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TOP

成唯识论疏义演(全二十六卷缺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五)
2014-05-15 12:41: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618次 评论:0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二末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显法有此者意说所相法由有此能相法故以成缘生有为法也言若法者意说生等能相诸行者即所相法言於彼法摄受者即摄受诸法不令入过去安立者令法住乐不相离欲得现在。


【疏】是此异別名者意说住是即別名如起生名等。


【疏】乃至广说者结第二师释也。


有为之起者意说有为是生起相亦可了知者所以別立生相也。


四嗢南此云颂亦为集法施即集法为颂施众生故一诸行无常二有漏皆苦三涅槃寂静乃至四诸法无我故云四也。


【疏】以二常相者意云有恒有即不灭无恒无即不生故不生不灭是二常相。


【疏】住异与生至故合说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若言生灭合名无常相者未审住异二相是何相收答然住异与生同在一世所以亦生相中收故不別说住异。


【疏】俱生所显者意说住异二相皆由生相得有所以住异二相总名生相。


【疏】又无常相至所以者此会前瑜伽说一相所由意云若说二相者何故前说一相耶答前说一相者即是此中说二所以。


【疏】然世不同者彼说三世有故又彼计生相体虽实有用在未来住异灭三体用俱现在也大乘生相及住异居现在灭相在过去故云然世不同。


【疏】第一六转无差难者然別破中申其七难第一六转无差难第二能所不异难第三二相应齐难第四四相齐兴难第五如体本有难第六体等相同难第七有无乖角难。


言无为无生等者外人云若言无为体不异即无能相者无为既无生等应立无生等三能相。


【疏】有三子段者意云然第四四相齐兴难中曲分三难第一例体应俱难第二例用相违难第三新宗背古难。


【疏】为显差別者意云显有从缘生色心分位通三性又色有十种等故应立相无为不尔。


【疏】彼宗计为前後起者意云有宗本末二师计四相虽皆有体然用不同何者生相体用俱世未来有若流至现在但有体无用若住异灭三未来但有体无用於现在中体用俱有然古新二师有差別若古师计云住等三虽有体然用前後起先住用次异用後灭用若新师计住等三相体用俱同时而无前後何以故以依刹那立故即一刹那极短无前後故住等三相亦无前後。


【疏】此子段有三者就第五难中曲分三难第一如体本有难第二因非本有难第三生等无能难。


【疏】有四子段者就第七难中曲分四难第一定世有无难第二生灭非依难第三灭生相翻难第四违同顺异难。


【疏】然正理师至即是取果用者正理师计未来世中虽有一切法唯生相有功能能生法等过去虽亦有一切法唯异相至过去有与果功能即如过去无间缘有与後果功能问何名取果何名与果答如演秘师解生相未来有取果用者意说生相未来正起用时为因能起後刹那果名有取果用又云正理师但计过去法有与果功能不说果相果相在现在故。


【疏】何不去来皆令有功能至作用者意云生及与果並非现在有作用者即应未来过去法一切时皆令有功能何独唯生及过去耶。


【疏】若谓作用至非功能者意云汝若救言但名作用不要取果即异灭不取果仍是现在者难云生相既不取果者应不名功能而亦名作用以不取果故。


【疏】言復如何通者意难云若言未来过去法但名功能不名作用者即婆沙论说未来三法有作用不说功能復如何通。


【论】故彼所说进退非理者依宗有过名进非理转救不成名退非理。


又如疏云进为相违至不得俱有者此解进非理汝若言相违故用不顿兴者汝宗体既相违如何俱有此即依宗有过名进非理如论云若相违故至如何俱有即其文也言退不相返用何不齐生者此解退非理意云今然汝宗许生等有体云不相违若体俱有者用何不齐生故是非理论云又生等相至齐兴作用即其文也。


言又进非理至不同时者此解进非理又住违灭牒本计名进宁执同时名进非理故论云又住异灭宁执同时明非理也又退非理至同世者今就汝宗住不违生何容异世故云生住例应同世也。


【疏】论主答答外问也外问云大乘灭相既是过去无法者如何与现在法为相耶答云现在法立灭相者意表此法後是无然非表法现是有无。


说无得为无因者意云过去未来非有以非现故如空华等今灭相虽无然与後灭法为相何失。


【疏】义別说四者问未审四相一刹那中为同时起为前後起答诸说不同古萨婆多师说生相在未来有用於现一刹那中住等三相前後起若正理师云住等三相同时起大乘一刹那中假立四相但义说前後表法有无实同时无別也。


【疏】破中有五者第一如色非诠难第二名等无用难第三声色无差难第四例声生语诠难第五徵机调难。


【疏】萨婆多虽有名等者意云彼宗计云声上屈曲即名句文异声实有故离声別有实时能诠即新旧二师皆作此救故次云正理师救等是也。


【疏】由声显生二义者若依俱舍以经部破萨婆多二师所说一破声能生名句文犹如眼根生眼识等二破声能显名句文如灯照物具如彼论今依此论且破生名等也生义既破显义不成准义可知故不別破显。


【疏】便有所立不成者意云色上屈曲彼云虽实有体然非法处摄今虽声上屈曲应非法处摄即宗於同喻上转不尔即有过。


【疏】若以声能显义等意云此有宗假牒大乘救也。


我宗又尔至不可得故者有宗立自义。


言异因不可得故者即何所以名等既一种依声汝宗即许法处收我宗即不许耶言但依思等者意云汝不可难我云名等依多法即法处摄者戒体但依思应別处摄意说不同法处摄可作如是难与现思同处故法处摄。


【疏】因俱声者大乘因俱声许有诠表也今弦管声即因声也□故云又谁说彼定不能诠或可化人语声林说法等声皆是因俱声皆以心为因皆由诸佛诸菩萨心所起故由心所起声与心俱故名因俱声亦犹手鼓相和出声。


