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五)
2013-06-19 20:17:1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342次 评论:0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五


北凉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经


天台智者大师说文句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文句记


双径沙门明得会句并记入於经文


【记】二经文二初分文。


【文句】此品有四十五行偈分为二初四行半叙欲说空次四十行半正说空。


【记】二随释二初欲说空。


无量余经已广说空是故此中略而解说众生根钝尠於智慧不能广知无量空义故此尊经略而说之异妙方便种种因缘为钝根故起大悲心我今演说此妙经典如我所解知众生意。


【记】文二初释八初释余经广说二初总示相显意。


【文句】无量余经者指广而明略亦是标略以显广。


【记】二別明指前义二初约部次相违问。


【文句】若指般若则此经非方等摄若不指般若诸经不广明空义此復云何。


【记】大经云从生酥出熟酥譬从方等出摩诃般若故知般若在方等後此经既属方等岂得指般若为已说耶。


二约後分至终答二初正答通二初引教答通二初总立意。


【文句】答诸经前分结集人应作次第而其後分皆摄入前例。


【记】以此经是方等後分故信相闻佛入灭唯三月在所以怀疑故指般若名为已说。


二引三经三初引阿含二初正引。


【文句】具举一以类诸如阿含经云佛将涅槃舍利弗不忍见佛灭前佛而去均头头擎衣鉢来至佛所。


【记】前佛而去者七日前入灭也均头沙弥是身子弟子。


二结示。


【文句】此是穷後之事而在十二年前阿含中集当知阿含後分至涅槃也。


【记】二引方等二初正引。


【文句】又方等次第在法华前而云先於灵山已为声闻授记。


【记】即方等陀罗尼经先於灵山唯法华授声闻佛记。


二结示。


【文句】岂非方等至於涅槃。


【记】三引大品二初正引。


【文句】又大品次第在法华前释论云須菩提於法华中授记故而诸菩萨为毕定为不毕定。


【记】二结示。


【文句】当知般若亦至涅槃。


【记】二详定结斥。


【文句】以此推之言次第者是前分也互相指者是後分也结集者以後分明义气类若同向前集之或者不知言乖次第实不乖也。


【记】二示非妨。


【文句】此经属方等後分指般若为广说於义无妨。


【记】二释略而解说二初示教门名义广略二初示二门。


【文句】略而解说者佛有略广二门。


【记】二明四句二初直示三句。


【文句】应作四句分別或名义俱广如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是也或名义俱略如一独空是也或名广义略如法性实相实际如如法界等众多名共名一义是也。


【记】十八空等者空体唯一徧荡诸境随境立名如火是一随所烧物乃有异名名下之义不得不异是故因亡内法乃名内空因亡外法乃名外空亡十八境名十八空二十空二十四空亦復如是故名义俱广立一空名唯诠泯荡故名义俱略若法性等立名众多但诠本性之义耳。


二委示第四二初标示。


【文句】或名略义广如生法二空之名而义太广。


【记】二证释。


【文句】迄从凡地至于极佛皆名众生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从凡夫之五阴极至佛地亦称色解脱受想行识解脱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


【记】秪立二空是名略也此名召义徧乎十界从凡至佛皆有众生及五阴故问位至声闻生法已空因何释论至佛犹有众生及法岂独不无又称无上其义何耶答小乘谈空终归灰断故入无余生法永绝大乘谈空其体常住又非独一觉性常住須知生法一切皆常故生法未空则凡鄙微劣生法若空则高胜广大是以极果生法无上斯乃空之究竟也故荆谿云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阙何生法依报耶。


二明今品名略义广。


【文句】今言略说生法二空下文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善女当观何处有人及以众生即其义也。


【记】三释众生根钝二初定广略利钝二初约闻持立。


【文句】众生根钝者根缘不同或广说得悟名利根或略说得悟名钝根。


【记】宜广为利宜略为钝。


二约义持翻。


【文句】此语似倒身子一闻得悟是略是利目连再闻得悟是广是钝。


【记】身子初遇阿鞞说偈诠三谛义谓苦集灭令速证故不言道谛身子一闻即悟初果及其转为目连说之再闻方悟一说是略再说是广岂非义持略利广钝耶。


二示今机利钝二初明经意。


【文句】此经意不就得悟边明利钝乃是闻持边论利钝利人广闻则能持钝人略闻方能持。


【记】自就不能广持诠空名数故曰钝根。


二示今机。


【文句】今机但有得悟之机无有广持之机故言不能广知也。


【记】若论义持闻略能悟乃称根利无见经云众生根钝便谓今机不能悟於无量空义尠於智慧亦约闻持智也此同起信论说寻於广论文多为烦但乐少文而摄多义者故造此论又末为诸佛甚深广大义我已随顺总持说此品略说无量空义同彼总持说深广义也。


四释无量空义二初约真中拣。


【文句】无量空义者二乘真谛是有量空义菩萨中道是无量空义。


【记】偏真断灭不具色心是有量空义中道具足妙色妙心出生不竭融摄无遗是无量空义。


二就此经示。


【文句】此经明法性实相即是无量空义也。


【记】既谈法性性则不改此乃常德实相者中实之相此品云求於如来真实法身新本云法身是常是实实是我德自在何穷既具常我岂亏乐净四德弥彰无量空义也。


五释异妙方便。


【文句】异妙方便者即是悉檀方便巧作上来辨果明因灭恶生善种种分別等是也。


【记】六释起大悲心。


【文句】起大悲心者一段众生着有病重故大悲亦重也。


【记】七释我今演说。


【文句】我今演说者演名为广与略相违上论生法二空是名略今论生法二义故言演尔。


【记】八释知众生意。


【文句】知众生意者知此一机乐略宜略对略悟略故言知意也。


【记】皆可见耳。


二结。


【文句】叙欲说空意竟。


【记】二正说空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从是身虗伪下四十行半偈是第二正明於空又为二初从身伪下十九行半明生法二空境二从善女当观下二十一行明生法二空观。


【记】二立意二初直示。


【文句】无境观不正无观境不显。


【记】无境等者生法之境皆妙三谛故曰二空境生法之观皆妙三观故曰二空观妙境发观其观方正妙观照境其境方显具明境观令正令显。


二引证。


【文句】应引止观中十番检境智明不可思议下文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新本云如如法如如智即其义也。


【记】十番检境智者境谓十境智谓十乘言十境者一阴入境二烦恼境三病患境四业相境五魔事境六禅定境七诸见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阴乃现前九则待发若现若发一一境界皆須修於十乘观智言十乘者一观不思议境二依境发菩提心三巧安止观四破法徧五识通塞六调道品七对治助开八知次位九安忍十无法爱此十都为十种境绝於思议是故五品得观行绝十信乃得相似论绝四十一位分证论绝妙觉乃能究论绝也下文即是散脂自说名密之义乃名境智俱不思议新本言法即是境也如者不异也皆重言者盖以境智本来不异以情异故今復不异故东阳大士云一是本性如二是灭结如智不异境故曰如如法境不异智故曰如如智斯皆明於不思议意也。


二随文释义二初明生法二空境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明空境又二初从是身虗伪下十七行半明实法境二从水火风种下二行明假想境。


【记】二立意五初直示二相。


【文句】实法者观五阴无法观十六无人空观诣理故名实法身虽未死虗假臭秽故名假想。


【记】言实法者对下假想净为不净乃是事观今於五阴及以假人皆直观理故名实法身虽下出假想义。


二示二异名。


【文句】亦名慧行行行缘空直入名为慧行带事兼修名为行行亦名正道助道空观顺理名为正道不净破贪名为助道。


【记】行行者慧行之上加修事行故名行行助道者以不净想破事中贪资於正观破障理惑故名助道。


三明大小皆修二初明小。


【文句】小乘修正道断结名慧解脱人修助道断结名俱解脱人。


【记】三种解脱不言无疑解脱以俱脱人达内外典籍得无疑名今论正助故且明二。


二明大。


【文句】大品明菩萨发心与萨婆若相应者是修正道游戏神通净佛国土者是修助道法华名为大车傧从即此意也涅槃明正慧远离远离十相住大涅槃又谛观白骨破二十五有成王三昧。


【记】萨婆若大论翻一切智游戏神通以於三界得自在故名游戏以修得通多於九想背舍等起故以假想为助道也法华大车具度白牛名为正道傧从为助涅槃正慧远离十相即色声香味触生住坏男相女相能离深故所离非轻又谛下明助道也想白骨等观等事禅即用三观於事禅境破三惑障显出我性成王三昧正助合修名为达禅见禅法界也。


四明经论有广略。


【文句】众经同论此二义而互有广略。


【记】五明今品二义。


【文句】今经略明正助意也。


【记】即俱略也。


二随释二初明实法境二初分文。


【文句】实法境又二初从身伪下十行半约苦果论境二从从诸因缘下七行偈约集因论境观此苦集而起道灭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生有既尽已更不受诸有云云苦境又三从身伪下两句明生空境次从六入村落下九行偈明法空境次从身空虗伪下一行结上生法二空境。


【记】二随释二初明苦果境三初生空境。


是身虗伪犹如空聚。


【记】文二初释是身虗伪二初体妄计故虗二初计揽阴有身。


【文句】是身虗伪为生空境者揽阴成身计有我人众生寿命身见得生。


【记】揽阴成身者五阴和合假名为身如揽五指故有拳名凡夫不了执此假名而为我等广有十六一我二众生三寿者四命者五生者六养者七众数八人九作者十使作者十一起者十二使起者十三受者十四使受者十五知者十六见者今略云五我者於阴等法中若即若离计我我所之实人者於阴中妄计我人众生者则於阴五众妄计我生寿者则阴等法中妄计我受一期报寿命者则於阴等法中妄计我命根连持不断以执此故计有我身名身见得起。


