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五)
2013-06-19 21:14:0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51次 评论:0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下之中


△四观三般若三初标。


次观心三般若金光明者。


△二释三初约圆总举。


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般若何者一念心一切心一切心一心非一非一切。


总举一心空假中三是三般若何者下略示三相以即一而多示假相即多而一示空相非一非多示中相於一念心而论三相不前不後亦不一时。


△二寄次別释三初假次空後中今初。


一念心一切心者从心生心杂杂沓沓长风驶流不得为喻日夜常生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六道轮回十二钩鎻从闇入闇闇无边际皆心之过也故言一念心一切心是则凡夫所迷没处。


一心一切心別示假也假在初者假有二种若在空後即建立假若在空前即生死假欲明凡夫从心生过警於初学有漏之心念念常造六道三障令知其过动习空中以求出离故於三观示假在前日夜常生无量众生者谓一业成百千万生受报不尽一一果报皆有假名如诸经律所明来报那不自省輙谓无生十二因缘喻如鈎鏁相续无际故云一心一切心此生死假即建立中所治之病举病显药假观立也。


△二空。


一切心一心者若能知过生厌皆自持出如小火烧大[卄/积]薪置一小珠澄清巨海能观心空从心所生一切诸心无不即空故言一切心一心如此一心乃是二乘所迷没处非究竟道。


一切心一心別示空也既知心有则生诸心欲寂诸心当观心空須约四性检一念心生灭叵得一心既空一切安有故举小火小珠喻一心空烧薪澄海喻一切空故云能观心空从心所生一切诸心无不即空欲明空观其相显故故寄二乘分齐而说。


△三中。


双亡二边故烦恼非一非一切大经言依智不依识识但求乐凡夫识妄求乐二乘识求涅槃乐是故双亡不可依止智则求理。


双亡二边故烦恼非一非一切別示中也现前一念若定空者不能舒出一切有心若定有者何能卷归一空心耶不空不有无状无名强称中道復以识智示其边中经云不依识者非真实识是虗妄识凡小依之着有沉空二种之乐也经云依智者非二乘一切智及菩萨道种智是一切种智也故属圆教佛及菩萨达二边中故名求理欲示中道观相明故故斥二观其实三谛一心圆照。


△三依圆对智二初对智。


如是观者即是一心三智即空是观照般若一切智即假是方便般若道种智即中是实相般若一切种智。


言如是观者即一心三观者示三观相須寄次第为明对破三种惑故显三谛故若能一心修此三者自成圆观何则顿破三惑则一空一切空也顿显三谛则一假一切假也三皆玅故则一中一切中也此三方是圆三般若。


△二明圆。


是三智一心中得即空即假即中无前无後不並不別甚深微妙最可依止。


据大论文三种观智实在一念体是秘藏故离前後及並別等大经依智智体如是初心依止即名佛行。


△三结。


是为观心三般若金光明六即如前。


例如前说。


△五观三菩提三初标。


次观心三菩提金光明者。


△二释三初约圆总举。


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菩提心。


如三般若。


△二寄次別释以次第三显圆顿意亦同前三般若说但今假观列於空後復明药病是建立假又前般若体是三智但於一念略明修相不須借义示於观法今菩提翻道是能通义又菩提心体是四弘大集经云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灭者令灭四皆度生今三观中皆云度心数之众生乃是借彼度他生义成今三观度已众生故知附法含托事义文自为三初破假入空。


何者一心一切心交横缭乱如丝如沙如蚕如蛾为苦为恼若知即空真谛菩提心度妄乱心数之众生通四住之壅是为即空发菩提心。


先举生死为所破假即一切心也起非次第故交横缭乱乃举四物喻缭乱相如丝之乱如沙之多如蚕自缚如蛾自然此四喻於世间因果是故总云为苦为恼次若知下正明即空菩提心观若空观相前三识中已曾略示是放今文但云知空此菩提心度义通义並约见思即空而说。


△二破空出假。


即假发菩提心者空虽免妄乱经云空乱意众生而智乱甚盲闇復是三无为坑是大乘冤鸟未具佛法不应灭爱而取证也若真即假俗谛菩提心度沈空心数之众生通尘沙之壅分別可不分別时宜分別药病分別逗会不住无为故言即假发菩提心。


