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三)
2013-06-19 21:14:0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53次 评论:0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下


△三简十法十初简三德三初标。


三料简者初料简三德。


△二正料简二初斥偏三初三藏。


若指太子相好体为法身法身在前树王下时明无漏慧三十四心为般若般若在中八十灭度烧身不受後身为解脱解脱在後异而且纵法身时无般若般若时无解脱解脱时无般若法身此即三法各异斯乃阿含三藏数家所用此之三意悉不得称常乐我净也。


太子五阴久修五分虽未无漏得名法身在二德前树下真明方有般若三十四心者十六心破见十八心断爱若顿证罗汉及辟支佛此之二人皆一时得三十四心罗汉但断正使支佛分侵习气若树王下用三十四顿断正习一时俱尽是故此心独在菩萨解脱在後其相可见此之三法以漏无漏存亡不同故异而且纵此教经部名为阿含释论明文以摩诃衍对三藏为小娑沙翻数此论广说四阶成佛阿含唯经婆沙唯论三藏之名具经律论此三所说但有三义全无德义何者终归灰断故无常德非大涅槃故无乐德无八自在故无我德不断五染故无净德。


△二通教。


若指空境为法身是本有照真之慧为般若般若是今有子果两缚尽为解脱解脱是当有异而且纵斯乃三乘通教中所说前代探明大乘人所用亦不得称常乐我净。


通诠体观法本不生非证後空此为法身是故本有境虽本有須依此境体破见思正习尽处正是般若故属现有果缚尽时方是解脱故属当有此之三法空境无知般若有照如幻色心尽方名脱故云异而且纵前代成论师见乾慧等十地中二乘证果谓是少教所明人法俱空乃取此义释所弘之论意谓小教探明大乘故妙玄云旧云成论探明大乘又云成论师秪见共般若意不见不共意即此义也故知彼师不知藏实是三藏空门与门衍永异又不知衍门真谛含於但中及不但中今就彼不知及钝菩萨故无四德。


△三別教。


若如真谛师明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二此乃横而且异乃別教一途所明而真谛师偏用当知法身可称为德般若解脱无德可称不会无量甚深之高广亦不得称为经王。


前破真谛乖圆別者盖违本经別分四德对於三身故云乖別若以彼说四教收之既谈四德非前藏通德既不融非後圆教虽收属別然非別教通方之说故云一途问真谛立云般若解脱各具二德今何斥云无德可称答若就別论二各具一亦可名德今以圆斥随有所阙德义不成何者若般若照境故常破暗故净若无乐我乃是有苦之常净不自在之常净岂成德耶若解脱无暗故乐广远故我而无常净斯乃无常之乐我垢染之乐我岂成德耶既德有增减则法不高广焉称经王无量甚深耶。


△二显圆。


今所明三德如上说一一皆具常乐我净论广则无量论高则甚深。


具如前说。


△三劝生圆解。


若诸学人闻诸经之王四佛所护不解此意如牛羊心眼不足论道也。


四德残缺非经之王纵横可思非佛所护有念心眼皆是牛羊无缘知见方可论道。


△二简三宝。


料简三宝者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转生灭四谛法轮为法宝度陈如等五人先得智眼明觉者为僧宝由是三宝故到于今即有相从三宝者此乃阿含中所明阶梯三宝亦是数论宗用也若指树王得道为佛宝所说无生四谛为法宝二乘菩萨修真无漏断结成圣理和为僧宝者此亦三乘通教中所说探明大乘人所用此两种三宝並无常乐我净若指华王世界坐莲华台成道为佛宝所说恒沙佛法无量四谛为法宝四十一贤圣为僧宝此则异前虽非阶梯未是同体亦非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相从者从佛说法从法有僧从是三宝于今不绝皆由归佛禀法成僧故曰相从復名阶梯者盖喻等级非相乱也此明別体四果之僧定不成佛其犹下级不成上级又树王下迷真轻者见如幻佛说无生法三乘因地皆能断结有异三藏菩萨因中全不断惑众即空故名理和僧虽异三藏而其三乘共证之理既是偏空亦无四德若华王世界成卢舍那虽通圆別今就钝根迷中重者不知即性作修成解是故佛宝从报彰名法宝但名无量四谛既非无作故从多数受河沙名禀法之僧虽纯菩萨且非发心便成正觉故四十一位分於贤圣此之三宝佛是僧果僧是佛因法是因果所修所证实僧成佛佛现权僧永异阶梯高下不改然从別相未是同体言同体者三宝一体此体觉了名佛此体不觉名法此体和合名僧迷悟因果其体不分一人一念无不具足故华严三归以体解大道为佛深入经藏为法统理大众为僧三虽在果而是一体三宝若此方与三德无二无別是金光明所譬三宝也。


