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法华部疏

TOP

法华经演义(二十)
2013-12-13 14:13:3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701次 评论:0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二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天台教观 一松大师 讲录


清 东瓯释氏 晓柔广和 编定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若明此品之次第相生。总由如来既已一番付嘱流通。令诸菩萨随学如来之法。为之在在流布此妙法华经。所谓随学於苦行。当随学於神力。当随学於普门。如彼药王妙音观音者。然当来恶世之中。多诸烦恼障碍。若不假陀罗尼以为外护。则何由在在无碍而为流通也。故观音品後。有此陀罗尼品。乃是外护流通之文也。言陀罗尼者。乃是梵语。此云总持。以其总一切善。持一切义故也。又云遮持。所谓遮一切恶。持一切善。人天则遮三途之恶。持戒善之善。二乘则遮三界之恶。持谛缘之善。菩萨则遮三空之恶。持六度之善。若就今经而言。则九界三乘。七种方便之恶无不遮。诸佛所证。诸法实相。长远寿量之善。无不持也。然陀罗尼。或有用之以为治病。或有用之以为灭罪。或有用之以为护法。今则既非治病。亦非灭罪。正用之以为护法也。所以能护法者。良由诸佛证於诸法实相长远寿量之体。今从不思议体。而起不思议用。故能护持佛法。而消诸障碍。使得在在流通不绝也。


△品分文为三。初格量功德。二诵呪护持。三闻品获益。初二。初菩萨发问。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二如来答示三。初如来问。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甯为多不。


△二菩萨答。


甚多世尊。


△三正格量。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二诵呪护持三。初菩萨。二天王。三罗刹。若菩萨天王。护持佛法。诸经皆有。罗刹本是食人之鬼。恼乱人者。今有护持心者。乃是妙经之力。故转其恶心。而为善心。转其恼乱。而为弘护。故今经中。亦为之发愿弘护也。初为二。初药王。二勇施。初分四。初请说。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呪。以守护之。


言陀罗尼呪者。呪即华言。非梵语也。呪为呪愿。承呪之力。呪愿何等。即得如愿。故云呪愿。如世螟蛉。随得一虫呪谓类我类我。即成其子也。又如军中密令。违者不赦。又诸佛密语。即五种不翻之一也。


△二正说。


即说呪曰。


安尔。曼尔。摩祢。摩摩祢。旨隶。遮黎第。賖咩。賖履多玮。羶帝。目帝。目多履。娑履。阿玮娑履。柔履。娑履。叉裔。阿叉裔。阿耆腻。羶帝。賖履。陀罗尼。阿卢伽婆娑簸蔗毗叉腻。祢毗剃。阿便哆逻祢履剃。阿亶哆波隶输地。欧究隶。牟究隶。阿罗隶。波罗隶。首迦差。阿三磨三履。佛陀毗吉利祑帝。达磨波利差帝。僧伽涅瞿沙祢。婆舍婆舍输地。曼哆逻。曼哆囉叉夜多。邮楼哆。邮楼哆憍舍略。恶叉逻。恶叉冶多冶。阿婆卢。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句)


△三结叹。


世尊。是陀罗尼神呪。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毀此法师者。则为侵毀是诸佛已。


言若有侵毀法师。则为侵毀诸佛者。此陀罗尼呪。即是诸佛所说。则全呪是佛矣。今以此呪而护法师。则又全人即呪矣。故侵毀此呪所护之法师。则为侵毀此六十二亿之诸佛也。若侵毀一佛。罪尚无边。况侵毀如许诸佛。其罪甚重。而不可言矣。


△四赞述。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药王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於诸众生。多所饶益。


一善哉。赞其能以呪而护法师。一善哉。赞其能结歎所说之呪。若侵法师。则为侵佛。使一切不敢侵毀法师也。言於诸众生多饶益者。若法师得此护持。而能在在流布此妙经。则使一切众生闻之。而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了知如来所证长远寿命。故说此呪。而护法师。能令众生得丰饶利益也。


△二勇施三。初请说。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蔗。若鸠槃茶。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二正说。