先举空过经云空乱意等者经即涅槃斥小之文小乘诠空为寂灭之理以有为妄乱大乘诠中为寂灭性乃以空有俱为乱意虽离有乱仍被空乱今修观时心若着空即指此心数为空乱意众生此空心数望彼见思而得名智今论假观此智是乱故云智乱甚盲闇小乘证空得三无为谓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虗空无为此处灭心菩提善根不得生长故斥为坑是大乘怨鸟者大论三十云譬如空泽有树名奢摩黎枝觚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後至住一枝上枝觚即时为之而折泽神问言鷳鹫皆能任持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云此鸟从我怨家树来食彼树子来栖我上或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復生为害必大是故怀忧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萨摩诃萨亦復如是於诸外道天魔等无如是畏而畏二乘二乘於菩萨边亦如彼鸟坏彼大乘心永灭佛乘心今取此义明破空出假成菩提观次若真下正明假观菩提心相真即假故依空建立也此菩提心度义通义並就尘不即假而说凡论假观不出三义谓知病病药应病授药令得服行今从分別下以即分別明四悉檀寄此四悉总明三义可沙不同即世界时宜生善是为人以药治识即对治逗机会理是第一义此四明了四假观成也。


△三破边入中。


空是浮心对治假是沈心对治由病故有药药存復成病病去药止宜应两舍非空非假双亡二边即发中道第一义谛菩提心度二边心数之众生通无明之壅以不住法住於中道故言即中发菩提心。


先举二观未免生过今为所舍而以见思及尘沙惑为浮沉病空假乃为二病之药以病偏增故药偏用药存成病者若堕二边增无明病故須两舍次非空下正明中道菩提心观此中度义通义皆约无明即中而说心无能所名不住法此法方可住於中道。


△三依圆对法二初明圆。


说时如三次第观即不然。


说欲相显須寄次第观就理融则无前後前三般若已明其意。


△二对法。


一心中三菩提心若观即中是缘金发无上菩提心若观即空是缘光发清净菩提心若观即假是缘明发究竟菩提心。


今三菩提就异名说真性菩提三皆妙绝故亦名无上实智菩提三皆荡相故亦名清净方便菩提三皆自在逗会无遗故亦名究竟三在一心故三各三以体融故发即俱发是故当体名金光明。


△三结。


是为观心三菩提金光明六即如前。


如前。


△六观三大乘三初标。


次观心三大乘金光明者。


△二释三初总立观法。


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是三大乘。


△二约境明观附三大乘修圆三观必須境观义符於乘以乘是运义三种大乘无法不运性既具运故逆顺修法尔而运今体逆修念念四运运运即性性是三谛乃成三观顺修妙运此文分三初明四运为境。


何者虽观一念心而实有四运此心回转不已所谓未念欲念念念已从未念运至欲念从欲念运至念从念运至念已復更起运运运无穷不知休息如闭目在舟不觉其疾。


观一念者趣举一念也心随境迁起灭更运故一一念无不四运从未至已终而復始凡愚不觉为运所迁故以闭目喻凡不觉舟行喻於四运心疾。


△二明三运为观。


观一运心即空即假即中一一运心亦復如是从心至心无不即空即假即中是则从三谛运至三谛无不三谛时是名以运运运。


圆教行者知刹那心性是秘藏秘藏徧含未始暂缺故无一运非空假中得此意者四运愈迁三观弥进故止观云薪多火盛风益求罗所以大师常示众云实心繫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实心繫实境者三观繫三谛也实缘次第生者四运迭迁也四运是境境为观缘如薪助火实实迭相注者三观实心注三谛实境此之实境还注实心相注不已自然从於观行相似得入初住实理之中此乃以三观运运於四运亦是四运之运运三观运皆得名为以运运运。


