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圆觉经类解(八)
2013-08-13 21:15:4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55次 评论:0

圆觉经类解卷第四末


一者作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於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疏云谓或思惟揣度计校筹量兴心运为拟作行相造塔起寺供佛供僧持呪持经僧讲端然宴坐种种施为止息深山俗讲游历世界勤忧衣食谓是道缘故受饥寒将为功德观空观有爱身厌身於多行门随执其一托此一行欲契觉心既是造作生情岂合无为寂照之理此病从前幻观中来彼云一切菩萨从此起行至诸轮中皆云度生起行今失彼文意成此作病也。


二者任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不断生死不求涅槃涅槃生死无起灭念任彼一切随诸法性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任有故说名为病。


疏云前则駈驰觅佛此乃放纵身心也意谓生死是空更何所断涅槃本寂何假修求不厌不忻无作止念但於一切法上任真自然如天高地厚火热水湿风摇土静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各各差別之类此是其性自然今时有一般人云妄从他妄真任他真各称其心何必改作作亦任作好闲任闲逢饥即飡遇衣即着好事恶事一切不知任运而行信缘而活睡来即卧兴来即行东西南北何定去住谓言闲即契道殊不知是病所以腾腾和尚云不用广学多闻不要辨才听俊不知月之大小不管岁之余闰人来问我若为不能共伊谈论寅朝用粥充饥齐时更飡一顿今日任运腾腾明日腾腾任运此病因前辨音章文云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者失彼文意自谓已觉何必作幻故成任病也。


三者止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自心永息诸念得一切性寂然平等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止合故说名为病。


疏云前则生心恐非次则随情虑失今但止息其妄妄尽则自然平等即真何須別照由息念故离相离相故得性此性是诸法无性性非即觉性也此病从前静观中来迷彼取静为行及澄诸念之言因成此止病也。


四者灭病若復有人作如是言我今永断一切烦恼身心毕竟空无所有何况根尘虗妄境界一切永寂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寂相故说名为病。


疏云前但止息心念令寂此则计於身心根尘本来空寂又则前不妨见有根尘但不随念爱染故云止息此则根尘亦无坚持空寂之相由见空无故云除灭意云烦恼之本即是身心若执身心烦恼何断故标断烦恼释以身空又断烦恼空却身心身心尚空根尘何有身等本空故名永寂诸相既泯寂相现前拟将此心求证圆觉夫觉体灵明不唯寂灭今灭惑住寂岂得相应况圆觉体非动非静双融动静恒沙妙用无碍难思住寂之心何能契合言即似近理即全乖与理相违故成灭病此病从前寂观中来彼诸轮中皆云寂灭及断烦恼迷彼成此此之四病皆缘不以圣教为绳墨不以师友为指南但自举心作如是意所以经首皆云若復有人作如是言也。


离四病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总结前四病真伪也离四病者则知清净者疏云但将前四行自验其心随落一门则知是病故言离者则知清净然其四门皆是诸经劝赞况前三观具有斯文今此以为病者有其二意一者四门中皆无观慧二者但以率心偏住一行不穷善友圆意不究佛教圆文才悟一门之义便不能久事明师才见一经妙文便不能广穷圣意但贪单省执一为圆是以经文总呵为病也作是观者离四病也故名正观若他观者取四病也故名邪观外典有曰适尧舜之道者正道也非尧舜之道他与此同意然此四门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若未见道之时此四皆成执病若见道之後此四皆可入道自然终日作而未甞作终日止而未甞止终日灭而未甞灭禅宗唤作不改旧时人只改旧时行履处只如昔释迦在於僧中演无上道与僧不异维摩在俗说解脱果与俗无殊胜鬘女说大乘法与女人形不改善星比丘行阐提行僧相不移又如世间仕官之人为迁职改官官高岂即貌別服此诸说但去内之执心何关色身男女相貌衣服好丑等事耶若言形随证改貌逐悟迁是圣人者则瞿昙改形方成释迦维摩迁相乃成金粟若不达此理纵是脚蹈莲华亦同魔作问此之四病为说拣师师离四病耶为说学人自离四病耶若说师病者何以问中別举并又结云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说学人病者云何标中云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答二皆不异既闻经识病須求离病之师既事此师即修离病之行若师若徒病无別相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修行者应当尽命供养善友事善知识彼善知识欲来亲近应断憍慢若復远离应断瞋恨现逆顺境犹如虗空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如是修行方入圆觉。


