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第1卷-第3卷)(二)
2014-03-14 14:35:5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716次 评论:0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一上之二


【疏】自上已来略於文前开示标相今次就文义张三位。


结前中标相者标即教诠相即前四章总別门中所明之义今下标後。


【疏】初从稽首礼诸佛下一段偈明法正无学将传行教光被於时但为末代钝机情多狡诈谓是別怀未能师奉故先归敬歎戒功能劝以奉行名广略二教总序兴致已彰正宗宜显故次第二从和合僧集下至当於中学来名广略二教別序正流通盛开持犯诸通塞行別行已成众德圆满後当流演显无穷之相是以第三明人能护戒下总举两教劝修弘益。


总判中初明序分狡猾诈谄谓多猜疑无淳信也別怀者下释归意云谓妄意言不承宗绪故先归敬者即初一偈歎戒功者即次一偈劝奉行者即欲除下诸偈也正宗中广略二教各有序正流通故云別也合此二教总为正宗序与流通皆言总者竝望二教各有三分为言通塞即开遮持犯开遮通该广略总收诸戒流通中云別行者蹑前正宗广略不同又二教中行相各异故遵奉二教道业内着美望外彰故云众德满也。


【疏】就前二序三种分別一名二意三前後也。


【疏】就初名分有四种异一约人异前偈法正所撰和合已下如来布教二对时异前偈未来百年正序如来初化三总別异前偈法正一宗和合通五百部四就义异前是劝信後是所传发起序也。


序分初科立名中四异皆云名者一法正如来从人名也二未来现在对时名也三前別後总就宗名也第四例同诸经名义可解。


【疏】二建意不同若据当时敷化各唯一意如来正序不虑不行何有劝信止是发起之由不妨劝信叙己集结义兼发起据後引成非是臆说是则发起亦通劝信。


建意中初明別意文中但叙佛不須劝则显法正不劳发起以教兴佛世正但传弘止須加劝此彰二序各专一意不妨下次示互通前叙结集意发正宗後引佛序意在证信言引成者谓引佛序成正宗故。


【疏】三明前後者问发起之序兴在於前今何後列答若致在初有两非便一彰广序隔於正宗不相隣接发起非便二彰劝信本意不具谓唯劝宗不劝广序今总居先二种都便反上解取。


前後中约时不次非理为问答中两非便者初据发起非便後即劝信非便反上解者一彰不隔二得皆劝故云都便。


【疏】就初序文分为四节前有半偈明将演正法浊世障多恐有留难故归敬三宝禀承加护二有半偈归敬本意令法久住三戒如海下九偈广列戒之体相呈露时心劝以奉持四世间下明教行摄持功不虗义。


四节判中总分偈文四句为一偈二句为半偈一句但云句耳自下分文皆尔。

 
【律】稽首礼诸佛  及法比丘僧


【疏】就初文中义文分二初释三宝後解归意。


【疏】且夫三宝三缘不同初名义者自可如常不学不知故須略引。


初半偈略示中初科为二初示境別缘即境也初下次叙名义显今須释。


【疏】言佛者梵云佛陀或云浮陀佛駄步他浮图浮头盖传音之讹耳此无其人以义翻之名为觉者具二义故言觉察者对烦恼障四住如贼唯圣觉知言觉悟者对所知障无明如睡唯圣独悟无明有二一迷事无明善觉三趣二迷理无明觉法实性通而独悟並名为觉。


释佛为二初翻名梵名有七或云没陀或下加耶字具下次释义觉察义中烦恼障不出十支总为见思三界见惑麤故易断合为一住三界思惑微细难破离之为三故为四住此障凡夫不觉二乘同断觉悟义中无明一住通号无明別分事理初迷事者障俗谛故世出世法唯佛通达名如量智故能开觉一切众生故云三趣谓人非人畜总收六道竝是所觉此谓觉他也二迷理者障真谛故法性真理唯佛尽证境智相冥名如理智此即自觉也然此二觉二乘不觉菩萨分觉後二句总结通而独悟唯局果人此即觉行满足也佛地论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二智对疏二觉)离烦恼障及所知障(对疏二障)於一切法一切种相(真俗二谛)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自他二利)如梦睡觉如莲花开(梦喻迷事莲喻迷理)故名为佛(拣因人也)更欲委辨非宗且略。


【疏】所言法者此土方言大夏梵音即云达磨或云昙无昙摩之异传耳未解声明故言多僻法有二义一自体解法如三聚等二轨模解法今据後义至圣演教意在成行如车从辙如器从模法非目覩以喻成也又如行必从道道不从人道即行之所依法式无越此也。


释法中初示华梵西国有声明论辨定语音讹正今指翻传之人未善彼论故所出不同法下释义初言三聚者一色二心三非色非心此三体性差別不相混滥故云自体次义如文自显初标示至下喻释又二初约车器喻二取道路喻释成轨模义也並上二句立喻下二句对合。


【疏】僧者天音具云僧伽此无其人以相翻之号为众也或有旧解言和合众即体相为名言斯等人同具六和四人非一崇成众法故也然诸经中但单众翻不兼体说广如羯磨疏解。


释僧中初翻名单就相翻是今正译或下出古解初翻名和合是体众即是相言下释义具六和者释上体也四人者释上相也成众法者辨一切羯磨也然下指归正义羯磨疏中但取众翻广有废立不復繁引。


【疏】此三益世近拔三有远清二死希世独达可重名宝故宝性论喻分六义一希有义世宝贫穷所无三宝薄福不遇二离垢义世宝体无瑕秽三宝绝离诸漏三势力义世宝除贫去毒三宝六通难思四庄严义世宝严身令好三宝能严法身五最胜义世宝诸物中胜三宝诸有无上六不改义世宝鍊磨不变三宝八法不动上虽六解同举喻成核其宝字同训珍美如常所引。