二体本虗叵得。


【文句】若体其生名虗伪则求身叵得身见不起余知见亦寂故约假身为生空之境。


【记】妄执有生生实不生故生名虗伪既本不生故见身寂灭叵犹不可也。


二检原由了伪二初正检二初检假名由。


【文句】又检此身原由一念妄想托父母遗体假名之始也。


【记】一念妄想者谓男托胎时见母为所取境见父是所竞境於母起贪於父起瞋父流谓是己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女人反是委如大经假名始者男女之名由此妄想而为始也。


二检实法由二初五阴。


【文句】此赤白二渧色阴也觉苦乐受阴也想此苦乐想阴也具三性行阴也识於中住识阴也。


【记】赤白即遗体也三性者谓善恶无记也。


二六大。


【文句】又精血是地大湿是水大煖是火大气命是风大四大围空是空种心依此住是识种此实法之始也。


【记】五阴六大是所依实法原由若是。


二结示。


【文句】观此身与名依妄伪法岂可为真故言虗伪。


【记】身是幻质名是假名既由妄想及从精血以验所成身名虗伪。


二释犹如空聚。


【文句】空聚者身名积聚如水上泡围空而起泡名亦起起即有灭泡名亦灭无明业力托父母体即阴泡起阴泡起即身名起阴泡灭则身名灭故言空聚也。


【记】无明业力业即是行乃无明缘行也或初作业时或托胎时如向所明男女之识於父母起贪瞋以父母流谓是已有乘兹妄念故得托胎体即遗体谓赤白也。


二体法空境二初立意分文二初立意。


【文句】从六入村落下明法空境何以知之此文但细检根尘不论人我故知是法空境。


【记】二分文。


【文句】文为三初一行明六根次三行明十二入次五行明十八界。


【记】二随释三初明六根。


六入村落结贼所止一切自住各不相知。


【记】文四初释六入三初释二名。


【文句】六入者六根也能生於识名之为根尘之所趣名之为入亦为识之所入故名六入也。


【记】二检三事。


【文句】检其元初但有三事谓命煖识如凝酥薄酪七日一变巧风所吹开张五胞揽四大净色结成眼耳鼻舌身等。


【记】命煖识者大集云歌罗逻时即有三事出入息者名为寿命不臭不烂名之为煖即是业持火大故地水等色不臭烂也此中心意名之为识即是刹那觉知心也三法和合从生至长无增无减七日一变者谓在胎也一七名杂秽状如凝酥二七名疱状如疮疱三七日名凝结状如就血四七名凝厚渐坚硬故五七名形位四支差別故六七名毛髮爪齿位七七名具根位五根圆满故今云五疱即形位也。


三明六数。


【文句】诸根若立则有生识之用是为开色为五心但为一。


【记】五根并前识是意根则六根具足。


二释村落。


【文句】识依根住故名为村。


【记】三释结贼所止。


【文句】尘从此入故言结贼所止。


【记】由尘起结能害慧命故云结贼。


四释不相知。


【文句】眼见耳闻鼻嗅舌甞身触意缘各有所伺不得相滥故言各不相知也。


【记】伺候也。


二明十二入。


眼根受色耳分別声鼻齅诸香舌嗜於味所有身根贪受诸触意根分別一切诸法六情诸根各各自缘诸尘境界不行他缘。


【记】文四初约开辩数。


【文句】从眼根受色下明十二入更开色为十并一入少分开心为二成十二入也。


【记】开色为十者五根五尘也少分者法入摄二种法一者心法除心王但取相应诸心数也二者非心法即过去未来色法及心不相应诸行及三无为法也今云少分即非心法中过未色也开心为二者谓意入也及法入也然於法入亦秪少分谓於法入二种中但摄心法耳今云二者且举全数。


二明通別名。


【文句】尘入於根根亦入尘互相涉入通名为入根生识强別名为根尘污义强別名为尘。


【记】三释各各自缘。


【文句】当一根尘互相涉入故言各各自缘。


【记】四释不行他缘。


【文句】他根不入此尘此尘不入他根故言不行他缘也。


【记】三明十八界二初辨数释名。


【文句】从心如幻化下明十八界更开心为八色为十界者隔別不滥名之为界。


【记】二随文释义三初明识徧诸根。


心如幻化驰骋六情而常妄想分別诸法犹如世人驰走空聚六贼所害愚不知避。


【文句】文为三一心如幻化下明识徧诸根假令眼耳不对於尘心亦追缘预念故言驰骋如人坐驰天下以愚痴故不知根尘空险故为贼害如大经云云。


【记】追缘过去预念未来驰骋犹奔走也如人下举例也端坐一室而心思天下爱染尘缘名曰坐驰自非妙空莫息驰想以愚下释六贼所害也如大经者德王品云譬如有王以四毒蛇盛之一箧令人瞻养若令一蛇生瞋恚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其人怖畏舍箧逃走王时復遣五旃陀罗拔刀随後一人藏刀诈为亲害其人不信投一聚落欲自隐匿既入聚中不见人物即便坐地闻空中声云今夜当有六大贼来其人恐怖復舍而去路值一河其水漂急即取草木为筏截流而去既达彼岸安隐无患菩萨亦尔闻涅槃经观身如箧四大如蛇五旃陀罗即是五阴诈亲即贪爱空聚即六入六贼即外六尘河即烦恼筏即道品到於常乐涅槃彼岸。


二明识常在根尘。


心常依止六根境界各各自知所伺之处随行色声香味触法。


【文句】二心常依止下明识常在根故言六根识常在尘故言境界若谓识不在根尘那忽即对即觉以即觉故故常在根尘释论云根不坏心欲闻復有声众缘和合故得闻即此义也。


【记】即对即觉者对尘便觉也引释论证即觉义既云心欲闻则知识在根经随行平声。


三明识常去还。


心处六情如鸟投网其心在在常处诸根随逐诸尘无有暂舍。


【文句】三心处六情下明识之於根乍出乍入如鸟在网出入间关啄一舍一周而復始无暂休息识在根网亦復如是或在於耳或在於眼去还无定虽復无定而得论常在云云。


【记】乍出乍入者对尘故乍出不对即乍入出入间关者应法师云谓出入也亦设置之貌庄子云小智间间隔碍也啄一舍一者舍一网目復啄一网目隔碍难出得论常在者以尘对即觉故。


三结二境二初标示。


【文句】从身空虗伪下一行是第三结上生法二空境也。


【记】二牒释二初结生空境。


身空虗伪不可长养。


【文句】身空不可长养结上生空境长养是十六之一长养既空十五六空即是结成生空境也。


【记】长养即十六中养育见也妄计我能养育於他又是计我为父母养育。


二结法空境。


无有诤讼亦无正主。


【记】文二初超释无主二初別检心。


【文句】亦无正主者结上法空境遗教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此明托胎之始心在诸根之初名之为主其实不能控制诸根根大相违心为受恼身病时心亦随病宁得是主邪。


【记】主必能制及得自在既为他恼二义不成知心非主。


二互推主。


【文句】或时更互论主如地具四微则钝为水所制水但三微为火所制火但二微为风所制风有一微为心所制心无有微故得为主復为四大所恼主义不成故言无正主也。


【记】四微色香味触也大论云地有色香味触重故自无所作水少香故动作胜地次少香味故势胜於水风少色香味故动作胜火心无等者心望四大以不藉微胜故为主若论被恼復不成主。


二追释无诤。


【文句】无有诤讼者若计有四大则有相违如四蛇相陵四国相拒可有诤讼今观四大空不能得空便故言无有诤讼也此是结上法空之意也。


【记】因缘和合虽成诸法本无思念有何诤讼皆由情计故四大如蛇六尘如贼若观本空则诸法寂尔有谁诤讼故以无诤结法空境。


二明集因境二初分文对辨二初分文。


【文句】从诸因缘和合而有下七行偈约集因明境即是集谛文为三初两行明集起相次三行半明集相吞噬次一行半明集善恶境。


【记】二对辨二初对假想辨。


【文句】前三是慧行後一是行行前三是正观境後一是助道观境前一从无明生後一从无明灭。


【记】前三者即此集境自立三科谓集起相等是慧行正观之境後一即假想是行行助道观境此九行经文既相连又俱言四大似难分別故以前三对於後一而论正助以区別之又前一者即以集境三中初一对後假想而论生灭以前一云从诸因缘和合而有及云地水火风合集成立後一乃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岂非四大生灭相耶而言生灭皆从无明者彰此生灭不离迷妄也故前生云妄想故起至後灭云散灭坏时此乃死支合云忧悲苦恼斯是无明之果復是无明之因故论云老死有果所谓无明无明有因乃指老死是故生灭皆从无明。


二对小乘辨。


【文句】若直论生灭者未异小乘无明本不生而生不灭而灭生灭不二而二尔。


【记】如上所论无明生灭何教不然若欲了知須论小衍小明四大实从无明生实从无明灭衍明四大而有三教通教四大体自本空故本不生灭由无明故见有生灭如幻之生如幻之灭別教四大体是佛性由无明故四大生灭性无生灭相有生灭圆教四大体亦佛性而性本具九界四大故九四大若生若灭皆是法界是故性相俱不生灭乃不思议论生灭也故法华明世间相常其义既尔则衍三教皆得明於本不生而生本不灭而灭生灭不二而二今非通別的就圆论。


二随文释义三初明集起相二初通约生法释三初拣苦从集。


【文句】从诸因缘者苦集通从因缘欲明集义須作集之因缘释也。


【记】苦是世间果集是世间因此之因果皆因缘生今之所辨虽然涉苦果其意乃明集之因缘。


二分句对义。


【文句】前三句假名起之因缘後五句实法起之因缘。


【记】三破小因缘二初叙小。


【文句】小乘破四大至邻虗细尘从细尘则有麤尘用此为起假实之因缘。


【记】俱舍云极微微金木兔羊牛隙尘等小乘有门谓极微始有十方分故不破邻虗以此为因缘也。


二斥非。


【文句】今明麤可析尽细尘亦尽麤细俱尽将何物作因缘。


【记】细尘亦尽者邻虗亦破二尘既破因缘不成。


二別约生法释二初假名因缘。


从诸因缘和合而有无有坚实。


【记】文三初释从诸因缘。


【文句】言因缘者无明内惑为因不了生法二空故染爱於外为缘触处染着故无明润爱集业得起故言从诸因缘和合故起。


【记】此中宜用起信论说无明为因生三细境界为缘生六麤方尽疏意言三细者业相转相现相即根本不觉熏习真如生三种相故云无明内惑为因也言六麤者谓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繫苦相即枝末不觉於外境界起智相等生法二执名为染爱於外触处染着以二不觉熏二执心成起业相故云无明润爱集业得起忽都不辨迷一法界为无明内惑等者岂能显今中道空慧耶。


