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二)
2013-06-19 20:17:1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341次 评论:0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二


北凉三藏法师 昙无谶 译经


天台智者大师说文句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文句记


双径沙门明得会句并记入於经文


【记】二明五戒事理復简偏圆上虽通示五戒之义该摄浅深若不委论事理偏圆何能精识持犯之相此自分五初不杀戒二初委示二初总示事理持犯。


【文句】復次害命名事杀不害命名事不杀法门解者析法名理杀体法名理不杀当知不杀之戒种种不同论其果报亦復不同。


【记】欲令行者用理不杀持事不杀方名初心持具足戒今明体法須別空中体法即空乃属偏观望圆是杀須体诸法无非中道世相皆常是今所论理不杀戒欲显此意故从人天辨至圆极故云因果种种不同。


二別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二初人天但事二初人。


【文句】若作意防护如马着勒如牧牛执杖者报在人道百二十年唯得肉眼无有四眼。


【记】持戒功浅須加防护心如牛马若非辔勒则见奔佚若无杖策则犯苗稼喻不作意则於境成犯报百二十年是上方寿人道诸根但明肉眼余报可例。


二天。


【文句】若任运性成如河注海者报在六天极长者九百二十六亿七千万岁唯得天眼未得三眼。


【记】持戒功成任运成性心如河水自然注入净戒海中未论定共唯报六天以人岁数较第六天当尔许岁唯得肉天无慧法佛余根可知。


二三乘加理二初二乘。


【文句】若加修客戒无常苦无我等慧者报在变易寿七百阿僧祗唯得慧眼未得二眼。


【记】义摄藏通涅槃经以外道先出喻以旧医如来後现喻以客医佛所制戒名客戒也事戒之外加修随道及无着戒此戒位极当教灰断不说有报今据大乘生方便土受变易寿诸文不说此土寿限但因移果易耳今云七百阿僧祗者必取尔许劫数之後方入实报也若在此土破尘沙惑亦得法眼今论二乘初生之者但得慧眼。


二菩萨二初正示。


【文句】若加修常无常等慧报在莲华藏海受法性身分得五眼分得常寿。


【记】义当別教次第修於三谛道共等常即假观是智所赞及自在戒无常即空慧即是随道及无着戒前空次假今从语便空慧居次言等慧者即中慧也乃是随定及具足戒分得此二当於初地生实报土名华藏海佛眼分显四眼乃融是故名为分得五眼诸根亦然寿是慧命已属意根经云诸根復云寿命故須並说。


二结况。


【文句】比佛犹是诸根不具寿命损减况前诸根诸寿耶。


【记】此教比佛有於二意若当教者以因比果分满不同二比圆教別教始终是菩萨法望圆始终皆是佛法故称不具及损减也。


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略示事持。


【文句】若圆教人持事不杀戒。


【记】即不伤杀众生身命此同偏小轮王之戒但不杀所以与之永异次文所明理观是也。


二广明理持三初约体明持。


【文句】及持理不杀戒不坏於身而随一相不断痴爱起於明脱体阴界入无所毀伤若子若果不生不灭。


【记】此理不杀若其不解性具九界但云体达诸法即理全波是水犹滥通別未显圆修故荆谿云若不谈具乃属別教故須体达假合之身三惑痴爱三科实法皆性本具性无差別故名一相性非暗缚称为明脱既即性具何可毀伤痴爱是子假实是果全体即性性岂生灭如斯妙观即障是德不待转除方是持於理不杀戒。


二称性得报。


【文句】成就智慧居常寂光土常寿湛然五眼具足得根自在耳见眼闻得命自在修短自任。


【记】初住已上至于玅觉皆得名为成就智慧居常寂光此乃分满依正二报也无生後报但现报故名常寿湛然无损减也五眼具足诸根亦然离不具也若论外用六根互通略举眼耳根自在也现十界寿或修或短寿自在也。


三结示因果。


【文句】是则名为究竟持戒诸根具足命不损减也。


【记】二明得意犯二初总示二犯。


【文句】又圆教人何但持之是戒唯杀唯慈亦作事杀亦作理杀。


【记】此事理犯若其不解性具违用及杀法门但以慈愍能现逆相而解释此岂前三教菩萨之行不能作耶故普门疏明瞋法门为成就故常念观音是知須得性杀之意慈方无缘故云唯杀唯慈名得意犯。


二別示二相二初引人明事杀。


【文句】如仙豫大王杀五百婆罗门与其见佛之眼与其十劫之寿。


【记】大经圣行品佛说本生曾为国王名曰仙豫爱念大乘时世无佛十二年事婆罗门为师後遂劝彼发菩提心而婆罗门不信谤法王乃杀之而王不堕狱以无杀罪故至梵行品佛说慈心之果住一子地迦叶难言若菩萨住一子地云何佛昔为王断婆罗门命邪佛言我以爱念故断非恶心也诸婆罗门命终生阿鼻狱即有三念一自知从人道来二知是地狱三自知谤法为王所杀念是事已即信大乘寻时命终生甘露鼓王世界於彼寿命十劫我於位昔乃与是十劫寿命云何名杀然須明於得杀法门令其爱念成无缘慈方合疏文唯杀唯慈也。


二据经明理杀二初正释。


【文句】又作法门杀者析荡累着净诸烦恼如树神折枝不受怨鸟如劫火烧木灰炭双亡故鸯掘云我誓断阴界入不能持不杀戒一切尘劳是如来种断此种尽乃名为佛。


【记】前就不断名持不杀今明有断故云犯杀圆教自论断与不断二义同时既明六即六故有断即故不断亦可秪就即之一字明於二义障体即德无障可论斯为断义障既即德障何尝断斯不断义故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断与不断妙在其中诸大乘经说圆顿观有此两门今就有断名为理杀故云析荡累着是业及诸烦恼以为所断树神喻於修观之人劫火喻於能断之智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大树众鸟集宿一鸽後至住一枝上其枝即折泽神问其故树神答曰此鸟从我怨家树来食彼尼拘类子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復生为害必大是故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萨亦尔於魔外惑业无如是畏而畏二乘二乘於菩萨边亦如彼鸟坏彼大乘心永灭佛乘心今文但以怨鸟通累着等也劫火等者亦大论文论第二云二乘虽破三毒气分不尽如草木薪火烧烟出炭灰不尽火力薄故佛三毒永尽无余譬如劫火烧須弥山一切地都尽无烟无灰今谓佛智即圆智也断阴入界生死即涅槃也约即论断名得意犯理观断破名不持戒此为诚证下诸理犯其义皆成一切尘劳是如来种此是性种亦敌对种惑非性染安名佛种以知即性修染本虗本虗名灭即理杀也。


二得报。


【文句】成就金刚微玅法身湛然应一切唯杀唯慈垂形九道随其所宜示长短命任其所见用缺具根而化度之。


【记】事理二犯既顺性德杀害法门故杀法成就乃得法身垂形九界示命长短现根缺具此自在用真因分得极果究竟。


二结胜。


【文句】前诸戒行浅近隘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杀戒也。


【记】先且斥劣人天近事藏通浅理別教次第是故隘塞此等皆非修性不二通达之途唯圆实戒一摄一切宏广无边即事而中深远莫测凡小之径必会逆顺之异能同十戒之中名毕竟戒。


二结责。


【文句】不杀之戒人天已上极佛已还旷大纵横其义如是云何而谓是小乘数耶。


【记】先结该收後责局小。


二明不盗戒二初总明事理持犯。


【文句】復次不与取名事盗与取名事不盗法门解者如佛言曰他物莫取名法门不盗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是名法门盗不盗之戒种种不同。


【记】事盗可见就理论盗据阿含经演小成大人天取有藏通取空別取但中皆他物也非盗是何净名云无取是菩提舍攀缘故。


二別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斥事持成犯。


【文句】若持戒作业求可意果可意果者无常速朽悉是他物臭如粪果害如毒食有智之人所不应求设使得之心不甘乐云何殷勤饮苦食毒而自毀伤。


【记】人天妄乐为可意也欲成理持乃斥事戒故就所求果报而责有漏之乐犹如粪中有庵罗果有智童子不应求食乐杂见思如世美食杂以毒药食则害命有观智人所不应求谓得华报心不甘嗜而生欢乐云何凡夫为欲持戒。


二约经文明报。


【文句】贫穷四姓即此三界洄澓困苦岂过有流三障障佛第一义天之所舍离是名为盗非不盗也。


【记】四姓者毗舍首陀婆罗门刹利人中虽谓二贱二贵既乏圣财四姓三界俱属贫穷洄转水也澓深水也漏心持戒求可意果正为有流洄澓所困三有流转故曰有流非四流中一有漏因果具足三障能障见佛天中天也亦是障於第一义天以障隔故义言舍离此乃事持成於理犯据经招报贫穷困苦诸天舍离也。


二二乘二初斥理持成犯二初约有求斥。


【文句】又二乘之人以四谛智观身受心法厌恶生死欣求涅槃涅槃心起为自为他为共为无因介尔心生即取他物。


【记】智举四谛境唯在苦於身等四观苦等四流厌生死欣涅槃乐在小名持於大名盗为於涅槃生欣求心介尔者微弱也微有心生即堕四性既有性过乃属生死无所得中而生得想成不与取岂非盗邪。


二引诸经斥。


【文句】即非时取证即不待说所因焦种不生见苦断集修道造尽非求法也谓有涅槃成涅槃见若有着空者诸佛所不度身长三百由旬而无两翅堕三无为坑受若死若死等苦。


【记】烦恼为薪智慧为火成涅槃食不非时证此斥二乘怱怱取证是非时证不待法华说於所因於小涅槃思惟取证大根不发如焦败种以见苦果故断除集因以修道品故造趣灭尽则非大乘即惑成智无断无修即生成灭无苦无尽故云非法求也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度着有者若有着空者诸佛所不度身长三百下引金翅鸟雏以为喻也二乘但念空无相无愿三种三昧如身长三百无中假二智如无两翅堕三无为坑如鸟堕地若死等苦成罗汉果也若死苦成辟支果也苦等於死名死等苦而实未死也或云二乘方便是死等苦圣位是死苦又学人是死等苦无学是死苦三无为者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虗空通举言三二乘所证盖择灭也然此喻本出大品而大论释之谓金翅身长三百由旬能从一須弥至一須弥是鸟初出两翅未成意欲飞去堕阎浮提受若死若死等苦中道生悔我欲还天不能自举本喻菩萨堕二乘地今借喻二乘耳。


二引经明盗报。


【文句】法华云饑饿羸瘦体生疮癣岂非贫穷困苦邪净名云不见佛不闻法不入众数岂非第一义天远离邪此犹名盗非不盗也。


【记】不得大乘法食为饑饿无大力用为羸无大功德为瘦有无善上起见思如疮癣不见三身一体之佛不闻圆顿之法不入三贤十圣众数。


三菩萨二初斥次第成犯。


【文句】若別教菩萨次第行次第学次第道从浅至深舍一取一来已更復来去已更復去悉是辱於来去相亦是不与而取。


【记】行学道三对戒定慧言次第者此三皆随空假中转三谛纵故从浅至深是故逐一而论取舍生死为来空中为去本论生死已名为来去已载来建立生死故成两来破有出界已名为去舍边趣中名为更去故成两去如此来去岂非屈辱谛观不殊离二取相今既別修以观缘谛名不与取。


