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法华部疏

TOP

法华经科注【元 徐行善科注】(二)
2013-12-27 14:11: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564次 评论:0

玅法莲华经卷第一


四明 信人习善 徐行善 (依科入注)


四明海慧教门住持 必昇 校证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姚秦者即後秦姚氏也三藏即经律论也法师者传译弘通之人也鸠摩罗什者具云鸠摩罗耆婆父名鸠摩罗琰母名耆婆是丘慈王妹什从父母立名此云童寿以童子之年有寿者之智耳自七岁出家日诵三万二千言九岁同母至罽宾国彼有法师盘头达多者三藏通晓什依而师之至十二同母至月氏北山有罗汉一见乃云此小沙弥将大弘佛法也什公之母体道悟明位证三果寻往天竺临行语什曰方等诸经汝必大阐震旦唯汝自无少益耳什言若使大化流传虽泥犁苦何憾还彼丘慈悟大乘法要其盘头达多反师於什时前秦符坚僭号关中谓吕光曰朕闻有罗什者深解佛乘矧贤哲者国之大宝也光克丘慈因得罗什还至凉州而符坚已为姚苌所害光遂僭号关外光死其子袭位至于吕隆已经十八年矣苌復卒其子兴立弘始三年有连理枝生于庙庭有葱数畦悉变为茝(音止)香艹也瑞异既作秦主遂西伐吕隆方迎得什师入关以其年十二月至长安译诸经论续於伪秦弘始十一年八月入寂垂终誓曰若平时翻宣无误俾火後舌不焦黑至闍维竟其舌作红莲华色什公位证三贤译经首从七佛其来尚矣。

 

玅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序有训义训者庠序也谓阶位宾主问答悉庠序也义者有三谓次由述也如是等五事冠於经首次序也放光六瑞发起之端由序也问答决疑正说之弄引叙述也具此三义故称为序义类同者聚在一段故名品也。


△大段分为三初序分次正宗分三流通分初文又二通序二別序初文又五初举所闻法体。


如是。


所闻法体亦指法之辞三世佛经皆安如是亦信顺之辞信则所闻之理会顺则师资之道成此下言通序者由诸经通有之故言通也。


△二举能持人。


我闻。


即阿难自称也大论云耳根不坏声在可闻处意欲闻即闻我是耳之主举我摄众缘也。


△三闻持和合非异时。


一时。


肇师云法王启运嘉会之时天台云机应会在一时也。


△四时从佛闻及闻持之处。


佛。


梵语佛陀此云觉者究竟觉了诸法唯只是心又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满天台云佛名觉者知者於道场树下知觉世间出世间总相別相觉世即苦集觉出世即道灭亦能觉他身长丈六寿八十老比丘像菩提树下生艹为座三十四心正习俱尽即三藏佛自觉觉他也带比丘像现尊特身树下一念相应断余残习即通佛自觉觉他也单现尊特坐莲华台受佛职者即別佛自觉觉他也隐前三相唯示不可思议如虗空相即圆佛自觉觉他也今经教主即圆教佛也佛身本一赴缘即三在昔虽三於今即一昔之三若展拳为指今之一若敛指为拳体用似殊其实则一一则三三则一非一非三即三即一记云法华以前三佛离明隔偏小故来至今经从劣辨胜即三而一也。


住王舍城。


佛为能住王城为所住王舍梵云罗阅祇城云伽罗其城东北十五里至鹫峯是说法华处记云如来本住王三昧三德之城迹居忍土之王舍城耳。


耆闍崛山中。


此云灵鹫山以山峯似鹫故名其山又云南有屍陀林鹫食屍已栖其上时呼为鹫又前佛今佛皆居此山佛灭後罗汉支佛常居为圣所居故呼为灵中者以此山居五山之中天台云佛好居中所以昇中天降中国中日生中夜灭居中山说中道也。


△五闻持之伴二初列众二总结众集初文又三初声闻众二初比丘众二初多知识六初举类。


与大比丘众。


与共也有大道大用大知故言大也比丘有三义怖魔破恶乞士既出家将离生死乖於魔意故魔惧而名怖魔又出家破身口七支之恶故云破恶又佛不许如在家而营生业唯乞食自资身安道存福利檀越故云乞士众者梵云僧伽此翻和合众。


△二明数。


万二千人俱。


此数众本是菩萨迹言比丘耳。


△三明位。


皆是阿罗汉。


阿颰经云应真瑞应经云真人悉约无生义释或言无翻名含三义一无明糠脱後有田中不受生死果报名无生二者九十八使烦恼惑尽名杀贼三者具智断两德堪为人天福田名应供此藏通意耳若別圆释者非但杀贼亦杀不贼非但无生无生亦无非但应供亦能供应此歎別圆地住功德也又观解者从假入空观亦有三义乃至中道观杀无明贼不生三乘心能供养此人如供养世尊也。


△四歎德。


诸漏已尽无復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漏者三漏成论云失道故名漏律云痴人造业开诸漏门毗昙云漏落生死亡法身慧命皆是贼义此歎杀贼也烦恼即是九十八使逮得己利歎应供也三界因果名为他智断两德名己利己利具足故名应供诸有即二十五有生处结即二十五有生因因尽果亡此歎无生也定具足故心自在慧具足故名慧自在今言心自在即是定慧具足俱解脱人。


△五列名。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


阿若是名翻已知又无知乃能知无也憍陈如是姓翻火器婆罗门种其先事火从此名族也。


摩诃迦叶。


此翻大龟氏其先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以此命族又翻饮光身光炎涌。


优楼频螺迦叶。


螺亦作蠡此翻木瓜林也。


伽耶迦叶。


迦耶此云城。


那提迦叶。


那提此云江又云河也。


舍利弗。


此云身子母好形身所生故名身子又云珠子母聦明相在眼珠之所生故也。


大目犍连。


此云莱茯根又翻胡豆皆以古仙嗜此二物因此命族也。


摩诃迦旃延。


此云文饰亦云好肩。


阿菟楼駄。


亦云阿那律亦名阿泥卢豆此翻无贫也。


劫宾那。


此云房宿父祷房星得子故名。


憍梵波提。


此云牛呞宿习不忘避世所笑多居天上。


离婆多。


此云星宿亦云假和合也。


毕陵伽婆蹉。


此云余习树下苦坐不避风雨也。


薄拘罗。


此翻善容端正无病年一百六十岁。


摩诃拘絺罗。


此云大膝舍利弗舅。


难陀。


亦云牧牛难陀此云善欢喜大论云牧牛者频婆娑王请佛及僧三月安居令牧牛人近住送乳因得见佛出家成果也。


孙陀罗难陀。


此云端正即佛之亲弟也其妻名孙陀利因妻而名拣余难陀名也。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上三字翻满愿从父得名下五字从母得名诸梵人呼为满慈子天竺男通称那女通称尼从父母得名。


須菩提。


此云善吉亦云空生生之日室皆空父母惊异问相师占云此是吉相因名善吉又名空生出家见空得道得无诤三昧等也。


阿难。


此翻欢喜佛成道日生举国欢喜因以名之又名庆喜即佛叔父白饭王之子。


罗睺罗。


又云罗云此云覆障是佛的子佛为太子时欲求出家父王不许殷懃不已王言若汝有子听汝出家太子即指妃腹云却後六年汝当生男在胎六年故言覆障佛出家後耶输有孕诸释感嗔欲治欲杀妃临火坑誓曰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其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变为莲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始復不疑佛还国耶输罗云奉佛欢喜丸罗云以幼稚於大众中径持上佛耶输以此息谤国人欢喜。


△六结。


如是。


如上也。


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肇师云大士处世犹日月昇天有目之徒莫不知识。


△二少知识。


復有学无学二千人。


三藏中十八种学人九种无学又通教九地皆名学十地为无学別圆约有功用无功用明有学无学。


△二比丘尼众。


摩诃波闍波提比丘尼与眷属六千人俱。


此名大爱道亦名憍昙弥此翻众主尼者出家女也。


罗睺罗母耶输陀罗比丘尼亦与眷属俱。


此云华色亦云名闻以子标母故云罗睺罗母在家为菩萨之妻天人知识出家为尼众主位居无学即名闻也。


△二菩萨众六初气类。


菩萨摩诃萨。


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什师略去提埵二字菩提云道萨埵云心摩诃云大此大道心气类也。


△二大数。


八万人。


余经集众甚多此经少者语其大数耳观心释约十法界性相十善具万法约八正道即八万法门也。


△三阶位。


皆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此云正又三云徧菩提云知即无上正徧知不退转者约位行念论之应历四教各有三今略论圆教位行念如初住得一身无量身具三不退是也然此不退转者意兼两向今且从上释应以此句贯通十三句下文释之若成上即显阶位若向下即成歎德以对初欢喜地喜其不退堕二边入于中道三不退也。


△四歎德(一十二句)。


皆得陀罗尼。


此下十二句连上不退转一句作横竖二意释竖约十地横约初住上文不退转一句已对初欢喜地释矣此皆得陀罗尼者歎第二离垢地此地亦名离达是遮离诸恶达持众善即总持义。


乐说辨才。


歎第三发光地内智既明外说则辨。


转不退转法轮。


歎第四炎慧地以由炎能破暗又能焦炷转法轮自害己惑如焦炷也破他迷妄如除暗也。


供养无量百千诸佛。


歎第五难胜地得深禅定用神通力难胜难及於一念顷徧至十方供养诸佛。


於诸佛所植众德本。


歎第六现前地得深禅定能供诸佛福德所资种智现前智是德本如植种於地。


常为诸佛之所称歎。


歎第七远行地二智方便出过一切广修利益称会佛心。


以慈修身。


歎第八不动地正智不动不出三界以慈薰身应入五道薰口为说诸法薰心为设方便者也。


善入佛慧。


歎第九善慧地深入实际玅彻本源。


通达大智。


歎第十法云地法身如虗空禅定如大云智慧如大雨。


到於彼岸。


歎十地内德到於三谛之彼岸。


名称普闻无量世界。


歎十地外德由内德深广而声名普闻。


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余地度人或一界至九界不名能度十地胜前故能度也诸地歎德以竖义已释次约横义歎约初住一位说之余住例然所谓初发心住一发一切发出过二边革凡超圣入于中道其心寂灭是不退转也初句既尔余十二句歎德例然且初住歎功德更有不可思议二住已去乃至等觉亦復如是。


△五列名。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


此云玅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玅德等在北方常喜世界号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新译云曼殊室利此翻云玅吉祥也。


观世音菩萨。


天竺云婆楼吉泜税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必定得菩提称名者得脱众苦悲华云若有众生受苦称我名念我者为我天眼天耳所见所闻不得免苦不取正觉也。


得大势菩萨。


思益云我投足之处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宫殿。


常精进菩萨。


大宝积云是菩萨为一切众生经无量劫随逐不舍或不受化而无一念弃舍。


不休息菩萨。


思益云恒河沙劫为一日一夜是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年过百千万亿劫得值一佛如是值恒河沙佛行诸梵行修习功德然後受记心不休息故名耳。


