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四)
2013-06-19 21:14:0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52次 评论:0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下之上


天台智者大师说 门人灌顶录


四明沙门 知礼 述记


双径沙门明得录记注於玄义之下


△二研法二初设执譬问。


问旧云此经从譬得名云何矫异而依文耶。


以附文释及当体释並据经说双附理名及事用故得名附文独附理名乃称当体是故二释皆依经文故今设问旧但从譬何得矫异而依於文矫强也亦诈也谓强依经文诈显异义。


△二约双存答二初答双存。


答非今就文而害於譬若苟执譬復害於文义有二途应須两存故前云义推疎远依文亲近。


今释经题存於二意一顺佛语故依文释二对古师故作譬释言对古者因见三师不善用譬所譬不周乖违法性故作譬释具释法性深广之义而对形之如此用譬虽无经据存之有益是故二途不偏废一汝专执譬则弃亲逐疎我今双存则亲疎俱得。


△二被二根。


若钝根人以譬拟法若利根人即法作譬下文云如深法性安住其中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牟尼又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心钝人守指守株宁知兔月利人悬解不須株指(云云)。


即释伏疑恐人疑云依文二释既甚亲切何須復存譬喻一释故以被根利钝为答存譬释者为钝根人以根钝故不能直解金光明字是法性名欲被此根乃以三字为世间金有光明用三不相离此拟一切圆融三法也若依文二释为利根人以根利故能解性具一切名义知其能譬世金光明本无名义圣则真法而作其名故云利人即法作譬尚知即法作譬岂須以譬拟法故引当经二文为证住法性故即金光明而得见佛故知法性与金光明释迦牟尼名异体同见则俱见此证利人解於三字是法性名也然经所被非纯利根故空品云为钝根故起大悲心佛说兹典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三字题亦須两说赴其利钝復贬从譬如守株指褒依文者悬解兔月不守株指。


△二观行释此文及前一番问答并後重明帝王之义在昔清敏二师云得旧本无此等文乃谓後人添制耳今原略本直是往人不能深解境观之说故輙除削以今验昔昧者可知復恐大师频讲此经其观行门有时不说帝王之义进不亦然故前文云或说不说俱亦无妨记录随时或圆或缺致有一处存乎略文以其观道对境用心意趣难见与夫教义或少不同浅识之流既闇广文忽偶略本便生封滞形于章句废此观心予於早岁出释难扶宗记救兹正义彼徒抗论因数穷逐於是妄破之义皆为荡尽近有孤山圆师既审所承能破义堕经十余载別搆四意重斥斯文一谓词鄙二谓义疎三谓理乖四谓事误今虑後学遭其眩乱故不获已引而释之彼破词鄙曰吾观其词也繁而寘要质而少文苟留心翰墨者读之则知其言非向者之言知其笔非向者之笔则真伪可辨矣岂待潜心佛学能断其是非乎释曰词之巧拙将何准凭情若谓非妍亦成丑良由昧此观心深义翻将无碍之辩以为轻鄙之谈又復此文委明观行曲示心要故其词尚实不尚华也况诸部中文质相间其例甚多不欲援据苟质片言而害正义斯盖攻於细务而不明於大用也若义疎等三既其各有所破之处待至其处一一对论文为二初标。


次观心释名者。


对前教义即当解行两门意也前约譬显十种三法附文双附理事二文当体独彰理性之号虽皆深广微妙圆融然是约教谈於佛法生人信解故大师云今时行人既无智眼当以信解分別同异如前生起十种三法而有两番前番约教後番约观约教则为显三德次第生起九种教法终至三道约观则始翻三道次第生於九种观法终会三德故解释十法及料简十法既为生解並顺约教生起之次今论观法为成行故所明十法乃顺约观生起之次故知前立後番生起意在今之十法成观又今观解十种三法不独成行兼资深解何者以就观门研心具法故使十法圆融之义转更分明是知大师为成智眼故立观释是故标云观心释名也又復应知前当体释定金光明三字之名非譬是法今附十种三法之观皆研法性金光明也是故十处皆标三字並非譬喻得此意已寻兹文者方可略见观心旨趣。


