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律开宗记(七)
2014-04-11 11:13:0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165次 评论:0

四分律开宗记卷第四


(从九十初至七灭竟。合有三万七千二百言)


西太原寺沙门 怀素 撰


●次明九十波逸提。


先总解七门分別。第一配属身语。第二自作教人。第三遮性差別。第四持犯方轨。第五违制不同。第二六部有异。第七下众任运。


初门身语位分为三。初有三十一戒身业成犯。次有二十戒语业招愆。後有三十九戒身语合犯。初身三十一者。二宿强腕覆作屏施別三非宿不外请三坐及三军酒水击半白二随打搏宫。次语二十者。妄毀两同说得女嫌輙讥日悕疑发欲劝毀悔同谤。次身语合。復分为三。一有两戒身语止作业共身犯。谓屏露二敷。若自敷者。是身作业。若教人敷。是语作业。去时不自举身止业。不教人举语止业。出门界犯。岂非结身。二有七戒。语家止业共身犯。谓覆麤背足二入聚落輙着不与欲。如覆麤罪。止不露发。名止语业。经明相结罪。岂非共身犯。余皆类然。不能繁具。三有三十戒。语作共身犯。此中位四。一有十九戒。自语作业假他身犯。若论自作。唯局身犯。今者且就教人义说。谓掘坏牵用劝然藏煞駈饮使与尼衣投高牀下有七如教人掘地。虽復言子所教不掘。能未犯罪。要假所教掘地。方结教罪。故名自语假他身犯。余皆类然。不能具述。第二有四戒。自身假他语犯。谓赞食减年不摄屏听。以尼不赞。食本无愆。以假赞故。食方成罪。此一既尔。余类亦然。第三有五戒。自身语假他身犯。如四期索美食。第四有两戒。自身语假他语。谓异语恼他及不受谏。异语假僧作白。及須唤问。谏中所谏之事。通於七犯。即自身语假他语犯。


第二门位分为四。一有一戒。唯教人犯。谓劝足食。二有十一戒。自他俱犯。谓掘坏牵二虫恐火藏煞谤捉宝第十一。第三有十戒。教人有同不同。谓屏露二敷持衣与尼高牀下七教人润己。是则不同犯。直教无益。但得轻愆。此等二十一戒。劝足唯教他。余通自他作。第四余六十八戒中。六十七自重教轻。足食一戒唯自作业。


第三门。三十是性。谓妄毀两麤异嫌强牵用讥駈谏恐煞饮疑覆起说随摈拒毀同欲悔听打搏谤。余六十戒並悉是遮。


第四门。位分为四。一有十戒。具二持犯。谓说麤輙教背別二入聚落作余食法不犯足食劝足净施问主无其輙罪。知麤发露僧事与欲。此等二犯名异体同。论其二持阶之两位。准上应知。不能繁具。次有二戒。残宿不受。谓七日尽形。加口法竟不犯。二罪非时无。不受时药。唯是身作。以此义殊。故須別说。三有一戒。唯是作持止犯。谓不摄耳听戒。四余七十六戒止持作犯。亦可不摄耳听戒唯作持止犯。及前十三小分。亦有作持止犯义。又余七十六戒。止持作犯。及十三少分。据別体边。亦有止持作犯义。


第五门。通而言之。並违佛制。若望成罪。位分为二。但诸羯磨要須僧秉。僧不秉法。违而无罪。谓异语说欲及以二随。故此四戒违僧制犯。自余诸戒並违佛制。


第六门。有二十一戒。不同此中位三。一有三戒。僧有尼无。谓輙教日暮讥教。所以可知。二有十三戒。輙重不同。谓食三衣五坐一行三互角针筒。大僧数故重。尼为稀故轻。言食三者。谓赞劝索美。衣五者。谓与尼衣作衣及三过量。余者可知。三有五戒。犯同缘异。且背请足食。开缘不同。或可离合不同。与外道食戒。与缘不同。减年受戒。受缘不同。过量浴衣。用缘不同。或可名字不同。此等俱得提罪。若为犯同。以缘异故。尼律別制。制缘別义。至下更门。余六十九。同戒尼律。直列戒本。此据位言。细论亦有异者。如覆藏僧宽尼挟。或有境界翻倒。如毀两二宿过五六语等。此随义別。可以思之。


第七门。前教人犯四位之中。取第二第三两位教人。二十一戒除屏露二敷。余十九戒有任运义。余无可知。


故妄语戒 所以制者。怀道之人。言須称实。今反违想背心。欺诳前境。令他虗解。自失圣利。过中之甚。是以故制。言释名者。了心不实。名之为知。求犯不虗。称之为故。言不称实名妄。陈彰在口名语。是名故妄语。別缘有六。一人。二作人想。三违想说。四知违想说。五言彰了了。六前人知解。阙缘比知。具七方便。犯相可解。戒本三句。广文具解。初句可知。二知而妄语下合解二三两句。於中文二。初解妄语方法。二於大众中下明轻重相。前文復二。初至逸提对外事明违。二所见异下约内心辩妄。前文有四。一列八种不净语境。二解八种差別离合。三若不见下诳人犯义。四本作是念下前後方便。前文先列不见等四。次列见等四。次释先解後四。见闻触知。见者。具五缘故。名之为见。一眼根不坏。二有色境。三假空。四須明。五作发识意耳闻四缘。一耳根清净。二有声境。三假空。四作发识意。触具三缘。一三根不坏。二有触境至根。三作发识意。意知一切。不假具缘。问所以六根三合三离。答多论第六云。三根性利。力用偏多。各分为名。三根性钝。力用处少。总名为觉。復次三根能远取境界。各分为名。三根近取境界。故合为名。次却解前不见等四。言不见除眼识者。除犹无也。谓无眼识。名为不见。既言余五识是。明知以五识所得诳他。亦是不见。下三释相。准此应知。如是解时。不见等四。以无为境。所违境宽。如似直尔不见。是名不见。余五识所得亦是不见。论其所称即狭。谓对不见言见。见唯眼识。是故言狭。此一既尔。下三亦然。下四见等以有为境。所违境狭。谓唯眼识。所称体宽。谓不见等。次明妄语。先解不见等六心。约义具明。应作二十四句。今据位说。故总为六。释此六心。二门分別。第一定心名字。第二问答分別。初定心者。位有其四。一无想心。二有想心。三有疑心。四无疑心。今言六者。无想唯俱违。有想单违心。有疑无疑中。各出单违心。是则初三五俱违句。二四六单违心。第二门。问所以无想心中但有俱违句。有想心中唯单违句。不同有疑及无疑中。各有单违及俱违句。答想是彻不得同疑。所以尔者。以想一向知无。不得言有。言有即是初句。心境俱违。想若实有。说实不犯。违此想说。方名犯者。此是违心。望境是顺。即是第二境顺心违。以斯义故。无想唯俱违。不得有单违句。以单违心。即是第二。有想唯单违。不得有俱违句以若俱违。即是初句。疑是两缘。得有隐没。是故疑中单俱並具。问所以此无妄心不同谤者。答谤取虗心。要必須妄。若不妄者。心实岂成。此取违心。必不得妄。若当妄者。心实岂成。次随文释。初句实不见等。答言见等。此是无想心中心境俱违句。第二实不见等。谓有见等。诳言不见等。即是有想心中境顺违心句。第三实不见等。内生疑心。不知为见为不见等。诳言无疑。我有见等。即是有疑中俱违句。第四实不见等。生疑同前。诳他无疑。我不见等。即是有疑中单违心句。第五实不见等。復无疑心。便言有疑。我有见等。即是无疑中俱违句。第六实不见等。亦无疑心。便言有疑我不见等。即是无疑中单违心句。此应广说者。谓举後四见闻触知作法同前。不能重述。次前後方便者。具应有八。为取成提。但有四句。初一句三时有心。次有二句。二时有心。一时无心。後有一句。根本有心。前後无心。余有四句。皆不成提。谓根本无心。前後有心。前一有心。後二无心。後一有心。前二无心。此三吉罗。三时俱无心。不犯。次约内心者。行心见虎狼。口言见佛像。答他异本所见。故曰所见异。行心忍苦。诳他得乐。行心之中。希於财色名欲。答他欲得闻法。心得冷触。言得热触。实作怨想。言有亲想。行心缘此。答言缘彼。次轻重文二。一当宗结提。二默妄结吉。多论。若先无心妄语。误乱失口。尽吉罗。若说法议论。若传人语。若凡说一切是非。莫自称为是。常令推寄有本。则无过也。次下明开不见等四。开前六中。初三五见等四。开後六中。初三五意有见想。便说开前六。第二句理应更有意有不见想。便说开後六中第二句。復应更有疑。疑便说开。前二六各第四句。復应更言意有无疑。便说开前二六。各第六句。又解不见等四翻前六。见等四翻後六。意有见想者。翻所见异等。


