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圆觉经类解(六)
2013-08-13 21:15:49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54次 评论:0

圆觉经类解卷第三末


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便能内发寂静轻安。


此功成也前因澄息诸妄念方始知分別识心烦乱躁动不觉知停由是觉来觉去识心才静即到极静之境界静才极便自然妙慧发生既妙慧发生则勘破六根六尘六识之妄法故云静极光通达寂照含虗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此之十八界非是主人公譬如行客出入无定若是主人本无攸往尘以坌污为义今既静慧发生则一时捉败故云永灭灭者无也如明来暗谢智起惑忘便能内发寂静清虗轻安调畅此是於静中得箇悟门如乾卦刚徤中正可以辟邪降魔圆觉寂静轻安可以存心入道良不虗矣。


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於中显现如镜中像。


此感应也由良寂静之故遂得妙慧发生所以感应便见十方三世诸佛之心在行人心中显现历历可见如镜照像了了分明故云镜明则像像历然智显则心心交彻永嘉又云心镜明鑑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问行人入此观悟明心地之後当知唯是一心心外更无境界今何却言十方如来之心来行人心中显现耶答孟子云说诗者不以言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为得之矣今此非谓有十方如来心来行人观中现但是行人才明悟心地之後便知十方如来同信此心同解此心同修此心同悟此心即是於中显现古云不烦问师匠心王应自知老氏云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同意问镜中真箇有像否答云镜中岂有像乎既云镜中无像今何故见有耶答云虽然见有而脱体是空久已知矣何故现见耶既有像須有来处岂不见晦堂云镜像若是有揽之不盈乎镜像或谓无分明俨然图今有何义故如此耶答今约慈恩宗法相家说者谓镜之光明莹净孤洁不受外之光明然眼之光明亦莹净孤洁不受外之光明我将眼光去照彼时却被彼之光明倒射我眼光却自照见我面一似在镜中然镜本无像水中亦尔若无光明之物无所现之像即反是说矣。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此结观名也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止即定谓止绝一切妄想境界观法性诸空所以起信云若修止者住於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风见闻觉知一切想念皆除亦遣除想当知唯心之外別无境界也。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万物一体也现乎天地之间随其所禀诧质起名故多分別返照归源默而不怠其体也如镜之明物来则现物去则净了无罣阂其用也似圆月当空无所不照倘纤虗之所覆光不透通则阴矣。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


心性依识识若不去炽然无着则心性无动六识才有所到即从六根随六尘三和合有为幻化幻化者起灭也幻者起也化者灭也知起灭者净觉心也。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


正明起行也诸幻即幻智也幻者即根本无明能幻之者除幻者依如幻始觉力分觉根本不觉始息灭相才息生想即是除幻。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


随机应化说法开示如幻众生也若观心者变起差別幻智徧观八万尘劳之众一一称真清净非障非蔽即为开也。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


根尘既消自他无二故能内发同体大悲。


轻安。


从性空起非是凡夫爱见故得轻安畅适此是閙处有箇悟门也。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


此结通也此明菩萨莫不皆从此幻观门方能起於悲智乃至佛果也。


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


彼观幻者即幻法非同幻观即幻智此一段文恐有相滥故令拣之前文云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尚未幻智与真觉相去如何今拣去说使入此观观彼六根六尘六识皆是幻法此能观之智不同前来幻法只此说不同底心又是虗幻故楞严云将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復宛成非相真須和此知幻之心一时拂去。