△次释中三初设二问答示观心所以二初明解須行成故於心作观二初问起。


何故須是。


前已广约譬喻附文当体释金光明足显法性深广圆融今何更立观心释耶。


△二释出二初正释。


上来所说专是圣人圣宝非己智分如鹦鹉学语似客作数钱不能开发自身宝藏今欲论道前凡夫地之珍宝即闻而修故明观心释也。


此一段文須得心佛高下之意方免疑情玅玄云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初心为难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观心则易今从上来至不能开发自身宝藏是论佛法太高也从今欲下明观心则易也上来等者即前譬等释金光明一一无非竪彻三位徧该诸法说众生皆如菩提涅槃本性具足此显法性无量甚深而但是佛所游之法佛是圣人金光明是圣宝尚过菩萨所行清净岂是凡夫己之智分若但言议上之名句不能观察己之心性则於圣人圣宝有何益乎故引二喻斥其多闻无观智者鹦鹉学语者曲礼云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今但借喻有闻无观徒学圣言不离凡夫之心耳客作数钱者华严云譬如贫穷人日夜数他宝自无半钱分多闻亦如是今欲等者摄前佛法入心成观心是心性若阴若业若烦恼等即凡夫心地既三障当体是金光明故云珍宝此乃立心为显理境也欲令行者即闻而修开发自己金光明宝免同学语数钱之类也。


△二引证。


净名曰诸佛解脱当於众生心行中求释论云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即此意也。


初引净名诸佛解脱者三解脱也与十种三法不多不少此是佛法若缘佛修则增念虑理难可显故佛示要门令诸众生观己心行即空假中则三解脱当处发现此乃心佛无差观心则易也又引释论彼论九十三云有慧无多闻亦不知实相譬如大闇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不见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无闻无智慧譬如人身牛故大论云如安息国边地生人虽生中国不可教化根不具支不完不识义理着邪见等皆名人身牛也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今亦如是若闻上来种种释金光明不观己心者即多闻无慧句也若但观心不闻圆融说者即有慧无闻句也能摄上来无量甚深十种三法观於心性显金光明者即有闻有慧句也有三观目圆教日照则见三谛种种之色。


△二明心为行要故观必研心二初约简数观王问。


问心有四阴何以弃三观一。


若约三科论去就者则弃界入但观五阴復於五阴简四观识大师谭观常论简境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义既可知故今但约观心为问既云观心五阴除色四皆属心何故弃三而独观识然设此问令知观境唯在识阴也孤山四意中第二义疎破此文云今家约行附法托事三种观中唯约行观简示阴境其余二种全不观阴但托事摄法明理观耳今附法观秪合直摄三法以归三谛而发弃三观一之问者盖不知三种观心规矩验是後人擅加也释曰义例立附法观云摄诸法相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且一念心岂非阴耶既观於阴简有何过法华文句托灵鹫山观於五阴记云诸余观境不出五阴今此山等约阴便故以诸文中直云境智又云亦应於此明方便正修简境及心既诸观境不出五阴乃知托事及附法观无不观阴也直云境智者即诸文云观於一念即空假中一念是阴境三观是智也又今明於方便正修简境及心須弃思议取不思议方名简心不於三科而论去取安名简境又王城观云应如止观十乘十境下去皆尔记主意令讲此观时人欲修者須叙私记简阴境文及十乘等而委示之令山城观行法备足非废托事便自讲说止观全部他之致意直欲如斯既云下去皆尔信诸托事及附法观皆須简阴及示十乘也彼文不简尚令简之今有简文那成非义据此弃三观一之问云义疎者义实不疎盖汝解疎耳又若直摄三法以归三谛不许简阴便是观心则成偏观清净真如何反宗之甚耶是知彼人都昧一家三种观法如释观经十六观云是一心三观的非义例三种观摄且义例云夫三观者义唯三种岂应玅观更有异涂况诸文观心皆一家枢要傥解之错谬徒成斐然既失其本余皆枝词矣彼又於金錍记中云若取止观来消事法观文乃以止观随机面授深违大师遗嘱也嘱云止观不須传授私记时为人说辅行释云嘱意正言随机面授意多不周非後代所堪彼人曲解辅行之文成於己见也且辅行释面授等意者斯盖随逐大师修心之者或观道不进或内外障起有所谘问师乃随机面授口诀一时取益意多不周若後代人心病既异故非所堪盖不須用面授止观而授後人非谓不得叙十卷中十境十乘消事法观以兹境观载於私记若其叙者正以私记时为人说雅合大师临终遗嘱若全不许叙止观荆溪何故於山城观令辨方便正修简境及心十境十乘耶叙此令修山城观不又若谓此是开其解心非谓令其修习者何故玅玄明观心文中令即闻即修耶释籤云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何公背吾祖之教乎故知今辨弃三观一正符荆溪於山城观中指授意也。