此办事师心答前问行何等行何以知之後结云如是修行方入圆觉然法句经说善知识有二十十种譬喻一知父母二眼目三脚足四梯橙五饮食六宝衣七桥梁八财宝九日月十身命等乃结云善知识者有如是无量功德是故教汝亲近大众闻已举声号哭自念旷劫已来常为善知识之所陶铸守护保庇摄受种种恩德言欲来亲近者此现顺也若復远离者此现逆也夫善友种种方便俯就物机相亲相近愚者无识憍慠怠慢之心便生或遇异缘相去相离便生嗔恨云疎我亲彼说爱说憎既一念才瞋百万障起非唯失道亦堕三涂也胜鬘经云应摄受者而摄受之应折伏者而折伏之则佛法久住也意谓末世众生希求乐欲修圆觉妙行者合当尽其身命恭敬供养承事善友知识若彼善友知识或来亲近或有远离此乃是现逆顺之境相试不得起憍慢乃嗔恨之心况诸佛用心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拔众生得大自在此时用心犹如虗空湛然常住廓尔无私更无改变当以观智了达彼善知识身心之中具广大灵明佛性此之性上有如此坚通有如此横徧有如此真常有如此绝迹有如此不变有如此随缘有如此普天迊地有如此逼塞虗空非唯善友身心之中如是且自己与一切众生身心中亦有如此竪通如此横徧如此真常如此绝迹如此不变如此随缘如此普天迊地如此填沟塞壑自己不二彼我无差同体平等更无有別此谓之发同体大悲心故华严云若有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虗空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脱或不然则虽知菩提之道世间所尊可进可求而不能折伏我慢不能屈节事师虽知萨埵众生可悲而不能忘躯弘道故所以世尊於此痛言教示之若能依此教示修此所说之行方许证入圆觉反明若不如是修行则不能入圆觉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得成道由有无始自他憎爱一切种子故未解脱。


此明除病之行也自他憎爱者前已频明今復说者是种子故即入道之微细病也谓舍此取彼憎妄爱真盖现行麤而易觉种子细而难明故偏指之夫四之与三而众担妄生喜怒非之与是而世人竞起爱憎悲夫。


若復有人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


此等自己之心观一切之人若将上怨同上亲观之者即得无上法乐也。


於诸法中自他憎爱亦復如是。


此等自己之心观涅槃之法前既云怨家父母无二例此观法应云涅槃生死不殊不殊则无自他憎爱故知诸病只由爱真憎妄见自见他故不肯久事宗师但自生情起行今既断种子则诸病自除所以前云即除诸病此文亦復如是由与能观人除病之意一同也。


善男子末世众生欲求圆觉应当发心作如是言。


此下经文答显发心深广答前问云何发心也谓十方诸佛本起因地皆发此四心依愿修行方成正觉若无愿力策发则所修之行亦不成就四心者一广大心二第一心三常心四不颠倒心弥勒颂云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此之四心与金刚经发四心同也故下依颂节释也。


尽於虗空一切众生。


此发广大心也金刚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至若非无想此是三界四生九类今经云尽於虗空一切众生与彼同也。


我皆令入究竟圆觉。


此发第一心也金刚云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谓三界四生九类菩萨之人不择怨亲发第一心皆以真如寂灭之理而普便修行同证入十方诸佛不生不灭涅槃之理若不如此即与二乘无异今此经云我皆令入究竟圆觉者各随其经宗旨以举法也。


於圆觉中无取觉者。


此发常心也金刚云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谓此真如寂灭之理普度三界四生九类了不见有能度之人亦不见有所度众生能所俱忘若见有能度所度即不平等既不平等岂能常常运如是心耶常之一字即平等之义今经云於圆觉中无取觉者疏云我入觉时我即圆觉众生亦尔意谓我证圆觉即以此圆觉度脱一切众生皆入圆觉众生既圆觉我即不见一切众生因我度之而入圆觉若见有众生因我度之而入圆觉者乃是取着相即非平等之心也。


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如是发心不堕邪见。


此发不颠倒心也金刚云何以故須菩提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谓设或见有能度之人所度之者又有何因由所以之故便妨於道耶由若见有能度与所度者須菩提此菩萨之人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不是菩萨用心乃是凡夫用颠倒之心反明不见有能度与所度者須菩提此菩萨之人方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此乃是菩萨用不颠倒心今经云除彼我人一切诸相者谓若不见有众生因我入圆觉者方除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并一切能所之相若离四相即是菩萨不颠倒心前发五问今垂五答一问求何等人答云当求一切正知见善知识二问依何等法答云当依倚圆觉妙法三问行何等行答云应当尽命供养善友辨事师之心不见逆顺境界不得憍慢及起嗔恨如是修行四问除去何病答云当除去自他憎爱一切种子五问云何发心答云当如前发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其次序来历对文一一可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觉汝当知末世诸众生欲求善知识应当求正见心远二乘者法中除四病谓作止任灭亲近无憍慢远离无瞋恨见种种境界心当生希有还如佛出世不犯非律仪戒根永清净度一切众生究竟入圆觉无彼我人相常依止智慧便得超邪见证觉般涅槃。