△三简三涅槃。


料简三涅槃者若饑得食病得差狱得出猕猴得酒旃遮婆罗门饱食指腹皆是世人畅情为涅槃尔若计非想定无想天为涅槃者此是邪见妄谓涅槃尔若多贪欲人得不净观为涅槃者此乃四善根方便行人涅槃也若三界烦恼尽证有余涅槃焚身灰智入无余涅槃菩萨未得此涅槃此即阿含中折法二乘之涅槃若三乘人同尽子果两缚即是通教中共涅槃若指中道如理为性净涅槃中道智为圆净涅槃同缘出世薪尽火灭为方便净涅槃三种各別互不相关是为別教涅槃若言但有性净方便净两涅槃不明缘因涅槃各別不融者还是別教非今经所譬涅槃也。


般涅槃那翻为安乐故凡圣大小皆有涅槃若世人适意亦是涅槃若外道不知非想非非想定十种细想及无想天第六心心数法暂尔不行故皆计为永寂涅槃若染欲心伏名方便涅槃若二乘菩萨论得未得是三藏涅槃若三乘同尽子果两缚是通教但空共小涅槃简不但空不共二乘今就共论故无四德若中道理智及同缘示灭三种涅槃此有得意及不得意其得意者一必收二三皆圆具即成圆教大般涅槃是今所喻今就失意互不相关者故属別耳若言等者即地论师也但以实相名为性净修因所成为方便净不明缘因薪尽火灭随机涅槃既但二种摄义不周即非三德圆融涅槃故非今经所喻之法。


△四简三身二初简偏二初明藏通但二无三二初三藏。


料简三身者若取树王下佛为真身神通变化猨猴鹿马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小乘析法意尔。


树王下佛为真身者非即事而真是证真之身故名真身神变为应亦非无谋全是作意三藏之中唯明此二无法报应三身之说证真现变皆从析法观智所成。


△二通教二初正明但二。


若取即事而真为真身化用为应身不明三身者此体法中意尔。


此教虽云即事而真但即偏空非佛性真真无实体非任运应此教及藏但诠二谛未明三谛是故论身唯二无三。


△二徵释真身。


问若尔树王下丈六既非佛復非鹿马为是何身答一往应同人像此属应身又一解例如大乘心中智合中理为法身今亦如是体是人像即是真空此属真身。


欲示即真先询色相若尔者领前也事即真空方是佛体是则丈六非是真佛又作人形復非鹿马究论丈六为是何身答中二意初意是应次意是真初云应同人像者以此丈六非爱业感自己办地誓扶余习润神通生与物结缘净佛国土羣机既熟出现王宫故知丈六是神通身应同人像然未尽理故云一往故又一下正示真身克分大小理在空中今以即空为真身者犹属於小故例大乘秪以中智所合之理便为法身岂离色心別论中道今但空真亦即人像全体是空色心不生色心不灭为真身也依身起变名为应身是故此教唯有二身。