二据经名盗报。


【文句】取已而舍亦是贫穷舍已更取数数去取即是困苦不即与第一义相应即是远离此犹名盗非不盗也。


【记】取舍既数即此名为贫穷困苦盗业之报以別圆教诠变易报不就改生念动是业迁变是苦故起信论云动即有苦果不离因不能初心顿绝思议故使义天虽近而远即舍离也。


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赞理持相。


【文句】圆人观诸法实相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亦受亦不受亦不受非受非不受亦不受不受亦不受不取是菩提障诸愿故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高故不取不下故不舍。


【记】唯有圆观乃能究竟离不与取绝取之观谓五不受即不受四边及不受不受此五不受若其不以妙理甄之恐滥偏教是故先云圆人观诸法实相诸法不出佛及众生依报正报此乃逆顺二修之法全修即性一一无非中道实相中实之相非待对相圆人观此故无四受不独境绝四句之待亦绝境观能所之待故不受之观亦不受也既於初心即依中实修五不受则唯属圆也五不受故名为不取是大菩提能障一切有缘之愿法法皆中高外无下下外无高何法可取何法可舍。


二约经明报。


【文句】如是观者观如来藏具足无缺是如意珠随意出宝即修罗琴任意出声即是大富大富故无取无取故即第一义第一义故天不远离也是名究竟持不盗戒也。


【记】即以理富显不贫穷富故不取宁有困苦以不取故思议即绝第一义天不相违背乃应经文诸天不离。


二明得意犯。


【文句】圆人復有盗法门菩提无与者而取菩提如海吞流不隔万派如地荷负担四重檐众生悉度烦恼悉断法门悉知佛道悉成此义可知不能多说。


【记】盗法门者所谓性恶佛所师故名之为法智由兹入故名为门圆人得门逆顺自在能作理盗亦作事盗今文略事例杀例婬合有其相若理盗义文出鸯掘彼经偈云不与者菩提无有授与者不与而自取故我不与取此意乃明究竟不取是究竟取此取得名如海吞流四重担者鸯掘经云譬如大地荷负重檐一者大水二者大山三者草木四者众生菩萨亦尔正法住世余八十年为一切众生说如来藏是名初檐重於大山恶人毀骂闻悉能忍是第二檐重於大水无缘得为国主大臣说如来藏唯为下劣堪忍演说是第三檐重於众生穷守边地恶处丰乐之处不得止住是第四檐重於草木彼经四檐喻於四事观今文意似喻四弘。


二结胜。


【文句】前诸戒行浅而且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故名究竟持不盗戒也。


【记】浅而且塞者且兼也。


三不婬戒二初示事理持犯。


【文句】復次男女身会名事婬不会名事不婬法门解者若心染法是名为婬不染法名为不婬不婬之戒种种不同。


【记】示事理者意在兼持以事扶理以理导事既居末代功在事持乃是涅槃扶律之意理持论於着不染者心观他境名为染法即境为观方名不染言种种者事随理观小大偏圆具如下辨。


二明偏圆得失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


【文句】若关禁七支如猴着鎻擎一油鉢过诸大众割舍触乐求於未来净洁五欲如市易法以铜钱博金钱此乃增长欲事非不欲也。


【记】持心未淳如猴着鎻擎一油鉢者大经譬如大众满二十五里王勅一臣擎一油鉢经由中过勿令倾覆若弃一滴当断汝命復遣一人拔刀随之臣受王勑尽心持行虽见五欲心不贪着彼经以二十五里喻二十五有拔刀喻无常今文喻凡夫持戒拔刀可喻三涂罪也割舍现麤求未来细如以贱易贵也。


二天二初六欲。


【文句】若为生天故持戒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帝释共八十亿那由他天女纵逸嬉戏看东忘西欲犹不足化为老修罗纳舍脂使诸天亡身失首又见仙人入定污弄其女仙从定起释羞自化为羝羊仙人呪之千根着身无能却者後来忏谢变为千眼是亦增欲非不欲也。


【记】文举帝释意徧六天。


二八地。


【文句】若断欲界麤弊之欲染着色无色界禅定之乐如氷鱼蛰虫堕长寿天是为一难贪着禅味名为大缚是染欲法非不欲也。


【记】以数息法摄五欲心意生四禅受枝林乐极至有顶如氷鱼等岂知长寿八难中一摄在味禅非不染欲。


二二乘二初於小名持。


【文句】若憎恶生死如怨如蛇爱翫涅槃如亲如宝弃之直去涉路不回诸有色声不能染屈如八方风不能动須弥。


【记】知苦断集如怨如蛇修道证灭如亲如宝但自调故直去无悲济故不回四方四维谓八方风喻於人天四违四顺谓利衰毀誉称讥苦乐也須弥喻二乘心也。


二於大名犯。


【文句】若闻菩萨胜妙功德甄迦罗琴声迦叶起舞不能自持随岚风至破須弥如腐草是染欲法非不染也。


【记】随岚此云迅猛坏劫中此风起时能破須弥以界外二土五尘能动二乘也大论中迦叶闻甄迦罗琴不能自安即云八方风不能动須弥随岚风至破如腐草三界五欲我已断竟不能动心此是菩萨净妙五欲吾於此事不能自安。


三菩萨。


【文句】若菩萨恶生死如粪秽恶涅槃如怨鸟舍於二边志存中道起顺道法爱生名顶堕是菩萨旃陀罗既无方便此慧被缚不能胜怨己所修治为无慧利是染欲法非不欲也。


【记】此別菩萨望圆成犯缘但中道而生顺爱若入十行退不取小不进求圆如堕山顶故名顶堕旃陀罗者此云严帜乃是西土屠杀之辈以恶业自严行时摇铃持竹以为标帜故以为名今斥但中解者於圆菩萨犹如人中屠脍恶类也既无即中二观方便乃被教道中慧所缚既与无明怨讐共住何能胜之別修之慧无无作利望毕竟净是染欲法凡斥別教多是住行及十信人以回向位能圆修故。


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约义示三初示能净谛观。


【文句】圆人观一心三谛即空即假即中即空何所染即假何所净即中何所边即空即假何所中。


【记】一心者见思心也观此染心即是净性性非浅狭极三谛源全谛发观即空假中即空故不染於染即假故不染於净即双遮故不染二边即双照故不染中道三谛三观秪一刹那能所不殊中边俱净。


二示所净爱见。


【文句】即空故无我人十下知见依正等爱即假故无空无相愿等爱即中故无佛菩提转法轮度众生等爱。


【记】上之谛观俱为能净今明见爱方是所净須知所净该於通別佛菩提等是顺道爱深观即中其爱自泯。


三示三谛名净。


【文句】三谛清净名毕竟净是净亦净。


【记】净是空义毕竟空者須空三谛以验能空不少三观能空亦空故是净亦净於通不塞也。


二引经证二初引经文。


【文句】经言唯佛一人具净戒余人皆名污戒者。


【记】二会经意。


【文句】圆人引行於佛法即究竟持不婬戒也。


【记】经就位论持唯在果今约圆观初心即能顿持佛戒以观实相因果无殊若不尔者云何能以如来庄严而自庄严。


二明得意犯二初引诸经事。


【文句】圆人又有染爱法门如和須蜜多女人见人女天见天女见者得见诸佛三昧执手者得到佛刹三昧歍者极爱三昧抱者冥如三昧各各皆得法门亦如魔界行不污戒菩萨变为无量身共无量天女从事皆令发菩提心如维摩诘若入後宫後宫中尊化正宫女先以欲钩牵後令入佛道。


【记】既得本性染爱法门故能行於事染之行亦能示於理染之观染观可例取菩提义故今略之但依华严出事染相行不污戒者菩萨名也先以欲钩牵者爱欲如钩能牵於人然後令彼达欲法界名入佛道。


二明用犯意。


【文句】斯乃非欲之欲以欲止欲如以屑出屑将声止声。


【记】指上三人久住性染无染法门能现修染故得名为非欲之欲而令众生即欲悟性故得名为以欲止欲喻以屑者字应作榍又作楔同说文云楔櫼也櫼子林切出前櫼者必假後櫼故云以楔出楔也将声止声者大论第七云譬如执事比丘举手唱言众皆寂静是为以声遮声非求声也。


二结胜。


【文句】前诸行浅塞非是通途圆戒宏远径异会同是名究竟持不婬戒也。


【记】四明不妄语戒二初示事理。


【文句】復次不见言见见言不见名事妄语法门解者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名为妄语妄语多种。


【记】问事中妄语重者乃是未得圣法言知言见今法门解於未证得谓已证得与事何別答葢第四戒自知未得上人之法诳他言得故此妄语除增上慢若理妄语内心实谓已得已证此心增上而慢於他是增上慢故法华云比丘比丘尼自谓究竟便不志求无上菩提当知此是增上慢人今未解圆理於人天三教各自谓实名为妄语亦是上慢。


二明偏圆二初偏二初人天二初人二初妄语相二初爱。


【文句】诸欲求时苦得时多怖畏失时怀忧恼诸欲无乐时凡夫痴人於下苦中横生乐想。


【记】下苦者轻苦也三涂苦重人间苦轻凡夫不觉计之为乐以苦为乐故曰横生乐想也犹如世人罪合当死而以千罸放命罸实是苦以得全命罸罸之下皆生乐想又如病者恐死加之针灸针灸实苦言除病故皆生乐想八苦交煎妄谓为乐事亦如是。


二见。


【文句】竖我慢幢打自大鼓谓色即是我我即是色色中有我我中有色执有与无鬪执无与有鬪依止断常起六十二戏论破慧眼不见於真实增见长诸非吾我毒甚盛。


【记】广如大经凡夫外道慢心自高喻之竪幢口宣慢言喻之打鼓於五阴上各起四见文中略示色阴余之四阴可以例作次句应云离色是我今云我即是色者文之误也色中有我即色大我小也我中有色即我大色小也起六十二者五阴各起四见共成二十历三世成六十而其所计不出断常二见故有六十二也所说无实其犹谐谑故云戏论由斯戏论不见真空故破慧眼。


二结示口过。


【文句】备口四过略标妄语尔。


【记】见是妄情須生转计即两舌也宣邪恶理即恶口也巧饰邪言即绮语也诸见本邪以邪为正而诳於人故标妄语其实备四。


二天。


【文句】三十三天黄叶生死谓是真金非想自地具细烦恼谬计涅槃此非妄语谁是妄语邪。


【记】大经婴儿行品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杨叶实非金也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復生於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如来亦尔众生造恶为说三十三天常乐我净端正自恣於妙宫殿受五欲乐众生闻已心生贪乐止不作恶勤作善业三十三天实是生死无常乐我净为度众生方便说有章安释云此合天上四德杨叶喻妄净色鲜明故杨树喻妄常体柔软故木牛木马喻妄乐可戏故木男木女喻妄我似人故非想细烦恼者彼有十种细心数法一受谓识受二想谓识想三行谓法行四触谓意触五思谓法思六欲谓欲入出定七解脱谓行法解八念谓念於三昧九定谓心如法住十慧谓慧根慧力。