戒根永清净者此颂前能治也以所治憎爱见犯戒因故云未得解脱。


证觉般涅槃者梵语此云入证觉者即唐言也涅槃者即梵语此云灭度即唐梵并举也。


通前纶贯於此一部经文大意血脉者盖第一文殊一章经文通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解第二普贤经文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行为文殊是能证之智普贤是所起之行遍周法界若唯有解而无行者一似沙井而无润若有行而无解者似空有云而无雨唯是解行相应方可进修入道譬如结网而终是取鱼褁粮而必須前进故有普贤开行其次第三普眼一章经文依文殊之解及普贤之行修我法二空观兼仿修华严三重法界观既入观门恐有疑情故有第四刚藏菩萨起三疑请问第一疑云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復有一切无明莫是从真起妄否第二疑众生无明本有何因缘故復说本来成佛莫是说妄为真否第三疑云十方异生本成佛道後起无明一切如来何时復生一切烦恼莫是先真後妄否故牒而纵之责无穷过既刚藏有此三疑而世尊将空华一喻通答三疑以金鑛一喻別答第三疑然刚藏有此情者皆由无始轮回根本未曾断也故疑有第五弥勒菩萨请问云何当断轮回根本审审如何是轮回根本世尊遂告云轮回根本莫不皆由贪爱二字使令断去贪爱贪爱既断即便有证入既证入必有差別不同故有第六清净慧菩萨请问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別世尊遂告之以凡贤圣果四位阶降当时会中有一类上根之人闻佛如是广开方便种种法门便能如是信如是行如是证一时超梦幻出轮回直趣无上佛果菩提所谓良马见鞭影而行其次在座更有一类中根之人虽於前六章经文中闻佛如是开解了但以根劣故不能证入二空之观於是有威德菩萨请问於佛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且如上根之人已证入二空及法身观而中根之人未审更有何方便而得证入世尊遂示之以奢摩他三摩鉢提禅那静幻寂三观行相既知此三观行相之後而尚未知一人具修三观三人各修三观为復有次第故有辨音菩萨请问云此诸方便於圆觉门云何修习世尊遂告之以单修复圆修共有二十五轮被二十五种机行人既入三观诸轮必有所悟既有所悟便犯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故有净业菩萨一章经文持为行人除去四相四相既除方可用心修习而用心之处觉由未普復有是非若不依师指教即随四病故有普觉一章经文为行人除去作止任灭四病四相既除四病亦遣其觉方普当时於佛会中在座有一类中根之人闻佛开示如是四章经文便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入圆觉其次在座更有一类下根之人虽已於初六章经文中闻佛说二空等观并其次四章经文中三观诸轮於观中断障遣惑除病破疑种种法门悉皆开解但障重习深不能证入由此经若只接得上根之人接中根之人不得时不谓之圆觉若接得上根及中根之人不得不能接得下根之人亦不谓之圆觉唯是上中下三根之人一时普被是觉之圆故曰圆觉於是故有圆觉菩萨为下根之人请问佛云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後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世尊遂告之以上中下三期道场於道场中加功练行策发进修不过亦是修前静幻寂三观也当时在座一类下根之人闻佛宣示道场加行法门能依如是信如是解如是行如是证入所以云一法巧被三根经云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方谓之圆觉也然大科云初四问答通明观行上根修证次四问答別明观行中根修证後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也。


於是圆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此当後一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疏云然此正宗中诸菩萨等与佛问答发扬本意欲显圆觉但缘节节过患未尽义意未圆收机未普故表法菩萨未标圆觉之名今此有其三意得名圆觉一前虽病尽理圆仍恐下根难入此又曲开方便三期道场即上中下根普得圆觉二由前节缘行解已圆至此名为证极证极之境更无別体唯是圆觉三最初标指圆觉为陀罗尼门者此乃是从本起生也今显法义已圆还标圆觉者此乃摄末皈本表此三意故当此菩萨请问也。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净觉种种方便令末世众生有大增益。


此指前二空观及三观诸轮种种方便法门也。


世尊我等今者已得开悟若佛灭後末世众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清净境界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惟愿大悲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施大饶益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復始。


此有二问初问道场经云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圆觉次问加行经云此圆觉中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是也。