宝掌菩萨。


普超三昧经云被上德铠乃至於佛无能沮败令释大乘若於梦中不志二乘常以实心诸通慧心为人讲宣於诸珍宝心无吝惜故名宝掌耳。


药王菩萨。


悲华云愿贤劫一千四佛初成道时我皆供养诸佛入灭我皆起塔劫尽苦恼我皆救护刀兵疾疫作大医王然後作佛宝藏佛言字汝为火净药王在後作佛即楼至如来也。


勇施菩萨。


世间内外财出世无上法财悉能徧施勇敢无惜。


宝月菩萨。


尊贵如宝种智圆明清凉如月。


月光菩萨。


分证中道智光能破昏暗使之顿明。


满月菩萨。


百福严备玅相圆明如月满故。


大力菩萨。


境智冥合拔苦与乐胜诸偏小。


无量力菩萨。


本高迹下力大用深普救徧提。


越三界菩萨。


玅悟千如洞遣百非超世出世。


跋陀婆罗菩萨。


此云善守亦云贤守思益云若众生闻名者必定得三菩提。


弥勒菩萨。


此云慈氏思益云若众生见者即得慈心三昧是菩萨现居知足内院当来出兴于堪忍补释迦之处号弥勒世尊於华林园内龙华树下而成正觉。


宝积菩萨。


分证三德尊贵如宝名宝圆融微玅名积。


导师菩萨。


於堕邪道众生生大悲心令入正道不求恩报故名。


△六结。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三杂众八初欲界天。


尔时释提桓因与其眷属二万天子俱復有名月天子。


月天。


普香天子。


星天。


宝光天子。


日天子皆帝释内臣。


四大天王与其眷属万天子俱。


即帝释外臣如武将护世金光明四天王品尔时提头赖叱毗留勒叉毗留博叉毗沙门始自东方终于北方。


自在天子。


化乐天也。


大自在天子。


他化自在天乃欲天主也。


与其眷属三万天子俱。


△二色界天。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


标梵王又尸弃似二人今举位显名目一人耳初禅有梵众梵辅大梵今举王摄诸。


光明大梵等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光明者二禅也此有少光无量光极光等者三禅三天四禅九天即是色界十八梵天也。


△三龙王。


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


难陀此云欢喜跋此云善即兄弟二龙护摩竭提雨泽以时国无饥年即目连所降者。


娑伽罗龙王。


此云咸海从居海受名此如华严云本住智度大海迹处沧溟。


和修吉龙王。


此云多头亦云宝称。


德叉迦龙王。


此云现毒亦云多舌。


阿那婆达多龙王。


从池得名此云无热阿含云雪山有池名阿耨达池其中有五柱堂龙常居此龙有三患一热风热沙着身烧皮肉二恶风暴起吹其宫殿失宝饰等龙身自现以为苦恼三诸龙娱乐时金翅鸟王入宫搏撮始生龙子诸龙恐怖今此池无彼三患若鸟欲起心往便即命终故云无热恼也。


摩那斯龙王。


此云大身或大力大意本住无边身法门迹为大体。


优鉢罗龙王等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亦云沤鉢罗此云黛色莲华龙依此住从池得名。


△四紧那罗。


有四紧那罗王法紧那罗王玅法紧那罗王大法紧那罗王持法紧那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云疑神似人而有一角故号人非人天帝法乐神四紧奏四教法门之乐赞佛也。


△五乾闼婆。


有四乾闼婆王乐乾闼婆王乐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云嗅香以香为食亦云香阴其身出香此天帝俗乐之神也。


△六阿修罗。


有四阿修罗王婆稚阿修罗王佉罗骞駄阿修罗王毗摩质多罗阿修罗王罗睺阿修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此云无酒四天下采华酿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嗔妬誓断故云无酒婆稚此云被缚五恶物繫头不解脱故亦云为天帝所缚故佉罗骞駄此云广肩胛毗摩质多罗此云净心罗睺此云障持即障持日月也举手障日世谓日蚀掩月亦尔或作大声世言天兽吼气呵日月失光来诉於佛佛告罗睺莫吞日月罗睺颤动身流白汗即放日月佛力众生力不能为害。


△七迦楼罗。


有四迦楼罗王大威德迦楼罗王大身迦楼罗王大满迦楼罗王如意迦楼罗王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翮作金色两翅相去三百三十六万里居瞻部大树上庄子呼为大鹏也。


△八人众。


韦提希子阿闍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此云思惟即阿闍世之母也阿闍世亦云未生怨或呼为婆留支此云无指内人将护呼为善见大经云阿闍名不生世名怨以不见佛性故烦恼怨生普超云阿闍世从文殊忏悔得柔顺忍命终入宾吒罗地狱即入即出生上方国土得无生忍弥勒出时復来名不动菩萨後当作佛号净界如来。


△二总结众集。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退坐一面总结众集作礼退坐而听法也疏问云佛在人中说法今列人众何少答文略不载人实不少如下文云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


△第二別序五初众集序二现瑞序三疑念序四发问序五答问序初文又二初众集威仪。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


別序者望通而得名也尔时者欲现六瑞之时也世尊者福慧具足世出世间尊无过上四众者旧言在家出家各二合为四众今约一众更开为四谓发起当机影响结缘也权谋智鉴知机知时激扬发动成办利益等者名发起夙植德本缘合时熟如痈欲溃不起于座闻即得道此名当机往古诸佛隐其圆极匡辅法王如星遶月虽无作为而有巨益此名影响力无引导激动之能德非伏物镇严之用而过去根浅覆漏污杂三慧不生虽现世见佛闻法而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比丘既尔余三众亦然是则合为一十六众矣围绕者约因缘释佛初出世人未知法净居天下化为人像到已右旋旋已敬礼礼已却坐听法因於天敬而人用为式焉约教者行旋威仪表四门机动俱见圆理以圆对偏例有四义约观心者佛身周帀相好庄严四旋瞻仰增念佛定约本迹者若观色身即见法身也。


△二众集供养。


供养恭敬尊重赞歎。


通语三业皆是供养別卑谨虔礼为恭敬至心专注为尊重发言称美为赞歎施其依报为供养。


△二现瑞序二初此土六瑞六初说法。


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大乘者善戒经有七大一法大谓十二部二心大谓求菩提也三解大谓解菩萨藏四净大谓见道净心五庄严大谓福德智慧六时大谓三阿僧祇行行七具足大谓相好自严得菩提也六因也七果也以大因大果合为大乘也名无量义者经云从一法生其一法者谓无相无相不相名为实相从此实相生无量法所谓二法三道四果言无相者无生死相也不相者不涅槃相即指中道为实相也二法者顿渐二也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支佛菩萨佛也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即指实相为义处耳教菩萨法者以此无量义处用教菩萨法义处即谛理也文云尽教以佛道是也佛所护念者以由无量义处是佛自证得是故护念虽欲开示众生根钝而久默斯要不务速说者是名护念。


△二入定。


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


入三昧者慧定相成非禅不智須先入定非智不禅故先说法即智而定即定而智先後出入无有隔碍也说经已更入定者是为法华作序耳若不先开则後无所合所以先入开定为合定作序名为瑞相也若作次第说者先入无量义处三昧已应入法华三昧若明言彰显时众则知何待弥勒殷懃文殊靳固是知作序明矣身心不动者与所缘处相应也其身之本源湛若虗空心之理性毕竟常寂所以称无量义处者此定寂而常照故知世出世间从此一法出无量法也。


△三雨华。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曼陀罗此云适意又云白华曼殊沙此云柔輭又云赤华雨此四华者表其当获佛因佛因者住行向地圆因也小白表铜轮习种性十住开佛知见大白表银轮性种种十行示佛知见小赤表金轮道种性十回向悟佛知见大赤表瑠璃轮圣种性十地入佛知见也此四轮之因从中道生所以从天雨华而表之以因有趣果之义故云散佛上如此因果谁当感尅只是此会时众故言及诸大众。


△四地动。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此表圆家六番破无明也无明若转即变为明故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六种表住行向地等玅六番也六种者谓动起踊震吼觉六也一一有三谓动三者动徧动等徧动也起三者谓起徧起等徧起也踊三者踊徧踊等徧踊也震三者震徧震等徧震也吼三者吼徧吼等徧吼也觉三者觉徧觉等徧觉也此十八种表破十八界也摇颺不安为动自下昇高为起[嶙-山+土]陇凹凸为踊隐隐声为震声大名吼悟物名觉也。


△五众喜。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今但列四众者当机也今略菩萨者影响也小王者即世主如轮王也应知雨华地动是外瑞也大众心喜是内瑞也知甘露将降是以欣跃内充此非常喜也故能一心观佛安得非瑞若喜动阴心者人天义也喜动真谛无漏心者藏通义也喜动即假心者別义也喜动实相心者圆义也比丘翻除馑男比丘尼翻除馑女优婆塞翻清信男优婆夷翻清信女。


△六放光。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徧。


放光即表应机设教破惑除疑也白毫者具种种功德其毫中表俱空状如白瑠璃筒内外清净从初发心行行至涅槃一切功德皆现毫中矣毫在二眉中间表中道常其相柔软表乐卷舒自在表我白即表净也放光破暗表其中道生智慧光照此土他土者表自觉觉他也照东方者东为方之始表十住是位之始也是以迹门说法生身菩萨朗然见理入於十住开佛知见举初即知中後也故云靡不周徧耳所言徧者诸方亦然诸位亦然若就本门说法四方佛集即表本门法身菩萨增道损生四位增长也。


△二他土六瑞六初见六趣。


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


阿鼻此云无间在地之下也阿迦尼吒此云质碍究竟即色究竟天从地狱至有顶即是六凡又见佛菩萨比丘等则十法界具足矣。


△二见诸佛。


又见彼土现在诸佛。


彼佛现在此佛亦然明彼此二土佛皆出世间。


△三闻佛说法。


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是现彼佛初从无相一法非顿而顿与此土初说华严同。


△四见四众得道。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


是现彼佛非渐而渐与此土佛次说三藏意同。


△五见菩萨行行。


復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


是现彼佛说三藏後说方等般若诸经与此土佛三藏之後所说意同也种种因缘者昔善为因今教为缘种种相貌者共不共各四门一一门復有无量相貌如五百比丘各说身因即共义也不共四门亦如是故知因缘相貌种別无量皆是彼与此同。


△六见佛涅槃。


復见诸佛般涅槃者復见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是现彼土开权显实收无量法还归一法唱入涅槃息化起塔当知此土从一出无量法必当收无量法还入一法开权显实息化归真与彼同也。


△三疑念序二初弥勒疑念三初念六瑞。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今者世尊现神变相以何因缘而有此瑞。


神变者神名天心天然内慧变名变动即是六瑞外彰首楞严云佛住不二法能作於神通法王法力超葢一切弥勒不测神变故兴疑念又弥勒值佛植善既多何容不髣髴知应須隐明权言不知。


△二念问谁。


今佛世尊入于三昧是不可思议现希有事当以问谁谁能答者。


△三念问文殊。


復作此念是文殊师利法王之子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必应见此希有之相我今当问。


问经称文殊是法王子此诸菩萨何人不是法王之子答有二义故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诸经中文殊竝为菩萨众首。


△二大众疑念二初念六瑞。


尔时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咸作此念是佛光明神通之相。


△二念问谁。


今当问谁。


问文殊弥勒德位相亚何故一问一答耶答位虽齐等宾主异宜圣人乘机非问者不能答也又法门有权实权者須问实者須答又迹有久近近问久答又名有便易弥勒名慈慈为众生应須问文殊名妙德德应須答此即四种消文记云此诸大众徧历多会久知文殊神用莫测众亦精诚专注妙德。


△四发问序二初长行二初经家述二初述自疑。


尔时弥勒菩萨欲自决疑。


△二述他疑。


又观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诸天龙鬼神等众会之心。


△二发问二初问此土。


而问文殊师利言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放大光明。


△二问他土。


照于东方万八千土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二偈颂二初颂上问二请答初文又二初问此土六瑞。


於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长行之後復有偈颂者龙树毗婆娑云一随其国土天竺有散华贯华之说二随其乐欲不同有乐散说有乐章句三随其生解不同或散说得解或於章句得解四随其利钝不同利者一闻即悟钝者再说始明五表佛殷懃重说乃至十为众集前後故具兹多义故有偈也。


文殊师利道师何故眉间白毫大光普照雨曼陀罗曼殊沙华栴檀香风悦可众心以是因缘地皆严净而此世界六种震动时四部众咸皆欢喜身意快然得未曾有。


总问此土六瑞此偈中长出香风地净而无说法入定者导师是也良以说法入定能导於人即是说法入定也风本无香而香为奇以成瑞耳天华至妙岂有色而无香此表因运至果如华有香风华既集地地则严净因若趣果果则严净光明云聚集功德庄严佛身故以二事显成四华也。