△二约心净法融答二初约离性先观内心上定三字非譬是法法性可贵名之为金法性能照名之为光法性能益名之为明今用此义观於识心若心不具金光明义那可於心观於法性此文为三初约贵论金。


答夫天下万物唯人为贵七尺形骸唯头为贵头有七孔目为贵目离贵不如灵智为贵当知四阴心为贵贵故所以观之心贵故心即是金。


欲显心贵先於万物推人为贵从劣至胜见心不昧名为灵智灵智虽贵而通四阴分於王数问已弃三数今独推王而为最贵识心既贵故观心王即法性金。


△二约照论光。


夫萤火自照灯烛珠火虽復照他光不及远星月之光与暗共住日光能照天下不能照理心智之光能发智照理故心是光。


光有胜劣故先就劣比至心识最得名光是故观心即法性光。


△三约益论明。


若心痴暗体则憔悴心有智光肤色充泽故大品云般若大故色大般若净故色净亦能充益受想行等心即明也。


即能充益色等四阴益色阴者良以色心性不二故色随心转大品佛现色像无边皆由般若性周徧故色净亦然亦能等者心王若正心数亦正化转尘劳心数众生故心能益是以观心即法性明此约心有贵等三义故观於心显金光明法性三法此文即是离性为三也所观之性既离为三能照之智任运成三所起之用亦合有三文虽不言二修各三以性显之其义合尔。


△二约合修自融诸法上示心境即金光明义当修性三各具三今明徧融但指光明至後结文具言三字验知此是修二性一文有离合乍览难知此自分二初徧融诸法迭显光明。


又知心无心名为光知想无想知行无行名为明又知四阴非四阴名为光知色阴非色阴名为明又知五阴非五阴名为光知假人非假人名为明又知正报非正报名为光知依报非依报名为明又知依正非依正名为光知一切法无一切法名为明。


此文豫示观成理显徧融诸法以释伏疑疑云若唯观识阴显金光明於一切法何能融净是故释云若知心无心为光知想行无想行为明等意云识阴金光明显则一切法皆金光明故以王数心色实假正依及一切法从狭至广迭显光明二修之德对於一性以成三法知心无心为光者即以三智观於识心见金光明法性之体则识心相寂故云知心无心其能知者实是三智今但合为一观照智故唯名光知想行无想行为明者既以合一观照之智知此心王即实相故无心王相为光则任运有合一方便智知心数实相无心数相为明此以知王知数而为光明也復以观照之智知四阴心即实相故无四阴相为光则任运有方便之智知色阴实相无色阴相为明此以知心知色而为光明又五阴实法对於假人论於观照方便二智而为光明又以正报对於依报论於光明又约依正对一切法论於光明义悉如是言一切法者即假人实法及以依报各有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法也此由观识金光明显故於诸法任运观成欲彰诸法一一是金一一是光一一是明故历诸法迭论二智故义例云修观次第必先内心内心若净以此净心徧历诸法任运泯合既示任运知不加功。


△二约显一性结成三法。


得此意者即观心金光明也。


上於诸法从狭至广约於二智迭示光明而二智所显无非一性即当於金是故结云金光明也而云观心者从本言之。


△二正附十法明观心成行二初举上教义为所附之法。


上约十种三法论金光明。


上约十种三法论金光明有其二意初则同他譬释以金光明喻十种三法次则附文及以当体释金光明非譬是法故十种三法当体名为金光明也今之观释顺上次意故云上约十种三法论金光明故以十种金光明义为所附法即摄此法入心成观耳。


△二明今观门为能显之行十初三道二初示观二初释二初通约三道明圆正观二初兼通数祗於报障义立三道之境言通数者谓想欲触慧念思脱忆定受此十随王能作一切善恶之事故得名为通大地数。


今观心王即观苦道观慧数即烦恼道观诸数是业道。


问前简观境弃三观一今那却取慧及诸数为烦恼业耶答今论观法具有十种後九皆从所显之德其体本融可约一念识心为境而修三观显其三法唯此三道从所破障立於观境是迷惑事体本不融若於一识示其三境境既叵分观难成就故特兼通数为三道境也问若欲分明示三道境何不徧取五阴为苦三毒为烦恼七支为业何但王数对三道耶答今秪於阴境示三道相识亲別苦报之总主是故心王的属苦道慧分违顺故起贪嗔乃以慧数对烦恼道诸数随慧能造善恶故以诸数对於业道虽非业惑当体而是业惑亲依常与王俱有三道义可以正观显金光明若现起烦恼动作之业为下助道观之所观也。