尔时世尊告圆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问於如来如是方便以大饶益施诸众生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圆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一切众生若佛住世若法末时有诸众生具大乘性信佛秘密大圆觉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蓝安处徒众有缘事故随分思察如我已说。


先答道场也若法末世者即末法一万年具大乘性者即宿有闻熏种也缘事者即利他之事也随分思察如我已说者此指前普眼法门及三观诸轮所说谓圆机菩萨不滞空闲种种施为作诸利益广度群品备学法门随其闲暇无事时分之中则便思察三观故云随分非是见解未圆为随分也。


若復无有他事因缘即建道场当立期限若立长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安置净居。


此即道场期限也无有他事因缘谓菩萨之人但是逢着有益於人之事即便为之遇着善缘即趣之也今无此二事故曰无有他事既无利他之事当入三期尅志加功以期圣果为自行边事此三期者若太过则行人情生疲倦若少则行人功行未圆所谓敏则伤於太过钝则愧乎不及故量三尅期亦无別义然约三根配之有其二意一约障尽难易者长期乃下根中期乃中根下期乃上根二约精进懈怠者即反於此盖根有利钝期有远近对病设药斯之谓欤安置净居者此欲内外清净身心洁白事理称可也。


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若復灭後施设形像心存目想生正忆念还同如来常住之日悬诸幡华经三七日稽首十方诸佛名字求哀忏悔遇善境界得心轻安。


此明道场行相然行相之中又有二意一随相用心二离相用心今乃是随相用心若佛现在当正思惟者只如此经十方之人皆是佛现在之时当机之者既有此机又遇在世亲闻佛所说法即正念思惟一切诸法不离一心当知唯心之内则无境界若佛灭後施设形像者此明如来大师已入涅槃不覩真仪但设以形像谛观引心入法相即无相即见如来亦可想佛真身常住不灭也此是约事说若约理说者行人若观行无间断名为佛现在若观行间断之时名为佛灭後也断後復作观者名为施设形像也所以大珠和尚云身口意清净是名佛出世身口意不清净是名佛灭度今既为下根之人设教且从初事相释也悬诸幡华下即礼忏之仪式也三七日者此但是去其久近无別所表方等经说极少七日矣稽首者谓以头稽留於地少时方起故曰稽首忏即梵语忏摩悔即唐言悔过谓忏则陈露先罪悔则改往修来若离垢慧菩萨所问礼佛法僧中说总有八重一供养二赞佛三礼佛四忏悔五劝请六随喜七回向八发愿今略唯有其二者即礼佛忏悔也然文虽略法中亦具也遇善境界得心轻安者此感应也或见仙像或覩光明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故下文云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也若天台之意只许与信解行证相应。


善境界如楞严云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初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有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忻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过三七日一向摄念。


此明离相用心摄念者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静处端坐正意乃至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於正念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也。


若经夏首三月安居当为清净菩萨止住心离声闻不假徒众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


为清净菩萨止住者此指大乘菩萨也声闻即小乘也徒众即六和之众也六和众者一身和二口和三意和四戒和五利和六见和长芦祖照颂云身和共住非所勿去诸上善人同会一处口和无诤非礼勿听同气相求同声相应意和同知勿受便宜不善厌作心不可欺戒和同修慎勿贪求防非止恶莫结冤雠利知同均平等最亲你分八两我得半斤见和同作莫生轻薄不恃己长大家安乐今则依大乘而修不假須此徒众也。


我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某甲踞菩萨乘修寂灭行同入清净实相住持以大圆觉为我伽蓝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无繫属故今我敬请不依声闻当与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三月安居为修菩萨无上妙觉大因缘故不繫徒众。