△二问他土六瑞六初问六趣。


眉间光明照于东方万八千土皆如金色从阿鼻狱上至有顶诸世界中六道众生生死所趣善恶业缘受报好丑於此悉见。


众生是能趣之人生死是所趣之处善恶业缘是趣因受报好丑是趣果也。


△二问见彼佛说法。


又覩诸佛圣主师子演说经典微玅第一其声清净出柔輭音教诸菩萨无数亿万梵音深玅令人乐闻各於世界讲说正法种种因缘以无量喻照明佛法开悟众生。


上直见佛此广明说法之相谓说顿教逗大根性圣主师子如此土卢舍那像也演说经典微玅第一如此土日照高山演华严也教诸菩萨如此土七处八会无声闻人也照明佛法开悟众生如此土始见佛身入如来慧也。


△三问他土众三初开声闻乘。


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


若遭苦厌集復厌依果感佛说涅槃者此人则能尽诸苦际耳。


△二开中乘。


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觉。


若供养佛多虽遭苦而致福故云声闻三生种福支佛百劫种福形彼声闻故言有福志求胜法者支佛求道故修行深求缘起胜玅之理即是他土开中乘也。


△三开大乘。


若有佛子修种种行求无上慧为说净道。


运真慈悲能绍佛种故言佛子修於六度故言种种行志求佛道故言无上慧於六度中无其六蔽如药中无病故言净道非毕竟净也。


△四结前开後。


文殊师利我住於此见闻若斯及千亿事如是众多今当略说。


见闻若斯即结前也如是众多是开後也。


△五问他土菩萨修行三初总问。


我见彼土恒沙菩萨种种因缘而求佛道。


△二次第问六初问檀三初问舍财。


或有行施金银珊瑚真珠摩尼砗磲码碯金刚诸珍奴婢车乘宝饰辇舆欢喜布施回向佛道愿得是乘三界第一诸佛所歎或有菩萨驷马宝车栏楯华葢轩饰布施。


珍宝奴婢为施者贵贱共能也若驷马宝车者则王者所施以此行檀故云布施。


△二问舍身。


復见菩萨身肉手足及妻子施求无上道。


身肉等内身妻子等外身。


△三问舍命。


又见菩萨头目身体欣乐施与求佛智慧。


舍头目即舍命也而不言法施者让後般若故也又约身命财与生死後际等得不坏常住即是法施。


△二问戒。


文殊师利我见诸王往诣佛所问无上道便舍乐土宫殿臣妾剃除须髮而被法服。


在家施易而戒难出家戒易而施难故约比丘明戒记云往诣者表往非余故诣佛所所问尊极故云无上道所舍不轻故云乐土身心俱离故云剃除如五王经云昔有五王互为亲友有一王名普安习菩萨行余四王邪见炽盛普安愍之呼来殿上七日娱乐送之还国大王自送半途问之曰卿等各何所乐四王各言世间之乐已回问王何所乐王答曰我所乐者不生不灭不苦不乐存亡自在四王问曰如此之乐何所有耶王曰吾师号佛近在祇洹诸王欢喜俱诣佛所佛说八苦王及侍从百千万人得須陀洹舍国入道而被法服者如璎珞经云此袈裟衣龙得一缕则金翅不吞明如僧祇律。


△三问忍。


或见菩萨而作比丘独处闲静乐诵经典。


忍有三种而作比丘即苦行忍独处闲静即生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


△四问精进。


又见菩萨勇猛精进入於深山思惟佛道。


夫深山可畏非窳怯者所居唯勇进者能安之傍若无物思修实相念念不休进求佛道。


△五问禅二初问修根本禅(藏通)。


又见离欲常处空闲深修禅定得五神通。


通途皆有根本之修也离欲得五通者此通教定也別教兼离二乘欲中道又离顺道法爱欲深修者初禅一品乃至九品传传为深转变自在能发诸通凡夫五通二乘六通別教菩萨让佛分有无漏亦称五通圆教初後皆具六通。


△二问出世上上禅(別圆)。


又见菩萨安禅合掌以千万偈赞诸法王。


安禅偈赞者是別圆上上禅寂散不相妨所以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如修罗琴不拊而韵无缘无念有感则形。


△六问般若二初问自行。


復见菩萨智深志固能问诸佛闻悉受持。


智深慧穷理本也志固者誓愿广大也即二种庄严能问能持也。


△二问化他。


又见佛子定慧具足以无量喻为众讲法欣乐说法化诸菩萨破魔兵众而击法鼓。


未到慧多无色定多四禅等又背舍慧多九定定多十一切处中等又二乘定多菩萨慧多於佛则等破魔者空观破四魔假观次第破八魔中观圆破八魔十魔一切魔击鼓者初发心便成正觉分身百佛界作佛圆击梵轮法鼓。


△三不次第问七初问禅二一问入舍禅。


又见菩萨寂然宴默天龙恭敬不以为喜。


△二问入悲禅。


又见菩萨处林放光济地狱苦令入佛道。


次第问者是渐一途不次第问不定一途今初一行问入舍禅即是自行记云舍禅者第四禅也亦可別圆忘怀之舍忘彼禅故名舍次一行入悲禅即是化他然菩萨入定放光种种利益具出华严思益也婆娑云初禅修悲易二禅修喜易三禅修慈易四禅修舍易此慈悲喜舍四禅名为四无量心是菩萨行也。


△二问精进。


又见佛子未尝睡眠经行林中勤求佛道。


即是般舟念佛等法门耳般舟翻佛立此举除睡中最以九十日常行故也未尝睡眠精进可知。


△三问戒。


又见具戒威仪无缺净如宝珠以求佛道。


威仪无缺即初不缺戒净如宝珠即第十究竟戒此於十戒中举其初後十戒名出大论大经。


△四问忍。


又见佛子住忍辱力增上慢人恶骂捶打皆悉能忍以求佛道。


问生法二忍也阿含云力有六种一小儿啼为力二女人瞋为力三国王憍为力四罗汉进为力五诸佛悲为力六比丘忍为力也。


△五更问禅。


又见菩萨离诸戏笑及痴眷属亲近智者一心除乱摄念山林亿千万岁以求佛道。


除五葢也离戏笑是却掉悔葢离痴眷属是除瞋葢亲近智者是除疑葢一心除乱是除贪葢摄念山林是除眠葢。


△六问檀二初明四事施。


或见菩萨肴膳饮食百种汤药施佛及僧名衣上服价直千万或无价衣施佛及僧千万亿种旃檀宝舍众玅卧具施佛及僧清净园林华果茂盛流泉浴池施佛及僧。


△二结成施。


如是等施种种微玅欢喜无厌求无上道。


前三行正明四事施谓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也第四行施园林等第五行结成所施之意名衣者阿含云迦叶出家时选择家中最下衣裳得一弊衣其价直十万两金作僧伽梨衣肴菹也膳美食也。


△七问般若三初不可说而说般若。


或有菩萨说寂灭法种种教诏无数众生。


△二不可观而观般若。


或见菩萨观诸法性无有二相犹如虗空。


三而说而观论般若。


又见佛子心无所着以此玅慧求无上道。


此三行科文已明第三一行言语道断心行所灭即说不可说观不可观而论般若也。


△六问涅槃六初总标起塔。


文殊师利又见菩萨佛灭度後供养舍利。


△二塔数。


又见佛子造诸塔庙无数恒沙严饰国界。


△三塔量。


宝塔高玅五千由旬纵广正等二千由旬。


△四塔相。


一一塔庙各千幢幡珠交露幔宝铃和鸣。


△五供养。


诸天龙神人及非人香华伎乐常以供养。


△六总结。


文殊师利诸佛子等为供舍利严饰塔庙国界自然殊特玅好如天树王其华开敷。


今见他土佛般涅槃佛子慕德为树塔庙即表无量悉归一也梵云塔婆此云方坟树王者即波利质多正供舍利傍严佛国土天龙伎乐等者以塔藏身界故供养者福大不同殿堂形貌安处长阿含云佛临灭时有梵摩比丘在佛前执扇扇佛佛却去之阿难思念此比丘常随侍佛今末後乃却之者云何佛告阿难今俱尸城十二由旬天神畟塞诸天神等皆欲供养而此比丘有大威德光明映蔽使不近近是故令却阿难问以何因缘故有是身光佛言昔於毗婆尸佛时以欢喜心手执火炬照彼佛塔由是福光明乃尔火照既尔余皆准知。


△二请答二初举疑事述请三初举见此土事。


佛放一光我及众会见此国界种种殊玅。


△二举见他土事。


诸佛神力智慧希有放一净光照无量国。


初举此土事以白毫为本故先举及诸事故言种种二他土事以诸佛为本总摄余五瑞。


△三请答决众疑。


我等见此得未曾有佛子文殊愿决众疑。


△二释四伏难二初正释。


四众欣仰瞻仁及我世尊何故放斯光明。


连下三行释四伏难者文殊内心构难不肎时答其意有三一此瑞希奇不可仓卒轻尔有判二智众如海谦光推高三靳固前却生众渴仰故以伏难潜而拒之弥勒彰灼释难意亦有三一瑞大疑大若不为释忧兕在怀妨闻正说二众海乃多机在仁者三阖众瞻仁故知注诚殷重所以彰言释难请令时答初伏难者因正请生请云佛子文殊愿决众疑文殊仍此起初伏难汝云众疑众未曾疑若疑应问众既不疑我何所决弥勒即以第一偈释云四众欣仰瞻仁及我及我欲令我问瞻仁欲得仁答。


佛子时答决疑令喜何所饶益演斯光明。


文殊因此又起第二难众同有疑不易可答待佛出定然後决疑弥勒即以第二偈释若有疑在怀忧兕不泰应以时答復知如来何时定起。


佛坐道场所得玅法为欲说此为当授记。


文殊因此又起第三难我与仁者同居学地欲测佛意微共筹量独令我答於理不可弥勒即以第三偈释我亦微心下思踟蹰两楹为说玅法为当授记故言佛坐道场(乃至)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众宝严净及见诸佛此非小缘。


文殊因此起第四难若如汝说即是释疑何烦我答弥勒即以第四偈释安得以我犹豫之心而判大事故言示诸佛土此非小缘文殊伏难既穷谦光亦止後一偈结请答也此四伏难者昔光宅受於次师次师受於江北钊(音昭)师既是先贤文外巧思故今用之下文文殊决答於偈後分明判答处即断此四伏疑其意例然。


△二结请。


文殊当知四众龙神瞻察仁者为说何等。


△五答问序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文又四初惟忖答二初标章。


尔时文殊师利语弥勒菩萨摩诃萨及诸大士善男子等如我惟忖。


惟思忖量也惟今如昔忖昔如今然文殊古佛岂应不知迹示思惟也。


△二正惟忖。


今佛世尊欲说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击大法鼓演大法义。


欲说大法者答说法瑞雨大法雨者答雨华瑞吹大法螺者答大众心喜瑞击大法鼓者答地动瑞演大法义者答放光瑞欲说大法者惟昔诸佛说无量义後则开权显实收无量而归于一忖於今佛既说法已亦应开权显实会无量以归一一者即大法也雨大法雨者惟昔诸佛雨华之後普入圆因住行向地忖於今佛亦然吹大法螺者惟昔四众见瑞欢喜得未曾有鄣除机动即改人行教理皆一忖今众喜亦然击大法鼓者惟昔地动已後即有六番破无明贼忖於今佛亦然声教极妙故演大法义者惟昔诸佛放白毫光後即说法华忖於今佛亦然广明五佛道同既是佛道故言演大法义也唯少入定一瑞然而五瑞莫不皆由入定意则兼含矣又別释欲说大法是总下四句是別雨吹击演开示悟入以对住行向地是也初如种子得雨萌开开於十住佛知见次如吹螺改号得十住闻法改入十行示佛知见三如击鼓戒兵从十行闻法改入十向悟佛知见也演之言布横竪广深乃展演之义在十向闻法入於十地入佛知见穷源尽边深广备足矣也。