△二明別教虽三且异。


若依真谛师云法身真实二身不真实此则三身体相各异乃是別教中一途非今所用。


若其互融那分虗实验其所立体相各別三身不圆故今不用。


△二显圆三初明三身皆实三初正明体实。


若言三身皆真实至理是法身契理之智是报身起用是应身应身是实佛所化皆实不虗。


理体既实理智岂虗实理实智冥故起用用岂不实三既相即二乃非虗。


△二引经类显。


大经云不净观亦实亦虗非实不净作不净想是为虗能破贪心是为实应身例尔非本体故为虗能利益故为实。


净妙欲境作死坏观虽是假想能治贪心虗有实益例乎应身非生现生故非本体益物不虗故名为实。


△三取意结成。


今取实边不取虗边故言三身皆实是今所用。


△二明四句俱融。


若復圆论三身皆实皆虗皆亦实亦虗皆非实非虗当约三身並作四句如別记(云云)。


圆说三身举一即三各有四句何者若別分之报身真证故实应身假说故虗法身平等遮照皆双双照故亦实亦虗双遮故非实非虗三身互具四句皆融当细拣之。


△三明增减自在二初约义立身二初问。


问三字譬三身亦得譬一身二身四身无身不。


问意者以金光明譬三身者所譬之身可增减不。


△二答二初明义立无咎。


答佛赴缘以三字名经义家作三身解释若得意者作四三二一无义亦復何咎。


就题三喻故立三身以为所喻对喻虽尔若其得意多少不拘或增至四身或减至一二若荡名数亦可说无。


△二明经意本通。


下经中悉有其文若作四身者新本云释迦牟尼能种种示现此则开出应化是为四身若作三身者即有三身分別品专论其义若作二身者佛真法身犹若虗空应物现形如水中月若作一身者新本云一切诸佛以真法为身若作无身如来行处净若虗空而復游入善寂大城虗空中则无一二之数此是无身之文。


若增若减悉在经文释迦牟尼是第三身种种示现义当第四开应出化是四身义文中出字合在应下佛真等文义虽具三今就现文得名二身诸佛虽有二三四身以一真法收无不尽故唯一身善寂大城寂亦空也既无诸数即无身义也。


△二以身用譬二初问。


问若尔云何以金光明譬四身二身一身无身耶。


问意者譬有三字可显三身约何道理令譬增减对多少身。


△二答。


答若以义名譬盈缩由义尔若譬四身者取光明之上有煜爚之焰文云金光晃曜此是譬四身之文若譬三身如即所用若譬二身金是正体光明只是功能以此为譬若譬一身但举於金以为正譬光明既是枝末非正所论若譬无身者至宝以无贪为金杨震四知亦以无贪为金今以世之至宝譬出世之至理弥会文义也。


答意者譬虽三字义有盈缩若四身之譬文义宛然若为二者乃合光明而为一用对於金体以为二譬显於二身若为一者取正舍旁从本除末唯以一金对於一身无身譬者以无贪为金此金无质为世至宝可譬无身数量都忘是出世间第一义宝杨震等者东观汉记杨震为东莱守道经昌邑昌邑令王密是震所举秀才夜怀金上震曰无人知震曰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已有四知何谓无人遂不受此盖贵乎不贪即以不贪为金也故知世金有名无实。


△五简三大乘。


料简三大乘者若约因缘六度大乘者此还是三人名別义同也若约三人同用无生断烦恼三人同乘一乘此则通教中乘也若理随得三乘体相別异不同者此则別教中乘也三种並为得乘方便所摄也正法华中明象乘足三为四羊鹿牛乘为得乘所摄象乘即是理乘如今之所明三乘也华严中明四乘三乘亦为得乘所摄佛乘正是今之三乘义也。


因缘六度者三藏教中自立大乘十二因缘是支佛乘对声闻为大六度菩萨对二乘为大此是三人各有所乘即羊鹿牛虽立大名用別於小而其同趣偏真之果是故名別其义同也通教菩萨与二乘人同无生观同断同证永殊三藏三因大异故云三乘同乘一乘此一既共二乘所证验非中道也別教诠中独为菩萨说理随得而理乘但是所契之境随乘但是能契之智得乘但是自他之行三乘隔异互不相融非圆乘义三种者即藏通別所说乘相都是圆教得乘之中得机之义故云得乘方便所摄也若正法华说羊鹿牛三车之外更有象车即妙法华中三车之外大白牛车也牛名同故一乘难显致使他宗於菩萨乘不分权实今据正经象名不滥乃彰圆教是一佛乘若羊鹿牛秪是得乘得机所摄彼之象乘是今所譬圆教三乘但云理乘者欲显随得皆即理故圆教智行是性本具修而无修是故文中就理立称华严四乘者彼部虽无小机禀教何妨说於三乘麤浅显圆佛乘。


