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部 | 大乘宝积部 | 大乘大集部 | 大乘华严部 | 大乘涅盘部 |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 大乘单译经 | 大乘律 | 小乘单译经 | 小乘阿含部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 小乘律 | 大乘论 | 小乘论 | 宋元续入藏诸论 | 西土圣贤撰集 | 此土著述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乾隆大藏经 -> 此土着述

TOP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八十卷】(第二十卷 - 第三十九卷)(四)
2016-08-11 08:57:3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601次 评论:0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一 践十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 译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述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初来意者总有五义一为答前第二会初十藏问故二前明正位今依位起行故同梵行品三前约位别行今辨始终通行故四前明成位行今辨净治彼行故同十地中信等十行五前自分究竟今辨胜进趣後同上明法准问应在十回向後今此辨者略有二义一云藏有二义约蕴摄义在十行後约出生义在十地前义通二处问答互显一云回向无别自体但以能回前行为其自体今十藏既为十行胜进亦为回向胜进故回向後无别胜进此即前後互举显义方[备-用+冉]然明法品及第五回向皆有十藏随三贤异故不相滥又前是胜进所成後是一位之果今通为胜进故意旨不同(准问下释上问前却妨二义通之然明法下会差别有二义释初以位拣前明法即胜进所成者是胜进家果故故经云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二总持不忘无尽藏三决了诸法四大悲救护五种种三昧六满众生心广大福德七演一切法甚深智慧八报得神通九住无量劫十入无边世界无尽藏後是一位之果者以是第五廻向之果故经云菩萨住此廻向得十种无尽藏所谓见佛无尽藏於一毛孔见阿僧只诸佛出兴於世故等其中名有同者亦复优劣有异)。


二释名者藏是出生蕴积之义谓一藏内体含法界故摄德出用一一无尽寄圆显十即带数释也。


三宗趣者十藏为宗摄前生後得果为趣。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


四释文中大分四别第一唱数显同二徵名列异三依名广释四总叹胜能今初三世同说显胜令遵。


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慙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二何等下徵名列异藏如前解信等对藏皆持业释心净名信制止名戒崇重贤善为慙轻拒暴恶为愧餐教广博为闻辍己惠人为施决择诸法名慧令心明记为念任持所记为持巧宣所持为辩各有业用(各有业用者如信以能除不信浊为业戒以遮防破戒蔽为业惭以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愧以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闻以能破无知为业施以止悭为业慧以破痴为业念以治忘念为业持以治忘失为业辩以治於謇讷为业)然念慧及戒慙愧等五皆当体为性余五行用立名此约随相若就融通皆顺法界之行良以法界性自清净离过等故随义说十然约随相前九自利後一利他通皆具二。


信为行本故首明之依信离过慙愧庄严戒行光洁上三离过之行余皆进善进善之首必藉多闻如闻而行唯福与慧念使增明持令经久辩以利他故前七即七圣财慧为正导故终辨之次二守护後一积而能散。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


第三依名广释十藏即为十段信中有四谓徵名释相结名辨益辨益一种唯初七十余之七段文但有三今初段中初徵可知。


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释中分三初明信相次若菩萨下明信力三此菩萨入佛下总结信成今初也十句为四初三三空信所执无相谓情有理无名空空亦无相空无相故无所愿求次三信依他无生一缘起无作二不实故无能所分别三无体故无所依次三信圆成无性一广无边量三胜故无上三深不可越(初三三空等者意以前九别约三性後一总融前中即依三性信无三性此初信所执遍计所执性云无相者即相无自性性二依他无生无生即生无自性性三圆成无性无性即胜义无自性性)後一总信三性无生如初会辨则十皆无生并通三性如一无生观但信依他无徧计人法自然之生性则是无性圆成余例此知(後一总信三性总融前九文中有三一指前即第二经清净功德眼自在天王得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无功用行解脱门广如前说则十皆无生者一即空是无生义二无相是无生义三无愿是无生义四无作是无生义等并通三性者此有二义一空等通三谓遍计空依他空圆成空等乃至三性难超越二无相无生无性亦通三性下疏依徒义作一重云如一无生若作无相应云但信依他无遍计之相则是圆成之相若信依他无自然之性则悟圆成之性是故结云余例可知)。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盘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第二明信力中二先正显业用後徵释所由今初文有十句徧从前十前十并成此十若类例辨初二於胜上法不怯次四广多法不怯一所化众生二即化法三是化处四化之所归後四宽远法不怯若克文取义以後十句逆配前十谓由信法无生故於佛法不怯佛法以无生为体故佛难超故众生无尽故法界无边故虚空无依故涅盘无分别故过去之因不作果故未来之法无可愿故现在之法即无相故入劫无障碍以即空故此十皆深广难思(若尅文取义者上但当文通释今对前别释经)。


