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涅槃部疏

TOP

涅槃经治定疏科(十)
2014-01-22 11:49:3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893次 评论:0

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十


钱塘沙门释 智圆 撰


○三习解除惑用(二)
初叙意分科
二此即下随文释义(二)
初明如来习解已满故不与世诤(三)
初观解
二论义(四)
初番(二)
初问
二答(三)
初唱十法
二列十法
三结不诤
二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明有
二明无
三番(二)
初问(二)
初正作相违问
二结佛有颠倒
二答
四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第三下随释(三)
初明观与不观为常无常之本(二)
初总明观与不观(四)
初明三漏是所观境
二出能观人
三出不能观者
四双举二人
二单明观者(二)
初单出人
二广明其人(二)
初总(二)
初正明观漏
二自能勤修
二別(二)
初正明观漏(三)
初观因(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二观果报
三观轻重
二能自勤修(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二正明常无常果(二)
初不从烦恼生得常果
二从烦恼生得无常果
三结所属之人(二)
初结得常果是如来
二结得无常果是凡夫
三结成不诤之用
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
○二明诸菩萨等观解除惑(二)
初叙意分科
二初出下随文释义(四)
初观漏体(三)
初番(二)
初问
二答(三)
初欲漏(三)
初出体
二引证(二)
初指所出
二但明下辨同异
三结名
二有漏(三)
初出体
二简异欲漏
三结名
三无明漏(二)
初出体
二能生诸漏(三)
初唱
二释
三结
二番(二)
初问
二答(三)
初唱两章门
二释(二)
初互因果
二互增长
三譬结
三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先明下随释(三)
初唱有两无明
二释两无明(二)
初内无明
二外漏
三结两果
二观漏因(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四)
初外因
二内因
三为观得道
四引证
二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譬
二合
三观漏果(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就报下随释(二)
初报果
二习果
二番(二)
初分科
二问意下随释(二)
初问(二)
初略(三)
初唱有无漏果
二明智者断果
三问断无漏果
二广(三)
初唱有无漏之果
二云何言断
三问云何言有
二答(二)
初分科
二言身下随释(三)
初举因果互说(三)
初唱如来有两种说
二明世人之说
三出如来之说
二明无漏无果
三明无烦恼果(二)
初明断惑
二明修道
四结观智
○三单明生善用(二)
初分科
二缘起下随释(二)
初番(二)
初问(三)
初缘起(三)
初法
二譬
三结
二正问
三结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初歎下随释(三)
初歎问
二合前譬
三结能修之人即佛性力
二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佛答下随释(二)
初总答(二)
初譬
二合
二別答(二)
初总別分科
二观五下随文释义(二)
初观五阴(二)
初悬示经意(二)
初示不观色识所以
二於三下示开行阴所以
二观中下随文正释(四)
初观受(二)
初分科
二初观下随释(四)
初观受体
二观受因
三观受果
四修道
二观想(二)
初约阴简示
二观想下随文释义(四)
初体(二)
初分科
二初问下随释(二)
初正观体
二问答(二)
初问(二)
初叙异解(二)
初数人
二论家
二故迦下明今释(二)
初依经文显义
二佛或下示总別相摄
二答
二因(二)
初正观因
二问答(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