论声若能诠风铃声等应有诠用者小乘申难也。


【疏】彼復救言至应有诠用者此即小乘救申难意云若一切声皆有诠表如弦管等者即风铃等声应有诠表正救前难意或可论主牒救破也。


如疏云彼復救言至弦管等者牒外救也即风铃至有诠用等正难也虽有两意前解为胜顺论文故如疏云我许内声至应有诠用是小乘申道理以下论文论主返质。


【疏】如彼所执不能別生实名等者小乘执外风铃声不生名等我大乘风铃声不能诠者如彼执不生名等相似。


【疏】不能生实假名等者小乘不许风铃声生实名等大乘不许风铃声等生假名等故云並不能生实假名等也。


【疏】非一切内声皆能生名等者他宗计汎尔出迳[这-言+(序-予+手)]声不能生名我汎尔迳[这-言+(序-予+手)]声亦不能诠。


【疏】内声生名至定量者牒他义。


【疏】内声至定量者申自义。


【疏】外法声不然者即风铃等声以不生名等不同汝宗也以非屈曲无诠表用不同我生已即灭不可生名等又诸念声不得一时聚集起如何生名等耶。


【疏】亦应至名等者文外有救救云虽非多声乘起但声起即有名等若尔者故此文难云亦应初念声即能生名等。


【疏】不即不离至体者意说名体与语不即不离然但可言离语无別体要依於声名得显故。


【疏】依一切位者意说因中名句依一切声即唤多刹那声名为一切故因中名句要依多刹那声方有诠表得一切名不说名等亦依光明名一切也若至佛果於一刹那声中说无量法故与因位不同。


【疏】非自在者意说自在菩萨於一刹那声中说无量慧辨陀罗尼名句也返显因位依多刹那声名一切也。


【疏】文是功能者意说文是功能义也即字能显发句名今能诠显义功能谓之文故字是体功能是用用不离体故说文即是字亦犹种子有生果功能功能岂非种子耶。


【疏】或字为初首至集成一字者意云此第二解若据论文先名次句文今解即先文次名後句故言或也多刹那声集成一字者如世文字纳字法皆以平上等多音韵声方一字以後渐成名句等故说字为初也。


【疏】自性差別体即遍通者总举也。


【疏】自相共相至皆有差別者此答遍通所由。


言自相共相皆有自性者如自相当体即自性如言声有法即是自性以先陈故言共相有自性者我无我义是共相数论立我是思我是先陈而是自性思为差別以後陈故。


言自相共相皆有差別者如五蕴中思数为自性望数论却为差別以後陈故此即自性有差別也。


若共相有差別者如无常是诸法共相以後是差別如言声是无常等故云自相共相皆有自性差別也。


【疏】是我非我至亦有差別者此即重释前义如我非我是共相令差別以先陈故亦名自性然思令是自性以後陈故亦名差別。


【疏】共相之自性青如青是自性即上有常无常等为共相故青是共相家之自性无常及常等是法体上差別义又如色处为共相乃至一微尘为自相展转皆有体性及差別义。


【疏】若法体性言说所及者如唤水火等得其相非得离言法体也。


【疏】若尔至自性者即牒前一何乖返难意更重问也若言自相离言唯证智知名诠不得但得共相之自性尔者即一切法不可言等正难也。


【疏】此非法体者意说无常共相非是法体上义可有诠得之义故云其义可然。


【疏】若尔等者若据此解即不但共相然不得共相之自性也。


【疏】又唯五根至应思者问如何有此文来意云根尘等心心所得名诠不得问若不得者云何言名得共相之自性耶答不得法上无常等別义云得自性如诠青时不得无常別义言得自性不同心等得自相。


【疏】定量者世共自火等为定量可言欲未圆疏意说句中有显义周圆句如诸行无常等今既显义未圆不得名句准清辨菩萨造般若灯论眼耳及与鼻等亦得不集法满足句但集五字足即得不依顺显义也。


【疏】但是差別之声等者意说名即是声所由。


【疏】法对所诠至词多对机者意说法词二无碍解知一种是慧体无差別望所诠所对不同故说有別故云法对所诠等。


【疏】由依多法至长等不同者意说名依多法立名等法处收然无表依思触所防身语七支忽得依多法立无表戒亦法处收然是一思具命根所持法有六处命根亦名多尅体唯一法故是法处收体长等依色立应亦法处摄此不然长等唯依色若缘长等时亦得一分实色故长等色处摄设不例。


【疏】梵云便缮那意云此飜为文文义不同而具四义一者相好即如来八十种也然三十二相要由八十种好庄严显发也二者扇风虽遍不现要由於扇而显发故三者根形男女色相言音等异要由根形而显发故四者味即是盐能显诸食等味故说此味名文也问何故文字有此多名答如言文义巧妙因之为便缮那故便缮那含多义也虽有四义不同总是一显义是故唤文亦得名显能显义故对法亦说文为显然古德说之名之为味者犹如於盐能显味故或可云文为便缮那字为恶察那言理应名迹者如寻迹见象
寻句知义故说此句理应名迹若言播陀但是具足义不得说为句也问本意明句何須辨足答谓鉢陀播陀声显相似为辨所以事对明。


【疏】俱舍随眠品说者问何名随眠遂行者眠伏不起名随眠也如有宗计云随眠即缠是现行法大众部计现行名缠与心相应随眠者名不相应不与心相应故。


【疏】非遮彼至非一异故意云但遮彼不相应非我种子即许相应也何以故以种子随眠与色心等非一异故云不得相应也。


【疏】执別有余等者自下別破诸部所计余不相应如正量所立不失等彼计云不失者令所得法成就不失故云不失又正理师说和合性及成实论师无表戒等妄计此等为不相应者准前理趣皆应遮也。


【疏】此非现量他心智者意云此五根不是现量復非他心智所知不妨得是定心现量智境何以故一切定心皆现量故若尔何故不说答据显相说而且不论其实五根通现比二量境但不定他心现量智境若见者如何名他心智耶以缘色故。


【疏】不同第三至眼耳等意云此无为不同第三根等有其別作用比知是有也。


【疏】下结句文许通於上者意说论曰故不可执无为定有文亦通次上可破也。


【疏】无二义故者意说无为无离合二义。


言以无合故者意说无为更无別法成合故非六释即无生灭等为故名无为也。


【疏】苦乐想受之灭者意显依主释也即不动之无为想受之为无等灭即是无为也。


【疏】其虗空不动既无別体者问若尔云何前言苦乐想受之灭显依主释耶答意说想受灭无为其苦乐之言文便故成故不动无为非依主释或可文错更勘余本其释名辨义如彼章中自解无劳須述唯可章中皆持业释。


【疏】比量应思者意云汝虗空无为随能合法体应成多因云一处合时余不合故如眼根微等亦极微一处与空合余微不合极微体即有多然无为既与微等一处合时余不合虗空亦应多准西明解。


【疏】比量可知者比量云汝色等诸法应互相遍因云以此处合时彼处色亦合故如所合虗空又因云此处色即余色故犹如此处色前因既成故得为量既互相遍明知此处色即余处色也意说彼此是一或可後因但释所以来必須成量如演秘。