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


此总结也种喻觉心土喻幻法苗喻幻智谓此菩萨所以圆融修此观妙行者乃是依妄起智入觉所以道大平本是将军置不许将军见太平譬如依土长苗弃苗收子法喻皎然也。


此方便者名三摩鉢提。


此结观名也此即幻观亦云三摩鉢底此云等至等谓齐等离沈掉故至谓至到到胜定故沈者乃是坐禅之时昏沈瞌睡也掉者乃是醒来举心纷飞妄想也若於坐处不瞌睡者即离昏沈若於行处不纷飞攀缘逐物者即离掉举既离昏沈掉举方到得此观胜妙之定处且前静观即门内做工夫此幻观即门外千差万別处做工夫何以知之起信云若修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須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空云欻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常念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念念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本无量逼迫苦未来所苦亦无量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是思惟即应勇猛发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別故徧於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未来际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此谓之修幻观所以禅宗到此云虽然鼻孔辽天也要脚跟点地。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罣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鍠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此下第三绝待灵心观也先标本起行也既了悟觉悟次当起行谓了悟清净本觉之心不取着第二三摩鉢提乃不取着第一奢摩他何故如是谓此之寂观离前二观处手中道到此境界便了达知觉四大妄身与缘影妄心並不是无为寂照虗通之理皆是能所障碍之境以了知是能身心是所才有能所有真妄並是障碍之法也无知觉者心缘曰知身触曰觉既了知能所皆是罣碍之法若入此观中境界便无能知所知所觉既无能所唯是一心此之一心明明不昧了了常知尽未来际常住不灭所以道心月孤明乾坤都一照此明之一字正显灵妙绝待之体然此灵体之上上无顶下无底傍无边中无在既无当中有何东西南北上下四维乎欲言空寂不似大虗欲言相用不同缘起欲言知见异於分別欲言质碍异於木石欲言其觉不同醒悟之初欲言其明不同日月之类肇云夫菩提之道高而无上广不可极渊而无下深不可测大包天地细入无间故谓之道上引诸说只显灵心绝待今此入观恐知字引惹分別之心故本觉但云明不依诸碍即身心能所今不依者谓入此观时更不依倚身心及能所直造灵明本觉禅宗谓之单刀直入独步丹霄又如金翅鸟擘海直取龙吞寒山云男儿大丈夫作事莫卤莾径捷铁石心直取菩提路邪道不須行行之转辛苦言永得超过碍无碍境者永得乃究竟之辞超过迫殊对得碍即前幻观此观涉於烦恼无碍境者即前静同於涅槃谓修此观证入之时便永得超过前幻观与静观之境界非唯超过前二观和自己资缘所受用之物并国土世界一时超出既然一时超出之後又不可一向打净洁球子抱不哭孩儿一时空空去落在无事界中黑山下坐死水里淹須知宛然依旧还他身有地水火风四大宛然还他心存见闻觉知此之六根六尘六识之相宛然只在尘域之中而此之灵明觉性出乎阴阳造化形名度数之外如金器中钟之声若一击着则其声鍠鍠出乎其外若到此境界之时且凡夫烦恼生死之法与圣人涅槃出世之法皆不能留滞障碍然此之涅槃属理故云留烦恼属事故云碍今先明鍠字初以唐韵未修故圭峰疏中准切韵训乐不是器中声今取其声势不取训字此应是金石等器中声相今且现闻击钟磬之声其声鍠鍠然即知鍠字是声之相状泽人四润稍拙应云如金器声鍠鍠出外故诗云钟皷鍠鍠其义可见也次取大钟乃器中之大者其声远闻今见行广韹再经修定故於注下添云大钟也与疏正同意今文中正取大钟而兼用声相也後正释喻旨以鍠喻世界身心声喻於灵明观智谓从器声出器不能拘故声闻四远器局本处以喻观智约身心修之身心所不能拘观智廓尔无边身心不离旧处但以法喻相当不必扄喻所依物也。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


到此功成也功成之後不取静相静相即寂不取幻相幻相即灭便能内发离前二观轻安得箇悟门才方悟入便与佛寂灭一心境界一般故云妙觉随顺此是在观时同佛所以初地菩萨在观同诸佛出观同凡夫寂灭境界者一心也故楞伽云寂灭者名为一心非是息动之寂灭也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者谓依体起智曰自根尘发识曰他若到此境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故曰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者回观一切众生所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虗妄浮想之所执持其实本无实体故华严云一切众生但想所持其犹空云云是空之浮气了虗空者即知浮云毕竟非空喻如众生寿命是真上之浮想了真寂者即知众生毕竟非真也。


