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严经直指(一)
2013-07-10 21:56:0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657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14册  No.291


【明 圅昰疏】


首楞严直指叙


大觉能仁。成道十日。即说华严。以众生住地烦恼。为诸佛不动智。如将宝位直授凡庸。故非三乘之流所能谛信。当时声闻在坐。不见不闻。然而最後拈华。则金色头陀。独得別传之嘱。庆喜继之。为西天二祖。虽登位於刹竿倒却之时。而发悟在击钟验常之际。则楞严一经。又宗门之法印也。古今疏此。俱擅所长。吾师
天然昰和上。宴坐丹霞。以三月成直指。适届示生之期。甘露降於丛竹。今释受而伏读。青莲发笔端之瑞。赤珠映意地之光。微眹不留。是迹皆剗。言言本色。不借华词。其不可思议之妙。实有与诸家迥绝者。彼皆悟门各得然。而见量未忘。往往以词害志。执药成病。原其所由。不过能推非心离尘有性而已。夫能推是妄离尘无体。此如来语也。如来不云性真常中求於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耶。真觉无功。根尘何咎。极其转名不转体之致。未能迷悟并销。而迷悟不销。则常光便隔。妄即不存。真復何在。当下觉了。已落纡回。故为之直示曰。非別有一真在缘虑之先影像之外也。若谓分別之心与尘俱灭。则无分別。晳不与尘俱生。各成一物。於何立界。故为之直示曰。但据其所谓全性者舍分別而更有。不知其所谓分別者舍全性而必无也。於此不明。讵称圆悟。所以破心破目。无罪加诛。有正有倒。将名作实。体用上下。析见见於现前。人法後先。失空空於顿觉。断而得显。因缘自然之戏论滋深。修乃可成。诸佛众生之分疆愈远。倘能竖扫同时始信因果俱幻。是故。法性海中本绝思惟。四十九年不说一字。若云此谓权。此谓实。此谓见。此谓修。此谓圆融。此谓行布。才成实法。便非了义。乃至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依经立解。宁不较然。然於性觉生取心。则明能生所。无如其与妄俱来。於明觉生舍心。则所必障明。无如其并真俱弃。遂使觉与所明如来语下二俱有过。安知明与无明。如来藏中。一亦不存。故又为之直示曰。觉明不碍性觉之常然。性觉岂伤觉明之自异。悟理之士。亦可以立地冰消矣。而每至险崖辄生前却者。盖圣境不捐故。凡情竞起也。识其惟一乾慧。则流转四生。名为乱想。洊登妙觉。名为极果。皆是分外。不契本然。故又为之直示曰。舍乱想必无乾慧。亦犹舍乾慧必无极果。遂以乱想为乾慧。似有悟迷。至於乾慧。而回观乱想。悔不安住。尚若逊其所不及者。然後知迷之不可得也。迷不可得。悟亦何为。能仁成道之後。适还其众生之初泯法界量。现法界身。说法界事。显法界理。若作圣解。即受羣邪。纵将宝位。直授凡庸。亦恐凡庸不应重受。彼声闻在坐。不见不闻。正与破颜微笑。同一玄赏。今释岂能更有思议於吾师不可思议之中耶。谨因读疏之余。随见随拈。因月有指非月所取。若其全经旨趣。则一总论。已化为无缝天衣。一切众生。於一原题。全现出无见顶相。开卷了然。无尘不破。此即枝中觅本。委上求原。不妨引而伸之作钝根之助尔。


嗣法门人今释稽首和南敬序

 

刻首楞严直指缘起


老人疏是经。三月而成。入理深谈。多提持向上。启发悟门。真足为上根之助。远迩缁素。渴仰法味。


大中丞傅公竹君。遂捐资全刊流通。何其易也。昔天台智者大师。闻是经为天竺所秘重。晨夕西望恳礼。愿早至此土。历百余载。有沙门般剌密谛始擕来。以国禁严密屡不果。乃书於微细白氎。析臂藏之肉内。航海而达穗城。时值丞相房融出知南铨。请译於诃林风旛堂。亲为笔受。故经中文句皆明畅而曲析。


傅公未识 老人。未读经疏。而亟欲流通。使法雨得以均沾为快者。岂非於楞严宣胜义中大有夙契之缘欤。夫菩萨以利物为怀。就事就理。虽有浅深。究其指归。原无二致 公昔守庆阳。今抚粤西。识度超卓。指麾敏捷。一举止间。悉不落寻常蹊径。其与会中文殊师利。摧邪辅正。选择圆通。而终出於无是非是。机感相类。即事显理。愿 公与大地含灵。同入圆通无碍门。亲证如来无见顶相。即理显事。愿诸阅者。与 公同发菩提心。现观世音三十二应身。挽斯世斯民。跻於羲轩之治。则於 老人之法施 傅公之流通。两无辜负尔。


住丹霞今辩槃谈谨述

 

