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TOP

成唯识论疏义演(全二十六卷缺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一)
2014-05-15 12:41: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608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49册  No.815


【唐 如理集】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机有三品不同者意说不定性人归佛法僧智解浅深三时悟异名曰三机非定別有三人名三机也何以故以唯对不定性立三时故即如憍陈如等从如等从始至终具三根也故云机有三品不同教亦三时有异。


【疏】无明所盲至迷执有我意云无明是能盲异生是所盲无明者即通取一切无明不唯取发业者起造恶业者起即起惑造即造业也。


【疏】仙人鹿苑者上古有仙多於此处修仙道故念佛三昧经第四云於古仙住处又大集经第二云於仙人住处而转法轮又彼经云彼处常饶寂静仙人故。


【疏】阿笈摩者若大小乘经皆得名阿笈摩阿笈摩是梵语此云传皆是上代诸佛展传来故云传也然小乘人结集时即取佛一代所设言教言阿笈摩即四阿含经是也若四阿含经所不摄者即名零落经亦名解脱经如下云解脱经中亦密意说有阿赖耶识即指此零落经也问若一切经得名阿笈摩者何故小乘人结集即取佛一代所设教名阿笈摩大乘中结集一切经中即不名阿笈摩答大乘中亦说所以法华中有阿含甚深是今者且据佛初成道说四谛教约所增胜故小乘教偏得名传。


【疏】令小根等至解深密等者意云谓有情根有三品不同所以说教亦初中後三时有异问且如说教三时易知根性三差別如何辨释答闻阿笈摩即名小根既闻小教亦证小果故云渐登圣位也後时如来观此小乘根有堪闻皆空教所以於鹫岭说般若等经闻经已即名中根若如是者云何言闻般若等令中根皆舍小趣大耶答如来说经意欲令此中根舍小果而趣大乘所以彼闻经已弃有心计空为是何以故以如来密意说一切法空故名舍小归大答未闻般若名小根已般若名中根即中根对小名大也为闻般若教故即从小至中名舍小归大。


【疏】便拨二谛性相皆空者二谛即真俗二谛也性相者有两解一三性者唯胜义谛相者即依他起拨此二种总无名为空也二云性相通於二谛且真胜义中性相者一真法界即是性分为六种无为九种无为等即名相有多无为相状故若依俗谛性相者如依他法体即名性如意识以了別为性色以质碍为性余者准知诸法各各有如是相貌。


【疏】由斯二圣互执有者问唯望不定性立有三时何有二圣互执空有答岂言不定唯一人人既有多悟亦前後名以所证为是互执何失又纵一人执前後別对执不同亦得称互。


【疏】迷谬竞兴者问何言迷谬者答有二解一云小根执法实有不了法空名迷也於其法空全不解故谬者此中根人既闻般若经总拨为空以为上理名谬也以邪解故二云执有执空皆有迷谬且如执有有迷谬者以迷於有不了法空名迷全不解法空故妄执法实有名谬以邪解故然执空亦有迷谬者迷法空故於中道理全不解故名迷暗计此空为是名谬以邪解故通二种义亦无违。


【疏】如来为除此空有执者问说唯除空执何故兼说有耶答如来所说群圣既多执空类应非一说除空有於义何妨又云约一人先起有执後起空执今通前说故云除空有执义亦无违意就中道第三时教说除空有之言也故知第三时教名了义大乘。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者按彼经第一云广八慧应知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随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四生身分生起於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就广慧此识名阿陀那亦名阿赖耶亦名为心为依止故六识身转如依瀑水而有浪生依净明镜有影像起。


【疏】遣执皆空者意云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破後空执既闻唯识之言迷其空执皆尽故云遣执皆空遣者尽也。


【疏】悟证有方者意云方者方法也既离二执处於中道即是悟证真如之法也。


【疏】於俗谛中妙能留舍者意云依四重世俗谛说一一谛中皆为留舍第一有名无实谛谓瓶衣等既无实体但可言舍有作用故須留第二随事差別谛约蕴处界辨然蕴处界通有漏无漏有漏法舍无漏法留第三约方便安立谛辨苦集是有漏法舍灭道是无漏法留第四约假名非安立谛辨执二空门者法舍二空门之理法留故云妙能留舍又解云不谓约四重俗谛说但总约俗谛中说依佗法留遍计法能舍於依他中染者能舍净法者能留。