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梵语禅那此云静虑盖静是静观虑是幻观若修此寂观不即前二观亦不离前二观谓正当静时不见有静悄悄底相便如閙浩浩处然亦不妨全不静处正当閙时不见有閙浩浩底相便如静悄悄处然亦不妨全在閙处如是则在静不见有静静只是渠谓之动静一源往復无间何以知之疏云即虑而静故无散动即当定义即静而虑故非无记即当慧义定慧平等故曰禅那然此三观若约所配亦有多说初观即体次观即用後观即相若约悲智初观即智次观即悲後观即悲智双运若约定慧初即定次即慧後即定慧平等若约三谛初即真谛次即俗谛後即真俗不二第一义谛若约所照初照空次照有後不空不有也若天台教初即空观次即假观後即中观若天台教约义理则同若约意趣则別此三观明行人用心方便彼三观则推穷诸法相又此多约心成行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观所三谛也若约修初小乘次菩萨後佛若约对治初即对治凡夫着相次即对治小乘不发大悲後双治凡夫小乘也又如弄珠吟云正当弄时其珠不住空不落地不在手既不在三处亦不住一处不住空中即喻不住空观不落地上即喻不住假观不在手里即喻不住中观既不住三亦不成一则非一非三而三而一斯为妙矣若约禅家譬如猫儿捉鼠相似若於穴前瞌睡之时则鼠出不知若於穴前叫唤之时则鼠亦不出唯是於穴前不睡不叫为得之矣穴前睡者即入静观而昏沈不得悟道穴前叫者即入幻观而散乱亦不能悟不睡不叫者者即入後观中非唯不昏沈亦不掉举斯为得之矣此约前二不得意者形对而云若各得入处即成三观耳。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显圆修也法门者指前三观圆觉是一心之法门是三观乃为圆觉之门户盖门有出入义悟此法即入此门迷此法即出此门然此三法门皆是依倚悟净圆觉而起观行观行皆趣入圆觉始终不相舍离故云亲近随顺然佛及菩萨同修此三观同证此圆觉也然随机随事行相各异或多人同修一门或一人具修多行若三四五若千百种同之与异随类难准然必皆依此三种事业也圆证者三观齐修方得圆证若但修一者为偏矣。


善男子假使有人修於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此校量显胜也梵语阿罗汉此有三义一无贼二应供三不生此乃第四果也梵语辟支迦此云独觉亦谓之缘觉此是小乘中利根之人是二小乘所作已辨梵行已立不受後有永出三界具足六通八解且如劝得一人二人持於五戒十戒据诸经说福已甚多何况令尔许亿人成就辟支罗汉之果此福与前之福譬如海形牛迹又不可以比校虽少然如是都不如有人暂得闻此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大自在无障碍一心法门於刹那极促顷刻之间用不背心於闻思修三慧熏修习学圆觉之功德何故如是以此法门能令行人不历三祇便登佛位如法华说龙女献珠一生成佛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曰。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提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鍠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偈文初七句标举次六句颂三观後七句引例。


於是辨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帀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佛以一音逗於万类其所说法者说一乘法而众生心地差別之故遂见佛所说之法各各不同如娑竭龙王一念降雨於一切处所见不同若大海中见雨清净水名为无断绝他化天雨箫笛乃种种音乐名为美妙化乐天雨大摩尼珠名为放大光明兜率天雨大庄严具名为乘髻夜摩天雨众妙香名为悦意四天王天雨天宝衣名为覆盖龙王宫雨赤真珠名为涌出光明阿修宫雨诸兵仗名为降伏怨敌北郁单越雨种种华名曰开敷以龙王一味之雨各随诸天所感不同今佛亦然但说一乘之法若声闻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是四谛法若缘觉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十二因缘法若菩萨在座之时其所听者乃六度万行法然诸文但说一心法门随众生所闻时有差別今前门虽统明三观而随机单复不同故二十五轮各有证入此菩萨善能辨別随类圆音故当其问也。


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希有。


此指前三观法门甚是希奇少有也。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於圆觉门有几修习涅也请法也。