△二约圆乘即障显德以明妙观之功。


心王是金慧数是光余数是明。


此文虽略观法可明先須了知金等三字是法非譬即於王数三道之境体金光明三种法门即体心王可尊可重是法性金体於慧数即寂而照是法性光冥理智也体於诸数能多利益是法性明即体之用也斯是光明二修对金一性为三法也圆论三法必非孤立金无光明非圆正因光无金明非圆了因明无金光非圆缘因但为前文数曾显示故此三道略对三字是合三相也应須了知以离为合合体常离言三不少言九不多问此三道观何故不用空假中耶答心王是金三谛一境也慧数为光三智一心也余数是明则有二意在果则三脱应机在因则三行资智也此正观文极简略者以此文中有助道观別於身等麤显三道明观广故故今正观未暇备陈从三识去一一明於一心三观故今三道略对金等三法门耳。


△二別约三道以空助道今於三法立观释者意在行人即闻而修然其初学见爱弥隆於身於心起重惑业若但令观三障即德不破不显必生见慢更增生死是故大师於三道境略谭正观广说助道就假实境委示二空於惑业中广推四性令见思调伏业累不生方於九科示玅三观麤心既息玅观可修制立有由不可云谬此於三道各论空观分三初约假实观苦道二初约六分观假人三初举经文总标观法。


如净名曰观身实相观佛亦然者。


彼为观佛先推己身以己实相与佛无二故云亦然今文且取观身之言修於空观见思若息三法现前则身与佛皆金光明有何差別。


△二於现境穷逐假人。


若头等六分各各是身此即多身若別有一身则无是处各各非身合时亦无若头等六分求身叵得现在不住故不可得过去因灭亦不可得未来未至亦不可得如是横竪求身毕竟不可得即是无此无亦不可得亦有亦无亦不可得非有非无亦不可得但有名字名之为身如是名字不在内非四阴中故不在外非色阴中故不在中间非色心合故亦不常自有非离色心故当知名无召物之功物无应名之实假实既空名物安在。


六分者身首为二及四支为六此六合处执成身见也如是横竪者六分为横三世名竪观智推求毕竟叵得执有虽息传入无中及双亦双非此之三句皆依身起悉是身见推令无理故皆叵得所召之身执虽似泯而犹復存能召名字若不推穷还生见惑故以心色内外中间及常自有以为四句推能召名皆不可得故引肇师名物俱空证今所推身及名字本来空寂言假实既空者非指假人及五阴实法也秪指所召之身为实能召之名为假故下句云名物安在。


△三明治道助开圆理。


如此观身是观实相实相即是金实相观智即是光缘身诸心心数寂不行者即是明也。


观身是实相是金等者盖此行者闻前教义明三识三道三一圆融与三德等无二无別乃能信解分段之身及见思惑当体全是性恶法门但为执情故成重障实类盲者身居宝藏为宝所伤令修空观助道功成见执既虗即於境观皆见实相身之实相是金法门即此实相体能观照是光法门缘身心数本亦实相今不随情名寂不行皆悉转为实相之行是明法门。


△二就五阴观实法二初结上人空。


观身是假名假名既如此。


上之观法虽言六分及以五阴但推身见意显生空故空品云是身虗伪大师指此为生空境故文句云揽阴成身计有我人众生寿命故约身假为生空境故今结前观身观法是观假名若今诸部衍门空观人法双观以色性如我性我性如色性故唯此经空品明於圆空即先观生空以观法空此文顺经先生次法盖由初心人执障道故今对治先广推检至观实法例之而已。


△二例观实法。


观色受想行识亦如是即为苦道观也。


例上人空名物叵得此中亦合以所空阴为金能空观为光缘法心数为明悉应例上也。


△二约爱见观烦恼道二初简示身因之境。


次观烦恼道者烦恼与业皆是身因今且取烦恼为身因而起观也。


上之假实是身果也今推身因因有惑业业属业道次文明观今观身因且在烦恼。


△二正明体法之观三初举经文约句简判二初直举经文。


净名云不坏身因而随一相者。


简於析观故云不坏体观通中名随一相。


△二简非经意二初明虽有四句四初标列句法。


应作四句分別谁身因果俱坏谁身因果俱不坏谁坏果不坏因谁坏因不坏果。


所言谁者检人之语推四种人当於四句。


△二指示因果。


云何是身果父母所生头等六分是也云何身是因贪恚痴身口意业等是也。


△三去取业惑。


今且置三业观贪恚痴等。


因虽兼业今正论惑业在後观故云且置。


△四约人对句。


四果以无常苦空观智破贪恚痴子缚断名坏身因不受後有名坏身果凡俗之流名衣好食长养五阴纵心适性放逸贪恚痴自恼恼他一身死坏復受一身因果相续无有边际是名因果俱不坏如犯王宪付旃陀罗如怨对者自害其体身既烂坏四阴亦尽是为坏果贪恚痴身因转更炽盛弥纶生死无得脱期是为第三句也余三果亦以无常观智断五下分因缚五下分果身犹未尽是名坏身因不坏身果。