二二乘二初出行相。


【文句】二乘之人竞执瓦砾欢喜持出生灭度想生实未尽宁得灭度生安隐想所作未办宁得安隐净名云佛为增上慢人说离婬怒痴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


【记】竞执瓦砾者用大经春池失珠喻也春池譬众生尘欲躭湎之境失珠譬圆解潜昏信小乘教如入水修观如求珠但见偏真谓为究竟如得瓦砾便谓真珠生灭度安隐之想犹如欢喜持出也生实未尽者犹受变易故所作未办者佛道未修故离毒说脱乃一小脱即毒明脱名一切脱大涅槃也佛为上慢执着三毒便为解脱是故说离声闻住此谓究竟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此以净名对法华文出妄语相也。


二结成妄语。


【文句】未得谓得岂非妄语邪。


【记】三菩萨二初示其行相。


【文句】佛为別教人以四门说实相执於一有隔碍三门乃至执非有非无而隔有无。


【记】佛说四门意诠一实別人根钝各执一门彼此隔碍。


二结为妄语。


【文句】夫实相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云何以字字於无字云何以数数於无数岂非妄语邪。


【记】诸法实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以法法体徧多少性融岂可定以空有等言一二等数此教言思既乖实理非妄是何。


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得意持二初总标心口。


【文句】圆人如实而观如实而说。


【记】圆人根利闻空有等皆知性具性具四门岂有隔碍一门具三三门皆尔称性而观称性而说既皆称性性绝言思故观即无观说即无说是故观说皆云如实。


二別释心口二初明心离诸相而观。


【文句】如实观者非内观得是解脱非外观非内外观非离内外观亦不以无观得是解脱。


【记】所非内外或约自他或约根尘或约心法或约法性对於无明此等内外双亦双非皆成四相妙观得脱皆离此四亦不以无四相观而得解脱性空非四相空非无此之二空名滥通教須就圆理拣彼偏空圆理者何谓诸四相不出本觉全本为始即境是观岂更偏着四种之性及无四之相非此二空不名解脱。


二口称四实而说二初约法示。


【文句】如实说者一切实一切不实一切亦实亦不实一切非实非不实如是皆名诸法实相。


【记】实等四句亦乃不出本觉之性以此觉性真空毕竟故名为实具足缘起故名不实二不相碍故成双亦二无二相故即双非觉性无偏四皆全分实摄三句乃一实一切实不实摄三余二亦尔是故四句皆云一切其圆解者虽谈一句一外无余何有一言不称本觉真实之性是故四句皆得名为如实说也。


二引经证。


【文句】经言诸佛皆实语佛语实不虗能以一妙音徧满三千界随意之所至随诸众生类各各皆得解即是以佛道声令一切闻也。


【记】初心圆说与果无殊故引法华本佛作证佛施权迹及开实本皆称真如有何一句而非实邪似位妙音髣髴同佛口密之相开小成大能似佛声如实而说令诸众生闻皆入实。


二明得意犯三初约果人示。


【文句】圆人亦有妄语法门无车说车诱戏童子无乐说乐止彼啼儿若有众生因虗妄说得利益者佛亦妄说。


【记】虽就果示意显始行故云圆人妄语法门者乃是性德权巧妙门也称妄语者无而说有也谓十界冥合本是一乘无有三乘差別之相佛为机故分別说三令诸众生各为究竟自求趣证速出生死如无三车说有三车令诸乐着嬉戏之子争出火宅天无常乐说有常乐如以黄叶止彼啼儿此皆巧用妄语法门而为利益也。


二引经证。


【文句】经言我是贪欲尸利我是瞋恚尸利愚痴尸利然实非也我是天是人实非天人我是龙鬼实非龙鬼。


【记】诸法无行经中文殊说不动相法门已空中万天子赞言世尊文殊名为无碍尸利不二尸利等文殊语天子言止止天子汝等勿取相分別我不见诸法是上中下我是贪欲尸利等具如今疏天子唯以性善法门而赞文殊且別教但中岂非性善須断九界然後证得斯乃於法见上中下文殊欲显圆顿之理具足善恶无非法界特以三毒而自立称然三毒等虽俱性具不异而异是即实之权皆是秘妙方便之法故一一句望实言非成妄语义虽是妄语而皆是性本具法门今宗讲者才闻权假便谓非性吾知其人未生圆解。


三明犯意。


【文句】将虗以出虗令得不虗尔。


【记】同於前文以楔出楔也。


二结胜。


【文句】前诸行浅近隘塞圆行深远夷坦无碍径异会同故能如此是名究竟持不妄语戒也。


【记】五明不饮酒戒二初示事理。


【文句】復次若谷若草昏心眩乱者名事酒法门解者迷惑倒见名之为酒倒见多种。


【记】二明偏圆二初偏三初人天二初人中事酒二初据教明过。


【文句】夫酒为不善诸恶根本既生三十六种之失招於五百世中无手慢刑失礼发出伏匿眠卧粪秽搪揬水火。


【记】三十六失出沙弥戒经大论唯三十五失结为颂曰财虗招病诤三裸露丑名彰二无智得者失(二)说匿废事业(二)醒愁身少力(二)色坏慢父母(二)沙门婆罗门(二)及伯叔尊长(二)不敬佛法僧(三)党恶远贤善(二)破戒无惭愧(二)不守情纵色(二)人憎亲属弃(二)行恶舍善法(二)智人所不信(一)远涅槃狂痴二命终堕恶道一若得人常騃一酒失三十五大论之所明五百世无手者梵网经云若佛子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伏匿皆隐也自说私隐故云发出也。


二斥人好尚。


【文句】过患如此人犹尚之晋世引满称艺能魏朝清浊为贤圣毕卓自署为酒徒郑泉自誓为酒壶竹帛载之古今歌之不应作而作不应歌而歌非醉酒是何。


【记】引满者晋左思蜀都赋云合樽促席引满相罚乐饮今夕一醉累月注云酒将阑故合并其樽促近其席引持也持满以相罸酒厚乐极故醉累月三国志魏尚书郎徐邈私饮至沈醉时科禁酒校尉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达白之太祖太祖甚怒度辽将军鲜于辅进曰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竟免刑晋毕卓为吏部郎比舍酿酒熟卓醉後夜至瓮下盗饮之掌酒者缚之明旦乃毕吏部也自署为酒徒者以酒徒自号也如唐元结自号酒徒皮日休自号醉士之类也三国志吴大中大夫郑泉字文渊陈郡人博学有奇志性嗜酒临卒谓同类曰必葬我於陶家侧庶百年後化成土卒见取为酒壶竹帛载之者谓史志皆书其事也古皆记言事於竹简缯帛以未有纸也後代称其故实故谓史籍为竹帛也古今歌之者古今之人不斥其失往往为歌诗以称美之也不应作而作者引满中圣酒徒酒壶之事皆躭湎荒恣其失大矣尚书酒诰诫之甚明而四贤反为之是君子所不应作之事而作之也不应歌而歌者古今之贤当贬其失而反作歌诗以美之也若作若歌非酒之过失而是何耶。


二三界惑酒二初別示二初引论明见醉。


【文句】释论云有一法师为王说五戒罪福王难云饮酒招狂饮者甚多狂者何少邪法师举手指诸外道而已更言余事外道侜张云王难甚深是秃高座更不能答王云法师答竟狂亦不少指汝等是将护不彰尔此即世人之醉也。


【记】释论第八文也王即南天竺王也侜张尔雅云侜张诳也侜字张由反。


二约喻明爱醉。


【文句】又贪如海纳流无有满时嗔如火益薪展转弥炽痴如胶黏结如氷足水八万尘劳烦恼其心无暂停住掣电蛇舌颺焰猕猴五欲搅作无时不醉大经云从昔已来常为声色所醉流转生死。


【记】二总结。


【文句】三界人天通有此醉也。


【记】二二乘二初断通从別以明能醉。


【文句】若二乘之人虽断九十八使四住烦恼无明未吐如半疟人。


【记】九十八使者见惑有八十八思惑有十也四住者三果见合为见住地三界思分为三住地无明未吐者以酒喻惑也半疟人者四住已除无明尚在半安半病其犹疟疾此亦大经中喻。


二兼凡斥小以明所迷。


【文句】大经引醉归之人世间无常乐而言我净如来实我净而言无常乐如彼醉人见日月转此二乘醉也。


【记】引醉归之者谓佛引醉喻归还二乘也按哀歎品中诸比丘说醉喻以喻凡夫流转无常见常如醉小乘修无常想故如醒佛即引醉喻於二乘谓於真常而见无常是醉义也故云引醉归之文人合作文世间下文辞从省四倒四德各举其二影互相显。


三菩萨二初约教道观中皆名不了三初法。


【文句】菩萨之人无明未尽不了了见菩萨行故见不了了。


【记】別教至极但破无明一十二品故於佛性见不了了又从初心不知五住即是法界不名佛法是菩萨行故於佛性见不了了。


二喻。


【文句】如远望大舶遥观鹅鴈夜覩画像远视人杌亦如醉人朦胧见道。


【记】凡举五事悉喻见性不得了了舶者大船也喻出大经然彼十喻並喻於圆以分拣极故云见不了了今喻別者有二意一者別教极果秪齐圆教第二行故见不了了二者二教理同得意具德失意但中今就失意故以喻別如来藏经十喻亦尔止观在別十六观疏而显於圆。


三合。


【文句】如是等无量譬喻显於菩萨未得明了。


【记】二明自圆解外皆名邪见。


【文句】故迦叶云自此已前我等悉名邪见人也此菩萨醉也。


【记】未得圆中正见故也。


二圆二初示相二初明示行相二初得意持二初称性观故得名醒悟。


【文句】圆人行如来行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之藏虽有肉眼名为佛眼所可见者更不復见故文云入深法性即於此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


【记】此段文意乃将果德顿为始行苟不了知第六识心是性恶者何能初心修如来行即观秘藏肉眼即佛永不改观而见牟尼与妙德等荆谿的示須闻性恶方修性行不可欺也。


二以圆伏故名除酒法。


【文句】是则五住正习一时无有余酒法既除何所可醉是为究竟持不饮酒戒也。


【记】五住正习同居一念即惑为观观外无境如翻大地草木宁存亦如日光不与暗共有何酒法而不除耶此人事戒轻重等持与上理戒念念兼行方名究竟。


二得意犯二初明具大智故能理醉。


【文句】圆人亦有饮酒法门鸯掘云持真空缾盛实相酒变化五道宣扬哮吼。


【记】何名大智谓了性具九界因果是故名为饮酒法门真空实相如起信论一真如性有二种德一如实空与过河沙烦恼不相应故二如实不空体具河沙功德无有所少故护一切失故空如缾德用无碍故不空如酒然河沙性德即十法界圆融法门九界即佛成前持相佛界即九成今犯相故犯相云变化五道宣扬哮吼其犹[醨-禸]酒之用也。