首楞严直指总论


丹霞沙门 释天然圅昰 造


威音王以前。无佛名。无众生名。此时正是道。祇是无人觉知。大哉斯语。可谓揭光明于重昼。歎浩淼于全潮。悟即醍醐。迷仍毒药。所以掩室摩竭。杜口毗耶。岂惟真机绝待。实乃至道难言。菩提敷座。便欲示般涅槃。双树披胷。復言不说一字。前後斯旨。首尾全提。十二部中。真实皆为方便。三时五教。权小尽摄妙圆。法界何知。同觉迷而终始。智光自鑑。含真妄以圆常。从上以来。于今犹是。鼓万灵之出入。而不与圣人同忧。穷三藏之指归。要难明百姓之事。本自不迷。何当更悟。指尔焰为菩提。徒兴独尊之见。还涅槃於生死。谁识大觉之心。須知妄旋不觉。始信妙即无明。会三世于刹那。融十方于当念。此中最难泯合。动念即涉尘沙。自信已是移时。任运翻同罔象。凡庸日用。乃上哲之措心。愚外有无。悉至人所结舌。动亦匪妄。性智本自澄然。真竟何归。虗空同于寂照。尚非劫外。孰谓今时。真如无性。明昧所以随缘。生灭由心。能所因之互现。从一真界。妄见自他。于如幻门。別成心色。六尘逼塞。动静两缘。五阴坚凝。贤愚各执。从眼门入。名之曰色。从耳门入。名之曰声。鼻舌身意。各自分司。香味触法。更相容现。根尘何异。分別亦常。乃惑乱之我境我心。即圣神之真智真理。如斯差別。要須一回。共坐如来道场。恒终身而弗觉。谁示尘劳境界。启众昧以同归。生死相续。首曰婬心。分別妄缘。良由见性。性本非见。寄根以明。心不是婬。因色所蔽。见色心昏。见相心发。同此心目。胜劣攸分。因心有想。达想即心。岂有暂常。觉迷遂別。知流转之所自。心境岂殊。识常住之恒然。见闻不易。七处徵穷。多闻何益。面门光晃。示根性各各圆明。世界合开。表身土重重摄入。身心本无广狭。体用似有滞圆。良由二种之根本弗明。遂使能推之离尘无体。是以现前之见相可辨。黑暗之心眼仍迷。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始信心本常住。眼有亏全。住名主人。不住名客。亦犹空本澄寂。尘自动摇。心性真空。生灭从念。岂不知念为所缘。犹未明心必不灭。盖以久在迷中。心已成想。以想缘心。心同想谢。离想徵见。见露想穷。故分別之余。犹留根性以待发明。虽对现云暂。更历陈年亦如现在。观身迁谢。念念不停。观河宛然。童耄无异。对境晓了。匪落思惟。回忆分明。岂劳诵习。故知众生佛性。只在目前。忍见如来涅槃。瞥入心念。乘分別之弗及。指现量于当时。暂尔回头。旷劫如昨。更穷颠倒所在。以究遗失之由。始知见闻之性。惑于色空。不可言悟。而不生灭心。仍居身内。岂得非迷。一臂无殊。各称倒正。全潮已错。谁论浮沤。于此不觉。妄意承当。则常住心地。但为所悟。而现领法音。祇是能缘。能缘之分別。既无自性。则所悟之心性。必有所还。岂知八种差別。尽属世间。而八种见精。终非汝外。前尘是物。汝见非他。知觉不杂于无情。我汝仍分于隔体。各自徧周。见中岂分内外。亦无断续。空体不定方圆。说理极其详明。语证犹存分量。若指所悟为是。必以能缘为非。是非历然。物我难化。物中徵见。先绝所悟之心。是尽无非。又穷能悟之识。大道无私。非二乘之可议。三摩自住。須大智以能言。华相本空。菩提悉徧。是非俱遣。但一文殊。一二两亡。孤悬妙觉。苟非深彻法源。鲜不惑为神我。更若徘徊四种。将復误作因缘。第一义谛。即在世间诸相之中。但一发明。当无別事。四义成就。迥出明暗通塞之外。若能见见。顿证菩提。欲知见所由悟。当识见所由生。见本性真。境从妄得。由妄见境。遂使明妙局于根中。知心无妄。顿令见精超于尘外。別业喻根。同分约器。根迷既豁。如赤眚之忽消。器量本空。若圆影之非故。真智无见。真理无尘。目见从今。见缘依昔。十方国土。尽是妙明。当处见闻。何曾虗妄。如来藏中。阴入皆真。真如性内。处界元实。性色真空。乃至觉明真识。本然周徧。亦随众生所知。从此发明。得未曾有。自信心精无外。不在身中。反观十界依空。含裹心内。恩切归元之感。愿深同体之悲。已获法身。希除细惑。人法之分別易捐。俱生之伏眠难见。犹須他请。以释同疑清净忽生。知觉明之妄立。同异互见。起含识之有为。世界既成。众生流变。因缘各遘。业果相寻。在觉明起灭之内。如阳焰翻波。处性觉妙明之中。似太虗常寂。悟元不藉。須信众生之觉性常如。迷岂有因。谁谓妙空之世界犹在。日明云暗。风动霁澄。虗空不动。诸相互流。观性元真。观相元妄。合妄成相。合性全真。真则惟妙觉明。一切皆非。真则随缘周徧。一切皆即。由是应俗应真。现凡现圣。大觉之赴感恒周。羣生之当念自满。全凭妙指。发本真音。破经卷于一尘。同海光而普印。始信妙觉本圆。无因自妄。必使狂性忽歇。胜净元周。了性空而不住生死。悟缘起而不住涅槃。三种相续。犹在梦中。一念熏修。暂出缠外。是皆不可功用而得。岂更復以戏论而成。所以发觉初心。先观因地。後当审除。此发明之见闻觉知。即究竟之常乐我净。但能审择生死。便可远契涅槃。不随虗妄。任运静深。现前清水。无俟去泥。毕至到源。岂踰纯净。惟是迷中之根性无知。缘尘生识。悟後之结处宜辨。讨贼寻媒。障分別于初心。融种习于後智。犹称方便。未拟圆修。解六同一。黏脱俱旋。除器观空。同异顿撤。知妙圆中之黏湛忽然。则胜义根之清净原在。暗明由见。迷妄乃昏。根知非尘。不循自脱。七种之体性坚凝。何待杵音始验。六门之知觉常妙。岂为寤寐所殊。妙性本净。明妄当知。解应结心。根尘无咎。性凭净力。理行相成。择根境之圆滞。借鑑羣机。悟直捷于修持。顿超权学。一切色法。皆聚于目。昔从见昏者今从见悟。十方音声。悉达于闻。不为耳碍者还以耳旋。旋闻归觉。顿转不住之机。空觉极圆。谁解现前之寂。此观音本证。已获圆通。文殊选根。首称方便。拣二十四圣。指三世一门。依悟圆修。决定惟二。循修起悟。无漏有三。行无虗假。断爱见之魔。心直如弦。成真因之地。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犹假神力。是以道场建立。加被凭他。然而章句妙微。契会由自。十方诸佛。从此出生。後世修行。不起于座。若欲发初乾慧地。毕竟先由渐次进增。更期满五十五心。然後圆成果地修证。是为广垂修范。舍此即涉邪途。苟得直捷悟明。亦自默符正观。靡有三业未清。六根未净。可作人天楷模。即此十因不涉。六报不交。宁免禅那差互。所以纯情入地。祇由一念之差。即或纯想升天。須知报满仍坠。研穷心识。极于四空。放荡沈迷。成于阿鼻。佛性流转。随念升沈。妄情匪他。如手反覆。但能识本自心。不循知见。便可随顺觉性。顿了圣情。三摩地中。得失俱泯。五阴尽处。境界不留。由初至终。从凡入圣。循顾所悟。不踰初心。非法眼之能窥。岂天魔之得便。若祇依教进修。由戒入定。苟不随时自觉。未免因胜生心。着境便落邪思。动念即为魔摄。至于生灭已灭。识性现前。误作菩提。亡失知见。別成诸论。不究妙圆。即使定性声闻。未许见性。得少独觉。远背涅槃。所以不由积累。直下心开。与此递历深禅。循致识破。同名乾慧。顿入金刚。彼由悟修。此乃修悟。修悟者先行布而後圆融。悟修者先圆融而後行布。悟则俱悟。互有异同。修则俱修。且分难易。顿悟者理虞差別。渐修者事涉淆讹。理之差別。乃在悟之失真。事之淆讹。常恐修多岐路。是以见性离尘。超分別而随缘自在。真心无妄。出是非以妙慧庄严。悟既精详。修应圆脱。行以理印。差別之义无亏。理以行严。根本之门靡踰。阴销次第。岂阂圆融。因界分明。不沦偏证。本觉净心。初无尘垢。妄想计度。始现色心。色因空有。触以离知。记非忘无。生岂灭尽。即使生灭已旋于湛中。入合弥彰于识际。故行阴虽尽。觉心难圆。二乘既误入于无为。初心犹错拟乎即色。悟理未圆。才趋解脱之门。适已成于厌境。迷情不尽。侈言非道之行。究必底於拨无。万法虽空。一真何住。三界之心已绝。现行岂滥俱生。千圣之眼既超。无身恐妨有事。所以同时啐啄。須还作家。无着真宗。未称尊贵。此经示堕。要先荡其识心。终至圆修。亦即蠲夫圣解。行於异类。始许同廛。谁非见者。谁非闻者。眼见非色。耳闻非声。全体大用。摄今古于当途。泯智绝愚。齐物我于劫外。犹属指踪。未当真诣。默而成之。不得其眹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首楞严直指总论  (终)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一