此诸方便者即指前三观於圆觉者指前所依了悟觉性之行本也有几修习者谓前威德章中蒙佛开示三观行相分明並已知了尚未审诸菩萨所修为復是一人具修三观为復是三人各修一观为前修为後修为同时修为不同时修为依次第为超次第故云有几修习也意问威德章中三观如何而修矣。


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復始尔时世尊告辨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於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辨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无相之相故曰实相出体即圆觉也。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於未觉幻力修习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


此答文举意标数也一切如来者即指三世诸佛与十方诸佛广大灵明圆觉清净体上本无所修之人既然无修无证因甚诸教所说一切菩萨及末代众生又有修有证耶良由於本觉上一念不觉迷真背湛丧本受轮以诸佛所说者但依不觉故说有幻力修习遂有修有证此之修习以被机之故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轮有权义谓能摧惑障令正智轮故名为轮言二十五轮者且初三观单修次三七二十一轮交络复修後一轮圆修三观慤法师疏中於二十五观约喻各立一名而圭峰疏中全用之以管经文令行相显着。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


若菩萨等此下二十五轮皆有标列结亦应一一标云悟净圆觉以为起行所依之本今为前观既标列有了今恐文繁故略不载又此三观行相前已具释了今但要分成二十五数被二十五种机并显单复之相故略去不存今此澄浑息用观也此观譬如浊水先且澄令清洁清洁後则可於中以见於物今修此静观亦復如是谓行人自从无量劫来只用此无明烦恼一切业障妄想颠倒攀缘分別之心未曾暂歇今既入此观当以定力止息调伏勿令再起如人执杖视牛勿犯人苗稼唯取极静者此明一味静念更不依倚形色不依地水火风及见闻觉知良由静念沈虑之力遂觉身心悉皆空寂至於瞥尔之念尚无烦恼如何得有既烦恼不起即全是觉心故云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者谓不起当体法空之座便入诸佛寂灭涅槃真如理也。


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以佛力故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於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鉢提。


此庖一恣刃观也本出庄子养生篇彼文乃寓言一着者姓庖名丁为文慧君解牛三年之前所见无非是牛三年之後不见有全牛其杀牛之刀十九年更不曾少损有若新刃初发於硎石之上也夫牛之百体有离有合有曲有直有窍有穴至於毫毛之末莫不各有法界而况解於细骨之间独无修理乎且离处因而离之合处因而合之曲处横而理之直处从而通之有窍则行无窍则止若夫解牛至此则犹土解也始动而百已判矣尚何用力於其间哉若然则牛已不伤而刀復如故盖牛譬於物也刀譬於生也善解牛者所解之牛虽众而刀初不少损善遇物者所遇之物虽繁而生元不伤也十乃阴数九乃阳数此见其年岁之往已久也三年之前见牛者此不见道而见物也三年之後不见有全牛者此见道而不见物也夫以吾之一生而处於无穷事变之间苟非顺性命之情以颐养之则残生伤性伐德损寿与死为隣其能久而精神不耗魂魄不劳乎据庄子之意以牛喻世上高名厚利及荣华富贵酒色财气种种虗幻不实之物以刀喻吾之一身以一身顺万物凡事付之以自然不越性分之理者则能保养一身远乎患难终乎天年尽其寿考不夭斤斧处於中道分经之意即不然以牛喻万行以刀喻灵明观智喻如菩萨入此观时利益众生广修万行应缘入俗种种施为於自己灵明观智之上常明明常历历全超独露初无亏缺一念不在家之时便是损己智刃故以庖丁恣刃譬之也经言佛力即觉悟之力备行菩萨清净妙行者即戒广度群品备学法门不失寂念者即定及诸静慧即慧也。


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不假诸行也此正是绝待之义便证实相此明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