二释和合而有。


【文句】以业起故则有一念托胎招於苦果。


【记】以业起者即起业相也则有下即业繫苦相也此云苦果即是揽阴成假名人也。


三释无有坚实。


【文句】此一念托胎由无明爱能生之心既是虗妄所生之心亦是虗妄讨其本末能所都虗故言无有坚实也。


【记】由无明爱者二不觉为因即能生心也一念托胎是不觉果名所生心计此因果名为本末既皆不觉岂是真实故云都虗无坚实也。


二实法因缘。


妄想故起业力机关假伪空聚地水火风合集成立。


【文句】妄想故起五句明实法起之因缘由妄想不了一念托胎五阴得起也业力机关者善恶业是机关主色阴是机关具受想行阴於中动作去来进止以自娱乐识阴依六入住故言空聚四大所造故言成立也。


【记】亦是妄想一念托胎与前不异但前成於假人今则成於实法假实和合成一报身修二空故破於二执故分二境机关主者如机关木偶假人转动主即弄机关人也故以业因喻所弄木偶以阴果喻之色阴如木偶形质故云机关具三阴如木偶动作去来识阴如看人故云以自娱乐也。


二明集相吞噬。


随时增减共相残害犹如四蛇同处一箧四大蚖蛇其性各异二上二下诸方亦二如是蛇大悉灭无余地水二蛇其性沈下风火二蛇性轻上升。


【记】文二初因果对释四初释增减残害。


【文句】随时增减共相残害者竪论增减者如涅槃十时別异从歌罗逻时名增壮时名盛老时名减横论增减者火增水减水增火减风地亦尔又念念生灭生是增灭是减又新诸根生故增故诸根灭法减又下文云随其时节共相残害春风夏火秋地冬水增减云云。


【记】竪约十时者大经云一歌罗逻时异二阿浮陀时异二闭手时异四疱时异五初生时异六婴孩时异七童子时异八年少时异九壮盛时异十老死时异又念念生灭虽在於心須知四大亦随增减又新诸根谓生时故诸根谓死时又饮食资益血肉为新目泪耳聍等为故。


二释四蛇同箧二初明四蛇二初约蛇报明四相。


【文句】譬如四蛇初在箧时名生四蛇力敌名壮互相彊弱名病蛇鬪困暂息不动谓为调适息已復鬪蛇羸如老蛇绝为死如是增减此是果身。


【记】蛇有力敌羸绝等报可譬身有生老病死增减四相。


二约蛇因明四分四分烦恼皆有毒害即是蛇因此因能感四大四相二初別示四分感报二初明生四大。


【文句】如此由乎集业四分等如地瞋如火欲如水痴如风此四分互相违。


【记】二明致四相。


【文句】端应云贪欲致老瞋恚致病愚痴致死例云等分致生。


【记】经出三相疏等分例致生相。


二总结集业致苦。


【文句】集业相噬致令四大增损云云。


【记】上释四蛇虽言苦报意明集因缘故总结云集业相噬令大增损推功归集是经正意。


二明同箧二初约身为箧。


【文句】同处一箧者此明箧同性异蛇有螫毒四大有八万四千烦恼为害义同大经以假身为箧身持四大如箧贮蛇箧坏则蛇去身灭则大亡如鸟在笼云云。


【记】螫知列反又音释音郝谓行毒也经举四蛇以喻四大意彰四分有毒害义一分具足二万一千四分共具八万四千无量劫来法身慧命丧坏由此大经所明身持四大大不起集蛇无毒义如鸟在笼者次文再举疏粗释之故注云云。


二约业为箧。


【文句】又用业力为箧业持四大业谢则大散如鸟住笼处处求出心鸟亦然未曾一念繫在身箧恒常外驰此则念念求死非安身道也。


【记】宿业尚存故四大未散重举笼鸟以明业箧須知今疏举业持大意显集因故云心鸟鸟喻四分外驰六尘常求生死非安法身若人念念思破戒事乃求地狱永灭五分宿人业谢泥犁长往。


三释其性各异二初约一身释。


【文句】其性各异者二上升是阳二下沈是阴何故相违犹其性別性別那能和合成身诸方亦二者四大对四方风东火南地西水北又对四时风春火夏地秋水冬东与南属阳而上升西与北属阴而下沈故言二上二下诸方亦二若相对论者东上西沈南升北降若论四维者东方带两维一维阳上一维阴下余三方亦如是。


【记】性別等者虽云四大和合成身大性既异那可合成此显成中当处即坏妄情不了於坏执成保着生集四大对四方者显内四大有四方性四方升降验大相违对时对维其意皆尔良由内体与外时方其性本一故依正色心感召义成是故今经特以四大明乎集业也。


二约六根释。


【文句】或言一根中具四大二上二下云云。


【记】以其六根俱是四大造色故也。


四释悉灭无余。


【文句】悉灭无余者初见散灭谓言风火向上地水向下比至上推不得於风火下检不见於地水故言悉灭无余也。


【记】比必利反及也见人死灭四大分散便谓息风煖气已归於上骨肉血汗必归於下及至推寻都无去处以本不来故若有来去非今教境。


二结由集业。


【文句】苦果升沈硕异由於集业善恶天乖云云。


【记】经举四大升沈尤甚正明集境善恶殊涂以其四大不独是恶亦通漏善也。


三明集善恶境。


心识二性躁动不停随业受报人天诸趣随所作业而堕诸有。


【记】文三初释心识。


【文句】心识二性躁动不停者释论云心意识一法异名对数名为心能生名为意分別名为识又言有异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後了別为识例如意识不得为一。


【记】学斯宗者要知境观若论观者須明三识谓第九庵摩罗是不动识当正因佛性可为中观第八阿赖耶是无记无明识无明之性即了因佛性可为空观第七阿陀那是分別识是惑性故当缘因佛性可为假观此之三识既与三德无二无別是秘密藏何法不收何处不徧修圆观者必能了知一心一尘无上三识即是所显妙理復是能观妙观若论境者唯尚近要秪以第六见思之识而为境界知妙三识未始暂离一见一思故即此心为妙三观显妙三谛虽唯一识未甞不用三识为观未尝不以三识为境若谓今宗不明三识但於第六显三谛理今之释题及彼妙玄示其三识为妙三法将何用耶於一识心以何而为三谛三观故无通见难议圆宗今明集境故引论文通小之说但於第六辨心意识一法三能立三名字对数名心者对通大地等一切数故名曰心王也能生名意者意是依义依之能起一切因果以具三性故也分別名识者以能了別所缘之境故名识也又言下虽秪一识约三时异而立三名不同前释秪约一时有对如能生分別之义也前是横释此乃竪释初起极微次起渐着後起弥显岂非竪耶。


二释二性。


【文句】二性者心有善恶性异意之与识亦有善恶性异故言二性也。


【记】夫性有二义一真理不变名性二随缘染习名性此言性异约染习性也此之二性徧心意识一一皆二也。


三释躁动二初正释躁动二初约王数释。


【文句】躁动者心前起时亦与数俱意识後起亦与数俱故言躁动。


【记】二约业牵释二初明业牵。


【文句】又如四大坏时善恶业争牵不知从谁故言躁动但此业未谢心常觉观况復业牵宁不躁动。


【记】二明两牵。


【文句】有熟牵彊牵此世虽行善先世恶业熟既与时合即受恶报故言熟牵彊牵者人虽行恶临终之时善心猛盛即随善上升熟牵彊牵弥显躁动。


【记】二例释随业。


【文句】亦是随业所作而堕诸有云云。


【记】即当四句也若了两牵即知受报。


二明假想境。


水火风种散灭坏时大小不净盈流於外体生诸虫无可爱乐捐弃塚间如朽败木。


【记】文二初正释相二初释散灭坏时。


【文句】水火风种散灭坏时下二行明业谢弃苦器也气命尽是风去故言散煖尽是火去故言灭水尽则身烂故言大小不净盈流於外地散灭是骨肉离解故言如朽败木。


【记】二释大小不净。


【文句】大小不净者身为大四支为小足支为大手支为小手为大指为小如是转转作大小皆悉臭秽不净盈流此名助道。


【记】能破欲情令正观立故名助道。


二明功能二初明破欲助正二初略示。


【文句】若正观降伏烦烦恼恼不伏当修不净助破欲心。


【记】二广示三初引释论明助正。


【文句】释论云三解脱是涅槃门道品是开门法不净九想等是助开门法不净是破欲初门。


【记】三解脱者谓空无相无作从三证果名解脱门解脱涅槃二名一体道品是开门法者小乘则以十六行观为三脱门今品则以即空假中为三脱门欲此门开須以道品调试修之如以念处四种修於即空假中正勤四种乃至八正调试修之亦復如是小乘三脱十利调试其义亦然俱以道品为开门法九想者一胀想二坏想三血涂漫四脓烂五青瘀六噉七散八骨九烧若约小乘有二种人一坏法人但求断苦即至烧想成慧解脱人二不坏法人来住骨想不进烧想得有流光等功德具足成俱解脱人今明菩萨见禅实相名修达禅永异於小大小虽异俱以不净助开三解脱於助开中不净九想破欲先锋故名初门。