即於佛前。而说呪曰。


痤隶。摩诃痤隶。郁枳。目枳。阿隶。阿罗婆第。涅隶第。涅隶多婆第。伊致柅。韦致柅。旨致柅。涅隶墀柅。涅隶墀婆底(十三句)


△三结赞。


世尊。是陀罗尼神呪。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亦皆随喜。若有侵毀此法师者。则为侵毀是诸佛已。


言亦皆随喜者。谓此呪是诸佛所说。若此呪拥护法师。则能说之诸佛。亦皆随喜耳。


△二天王二。初多闻。二持国。初三。初请说。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二正说。


即说呪曰。


阿梨。那梨。[少/兔]那梨。阿那卢。那履。拘那履(六句)


△三结赞。


世尊以是神呪。拥护法师。我亦自当拥护持是经者。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二持国三。初请说。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呪。拥护持法华经者。


△二正说。


即说呪曰。


阿伽祢。伽祢。瞿利。乾陀利。旃陀利。摩蹬耆。常求利。浮楼莎柅。頞底(九句)


△三结赞。


世尊是陀罗尼神呪。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有侵毀此法师者。则为侵毀是诸佛已。


△三罗刹五。初列名。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髮。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臯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


△二请说。


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三正说。


即於佛前。而说呪曰。


伊提履。伊提泯。伊提履。阿提履。伊提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泥履。楼醯。楼醯。楼醯。楼醯。多醯。多醯。多醯。兜醯。菟醯(十九句)


△四发誓。


甯上我头上。莫恼於法师。若夜叉。若罗刹。若饿鬼。若富单那。若吉蔗。若毗陀罗。若犍驮。若乌摩勒伽。若阿跋摩罗。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热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热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梦中。亦復莫恼。即於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呪。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如杀父母罪。亦如压油殃。斗秤欺诳人。调达破僧罪。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若夜叉等。举其能恼乱之鬼也。言如杀父母罪者。世间父母。祗生色身。如有杀父母者。其罪乃重。若一切众生。设有恼乱於法师者。其罪又不但如杀生身父母罪而已。今言如者。乃举其世间极重者。为例耳。


△五赞述。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旛盖伎乐。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酥摩那华油灯。檐卜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鉢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臯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一善哉。是赞其能说呪。以护法师。一善哉。赞其不但以呪为护。更能发愿为护也。汝等应当拥护者。重加劝勉。乃因其能护。更策进之也。


△三闻品得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闻品获益。如文可见。释陀罗尼品竟。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若推此品之来源。总由前来。已得陀罗尼。以为外护。则便可随学如来之法。而为之在在流通矣。既可随学如来之法在在流通。则应如妙音之神力。以普现色身三昧。随类弘经。乃至於王後宫。现为王妃之身。而说是经。令邪见众生转归正见。方显在在流通之騐。故有此妙庄严王本事品也。王名妙庄严者。以其因中。亦曾闻此妙法华经。而为修习。则能以如来庄严。而为庄严。则因中可名为妙庄严矣。若论果上。能成娑罗树王佛。乃即就其因行。预彰果德。亦可名妙庄严。庄严无他。唯以定慧。全定即慧。全慧即定。定慧之名虽殊。而其体是一。故名妙庄严也。本事如疏(云云)。


△品分文为四。初出其因由。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者。以彼佛宿昔因中。能修七觉净华之因。而得自在。故至果时。能证一心微妙三智。则能现身如云。说法如雷。圆音等解。悉得自在。即就其所修所证。能现能说。名之为云雷音宿王华智也。国名光明者。由彼佛自既能以三智圆照。又能令一切众生。亦以三智圆照。而使无明昏喑。悉能破除。故名其国。为光明也。劫名喜见者。以其能令一切众生。三智圆照。三惑圆破。则一切众生。莫不欢悦之者。故其劫名喜见也。


△二正明本事四。初出名。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


妙庄严者。义如题释。夫人名净德者。夫者扶也。谓能扶助宣化国正也。然彼虽现为女身。而实能破无明。证三德。不为五障所染。即染而净。故名净德也。二子一名净藏者。以其能破无明。生一切无上功德法财。故名净藏也。二名净眼者。以其能破无明。即父母所生肉眼。具有五眼力用。故名净眼也。是知夫人及二子。总就其能破无明。故皆名净。別就其能证三德。能生法财。能具五眼之用。故別名德名藏名眼也。然三人之三德法财五眼无不具足。但各举其一。以彰德名也。