△三明对失显得。


若随四运运入生死若随三运运入涅槃。


若迷三谛但随四运则生死无穷若观四运即是三谛则涅槃在即。


△三以观对乘二初约法对。


即空之观乘於随乘运到真谛即假之观乘於得乘运到俗谛即中之观乘於理乘运到中谛。


三乘为大车三谛是道场不动而运无到而到。


△二约人歎。


三乘即一乘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观音普贤大人所乘故故名大乘。


三乘即一乘等者理乘为车体故高广无过随乘为白牛故行疾如风得乘为具度故庄严绝比虽三而一虽一而三此微妙乘乃是观行观音普贤大人所乘故名为大。


△三结。


是为观心三大乘金光明六即如前。


如上。


△七观三身三初标。


次观心三身金光明者。


△二释三初立观显法二约心明观於一念心修三身观必須境观皆有身义故先明一心能起十界即显一念具十界身次於十界即起三观则彰十界无不三身初文为三初明十相。


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身何者华严云心如工画师造种种五阴若心缘破戒事即地狱身缘无惭愧憍慢恚怒等即畜生身缘谄曲名闻即饿鬼身缘嫉妬诤竞即修罗身缘五戒防五恶即人身缘十善防十恶缘禅定防散乱即天身缘无常苦空空无相愿即二乘身缘慈悲六度即菩萨身缘真如实相即佛身。


今家妙解华严心造乃有二义一者理造造即是具二者事造通於三世造於十界谓过造於现过现造当现造於现皆由理具方有事造故十界身一一皆是全性起修虽全是性而因成感果无少差忒如破戒心成能造地狱种种苦具宿豫严待故十界身皆有假实及以依报无有一物从外而起。


△二辨难易。


登难坠易多缘诸恶身故。


良以众生无始熏习恶多善少致令心念多缘恶身未驾五乘先游四趣登难坠易谁曰不然修观行人於十界心常当循省。


△三结唯心。


故知诸身皆由心造譬如大地一能生种种芽。


法譬可见。


△次文者於此心境而修三观显於三身分三初空。


若观五受阴洞达空无所有从心所生一切诸身皆空无所有如翻大地草木倾尽故言即空。


五受阴洞达空无所有者语出净名受阴心也五者五处生受谓受有受无受亦有亦无受非有非无及受不受亦名五取阴观此一阴空无所有则令十界皆不可得翻地喻心空草木倾尽一切身空。


△二假。


若即空者永沉灰寂尚不能於一空心能起一身云何能得游戏五道以现其身不能应以佛身得度者为现佛身应以三乘四众天龙八部种种身得度者皆悉示现同其事业为此失故故言即假同六道身。


若就一念观十界空已具三谛今斥空者欲显假观立法功故復虑圆人退大取小故寄二乘斥空灰寂空心不能起十界应乃彰假观无身不现言同六道者必是文悞此文自云为现佛身及三乘故。


△三中二初着二斥偏。


如此观身坠在二边非善观身。


斥意亦同假观斥空。


△二亡三显中。


善观身者大经云不得身八尺之形也不得身相五胞形也不得身因饮食将养也不得身果酬五戒也不得身聚阴入界也不得身一假实成身不得身二四大成身也不得身此已一身也不得身彼彼遗体也不得身识念念无常也不得身等身中空也六道皆等有身也不得身修依身能修法也不得修者即行人也亦不得身如身相如乃至身修如修者如亦不得身性身相性乃至身修性修者性毕竟清净为此义故故言即中。


问正为明中中何須亡答末陀摩经自注云末者莫义陀摩者中义莫着中道也释籤据此立中道义故知亡中方是中观也文中初列十三不得亡於身假亦不得身如下忘於身空如是空义也亦不得身性下亡於身中性是中义也空中各合具忘十三略举初後故云乃至也语遣情则三谛俱亡论显理则三谛俱照八尺身性五胞相性乃至修性及修者性身十三法既皆云性具义善成且举人身以为语端理合十身身身十三一一皆性则彰十界各具十法一一即性就此论忘故毕竟清净方显十身皆即中道。


△三以观对身。


言即中者即是法身即空者即是报身即假者即是应身。


△三结。


是名观心三身金光明六即如前。


可解。


△八观三涅槃三初标。


次观心三涅槃金光明者。


△二释三种涅槃皆具四德方名圆极故今观三一一皆成常乐我净观法既同乃就三境而辨三相虽於一境显一涅槃須知一一无不具三若不尔者何能令三皆具四德此义前文已曾委示文分为三初约报心观性净。