【疏】又今此论至中道之教也者意云此论既免明唯识唯识是第三时教者以何为证答如此引教即为证也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者即如所引颂云如来无垢识等是至文当说问曰如何名分別瑜伽论答瑜伽是梵语此云相应即是相应观照之义分別者解释也即解释观照相应之义故名分別瑜伽论也又如亦品难杂更引起尽多界解脱经等但为证傍义引成非正证唯识道理故此不说言了相大乘者即显现说故名为了相若密意说名不了相。


【疏】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者问约机可尔如何约理以辨三时答据实理无三时今约证有浅深故理分三时异。


【疏】年月前後者但约三时说教前後名年月前後也更无別义。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意云此即是第三时教然深密经中亦广有三时教如胜义生菩萨问曰如世尊先说有教是为希有第二说有法空教亦方世尊重今此时中说不空不有教更方奇特等广如彼说。


【疏】即华严中说唯心至最第一说者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即说华严经一心之教按彼经第十九颂云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起(文)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七云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如幻唯是虗妄分別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准斯般若第二时中亦说唯识然疏依多分言第三时问深密华严俱说唯识如何一时三时不同答若望顿教法门大乘不由小起即华严是第一时说若望大由小起深密教即第三时教亦不相违。


【疏】此约多分者意云说华严是顿教者约多分说如入法界品五百声闻亦在会座明知亦通渐教今据唯被菩萨大不由小起约此道理说是顿教也问佛初成道总未度人即说华严如何得有舍利弗等六千人耶答华严法门有七处八会不可一时说尽此经不妨中间更化群品说有教等故华严法界品既在於後得有声闻而有何爽问既云说华严经而有间断如何总得名华严经耶答虽復间断流类是同总名华严犹如大术经佛向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後时下来说涅槃经已入涅槃摩耶夫人知已下来如来復从金棺起为母说法虽復说法而有前後以是为母说故总名为大术经如此类例非一也问云既云有声闻未审是化是实答亦有断云是化佛初成道未度人故亦有断云是实据此中间度人不妨实也问云此声闻华严经生领解不答初闻说经如聋如盲後文殊菩
萨发起之後方能领解十种法门故此教门通被渐也。


【疏】如枢要说者不越此解也。


【疏】二种皆是者意云今此论所明唯识教者顿渐二教皆是也故云二种皆是如疏云若不定姓至无別定教者即解通顿渐所由也。


【疏】此显顿渐无別定教者意说无有教唯被顿唯被渐凡所说教皆通被顿渐也。


【疏】依瑜伽等有五种姓者以瑜伽五种姓此论不被无姓如何楞伽经即被无姓耶答经论说无姓別瑜伽无性无种姓名无姓楞伽无姓无有果姓故名无姓大悲菩萨不成佛故问楞伽无姓此论被不答被以菩萨机摄故言证阿赖耶者但证解名证也。


【疏】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者意云此论唯被二种姓人若趣寂种姓及无姓人而不被也何以故以无姓不能穷底故问曰若证小法不全通达可云不能穷底既总不解如何云不能穷底答无失也如人虽善其文而不解义又有一人文义俱不解虽二人有异一种总名不解其义今此无姓有情亦如是虽总不解亦得名不能穷底也。


【疏】及不定姓趣菩萨者然其二类如有一人有声闻菩萨种姓有一人有独觉菩萨种姓更有一人具三乘姓更有一人但菩萨不独觉姓今唯识论被有菩萨姓者如有二乘姓者虽名不定姓此教不被疏简於此故云趣菩萨者。


【疏】浩汗包括难可详矣者海浪波涛之貌也今此论亦復浩汗包括大小顿渐兼被也亦难可详也。


【疏】执离心外至能取所取者问执所取可言心外执能取云何言心外耶答执实能取是遍计所执非依他心故称为外又执他心实有亦是自心外也。


【疏】甘露法者略有两解一云拔苦既闻受此法能出离生死二云济命意云既得甘露二种无我观法常修习时速出生死得快乐果岂非济命终此即上古诸师解。


【疏】依如上教等制三十颂离广略者即指上六经十一论等唯识三十至离广略者有云瑜伽等广二十唯识略异前二论今三十颂即名离广略也又云三十颂明唯识但表得中云离广略何得別指论耶。