△六简三菩提。


料简三菩提者如请观音云修三种清净三菩提心此即缘三乘人心而修心也乃是方便菩提所摄若缘真如实理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智慧说法发菩提心者或缘如来神通变化发菩提心者亦非今所用文殊问般若云无发是发菩提心又若一发一切发是发菩提心又若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是发菩提心如此菩提心即一而三並今所用於一而论三於三而论一尔(云云)。


请观音等者三菩提翻为正道彼经论益通於三乘是故发心有其三种即声闻缘觉菩萨也三皆破惑故名清净皆离邪倒故名正道既共二乘非圆实智故是方便菩提所摄若缘真如佛智神通发心为非依文殊问经发心为是者乃辨三心隔別圆融为是非也何者若缘真如理则发真性菩提心若缘佛智则发实智菩提心若缘神通则发方便菩提心三既不融是故为今化他方便菩提所摄义不高广非今所譬若无发是发即理之智是圆实智一发一切发不思议假是圆方便非一非一切而一而一切即边之中是圆真性即一论三即三论一此与三德无二无別是今所譬須知文殊问经三种圆发非离真如佛智神通但非三处各发一心若於一处圆发三心故名为是如摩诃止观发大心中云诸经明种种发菩提心列於十种谓推理发菩提心覩佛相发心覩神通闻说法游土视众见修行见法灭见起过见受苦於此十缘发菩提心而於十处皆生四解以圆对三而分是非以此例彼岂不然耶是知缘於三处各发不融正属別教故为所简三一互具发者属圆故为今用。


△七简三般若。


料简三般若者问般若至忘至寂云何分別诸法耶答一切智观慧眼见见法皆非法道种智观法眼见见非法皆是法一切种智观佛眼见见法非法非非法双照法非法若三智三眼一时圆观一切法寂灭相种种行类相貌皆知五眼具足成菩提汝所问者乃是眇眼所见偏观所观与则是曲见夺则堕尼犍也。


初为世人不知般若是毕竟空三智具足谓是忘寂不照诸法故顺世情以断灭问设生後答俾乎学者识般若体是三智眼然此眼智有次不次故先列次显後不次其次第者即是前空次假後中各一眼一智智则观於三境分明眼则见於三谛审实分明故审实审实故分明因修止观果发眼智次第三种一一皆然二眼二智偏空偏假中眼中智双遮空假双照空假若三止三观一心圆修者必三智三眼一心圆证观一切法一相寂灭相中智也行类相貌皆知二智也三智既圆五眼斯具以法眼摄肉天二眼是故五眼与三智齐般若若此能知能见诸法边底那云忘寂不別诸法若於忘寂不生邪慢则与汝是声闻曲见若以此心坏於因果生邪慢者则須夺之是尼犍子断灭之见尼犍此翻离繫盖此外道专守空见或裸形自饿谓离繫缚也。


△八简三佛性。


料简三佛性者真谛师云正性在道前了性在道中缘性在道後此一往別说推理不然华严云一中具无量大品云一心具万行净名云举足下足具於佛法矣法华云一切智愿犹在不失涅槃云金刚宝藏具足无缺但有浅深明昧之殊尔。


先斥三性各在一位体不通融非圆三性次引诸经明三性圆具华严既云一具无量岂缘了正有所亏耶大品一心万行乃至涅槃宝藏无缺皆是三性圆足之文理性名字观行相似分真究竟位位皆即三佛性也浅深明昧宛然一一即三无缺。


△九简三识。


料简三识若分別说者则属三人此乃別教意非今所用若依摄论如土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那染即阿黎耶金即庵摩罗此即圆说也问如经云依智不依识既云三识此那可依答经言不依识者是生死识今则不尔今言依识者是智之异名名清净识又道前通名识道後转依即是智慧(未详)。


