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TOP

成唯识论疏义演(全二十六卷缺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二)
2014-05-15 12:41: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616次 评论:0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虽三义別者即三师义也二意造论者即令法久住济诸含识之故云並为人法。


【疏】此上即是发端标举等者创造此论名为发端指陈偏说名为标举简去余部持取此论名为简持指自所述破斥邪执名为指斥。


【疏】邪解空理者即清辨也说遍计是空虽称空性乃拨依圆总无故不称空理名为邪解胜义谛中真如不故。


【疏】无明名迷者由无明故不解诸法即唤不解者名邪见即邪见体是谬问与前解迷谬何別答亦有別前约异生外道人等当体即名迷者人即迷故声闻独觉亦尔当体即名谬者人即谬也今後解但约法说无明既为迷体明知约法说邪见亦尔故两解有別下言痴邪见人名迷谬者结上也有人有痴邪见也。


【疏】不迷谬者意解论中生解文。


【疏】先云人我者即人空我空也。


【疏】智缘空起者问众生执有即说为空由此空门彰於真理亦应众生执空亦可说有由此有门彰其真理答不尔众生执有多执空少从多分说为破於有故说为空也。


【疏】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意正解障执名重所由总有五解前四约二障第五唯约二执解重前四解重障分为三释一云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即二障种子随逐有情未至圣时种不断故担此难越生死流者即二障现行发业感生难出离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即二障感果在四生摄问变易身何生摄答本身既是分段同分段胎生摄或通化生易麤令细无定限故随逐有情没三界故者漂流三界无休息故第二解云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即所知障要至成佛方断尽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即烦恼感生功用胜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配分段生死随逐有情没三界故者变易生死处三界故第三解云重者约喻以明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如名起义解担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如人负重随坑不可出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如身由担重不可起故堕坠有情没三界故者如是繫名遽沉没故。


【疏】前四通取断诸二障者意云前四义解重者约通二障难断名重今二执名重者即根本沉下名重要由二执障得生故。


【疏】何故障理但说二空至即兼除法者此难前四解重障义也难云既前□□唯二空者若断已时应唯断二执何故生解乃言断二重障兼余贪等耶空唯二执者意说二执能障也唯约由断二执二空理显。


【疏】重唯二执等者此难第五解重义也难云欲说二障体通贪等者後断重障贪等亦除故知障理不应唯取我法二执又解贪等既亦断者何故唯说我法二空不言贪等亦空耶。


【疏】且烦恼障至故於真理但说二空者此即解二障答初问也此依见道至断烦恼说者意云此约究竟断种位说即我法二执种断时余一切烦恼所知障等皆尽也余位不然者意说既离烦恼後断我执如二乘等前断八品烦恼第九品方断我见以其我见极微细故既後断故第四地中我见亦尔者意云第四地菩萨等学二乘作菩提分法观之身不净等而我见不生虽我见不生不如除害伴贪等随眠在故由此故知亦不名顿断尽故云除位不然又云害伴随眠贪等由在者意云我见是主贪等是伴我见被害名害也即贪等随眠是害我之伴第五地中断问今言害伴随眠与我见相应起否答今言贪等随眠者但是独头贪恚等由我见为远因能引起也问如何得知不是相应(云云)答夫论相应贪等与我见同断既云不同故知害伴贪等随眠非相应也法执亦尔问何故菩萨於障断中学二乘菩提分法观(云云)答菩萨为欲摄化二乘其二遍学不学不名遍知问大乘小乘菩提分法观何別二乘若断一种行解方便不同菩萨以二智为方便又先已学故小乘但重障空智为方便今创学故。


【疏】又总解之至答上二问所微者此即总解二执二障合为一段一处说而不別分烦恼所知障也随义答上二问者即从又总解之至未随灭故先答第二问从若证二空至证空不断都答第一问言执通取心心所法者释执名体也。


【疏】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意云直总将四句论文答前第二所问更无別说。


【疏】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別举四句论文两句別总答前第一问初二句答执空问不显後二句明断重障所由是故別说问□□□□□一段如何別答二问以总別不同有斯言也又解从且烦恼障至但说二空答第一问又总解之至证空不断者答第二问如疏云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此即属前答第二问文也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属前答第一问文也据疏此解稍胜。


【疏】六识执外者意说第六识法执也解即五识也五识等中者意说五识中法爱恚等五识等者等取第六识中法爱恚慢也今此慢等但是障而不是执以劣无记故或善心心所法汎尔缘境皆非执故故知第六识中执障亦尔。


【疏】异熟生摄定下劣者意云异熟生受者体性是劣无强盛用但是异熟生摄定下劣性者意说此受决定是下劣性故所知障摄问如何此受是定障(云云)答受五欲境令心沉荡而不得定乃至上地随处贪着不修诸定皆由於受故说受为定障同时虽有想等诸法约障定强故偏说受。


【疏】得无为至下二障者意说想受不行得想受灭无为乐受不行得不动无为不为乐受之所动故得不动名今说灭此受得无为者据不与烦恼相应受说若与烦恼相应者与烦恼同断不言得无为此受望大乘是染污望二乘即无覆无记。