【疏】识有非空者非但能变之识名为唯识其所变之识亦唯识今有此二种唯识故云识有非空境无非有者但无心外遍计所执之境又若执能缘唯识真实有者亦是心外境收故今显此二种心外境无故云境无非有也。


【疏】虽具明诸法皆不离识者此释伏难谓有难云此论中既具明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诸法何故唯以唯识为宗答虽具明诸法而皆不离识故所以但用唯识为宗。


【疏】谓佛慈悲本愿缘力等者即是如来因中行菩萨行时发愿云众生见我者於自识上文义相生佛虽不说法由本愿缘力故又由众生有善根力故即众生自识上有文义相生也。


【疏】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者问曰言唯定等即证无文义者既但有三法应亦无色身答有二解一云无也无有所见者亦唯是能见识之变矣如文义等二云佛离戏论名等故无色身若依本愿大悲变现色身令物覩益故非戏论也身故有今按佛地及此论第十前义为本至文自悉又此龙军论师说如来有十七界而无声界为不说法故然法处名等皆是戏论法故佛无戏论法故唯有十七界若佛身中亦成就声界若约身中论即有十八界也又此师许十地菩萨有漏无漏心中皆得说法故此不许化佛他受用佛说法也即五位中菩萨皆是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故。


【疏】若依自识者谓听法者识名为自识问佛无文义有漏识变云何言似无所似故答有二释一云名等佛识虽无然听法者谓佛实说故自心上有似文义虽无本质所似名等似自内心故亦无爽如言似我向内似故二云似佛无漏非似文义也无所似故文义之言相从来矣祥曰後义难依本明教体不欲唯辨漏无漏故有云七地已前有漏心位而过少故名似无漏非约影质名相似也详曰疏意通言诸有漏心所变文义不唯七地岂地前等不听佛说若许听者自识所变岂不得名似无漏耶既得名似故前释善问佛若无言说林叶等喻而何以通答据为其缘令诸有情识上变法解名我已说如手中叶未为作缘众生自心未起法解名我未说如林中叶约为增上缘名说不说也。


【疏】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者即是菩萨後得智上有真无漏文义相现也。


【疏】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者龙军论师云此言是众生语非如来说也以佛无言说故。


【疏】论说聚集显现为体者此即引论证佛不说法也但是众生自识心上文义聚集为体佛实不说法此即是无性摄论文无性菩萨作此计佛地一师者即龙军论师与无性同计故。


【疏】摄波叶者即是摄林名名尸召林西国有此方无亦不翻。


【疏】展转增上力者即是佛众生展转互为增上缘力也由佛大悲增上力遂应众生机为之说教由众生善根力故遂感如来出现说教二识成决定者即佛识及众生识名二识成决定者佛识定说法众生定闻法故名决定。


【疏】是密意说者护法谓破文字执且总言不说法也又诸法体性离言故云不说问四途出不闻等问四途出体□皆以文义为体为取说者文义为体为取听者识上文义为体答有三解一云若据无性龙军师云唯取听者识上文义为体以佛不说法无文义故二云若护法师唯取能说法者文义为教体即取佛本质声名等以为教体不取听者识上声名等为体何以故以影像声名通漏无漏三性等故三云亦通取说听二人识上文义为体以生解故故得为教体也。


【疏】三摄假随实者意说摄假随实以声为体谓名句文是不相应假色心分位不离於声要由於声演名句故故假依实实色为体也。


【疏】四性用別论至彼十处全等者意云此约百法出体言色心假实各別处收者色蕴摄彼十处谓根境等等者等取法处实色也名句文是假即法处摄意识缘故是不相应行蕴摄故声即是性故色处收名句文等即是用故法处摄心即是性意处摄四相等是用法处收四相等是用法处收摄此意证佛实说法何以故依佛声上有名句文故。