二示进修明力大。


【文句】若进修背舍及大不净己身他身一身多身一国多国山林石壁一切依正皆悉不净即虽未尔想力若成怖畏心起能大助道开发正慧。


【记】初修不净进入八背及大不净所言大者但观自他正报名小不净即九想观若兼观依报名大不净所谓舍如丘墓钱如死蛇羮如屎汁饭如白虫衣如臭皮山如肉聚池如脓河园林如枯骨江海如汪秽名大不净亦名大背舍背谓背是净洁五欲舍谓舍是着心。


三引大经显治欲。


【文句】大经云不净观亦实亦虗能破烦恼故名为实净言不净是故为虗。


【记】明得解观对治力强速发无漏。


二明二空助正三初据义总示。


【文句】此不净观亦具生法二空。


【记】二引经別示。


【文句】大经云谛观白骨一一支节何者是我八色流光亦復无我我不可得即是生空鍊骨人八色不见四大无有於实即是法空。


【记】八色流光者谓地水火风青黄赤白八种色也法界次第云见地色如黄白净洁之地见水色如深润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逈净之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菊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贝雪。


三结成助正。


【文句】此就助道明於生法终成正道尔。


【记】为治欲故修於事禅而以二空正观了达不净境是法界故於骨於光不见假人及以实法此正助合而修之方是大乘助开之法。


二明生法二空观二初分文立义二初分文。


【文句】从善女当观下二十一行是第二明生法二空观文为二初八行半明修因生法二空观次十二行半明果成起用因中又二初三行半约苦集明生法二空观次从无明体相下五行约十二因缘明生法二空观约苦集又二初从善女下一行半明众生空次从如是诸大下二行明法空。


【记】二立义三初明谛缘本大二初明通大四初约专小问。


【文句】问四谛十二缘是二乘法云何是菩萨观门。


【记】今说圆空那得却用声闻四谛支佛因缘。


二约通大答。


【文句】答四谛十二缘通是三乘观境譬如大道贵贱同游不可羣小行之而判属民庶。


【记】佛说谛缘通被大小二乘菩萨通四教故如世大道羣小同游不定属小。


三重问即通意云何四字也。


【文句】通意云何。


【记】四广释二初明四谛通。


【文句】涅槃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云云又云凡夫有苦无谛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诸佛如来有真有实所以然者二乘观有量四谛菩萨观有量无量四谛。


【记】我昔等者佛与三乘昔在凡时不见四种四谛真理故久流转分段生死偈文未毕令具引之故注云云凡夫有苦无谛者虽遭大苦不以为患以不审谛知是苦故声闻有苦有苦谛此当三藏不了无生故云有苦能审知故名有苦谛菩萨等者通等三教俱达如幻俱能解苦当处无苦而有真谛者章安疏云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二种真实也诸佛等者佛果圆极究竟实也是知四教智虽浅深皆依四谛所以下更引胜鬘两种四谛释成前意二乘有量者藏通不知如来藏故所观四谛终成有量別圆菩萨了藏性故所观四谛皆无限量而兼有量者深必知浅故別人次第观量无量圆人一念观四四谛。


二明缘通。


【文句】大经云十二因缘凡有四种下智观故得声闻中智观故得支佛上智观故得菩萨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


【记】四谛皆观十二因缘智浅深故得菩提道四种高下彼经四智意彰四教故知因缘不局在小。


二明唯大二初明独菩萨法二初引经。


【文句】復有別意大品云十二因缘独菩萨法如佛昔为儒童虽行众行非波罗蜜见然灯佛得无生法忍一念相应习应苦空乃至习应灭空习应无明空乃至老死空诸相应中空相应最为第一以空导行皆名波罗蜜以得无生法忍故佛即与记。


【记】儒童者儒仁也谓仁贤童子也习应者谓修习与空相应也四谛因缘各举初後並略中间故俱云乃至谛缘既是法忍菩萨相应之法验知理深二乘不及彼通衍三今取圆教谛缘相应成今空慧。


二结示。


【文句】当知菩萨岂不观於四谛十二缘邪。


【记】二明二乘见浅三初明声闻。


【文句】二乘虽復同观观法有异声闻观诸果总作一苦谛观观诸烦恼及业总作一集谛观又苦之与集总是现在所以名总相观也。


【记】若望因缘乃以七支总为一苦仍以五支总为一集又復苦集不分过未总是现在以根钝故法相总略。


二明支佛。


【文句】缘觉观苦为七现在五未来二观集为五过去二现在三別观三世別开苦集故言缘觉別相观也。


【记】开声闻总成別相现在五者谓生名色六入触受未来二者谓生老死別相苦也过去二者谓无明行现在三者谓爱取有別相集也又开三世不唯现在故云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三是则三世皆有十二以福资謖 i a n g誓軇e观。


三斥浅二初正斥二乘。


【文句】虽復总別有殊同是自调自度同是析生法二空观尔。


【记】所修三学不为众生不成佛法是故名为自调自度大论云二乘戒名自调定名自度慧名自净缘觉虽有少分慈悲不能广益故同名自。


二对彰菩萨。


【文句】与菩萨有异菩萨与众生修四等六度观四谛十二缘作生法二空。


【记】未分权实但是菩萨俱异二乘。


二明析体有殊二初约共三乘明析观二约不共菩萨明体观诸文所明实有灭空为折幻有即空明体今明幻有即中为体乃以实灭及以幻空俱名为析以其未达诸法实体体义不成由谓诸法终归无常秪是析义今明诸法一一常住既见法实名为妙体初义分
二初別释二初约二乘明观二初生空观二初举譬推。


【文句】今举譬喻之如握五指成拳若一指一拳应有五拳若一指无拳五何得有。


【记】二就法检。


【文句】我人亦尔揽五阴成众生一阴有众生应有五众生一阴无众生虽五亦无即阴求众生不得离阴求众生亦不得。


【记】各推无故合之亦无以聚虗空不成色故即阴下更於即离检令叵得。


二法空观二初明法存。


【文句】虽求拳不得拳不妨有皮骨之指存虽求人不得人不妨有五阴之法在二乘人得生空时未能知法空。


【记】牒前譬显人亡法存。


二用观相二初正明推法空。


【文句】更須析指皮肉骨髓分分推求亦不得指地水火风穷逐邻虗亦不得色前念後念亦无想受求指不得指始知指无求法不得法方知法虗。


【记】正检法空先析色阴次前念下析四阴无想受略於行识。


二双结二空。


【文句】既不得生法二空境亦不得生法二空智。


【记】智虽空境智須自亡是故境智俱云不得。


二以菩萨例结。


【文句】通菩萨观亦然。


【记】前论析观乃三藏法以对今品体观属圆故以通教钝根菩萨不能体中亦属析观故云通菩萨亦然。


二总结。


【文句】是为菩萨二乘析生法二空相如此但有自行为他之异云云。


【记】言自行为他异者以通教菩萨对两二乘分別二行也。


二约不共菩萨明体观三初总示异前。


【文句】若论別菩萨体空与其永异。


【记】言別菩萨者非是別教乃是圆人异偏小故称为別也故云永异。


二深明观相四初明妙空体法二初立喻显。


【文句】如见镜拳悬体既虗不劳寻检镜拳既虗镜指非实镜内拳指既是虗镜外拳指亦非实。


【记】然镜像喻文乍滥通須知圆意通但六界而为镜像別圆十界而为镜像別虽十界九是修成修成不实故如镜像圆知十界性德本具以本具故夺修无功故如镜像不二门云幻因既满镜像果圆如此解之故云悬体体秪是解镜内镜外者解因缘所成即镜内拳指不实亦解能成因缘即镜外拳指不实。


二就法观二初生法双空二初明观。


【文句】众生亦尔但有名字名为众生此之名字本来自空非检後空名既假名法亦非法体名即体法。


【记】若假若实皆本不空则俱空。


二引证。


【文句】如大品云我性如色性色性如我性。


【记】我是假人色是实法二性俱空人法不异是故名如。


二因果俱寂二初明观。


【文句】今世生法由无明行五果既虗二因宁实。


【记】五果既是因缘所生可合镜内拳指不实二因既是能生因缘可合镜外拳指不实。


二引证。


【文句】下文云本性空寂无明故有无明既寂从无明生宁得不寂。


【记】假实当体即空假中名本性空寂无始强执谓假实生名无明故有既了因寂果那不寂。


二示妙三谛智。


【文句】虽不得生法二境而能了了通达二境不为境所染虽不得生法二空智而能了了通达二空智不为智所净非染非净双亡二边正入中道第一义谛而能双照二谛。


【记】即空假中而为空观以即空故不得六界生法以即假故不得二乘生法以即中故不得菩萨佛生法荡十界惑是故境智俱名不得而能审谛十界生法故二境二智皆名了了通达境是玅俗以无相故故无所染智是妙空以无缘故故无所净非染非净称本离念故双亡二边正入中道任运双照。


三结三谛圆显。


【文句】三谛朗然非前非後一时大觉。


【记】三德三谛即念开明举一即三体非次第显无前後无觉而觉称为大觉。


四与经体相应。


【文句】与此甚深法性相应金刚宝藏具足而得。


【记】佛示二空显法性体不照三谛岂称法性无量甚深故知今解与性相应此性名为金刚宝藏若偏照之德非具足。


三约人结示。


【文句】是为菩萨体生法二空观。


【记】故知今体非独是体空須体三谛方得名为別体。


三斥诸师失意三初正斥失二初斥小乘师。


【文句】诸小乘师虽说析空同外道义何者析色极至邻虗或存尘不破或破尘令尽若存不破秪是常见若破尘尽秪是断见断常宛然非邪何谓。


【记】毗昙有门说存邻虗成实空门说破邻虗若存若破皆为析灭见爱二惑弘者失意各生定计起见起思故属断常同彼外人全非正析。


二斥大乘师。


【文句】诸大乘师虽说体空同於小道何者单用体慧不能一念空心游戏神通净佛国土具足解释佛之知见何能三智一心中得五眼具足而成菩提耶似小乘坏法人无三明六通愿智顶等秪是慧解脱人而已非小何谓。