【疏】五部者四谛下见惑为四修道总为一部合有五部部者众类之义品者九品即见修惑地地皆有九品。


【疏】此处三品者意云即说空等三无为也既许多者此处三品即非彼故亦知色此处色非彼处色等何以故有品类故。


【疏】无色处有故者意说有色处即无虗空无色处即有虗空若不尔虗空即非容受色等也。


【疏】此难双开者此论中总难三界无为名双关不同萨婆多计名一多並破或可破虗空无为中能所例名双关故前论云随能合法体应成多不尔诸法应互相遍等又云此难双关者如前双问云又虗空等为一为多双问随所计一多並破故云一多並破。


【疏】大众等四部立九无为者即大众一说说出世鷄胤等四部同计。


【疏】体是因果而无因果者意说无为非六因所得名无因不得五果名无果。


体是因果者体是能作因又即解脱果如修无为时无为不障他义边名能作因即与大乘增上缘相似无为当体即离繫名解脱果其六因五果如下自解。


【疏】缘前无分別智中法性之空者意云谓由二空所显真如也今缘者缘此空也及远缘加行智等者意说後得智亦得远缘见道前加行智中所作空观等及亲闻佛说等。


【疏】或说八识者果位八识总缘无为也成所作智虽唯是事智至佛果亦缘无为不尔应非过智唯缘事不缘理故。


【疏】即是生灭者意说虗空无为由识所变此所变相是有生灭相。


非生灭门者意说不是非生灭门收以是依他起故。


【疏】此空无我等者意明真如离四句心言断故。


【论】本性清净者释非择所由意说不由择力而本性清净得非择名。


【疏】此说二性者即如论云一依识变假施设有二依法性假施设有前是依他性後是圆成性前即摄余从识後即摄假从实。


【疏】故真如名亦是假立者意云真如无为名亦是假立也。


【疏】如食油虽者西国有虫饮油麻苗实不食油唤作食油虫者不称彼体。


【疏】亦非是实非不实故者意云亦非是实简遍计非不是实故简依他或可真如离言不可言实与不实也。


【疏】毗婆闍婆提者又云分別论者此解为胜言乃至虗空者即第一择灭乃至第三虗空。


【疏】或说唯一或说为多者彼有宗计此无为有二说一云三无为体皆是一二云此无为体名有多。


【疏】不动等二者意说五蕴论但说四种无为然不说不动想受灭以此二无为皆由智断苦乐想等所显真如亦是择灭摄故但说四不言余二两论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一实至皆可说假者意说出无为体总有二种一依实出体即八皆是真性圆成性收二者依假出体即约识变说八皆是假或可约诠说亦是假即从缘生是依他起收。


【疏】若通三性体遍有无者意说若妄计为实而起执者即皆遍计故说无为通三性即体通遍有无也无即遍计有乃依圆。


【疏】何故择灭外別立不动等者意问云既无漏智断等所得无为令是择灭收云何乃离择灭外別立不动等耶答据理实然但以受障定强断彼別立无为意云苦乐二受名为变异受望入无漏断此种子得第四定由断彼故所得无为不为苦乐障所动故名不动无为虽初静虑分得此灭而不尽故所以不说圣人欲入灭尽定时以无漏亲断不变异舍所得无为名想受。


【疏】且依胜定障说者意说一切染法皆能障定断彼总合得无为何故但言苦乐舍等耶答且据障胜定强故说也解云由受散动随境界说定不得生因为强也故乐受障第四定舍受想等正障灭定故断彼时別立无为。


【疏】善等三性者心变依他摄执实即遍计安立即识变非安立即法性或安立即世俗非安立即胜义更有余义捡法苑。


【疏】所执诸法通三聚者意云法有五聚所谓色心心所无为不相应今者除心心所拟为喻然无为不相应名聚者但约义积聚也非如色等有质名聚。


【疏】前我执下亦有此言者意云前破我段亦合结云能取彼我之觉亦不缘彼是能取故如缘此觉之所有觉觉取他心智也。


【疏】二障三住过者意云二障经第一瑜伽十三住中一种性住第二胜解行住未断至第三极喜住方断分別二障若俱生二障十地随分断至佛地究竟断。


【疏】法执宽故至可无人执者此意说人执起必依法执要执法有方计我故有唯法执可无人执如执五蕴等法为实有然不作一常主宰等解是若作一常等解必依於法由斯义故人狭法宽故菩萨罗汉有法无我执等以前诸圣有我法执等。


【疏】不同性起者意云我法执不同性起亦如我执唯染污若法执对二乘是无覆无记大乘是有覆无记故云不得同性起也或可性者体也即有法执时而无我执不並故云不同性起。


【疏】有唯法执种子生至种起者意说如阿罗汉及八地已去菩萨所有法执但从法执种子生不从我执种生何以故以我执已断或以伏故既我执不熏成种由此但从法执起即释宽广义也。


【疏】如计外境至有非一常者意云自有计法不计我者如执外境为法而不计为我由此故知显计内我而计於法非计我者内法计亦有非一常故如计五蕴等为法於中何有一常之想总有计为我者要依法体上计故知法宽我狭也。


【疏】恒无转者意说无间断也。


【疏】然第七识至第八识有者意说安慧菩萨计第六识具有我法二执第七识中唯有我执总八识皆有法执今但说正义不叙傍义。


【疏】非二十句至见道断故者意云计我中唯说蕴者显此即蕴计我中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摄唯见道断修道我见虽无二十句六十五二差別然蕴有作用故计蕴不计处界今此俱生法执通计三科为法故无二十句等修道方断非见断故。


【疏】如我见说者意说此二十句等如下第六卷解见中说。


【疏】此执有说至故不相违者意云安慧师计五识有法执今说间断法执在第六识者据护法正义说故不相违。


【疏】然我至不说处界者意云此会前说我之文蕴有作用故计为我无为等无作用不计为我若尔行蕴岂不摄无为耶答不摄是故不计无为为我虽亦有计者以少故不说处界故疏云计为我少。


【疏】然说我为一及常至不然者意云但计我为一常即计我中亦有处界若约作受之用计为我者法即不然蕴既有作用明知但计蕴为我也。


【疏】不准此知者如下解分別法执亦准此知但不可起执也。


【疏】同前我中二解者即有二重影像起自心相者是依他起相分执为实法即遍计所执也。


【疏】涅槃经外道至无作用故者意云外道计佛性为我此约不相似为论如何不相似答夫須我有作用谓作受主宰等用然佛性无如是用故故云不相似但名缘蕴者说此同我中约相似计我名缘蕴也。