洞宗三十四世丹霞沙门 圅昰天然 疏


嗣法门人 今释澹归 阅


今辩乐说 较


首楞严此云究竟坚固者。大定之名也。自性真定。当念宁谧。不可破坏。无有时量。亦无出入。以体而言。含裹法界。大而无外。细入无间。绝相离见。故即佛顶为喻。佛之顶相不可见也。以因而言。十方如来。微密寂照。非智能知。非识能识。以修证而言。则自性真修。不落阶级。不借功勳。所谓了义。非不了义。以体大而言。故曰如来。以用大而言。故曰菩萨。合普贤行愿。无不具足于因果同时之极也。今一切众生。自性清净。各不自见。即凡庸之不觉。得大圣之湛圆。夫见即不大。譬全渤局于浮沤。大故不见。似一滴投于巨壑。此众生之大佛顶也。见即不密。声光泄于所知。密即不见。虗空本无窥处。此众生之如来密因也。见修非证。目前之法犹存。忘见为证。一真之量斯撤。此众生之修证了义也。见行不妙。谁知足为眼碍。妙行不见。始信解绝行成。此众生之普贤万行也。见即不定。境纷心目之间。定即不见。知泯繁兴之内。此众生之究竟坚固也。首标经目。极如来因果理行。不越众生自性清净各不自见之中。故悟为圆悟。修为圆修。自始至终。不堕邪外。圆觉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知其皆证。即非众生。若非众生。即亦非证。如来所为直取现前根性。以合于无是非是。岂声闻缘觉之所能搆欤。


△初序分。分二。初诸经通例。分二。初说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


世尊临般涅槃。阿难请问结集经首当置何语。世尊云。当置如是我闻一时。故为契经通例。如是指所说经。我闻谓阿难亲从佛闻。一时正说经时也。


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


室罗筏具云室罗伐悉底。此云丰德。以此城中。财宝五欲多闻解脱四皆丰足。祇具云祇陀。亦云逝多。此云战胜。波斯匿王太子生时。适当战胜。故以取名。桓林也。祇陀园为给孤长者以金布地。买置精舍。请佛说法。太子感动。并施林木。故当时竝称。


△二列在会听众。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


大有三义。一数多。二名重。三德胜。比丘此翻亦三义。一乞士。二怖魔。三破恶。千二百五十人憍陈那等五人。舍利弗目犍连师徒各一百人。三迦叶师徒一千人。耶舍长者五十人。略五人者。举大数也。漏有三。一无明。二欲。三有。阿罗汉亦有三翻。一应供。二无生。三杀贼。二乘应供。止於人天。大乘应供。通世出世二乘无生。止脱分段。大乘无生。并离变易。二乘杀贼。止穷四住。大乘杀贼。五住永尽。然此叹众。当是大乘。涅槃四依品第四人者。名阿罗汉。断诸烦恼。舍於重担。逮得己利。所作已办。住第十地。


佛子住持。善超诸有。


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故云佛子。华严叹众。住一切菩萨智所住境。护持诸佛正法之轮。诸有欲有。色有。无色有。处於诸有。不为界繫。故曰善超。


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首二句。孤山云。随刹现身。正容悟物。轮圆义。惟慤法师云。从佛受教。自证已圆。能演佛言。转化羣品。遗嘱蒙钞云。嘱法令传。嘱生令度。毗尼此云律。律法也。法有轻重开遮持犯。所以调伏自他也。三界欲色无色。即此严净。可为三界轨则。应身略有二。一大应。为十地菩萨。一随类应。为十二类生。其数无量。此经为阿难启教。度脱当时。实亦埀拔後世。使皆超诸尘累也。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須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此云鶖子。母眼如鶖。因以为名。摩诃此云大。目犍连此云采菽氏。上古僊人。常食菉豆。母是彼种。从外立名。神通第一。摩诃拘絺罗。此云大膝。即长爪梵志。以一切不受为宗。问佛负堕。遂投出家。富楼那此云满。父名。弥多罗尼此云慈。母名。连父母名。故云满慈子。須菩提此云善吉。亦云空生。解空第一。优波尼沙陀此云尘性。因观尘空得道故名。上首者为众纲领也。


復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徧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辟支一翻独觉。出无佛世。寂居观化而得悟者。一翻缘觉。出有佛世。奉佛指教。观十二因缘而得道者。无学果满取证。不復前进。声闻有学。未至无学。皆云初心。新发意菩萨。信满入住。亦云初心。属当也。四月十六日夏安居。至七月十五日安居竟。曰休夏。九旬中所有疑问。自过不知。一任僧举。曰自恣。菩萨具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又菩提翻无上智慧。埵翻大心众生。迦陵具云迦陵频伽。仙鸟名。其音和雅。喻佛音也。文殊师利亦云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云妙德。文殊表根本智。具择法眼。经中屡出。


上初诸经通例竟。


△二本经缘起。分四。初匿王请佛。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復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復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


波斯匿此云胜军。舍卫国王也。讳忌也。即先王昔年崩日。正当僧自恣。宫掖内庭也。长者德财俱备之称。居士守道寡欲之号。


△二阿难循乞被摄。


唯有阿难先受別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闍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於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須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婬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呪摄入婬席。婬躳抚摩。将毀戒体。