若分三识陀那属声闻棃耶属菩萨庵摩属佛此乃教道分张次第断相若庵摩是本性无明迷故生业转现名阿棃耶復执见分起我见我爱我慢我痴名阿陀那此乃三识次第起相皆是教道非今所譬若欲圆论須依摄论金土及染三不相离则於声闻菩萨及佛三人心中皆具三识大师犹恐寻此喻者作真妄二法相合而解谓除土存金至佛唯有庵摩罗识故据大经依智不依识而为问端为欲答出三识乃是三智异名则土喻陀那是方便般若染喻梨耶是观照般若金喻庵摩是实相般若至佛究竟三种净识岂但一耶然若不知性具染恶安令七八土之与染至果不灭又道前等者地前名道前皆依烦恼及以生死故八心王通名为识佛果为道後转依四智菩提种子是故八识转名四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故云转依即是智慧注未详者潜斥之意耳以彼所明道後转依熏成种子转成智慧不言八识性是妙智斯是唯识一途教道非今所譬然是菩萨所造之论不欲显言故但注未详如诸文中破古多云此语难解故知未详不异难解。


△十简三道。


料简三道者问界内可有十二轮转三道迷惑界外復云何答宝性论云生界外有四种障谓缘相生坏缘即无明为行作缘即烦恼道也相即结业即业道也生即名色等是苦之初坏即老死是苦之终即苦道也有此四障障於四德缘障净相障我生障乐坏障常四障破四德显也。


前解释中虽云三道与三德等无二无別而未分別界内外相虽於界内十二因缘明不思议未明界外三障即理示障既浅深理难彰今的辨之令皆究竟故设问曰界外云何答中引宝性论界外四障对十二缘体状宛尔此之三道不就隔生唯论当念故起信论明不觉即心动说名为业动则有苦果不离因不觉即烦恼动即是业此动即苦是故结云果不离因斯是变易生死之相界外三乘同有此障今明即障全体是德三障乃是三德异名即金光明所喻法也。


△四附文释二初标。


第四依经文立名者。


△二释三初对前显胜二初总对上义辨。


上来举譬多是义推依文立名显然可解。


前作譬释盖为古师不知三字从法得名谓是譬喻及其解释何曾洞晓所譬法门真谛最优尚乖圆別因果不通不称法性况诸师耶大师见昔譬法不周是故同他用譬拟法略譬十种三法广譬一切法门横竪该收无法不备显於法性无量甚深若作譬释合当如是然而大师深知三字是法非譬从兹自立附文当体二种解释其中附文含於二义一直名理二从事用若当体释唯从理立今欲依文先贬譬释多是义推不及依文显然可解。


△二別约四事辨。


何者义推疎远依文亲近以己情推度是故言疎彼义例此是故言远用佛口说是故言亲即此经文是故言近岂可弃亲近而从疎远耶。


初之二句总举四事以己情下释出四事初三两句约情智明亲疎住前观智皆名为情况人师推度是故言疎初住已上证理名智况今极果三业随智故云用佛口说是故言亲二四两句约彼此释远近以彼凡世金光明义例此出世三种法门是故言远即此经文圣言诠召理性事用不假他求是故言近岂可下结责四事。


△二正明附文二初委明所附文相二初通论诸品名事。


始从序品终乎赞佛品品之中若不说金光明名即说金光明事或一品说名不说事或一品说事不说名或一品名事兼明或一品名事独说或一品重说名重说事故知品品不空篇篇悉有为此义故依文立名也。


名是理名事是事用诸品之中或单或复名事分明故非髣髴一文而已。


△二的示一部文相三初正示诸文。


序品云是金光明诸经之王创首标名弥为可用次寿量品四佛俱集王舍城放大光明照王舍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发起其事忏悔品信相梦见金皷其状姝大其明溥照过夜至旦向佛说之赞叹品金龙尊王奉贡金皷发大誓愿愿我当来夜则梦见昼如实说空品云故此尊经略而说之尊经即金光明也四王品六番问答问问之中重说其名答答之内重明其事又以手擎香鑪时香烟变为香盖金光不但徧此大千亦徧十方佛土(云云)大辩功德已下标名举事其例甚多。