即前谁字所检人也四果者第四果也有余解脱能坏身因无余解脱能坏身果俱坏句也凡俗之流俱不坏句也王宪害者怨对害者自体者此之三人名坏身果弥增烦恼名不坏身因第三句也余三果人断五下分者初果断三分谓身见戒取及疑也二果三果能断二分欲界贪瞋也名坏身因而此五分所感果身犹存欲界名不坏身果此以未坏且名不坏坏在不久名第四句。


△二明不随一相。


如此四句存坏不同皆不随一相。


前所名坏皆是析观其不坏句自指凡恶是故四句俱非体法本不生灭故皆不随一实相也。


△二於惑境顺经修观二初推本不生。


随一相者所谓修大乘观观一念贪恚痴心心为自起为对尘起为根尘共起为离根尘起皆无此义非自非他非共非无因亦非前念灭故起非生非非生非灭非非灭如是横竪求心叵得。


此是大乘体法巧度亦论横竪横破因成竪破相续破因成中非自等者龙树云法不自生待缘故法不他生因本具故法不共生无二分故法非无因生有因缘生尚不可得况无因耶次破相续具足应云非前念灭故起非前念不灭故起非前念亦灭亦不灭故起非前念非灭非不灭故起今云非生等者生即不灭而但非於双非双亦唯阙第二句如是横竪等者结示因成相续求心不得生相既本不生今亦无灭故名不坏也。


△二结随一相。


心尚本无何所论坏是名不坏身因而随一相。


圆解之人修空助道既了身因不生不灭即能随顺中道实相。


△三明治道助开圆理二初正明体法功成。


随一相者即是随金随相智即是随光诸数寂灭即是随明。


本以圆心修空破障正助合运即於烦恼随一实相所随是金能随是光诸数是明三不纵横名开圆理。


△二更明余观助道。


既得不坏一句而随一相了坏身因亦随一相坏身果不坏身果亦随一相皆亦如是(云云)。


坏身因者析观断集也坏身果者前第一句也不坏身果者前第四句也体法空观既堪助圆析法空观亦能治惑若以圆解合而修之坏与不坏皆随一相。


△三约动作观业道三初举经文总标观法。


次观业道者如净名云举足下足无非道场具足一切佛法矣。


今就六作观业道者盖一切善恶由兹辨故举足下足六中属行净名指此而为道场通於六即今是观行佛成道处不观举足即空假中安令此处是寂灭场安能具足一切佛法如此观业见业本际方称经文道场之说但为初学虽有兹解尚於六缘计我我所若唯正观反增执情故立助道且令观空对治此惑也。


△二於六作体本无为二初约行缘明观。


观举足时为是业举为是业者举为业业者共举为离业业者举若业举不关业者业者举不关於业各既无举合亦无举合既无举离那得举举足既无下足亦无。


业是身业业者是心以心为因以身为缘单因单缘或共或离推於举足不得举相下足亦然如是观时我我所相寂然不起一切业累自兹清净初心行者得无介意乎。


△二例余作亦尔。


观行既然住坐卧言语执作亦復如是。


以住坐卧足於行缘即是四仪復加言语及以执作乃成六作止观称为语默作作今云言语就显示相其实默然亦能成业文虽阙示义合俱观。


△三明治道助开圆理。


是为观业实相名为金此观智名为光诸威仪中心数悉寂名为明。


以解圆心推业四性四性空处正观现前境观诸数成金光明三法门矣。


△二结。


是为三道辩金光明。


此乃总结前文正观及以助道皆显法性金光明竟。


△二结位。


夫有心者即具法界法性金光明能如此解了但是名字金光明常依此观念念不休心心相续即是观行金光明若蒙笼如罗縠中视未得分明闭目则见开眼则失此是相似金光明若了了分明闭目开目俱见者是分证金光明若妙觉果圆究竟明了名究竟金光明也。