次毀呰戒 出家理应递相赞美。令彼欢喜。不癈正修。今以鄙语伤人。过於劒割。恼处不轻。故所以制。別缘具六。一大比丘。二作毀呰语。三知是毀。四作折辱心。五言彰了了。六前人知闻。戒本三句。释中初一別解下二合明。合明文二。第一恶法毀呰。第二若以说下善法毀呰。前文有三。初列七种恶法。先列章。次解释。二若比丘下行骂方法。亦先列章。次解释。三若比丘下结犯。次善法行骂有三。一列。二释。三结。余文可知。


次两舌戒 出家理应同心和合。今传屏言。破坏彼此。故诤未有令生。已有不灭。恼坏不轻。是以圣制。別缘有六。一大比丘。除破僧伴助。二说鄙恶事。三传於彼此。四作离別意。五言章了了。六前境知闻。多论四句。或有两舌。非妄语。非恶口。传语实说。故非妄语。以耎语说。故非恶口。以离分心。故名两舌。或有两舌。是妄语非恶口。以作別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语。以耎语说故非恶口。或有两舌。是恶口非妄语。以作別离心故是两舌。以麤语说故是恶口。当实说故。非妄语。或有两舌。是妄语是恶口。以作別离心故是两舌。以妄说故是妄语。以恶声说故是恶口。妄语恶口四句亦尔。戒本三句。广中具释。两舌者下释第二句。此中有二。初列所鬪乱境。境有十众。道俗各五。互历为头。总成百句。次鬪乱下出所传言。若比丘下释第三结罪句。此鬪乱境。虽列十众。论成提者。局大比丘。问所以毀呰有善法。此无者何。答此以屏传善法无恼。前为对面。故有轻愆。


次与女人同室宿戒 男女形殊。理須別处。至於宿止。須避嫌疑。今轻同宿。容生秽染。为患不轻。是以圣制。下诸染戒。制意同此。別缘具五。一人是女。但是人女。不简道俗亲疎。人別余趣。女简异男。二室相成就。三共同室宿。四知共同宿。五随卧转侧。缘中似犯。寄缘制戒。以爱尽人无心故违。文中有三。初则寄缘似犯。第二彼婬女下显实无违。第三婬女见下悔过获益。旧解。以罗汉具二解脱。呵无痴言。此解不然。罗汉亦得言痴。如上明讫。又同行戒中有多种漏语。又足食戒非时戒中。呵无痴漏之言。犯此二戒之人。岂是罗汉。又诸尼戒呵处。亦无痴言。戒本四句。广释可知。多论第八。若房中有一女一提。有十女十提。此戒亦身教成罪。亦人上成罪。一卧一提。十卧十提。是名身教成罪。若一卧一女一提。若一卧十女十提。是名人上得罪。五分云。若同覆异隔。若大会说法。若母姉妹近亲疾患。有有知男子自伴不卧。皆不犯。开文除自病不犯。下戒亦尔。


次与未受具人同宿过三夜戒 多论第八。与诸比丘结戒者。为佛法尊重故。为息诽谤故。所以听二宿者。以都不听。或有失命因缘。又有种种恼事因缘。以怜愍故得共二宿。以护佛法故不听三宿。別缘具五。一未受具男子。简去女人。女不开二。何有过三。二室相成就。三共同室宿。四知共同室。五过三夜犯。问诸比丘违罗云出。正顺佛教。如何呵言痴人无慈。答夫为弟子之法。每事須谘。今輙駈遣。岂非失仪。佛因事故制。因事故开。是故呵言痴无慈耳。满戒四句。一犯人。二未受具人。三共宿。四过三结罪。然前开中。若堕三宿。明相未出时。应起避去。至第四宿。若自去。若使未受具人去。是则三四具明应不。戒本直结过三夜罪。广释但论第四夜愆。以言随脇犯。明知即是第三夜避明相人。释相可知。


次与未受具人同诵戒 多论。四义故制。一为异外道故。二为师与弟子差別故。三为分別言语。令分了故。四为依实义不贵音声故。別缘具五。一是佛所说法。二是字句味。二未受具人。四齐声同诵。五言说了了。戒本四句可知。解中上二別释句义。下释第三句。此中文二。一解同诵。二出法体。前中復二。一列。二释。释中句义者。二人齐声。同诵句义。表行理周。名为句义。非句义者。前说未终。後人抄诵。表行不周。名非句义。此亦获提。为令教义表行不周。何以非犯。下二释相。准例应知。但阿罗波遮那者。是名欲显名表体周是字义也。法者。见论云。若佛涅槃後。迦叶为上座。五百罗汉所集三藏。同诵此法。得波逸提。准此末代菩萨声闻造诸论者。诵皆不犯。此中声闻等说者。谓得佛印可。以成经也。次若比丘下。释第四结罪句。一说者举前句义。二说者句味。三说者字义。亦可随诵句味字中有一二三。了了皆犯。且举三为法。余亦类然。若口授者。诵被抄言。若书授者。写被截句。余相可解。


次说麤罪戒 多论第六。与比丘结戒者。为大护佛法故。若向白衣说比丘罪恶。则前人於佛法中。无信敬心。宁破塔坏像。不向未受具人说比丘过恶。若说过罪。则破法身。別缘具七。一是比丘。二犯麤罪。三知麤罪。四向未受具人说。五无因缘。除被差者。六言彰了了。七前人闻知。满戒五句。一犯人。二知麤罪。三向未受具人说。四除差不犯。五结罪。释中先解第三。却解第二为异。此定麤罪。但初二犯文中除僧羯磨者。藉说调达为缘。理实结罪。唯初二犯。故多论云。若说出佛身血坏僧轮。对首偷兰。若说四事边十三事边。一切偷兰。得突吉罗。解第五句。文开为四。一说他。他中有二。二自说。问所以自说麤罪轻者。答他数自稀故。又解说他过多。一自坏。二恼他。三坏俗。自说阙无恼他。是以但吉。三余众。四境想。