【疏】修禅定者问禅之与定有何別(云云)答禅为四禅定为无想定并四无色定定者此云等至如下解禅那者此云静虑静者即定虑者即慧意说色界以定慧均等得静虑名又解云静者□静即静都散慧而在定故问无色岂无慧(云云)答虽有慧以慧劣定强所以但得定名而不得静虑之号。


【疏】二乘至立胜果名者意云此对等觉菩萨及无学二乘四句分別如文可解二果者二乘菩提涅槃也。


【疏】今此论中並皆名续者意云言一切烦恼皆能续生者通名故今应作四句分別自有续生非烦恼谓所知障为缘成变易生死亦名续生虽非发业但转麤令细有续生义自有非续生是烦恼者为烦恼种子自有亦续生亦是烦恼即爱恚慢等现发业者自有非烦恼非续生者即心法等。


【疏】凡夫所修诸行暂灭者意云凡夫六行欣上猒下计上定为涅槃所以迷事俱生烦恼蹔伏不行所显之理即名涅槃即唤寂静之理名真如非是大乘真如也又释真解脱应作四句分別寻文可知。


【疏】解脱非真以是假故者意说二乘有无余依二种涅槃但离缚故得解脱名非解脱故名假也故法华经云但离虗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斯人未得无上道故言真非解脱者意云菩萨烦恼未尽习气未除不名解脱。


【疏】假体择灭者意云择者智也灭者烦恼也由智灭却烦恼名为择灭所以有无除择灭等名並是假也以随所断建立多依小乘断八十一品烦恼得八十一品无为故知约能诠名目说是假也实即真如也若望真如之理即是实若据能诠择灭等名即是假问何故有此文来答意欲辨二乘有无余涅槃对於大乘明其假实意说二乘涅槃是假以约能诠立二种名故然真如体非多种故是实也又二乘人乐住二灭中故是假也二灭所显之理即是实如也又解云二乘涅槃假者谓二乘证无我理时以苦空无我等为方便门而证於理正证理时不见有能所取相心行处灭一切皆眠及出观已以後得智重观前理观既不着遂见无我观前苦空无常无我等方便道理既见此已作证涅槃之理便作师子吼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後有既计观前方便为涅槃明知此涅槃是假非实故法华经中说化城喻化城非实喻二涅槃故二乘涅槃而非是实故云假即择灭实乃真如。


【疏】又总別至非不住故者意云如前解真解脱对凡夫外道小乘作四句分別讫今更对外道二乘明其假实故与前別言总者大乘別者即外道二乘即将总对別以明假实也又非不住故者亦得云不是无住处也何以故以总別相对说故。


【疏】言所知者至自当广释者意云欲明能障須辨所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然出所知法体不同总有两重先约有无一切法出即言所知障已後是第二唯约有法出体即二障已下至广释是又解云从所知已後明能障体若尔何故说所知障法(云云)答举所知障法显能障体不尔因何得能障名第二明所障法即四智等此释好。


【疏】异生虽作二种无我至俱非二种故者意云此一段疏文总作三种四句分別第一将地前菩萨及二乘相对以分四句问若尔既是菩萨如何言异生(云云)答瑜伽论云异生有二种一者内法异生二者外法异生今地前菩萨未登圣位但名内法异生第二约异生外道及二乘相对以分四句第三约二乘菩萨相对以分四句若三重一一四句分別即有十二句若依文作法但有八句言大非菩提者地前菩萨对二乘称大未得无漏智不名菩提。


【疏】又解已下约其五位更重配论文释断障得果造论所由也若尔何故疏言四位答五位中前二合为一位故说四位。


【疏】胜解行地等者意说地前虽有二位随所闻法皆生胜解所以地前两位总名胜解地。


【疏】前文本解者意云论文从为於二空至得大菩提及疏文至下当知文並是唐三藏广安慧师义又解已下是疏主将论文依五位配释前解为本。


【疏】先叙所为者为解有情执实我法为令生解断障所以造论。


【疏】并根本经部等者问犊子经部等既执是罗汉云何有我执(云云)答测云谈未得果时计此即测叙三藏解也。


【疏】唯识真理者意说唯识配世俗谛真理配胜义谛即由无明所盲故外执我法名迷唯识由不正解故谬执我法於二空门而不解了又西明云令达二空是胜义唯识智於唯识道理如实了知是世俗唯识智。


【疏】为外道等至故与前殊者意云此前殊者此一段文总有三释即三意各別造论所以也言与第一所说有殊者即与第一释有殊言故与前殊者即与第二释殊又云解一一与前第一安慧师义殊细详可知举前论文对辨开显此文者即开此唯识教文令生信故演示此义者示唯识义即此一段疏文是火辨师叙世亲菩萨三意造论也。


【疏】经中所言唯心等者清辨会云於俗谛中心境俱有然经者就胜且说一心非无境也。


【疏】十二处密意言教者意云如来为破空执故说十二处教不分根尘而有内外別虽懃不分意在心内依他起性不离识故小乘不解如来密意言教遂计十二处离识实有也说密意言意在於此。


【疏】今就中道无自违失者意云今言如汝心外境者就大乘中道义故云如汝离心之境中道大乘心外无境故若望清辨自宗即违自宗失以有境故此二计与论主作比量相违难。


【疏】一类菩萨至恐违至教说有一识者意云此菩萨依五种相似教文说有一识也言相似者如远行虽復教说有诸识此菩萨不可耶将说远行言即唯有一识犹如说一相似故名依相似教也远行教即法足经也言意各能受教者是说意识於五根门转谓将唯有意识更无余五识等言如依一境上有多影像教者瑜伽言如一镜上有多影像犹如於识有多相分也言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者意喻第八识能生七识浪然此菩萨不了世尊密意言教遂掬无文而立一意识以乖本旨故是所非言独行者且如意识正起之时更无同时意识故云无第二也言有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者测法师解也理必不然疏主斥也。