若约教释明六即者多为显於法性高深若今明六即正辨行人全性起修观之成不入位浅深仍示因果皆金光明故六皆名即观亲疎故即須论六就即论六免生上慢就六论即免生退屈不慢不退妙位可阶初理即位言有心者大经云凡有心者悉当作佛若其不具金光明性佛何由作言法界法性者不异而异法界横论法性竪说意云理具横周竪亘金光明也既其未有信解等事但有理性金光明德故名理即名字位闻金等名解了本具观行位修成圆观尘缘不间故得相续相似位开目则见开眼则失者此位未入无功用道三不退中念犹退故成以开闭彰其得失问观行尚得念念不休心心相续似位治生不违实相那於金光开眼则失答观行相似虽俱圆观亲疎不类得失悬殊其观行位三惑全在於彼疎观能安忍者则论相续於无术者则有退失若相似位见思已去於亲观中而论得失若能防护则速发真明闭目则见若起法爱则有顶堕名开眼则失不进为失非退失也大判意根似解已立故云治生不违实相细检此位未破无明若无住风息名开眼则失分真位善入出住楞严三昧故开闭皆见究竟可知孤山第三理乖有三初破此也彼云且金光明本喻三德前文尚作当体释之而相似之文翻作眼见金像释之吾知其往者窃取观经六即於兹谬说彼明观佛色身仍在观行之位故云开目闭目周眸徧览无非佛界吁可恠也任作金像用义且彼疏文是大师亲说观行位者闭目开目境界常现何以今於相似证位而云开目则失颠乱之说徒惑後学释曰若其窃取观经疏者必不文相顿尔乖违予今详之文违理顺闇者罔知何则今於三道直观理性金光明也若观经疏托彼佛身显三谛理虽俱圆观托境不同彼想色身以为事境即於此境修空假中以为理观境观虽於一念同修而其事境是应物相观中先发故观行位开目开目常得见佛此显三道金光明理登住方发故相似位闭见开失盖以开闭用显此位是似非真良以此位尚須作意登住方入无功用道彼疏似位於妙三谛岂不然乎又復似位论开闭者盖约五眼非独肉眼既体上二惑任运先除必二谛四眼此位先发若策四即佛则稍同真见亦速入真名闭眼则见若任四眼则起法爱呼为顶堕故云开眼则失若不然者离爱一法为被谁耶故辅行云三谛之乳真善妙色五眼洞开方见谛境是则相似犹属於盲障中无明未破故也彼人全迷般舟观法佛身为境空等为观一念之内难易浅深而却妄斥此作眼见金像释之相似开失观行俱见谓之颠乱若论不解事理浅深则颠乱之责須归己也又见与不见妙旨难知如法华四信弟子闻经信解即能见佛常在灵山文殊等觉不修三昧不见妙音此经树神覩佛礼塔为众询疑及至赞佛哀泣雨泪请佛现身此之经义忽有一本无如是文他必谓之後人擅加耳。


△二观三识三初标观显理。


次观心明三识论金光明者。


十种三法皆可当体名金光明以十种三法无不具於贵等义故是故今云观心三识论金光明。


△二附法作观三初略示境观。


谛观一念心即空即假即中即是观心识於三识。


一念心境也即空假中观也即是观心识於三识者三识本来是妙三观九界忘本识随妄转不识本性今顺性修观观无別体即以本识识本识也。


△二广陈观相二初明一心三观三初空。


何者意识托缘发意本无识缘何所发又缘中为有识为无识若有识缘即是识何谓为缘若无识那能发识若意缘合发二俱无故合不能发离最不可当知此识不在一处从众缘生从缘生法我说即是空。


三识沉隐其相难知而不暂离第六意识此识缘外故以意根对尘为缘推於四性不在一处即以四性而为众缘从此缘生生即无生故云我说即是空也空无分別即阿黎耶识。


△二假。


於此空中假作分別是恶识是善识是非恶非善识种种推画强谓是非。


众缘生故空无性相众缘生故善恶炽然恶即四趣善即人天非善恶识通於四圣此四俱非有漏善恶於彼空中顺缘起性种种观察言是非者即药病也於空假立故谓之强此观立法即阿陀那识此识名意以其第六是意之识名为意根是故根立识亦立也。


△三中。


识若定空不可作假识若定假不可作空当知空非空假非假非空非假双亡二边正显中道一念识中三观具足。


心性不动本来中实不可思议而体具足空与不空二种功德故体及德成圆三识故虽观空而不定空虽观於假而不定假即现前识绝二边相能所叵得此观即是庵摩罗识。


△二明双亡双照二初明即照而亡二初约义立。


识於三识亦不得三识观。


识於三识照三识也亦不得三识观忘三识也。


△二引经证。


故净名云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乃至不观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观色等五即是观俗观五皆如即是观空观五即性是观中也今皆云不观者即於此三无观无得名约三观即照而亡经明五阴今但於识忘三观也。