三果
四修
三观欲(四)
初体
二因
三果
四修
四观业(四)
初体
二因
三果(二)
初分科
二答中下随释(二)
初正解四业
二问答料简(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
四修
二观十二因缘(二)
初悬谈义旨(三)
初例有四段(二)
初依经例示(二)
初疏主例示
二治者助显
二以此下推义斥谬
二十地下对明三四(二)
初他经唯三
二此中下今文有四(二)
初标示长出
二苦之下点示所以
三然此下四句相生(二)
初对经辨示(二)
初约句正辨(二)
初各开四句
二即应下结数示经
二但九下研详去取(二)
初研详正辨(二)
初准理唯十一
二但出下结集安十二
二今此下对经结示
二夫相下正示相生(二)
初标示仪式
二且作下依式广明(四)
初烦恼四句
二业四句
三有四句
四苦四句(二)
初正示四句
二文云下悬示下文
二就观下随文正解(四)
初体(二)
初分科
二初正下随释(四)
初明因果相生(二)
初正辨相生
二结十二义
二观五道皆苦
三观三界皆苦
四观八苦
二因
三果
四修
○二歎经(二)
初分科述意
二初问下随文正解(三)
初正就教歎(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第二下随释(二)
初歎
二答(二)
初广举二十五譬
二结指涅槃
二就行歎(二)
初分科叙意(二)
初分科
二此有下叙意(二)
初标
二言下释
二初明下随文正释(二)
初明道品(二)
初分科悬叙(二)
初科分经文
二庄严下悬示名位(三)
初两家异释
二观师双弹
三天台下疏主和会
二就初下依文正释(二)
初正明道品体(三)
初明真解为是(四)
初明三十七品为梵行之宗
二明离道品则不得果
三结是
四释是之意
二明有漏则非(二)
初分科
二问意下随释(四)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
三番(二)
初问
二答(二)
初明向无漏故非倒
二明唯一心非梵行
四番(二)
初问
二答
三还结真是
二明道品因缘(二)
初悬示体性(二)
初总示
二婆下別显(二)
初依婆沙标示
二约道下历道品分別
二此文下分科正解(二)
初分科
二此第下随释(五)
初列名
二明体(二)
初分科
二答中下随释(二)
初问
二答(二)
初赞问
二正答
三释义(二)
初释欲为根本(二)
初释(二)
初答
二譬
二料简(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
二释触(二)
初总示文意
二文云下別释净相(二)
初牒文徵难
二而今下引义解释(二)
初牒义
二有二下解释
三释摄受
四释增(二)
初唱
二释
五释念(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六释导
七释胜(三)
初法
二譬
三合
八释实(二)
初举定伏非实
二正明智断是实
九释毕竟(二)
初分科
二而文下随释(二)
初明四沙门果犹非究竟
二正明得大涅槃乃为究竟
四约法(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随释(三)
初约法
二约人
三就譬
五料简(二)
初分科
二初復下随释(二)
初问
二答
二明十想○
三就佛歎○
○二明十想(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随释(二)
初问
二答(三)
初总标(二)
初标
二列(三)
初定体示位
二大品下对辨异同
三但此下约文显义(二)
初分科
二古来下随义(二)
初前六明观行(二)
初別主对(二)
初标对
二言厌下示义
二通相成
二後四明出离
二解释(二)
初分科
二言二下随释(三)
初別解六想(二)
初问
二合(六)
初无常想(二)
初标
二释(二)
初麤
二细
二苦想
三无我想
四食厌想(二)
初分科
二文中下随释(三)
初正明
二论义
三结成
五不可乐想
六死想(二)
初分科
二文云下随释(二)
初大期死
二念念死(二)
初问
二答
二总歎六想
三略标四想
三总结
○三就佛歎(二)
初分科
二灵味下随释(三)
初总标
二正歎
三结歎
○二陈如品摄邪(二)
初题目(二)
初正释题目(二)
初华梵翻名
二其义下对告所以(二)
初为四益故对告
二若作下为付法故对告
二开善下分文不同(二)
初古师分节(三)
初开善
二光宅
三兴皇(二)
初別破光宅
二总评诸师(二)
初评开善
二言有下评光宅
二今明下今家分节(二)
初对古师示义(二)
初明用义通收
二欲为下和古师异解
二今明下对前品分章