法可与同者意说若计佛性为法即可与同以佛性不离法自体故故计法通佛性计我不通佛性。


【疏】唯言缘蕴至有少功能故者此释难难云缘蕴计我作用应是实答缘蕴计为我虽无实作用然有少功能即作受主宰等功能也问此意如何答意云实无缘蕴为我俱据有相似作用义说今缘处界为法约不相似说各举一边义不相违若相似不相似合说显皆得。


【疏】又依於本质与相分至故计佛□性为我者意云我中唯计蕴者以本质及相分相似俱有漏故若据本质与相分不相似说亦得我中说有处界如外道计佛性为我虽不相似而亦计我言不相似者本质佛性与心上所变我相而不相似有漏无漏有为无为依他起圆成等有差別故云不相似故疏云相似不相似合说亦得我中计其处界。


【疏】若但依相似法为论至但言蕴者意说唯依相分本质相似者法中但合说蕴不说处界何以故然法执心缘蕴时所变相分与本质相似俱有漏故处界即不然缘处界变真如时所变相分是有漏有为是依他起然本质真如是无漏无为圆成实摄故不相似说法中应但言蕴不言处界亲所取相分与质不相似故。


【疏】以前准後前加处界者意云若计真如为我时本质真如与所变相分虽不相似然以前我准後法执前应加处界何以故以相似不相似合说故所以加处界。


【疏】以後准前应除界处者意云若论计为法时蕴处界总通计为法今约相分与质相似为论故除处界也何以故以蕴本质相似处界本质与相分不相似故据相似除不相以问据论文计三科总为法何故今除处界耶答论总计三科为法者据不舍法自体总计为法今除处界者据质相不相似故須除也。


【疏】以亲相分至减取字者意云我执唯计蕴蕴从取生本影俱有漏所以我中加取蕴字後法执中说蕴处界即通无漏如执佛等为实有即质等是无漏所以法执中无其取字以取是烦恼异名此约有取字无取字简。


【疏】第七识者至除断者意云若第六识中法执地地別断若第七识中法执以极微细要至金刚心方断道虽数数修但伏断而已问第七识中障十地断不如是问答至下当知。


【疏】若以见道至下道能除者意云三心中初品名细中品名中第三品名上约难易易断名细难断名麤麤品亦名细者意云约九品说麤者先断细者後断若据初断名细即九品中初麤者亦名细也约道难易说不相违也。


【疏】以品从道至下品故者即释上所以也。


今以道从品至不相违者即如此间所说是细名难断也。


【疏】又我至唯菩萨故者文外有问云何故我执言修道此中言十地耶答如疏言。


然初地中入住出別至有修道者意云亦如初地即名见道余者即合有九地如何此中言十地耶应言九地故答如初地名见道有三心別名若入住时名见道出心及已後名修道故得初余九地名十地也虽已後九地有三心然除初见道入住心已去说诸地诸地有三心皆名修道品不名见道也。


【疏】若所知障五识亦通十地中断者意说五识无法执不可言十地断据五识中俱生所知障亦得与第六识中法执同十地断。


【疏】五识至亦初地断者意云五识中无法执不可言初地断然五识中分別所知障亦得与第六法执同初地断而由第六识法执生故。


【疏】故此中无者即五识中无法执以无分別以无等我度性故。


【疏】一心而论准我中说者约无间道断名初若依三心者前二心对第三心名初或可三心中第二第三断者望修道亦名初也。


【疏】第七本法定有者意说第七识中法执所缘言有本质境即第八识也第六识中法执所缘本质或有或无何者若修道俱生法执所缘有本质若分別法执所缘或无本质即如缘五蕴有质缘自性等无质若论自心内法者即影像相分一切皆有也意说即蕴计有质离蕴计无质如缘自性等。


【疏】解深密经者彼经意说一切法执必有影像当心若执实有故说法执皆缘依他起性且举初幻事等余七喻如摄论。


【疏】除佛他心智至不如实者引意云唯佛他心智亲取得他心除佛圣他心智不如实知既不如佛所行境明知不如实知佛既如实知明取心外法。


【疏】说佛至亦成遍知者意云亦佛镜智然以二十二法为体然许各各之自证分缘自见分更不许相应法互相缘智影者即心心所影像也。


【疏】见分上佛现彼影者即於智见分上□现受等心心所影像相也前论自证分上现见分等影像故不违。


【疏】又遮亲所缘等者意云解论中非亲所缘字但遮亲所缘即非许彼受等心王外实有体为疎所缘因明之法但遮他为诠是返不显许疎远义。


【疏】其破缘共有俱生色等者此破化地部如婆沙说。


【疏】一谓真事者如法真我为真事五蕴假者我为似事似一常为共法乃可假说五蕴为我。


【疏】此中难意至名为真事者意云此外人说大乘为难难云汝既有所变能似色等诸法明知有心外所似真事等即能所似法皆有作用即名共法三法既是乃可假说为我法也此即我法合文总叙难意。


言然似事中有法无我者此就正理似相分心但计法不是我见实有主宰用故。


【疏】设虽极微至不尔者意云此设遮外难难云若从种生是有体法方名法者极微既假无別种子生应不名法答不尔极微虽假影像必有可持体故得名法当拆之时亦依麤色熏成种子其我要須有主宰用不同於法故云不尔所以极微但得名法不得名
也。


【疏】真事既无故所说假依何得有者意云若无识外真我法者即相见上似我法义依何得有真事无故似义不成。


【疏】无所说至亦不成者此展转难前无真事似义不成今难无似义似事之余亦不成言体者即相见体或识体类实句说有似火不成也或可似者即所似也故同异句及实引皆是所以事约此所似假说火等不得成。


【疏】先彼假火至德故者意云彼宗计云人类同异句收而假说火等以人性忽似火人火上俱有猛赤名共法论意如是今破云猛赤在德句非在同收。


【疏】猛即行中等者意云势用是行德中作用因非念因合火德收火有猛利势用故非同异收。


【疏】虽且有同异类无火德者汝若许类无德且假说者水上且无火德应假说水为火以人例水水既不得名火人且不得假说似火言如汝所执至如水等者作量破也水既无火人且无火一种无其德故。