何以故此菩萨於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


二徵释中先徵意云何以深广难思菩萨闻而不怯释意云以於深广皆坚信故文分为二初总後别总云一向信者无犹豫故坚者异说不坏故所信谓何即佛智慧智慧何相无边无尽然通二义一广无边涯竖不可尽二无二边之偏同真性之无尽。


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盘今入涅盘当入涅盘。


二十方下别释初释前意十方无量是无边义已现当入是无尽义言得菩提是自证义出世入灭是应现义法无边故佛智无边一佛之智尚不可尽况横徧十方竖该三际菩萨於斯广远坚信不移宁有法耶。


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


二彼诸下释第二意闻深不怯谓已得今得菩提而不增当得未得而不减已出今出而不生已入今入而不灭当出而不进当入而不退现得出入而不近在於已当而不远照穷万法而无知顿寂诸相而不舍以寂照之体如如超戏论故但以世俗文字数故说有三世非菩提涅盘有去来今菩萨既坚信於此宁闻深而怯耶(已得今得菩提者此下即就前广无边涯之经以辩离二边之偏释後意文四一约真如本无增减等二寂照下寂照契如绝戏论故三但以下暗引净名证成四菩萨既坚信下结成不怯)此二叚释文具前十句难思之法如文详之。


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


第三总结信成於中二初一句总牒信成谓由明达佛智无边无尽故称此成信。


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着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


二得此信下显成信之益亦是正显成相有十一句前七行体坚牢初句为总二内心不杂故不退三外缘不沮故四不染相故。


五有正慧故无慧之信长无明故静法云梵云阿慕罗匿陀此云不从根生谓无生之信无根生故经本云常有根本者译人不审阿字没在上句翻无为有於理背也此或应尔今以理通二义无违无根语慧之体根本约慧之用亦犹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故无本者即是根本(此或应尔下三会通言或应尔且许昔解後今以理下引例会通)六顺同古圣故七安住菩提心故。


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


後四摄德无尽一护已成性二复长新解三顺如生善四不滞有无。


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


三是名下结。


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四菩萨住此下辨益易知。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


第二戒藏文三。


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


释相中二初列十名後随牒释初中十戒皆通三聚取其相显初但饶益有情後一律仪中八通三约遮过罪皆菩萨律仪但为救护等即是饶益摄善可知为显此十皆通三聚故释後一复显三聚。


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


二牒释中十戒为十皆先牒後释初饶益者菩萨本意故首明之。


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


二不受中文有二意一不受邪戒谓鸡狗等二三聚宿成动不踰矩(谓鸡狗等者涅盘二十四云菩萨摩诃萨受持禁戒不为生天不为恐怖乃至不受狗戒鸡戒牛戒雉戒乃至是名菩萨修大涅盘是第三戒又十住毗婆沙论第三明秽土中多诸外道有持牛戒者鹿戒者狗戒者鸟戒者象戒者释曰此皆外道所持恶禁戒通由二因生此妄计一由天眼见有众生从鸡狗等即生天上故二由非理寻思妄生此计婆沙一百一十四有二外道一名布剌拏憍雉迦受持牛戒二名頞剃剌罗栖你迦受持狗戒二人异时徃佛所种种爱语相慰问已时布剌拏先为他问此栖你迦受持狗戒修道已满当生何处世尊告曰汝止莫问复再三请佛以慈心告言谛听受持狗戒若无缺犯当生狗中若有缺犯当堕地狱闻佛语已悲泣哽咽不能自胜世尊告曰吾先告言止不须问今果怀恨时布剌拏白言世尊不以此人当生狗趣故我悲泣然我长夜受持牛戒或恐将来亦当尔耶唯愿大慈为我宣说世尊告曰准前狗戒此等皆由不了真道婆沙又问云云何受持猪戒牛戒狗戒名无缺犯答一如牛法一如狗法名无缺犯)。


