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二)
2013-06-19 21:14:0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050次 评论:0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中


△三真谛亲译此经名金光明帝王经而自约譬释兹题目文分二初叙三初标列。


真谛三藏云三字譬三种三法一譬三身二譬三德三譬三位。


诸师之中真谛稍胜能以一譬譬三法门三法皆三。


△二释三初释三身。


譬三身者金体真实以譬法身光用能照以譬应身明能徧益以譬化身。


彼经三身与法报应二三名异其义是同第二应(平声)身此是妙智与法相应与报义同第三化身应(去声)机而化与应义同。


△二释三德。


次譬三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金以譬法身常净我乐四德光有一义一能照了二能除闇以譬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闇二广远以譬解脱众累永尽溥益有缘。


金有四义以譬法身具足四德一一法譬其相显然光明各二义譬般若解脱各具二德光云除闇明云无闇义有何別光能破闇故名为除闇更不生故名为无乃以除闇譬般若除惑无闇譬解脱众累永尽此师虽昧三德互具以譬对法不无所以。


△三释三位。


次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後缘因位。


復用三字喻正缘了乃以三性对於三位文义亦显。


△三料拣。


彼家料简云法身是实二身不实法身具四德般若解脱各具二德正因是本有了因是现有缘因是当有。


拣三身者法身是性故是实二身修成故不实拣三德者法身是总体故具四德二是別相故各二德拣三位者正因在性故本有了因修证故现有缘因在果故当有。


△二破以真谛释义出诸师语与今滥虑其後学不见其过执非为是復欲对彼不融之义显今圆玅之谈是故破斥其文稍广文二初总破。


大师谓三三之释三义不了。


彼以三种三法解今题目故云三三大师评之三义不了一因果义二別圆义三法性义既其不通有乖不称故云不了。


△二別破三初举三失。


一因果不通二乖圆別三不称法性。


△二释三失三初因果不通。


云何因果不通夫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何者若法身是道前为是果上之法身为是性德之法身若是果上之法身不应在道前若是性德之法身性德何独有法身亦应有性德之般若性德之解脱(云云)若言般若是道中为是何等之般若若是果上之般若不应在道中若是分得之般若何意无分得之法身解脱(云云)若解脱在道後道後众善溥会何独有解脱以是观之因果不通。


问真谛但以三因分对三位何故破云分置三德残缺不足答一切三法秪一三法以具众德故有众名常乐我净故名三德可尊可重故名三宝不生不灭故名三涅槃诸法聚集故名三身是如来种故名三因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既其法门体本不別故分置三因即是分置三身三德两节注云云者令准大经说圆三德互具之相法身即云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脱般若即云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解脱法身核出解脱合注(云云)例上故略以直解脱非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彼既分置乃令三位各唯一德则因不摄果果不摄因故云不通。


△二乖圆別。


乖圆別者若作圆说法身常乐我净此自可知(云云)般若与法身相冥法身既具四德般若宁无四德耶解脱脱果缚故乐脱因缚故净无因果缚故我非因非果故常圆说圆满无有缺减真谛若作別说应依此经经云法身是常是实实即我德也应身智慧清净即净德也化身三昧清净即乐德也三藏说法身独具四德二身各具三德故皆乖圆別也。


先举圆別四德之相然後方斥乖违之失圆四德者法身乃是性中三德法身常我般若故净解脱故乐此四在性但名法身全性发修必成三智智冥性德同性具四从照了义但名般若智合性故解脱应机既全性起必成三脱是故同性具於四德从起用义但名解脱般若契性同性具四其相易知故不別示解脱应机起成外用同性具德其相难解故今別示果即二死脱此苦故名为乐德因即五住脱此染故名为净德永无二缚性即自在故名我德惑因死果是生灭法本来解脱非此因果故名常德虽是离缚说此四德然缚本空是故四德全同於性別四德者约三身说法身具二常即常德实即我者法身坚实方有主宰及自在义是真我德应身智慧照破惑染別当净德化身三昧即首楞严普现色身拔苦无乐故名乐德別是教道故以三身分对四德今明圆別二四德者由此二教多无异部闻说三身具於四德失意之者分隔而解即当別教其得意者互具而解名为圆教知一一身皆即三身故一一身皆具四德若三身不融四德乃別故善谈別教即共有四德善谈圆教即各具四德融別即圆分圆即別明二教已乃斥乖违三藏所明共四不成故乖別各四不成故乖圆。