二本文(二)
初分科叙意(二)
初分科
二修行下叙意
二初明下随文释义(二)
初正结观行(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随释(二)
初正辨观行(二)
初正明经意(二)
初标示列章
二一化下依章显义
二他解下破古显今(二)
初破古释佛无色心(二)
初第一师(二)
初古义
二今释
二又一下第二师(二)
初明佛无色心(二)
初古义
二虽引下今斥
二又言下明佛无阴名(二)
初古义
二此亦下今斥
二夫法下显今义佛有色心(二)
初示义斥古
二若作下约圆总结
二总结褒贬
二破诸邪说(二)
初分科
二谋议下随释(二)
初缘起(二)
初谋议(五段经)
二求角力
二正破(二)
初总标
二此是下随释(十)
初第一外道(二)
初叙宗分科
二初定下随文释义(二)
初论义(四)
初定义宗
二受定
三正难(二)
初分科
二初明下随释(三)
初非佛义
二正难(二)
初难令同无常(四)
初难
二难
三难
四难
二难非但无常亦无乐净
三取意结
四通释(二)
初分科叙意(二)
初正示经文
二所下示不答意
二今先下随文正释(二)
初答正难(二)
初答第一难(三)
初通释文旨
二此二下別解二十五谛(二)
初对百论辨同异(二)
初正辨
二问下释疑(二)
初正明
二如庄下引例
二五业下约现文示旨(三)
初对百论重辨二根
二但此下约异解別示性谛
三於中下牒余文通显义旨
三准彼下重示竝尽意
二答第三难
二答结难
二归伏(二)
初分科
二随释(六)
初请
二说
三述
四印
五归
六许
二第二外道○
三第三外道○
四第四外道○
五第五外道○
六第六外道○
七第七外道○
八第八外道○
九第九外道○
十第十外道○
○二第二外道(二)
初叙宗分科
二然问下随文释义(二)
初论义(四)
初番(二)
初难
二答
二番(二)
初难
二答
三番(二)
初难
二答
四番(二)
初难
二答(二)
初叙意分科
二次文下随文释义(三)
初法说
二举三病三药譬(二)
初释蜜能治冷
二又譬下释病中无药(二)
初旧师
二庄严
三招提
三举果譬
二归伏
○三第三外道(二)
初辨人分辨
二然佛下随文释义(四)
初缘起
二破执(二)
初分科
二此下随释(二)
初立宗(二)
初正释
二今问下料简(二)
初问
二今谓下答
二正破(二)
初分科
二此初下随释(二)
初正破前三(三)
初破徧(四)
初定彼义
二正破
三佛更逐破
四便逐破
二破一(二)
初分科
二此下随释(八)
初番
二番
三番
四番
五番
六番
七番
八番
三破作(六)
初番
二番
三番
四番
五番
六番
二別破余三(二)
初叙意分科
二以正下随文释义(三)
初破见者(三)
初正破
二救
三重破
二破受者
三破知者(二)
初明执
二正破
三论义(二)
初叙意标科
二此光下随文释义(五)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
三番(二)
初问
二答
四番(二)
初问
二答
五番(二)
初问
二答
四归伏(四)
初请佛说
二领旨重说(二)
初领旨
二重说(二)
初诫
二说
三获解责相
四出己所解(二)
初自述
二佛命
○四第四外道(二)
初分科
二初此下随释(三)
初缘起
二论义(五)
初番(二)
初立义
二佛破
二番
三番
四番
五番
三归伏(三)
初请说(二)
初请
二佛答(二)
初答
二牒执非之
二领解重徵
三委陈己解
○五第五外道(二)
初叙意分科
二此即下随文释义(二)
初论义(四)
初番(二)
初委明六十二见(二)
初引二解
二今文下贴今文
二而此下破古不了经旨
二番
三番
四番(二)
初重责见说
二佛广答(二)
初正答
二反责出相
二归伏
○六第六外道(二)
初分科
二初番下随释(二)
初论义(二)
初番(二)
初问
二答
二番(二)
初问
二答
二归伏(二)
初解新故(二)
初引古释(二)
初正破二释
二又云下汎引一解
二明今解
二文云下释余文
○七第七外道(二)
初分科
二亦以下随释(三)
初缘起
二论义(二)
初开问端
二正论义(二)
初科分
二於释下随释(二)
初问法(二)
初问
二答(二)
初许
二正答三种十种(二)
初双释
二双结
二问人
三归伏(二)
初分科
二佛今下随释(四)
初请述
二佛许
三述巳
四请出家
○八第八外道(二)
初辨名分科
二初执下随文释义(二)
初论义(二)
初执(二)
初科分悬示(二)
初三师分经(二)
初通叙三师
二但分下今家去取
二诸师下诸家叙义(二)
初诸师对弘广立流来义
二观师约据现文明因缘义(二)
初约三义破诸师(二)
初据佛答非问始
二据现文明行业
三据解释非问始
二纳衣下约因缘示正义(二)
初立义徵文