呈音出碍观此前寂观云如器中鍠声出于外慤法师疏云如万钧之镛星楼受碍摇杵一击声振寰宇自体兼他不能留碍岂以楼拘钟相使响不通形碍管弦令音不透者也唯灭诸幻不取作用者以诸幻境无边难可穷究故直云灭灭者绝念也作用施为又妨禅寂故云不取独断烦恼者者但与灵心本觉相应烦恼自无所有所断既空无所有处即便是证悟此上静幻寂三观乃是单修然静与寂何以异耶由静是二乘境寂是佛境又静是禅定寂是涅槃故不同也。


次二十一轮分为三类类各有七轮也第一先用静观为首幻观与寂观兼修乃是先修後修有二轮先修中修後修有二轮无修齐修後修有三轮共成七轮第二却用幻观为首静寂兼修亦是先修中修後修二轮先修齐修後修三轮共成七轮第三却用寂观为首静幻兼修如前次第也故共成三七二十一轮今当第一静观为首也。


若诸菩萨先取至静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一运舟兼济观谓此菩萨修定以出尘即运舟发慧以化物即兼济也先取至静者标首由至虗极守静笃也故此标静观为首以静慧心从静蹑迹起行以者运也静慧心者即舟也照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萨行者此兼修幻观若无静则自居幻化何能照幻者而度脱之如舟自沈焉能救溺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即结名此是先修并後修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二湛海澄空观湛海则波澜不动先静观以反流澄空则水性清明後寂观以显性若诸菩萨以静慧故静也证至静性性即寂也蹑静而兼修寂矣便断烦恼永出生死二观功用断烦恼是因亡以出生死是果丧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禅那此结名是先修及後修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復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後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禅那。


三首罗三目观也此三观俱修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若诸菩萨以寂静慧静也復现幻力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幻也後断烦恼而入寂灭寂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禅那结名此是先修中修後修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断烦恼已後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後修三摩鉢提。


四三点齐修观也三点者梵书伊字∴也慤疏云一人具修三观即名为齐非是同时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断烦恼已寂也後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幻也烦恼既尽爱见已亡故所起行无不净妙可解他缚此菩萨者是先修中後修第三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心断烦恼復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鉢提禅那。


五品字单双观也上单静观如上一口後双明寂幻如下两口故云单双若诸菩萨以至静力静也心断烦恼復度众生建立世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鉢提禅那此乃齐兼幻寂也初句是静後二句是幻寂也此是先修齐修後修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禅那。


六双头独足观也白泽图中有山精头如皷有两面前後俱见此喻静幻双照二利齐运如双头也单寂观如独足也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齐标静幻以至静力资助策发变化之力以度众生也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禅那者此寂也前二利备故入中道此段与前段经文异前则静独为初後始兼寂幻此则静与幻齐为初从始单修於寂也欲易见者前则上单下双此则上双下单此是齐修後始修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後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鉢提。


七果落华敷观既以静定之树结寂灭中道之果後华敷者復以幻观入有情界度诸众生同令获得涅槃之果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齐灭也後起作用变化世界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後修三摩鉢提兼幻也此是齐修第三轮也次七轮一一标幻为首次兼余二。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今初先武後文观也谓武王先兴兵收伐纣王之後倒载于戈归马於华山之阳放牛於桃林之野铸戈戟为农器偃武修文也喻此菩萨先变化种种随顺度脱众生已後入静观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随顺此标幻而取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静也此是先後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禅那。


二功成退职观也此喻如秀才及第之後於朝廷立大功成大名至於功成名遂身退拂衣皈闲依前只是旧时秀才也喻菩萨发慧利物度生毕即是功成习寂内修名为退职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境界此幻也而取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禅那兼寂也此是先後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禅那。


三幻师解术观谓先起变化作术法後皈静体寂故曰解术幻静此是先中後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四神龙隐海观谓起幻化生如神龙布云雨也归体入静如隐海也此先中後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五龙树通真观也谓先起幻後皈静寂如龙树初行幻术广化邪途後习真乘自阶圣果其名龙树者传灯云西印度城北有大树荫覆五百大龙其树王名龙树常为众说法初入佛道之时九十日念尽如来一代时教遂高声唱言孰谓如来言教广博遂入龙宫诵出
下本华严十万余偈今现传於世者也此先齐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於至静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禅那。