△三不称法性三法不改名之为性一切三法皆二属修一在於性逆顺二修皆在於性一性全在迷悟二修故使三法横该十界依正色心竪彻三位迷悟因果是故经称无量甚深之法性也若其称此法性而谈则於三位位位具三一一该彻今具言此即是破他也此自为四初引净名破道前。


不称法性者且引一经如净名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此性德法身也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復得此性德般若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復灭此性德解脱也如此三义岂非本有道前之位岂独有金而无光明耶。


据此三文验知道前不独一法然須了知菩提是智德至果方证得涅槃是断德至果尽灭惑经既显云不可復得不可復灭乃是性中已具果德岂非道前具金光明他云一金安称法性。


△二引华严破道中。


又华严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所有慧身不由他悟清净妙法身湛然应一切妙法身是法身德慧身是般若德应一切即应身是解脱德此之三身地地转增如月渐满岂非道始因中之位那得因中秪有般若耶。


初发心者发心住也便成正觉者能现八相也此是圆教十住中第一位也住前圆修登住圆发发於性三即慧身等三身三德一切三法且以一三以破真谛立道中位但一了因初住之後至于等觉皆名道中位位三法渐增如月华严圆说乃称法性无量甚深证则俱证验彼分割实为不称。


△三指前义破道後。


道後具三德如上说此事可知。


具三如上说者前破因果不通文云三身三德本是果上圆满之名而今分置三德残缺不足又云道後众善溥会何得独有解脱彼义自坏故不別引经。


△四约圆总斥。


当知道前圆性德道中圆分德道後圆究竟德那忽分割一处唯一耶。


据前引经位位圆具岂各一耶。


△三约喻斥。


岂非蹙灵凤於鸠巢回神龙於兔窟辱鳞羽之壮势非法性之圆谈。


经谈法性称无量甚深若金光明横周竪亘无德不备无位不通其犹凤之威灵龙之神异真谛所释德既不备位又不通如蹙缩於鸠巢若槃回於兔窟岂不辱禹门之鳞鬣丹穴之羽仪俱无壮势耶上三句皆喻後一句法合故云非法性之圆谈矣。


△二今师释六初举今异古。


天台师寻其经意义则不然。


通异诸师是故都云义则不然。


△二据经斥局。


何者经言法性无量甚深理无不统文称经王何所不摄岂止於三三九法耶。


若轮无量不少於事以从法性故增胜说云理无不统也中道经王岂与理异今且从事故云何所不摄此如法界之横三谛之竪不分而分也岂止三三九法者別斥真谛也。


△三称法释题。


当知三字徧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量之说徧譬一切竪法门乃称法性甚深之旨方合经王。


经云无量意显横该復云甚深意彰竪彻今以三字徧譬横竪一切法门方称经意不违王义。


△四舍广从要。


一切徧收若长若广教无不统此义渊博不可以言想且寄十种三法以为初门。


据金光明所譬法门长广无际何教名相而不统收既渊且愽虑其始心言想不及故於一切取要谈十以为行者悟入初门若入此门何法不见。


△五列章。


復为三意一标十数二释十相三简十法。


△六正释三初标十数二初正标名数。


言标十数者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也。


△二略示功能二初约逆顺生起显十法该括始终二初徵。


诸三法无量止取此十法其意云何。


△二释三初略显示。


此之十法该括始终今作逆顺两番生起。


舍於无量取十种者盖由此十该於逆顺括於始终而其两番皆成次比。


△二正生起二初约施教逆推理显由事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此二生起初从法性无住本立一切教法二从无明无住本立一切行法问法性无住立於教法依何文说答此文当体章明诸圣人依真立名乃引净名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既引此证依真立名岂非法性无住故立一切教耶然若具论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不出四重如妙乐云理则性德缘了事则修德三因迷则三道流转悟则果中胜用如是四重並由迷中实相而立(上皆彼文)今之初番是彼第四果中胜用今之後番是彼第二修德三因问初番生起始从秘藏终至三道合当迷故三道流转何以却对果中胜用立教法耶答今云秘密藏显由三宝等岂可迷理而由三宝及诸三法耶故知須作依理起教释之方允况今逆顺二种生起与法华文句释开示悟入约位智门观四义生起逆顺意同故彼文句云见理由位位立由智智发由门门通由观观故则门通门通则智成智成故位立位立故见理记释云此逆顺生起者初明所由於能次明能显於所今文初番岂非所由於能次番岂非能显於所耶得此意已方可消文初文者。