谛观心性本来寂灭不染不净染故名生净故名灭生灭不能毀故常不能染故净不能碍故我不能受故乐是为性净涅槃。


报心无记本净易彰心性既寂岂唯寂染净亦本寂是故本性不染不净若可染净性则生灭故云染故名生净故名灭以不生灭四德义成既云生灭不能毀故常验於不染不碍不受三句皆須言生灭避繁故略具四德故名性离生灭故名净故名性净涅槃。


△二约起心观圆净。


若妄念心起悉以正观观之令此正观与法性相应妄念不能染不能毀不能碍不能受常乐我净者即是圆净涅槃。


妄念烦恼宜观圆净圆净是智須论破惑用三正观破三妄念应三谛性令三妄念不染故净不毀故常不碍故我不受故乐四德显故圆三妄泯故净净故不生圆故不灭故名圆净涅槃。


△三约诸数观方便净。


又以正观观诸心数心数法不行心数法不能毀不能染不能碍不能受者名方便净涅槃。


诸数造作是故托之观方便净诸数不行者不随妄念造生死业而随正观作不思议业乃是转於八万尘劳为八万三昧及总持等诸数既转故不毀方便不染方便不碍方便不受方便令方便净成四德也四德益他故名方便诸数不行故名为净净故不生方便故不灭此乃诸数当体成方便涅槃。


△三结。


是名观心三涅槃金光明六即如前。


可知。


△九观三宝三初标。


次观心三宝金光明者。


△二释三初立观显法。


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三宝。


△二附法明观二初约谛智及和就名共论三宝二约修性及和克体各立三宝二释意者盖以三宝修性相对有开有合初则约开论合故以九义立一三宝次则约合论开故就三名立三三宝初文三初依经立名。


何者不觉名法宝觉名佛宝和名僧宝。


一体三宝佛名曰觉法名不觉僧名和合。


△二约义释相。


三谛之理不觉故是法宝三谛之智能觉故是佛宝三谛三智相应和故是僧宝无谛智不发无智谛不显谛智不和不能大用利益众生。


此之三宝既与三德同出异名三德互具一一论三是故三宝三不孤立不觉是性余二是修二修各三一性亦三性中之三既未觉悟同名不觉虽未觉悟理本谛当故名三谛是为法宝全性起修成三谛智既能觉悟故名佛宝此三觉智与性三谛相应和合故名僧宝非三谛法无三智佛非谛智和无三脱僧。


△三结归宝义。


三种皆可尊可重是故俱称为宝六即如前。


此佛法僧谛智圆极玅用广大实可尊重宝义成就非专极果五即皆然。


△次文分三初约性德三俱不觉。


復次中谛不觉名法宝真谛不觉名佛宝俗谛不觉名僧宝。


三谛在性未起修德觉了智故是故三谛皆名不觉而此三谛性是三德中是法身故当法宝真是般若故当佛宝俗是解脱故当僧宝若其不指迷中三谛为三宝者何能彰於性摄二修不以不觉便无佛僧。


△二约修德三俱是觉。


知即中离二边名法宝知即空名佛宝知即假名僧宝。


三智在修俱能觉了是故三宝皆立知名盖此三智亦是三德知中之智体是法身故当法宝知空之智体是般若故当佛宝知假之智体是解脱故当僧宝不指三智为三宝者宁知觉智能摄理性及化用耶。