二明具大悲故能事醉。


【文句】波斯匿醉转更多恩末利后饮佛言持戒入于酒肆自立其志亦立他志。


【记】波斯匿此云和悦若饮酒後应死判生故曰多恩末利即匿王正后也王尝瞋怒欲杀厨人诸臣共议国中唯有此人杀已无人知厨称王意者时末利后即办好酒美肉沐浴名香庄严身体将诸妓女来至王所王见后已瞋心乃息后即遣人诈传王勅勿杀厨人匿王後以此事问佛后持五戒月行六斋一日之中犯酒妄二戒八戒之中则犯其五谓过中食服香华作倡妓高广牀饮酒妄语也破戒之罪轻耶重耶佛言如是犯者得大功德何以故为利益故出未曾有经六卷入于酒肆即净名居士此上三人皆是高位皆住性恶权巧法门故於持犯得大自在不可秪将慈念而解若无性染慈岂无缘。


二结得斥失。


【文句】夫得其门者逆顺俱当失其柄者操刀伤手。


【记】若得性具善恶之门则逆顺俱当失兹要枘则持犯俱非如把刃自害得失之要不可不穷。


二结胜。


【文句】前诸行浅近隘塞圆行宏远径异会同故能如此是名究竟醉醒无二也。


【记】若善恶分岐岂醉醒不二诸佛究尽宁有所偏。


二观心释圆论理戒岂不观心但为前文是约教释正为开解今撮五戒入一念心成於圆观正为立行即闻而修修发之门说者应授若不尔者数宝何为分二初附上谛智问。


【文句】上观四谛智名四佛观五佛云何观。


【记】上观四谛各发觉智乃言四佛今明五戒亦可观之成五佛不问意如此。


二据今戒体答。


【文句】观五戒实相觉智清净即是观心中见五佛也。


【记】若观五戒是实相者所发觉智岂非五佛然五实相是所观境五境发智名为五佛实相无相尚叵言一岂定五耶由附五戒各见实理故似分五实理者何所谓本觉此之觉体是无缘慈故名不杀无取故不盗无染故不婬真实故不妄明了故不饮今圆行人以妙三观顺性修慈乃至三观顺性修智说之如此修乃同时故得名为观五实相观之不已本觉全体发成始觉名为五佛名字观五观行已去皆得称发。


二破烦恼障。


愁忧恐怖。


【记】文三初节示经文。


【文句】次破烦恼障指愁忧恐怖一句是也。


【记】二对上下辨二初对上下定体二初对上报论义便。


【文句】上来诸事或约内身或约外报是报障义便此一句专明心为烦恼障便。


【记】报多约色惑唯在心故云义便。


二与下业论体別二初问起。


【文句】报障如上可解烦恼与业云何。


【记】以十恶中贪瞋痴业名同烦恼如何分別。


二释通二初引数人释。


【文句】数人云数起而轻名烦恼数起而重名为业。


【记】二俱数起但以轻重分於惑业。


二今师释二初约心克示。


【文句】天台师云任运常有是烦恼卒起决定心发动身口必牵来报者是业。


【记】贪等决定发动身口招报名业以异烦恼非决故故。


二因示生疑二初疑。


【文句】若尔恶星灾异都不关心云何是业障。


【记】若决定心发动身口名为业者下恶星等自是外境何名业障。


二释。


【文句】此乃外相表业将起是业责报之相即得是业障也。


【记】星等乃是业之前相表於责报故属业障今示作业体下明宿业相若论作起时岂非心色。


二对上下论转。


【文句】若烦恼业转报未必转若报转业烦恼必转。


【记】二障在因是故易转报障已受是故难转难者若转易者必去。


三约文示相二初通別。


【文句】通论见思烦恼皆有愁忧恐怖別论愁忧属见烦恼恐怖属爱烦恼。


【记】通论可见若別论者见惑执我爱但着事此之二惑皆具三毒执我三毒若其不遂则多愁忧着事三毒既不执我但恐不遂必无愁忧。


二指广。


【文句】今不具记云云。


【记】章安记录不能广陈见思之相令後说者委而示之故注云云。


三破业障。


恶星灾异众邪蛊道变怪相续卧见恶梦昼则愁恼。


【记】文二初节经。


【文句】三破业障者从恶星灾异下是也。


【记】二释义三初定文是业。


【文句】业将感报故其相前现相名表发意在此也。


【记】已作之业将感恶报故有异相表发其事验知此句明於业障。


二略释经文。


【文句】恶星者別有客星也亦是五星二十八宿一方有七四七二十八也违其度数失其分野若荧惑乱行麻彗暴出是客星也灾异者风雨雪霜乖候等是也众邪者有三人邪鬼邪法邪是也蛊道者毒鬼也又言三毒是蛊也变怪者诡怪也谓禽兽丑恶形声等是也恶梦者心灵潜密业现其中梦见不适意事是也。


【记】別有客星者以五星二十八宿常现则非恶星亦是下约常星失其行度躔次亦名恶星一方有七者角亢氐房心尾箕东方苍龙七宿南斗牵牛須女虗危营室壁北方玄武七星奎娄胃昴毕觜参西方白虎七宿东井鬼柳七星张翼轸南方朱鸟七宿凡四方之宿皆逆数宿音秀失其分野者周官云天星皆有州国分野角亢氐兖州房心豫州尾箕幽州斗牵牛婺女杨州虗危青州营室东壁并州奎娄胃徐州昴毕冀州觜檇(醉绥反)参益州东井与鬼雍州柳七星张三河翼轸荆州荧惑火星也汉书音义云妖星曰孛星彗星长星亦曰搀抢释名云星光稍稍似彗言其孛孛然似扫彗也又类散麻故云麻彗左传凡人火曰火天火曰灾今但取风雨雪霜乖候者皆名灾法邪谓外道经书蛊道者事释乃是他鬼毒害於人蛊工户反声类作戈者反蛊物害人也说文蛊腹中虫也楞严云贪恨为罪是人罪毕遇蛊成形名蛊毒鬼理解乃是自心三毒名之为蛊此蛊能害百千万身法身慧命永为所害比夫毒鬼为害至微矣丑恶形声见闻为怪不适意者适悦也。


三劝令正信二初明相见表五罪二初约现文表示。


【文句】夫诸业表报不出五罪若恶星表亡身失命者杀生业相也恶星表神弃困穷者窃盗业相也恶星表亲离幽厄者婬罪业相也恶星表诬枉谗谤者妄语业相也恶星表丧失财产者饮酒业相也。


【记】亲离即亲厚鬪讼幽厄即王法所加幽谓幽禁。


二例余相亦然。


【文句】其余灾异怪禽恶梦等随其时节各有所表细心推详不出五罪之报。


【记】二诫行者问邪师。


【文句】行者知解推之何須折篾钻龟问管公明邪。


【记】礼记曰龟谓之卜蓍谓之筮卜筮者所以决嫌疑定犹豫也今云折篾篾谓竹篾谓揲蓍取卦折竹篾为文也管公明者魏人也名辂字公明善卜筮所向皆验应知恶报由罪结罪由心苟正于心罪报自荡不修内德卜筮何为吴氏春秋云宋景公时荧惑在心公召子韦问焉子韦曰祸当君虽然可移於宰相公曰宰相所以与理国家可移於民公曰民死寡人将谁为君可移於岁公曰岁饑民饿死为民后而杀其民谁以我为君乎子韦曰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佑君荧惑必三徙舍舍行七里一里当一年君延年二十一矣荧惑果徙三舍况能内观法性达罪本空均生佛於自心起慈悲於法界恶星之变何虑乎不灭耶故於次文明其方法。


二举方法若依初开章为四此当第三能破方法今依重科。


当净洗浴听是经典至心清净着净洁衣专听诸佛甚深行处。


【记】从诸根不具下叙空品文为二初三行半明所破之恶即三障文也次二行半明能破之方即今文也而释一行半讫復依初开章以後一行为四结成然取义成分章从便分三初节经立意。


【文句】从当净洗浴下二举方法能空於恶也。


【记】以顺重科云能空也。


二据意释经三初立意。


【文句】前业相外彰报对不久内无方法何以禳之约其三业作三德之方以事表理也。


【记】禳谢也又除殃祭也。


二释经二初释前三句。


【文句】洗浴臭体拟作法身缄唇摄耳拟听般若至心清净拟作解脱。


【记】欲知智在说故以听经而为般若又听经发智慧故心有染故用不自在今既清净能成解脱。


二释後三句。


【文句】前令洗浴内身後更劝净外服内外相成尔前但令听後诫令专听郑重缄口尔前令至心後示至心之境成其方法尔。


【记】至心之境即甚深行处不念此处安名至心。


三劝信二初约身陈类。


【文句】夫人身本於不净莲华本於淤泥譬如栴檀生于伊兰世间理见也。


【记】今之三业表法之身本是血肉不净之物次举二喻栴檀香木伊兰臭树大经明闍王造逆後既见佛罪除乃自叙云我见世间从伊兰子生伊兰树不见伊兰生栴檀树我今始见从伊兰子生栴檀树伊兰子者我身是也栴檀树者即是我心无根信也。


二约行可期。


【文句】今近因三业规矩远成三德妙义可不信哉。


【记】三业虽近三德虽远修得规矩即近成远规圆矩方孟子曰大匠训人必以规矩。


三行成破障。


【文句】洗浴法身能禳报障摄耳缄口能禳烦恼障至心能禳业障云云。


【记】若於浴等无三德观如何能禳三障恶罪。


四结成。


是经威德能悉消除如是诸恶令其寂灭。


【记】文三初节示经文。


【文句】从是经威德下四结成也。


【记】二正释经义。


【文句】能悉消除者明三障转也令其寂灭者三德成也。


【记】三深明经意四初据今文示法。


【文句】寂灭秪是涅槃涅槃秪是三德。


【记】寂灭华音涅槃梵语涅槃之名召三德体故知寂灭是三德成。


二约行成德显。


【文句】前三业方法既成三障理数应转三障既其已转理数成於三德。


【记】三业既修金光明行成则契於三德之理修在名字观行相似至分真位皆得名为转障成德不尔岂曰行方等经。


三明转障成德。


【文句】报障转成法身德烦恼障转成般若德业障转成解脱德。


【记】四明经巧难知。


【文句】前寄事相将浅以表深後明寂灭将深以结浅经文绣密见之者寡云云。


【记】二叙流通明教相。


护世四王将诸官属并及无量夜叉之众悉来拥护持是经者大辩天神尼连河神鬼子母神地神坚牢大梵尊天三十三天大神龙王紧那罗王迦楼罗王阿修罗王与其眷属悉共至彼拥护是人昼夜不离我今所说诸佛世尊甚深秘密微妙行处亿百千劫甚难得值若得闻经若为他说若心随喜若设供养如是之人於无量劫常为诸天八部所敬如是修行生功德者得不思议无量福聚亦为十方诸佛世尊深行菩萨之所护持着净衣服以上妙香慈心供养常不远离身意清净无诸垢秽欢喜悦豫深乐是典若得听闻当知善得人身人道及以正命若闻忏悔执持在心是上善根诸佛所赞。