△二略曾见答。


诸善男子我於过去诸佛曾见此瑞放斯光已即说大法是故当知今佛现光亦復如是欲令众生咸得闻知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故现斯瑞。


初以己智惟忖今以略曾见答他土问也今见如昔昔秪如今欲令众生闻知者即是闻思两慧亦是信法两行。


△三广曾见答三初引一佛同三初明时节。


诸善男子如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


弥勒因光横见以问文殊引昔竪见以答如过去劫既云无量无边是则不可思议矣。


△二标名。


尔时有佛号日月灯明如来应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标名同者其通号同也日是慧月是定定慧是自行德灯明是化他德又日月灯是三智今佛亦三智故言同耳记云通号者应身皆具十号故名为通法身望应亦得义立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故应号即法号也然释法号須从法立如止观云乘无二智来契正觉即名如来以无二理徧入诸法名应供了不二智智体无偏名正徧知知无二法互通法界虽无来往徧入三世名明行足无二之法性冥三德名善逝理徧一切具三世间名世间解能解此理无復有过上名无上士解此理故能调难调调十法界名调御了法界法名丈夫契此理故一切宗仰过於人天之上名天人师觉此理故名之为佛达此理故而为三世之所敬故名世尊。


△三说法三初始说顿教同。


演说正法初善中善後善其义深远其语巧玅纯一无杂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初开顿教大乘七善也初中後善者即是顿教序正流通名为时节善其义深远则顿教了义之理此名为义善其语巧玅即顿教八音所吐也会理直说悦菩萨心此名为语善纯一无杂者不与二乘共即是顿教独一善具足者明界内外满字法即顿教圆满善清白者无二边瑕秽即顿教调柔善南岳云是行善耳梵行之相即顿教无缘慈善。


△二顿後开渐同。


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度生老病死究究涅槃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为诸菩萨说应六波罗蜜。


四谛法即是古佛於顿後开渐与今同答上问为说涅槃也十二因缘者答上问为说缘觉也说六波罗蜜者答上问修种种行也。


△三开权显实同。


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一切种智。


此明古佛开顿渐後即显实之说也始终究竟此答弥勒见他土佛般涅槃涅槃後起塔之问也。


△二引中二万佛同。


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灯明次復有佛亦名日月灯明如是二万佛皆同一字号日月灯明又同一姓姓颇罗堕弥勒当知初佛後佛皆同一字名日月灯明十号具足所可说法初中後善。


初引一佛备举顿渐说法同中引二万佛但举说顿同故言初中後善後引一佛但举开渐同所以然者互举耳指前可知姓颇罗堕者即婆罗门十八姓中一姓也本行集翻名重幢。


△三引最後一佛同三初曾见事与今已同。


其最後佛未出家时有八王子一名有意二名善意三名无量意四名宝意五名增意六名除疑意七名响意八名法意是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是诸王子闻父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悉舍王位亦随出家发大乘意常修梵行皆为法师已於千万佛所植诸善本。


昔佛八子今佛一子数虽不等並出同居之土土有见思俱示有子有子事同一八赴缘別有所表生一子表一道清净生八子表八正道数异义同。


△二曾见事与今今同二初现相同二初明此土六瑞。


是时日月灯明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说法同)说是经已即於大众中结跏趺坐入於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入定同)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雨华同)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地动同)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等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众喜同)尔时如来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靡不周徧(放光同)。


△二明他土六瑞。


如今所见是诸佛土。


总云如今所见则知昔佛他土六瑞亦与今同。


△二疑念同。


弥勒当知尔时会中有二十亿菩萨乐欲听法是诸菩萨见此光明普照佛上得未曾有欲知此光所为因缘。


尔时会中菩萨疑念即与今弥勒同。


△二曾见事与今当同六初因人同。


时有菩萨名曰玅光有八百弟子。


昔佛定起因妙光菩萨说经今佛定起因身子说经即是所因人同也昔佛八子师於妙光如来定起对告妙光又付托妙光今佛子罗云亦师身子今佛从定起亦对告身子至迹门竟又付托身子是则古今与同矣疑者云妙光是菩萨身子是声闻此云何同須知昔事已彰称为菩萨今事未发且言声闻比及发迹身子是大菩萨非同何谓昔妙光垂迹何必不作声闻特是文殊巧说方便隐显耳。


△二说法名同。


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玅光菩萨说大乘经名玅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说经名同即妙法同耳也。


△三时节同。


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四唱灭同。


日月灯明佛於六十小劫说是经已即於梵魔沙门婆罗门及天人阿修罗众中而宣此言如来於今日中夜当入无余涅槃。


昔佛说法华即时唱入灭亦如迦叶佛以土净故於法华唱灭即入灭也今佛说宝塔品中明如来不久当入涅槃化导已毕唱灭事齐也。


△五授记同。


时有菩萨名曰德藏日月灯明佛即授其记告诸比丘是德藏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净身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昔佛授德藏菩萨记今佛授身子声闻记岂得是同昔事已成故言菩萨记正是会三归一声闻得记也若说昔授声闻记者佛从定起更何所论此葢文殊巧谈故不发迹耳不发迹者明所隐意意待定记耳多陀阿伽度此云如来阿罗诃此云应供三藐三佛陀此云正徧知此十号中举其三也净名云若我分別此三者穷劫不尽。


△六灭後通经同五初明时节。


佛授记已便於中夜入无余涅槃。


△二出其人。


佛灭度後玅光菩萨持玅法莲华经。


△三明久近。


满八十小劫为人演说。


△四明所化众二初明已成弟子。


日月灯明佛八子皆师玅光玅光教化令其坚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诸王子供养无量百千万亿佛已皆成佛道其最後成佛者名曰然灯。


已成即八子行成久已得佛。


△二明当成弟子。


八百弟子中有一人号曰求名贪着利养虽復读诵众经而不通利多所忘失故号求名是人亦以种诸善根因缘故得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供养恭敬尊重赞歎。


引八子八百者近则释疑密开寿量释疑者或谓弥勒是补处为大文殊非补处为小小不应答大不应问故举八百宜应有问也玅光昔亲对佛先又为师所以释疑非谬密开寿量者八子最小得成佛号曰然灯即是定光玅光即是文殊是释迦九世祖师孙今成佛祖为弟子师弟无定将密显生非生灭非灭之意也问弥勒昔见诸佛曾闻法华今何疑问答时众机宜应須扣发耳玅乐云九代祖师者若据八子皆师玅光得玅光居八代之首八子最後名然灯然灯既为释迦之师是故玅光为九代祖也生非生等者既师弟更互当知师弟之生实非生尔前曾灭实非灭也必久曾证非生非灭常住之理故今迹示生灭耳又迹难测故生非生本理玅故灭非灭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


△五结会古今。


弥勒当知尔时玅光菩萨岂异人乎我身是也求名菩萨汝身是也。


△四分明判答。


今见此瑞与本无异是故惟忖今日如来当说大乘经名玅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今昔六瑞既同惟忖决定不谬略曾广曾皆决定也当说大乘者决定前云说法瑞也名玅法莲华者决定前云雨华瑞也教菩萨法者决定前云众喜瑞也佛所护念者决定前云地动瑞也兼总入定悉在其中矣。


△二偈颂二初颂广曾见答二初颂最初一佛同。


尔时文殊师利於大众中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数劫有佛人中尊号日月灯明世尊演说法度无量众生无数亿菩萨令入佛智慧。


△二颂最後佛三同三初颂曾见事与今已同。


佛未出家时所生八王子见大圣出家亦随修梵行。


△二颂曾见事与今今同二初颂此彼六瑞同二初此土六瑞。


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於诸大众中而为广分別佛说此经已即於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诸天龙鬼神供养。


△中尊一切诸佛土即时大震动佛放眉间光现诸希有事。


於中而长出天鼓自然鸣者表无问而自说也现诸希有事即总颂诸瑞。


△二他土六瑞五初见六趣同。


此光照东方万八千佛土示一切众生生死业报处有见诸佛土以众宝庄严瑠璃颇梨色斯由佛光照及见诸天人龙神夜叉众乾闼紧那罗各供养其佛。


三行为四初半行重颂总瑞次一句正举六趣故云一切次一句总明生死因果及处生死两字总标也业因报果处即二十有次一行明所依土前长行之文及问答中皆不云光色乃至此方云者前岂应无次一行明诸趣供养意表机成当知前亦非无也问既云庄严即是净土那云道同耶答净由光照元具六道净土则无恶道之名故知非但色净由光亦乃众宝具足各供则指万八千土。


△二颂见佛同。


又见诸如来自然成佛道身色如金山端严甚微玅如净瑠璃中内现真金像。


自然成佛道者方便道则加心修习发真道即是自然任运与理合也又自然成佛道是报身瑠璃是法身本净金像是应物现形也。


△三颂说顿同。


世尊在大众敷演深法义。


此则将法约人法既深玄当知必运大机而开顿教此颂上纯一无杂也。


△四颂说三乘同。


一一诸佛土声闻众无数因佛光所照悉见彼大众或有诸比丘在於山林中精进持净戒犹如护明珠又见诸菩萨行施忍辱等其数如恒沙斯由佛光昭。


此即将人约法人既二乘必知开三藏说也是颂上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虽不颂出缘觉兼摄在中次二行颂上六度大乘也。


○行施忍辱等等余禅慧二度耳而以比丘为六度菩萨者前发问偈中既云又见菩萨而作比丘於此比丘为菩萨义亦无妨也。


△五颂菩萨修行同。


又见诸菩萨深入诸禅定身心寂不动以求无上道又见诸菩萨知法寂灭相各於其国土说法求佛道。


△二四众疑念同。


尔时四部众见日月灯佛现大神通力其心皆欢喜各各自相问是事何因缘。


颂昔佛四众疑念如文可解也。


△三颂曾见事与今当同六初颂因人同。


天人所奉尊适从三昧起赞玅光菩萨汝为世间眼一切所归信能奉持法藏如我所说法唯汝能证知世尊既赞歎令玅光欢喜。


世间眼者言菩萨为世间出世间之眼目化导於人也。


△二颂说法同。


说是法华经。


△三颂时节同。


满六十小劫不起於此座所说上玅法是玅光法师悉皆能受持。


此约难思延促劫智也玅光皆悉受持昔佛法也此亦如身子受佛付嘱也。


△四颂唱灭同四初唱灭。


佛说是法华令众欢喜已寻即於是日告於天人众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我今於中夜当入於涅槃。


此是昔佛唱灭与今佛同寻继。


△二嘱累。


汝一心精进当离於放逸诸佛甚难值亿劫时一遇。


此是昔佛嘱累亦与今佛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我灭度後当珍敬波罗木叉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三悲泣。


世尊诸子等闻佛入涅槃各各怀悲恼佛灭一何速。


此时众闻佛入灭而生悲泣亦与今佛同如大经云涕泣盈目徧体血现如波罗奢华此即重法慕人之志也。


△四安慰。


圣主法之王安慰无量众我若灭度时汝等勿忧怖。


此昔佛慰谕时众亦与今佛同如遗教经云汝等比丘勿怀悲恼若我住世一劫二劫会亦应灭会而不离终不可得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无所益例如今佛付弥勒(其义见记)。


△五颂授记同。


是德藏菩萨於无漏实相心已得通达其次当作佛号曰为净身亦度无量众。


无漏实相谓圆玅三谛之法也无漏者收摄三谛无漏失也实相者离虗妄分別之相名为实相即无相之相也。


△六颂灭後通经同五初颂灭後时节四众得益。


佛此夜灭度如薪尽火灭分布诸舍利而起无量塔比丘比丘尼其数如恒沙倍復加精进以求无上道。


薪尽火灭者大小乘中各自不同小乘佛以果报身为薪智慧为火慧依报身身灭智亡大乘佛以机为薪逗应为火众生机尽应形亦亡倍復加精进者应以灭度度者也。


△二颂能弘经人。


是玅光法师奉持佛法藏。


△三颂弘经时节。


八十小劫中广宣法华经。


△四颂所益弟子二初颂已成弟子。


是诸八王子玅光所开化坚固无上道当见无数佛供养诸佛已随顺行大道相继得成佛转次而授记最後天中天号曰然灯佛诸仙之导师度脱无量众。


△二颂当成弟子。


是玅光法师时有一弟子心常怀懈怠贪着於名利求名利无厌多游族姓家弃舍所习诵废忘不通利以是因缘故号之为求名亦行众善业得见无数佛供养於诸佛随顺行大道具六波罗蜜今见释师子其後当作佛号名曰弥勒广度诸众生其数无有量。