阿难此云庆喜。佛成道曰。适斛饭王忽报生儿。净饭王以此赐名。不遑僧次谓不在赴斋之列也。先於巳夏为上座。阿闍黎此云轨范。律制僧出。必从二师。此伏误堕之由。鉢多罗此云应量器。唯瓦与铁。体量合法。檀越此云施主。从无善心行施者。谓之最後。刹利此云田主。劫初时。人食粳米。各为封殖。推有德者以为处分。此王者之始。旃陀罗此云杀者。即屠脍。所谓无问净秽也。迦叶此云饮光氏。須菩提舍贫乞富。大迦叶舍富乞贫。均为如来所诃。谓偏贫多疑。偏富多谤也。城之濠堑曰隍。比丘辰巳应供。名为斋者。与众生接。不得不斋。摩登伽此云本性。後出家称性比丘尼。从昔号也。娑毗迦罗此云金头。苦行外道。师事梵天而得此呪。声闻无作戒体。从白四羯磨时发。属意。意变即毀。将者未然之辞。


△三勅文殊将呪往护。


如来知彼婬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呪。勅文殊师利将呪往护。恶呪销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如来不自宣说。而以顶光化佛说者。示一切神通。皆智用上事。而於无相体中不动不摇。默寓众生迷事。枉受驱驰。而於自性亦无得失。一回觉悟。復还本有也。文殊表根本智。以根本智能伏邪外。故勅往护。


△四阿难悲恨请修。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於时復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世尊尝云。我与阿难於空王佛所。发菩提心。阿难常乐多闻。而我常勤精进。故知空闻不如实证也。奢摩他此云寂静。三摩此云观照。禅那此云寂照不二。


总言则首楞严。分言则奢摩他三摩禅那也。盖由常住真心。常寂常照。寂照无二。即涅槃所谓定慧均等耳。声闻定多慧少。故不见佛性。十住菩萨慧多定少。故少见佛性。以此而知佛性之为定慧均等。常住真心之为寂照无二。当无二揆也。孤山尝以天台三观配之。觉范稍別。亦同此意。不与下文常住真心相符。此经指根性之迷。以復还性觉本有寂照。似与纯用功勳者不可同日而语。天如补注依前释。当为确论也。


上初序分竟。


△二正宗分。分四。初直示圆悟。分十二。初徵心。分八。初标常住流转之由。分四。初审发心。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於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瑠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麤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佛出净饭王。阿难出斛饭王。净斛同生。亦称同气。兄弟天伦也。诘心诘见。以为下文徵勘。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者。答见也。常自思惟者。答心也。如来相好。自足安平。以至顶相。共三十二。


△二分真妄。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性之觉了曰心。心之湛圆曰性。不知者心性无体。随顺不觉。此原迷真之故也。迷则随境分別而不自知。故有轮转。是称为妄。约真妄之由。盖欲指真心之所露唯根。妄心之相续唯识。故下文徵心。先穷分別之妄。後示见性之真。若从见性而悟藏心之无分別。始知分別全真。轮转非妄耳。


迷常住真心而为妄想。故终日住妄想。而不知为常住真心。涅槃所谓佛性流转五道也。今现在流转。而误以妄想为真心者。应观生死相续。在於何处。圆觉云。未出轮回。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曹溪云。前念不生是心。後念不灭是佛。故知念念生灭之非佛心。尚在轮回之非圆觉。妄想有性。更須知真智无体。一回决了。正未可儱侗真常耳。


△三勅直心。


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无上菩提即十方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然皆发明真性而得成就。故先标此。肇公云。直心者谓内心真直。外无虗假。贤首云。向理之心。无別岐路也。发心为始。究竟为终。於其中间。绝诸岐路。


众生日用。全身是妄。故如来特於现前提出直心。要在詶答中分明吐露。故下文得其由目观见。心生爱乐。遂乃七处徵穷。至於情枯智竭。然後反之能推。目前虽未究竟。亦自可因其所明以通其暗也。今人观此。尽谓能推之非我心。离尘之有全性。而不知冥心独照。犹为内守幽闲。移时失候。仍是离尘无体。执自所见。附会圣言。其为心言不直。岂可胜言。故知如来最初丁宁之非无旨也。


△四徵心目。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於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於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将何所见者。审见也。谁为爱乐者。审心也。如是爱乐用我心目者。总答心目也。由目观见心生爱乐者。分答心目也。尘六尘。劳即六尘汩扰。心为尘劳所依。如贼窝主。目为尘劳所引。如贼向导。此穷妄之源也。诸家皆分心属识。目属根。故有破心破目之异。愚谓破其迷。非破心目。下经云。是心非眼。则又何用择破耶。


方将发明真心。因根显性。而谓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者。何也。須知贼本子民。子民无识。误陷不良。心目亦然。真觉无性。迷於所明。根境区分。展转流浪。得其咎因。劳眚顿消。即此四尘。号清明目。心分別性。何异妙观。革面相从。贼元吾子。亦犹治不易民耳。


上初标常住流转之由竟。


△二执心在内。分四。初正执身内。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祇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十二类生。除空散无身相故。除土木无心相故。浮麤浮。別非胜义。五根俱具八法。能造四大。地水火风。所造四尘。色香味触。此指所造。尘污染义。


△二举现前约定。


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祇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堂在园中。林在堂外。此约境之内外。以伏见有次第。先见次观。又约见之先後。以伏在内之心。当先见内。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亦以起其讲堂户牖之答。取讲堂喻身。户牖喻根也。直解云。阿难执见由眼。故有因何有见之问。下经云。汝在室中。门能见不。便含是心非眼之意。


△三抚慰广示。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前已约定。以待後徵。此先抚慰。广标修门也。三摩提大般若云。世尊入等持王妙三摩地。诸三摩地皆摄入此三摩地。即此三摩提也。故曰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称性所起。福慧二严。还严本性。故云妙庄严。一门超出。无岐路。无等待也。


三摩提所云三昧总持。此三昧总持。具有如是根本差別。体大用大。十方如来。皆从此路获妙庄严。觉范以三摩提为但资变化。而妙庄严指为方便。所引法华妙庄严王。亦取身为异道。以明方便之旨。理固深玄。似非本经切要耳。


△四穷非内。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後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髮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此穷心非身内。故以在堂之身。喻在身之心。在堂之身。先见如来。而在身之心。不见身内。以此而知心非身内。亦有者设言其必无也。颇有者亦因其先见後瞩之语。是应有而出其终无也。纵不能见心肝脾胃。而爪生髮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又转难之。总以明其必不能见内耳。


上二执心在内竟。


△三执心在外。分二。初正执身外。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於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後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穷於身内。故疑身外。似理所无。然众生迷於境物。随缘飘泊。不能自主。比之执内。亦无优劣。