【记】般若等经谈一切法如幻即空此空毕竟三谛宛然诸师罔穷作但空解不即假故不能游戏神通不即中故不能解释佛之知见非佛知故不得三智一心非佛见故不能五眼具足虽依大教理齐小乘於小乘中同坏法人进修烧想坏灭骨人既其不修观练熏修无由成就三明六通三明者天眼宿命漏尽也更加天耳他心身如意则成六通愿智顶禅以超越禅最高上故故名为顶愿欲知三世事随愿则知故名愿智顶也。


二引经示。


【文句】今经首轴穷深极广序品云游於无量甚深法性空品云求於如来真实法身舍身品云求於寂灭无上涅槃。


【记】首即经初轴即经末如来法身谓果上法身智断必具今用二空当念求之无上涅槃体具三德皆与无量甚深法性无二无別故首轴所诠穷深极广。


三结不用。


【文句】岂可用世人邪见岂可用小人之析岂可用大乘师之体解此空义邪。


【记】世人邪见即是痴空外道断见也小乘之析虽是正教以无般若方便故堕断常中大乘之体法虽圆备诸师但作偏空之体同彼小乘慧解脱观安能解此即边之空耶。


二依义释文二初明修因二空观二初约苦集明二空观二初生空二初分文。


【文句】善女当观下一行半明生空观初一句对告劝发次一句指上境次四句正作观。


【记】二释义三初对告劝发。


善女当观。


【记】文二初释善女二初约四悉释四初世界。


【文句】善女者菩提树神也诸佛说法必有对扬寄一以酬众故告其人也。


【记】二为人。


【文句】又时众机缘宜在善女若闻对告宿善发生。


【记】三对治。


【文句】又男天表方便女天表智度欲说智度破於愚着故告女天也。


【记】四第一义。


【文句】又佛在道树得道欲说此道故对告树神也。


【记】二结成因缘。


【文句】此是表四悉檀对告非无因缘也。


【记】二释当观。


【文句】当观者劝一人以例诸一切菩萨必須修於智度无有菩萨不由此者故言当观也。


【记】二修上境。


诸法如是。


【记】文二初释诸法。


【文句】诸法者指上四谛十二因缘若假若实二空境也名目虽略摄法则徧故言诸法也。


【记】名目虽略者秪云诸法则能摄上所说诸境无不徧也。


二释如是二初标列三义。


【文句】如是者正明总观也如是有三义谓如事如理如非事非理。


【记】正明总观者下二空观历谛缘境別別明修空假中观此之三观尽称谛境今一如是总示三观如是三观如三谛是有三义者列於三法即当三观所如之义也。


二指释三义二初指释谓指经文中上下释三法相。


【文句】如事者如助道假想不净流溢也如理者如生法二空无法也如非事非理者如法性法身也。


【记】假想指上余二指下上下皆是不思议境故皆指为所如之法。


二融即。


【文句】又事即如理如非事非理非事非理亦即如理亦即如事理即如事亦即如非事非理三法不一异故言如是三法亦一异故言诸法。


【记】初乃俗即真中次乃中即真俗後乃真即俗中以妙三德为三谛故所以此三不一不异如是之言是故得名为正明总观也以亦一异为诸法既以不一不异为能观观乃以亦一亦异为所观境境观不二卷舒无妨。


三正作观。


何处有人及以众生本性空寂无明故有。


【记】文二初通释四句三初约初二句明空观二初释初句二初就五阴观。


【文句】何处有人者点出理观也何处者若色处有人则不須四阴若色处无人四处亦无人五处都无人故言何处有人。


【记】言点出者已用如是总示三观今以四句明示三观故皆言点出今检无人义当理观。


二就因果观。


【文句】又果处既无人无明行因处亦无人因果合亦无人离因离果亦无人故言何处有人也。


【记】二例次句。


【文句】人既无众生十六知见等皆无故言及以众生也。


【记】二约第三句明中观。


【文句】本性空寂者点出非事非理观也本性无事亦復无空空本空事既其无事空何所空无事故事寂无空故空寂本性如此非今始然故言本性空寂也。


【记】不以本性为能观者非中观也即一切法非理非事名为本性非別有也故法华云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般若赞云平等真法界佛不度众生以本无无明岂有众生本无空慧岂有於佛既无生佛何度之有非破非立双非亦忘名本空寂。


三约第四句明假观二初由迷俱立二初正释二初直约事理释。


【文句】无明故有者点出事观也若其空而復空那得此事既有事即有空既有空即有非事非理此之三种悉由无明故有。


【记】诸法虽即本性空寂由具性染故起事染由破事染故立空慧欲忘染净故立即中此之药病悉由无明。


二委就迷悟释。


【文句】以有无明痴故有行有行即有生法既有生法即有助事之观助来助正即有空理之观正助显本即有非事非理之观是事不知名为无明。


【记】生法是果成由惑业故云以有无明等也既有下欲空生法須论三观助事观者助道事想观也即不净流溢等是所助正道即二空契理之观正助二修为显一性故立非事非理之观也是事下以今知三验其无明是事不知三皆事者以在修故不二门云修虽具九也。


二引证。


【文句】净名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病生故则有药起即此义也。


【记】以众生实病生菩萨权病示病意者为明法药也。


二由悟俱忘。


【文句】若知无明本性空寂尚无无明那得事理非事非理毕竟清净故称空慧也。


【记】若知无病用三药为此之泯忘空品意也。


二別释初句二初明所破人执二初总示我相。


【文句】但我见深重为觉道大障凡夫所作恒与我俱我行我住坐卧言语无离於我我行施戒乃至我行智慧。


【记】五住之初三界之主若破我者纵起结使不生四趣故云深重小乘大乘俱贵无我我不復断四教贤圣入之无路故云大障凡夫下明起我处初徧六作次徧六度。


二別示利钝二初钝。


【文句】若揽他遗体而计我者此我疏钝。


【记】揽他遗体而起者是俱生惑与身俱生名俱生惑如诸蝡动实不推理而举[虫*敖]张。


怒目自大底小凡劣何甞执见行住坐卧常起我心常时自起故名疎钝。


二利二初明密利。


【文句】若执法尘而计我者此我密利。


【记】执法尘起者是分別惑以对意根故曰法尘因分別生迷理之惑此名利使藏之初果通之见地別之初住圆之初信皆断此惑。


二明相状二初略论十使二初正明使相二初明十为枝叶。


【文句】如执一法谓我知我解於法起我随执一句是实余皆妄语即是边见非道谓道即是戒取非理谓理即是见取不当谓当即是邪见自是陵他即慢拨之即瞋誉之即爱破之即疑不了即痴。


【记】执一法者不问邪正大小偏圆随执一句即生十使前五是利後五是钝乃利中钝也。


二明我为根本。


【文句】十使烦恼以我为根本不自觉知日夜增长。


【记】二兼示其人二初明具邪禅慧。


【文句】纵令世智辩聪如长爪鍱腹难石石裂难树树折难水水竭难火火灭去道弥远假令随禅梵世极至非想我心常在将出復还。


【记】长爪即拘絺罗身子舅也勤学不暇剪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根性最利是外道中高着者故举之鍱腹者金七十论云优楼僧伽外道中有一众首至金地国头戴火盆铁鍱其腹与僧论义难石等者大论二十六云萨遮尼乾子难人乃至树木瓦石流汗至非想者如郁头蓝弗已至有顶故云将出却堕飞狸故云復还。


二明不能破我。


【文句】如此凡邪尚无煖法那能破我。


【记】尚非小乘内凡岂同初果破我。


二重广我见。


【文句】广说此我即二十种身见谓即阴计五离阴计五我中有五阴阴中有五我是为二十。


【记】谓即色是我离色有我我大色小色在我中色大我小我在色中受想行识亦復如是五阴各四即有二十。


二明能破空慧二初通明空慧二初就境智明生空二初別示二初於阴境推。


【文句】若一阴是我余阴无我若并是我即有五我是义不然若离阴有我既离於阴我是谁我是义不然若阴中有我是则阴盛於我如器盛果如屋贮人是义不然若我中有阴则阴在我内是义不然是为破二十种身见此约外境作如此说。


【记】还就即阴离阴阴中有我我中有阴四句推之是义不然者能破之观也据义合須二十徧言以破二十种身见也约外境者望能观智是其内心故所观阴得名外境非他身也。


二明观智检。


【文句】而其内心犹计有我復当反观即智有我离智有我我中有智智中有我是义皆不然復破二十种身见。


【记】所观五阴既立於五能观之智任运成五五阴一一皆有四智悉应计我故須亦破二十身见。


二总总。


【文句】内外合数即四十种身见是名生空。


【记】以数显观令智不漏。


二约大小观人法三初毗昙。


【文句】毗昙云我见是共等因我见起时未动身口因我见後生思惟时方动身口断我见已悟众生空。


【记】我见是共等因者即共业別业合有四句略言共等此有门论阴中求我我空阴有我法两分故我见思惟前後而起我即众生思是实法故悟生空未得法空。


二成实。


【文句】成论明我见心即思惟能动身口断我见已即悟众生空亦悟法空。


【记】此空门论揽阴成我故我见思惟起不异时是故生法二空同悟。


三大乘。


【文句】大乘明我见即具诸法可不具於思惟悟众生空即是悟实法空。


【记】我见即具诸法者俗即真中何法不具我性如色性生空即法空。


二別明三观既云我见即具诸法合於三谛而破我见是故用上三句破之二初正破人我三初约理观检。


【文句】破二十种身见通上三句皆通用之若即事而理何处有人即阴离阴阴中无人人中无阴二十种见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智即是人离智有人人中有智智中有人此计亦破故言何处有人。