△二叹德二。初叹其修菩萨道。


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离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


初明其二严。以其有大神力。故福德智慧。无不修耳。二檀波罗下。明其六度。言方便波罗蜜者。非十度中之方便。上般若是实智。今方便是权智。权实二智。总一般若度也。二慈悲下。明其四无量可见。乃至下明其道品。言明了通达者。於此助道品中。一一了知。无有疑滞。名为明了。一一廓彻。无有障碍。名为通达也。


△二叹其得诸三昧。


又得菩萨净三昧。


菩萨净者。此得三昧。即能三惑圆破。亦能令人三惑圆破。是则自行化他。皆能破惑。故名菩萨净也。


日星宿三昧。


日星宿者。日能照昼。星能照夜。得此三昧。自能具证权实二智。若以实智照理。则如日之照昼。若以权智鑑机。则如星宿之照夜。如是冥理鑑机。无不当者。皆由此三昧。故以名之也。


净光三昧。


净光者。以能破一切惑。能显一切智。故名净光也。


净色三昧。


净色者。能破无明。了达色即法界。而能普现色身。徧应十法界机。故名净色也。


净照明三昧。


净照明者。自能破无明。而显中道妙智。以此妙智。圆照一切。圆观一切。无不明了。故名净照明也。


长庄严三昧。


长庄严者。能以定慧庄严。而为庄严。全定即慧。全慧即定。长在定慧。无有昏散。故名长庄严也。


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悉亦通达。


大威德者。所有三惑。无不圆除。所有三德。无不圆证。故名大威德。所有三千性相。百界千如妙理。无不圆显。故名大威德藏也。


△三行化十。初彼佛说经。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欲引导等者。以其往昔因中。亦曾得闻修习此妙法莲华经。但为世间五欲所转。故堕於邪见。彼佛欲令其转邪归正。故言欲引导也。


△二请母往听。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雷云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侍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三母令劝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四子怨生邪。


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


△五母令变现。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心必净者。向着婆罗门法。心已不清净矣。今若现於神变。令彼得见时。自然生於希有之心。便可转邪归正。心得清净也。


△六子即现通。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涌在虗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於虗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虗空中。而復现小。小復现大。於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言种种神变者。即虗空行住坐等也。如是种种总不出十八变也。所以能如此现者。盖虗空及地水火风。性本周徧。是故楞严均称为大。由众生种种贪爱分別。故成隔碍。而不融通。今净藏净眼。已能破於无明。了知空是性空。地是性地。乃至风是性风。於五大之中。自能神而明之。通而变之。皆得自在。无有隔碍。所以虗空中。行住坐卧。及身上出水等也。


△七父生信解三。初合掌向子。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


得未曾有者。向着婆罗门法。彼婆罗门。纵有神变。不过一种二种。不能有此十八种变。今乃见此十八种不思议神变。故云得未曾有也。


△二子答父问。


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


是我等师者。乃答父汝等师为是谁之问。则师乃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我是弟子。乃答谁之弟子之问。则是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之弟子也。


△三父欲俱往。


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八子请出家二。初从母请求。二母听出家。初二。初直请。


於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於彼佛所。出家修道。


言我等为父已作佛事者。谓我等所以现生王家者。唯欲为父作佛事而已。今父已信解。而得转邪归正。则已为父作佛事矣。佛事既作。更无他事。故愿见许我等出家也。


△二说偈。


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诸佛甚难值。我等随佛学。如优昙鉢华。值佛復难是。脱诸难亦难。愿听我出家。


如优昙华等者。优昙华止明三千年一现。但为轮王应瑞。若佛出世。尚经一百八十劫。空过无有佛。所以值佛。復难於优昙华也。脱诸难亦难者。诸难即是八难。八难之中。有於佛前佛後。今得值佛。则诸难已脱。然不随佛学。虽脱犹未脱也。是故愿听许我等出家。以随佛学也。