△二穷非外。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祇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別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一人之食。不能众饱。喻身心相外。则不相知。今以相知。穷非身外也。抟食即段食。谓有形段可抟也。宿预也。温陵曰。乞食归林。乃举现前方食之众。故曰我已宿斋。兜罗具云兜沙罗。此云霜。佛手柔輭。如兜罗绵。


上三执心在外竟。


△四计潜根。分二。初正执潜根。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瑠璃椀。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別。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


阿难以瑠璃笼眼。喻根笼心。不知眼见瑠璃。而心不能见眼。以眼非境也。下文自徵。


△二穷非潜根。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瑠璃。彼人当以瑠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瑠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瑠璃笼眼。实见瑠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瑠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瑠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瑠璃合。无有是处。


彼根随见。随即分別。是心眼相随。若能见眼。眼即同境。故不成随。若不能见。则心非潜根如瑠璃合上四计潜根竟。


△五开合明暗。分二。初正执开合明暗。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以有藏则暗。有窍则明。脱既不见内而能见外之难。仍是心在身内之说。


△二穷非开合明暗。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


阿难以见暗即为见内。是对眼则暗在眼前。不成为内。故又有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之难。不对无见。总以证成其见暗非内耳。


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前以对眼为外。不得成内。今纵许离外见之非。而以见暗成其内对。则见明亦应成为内瞩。故曰何不见面。内瞩不成。则内对非义。良以暗在眼前。不得成为见内。亦犹明在眼前。不应名为内瞩也。


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虗空。何成在内。若在虗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此又许其见面亦成内对。则唯心与眼。皆在虗空。既不成内。又非汝体。故又有如来见汝亦是汝身之难也。眼在虗空而知。则身应不觉。若谓身眼两觉。故又有一身两佛之难。此皆虗纵。以证见明必非内瞩。则见暗不成内对。


上五开合明暗竟。


△六随所合处。分二。初正执随合。


阿难言。我常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佛语本意。谓由阿赖耶识不觉妄动。变起根器。復由根器境界风动。转生识浪。今引惟取法生心生。以照下语。


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虽认思惟之体。然在迷中。不能自返。仍是缘虑。随合随有。则不合便无。此即缘虑之验。三处谓内外潜根也。


△二穷非随合。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八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復内出。为从外入。若復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十九界七尘皆喻有名无体也。復以内出外入。推穷所知之心。使之自觉。至後穷尽体觉。圣意自见。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心知非眼。虽免所见之难。而见是其眼。反彰迷根之过。故曰门能见不。正责其以见属眼也。此处已伏是心非眼之旨。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復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復徧体。为不徧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徧体
者。同前所挃。若不徧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前徵有体。但穷内外。此復穷一多徧与不徧。默示心根无二。使之直下自认也。若挃有在。不能咸觉。穷非一体。设能咸觉。则成多人。穷非多体。徧体同挃。谓如前有所之挃。不能成徧也。若不徧者。同时受触。不应同觉耳。


上六随所合处竟。


△七在中间。分二。初正执中间。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不在内。则内不见心。不在外。则外不见法。乃如来指示实相。此引以为不在内外。故应中间。


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復内无见。当在中间。


承上心不在内。故内无所见。亦不在外。则外不相知。今内无知。成内无见。而身心相知。显外非义。是当在根尘之中也。


△二穷非中间。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復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


处谓尘。身谓根。此分穷根尘。下乃兼穷。以责无体。身有中边。故曰在边非中。在中同内。此先穷根也。


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表者标物以显中也。东西南北。所见不同。则所表无定。心应杂乱者言中无所取也。


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於眼识。眼有分別。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


相宗分別根尘识之所缘起。非第一义。阿难认识为心。已在迷位。更谓根尘之中。益见差谬。


佛言。汝心若在根尘之中。此之心体。为復兼二。为不兼二。


以兼二不兼二。穷其不在根尘之中。使之自悟。谓此二中无有心体也。


若兼二者。物体杂乱。物非体知。成敌两立。云何为中。


物指尘。体指根。一知一不知。故云杂乱。知非不知。不知非知。故云成敌两立。两立则中无所表。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无体性。中何为相。是故应知当在中间。无有是处。


不成兼根。故非知。不成兼尘。故非不知。二义已非。失其所据。故曰即无体性。体性岂无。惟当自觉也上七在中间竟。


△八一切无着。分二。初正执无着。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昔见佛与大目连須菩提富楼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转法轮。常言觉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则我无着。名为心不。


金刚般若云。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彼无所住。即此一切无着也。不知而生其心一句着落。即以无所住为心。岂不错会。


△二穷非无着。


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別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虗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


目前一切现在。而所谓不着者。将以现在为有为无。此明不识本心。而欲一切无着。不可得也。世尊徵心所在。阿难不能自觉。即使一切无着。而於当下发明之旨。远若霄壤。而况能所终不能相夺耶。下意益见。


无则同於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龟毛兔角。言毕竟无也。承上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於兔角。何用不着。既有不着之相。岂无一切之心。故曰有不着者。不可名无也。夫心境不能互无。相见终非独有。故又反覆推明曰。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若能发明自心。则万象森罗。随所对现。不落有无。不则心外有法。茫然两头。着与无着。皆为剩义矣。


自无明发业而後。此心久已不安本位矣。所有见性。黏色而发。未发懵然。发已茫然。当发纷然。不经一回穷尽。宜乎其不能自返。所以必藉了缘也。住在身内。此众生通见。身外之疑。人皆谓拙。其以心包太虗。一切有情无情。均在
容现。此种见解。几希其不在身外者鲜矣。潜根窍穴。犹乎在内。思惟之体。随合而有。亦同在外。在中无着。内外无从。真可谓业识茫茫。无本可据。吾人於此。能不耸然。


上初徵心竟。


△二显根见。分十一。初恨多闻求诣真际。


尔时阿难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我是如来最小之弟。蒙佛慈爱。虽今出家。犹恃娇怜。所以多闻。未得无漏。不能折伏娑毗罗呪。为彼所转。溺於婬舍。当由不知真际所诣。惟愿世尊大慈哀愍。开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诸阐提隳弥戾车。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及诸大众倾渴翘伫。钦闻示诲。


真际即常住真心。欲诣常住真心。必由奢摩他路。涅槃明奢摩他五义。一能灭。能灭烦恼结故。二能调。能调诸根故。三寂静。三业寂静故。四远离。远离五欲故。五能消。能消贪等故。圆觉翻寂静。可以义括。一阐翻信。提翻不具。亦云断善根。隳坏也。弥戾车翻恶见。


△二放光表根性圆明。


尔时世尊从其面门放种种光。其光晃曜。如百千日。普佛世界六种震动。如是十方微尘国土。一时开现。佛之威神。令诸世界合成一界。其世界中所有一切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