【疏】自识所变等者此约佛不说法所有即是第二摄境从心名句文但於自心上现不依佛闻若并言佛说法者即名句与声各別处收即是第四性用別论故也故云上来第二第四体讫。


【疏】闻者似法说者真教者意云真教即佛说真无漏法似者众生闻法名似无漏法此证佛说法又云以义准设佛不说法亦得名似问曰佛既无言说如何名似答佛虽无言说然众生见佛谓佛实说法遂生说法之解所以名似也前解为胜然俱从法界所流即以真如为体有难云有漏心实可名为似无漏心实如何称似此亦不然但不亲得境影而名缘名为似也言真教者即真无漏本质之教名为真教诸佛所说法皆从真如流出故名真教。


【疏】今此论体至通二性故者意云此约相名等五法三性出此论体也。


【疏】此所诠体至即声名等者意云此约教理行果以出教体此名等所诠谓唯识境境即真如理也以是正智所缘之境故唤理名境正行者即有为正行是无漏智道谛也果者谓菩提涅槃通有为无为二种果也能证者即声名等故所诠能诠俱为论体也。


【疏】经体虽二至正教体故者二者谓一文二义观此疏意通解伏难伏难云经体既说文义二种何故不以义为教体唯用声名等为教体耶答据实通取无妨但谓声名等是能诠由能诠名等义得显故所以偏取声名不说义也故声名等为正教体。


【疏】声名句文真善无漏者约佛後得智说问未审菩萨後得智所变声为有漏为无漏耶答菩萨後得智起声说法是有漏何以故以此声是第八识相分第八见分既有漏明知相分亦是有漏若所变声境相分即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识变此声故更有广解如第九卷说。


【疏】能断金刚般若论说者能断是智金刚喻烦恼令缠缚有情不得解脱犹如金刚。


【疏】此论第二至辞缘於声者意云此证声名等为教体所由也言境有差別者即名等是法无碍解智境声即是词无碍解智境问菩萨既得四无碍解智纯是无漏如何声有漏以是词无碍解之所缘境故答如词无碍解智虽是无漏声唯是境谓是第八识相分故是有漏问菩萨四无碍解为有漏耶答菩萨四无碍解唯是无漏以是後得无漏智所起问八九地菩萨可许全得七地已前为亦得不答七地已前亦分得问菩萨有漏心中得不答虽亦有说法等力然似无漏而亦不得名真无漏□□问有漏□□□□说法时前所说法声为是有漏耶答此自变影像声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意识所变声故问如何此声亦通漏无漏耶答若约前本质声他所变者亦有漏是他第八相分故若约自无漏第六所变声即是无漏问亦如初地已上菩萨妙观察智所起化身所有声为有漏为无漏耶若云有漏者如何说言化若云无漏者如何色根有漏声是无漏耶答有二解一云化有二种一者即质化二者离质化若即质化声等是有漏为即以本质身而转变故若离质化者声是无漏虽无文证以理而论通无漏为胜第二解云离质化身亦是有漏如何得知由观察智击发第八识而方变故虽有此解以何为证答如佛地论云要由平等智击发大圆镜智镜智变起他受用身已平等智托彼为质而更变智影像他受用身亦犹如声要須第八所变者为质亦识自所变者为影像境此亦如是虽有二解任情取舍。


【疏】若明教体一切唯识如何乃言佛菩萨说者意云若一切唯识如何言佛菩萨说耶今此问意为问说法为问不说法家答据其疏意质问二家。


【疏】无性释云至故作是说者此是不说法家答增上者佛也生者众生也意云佛与众生但为增上缘众生识上有文义相实不说法故作是说者唤此增上缘名佛说法故云故作是说又解云增上生者总是佛也故作是说者佛自云我成道已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即佛自作是说故云故作是说总是无性答也。


【疏】世亲解云至互为增土缘故者二识者即说者听者二识也谓余相续识差別者谓余者众生之余即佛也相续者身也差別者佛识不一名差別识此无性释若□世亲云□□一法名差別识令余相续差別识者由佛说法令余有情解常无常等差別识生。