△三明即亡而照。


虽不得识不得识如不得识性双照识识如识性宛然无滥。


虽於识心忘於能所而三境观了了分明故云不滥而言双照者以识识如乃是二边识性是中今顿观三谛即中边双照验不得三是双亡也。


△三结成附法。


以照识性故是庵摩罗识照识如故是阿黎耶识亦照亦灭故是阿陀那识。


观於意识即如即性乃识三识言亦照亦灭为阿陀那者净名经文既以观识而为假观是故今文顺此识义以结附法何者盖第七识能生第六故名亦照常缘第八故名亦灭故用双亦而结此观。


△三结法判位。


是名观心中三识金光明六即位如上说。


例上三道可以意知然道识二三位虽在理闻名作观成修中五而此五位皆即性三是故須约六即判位。


△三观三佛性二初标观显理。


次观心明三佛性金光明者。


例三识观义可知也。


△二附法作观二初约三观所显明佛性三初直约义立。


观一念心起即空即假即中是见三佛性何者心从缘起是故即空强谓有心是故即假不出法性是故即中此释已显。


於一念心明妙三观例前三识其相已明故不委示。


△二引经证成三初引净名病本明心即三谛。


更引经证之净名云何谓病本所谓攀缘何谓攀缘谓缘三界证其假也何谓息攀缘谓心无所得此证即空我及众生病皆非真非有此证即中。


居士权病以示众生三障实病实病之本不出通別二种见思此二见思皆缘三界即分段变易二病之本病必須药相兼而示即假观也空中可知。


△二引华严无差明心即佛性。


华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別此证观心即三佛性也。


初立三观观一念心显三佛性三观即心其义虽立如何於心明三佛性故引此文三无差別以验我心即是佛性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岂己佛性心不是耶此证观心显三佛性其义明矣。


△三引般舟念佛明佛即三谛二初引法喻二文。


又般舟三昧经云我心如佛心如佛心如我心如不见我心为佛心不见佛心为我心而见阿弥陀佛如琉璃中见像如饥梦食如梦婬从事如观骨光等喻。


如文。


△二释皆成三谛四初释法文。


皆是证即空即假即中之文读此经文宜須细意若并作如读是即空也示如许多心纷纭是即假也见阿弥陀是即中也又我心如佛心如者以有我佛如等分別之异所以是即假从不见我心为佛心去是即空也而见阿弥陀是即中也。


作两番销文以显空假初於一文而示二观以诸句中如字为空即以诸句我佛心异便名为假次以二文而示二观诸句之中虽有如字以我佛如异故当假观乃以不见我佛如异方名空观两番见佛皆是中观故知彼佛是我觉体以具空假二种德故故用二观观於二德助发中观佛即现前问觉体是心今见色相岂不相违答須知本觉具一切法离分齐相色性即智智性即色唯心唯色方曰见中故见弥陀以为中观。


△二释喻文。


又以梦食喻之梦食不饱譬即空梦食百味譬即假皆不出法性譬即中余譬类如此。


於诸喻中但释梦食余皆仿此然不出法性似法非喻斯盖作梦及以成观皆法性力今以作梦法性而喻成观法性如释籤云梦事宛然即假求梦叵得即空梦之心性即中此之三法不前後不合散故知今家如此释喻最能况显一心三观。


△三明亡照。


又释云我心佛心者是假名假名分別我佛之异也我心如佛心如凡圣俱空不得我心不得佛心岂有我心作佛心佛心作我心亡假也不得我心如不得佛心如岂有我心如作佛心如亡空也是为双亡空假正显中道而见阿弥陀者双照二谛也。