前放顶光。表体无说。此放面门。表根性圆明内外无亏也。佛说妙法。有大因缘。则诸天魔梵。人与非人。或喜或骇。身心震动。故地应之。六者声形吼击起涌。一时开现合成一界者。国土本自开合。众生迷隔。佛以威神令之暂见。故知本国无异十方。惟大菩萨达法源底。还住本国。见闻不易。


将示二种根本。而先放光明。普佛世界。十方国土。一时开现。合成一界。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盖示生佛同一身土。而一则开合自由。一则根尘隔绝。纵观广狭自异。圆滞攸分。而身犹此身。土犹此土。所谓诸大菩萨皆住本国。合掌承听。知神化之忽移。悟乖违之岂实。不妨见还目观。色同对现也。杂华善财童子至弥勒楼阁。弥勒菩萨弹指门开。命善财入。入已还闭。见其楼阁广博无量。一切宫殿门闼。七宝严饰。所有过现未来诸佛菩萨。名字种族。修行寿命。无不备悉。自见其身。皆在其前。恭敬围绕。及徧观已。弥勒菩萨即摄神力。弹指出声。告善财言。善男子起。法性如是。如是自性。如幻如梦。如影如像。悉不成就。於是善财童子。自见其身。还在本处。夫善财所见。与此何异。及其起已。亦犹还住本国。合掌承听。故知法性如幻。闻见匪他。迷悟相倾。根性不坏。惟当自信耳。


△三示二种根本以別迷悟。


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业种自然。如恶叉聚。诸修行人。不能得成无上菩提。乃至別成声闻缘觉。及成外道诸天魔王及魔眷属。皆由不知二种根本。错乱修习。犹如煑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无始无明。熏习成种。故云业种。恶叉此云线贯珠。西域果名。三颗同蔕。喻惑业苦三。不相离也。声闻悟明四谛。厌有为法。缘觉观十二因缘。作流转还灭二种观。皆迷法界。与不入正教別有所循者。总名外道。圆觉云。知欲可厌。爱厌业道。舍恶乐善。復现人天。魔罗此云杀者。谓耽护欲境。恼害正修也。如来为此。特标二种根本。即在现前。开佛知见。学者所当憬然矣。劫此云长时。尘劫谓以微尘记彼劫数。


云何二种。阿难。一者无始生死根本。则汝今者与诸众生。用攀缘心为自性者。二者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则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由诸众生遗此本明。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抂入诸趣。


二种根本。皆自众生现前指出。如日用动转。与事物接。众生无识。以为自性。此生死根本也。須知元是菩提涅槃清净体性。不越现前分別明了。主张万缘。任运缘生。徒自遗背。以此遗背。虽日在菩提涅槃之中。常自惺惺。常自懵懂。所谓佛性流转也。菩提智果。涅槃断果。此二果德。在藏识中。不与妄染相应。故曰元清净体。是单指藏识真相。在动用中。谓之识精元明。为能肆应万物。故曰能生诸缘。既在诸缘。不能自觉。故曰遗。遗即与攀缘无別矣。华严云。不了第一义谛。故名无明。无明即不自觉也。此不自觉。不唯众生。凡在悟修。不与第一义相应。皆为不觉。不可不自省察耳。


审知攀缘之心。与生缘之心。无二无別。止争迷悟耳。迷则不能发挥诸缘。为缘所转。遂使识精元明常在终日而当下错过。是可知悟者之日用矣。庞居士云。日用事无別。惟吾自偶谐。偶谐之旨。当人自知。未易指注也。


△四缘见徵心。


阿难。汝今欲知奢摩他路。愿出生死。今復问汝。即时如来举金色臂。屈五轮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阿难言。见。佛言。汝何所见。阿难言。我见如来举臂屈指为光明拳。曜我心目。佛言。汝将谁见。阿难言。我与大众同将眼见。


前请欲诣真际。求示奢摩他路。故今牒示也。五轮指观佛三昧经云。一指端有十二轮现。轮端各有卍字。卍字点间。有千辐轮相。如来举臂屈指。语阿难言。汝今见不。是第一直指也。举臂屈指。现为阿难所见。故又曰。汝何所见。是第二直指也。既昧臂指。復提见者。故又曰。汝将谁见。是第三直指也。而阿难乃曰。我与大众同将眼见。已为当下错过。而復以见属眼。到此始供。


佛告阿难。汝今答我。如来屈指为光明拳。曜汝心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当我拳曜。阿难言。如来现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穷寻逐。即能推者我将为心。


汝目可见。而不自认。以何为心。而当拳曜。细味斯语。是犹欲即其迷以指悟也。不能於此豁然。而乃才起推寻。误当心性。虽非別有。前後茫然。不免更费商量耳。


△五指能推有体。分三。初斥能推。


佛言。咄。阿难。此非汝心。阿难矍然避座。合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当名何等。佛告阿难。此是前尘虗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


相即前尘。揽彼前尘。成於分別。曰想。此想不真。故云虗妄。迷中执此。误为元常。故云惑汝真性也。七处所詶。皆属所推。今才起即觉。乃是能推。宗镜云。能推是妄心。皆有缘虑之用。然非真心。又云妄心是真心上影像。愚谓此皆形容其迷中。未能当下觉了。号之缘虑。目为影像。而非別有真心在缘虑之先。影像之外耳。即世尊斥为前尘虗妄相想。亦责其不能当下觉了。观下经云。我非勅汝执为非心。益知迷则即子为贼。悟则即贼为子。无第二人也。


△二求开示。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佛宠弟。心爱佛故。令我出家。我心何独供养如来。乃至徧历恒沙国土。承事诸佛。及善知识。发大勇猛。行诸一切难行法事。皆用此心。纵令谤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离此觉知。更无所有。云何如来说此非心。我实惊怖。兼此大众无不疑惑。惟垂大悲。开示未悟。


承事诸佛。及善知识。行诸难行法事。此乃发菩提心边事。涅槃云。菩提之心。实非佛性。是无常故。乃至相续不断。名为修道。犹如灯焰。虽念念灭。亦能破暗。菩提之心。亦復如是。故知在迷位中。亦能发菩提心。既在迷位。未曾知归。虽非別有。祇名菩提之心。不名真心常住也。即使谤法永退。祇名阐提。亦非別有。此涅槃所以许阐提当有佛性也。


七处徵穷。一切攀缘。俱已顿尽。更承逼拶。才起推寻。忽然磕着。庆喜於此。若能瓦解冰消。纵復千咄万咄。直是无人承当矣。乃闻指良为贱。便生疑网。无上真性。翻成妄想。夫轮转岂属前尘。知归宁论涂路。故谓推寻未脱能所。犹未是如来所诃耳。