【疏】直非直说者直者长行非直者即偈颂也更有別解如法苑说。


【疏】瑜伽论第三说至必意识生者意云五识一刹那唯卒尔必起寻求意识生也意识如是虽言五识意说一一识別起。


【疏】有三心现者意云三心现问何故无卒尔寻求答谓由前闻诸字但有二心谓卒尔寻求言常字时有染净等流二心所以添前总有七心若许聚起无前後不定若不聚起即如上作法是。


【疏】即从决定後却起寻求者意云若许聚起即从前行字上决定心後起寻求前法等而无卒尔心问若如是者如前瑜伽论云卒尔心後必起寻求如何今言决定心後起寻求耶答瑜伽论据不乱决定次第起说今者据许乱起说二义亦不相违问曰若云从决定心後却起寻求者如何前言前无字上但有二心谓卒尔寻求耶答不然彼约乱起无於行字上却起寻求而无卒尔故知乱起寻求非七心摄但唯寻求前行法也今约无间次第生故闻无字时有二心也。


【疏】寻求以後许乱起故者即引论起寻求所以也此文指前散乱时生即不定文也上来总约七心解也。


【疏】云若新新解已下约十二心作法云第一有等是也问如何七心十二心不同答若诸行等四字通说即有七心若四字等二別说即有十二心何以故新新解故。


【疏】既於初字有卒尔心等者问何故初字说有卒尔後後字说有寻求决定不说有卒尔耶答但在举闻岂前字上而无寻求决定耶故在举也有云此文重结七心文者此义未详。


【疏】慧恺法师俱舍序云至千一百年者意云恺法师造古俱舍论之序云千一百年天亲菩萨生问天亲世亲□□□□答约义不同言天亲者天所尊重故名天亲世亲者□□□□故名世亲今取世亲号稍好。


【疏】达罗毗茶国者此云总持国。


【疏】建至城者谓此城中建兴佛事至在逾又美又解云亦云通除礼乐等事濬者深也濬渤也朗者明也胜者也。


【疏】日月之丽天者丽者严丽由天有日月而得严由有护法内教皆严丽也溟渤者大海也又云溟者深也渤者大也海有深大用纪地者大海与大地为纪表护法与道俗为纲纪也日月者昼夜也冠者笼招也亦云王也意说德慧德业笼招前英也犹以冠笼故也问何故名英答主千人曰英越百人称彦德慧为百千人之主也。


【疏】芳声流於四主者东方曰人主以人为主故即此方也南方曰象主以出好象故西方曰宝主以多出珍宝处故北方曰马主有好马故然德慧美声流四主四主咸闻流骧者腾也即无翼而腾空者曰骧如龙等五印者即竺国也德慧菩萨声举腾於五天。


【疏】扇徽猷者扇者动也徽者明也猷者道也小运者小乘也兰蕙者即香草之美名也即诸花草中最胜香草之气远闻表此菩萨起慧名闻亦尔也。


【疏】造胜义七十释者意云金七十论是外道与如意论师论义因论苦集谛外道云苦集如意师云集苦然集苦之言以是犯声据义不违因先得故於是国王意用外道谓僧不如外道遂造论申其自家当时国王赐金七十行颂未及得释遂便灭度後净月菩萨出世遂广释胜义七十颂也云何名胜义答意明此论胜於金七十论更广释如第四卷疏。


【疏】唯有正说至具有三分者意云世亲菩萨年时八十命终时造三十行颂所以但有依教广成分而无初後二分问何故世亲命终造论答此有二解一云显因缘尽不知灭故二云显他胜往復更说故故无初後二分也。


【疏】又显敬礼三轮因故者以身业敬者得神通轮飞腾虗空故以语业敬者得记心轮他心中诸所有事为他说故以意业敬者得教诫轮即漏尽通可责有情勿令造恶增长善故又总法师云为众生不信故得神通轮飞腾虗空而令信故既信法已未知众生心中为犹影不波竝者则得记心轮为说法故得记心轮欲化众生谓教诫轮令断恶故丘法师云神通轮用神境通为体记心轮用天耳他心二通为体远闻他语得天耳故既听语已了知彼心故同二通为体教诫轮者用漏尽通为体教诫令他断染趣圣非漏尽通不得。