初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夫三德者名秘密藏秘密藏显由於三宝三宝由三涅槃三涅槃由三身三身由三大乘三大乘由三菩提三菩提由三般若三般若由三佛性三佛性由三识三识由三道此从法性立一切法也。


三德之理是佛极证绝乎名相曰秘密藏此藏得显功由觉智与不觉理合是故如来示现三宝而其三宝立由断德故说三涅槃涅槃得成復由智德故说三身身由乘至故说三大乘乘由行通故说三菩提菩提由智照故说三般若般若由性发故说三佛性性种元由解了名义故说三识解本由三障即理故说三道都由三德秘密法性无坚住性是故大圣以此法性无住为本立九名相及一切教法此番生起为後解释十法立也。


△二约立行顺修即妄归真。


若从无明为本立一切法者一切众生无不具於十二因缘三道迷惑翻惑生解即成三识从识立因即成三佛性从因起智即成三般若从智起行即成三菩提从行进趣即成三大乘乘办智德即成三身身办断德即成三涅槃涅槃办恩德利物即成三宝究竟寂灭入於三德即成秘密藏也。


上辨大觉证三德藏以无住故立诸教法极至三道今辨众生处於三道由无住故成诸行法极趣三德三道復以无明为始无明明故业苦皆转转迷成解了別圣言故成三识解为乘种即名佛因故成三佛性种熏本觉故发智慧名三般若智能道行行大直道成三菩提智行契性无不运荷成三大乘乘辨报智上冥下应即成三身身永离惑不生不灭名三涅槃断德自在施恩利物故现三宝利物功成自他休息同归三德此番生起为後十重观心立也。


△三总结示。


是为逆顺次第。


逆讨教由顺修观行皆成伦叙也。


△二约无量甚深明十法皆悉高广三初徵起。


甚深无量义復云何。


△二解释二初约徧摄明无量三初明各具十法。


无量义者是一法门具九法门三德尊重即是三宝三德不生不灭即是三涅槃三德具足诸法聚集名为三身运载荷负即是三大乘不可异趣名三菩提觉了清净名三般若是如来种名三佛性分別不谬是名三识即事通理故名三道是为一三法门具九三法门亦具一切三法门悉例可知。


三德法界既无边量有何法门而不包摄且从其要具於九种自体本是常乐我净故称三德能具所具即当十法三德既尔余九互具可以意得故不备陈。


△二明各具一切。


又皆具一切一法门一切二法门一切三法门四法门五法门六法门七法门八法门九法门十法门百法门千法门万法门亿法门一恒沙二恒沙百千万亿恒沙法门亦应可知。


一具九三既从要说当知一一各具一切三法门耳法性无碍能应诸数故一法门能具一切一数法门復具一切二数法门乃至河沙名数法门无不能具若解法性无量之义於此不昧故云可知。


△三引经证结。


经云一法门无量法门以为眷属一中解无量是为法性横广无量之义也。


经即华严趣举一法为法门主其余一切皆为眷属一法既尔彼彼皆然方於一中能解无量如是解释方称法性无量义矣。


△二约竪穷明甚深上约无量始从一法至河沙法岂不竪高但未约位义具属横乃即竪之横今明甚深一一法门皆约三位及以六即即彼横法各示竪深文三初约十法共论。


甚深义者寄三位显之如十法门共论者三道三识是本有位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其余是现有位是名法性甚深竪高之义亦成。


三道三识是迷时法故属本有三德三宝是果後法故属当有若三佛法至三涅槃始自微因终克大果皆是道中故属现有若昧三法高广之义见今配对谓为分割須知十三秪是一三盖一法性无量甚深具十种德立十种名一三不独十三不分若其三道在本有位已摄九三若言三德在当有位亦摄九三中八皆尔。


△二约一法具九。


又一法门具九法门取其三道三识是本有位取三德三宝是当有位取其余者为现有位甚深义亦成。


又一等者一法具九能所有十亦以此十分对三位此十既一法中具即当一法徧在三位显前分对故非隔截。


△三约各具六即。


又一一法门具六即位理即是本有位究竟即是当有位其余即是现有位甚深义亦成是为法性竪高甚深之义也。


示一一法门者十中一一一中具九九中一一一法乃至无量河沙一一法门无不竪通六即之位何者盖一一法体是法性无量甚深博地全迷唯有理是若蒙说示於一一法名字知是深广法性五品位人观行知是六根净位相似知是四十一位分真知是唯妙觉位於一一法究竟知是深广法性故成竪义也復以六即对乎三位皆就横广而论竪深故但结为甚深之义。