△五结会古今。


彼佛灭度後懈怠者汝是玅光法师者今则我身是。


△三颂分明判答三初颂说大乘经。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


此颂说经科文已见又前弥勒释四伏难令文殊决定有答此中是文殊断四伏疑令弥勒莫復更问初第一疑因文殊广引先佛曾说法华故弥勒潜疑欲问诸佛赴缘人时各异古佛虽名法华今佛何必如此文殊即以此第一偈断云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以是知今佛欲说法华经此断其疑名之问也。


△二颂教菩萨法。


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


弥勒因此又疑自有名同义同自有名同义异此名何所显召文殊即以第二偈断云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此断其疑体之问也。


诸人今当知合掌一心待佛当雨法雨充足求道者。


弥勒因而又疑实相无相何人会之故文殊以此第三偈断其疑宗之问。


△三颂佛所护念。


诸求三乘人若有疑悔者佛当为除断令尽为有余。


弥勒因而又疑佛雨法雨止洽菩萨亦润二乘文殊即以第四偈断其疑用之问也弥勒联翩构疑文殊频烦为断既事穷理尽即得之於怀可谓善於问答具二庄严光宅但知述於钊师释四伏难使文殊必答显弥勒之美不见文殊释四伏疑令弥勒不问抑於玅德之能此义出天台非传他疏。

 

玅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此品一经之正宗万法之都会证信证此发起发此譬喻譬此乃至流通通此释此品题为二先略次广略则三种方便广则十双权实三种方便谓法用能通秘妙三也言法用者方即法便即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三权是矩是方一实是规是圆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言能通者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於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真实得显功由方便此从能显得名故以门释方便经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此义可释他经非今品意言秘妙者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达於方即是真秘点衣内之珠与王顶之珠无二无別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別方法及门即是秘妙经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須说我法妙难思故以秘妙释方便正是今品之意故言方便品也言十双权实者一事理二理教三教行四缚脱五因果六体用七渐顿八开合九通別十悉檀於此十中復约生起次第权实本迹等八意详而释之然亦不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之义。


△二就正说分为两初略开三显一二广开三显一初文又二初开三显一二胜疑致请初文又二初长行并十七行半偈歎二智二三行半偈正略开显动执生疑初文又二初长行二十七行半偈初文又二初寄言歎二智二绝言歎二智初文又二初明诸佛权实二明释迦权实初文又三初双歎二双释三双结初文又二初经家提记。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问佛常在定何故言起答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先入无量义定即入法华三昧今佛亦然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亦安心实相告舍利弗者小乘中智慧第一将欲因其破小智显大智故先告之以动群辈。


△二正歎二智二初歎实智。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


诸佛智慧即实智也此智慧体即一心三智也甚深无量者明佛实智竪彻如理之底故言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言无量。


△二歎权智。


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智慧门即权智也葢是自行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道中道中名实道前名权也难解难入者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十住始解十地为入举其初後中间难示难悟可知矣別举小乘不能知者彼执重故別破之无机逃走故言不知华严聋哑瞽聩故言不知方等弹斥保住艹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心无希取故言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今古诸佛道同犹怀疑惑故言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同二乘是亦不知也。


△二双释二初释实智。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


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所以实智甚深内行纯厚尽行道法所以实智无量。


△二释权智。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由於勇猛精进所以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德化所以名称普闻。


△三双结二初结实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称理究竟故言成就到彼岸底故言甚深。


△二结权智。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机适会故言随宜非七方便人所知故言难解。


△二明释迦权实三初双歎二初歎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


实智不圆则佛道不成既云成佛一成一切成。


△二歎权实。


种种因缘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四十余年以三种化他权实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譬喻者小乘以芭蕉水沫为譬大乘以乾城镜幻等为譬广演者能於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方便也引导离诸着者说散十善离三涂着说静十善离欲界着说三藏法离见思着说菩萨法离涅槃着说佛法则离顺道法爱着。


△二双释。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如来二字释实智良以从真如实相中来而成正觉也方便释权智知见波罗蜜者双举权实之知见也然一切种智名实知佛眼名实见道种智名权知法眼名权见以其俱到事理边底故名波罗蜜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也。


△三双结二初结实智。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广大明横深远明竖如此实智非横非竪寄言往歎论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葢俱大也。


△二结权智。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无量者即佛地四等也无碍即佛地四辨也能於一辞一义旋出无量乐说不穷力即十力畏即四无畏禅尽禅之实相定即首楞严定三昧即王三昧深入无际结成竪深也成就下结成横广也。


△二绝言歎二智二初绝歎因由二初举绝歎之由。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別巧说诸法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再举权实为绝歎之由表郑重殷懃耳能善分別巧说诸法者举权智也言辞悦可众心者举实智也。


△二指绝言之境。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举要创指之端也无量无边指权未曾有法指实言此二法佛悉成就修道得故此那可说若单明一事不应言悉既双指权实其意明矣。


△二正绝言歎二初绝言歎。


止舍利弗不須復说。


印师云欲令因止生其疑请之心也观师云实法难知故先抑止惊其常情今明此法深寂言语道断体不可说故止而歎之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伤其善根所以止之。


△二释止歎意二初明佛是最上人修得最上法不可说二初明最上人权实横满不可说。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难解之法。


△二明最上人权实竪深不可说。


唯佛与佛乃能究尽。


此释止歎之意成就对不成就乃至难解对不难解此是横明成就修道得故不可说唯佛与佛能究尽边底如十五日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徧如此竖深修道得故故不可说。


△二明甚深境不可思议故不可说二初略标权实章。


诸法实相。


诸法权也实相实也。


△二广释权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等。


诸法实相者略标甚深权实境也诸法谓百界千如即实之权也实相谓中道理体即权之实也。


○所谓诸法等者广释甚深权实境也相以据外览而可別性以据内自分不改主质名为体功能为力构造为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後报为末所归趣为究竟等若作如义初後皆空为等若作性相义初後相在为等若作中义初後皆实相为等今不依此等三法具足为究竟等南岳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为十如也天台云依义读文凡有三转一云是相如乃至是报如二云如是相乃至如是报三云相如是乃至报如是若皆称为如者如名不异即空义也若作如是相等点空相性名字施设即假义也若作相如是等如中道实相之是即中义也分別令易解故明空假中得意为言空即假中约如明空一空一切空点相明相一假一切假就是论中一中一切中非一二三而一二三不纵不横名为实相若依义便便作三意分別若依读便当依偈文云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唯佛与佛究竟此法此之十如乃是十界上因果之法是十法摄一切法又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九界为权佛界为实细论各具权实(一界各具九故)然此权实不可思议乃是诸佛二智之境以此为境何法不收此境发智何智不发故荆溪云指的妙境出自法华正指此也文句云今作四番释一约十法界二约佛法界三约离合四约位经云诸法故用十法界释经云佛所成就希有之法故用佛法界释经云止止不須说我法玅难思故用离合释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故用位释也一约十法界者谓六凡四圣法虽无量数不出十一一界中虽復多派不出十如如地狱界当分自具相性乃至本末亦具畜生界相性本末乃至具佛法界相性本末无有缺减故阿毗昙婆沙云地狱之道成就他化天法即是其例余九法界亦如是当知一一界皆互具余九界十如若照自位九界十如皆名为权照其自位佛界十如名之为实一中具无量无量中具一所以名为不可思议凡夫虽具绝理情迷二乘虽具舍离求脱菩萨虽具照则不周名不了了如来洞览横竖具足唯独自明了余人所不见不可宣示故止止绝言耳玄义境妙中已说今不具记二约佛法界释者佛界非相非不相而名如是相指万善缘因故下文云众宝庄校也佛界非性非不性而名如是性指智慧了因故下文云有大白牛也(云云)佛界非本非末非不本非不末而言本末本即佛相末即佛报是自行权也佛界非等非不等而言究竟等指於实相故标章云实相是自行实也即实而权故言本末即权而实故言为等此是如来自行权实最为无上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横广竖深而无有上故标章云诸法实相例亦应言诸法实性实体乃至实究竟等但略举一以蔽诸耳如来遍照横竪悉周如观掌果祇为凡夫如双盲二乘如眇目菩萨夜视矇胧不晓不可得说故止止绝言也三约离合释者若佛心中所观十界十如皆无上相乃至无上果报惟是一佛法界如海总万流如千车共辙此即自行权实若随他意则有九法界十如相性等即是化他权实即是自行化他权实随他则开随自则合横竖周照开合自在惟佛与佛乃能究尽凡夫则诽谤不信二乘则迷闷不受菩萨则尘杌未明为此义故止止绝言也四约位释者如是相谓一切众生皆有实相本自有之乃如来藏之相貌也如是性即是性德智慧第一义空也如是体即是中道法性之理也是为三德通十法界位位皆有。


○故是不可思议不可得说所以止止绝言也妙乐云所以四释者明理摄遍故约十界释明自证极故约佛界释明佛化用故约离合释明三德遍故约诸位释若望止观互有宽狭今具四释则此宽彼狭此但正报不语三千则此狭彼宽名目虽然理必齐等因必具果正必有依。


△二十七行半偈颂长行二初寄言歎二智二初合颂歎二佛二智二初颂歎诸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


世雄者颂上诸佛智慧也不可量颂上甚深无量此颂诸佛实智也次三句即颂诸佛权智也。


△二颂歎释迦二智。


佛力无所畏解脱诸三昧及佛诸余法无能测量者。


佛者颂吾从成佛也正颂实智力无畏等颂诸功德是颂权智余法者即指化他之权是实智之余助耳正颂上种种因缘等也。


△二合颂二佛释歎结歎。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甚深微玅法难见难可了。


初二句此颂上诸佛释歎佛曾亲近百千诸佛尽行道法之文甚深微玅法颂上结歎实智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难见难可了颂上结歎权智意趣难解也。


於无量亿劫行此诸道已道场得成果我已悉知见。


颂上释迦知见波罗蜜皆已得具足行道已举因具足成果举果具足我已悉知见颂知见广大深远。


△二绝言歎二智五初颂不思议境。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颂上不思议境十如但举初後中间略可知义之一字兼究竟等。


△二追颂绝言境。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追颂取要言之佛悉成就也。


△三追颂正绝言歎。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追颂止止不須说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言语道断故云相寂灭。


△四颂不知人八初总拣不入者。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


即是七方便人也。


△二拣能入者。


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即圆教十信故言信力坚固者长行明究竟佛知今颂中明初信知此乃互举耳。


△三拣二乘不知。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一切漏已尽住是最後身如是诸人等其力所不堪。


△四举身子不知。


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


尽思度量即极力竭思之谓余皆准此。


△五举诸弟子不知。


正使满十方皆如舍利弗及余诸弟子亦满十方刹尽思共度量亦復不能知。


△六举支佛不知。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後身亦满十方界其数如竹林斯等共一心於亿无量劫欲思佛实智莫能知少分。


△七举发心菩萨不知。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了达诸义趣又能善说法如稻麻竹苇充满十方刹一心以玅智於恒河沙劫咸皆共思量不能知佛智。