次实得道向未受具人说戒 所以制者。多论二义。一为大人法故。若称德行。覆藏过罪。是小人法。二为平等法故。若自称圣德。则贤愚各异。前人於众僧。无平等心。別缘具五。一内有实德蠲上慢。二自言已证。三向未受具人说。四言彰了了。五前境知闻。此无別缘。取大妄中实者制。旧解云。此圣人制竟。不復更犯。谓制圣遮凡。此义不然。如学人犹有故犯。此非性戒。何废有违。以此义惟。还是制圣。凡得不净观等。亦成其犯。戒本五句。一人。二所向说境。三说过人法。四自说己证。五结罪。释中具解。若彼下解第五句。文四可知。


次与女人说法过五六语戒 说法开生。理无强授。事不应时。反增奢慢。然虽染境亦須接引。若全不开。永绝出路。故復开听齐五六语。过则招讥。是以制犯。別缘具六。一是女人。二知是。三不请。四无俗男。五言了。六过五六语犯。若请随说。设过不犯。满戒五句可知。释中相显。有知男子者。多论云。谓解人情语言意趣。可作证明。若方类不同。一切不听。男子必是白衣。一切出家人不得。以相同故。纵使众僧集会。亦不得为说。为尼说者听。以得教诫故。五分。比丘为女人说五六语竟。语言。姉妹法正齐此。从坐起去。更有因缘。还復来坐。为说不犯。若说五六语竟。更有女人来。为後女人说。如是相因。为无量女人说。皆不犯。若自诵经。女人来听。若女人问义。要使得解。过五六语。不犯。


次掘地戒 多论。此戒及坏生戒。制有三益。一为不恼众生故。二止诽谤故。三为大护佛法故。若不制者。一切国王当使比丘。种种作伇。有此戒故。帝王国主一切息心。別缘具五。一是生地。二作生地想。三自掘。四使人掘时不作知净语。五随伤结犯。立戒有三。一对自掘略立。二以教掘不作净语。制相未圆。更明随结。三制满足。满足五句。一犯人。二自作业。三所伤地。四教人业。五结提罪。释中初三別解。若用锄下。合解二四五三句。然释地中。初总分二。但未掘地为一即定。已掘地中更分为二。是则地体开合为三。不问覆露。坏者皆堕。僧祇十九。地有二种。谓生及作。生者大地。作有二种。一者基。二者上。基作者。露地墻壁。上作者。重阁屋上覆土。此等地体。坏者皆提。见论。地有二种。一者真地。无有沙石瓦砾纯土。二者非真地。应取少土以水洮看。若四分石一分土可得掘。若掘真地。掘掘提罪。次下合解文中有五。第一损地结罪。僧祇云。自手者。若身身分身方便。身者。举身跳掷走来走去。身分者。若手若脚若膝若肘若指示。身方便者。若锹钁斧釿竹木自手掘地。若遥掷欲令坏者。波夜提。又云。若比丘欲使平。作方便扫地。越毗尼罪。若伤如蚊脚。波夜提。不作方便无罪。若方便曳木。若駈牛马等。亦如是。若河边坎上以脚蹹。随蹹夜提。若池坎岸边行土崩无罪。若土块一人不胜。破者提。破减一人重者无罪。若死土被雨。己不得自取。使净人取。尽雨所沾际。然後自取无罪。若新雨後。比丘不得自抒井。应使净人抒。若净人小不能者。当先令净人扰浊。然後自抒。若池水潦水。新雨後。比丘不得自抒。若牛马先涉。得自抒。若瓨瓶水等诸物於露地雨後。比丘不得自取。使净人知。第二打杙入地。僧祇云。若地打橛越毗尼。伤如蚊脚提。拔橛亦尔。第三地上然火损地故提。见论。若把火烧手。掷地不犯。第四境想可知。第五失法罪。见论十五。若比丘语净人言。汝为众僧掘地及斫木不犯。若指示教掘是斫是提。今准此文。但不作净语。不问现不皆提。下众无事自掘者吉。若为三宝利益。开掘无罪。故下药法中云。僧得菓园。不知谁撩理。佛言。僧伽蓝人若沙弥。坏生义亦同此。开文。直许除土。不得损地。见论十一云。若人放烧火来近寺。为护住处故。比丘得铲草掘土以断火不犯。下文祇洹外火烧蔓筵来至。诸比丘不知云何。佛言听逆除中间草。若作坑堑断。若以土灭。若逆烧。文中不言遣净人作。计有此事。亦开无罪。


次坏生戒 制意具缘同上。无別犯相。是房舍戒缘。戒本四句。一犯人。二坏业。三所伤境。四结罪。释中初句可知。次略释第三句。一切草木为非人所依故。十诵。第十村者。谓生草木众生依住。众生者树神等。乃至都道神。蚊虻蛣蜣蛱蝶等。乃至蚁子是。众生以草水为舍。亦以为村聚落城邑。若斫截下释第二句。若一叶坏。多生随坏。获多罪。故十云。若比丘一时烧五种子。一时犯五提。一一烧一一提。村者村有五种下广解第三。此文有三。一举。二列。三释。列中有五。义合为三。谓根枝子。文分五者。根中不假节生者。作根种之名。假节生者。作覆罗之称。枝种分二。义亦如之。子子种中当体为一。始末差分。离成五种。僧祇十四。对此五种。明其净法。根茎二种。若刀中析净。节种刀中析净析。若甲摘却互目净。心种罗勒蓼蓝。若平揉[打-丁+修]净。子种者。十七种谷。脱皮净。火净通五种。又云若僧中行豆胡麻苷蔗等。上座应问作净未。若言未作。应使作净。若言已作应食。若在一器中有众多菓。若一菓处作净。余者亦通得为净。若在异器者。別須一一器作法。若苷蔗着叶者。当茎茎別作净。若无叶者。得合束如菓总净。又摩摩帝有仓谷未净。畏年少比丘不知法。使净人火净。至仓谷尽。比丘恒得语言舂去不犯。僧祇三十一云。菓欲食核者。火净已听食。若皮净不火净食核者提。若火净不皮净。皮核俱得食。若不火净不皮净食者。一提一越。若俱作无罪。夫作净者。不欲令永不生。但为息外道谤。故言沙门净法。次下翻释並见论第十五。呵梨陀者黄姜。文中唐梵並彰。忧尸罗是香菜。贸他致咤是雀头香。卢犍者黄连。陀楼者(外国草名)。柳者可知。舍摩罗是菩提树。婆罗醘陀者贝多树(此二种树唯见交广有。余方不见)。苏蔓那华者。其华香气与末利相似(广洲有其华藤生)。苏罗婆者(不得此草名)。菩醯那(外国草名)。余相可解。若生下释第四句。亦是结业轻重文。文中七句。第一境想。据坏生种。一提四吉。僧祇云。以五生种。掷池水中。若井中。若大小便中。粪扫中。得越毗尼。若种烂坏者波夜提。若比丘欲使草不生故在中经行。行时越毗尼。伤草如蚊脚许。得波夜提。如是立坐卧亦如是。若断生青耎叶波夜提。若断长足坚强叶波夜提。若叶已衰黄者越毗尼。若风吹三种叶落。取用无罪。若摘生华提。半熟者越毗尼。熟者无罪。第二草木下约生相明坏。余文可解。净语者。五分第六。比丘一一所須。语净人言汝知是。若不解。復语言汝看是。若不解。復语言我須是。若不解。復语言与我是。僧祇云。若为僧作知事人。一切不得作不净语。截是。破是。碎是。烧是。剥是。皆应言知是净是无罪。多论。三众是净人。故不犯。开中皆无损心。僧祇。若山中住。泥雨滑。行欲倒地。捉草挽断。挽断復捉。如是无罪。若为水漂。捉草随断。断亦无罪。