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


三中唯为菩提及众生故非如难陀之类(非如难陁难陁之缘甚长而人多闻正明其性多欲染着孙陁罗佛方便诱之至於天上见诸天女端正姝丽过其本妻见诸天男皆有天女独於一处见有天女逈异姝丽而无天男问佛佛令自问彼女答言我夫主即佛弟难陁难陁答言我身即是女言难陁为僧身披袈裟闻已便求剃落持戒本为贪着天女而持禁戒故阿难识之如羝羊相触将前而更却汝为欲持戒其事亦如是身虽能持戒心为欲所牵斯业不清净何用是戒为意云如羊本拟向前如汝欲生天上受欲而更却後如汝持戒故业不清净)。


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謟诈不破净戒故。


四中涅盘云何故持戒为不悔故何故不悔为欢喜故乃至为得大涅盘故(涅盘等者即第二十七师子吼言何因缘故受持禁戒佛言为心不悔何故不悔为受乐故何故受乐为远离故何故远离为安隐故何故安隐为禅定故何故禅定为实知见故何为实知见为见生死过患故何为见生死过患为心不贪着故何为心不贪着为得解脱故何为得解脱为得无上大涅盘故何为得无上天涅盘为得常乐我净故何为得常乐我净为得不生不灭故何为得不生不灭为见佛性故是故菩萨性自能持究竟净戒疏家但至涅盘已为究竟故略後三後三即涅盘中事故)。


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盘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於戒。


五中有四非者违也一不违制立不同调达二不违涅盘不取相故三不违律仪具足持故四不违利物不恼他故(不同调达者佛说四依为除比丘四恶欲故调达加一为五谓加不食酥盐鱼肉复皆尽形寿说虽有同本意不善故四分律第四卷云调达以五邪法诱诸比丘尽形寿乞食为一尽形寿着粪扫衣为二尽形寿露地坐为三尽形寿不食酥盐为四尽形寿不食鱼及肉为五不违涅盘者非涅盘经以无相持顺寂灭故)。


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於戒学诸呪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於戒。


六有二意一非为欲恼众生先须持戒二非为欲成净戒逼恼众生如杀马祀等(一非为欲恼众生者如欲禁龙曾闻罗汉持戒而能遣龙遂即持戒是也如马祀等者即百论中外道计杀马祀天得生梵天即逼恼於马谓为戒等)。


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着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


七中戒正见邪故名为杂定有定无为断常杂观缘性离非有非无则名为持又无烦恼之杂真出离矣(定有定无者今律学者多计为有禅学之者说戒如空定有着常定无着断此为邪见杂於正戒观缘性离者观缘之相不坏坚持缘戒性空故不起迷倒)。


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於戒。


八中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五邪之一已见净行又如十住论说一者矫异二者自亲三者激动四者抑扬五者因利求利大同前引智度论说今文即矫异也(又如十住婆沙论说一矫异者谓有贪利养故行十二头陁作如是念他作是行当得敬养我作是行亦或得之为利养故改易威仪二自亲者为有贪利养故至檀越家而语之言汝等如我父母兄弟姊妹亲戚无有异也若有所须我能相与若有所作我能作之不计远近来相问讯我住此者正相为耳为求利养贪着檀越能以巧辩牵引人心三激动者谓有不计贪罪欲得财物现於贪相语檀越言此衣鉢尼师坛好若我得之则能受用若人能随意施者此人难得又有谓檀越言汝家羹饭饼肉香美衣服又好若常供养我我以亲眷必当相与四抑扬者谓贪利养故语檀越言汝极悭惜尚不能与父母兄弟姊妹妻子亲戚更有谁能得汝物者檀越愧耻俛仰施与又至余家语彼人言汝有福德受人身不空阿罗汉等常入汝家与汝坐起语言欲令檀越必谓我是大阿罗汉五因利求利者谓有以衣鉢及僧伽梨尼师坛等资生之物持示人言此是国王及施主并余贵人将来与我令其檀越心中生念王及贵人尚供养彼况我不与因以此利更求余利故以名也)。