通名中二初约义略释上三句显益近远二字必对因果二死者一曰分段三乘共亡二曰变易唯佛永尽希下一句结名希世者世间无故独达者超诸有故故下引文广释今用四种三宝对此六义初义通四住持无信不遇化相无缘不遇舍卫三亿可以明之理体局圣凡愚不遇一体二乘不遇第二义中唯约理宝归敬仪云住持三宝体是有为具足漏染又云化相体是无常四相所迁灭过千载但可追远用增翘敬据後一体在迷随染故此三种皆无此义第三喻中六通在人唯对化相神境他心天眼天耳宿命漏尽六皆明彻总号为通毒谓苦恼下云宝能现除贫苦与此颇同第四通四住持化相能发信仰理体一体可以修证皆是严身第五亦通四余三易解住持佛法虽是世物莫不表示法身功用无极仪云金木石土体是非情以造像故敬毀之人自获罪福故知此宝得名无上法亦准同剃染之僧为世福田人天中胜破戒恶行犹过外俗况余持奉其胜可知第六唯局理宝仪云此之三宝常住於世不为世法之所陵慢一体虽常然就迷边随缘流变余二无常非所论矣八法者智论云衰利毀誉称讥苦乐四违四顺能动物情名为八风理宝人法皆是出世无漏圣道不为八法之所动故上下总结。


【疏】就三宝中重分四別一举众相二明本末三分次第四叙功用。


重分中前但释名名通四位故开义门料简显別故云重也。


【疏】初众相中有四种三宝。


众相中他宗皆阙理宝四位分別独出今疏。


【疏】一理体者如五分法身为佛宝灭理无为是法宝声闻学无学功德是僧宝二化相者如释迦道王三千为佛宝演布谛教为法宝拘隣等五为僧宝三住持者形像塔庙为佛宝纸素所传为法宝戒法仪相为僧宝四一体者如常所论唯约心体义分三相如涅槃说三宝同性等。


初明理宝文出多论五分者戒定慧从因受名解脱解脱知见从果彰号由慧断惑惑无之处名解脱出缠破障反照观心名解脱知见灭理四谛灭谛涅槃学无学者初果已去同见真谛名理和僧然此理宝亦即同体但望佛僧证理边为別故多论云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止是一法相有差別故分三宝化相中三千者所化之境谛教即四谛法门虽多而以首者言之又四谛统摄凡圣因果大小教门广略异宜无出此四拘邻此云本际即鹿苑中初度五人首曰拘隣即憍陈如也二曰頞陛三曰跋提四曰十力迦叶五曰摩诃拘利住持中戒法是僧体仪相即削染也一体中如常论者即指经论之宗三相如後自委。


【疏】二明本末者。


二明本末。


【疏】四种之中初理为本余三从相故为末也如毀佛出血据相无罪化佛无心非情无恼也以损法身所依故结重逆法僧损益本末例然故大集云若打破戒无戒比丘罪重出万亿佛身血者岂不以形服出世为圣道标若加轻毀则三宝通坏故也。


总明中初正示如下举事以显先明佛宝此明化相以理为本化相应身故云化佛多论问何以出色身血得逆罪耶答以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法下例余二宝如破法轮正望真谛无证入故如杀罗汉亦望证理福田极故是则化相皆望理宝以论罪福故下別证僧宝即约住持以证化相初引经文破戒无戒打业极重故知不取仪相论僧岂下推经意形服是住持僧圣道即理宝僧住持佛法由僧弘显是故毀僧则兼佛法故云通坏又智论云如泥铜等体是无记非感罪福以成法身相随前敬慢有罪福也(此住持佛亦本於理经卷准说)一体在迷迷从理起悟还復理本末可知。


【疏】问就当四相亦有本末不。


问答中上是四位对论今欲随位各说故此请问。


【疏】答诸家都隐今试举之此由常怀何得不识且如住持三宝图写佛形峙然端拱为佛宝之本也自余贤圣八部周列为佛宝之末也故殿宇廊庙神鬼禽兽斯非宝尚何得福生但是庄严至圣同崇尊德所以若作若损皆望本缘法僧住持非无本末例上说也。


答中初示意且下正明峙即高耸之貌贤圣即三乘弟子八部即经中天龙夜叉等本缘即佛法僧例上者法以经卷为本函帙等物为末僧以具戒为本常住受用为末问住持可尔余三如何答文虽不明随义可说化相佛僧亦取受用以分本末法中四谛苦集是所破道是能显此三皆末灭理所显名之为本理宝中五分事身应末所证理身是本法者能诠之教假名字说为末所显之理体绝名言是本僧者学人为末无学是本又学人未尽烦恼无学尚存苦依二皆为末同证真理通号理和为本一体中众生本性寂照自在三皆是本今既在迷昏动拘缚三皆为末。


【疏】三分次第者。


三明次第。


【疏】如理体三宝同上次列若核其本证理方具法宝为初但理不自显托行以彰故先五分佛宝居首又解理由人显道假行成释尊出世方闻三宝还依化相故理无別。


理宝中初二句指前众相若下进退以释约证法合居先从行佛当在首又下重解比例化相並佛为初。


【疏】二明化相佛先法次僧後者以释迦初证唯佛独尊非尊不可在初故为首也大圣虽现止得动其耳目至於烦惑要假法除次演声教用涤心恼教之所及行是所归虽说无证还同不说故拘邻会正方僧宝现此则化仪次第不可乖也。


化相中初标示以下随释初叙佛初大下明法次教下释僧末此下结示。


【疏】三住持中僧初法次佛後者由道假人弘世途法尔故迦竺初达现僧仪也述五乘为善因明三途为恶果现法仪也斯法远大非凡小之所开故表画像於凉台推其所说现佛仪也。


住持中是约此方以论前後准知西天佛灭已後法委於僧与此不別初通列由下別释初叙僧先述下释法次斯下明佛後开谓开示凉台者即腾兰齎至白[叠*毛]释迦像及四十二章经汉明帝遂於南宫清凉台令画工图佛立像并写经缄於兰台石室。