△三约相应三俱和合。


即中事理和名法宝即空事理和名佛宝即假事理和名僧宝。


三智在修故皆属事三谛在性故皆属理三谛三智既皆相应是故约和明於三宝以由此三亦是三德故对三宝中事理和体是法身故当法宝空事理和体是般若故当佛宝假事理和体是解脱故当僧宝虽是三德以就谛智相应义故三俱解脱若此三义非三宝者那彰三脱合三谛智且如今家於谛於智及以解脱一一須三是何意趣若读今文观心三宝开合二释生惊疑者当知未解一家教观三三之意徒说徒行契证无分又事理和者一念十界可分事理若此三智契九界三谛名与事和若其三智契佛界三谛名与理和事和则有三教三宝理和则有圆教三宝一念事理不分而分其义宛尔孤山第三意有三三破此义云又云中谛不觉名法真谛不觉名佛俗谛不觉名僧夫佛陀梵语觉者此言托事成观安得违义岂佛陀翻不觉耶此皆昏醉之谭於理何益乎释曰佛翻为觉人谁不知前科立名不觉名法宝觉名佛宝和名僧宝此之名义皎然如日今重释中次文佛宝三皆云知岂非觉义以翻於佛今云真谛不觉名佛宝俗谛不觉名僧宝者盖欲令人解於法宝即具佛僧此之三宝以法为主是故三宝皆言不觉以由真谛是性德般若义当於佛俗是解脱故得名僧而皆未有觉不觉智是故三宝通名不觉彼人不晓法宝真谛是性般若故妄破云不觉翻佛次佛宝具三皆从知立僧宝具三皆从和立故思益云知觉名佛知离名法知无名僧三皆云知乃於觉义开三宝也觉义既然理合不觉及以和义各开三也佛世机利不須徧说如此方名一体三宝乃与三德无二无別若不然者安可一念融玅而观如此等义若非四辩之亲宣孰臻三宝之极致故知正言似反他莫信之昏醉之诬谅招涂炭矣。


△三结法归题。


即中名为金即空名为光即假名为明。


△三结。


是为观心三宝金光明六即如前。


△十观三德三初标。


次观心三德金光明者。


△二释三初直列三观。


谛观一念之心即空即假即中。


△二约观明德二初正观德二初约圆示观二初示观。


即空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空无积聚而名为藏藏具足故名之为德即假故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假摄诸法亦名为藏藏具足故名之为德即中故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中摄一切法亦名为藏藏具足故称之为德。


圆妙三德体必互具一一皆三不纵不横方名秘藏大师示位虽居五品能知如来甚深秘藏即以秘藏为谛为观融一切境今体一念性是三德即以三德而为三观故明三观一一融摄三观之首皆言即者指一念心即三谛故初云即空非即偏空乃观一念即圆空也此空能破三谛相着故云一空一切空也言无假无中而不空者非独空观於法破相假中亦能於法破相何者以空破相即真破俗以假破相即俗破真以中破相双遮二边此三顿破名毕竟空空既破相有何积聚然具三谛不纵不横即秘密藏能藏具足常乐我净名般若德次云即假非即偏假乃观一念即玅假也此假能立三谛之法故云一假一切假也言无空无中而不假者非独假观能立於法空中二观亦能立法何者以空立法即俗立真以假立法即真立俗以中立法双照二谛此三顿立名为玅假既摄三谛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此藏具足常乐我净名解脱德次云即中非即但中盖指一念即具德中此中能玅三谛之法故云一中一切中也言无空无假而不中者非独中观於法绝待空假亦能当处绝待何者以空中故真谛绝待以假中故俗谛绝待以中中故双遮双照俱绝对待此三顿绝名为圆中既摄三谛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此藏具足常乐我净名法身德此三德观列诸句者但在离於偏破偏立及別观中得此意者能所既寂言虑都忘故得名为不思议观如是方显三德秘藏。


△二明圆。


虽言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了彼互生起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当知一不为少众不为多非一非多不失一多不可思议不纵不横不並不別。


从一中至无所畏皆华严文所言一者趣举一法也无量者一切法也若以三谛收一切法无有余也復於三谛随以一谛名之为一如是一三展转生起如示观文说有兹观解闻一不畏减於三德闻三不畏增於一实当知下復以一多而为四句显不思议离纵横等成秘藏观。