梵语比丘此贪三义谓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戒比丘尼即尼师也尼者女也优婆塞此云近事男即行者学法之人也优婆夷此云近事女即学法女也然小乘局於二众大乘道俗俱沾也某甲则各称其名踞者居也菩萨乘者拣羊鹿车也修寂灭行者拣四谛也实相住持者非事相住持也伽蓝此云众园园是众所居之处故圆觉为万德之所依此一段文据圭峯疏云意乃转八识为四智也问何谓之八识耶答眼耳鼻舌身即前五识也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也然前五识属外即用也後三识属内即体也又前五识属後得智後三识属根本智也何谓四智答一成所作智二妙观察智三平等性智四大圆镜智也今转者谓菩萨之人才登初地方转得第六意识成妙观察智此智善达诸法也然此第六识中具善性不善性无记性为三性乃分別一切法也其次入二地至十地方转得第七末那识成平等性智此智乃是翻因得名盖因执我不平等故須翻之也然末那此云染污根谓此识内执我痴我慢我爱我见外执有凡有圣有高有下有彼有此不能平等也然上二识乃是菩萨之人因地於十地之中转也其次於等妙二觉果位上方转得第八阿赖耶识成大圆镜智此智乃是从果得名然此第八识执内身外境山河大地根身器界种子也今则譬如大圆镜光明圆满也如第十七祖一日遇一童子手持一鑑祖问曰汝手中以何所表童子曰诸佛大圆镜内外无瑕两人同得见心眼皆相似此是果上转也第八识成大圆镜智而前五识只就果上一道转成成所作智此智作诸佛事也所以祖师云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是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於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虽云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但转其名不转其体也今经身安即成所作智也心安即妙观察智也此以四惑相应妄计赖耶为自内我於平等理中起不平等见今既所缘性寂能缘七识自如如性皆同故成平等性智也次大圆觉者此大圆镜智也岂不见乎普融示众云德山入门便捧此岂不是成所作智玄沙与天龙游山见虎此岂不是平等性智临济示众云有一无位真人在汝等面门入出未证据者看看此岂不是妙观察智雪峯示众云我这里似一面古镜相似胡来胡现汉来汉现此岂不是大圆镜智意谓用一圆觉为我一箇住处既以圆觉为所住之处则一切识性尽成圆觉之智即是十方诸佛生死本涅槃自性此之涅槃自性以顺理故六通四辟大小精麤其运无乎不在更无方所可繫着不似小乘繫着方所也大菩萨者地上大乘菩萨也大因缘者不指小节之谓也。


善男子此名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道场三期已满小乘夏限未终以本非小乘安居故不妨随往无碍也。


善男子彼末世修行众生求菩萨道入三期者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总标於加行境所证境中诚观不得取着邪谬境界故般若经云魔能入一切众生心令皈依魔党如漆身断手截臂不能为难魔力之故人皆信伏又法华云深着虗妄法坚受不可舍此皆非是观中所闻所见若夫信解行证虽然阶级不同而所信所解所行所证之法始终无別若不是最初根本了悟觉性三重因地之法不应取着也谓解则解其所信修则修其所解证则证其所修也下文方列三观谓静幻寂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静不起思念静极便觉如是初静从於一身至一世界觉亦如是。


众生念者世界既全成觉而众生全在觉中故所起之念无不了达如影入镜镜照无遗如像入壶壶应无惑。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诫取邪境也天台教云凡在定中若见善相者当以三法验之一以定研磨二依本修治三以智慧观察譬如世上之人欲知真金以三法试之一烧二打三磨也如楞严钞中说昔有禅师在山中坐禅忽见一孝子擎一死屍来向师前着便哭云如何杀我阿母师知是魔思之此是魔境我将斧斫却可不解脱便於拄上取斧遂斫一斧孝子走去後觉服上湿便看之乃见血出不期自斫也亦有一禅师坐禅时忽见一猪来在面前师谓是魔则捉擎猪鼻唱叫把火来小师来看乃见和尚自把其鼻唱叫斯乃皆是正坐禅时心中起见遂感外魔来入也所以楞严经中於五阴说有五十种魔者良由此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三摩鉢提先当忆想十方如来十方世界一切菩萨依种种门渐次修行勤苦三昧广发大愿自熏成种。


此幻观也前至静观不假外缘今於幻观门中須凭圣境前威德章幻观即约大悲化生今道场之内且自尅修故约大智求佛也发愿者谓策励运意为发希求乐欲为愿谓众生无始已来念念希求五尘境今已了悟故发心念念乐欲悲智六度等境熏心成习也。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


此诫取邪境也。


善男子若诸众生修於禅那先取数门心中了知生住灭念分剂头数如是周徧四威仪中分別念数无不了知。


此寂观也数门者数字上声呼此即数息观也谓调和气息令不涩不滑若数则从一至十想心在数不令驰散也良由数息之故息调心净遂乃了达知觉心中生住异灭四相麤细妄念本末分剂头绪数量无有不知者何也为心静则觉动也今经无异字者即脱略也以论中所说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也生相者动念都尽唯是一心也上文则坐时觉智非唯坐时觉知是妄幻乃於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四相之念麤细本末头绪数量一时知之知则无患譬如妖魅所欲着人若知其名自然消灭所谓知贼是贼贼无能为此数门者乃五停心中之一门也何谓五一多贪众生佛令入不净观二多瞋众生入慈悲观三多散乱众生入数息观四多痴众生入因缘观五多障众生入念佛观。