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於戒。


九中不轻毁者无行经云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念彼人久久亦当得道问涅盘云见破戒人应当摈黜诃责举处当知是人得福无量岂不违於无行此经答略有三义一此经约自行涅盘据摄众二此经约根未熟护恐增恶故且摄受涅盘约根熟者慈心拔济故应折伏三彼约慈心此约轻毁故不同也。


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婬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


十中释内分二初明律仪十善众戒之本故偏明之广如二地二菩萨持此下双明二聚摄菩提善益众生故。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慙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於慙。


第三慙藏释相中二先标章二谓彼下别释今初然慙愧相别诸说不同涅盘云慙者羞天愧者羞人慙者自不作恶愧者不教他作慙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瑜伽四十四亦云内生羞耻为慙外生羞耻为愧大同涅盘後解成唯识云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慙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愧俱舍亦同若无慙愧但翻上慙愧谓不羞天则是无慙余可例知(惭愧相别者双释惭愧两章之通别言涅盘云惭者羞天等者即南经第十七耆婆为阿闍世王说也经云天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天愧者羞人是名惭愧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名为畜生成唯识即当第六论云云何为惭依自法力崇重贤善为性对治无惭止息恶行为业谓依自法力尊贵增上崇重贤善羞耻过恶对治无惭息诸恶行释曰言自法者於自身生尊重增上於法生贵重增上二种力故崇贤重善此是惭相论云云何为愧依世间力轻拒暴恶为性对治无愧止息恶行为业谓依世间诃猒增上轻拒暴恶羞耻过罪对治无愧息诸恶业释曰谓依世间他人讥毁及自羞恶法而不作等名依世间诃猒增上有恶者名暴染法体名恶於彼二法轻有恶者而不亲拒恶法业而不住由此增上对治无愧息诸恶业论又云羞耻过恶是二通相放诸圣教假说为体释曰此会显扬说羞耻为二相者是通相耳从通假说为体实是崇拒等是别相故下疏云是二通相俱舍亦同者即彼第二疏根品之中偈云无惭愧不重於罪不见怖释曰不重贤善名为无惭谓於诸功德及有德人无敬无崇无所忌难无所随属说名无惭即是恭敬所离对法云功德者戒定慧有德人者有戒定慧人也无忌难者无畏惧也不随属者不作弟子礼也於罪不见怖释无愧也为诸善者所诃猒法说名为罪於此罪中不见能招可怖畏果说名无愧翻上即是惭愧之相谓重贤善等大同唯识)若说羞耻为慙愧者是二通相今经多同唯识而以不相恭敬为二通相(若说羞耻下释二通相先依唯识已如上引後依今经以二文皆有不相恭敬故)。


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婬伤杀无恶不造。


二别释中分二先释过去作恶即无慙行二自惟下释而生於慙前中亦二初自念无慙。


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讐。


後一切下悲他亦尔。


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慙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慙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


第二正显慙相中初自念昔非耻佛知见现修慙相自惟即是内自羞耻(自惟即是内自羞耻者正同涅盘兼得唯识依自法力)。


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二是故已下决志断证文言去来现在行无慙者言总意别菩萨自惟昔过愍物三世常行故专心断除防已伏之再起为众生说则物我之兼亡。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慙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於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


第四愧藏释相中三初自念无愧而修愧行故云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即愧行也。


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讐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二又作下伤物无愧不觉苦集故云无知无见(不觉苦集者不知苦果不见集故)。