次异语恼僧戒 出家理应清心守道。有所言说。須合轨仪。今乃弃实怀虗。矫言绮说。业虽是微。恼僧至极。是以众僧立法呵制。违法重作。故获提愆。別缘具五。一身语互绮。二数作不止。三僧立制法。四如法唤问。五重作结犯。若僧未作法前。违者吉罪。若作法已即获提愆。但语业绮者。作异语之名。身业绮者。作触恼之称。此则二结同为一戒。以不随问答恼僧不殊。下戒亦以知事一故。二结合制。故九十中唯此二戒合制。前语绮文四。一起过。二呵责。三作法。四立戒。次结身绮亦四如前。戒本三句。释中。初一別解。下二合明。五分。不随问答。问问皆提。此言一切尽提。同彼问问。若上座唤者。汎明应不。五分开云。若误取他语而答。及先相恨不共语故不答。不犯。


次嫌骂戒 凡僧务事广。处之寔难。故简德人。如法撩理。理应知劳赞德。翻乃侠情嫌骂。事既不轻。故須圣制。释名者。见而不闻处。说有爱等名嫌。闻而不见处说名骂。前後二结。合为一戒。別缘有六。一是知僧事人羯磨差者。二知是。三如法经劳无有爱等。四说嫌骂语。五言章了了。六在前人见而不闻。闻而不见内。结犯嫌。制文三。一起过。二呵责。三立戒。骂亦同尔。戒本三句。释相可解。


次露处敷僧卧具戒 多论。三义故制。一为行道安乐。二为长养信敬。三为令檀越善根成就。故母经第四。所以教诸比丘。护敷具者。见五种过。一不令风吹。二不令日暴。三不令得天雨。四不令尘土分土土分土之。五不令虫鸟敷具上放不净。別缘具七。一是众僧卧具。二知是。三露处。四为己受用。五自敷教人敷。六去时不自举不教人举。七出门便犯。戒本四句。一犯人。二是僧物。三露处下为己敷用。四舍去下结罪。辨相具解。初句可知。释处第二句中列三种僧物。与前回僧物戒同。文虽是同。回收义別。故此三中详其文意。初三获提。第二小罪。亦可此三同是僧物。齐皆犯提。五分。有诸比丘见僧卧具敷在露地。以不自敷。不使人敷。己不坐卧。而不收举。佛言。若见僧卧具敷在露地。而不举者波逸提。有诸白衣来入僧坊。索僧卧具。在露地敷。佛言。伺候去时举不波逸提。復有白衣请僧。借僧卧具。於家敷之。诸比丘坐去不举。波逸提。比丘到尼僧坊。露地敷尼僧卧具。谓非僧卧具。而不举者。亦波逸提。若比丘下解第三句。去後下解第四句。此中文二。先解举法示不犯相。次若比丘下违法结犯。文四可知。


次屏处敷僧卧具戒 制意具缘等如前。戒本四句。一犯人。二於屏处敷卧具。三若自等者为己受用。四去时下结犯。释中前三可知。若去时下解第四句。此中文二。初明永去。文二可知。次辩蹔行亦二如上。开中亦二。初开永去。次若时还下开蹔。


次强敷卧具戒 先自施功。求得住处。後来理应筹量进不。今乃强逼。事爽物情。过状不轻。故須圣制。別缘具五。一先住已定。二知住已定。三强敷故恼。四无因缘。谓无亲友人许及病二难。五随卧犯。满戒四句。一犯人。二知先住处。三後来下强敷逼恼。四作如是下结犯。文言作如是因缘者。谓作逼恼因缘。非余者非余不犯病等诸缘。非威仪者。彰过结犯。释中。初三別解。若比丘下合解。二四句。


次牵。他出房戒 僧房属众。非局別人。輙以嗔心。駈逐前住。然先住者。居止已定。反被後駈。伤情太甚。多论。结戒者为不苦恼众生故。为灭鬪诤故。別缘具六。一春冬僧房。二先止已定。三住恼彼意。四嗔心牵出。五无因缘。谓被举等随。六出门犯。问前房开亲不论净秽。此何局净而不除亲。答前是私处。不简净秽。属先借者。亲则无愆。此是僧房。净者得住。不得开亲。秽駈不犯。戒本四句。辩释可知。五分。若於後屋牵至前屋。若於前屋牵出户外。若於户外牵至[这-言+(序-予+手)]中。若於[这-言+(序-予+手)]中牵出[这-言+(序-予+手)]外。皆波逸提。若牵无惭愧人。若欲降伏弟子牵出。不犯。


次重屋上坐脱脚床戒 比丘作事。理宜审谛。危险之处。特須安庠。今於重屋薄覆之上。恣心受用脱脚之床。坠堕伤人。恼他故制。余相可解。


次用虫水戒 出家理应慈心愍物。伤生造作。岂是悲人。別缘有四。一是虫水。二知。三不作漉法。四随用结犯。满戒五句。一人。二知有虫。三自洗泥草。四使人。五结罪。释中。初一別解。下四合明。合中。物三一虫水。二虫浆。三境想。多论第六云。此煞生戒凡有四戒。此戒最是先结。既不得用有虫水浇草和泥。便取有虫水饮。既不得用一切有虫水。便故夺畜生命。既制不得夺畜生命。便夺人命。凡夺物命。有四结戒。以事异故。尽名先作。若比丘取有虫水浇草和泥。随用多少。用了波逸捉。若欲作住处。先应看水。用上细叠一肘。作漉水囊。令持戒审悉者。漉竟着器中。向日谛看。若故有虫。应三重作囊。若故有虫者。此处不应住。余如杂法中明。见论。自浇随息。一一得提。教他浇。随语语得提。


次看覆屋过三节戒 纵贪重覆。令屋崩摧。损业丧功。招讥故制。別缘具四。一为己作屋。二使人覆。三三节未竟不离见闻处。四第三节竟便犯。余相可解。此戒事稀。不能繁释。然三节相难识。如缘中说。以草三重覆故。名为三节。五分。若至第四重。若草若瓦若板覆。一一草瓦板。皆波逸提。


次不被僧差輙教授尼戒 此有三意。一尼请教授意。女人出家。本以遵崇敬法。今既入道。理应虔奉修行。若不半月请示行仪。触途未明。岂能修进。第二須教授意。女人在道。不可安然。理須进修。阶其出益。祇欲修进。阙於游方。故藉大僧示修轨则。第三須差意者。教授事难。須备德行。由此委众量遣德人。既不蒙遣。輙往宣扬。於教有遣安能利物。