【疏】如无猛赤至及彼似火者意云调顺之人然无忽性如火且无猛赤而似於火长远读之。


【疏】或復翻此者即先时有猛赤後已而无猛赤者成猛赤者熟也如人有势力谓之猛势名火掌可得故是猛赤之义。


【疏】或復至无人类者如牛狗等此第二解湛师云若作此解与一解无有別明知德与人类互相离也。


【疏】等取別性者意说猛赤別性彼性此性等並非共德即在彼在此性名別故云非共德也。


【疏】此猛赤德在火至所依实火等异者问外有实火可言依实火异人上无实火何得云在人所依实火异耶答人上有煖彼宗计为实火收即实句也。


【疏】若说至名火依实者牒他救词。


既说火在人至不说火依实者论主难难意者说火在德德是实之德也实相似故即许依实说火今既说火在人应人与火相似名为火不应说火依实且如世人说言此竈庐火似铛庐火今不说竈似铛火便云竈似火。


【疏】此中有救者如演秘叙。


及如前解者即如前论云谓猛赤等在火在人至有五相离故是也。


同前者应且於水等假说火等名言不依类成至不异前也者意云故知假说不说类成者结也假更有救及破者且不异前破依类假说假说理且不成等以下文故诸同於前更不別叙。


【疏】假亦不依者意云非但外道假不依真即小乘假立亦不依真故言亦也。


【论】真谓自相假智等者有漏比量名假智此智但缘共相境不得自相境唯现量智得问何名假智答非是无漏智而得假名也。


【疏】第六意识至非彼自相者意云色等自相五识现量证知其第六识随五识後起智缘自比智发言语等诠说诸法但得法之共相不得自相自相性离言诠及分別智等或可缘此智发言语等者意说意识随五识後智缘前证自现量智境不着遂起自比智发言语等诠说诸法但得共相也。


【疏】就他宗而为比量者他宗计意识缘形量而得自相故以为喻大乘不许假智得自相故就他宗为难他宗计缘张人假智而得自相故就他宗难也。


【疏】有共相至可得者即得自体者意说如所变水等共相若说者共相即应湿口若湿者即应得自体既不湿者明知共相亦说缘不及也故水火色等假名皆是共相言下贯通自一切水火色等故难言自体即是自相。


【疏】然非是执不坚取者意云如缘青等共所呼召假有表互遮非青等但非圣执云得共相自相不尔但可内证。


【疏】为互遮故但各別说者意云说得共相者遮非自相云得共相或遮非此共相互相遮故但別说得自共相等实亲得。


【疏】从假智说者意说蕴等上空无常然共相但随假智所缘行解而起言说然离蕴等无別无常体也但随解情说无情等不同无漏观等。


【疏】说火之时火应烧口等者此就他小乘为难他宗云得自相故作此难问心岂烧耶答心是非色不可烧五根极少净互不可烧今谓难他不违自义。


【疏】不着色故者意说意识後智缘色不着遂作青解若缘着即不作青解如眼识等。


【疏】若说共相至比量所得者意说观心现量能缘自相且能缘共相如菩萨观心中观苦无常名得自共相即体事俱得若法自相等者意说发心现量唯得法自相不得共相若共相现量智得比量智且得故观心现量许缘共相义如前说又解言说共相者共相
有二一者说共相谓无常等无体但起言说二者事共相谓青黄色等体事故无常等观心缘名得共相。


【疏】假智及诠至说为假故者意云假智及诠取变之相与彼自相相似说为假也即智与诠得共相不得似共相不得真自相名为假也若得真自性即名真现量智言以为疎缘者即自相与假智为疎缘故知假智诠自相境变而缘也言诠且尔。


【疏】虽不相离名据一胜者此通外难难云若既不离於声即声与名应无差別答虽不相离然据义各胜有別也名谓诠辨胜声为表业胜据义有別何所相违。


【疏】此理不然者难云汝若言婴儿不闻声应无比智若尔者鼠既闻猫声应有比智既不尔明知串习力。


【疏】如香味触至犹如声者意云香味触三对自根是合中知不藉於声而得自相然声是离中知以诠法时而疎远故声不得彼法之自相声既如是明知假智及诠俱不得自相以依声起。


犹如於声意说不带声得自相藉声起者不得自相。


【疏】声是耳所得无所诠表者声但是耳所得耳得声时亦无诠表後意缘名起缘之智解故知能所二诠俱非自相。


【疏】问曰若不尔着自相至不称境故者意云若言不得自相撗分別缘芳相时何非执耶答言是执者即善心中应有法执因云一种不称境而得共相故犹如法执及不善心等。


言不称影像至故名为执者长连读之。


【疏】或比量至不名执者意云比量心缘相分时互不相称也问曰且如比量心缘境时得称相分不若相称者即合得自相若不相称者即合是执非量境收既有二途如何分別答夫言执者皆須空执不舍方得执名不尔不名为执明知比量心缘境虽不相称而不坚取故非是执。


【疏】若尔者至常本识境故者此难前也若言缘相不执即名比量心者且如色尘望五识五根及种子望本识本识亦缘不起执应得名比量此难辞答不例远取难词以解难意如色色根种別自各各有別体能远缘故五八一向唯现量不同意识比量心。


【疏】应非证量证量者现量也意说他心智有非现量者比量也如报得他心谓龙鬼等所得是也问此报得他心缘何境耶答缘比量共相境。


【疏】自证分等者护法意但取心心所各各自证分为现量不取他心智虽无漏他心智名为证量以报得他心智唯散非证量相滥所以不取。


【疏】通果者通者是慧从定所证名果通即是果名通果即持业释也。


【疏】他心智云何者问也。


知境不如实显不亲得如知自心智若喻引如自心前後自相缘互不亲证。


不知如佛境者意说不如佛他心智故意云佛他心智亲知他心余者不亲知若尔佛应心等外取法答不尔但极相似名亲得对余者名亲非亲得外境名亲。


【疏】言非真实有者意说似相虽依他起不知他自相是真自相实非也。


【疏】谓一色等者此明共相依他上言如言一青色通诸青色皆名为青故此等相於色上增益然此共相是假依他色上有也意说青也当体增益是依他起有法妄情执一青贯通余青此共相者故是假有苦无常等且假故而明云似事者即是共相且如眼识得青自相名实有明以现量心得自相五识同时现量意识应知亦尔故後寻求等重缘青等非自相青将为自相故云似谓增益非实有相非谓遍计所执乃名增益非实有相也共相青等是依他起故说声依增益共相而转此释论中似谓增益非实有相文。