△二寄佛明德二初明德从观立。


诸佛以即中为体故名法身以即空为命故名般若以即假为力故名解脱一一皆常乐我净无有缺减故称三德。


佛体命力从三观成况復体等是空假中不可分於能成所成。


△二明德受藏名。


一一皆是法界多所含藏故称秘密藏。


△二歎心境二初据经歎要。


故净名云诸佛解脱当於一切众生心行中求。


诸佛皆具真性实慧方便三种解脱今但云解脱亦是一中解多之意此之三脱与其三德无二无別但佛法太高初心为难心佛无差观心则易是故令於心行中求盖众生心即空假中中是真性空是实慧假是方便高下虽殊其性不二故使观心得佛解脱今观十法其意皆然。


△二例三无差。


当知我心亦然众生亦然彼我既然诸佛亦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


他生他佛三德三脱己心三德岂与观殊。


△三结法归题。


得此意者即中是金即空是光即假是明。


题标三字既是三德当体之名故以三观对於金等义当三观显三德也。


△三结。


此为观心三德金光明六即如前。


例前。


△三对斥邪空显观心功德三初叙彼邪空。


世间有行空人执其痴空不与佛修多罗合闻此观心而作难言若观心是法身应触处平等何故於经像生敬纸木生慢敬慢既异则非平等非平等故法身义不成既无平等平等智不成则无报身不能将此化他应身义不成不如我於经像纸木平等平等皆如如名法身有此平等智是报身将此智化他是应身我三身义皆成用汝观心何为。


今立观法皆依佛言佛令依经修观契理復教设像托似观真经诠佛心像写佛质此二不敬观何由成今作理观以为正修恭敬事仪用为助道世间愚者不知此意妄执痴空见今观心復敬经像谓乖平等难今修观三身不成乃执佛经及以佛像同余纸木我於经像不生敬心於余纸木不生慢心自行化他三身义足以此痴空毀今正助合修之行。


△二以事对破。


若逢此难者当以三事反难答之一者汝谓於纸木经像平等为如者何意於七庙敬木像天子符勑而生畏敬於佛经像而生轻慢畏慢既起诸使沸乱何处有平等法身义耶二者汝於同师同学生爱生护於异师异学生慢生恚爱慢从痴生三毒炽然诸恶更甚宁復有智慧报身耶三者汝耽痴空无慧方便尚不悦人情况会至理矜高自着是增上慢人汝师所堕汝亦随堕毒气深入若为将此邪气化他和光应身復在何处。


彼执痴空词既虗诞故但以三事验其恚慢三身不成初破平等义不成汝於庙勑既須敬畏於佛经像何以轻慢畏慢既起诸使炽然平等不成法身安在二破智慧不成师学两分憎爱俱立既生憎爱验是愚痴愚痴非智报身则失三破化他不成痴空非智方便则缚执凡愚见生憎上心我慢相传师徒必堕三毒邪气转入他心化益全无应身何在。


△三明今观德。


我以凡夫位中观如实相尔为欲开显此实相恭敬经像令慧不缚使无量人崇善去恶令方便不缚岂与汝同耶。


邪空之辈妄毀观心以事验之其过略尔今立观心復敬经像有何功德略论有二所谓有方便慧有慧方便此二俱解为三身因即显痴空二种俱缚非三身本二功德者於凡夫位修圆实慧以敬经像方便资故令慧不缚以不缚慧导恭敬善诫劝众生故復能令方便不缚三身因者有慧方便能成应身有方便慧能成报身所显实相即是法身岂同痴空立三身耶。


△二约义重明二字二初标。


今更释帝王者。


真谛所译七卷別名金光明下復安帝王今之谶经唯标三字故前文云若依四卷题但作三字无帝王两字若依经文有经王之义若说不说俱亦无妨大师释题前虽据文且论三字今復约义重明帝王故翻译章备举真谛华梵二文而言此师译题最为委悉乃是作今重释张本也。