【疏】觉天所执亦依经故者即觉天论师是经部中一师也梵云佛陀提婆此云觉天今所立义亦依经立宗故故云亦依经故彼计云经既说有三法和合名触故知证唯有识而无心所此引证也若无心所者何故云三和名触触岂非心所(云云)答虽有其触亦得名无如河小水亦名无水又触离根境识三无体言士夫六界者意云色所依故立四大动所依故云空心所依立识故说六界成身言彼说唯有受及想行思等者亦叙觉天师计信等入道之初阶故須立也亦行蕴收更无除所随心功用立心所名者意除信等以外除贪瞋等但是心之功能差別立心所名不得名实也问未审信为假为实答余信是假而佛法相应信是实问受想行思等为假实否答是蕴者是实不是蕴者即假。


【疏】然清辨计至有何心也者意云清辨胜义中心境俱空世俗中心境俱有如何今者偏计识无不言境耶答依世谛中心境俱有今因违汝说有说无心。


【疏】若依此义四句分別者且文中有两重四句分別又枢要中四法相从有九句分別第一明同初生(小大大小)第二安立法弥势(大小小大)第三庄严宝塔势(大小大小)第四重累莲华势(小大小大)第五如王引驾势(小小大大)第六龙曳尾势(大大小小)第七万大宝绳势(大大大大)第八千寻王带势(小小小小)第九百节吕[卄/补]势(大小大小)问总有四计何故说有多大小之言答计虽四种人数乃多合作法约人故大小乘各有多计。


【疏】邪见一说都无心境者意说清辨於胜义中心境俱无与一说部同此上二部与论主作圣教相违难。


【疏】法藏部计心缘相应法者即缘俱时心所也。


【疏】化地部执缘俱有法者此有三解云返缘俱时想等二云缘俱时扶根尘等三云俱时多心亦得相缘又云俱有法者即慧俱五蕴也虽有三解意取第一解。


【疏】法救说心所体即思者此是萨婆多部中一师也其法藏部化地部皆如下破。


【疏】如其境实者於唯识深妙道理称如实解故唯识理是智所证境。


【疏】然初境中至唯此二故者意云就境中有其真俗二谛虽別以真俗相依故总为境问胜义世俗各有四重此中何故但说二谛答一切所知唯此二故又问何故境中但说二谛不言余法答一切所知唯此二故。


【疏】同初性相者意云今境中有二谛判文同第一之中相性文也。


【疏】将发论端寄问徵起者凡问者略有五问一者不解故问二者疑惑故问三者试验故问四者轻触故问五者为欲利乐有情故问今於此中依第五问为利乐他故意难云若唯有识无心外境者云何世间圣教说有我法即外道异生名为世间可破摧故圣人所说名为圣教不可摧故。


【疏】又契理通神目之为圣者意云心契理智通神俱缘如境所以名神者灵妙同神。


【疏】心与境冥等者本智及心望境名与境冥心所望境名智与神会又晳云心与境冥者心冥实境智与神会者有胜神用故。


【疏】释问起因者意云如前问答若唯有识无我法者云何世间圣教说有我法释此问起因由如枢要说。


【疏】虽无如彼至故说为假者意云此释外难外难云所言我法无实体者如何说有假我法(云云)答如疏文。


【疏】虽有法体至故说为假者意云此释难也难云既有法体云何称假答如疏言者即因前二种假我法而起说云言因二起言者此即释上二句颂文来意及解二句之文。


【疏】但由二种假名言者意云但由前二种假而起名言说有我法名二种假名言也。


【疏】应释颂言至顺下长行论文者意云前文先说相次说转後说种子今先解我法然後说有种种相转即顺下我种种相法种种相也。


【疏】此但说识义兼心所者此释外难难云识体有变相依上说我法心所有二分应亦说我法何故说识实不言心所(云云)答此但说识义兼心所。


【疏】若尔真如应非唯识者意此外难难云我法是不实名唯识真如非不实应当非唯识言不离识名唯识等者答也。


【疏】圣者至假说我法名者此配圣教所说我法问何故圣教須说我法答为断谬取净所以須说我法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又下文云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维摩经云起我见如須弥山犹能发于阿耨菩提是此文意故世间圣教二种我法皆是假说。


【疏】又第二解至说为我法者此第二更解我法假所由即依妄情见分上说有我法即是世间我法名以无依有假然妄情见分是自证分所变故云亦妄情为缘而能起於执。


【疏】圣教所说至义依於体者即圣教中我法即依识自证分体上说有我法义即义依於体假故西明疏云不依自证分说我法(云云)答随相易知且说相见随实依义亦无伤。


【疏】別依於总者我法名別自证分名总即总一自证分上说有我法二別也。

 