初我心下立假也次我心如下立空也空假既立若不忘之中观不显故先以二不得句忘於假观次以二不得句忘於空观二观既寂心绝所缘即见弥陀中道之佛任运双照妙假妙空。


△四显一心。


常见佛余者安不见耶此又是证观心即空即假即中之文。


经文既云常得见佛佛即中道大觉之体岂有见体而不见用用即空假即见佛句仍是三观一心之文。


△三结法判位。


观心即中是正因佛性即空是了因佛性即假是缘因佛性是为观心三佛性是金光明六即位如前说。


性德三因而为三谛全性起修即以三因而为三观谛观名別体不殊是故三观即三佛性三性当体名金光明六位皆即。


△二约六法境智明佛性二初正释二初约境智明佛性。


復次佛者觉智也性者理极也能以觉智照其理极境智相称合而言之名为佛性。


附法作观非局一途前明三观观一念心显乎佛性则佛性二字俱是所显今明佛字既翻为觉即能显之智性字既以不变为义即所显之理此乃即就佛性二字论於观境行者应知此之一释能显前义何者前文虽立能观三观实非別修体是觉智今之佛字为能观者示前三观元从性知此觉之性即为所观能令修性其义一合故後结云得此大好性云理极者果佛之性为妙境故此理至极如以性德名无上也。


△二约六法明三因二初对显三因。


今观五阴称五阴实相名正因佛性观假名称假名实相名了因佛性观诸心数称心数实相名缘因佛性。


今以佛字为能觉智即以性字为所觉理为觉何法而为理性即指六法故也即於此法觉智研之令理性显六法者所谓五阴及假人也以此六法而为三境问五阴中三即是心数今那阴外別指诸数答心王心数通於三性今以无记王数及色为正因境以假名人为了因境以善恶数为缘因境如托王舍立境观义以五阴为舍心王居之荆溪云以善恶王居无记舍今无记阴外指善恶数於义何失盖由前释境唯一心而就能观立空假中故得所显具三佛性今於实法立记无记并其假人乃成三境各显实相即三佛性以所显能令一觉智成於三观境观互映一三无碍立义之巧无以加焉问於无记阴显乎实相復名正因其义可尔假名诸数那名实相於二实相那名缘了答佛智究尽诸法实相故假实国土诸法皆实今修佛智岂观此二不称实相假名实相对了因者大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翻为觉岂非即达鄙俗假名而为无上佛之假名佛既是觉今对了因有何乖舛论又云法无上者涅槃是涅槃断德正属缘因数是阴法若不体达善恶数法宁显缘因大乘因果皆是实相岂独正因性为因果耶。


△二引证六法。


故经云佛性者不即六法不离六法此之谓也。


虽善恶数別对缘因而体不出五阴实法五及假名而为六法此六法对三佛性不即不离以不离故六法全是三种佛性以不即故須观六法破二种执以不离故破无所破以不即故无破而破以不离故显无所显以不即故无显而显又不离故六不可遣以不即故六不可立不遣不立妙性存焉。


△二示意。


观五阴实相故名金观假名实相故名光观心数实相故名明六即位如前思得此大好故附此後也。


文中先且结名辨位从思得下方正示意秪以二字示妙观境用此境观体於六法一一称实见於三性故云大好孤山第三意有三二破此文也乃云又解佛性云佛者觉智性者理极能以觉智照其理极境智相称合而言之名为佛性且佛性名出乎涅槃能仁谈之章安疏之荆溪论之皆言因人有果人之性故名佛性傥大师於此反经別立章安荆溪亦合指之以申其说既其不尔则後人谬立又何疑哉释曰前譬释中三佛性义岂非因人具果人性不妨作性一修二相契释之又若执云但性中三是果人性者便成缘了自外別修安得名为全修在性全性起修况復大师不云因人具果人性唯言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是正觉智是了与今分对境智之释无少相违那独谓今反经別立又金錍云因不名佛果不名性彼以二字分对因果盖示因果二而不二今以二字分对境智欲彰境智二而不二夫论观法若其不用果觉为观则非圆行若其不以即觉之性为所照境则非玅境非极理也当知今立境智不二名为佛性正与金錍因果不二佛性义同其义既同安得名为反经別立耶既非別立何須指说耶普门玄说性具三观既用此观照性为境今性具果觉岂得不用照性为境也今附法观秪附佛性二字之法立观立境是故能所二即非二不知此妙斥为谬谭悲哉悲哉彼人虽引因有果性而不能信果觉为观观於六法显觉之性徒闻因人有果人性全不能用有何益耶妙乐云果理在行方名等赐又此观意全同普门玄义所说彼云观人空是了因种者释论云众生无上者佛是佛者觉也始觉人空终觉法空彼指果觉为了因不即以果觉为观智不所觉人法是六法不二空所显是觉之性不彼文亦是後人添耶应知二字分对境智为玅无尽何者即以果佛为初心观智是如来行也用即性之觉非別修缘了也照即觉之性非心外境也如此方名附佛性法修圆观也然兹妙趣彼寻名者争不恠之。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下之上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4/6/6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20册 目录 下一篇金光明经玄义科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