△二释中先约真谛解。


真谛三藏云法身摄华严华严以法身为体故报身摄般若般若明智慧故应身摄涅槃涅槃明百句解脱四德等故此是彼师明帝王统摄之义。


真谛译此经後以统摄义释帝王字乃将三身分对三经意云诸经各说一身此经具有三身名义故能统摄华严等经是故得帝王之目分割三身优劣大教具如疏斥必是赴机且作此释耳。


△二明今师释二初明应具三义三初标名略示。


今明帝王应具三义谓帝慧王也。


欲约教观圆对三法故示帝王必具慧义即以神谋圣策并帝是贵极王是朝会合成三义谓帝慧王。


△二释出三义。


帝则贵极至尊至重慧则神谋圣策王则万国朝会备此三义称帝慧王。


此义於他仍是譬喻若据今师皆是当体。


△三引经证成。


此经亦尔如来游於无量甚深法性过诸菩萨所行清净即是至尊极贵义若有闻者则能思惟无上甚深微玅之义开甘露门入甘露城处甘露室令诸众生食甘露味以智慧刀裂烦恼网即是圣智雄略义诸佛护持庄严菩萨诸天恭敬护世赞叹能令地狱诸河焦乾乃至一切世间未曾有事悉具出现即是万国朝会多致利益义。


初取所游深广法性证贵极义若从能游乃属慧义次闻者思惟虽在於因然初心即用果智此显圆宗因果不二甘露虽理从能开入及能处食皆是圣智雄略之义诸佛菩萨以朝会故佛得常住菩萨庄严乃至诸河焦乾希有是现是利益义孤山第四事悞破此文也而言事悞有四其一云夫附法成观祗观前文所谭法相且此文唯释谶本三字之题及以观心反用真谛立题帝王二字其二云厥或直用犹可从容况復擅加慧字其三云又加其帝王二字之间而云帝慧王如至尊之号可以文武圣神等字於皇帝二字中间着邪其四云又云慧者是神谋圣策帝则贵极至尊王则万国朝会此解释者出於经乎备於史乎载於子乎见於集乎苟四者不谭则是胷臆谬说智者圣师岂其然乎今释其一者大师重明帝王之义甚非径侹先叙真谛局解次陈今之正义今义又二初明应具三义次依三义解释释中自有二意初约教义释二约观行释教观显然如指诸掌是前文已则教观释其谶译三字题讫今復用教观解真设译帝王二字何曾但附谶译三字之法而约真谛二字明观若观此破尚读文不委况观道深致何劳拟议乎释其二者今师解经要在显义以真谛所译文虽标二义合具三如世帝王岂不具慧故云今明帝王应具三义也立此三义为能诠名以召所诠十种三法以三召三令理可识至唐义净重译此经名最胜王果符大师所立三义极尊释帝与最义同慧之圣神与胜义合以新译验三义宛然况约义加文显有其例如今文句释经五戒欲令义显乃於各各忿诤之下加於人人不信之句财物损耗之下復加亏失礼度之文何不破擅加二句使令文句成讹脱耶释其三者今明帝王具慧义者意用三名诠乎三法以十三法唯有三宝佛在於初八种皆同三德次第今欲准此帝诠法身慧诠般若王诠解脱顺所诠故故安慧字居二之间大师宣扬多从义便释妙法则先法次玅释观世则先世後观以今重明帝等三义乃是法性当体之名尚非譬喻安得全同皇帝尊号况復自云帝王合具慧义非谓令将经题添於慧字那忽掩其义而责其字深见人情也释其四者若谓解释帝等三义非经史子集即後人擅加者且如忏摩梵语悔过华言今经文句不分华梵直以首释於忏伏释於悔及黑白等五义释之又以鑑义训於梵音此等出何经论典籍何不责其文无所出令皆成谬岂非大师善巧说法务在显理以开人心又既云智者圣师也所说名教固非凡情俗学所能逮及安得齐我之闻见斥圣之辨才巫蛊之言谁当信受。


△二依三义解释二初约教义释二初明十种三法皆具三义。


将此三义历十种三法门苦道即法身是贵义烦恼即般若是慧义业即解脱是朝会义乃至法身德即贵义般若德即慧义解脱德即朝会义一一法门悉备三义一一法门皆是经王也。


问前以十种三法释金光明其义已显今那更将十种三法释帝慧王且尊重名金照了名光应益名明与今贵义慧义及朝会义道理无殊何須用此重对十法岂非繁芿致令往者谓此等文是人谬撰有何所以須重释耶答麤心读文谓为稠沓精详其义各有所归何者前譬喻释以金光明为世物象可以比况十种三法至当体释虽舍喻从法但云法性可重名金寂照名光应益名明而且未示十种三法一一当体名金光明观心十法虽从当体而非约教是故今释显从教示一一三法即贵义慧义及朝会义皆是当体名帝慧王虽帝慧王与金光明三义稍同而前从譬喻今从当体义势天殊纵使前後皆从当体而前文自释金等三义今释帝等何曾重述又诸三法若也各具帝慧二义则令人深信一一三法皆是经王以即在题非远取义故也。