渐次增进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犹如目覩所受用物。


谓净心是圆觉自体而世界本在其中观行成就全合根源知雨滴数固宜本分非唯雨滴万物皆然举一例诸且标雨滴也然凡夫之类迷此真心随念所知故失其用也荀子尚云君子。


一之微处一之危危微之机君子能知之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华严经说龙王行雨摩醯首罗尚知滴数况行人入观乎若究竟者直到佛位方知之今约观中妙慧发生故许所见同佛耳。


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是名三观初首方便。


是名三观初首方便者前圆觉菩萨问云三种净观以何为首故此结答云单修静幻寂为初首方便也。


若诸众生徧行三种勤行情进即名如来出现于世。


此即徧修也何谓徧修乃圆修静幻寂三种观也良由三观既备万行已圆故就此行人分上便是诸佛出世也又即此人本觉离念名为佛出佛即觉义圭峯云我心元与佛心齐旷劫沈沦只为迷菩萨乃梵语也唐言觉觉心寂照即菩提也。


若後末世钝根众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


此下互修也互修即復修也今初明钝根之人修观未成也。


由昔业障当勤忏悔常起希望先断憎爱嫉妬谄曲求胜上心。


此重发誓愿决心欲证加功励志忏业断惑也。


三种净观随学一事此观不得復习彼观心不放舍渐次求证。


此正明互修也序云別徧互习者指此及上文也疏云有人被色相所碍空静之观难成先观色幻幻即全空静观方成復有执定实色碍於心识难修幻观先知其体本无而不妨覩相方成假幻復有修中难成绝待先知假全空而无假空全假而无空空假俱无绝於对待方成寂灭其中又有人直见心源方知诸法即性故空不坏相故假或但从性现故假无別所现故空今意若修静观不得者却许修幻观若修幻观不得者却许修静观二观皆修不得者却许修寂观也只如天台教云破一切惑莫甚乎空建一切法莫甚乎假究竟一切性莫甚乎中故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无不中反意可类。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圆觉汝当知一切诸众生欲求无上道先当结三期忏悔无始业经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非彼所闻境毕竟不可取奢摩他至静三摩正忆持禅那明数门是名三净观若能勤修习是名佛出世钝根未成者常当勤心忏无始一切罪诸障若消灭佛境便现前。


於此上十一章经文並属正宗分竟其顿渐悟修者盖此经文殊一章是顿解悟普眼观成是顿证悟三观诸轮是渐证悟圆觉一章道场加行是渐修悟耶甞考禅家有二句之义一者最初句二者末後句初句即初发明之谓也須得末後句始到牢关今经亦然初文殊章顿解悟即最初句也普观成顿证悟即末後句也如善财初见文殊与未再见文殊其意一同。


第三流通分谓正宗分中法义已周欲使广益他方远沾来世流传通泰展转无穷故有此分而来若都无人传是不流流则不住不滞或传之遇其障难是不通通则不壅不塞如水之流无碍也。


於是贤善首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贤则亚圣谓地前三贤位次十圣位地上菩萨也善则顺理首是头首然欲便万善齐与俱顺真理成因正位上次圣果者必藉经教流通经教流通是贤善之首故流通分当此菩萨请问也。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及末世众生开悟如是不思议事。


不思议事者近庆道场远庆一部也谓一部经内世尊为上根人开示二空观为中根人开示三观诸轮为下根人开示道场加行如是种种法门离於精粗之域出於形质之外脱於言意之表故云不可思议之事而儒典尚云夫子之道上有出乎天之高下有入乎地之深瞻之在前忽然在後不可以形貌求不可以聪明□□□此不思议同意也。


世尊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众生修习得何功德云何使我护持经人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復始。


然正宗分中但问所诠法义虽已圆备凡心难可任持闻□□时领会分明过後恐还遗忘事須持教贯穿文既不遗随文解义依义起观方成真正修行故此问经名字也云何奉持者前虽已说即持法也今此问所者即持教也谓自遵奉行为人持说也流布此教者此行十法行也谓若人一向於此了义经教供养写施听受读诵说释思修如是分布流传末代未审此人智慧功德毕竟至於何位地有菩萨地有佛地也。


尔时世尊告贤善首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经教功德名字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贤善首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是经千万亿恒河沙诸佛所说三世如来之所守护十方菩萨之所皈依十二部经清净眼目。