【疏】即说所执至以为我法者意云所执者我法也能计之情即见分也所诠之法即相分也如是所执我法及见相分皆识变故。


【疏】此上二解皆护法释者意云此分別上来四种我法差別所由四种者第一解中有二种我法第二解中亦有二种我法也问我法若无差別不合立四种所由我法既有四种四重相貌何別答且第一解二种我法者然此我法但据能证言说为名不据法体及
与内识假立说为我法也然第二解二种我法者但约能缘见分及所变相分并自证分上有我法义说为我法即此我法摄属於本不离於识等法体所以法体上而有我法也故与前第二解殊前但依言说後但据法体义用不同故二种有別也。


【疏】別无依总无者我法二种是別无即於总无之上此有別无我法也此即通说见相二分名总无也或可见相二分名得总无之名故相分总无之上此为我法见分亦尔为安慧师此见相二分亦是假无如蜗牛头有二角角无其体但起头故。


【疏】与护法解別者难陀但依相分上此为我法护法通达见相分上此为我法故有別也。


【疏】名有多义者即异熟识名有多义也如下解。


【疏】者大乘至许同世故者意云异时者约初造业望当受果为异不约种望现果说何以故大乘许种现同世故。

 

【疏】异熟即识至属种子者意说上约异熟之名以辨依主持业二释今将异熟与识相望亦得有二释且如异熟属於种子转变而生於识故名异熟之识若异熟属於识即识异熟於果而方得熟名异熟即识以果即熟故。


【疏】又恒审思量至当悉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前言思量或通第六为简於彼故云恒审。


【疏】二十论至说六识者意云此举教为难难云若言前六名识者何二十唯识论说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別了通名者意说八识俱得名心意识等何故今者偏说前六名识答偏说前六名识者有其二义一则了別別境二则了麤显境如下论言了境相麤故故前
六不同七八也。


【疏】对此六尘至然滥第七者意云为对六尘此识一一別了別者即各別义为別別了六境名了別境识者然滥第七何以故第七六能解別境故即第八识是第七识之境故知第七亦应名了別境识何故唯言六转识第七约不得名了別境识明知不约了別別境说但依了別境识说即无过也別为记別。


【疏】此依胜义至可言八別者意问云今此八识为定別为不尔耶且依四种胜义中说不可依第四心言俱绝故若依第二第三不可云一多真故相无別四谛因果故不可一但可云依俗中第二真中第一明何以故但是十八界故。


【疏】今以类同故有三种者意难云若有八识如何颂言此能变唯三(云云)答以类同故但言有三也。


【疏】一类菩萨至文异者此明对三是减又復彼执识唯有六者对八是减楞伽经说对此是增谓离增减故唯三。


【疏】楞伽经至九识者意云楞伽说九识有二解第一兼说识性第二染净別开兼说识性者故彼经云如来藏识和合等既言如来藏识和合明知兼识性说也。


【疏】不知至三体別者意说小乘等不了三种体別妄执三法体一名异。


【疏】然依根境至別位起故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如大乘说有八识者如何唯说有十二处等答但依根境相对体別说有十二处十八界等实有八识也如经部虽细意识至第六別位起故者彼师计云细意识离麤意识外別有体仍別位起如在灭定或无心时有细意识虽无麤第六意识得有此细意识故是有情摄非无情也亦如大乘在灭定时虽无余识依第八识在不名无情此亦应尔虽作此计亦无可两意识並起七有细无麤有麤无细故。


【疏】恐言以彼异熟至了別境故者意云此滥有财释即异熟是思量了別有财犹如刀藏他心智等所以思量等得异孰名故云以彼异熟而为思量了別境识等又西明疏并辨六释云西方释名乃有六种离合释也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隣近六带数如是六种皆有二言离合说者名离合释若单一名即非六释无离合故依主释者亦名依士假彼主名以表其号名依主释如说眼识王臣等即名合说即眼之识之故名为眼识即举眼主名而表於识称为依主若別从者照见故名眼了別故名识名为离说余之五释离合之法准此应知持业释者意亦云同依以用显体如说藏识藏是其喻识标其体藏即是识故名藏识由此理故八识之内眼等六识是依主释七八二识是持业释有财释者亦名多财释从所有物以标其号此有二义一全取彼名以得其号如俱舍论名对法藏所以者何依彼本藏造此一部此即用彼本论阿毗达磨藏为藏是故彼论名对法藏如顺正理第一说二分取他名以为其号如他心智智有他心用彼为境是有财释亦如正理第一说相违释者如一句中所有诸言各別所诠如说眼耳鼻舌身等非如依主及持业释虽有多言同诠一义此各为主不相随顺各別不同所诠故名相违非如贪瞋及水火等性乖返故名相违也故与并反言显相违释带数释者以数显义如说二谛三性等类隣近释者如说四念处观以慧为体而言念处者与念相近故此说及言於六释中是相违释显三能反不杂乱故。


【疏】皆通异熟等者意云诸识皆从异熟中种子而生亦得名异熟识何故独乎又解诸识种子各自转反能生现识是故诸识名异熟识。


【疏】此举本颂答难标宗者初之两句答难次彼依识所反一句标论宗此二段文如次中说。


【疏】如论易详者意说论中一一別解世间我法圣教我法此二种我法皆由假说今谓略者颂文故双举也此六释义对如法苑大好一枢上之法苑第一有文。


【疏】一体有无对者有即是轨无即是持自性差別对者自性即持差別即轨配持不依论文但约义配有为无为对者先轨後持前陈後说对者即前持後轨故下疏云前唱者名持後唱者名轨但约义配不依论文问前陈後说何別答但总申名陈广分別名说。