別缘具五。一不被僧差。二往尼处。三集尼众。四说八敬及法。五随说言了。犯相文二。一开听教授。二因听起过。前文有三。一明尼请教授。二尔时下依请差遣。三尔时尊者不依差进诣。前文有五。一列尼所依众。文列十二人。等者等取五百。为須谘决疑滞。故依大僧。二列能衣尼众。十五人等。亦等取五百。三明爱道请僧教授。问何不请佛而请僧耶。答以顺敬教。故不请佛。尔者敬教已有半月请言。何不直来求僧。而更白佛。答敬教虽有此言。比丘未蒙。佛遣爱道。悬知不得。故更白佛。教诫说法者。谓理行法也。四佛告下依请听许。多论第七云。所以令诸弟子教诫尼者。答有四义。一以现无恡法故。二师与弟子知见同故。三欲现槃特比丘功德智慧故。四为诸比丘於尼众各有因缘应受化故。五既蒙遂请致敬还退。次差遣文三。一告令差遣。二奉命差遣。三预生讥毀。为明教授师难。要須具位。又为生下二种教化。为有信人说法教化。为讥毀者神足教化。次进诣教授文中有二。一说法方便。二尔时爱道下正明说法。前文有四。一将伴进诣。二尼众迎逆。三尊者就坐。四尼众起集。若不来者。应須与欲。故尼律云。三宝瞻病事。听属授教授师。於尼应如女想。尼於教授师。应如佛想。次正说法。先为信人。次为无信。前文有三。谓三请三说三中各四。一爱道请。二正为说。三说已入禅。四尼众讥敬。唯第二文阙无。第四前正说中所说偈者。即是般陀得道之偈。偈中分三。初二句证法。次四句举喻。後两句显胜。前文证得无漏。鉴理分明。故曰入寂等安乐。次喻为两对。举事乐来况。皆以後句释。前世中为最。次显胜者。非直慢除。余惑亦尽。此惑尽证灭。称云第一亦可。次前四句是有漏乐。此下两句是无漏乐。无漏胜有漏。更无过此。故曰第一。次入禅讥敬如文。但以渴法情殷。乐闻无厌故。復二三重重请说。次为无信人神足教化。十诵十一。种种现神力已还坐本处。诸比丘尼见已轻心灭尽。生信敬心。尊重净心。拆伏憍慢。即随比丘尼所憙乐法。所应解法。而为演说。众中有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有种声闻道因缘者。有种辟支佛道因缘者。有发无上道因缘者。尔时众中得如是种种大利益故次起过。文二。初口差起过。二界外自差。此二文中各三。谓起过呵制。前过文二。初告尼众令知当他。问可不时。次进诣教授文中復二。前进诣集尼。即是说法方便。第二正明说法。说法文四。一明六羣所不说法。且举三科。类余亦尔。二但说下出所说法。反前正法。三或笑下非法威仪。反前神足。四明尼众歎默。反前讥敬。次呵责立制如文。次过三中。初文有四。一界外自差。二遣尼白众。三比丘间呵。四尼为白众。次二众白佛呵责。次立制法。要具十德。方堪教授。此中文三。先标。次列。後结。戒律具足者。奉持戒行。毫厘不亏。防护律仪。心无退屈。多闻者。博考经论。问无不和。采摘群言。庶事能决。诵戒者。两众木叉。善持不忘。决断无疑者。非直诵文。亦能裁义。善能者。开导应法。与理无差。族姓者。生处高门。人标望美。颜貌等者。色相端严。覩者发欹。堪任等者。说法开生。称机惬欲。问此与前善能说法何別。答前说称法。无颠倒过。未必即能。应机惬欲。此为称机。与前有异。不为佛等者。谓坏异见出家者。故言不为佛。出家而被法服。犯重法。准此即应云为佛出家而被法服。不犯重法者。堪教授尼。问何为重法。答准善见论。即是污尼三众摩触二麤者。以为重法。以作此事。纵悔清净。尼见犹慢。不听教授。又解犯一切残。名为重法。纵使悔已。亦不听教授。类知提等忏竟。即得教授。问此与初德何別。答犯残悔竟。具初阙九。犯余未悔。具九阙初。余若悔竟。九初俱具。残若不悔。九初俱阙。满二十岁者。见云。持法坚固。少有退败。年少轻躁。易可退败。问未知差无德人羯磨成不。答今古诸师咸言。下至具五。差得成就。为简全无德人。永无教授之义云云。成立不能具张此等。释者不了缘法如非。今解得成所以成者。以不牒德入羯磨中。如余恣等。差人亦須其德。彼然阙德。谓成不疑。此与彼同。何繁致惑。无德度人其类亦尔。尔者何以人衣互非。无缘受日。妨难处房。除村衣界边等受人。总不成就。答比以牒缘。入羯磨法。以事非故。法並不成。此则类余一切羯磨。羯磨文中牒事者。事非不成。文中不牒事者。纵非法得成就。尔者如何。下文云。下至具五德。应教授尼。答文中但言具五应教授。不言要五。差得成差。又问如结大界不牒道。远隔河若也。道远隔河。作法应就。答道远隔河。文虽不牒标相。入羯磨中。以若道远隔河。不成安唱。安唱既非。羯磨焉得。又以文称同一住说。若有此碍者。不成住说也。


戒本三句。一人。二不差。三教诫下结罪。释中初句可知。次合解二三两句。於中文二。先解被差人教授仪轨。次若僧下解不差结罪。前文復二。一解僧差可知。二解教授仪轨。此中復二。一解教授所说法体。二於说戒下释教授仪轨。前说法体是八不可过法。文中有三。谓标徵列。义如下辩。次仪轨文四。一对僧请时。二众为差时。三尅定期往时。四迎供教授时。定文虽尔。释义四门。一约时。二约处。三约人。四约法。一约时者。时总有六。一尼众差请人时。二属授比丘时。此上二时在尼法中。三为尼对僧请时。四众为差遣时。五尅定期往时。六迎供教授时。此之四时。並随文解。然教授时。母黑白月。除去前三。及以後二。故僧祇云。白月一日至三日。是名时未。至十四十五日。是名时已过。中间十日。任取一日。往要与此时相应。方免日非之罪。第二处者。处唯作法。作法之中大界非小。此大非小。通於六时。第三人者。僧尼二众咸須满五。数虽满五。但是四人僧摄。然尼使人明須解法。愚讷不了者。不堪为使人。比丘受属者。理亦須然。僧祇二十七云。从今已後。比丘尼与欲应受。除五人。一上座。二教授尼人。三诵木叉人。此三应各自说不应受。四守房人。五病人。此二应言我不至。僧中更与余人。若言我是乞食。阿练若粪扫衣。大德不取者越。众既满和。非病理合差遣。然所差者。具德如前。第四法者。白二非余。彼此二众。差法並然。復应更有属授法及对众请法。此文但有广法。而无略法。五分二十九。有略法。彼云。有诸比丘尼与比丘共布萨。见比丘犯罪。便欲举之。以是白佛。佛言。比丘尼不得共比丘布萨。应半月请。一比丘令从比丘僧。乞教诫人。诸比丘不肯为乞。佛言。听尼为作供养。鉢囊漉水囊。腰绳香油。前食後食。或未布萨为白。或已布萨。乃白佛言。不应尔。应唱不来。诸比丘说。欲清净时。从坐起。在僧前立。白言。大德僧听。其精舍和合。比丘尼僧顶礼和合。比丘僧足乞教诫人(不言三说)。若无教诫人者。上座应答云。此无教诫人。又无能说法者。汝等莫放逸。此比丘明日尼来时。应如是传上座语语。释文可知。