【疏】四一体者法先僧次佛後体是心体本来无染妄覆迷倒故兴邪正今了法本理实无三随相用分一方行化故照理边即为觉义体离名言即法义至理无滞和合僧义非法不知故須在初非佛不晓故後说也僧居中者体未纯净如杂血乳分有所遣岂喻醍醐故不同佛也。


四一体中初标列体下随释又二初示三相前叙迷今下明悟上二句悟实体本一故下二句悟权知方便故涅槃云善男子汝今不应如诸声闻凡夫之人分別三宝於此大乘无有三归分別之相所以者何於佛性中即有法僧(示法本也)为欲化度声闻凡夫故分別说三归异相(明随分也)故知分三暂被凡小故云一方行化即娑婆机宜也故下显一体义照即能觉智理谓所觉常住佛性离名言者体寂灭故理无滞者随染净缘故非法下二显次第初二句明法初知即是悟法体常住随悟得入故必居初次二句明佛後逮至极果方究尽故下明僧中此据初心至於等觉皆是中间涅槃迦叶问品云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乃至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住菩萨犹如熟酥(十行十向十地等觉並同此喻)如来佛性犹如醍醐上列三乘皆是分遣未及果佛故云岂喻等也疏据四位別论次第今总四位可例明之理体一体二皆常住则通三世化相现在住持灭後此约如来从凡至圣出世入灭则一体居初若从佛出开演化导则化相应初理一居次住持最末义可知也。


【疏】四功用者。


【疏】四宝为言理宝为胜由常住故为世所归余三随设体是有法。


功用正明中云理宝胜者理通大小生空真如是小乘理清净心本即大乘理今須约大以论胜劣归敬仪云理谓至理天真常住还是心体若尔与一体何异答一体在迷专据凡说理宝约证唯从圣论故分二矣是故理体独胜余三。


【疏】问心本清净非世所染一体常住何不为胜。


问中理一两位净常不別独推理胜故須明之。


【疏】答就理为言诚如所问语相为论秽杂非现何得同佛所证心源故涅槃云或有佛性二人俱无明知行果异俱有。


答中初文上二句纵许来问语下夺归前解上二句明一体劣下二句显理宝胜理体虽一生佛异故故下引证迦叶问品云善男子或有佛性一阐提有善根人无(为胜他利养为他所属繫念无色天如是修善人也一阐提此云无信)或有佛性善根人有一阐提无(邪见断善障自性故)或有佛性二人俱有(性平等故)或有佛性二人俱无(二並凡夫不同如来已证之性故云无也)善男子我诸弟子若解如是四句义者不应难言一阐提人定有佛性定无佛性若言众生悉有佛性是名如来随自意语经明如来有三种语前後三句方便教中随他意语(指前权数)俱有一句一切悉有名随自意语(今经实意)又经云若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我说如是汝说亦尔是名随自他意语经明四句此中略举二俱以证生佛之异二人即阐提善根也望佛所证则二人俱无望凡皆具则二人俱有明知行果即指如来修证经云十住菩萨少分见性故知唯佛证性究竟凡夫但具何得相拟。


【疏】有人云住持三宝末世为胜理在冥通但为玄德世唯相有假相开通浊世钝情非相不动约机接俗信不虗也。


他答中初二句标示住持胜者局据灭後若就通论化相现在为胜一体常住在迷无染岂不为胜随义虽通理如上判理下二句显理非胜体离言象故云冥通神用难思故云玄德世下释住持胜约下二句似是疏家许与之词。


【疏】二解归意若就後偈为演律藏令法久住约义以论六种差別一荷恩故佛说法药僧是弘传为拔毒箭兴显於世皆於我益何得不敬二加护故浊世障深将欲传通多感魔业作诸留难若不威加无由远离三生信故谓妄意言不承宗绪故前列敬知禀有由四表敬仪五众所归並宗三宝今欲通法必先兴请近行世供远住法故五显胜相如成论云三宝最吉祥故我今初列六开众生佛法僧念故以三宝大利惠益无边微沾希向历劫不朽故前列之令兴敬念。


归意中初指文以明约下就义別显六种中一二及五恩威胜相皆属所敬三四与六信敬存念並属能敬毒箭者喻我倒三毒能害净心故以喻焉四中世供即然香稽首六中不朽谓善种不失此约半月将演圣训尽敬祈请内诚所为六意备焉。


【疏】就释文中初稽首礼是能敬仪也後列三宝是所敬境也。


就文释。


【疏】形表心敬头顶至地故曰稽首稽者下也如经论中敬有三品据世俗礼则有九品稽首稽颡顿首顿颡並是一也。


能敬中初科上四句示名义稽训下者下至地故如下引二教以释三品出智论一口礼(言相问讯名下礼)二屈膝(即跪立名中礼)三头至地(即稽首名上礼)九品出周礼一稽首(拜头至地)顿首二(头叩地也)三空首(头至手谓拜手)四振动(战栗而拜)五吉拜(拜而後稽颡谓吉事而致拜)六凶拜(稽颡而後拜谓三年服者)七奇拜(奇居宜反谓一拜也答臣下拜)八褒拜(音报再拜也)九肃拜(但俯下手拜)稽但着地顿乃叩顿首即是头颡谓面额名虽多別事亦无殊故云一也。


【疏】礼者敬而已矣由屈敬故表情尽仪故云礼也礼者理也事行合於正理也余如郑玄注周礼说古德相传礼谓拜手据俗中解礼则通诸不可广说但知略也。


次文中初示礼本敬在於心礼见於身心敬不已身乃致礼是则礼者唯主於敬更无他意故云而已礼者下次释礼义礼记云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君子无理不动无乐不节又云礼者体也体不备君子谓之不成人设之不当犹不备也余下如上所引皆彼文也古下三斥局言通诸者一礼训於理不唯在拜又如上九礼岂止拜手知非局矣不下示略广在归敬仪中。