△三正示全性。


尔时世尊开示阿难及诸大众。欲令心入无生法忍。於师子座摩阿难顶。而告之言。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阿难。若诸世界一切所有。其中乃至草叶缕结。诘其根元。咸有体性。纵令虗空。亦有名貌。何况清净妙净明心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无生法忍。华严十忍品颂云。观察一切法。悉从因缘起。无生故无灭。无灭故无尽。此忍最为上。了法无有尽。菩萨住此忍。普见诸如来。同时与授记。斯名称佛职。师子座名。凡如来坐处。若牀若地。皆名师子座。清净妙净明心者定林曰。离垢而净曰清净。即垢而净曰妙净。亦即亦离。故曰清净妙净明心。清凉云。心性是一。谓心之性故。是如来藏。谓心即性故。是自性清净心。温陵云。一切因果。指十界正报。世界微尘。指十界依报。依正二报。因心成体。而岂人乃无心。同於土木。此经语意。本詶前文也愚谓实示一切前尘分別。悉无自性。唯心所现。故曰因心成体。所现唯心。故曰咸有体性。此湛然常住。所当自认。不应迷於前尘。妄同生灭。以伏下文离尘有性。即真汝心。离尘无体。斯为影事之旨。


若汝执恡分別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別有全性。如汝今者承听我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別。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別影事。


恡不舍也。觉观了知即能推之心也。色香等事。能牵内心而成业用。未牵之前。既牵之後。当牵之中。如云与空。云去云来。虗空常在。所谓全性也。因声分別。亦復随声有无。祇为未曾发明。声前声後。不得安住。即灭分別之见闻觉知。而幽闲内守。名为別缘。亦同分別。皆属影事。非得全性也。


我非勅汝执为非心。但汝於心微细揣摩。若离前尘有分別性。即真汝心。若分別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別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於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龟毛兔角言绝无也。同者犹如之辞。夫依心之尘难住。则缘尘之心茫然。即此茫然。便同兔角。以其无所据以为修证。同於断灭。非真断灭也。诸师指分別之心。以为与尘俱灭。但据其所谓全性者。舍分別而更有。不知其所谓分別者。舍全性而必无。迷悟暂岐。真妄同体。圣人復起。不易吾言矣。


此如来指人於色香味触中。而识其所谓全性也。离者拣別之义。谓於物我现前。拣別而得之。非远离前尘而绝诸分別也。迷全性者。附分別而暂见。分別同尘。以其同而灭之。其所谓全性者。亦冥然於无所觉知而已。故西域之冥初。此土之太极。不可语於见性者。非拣別於物我而得之者也。自以为灭分別者之为离尘。而不知内守昏默。其为前尘分別更细。愚先谓轮转岂属前尘。知归宁论涂路。正有见此。此所贵乎別有全性矣。


上五指能推有体竟。


△六显见性非眼。分四。初责多闻。


即时阿难与诸大众。默然自失。佛告阿难。世间一切诸修学人。现前虽成九次第定。不得漏尽成阿罗汉。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是故汝今虽得多闻。不成圣果。


九次第定谓四禅四空。加灭想受。前八凡外。第九无漏圣位。此云不得漏尽成阿罗汉者。以二乘罗汉。犹属权诱。即法华所谓非真涅槃也。按此当指大乘。大乘阿罗汉。乃是十地以後。故知二乘变易亦名生死。愚於尔焰。未见初心。皆为妄想。岂到真实。然则凡夫当下发明自性。殆非小缘。谬言担荷。过何可言。


△二叙障求示。


阿难闻已。重復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譬如穷子。舍父逃逝。今日乃知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世尊。我等今者二障所缠。良由不知寂常心性。性愿如来哀愍穷露。发妙明心。开我道眼。


二障谓烦恼障。所知障。烦恼分见思二惑。见惑乃作意分別。即後六结使。谓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思惑乃任运贪爱。即前四结使。谓贪瞋痴慢。所知障亦分取境法爱。取境乃不达外境惟心。见心外有法。法爱乃於所证不达性空。而生爱乐。皆能障自真心。不得常住。无财曰穷。无覆曰露。物不能碍曰妙。物不能混曰明。妙明是本觉。道眼是始觉。有决择之义。


△三放光表说。


即时如来从胷卍字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百千色。十方微尘普佛世界。一时周徧。徧灌十方所有宝刹诸如来顶。旋至阿难。及诸大众。告阿难言。吾今为汝建大法幢。亦令十方一切众生获妙微密性净明心。得清净眼。


华严相海品。如来胷前有大人相。形如卍字。名吉祥海云。智德洋广如海。盖物如云。若放此光。将出妙音。宣扬法海。光普佛界者。表如来藏心流出。徧灌诸如来顶者。表佛佛理齐也。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表各各性等也。清凉云。幢有五义。一高出。表三贤十圣位极故。二建立。大悲大智。建立众生及菩提故。三归向。大悲摄生。智愿摄善。归向菩提及实际故。四摧殄。如猛将幢。降伏一切诸魔军故。五灭怖畏。如帝释幢。不怖惑业故。本觉妙明。此妙非十地所见曰微。唯佛究尽曰密。明能自守。不与物类曰净。心既发明。自具择法。故曰清净眼。此詶前请。


△四正指见是心。分三。初以拳例眼。


阿难。汝先答我见光明拳。此拳光明。因何所有。云何成拳。汝将谁见。阿难言。由佛全体阎浮檀金。赩如宝山。清净所生。故有光明。我实眼观。五轮指端。屈握示人。故有拳相。


初徵拳相。意在因手。以伏例见必因眼。乃带言曰。汝将谁见。始终不离直指。而阿难仍曰。我实眼观。犹是以见属眼矣。阎浮树名。檀洲名。此洲有河。底出金沙。其色赤焰。比佛身金。胜常金也。


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阿难。譬如我拳。若无我手。不成我拳。若无汝眼。不成汝见。以汝眼根。例我拳理。其义均不。阿难言。唯然。世尊。既无我眼。不成我见。以我眼根。例如来拳。事义相类。


此以手例眼。以拳例见。盖为反出无手无拳无眼有见之旨。


△二示暗非见无。


佛告阿难。汝言相类。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无手人。拳毕竟灭。彼无眼者。非见全无。所以者何。汝试於涂。询问盲人。汝何所见。彼诸盲人。必来答汝。我今眼前。唯见黑暗。更无他瞩。以是义观。前尘自暗。见何亏损。