发心语通或可六度菩萨三僧祇未断惑名为发心或可指上诸天及世人等自摄得六度而发心之语別拟通別二教初心之人皆名新发意菩萨也。


△八拣不退菩萨不知。


不退诸菩萨其数如恒沙一心共思求亦復不能知。


通教不退断界内惑所以不知別理別教地前亦有证行位不退等亦所不知也。


△五颂难解法唯佛能知实相境。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甚深微玅法我今已具得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不思议者颂所止之境甚深妙法颂第一希有难解之法我今下三句颂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也此明诸佛道同俱皆究竟故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


△二三行半正略开显动执生疑二初诸佛显实三初明诸佛道同。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


此论诸佛化道是同。


△二劝信。


於佛所说法当生大信力。


△三正显实。


世尊法久後要当说真实。


即是显真动昔之执生今之疑故下文云将非魔作佛正由闻此语佛既以如实语而劝信之何事翻疑为防因疑起谤者所以劝信开显。


△二释迦开三三初正明开三。


告诸声闻众及求缘觉乘我令脱苦缚逮得涅槃者。


将显二乘昔证俱非故云逮得涅槃者又解可拟於六度菩萨乘何以知之修六度行即免四趣缚未能入灭度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远乃及耳又六度行前是度他故言我令脱苦缚後取无漏故言逮得涅槃此义推之知是六度乘也又下句云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若不指此将何为三不应重数二乘为三乘也。


△二正斥三乘。


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皆是虗伪。


△三出立三之意。


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


意是权引离诸苦故非真实但是方便门耳。


△二腾疑致请二初叙疑二初经家叙二初千二百疑。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


△二四众疑。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上既斥三乘皆是方便今此叙疑但在二乘者何以其执重疑深所以偏举耳至下文陈疑中即云求佛诸菩萨是知三乘俱疑矣。


△二正生疑二初疑佛二智二初总疑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何故殷懃称歎方便。


△二別疑二智二初疑实智。


而作是言佛所得法甚深难解。


△二疑权智。


有所言说意趣难知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此三段文疑权实二智总別己分葢由闻诸佛语无异要当说真实疑何则佛昔说三乘智慧同证不差但其余习有尽不尽耳今忽称歎如来二智非我所及是故疑佛二智也。


△二疑己所得。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到於涅槃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一解脱者藏教三人同一解脱此是自疑所得三乘圣道是真出要我修此理亦到涅槃今者忽言皆是方便未审何法是其真实故言不知是义所趣。


△二正请决文有三请三止三第一请二初长行二初陈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而白佛言世尊何因何缘殷懃称歎诸佛第一方便甚深微玅难解之法。


△二陈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闻如是说今者四众咸皆有疑唯愿世尊敷演斯事世尊何故殷懃称歎甚深微玅难解之法。


此正请文中有三请二止之文兼前为三止也瑶龙二师云初止为理深难解初请为自他求决次止为惊疑不信次请为久植必解後止为必谤堕苦後请为利根得益天台云佛预知三周得益前後不俱是故三抑俟其三请也。


△二偈颂六初颂疑实智。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


△二颂疑权智。


自说得如是力无畏三昧禅定解脱等不可思议法道场所得法无能发问者我意难可测亦无能问者无问而自说称歎所行道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三明三乘四众疑。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今皆堕疑网佛何故说是其求缘觉者比丘比丘尼诸天龙鬼神及乾闼婆等相视怀犹豫瞻仰两足尊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初一句明声闻後二行明缘觉中间及求涅槃者即明六度菩萨何以得知上云逮得涅槃者此中称及及者此菩萨自求涅槃又以及他故异二乘知是菩萨也。


△四明身子疑。


於诸声闻众佛说我第一我今自於智疑惑不能了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身子今疑三乘依教修证未尝有谬若云方便非真实者为是所证果非实耶为是所行因非真耶。


○智据正经属身子尔。


△五明佛子疑。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六总明同疑请。


诸天龙神等其数如恒沙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又诸万亿国转轮圣王至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第二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不須復说若说是事一切世间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止意者恐怀疑故。


△第二请。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所以者何是会无数百千万亿阿僧祇众生曾见诸佛诸根猛利智慧明了闻佛所说则能敬信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唯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第三止。


佛復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坠於大坑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次佛止之护上慢故。


止止不須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第三请。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唯愿说之唯愿说之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已曾从佛受化如此人等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无明黑暗名长夜若能敬信必出生死海名安稳。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我为佛长子唯垂分別说是会无量众能敬信此法佛已曾世世教化如是等皆一心合掌欲听受佛语我等千二百及余求佛者愿为此众故唯垂分別说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二广明开三显一七品半文为三周三初为上根人法说二为中根人譬说(入譬喻品中)三为下根因缘说(入化城品初)初文又五初正法说二身子领解(起譬喻品初)三佛述成四与授记五四众喜初文又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文又三初许说三初顺许。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殷懃三请岂得不说。


初是顺岂下许。


△二戒许。


汝今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別解说。


初是诚吾下许谛听是闻慧善思是思慧念之是修慧。


△三拣许。


说此语时会中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五千人等即从座起礼佛而退所以者何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此失是以不住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说此语时是拣众许五千在座故如来三止今将许说威神遣去故名拣众五浊障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根深未得谓得名增上慢未得三果未证无学有如此失者谓障执慢三种之失也而不制止者上闻开三显一言略义隐犹未生谤足作繫珠因缘去则有益若闻广开三显一乖情起谤住则有损是不制止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今此众无復枝叶纯有贞实舍利弗如是增上慢人退亦住矣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枝叶细末不任器用此等执方便之方便於大非器大品云攀附枝叶弃於根本是人为不黠即此义也退亦佳矣者既以小自翳復妨他大光今退无谤法之愆復无障他之过故言佳矣上枝叶未去如来三止贞实愿闻故身子四请师弟鉴机非徒靳固也汝下即结许也。


△二受旨。


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受旨者即遵承禀命之谓。


△三正说二初明四佛章广明上诸佛权实二释迦章广明上释迦权实初文又二初总明诸佛章二列三世佛章初文又四初歎法希有。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鉢华时一现耳。


法譬双歎时乃说之者诸佛同出五浊必前开三如今世尊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久久稀疎故言时乃说之久而不说者为人未堪故时未至故五千未退故今人已堪时已至五千已去决定说大乘也优昙华此云灵瑞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王出此表三乘调熟已後方说妙法授法王记也。


△二说无虗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虗妄。


汝等当信者劝信无虗妄也此理至深理与昔异此言至妙言与昔反此行至普行与昔乖此人至胜胜於昔劣还指客作四种之麤而今皆妙恐物生谤故劝信也信无虗妄人说无虗妄法也。


△三开方便三初开。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意趣难解。


诸佛随三种机以方便说故云随宜佛意在实物莫能解故云意趣难解。


△二释。


所以者何我以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举今佛之权能以释诸佛之方便耳巧慧同故借此释彼如我以无数方便者诸佛开权亦如我也。


△三结。


四示真实五初标胜人法。


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是法非思量等此有两义或作结开权或正作显实结开权者佛意难知唯佛与佛能了禀教者谓三诸佛知一耳作显实者即属後文初标人法举无分別法惟是佛所知佛以无分別智解知无分別法即是显实义也。


△二标出世意。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初总释次分字总释者诸佛觉知如实之相乘此实道出应於世只令众得此实道唯为此事曾无他事除诸法实相余皆名魔事次分字释者一谓一实相也非三五七九故言一也其性广博博三五七九故名为大是诸佛出世之仪式故名为事众生有机能感於佛故名为因佛承机而应故名为缘此为如来出世之本意也。


△三重标。


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将欲分別重更提起以作解释之端耳。


△四正释四初理一二初正释。


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


此释理一復为四意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


○一约四位释者谛境不可知见唯佛智佛眼乃能知见若二智四眼则不能知见今取圆教住行向地分得佛眼佛智则能知见故寄此四位以释理一即约位显理也开者即是十住初破无明开如来藏见实相理如日出暗灭眼目有用故名为开缘修破惑故云使得清净示者即是十行惑障既除知见体显法界众德显示分明故名为示悟者即是十向障除体显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无二趣故名为悟入者即是十地事理既融自在无碍任运从阿到荼入萨婆若海故名为入。


○二约四智释者一道慧见道实性实性中得开佛知见也二道种慧知十法界诸道种別解惑之相一一皆示佛知见也三一切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即悟佛知见也四一切种智知一切法一相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识即入佛知见也。


○三约圆教四门横释者空门一空一切空即开佛知见也有门一有一切有即示佛知见也亦空亦有门一切亦空亦有即悟佛知见也非空非有门一切非空非有即入佛知见也能通则四所通则一开示悟入是能通之门所知所见是所通之理也。


○四约观心释者观於心性三谛之理不可思议此观门净名为开虽不可思议而能分別空假中心宛然无滥名为示空假中心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名为悟空假中心非空假中而齐照空假中名为入是为一心三观而分开示悟入之殊也所以约四种释者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故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见理故名为理一也。


△二结成。


舍利弗是为诸佛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


结成理一昔方便教亦得义论开示悟入而非佛知见故是权今明佛知见故是实实即理一也。


△二人一。


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


若就昔方便谓教化三乘理实而言即是化菩萨如彼穷子自谓客作贱人长者所观实为己子此即人一也。


△三行一。


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


三乘众行名之为诸为圆故诸即是一事此行何所至到唯趣佛之知见即行一意也。


△四教一。


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


圆顿之教名一佛乘故序品云说大乘经即是教义也自別教已去皆名有余即不了义非佛一乘今但以一佛乘者纯说佛法圆教乘也无余乘者无別教带方便有余之说无二者无般若中之带二无三者无方等中所对之三也如此二三皆无况三藏中三耶。


△五总结法同。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


△二列三世佛章三初过去佛二初开权。


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二显实。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诸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皆为一佛乘教一从佛闻法是谁闻法被众生兼得人一究竟皆得一切种智种智所知即是理一能知即是行一虽不次第四一兼足。


△二未来佛二初开权。


舍利弗未来诸佛当出於世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二显实。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三现在佛三初标出世意。


舍利弗现在十方无量百千万亿佛土中诸佛世尊多所饶益安乐众生。


如诸佛章中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於世此亦如是唯为饶益安乐众生故而出於世也。


△二开权。


是诸佛亦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而为众生演说诸法。


△三显实二初別明现在教一行一。


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是诸众生从佛闻法究竟皆得一切种智。


文具四一。


△三总明三世人一理一。


舍利弗是诸佛但教化菩萨欲以佛之知见示众生故欲以佛之知见悟众生故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


但教化菩萨是人一欲以下是理一。


△二释迦章五初开权。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着随其本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故而为说法。


我即现在释迦佛也先三後一如四佛不异故言亦復如是知诸众生有种种欲者即是五乘根性欲也过去名根现在名欲未来名性深心所着者即是根也方便者即是随宜开三乘权法也。


△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如此等者指权是实也佛乘是教一种智所知即理一能知即行一能得佛乘能得种智即兼人一。


△三举五浊释方便二初标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将举五浊先标其意上已说诸佛开权显实未明隐实施权其法清净湛如一空尚无带二(般若)带三(方等)之权况有单三(三乘)单五(加入天)之权秪为五浊障重实不得宣須施单三单五之权亦施带三带二之权故言於一佛乘分別说三。


△二举五浊四初唱数。


舍利弗诸佛出於五浊恶世。


△二列名。


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


△三体相。


如是。


劫浊无別体劫是长时刹那是短时但约四浊立此假名名为劫浊文云劫浊乱时即其义也众生浊者只是揽彼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名众生浊烦恼浊指五钝使为体见浊指五利使为体命浊指连持色心为体五浊相者四浊增剧聚在此时所谓嗔恚增极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极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麤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煎如水奔昏风波鼓怒鱼龙搅挠无一憀赖时使之然亦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诸天入麤澁园园生鬬心是名劫浊相贪海纳流未尝满足嗔虺吸毒扰诸世间痴暗顽嚚过於漆黑慢高凌下凌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无人谓有人无我谓有我十六知见六十二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自出是见浊相揽於色心立一主宰譬黐胶无物不着流宕六道处处受生是为众生浊相朝生暮殒昼出夕亡波转烟回瞬息不住此即命浊相若约次第以烦恼见为根本从此二浊成於众生也从於众生有连持命此四经时谓为劫浊。