【疏】众圣非一谓诸佛也致敬教主所以通者显道无二齐須同敬故兼诸佛也又下列七佛即通奉敬若准流通三世齐礼。


次释所敬佛宝中初文上二句牒释致下释通敬意余宗戒本但归释迦独今四分徧敬诸佛道无二者通而为语自行修证化他权实別论今意释尊制戒开遮重轻並观三世无异辙故又下据前後序释上诸义。


【疏】问教是小乘无现在佛文所列者乃通过未答此宗大乘如羯磨疏光律师判非是小乘故戒下云现在诸世尊斯文良证也。


释疑中初问意者以今小教但明大千世界释迦一佛以为化主无余佛土文通诸佛义实乖宗故須会释即指前引答中初正答此宗大乘者即分通义指如疏者彼约五义以显分通一沓婆回心二施生成佛三相召佛子四舍财用轻五识了尘境如彼广之光师下据他判故下还引流通为据。


【疏】上以稽首通敬余二名为及也。


次释余二。


【疏】法如上解。


法宝中指如上者见释名中。


【疏】比丘僧者揽假成用也比丘者梵天本音名为苾刍传之讹伪故致斯耳。


僧宝初科先示僧体人无自体五阴合集号假名人阴本无用假人有用总四人假以为僧体故云揽假四人和聚能办前事故曰成用比丘是別揽別成僧故两列之比丘下标名业疏云或云煏(音阙)刍。


【疏】此方无人以三义译一曰怖魔或令魔怖遵修三行出三有也由此义故名之为僧故五分云为解脱出家名为僧也二曰乞士有二义故上则乞法以练心下则乞食以资身得法奉持验以四教受食观厌須离五邪广如常解三曰破烦恼者欲使依名思义顾瞻有本不至流俗唯欣出要故云於我法中怏修梵行尽苦源也。


义译中初科上二句标示一下別释初义两別怖魔者明其本志魔怖者约其功行魔有四种天阴恼死遵下通释二名三行即戒定慧由下结名故下引证此释比丘皆云僧者以众假別成故別从众号次义中乞即求义法是道因食乃道缘因正缘傍故分上下得下明二皆从正方成此目四教即涅槃四依一依法不依人(初令依法谓不以人废教)二依义不依语(二拣依教不以言害理)三依智不依识(三拣依义不以情碍智)四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四拣依智不以权妨实)此四辨决邪正行者依凭故五邪者一为求利养改常威仪诈现异相二说己功德三高声现威四说己所得激动令施五为求利养强占吉凶後义中初句示名欲下显意依名是闻思义即思顾瞻下是修由此一名克全三慧顾瞻即观察有本即烦恼不至流俗者弃舍世乐故欣出要者高慕圣道故故下引证即佛以善来度人之词初句生正信次句修因下句证果苦是生死源即烦恼。


【疏】又解在因名怖魔乞士破烦恼也在果名杀贼应供及无生也相对转胜故殊绝也。


对果中初文果号阿罗汉亦具三义翻前三因杀贼者二惑尽故应供者是真福田德堪物供故应字平呼谓相应也无生者苦报永亡故因名己胜果号復胜故云转也。


【疏】问乞法练神何不至果答如筏喻者渡已不乘药为治病病亡药遣若不除药又成深病止得就因形。


有资待若从果德应为物供乃至因有惑可破果无惑可生例而知也。


问中以因分二义果偏对食故问释之答中初明法不至果筏药二喻以显至果因法无用形下重示余三因必至果乃至者略前怖魔魔如怨贼因中怖之果上已杀谓断尽烦恼不受後阴永无死苦天魔反惧义同杀也。

 
【律】今演毗尼法  令正法久住


【疏】次解第二归敬本意初句明意後句明益。


次释半偈。


【疏】说非过未传显当时故曰今演此谓能弘之缘也。


明意中能弘缘者今指说时演属说人二竝缘耳。


【疏】毗尼法者谓所弘之教也毗尼翻律律训为法转释取义令易解也。


释毗尼中所弘教者即指戒本名义齐列故云转释。


【疏】如母论云毗尼名灭灭诸恶法故曰毗尼所灭有七谓犯诤烦恼比丘及尼少分一切处也二百五十戒为少分也净戒心慧微细戒者是一切处也。


引文中母论先示名彼云毗尼能灭不善根(息诤)能灭障法(三世三障)能灭五盖恶行(见行惑业)名为毗尼今以诸恶一句总之所灭下列相初言犯者方便趣果污体成罪故论云从犯毗尼出罪毗尼是也(由犯成罪故)二诤者如四诤起七毗尼灭论云能灭鬪诤故三烦恼者论云能断烦恼故(有本改为毗尼误也)四比丘五尼者即二众不同戒六少分七一切处二下別点後二非出彼论戒实无量且据数作为持犯蹊径故云少分净戒即別脱心即定共慧谓道俱微细戒者总上三种別脱微细者谓戒本之外八万无量尘沙制也。


【疏】如上灭解但是对治所除至於相翻如上解是。


会名中上二句出论意上之七种总括为三一诤二惑余皆属业竝是所除此明论家随义释名不当正译暗点古师所据之失下二句总归今译如上即总义中。


【疏】又如明了论毗尼有九义一者比丘毗尼如故出不净等二者比丘尼毗尼如独行戒等三者二部毗尼如所学婬盗等四罪毗尼如八缘起所生对治得灭五惑毗尼如三界五品惑也六者有愿如沙弥十种学处七者无愿如白四竟诸戒並起八者时处如边地受五得数澡浴中国不得昔用三归今时不得热时数洗寒时不得等九一切处毗尼如杀盗等一切时处皆应共学等。