【疏】此通三性心者意说此增益相通三性心变若遍计心所变相即无不尔即有。


【疏】问若尔者意说共相既是比量者如何世尊知共相耶问意如是。


又应不缘二三谛等者意云答若共相是假者如何世尊知苦空无常等又应不共缘二三谛等如观四谛时或二二合缘或三三合缘乃至合四以缘皆是共相共相若假应不共缘也捡佛地论第六彼有三解。


【疏】合解下二句者问何故前科文即云別解三句今乃言合二句耶答上言別解三句者约三能变別解今合解下二句者即合解下二句中识字以识字贯通二句所以合解意说得下识字贯三能变中故初二识者即初二能变第三识者即第三能变。


【疏】又但至宽狭皆得者意说因位不说佛果佛果无薰习及以我法执即因中异熟体通宽狭至佛果解脱道以来名宽通於初位名狭言多异熟性故者亦得言宽亦得言狭故云宽狭皆得。


【疏】又七地者意说异熟识七地中通几地如枢要说。


【疏】此後二识亦通净名者谓转识中後六七二识互通净无漏不是所薰。


又互显故者举通净名显第八亦通净阿陀那识是举异熟染名显六七二亦唯染也此约三能变识互显也若尔者何不说眼等五识耶答因位五识不通无漏又解後二识亦通净名者意说後二能变识且通於净八地菩萨得诸根互用无漏意识且通净也如下说。


【疏】种变现行所引生故者意说种子由先现行薰生及从前念自类种子所引生合许是果令既能生现等种应是果变今但望当现果说故得因名。


【疏】言自性亲因者显是同性等流之义等宿相似之义。


【疏】一切种子至故不说意说二因习气摄一切种子士用增上於此二中假立今言士用增上者果也意显二果之因不离二种习气士用因者谓俱有因种现俱时有故增上果因者即六因中能作因名能作因但不障碍边名能作因故二果之因向此习气中分
出。


【论】熏令生长者意云新薰种名生本有种子名长又云初薰名生後数数熏习合长。

 

【疏】等流能反之因者意说等流习气即因能变也之因者即能薰七识也。


【疏】等流之习气者等流是果习气即因因果不同时故依主释也。


【疏】後言唯说七生者七识从等流种子生也。


【疏】有分熏习种子者即业种子也分者因义因能有後果故名有分也。


【疏】但举此因能变者即异熟习气是能变之因者显能薰六识。


【疏】除第七识者非业感故可通余识者余识中无记者业感故。


【疏】意显七识等者通说二因薰习等流因即七识异熟因即六识薰。


【疏】现种者意说现种二法俱名因能变七识能薰种子名因能变种子復能生现行且名因能变也。


【疏】不说我见薰习者释伏难难云薰习既有三种何故但说名言有支二种不说我见薰习耶答我见薰习体即名言由起我执执有自他名我见习寻名言而薰种子与等流种子无別但据三薰习別离而体无別也第八卷说。


【疏】等流能变至果生者意云约等流七识说即持业释谓等流即能变现薰种子也若依士释等流七识属果能变即因习气也即等流之能变转变生现故因能变通种现也故异熟能变唯种子不通理识以第八及六识中业所感无记唯果变以性劣不能熏故种不得名因变。


【疏】无记之法体性羸劣者此释总別二报是无记法体性羸劣不能熏种要藉六识出善恶业招名果能变也。


【疏】余即不尔者意说果识从因生名果能变余色等及种子虽自因生无自证分等不得名果能变。


【疏】主引生故者由总果是主先生後引生別报果也故说第八最初受生最後舍故別报既在後且於先舍言別报业者谓当造业时心不猛利任运造善恶等此业能感別报满果。


【疏】成圆果事者由別报果能成就圆满总报果事具足果事者由別报果令五蕴身得具足故。


【疏】业胜名满者果虽且名满今且说因业名满也问对前引业劣弱业等並名別报业何故今乃言业胜名满耶答据前引业尔不得业名胜据成圆果事边所以业胜名满。


【疏】合具二义者一自欲前後相引二现从种生意云凡具二义皆异熟生真异熟且具此二义应名异熟生如下以五义料简。


【疏】若法非异熟有间至异熟生者如善等三性望自等流非异熟故。


【疏】由是佛果至非异熟生者佛无异熟第八识故依何而立异熟生耶。


【疏】若法缘合与本性別者意说若法通缘前後改转与本性別一切皆名异熟生也即第六义简也乃至皆名异熟但变异而熟名异熟非是从异熟识中生故名异熟也又解云从今应义释至佛果无漏诸有为法皆名异熟生者总有六门分为五对从狭至宽渐次料简第一真异熟生分別即总別相对初二义是第二异熟生非异熟分別即三性相对第三义也第三有漏分別即现种相对第四义也第四有为无为分別即因果相对第五义也第五缘合非缘合分別即变不变相对第六义也。


【疏】即显至不能薰故者意云不说別报异熟但说持杂染种果识是初能变然此果识非是前因能变中能变何以故不薰故云唯果变。


【疏】第三第四至即果者意说皆通依主持业二释也第三通二释者异类之熟异类即熟皆约性名异类第四通二释者异熟因之果异熟即果。


【疏】境行果判文准此者意云如初科判颂文总作三种三科分依初三科论若依境行果三科且准此即前二十颂明唯识境次有四行颂明唯识行位後有一行颂明唯识果初境中分二初二十四颂世俗境即此世俗二十四颂一准此问二十四颂科论文问何
故境言说二十五颂及其分判约二十四颂同初三科二十四颂耶答世俗谛中分判之故故二十四颂同前科者但约世俗不依胜义。


【疏】文三释云者即是如前三种之中第三科约论有三分以科。


【疏】初一颂半至圆成实性者就二十三半颂中分颂中分三初十五颂半及次有七烦总广释前一颂半遍计是无依他是有今第三一颂明圆成实性故三性別也。


【疏】三师俱云者即指前三种科文也故云三师也。


【疏】有八段十义者意云束初五门总为二段括後五门即为七门今言八段者兼取心所例心王门故。


【疏】云七门正解十义一门別触等者即心所例王门也。


【疏】非如大等至即能所藏者意说且数论大等望最上等大等唯所藏胜性唯能藏我今耶与杂染法互为能所藏不同大等故云即能所藏者表赖耶与杂染互为能所非一向异与大等別言最胜等者意显最胜三德合成也若不言等恐得胜性本唯一法。


