行者。衣药受净等种种事也。托事而起者。导俗化方受五八戒。并看病送终等法。皆是托兹病终等事而起。故言托事而起。下卷此事尽论。故曰想无紊乱。指下文三十门中委审无乱也。紊文运反。尚书云乱也。


但境事寔繁者。此言生起三十门题目意也。境者情非情境也。事者持衣说恣等也。此境与事非一。故曰寔繁也。今取物类相从者以标名首者。且如结界。总有七种。大界有三。小界有三。并戒场为七。今直标名云结界方法。虽有七相。从一名。余二十九篇。列之可解。又如说戒。即有心念说戒。及对首众法说戒。而今合言说戒正仪。故曰物类相从也。


至於统其大纲者。此下生起十门来意。大网即指十门之意为大纲也。恐条流未委者。条者即三十篇题也。谓一一条事也。流者篇下所明事类也。谓我三十门中。条流之内。有用他部文。有轻重不同教兴所由等。此大纲之意致。三十门中未委。故作十门辨统。即名此十门为大纲。纲领下三十门之毛目也。谓恐三十门中。未识其大家纲纪。故以十门示之。方镜晓远诠者。方由常也。常由胜也。又方由当也。镜者照也。晓者了也。明也。远诠者。近而言之。谓述此十门。则照镜下三十门中之意。由此十门。托下三十门中二持两犯。名曰远诠也。


四分律钞批卷第一本

 

 
四分律行事钞批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28/28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分律开宗记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41册 中国撰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