別序文云是时如来游於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既在法性定中而便唱言是金光明诸经之王是之一字即指法之辞不指法性更指何物为金光明耶故知三字直名深广法性不从譬喻此文最显故云创首标名弥为可用寿量品放大光明虽无金字既是佛光佛身金色此金身光明全从法性金光明起即事用也忏悔品中梦见金鼓其明普照即光也赞歎品王名金龙尊奉贡金鼓赞佛此等皆从金光明理起於种种金光明事用也若空品中言尊经者金以可尊可重为义光明既是即体之用岂不尊耶此乃名於金光明理为尊经也四王品内六番问答重重名事具载其文又人王烧香供养经时香盖金光徧照十方诸佛国土文云皆是此经威神力故。


△二明通三世。


若信相所梦是现在金光明之事龙尊发愿是过去金光明之事香盖徧满是未来金光明之事。


信相所梦既是佛世即现在龙尊属过去可见香盖徧满是佛灭後供养经时属於未来由金光明法性深广故得事用三世徧通。


△三结徧一经。


一部名事徧十八品。


△二结示无量甚深二初正结示。


一处起烟十方光盖非但现在亘通三世若名若事纵横高广无量甚深为若此也。


手擎香炉一处起烟十方佛刹皆有云盖悉放金光又金龙往劫发金光明愿信相现在感金光明相人王未来作金光明佛事若名若事亘三世为纵徧十方为横此等既是即理之事故称法性金光明理无量甚深也。


△二劝审思。


而不用此标名义推譬喻无有一文无而彊用有而不遵明识者审之无俟多云。


理名事用重重标示佛意令人解金光明理事不二如何讲者不附经文释其题目顺情推喻弃亲逐疎故劝识者审今依经立名之意也。


△三例同诸经二初例指事立名。


又诸经例多如稻秆斧柯象步城经等说其事指所说事仍即为名。


稻秆事者佛见枯株稻秆即说十二因缘生灭因名稻秆经象步事者即无所希望经一名象步经诸经所说既即指其事以立经名此经盛说金光明事何不即以此事立名却谓金是世宝体有光明堪喻三德岂非彰灼违佛旨耶。


△二例以经名事。


又如说稻秆事斧柯事象步事等即名为稻秆斧柯象步经事也。


又如诸经说稻秆等便即名为稻秆经事此经盛说金色光明何不名金光明经事耶此乃以经名事意令以事名经耳现行印本象步经下等字悞诸旧书本皆作事字方是以经名事也。


△五当体释二初标。


第五当体得名者。


言当体者当谓主当体即法性谓法性主体名金光明此对譬喻以彼显此则三字名从他而立非是法性自体之名今据经文见三字名直名法性即前所引佛游法性便即唱云是金光明经既不云如金光明验非譬喻大师深解经家之意故立三字是当体名又与经中诸文符契问今当体释亦是依经全同附文那分二释答前斥譬释但是义推无有一文无而强用有而不遵今当体释若不依文则成自斥故知此释非不依经得为两释者盖有兼独何者以此部中重重举名重重说事既附文释题須名事双附事即事用谓金色光明也名即理名直召法性也如创首标名验是召理此乃前释双兼名事虽復双兼而其理名未曾显说让今当体委陈其相是故两释虽通依经而当体释独在理名。


△二释二初反常情立今正义二初叙古寄俗名真。


有师云真谛无名世谛有名寄名名於无名假俗而谈真尔成论云无名相中假名相说今反此义。


大师欲定经题三字是法性名且为常情执於真谛本无名字一切名言皆是世谛圣人谈真盖寄世名名真无名故引成论证真无名此义若成则金光明名須从譬立故今顺理反此常情。


△二明今则真名俗二初对他略立。


俗本无名随真立名。


他师本立真谛无名俗谛有名今特翻云俗本无名随真立名即是寄於真名名俗无名也问今之破立若真若俗有名无名为是何教二谛相耶答凡论二谛須辨三番一随情二谛二随智二谛三随情智二谛即情智相对合明二谛此之三番有总有別所言別者则於教教各明三番随情则凡位自论二谛随智则圣位自论二谛随情智则圣位二谛以随智故合为真谛凡位二谛以随情故合为俗谛此乃四教各论三番也言总论者以前三教及诸凡夫是可思议法故总束为随情二谛圆教始终是不思议法故总束为随智二谛随情二谛并名俗随智二谛并名真故名随情智二谛今云真谛有名者即是圆教始终二谛以不思议故但名真谛此之真谛具一切德本有一切真实名义故云真谛有名言俗谛无名者即前三教及诸凡夫所有二谛以可思议故但名为俗此俗虗假浅狭故无真实名义故云俗谛无名今之所论乃是圣人仰则圆教随智真名俯立凡夫随情俗号。