了论初二即二众不同戒三即同戒四中八缘起者一有罪从身生不从口意生(如不闭户共非大戒眠等)二有罪从口生不从身意生(如善心为女人说法过五六语等)三有罪从意生不从身口生(如心地诸罪)四有从身口生不从意生(如善心为男女作婬使等谓媒嫁也)五有从身意生不从口生(如故出不净等)六有从口意生不从身生(如染污心对女人说婬欲语等谓麤语也)七有从身口意生(如有染污心为男女作婬使等)八有不从身口意生(如先对人说大妄语彼人不解此人已对治三方便後时彼人若追解其语此人即得波罗夷罪)五云五品者论作五部旧记准发智论云见苦所断结集所断结灭所断结道所断结(別示见惑)修所断结(总示思惑)三界各有五部成十五部惑有愿者具戒方便故无愿者已满足故八中论作一处疏加时字如下明处昔下明时此二並约受浴显相余事准说。


【疏】据此九位罪惑两种灭义以明余有科条並从法也又解罪惑对治事理多途若非律教何得诠別故通归法方显彼此也。


示名中先约两判又下指归一义初示化制相滥事行治罪理观治惑事则篇聚重轻理有性相等別故云多途若下明律能简別故彰法义。


【疏】二解演布益中由上传持正法兴显。


明益略释中蹑上显意。


【疏】问会正之极勿过明慧如何久住偏约毗尼。


问中据论断证慧学功高文偏指戒假问以释。


【疏】答明义不同各有兼正据理深浅能治功用戒律指事伏业方便故劣明慧若就住持建兴三宝则律为胜由世随相有律附缘生亲成大用故文云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也又约根条定慧不及自不能起必由戒生如经依因此戒生定慧等教据斯义故弘演之。


答中初通示据下別释先约断证推慧为胜若下次约住持以明戒胜初正示真理体寂非证不知外无表示住持义劣律相昭显故独标胜由下释所以初句示世谛随事对理体空故言相有次句明教依事立缘即事相止作二行竝假众缘以辨成否下一句正显功用谓众別两行生善灭恶内轨道众外发俗信维持光远功由於此故云亲成大用也故下引证即律序偈显示久住全由众法律藏独胜文据甚明又下次约根条义如卷首教兴意中教下二句总结二意对合文旨。


【疏】所以善见论中佛告阿难有五法令正法久住一毗尼者是汝大师二下至五人持律在世三中国十人边方五人受具四乃至二十人得出罪五由律师持律故佛法住世五千年广文如彼。


引证中论出五法初是约教後四从人二五相滥约义两別但二取知法之能五约延时之久三四二种受随分之问所以住法須五人者答除出僧残余皆可秉四人虽体不辨边受受法不行僧宝永绝道假人弘由僧绝故佛法无托苟阙斯人法皆覆坠五千年者有二初五千年中一千年得三达智(通三世故)二千年得四果三千年得三果四千年得二果五千年得初果第二五千年学不得道万年经书灭尽但剃髮披袈裟而已愿诸後学竭力护持但得五人是名法住末世虽多但知剃染戒德不修律范安识岂能令法光显於时况二千年尚得四果去圣未远但不策勤必有勇进何患不及请观圣论退而省之。


【疏】良由一闻行教信而奉遵业非外倾定慧内发远近两果无不思怀引生後进永隆万载故为久住也。


出所以中初明修因慕果下云近获人天远成五分此为两果引下明相传不绝显久住义。


【疏】然此归敬一行偈文戒本或无者但是後人妄减非是梵本略之通捡诸部戒心卷首皆明归敬考文约义理必具之岂得径歎戒功前没三宝辄增劝信谁能奉行故知引者是也昔人谓同大律或且标异前弘删略伤甚为过久矣。


斥略中即愿师集本文相有四初明减略通下二取他宗例决十诵僧祇五分解脱四本皆然考下三约义斥非彼本卷首便云戒如海无涯故云岂得等不列三宝无所禀承故云辄增故知引是者取觉明慧光二本也昔下四出古除意上句明简广律下句明异他本前弘即上二本删下结责(有本大同字倒又多於字或且误作戒字)。

 
【律】戒如海无涯  如宝求无厌  欲护圣法财


     众集听我说  欲除四弃法  及灭僧残法


     障三十舍堕  众集听我说  毗婆尸式弃


     毗舍拘留孙  拘那含牟尼  迦叶释迦文


     诸世尊大德  为我说是事  我今欲善说


     诸贤咸共听  譬如人毀足  不堪有所涉


     毀戒亦如是  不得生天人  欲得生天上


     若生人中者  常当护戒足  勿令有毀损
 

      如御入险道  失辖折轴忧  毀戒亦如是
 

      死时怀恐惧  如人自照镜  好丑生欣戚
 

      说戒亦如是  全毀生忧喜  如两阵共战
 

      勇怯有进退  说戒亦如是  净秽生安畏


【疏】就第三段戒如海已下广陈体相上演毗尼虽久住益未委住持有何体相引文成证深有远趣。


第三释九偈初科蹑前生後寻文可见言引文证者偈词始末显相劝信並依诚教故。


【疏】就分为三初一偈明戒德宗体弘广引生能为圣道之因基也虽列本基业理微隐自非假相无由生解是以第二欲除四弃下三偈略举篇聚结说有人则表行相有承寄也上乃教明未详持毀纵欲承遵恐徒疲顿故次第三如人毀足下四喻五行明持毀得失众別之行此之三位统收义尽何以知邪前明戒德宗体所归次明戒相生行缘境後明戒用结成本业。


科文中初段云宗体者宗即戒法体谓受体此据已受之人纳法成体故云圣道基也弘广即指海喻引生即如宝喻虽下叙次段初句蹑上业下发後业即戒体造作成故号为无作非色心相道理难见故言微隐略举篇聚即欲除下一偈结说有人者即毗婆下一偈半(有本则表下多持字)有承寄者即我今下半偈上下叙第三节初二句蹑前纵下起後四喻五行前二行是一喻後三行各一喻又前二別行後二众行如下委释此下总示初明法体次即戒相後是戒行则知此段备叙四戒宗体是教行之本故曰所归戒相所列成犯缘境为成二持故云生行戒用即目戒行用谓功用非行不彰从功表行故云用也结成谓行心造作本业即二持善因因能感果故云本也或通持犯善恶二业彰戒功深持益毀损。