【记】二约非事非理检。


【文句】若作非事非理本性空寂观者本性空寂本无即阴离阴阴人人阴既无如此计破故言何处有人能观之智本性亦寂故言何处有人。


【记】我见即中岂存境智四十种执。


三约事观检。


【文句】若作助道不净观时若观恶心取境即是污秽五阴若善心惭愧即是方便隐没五阴是见皆依色色即不净以不净故无人无我故言何处有人能观观智亦復如是故言何处有人。


【记】经文既云无明故有爱取心强須作不净助道之观观邪见恶心是秽恶阴若善直心惭於义天愧於圣人入方便位真理未明是隐没阴善恶虽异皆未破见岂有见心不依於色色須败坏故云不净不净之境何处有人今方便位义当五品也。


二更推法我二初明得悟推法破思。


【文句】若得悟为论破二十种身见是得众生空无復见惑而作二十种观者除於实惑实惑若除即入修道即应言何处有法。


【记】观虽圆修而其麤惑有除不除若以三观检我叵得见惑断者得入初信更於三谛修二十观者乃破法执即思惑也从二信位进至六信也。


二明未悟推法破见二初转计实法二初正明度入。


【文句】若未悟为论者虽作二十种观见惑未除而於假名上伏爱度入实法计我。


【记】妙观破见见惑未除见虽未除观已有力能於假名柔伏爱惑若其我执度入实法。


二引经及事。


【文句】故法华云众生处处着舍一取一如屈步虫。


【记】屈步虫者要因前脚得移後足方於假名伏惑又於实法起见如彼虫也。


二劝更修观。


【文句】須实法上更作二十种观使空慧分明处处作无咎。


【记】宜於五阴作二十观显我本性使空慧明随度入处以观逐之名处处作。


二明法空二初约经文释成三观二初正释二初立意分文。


【文句】从如是诸大下两行明实法观上生空得悟即解於法为未悟故更说尔文亦为三初两句即法而空次一行一句即法本性非空非假次一句即法而假例如生空三意也。


【记】我见即具一切诸法岂观生空不空实法钝根未了故今重说。


二随文释义三初明即法而空。


如是诸大一一不实。


【记】文二初示境观。


【文句】如是诸大者标四大法也一一不实者正明空观也。


【记】二明修观二初就法明空二初正明空。


【文句】若四大各守其性者地守坚性不应动不应煖水守湿性不应冰不应波火守热性不应贞不应焰风守动性不应持不应触壁而止一大既有三性非都坚非都湿非都热非都动失本性故则是不实不实故空。


【记】逐一推检不应动等者地动则成风性煖则成火性史记曰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注云蒸升也冬则地中煖故礼云古者夏则橧巢冬则营窟水坚故成地性波动故成风性贞坚也炭火贞则成地性火焰动则成风性风能持物则成地性触壁止则成水性。


二引经证。


【文句】请观音云地无坚性水性不住火从缘生风性无碍一一皆入如实之际即其义也。


【记】水性不住者不守於湿火从缘生者既赖缘而生则不能守其热性风性无碍者以无碍故不能守其动一一下四大俱无性故皆入如实之际前之二教以空为如实後之二教以中为如实今取圆中实际为正。


二对生辨观。


【文句】上检生空故言何处有人今检法空故言一一不实不实者即空也。


【记】二明即法而中。


本自不生性无和合以是因缘我说诸大从本不实。


【记】文二初二句法本自中二初明性非生灭。


【文句】本自不生者即法本性不生不灭非空非假观也体其元不生中无和合末亦不空元无四大四大何得而生元既不生中那和合四大既不和合宁得五阴和合大阴既不和合那得法空。


【记】以元中末三节显於性是中道元无四大者非谓独一全无四大以其大阴皆如来藏性体常住本无生相故曰元无既无法生与谁相会而为和合无和合故无可散灭故不论空如此谈中之义显矣。


二明非观使尔。


【文句】本自不生不灭非是观智令其不生不灭即事而理此之谓也。


【记】世间之相本来常住岂以观智息乎生灭然後不生灭耶此名即事而理亦曰即边而中也。


二三句显由观解二初正示。


【文句】以是因缘者观与理冥达即空即假即中。


【记】性虽本然遣迷由观言因缘性欲为因师教为缘因缘成观达本三谛诸大即是空假中故从本不生。


二引证。


【文句】大经云亦有因缘因灭无明即得炽然三菩提灯即因缘义也。


【记】无明转即变为明名菩提灯若非感应因缘之力岂灭无明故知成佛全假因缘。


三明即法而假。


和合而有。


【记】文二初成违理之事。


【文句】和合而有者即法而假也既本体不实那得大阴此由无明业因托今世遗体果故有四大五阴即是迷惑因果和合而有。


【记】二成照性之修。


【文句】此法有故体有非有亦非有非非有即空即假即非空非假。


【记】此法有故者即迷惑因果也体有下三谛也即空下三观也境观悉由迷惑因果和合而有也。


二结观。


【文句】三观明文在经宁不信邪。


【记】三段经文与三观合知今宗旨契会佛心岂可不信。


二为钝根重破法执前释生空已明度入实法或利根虽晓恐钝者犹迷是故大师以无缘慈更说其相二初明法执二初依报起见爱心四初依大阴起四执。


【文句】更为钝根人作实法惑相或谓四大五阴是有是无是亦有亦无是非有非无。


【记】一切外道四教行人若未伏断见惑已来皆有此执。


二因四执生我见。


【文句】四执既生生名为有是见依色依色起我。


【记】四中虽云无及双非既是执生四皆属有见既依色合当即离色我我色见依四阴即离亦然。


三依我见生十使。


【文句】我生五利为法恚怒復起五钝十使是集。


【记】如生空中说。


四因十使招生死。


【文句】方招来苦来世不了展转无穷生死大海潦水波涛世世常为大阴所惑。


【记】纵依圆教性具大阴开於四门随执一门生我见者起惑造业招致来苦与彼外人生死不別大师正为即时行人陈四执过。


二指见心名污秽阴。


【文句】惑此色法即色阴忧喜是受阴取相是想阴起善恶是行阴分別是识阴阴心起故名为有法非法空也。


【记】此之五阴皆成执见故悉污秽襵亵归有岂名法空。


二明空观三初明不依是忘四执。


【文句】心不依色亦復不依受想行识。


【记】心不依阴四教皆然今明圆宗论不依者即秽污阴为能观智何阴可依何执可破谁为能观亦无所显心不依阴今意略言。


二明契理则备众德。


【文句】寂然灭众恶无量众罪除如是尊妙人则能见般若亦是甚深法性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


【记】三种般若与金光明牟尼三身无二无別若不以此为三观者见之无由。


三明此观速能復本。


【文句】行人若能如此观生法二空则是怀璧向本一世两世能有所办保不孤然矣。


【记】观生观法皆以三观一念而观犹如怀璧復金光明法性之理如向本国二三世中可登圆主可以保任。


二明十二因缘生法二空观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从无明体相下五行明十二因缘生法二空观文为二初三行出境相後二行出观相初又二初二行明生空境故文云名曰无明释论云谁老死故知是生空境也後一行出法空境文云老死愁恼释论云是老死故知是法空境也。


【记】此十二支而分生法者顺此经文初支既名曰无明名即假名故属生境无明者我执也起信论云计名字相也向下诸文但言行识等既不云名乃是直指色心也以行至老死不出五阴色心故义虽炳然犹恐不信故引释论逐段证成谁老死者如问云谁则答言我故知谁我悉假名也经云名曰与论冥符论号生空经岂不尔是老死者则直指色心是老死法经不云名与论亦合。


二立意二初通辨因缘相貌二初标列。


【文句】然十二因缘经论不同或三世或果报或一念或十种。


【记】二解释三初三世。


【文句】三世者过去二因破神常之见现在五果破神我之见现在三因未来二果破神断之见常途所用。


【记】过去破神常者过去已灭故非常也现在破神我者五果皆五阴和合故无我也未来破神断者未来有果故非断灭皆言神者外执身神有断常等也此三世义世共传之故云常涂所用。


二果报。


【文句】果报者初托胎歌罗逻时为无明一期始终论十二支也。


【记】以前十因缘属现在後二因缘属未来二世合为十二而文云一期始终且据无明行在一期之始相带而言遂云始终非谓秪在一世此果报因缘出大集经以在中阴於父母所生贪爱心为无明出入息风为行自识支已去义同三世。


三一念二初所凭教。


【文句】一念者华严云十二因缘在一念心中大集云十二因缘一人一念悉皆具足。


【记】二明行相二初正释相二初对尘直释。


【文句】如眼见色不了名无明生爱恶名行是中心意名识色共识行名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色与眼作对名触领纳名受於色缠緜名爱想色相已名取念色心起名有心生名生心灭名死乃至意思法亦復如是一日一夜凡识几许十二因缘轮网以自缠回。


【记】六处生贪者眼识染故潜牵诸识各有贪情故普贤观云以贪香故分別诸识处处染着一日等者一根对尘即起十二六根昼夜数数对尘何念不起十二因缘一一成因皆須感果回转如轮缠转如网。


二更推因起因缘之观通三世者意推过去无明为因生於现果现果之上復起惑因本欲即今无明不起是故今推过现二处起无明相文二初逆推过因。


【文句】今更说其因起之相若观名色由行行由无明於无明不了或谓有谓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作四句取者皆是无明是事实是行是中心意名为识识共色行名名色一一如前说。


【记】从名色起者五果之初故五阴已具故识支未具五阴故不言也过去之因极於无明今观无明意欲令观成觉了智而谓无明定是有等则能破知翻为无明药乃成病故云四句取者皆是无明无明为缘岂不生行生识等耶如前说者六入至老死皆如前文直示中明。


二顺推现果。


【文句】又观一念托胎是名色五胞开张名六入六入对尘名为触领纳为受於此受中作四句分別或有受无受亦有亦无受非有非无受如眼受色於色不了是无明爱恶之心名为行识共色行名名色六处生贪名六入余如上说乃至意思法不了是无明爱恶是诸行余如上说。