△二母听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九愿时往听。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近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上母已听二子出家。今二子愿父母。亦同时往诣云雷音佛所。而亲近也。言善哉父母者。父向深着婆罗门法。今一见神变。即能转邪归正。亦欲见我等师。可谓善哉之父也。母能令我等现通化父。更听我等出家修道。可谓善哉之母也。初言所以者何佛难得值者是明愿父母时诣佛所之意。次又言所以者何等。是重明求出家之意。亦是释明母听出家之意也。


△十化功成就。


彼时妙庄严王。後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於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於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言净眼菩萨。於法华三昧。久已通达者。以其能圆见一切诸法。悉皆实相。全体法界。故随举一法。无非法界。随举一相。无非实相。是则法法皆真。相相皆实。而於诸法。悉能了达。无有障碍故也。净藏菩萨。通达离诸恶趣三昧者。此言恶趣。非局於三恶趣。即別教未登地前。皆名恶趣。故天台云。別教未登地已还。皆名邪见人也。而净藏菩萨。能了达偏邪皆中正。即历別恶趣。而是圆融善道故也。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而一切诸佛。所有三德秘藏。自能积集成就。故名诸佛集三昧。今净德夫人。得此三昧。故能知诸佛秘密之藏。秘密之藏无他。即三德秘藏是也。惟佛能证故云秘。众生本具故言密。具含三千故言藏也。言善化其父者。若直劝其往诣佛所。听受法华。则父王未必心生信解。而听其语。今先现神变令生信解。则不待言劝。而欲见汝等师。故云善化也。好乐佛法者。亦欲见二子之师。即好乐佛法之念也。


△四受化六。初见佛修供。二彼佛授记。三出家修道。四称赞二子。五彼佛述叹。六赞佛立愿。初五。初往诣作礼。


於是妙庄严王。与羣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後宫采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匝。却住一面。


△二佛为说法。


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三正申供养。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直百千。以散佛上。


以璎珞散佛上者。表所有因行。当尅果德。解颈等者。表因行从实相。发为百界千如之妙观也。


△四预彰表报。


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牀。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加趺坐。放大光明。


於虗空中等者。表因行从第一义空。而成就常乐我净之四德也。台中有大宝牀者。表四德总一不思议微妙大涅槃也。此皆表彼王。当来所证涅槃之体。敷百千万天衣。乃表从体起用也。衣有遮覆之义。表无缘慈悲。徧覆法界众生也。其上有佛趺坐放光者。表其当得佛果。坐道场时。而照明一切众生也。


△五作念希有。


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谓佛身希有者。此念天衣座上。放光之化佛也。若下文赞佛。方是赞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也。言第一微妙之色者。非三乘九界一切众生之所及。故言第一。相相无边。殊特尊胜。故微妙也。


△二彼佛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言助佛道法者。助即助护。亦即助宣也。佛号娑罗树王者。梵语娑罗。此云坚固。以其成佛之时。能以无缘大慈。徧覆法界众生。犹坚固树王之覆荫一切。故佛号为娑罗树王。以其成佛之时。三智圆证。三谛圆显。谛智全彰。纤毫毕具。故其国名大光也。以其所证妙理。广大高远。横穷法界。竪彻渊源。故劫名大高王也。


△三出家修道。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妙法华经。过是已後。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


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者。能以如来定慧而为庄严。名之为功。还令一切众生。亦以如来定慧而为庄严。化功归己。名之为德。既有庄严功德者。则无惑不破。而一净一切净。一切净一净。故言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也。


△四称赞二子。


即升虗空。高七多罗树。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初赞其能以神变。转我现在邪心。次赞其能为知识。发我宿世善根。此善知识。乃教授善知识也。


△五彼佛述歎。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见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於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此一如是。乃述其能赞二子神变转邪。一如是。乃述其能赞二子是善知识也。次大王汝见下。述其所未知。以彼但知其二子今日能为知识。而未知二子早已能修福慧。能愍念邪见。令得正见也。已曾供养诸佛。是明其已修於福。於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是明其已修於慧。愍念邪见众生。是明其已能愍三乘五教七种方便一切邪见众生。转归一乘究竟圆实之正见也。