△二称理委示二初约义委示。


何者如劫初廓然万物无字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如理能通依真以名道如理尊贵依真以名宝如理能该罗依真以名网如理能起应依真以名响。


若论大圣则真名俗有何时节今举劫初立名事显成劫之始尚似空劫故云廓然万物虽立皆未有名诸大圣人所证真法具足一切究竟名义乃应生其中俯顺凡情见於万物有浅近义乃则真法深远名义立於世谛浅近之名如世道路有少能通乃则如理究竟之道名於世间浅近之道如世珍宝凡情所贵乃则如理究竟可贵之宝名於凡情可重之宝网之与响皆悉如然问如灵鹫山劫劫皆有乃是圣人以昔名今验知万物皆是以昔而名於今今那忽云则真名俗答大圣常以五眼等照四悉被机若但缘过现不则真法则圣唯有肉天二眼无余三眼但用世界无於三悉其实不然不以二相见诸佛土鉴机即照理照理即鉴机何有一事不则真法而施为耶故知不妨将昔名今而若今若昔所有名字皆从真立如此方名圣人立法。


△二引教诚证五初引华严则真立俗。


华严中云耕田转耒衣裳作井皆圣人所为。


圣见出世真如理中本具耕田作井真实义故乃教众生耕世间田作世间井也。


△二引大经真具名实。


大经云世谛但有名无实义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义以此而推真谛有名更何所惑。


诸佛菩萨虽则真法俯立俗号但顺众生浅局之情立名召物能召之名虽法真立而其所召无真实义何者如依真名道其实不能徧通诸法故云世谛有名无实唯有如理究竟不壅通达一切故云第一义谛有名有实如依真名实无可重义且世七珍但於秽俗心生爱重若廉洁之士视如粪土况三乘人耶唯有如理诸佛尊重如依真名网岂有该罗万有之义唯真如理徧该生佛罗罩十方如依真名响岂能一时徧应众缘唯有如理无思无作十界机扣一时普应故云世谛有名无义第一义谛有名有义也。


△三引大论随理立名。


龙树四依菩萨随义理为立名字义即第一义理即如理也。


若第一义理不具名义如何随之立乎名字则真名俗其意昭然。


△四引净名事由理造。


净名云从无住本立一切法。


所引经文大意明於从理造事而所造事有修性迷悟故妙乐明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法具有四重谓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今明圣人仰则真法俯立俗号盖由证悟真如之理理具诸法不守一性故则此理立世俗名故不可以三道流转为所立法正当第四果中胜用为所立法。


△五举诚教劝物生信。


经论咸然岂可不信。


△二用今义立当体名前破古立真谛无名显於今立真有名义广引经论证真有名此义既成乃知经题金光明字从当体立是法非喻故约当体释三字题文三初明经从当体立名。


今言法性之法可尊可贵名法性为金此法性寂而常照名为光此法性大悲能多利益名为明即是金光明之法门也。


题称金者可重为义彰於法性妙绝难思诸佛所师最尊最重光者照了为义彰於法性当体觉照徧一切处无不明了明者应益为义彰於法性当体即是无缘慈悲随对即应拔苦与乐当知法性金光明义义方究竟如来入定游历法性知此法性究竟可重究竟照了究竟能益即依三义唱三字名直以此名名於法性固非寄托世金光明以为喻也既知三字是法非譬乃是一种三法之名法性当体名金光明法性当体名法身般若解脱乃至法性当体名苦惑业既十三法皆常乐我净此金光明一一皆具常乐我净彼诸三法不纵不横此金光明亦不纵不横则与一切微妙三法无二无別前顺诸师用世金三义譬於法性十种三法及一切法今当体释以金光明直名法性则前十种及一切法並为金光明三种法门之眷属也。