【疏】故我至诚身语思者意云身语二业是假业思是动发思为实业又思能发动身语二业也又思是意业故思通三业修无倒归命礼者总结也至诚通三业也。


【疏】一者虗妄即遍计所执者意云释唯识性也问云何故遍计所执性名唯识性耶答遍计所执体虽是无然不离唯识性性者体性非真如性性又真如体一约义分三遍计依他名唯识性者依至释圆成实名唯识性者持业释。


【疏】於後所得清净者此有二意一云证圆成实性故名所得二云断染依他得无漏依他如第九卷云无漏依他亦圆成实此解好。


【疏】唯内证净者意云此圆成性唯是内证净故依主释。


【疏】为简依他故说唯识性者意云释通伏难云何故论□说唯识性答为简依他说唯识性也。


【疏】略不敬也者无漏依他既在满分之中所以法中不说也。


【疏】净者同前者意云同前持业依主若取後释但是依主释也。


【疏】一切所敬皆第四啭故者意云但说佛菩萨等而非法□□□□□□故言一切者约小分说未必兼法也。


【疏】佛圣弟子至而造论故者意云佛为教法所依弟子依法修学无倒而能造论此即佛之圣弟子也。


【疏】分有所得者世亲虽是地前十信菩萨然伏烦恼修有漏唯识观故言分有所得。


【疏】理教行果至但说理法者意云此有难有释也理教行果四法不同者是难辞难云法既有四何故论初唯说理法不说余三耶答有多义一是轨则义生证解故二者四法之中真如为本如何为本答要证真如余方有故三者是教行果三真实性故四者三乘
圣者之根本故五者或说彼本即兼末故故真如是本余是末疏总分为三释。


【疏】一问何故论初至具大悲故者总有六重问答未审问答何答论初三三宝不次或问云何故论初法宝三宝三宝既有多种归敬何者三宝故申六重问答。


【疏】最吉祥故者吉犹善也祥者瑞也。


【疏】说唯识性满分净故者意云一乘三宝以宽故故论初说先法後佛次僧故论说唯识性满分净故也今言僧者是菩萨僧非声闻僧何故不取三乘三宝答二乘不修唯识观故言一乘三宝者是大非小又计化身即特佛故法既不同所以不取。


【疏】善说妙三身至先赞礼者意云此归命一乘三宝也三身即佛宝教法即法宝牟尼子即僧宝牟尼佛也子者僧及通一切贤圣。


【疏】二谛者真俗二谛问真谛法宝俗谛如何亦敬耶答无漏依他亦俗谛故一乘众者即一乘三宝也。


【疏】四问此中所敬三宝如何者意云问云此中论敬三宝如何答以释迦佛虽小乘计是特身佛然大乘不许□此中佛法通摄三身言分者即许佛余圣故知此论亦敬三乘別相三宝然法宝通摄一切法也如前。


【疏】许彼种类有多独觉等者大乘许麟角独觉有多种类同时出故所谓腾空独□□□□□□类既多明是僧宝摄演秘不许僧宝摄者据□□□□□。


【疏】唯识性中义兼说故者有轨持名法名法有觉性故名佛有和合义名僧。


【疏】若能见三宝常住同真谛者意说同相三宝。


【疏】二所调能调善方便故者意云於所化有情而能调修有善方便也。


【疏】四财供养时至方欢喜故者意说若财供养如来不喜正行六度行时如来方喜□□□者但种如来本佛名喜非是舍勤名喜也。


【疏】及二体性者意谓能敬所敬二体也能敬即护法等所敬即三宝又云二体性者即同相三宝別相三宝也诸门义者谓十二分教也。


【疏】此中第四至非法故者意云虽前第四言敬佛法僧今更重解於前第三亦第四云敬非人非法非法即佛非人即法也。


【疏】於境第七至满净故者意云第四约所敬第七境声不可敬故。


【疏】一由智德者即是自利生起解也二由恩德者菩萨造论意既利他即表菩萨有恩德也为自利生大智为利他生大悲总是令法久住济诸含识也或为求当成智德恩德报化二身为生大智是故造论有云彼法既是贤劫□佛而释彼说表有智德既释彼说生他大智也既利乐有情表有恩德有情既得利展转令他亦得利乐故言生大悲也。