於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於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婬慾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於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於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三於母人下依顾世间而修愧行誓益自他(依顾世间即顺唯识意)於中初所愧境有智慧下顾他生愧即外羞也初因人後诸佛是故已下决志断证言不净之法者从婬欲生即种子不净母人腹中即生处不净成垢秽身即自相自性究竟发白意含究竟不净(从婬欲生者疏中先说五种不净一种子不净二住处不净三自性不净四自相不净五究竟不净即智论二十一说梵行品已广其相但自性不净即三十六物今当更说即涅盘十二圣行品云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一)毛(二)爪(三)齿(四)不净(五)垢秽(六)皮(七)肉(八)筋(九)骨(十)脾(十一)肾(十二)心(十三)肺(十四)肝(十五)胆(十六)膓(十七)胃(十八)生藏(十九)熟藏(二十)大便(二十一)小便(二十二)净(二十三)唾(二十四)目泪(二十五)脂(二十六)膏(二十七)脑(二十八)膜(二十九)骨(三十)髓(三十一)脓(三十二)血(三十三)膀(三十四)胱(三十五)诸脉(三十六)释曰远公不分其中骨有二脑有二脑连膜除二欠二膓有大小亦欠其一余处有胞则具三十六直就经文今具者复有分垢为一汗为一则秽字属汗亦具三十六)又垢秽形是内污秽不净处胎受生有苦触不净从婬欲生下劣不净若观待涅盘三界并为不净其五取蕴体是违坏不净上来烦恼亦是不净(又垢秽形是内污秽不净者然有二种一内二外论云云何依内污秽不净谓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痔肪膏肌髓脑膜涕唾泪汗屎尿如是等类名为依内释曰此亦三十六物也论外谓青瘀或复脓烂或复变坏或复[月*夆]胀或复食噉或复变赤或复散坏或骨或鎻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脓所涂或便秽处如是等类名为依外污秽不净二苦触不净论云谬顺苦受触为缘所生若身若心不平等受受所摄如是名为苦触不净三下劣不净者论云谓最下劣事最下劣界所谓欲界除此更无极下极劣最极鄙秽余界可得如是名为下劣不净四观待不净者论云谓如有一劣清净事观待其余胜清净事便似不净如待无色胜清净事色界诸法便似不净观待萨迦耶寂灭涅盘乃至有顶皆似不净如是等类名为观待不净五烦恼不净论云谓三界所有一切结缚随眼烦恼缠六违坏不净谓五取蕴无常无恒不可你信是变坏法是故静虑无色皆名不净释曰今疏随胜已略配竟但观所引论文自然明了)言诳三世佛者违本四弘誓断惑故余文易知。

 

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第二十一之一

 

音释


怯弱  (怯乞业切畏懦也弱而灼切劣弱也)。 谄诈  (谄丑琰切[佞-二+〦]言也诈侧驾切欺也伪也)。 瞋痴  (瞋昌真切怒而张目也痴丑知切愚也不慧也)。 憍慢  (憍举乔切恣也慢谟晏切倨也)。 [(夕*匕)/心]雠  ([(夕*匕)/心]於袁切雠市流切[(夕*匕)/心]雠谓[(夕*匕)/心]对仇雠也)。 面皱  (皱侧救切面皮皴皱也)。 欺诳  (欺去竒切谩也诈也诳古况切亦欺也)。 矫  (举夭切诈也)。 [按-女+(眉-目+贝)][烈-列+(里*出)]  ([按-女+(眉-目+贝)]必刃切斥也[烈-列+(里*出)]尺律切贬也)。 謇讷  (謇九辇切讷奴骨切謇讷言难也)。 頞  (乌葛切)。 矫  (举夭切诈也)。 脾  (频弥切土藏也)。 肾  (时轸切水藏也)。 肺  (芳废切金藏也)。 胆  (覩敢切连肝之府也)。 膀胱  (膀音旁胱音光膀胱水府也)。 痔  (丈里切隐创也)。 胮胀  (胮匹降切胀知亮切)。 青瘀  (瘀於御切青瘀病积血也)。 噉  (徒滥切噉食也)。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4/77/77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八十卷.. 下一篇大方广佛华严经疏钞会本【八十卷..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