此实示无手之拳必灭。无眼之见非无。故以盲人见暗为喻。盖以明见不因眼也。


△三以灯例眼显见。分二。初疑覩暗非见。


阿难言。诸盲眼前。唯覩黑暗。云何成见。


阿难不知暗亦前尘。若无见精。谁知暗者。


△二喻暗光无异。指见是心。


佛告阿难。诸盲无眼。唯观黑暗。与有眼人处於暗室。二黑有別。为无有別。如是。世尊。此暗中人。与彼群盲。二黑校量。曾无有异。阿难。若无眼人。全见前黑。忽得眼光。还於前尘见种种色。名眼见者。彼暗中人。全见前黑。忽获灯光。亦於前尘。见种种色。应名灯见。


有眼无眼。覩暗元同。则眼开灯现。观色岂异。盖欲以灯喻眼。但能显色。而见暗见明。是心非眼。下文自明。


若灯见者。灯能有见。自不名灯。又则灯观。何关汝事。是故当知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阿难虽復得闻是言。与诸大众。口已默然。心未开悟。犹冀如来慈音宣示。合掌清心。伫佛悲海。


此直指见性即心。将知一切根尘。何曾局碍也。破色心论云。以彼梦中。於无色处。则见有色。於有色处。不见色故。益信一切根尘。皆自心现。山青水绿。岂作他观。夜暗昼明。何人境界。圣凡无別。事理全彰。而诸师乃分显真破妄。渐明究示。恐非当日圣意尔。


光从胷涌徧灌诸如来顶者。示佛佛同一心法也。旋至阿难及诸大众者。示圣凡无二心法也。人同此心。心同此见。见同此眼。眼同前尘。尘有明暗。眼有亏全。所以显见非暂无。是益知心本常住耳。故总而言。则心达於见。见寓於眼。眼显前尘。悟者之内外圆脱。即迷者之根境胶黏。胶黏而後有圆脱。所谓迷以起悟。圆脱而後知胶黏。所谓悟以达迷。如来法喻。如数黑白。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此上六显见性非眼竟。


△七徵客尘二义。以出主空显见。分三。初如来问悟因由。


尔时世尊舒兜罗绵网相光手。开五轮指。诲勅阿难。及诸大众。我初成道。於鹿园中。为阿若多五比丘等及汝四众言。一切众生。不成菩提及阿罗汉。皆由客尘烦恼所误。汝等当时因何开悟。今成圣果。


佛初出家。王遣五人追侍。三父族。一阿鞞。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利。即摩诃男。长者之称。二母族。一阿若多。此云解本际。即憍陈那。此云火器。其先事火。即以为姓。最先解法。故云若多。二迦叶。此云饮光。佛
成道後。在鹿园中。三转法轮。说苦集灭道四谛。客尘即指集谛。分別烦恼。麤动如客。俱生微细如尘。皆烦恼障。此当时所说。今客尘但喻身境。然身即根身。境即器界。审知根身器界。一如客尘。则烦恼所知。同时顿尽。借小镜大。不可拘例。下文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便是此意。盖直指主空。以斥从前遗失真性。认物为己。更无別有耳。


△二述悟客尘二义。分二。初述客义。


时憍陈那起立白佛。我今长老。於大众中。独得解名。因悟客尘二字成果。世尊。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涂。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


德长腊高。故云长老。最初闻法。佛问解不。如云已解。故曰独得解名。俶作也。动也。装束也。裹也。身境变还。刹那不住。诚如旅泊。遄往靡停。谁为主人。甘受流转。观化知归。晏然常寂。


△二述尘义。


又如新霁。清晹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虗空寂然。如是思惟。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佛言如是。


霁晴霁也。晹日也。隙光照空。尘相易见。尘徧法界。空性不摇。心在根境。妄见纷纭。见妄不纷。性空自尔。


上二述悟客尘二义竟。


△三以动静显见。分三。初轮掌开合。徵见常住。


即时如来於大众中。屈五轮指。屈已復开。开已又屈。谓阿难言。汝今何见。阿难言。我见如来百宝轮掌众中开合。佛告阿难。汝见我手众中开合。为是我手有开有合。为復汝见有开有合。阿难言。世尊宝手众中开合。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佛言谁动谁静。阿难言。佛手不住。而我见性尚无有静。谁为无住。佛言。如是。


以手有开合。反形见无开合。以手有动静。反形见无动静。开合动静。此以喻境。


△二飞光徵见无动。


如来於是从轮掌中飞一宝光在阿难右。即时阿难回首右盼。又放一光在阿难左。阿难又则回首左盼。佛告阿难。汝头今日因何摇动。阿难言。我见如来出妙宝光来我左右。故左右观。头自摇动。阿难。汝盼佛光。左右动头。为汝头动。为復见动。世尊。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佛言。如是。


以头自动。反形见性无动。此乃指身。故下有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之责。


△三正示见性无有动静卷舒。


於是如来普告大众。若復众生。以摇动者名之为尘。以不住者名之为客。汝观阿难。头自动摇。见无所动。又汝观我。手自开合。见无舒卷。


此因阿难之明。并示大众。若復众生。审知摇动为尘。不住为客。则知在身在境。两无颠倒。又以头手现前发明。使无疑惑。然後总责其遗失之过。下文自明。


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性心失真。认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自体空寂。不能自见。而妄认四大。是以动为身也。牛有兔无。皆非法性。实相现前。而反滋妄计。是以动为境也。此凡夫我执难破。二乘法想尚存。所为念念生灭。常计无常。不觉失真。无常计常。终成认物。故世尊总斥为遗夫真性。颠倒行事。轮回是中。自取流转。


上章以尘显见。以见显心。今乃言此见之本常住。此见之元不动也。众生日用。与一切境憧憧往来。而不能安住者。非我心之水无住也。心不是客。心不是尘。从来久矣。心迷於客。心迷於尘。亦从来久矣。迷则不能自认。客去与去。尘摇与摇。念念生灭。甘同流转。所谓以动为身。以动为境。而不知客中有主。在动不摇。曾无一念还观自得。又安得其不颠倒行事。终其身而不自觉也耶。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直指卷第一

音释


淼  (音杪水渺茫貌)。    晃  (黄入声光耀也)。    眚  (生上声目病)。    啐  (音翠鸟食也)。    谧  (音密安也)。    撤  (音辙除也)。    臊  (音骚膏臭也)。    儱侗  (儱音垄侗音同未成器也)。    椀  (与盌同)。    挃  (音质擿也)。    懵  (音梦不明也)。    隳  (音灰)。    矍  (音钁遽视貌)。    拶  (贊入声排迫也)    恡  (音吝悭也)。    谬  (缪去声差悞也)。    昱  (音育日光)。    赩  (音隙大赤也)。    俶  (音束)。

 

 
楞严经直指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10/1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严经直指科文 下一篇楞严经击节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