△六赞佛立愿。


妙庄严王。即从虗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尔时妙庄严王。赞叹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於如来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我从今日。不復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言不復自随心行者。谓一向已来。随自心行。贪着世间五欲。自今已後。不復贪着世间五欲之境。故言不復自随心行也。不生邪见者。谓一向已来。起诸邪见。分別断常等相。今则不復执断常等。故言不生邪见也。不唯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亦不生憍慢等诸恶之心也。以上第二明本事竟。


△三结会古今。


佛告大众。於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光照庄严相菩萨是者。即是妙音菩萨。非別有此菩萨名也。以妙音相貌。第一端正庄严之者。前释迦如来。光照其身。而从东来。故言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此乃先前之前。彼品云。乃至於王後宫。变为女身。正显此耳。次是药王下。別叹二子也。


△四闻品得益。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於诸法中。得法眼净。


远尘离垢者。非止远离见思分別贪爱之尘垢。乃至远离无明昏暗之尘垢也。言法眼净者。名虽在小乘三藏。今是圆教初住。分破无明。而得法眼净也。盖借藏以明圆耳。释妙庄严王本事品竟。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若论此之一品相生次第。总由如来。说此一部妙法华经。在迹门。则如来之知见。诸法之实相。出世之本怀。大事之因缘。在本门。则长远之寿命。久已之证得。诸佛之智慧。三世之益物。如是之谈。非有大智者。不能了知。非有大行者。不能修习。是故始於文殊为发起。终以普贤为劝发也。所谓以智而成其始。以慧而成其终。而一经之能事可毕。故有此普贤劝发之一品也。言普贤者。行弥法界为普。位临极圣曰贤。行弥法界者。以能从法界之理。起法界之行。断法界之惑。证法界之德。就其所从所起所断所证。无一而非法界。故云行弥法界为普也。位临极圣曰贤者。以能分分显理。而显已将穷。分分进行。而进已将极。分分断惑。而断已将圆。分分证德。而证已将满。就其理将穷。行将极。断将圆。证将满。故云位临极圣曰贤也。菩萨者。自既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断法界惑。证法界德。是自利。復能令一切众生。亦依法界理。起法界行。断法界惑。证法界德。是利他。既能自利。復能利地。故称菩萨。言劝发者。有二义。一者劝即劝请。发即发明。劝请如来。重为发明妙法华经。如文云。唯愿世尊。当为说之。善男子善女人。於如来灭後。云何能得是经。而世尊为其说於四法是也。此即劝请发明之劝发也。二者劝谓劝导。发谓策发。劝导众生。深加策发。而修行此经。如文中明。我当攘其外难。教之内法。请以呪护。乃至未来於胜因近果。皆是劝导众生。深加策发。而修此经。此即劝导策进之劝发也。总之普贤等四字是人。劝发二字是法。人法兼举。成一品题。故云普贤菩萨劝发品也。


△品分文为四。初经家叙仪。二普贤劝发。三如来述赞。四众会得益。初二。初与众俱来。二到已申敬。初二。初与菩萨。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言神力威德名闻者。神名天心。通名慧性。此之天心慧性。本来凡圣一如。生佛平等者。由众生为无明昏暗所蔽。故不能显发。不得自在。今普贤菩萨。能依法界之体。而起法界之行。自能成法界之用。故神而明之。通而变之。而得大神通力。然此神通。乃全体而起。称性施设。不假造作。不劳移易。法尔任运当体无为之者。故言自在也。既得於自在大神通力。则自然惑无不破而有威。理无不证而有德。内既有威德。外则有名闻也。所经诸国普皆震动等者。盖普贤之从东而来。为欲流通此经。则自能令一切众生。破於无明。故以动地表之。成於真因。故以雨华表之。其有大机。则不待问。而为之演说。故以作乐表之也。前妙音之东来。亦是为欲流通此经。既其流通此经是同。则其所有之利益亦同。故表显亦復是同也。


△二与八部。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各现威德神通之力者。此之八部。既同随普贤。则各能修普贤之行。必能同得普贤之德。故亦能各现自在威德神通之力也。