次解不差结罪。文分为二。一结不差日非。二明不问计。先解初文。古旧释云。若僧不差说八敬吉。以八敬文。定生患义微。故犯轻罪。说法宽慢。耶正难分。容说耶法坏尼心行。生患义多。故犯提罪。若日非说二。同犯吉罗。以俱日非不听教授。更无余过。故同小罪。通对被差人。可为四句。不差有二。若不差非日。即得四罪。三吉一提。是日二罪。一提一吉。若被差人日非犯。二吉罗。是日往者。轻重无犯。若僧不差。或非教授日说八敬吉者。一得不差说敬吉罗。二犯日非吉罗。並得二吉。是以双结。容是日往。所以言。或次明不差说法提。问所以说法但举不差。不牒日非耶。答前说八敬不差日非。同犯吉罗。以一罪名。括二罪种。故須並牒。此中不差说法。罪重日非。便轻非但种別罪。名亦异滥。故不牒非。谓说法无日非吉。今解不然。说八敬亦得提罪。言僧不差或非教授日往说八敬吉者。举敬结日非罪。非是说八敬愆说敬得提。戒本已结。如戒本云。教诫者提。释中教诫者。八不可违法。又五分云。教诫者说八敬法。若不差教诫。比丘尼语。语波逸提。伽论第二云。何教诫尼。答说八重是名教诫。故此二戒合制还同异语嫌骂说敬得提。戒本中结说法获堕。广释中明。又解脱敬及法同得一提。若说敬不说法。或说法不说敬。各获一提。若俱说二。共得一罪。以同一业。如俱过房。文中结罪。绮年不同。举八敬结日非。陈说法论輙罪。日非亦然。同结一罪。心业不异。岂获两愆。十诵教诫。一尼一提。乃至四尼四提。次不问讯。结业如文。尼及沙弥等吉者。皆由不得僧命輙互往来。为使者是。


次说法至日暮戒 书一日详聚。尚避嫌疑。况暮交参。不招讥谤。別缘具六。一是僧差。二集尼众。三教诫说法。四日暮。五日暮想。六随说不绝。戒本三句一人。二为僧所差。三教授结罪。释中上二可知。教授者下释第三句。文四。应知以缘起是比丘住处故。开文。开比丘尼寺。伽论第二问云。颇有比丘。日没时。教诫比丘尼。不犯耶。答有若比丘尼寺中聚落中近聚落寺中白衣家不犯。聚落外犯。次讥呵。教授师戒僧差德人教授尼众。本情为法。不希饮食。见他得利。嫉妬讥呵。恼乱德人。故須圣制。別缘具六。一是僧差。二情为法。三得供养。四生嫉妬。五讥言了。六前闻知。戒本两句。解释如文。尼等三众稀故吉罗。


次与非亲里尼衣戒 意如前明。別缘具五。一是大尼除下二众。二非亲里。三非亲想。四与应量衣。五除贸易。五领受犯。满戒五句。一人。二非亲尼。三所与衣体。四除贸易。五结罪。多论。应量衣鉢俱提。不应者吉。解释可知。


次与非亲里尼作衣戒 不能自尊。輙为尼作。非直招讥不轻。亦乃於道为耻。別缘具六。一是大尼除下二众。二非亲里。三非亲想。四故心为作。五除因缘。开文为借。六随作结犯。满戒四句。及释可解。问所以作衣针针结罪。答以过失多。復妨修道。故随作结。不待全成。如尼在僧寺中造塔。亦为过多。博博结罪。


次与尼屏坐戒 意如前明。別缘有四。一是大尼简异下众诸师皆准五分。多论尼下二众亦俱犯提。此不同彼。虽復讥染不殊。然以下众各有师属。纵与俱坐。稀故犯轻。然诸师浣故取衣即除下众。此等余戒便即通取。岂非寻文不审。令义乖张。今不同彼俱除下众。二是屏处。诸师云。缘是露处。戒本明屏。故知俱犯。此亦不然。俱是屏处缘中云。门外坐者。谓是院内。门外犹是屏处。故广解中。具彰见闻。二屏。乃至不闻常语声者。亦是屏处。五分。始终皆言屏处。三无第三人。四共坐便犯。戒本四句。解释可知。多论。与尼屏坐。随起还坐。随得尔所。波逸提。十诵亦尔。所以尼罪轻者。答僧是上尊。尼每遵奉。制不由己。故获轻愆。不盲不聋。开前盲而不聋句。不聋不盲开前聋。而不盲句所对异故。有期两句。余戒文。咸同兹释。


次与尼期同道行戒 別意如上。別缘具六。一是大尼亦除下众。二与尼期除遇相逢。三同一道除去异路。四在见闻内。五无因缘除与估容大伴。若疑怖处力势所持。六随越界犯。多论。水陆期行。悉属此戒。谓僧与尼各別乘船。同水路行。越界得罪。若同一船落在後戒。满戒五句。一人。二与尼共期。三同一道行。四除异时。五结罪异时者下诵第四句。释中上二句可知。有疑者下释第四句。道者下劫释第三句。若比丘下解第五句。文二可知。尼假伴授。过微故轻。


次与尼期同乘船戒 別意如上。別缘具六。一是大尼。二与尼期。三同一船。四作顺流上下之意。除去真海及船失济。五无因缘。除命命梵行。力势所持。六双脚入般犯。共俗女同船亦是犯限。此略不明。下房舍文。共女人上船。疑佛言听直渡。若准此义。第一缘应言人女。满戒五句如前。释中上三別解。下二合明。十诵。随共一二三等同船。亦得示许。提罪。


次食尼教化食戒 尼以偏心。曲歎无德。现有別情。招讥损道。又赞无德。定毀贤良。情过不轻。故須圣制。別缘具四。一是尼赞歎。二知赞歎。三受得。四食之咽咽结罪。问所以不开病者。答但使不赞一切得食。何須对病开使赞歎。若其开赞病人。高德。犹毀贤善。是以不许。又別众食七缘对此无益。亦不得以此七缘来开。满戒六句。一犯人。二知。三赞歎。四得食。五除开缘。六结罪。此六之中。第五除开缘。不解余句。具明一二四。別解。僧祇十五云。尼语檀越言。某甲徒众多闻精进。当須通赞一切名赞歎食。若言。某甲众主多闻精进。为是比丘。通请女人。一人是赞。余人非赞。若有如是赞食。当展转相贸食。不得舍食而去。若比座垢秽不净。不憙贸者。当作是念。此鉢中食。是某甲许我当食。无罪。若尼语优婆夷言。尊者某甲。可长请供养。此即名赞歎。若言。尊者某甲。可常乞食。不名赞歎。彼比丘下合解二六两句。此中文三。一正结提。二以外用赞稀故吉。三境想四句。大僧赞尼。亦以稀故吉罗。


次与妇女共期同道行戒 制具释相同前。与尼期行戒。但此中俗女为別。又此但使共期不。问第三人多小皆犯。以非同法不类於尼。开多伴不犯。


次施一食处过受戒 施主标心。限期一食。理应节量。随施而受。今乃久延。过受他食。过损不轻。是以圣制。別缘具五。一施限一食。二知限一食。三无病及无请住等缘。四过限而受。五食则成愆。满戒五句。一出施标期。二无病者反定开缘。三比丘者犯人。四应一食者食之分齐。五若过下结犯。辩相具解文中不次。初先解第三句人。次解初句。次食者下解第四句。次病者下顺释开缘。次若无病下解第五句。文二可解。但以食资要急。憙过故重。余过不数。所以故轻。