【疏】就前体中上半喻陈明清恶生善之德也下半举益劝听也。


牒释初偈。


【疏】就初喻意戒旨深远浅识未闲故借近事以况斯理。


喻意中初文近事即海宝况比也斯理即上戒旨。


【疏】有人云诸方类聚各有偏习故天竺恒言多涉譬喻此方不尔今解不同诗有六义比兴存乎睢鸠葛藟事微喻大何得偏指推委华胥。


次科先出彼意上二句叙人处不同诸方且指华梵类聚谓人物同处下二句示偏习之相今下显非毛诗序云一曰风(刺上化下曰风)二曰赋(布义曰赋)三曰比(取类曰比)四曰兴(感物曰兴)五曰雅(政事曰雅)六曰颂(成功曰颂)睢鸠即鸟名(睢匕余反)会雄雌有时不淫於色诗者用比文王后妃之德诗有五章第一卷首此不烦引葛藟(力轨反)菜也生於水边刺平王周室道衰弃其亲族葛藟生於河之厓得其润泽长大不绝兴者喻王之同姓得王之恩施以生长其子孙今乃不顾反不如彼葛藟矣诗有三章出第四初关睢正夫妇葛藟正亲族此二皆王者为国之本故云喻大何下结责。


【疏】就喻有二初明深广无涯性不纳秽喻次明能出众宝使求无厌喻。


【疏】言戒如海者海为众流所归戒为众善所集体周法界故曰无涯清澄离染性不容秽律本所明意存後解戒文所述但举无涯具兼之也。


次科深广喻中初文二释初周徧义二离染义众善即世出世间凡圣行业体周法界者就境示量也律下会释初指律序彼云譬如有死屍大海不容受为疾风所漂弃之於岸上诸作恶行者犹如彼死屍众所不容受以是当持戒此即但有清澄一义戒下会今文谓文偏而义具。


【疏】然涯之一字世滥者多或山下安厓则山边险处若水右安厓则水边畔际今喻海界不可兼山或名为仪傍通非正楚夏之异何得妄言应从改正五佳反也乃是世语随俗无过脱经学识不涉上迷。


次科初定字体字义两別不可相滥或下正语音楚夏谓南北音异佳字音街则与山崖字別音同今时略韵亦通厓字乃下示意上二句遮情下二句劝学脱犹或也。


【疏】二如宝喻中宝为世重求得无厌欲明戒海非但清澄兼生道品三圣所重故言宝也常行志求无时暂息故去无厌也。


次出宝喻正释中初科道品者约行次第三十七品(广如事钞)约人进位大小贤圣。


【疏】然戒宝丰积赡周生类故使前圣果圆後贤因满引生来业展转住持众生无尽戒宝无竭也据文能求之怀也从义所求无限也。


次文初句明体量之广欲句显被物无遗故下示无穷之益前圣後贤並通三乘上是自行引下明化他来业谓戒善功德法体常住在人所兴人相继接法何有尽有同世宝滋长无穷据下合文意偈云无厌正约能求然由无限故使不厌以示此科从义释故。


【疏】又宝有二能一现除贫苦者显戒现止业非能感名利交免三涂之贫苦也二资成形命者显戒近获人天远成五分斯益既厚故求无厌。


三中二义初句标喻显下法合初除现生贫苦止恶积善故不贫人天圣道故无苦交俱也次义中标喻法合亦如上分凡圣两报由戒资成世出世別故分近远斯下双结。


【疏】问如经论说海喻多种今此偈中止列二者。


问中多种者海有八德一渐深渐入二潮不过限三不宿死屍四百川来会无復本名五万派悉归而无增减六出众珍宝七大身众生所居八同一醎味戒本上句可配初德次句对第六旁兼清澄即是第三欲显戒文出二之意故问申之。


【疏】答作者知时明喻举要初明深广清澄喻显说戒仪专被行净如有纤过非听说之仪也是以今初开宗即明简众喻众成由行能怀圣宝故次辨求无厌喻此二摄化始终余非要务故略不叙。


答中初歎美部主初下次正申所以前明无涯喻深广清澄兼含两义众成下次示求宝喻此二下正通来问前喻众行後喻自行说戒摄僧要唯此二故也。


【疏】就法说中初举喻益劝护圣财後明体不虗圆必假说听之力方便摄持名之为欲对治行成非缘不起名之为护戒德内充资神养圣目之为财财即道品恐滥於世故云圣法合上宝也。


次法说劝护中初文欲护二字即是能持始终二心神即心神圣谓圣道。


【疏】所以不合初喻者前显戒体量周无际後显多宝充足所求求在无限终从戒海故所出之宝无穷则知能生之海无际是则圣财通於三道欲护听众亦被三乘若作此解具兼两喻。


次科初徵起前下正示意以所出之多足显能生之广故但合宝即兼海矣是下点前圣财不专戒学方显出生无穷之义三道约法谛缘度也三乘约人可知若下结示文旨。


【疏】说戒明约非別所弘既同奉行义无不集故云众集听我说也。


说听中別人对念无人曲开文从本制故云非別等约即制也。


【疏】上歎戒体无际无厌愚夫迷旨非不迟疑故次第二列相显示。


次释三偈初科上二句结前无际无厌即指二喻。


【疏】就分为三初一偈举列广教劝信修舍次一偈半引佛成证结说有由後有半偈显己承传劝受听说。


次科总分中修谓履善舍即离恶结说者结谓总括七佛说即剏制广教佛不说广偈云说者即是制耳。


【疏】就初文二前之三句广教戒相灭恶之功下有一句举功劝听。


【疏】欲除四弃者举此教本能防未非应起不起名之为除非谓已犯而说除摈假名比丘方便禁警使初篇业冥伏不起名为欲除所除是何即四弃也而言法者法义极多今取能成犯缘故云法也。


释四弃中初正释非下遮滥假下重释内凡已还未见真理无实德故通号假名初果已去名真实僧冥犹潜也法义多者如自体轨持之异今取等者谓诸戒相各列犯缘具则成犯揩式轨定犯由缘辨故曰能成即二义中轨持解也。