△二到已申敬。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二普贤劝发二。初劝请发明。二劝导策发。初二。初菩萨劝发。


白佛言世尊。我於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来灭後。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佛名宝威德上王者。以彼佛具足出世所有一切功德法财。而无惑不破。无德不证。超乎三乘五教七种方便九界众生之上。於诸法中得大自在。故名宝威德上王也。遥闻说法华经者。此则心闻洞十方也。盖众生所有耳根。所有音声。元徧法界。但由无明之所固蔽。所有耳根。成於隔碍。於近则闻。远则不闻。所有音声。亦成障塞。於此则徧。彼则不徧。今普贤菩萨。则能依法界理。起法界行。能成法界之用。则所有耳根。自能徧闻法界。若夫如来。则已居究竟。智满断圆。则所有之音声。而不待言。自能徧充法界。故如来虽於此说经。而菩萨於彼国中。自能遥闻所说也。言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者。既上言遥闻说法华经。则如来本迹二门。既已说竟。而普贤亦一一已听闻之矣。今又言唯愿说之者。盖前之所说。若权若实。若本若迹。若教若行。或人或理。乃是依总而出於別。今欲如来揽別而成於总。使末世众生易为受持修习。故更劝请如来重为发明前来所说。故下之四法。乃是揽一部之別。成於四法之总。而此四法全收一部也。云何能得是法华经者。谓不知如何。而能依经生解。由解起行。从行而得入证。故言云何能得是经也。


△二如来答示三。初标举。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来灭後。当得是法华经。


成就四法当得是经者。谓汝问云何能得是经者。我今语汝。欲得是经。別无他法。若能成就四法。则便能得是经。盖四法若成。则全经已在。便可依之。而生解起行入证矣。故能成四法。必得是经也。


△二释成。


一者为诸佛护念。


为诸佛护念者。以其所明诸法实相之理境。长远寿量之证得。四十年前。曾未所说。乃十方世界。三世诸佛之所护持爱念者。既为诸佛护念。则其所诠之理。乃微妙不可思议。而理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後。成就初之一法。而为诸佛护念。则全人即理矣。故能得是经也。


二者植众德本。


植众德本者。此经所明。如来知见。诸佛智慧。乃是万德之基。众善之本。既为众德之本。则今经所明之行。乃不可思议。而行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後。成就此第二法。而植众德本。则全人即行矣。故能得是经也。


三者入正定聚。


入正定聚者。此经所明之定聚。乃大乘实相之定。而非外道之邪定。亦非凡夫之不定。故能入此之正定。而人是一。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後。成就此第三法。而入正定聚。则全经即人矣。故能得是经也。


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发救众生心者。此经唯明一大事因缘。欲令一切众生。咸得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而教是一也。若善男子善女人。果能如来灭後。成就此第四法。而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则全人即教矣。故能得是经也。


△三结劝。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来灭後。必得是经。


此四法总括全经。若能成就。则教行人理。无不皆圆。权实本迹。无不皆妙。故能必得是经也。


△二劝导策发二。初別明。二总劝。初四。初攘外难。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隐。使无伺求。得其便者。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着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茶。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言後五百岁等者。是发誓立愿。守护弘通此经之人。令得安隐。次言若魔等。是出其能恼乱魔鬼。初是能恼之魔。言若为魔所着者。乃是修行之人。而为魔所着也。由其修行之时。一念着欲。魔得其便。即为所着。既着於魔。亦欲恼乱於流通人也。若夜叉等。是能恼之鬼也。


△二教内法三。初行立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六牙白象王者。象有运载之力。表普贤所修法界之行。能运载众生进趣果海。白为众色之本。以所有法界之行。全由妙智为导。故以白表之。六牙表法界之行。不出六度也。总而言之。普贤菩萨。能於六度法门。莫不以一心三智。圆观圆照。运入其中。而成法界不思议行。自能任运流入妙觉果海。荷负一切众生。於诸法中得大自在。故乘六牙白象王。以为表显也。