△二明十种经王皆能摄法二初标列。


既得此意即论摄法摄法有三先摄法门次摄经教三摄六即位。


△二释相二初正明摄三三初摄法门。


初摄法门者三道摄一切惑三识摄一切解三佛性摄一切因三般若摄一切智三菩提摄一切发心之行三大乘摄一切发趣之位三身摄一切佛果智德三涅槃摄一切佛果断德三宝摄一切佛恩德三德摄一切理是为横摄法门。


三道在迷故摄惑识別名义故摄解三菩提摄发心行者填愿行也三大乘摄法趣位者发真趣果位也乘游四方直至道场故三德摄理者果後秘藏究竟理也前文既明彼彼三法无二无別验知一一悉皆互摄前文既曾委论互义故今但示各摄相耳。


△二摄众教二初摄诸部。


第二摄教者三道是三障即三障是三解脱摄不思议解脱净名教三识摄楞伽地持摄论等三佛性摄涅槃三般若摄大品等五时教三菩提摄诸方等经三大乘摄法华三身摄华严三涅槃三宝三德等皆摄涅槃。


三道摄净名者不即三障显三解脱安得名为不可思议三识摄楞伽地持等者以此经论多用三识显事理故问经题本是佛世法门岂可豫摄灭後论耶答今以经题所召法门即是诸论所诠之义乃以所诠摄於能诠故云三识摄地持等况诸菩萨为显大乘尊经玅义故造诸论诸论所说违此经耶若其不违理应摄属涅槃明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悉当作佛故大品等五时教者仁王般若云大觉世尊前已为我等说摩诃般若金刚般若天王问大品等般若今日如来放大光明斯作何事至佛定起无问自说仁王般若仁王对前四种般若即当第五此五般若说各一时故得名为五时教也菩提愿行多出方等诸部经故理随得三成一大乘法华开会故新译华严合於理智但名法身并於垂应以为二身旧经明义即一而三故与此经三身相摄涅槃三宝及以三德大经最显故问真谛云三德摄三涅槃正断二乘断见般若正遣凡夫有着华严正化始行菩萨今经通为八位人故称王也文句破云作此偏说无智之人於诸经起轻慢此义不可今那得用十种三法分对诸经却同真谛被破之义答真谛所释分割三德在於三经是別异义故为所破今以三法非纵横义摄於一经摄彼彼经亦復如是且如大品题称般若义至三故诸法融净维摩所说亦名解脱以具三脱故不思议須知今立十种三法一一三法非纵非横而高而广竪彻极果徧收诸法故以十三分对诸部如前真谛分於三德对道前等三种之位大师广斥至今自立法性甚深乃用十种三法之义对本有等三种之位故知他将一法以摄一经类今三法而摄一经山毫相绝学者应审若谓不殊太无眉目。


△二摄一切。


此举当道诸经絓是八万法藏皆应摄尔(云云)。


上诸经论並是大乘且举世人共见闻者故云当道絓犹豫也但豫八万四千法藏皆为所摄須知八万该乎一代无一名义暂离十种三法经王故文句云於九种经中而得自在。


△三摄六法二初明十法本位。


第三摄位者苦道有一切五阴烦恼道有五住惑业道有一切业乃至(云云)。


苦道有分段变易故云一切五阴烦恼有通惑別惑故云五住业有漏无漏等故云一切合云三识有一切心王心数此二是本有位三因至三涅槃此六是现有位三宝三德是当有位此位前文已委说故但举三道余皆例知此说乃是十种三法本分之位也文略九种本位摄法故云乃至及注云云现行印本悞将並书云云而为以字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下之中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5/6/6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20册 目录 下一篇金光明经玄义科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