【疏】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者释外难难云夫论缘法必有相分如何名无答虽必有相分以似无本质故当时缘无作无相解後时影像似无本质也前是共相後是自相者约论文配轨持二也故疏云前唯有体至合有四对者重释前四对也。


【疏】我亦名有情至合有八种者意云论家但举三个谓我者有情命等者更等取意生等五谓意生养育者数取趣生者及摩纳缚迦者此云高下即是愿凌之义若并般若中士夫等五种合有十三也。


【疏】养育者谓能增长後有业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数取趣者即补特伽罗也谓能所往取诸趣故无有猒故意生者生者是我我有思量犹如於意是意我之流类故名意生。


【疏】三世总別者意云过去计众生为我未来计受者为我现在计命者为我故三世各別计名別若总计三种而为一我名总也故三世別合有四种。


【疏】我种种相者意说我者於五取蕴我我所现前故。


【疏】或復於彼有爱着故者意云即於情上起爱着故名为有情言谓具出现起等者意云此未逢缘即不出现今时缘具诸法出现起等生出义同所谓胎作等多生不约非情说。


【疏】此依瑜伽释者如上解疏多名字並是瑜伽论八十三等文意说今此我亦名有情亦名意生乃至名见者即我有多名名我种种相也。


【疏】总者別命者意说五蕴假者有別第八现行命故。


【疏】有寿和者即现行第八与自种子和合名命者言或命至名为命者即假者有六识命故名为命者。


【疏】今取世间不取正义者有两解一云取世间解不取圣教解二云取六识名命者不取现行第八识名命者也以彼小乘不共许故。


【疏】二十七贤圣者如二十七贤圣章说。


【疏】十三住圣者第一种姓住谓本性住姓此有二种一谓本有无漏种子二谓有漏闻熏习种子何名为住有三解一云本无漏种子名所住有漏六度所熏成种是能住二云本无漏种子及有漏六度种子皆是所住谓菩萨未发心位所有施等已发心位六度行等即此已发心位所有施等名为能住三云一切有漏无漏六度种子是所住诸有情等名为能住二胜解行住所谓发顺解脱分善根及起顺决择分善即別境中胜解故是印持义有三种胜解一菩提涅槃所有因果决定印持故二或甚深妙理所有境界一切诸佛最上境界决定印持三於圣教法有闻思修亦决定印持故是故总名胜解行住三者极喜住谓即见道证得百法明门依华严经得千百法明门谓断三界二分別障证二空之理生大喜故有三种喜一日喻明照喜断分別二障证得二空犹如日出明照世间破无明闇得百法明门故言喜也二舍难证易喜谓见道前所修行法是难若入见道所修法易即舍前难法证见道易三顿证明门喜谓入见道十百法明门皆顿证故由此三喜名极喜住四者增上戒住谓第二地持清净戒此戒住有三种一意乐微细戒谓菩萨不起犯戒想所有气心动总皆胜戒故故菩萨离此微细犯戒二住色支戒谓菩萨防非止恶得无表戒即是无表色戒名住色支戒三轨则戒谓菩萨不犯轨则若破轨则即犯戒故由此三种能持戒故故名增上戒住五者增上心住即第三地能住定故亦有三种一者位成住八相故八相义如余处说二能离退进分定谓一一定更不退故三能变三慧故谓得其定能发於慧即闻思修等是定所变六者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四地菩萨作菩提分法观七者谛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五地菩萨作真俗合观八者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六地菩萨作十二缘生观九者无相有功用住谓第七地菩萨十者无功用住即是第八地菩萨十一者无碍解住谓第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解十二者最上圆满住谓第十地菩萨得十地圆满十三者最上如来住谓佛地穷真如性达法界海体妙殊胜希遍无边。


【疏】三乘十地至我种种相者意云通三乘论共有十地第一净观地净观有三一者意乐净观谓在资粮位依其意乐修诸胜行观分別惑拟[(合-一+土)*月]断除顿诸见道意欲证故名意乐净二伏治净伏治分別惑令不现行名状治净三种因净谓本无漏种子无本净名种因净既有种因净即能趣菩提修诸胜行亦名乾慧地或可亦名涅慧地於此位中小修定定既润身即名涅慧地或可不名涅慧地何以故此资粮位多有散闻思慧无定润身又名乾慧地伏烦恼水故第二种姓地谓加行位所有观行皆是见道修行之种类方便故故即当种类方便谓此加行位所修诸行似见道中修行之种类第三八人地谓从阿罗汉果向前至須陀洹向即名八人地亦名第八地谓十五心向犹在见道前故说此向名八人地第四具见地即是见道十六心已修道见谓见道已者即是修道位第五薄尘地谓一来果断俱生六品惑讫後三品未断颂云渐薄名薄尘地亦如微尘尘中薄也第六离言地谓不还果离欲界故名离欲地第七已办地谓阿罗汉所作已办故名已办地第八独觉地即独觉果第九菩萨谓十地菩萨第十如来地阿罗汉并自地前有六地七地独觉具前地并自地有八地菩萨具前八地并自地有九地如来具十地约渐悟者说不约超果及顿悟者说。