△三结归。


当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横法门故言无量徧譬一切竪法门故言甚深乃称法性之文方合经王之旨。


秪以三字徧譬横竪穷边极底法性经王文旨俱得。


△二释十相四初标。


次释十种三法相者。


△二结前生後。


十名如前已列十相今当分別。


△三劝須信解。


若分別色相青黄同异者应用肉眼若分別法相深浅同异者应用智眼今时行者既无智眼应用信解分別同异之相。


取大经意以人肉眼对佛智眼而辨胜劣常人肉眼但能分別色相同异五品观行虽是肉眼名为佛眼能见佛性秘密之藏今之解释十种三法一一秘密非三智佛眼何能分別浅深同异浅深对徧三教为浅唯圆乃深同异明圆十即是一为同一即是十为异同异俱时浅深宛尔大师已得此之智眼今为颁宣偏圆十法而慜行人未开此眼故劝深信生於圆解依乎名字分別十门。


△四正释十相二初正解释十初三德四初标名略示。


初明三德相者云何三云何德法身般若解脱是为三常乐我净是为德。


三是法体四是德相。


△二约圆广释二初释三。


法者法名可轨诸佛轨之而得成佛故经言诸佛所师所谓法也身者聚也一法具一切法无有缺减故名为身经言我身则是一切众生真善知识当知身者聚也般若者觉了诸法集散非集非散即是觉了三谛之法解脱者於诸法无染无住名为解脱是名为三。


以轨释法深广法性孰不轨之但由九界虽轨而违故於法身而成苦道诸佛顺轨能於苦道而成法身以聚释身者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一切趣一一切皆然名之为聚一切众生等者良由佛身具一切法一切众生各於一法真实识知则真知佛则真识佛故佛是一切真善知识华严亦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当见卢舍那释般若中集即俗谛假智照故诸法集成散即真谛空智照故诸法散坏双非即中谛中智照故诸法绝待三智一心名为般若释解脱中诸法不出真俗中三既於此三不染不住名三解脱即三惑累永不相应。


△二释德三初明法身四德。


云何为德一一法皆具常乐我净名之为德法身无二死为常不受二边为乐具八自在为我身业净口业净意业净为净无以为类彊寄世金以譬之世金不变不染转变富贵譬法身四德也。


一一法者生佛依正至一隣虗一刹那念无不圆具微妙四德约三业明净德者十界三业皆与六染本来远离名法身净法身四德妙而无类强以世金四义为喻。


△二明般若四德。


般若任运具四德如智冥如境故大品云色净故般若净例此即得色常色乐色我诸义皆成又云色大故般若大色无边故般若无边此是法性广大般若亦广大例此应云色深奥故般若亦深奥此是法性竪高般若亦竪高当知般若亦具四德明矣。


即体之智还冥於体既其不二岂智功德少於法身是故般若亦具四德大品经中果有此义言色净者阴色即性故是法身合具四德为成荡相且举一净净德不孤必具余三合云色常故般若常乐我亦然言诸义皆成者即是体具清凉不变义真实识知义光明徧照义乃至过河沙诸功德义智既冥体是故般若皆成此义故復引经色大色无边立广大义例明深奥立竪高义般若皆具也境但色者色居阴初是法界首故经先举既色具四德受想行识界入谛缘六度道品至于种智皆常乐我净是故般若常乐我净此乃般若具四德也。


△三明解脱四德。


解脱亦具四德夫解脱者诸恶永尽即无常无乐无我无净皆已尽也亦是众善溥会即常乐我净溥会也。


前破古文已別列四故今约义总明合有而有二义初约诸恶永尽诸恶不过无常等四既离四过合具四德若其別论无常等执但在二乘若通论离无常等障唯佛方尽今就通说次约众善溥会善法虽众岂过四德会集既溥德必无亏是故解脱具足四德。


△三引证体圆。


大经云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如来即是法身当知解脱同如来常乐我净也又大经云三点具足名大涅槃点是文字当知法身般若解脱皆文字也故知三点悉备四德故言具足三因即是三智三智各具四德三德具足名秘密藏具足之文必具四德也。