二解此下数论异解
二初难下随文正释(四)
初难因缘义(二)
初分科
二此牒下随释(二)
初领旨而非
二难烦恼(四)
初领旨
二双难(二)
初分科
二初两下随释(二)
初两定
二两难
三两结
三別难
四总结
二立自性义(二)
初立自性义
二证成前义
三重难正义(二)
初非佛旨
二作难
四重立自性(三)
初復次
二復次
三復次
二破(二)
初对问辨异(二)
初标三异
二释三异
二初答下随经正解(八)
初答第二破自性
二答第三破其证义
三破第四中七事(七)
初事
二事
三事
四事
五事
六事
七事
四追破第一(二)
初对问辨示(二)
初明外问经有四科
二而此下明佛据正难为答
二此下下随文释义(三)
初答身在先难(二)
初双非
二正答三难
二答一时五难(二)
初分科
二随释(三)
初明一时
二明前後(二)
初章安正解
二荆溪添释(二)
初点示义门(二)
初示破执兼权
二实而下明实无前後(二)
初正明实理
二贵在下结示经意
二此两下结示枢要
三更取意答(二)
初略释
二旧说下广释(二)
初叙旧略斥
二但明下据义广明(二)
初简示正义(二)
初据经取义
二若依下引他证成(二)
初引他去取(二)
初取二家用义
二其余下去诸师所解
二得言下证成今义(二)
初证义徵文
二故此下结示所用
二彼前下结示文意
三答烦恼在先难(二)
初分科
二但此下随释(二)
初牒彼难
二正破(二)
初正破(二)
初明读文不同
二然下示因缘有异
二取意破
五重破第二五大性难(二)
初总示经意
二此中下依计辨义(二)
初示前双
二示後双
三又水下随释难词(二)
初约二难立义
二而今下以难释文(二)
初作芰角释文
二又解下作例难释文(二)
初示难势
二竝意下释难意
六破第五
七破第六
八破第七(二)
初正示现文
二又不下出不答第八意
二归伏○
○二归伏(二)
初正释经文(二)
初泛求解
二正归伏
二夫破下示用药意(二)
初疏主正示(二)
初总叙不定次第二意
二初起下別示不定次第二相(二)
初示一期用法次第
二今大下示今经随机不定(二)
初正示今经
二初後下结例诸教
二治者助释(二)
初正释(二)
初该收八教
二此义下结示徧破
二於十下结例
○九第九外道(二)
初分科
二彼无下随释(二)
初论义(二)
初叙意
二其本下正释
二归伏
○十第十外道(二)
初悬谈示意(二)
初他师明异前九章
二今明下疏主约同前化外
二就文下分文正释(二)
初分科
二此下随释(四)
初顾命阿难(二)
初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初说下随释(二)
初众魔为乱(二)
初众说为乱
二神通为乱
二阿难受乱
二更论义(二)
初分科
二初问下随释(二)
初问(二)
初出菩萨自能流通
二问阿难独蒙顾问
二答(二)
初分科
二此具下随释(三)
初具述本缘
二现前称歎(二)
初歎八事不可思议
二歎希有
三正答二问(三)
初总示答旨
二长寿下对前释妨
三文云下随文略解
三正命阿难(二)
初示梵本未周
二今就下分文释义(二)
初随释经文(二)
初分科
二第一下随释(五)
初佛命文殊
二如来说呪(二)
初点示字音
二然新下引同类位(二)
初引同显阿难位高
二彼经下徵文示十地有畏(二)
初徵文正示(二)
初据今迹示义
二然阿下明久本同迹
二若不下反显释成(二)
初反前致问
二故人下引他答释(二)
初约应释义
二如来下结况同前
三文殊奉命
四魔王发心
五阿难致敬
二但古下追示呪义
四兼化須跋(二)
初分科
二随释(二)
初缘起(三)
初告阿难
二阿难奉命
三相随而来
二论义(三)
初科分叙意
二就前下随文正解(二)
初论业行(二)
初分科
二第三下随释(四)
初求听
二佛许
三问佛(二)
初据问意略明
二有业下简邪正再释
四佛答(二)
初分科
二此下下随释(三)
初难彼邪说
二责其邪师
三为明正义
二论解脱(二)
初示正义
二述己自陈
三重责
四答先调心
五重破(二)
初通释文意
二其中下別释恶身
三归伏(二)
初科分叙意
二此初下随文正解(四)
初请说无想之法(二)
初请
二答(二)
初略
二广(二)
初分科
二答中下随释(二)
初请
二答
二时众得益
三須跋悟道(二)
初正释现文
二应有下明经未尽(三)
初明梵本未来
二开善下古今伤劝(二)
初开善哀幸
二今经下今师劝勉
三居士下引经证阙
四須跋出家(二)(文在後分)
初正分此品(二)
初成道(三)
初求
二听
三证(四)
初圣果现证
二悔责往[亿-音+(天*天)]
三感佛恩深
四劝请少住(三)
初请住
二不住
三悲恼
二入灭(六)
初因佛不住須跋入灭
二因佛欲灭大众起悲
三因众起悲说过劝舍(三)
初劝修正智以止哀情
二毀生死过多令人厌舍
三歎菩提绝过令物趣修(二)