【疏】一於人天至名为一来者意云此人断修道六品惑讫更於人天一往来生後便得极果问比人人天一往来已方生上界证不还果如何乃云便得极果(云云)答意说此人生上界更不下生便得极果然非已得或说利根者超第三果得第四果故云於人天一往来便得极果也。


【疏】决定已断至立須流果者意云如渐得果者断分別惑尽立初果是钝根者今者说利根者如何谓此人在见道前以六行共道伏分別惑兼伏修道惑五六说入见道时一时总断建立初果不同渐次人也利钝有殊不可齐责。


【疏】决定已断至立一来者意云此说利根超越者此人利根修四谛法以六行伏分別惑及修道六七品入见道时断前所伏之惑立第二果若渐次者如演秘说钝根者得初果已至断修第六品立第二果。


【疏】二向不定者此测法师解从初果以去断修道五品是一来向摄亦是初果摄所望前後不同故名不定然不还向者断七八品是不还向亦得是第二果摄亦所望前後不同名为不定又敬宗法师解云如須陀洹向超越者十五心时即前世间道以伏见道惑及修道五六入见道时一时同断据实亦合是一来向摄以与见道惑同断所以还是初果摄故名不定第二向名不定者谓第二果人断七八品合不还向摄亦得是第二果摄何以故以彼七八品与第二果中第六品颂云同断故所以但第二果摄不得名不还向名为不定虽断感唯果摄非是向摄故名不定。


【疏】不依有性等者意云德业但依实句不依大有句何以故实德业三句不无成大有句是故得知德业不依有句也。


【疏】缘起根谛并处非处者缘起即十二缘根者即二十二根谛谓真俗二谛或四谛处者谓人即处非处者谓三途在果总名一善巧。


【疏】余三善巧者一者名向善巧简外道名向也二者义善巧印外道义也三者悟证善巧谓证真智印外道智。


【疏】根世谛乘者根即二十二根世谓三世谛谓四谛乘谓三乘。


【疏】证得种种无为等缘者由依多法修习证得多无为等如萨婆多师断八十一品烦恼证得八十一种无为又真如是能差別令诸圣者有多种不同故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疏】言说易故以小摄多如言我法摄多法等故我法二种说一切我及法等所以不言余者但言我法者以言说易故。


【疏】顺世间故者缘世间执有我法所以圣教随顺世间亦说有我法也。


【疏】除无我怖故者恐其我断不求涅槃故只云今者我我何处有之谓除此怖假说有我法。


【疏】四有自他至事实业等者意说圣教说我法为净世间执我法染既知染已既断染取净信决定言自他者说我法时令凡夫等知有自他等差別。


【疏】若计所执若依他者先说世间我法後是圣教我法。


【疏】虽无於真方可假说者意云此有两解一云长读言我法相虽无能於真识方可假说一云別读言我法虽无真我法等亦方可假说然依内识已下明假说所由。


【疏】谓种子识至为我法相者种子识者即第八识变为现行者即变七识现行自证分七识自证分復变为见相二分依二分上假施设我法变为种子者意说七识熏成种子也。


【疏】心变真如亦名为法者释通外难难云依他是所变所变名为法真如不得名依他应当不名法答真如若心所变亦得名为法此约後得智变似真如相说不约正智证真如说也故非彼依者故识非彼真如依也。


【疏】故此但说近依他依者释难难云自证分亦依他如何不立我法耶答相见是依他近故立我法自证分虽亦是依他缘隔相见分故非我法意说不於自证分上立我法也又有难云相见识所反依上立我法真如亦六识反亦应立我法答相见识所反有漏立我法真如後得变无漏非我法难云无漏後得变真相非我法有漏心等寻名变是有漏故立我法答识体变相见亲故立我法寻名变如是疎远所以不立於我法。


【疏】问我法所依内能反相者问意可知问如前言彼我法相依识所变所变即相见如何今者乃言我法依能变耶答有二解一云我法依见相见相即能变也二云自证是能变见相是相分今说我法依能变之相故言依能变之相也。


【疏】谓所与心至义兼於心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识与心所定相应说识变言兼心所亦可识与心所定相应说心所时兼说识答俱不俱臣主异故但说於识义兼心所也。


【疏】能生彼故者意云生者起也即相引起虽復同时而依主伴故先主後臣如世间臣虽復同时亦有前後也此亦尔。


【疏】问真如至亦不说有者意云心所是臣识是主举胜摄心所真如与识许俱时何不说识及真如体。


【疏】此论一宗者即彼依识所变一句为唯识宗一切法皆识所变故故论即以唯识为宗也。


【疏】此二广释者意说此二智如下广明。


【疏】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是实有也似有似遍计所执二分故云似也意说但缘缘生似妄心所计实二分故摄似也实非二分者实非是遍计二分也。


【疏】如自证分相貌亦有者意云此是安慧许相见二分虽是此计所执不同龟毛全无故有似自证之用问自证既是离言如何得有用耶答安慧云自证体虽离言而亦有缘用见相体虽是无何妨似自证之用问如言反似二分护法安慧如何別耶答护法云相见二分似妄情所计实二分也安慧云此二分虽无似自证亦有缘用故二师有別。