引三文者初文之意乃明解脱同於法身具足四德次文通论三德意在法身所照法身必三德故经虽阙於般若之文而盛说三因因是智性三因圆故即是三智各具四德言三点具足等者哀歎品云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並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醘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是则三法离乎纵横一异之相方得名为大涅槃也点是文字者盖天竺新伊三点如此方草书下字復有细画圆连三点故知点点皆是文字以喻三法法法互具皆大涅槃三点悉备四德者若迷三点皆是文字安令三点悉备四德以法身常我般若是净解脱是乐既点点收二则点点成四故知三点之法身方具四德三点之般若三点之解脱方具四德故云悉备及具足也所言三智各具四德者智是般若以收二故二皆名智乃成三智是将三德而为三智故令三智各具四德三德若此安可思议故得名为秘密之藏。


△四结前生後。


当知四德具足即是其相若得此一章意余九可解不能点已更復略言。


良以三德与九法门无二无別一章得解余九应知犹患听徒未穷旨趣故难缄默更为宣通耳。


△二三宝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云何宝佛法僧是为三可尊可重名为宝至理可尊名为法宝觉理之智可尊名佛宝毗卢遮那徧一切处即事而理此和可尊名僧宝此之三宝皆常乐我净常乐我净故乃可尊可重。


以佛法僧皆具四德是可尊重故三名宝此与三德其体不別盖具觉不觉和合及以可尊重义是故依义立三宝名今明三宝是一体义而文略难见观音玄中其相稍委今具写之用显此义彼文云以实相慧觉了诸法非空非有故名佛宝所觉法性之理三谛具足即是法宝如此觉慧与理事和合名僧宝与事和即有前三教贤圣僧与理和即有圆教四十二贤圣僧今释曰佛必三智略语双非法宝乃云三谛具足此之三谛即差无差性中理也无差而差性中事也慧合无差三谛即有圆教僧慧合而差三谛即有三教僧今佛法二文与彼不异但小略耳其僧宝相语异义同須会其语今云毗卢遮那即彼所和理也徧一切处即彼所和事也彼文理事虽各论和其体不二是故今云即事而理此之事理皆法宝也能和觉慧是佛宝也今文从略但举所和以显能和是故结云此和可尊須知秪一三谛而分事理圆融三谛名之为理即融而隔三教谛理名之为事佛宝权智与法宝事和应现三教贤圣僧宝佛宝实智与法宝理和应现圆教贤圣僧宝彼云四十二贤圣为圆僧宝故知应为妙觉亦名僧宝以其法报属於佛法二宝故也故释摩诃衍论云等觉已上有真僧宝又华严中以统理大众为僧宝者岂非应佛应佛对机统众之极也此之三宝一人一念皆能具足名为一体实通六即文从真证能垂应说故云四十二也。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德与三宝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喻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宝也。


三德三宝名异义故圣以四悉广布不同其实体性无二无別故用三字復喻三宝然此同异三昧智眼之所知见非寻名者依教安布当生信解即闻而观证悟在迩。


△三三涅槃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云何涅槃性净圆净方便净是为三不生不灭名涅槃诸法实相不可染不可净不染即不生不净即不灭名性净涅槃修因契理惑毕竟不生智毕竟不灭不生不灭名圆净涅槃寂而常照机感即生此生非生缘谢即灭此灭非灭不生不灭名方便净涅槃。


涅槃之言章安疏中有多翻译今取一翻不生不灭明三种相义甚分明三种別名性则不改净则本空圆则智满净则惑尽方便则赴机净则无累三种通名名通义別随文自见性净中诸法实相者修善修恶徧收一切名为诸法修全是性相相皆实故名实相非谓诸法内有实相亦非修虗其性本实诸法当处既皆真实故无法可染亦无法可净既无惑染岂有法生既非智净岂有法灭是故名为不生不灭圆净者据性而论虽无染净约修而说惑智宛然惑本违理智若契理惑永不生智既顺理若理全显智永不灭故惑尽智圆亦得名为不生不灭方便净者智冥寂理即鉴羣机故云寂而常照照必垂应机感则生心常寂灭故此生非生缘谢即灭应用常兴故此灭非灭应机出没非存非亡是亦名为不生不灭此三涅槃约契理应机二种修义对於本净一性而说当知一性对修故合约性常开全修在性故性具三若全性三起契理修乃成三智若全性三起应机修乃成三脱既应机有三即方便净具三涅槃既契理有三即是圆净具三涅槃既一性具三即性净具三涅槃不尔安能三点具足四德无减岂三涅槃独论离合須知余三亦復如是。


△二例余对喻。


当知此三涅槃不生不灭即是常常故名乐乐故名我我故名净涅槃既即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故即是三宝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喻三德三宝还以金光明喻三涅槃也。