△二若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復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於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復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前但读诵而已。此则能依经修习。而为思惟也。甚大欢喜精进者。今又见菩萨之身。故甚大欢喜。已倍復精进也。即得三昧及陀罗尼者。三昧是定。陀罗尼是慧。此乃即定而慧。即慧而定。定慧之名虽殊。而其体是一。故即得三昧之时。亦得陀罗尼也。旋陀罗尼。是旋假入空也。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是旋空入假也。法音方便陀罗尼。是旋空假入中也。此三陀罗尼。若在別教。则先空次假後中。历別不融。今是圆融不思议。一心中得。故旋空之时。则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乃至旋中之时。则一中一切中。无假无空而不中。故云得三昧等也。


△三三七精进二。初现身说法。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於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


言三七日者。乃是尅期取证。谓尅定三七日中。期於取证。故言三七日也。若於三七日中。果能依解起行。而得由行入证。则得所期。若不能入证。是谓失所期也。


△二说呪为护三。初请说。


亦復与其陀罗尼呪。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呪。


△二正说。


即於佛前。而说呪曰。


阿檀地。檀陀婆地。檀陀婆帝。檀陀鸠舍隶。檀陀修陀隶。修陀隶。修陀罗婆底。佛陀波羶祢。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萨婆婆沙阿婆多尼。修阿婆多尼。僧伽婆履叉尼。僧伽涅伽陀尼。阿僧祇。僧伽婆伽地。帝隶阿隋僧伽兜略阿罗帝波罗帝。萨婆僧伽地三摩地伽兰地。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萨婆萨埵楼驮憍舍略阿[少/兔]伽地。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句)


△三结叹。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三示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於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言正忆念者。若偏於空。偏於假。偏於中。则所忆念者。不得名正。今以实相为念。一念之中。即空即假即中。无復有偏。故名正忆念也。如说修行者。如经所说。而生於解。由解而行。由行而证。乃名如说修行也。为诸如来手摩其头者。以其能正忆念。如说修行。则自能成於胜因。胜因若成。则当尅如来之位。故为诸佛手摩其头也。


△四示近果二。初示书写功报。二示持诵功报。初又二。初正示书写。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於采女中。娱乐快乐。


△二转况持诵。


何况受持诵读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二示持诵功报。


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千佛授手者。由此经乃诸佛出世之本怀。一大事之因缘。故佛佛所同说。佛佛所授手之者。所以若能受持。则为千佛之所授手。既为千佛授手。则自能离五怖畏。不生恶趣。而生善道也。兜率者梵语也。此云知足。以五欲境知厌足故。然弥勒以居此天者。盖凡是如来出世。必示八相成道。而最初一相。乃是从兜率。而降王宫。今弥勒补释迦之处。当来成佛之时。亦必重垂八相。故居此天。於此天中教化一切。而菩萨下生时。则同时下生。或为菩萨之影响。或为菩萨之发起。或为菩萨之当机。故预居此天。教化一切也。弥勒有三十二相者。以其位居等觉。去佛不远。故亦有三十二相。但不无明昧优劣之分耳。已上別示竟。


△二总劝二。初正为结劝。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二立愿护经。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於如来灭後。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三如来赞述三。初总赞述。二別赞述。三通结成。初二。初赞。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


一善哉。乃是赞其能劝请发明如来重说此经。次善哉。是赞其能劝导策进令众生进修此经也。


△二述。


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令众生多所安乐利益者。劝请如来重说妙法。使揽別成总。令众生易为修习受持。又劝导众生。深加策进修行此经。皆所谓令多众生安乐利益也。言深大慈悲者。以其能竪则与拔十方世界众生之苦乐。故言深慈悲。横则能与拔十方世界众生之苦乐。故言大慈悲也。我当以神通等者。上普贤但言守护受持此经之人。人既即持法。全法即人故也。今佛言守护持普贤名者。名为人持。全人即名故也。


△二別赞述四。初述教内法。二述示胜因。三述示近果。四述攘外难。初又三。初述立读诵。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


见牟尼佛者。上云而自现身。供养守护。乃是菩萨。现因人之身。今言见释迦佛。是见於果人之身。则不但见汝因人身而已也。盖经是所说。释迦是能说。故能受持所说之经。则见释迦能说之佛也。