【疏】即三性心中皆有法执者意云有漏自证既不证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


【疏】无明支许通三性者意云法执为地无明得生无明既通三性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引教证意如是三性心中既有法执明知二分皆是遍计。


【疏】世尊至非谓实有者意云此外有难难云世间不了是虗幻所以妄情计我法世尊了法皆离言如何圣教说我法答意易详。


【疏】二共许遍者共许有见相二分不共许有自证分也。


【疏】故但说二者但说二分於见分中即摄自证分也。


【疏】不异见分者若执自证为我法者自证应同见分是无故故云不异见分也故不说自证为我法依。


【疏】种所变故者意云自证分虽非他所变但由种子转变自证方生亦得名唯识也。


【疏】又即识体何故非唯者见分是所变而得名唯识自证即识体何故非唯识又种所变故亦名唯识。


【疏】今合为文者意问云二师所计三分各殊何故论云变谓识体至无所依故合作二段文明耶。


【疏】又如因明至非能立者意云古师计宗因喻三总为能立陈那计宗为所立因一喻二为能立今言宗等多言名为能立者义虽有別意不违古故总言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今此文意亦尔义虽假实不同文定是同故合为一文疏文词遣同闻者陈那遣同於古师。


【疏】问真如至之所依止者此有二问初问云见相是识变可许名唯识真如非识变何得名唯识第二问云依於识体执我法即说识体为染依亦依真如执於法真如何非是染依。


【疏】答虽非至亦名唯识者此答第一问兼释外难如文易详。


【疏】真如离言至此中不说者此答第二问色等与识异可依此起执真如与识非一异不可依真如而起执故故此中不说。


【疏】又解深密至亦不相违者此言解深密说依真起执所由如文易详。


【疏】真如既非至应非唯识者此问云种子识转变即得名唯识真如非识所转变应非唯识谓是识之实性不离识故亦得唯识前约现行以问此约种子以问故有別也。


【疏】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者意云释外难难云如前论言依斯二分施说我法何故唯依相分说我法(云云)答见变能取亦相分摄由後念见分计前念见分为我能取时即此所变见分亦相分摄问见分变见分皆前後念(云云)答不定別识同时当识即前後。


【疏】文虽有二义即有三者即总结前文也文二者论变谓识体至彼二离此共一文三义者即护法难陀安慧三师解释不同名为三义。


【疏】或实说一分至所以不说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上来释识所变相见二分能所变不同有多所计遂因与叙之。


【疏】或有一师至此中破斥者意云然护法菩萨叙前代古师异执然以种种研寻即於其最後方申了义於假说中咸言有义者但叙一师多计置多有义非多有义便谓多师。


【疏】或復诸师至为例非一者意云如下论有多义者即是多师各说异理云多有义非是一师假说研究置多有义故与护法不同。


【疏】或彼初後至任情取舍者意云与前文不同前文约胜劣此文约理教齐均故有別也。


【疏】此大文例至皆准此知者意云但新翻论体势皆然不独此论。


【疏】或前理广至皆为胜者即配前或初无有义文。


【疏】或前理略至而後胜者意云配前或於初後皆言有义文也。


【疏】或初後有义至无漏胜者意云配前或彼初後皆言有义文也问何故设作如是配属(云云)答前以文科後以理遂文理相属須作此配。


【疏】依第二释三文科者意云如前初文颂答外所徵总有二种科文初答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且合作二文科中初別解三句第二总解三句就別解三句中即分为三从论曰至轨持已来解第一句从彼二俱有种种相转至施设有异已来解第二句从
如是诸相若由假说至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已来解第三句虽是別解三句总合为一文又从愚夫所计至亦胜义有者即虽总解三句亦合为一文故云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者即別解三句为三文也从论曰至法谓轨持解第一句从彼二俱者至施设有异別解第二句从如是诸相至亦胜义有已来总解第三句即別解三句故云总作三文科今此文者即当合作二文科中第一別解三句中第三句也据总作三文科中即当解第三句於中有二初略解变字後广分別也如是配属文句甚定若有讲者因焉叙之。


【疏】难陀等言至似我法言者意云於相分上圣教说我法者为愍凡类凡类不可便起坚实执今为破执故说似我法言。


【疏】以下约喻依他性有者问何故安慧於自证分上立似我法(云云)答如下引喻喻依他似我法今时若不立似我法者喻即不成谓与法喻相成故说似我法也。


【疏】然护法至皆有执故者问如说似我似法前以具明今更再谈与前何別答前难陀等但说识上变似我法之所由然不约能所熏今约能所熏辨故有差別。


【疏】而由六七者即护义或总八识者即安慧义。


【疏】已下论文者意云此患梦等文喻论中次上文我法分分別乃至似外境现等文。


【疏】此对经部等者问何故不对除部偏对经部(云云)答有二义故一者经部许有熏习义二者许患梦是假非实与大乘同故偏对之。


【疏】若对萨婆多此喻不成者意云彼许梦等所见皆真实故今者意说患梦等是假凡夫不了妄执为实故引为证证我法是假若准西明疏依萨婆多宗此喻亦成如於梦中而非父母妄执为父母诚得实父母(云云)故知亦不实也。