【疏】若据义收灭障除遣随言皆得莫非离过而为本也。


总示中以文列三篇三名別对恐生局计故总示之文无遣字义类无异故通举之。


【疏】初篇既离行本得成若不净捡二篇众法难立故名灭也。


【疏】上具戒行不显威仪则形心不净众法无托故当静缘令非不起是曰障也。


次释残堕皆蹑前义势发起後文並云众法者对今说戒当机要故。


【疏】既已识相依说須行故又劝听也计初一劝义则兼通但以末世钝机情多浮滥圣所制禁凡所常行恐未志奉妄有轻忽故又重劝。


释劝听中初牒释计下明重意初二句指前偈但下申所以专念曰志遵行曰奉说本为行非闻不晓惑重信轻故频加劝。


【疏】问戒行之本具通轻重何故但举三篇。


问中以戒本五篇不具列故。


【疏】答灭恶之戒通摄五篇且列上三余盖存略又解初三戒摄下是威仪且举纲领故不随事又云今列篇相正存听说序中所为凡有二人专精不犯非治所科犯已从灭法唯三別初篇非数所摄虽忏终不成僧二篇唯是众除三篇同对別舍广教具含二净义須列相示之。


答中三释初文略释可解次约提纲释戒分列二不明偷兰威仪标一不显余三故云且举等三对忏法释初示列相序下约人释义序为二人者文云犯者应忏无犯默然故初专精人因而先出次犯忏人正释今文犯虽有五忏但分三提舍吉罗並对首悔故同一位若论初二同是众法但初不復本次局二十故分二位又据下三约说三一有异望人对別是同二净即前二人初人持净次人忏净。


【疏】第二毗婆尸下明能说教人就文分二初一行偈列教主之名後半偈结人以成法表无虗演意也。


释次偈半教主名中。


【疏】若依增一初佛百年前说略教後方说广如是後佛八十七十六十四十二十及至释迦十二年後方制广教。


初文七佛说略年数第减者以钝根渐多禀略渐少故释迦中制合作说五年已制故或可制弟子说义亦无妨。


【疏】问如律文云第三第五二佛唯略经说何通答适化无方随机隐显斯乃圣心布教盛衰非凡所谋律隐二佛之广生请制之由经陈七佛之通表化仪之相未可偏执五过自生。


问中律序舍利弗请佛制广问言何佛法得久住佛言毗婆尸等四佛法得久住以制广故毗舍那含二佛法不久住以不说广故则与前经相违故举问以会之答中先叙难测无方犹言不定盛衰谓律明住灭谋谓图度律下显经律之意各据一端机见有异未可和会五过出成论谓迷名生法痴随文增五失一不正信二退勇猛三诳人四谤法五轻於圣法。


【疏】问文中唯引过去不明现未者答往佛有教可传师资成训劝信易立所以引之现未无教无由生信。


次问中佛在六为过去灭後七皆过去答中初答唯引过去後答不明现未现佛化他方教法不被此未来同此土教法復未设望今现无故云无教。


【疏】问序文阙於现未何故流通具明三世答各有其致戒序将弘圣教恐时不奉故引已起之教成劝信之由流通泛引戒益必行会圣圣不虗会三佛皆行因教圆德无不果满也。


第三问中欲伸前後出没之意故此问之答中初句通示戒下別释初明今阙时谓时机流下次彰後具泛广也意明序首劝信过佛教成有所信故流通显益可通三世彰益大故。


【疏】释七佛名如略教解。


【疏】就结人成法中七佛非一曰诸宇宙无上曰世尊行满位高曰大德也为我说是事者引上广教被下世机定非私传闻必至圣此则显己承习有由何得不奉。


结人中宇宙者俗典但指天地之中今则必通大千境内行满者三祇累积位高者众圣中尊引上释是事被下释为我显已即说戒师。


【疏】文中分二初句上有所承今将绍续如教而谈云善说也若为名利无益而传则是绮语非义所摄下句明说说必被人忍乖法仪故又诫劝贊美传习之宾故曰诸贤谛受无倒故敕之云咸共听也。


三承传中初科文阙牒章分句孤起疑是写脱上句前释我今欲如下释善说下约绮语反显善义下句中初叙重意望前二劝故云又也贊下牒释传习宾者即目听众敕诫也。


【疏】如经论中大小两乘俱有贤圣並约道业有显晦也据翻从俗释训贤者多才行也圣者无不通也斯並约事为言全乖佛义有暇广之。


次文初约佛教大乘十住十行十回向名三贤十地名十圣小乘外凡有三内凡有四名七贤初果至无学名四圣道业显晦者一往以分圣显贤晦然贤圣中次第浅深自有显晦据下示俗训谓翻译时依此俗典礼记中才智倍人曰茂倍十人曰选倍百人曰俊倍千人曰英倍英曰贤白虎通中明圣人者谓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也此二皆从世智为名故云约事异上佛教所明行位故云全乖有下示略此谓偈中诸贤之语称美时众必据佛教修行之人名滥俗儒故此简別。


【疏】第三段中如人毀足下广张随行行法乃多举要众別所以尔者众无別众揽別以成別无恒別行立成众故托斯二以持正法就文四喻前两寄別行以生喻明损益以诫持後二寄众法以生喻明净秽以诫说此则初行後教生成义顺一途之释也。


释後五偈分科中初叙立科意众即四人已上作羯磨事今指说戒別即自行随行虽多众別收尽故云举要所以下释須二之意此明众必假別能成众二行相关故須双举故下结成文意就下分文初二喻並言毀戒即是別行诫持後二喻皆明说戒故为众行诫说此下合示若据常途因教生行则教先行後此明行具方成众法则行先教後故云一途也。