△二述坐思惟。


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


上言忘失句偈者。我当教之。今言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则不但为汝菩萨之所教而已。上言得见我身。甚大欢喜。今言供养释迦。则见果人而欢喜。不但见汝因人欢喜而已也。上言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今言佛赞善哉。则是能以佛庄严。而自庄严。故佛赞善哉。则不但得於因人之定慧而已矣。


△三述三七精进。


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上言我当乘六牙白象。与菩萨而自围绕。上又言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今则言为释迦手摩其头也。以能受持此经。修习此经。则不久当入灌顶之位。故为如来手摩其头也。上乃请以呪护。今则能为释迦以衣覆也。以能受持修习此经。则能得於如来大寂灭忍。故为如来衣所覆也。


△二述示胜因。


如是之人。不復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復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衒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上言於诸佛所。深种善根。故今述云。是人不復贪着世乐。乃至云有福德力。盖既能深种善根。则自不贪世乐。而有福德之力。既不贪世乐。则能深种善根也。上言为诸佛手摩其头。故今述云。是人不为三毒诸慢所恼。盖不为三毒诸慢所恼。故为诸佛手摩其头。为佛手摩其头。故不为三毒诸慢所恼也。上言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故今述云。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也。


△三述示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後。後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提菩。转法轮。击法皷。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此中当诣道场等。皆应约圆佛说。上言若但书写。当生忉利。若受持者。当生兜率。今则言受持读诵。不久皆得八相作佛。故云若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等也。破诸魔众。即是降魔。既降魔已。即成佛道。故云得三菩提。既得菩提。必当说法。以己所证。转入他人之心。故云转法轮。既转法轮。必能策进众生。破於无明。故云击法皷。既破无明。自能改小归大。改偏归圆。故云吹法螺。既改偏小。归於圆顿。则能润泽法身。滋长慧命。故云雨法雨也。当坐天人等。正如今佛。普向八万人天。说法华经也。所以当诣道场已来。皆应就圆佛释也。


△四述攘外难二。初明受持等及转轻毀之报。二明赞叹等及转轻笑之报。若明其受持读诵赞叹之报。则能令人。慕其所有之福。而为欣乐。受持流通此经。若明其轻毀轻笑之报。则自能怖其所获之罪。而不为轻毀轻笑。即此所有外难。无不攘矣。初又二。初明受持福报。


普贤若於後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復贪着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虗。亦於现世得其福报。


现世得福报者。上言生於忉利兜率。乃是现世所得之报。故今言亦以现世。得其福报。即是於现世之中。能破无明。超登十地。乃其受持读诵是经故也。


△二明轻毀罪报。


若有人轻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


言轻毀等者。若修持此经。自能开佛之知见。其不能生如是信。故毀受持者为狂。而言汝狂人耳等也。当世世无眼者。若受持是经。则能开佛知见。为九界众生。而作眼目。其轻毀受持之人。故世世无眼也。


△二明赞叹等及转轻笑之报三。初明赞叹福报。


若有供养赞叹之者。当於今世得现果报。


△二明出过罪报。


若復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


若实若不实者。非谓持经者之过恶。实与不实也。持经者。本无过恶。其人虗诬驾揑。以有此事。故若实。在彼虽为虗揑。有智者听之。不信其说。故若不实。人虽不信。其揑虗者。不无罪报。故曰现世(云云)。得白癞者。能受持是经之人。则以如来庄严。而为庄严。今出其过者。自当得白癞之病。为庄严也。


△三明轻笑罪报。


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疎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三通结成。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四众会得益二。初结闻一品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即旋假入空。旋空入假。旋空假入中。圆融三谛之总持也。其总持有百万亿。乃至亿万亿之多也。


△二结闻全经益。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皆大欢喜者。闻迹门。而佛之知见自开。诸法实相自明。又闻本门。而长远寿量可得。三世利生可施。故欢喜也。受持佛语者。若迹本两门之正说。应受持而为修证。又迹本两门之流通。应受持而为演宣。作礼而去者。既得欢喜。又得受持。还应感佛恩。而作礼也。


妙法莲华经演义卷第七之二(终)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7 18 19 20 下一页 尾页 20/20/2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法华经演义科 下一篇法华经科拾悬谈卷首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