三涅槃体与三德等无二无別岂唯体一义亦相从故以涅槃义成四德復由具德故成宝义今三涅槃体义既同三德三宝岂金光明不能比况三涅槃耶。


△四三身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云何身法报应是为三三种法聚故名身所谓理法聚名法身智法聚名报身功德法聚名应身然理无聚散义言聚散始从初心显出正理乃至究竟理聚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显理之智智聚方圆始从初心终至究竟功德之聚方圆故以三法聚为三身。


身有三义谓体依聚欲令易解但取聚义徧释三身聚何法耶所谓一实二谛三德四信五眼六通七觉八正九禅十度百门千法八万四千法门三昧总持诸波罗蜜乃至过尘沙无量诸净功德如是等法性具则名理聚法身也智证则名智聚报身也行成则名功德聚应身也然理无等者然智行属修修成则聚不成名散理非成不故无聚散今约显覆义言聚散理虽具法覆故不见与散义同例显可知此三皆言从初心者虽通观行今据显出正理之文合从初住终至妙觉以垂应身非二凡故此之三身一念齐显故不纵三义相由故不横何谓相由由行聚故资智智聚故显理亦是理聚故发智智聚故导行行聚故证理復須了知智行在理理方名聚行理在智智方名聚理智在行行方名聚开合之义在其中矣。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身皆常乐我净即是三德可尊可重即是三宝不生不灭即是涅槃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等还以金光明譬三身也。


△五明三大乘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大乘运荷名乘理性虗通任运荷诸法故名理乘随乘者智随於境如盖随函故名随乘得乘者得果得机得果故自解脱得机故令他解脱故名得乘。


大乘即大车取运荷之义运而不荷荷而不运俱非乘义无法不具故名荷能趣极果故名运此三皆尔故名大乘初理性虗通者一性虗故万法具含任运荷也法法自然性通秘藏任运运也任运下少一运字随乘者智照诸法终归秘藏而言随境者良由诸境性本趣极智随性故亦能趣极是则理乘本运故随乘能运随理荷法其义亦成得乘者体是众行随乘导故庄严极理故名得果自既解脱能令他脱故名得机修性离合亦同前说。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乘皆常乐我净即与三德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大乘也。


△六三菩提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亦名无上菩提此菩提以理为道二实智菩提亦名清净菩提此菩提以智慧为道三方便菩提亦名究竟菩提此菩提以善巧逗会为道。


菩提翻道道曰能通即前三乘各一运义也若三別相同於前後故不特释但举异名兼而显之故云真性亦名无上真性体是第一义故更无过上二实智者即惑成智体染本空故名清净三方便者智但自净未满大心今用善巧逗机则使己他会极是故方便復名究竟开合如前。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菩提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菩提也。


△七三般若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般若般若名智慧实相般若非寂非照即一切种智观照般若非照而照即一切智方便般若非寂而寂即道种智。


通名般若此翻智慧別名有三即实相观照方便此三般若体是圆常一大觉也即此一觉有三种德就非寂非照之德名实相般若就非照而照之德名观照般若就非寂而寂之德名方便般若此乃寂觉照觉非定照觉三皆觉故名三般若寂照之上皆言非者以依双遮起两用故然寂照等义初学难晓今略言之照谓照明明故了法了法无相名一切智毕竟空也寂谓寂静静故谛法谛法缘生名道种智难思假也非谓非静无缘之知名一切种智绝待中也然实相般若他宗执实相无知名般若者以所照境从能照智得名如此释名非性宗义。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般若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般若也。


上释三德以般若智照法身境境智既合乃起解脱若谓三智定是一德作少分解则迷经旨莫销此文若定多少则有二有別应知般若具於法身及解脱故方受三名三德既是修二性一般若岂不然乎三德离九三智亦尔是故三德与三般若及诸三法皆同一体而立异名悉是法界之全分也故今三字亦喻三智。


△八三佛性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佛性佛名为觉性名不改不改即是非常非无常如土内金藏天魔外道所不能坏名正因佛性了因佛性者觉智非常非无常智与理相应如人善知金藏此智不可破坏名了因佛性缘因佛性者一切非常非无常功德善根资助觉智开显正性如耘除草秽掘出金藏名缘因佛性。