【疏】就初两喻即为二意初以戒为身足喻止持也一形所托必凭足而游涉万行所资要藉戒而成立如经所明若无此戒功德不生也後以戒为车轴喻作犯也御者所持在轴轴壮而辖坚行人不坏於本亦业全而戒具反则违本如文所诃总解意也。


释前二喻分示中身足喻止持者此约义科据下附文则前偈喻止犯後偈喻作持耳车轴喻作犯就文判也业全则受体无缺对上轴壮戒具谓随行不违对上辖坚如文诃者即死时恐惧也。


【疏】次释前喻喻分两偈初约止犯之损令观过生厌後约作持之益举乐果生欣。


身足喻中初偈。


【疏】就初分二上喻下法。


【疏】释文云毀行之士名曰如人内无明略外有愆失名为毀足戒品既坏世乐尚亏何况道果而有登趣故曰不堪有所涉也。


別释中初科明略谓智谋也世乐即人天也。


【疏】就法合中两对相晓依文可解。


法合中上喻已释故但略指据喻言通凡圣两果法中举凡意在况圣。


【疏】次解作持偈文上半明人天两果举劝修因下半明胜果所尅必假良因义須守护文相甚易未劳解也。


次作持中初文可解。


【疏】问上云戒兴存道本非为福今偈所劝反彼何邪。


问中引前教兴作难。


【疏】答上已略开今重广叙元制为道诚如圣言但为闻教之机时含利钝钝者引以世报权示化城利者以慧资成便至宝所斯並随机设化当寻本据若执戒为真道道则戒结所收唯戒极高復是见取所摄为乐持戒翻成秽染如百论中难陀之事至时长引取悟於心。


答中大论戒律不出二义一本如来出世之意三归五戒下至微善无非为道而作弄引过分而谈二乘圣果尚非本怀岂以世乐而评圣旨此约教本也二者二乘圣道必由戒克人天两报戒见二取秽污谄诈持奉多途此约机缘也若了斯意则教门同异无不会通初二句指前标後元下二句通前兴意既云元制即教本义圣言者即指前引为调三毒等文但下正释今文而云利钝即约机义应知今序且被钝根下流通中利钝双被化城宝所出法华经彼明如来施权说小如以化城暂令止息至後显实喻至宝所获珍奇今借彼喻会通今教凡圣两报言同意別思之可见斯下双结上句结成今意下句指归前意若下明背道过失初即二种利使为乐下即明污心百论者彼云乐报有二一者生天二人中富贵若持戒为求生天与天女娱乐若人中受五欲乐乃至引阿难语难陀偈云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羊鬪欲前而退羝音低牯羊也)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持戒如将前为欲如更却)身随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


【疏】上解止犯作持竟。


结示中欲发下问故在此结不当前後。


【疏】问上云身之所假足喻止持及释文中乃论止犯斯则持犯同门如何分判。


问中初牒前相违斯下正难持犯行別善恶业殊不宜同门故以为难。


【疏】答持犯止作事通前後望戒全者名止持无心摄护名止犯励意防慎名作持具缘造非名作犯据此以论随事始终皆二持犯余如後解。


答中初二句通标若据持犯心境体异非可同时但心起不常善恶相閒故约前後可得兼明望下別示随举一戒並具四行则持犯同门於义无失据下结指随事事即戒也始终即前後皆二持犯即止作四行故知後从犯释则贻毀戒之文前约持科欲示兼通之义余下即指卷末持犯中问文既明犯那用持科答此由序中阙止持喻故约义科如下点示可见。


【疏】次解作犯喻中上喻下合。


【疏】假名行者执持圆戒学调伏心名之为御御摄三业将游尘境名之为入五欲之贼能劫善财使沈恶趣名为险道纵放身口随境不禁名为失辖辖在二轮之表犯必两业之门故也无作戒善万行所凭名之为轴身口辖失定慧轮摧戒善便丧故如轴折如上诸损智者怀悲将趣三涂义无欢泰故云忧也。


作犯明喻中车喻多种执御之人喻能持心两辖喻身口二业即是随行二轮喻定慧两学横轴喻本受戒体初配上句圆戒者具足体也沈恶趣者举果显因也纵下配下句辖是括轮之物在轴两头括束於轮故云二轮表也两业即上身口。


【疏】次合喻中上句合九字下句合一字可知也。


法合中初科分句对字在文易解。


【疏】问毀戒业非何人不畏岂待终时方生恐惧。


次科问中欲彰部主知机之意故特徵之。


【疏】答人怀愚智持犯兼之律序具彰今更为引智士觉过寻知厌荡愚夫纵罪初无改悔身心强健放逸刑科要至死时方生怖畏以色力痿顇神虑无归自知佛贼赃状业现苦具将临何得不畏是以律主悬知浊世非死不忧故举劝持无令後悔悔无及也。


答中初通标所被即律文云有二智人有罪能见见罪能忏有二愚人有罪不见见罪不忏愚智两机俱通持犯故云兼之也指律序者彼偈广列持毀得失今略引云如师子虎吼醉者不恐怖(醉喻愚人)小兽声虽微醒者闻即惧(醒喻有智)如是三垢人一切恶不惧(合上半偈三垢即三毒)智者於微恶常怀於恐畏(合下半偈)智下二正释初叙智者知过必改不待苦劝下明愚人遭苦思悔正显文意初明生怖初犹都也以下释所以痿谓困顿顇谓瘦顇内无实德假冐形仪妄受信施侵坏正法故云佛贼刑赃露则刑戮将加恶业现则狱报即至矣如大论云持戒之人命终之时风刀解身筋脉断绝心不怖畏反知毀盗宁不怖耶学者临文宜应内省其有死而无悔者则教所不救矣是以下出制作之意。


【疏】准上据下应有止持有益喻翻犯明持可以相领有无互现未可齐观。


辨阙中初文准上者前二偈諫OU缸鞒志菹抡哚崃接鞲骶叨猩舷录染呖裳榇算谑疽庥卸暇菹喾略家浴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10/1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分律含注戒本疏科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38册 中国撰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