【疏】三名阙一即不得名者意说三名中阙我爱执藏一名即不得名赖耶。


言若尔至应舍此名者意云意反难云若但取能藏所藏二义以解赖耶不取我受执藏解者即七地以前二乘有学入无漏观时既无我执应舍此名既不舍此名明知出观还被我执所缘名赖耶也故知偏以我爱执藏正解赖耶之名为胜又八地已上菩萨应有赖
耶有能所藏故既不尔者故知唯约我爱执藏以解。


【疏】三能变之中者意云第八既有赖耶等之三名何故三能变中偏举异熟名耶故前颂云谓异熟思量等。


【疏】如前已解者言异熟能变者即据三位中异熟名宽故偏说之。


【疏】三位者第一我爱执藏第二善恶业果第三相续执位五位者谓异生二乘有学二乘无学菩萨如来言初位所摄者即三位中初位也。


【疏】同时心所望至士用果者心王是心所家士用果由作意等惊觉应起心种令生心等名士用果。


【疏】有余三果可通余法者意说等流士用增上等三果通余识及根尘等此真异熟不通余法故名不共。


【疏】余相分至非真业果者意说余识相分及种子並非异熟非业果故。


【疏】种果狭等者意说得第八亲名言种子为果相者即狭何以故唯业果故释所以也以果相种唯是业果所招不同种子因相种子即通一切种子故。


【疏】释因相义至之因者意说第八执持诸法种子令生现行故说第八名为因相。


【疏】实通现种故者意说因相实通现种次下即通现种文今说且是此识因相者意说识中自他种子皆名因相即种子识是以种子不离识亦名种子识故说此识名因相也此解意今取识中种子名因相不论现识。


【疏】约互为缘果相亦通者说即通取识中种子总名果相是现所熏故虽非异熟假名异熟也。


【疏】约互为缘果相亦通者有云果相且通三性等法何以故此异熟果由善不善所感故虽有此判未足为依是有无记法真异熟果随能感因而通三性故气召所判绝疎。


【疏】能作因者即执持有生长用名能作因最宽如增上缘一切皆增上缘故。


余无此者余识等不能持种故云非因相十因者如第八卷说。


【疏】依持因者意说若约依持生起等因即一切识色等总得名因如色能生心根能持识识能薰种皆是因若论持种唯此非余是故偏说也。


【疏】能持种与法为种者即现识望所持种且为因相以一切种子不离识故识得种子名约生一切法边名种子识约缘境执受根边名为现识。


【疏】以十门分別者下广明种子相隐事須广明第一约体分別第二一异分別第三假实分別第四二谛分別第五四分分別第六三性分別第七新薰本有分別第八具义多少分別第九双辨生引二因分別第十四缘分別。


【疏】种从现行望於本识相用別论者意说第八识中种子名望自许现行现行通三性种子且尔所以与本识不同性也故云相用別论即体相本识也用即种子也。


【疏】不尔法灭应有作用者意说若体用別者应法体先灭後方起用也。


【疏】瑜伽至因望果义者意云瑜伽但言种望现法即是唯约因果门以明且是此论中因望果义故瑜伽但约因果说不约体用说。


非唯种子望本识义者意说彼既约因果门说且可种望现法以论非是唯得种望於本识何以故以种望本识其义狭故若依摄论种望现约体用说约因果以明此论且明体用意说瑜伽唯约因果摄论但约体用此论因果体用具明故云体用因果理应尔故。


【疏】如生望法等者此叙清辨等难难词易解。


【疏】非现行因果差別者生相於现种上立然非如化现行等有因果差別等用。


【疏】难清辨安慧者以清辨胜义皆空种依俗谛假有安慧是相分且设彼下难真如唯难安慧。


【疏】依诠胜义且是实故者意说真如通世俗有言並有诚文同此者意云若约非安立谛说即彼此二论皆说种子是假故云並有诚文。


【论】种子虽依第八识体等者唯此文合释伏难难云相见二分既依於识未审种子何分所收为答此难故此文来。


【疏】义用別者即见分自证义用有別见不受熏不同自证。


【疏】不可见分初受余熏种後便依自体分住者谓有人许见分受熏故作此难。


【疏】即是见分至相分者意说相分是自证分上生果差別功能即种子也见分恒取得相分。


【疏】若不尔即无证自证分者意说证自证分缘自证分須今见分既缘自证应无证自证分又解云见分缘自证分上功能不缘自证若缘自证分者即应无证自证分此解正问何故不缘自体分耶答且说见分但缘外故。


【疏】瑜伽论文非尽理者护月云无色赖耶通缘下界色今瑜伽隐器色不论但言缘种者非尽理也。


【疏】五十一云至自证分所缘境者护月会违云无色界缘器色何故五十一唯缘种耶彼云依自证境不依见见得缘色等。


【疏】既尔至必不当生者是护法难且如凡夫设许当生下界可缘下器色故见有所缘境不还圣者心不下生见缘何境护月师云一界赖耶许缘三界色故见且有境也。


【疏】功能差別门者约种子能生因说有三性种子有也。


非依体门者不约识体说以识唯无记也次前文是也。


【疏】故一性言至此为何性者意云如善种子望本识显各別体別性不同也类別者无漏有漏二类別也今一性者即善性也即善性之义乃合通体类二类者即善性一言显体类二种有別也。


【疏】增上缘中为果增长者新熏望本有名增上缘漏无漏別故由有漏闻薰习令本有无漏种渐得增长故说本有无漏为果增长。


【疏】所以者何者问此徵意者若言要经薰习方名异熟非未熏时自类变异自类变异得名异熟者即前论文所说种子应不名异熟若依异性相依名异熟如眼等即未至熏时又後前解者指前论文。


【疏】法尔自类有不许故者意云约熏习说不约法尔说何以故有不许故今约熏习三家总许言前约本有者即指前论文此约新熏者即此段论文。


【疏】叙近者护月义者虽护法已前上古诸德多有许法尔种子谓护法与护月师同时出故先叙护月义故云近者护月义等也。


【疏】彼有六处者意云彼瑜伽说有六处殊胜法尔相续虽有六处之言今但取第六处者以阿赖耶此中摄故。


【疏】但有一物者意说诸法各有一本有种不说更有新熏种。


【疏】外种薰习或无熏习者意云外种生果或有薰习或无熏习如麦等胡麻必由薰习方生互油等如西方种炭粪毛等能生苣胜等此即无熏习而异性相感得生西方有此云无不可知会。


【疏】真如所缘缘种子生者难陀师云从清净法界流出大智乃至化身为有情等说此妙法诸有情等听闻薰习所生种子种子後时生出世心从本而言名真如所缘缘种子望远说是佛所说。


【疏】若护月师释此文者谓有法尔无漏种子至见道等无漏智生缘真如时各真如所缘种子生也若护法师合用二种者如下自解。


【疏】烦恼断中修习差別故者二乘断惑时依四谛十六心断或可依有漏六行智以断缘觉之中人观十二因缘而得悟道或可思风动对而便证果故利钝不同所修差別证果且异或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等有別如三乘入道论广明。