【疏】此上总显道理二性者意说依前道理释依他遍计二性。


【疏】觉爱等者梵云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唯识论一卷今时所指即是彼颂。


【疏】如大迦多行那者意云即大迦旃延端正无比然婆剌拏王亦復端正谓诸臣曰朕今端正更谁有端正者朕相似臣曰有大迦旃延端正第一有不及也王闻已遂遣使者将军就迎迎得已群臣等咸覩迦多那子不看於王王问何以是臣答云大王不及迦多
衍子王遂白师曰大师宿植何善得端正(云云)迦多衍子报王曰我於前生出家持戒忍辱所以今生得端生第一我昔在僧伽蓝所扫佛僧地大王前生为乞人从我乞钱我欲令王得大福力遂报曰若能除粪当与济钱除粪然後施钱缘我扫佛僧地故得端正第
一有为除粪得以次端正时王信知因果不虗遂舍国位就师出家居山修道後阿般地国王入山游猎诸官人等咸覩彼剌拏王徘徊不去阿般地国王既见闻子汝得阿罗汉果不答云未得得初果不亦云未得阿般地国王遂生怒曰汝既未得圣果何故此间为我彩女说法遂打与去时婆剌拏王寻诣大师具陈上事言得归俗诛彼国王後来出家大师知已且暂留宿令婆剌拏王梦里与彼国王鬪不得胜王遂作梦他军得胜□□白师师曰若欲鬪时他军得胜王遂舍前心依为出家亦彼梦中所见与有实事生(云云)。


【论】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者意云此喻喻上诸有情类至实我实法已下一文论文意说由患梦等不了真虗妄情妄执为实亦如妄情不了似我法妄执为实也。


【疏】二谛摄故假者谓真俗二谛。


【疏】先叙法体非有者意云就解世间假法中有其两故先叙法体非有二云显其假然圣教假我法亦有二如下世间约遍计圣教约依他。


【疏】以无内识所变我法故者意说安慧内识所变似我似法一切皆是遍计。


【疏】二假皆得者意云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並是世间假此二种假皆得假说故云皆得今但随妄情说之为假然不说我法以无体故。


【疏】先叙心境有无者意云就第二遮增减执中有三先叙心境有无第二遮增减执初中有二先叙境次叙心此初也。


【疏】世俗有说为非无亦胜义有者内识等作但世俗有亦胜义有意云对圆成是世俗对遍计亦胜义。


【疏】此中色等至三分俱实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我法妄情变依识是假摄根尘亦识变应当是假摄答我法是遍计无种是假摄根尘说种生如识是有非假収故下第十云自证相见三分俱实。


【疏】或缘过未至唯世俗有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根尘内识变依识许实有龟毛瓶衣亦识变应当是实有答影像虗疏不熏种唯世俗有。


【疏】非如内识至亦胜义有者意云此相分不如内识体小实而是内义有也是假法故故如下言非如识性依他中实有意云此相分虽依识变不如依他性是实有体虗疎故问如是有何故是相分収答夫论相分假实並兼不以道识变一切皆实且有龟毛等相分有何胜义。


【疏】此即说有三分之义者即结上护法师解三分之义。


【疏】若第二师至大意亦同者意云小別者护法立三分难陀唯立二分故言小別共以释此文名大意同难陀唯依相分上计我法护法通依见相二分上计我法故有別也第二师即难陀师。


【疏】上通三师者即愚夫以前又通安慧等三师释也。


【疏】此第二释者意云此三分义如下第二卷论文当知又解云如疏中或过未等第二释相分义或如下广明相分有无熏不熏等至下当悉又此第二释者意说此难陀师释二分义如下当知。


【疏】胜义三种者一者义胜义二者证得胜义三者显了胜义此三种下第八说。


【疏】一假名至名为谛者虽但名无体非从能诠名故云谛也谛者理也称如是无道理故亦如瓶盆虽无实体可有受用理故称谛亦约所诠体说以称於无实无体故。


【疏】随彼彼事者意云如积集名蕴所依名处因义名界或约自体名界。


【疏】由证得理而安立故者意云由诸圣者证得理故遂安立云如是者此是集等欲令凡知知断证修故经云说苦谛实苦不可令断集真是因果异因故若灭者即是因因灭灭故果灭灭在之道实是真是更无除道。


【疏】依假空门说为真性者唤二空门以为真性圣证此空理时不可分別名二空如。


【疏】有亦真亦俗者真前三望後名俗望前名真俗後三望前名真望後名俗。


【疏】外境随情至不定义者问如何有此文来答谓释论中唯亦二字故有此文来。


【疏】真不自真至亦名为真者意云问曰真俗既有四种为相形立为体各別(云云)答但相形立以前三真望第四亦俗収即後三俗望初亦真収。


【疏】即前三真亦说为俗者意云若望前四俗即後四皆真若望第四等以前三真亦俗收四重俗亦准此知何所以者今依两个四重辨真俗故与前解稍別。


【疏】以上略明至但难陀释者意云此通结上我法分別已下文非此文唯难陀师释虽立二分非於相分上计我法也以立二分是实有相护法亦兼明也故云二师释。


【疏】唯释世间不非为法故意云圣教说我皆依有体法上说然世间我唯是妄情所计此体是无所以不说圣教但说世间我更有別解如除抄非为法故者不说於法也谈难陀师本意难陀本论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本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24/2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成唯识论义蕴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50册 中国撰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