通名佛性华梵兼陈佛翻为觉即三智融明徧一切处无不明了名大圆觉性以不改为义谓大觉性不增不减非变非迁岂正独然缘了本具亦无变异別名者正因了因缘因正谓中正了谓照了缘乃助缘缘助於了了显於正正起胜缘亦是正发於了了导於缘缘严於正正起胜缘相由既然非横义也一心顿具非纵义也此之妙因能克妙果俱名因者其义在兹文释三相皆云双非者以其正因是中实故故常无常苦乐垢净我无我等八种之倒木不相应文且从略举非常等也全此正因发照了智智岂邪倒此了导缘众行皆中也以从胜说故举双非中必双照三谛义足是则以即空假中正性发即空假中了智导即空假中助缘严即空假中正体起即空假中胜缘如是方曰圆释三因文举开掘金藏为喻显此三相喻通別教須依即义释令归圆天魔外道不能坏者魔等当体自是三因岂应佛性更坏佛性。


△二列余对喻。


当知三佛性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三字譬三佛性也。


△九三识二初约圆释义。


云何三识识名为觉了是智慧之异名尔庵摩罗识是第九不动识若分別之即是佛识阿棃耶识即第八无没识犹有随眠烦恼与无明合別而分之是菩萨识大论云在菩萨心名为般若即其义也阿陀那识是第七分別识诃恶生死欣羡涅槃別而分之是二乘识於佛即是方便智波浪是凡夫第六识无俟復言。


释通名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问三识之名在本有位又阿棃耶体是无明阿陀那性是染惑何得云识是智异名答大圣悉檀示诸众生显理名教或存或废义有多途如大经令依智不依识及诸教中劝修观智断诸烦恼此以废恶之名诠断烦恼而成理观也若楞伽经杀无明父害贪爱母此以恶逆之名诠断烦恼而彰理观也若无行经贪欲即是道恚痴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今家释云是大贪大嗔大痴三毒法门即与三观无二无別此以恶毒之名诠不断惑而明理观也今以三识及下三道为金光明所喻法者同无行经用於恶名诠不断惑而显妙理良由圆教指恶当体即是法界诸法趣恶十二因缘非由造作即是佛性故陀那惑性赖耶无明相相圆融与秘密藏无二为別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然若不以不断烦恼即惑成智消此文者圆意永沉释別名中存三梵语逐一释义即是翻名言第九等者出梁摄论真谛所译故辅行云真谛云阿陀那七识此云执我识此即惑性体是缘因阿赖耶八识此名藏识以能盛持智种不失体是无没无明无明之性性是了因庵摩罗九识名清净识即是正因唐三藏不许此识云第九乃是第八异名故新译摄论不存第九地论文中亦无第九但以第八对於正因第七对於了因第六对於缘因今真谛仍合六七为缘因以第六中有事善恶亦是惑性若分別者为易解故以一念中所具之法教道权说分对诸位且立远近以第九识无染不动故当於佛第八属菩萨者以十地位六七二识已转成智正以赖耶三分为境虽是境界而即用此便为观智如初心人亦用现前第六王数而为境观故引大论在菩萨心名般若也第七名阿陀那者据真谛译若新经论皆云第七名为末那今依古译言诃恶生死等者以二乘人人执既忘见思所熏第六事识转成无漏既尘沙未破正住第七法执之中不了生死法空故有诃恶不了涅槃法空故有欣羡此识若於果佛位中却復用之而为权智以二乘法接引小根着弊垢衣执除粪器故知诸识破後自在为机载用也波浪等者第六识也楞严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而为波浪乃当凡夫心心数法也此约四人各对一识若就渐断分別四相麤必含细凡夫具四二乘具三已破第六故菩萨具二六七已转故佛唯有一第八至果已转故也然其第六是意家之识乃阿陀那之枝末若说第七自己収之故今不论上明三识分三位者乃属教道若称实论此三种识即是三德何人不具何物暂亏若识若色唯是一识若识若色唯是一色岂可有无增减而说且约有情一念心具一切染净佛究竟具宁容独一若不然者岂为三字所譬之法。


△二例余对喻。


当知三识一一皆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別既以三德譬金光明还以金光明譬三识也。


例三德者问三德与三识无二无別者三德修性有离有合今明三识有离有合耶答有又问不二门云顺修对性有离有合三识之中七八二识迷九而起是逆修义岂得对性辨乎离合答离此逆修立顺修者则有惑可破有智能观能所既存此修名逆何顺之有若即七八为顺修者既无所破亦无能观惑智既忘修性亦泯而其三识一异同时无逆顺中强名为顺是故得云识是觉了智慧异名今文三识明此顺修此修对性辨离合者九具八七名为性三八具七九及七具八九名为修三各三之义是为离也今合性三但明第九各合修三但明七八是为合也离合既尔故与三德及诸三法无二无別乃以三字喻今三识。