【疏】不言如前引证至不相者问如前立本有种即指云余所所引证广说如初今时立新熏引证何故不指指余所引证广说如初耶答证新熏文中且有证本有文故不別指也至下当会。


【疏】引经成理中有五者第一总标显难意第二引教成前理第三释颂显前徵第四结上无因难第五重破外伏救。


【疏】诸法於识藏者七转於本识中藏即本识是能摄藏故本识与诸识作二缘性识於法且尔者即本识於七转识中藏故本识是所摄藏也。


【疏】一於现法长养彼种者意云七识现行於现世法中能熏第八名言种子渐令增长二於後法摄植彼种者意云岂令後未来法得生故所以转识善恶业种子摄取第八名言种子令得增长感当来果互相生故者即结上本识与转识既互为果义又摄植彼种子者摄植是助义即业种助名言种令有势力感当异熟果言所生为果至为因者释上二种识互为因果所由也。


【疏】释颂显前徵者前徵者即是颂前徵难如言若唯本有乃至为因缘性是颂前徵难今释颂显前徵难非唯本有也於中有三初释颂成因缘二引教成前义三喻因缘非外法言且所生故者意说七识既为能熏復且是所生故互为因果也。


【疏】如芦相依者问因缘既具三法如何得二法为喻答二三虽不同以二来芦俱时而有犹如因缘三法同时又如下说唯依此二建立因缘即种现二法今以为二芦为喻何失故知但喻因果二法也。


【疏】又此中望体因果缘尽者意云种子望现名为望体也。


【疏】因缘体尽者种生现现生种摄一切因缘总尽问既云种生现现生种即有三法如何乃言依二建立因缘耶答据展转相生虽有三法论因缘也体唯种现二法。


【疏】若望果別至但约体说者意云如说因缘者但约种子望现行体说若望別果说种生种且得名为因缘也但前後相別因果不同种现相生言但约体说者但取所熏得名言种子望第八现为因缘也。


【疏】又说不尽不说无漏故者意云如上约新熏辨因缘者说因缘不尽不说无漏故未曾熏故无无漏种故摄论但说杂染法与阿赖耶为因缘故不言无漏也。


【疏】但令增长者意云业现行增自种名因缘应业现行增第八种应名因缘此就他宗为难以护法不许善等现行增长种子名因缘要熏成种种生现行为亲因缘故。


【疏】果种至增长故者此释非为因缘所由以自业种增不为因缘故。


【疏】无记心熏无记种等者此是答意云如无记心熏无记及义恶心自熏善恶等种子种子生自现行是亲因缘汝宗但令果种及业种增长即名因缘何得难我设俱新薰岂但新起但名因缘耶故汝难不齐问三性心相分皆得熏果种何故但言无心记熏无记种子不言善等耶答据实三性心俱得熏种果种即业相分且得熏也今且言无记熏者隐善恶不论也。


【论】皆违彼义者若许本有皆违彼师所引之教又云皆违彼义者所引新熏种文皆违本有之三义据下文此解为正。


【疏】有学圣者等对治生有漏者此应有学对治圣道生诸有漏汝许相违得在为因故。


【疏】小乘可尔为同类因者彼许不善心无间生无记心是因缘等有云小乘善不善业招异熟身是因缘所言同类者以当界等招当界身名为同类因。


【疏】本即大乘至师者问大乘新熏师与大乘心溷师为一异耶答此师是许新熏中別名新熏心溷师或新熏师与心溷师別也溷者切韵云厕厕者杂也。


【疏】既许为因应有取与者问取与何別答生相来未有取果用乃至灭相过去有与果用如无间缘虽自灭後果至现在故又疏一切无为为所缘云此且无种子生现行名与果种子引後念种子名取果得大乘说妨者但无为作所缘可得不可与诸法作因缘。


【疏】即是心体体能缘法者此明是能缘心不同而是定理也。


【疏】非前体灭故言性常者此论言常一者是遮破然常一。


【疏】若前无漏体灭後无漏体生者此牒计破即次文其疏云若是无为至真如善故者若言心性净是空理无为者以如上破於汝有失於我无过然且共许真如法性不与信等相应汝不善心等既体性是善如何不与信等相应又汝恶无记心性是相应法如何说是无为善耶。


【疏】若如色声善无信等者牒外救我不善无记心性虽善犹如色声善无信等相应者此是何法已下论主徵破。


【疏】此杂染言至得为因者意云名杂染故因通取一切三性有漏法等总得为因也又此比量以不善为喻者已破之法得为喻故。


【疏】所缘缚义者意云有漏善心名杂染者以彼烦恼所缘所缚故故名杂染。


【疏】此有法不极成者问尔者云何故前量性非无漏而非过耶答前为宗法此为有法有法須共许故是过宗法违他須己故非是过。


【疏】应无胜性者意云有漏既是所对治如何有胜性。


【疏】復言是出世心种子性也者意云若有本有无漏种者如何说有漏闻熏习为出世心种耶。


言及自因缘者有漏种子也意说闻熏习有漏现行从自种子生復熏成种为增上缘资彼无漏种且得增长又有解云及自因缘者意说出世心由自种子为因缘及有漏闻熏习为增上缘而方得生虽有二解二解並通。


【疏】据各別故者意云据本有新熏各別说也本有即无漏新熏即有漏。


【疏】故摄论文相违失者然此两解与摄论闻熏习文无相违也。


【疏】善得对法意者如对法云决择分善根且有漏且无漏今意寄麤显胜增上缘说出世心种且通有漏无漏故云善得对法意闻薰善根即是有漏本无漏种子即无漏也。


【疏】下品增故者意说於解脱分位中下品有漏闻薰增下品无漏种子余者准知。


【疏】转灭者意说种子总有一品即转灭下品作中品转中作上品故有三品据体唯一类第三师转齐即种子有三品若经熏习时转下品中品齐转中品与上品齐无漏种子既增长能证无漏智入见道故。


【疏】三无漏根种者即三乘无漏法种也性各別故者即三乘种性各別故。


【疏】约当可生说地狱等者此会前地狱成就三无漏根文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二末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24/2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义蕴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50册 中国撰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