○如是者明五浊体相也浊体及相不可具颁但略云如是经虽不具疏文略述。


△四释结。


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妬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说三。


劫浊乱时即劫浊众生垢重即众生浊悭贪是烦恼浊嫉妬是见浊不善之言通烦恼浊见浊诸根成就即命浊祗由此土众生五浊障重能障大乘故如来於一佛乘分別说三。


△四拣伪敦信二初拣真伪二初若不闻知非真弟子。


舍利弗若我弟子自谓阿罗汉辟支佛者不闻不知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事此非佛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若佛弟子自能信解若不信解非真弟子亦非罗汉所以敦逼时众令信受解文分二意初拣真伪若不闻不知非真弟子如世弟子随顺师法继嗣传灯若不闻不知则无法可顺何谓弟子如来昔说五浊开三汝既随顺得涅槃得闻得知名为弟子今五浊既除为汝说一何意不闻不知不闻者即不闻教一不知者即不知行一非真即非理一非弟子即非人一也。


△二闻不信受成增上慢。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比丘尼自谓已得阿罗汉是最後身究竟涅槃便不復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当知此辈皆是增上慢人所以者何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此第二明不信成上慢敦其使信何者汝自谓是後身身尚无量实非後身汝自谓究竟实非究竟未得谓得岂非增上慢耶真罗汉者浊除根利知非究竟不起上慢知非究竟信於究竟即信理一无增上慢即成行一信则信教是为教一是佛弟子则是人一也。


△二开除释疑二初开除二初除佛灭後。


除佛灭度後现前无佛。


若佛在世正说此经不信不受非真罗汉成增上慢若佛灭後方得罗汉者偏执权经不信圆法听许非增上慢。


△二好人难得。

 

所以者何佛灭度後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其义者是人难得。


佛虽入灭此经尚在不信不受应是上慢耶即得开除佛灭度後虽有此经解其义者此人难遇致令罗汉不信不解亦听许非增上慢。


△二释疑。


若遇余佛於此法中便得决了。


若佛灭後解经之人难遇得罗汉者永入涅槃耶即释云是人虽生灭度之想舍命已後便生界外有余之国值遇余佛得闻此经即便决了南岳云余佛者四依也罗汉遇之闻经决了又罗汉修念佛定见十方佛为说此经便得决了又凡夫行人苦到忏悔见十方佛为说亦得决了。


△五明无虗妄三初劝信释迦。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受持佛语。


△二劝信诸佛。


诸佛如来言无虗妄。


诸佛道同弥加信受。


△三结成不虗。


无有余乘唯一佛乘。


△二偈颂二初颂上许答二初颂拣许二初颂五千退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比丘比丘尼有怀增上慢优婆塞我慢优婆夷不信如是四众等其数有五千不自见其过於戒有缺漏护惜其瑕疵是小智已出众中之糟糠佛威德故去斯人尠福德不堪受是法。


上慢我慢不信四众通有但出家二众多修道得禅谬谓圣果偏起上慢在俗矜高多起我慢女人智浅多生邪僻不自见其过者三失覆心藏玼扬德不能自省是无惭人也若自见过是有羞僧也於戒有缺漏者律仪有失名缺定共道共有失名漏无道定等故内起恶觉如玉含瑕无律仪故外动身口如玉露玼覆罪自得故名护惜小智者不得学无学智而有世间小智妄谓有漏以为无漏小中之小故言小智也糟糠者是五千等但有世间禅无无漏禅定润故如糟但有文字解无理会之实故如糠又糟糠譬其无大机。


△二颂众已清净。


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枝叶譬非好器悉不任用故須遣之。


△二颂诫许。


舍利弗善听。


诫令善听。

 

△二颂正答二初颂四佛章二颂释迦章初文又四初颂诸佛章二颂过去佛章三颂未来佛章四颂现在佛章初文又五初颂施权二初颂正施权。


诸佛所得法无量方便力而为众生说众生心所念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先世善恶业佛悉知是已以诸缘譬喻言辞方便力令一切欢喜或说修多罗伽陀及本事本生未曾有亦说於因缘譬喻并祇夜优波提舍经。


诸佛所得法者修道得於诸权法也无量方便力下颂上无数方便种种因缘演说诸法也众生心所念者颂上随宜说法也颂中广出随宜之相即是照九法界机说七方便总言九七不可定判故言若干过去所习名性现在欣乐名欲善恶业者七方便传传迭为善恶佛悉知是己等者佛以权智照诸性欲然後随其所宜说九部经修多罗此云契经有通有別通则圣教之都名別则为十二部中直说法相者名修多罗伽陀此云孤起不重颂者是也本事者说本昔世界等事也本生者说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者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未曾有也因缘者一切佛语缘起事神皆名因缘也譬喻者如云月隐重山举扇喻之风息大虗动树训之祇夜此云重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优波提舍此云论议已上九部言昔施权为七方便人说也若十二部更有方广无问自说授记。


△二颂结施权意。


钝根乐小法贪着於生死於诸无量佛不行深玅道众苦所恼乱为是说涅槃。


前世根钝今世无机不堪闻大故云不行深妙道前世贪着鄣重今世众苦所恼唯可闻小故言为是说涅槃。


△二颂显实四初颂理一。


我设是方便令得入佛慧未曾说汝等当得成佛道所以未曾说说时未至故今正是其时决定说大乘我此九部法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以故说是经。


令得入佛慧颂上一大事因缘也决定说大乘总颂开示悟入佛知见也我此九部法或云小乘法大乘则有十二部小乘是灰断教无如意珠身故无方广无天鼓自然鸣故无无问而自说虽有授记以其少故故无授记此且从別为说通大为语大小俱有十二部部者类也亦谓十二分教此九部名在前已释。


△二颂人一。


有佛子心净柔软亦利根无量诸佛所而行深妙道为此诸佛子说是大乘经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以深心念佛修持净戒故此等闻得佛大喜充徧身佛知彼心行故为说大乘声闻若菩萨闻我所说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无疑。


颂上诸佛如来但教菩萨以明人一上直云云教化菩萨颂中广出诸方便人皆成实人有佛子心净即別教之人为此佛子说大乘经得记心喜即成圆教真实之人声闻若菩萨者声闻兼得缘觉若菩萨兼收六度及通教等菩萨皆成佛无疑即是七种方便无非佛子也。


△三颂教一。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於众生说佛智慧故。


颂上如来但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若十方佛唯说一法即是教一假名引导即方便教牒假名三教显佛慧一教其文分明无二者无通中半满相对之二也无三者无三藏中之三也此皆假名引导众生今唯一佛圆乘故云说佛智慧也。


△四颂行一。


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终不以小乘济度於众生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颂上诸有所作常为一事事即是行终不以小乘等即是颂上常为一事之意也佛自住大乘等颂上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後一行释不以小乘度之意。


△三颂劝信二初举果劝信二初举内心。


若人信归佛如来不欺诳亦无贪嫉意断诸法中恶故佛於十方而独无所畏。


此明佛心清净无明悭恡众恶已断净心中说故是可信。


△二举外色。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身相炳着光色端严内无惑暗外有光明口无欺诳为众所尊说大乘印则可信受。


△二举因劝信二初举昔誓愿。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我昔誓愿非但自誓菩提亦誓众生同入佛慧今酬誓故说是亦可信也。


△二明今愿满。


如我昔所愿今者已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今菩提既满众生亦入汝既自证佛慧亦验我誓不虗问本誓既普今众生尚多愿云何满答佛三世益物今明现在论愿满也。


△四举五浊四初总明五浊障大。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受苦诸佛兴悲悲苦相对故云相遇遇则尽令入於佛道故五浊不能障大无智不受故云障大也。


△二別明五浊障三五初众生浊。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坚着於五欲痴爱故生恼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善本者真如实相由不能於此种善根不感大也坚着於五欲即诸恶之本净名云由痴有爱则我病生。


△二命浊。


受胎之微形世世常增长薄德少福人众苦所逼迫。


观心释者一念心起即为未来作业业即胎胎业无穷世世不断即增长形即五阴阴亦名世寿命连持诸阴入世初从薄酪已至老死故名世世增长下二句明命浊相。


△三见浊。


入邪见稠林若有若无等依止此诸见具足六十二。


五见交加如稠林密茂若有是常见若无是断见因此二见生六十二如外道计我有四句色即是我离色是我色大我小我住色中我大色小色住我中四阴亦尔是为二十三世为六十并根本断常二见为六十二也。


△四烦恼浊。


深着虗妄法坚受不可舍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


△五劫浊。


於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闻正法如是人难度。


长时无佛法即是劫浊又上来四浊聚在时中故故名劫浊如是人难度者五浊障故不信一乘则不可度也。


△三为五浊故说小。


是故舍利弗我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槃。


为说三藏四谛也苦即苦谛苦必有因即集谛道即道谛涅槃即灭谛。


△四为大说小。


我虽说涅槃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


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折三界妄尽灭色取空则非真灭若体达无明本无常寂即是真灭本无虽寂若不修道无由契会故言佛子行道已来世得作佛。


△五颂不虗三初明释迦先开三。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二明诸佛後显实。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


释迦开三诸佛显实此互现耳。


△三正明不虗。


今此诸大众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前权後实诚言不虗诸佛道同勿生疑也。


△二过去佛章二初颂开三。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百千万亿种其数不可量如是诸世尊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演说诸法相。


△二颂显一二初略颂上三一。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於佛道。


皆说一乘法是颂教一化无量众生是颂人一令入於佛道是颂理一兼得行一。


△二约五乘广显一二初总约五乘显一。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天人羣生类深心之所欲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


天人群生类此举诸乘以明人一更以异方便是举诸行以显行一而兼得教一第一义即是理一若用圆妙正观即是实相方便此不名为异若用七方便观助显第一义者名异方便。


△二別约五乘显一三初开菩萨乘。


若有众生类值诸过去佛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德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作五乘释但是六度菩萨乘若作七方便则兼得通別菩萨乘何者三教大乘皆行六度而运心有异相心行六度即三藏菩萨无相则通教非相无相次第行六度即別教菩萨今但列六度未知定判属谁寻上文云更以异方便者非独六度菩萨即三教菩萨方便也昔闻法皆已成教一昔六度行皆已成行一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人一皆已成佛道皆已成理一。


△二开二乘。


诸佛灭度已若人善软心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此开声闻缘觉皆入一乘何以得知大品歎阿罗汉心调柔輭又净名云住调伏心是贤圣行是以知之昔善輭心皆成行一诸众生是人一成佛道是理一。


△三开人天乘二初约天人小善成缘因种子显实十初造塔明天乘。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起万亿种塔金银及颇梨砗磲与码碯玫瑰瑠璃珠清净广严饰庄校於诸塔或有起石庙旃檀及沈水木樒并余材甎瓦泥土等若於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因时至心倾财舍宝果时任运自然受乐故是人天乘也木樒者长安有木名樒亦任造像金光明云以佛舍利如芥粟许置小塔中三十三天已有自然果报即其义也。


△二戏沙作塔明人乘。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童子戏沙作塔即是人业因时汎汎悠然作善果时作意勤求得乐故是人业。


△三志心造像明天业。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像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或以七宝成鍮鉐赤白铜白鑞及鈆鍚铁木及与泥或以胶膝布严饰作佛像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优婆塞戒经不许用胶得失意罪而此经用者古师云外国用树胶耳妙乐云造像功德经言造像功德有十一种一世世眼目清净二者生处无恶三者常生贵家四者身如紫磨金色五者珍玩丰饶六者生贤善家七者生得为王八者作金轮王九者生於梵天寿命一劫十者不堕恶道十一者後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命终时发言造像乃至大如麦[麸-夫+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四戏画佛明人业。