△二明人从所证立称。


菩萨入此法门从法为名即是金光明菩萨佛究竟此法门即有金焰光明如来金百光明照藏如来等。


经题三字既是法性三种法门故菩萨分证此三法门从法立名佛乃究竟此三法门从法立名以此验之三字之名弥彰当体。


△三二问答料简人法二初核人二初以能仁立妨。


若尔何故名释迦。


△二约通別为酬二初明別称允同诸佛。


释迦此有通別名从通即名金光明允同诸佛从別即受释迦之称尔。


释迦牟尼虽是別称此別具通岂释迦文不证三法从通证故允同诸佛从別因缘名为释迦。


△二辨通名皆具三法三初引一文明同具金之三义。

故赞佛品云如来之身金色微妙其明照耀耀即是光此是赞佛法体非赞世金也当佛法性为金非借世金也。


无量菩萨唯赞释迦而所赞德允同诸佛即金色明耀是佛法体具金光明三种妙德则与诸佛无二无別非借世金有光明用比类於佛问前云法性具於可重照了应益三种义故名金光明故以此名还名法性此中既云金色明耀乃是色法岂是法性三种之义前就义辨此就色辨云何同是三种法门答前之三义皆绝思议名第一义今文赞色不纵不横名微妙色此色此义相去几何真善名色与第一义空辞异体同楞严经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起信论云智性即色性色性即智性又復应知今赞色身金色明耀是解脱德解脱必具法身般若須了二德不离色身即色非色非色非非色金色微妙即非色非非色名中道色法身也耀是非色般若也明是应色解脱也不得此意宁於色身赞三法体允同诸佛耶。


△二引二文明同证性之三法。


三身品云与诸佛同体与诸佛同意与诸佛同事同体者是同法性金也同意者同法性光也同事者同法性明也故华严云一切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一身即是同金智慧即是同光力无畏即是同明於一法体三义具足非假世金寄况佛法。


释迦牟尼允同诸佛则一切三法无不同等且举当经及华严经二处三法示其同相此二三若同则一切不异体即法身同也意既是智智能合体即应身同也事谓事用即化身同也共一法身復言一身者牒上法身与智俱一也十力四无所畏及六通三达一切法门体通三德若从所证即法身德若从能证即般若德若用化物即解脱德今文既以一身一智示於二德故力无畏的在化用須属解脱此二三法对金光明者乍似以法而对於喻其实不然以前引教定此三字是法非譬故今以其三身三德类金光明三种法门彰於诸佛皆同证得恐谓是譬故文结示非假世金寄况佛法。


△三引文定此经题非从譬立。


故树神云无量大悲宣说如是妙宝经典当体並是妙宝此宝具足光明非借世金以譬法也。


言妙宝者名金为宝皆以可重为义並是当体得名此法性宝具足光明即是照了应益之义非借世宝为譬喻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下

音释


玄义


舶 (音拨舶大船也)。  组 (音祖组其小者可以为冠)。  掘 (音厥易曰掘地为臼)。  裹 (音果苞也)。  探 (音贪探取也)。  析 (音昔析分也)。  猨 (音员猨似猴而大能啸也)。  煜[煸-户+合] (煜音浴煜光盛貌爚烁药二音爚光明皃)。  犍 (音坚犍兽似豹人首一目)。  创 (音始剏也)。  秆 (音敢秆槀也)。  耒 (音累耒田噐也)。

 

遗记


复 (音復复重衣也)。  犊 (音独犊牛柔谨也)。  涸 (乎各切水竭也)。  揆 (音桂揆度也)。  舛 (音喘舛相皆也)。  纬 (音卫纬织丝也)。  谶 (音衬谶预也)。  桴 (与枹同音浮鼓槌也)。  鬣 (音列鬣长須也)。  织 (音兼织不箧也)。  羡 (音线羡贪慕也)。  [砣-匕+隹] (音壳确坚固也)。  询 (音巡咨也)。  髣髴 (一作彷佛不明也)。  罩 (音罩取鱼棹具也)。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3/6/6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20册 目录 下一篇金光明经玄义科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