【文句】护世四王下叙流通中品皆如上说。


【记】疏略指上。


三明疑念序二初寿量品题。

  

金光明经寿量品第二


【记】句文分二初正释二初约三佛难思以释二初佛本无三。


【文句】佛本无身无寿亦无於量。


【记】不唯法佛无身寿量报应亦乃不可说三以一切法离於名字言说相故。


二随世俱立众生若有得益因缘即須随世立诸名相非唯应佛立身寿量法报亦乃可论此三須知无三不减一法虽立三三不增一法良以有无皆法界故故真无俗有真有俗无皆是悉檀令於三身得四益也此文分二初列三身各三。


【文句】随顺世间而论三身亦随顺世间而论三寿量。


【记】二释三佛三义二初约义分別二据理融即分別且从修二性一令义易明法是本觉报是始觉始本一合方有应用一往似纵说者应以次融即文非纵非横妙会此义令其闻者识圆三身文分三初法佛二初別释三初身。


【文句】法身者师轨法性还以法性为身此身非色质亦非心智非阴界入之所摄持彊指法性为法身尔。


【记】始觉报智依本觉成故以法性而为师轨究论始本唯是一觉故云还以法性为身是故马鸣归命三宝即以佛身及体相等而为法宝此身等者非分段变易色质心智三科所摄乃是常住五阴等法聚以为身此法无相不可说示为众生故疆名法身。


二明寿。


【文句】法性寿者非报得命根亦无连持疆指不迁不变名之为寿。


【记】色心和合乃有执得连持寿命身既非阴岂有命根为物疆指不迁为寿。


三明量。


【文句】此寿非长量亦非短量无延无促疆指法界同虗空量。


【记】量依身寿故同疆指。


二总释。


【文句】此即非身之身无寿之寿不量之量也。


【记】身寿量上言非无不者若据次文义当双非以其法体离於二边及超报应疆於此理立身寿量三种名字令物忘情也。


二明报佛二初称法有报二初引经。


【文句】报身者修行之所感也法华云久修业所得涅槃云大般涅槃修道得故。


【记】此从顺修称理事说修行所感释报义也法华文证智德之报以彼经云慧光照无量故涅槃文证断德之报以云大般涅槃故。


二释义。


【文句】如如智照如如境菩提智慧与法性相应相冥相应者如函盖相应也相冥者如水乳相冥也。


【记】修行所感二种之报乃是始觉与本觉合即以始本而为境智此二不异故名曰如各二如者智如如境境如如智故也復以菩提名如如智为能应冥法性名於如如之境为所应冥以函葢合先喻应义函盖虽合犹存际畔復以水乳喻其相冥此乃泯然而成一相始觉本觉义二体一正同於此。


二明就报立三即身寿量也三中一一言法身者报智所冥离法无报故初身。


【文句】法身非身非不身智既应冥亦非身非不身彊名此智为报身也。


【记】言非身者非应佛有分齐身非不身者非报佛无分齐身又非身则非有非不身则非空中道法身乃本觉体始觉冥此能冥亦忘为成观故彊名报智。


二寿。


【文句】法寿非常非无常智既应冥亦非常非无常彊名常为寿也。


【记】三量。


【文句】法量非量非无量智既应冥亦非量非无量彊名无量为量也。


【记】称本双非为物彊指义皆同身。


三明应佛三初明应物有三三初身。


【文句】应身者应同物身为身也。


【记】二寿。


【文句】应同连持为寿也。


【记】三量。


【文句】应同长短为量也。


【记】皆如谷响大小随声是故此三悉云应同。


二明依二有应三初法。


【文句】智与体冥能起大用。


【记】不觉忘处始本一如故云智与体冥觉体自在故云能起大用。


二喻。


【文句】如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


【记】真金上色須水银和方能涂(去声)物阙此一缘金无涂用。


三合。


【文句】功德和法身处处应现往。


【记】报智功德以合水银法身合金处处应现合涂色像。


三明应徧三土二初双明报应。


【文句】能为身为非身能为常寿为无常寿能为无量能为有量。


【记】上所说报但论冥法即自受用也今明垂应以他受用常住之应对於生身无常之应示二迹用是故双明身非身等身即生身有分齐相故名为身非身是报无分齐相故曰非身小般若云佛说非身是名大身大身者乃他受用身也无分齐身其寿则常故无量也有分齐身寿则无常故有量也此二应用乃依真中二理而住机依事业二识而见住理广如序品疏文辨之二识委在起信论明论意要在事识见则取色分齐故名应佛业识见则离分齐相故是报身行者应知常身无量通应三土无常有量但应同居所以者何盖实报机分证论见他受用身方便土人唯禀別圆所见佛相虽小优降然匪生身悉是报佛若同居土具四教机禀別圆者能覩报佛故法华明常在灵山华严说法尽未来际及诸大乘即於应相见是法性尊特之身故知常身徧应三土若无常身唯应同居逗藏通机及凡夫众也。


二单示应身二初明有量二义。


【文句】有量有二义一为无量之量二为有量之量如七百阿僧祇及八十等是有量之量如山斤海滴实有齐限凡夫所不知阿弥陀实有期限人天莫数此是有量之无量。


【记】上之所说自受用外垂三土身皆名为应其他受用虽就对机名之为应而是实因之所感克復名为报非是差別逗机之用若论逐物随缘参差长短身寿量者須就同居无常用说故今別示应身之相但於有量开出两量而此两量依於事识但空见故唯属无常若依业识不空见者即此无常全体是常则常无常二用相即二鸟双游也若上二土机息应转亦是无常以非八相故且言常七百等者首楞严三昧经云坚首菩萨问佛寿几何佛令往东方过三万二千佛土於庄严国问照明庄严自在王佛彼佛答云如释迦寿我亦如是汝欲知者我寿七百阿僧祇劫坚首回此白佛阿难云彼佛乃是释迦异名虽机胜见长而七百犹可数故亦是有量之量若阿弥陀人天莫数故是有量之无量也。


二结应佛皆然。


【文句】应佛皆为两量逐物随缘参差长短。


【记】佛佛既皆三身圆证应身被物物寿长短岂不随顺各示两量故弥陀现长亦能现短释迦现短亦能现长故大论第三十六云当知释迦文佛更有清净国土如阿弥陀佛国阿弥陀佛亦有不严净国如释迦文佛国又三十八云此间阎浮恶故释迦寿应短余处好故佛寿应长故涅槃二十二云西方去此三十二河沙有无胜国所有庄严如安乐世界我於彼土出现於世斯皆随逐物机也。


二据理融即二初约理融。


【文句】然此三身三寿三量不可並別一异则乖法体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乃会玄文。


【记】上之三身三皆在性则並二从修有则別不分修性则一三不互融则异別异故纵並一故横是则乖於所诠法体若能妙达秪一法性而能成就一性二修名即一而三也修性虽成而其三身一性本具名即三而一也此乃得云全性所修全修在性性无所移修常宛尔方合能诠玄妙之文矣。


二引文证。


【文句】故下文云如深法性即於此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即其义也。


【记】经文具云若入是经即入法性如深法性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此乃以理而为经也金等三字即法报应三身异名与一法性即一而三即三而一若知此理即是三身三不纵横名为得见释迦牟尼故大经中明於三德不纵不横名大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言入涅槃故知不达三身三一融妙不名见佛今解三佛既此融即方会此典玄妙文也。


二明二字标题之巧二初委明其意二初从应佛融三释二初明因偏疑见圆体。


【文句】但信相偏疑应身之有量四佛偏举应佛之无量断其有量迹疑既除深达报法。


【记】偏疑八十是应有量四佛举喻明应无量无量既破有量之疑即达法报非量非无量此因偏疑见於圆体。


二明从圆体不偏题二初指偏题相。


【文句】若从信相所疑应言寿有量若从四佛释疑应言寿无量。


【记】二示圆论意。


【文句】而今不道寿有量不道寿无量直言寿量者意欲圆论三佛之寿量故不偏题。


【记】以不偏题故三寿量二字能诠。


二就报佛融三释三初明报佛体圆。


【文句】取意为释若从义便正是报身之寿量何故取此报身上冥下应上冥法性即非量非无量下应机缘能量能无量。


【记】上约品题寿量二字不偏有无则收二应能显法报就文便也若义便者今经既以果德为宗合以报身释於品目以报身上冥下应则三身义任运成就是故二字正在报身。


二明因疑达圆。


【文句】量疑牵无量之答即达於圆。


【记】报身义显良由四佛以长寿应释短寿疑故使信相达於报智圆具三身。


三明从圆题品。


【文句】经家从其生圆解而题品举一而蔽诸。


【记】题称寿量正在报身此从信相圆解所见蔽犹当也举报身一当三身诸也。


二结示立题。


【文句】从此义故题为寿量品。


【记】二明重解三初示异解时。


【文句】又一时重解寿量品。


【记】大师非止一回讲说故於一时別立义名章安既闻是故兼录。


二明异解相二初标列章门。


【文句】亦作三重一玄义二引证三还源。


【记】玄义者文选云睿哲玄览注云玄通也谓离文通示其义故曰玄义引证者义虽玅悟而与经会故引文证令人生信还源者品题是派经目为源所约三身明於寿量不离法性金光明源摄还此源令义究竟。


二依章解释三初玄义二初直示三身寿量三初应身三初寿。


【文句】玄义者寿者命也谓报得命根连持不断名之为寿。


【记】二量。


【文句】延促期数名之为量故言寿量也。


【记】三结。


【文句】此释应佛因缘之寿量也。


【记】因缘者感应更互而为因缘。


二报身三初寿。


【文句】又寿者受也境智和合共相盛受谓无分別智盛受无分別境无分別境盛受无分別智如函大盖大故寿是受义也。


【记】智外无境境外无智名相盛受既绝能所故无分別函盖绝待当体名大。


二释量。


【文句】量者相应也境智相应故言量。


【记】境智俱徧名为相应此之相应实无际畔义言於量。


三结。


【文句】此释报佛之寿量也。


【记】三法身三初寿。


【文句】又寿者久也常不变易称之为久。


【记】法性不变无去来今是真久义约此久义释法身寿。


二量。


【文句】量者铨量也常久之寿非多数非少数非相应尽知非相应不尽知非可说非不可说无以名之彊以铨量说其长久。


【记】铨犹度也常久之寿实叵度量彊以双非而度量也非多等者出度量相初非多少数次非知不知三非说不说此显法寿是不思议境故大论云不思议者不决定也若离可说而谓法寿定不可说是名决定非不思议上二双非其意亦尔如此铨量是常久量又多少数铨量法寿非长短用尽知不尽知铨量法寿非分满报可说不可说铨量法寿体非说默。