初能证绝过引物同归
二明所证难思唯佛智境界
四因須跋入灭拂迹显本(三)
初显須跋本迹
二序已化终
三结歎(二)
初对无缘以兴歎
二对有悟以称善
五因赞其本劝供其迹(二)
初正劝
二受劝
六因其迹用以显本深(四)
初为物变现
二物覩发心
三灭迹归真
四起塔利物
二此下下悬示文旨
○二化周掩迹用(二)
初叙章段
二於四下正分经(四)
初将灭付嘱(三)
初将灭付嘱(二)
初将灭付法
二将灭付人(三)
初外学入道
二内众犹迷
三嘱令善教
二将灭遗教(三)
初正明遗嘱(二)
初通教四事以住法僧(四)
初阿难举教以增悲
二阿泥止悲以劝问
三阿难止悲以致问
四如来因问以教示(二)
初歎其能问
二显巳能答(二)
初前三住僧
二後一住法
二別显佛德令住佛宝(二)
初別说佛德(二)
初明供养之物不通余用以显佛德独绝无双(二)
初问
二答
二明供养之福以少均多则显佛身生灭无二(二)
初二问答校量
二一问答结难
二教人供养(三)
初教供养(五)
初教荼毗(二)
初问
二答(二)
初举凡类圣先示轨则
二歎轮王堪为轨则(二)
初歎轮王
二明圣过凡(二)
初歎德
二教轨仪
二教起塔(二)
初起佛答
二因辨余三(三)
初举三以令起
二阿难谓无福而致疑
三如来以有益故劝
三教荼毗处(二)
初问
二教
四教起塔处(二)
初问
二教
五教分舍利(二)
初问
二教均平
二请供养
三止多许少
二大众增悲
三如来劝抑(二)
初叙意
二於下分经(三)
初止众悲
二劝众问
三歎众净
三将灭现身(二)
初结前生後
二於中下正分经文(三)
初益物现相(二)
初略(四)
初现胷臆
二普放光
三举因显果
四三反示众
二广(二)
初正现相
二劝修
二覩相获益
三事讫復常
二正陈灭事○
三灭後荼毗○
四分形益物○
○二正陈灭事(三)
初入灭方便(二)
初如来入禅(三)
初次第入出(二)
初入出
二说法
二问入出(二)
初入出
二说法
三超入出(二)
初入出
二说法
二众覩生恼(二)
初阿难悲
二大众悲
二正入灭(二)
初示灭
二正灭
三感物增悲(二)
初感无情(六)
初双树形消
二十方地震
三大山崩倒
四巨海奔腾
五断流无照
六风惊木摧
二感有情(二)
初序物悲(三)
初诸天悲恸
二阿难闷绝(三)
初问楼豆
二楼豆答
三现悲相(二)
初通举悲相
二随人別显(四)
初梵王(二)
初长行叙悲相
二偈颂显悲情
二帝释(二)
初长行叙悲相
二偈颂显悲情
三楼豆(二)
初长行叙悲相
二偈颂显悲情
四阿难(二)
初长行叙悲相
二偈颂显悲情
三大众增哀
二明辨供(三)
初大众
二拘尸
三诸天
○三灭後荼毗(三)
初荼毗前事(三)
初入棺掩迹令物兴供(二)
初凡众献供障別隐通但拘尸故(三)
初问阿难荼毗法则
二帝释答令依轮王
三依法设则(三)
初严办供具
二举圣入棺
三三移圣棺(二)
初力士〔偏意三〕故不前
二欲色诸天申供
二圣棺昇空障通隐別普利一切(二)
初叙意
二文又下分经(二)
初入城(二)
初入城现奇
二覩相兴供(二)
初一切众
二三界天
三楼豆
四香神
二出城(四)
初歎地灵
二序时满
三香水浴身
四缯叠缠体
二出棺现相令物起悲(悬科)
三入棺潜形令物增歎(悬科)
二正荼毗(二)
初昇楼显灭
二灭火现奇(二)
初灭火待他(二)
初宝火先灭(二)
初明所灭
二明能灭
二迦叶後至(三)
初覩相知灭
二为灭而来
三为来兴供(五)
初遇华增悲以不食
二迦叶衔悲以献供
三迦叶说偈以叙悲如来恩深以现足
四迦叶礼足以说偈如来化讫以掩足
五大众覩相而重悲是故重申於供养
二灭火显自(二)
初凡火外灭(五)
初四炬不然
二迦叶述意
三三烧不然
四迦叶重述
五大众悲礼
二圣火内然
三荼毗事讫(二)
初竞起哀声
二争收舍利(二)
初贪故取
二举过劝舍
三知过生悔
○二分形益物(二)
初三牙別去
二余众共分(二)
初众偏取楼豆不听(三)
初众人欲争
二楼豆抑止
三覩相生悲(三)
初长行
二偈颂赞
三偈後供养
二楼豆许分众人等取(二)
初出舍利
二正分舍利(二)
初抱痛而去(二)
初分绵[叠*毛]
二分舍利(三)
初初严设而往
二共礼而来
三如法分布(三)
初入城
二次守诸器仗呪师
三分布舍利(二)
初简无缘(二)
初对传文辨异
二若从下就所表解释
二分有缘(梵文未来)
二衔悲而去


大涅槃经治定疏科卷第十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10/10/1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涅槃经玄义文句 下一篇涅槃经会疏条箇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