△十三道三初束十二支为三道二初正束。


云何三道过去无明现在爱取三支是烦恼道过去行现在有二支是业道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未来生老死七支是苦道。


此十二支教门不定有通三世有通二世有在一世有唯一念时虽延促皆论十二今就三世束为三道教门多故其相显故。


△二释名。


道名能通此三更互相通从烦恼通业从业通苦从苦復通烦恼故名三道。


上束十二是释三名今明道义是释通名通名道者谓业惑苦互相通故故今世世相续无穷然今文意即以事通彰理不壅。


△二约圆释即事而理。


苦道者谓识名色六入触受大经云无明与爱是二中间名为佛性中间即是苦道名为佛性者名生死身为法身如指氷为水尔烦恼道者谓无明爱取名此为般若者如指薪为火尔业道者谓行有乃至五无间皆解脱相者如指缚为脱尔。


经指痴爱中间五果为佛性者盖於报法易显正因故以此五果虽有触受未生爱取就此色心显正因体易成妙观如摩诃止观初观阴境其意亦然凡明观法初多就易易处观成无难不晓大师得意故例惑业皆是佛性即是缘了二因性也举三喻者世间物象比於妙理皆是分譬須将法定方显偏圆如如来藏经九喻止观喻別余文喻圆今氷水等亦兼圆別何者若谓结佛界水为九界氷融九界氷归佛界水此犹属別若知十界互具如水情执十界局限如氷融情执氷成互具水斯为圆理薪火缚脱其例可知故十二缘轮回之法谓实则三障[砣-匕+隹]尔情虗则三德圆融於十二缘不损毫微全为妙境即惑业苦一一通彻法界边底是名三道欲显此三圆融义故名从胜立故云法身般若解脱但转其名不改法体其实秪是当体通彻耳。


△三约体达例德对喻。


当知三道体之即真常乐我净与三德无二无別既以金光明譬三德还以金光明譬三道也。


问前明三识第九一性对八七二修以明离合故类三德今明三道三俱逆修如何说於修二性一此义不成则与诸三有二有別岂是三字所譬之法答即事而理事理无差且如事中惑起於业业感於苦苦还起惑此三修恶乃名性三亦即因法转名三识三佛性三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亦即果法转名三身三涅槃亦即果用转名三宝亦即秘藏转名三德故知节节但转其名不改其法故不二门云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其义既尔安云三道不具离合以金光明譬於三道其意略尔。


△二示融通三初劝解法圆融。


若见此十法门若同若异亦是一法门作一切法门相若同若异相相明了即百法千法万法恒沙尘数亦如是。


上极三德下至三道不增不减无二无別即异而同也迷解智行因果自他至同归处名义不滥即同而异也终日同终日异用十同异以为初门从门入者则於一切同异无碍如风行空能於一法解一切法若同若异能於百法解一切法千法万法河沙尘数各解一切若同若异故云亦如是。


△二引诸经圆证。


华严云一法门无量法门而为眷属首楞严和香丸大品裹珠法华一地所生涅槃大海水浴皆是其义。


一法门者趣举一法摄无量法故云眷属彼彼摄法亦復如是此经云於一切法含受一切法以此例之一切诸法皆譬众香之丸随色之珠地具四微海容诸水若同若异合法可知。


△三设问答显益。


问若一法即是诸法者唯说一法何用余法耶答佛为悦一切人宜一切人对一切人悟一切人若徧说之多有利益一说尚令生种种解徧读诸异论即知智者意故种种说令得一切解麤言及耎语皆归第一义皆是示人无违诤法即此义也。


问意者如前三德尊重名三宝不生不灭名三涅槃乃至通达名三道此於一法显一切法已自具足何用更说三宝等九法及一切法皆各能摄一切法耶答意者其实一法已具一切无所减少但为人根宿熏差別致令宜乐断证托缘不同有闻三德摄一切法得四益者乃至有闻三道摄一切法得四益者故須徧说能益多机一说下明於徧说令彼一人生一切解圆顿根性闻说一法尚解一切若闻诸法妙解愈明能知佛意佛是一切智人故云智者麤言软语者大经云诸佛常软语为众故说麤麤言及软语皆归第一义然则麤软之言该乎一切今就十法论者三道至麤中八相望三德至软既约圆说一一互融法法高广故令闻者入第一义及无违诤也。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会本卷上之中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20册 目录 下一篇金光明经玄义科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