三结。


【文句】此释法身之寿量也。


【记】二更作三双显示盖前直以延促境智及双非义示三寿量恐犹难解故今各以二义铨量欲令行人识三佛相文分为三初番应佛二义。


【文句】初番为二一有量量如释迦之寿方八十是也二量无量如弥陀之寿实是有量人天所不能测故言量无量也此量无量皆应佛所为也。


【记】第二番报佛二义。


【文句】第二番亦二义佛以如如智称如如境境无分別智亦无分別若境称於智智有分別境亦有分別此知与不知皆报佛所明也。


【记】境无分別非谓顽境全无觉知乃指心体本来离念名境无分別此离念心全体觉悟名智有分別此之境智究竟相称智外无境境有分別境外无智智无分別是则境照於境智寂於智以此二义显报身相。


第三番法佛二义。


【文句】第三番亦二义一者深寂不可说二以慈悲方便亦可得说此可说不可说皆法佛之法也。


【记】体本无相故不可说依言显德是故可说。


二引证二初引今文三初引二文证应身二义。


【文句】二引证者方八十年证有量也诸天世人八部之众无能思算山斤海滴不可数知此证量无量也。


【记】二引三文证报身二义。


【文句】虗空分界不可齐限证境无分別也又唯除如来证智可分別也又下文云智渊无边法水具足亦是证智也。


【记】虗空喻通前取不坏喻无量应今取无相证境无念。


三引三文证法身二义。


【文句】寿不可计此证不可说也将欲宣畅释迦如来所得寿命此证慈悲可说也又闻是四佛宣说如来寿命无量证大悲可说也。


【记】问前云四喻皆喻应寿能为无量今何引之证报证法答非全法报为应身者应必断灭安能延促不曾休废今欲显示三身融妙故即以应而证法报若昧此意诸大乘对机之身莫能深识。


二引新本二初別证应身二义。


【文句】新本明婆罗门求佛舍利如粟大求六天报即证有量也王子说金光明难思难解福报无边福报无边是证量无量。


【记】彼憍陈如婆罗门欲得如来舍利如芥粟许此乃知佛九旬当灭故愿求之可证应为八十有量也王子下即栗毗王子答婆罗门也虽即法报且从福报以证胜应。


二总证法报四义。


【文句】难思难解即总证智境不可说等云云。


【记】智即报身境即法身具知不知说不说四但略举一以等余三四皆绝虑故可总用难思难解而证之也今述此意故注云云。


三还源三初总明意。


【文句】三还源者亦云復宗释此寿量虽作三身六义勿作异解秪是经题金光明义尔。


【记】然法报应与金光明皆是法性当体之名本无优劣以此经正用金等显於法性故佛首唱而为经目故金光明得为宗源一切三法便成流派今解寿量須约三身恐作別解故示復宗。


二示还相三初应还明。


【文句】初番量无量者秪是明义以其明故大小长短延促数量悉现明中还是明义尔。


【记】胜劣二应全是法性能多利益也。


二报还光。


【文句】第二番智境函盖体解相应色大故般若亦大以法常故诸佛亦常还是光义也。


【记】报必冥法故於句句法报双陈此举所冥智全是法性寂而常照也。


三法还金。


【文句】第三番可说不可说常乐我净说满法界法性无所益都无一言法性无所损还是金义。


【记】说时常默默时常说圆妙四德有何损益全是法性可尊可重也合论融即例前故略。


三例一切。


【文句】夫解一则千从迷一则万惑即此义也。


【记】若解体金光明义岂止三身义归三字一切法相皆还此源故得千从不即万惑。


三明兼录意。


【文句】既是两时之闻兼而录之云云。


【记】二时之说俱彰妙理後之学人随何开悟欲示此意故注云云。


二正明疑念二初序入正品指上说。


【文句】此品正说而序文未尽分別如上。


【记】二还从序意释此文二初节经文。

 

【文句】从王舍城下是第三疑念序文为二一出人二明疑出人为四一出处二明位三出名四歎德。


【记】二随文释二初出人四初出处。


尔时王舍城中。


【文句】处如文。


【记】事释如通序观解见出名。


二明位。


有菩萨摩诃萨。


【文句】菩萨者菩名道萨名心自行此道復能化人故言摩诃萨依胜行立胜位也。


【记】翻名道心復能化人故道心大此行虽该前之三教今位在圆。


三出名。


名曰信相。


【记】文二初约教释名三初直就相似释二初约名释。


【文句】信相者信家之相在似道中別判三十心圆判铁轮位。


【记】信通真似既言信相信则非真以其似信是其真证前相故也別教三贤是似信位初地已上方得真信圆教登住便得真信即以十信名为似信言铁轮者本业璎珞经以六种轮譬六因位铁轮十信铜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瑠璃轮十地摩尼轮等觉信断见思得是铁轮。


二以相验。


【文句】下文云见有一人似婆罗门以枹击鼓鼓是法身击是机动似位机兴知非真击。


【记】枹鼓杖也或作桴。


二明似通上位二初明位位有似。


【文句】又真似之位地地相随无位不有如普贤修普贤行满位邻尊极此似则高。


【记】已证名真未证名似普贤等觉望极名似故立贤名。


二明高下难测。


【文句】信相称似道者未敢判其高下也。


【记】三设难核实二初高位无疑难二初难。


【文句】难者言若同普贤言似者何故有疑。


【记】二释二初约权实释。


【文句】此亦非妨菩萨为疑者作发起人尔又佛地未了疑无所嫌。


【记】为他发起是权示疑未了佛地是实行疑。


二引二经证。


【文句】法华中补处弥勒亦復怀疑大集中有生疑菩萨於菩提未了菩提为我作名名为生疑。


【记】法华本迹皆是弥勒怀疑起问大集菩萨菩提未极故云未了本性菩提熏心起疑疑故求了故云菩提为我作名。


二断见无疑难二初难。


【文句】难者言见谛已断疑十地云何疑。


【记】二答。


【文句】答言见谛断通疑十地有別疑也。


【记】通疑障真別疑障中中道未极安得不疑。


二就处辨观。


【文句】观解者心王名王五阴名舍观此五阴空寂空寂即涅槃涅槃能防非御敌呼之为城初心後心常观涅槃行道故是住处也。


【记】今出人名观那就处良由观法皆从阴起以王舍城约阴便故故就处明以善恶王观无记舍能所不二人法俱空二空所显即大涅槃防五住非御二死敌城岂过此名字初心观阴涅槃妙觉後心涅槃究竟今意正辨初心住处明後心者示此妙观同果智也。


四歎德二初科判二初正科经。


【文句】歎德文为二外供养佛内种善根。


【记】二重判位。


【文句】此菩萨殖善既深多值诸佛作高位解释亦应无媿色云云。


【记】殖种也媿惭也云云者令准歎德判同普贤。


二随释二初外供养佛。


已曾供养过去无量亿那由他百千诸佛。


【记】文二初约财法释。


【文句】供养有二义一财供养可解二法供养佛说百千法门随而修学名法供养。


【记】大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为第一财供养则有穷尽法供养者则无穷尽。


二约观行释。


【文句】观心解者一念觉了心名为佛无量功德心资此觉心令转明净名供养佛如膏资火如食益身如禅发慧皆供养义也。


【记】无明一念全体觉了此之觉心名之为佛缘因资了是供佛义三喻可见。


二内种善根。


种诸善根。


【记】文四初直明种善义。


【文句】种善根者法性名地观法性智名种子常以观观名下种久习不退名种久五善根生名增长。


【记】体本觉心名法性地观性始觉名为种子下种种久其义可知五善根者於本法性生不动信进念定慧五皆不动名为五根此根生者相似位高故名增长。


二以值佛释成二初举三事譬。


【文句】增长由风动日照雨润渐增茂好。


【记】二以三轮合。


【文句】风譬佛身轮日譬佛意轮雨譬佛口轮值佛三事能大利益。


【记】身轮现通骇动其心意轮鉴机智光照也口轮演教法水润也。


三明三因增长。


【文句】楞严般若若增法性转显法性若显定慧倍明。


【记】楞严是定缘因也般若是慧了因也法性是理正因也二修一性照发互资由修照性由性发修此三增长转似入真於真增道並得名为倍明转显。


四结二成德。


【文句】殖种值佛二义相成举此一双歎菩萨德也。


【记】二正明疑念序二初节经。


【文句】从是信相下正明疑念序又为二初疑之由次正生疑。


【记】二随释二初生疑之由。


是信相菩萨作是思惟何因何缘释迦如来寿命短促方八十年。


【记】文三初正出疑由。


【文句】由有远近远由三月唱入涅槃近由叙述若有闻者则能思惟无上之义又云由乎本誓击动生疑。


【记】远则由於九十日前告魔期灭也此经乃是方等後分也近则由在灵山闻佛定中唱序既起思惟故生疑念虽有二由无本誓击此疑不生。


二释何因缘二初约三性分因缘。

 

【文句】何因何缘者通论三种皆名因而此文既略缘了相资共能显正正当於因缘了当缘。


【记】通论三种即正缘了名为三因同在理性以修缘了各三为缘今文略云何因何缘須合性三但名为正以当於因修中缘了合六为二以对因故合二为缘以当於缘就此因缘而生疑念。


二约因缘疑寿命。


【文句】正因常恒寿命无量缘能显理境常智亦常此因此缘皆非八十之因缘今方八十是何因何缘是故生疑也。

 

【记】正因常久为所显理理境既常全境发智以为能显岂可无常能显兼福而智为正故但云智此境此智俱感常寿故疑八十是何因缘。


三释方八十三初通示世寿三方。


【文句】方八十者世寿有三品下方四十中方八十上方百二十。


【记】二特示中方为表。


【文句】下方少夭上方太老中方不少不老表常又十二因缘第八名爱支八十灭者表爱已尽入有余无余涅槃爱尽无缚表我涅槃表乐又中方表中道佛乐中道中道表净为此义故方八十年也。

 

【记】应化之事皆依理现是故外事悉内表理岂中方寿不表四德佛意虽密今智者师据後四佛约应显常故以所显验其能表则知佛意。


三不知表意故疑。


【文句】信相不作此解是故生疑何因缘也。


【记】信相若达上之表意即见三身是圆四德岂疑应迹定是短促而反疑云何因何缘耶。


二正生疑。


復更念言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寿命得长何等为二一者不杀二者施食而我世尊於无量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劫修不杀戒具足十善饮食惠施不可限量乃至己身骨髓肉血充足饱满饑饿众生况余饮食。