次展转食戒 设供延僧。情祈福利。希存赴纳。毕以施功。今先受已。輙便後违非直。六味徒施。亦令二益蠲备。受前请已。復受後请。互背彼此。称为展转。別缘具五。一先受前家五正食请。二体净堪足。三更受後家五正食请。四无因缘。谓除有病等缘。五随食结罪。今将前请对後请。可为三对四句。初四句者。一前後俱正背得提罪。次二差互及俱不正但吉。次足不足为四者。初前後俱足背犯提罪。次三差互等並吉。次净不净为四者。前後俱净及以前净。此二背提。余二背吉。次下释文。文中分二。初食稠粥背请。第二尔时下食五正背请。前文復二。一明犯相。二尔时少信下可责。犯相文四。一是施粥缘。二尔时下正听食粥。三种药粥者。一是时药。谓胡麻乳。二七日药。谓苏及油。三尽形药。谓姜椒毕鉢。佛赞食粥有五事。善五事可知。僧祇二十九。有十利。即持戒清净等偈。三时阿那下庆得修福。四犯如文。次呵责文三。一发觉得实。二时少信下讥已白佛。佛为说法。令得道果果。三尔时下呵责立制。以画不合。即是正食。若先受请而食此者即犯。背请故曰如法治。亦可先食。稠粥後成。足缘一结。通收背足。故言如法治。次食五正背请犯。呵如前。立戒文三。满足五句。一人。二展转。三食。四除开缘。第五结罪。余时者下诵前第四句。问所以。不言衣已竟等。应解云。除余时者。是以此文中先举其犯。後除不犯。前长衣等者。先除不犯。以取犯时。以其专不专故。所以语异。亦可此等三戒。时与施衣合。故对下解。便所以语异。今解不然。但为长等三戒衣。若不竟不可结。其长离之愆。为结长离愆。須言衣已竟。迦絺那出者。相由举也。此等三戒体与衣殊。岂得同彼。言衣已竟。为无衣竟。迦絺亦无。然验开缘。理应有三。谓更加一衣时不犯。以受迦絺那衣不犯五事。缘在下文。不在此戒。以无缘故。本中不除。准下合有广文便解。故言自恣。一五月等。以此故知定得时利。纵於时利分中有病及施衣缘者。但为时开不以病等。即是病及施衣局非时分不同。旧释云。病人施主体知不生讥恼。非情所欣。十二月常。开不局时限。施衣开者。衣利既重。或长贪结故。以时开之。非一切时故。文言一月五月。若復有余施食及衣者。前言一月五月。是时捉时望衣食衣食是时家之余。单时无开。要假施食及衣故。言若復有余施食及衣。此释不然。违害正理。但以余属非时分。即是时家之余。次下广释。释中前三可知。病者下释第四开缘句。但以病人苦恼。开无讥过。施衣等者。即案此文。二缘具显。以一月五月是时分利。若復有余即非时分。若今日下解第五句。文中有二。初教舍请。次若比丘下结背请罪。然案此文。必須舍与同类一人。令彼代去。方得免罪。不同余文心念舍得。诸师对此解。僧祇。六念计与此文。不果快会。其六念义至下文解。次结背罪者。且如一日受十家请。若赴最後请者犯一提八吉。以初一是前余八是後。若背後九获九吉罗中间。多少义准应知。又解前後並据赴者。论云且如十请。赴第五者。即前四为前。犯四提罪。後五为後得五吉罗。如是类知。余请前後。若赴初者。下九为後。若受後者。上九为前。尼以缘异。且结吉罗。开文非食者。不正食也。或食不足者。食虽是正。少故不足。或无请处者。元无有请。随食不犯。或食已更得食者。受前家食已。然後受後家食。容或有足。不犯背罪。若先食後家食。即犯背罪。或一处有前後食者。谓一施主再设五正。亦或犯足。而无背愆。


次別众食戒 別意者。出家理应共遵和合。今结私众別食恼僧。又令施主供此別人。失於僧田反报之福。故上文言。有二事故制。又十诵十三云。语诸比丘。从今以二利因缘。故遮別众食。一利者随护檀越。以怜愍故二利者破诸恶欲比丘力势故。莫令恶欲人別作众別作法。与僧共诤。次释別名。古旧诸师。皆将別众。对於破僧。以辩同异。故今寻思。理恐不尔。但知別众者。能別之处。四已上以众別他。名为別众。所別之处。不简多少。下至一人。亦成所別。故此同別。唯约情说。其別众羯磨者。以人不集。彼此情乖。事不共同。名为別众。所以知者。如秉对首心念法。亦非是众。但望应須集者。不集名別。其破僧者。望失和合。彼此无益。名之为破。別缘具十。一有施主。二在时中。三別请別乞。四食要。五正五必須体净。六食请須足。七食处成众。八界内不集。九无因缘。十食便犯。初缘所以須施主者。以四方僧食。及自己食不犯別故。故多论第七云。若僧祈食时。应作四相。一打楗槌。二吹贝。三打鼓。四喝令。令界内闻知此四种相必使有。常限不得。或时打楗槌。或復打皷。或復次具。令事相乱。无有定则。不成僧法。若不作四相而食。僧祈食者。不清净。名为盗食僧祈。若使有遮。虽打楗槌不清净。名盗僧祈。又论云。若四人已上虽在界内。各自有物。共作食不犯。別众以此故。須別有施主。其施主者。通道及俗。故论云。若四人中。一人出食。三人无食。共一处食。波夜提。此文復言。沙门食者。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及从外道出家者。是故知内道沙门亦成犯限。前言慈愍白衣家者。且就缘说。次第二缘。須在时中。若在非时分中。即无同味义。故假別无愆。故要时分。次第三缘。虽有施主。若僧次请者。亦无別过。故須別请別乞。故见论云。別众食有二种。一者请。二者乞。云何请成。別众有一优婆塞。往至四比丘所。以正食请比丘。愿大德受之。是名请成。別众云何从乞得罪。有四乞食比丘。或坐或立。见优婆塞语言。与我等四人饭。或一一人乞言。与我饭亦如是。或俱去。或各去。一时受食。得是名从乞得罪。此文乞者。提婆达多別将四人。通已为五。家家乞食。佛因故制。其別请有二。一题名別标。理是別请。二以法取人。亦则成別请。如言禅师若干。即简律师法师。余亦类然。明非僧次故。五分云。若於众中。別请四人已上。是名別请众食。设虽別请。有僧次者。亦是不犯。以僧次人破其合计。兴谋义故。其僧次有二。一直言僧。次是名僧。次二从上座次第若干人。亦成僧次。然檀越请。在於界外者。随何僧次。即是不犯。若在界内者。必須请本界内。布萨处僧方免別众故。多论云。若有檀越。请四人已上。在僧布萨界内。食应布处。请僧次一人。若送一分食。若不请一人不送一分食者波逸提。若二处三处亦如是。若各至布萨处。僧中取一人。若送一分食。则清净自处。不須展转。取人送食。设请一人送一分食。外有异处比丘来。若遮乃至不与一人食者波逸提。若僧食竟。有客比丘来。檀越与四人已上无罪。次第四缘。正食者若非正食资身义微。故須正食充躯成犯。是以文言。食者饭麨等。次第五缘。虽是正食。必須体净。以不净食无同味义。旧问答云。若尔非法羯磨。不合同遵。应不犯別众。答非法详聚。容可翻非为如。故制有別众。食已不净。设往不能回令作净。往而无益。是以不犯。故下文言。非法別众。此难及解。俱不应理。然非法详遵。名为如法。食犹不净。可为问答。设使同遵。不成如法。何須对食。问答释妨。又此非法羯磨。本谓为如。及至秉作。落非不成。故言非法別众。次第六缘。要須足者。以食不足。阙无资身。故多论云。若別房波演(此云大)。檀越別与小食四人已上。非足食故无罪。次第七缘。能別食处。必須成众。故文言。四人若过。分作二部。更互食。又多论云。若各別食。食不成众不犯。又云。三比丘一比丘尼。三比丘尼一比丘。乃至三比丘一沙弥尼不犯。若三比丘在界外。一比丘在界内。若三比丘在界内。一在界外。若三比丘在地。一在空。若三在空。一一在地不犯。若狂心乱心病坏心灭摈人。为四亦尔。次第八缘。界内不尽。下至一人。不集成犯。故多论云若同伴四人已上。在聚落界内。受一檀越食。先虽无僧。但知有一比丘在中。不请共食者波逸提。若生疑心。不问有无食者吉罗。若欲如法者。应好隐悉聚落。有比丘无比丘。不生疑心食者。无过。若不尔者。应打楗槌。则清净如法。九十二缘。至文当释。次下释文犯相等可知。