六商那示相观也商那和修即优波毱多之师也先以神力示相降伏毱多弟子慢心後乃入定皈寂此是齐後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於寂灭後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鉢提禅那後修奢摩他。


七大通宴默观也大通如来即佛也先用利物後则皈寂此齐後第三轮也。


後七轮一一标寂为首次兼余二。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至静住於清净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奢摩他。


今初宝明空海观也佛顶经云同入如来宝明空海今灵心观即本觉明如宝明也後静观如空海也又宝明即慧空海即修此是先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後修三摩鉢提。


二虗空妙用观也谓灵心之体如虗空起化即妙用此先後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安於静虑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三舜若呈神观也出楞严经舜若即虗空神遇日光映之暂现如修此观先寂次静後幻此先中後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无作自性起於作用清净境界皈於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鉢提後後修奢摩他。


四饮光皈定观也即大迦叶亦云大龟氏昔为金师善明金性使其柔伏以金涂佛感得金色此观先证体次起神通後乃皈定也此先中後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清净而住静虑起於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五多宝呈通观也以多宝佛先成道证真如体後於塔中发起出法华经中如静幻无碍此是先齐第一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至静而起变化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六下方腾化观也出法华六万菩萨从下方现此是齐後第二轮也。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於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七帝青含变观也出华严偈云譬如帝青宝照物皆同色众生见佛时同佛菩萨色此宝含诸物像对即变应应而还空如灵心观成包含德用应缘起幻而復安静此是齐後第三轮也。


後一轮圆修三观。


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於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清净随顺。


此名如意圆修观如如意宝珠四方俱照大智顿觉三观齐修然如意珠世人得者一切所欲皆如其意应心所求无不皆现今圆修此亦復如是於诸法中举体相即无不全具於诸性者即静观相字即幻观觉性即中道寂灭观以圆觉慧圆合一切者此是从体起用於诸性相无离觉性者此是会皈体也谓若菩萨用广大灵明圆觉之慧圆融和合一切或理或事或性或相或真或妄或色或空或本或末种种诸法举体全真以何义故良由以觉合理理即非理故全即事又由以觉合事事即非事故全即理到此境界全理全事全性全相全真全妄全色全空全本全末全得全失全彼全此双遮双照体用无二寂照同时是为圆融无上妙觉此菩萨者下皆结名也。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一切菩萨修行如是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依此轮者当持梵行寂静思惟求哀忏悔经三七日於二十五轮各安标记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此总示修习梵行净也此即戒学寂静者此即定学思惟即慧学此是三无漏学也大凡学道之人莫不皆因三学而从凡入圣如庄子云宇泰定发乎天光与此同旨谓修此二十五轮之时於事相中威仪法式及用心方便必須持戒防非止恶入定对治动乱发慧辨邪別正是非真妄等法如是修行必定成佛傥若观中有碍宜須於三七日中哀告投十方诸佛忏露先罪改往修来书写二十五轮五字文句安置道场之中礼念虔诚精祈一行若是於三观之中已的乐修一观者即便随意修习更不必求若心於犹豫不决胜劣难分即当凭仗圣力以卜之不宜拣择但依所捻结开而看之而顿渐自知休贪別观若更怀疑则失前功不可等闲轻於事相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辨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随顺勤修习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


偈中二偈标意及观纲也次一偈结因後二偈拣示云唯除顿觉人并法不随顺此二句长行既无此偈即显谓独除却上根圆顿悟解之人并及於一切定相之法不随顺者则不必依二十五轮及道场探结等法不随顺者不取相也既不随相即随真觉此乃顿入圆明触目合道遇缘即宗本自无伤不可加之以绳索也是知前普贤章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等类故拣之矣又下文云随顺勤修习者此指下根人前不随即不随倒法此不随即不随正法若下根之人其可不随正法乎後六句总示也。


圆觉经类解卷第三末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6/8/8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御注圆觉经 下一篇圆觉经夹颂集解讲义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