说此经佛既是真身无碍尘沙同体故一说即一切说三真身世一时说无说无不说如华严经云我不见有佛国土不说此经若不知了义教者则随方有说不说也三世如来之所守护者如法华云我等诸佛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十方菩萨之所皈依者谓因行之中无不从此法而成佛十二部经清净眼目者良以推穷迷本照彻觉源是以理贯群经义无不尽於此若解则诸教焕然可见如指诸掌眼目者如人有眼一切境界历历可见也十二部经者亦谓之十二分教一契经二应颂三授记四讽诵五因缘六自说七本事八本生九方广十未曾有十一譬喻十二论议此谓之十二部经也今此经即属契经及方广二分所摄也前诸佛所说如来守护菩萨归依者此即定圆觉之法也十二部经眼目者此印定为一切经之宗也所以序云印定之法为一切经之宗也即指此文也问此经对三时五时之教否答顿教不论先後处所但遇顿机即说故不对三时五时之教也又难云既不对教者法华经云是法华经诸佛神力之所守护此又如何分耶答法华诸佛神力守护者即属正宗也此经诸佛守护者即属流通分也若彼经守护在流通分者即许不可拣之彼既属正宗分是知不同也。


是经名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亦名修多罗了义亦名秘密王三昧亦名如来决定境界亦名如来藏自性差別汝当奉持。


前问此大乘教名字何等云何奉持此答之有五名也然此经题者乃佛自立也且诸经得名有七种或体或用或果或彼人为目或以法为名人有请说等殊法有法喻等別或体或用或果或因或能诠或真或妄或境或智乍复乍单不同今经五名已含多种大者体也方广者用也圆觉者果也秘密者因也王者喻也三昧者法也修多罗了义者是歎能诠也余皆所诠如来是能证人也决定境界者即所证境也如来藏者即属总乃在缠之名则真妄和合也又自性即空如来藏也差別即不空如来藏也斯则人法总彰法喻皆举具体具用有果有因诠旨双题真妄俱显方诸经目莫备於斯了义之名题显然矣而世尊遂敕令依此名法而持谓已悟而持谓已悟明心地者文字性离即是解脱不妨满纸放光而持也若不悟明心地者迷一切诸法真实之性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之见见还将文字对治示其本来之性如以声止声以橛出橛以机夺机以毒攻毒无离文字如说修行而持义也。


善男子是经唯显如来境界唯佛如来能尽宣说。


前云是诸众生清净觉地又说无明贪爱四病四相今云唯显如来境界者既云唯显佛之妙觉不思议境界独佛方能尽其所说其所说者何耶谓说众生无明皆无所有止是佛境佛境若不显现众生岂得皆空生若不空岂彻觉地故华严信位即佛境皆是此意也然後代浅识劣解之人以谓佛法止此此者□观是说也。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於佛地。


前问流布此教至於何地今答云良由此经唯显佛境故修十法行之者必至佛地佛地即妙觉位也所谓不住化城便跻宝所在禅家谓之不动凡夫便登佛位。


善男子是经名为顿教大乘顿机众生从此开悟亦摄渐修一切群品。


贤首国师以一大藏教深浅之义判为五教五教者一小乘教即四阿含经是二大乘始教即八部般若是三大乘终教即楞严涅槃宝积等是四大乘顿教即圆觉楞伽等是五大乘圆教即华严是今经乃属顿教独被顿机众生於顿机中又分为上中下三根也疏云宗门是顿教事具渐门既顿渐俱收则迟速皆益会与不会入与不入皆可留心所以修山主云会得甚奇特不会也相许。


譬如大海不让小流乃至蚊蝱及阿修罗饮其水者皆得充满。


此举喻也大海喻顿教小流喻渐教蚊虻喻二乘阿修罗喻菩萨饮其水等者喻二乘之人受持此经皆得悟入疏云大海有无量之水而饮之者则量腹多小圆觉有无边之法门而受持之者随器顿渐。


善男子假使有人纯以七宝积满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不如有人闻此经名及一句义。


此显福也法会既终所谈上中下三根及谈因果法义復恐後代众生不信修如是因感如是果遂於此流通分中一道较量功德歎使後人生信忻乐也如金刚经中两重因果三番较量之意梵语檀波罗蜜此云布施谓运心宽广曰布辍己惠人曰施此布施一度众行皆摄华严经说有十度一布施谓财法无畏无不皆舍二持戒谓防非止恶内外无瑕三忍辱违顺不干谛察忍可四精进离身心相万法增修五禅定念虑皆忘安理境六般若□无分別善达心空七方便涉有常空施为无□八愿度上求下化穷尽未来九力度思修成功万境不动十智度决断无惑证法颐神今以布施一度以较量经福也一句义者此显胜七宝也意谓虽以金银瑠璃赤珠等宝不为自己求安乐之故普施与一切众生者是有为有漏之因感得人天果报譬如仰箭射虗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今若闻此经一句合宜之义如说修行断惑遣疑是无漏最上之因便能超梦幻出轮回直趣无上佛果菩提所以此功德胜过前七宝布施功德也疏云世珍盈刹能为漏果之宝妙法一字必获菩提之报禅家亦云识得一句一生参学事毕在教家亦云教典千文一心能贯之在书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在记云通於一万事毕在说云吾道一以贯之古诗云学虽不多可齐止□如是则归同反一一处既通千处万处一时透脱所以道一叶落天下秋一尘起大地收一华开天下春一事寂万法真与此一句义同意也。