【记】於此受中等者以受支是五果之终故观至此若生计着还成一念十二因缘或有受等者即是无明不了之心行识等支一念成就。


二歎难知。


【文句】如此推十二因缘大树枝条布濩徧覆三界谁能识邪谁推伐邪。


【记】逆顺推检虽在一念其十二支宛然具足所以枝条徧满诸有其犹大树尚无能识况能伐耶言大树者婆沙云过去二支为根现在五支为质现在三支为华未来二支为果布濩者文选注云布濩长多貌从言从水並通汉书云布濩犹布露谓於阙露处皆布也。


二略示今经观境二初明经意。


【文句】今经既是略说不论三世一念等但举生法为三观之境。


【记】但举生法为境者以假名无明为生空境以行识色心等为法空境此因缘二境通四教观今意有圆。


二示境观二初示境二初立喻。


【文句】宜以譬显如捉火烬闇中舞之圆轮相续团团不断。


【记】二法合。


【文句】火者实法也轮者假名也众生长夜着於假名舞烬不息迷於阴入薪火不息十二因缘何由可尽。


【记】着於假名者不达三谛而妄起我见犹如舞烬成论故云不息轮依火有而假名因实法而有也迷故不达色心即空假中名迷阴入言薪火者即炉也。


二示观二初立喻。


【文句】若知轮依於火止手则无轮火赖於薪除薪则无火。


【记】二法合。


【文句】轮火双无生法二空也。


【记】观生观法皆即空假中乃轮火双无二空观也。


二依义释文二初出境相二初生空境二初分文。


【文句】生空境文例於三无明体相两句明本性不有不无是中观境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此两句是假观境无所有故两句是空观境是故我说两句结成尔。


【记】二释义四以前生空三观释之故疏无文初中观境。


无明体相本自不有。


【记】二假观境。


妄想因缘和合而有。


【记】三空观境。


无所有故假名无明。


【记】四结成。


是故我说名曰无明。


【记】二法空境。


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愁恼。


【文句】行识名色一行明法空境例应有三特是文略得意可知。


【记】例应有三者行即空假中乃至老死即空假中佛言巧略比前可知故。


二出观相二初据经文示观二初正示二初指文。


【文句】众苦行业下明生法二空观文亦三意。


【记】二释义三初明中观。


众苦行业不可思议生死无际轮转不息。


【文句】众苦行业不可思议一行明非空非有观。


【记】众苦行业指上生法当体妙故不可思议若生若法皆非空有如是体达名为中观此观不见生死轮转有际有息即法界故无际皆常住故不息。


二明空观。


本无有生亦无和合。


【文句】本无有生亦无和合两句明空观上句本无有生是生空下句亦无和合是法空也。


【记】三明假观。


不善思惟心行所造。


【文句】不善思惟两句明假观前不善思惟致今名色今不善思惟復有未来老死云云。


【记】前不善思惟即过去二支今不善思惟即现在三支经心行者即上思惟也斯乃举病必对於药假观彰矣。


二结劝。


【文句】虽名生法二空观即空即假即中其文炳然明与义会何所疑哉。


【记】名偏义圆名但云空而义乃是即空假中义既必当故明与经任运符契生空法空名义皆尔故劝修者息乎疑情仍須了知全秘密藏为生为法是故生法无非三德故观生法能所皆三境观名別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即非二此乃今经二空观也。


二为钝人更说二初特示空观二別指假中良以初心於假名实法起见爱增强障道事重是故大师特陈空观不说假中此同释题观解三道三道正观举名而已但於假实三毒六作委破四性频示二空盖为始行我见弥隆故示真空以为要术初文二初示二初推人法二初推人。


【文句】更为钝人说空观相若假名自生不須实法若由法生非假名生若假实合生应有二假若离假实则无是处今之假名但有名字名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以不可得故是名观假名空。


【记】若假名下对於实法推无四性今之下四性被推执情稍薄但谓有名还須四性检令叵得所召之人既无生相能召名字四性亦忘略示八空其观如是。


二观法二初横推。


【文句】观实法空者若名色自生不应待业若业能生罗汉有业何故不生若业果共生各有名共各无宁共若无因缘生则无是处。


【记】以现名色对过去业推无四性罗汉有业者无始所造诸有业因其数何限无惑润故不受後身故曰不生各有等者如合两空岂成一色。


二竖推。


【文句】既不得生亦不得不生亦不得亦生亦不生亦不得非生非不生亦不得灭亦不得不灭亦不得亦灭亦不灭亦不得非灭非不灭无灭无生名为无生。


【记】计法之执如屈步虫舍一取一生被破故便计无生还是性执双亦双非计皆依生既悉无理復计於灭亦成四执八句之上皆云不得即是空观无灭无生者检灭检生俱不可得方乃得名实法无生。


二明观成二初明二执忘。


【文句】无生故假名坏假坏故则六十二见坏见坏故实亦坏。


【记】揽阴成人实无生故假名则坏於假无我诸见俱亡实既无因安得不坏。


二举二喻示。


【文句】既不然火是则无烟日中舞烬是亦无轮。


【记】不然火喻不执法无烟喻实法不生日中舞烬喻空心秉法是亦无轮喻不生我见。


二结。


【文句】是略示空观相。


【记】二別指中假。


【文句】中观假观在別记云云。


【记】言別记云云者具如止观假中破法行者应知今明三观圆修二空但为钝根见惑偏重故別指空对治此惑此惑若忘二谛自显故中假別指而已。


二明果上二空用二初分文。


【文句】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下十二行半偈是第二果上生法二空用明观成证果文为二初三行半自行成後九行化他成自行文又二初两行智德满次一行半断德满。


【记】二释义二初明自行成二初明智德满。


我断一切诸见缠等以智慧刀裂烦恼网五阴舍宅观悉空寂证无上道微妙功德。


【记】文二初明人法二观成二初约人法销文二初明人空观成。


【文句】一切诸见者六十二见八十八使等故言一切此是生空观成也。


【记】二明法空观成。


【文句】以智慧刀者譬智慧利用上譬断见下譬断烦恼缠者別明十缠烦恼网者通明十使网有罗笼之失舍有覆闇之过达阴空寂闇障不能盖裂网破坏罗罥不能碍此是法空观成也。


【记】別明十缠者瞋覆睡眠戏掉无惭无愧悭嫉忿恚曰瞋隐藏自罪曰覆意识昏熟曰睡五情暗冥曰眠嬉游曰戏三业躁动曰掉屏处起过不自羞曰无惭露处为非不羞他曰无愧财法不能惠施曰悭他荣心热恼曰嫉烦恼即思惑也虽见思通名烦恼今別以思惑当之罥繫也。


二约大小释断二初论大小断尽不尽二初明二乘断通余別。


【文句】二乘所断是通见缠菩萨所断是別见缠净名云结习未尽华即着身未断別见为华所着也。


【记】界内一切烦恼名数皆通界外但以所障空中分之则知通別净名室中天女散华声闻着身菩萨不着故被诃云结习未尽华则着身斯乃断通未能断別也。


二明佛地通別都忘二初正示。


【文句】而言佛断见缠者若通若別究竟尽在於佛也。


【记】虽云菩萨能断別见而断未尽究竟在佛若至佛地不唯別尽通亦穷边何者盖由见思徧十方界六道众生差別种习之所成就因地乃断未尽边涯唯佛究竟故云若通若別究竟在佛。


二引证。


【文句】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法无上者涅槃是无上假实佛地所不惑故言断尔。


【记】性德生法体本无上通別二执染故成卑妙觉执尽二俱无上故云无上假实佛地所不惑也。


二明佛地有断不断二初明经论异说二初明有断。


【文句】经论不同或言佛上上智断下下惑无明力大佛智能断一念相应慧正习俱尽无有余。


【记】智以悟极而为上上惑以迷极而为上上今迷将尽唯余微细故名下下故起信论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心即常住惑微细故难別难除故上上智方能断尽下下之惑无明力大者惑虽微细能障妙觉故华严明灌顶菩萨所有功德如一块土妙觉功德如四天下土最後无明所障若斯力岂不大非佛智发此惑不忘一念相应慧者究竟觉也正习俱尽者该於通別也。


二明无断。


【文句】或言有上士者名之为断无上士者名无所断。


【记】有上士者等觉也此位須修清净净禅断微细念故名之为断无上士者是妙觉位修证既忘更何所断。


二用悉檀和会。


【文句】斯乃随国随时随人随悟皆有利益云云。


【记】此断不断各见教文人师执之诤计莫止今以四悉逗机之意而和会之诤无由起国是境域即当世界机所居处随处乐闻佛智有断不断而欢喜者时即对治随时当有断不断义而破恶者人即为人随人宜以断不断而生善者悟即第一义随悟断不断而入理者为此四机说有二义究论佛智不可言思。


二明正助二道满。


【文句】证无上道者生法二空正道满也微妙功德者生法二空助道满也。


【记】无上生法证由二空名无上道事助之行与正合修故得称为微妙功德。


二明断德满。


开甘露门示甘露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令诸众生食甘露味。


【记】文二初略释甘露。


【文句】开甘露门下一行半明断德满甘露是诸天不死之神药食者命长身安力大体光譬诸佛断德住大涅槃真常乐我净用知是断德满也。


【记】以命等四如次对於常乐我净。


二广释诸句四初对华严四位二初正对。


【文句】然此义意復欲通对华严诸位开甘露门对十住位初开圣道遮二边故故言开也示对十行历別显示也入对十回向回事入理也处对十地处法性室也食味对妙觉自食斯味兼以被人。


【记】彼虽兼別今取其圆別三十位未得甘露故。


二释疑。


【文句】下地非不化他自行未圆化亦不广佛地果圆断德已满慈悲力大能为众生开於十住示十行入十向处十地食甘露味功用具足断德化他两义皆成也。


【记】恐後人疑故释也化他令同我之所得。


二对般若四智。


【文句】又通对般若四智开对道慧示对道种慧入对一切智处对一切种智食味对佛住大涅槃以大悲令众生得此四智於果地断德义亦无妨云云。


【记】论虽多释犹通三教今四皆从甘露而说故的在圆以一心三智荡一切相名道慧开门一心三智立一切法名道种慧示器一心三智双遮荡立名一切智入城一心三智双照荡立名一切种智处室由此四智住大涅槃令诸众生得此四智名食味也。