【疏】其谓义者即沉恒之义。


【疏】此言有情至无別能有者意云此第一解即众生类是情故名有情无別能有所有也。


【疏】假者能有者此第二解以五薀假者为能有別八识为所有。


【疏】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者此第三解意说此总假者有別法性也法性即十二入等。


【疏】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者意云此第四解即总假者有第八识情故□□□□□□能生爱等如下云爱阿赖耶乐阿赖耶等故第三云若无本识復依何法建立有情故知情体即第八识萨婆多唤六识名情不同大乘。


【疏】有情不同有六十二復自然□名□依枢要有情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名六十二有情五者谓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四者即四姓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毗舍四首陀三者一男二女三非男非女即二形又三者劣中妙即上中下三品也又云欲界为劣色界名中无色界名妙此解稍好四者一谓在家二谓出家三苦行四非苦行然在家有二一者邪见在家二者正见在家谓信佛法等就出家亦二一者邪见出家谓外道等二者正见出家谓信向正法三者一者律仪(善)二者不律仪(不善)三者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记)二者一云离欲二云未离欲凡夫以六行伏惑生上即名离欲不以六行伏惑名未离欲总亦就欲界人中有妻室名未离欲从小不犯欲名离欲三者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言邪定者邪决定故造五逆罪正定者正决定故谓十信第六心必不退故不定者谓异生等於邪定正定中但不修故未至十信第六心故復不作无间业故得不定名定者决定义非定慧中定也七者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三者式叉摩那尼四者沙弥五者沙弥尼六近事男七近事女十九者一者习断习断有三一者习善法烦恼不起习断二伏烦恼不起名习断即六行伏惑等三断习气名习断约圣说也二者习诵习诵圣教通在家出家等三者净施四句一云施者净受者不净二云受者净施者不净三云施受俱净四云施受俱不净四者耆年亦通在家出家出家二十夏已上名耆年在家五十已上名耆年五者中年在家三十已上名中年出家十夏已上者名中年六者少年在家幼年出家九夏已上名少年七者轨范师谓阿闍利八者亲教师即和上九者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各有二种一云同说戒名共住二者同亲近和上名近住弟子第二云与和上一处住名共住与和上毗傍住名近住十者宾容二种在家出家十一者营僧事亦有二一云未乐营僧□□□□□越十二者贪利养者亦通僧俗十三者猒舍亦通凡圣恭敬有漏欣上故十四者多闻即通正及邪并非邪非正谓即闻慧十五者大福智起思慧亦有二一者世间有漏智二者无漏智圣者十六者法随法行即修慧法随者师谛法行者□□十七者持经者十八者持律十九者持论者通凡圣也四者一者异生二者见道三者修道四者究竟道四者一独觉二声闻三菩萨四如来一者轮王虽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不同总合为一以名同故故所利有情有六十二种问此有情中有无姓人答但被有姓不被无姓如下云胜者我开演故又云亦被无姓既闻教法各於自乘与得果故前云胜者据入见道者说。


【疏】或利与乐一体异名者意说利乐但是一体约所益分利乐二名问如前十利中亦云约所益分利乐別与今何別答但约世利益分利乐不辨於体今辨於体故有差別。


【疏】上之十种解利乐者有颂如疏然依次配十利五乐者世者即是後济现济並现益後益第一第二是性者即是摄善离恶並翻此者第三第四是苦乐者即出苦与乐第五是智福者即第六是出世世者即第七是小大者即第八是与名异者即第九是十利五乐者总结也即向第十利中摄也。


【疏】或此颂中至本利他故者意云释造论之意今释彼说者但为有情欲令信学所以造论即一缘造论问前具二缘造论何故今说一缘造论答菩萨本利他故有情信学法便住故一缘亦无违二缘。


【疏】依所具缘前解为本者意说□□□□造论所由故前解约缘具後解约大悲並无妨□□□□□令法久住济诸含识其义将胜即护法安慧等释彼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论牒以前)

 

 
成唯识论疏义演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24/2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义蕴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50册 中国撰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