【记】文二初约理教互疑二初执教疑理。


【文句】从復更念言下是正生疑如佛所说者此执教疑理。


【记】二执理惑教。


【文句】教诠止行二善感寿则长佛昔行因甚多而今果寿极少理教相违不能不惑若无此理教为虗设若其必然长寿安在是为执理而惑教也。


【记】佛之所说是能诠教长寿因果是所诠理即道理也互执成疑文义可见。


二约经文广示二初释有二因缘二初对前辨异。


【文句】有二因缘者与前为异前合止行同是缘了今就止行自作因缘。


【记】前即经云何因何缘也前释既以正性为因乃以修中缘了为缘今云长寿有二因缘既是佛修止行二善各具缘了即是前文能显之缘今於前缘自作因缘是故与前因缘异也。


二就今解释二初约十善略释二初正示因缘三初於十善各论止行二初标示。


【文句】十善中一一善皆具止行。


【记】二释相二初约杀盗释二初约行相合具。


【文句】不杀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不盗是止善施食是行善。


【记】二明今经互举。


【文句】今经举不杀家之止善不盗家之行善互举一边共明止行。


【记】二例八各论。


【文句】若备论者一一皆有止行止之与行須明也。


【记】止行二善有三差別谓自他共一自行者如文云不杀是止放生是行不盗是止施食是行二化他止行如文云若不遮夺名止方便劝修名行若备论十种止行者不杀不盗如疏已明其八种即不婬梵行不妄言诚实语不绮语质直语不两舌和合诤讼不恶口常行软语不贪不净观不瞋慈心观不痴因缘观皆自修止行也自他共明者自不作十恶名止劝他不作十恶名行。


二於止行各论因缘二初标。


【文句】今就一一各有因缘。


【记】二释二初就不杀示四二初止善因缘。


【文句】夫命是众生之所共惜夺而害之居然大苦宥而放之则为快乐慈心是因不畜杀具是缘此是止善因缘也。


【记】因是善本缘是资助为成慈心故除杀具。


二行善因缘。


【文句】夫食是依报得之则命存失之则寿殒施心是因施具是缘此行善因缘也。


【记】准止可知。


二例九善皆尔。


【文句】不杀一条既尔乃至不邪见亦復如是。


【记】三结示止行因缘数。


【文句】总有止行二十善四十因缘。


【记】二结成疑念。


【文句】此等因缘俱感长寿佛之止行二善累高於山积厚於地云何今日八十而终。


【记】二就五乘广释二初结上起今。


【文句】此约因果一途论止行二善但作此解於义未允今当更说。


【记】若其但说十善因果斯乃浅近一途之说於方等经未为允惬此结上也今当更约世出世间渐顿止行方是佛因此起今也。


二明今广示二初明教义二初不杀二初明行相二初示相二初正示二初总示五乘命杀。


【文句】人天之因以五戒十善名之为命三乘行人以智慧为命魔名杀者。


【记】若但不杀报得命根斯善甚浅今辨五乘修因之命义乃该深梵云魔罗此云杀者以能害人世出世善故断下诸命皆是魔业也。


二別明修者止行七初人天。


【文句】若遮夺此事即是断人天命若不遮夺名为止善方便劝修名为行善。


【记】此事即戒善也。


二三藏二乘。


【文句】若破坏三藏法名杀二乘人命若不毀伤名为止善方便劝修名为行善。


【记】三事度菩萨。


【文句】若毀訾事檀乃至毀訾世智名断六度菩萨命若不障碍名为止善方便劝修名为行善。


【记】以不能达三轮体空故行六度皆名事也。


四通教二乘。


【文句】若修体法断贪恚痴是二乘命若障不令修名断二乘命若不障者名为止善方便劝修名为行善。


【记】五通教菩萨。


【文句】非拨体空则断通教菩萨命若不障者即是止善方便劝修即是行善。


【记】说法之过名非废令勿学曰拨体空字下应云六度方异二乘或脱或略。


六別教菩萨。


【文句】若毀訾渐次是断別教菩萨命不作障碍即是止善方便劝修即是行善。


【记】七圆教菩萨二初顺行。


【文句】若诽谤圆融即断圆教菩萨命亦断佛命若不留难即是止善方便劝修即是行善。


【记】亦断佛命者此教初心即佛界故。


二逆行二初明二逆。


【文句】圆人非但不坏诸法而随一相即杀诸法而随一相如仙豫大王害五百之短命施十劫之长龄如佛断一切烦恼及习一切无有余。


【记】了顺逆修即逆顺性性非差別故名一相故仙豫事杀果佛理杀以即性故皆长寿因仙豫缘如前释五戒中。


二明顺理。


【文句】此皆言逆而理顺非小行者所行。


【记】前三教人皆小行者以別初心行亦同小故皆不能即逆而顺。


二结广。


【文句】如上所论一一法皆有止行二善一一善皆有因缘若得此意历诸法门浩然若海。


【记】始从人天终至圆教所有止行若无因缘善不成就然且约不杀須历余九及一切法皆須论於止行因缘故云若海。


二引证。


【文句】故大经云行檀波罗蜜得寿命长菩萨行檀则施众生无量寿命乃至行般若得寿命长菩萨行般若则施众生无量寿命即其义也。


【记】不作上说岂一一度能施众生无量寿命邪。


二成疑念。


【文句】而我世尊行无不圆果无不满云何今日方八十年。


【记】二明施食二初明行相二初明事法权实二初明事法食体二初明事食轻重。


【文句】次明施食者百味甘浆等依报食也身肉骨髓者正报食也此皆事中施食尔。


【记】依报食轻正报食重。


二明法食权实。


【文句】经言法食法食者世间法味出世间法味出世间上上法味。


【记】经是此经流水品云未来当施法食也世间人天也出世三教也上上圆融也。


二明菩萨施相三初总明。


【文句】菩萨能为一切众生作大施主令未发心者回邪入正已入正者增长萌芽如阴阳养卉如父母鞠子多积缯緜令堕地不痛。


【记】回邪入正者令正信因果也萌始也种子之始剖也卉岂之都名也鞠养也大论二十二云如国王子在高危处立不可救护欲自投地王乃使人敷厚缯褥堕地不死。


二別示四初授人天食。


【文句】授以五戒十善。


【记】二授三藏食。


【文句】已持五戒者说三界火猛多所烧害赞歎三乘无繫解脱。


【记】三施通別食。


【文句】已入证者毀訾小乘败种焦谷赞歎菩萨所行之道。


【记】四施圆教食。


【文句】设饑国人大王之膳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令诸弟子皆悉甘嗜。


【记】无大乘法食故名饑国圆顿之法如王者之膳非众人之食也膳善也谓美食也烦恼下观惑即智如薪助火智因惑缘故能成於四德之食令四十一位弟子皆悉分得甘嗜。


三结示。


【文句】如是等一切法门悉名法食。


【记】二结止行因缘。


【文句】一一法皆具止行二善一一善具因具缘。


【记】二成疑念。


【文句】此诸因缘感长寿果而我世尊行无不圆果无不满云何今日方八十年。


【记】二示观行。


【文句】观心不杀者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若断此者即成逆害但观无明即是明爱即是净体达能所皆如虗空是为止善观诸心数亦復如是是名行善能如是观获得金刚常住之寿也。


【记】的明己心无明贪爱能生一切烦恼子孙故名父母若不能体二是性恶则須断破乃名杀逆若观即性则不离痴爱全体明净能观所观皆不可得既如虗空痴爱则寂故名止善以即寂观历诸心数皆令明净復名行善此乃观心见一切法常岂得不感三身常果。


二释己身骨髓二初明行相二初简事从法二初所简事身。


【文句】己身骨髓血肉者此彼相望此为己身智慧推之非己身也如王子飤虎尸毗贸鸽皆舍父母遗体非舍己身。


【记】事论己身人谁不解故今简之智推九界皆非己身况人报质。


二所取法身。


【文句】己身者法性实相是也释论云持戒为皮禅定为血智慧为骨微妙善心为髓。


【记】所取既深验前所简非独人报然若能解色心法界而舍事身乃今所取也今简不能解法界舍名非己身須知实相为己身者且是总说若依释论於实相身论戒定慧及妙善心为皮血骨髓虽分戒等一一皆是实相全分。


二就法明施二初施实身五初施皮。


【文句】为他说戒戒能遮罪修福无相最上非持非犯尸波罗蜜者是施己皮也。


【记】为他宣说实相之戒遮二边罪修中道福此戒无相持尚叵得岂存於犯体既双忘名尸彼岸如此说戒方名布施法身之皮血等例尔。


二施血。


【文句】说诸禅定神通变化不起灭定现诸威仪者是施己血也。


【记】诸禅定者九种禅也亦是有漏无漏一切禅定皆达实相皆成无记化化神通故於灭定现十界身名诸威仪例前合云非定非乱。


三施骨。


【文句】说无着妙慧非智非愚亡泯清净终日说终日无说其所说法皆悉到於一切智地者是施己骨也。


【记】能照功忘故云非智全惑成智故曰非愚此智起说无说可得能说既妙故使所说皆到智地智地者智即是地本觉智也智所依地始觉智也修性合一二义俱成。


四例应施肉。


【文句】檀忍等应是肉也。


【记】论但三学及所显理大师义加檀忍进三成六度义以消今经骨髓血肉义方整足说者应例前之三学明双非相。


五施髓。


【文句】说甚深法性诸佛行处不一不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微玅中道者是施己髓也。


【记】前说戒等既皆双非岂不断於言思之道然是谈行今是说理虽皆实相而須分別能契所契六度乃是全湿之波微妙善心是波中湿也。


二明施权身三初结实标权。


【文句】将此充足饑饿众生况余饮食。


【记】以圆法食充七方便饑饿众生圆顿之外所有法门皆悉名为余饮食以胜况劣也。


二正明施相。


【文句】余饮食者即是人天二乘戒皮定血慧骨真谛之髓尔。


【记】文略不语三教菩萨別教六度可为余食髓是中道必在己身是故余髓但在真谛。


三引法华证。


【文句】法华云於余深法中示教利喜者即其义也。


【记】示教利喜者大论五十九云示者示人生死涅槃三乘六度教者教言汝应舍恶行善利者未得善法味故心则退没为说法利引导令出喜者随其所行而赞歎之令其心喜以此四事庄严说法。


二成疑念。


【文句】如来往昔随他意说无量无边随自意说亦无量无边皆是长寿因缘云何今日方八十岁也。


【记】随他意语施权饮食随自施实。


四现瑞序二初结前开後。


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义时。


【记】文二初节经。


【文句】从大士如是至心念佛思是义时此一句结前开後。


【记】二释意二初结前二初明至心。


【文句】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


【记】至犹极也心佛同源今欲念佛故須彻至己心实际。


二明念佛。


【文句】观心既然观佛亦尔故言念佛念佛不杀施食与法性虗空等如此之寿不应短也是为结前。


【记】观心既极故能尽念佛不杀等种种功德皆等虗空以深观故乃成疑念。


二明开後。


【文句】开後者由作此观机动瑞兴故言开後也。


【记】妙机关应瑞相乃兴。


二正明现瑞二初叙意分文三初叙意二初正叙。


【文句】从其室自然下是第四现瑞序瑞者密报相者表发密报四佛当临此室为尔断疑表发增进常因感得常果也。


【记】为尔者尔汝也表发信相增分真因感究竟果。


二料简二初简作者二初问。


【文句】问佛作此瑞信相福作。


【记】二答。


【文句】答信相无机佛亦不应若无诸佛机无所扣机应相須瑞以之兴。


【记】二简感者二初问。


【文句】问众缘感瑞信相独感。


【记】二答二初简通从別。


【文句】答通由众缘別在信相若瑞在灵山可非其力室中所见岂不由之譬张家降瑞宁得王家受福。


【记】二益本在他。


【文句】虽然信相是发起之人无容独善法华云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记】信相既为发起之人乃同诸佛而为能应故知能感本在众机故应一人是应众多也。