三对法华大事。


【文句】又对法华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良由佛德圆满能以大事因缘出现於世开示众生佛知见也於断德义亦显。


【记】彼佛知见是今甘露彼之开等对今四句唯有悟入与入处少殊其义不別。


四对涅槃四德。


【文句】又涅槃云常乐我净於果断最便如前释云云。


【记】前以四德释甘露义今用四德对开等文有此异也。


二明化他成二初分文立意二初分文。


【文句】吹大法螺下九行明果地化他满文为二初两行转法轮化他次七行四弘誓愿化他说法又二初一行说法次一行神通。


【记】二意意二初明智定相成。


【文句】余经前神通骇物开後说法今经後神通成前说法尔。


【记】前现通者令重法乐闻後现通者令依法修证故前云开後後云成前。


二明因果同类。


【文句】修因时生法二空之正慧得果时智德满故能说法化他修因时生法二空之助道得果时断德满故能神通化他。


【记】二空正道为智德类二空助道为断德类即缘了二因非此二因安克二果。


二依义释文二初明转法轮化他二初明说法。


吹大法螺击大法鼓然大法炬雨胜法雨。


【记】文二初总示。


【文句】说法举四譬者闻法之益实自无量略举四譬別有所拟。


【记】二別释二初別明螺等二初约教位释二初释四句四初明吹螺。


【文句】吹螺是改号譬佛说小乘法改凡夫苦忍之凡性入圣人之正性说大乘法改凡圣之偏性入中道之圆性通教七地別教初地圆教初住皆是改号之位从偏以入中也。


【记】是改号者大经云吹贝知时是也苦忍凡性者即内凡上忍位中於苦谛下留一行一缘是凡性也圣人正性谓初果也说大乘法者唯以圆教为大乘也改凡圣偏性通教六地是圣別教十向圆教十信是内凡以中理未显悉名偏性通教七地者至此得知圆者皆是改号之位者三人俱破无明见中道圆性也。


二明击鼓。


【文句】击大法鼓者击鼓诫进肃众前驱此譬佛说法督进深行小乘位在修道通教在八地別教在十行圆教在初住此诸位以闻法力咸进真修道也。


【记】诫进者军阵之法也兵权曰开鼓则进闻金则止鼓则严肃军众使前驱也督率也率导引也位在修道者令初果进二果也通教位在八地者前释改号是七地破无明今进入八地是增道损生別教应言二地圆教应言二住方名进入修道今言十行初住者恐误也或別有意真修道者即通八地別二地圆二住故云咸进地论以初地为见道二地至七地名修道八九十地为无学道彼虽別位例圆可知。


三释然炬。


【文句】然大法炬者炬能自照亦能照他譬佛说法令自他双益如千年闇室一灯能了又如一灯然百千灯闻法之力自他俱益亦復如是通教八地別教十回向圆教亦在初住皆是道观双流自他俱益之位也。


【记】通教下皆取当教化他位也此言八地不取受接但约当教出假道观双流耳別约十向其意亦尔以内修中观外亦出假故圆在初住者以百界作佛普门示现故圆从胜说乃取分真止观名真出假位也皆是下结示三位道谓外化观谓内行此该三教不同余文唯就通说。


四释雨雨。


【文句】雨胜法雨者雨能成熟农夫加功扶疎益寡时泽一降华果敷荣喻如众行虽復勤修发趣事弱闻佛说法增道损生任运成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如大恒中船不劳筋力疾有所到此並在双流位中义如上说。


【记】扶疎盛茂也时泽时雨也大恒者殑伽河也。


二例上四经。


【文句】若得此意例华严之四位般若之四智法华之四知见涅槃之四德皆可解。


【记】二以横竪结。


【文句】此一法竖拟诸经之位横论一切诸位一闻法音随类各解云云。


【记】竪拟诸经之位者即向四经名字虽殊但是住行向地圆位耳故名为竪横论一切诸位者即摄四教凡圣诸位如向消文是也云云者部在方等故此化他必兼四益横摄诸位旨在其中。


二通释大义。


【文句】此中四譬皆言大者说大法也通涂解释明大非小位尔。


【记】前三云大後一云胜胜亦大也故云皆言大也通涂下若取通名唯在大法义並归圆对於四经其义弥顺。


二明神通。


我今摧伏一切怨结竪立第一微妙法幢。


【记】文二初明摧怨二初明烦恼为怨。


【文句】我今摧伏下是神通化他也怨结者四住是二乘怨结五住是菩萨怨结。


【记】二明天魔是主。


【文句】魔为烦恼主伐树去根化物須降主若不降魔化道不畅降魔之法須用神通譬如胜怨乃可为勇非法王不坏法王胜者是时化道得立尔。


【记】二明竖幢。


【文句】竪法幢者法幢三昧也高出众行为众行之望如兵望麾也三德不纵不横故言微妙。


【记】高出众行者即法幢三昧也万行功德皆为眷属莫不归宗此之三昧故为众行之望兵望麾者手指曰麾尚书云左仗黄钺右秉白旄而麾之兵权曰将军乃秉旄麾众而誓之又云闻鼓则进闻金乃止随其指麾五[目*褱]乃理三德下出三昧体其体若非不
纵不横岂出众行岂摧五住岂坏天魔无记神通体用如是。


二明四弘誓化他二初除文示义。


【文句】从度诸众生下七行是四弘誓愿化他虽復成果本愿未休故言四弘益物亦名四谛益物四弘是誓愿之心四谛是所缘之境也。


【记】虽復等者既依四谛而运四弘四谛既常誓岂休息因人求佛意在利生今遂所求岂忘与拔四弘是下示誓有依誓即无缘慈悲境乃无作四谛无缘无作行相如何众生誓度生死即涅槃故烦恼誓断烦恼即菩提故法门誓学即惑成智故佛道誓成即生成灭故不尔岂能广度永度。


二随义释文四初令度苦谛。


度诸众生於生死海永断三恶无量苦恼。


【文句】度诸众生是初弘誓亦是未度苦谛令度苦谛也。


【记】经永断三恶即三恶道也須约十番论度论断。


二令断集谛。


烦恼炽然烧诸众生无有救护无所依止。


【文句】从烦恼炽然一行是第二弘誓亦是未断集谛令断集谛也。


【记】須明五住烧十界生。


三令证灭谛。


我以甘露清凉美味充足是辈令离焦热。


【文句】从我以甘露下一行是第三弘誓亦是未证灭谛令证灭谛也。


【记】当分而论四种甘露跨节而辩唯一圆常。


四令安道谛。


於无量劫遵修诸行供养恭敬诸佛世尊坚固修习菩提之道求於如来真实法身舍诸所重胑节手足头目髓脑所爱妻子钱财珍宝真珠璎珞金银瑠璃种种异物。


【记】文四初约檀明谛。


【文句】从於无量劫下四行是第四弘誓亦是未安道谛令安道谛也此中指檀为四谛檀对於悭悭贪自蔽是集集业招果是苦檀能破悭是道悭灭是灭谛。


【记】不独行檀具於四谛五度皆然五不依谛则不动不出何度之有復須知今依无作谛。


二略释经文。


【文句】无量劫者积功高也遵修诸行者摄法广也。


【记】三檀摄六度。


【文句】论云檀义摄於六云云。


【记】大论十二解檀度云若菩萨行檀度能生六度是时名檀度满云何布施生檀度有下中上若以饮食麤物软心布施名下能以衣服宝物布施名中檀能以头目血肉国财妻子布施名上云何施生尸度菩萨思惟众生不知布施後世贫穷故行恶若行布施後世有福无所乏短则能持戒云何生忍度菩萨施时受者恶骂若大求索若不时索或不应索而索是时菩萨思惟我今布施欲求佛道亦无有人使我布施我自为故云何生瞋如是思惟已而行忍辱云何生进度菩萨布施时常行精进欲行二施勤求财法以求足之云何生禅度菩萨施时能除悭贪而行一心惭除五盖是名禅度又心依布施入於初禅乃至灭定云何生智度菩萨施时知有果报而不疑惑能破邪见无明又分別净不净施得报不同是名生智故云檀义摄六也余之五度亦互相摄非今文意故且论檀六之首故摄生便故。


四以彼岸结。


【文句】舍身命财与後际等得不坏常住名波罗蜜竪高横广故言遵修诸行也。


【记】生死为前际涅槃为後际身命及财此三属事以观此三及能施心所施之境三轮当处即空假中是故能等三德涅槃此以常因而克常果不然岂得不坏常住如是行檀名波罗蜜三德甚深故檀竪高三德无量故檀横广此机乐略是以如来妙说一檀遵修诸行仍須了知既谈果後行檀利物行人岂不即闻而修耶。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五


音释


【经】


尠 (音鲜尠少也)。  骋 (音趁骋奔驰也)。  箧 (音怯箧笥也)。  胑 (音胝体四胑手足也)。

 

【文句】


鍱 (音叶铁鍱)。  濩 (胡郭切)。  烬 (音信烬焰余也)。  罥 (音绢罥挂也系取也)。  筋 (音斤肉之力也)。  麾 (音挥以旌旗示之曰麾)。  旄 (音毛)。

 

【记】


疱 (音报疱面皮生气也)。  聍 (音宁聍止吉)。  胀 (音障膨胀也)。  瘀 (音豫瘀积血也)。  屎 (音使)。  蝡 (音软蝡虫动也)。  [虫*敖] (音[虫*敖]蟹[虫*敖])。  鬐 (音其马项上鬐也)。  橧 (音情豕所寝圈)。  襵亵 (襵音折亵音牒亵重衣也)。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8/8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光明经文句科 下一篇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