次满戒五句同前展转食戒。对此释开缘句。五门分別。第一定缘多少。第二定时非时。第三定缘共別。第四相摄强弱。第五通塞同异。初定缘者。准此开缘。但有其七。取下功德衣利。便有其八。此为无缘。不除义如前辩。其作衣时者。本以迦提月中作衣故开。问此迦提月自得別众如何乃云以作衣开。答望本迦提月中未有功德衣。缘要作。方开不作。不得後有功德衣。缘设不作衣。於迦提月中。开別众食。据斯道理。应立衣时。然言作衣时者。犹是标初別开望後总缘。即是衣时。是以广释之中。两缘並显。故言作衣时者。自恣竟。无迦絺那衣一月有五月。乃至衣上作马齿一缝。尔者衣时既自得。別不假作衣者。所以乃言。衣上作马齿一缝。答此文为举受利者。不以此文证。要作衣得別。又解。若後安不安人不合受利。此於迦提月中。亦須作衣。此假作衣。方开不作。不许由此。二人亦合作衣。故於时外有作衣开。又准五分。亦有八缘。彼戒先开病时。次开衣时施衣时缘云。如数数食戒说。其数数食戒云。世尊听诸比丘。受迦絺那衣。不犯五事。诸比丘作念为衣时。不犯。数食衣。竟亦不犯。佛言。衣时不犯。过衣时犯。次施衣缘云。有诸白衣。知比丘不得数食作念。我当作方便。为诸比丘。作衣比丘来受。并得供养。即便作衣。请诸比丘。诸比丘言。我等不得食。但与我衣。诸白衣言。大德。若受我食。乃当与衣。诸比丘作念。世尊。若听我以施衣。故数食者。可不之衣。以是白佛。佛听数食。次始別开。作衣不犯。文言。有诸比丘欲作衣为乞食。故衣不即成。妨癈行道。作念若作衣时。佛听我受別请众食者。衣乃速成。不癈行道。以是白佛。佛便听许。次明道行等都合八缘。以彼证此。俱有八缘。次定时非时者。唯衣时是时利。余七是非时开。虽於功德衣月有余七缘。然以时利故开。不以余缘故许。故不受德衣人。设於时分位中。有余缘者。亦非时摄此。谓约人受利为定不得。局於时限。定时非时。虽復当他时分月利。望已不合受。即是非时。次共別者。施衣时。大众集时。沙门施食时。此三共有。以施衣沙门。缘非別属。开在前境。故咸共有。大众集者。相假为也。独望不成。亦共缘摄。故此三开。但有必共。自余诸缘咸皆是別。或有各带別缘。名为共者。此之共別。不同前位。次相摄强弱者。若望受利人。时利月中。不得更有余缘来开。设有余缘。但时利摄。名之为强。若以余缘。互相望者。但有前三共缘。即共缘摄本。以共缘故开。不以余缘故许。以无余缘。自得別故。余缘纵杂。各自缘收。次同异者。船行大众。沙门唯局。此戒道行通於浴戒。少有同异。义可准知。衣时等开。通在展转。及食前食後戒病缘少宽。然有差別。不同□□之义。随相应知。


次下释相。但前三可知。病者已下解开缘句。但以病人共恼。开听別众。又无异计。破僧之义。见论。病者脚破。沙土入中。不能行故。得受別众食。作衣时者。谓一月五月为作衣故。求食作衣。恐事难成。开別众食。若开此文为二缘者。相亦可显。如上义明。但以衣时一开。受利时定。作衣即是时利之外故。後安等人於迦提月。为作衣开者。亦非时摄。施衣时者。衣利虽重。二义故开。一益施主。二利比丘。然准此文。施通二时。时中自得別众。不由施衣。但以施衣开者。即是非时。以余即是时家之外。次道行者。要是即日。下至半由旬。有来去者听。十云。昨日行来今日食。或明日欲行。今日食皆提。以时过及未至故。船行亦尔。次大众集者。五分云。诸佛常法。岁二大会。春夏末月。诸方比丘皆来问讯。以众多故。次请甚疎。乞食难得。诸比丘作念。若世尊听我等大会时受別请众食者。不致此苦。以是白佛。佛便开受別请众食。此开缘云。尔时众多比丘。从拘萨罗国游行。诣一小村。诸居士念言。众僧多而村落小。我等宁可与众僧作食耶。勿令众僧疲苦。即来请僧。佛便听许。详此皆已。众大难供。佛愍比丘。开別众食。此言食足四人长一人为患者。昔解云。谓四人中长一人。非谓四外。別有一人乃至百人长一人者。应云长九十七人为患。但以同名。长处义齐。故云一人吉。释云。大众集者。唯此处有食。余处无食故开。言四人长一人为患者。以食易得。是患制犯。若食难得。开患不犯。下至长一人为患。多不待言。乃至百人长一人亦尔。今解。多论云。或以法事。或以余缘众僧集会极少。旧比丘四人。容比丘四人。名为大众。虽大众集食。不难得者。不听別众。以难开许。准此即是食难得时。所別虽一。不名为患。若食易得。所別下一。能即犯別。名之为患。此则举患以开不患。乃至百人长一亦尔。患者犯別众也。次沙门施食者。多云。是外道沙门。除佛五众。一切外道出家皆名沙门。但为外道异见。蹔生信心。屈请比丘。益彼故许。文言。在此沙门释子外诸出家者。谓是旧沙门。及从外道出家者。是始欲出家者。次解结罪句。文中分二。初教比丘食之方轨。二若比丘下违而结罪。初文四句。初旬无缘須白出者。此释众外疑。故以余食。人皆悉有。缘咸非僧。次不能益我。此谓有缘无缘。共杂一处。故我无缘白出。余无缘者。勿入次句。众以听随意食。次句众多分。二众食後句有缘。須白入者。此除众内疑故。为显我非。僧次不能益他。余无缘者。理須白出。次结罪可知。


次取归妇食贾客道粮过三鉢戒 归妇贾客。内怀信心。故持食粮。奉施僧众。受須筹量。过则罄竭。故作限约。越则成愆。別缘具五。一是归客。二粮二知是。三无因缘除病不犯。四取过三鉢。五出门便犯。文中二缘具显。伽若那此云瞎眼。故五分云。不復用汝瞎女。僧祇云。此女端正。恐王强取。我当为作不吉之名。王於後时。果然欲取。以名不吉。遂适余人。满戒三句。第一若比丘等请施二食。第二若比丘等开受及食。第三若比丘等除病结罪。提愆过受故结。不以不分。文中乘便。故言不分与余比丘食者。此之三文各有其二。一者牒人。二明仪轨。次下广释。释比丘。义通三位中人次释白衣家。次除病缘。次若比丘下广释。第二开受及食。次若比丘下无病结罪。文有五句。一提四吉。此第四鉢犯。准论。义当下鉢过受出门获提。不分独食但吉。故知戒本文中乘信言也。


四分律开宗记卷第四本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7/20/2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分律疏(二十卷但现存卷九) 下一篇四分律行事钞批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