二分文。


【文句】就文为二一现相由二正现相取结前开後之文为现瑞之由从其室自然下为正现相也正现相又二一別现相二总现相从其室自然下是別现相从举要言之下是总现相。


【记】三判相二初正判二初约十因一果判。


【文句】別相为十表十地因成也总相为一表因成一果也。


【记】二约十地一地判。


【文句】又別相表地地各各增益总相表一地具诸地功德也。


【记】二料简二初约经宗简二初问。


【文句】问此经常果为宗何得作相表因。


【记】二答。


【文句】答此因是果家之因因必成果不乖宗也。


【记】二约似位简二初问。


【文句】问前判信相是似位後相则非其徵若似同普贤前相亦非其兆。


【记】前判似位有二种意一约十信似於分真二例普贤似於妙觉若今瑞相定表十地岂令十信便登法云岂使普贤倒入初地。


二答。


【文句】答一往云十地一地之中皆有诸地功德表报利益前後皆沾也经家不定判位秪可从容不得克断也。


【记】須知二往一一地中具诸地功德十信发真获十功德等觉亦进後心十德此则前後皆沾十益故约横竪从容而判。


二随文释相二初別现相。


其室自然广博严事天绀瑠璃种种众宝杂厕间错以成其地犹如如来所居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烟云垂布徧满其室其室四面各有四宝上妙高座自然而出纯以天衣而为敷具是妙座上各有诸佛所受用华众宝合成於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名阿閦南方名宝相西方名无量寿北方名微妙声是四如来自然而坐师子座上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世界雨诸天华作天伎乐尔时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神力受天快乐诸根不具即得具足。


【记】文二初节文示十相。


【文句】別相有十者一其室广博二其地宝严三妙香氛氲四高座涌出五佛坐华座六放大光明七雨诸天华八作天伎乐九皆受天乐十根缺者具。


【记】二约表发释相二初牒示诫劝。


【文句】此之十相表报十地功德止可斐斖拟议不得责其备悉。


【记】斖尾音斐斖者文貌意谓止可以经十段文彩准拟评议仿似之耳不可备具论其行相故云不可责其备悉。


一约相表德二初竪表十地功德。


【文句】其室自然广博表初欢喜者此地初开过於凡圣故以广博表之严净瑠璃间错表离垢地者此地对戒戒是诸行基坛诸行庄严於戒故以间错表之香气表明地者其地对忍唯辱而忍增如烟多则香盛故以香表之高座表焰地者其地对精进精进督出众行故以高座表之佛坐其上表难胜者其地对禅禅有神通转变大力故以佛表之光明表现前者其地对般若般若洞照故以光明表之天华表远行者其地对方便方便善巧触处严净故以天华表之作乐表不动者其地对力力能利安一切如妓悦物故以作妓表之受乐表善慧者其地对愿愿满则心喜故以受乐表之根具表法云者其地对智因中众行故智慧为首智导诸行随阶而圆故以根具表之云云。


【记】十初此地初开者大凡小圣无明所覆境界局狭今破此惑故以广博表之二此对戒者准於华严十度对地则初地当檀文略不言既诸地互具则十度皆融三唯辱而忍增者不逢屈辱宁彰忍力四督出众行者督率也众行诸度也率诸行至于极果故以高座表精进也五六七八九皆可见十随阶而圆者行以智导故随阶位诸行分圆其犹根具注云云者应明六度十度开合之相然六通大小十唯在大十度者於禅中有愿智力故开愿度有禅通力开出力度根本定禅守本禅度般若有道种智开出方便度有一切种智开出智度一切智守本受般若名。


二横表一地功德二初总表一地功德二初约初地三初通示。


【文句】復次十相表一一地中具诸功德且约初地释之。


【记】二別表十初室净表智二初明了阴功能。


【文句】其室自然广博严事者此相表初地智也室者以五阴为室此阴非阴亦非非阴不为阴非阴所作亦不作阴非阴故言自然不得阴不得非阴二边虗豁故言度博非直空无二十五有二种涅槃亦有因中十力无畏种种功德而庄饰之故言严事。


【记】室能覆盖故表五阴欲彰智相須明了阴於阴达中故双非二边不为下释自然中智不被二边所作良由此智不作二边故本来觉性任运现前不得下释广博微有所得即当局狭非直下释严事小智无常离过而已终归灰灭大觉本有过河沙德自然庄严。


二明三智体相。


【文句】严事即假智广博即空智自然即中智三智一心中具足是故欢喜。


【记】其室表一心自然广博严事六字表三智始行圆修今日顿发。


二宝间表境二初直表三谛。


【文句】天绀瑠璃杂厕间错以成其地者此相表初地所照境天绀瑠璃莹净明彻表真谛境杂厕间错种种庄严表俗谛境犹如如来所居净土至圣所居极尊之地表中道第一义谛境。


【记】二兼表融即。


【文句】一地而三相三相而一地表一谛而三谛三谛而一谛。


【记】室中一地有此三相可表妙境三一相即行者应知谛智名別其体不殊欲彰修证彊立能所。


三妙香表慈悲。


【文句】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者此相表初地慈悲功德慈能与乐如香氛氲悲能拔苦如香离臭此慈悲竪高故言过诸天香此慈悲横濶故言徧满徧满一切阴界入中无不溥覆也。


【记】一心境智普能与拔即名慈悲境智高广与拔称之故使慈悲竪高横濶三无差別故能徧满一切众生三科之内。


四高座表四德。


【文句】其室四面有四高座者此相表初地四德四德是秘密之藏佛住其中如高座可坐为坐诸佛也。


【记】常我是法身乐即解脱净即般若三德互具故一一具四不可思议名秘密藏是佛究竟栖依之处故以座表。


五佛座表觉智。


【文句】有四如来者此相表初地觉四德智智与德冥如佛坐座也。


【记】本有四德即是三谛以为所坐修得四德即是三智以为能坐故用佛表。


六放光表自他。


【文句】放大光明者此相表初地自行化他照此土表自行照他土表化他也。


【记】以照此土光即能照他土可表以自行而化诸众生。


七雨华表四辩。


【文句】雨诸天华者此相表初地四辩华雨於空如辩诠於理也。


【记】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用法义辞及乐说辩一多融谈慈注无尽闻无不喜以华表之文字性离故雨於空此辩方能诠示妙理。


八天乐表四摄。


【文句】作天伎乐者此相表初地四摄四摄摄物如乐乐他也。


【记】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此四摄物其犹雅乐悦乐於人。


九受乐表法喜。


【文句】受天快乐者此相表初地法喜法喜澄神如受天乐。


【记】一心三智即寂而照无法不知此曰澄神受义天乐。


十根具表互用。


【文句】根缺具足者此相表初地诸根互用耳见眼闻一根之中具足诸根之用也。


【记】业转现识已分破故见闻觉知根根皆具。


三总歎。


【文句】初地功德佛辩所不能宣略举十相表其梗介尔。


【记】法性功德不可穷尽此地能称法性显德故使诸佛不能尽说止十相者经家略举也梗介者介应作槩声之误也云梗槩粗略也。


二例余地。


【文句】初地既然一一地亦復如是。


【记】此去九地地地皆然将横入竪无竪不横。


二別表一地自他二初约初地二初略示。


【文句】復次十相表初地自行化他功德前五相表自行功德後五相表化他功德。


【记】自行功德即自行因果化他功德即化他能所此与法华十妙意同。


二正表二初前五表自行。


【文句】其室广博表自行之般若天绀瑠璃表自行之法身有妙香气表自行之解脱高座华衣表自行之因成佛坐座上表获记成佛也。


【记】若以此文配十妙者法身境妙般若智妙解脱行妙因成位妙成佛三法妙此自行因果也若境智行对理性等住前三即此乃从彊约修別对若论法体真位无缺。


二後五表化他。


【文句】後五相表化他功德者放光表意轮益物也雨华表口轮益物也作乐表身轮益物也又表能令众生转烦恼障而受法喜之乐根具表能令众生转报障也。


【记】意轮鉴机即感应妙口轮说法妙身轮神通妙又表下以受天乐根缺具足既皆转障可通对於眷属利益二种妙也此即化他能所。


二例余地。


【文句】初地既然後一一地亦得如是。


【记】二总现相。


举要言之一切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具出现。


【记】文二初述意总表。


【文句】从一切世间下是总现相也別相文广意略总相文略意广此表十地因成一果究竟具足也。


【记】言意略者止在十义故意广者以一切之言无所不该故。


二依文別表。


【文句】一切者该十法界也世间者包三世间也未曾有者因中所无也悉具现者因圆理显也国土世间未曾有则实相满众生世间未曾有则般若满五阴世间未曾有则解脱满举要者实相是要实相既圆何法不满邪。


【记】该包也十法界者心佛众生三人皆具具虽不异迷悟且殊佛已证悟心生在迷全迷则曰理性十界信说则曰名字十界念念体达名观行十六根徧照名相似十证十起应名分真十今表极果乃究竟十己心合佛十界体用亦见众生十界同佛是今表果十界之义不作此解徒云一切该十法界三世间者假实依报也揽实成假名字不同即众生世间所揽实法色心间隔即五阴世间正报所依依报差別即国土世间未曾有者分证十本分垂十迹虽得圆融若望极果明昧尤別如华严说灌顶菩萨所得功德如一块土妙觉功德如四洲土故因圆理显若自若他三十世间一一究竟清净自在未曾有也国土下以三世间配三德且从义便也国土等者迷时假实既依国土果上智断全依法身故於国土明实相满众生等者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翻为觉始觉人空终觉法空故於众生世间明般若满五阴等者释论云法无上者涅槃是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二执既尽五阴自在故於五阴世间明解脱满以三对三須知其意良以三德举一即三显三世间一一圆徧互融互摄新伊天目类之可知实相是要者实相无相极果俱是究竟忘相故称实相自他圆满也。

 

金光明经文句文句记会本卷第二

音释


【文句】


洄澓  (洄胡雷切逆流也澓防福切流也)。  歍 (屋徒切口相就也)。  彗 (徐醉切妖星也)。  篾 (亡结切竹皮也)。  飤 (夕恣切食也)。

 

【记】


帜 (尺志也切巾)。  [言* (雨/ (匚@一))] (虗约切戏也)。  楔 (先结切)。  [彳* (土/口)] (火一切行也)。  [醨-禸] (许具切)。  躔 (直连切践也)。  搀抢 (搀音谗抢音撑搀抢妖星也)。  蓍 (音尸蒿属蓍巫者以为策也)。  筮 (音世筮卜也)。  揲 (音设数蓍也)。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8/8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光明经文句科 下一篇金光明经玄义顺正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