善男子假使有人教百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


此显劣智也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谓不生应供无贼也恒河者方四十里其沙细如麫假饶教得一百箇恒沙中许多数之人尅获成就小果圣人者其福非是究竟故乃劣也。


不如有人宣说此经分別半偈。


上文举劣此显胜也意谓使教百恒沙众生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代佛宣扬此经半偈之功德也疏云凡全偈者所谓四句句有二种一文句二义句若约文句即两句为半偈若约义句即说一切法本来空寂是半偈也显空体不空是全偈他。


善男子若復有人闻此经名信心不惑。


此明闻信也不惑即不疑惑也然大乘教法无量劫来难见难闻或时闻已不信不顺不悟不入者有之矣所以论语云人无信不知其可也夫圆觉深旨一心妙门非大智而不能观非大根而不能信观即举佛智也信之即入圆觉但恳志无疑决取於成办也。


当知是人非於一佛二佛种诸福慧如是乃至尽恒河沙一切佛所种诸善根闻此经教。


此验宿因也金刚经云当知是人等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如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诸善根者不过是贪嗔痴三毒发闻思修三慧也然此经宗信者必是即解之信信该果海不是小缘故验其宿因曾积信种。


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其身心令生退屈。


前问云何护持今答云但莫令恶魔外道恼其身心者即是护持也近有人撰其偈词添入经中盖不知此是流通分故阅者幸勿疑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贤善首当知是经诸佛说如来善护持十二部眼目名为大方广圆觉陀罗尼现如来境界依此修行者增进至佛地如海小流水饮者皆充满假使施七宝积满三千界不如闻此经若化河沙众皆得阿罗汉不如宣半偈汝等於来世护是宣持者无令生退屈尔时会中有火首金刚摧碎金刚尼蓝婆金刚等八万金刚并其眷属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後末世一切众生有能持此决定大乘我当守护如护眼目乃至道场所修行处我等金刚自领徒众晨夕守护令不退转其家乃至永无灾障疫病消灭财宝丰足常不乏少。


此下禀命加卫外护流通也火首者此神头有火焰手中执金刚杵也。


尔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并須弥山王护国天王等礼佛足右遶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者常令安隐心不退转。


大梵王者即初禅天主也二十八天王者即三界主也須弥山王者即帝释也护国天王者即別指四天王也。


尔时有大力鬼王名吉槃茶与十万鬼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而白佛言世尊我亦守护是持经人朝夕侍卫令不退屈其人所居一由旬内若有鬼神侵其境界我当使其碎如微尘。


吉槃茶者亦鸠槃茶此鬼食人精气其疾如风管林野诸鬼众一由旬者即四十里也。


佛说此经已一切菩萨天龙鬼神八部眷属及诸天王梵王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疏云良由文殊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能说者清净不取着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法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问经首信成就与此信是同是別耶答前信浅此信深何以知之大智度论云如是我闻生信也信受奉行生智也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又云信为入法之初机智为究竟之至要虽深浅之不同在智信一贯则无別也。


圆觉经类解卷第四末(终)

 


应辰伏闻性均一天本无间断识昧六尘遂分迷悟赖有圆觉性海明顿渐之所归了义真乘混圣凡而同际指众生要径示诸佛真源是故一切众生闻所未闻得所未得然理藏於隐则闻者晦妙入於玄则得者艰故曰圆觉未甞圆觉应辰□分湔薄资性愚蒙周甞览圭峯之微言波翻巨海得復庵之类解雾廓晴天敬勤诸版愿广其传庶几口诵目击意悟心开咸住大光明藏共登妙圆觉场所期妙利恭愿祝奉两宫无疆之寿报双亲罔极之恩凡在见闻悉沾余润。


淳凞己亥长至日 承信即沈 应辰 谨识

 
稽首十方佛  经法并僧众  愿以书写力   广度於一切


先报亡亲恩  及酬师匠德   普济诸群品  同证於种智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8/8/8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御注圆觉经 下一篇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