乃至童子戏若艹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五结成显实。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诸人等皆成人一渐渐积功德具足大悲心即成行一佛道即成理一既已成佛復能化他但化菩萨即是教一。


△六约诸尘供明天业。


若人於塔庙宝像及画像以华香幡葢敬心而供养若使人作乐繫鼓吹角贝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贝大螺也呗者或云呗匿此云赞颂。


△七约散心用尘供明人业。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於画像渐见无数佛。


贤愚经有长者生一男天雨众华名天华由前世以艹华散僧故出家证罗汉果。


△八约身业供明天人业。


或有人礼拜或復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復小低头。


五体投地是上礼即天业合掌低头是中礼是人业。


△九结成供养者显实。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量佛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非但自入佛道亦能化度众生入涅槃子果缚尽名曰无余机薪既尽应火云亡故云薪尽火灭也。


△十约口业供明人业。


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南无或云那谟或云南摩此翻归命或翻度我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


△二约了因种子明显实。


於诸过去佛现在或灭後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例上皆具相无相非相无相至心散心等五乘种子今皆开入一实至心闻一句是天业散心闻一句是人业问何意约过去佛门广明五乘皆入实耶答三世佛皆有开权但未来未起现在始行於证义弱过去开权已久受化之人皆成四一並於十方施权显实证义事强构之虗言不如验之以实故於过去佛广说五乘也。


△三颂未来佛章二初颂开三。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


△二颂显一四初颂人一。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二颂行一。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三颂教一。


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知法常无性者谓实相常住无自性乃至无因性无性亦无性是名无性佛种从缘起者中道无性即是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欲起佛种須一乘教此为颂教一也。


△四颂理一。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於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


是法住法位者众生正觉一如无二悉不出如皆如法为位世间相常住者出世正觉以如为位亦以如为相众生亦然世间相既常住岂非理一又释世间者即是阴界入也常住者即是正因也然此正因不即六法缘了不离六法正因常故缘了亦常故言世间相常
住也於道场知已者此举果而释成开显道场朗然其理久畅物情鄣重方便施三。


△四颂现在佛章三初标施化意。


天人所供养现在十方佛其数如恒沙出现於世间安稳众生故亦说如是法。


即是施化之意正为安稳众生也。


△二颂显实。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第一寂灭即颂理一实为佛乘或颂教一或颂行一。


△三颂开权。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过去所习业欲性精进力及诸根利钝以种种因缘譬喻亦言辞随应方便说。


△二颂释迦章二初略颂上权实为下总譬作本二初颂显实。


今我亦如是安稳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於佛道。


今我亦如是者我即释迦一化之主同以一实教化众生故言如是为下长者譬为本安稳者即大涅槃常乐住处此处寂静无五浊障故名安稳安对不安谓三界有五浊障名不安稳即为下火宅譬作本众生即是五道受化之徒为下五百人譬作本种种法门即对不种种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


△二颂开权。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智慧力者即权智力也知众生性欲者即是五道根性有三乘差別为下三十子譬作本诸法即三乘法也知者鑑小机也方便说者正施权也皆令得欢喜者随宜称机也二偈虽略收佛一化开权显实原始要终罄无不尽故称略颂为下总譬本也。


△二广颂上六义为下別譬作本六初颂上五浊二颂施化方便三颂显实四颂歎法希有五颂上不虗六颂上敦信初文又三初明佛能见眼。


舍利弗当知我以佛眼观。


佛眼观见为下长者能见譬作本明佛在法身地以常寂佛眼鑑羣机若根利浊轻则以卢舍那像说一乘法若根钝浊重则脱璎珞以老比丘像惊入火宅方便开三祗是于时鑑机故言我以佛眼观见。


△二明所见五浊五初众生浊。


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慧。


妙乐云贫故由无福痴故由无慧贫痴众生聚在一处故名众生浊。


△二命浊。


入生死险道相续苦不断。


玅乐云於生死中又加险道险道之中命易断故即短寿处而犹相续为命浊也。


△三烦恼浊。


深着於五欲如犁牛爱尾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


犁牛者兽如牛而尾长牛爱其尾就身护尾人贪其尾杀为旌旄譬人贪五欲而害其身亦若是也。


△四颂劫浊。


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玅乐云劫中无佛故名为浊四浊生此亦无所求劫若有佛虽浊能破故经云唯我一人能为救护。


△五颂见浊。


深入诸邪见以苦欲舍苦。


诸见是受受即是苦行此苦因欲望舍苦岂可得耶妙乐云六十二多故名为诸由此见故则有三受故云见即是受三受皆苦以此苦受欲舍苦者无有此处。


△三明起大悲应赴。


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前举能见次明所见今明大悲熏心应入三界施设方便引趣佛慧故也。


△二颂施化方便二初念用大乘拟宜不得三初明用大拟宜。


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於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玅最第一。


始坐道场者至理无时假时化物为化之初故言始也约事释者初在此处修治得道故云道场坐此树下得三菩提故名道树观心释者树即十二因缘大树深观缘起自成菩提欲以无漏法林树荫葢众生故言观树经行者大乘三十七品是行道法自以道品履一切地得成佛道欲以此法化度众生是故起行也三七日者过去因果经云佛成道初一七思惟我法微妙无能受者二七思惟众生上中下根三七思惟谁应先闻即趣波罗柰为五人说四谛等且以三乘而为三根此就小乘释也今明佛在法身之地寂而常照恒以佛眼洞览无遗岂始至道场淹留三七方思此事言三七者明有所表也若通途约大乘释者初七思惟欲说圆教次七思惟欲说別教後七思惟欲说通教皆无机不得是故息大说三藏三乘为方便之化也。


△二明众生无机三初明障重。


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


△二明不堪闻。


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三明诸天请。


尔时诸梵王及诸天帝释护世四天王及大自在天并余诸天众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


诸梵虽请说大佛知无机所以不说妙乐云问何得知梵王请大答据佛酬云若但赞佛乘等故知是请大也若据一四天下只一梵王为三界天主今云诸梵王者如来统御大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则有百亿梵王又禅禅各一梵王故云诸也若论请法正在初禅三界天主也。


△三明念欲息化二初无机。


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於三恶道。


明无机强说闻则有损。


△二息化。


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槃。


说则有损灭但无益故此思惟为下施权之张本也。


△二念同诸佛用三乘化称宜二初正明化得四初明三乘机宜。


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


寻念者仍念彼虽无大机不容永舍要以方便而诱济之非都不知开三欲引同诸佛故云寻念。


△二明有小机二初明诸佛歎五初释迦自叙诸佛现。


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喻我。


佛现者由念佛方便力故现现由拟法会机二义故佛现也。


△二诸佛正歎释迦能隐实现权。


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


上欲大化於彼无机故诸佛不歎今欲说小曲会根缘则始终得度所以佛歎善哉为一施三引入佛慧即是第一导师得是无上法者即是得实智微妙第一也而用方便力者随诸一切佛隐实用权也。


△三明诸佛亦隐实用权。


我等亦皆得最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別说三乘。


△四双释二义。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別说诸果。


为众生少智不堪闻大所以隐实而復乐小所以施权。


△五双结二我。


虽復说三乘但为教菩萨。


虽復说三但为显实。


△二明释迦酬顺二初发言酬顺。


舍利弗当知我闻圣师子深净微妙音喜称南无佛。


既闻诸佛称歎即对曰南无南无此云敬从若翻度我等非此意也二念顺物机。


復作如是念我出浊恶世如诸佛所说我亦随顺行。


△三明施化小。


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即是前说中道无性佛种之理此理非数又不可说今以方便作三乘说又非生非灭而以方便作生灭说又偏真之理亦不可说以方便作四门说初为五人说无常有门也。


△四明受行悟入。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別名。


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陈如初得见谛即断见惑分证灭谛亦是分得有余涅槃涅槃之音起自於此由此得成无学便有罗汉之名能说三乘者名佛所说三乘即法见谛罗汉等名僧三宝於是现世间。

 

△二释疑念。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恐疑师云佛初末能鑑机寻念诸佛始知根性即释云非我不知用於方便特欲引同故念诸佛非始念方知从久远劫来见其乐小已为赞示令尽众苦所以闻小即得解脱也恐疑弟子云云何众生一世暂闻即证罗汉即释云从久远劫来为其赞示称於本习故速
得道。


△三颂显实四初颂人一。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无量千万亿咸以恭敬心皆来至佛所曾从诸佛闻方便所说法。


此二行颂人一三乘行人皆是佛子故也又此二行亦名大乘机发亦云索果明由机发故索果志求佛道者即是索大非求小果索有三意一大机有感果之义机中论索二情中密求为得为不得即此意也三发言索即是殷勤三请也咸以二句大机感佛各到佛所
曾从二句此中初味调伏受行三藏六度通別等三教方便由此调熟故使障除机发而求大也。


△二颂理一。


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为说佛慧故今正是其时。


此一行颂理一故云为说佛慧即上种智佛知见也又从此至下今我喜无畏二行一句亦名佛欢喜众生得大乘益故佛为佛慧故出昔障重无机不得说佛慧今机发正是说时故云今正是其时今闻说必信解不畏谤大堕恶故云喜无畏也。


△三教一。


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着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於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此二行颂教一故云但说无上道於下三句亦名正显实也五乘是曲而非直通別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四行一。


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


此一行颂行一故云悉亦当作佛又此一行亦名受行悟入六度通教二菩萨初闻略说动旧执致新疑今悉已除非独菩萨二乘亦尔而云声闻皆当作佛者昔教不说二乘作佛今与授记授记岂独二乘除疑岂独菩萨互存则两备。


△四颂歎法希有二初颂上如是妙法。


如三世诸佛说法之仪式我今亦如是说无分別法。


如三世者引同诸佛用权也良以权是引物之仪式也说无分別法者引同诸佛显实也实则言语道断岂存仪式又权实本无分別为钝根小智分別权实今还悟入一三不二知佛说三一无分別也诸佛皆尔何独或耶。


△二颂上时乃说之五初举人难遇。


诸佛兴出世悬远值遇难。


久久悬远时有佛出此举人难。


△二举法难说。


正使出于世说是法復难。


如今佛出世四十余年始显真实也。


△三举闻法难。


无量无数劫闻是法亦难。


如五千之流梵音盈耳起席而去闻岂不难乎。


△四举信受难。


能听是法者斯人亦復难。


众中唯身子前达中下之机虽听犹未能了。


△五举华譬四难。


譬如优昙华一切皆爱乐天人所希有时时乃一出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是人甚希有过於优昙华。


昙华一喻譬上四难今但合闻者难余例可解。


△五颂上不虗二初勿於可信人生疑。


汝等勿有疑我为诸法王普告诸大众但以一乘道教化诸菩萨无声闻弟子。


法王者夫为人王言则不二佛为法王岂容虗说夫方便可是权假真实宁应是妄闻法王说法勿生疑也。


△二勿於可信法起疑。


汝等舍利弗声闻及菩萨当知是妙法诸佛之秘要。


四十余年蕴在佛心他无知者名为秘一乘直道总摄万途故言要也。


△六颂上拣众敦信二初颂拣众三初拣非弟子。


以五浊恶世但乐着诸欲如是等众生终不求佛道。


若乐诸欲是行魔业故須拣之上文着涅槃尚非佛弟子此文着生死那是佛弟子互拣非耳终不求佛道者颂上拣增上慢上慢者未得上法谓得上法是故其人不求佛道也。


△二佛灭後解义者难得。


当来世恶人闻佛说一乘迷惑不信受破法堕恶道。


当来世恶人者颂佛灭後解义其人难得。


△三若遇余佛决了。


有惭愧清净志求佛道者当为如是等广赞一乘道。


△二颂敦信二初敦信权。


舍利弗当知诸佛法如是以万亿方便随宜而说法其不习学者不能晓了此。


△二敦信实。


汝等既已知诸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復诸疑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

 

方便施权正为於实权实无疑自知作佛。


法华经科注卷第一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9/9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31册 目录 下一篇法华经科注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