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TOP

释摩诃衍论疏(六卷缺中卷本末)(四)
2014-05-19 11:45:5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982次 评论:0

释摩诃衍论疏下末


本曰。已说解释分。次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就此分中即有七门。一能治所治契当门。二信心品类分剖门。三修行方便善巧门。四广释魔事对治门。五赞歎三昧功德门。六两轮具阙益损门。七劝劣向胜不退门也。


本曰。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分。


论曰。此能治所治契当门。是中依未入正定聚众生者。即是所治。所谓所化之境界故。说修行信心分者。即是能治。所谓能化之教法故。所化境界其量云何。所谓摄二聚之众生故。一邪定聚。二不定聚。所以者何。此二众生皆悉未入正定聚故。言契当者。谓二众生中各契教说故。其相云何。谓欲被邪定聚众生。故说信心门。欲被不定聚众生。故说修行门。所以者何。进入次第。其法尔故。谓未信人先起信故。其已信人直修行故。復次通利益故。


本曰。何等信心。云何修行。


论曰。此信心品类分剖门。此中有二。一直问信修品类门。二別答显示信心门。此是初也。


本曰。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


论曰。此第二门中即有二门。一总答总问门。二广答门。此初也。


本曰。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论曰。此第二门中故有四种。一信本令心平等门。所谓乐信为自根本。真如理法由无明力。种种差別。一切诸心皆悉会一。令平等故。二信佛欣有功德门。所谓乐信无上大觉如来世尊。欣求所有无量无边一切德故。三信法精进修行门。所谓乐信三世诸佛。为自恩父。为自恩母。为自恩师。不能改坏。不能生灭。虗空金刚不动轨则。有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殊胜利益。常恒转转於一切时。於一切处。修行一切助道品故。四信僧令心无诤门。所谓乐信一切无量菩萨僧众。以两胜行为自内德。若远若近随自闻时。随自见时。随自思时。往诣僧所。至心听受种种深经。种种深论。种种深理。种种妙事。不断绝故。


本曰。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


论曰。此下说修行方便善巧门。此中有四。一总标答前所问门。二总问略答问数门。三略问广答散说门。四赞歎三昧殊胜门。此即初门也。


本曰。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论曰。云何为五者。即是通达所说门也。一者施门等者。即略答建立问数门。所谓建立大门数故。何故次第如是。谓修行者六度次第法如是故。次就略问广答散说门中有五门。应审观察。此五种中各各具二门。一略问门。二广答门。如其次第不乱数量。应审思择。


本曰。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


论曰。云何修行施门者。即是略问。所谓开问故。後後诸门应如是知。就广答门中即有三种施。一财物施。谓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我所有。即便不疑。随时随处。皆悉施与。无所顾惜故。何等物名为财物耶。有几种物。所谓有二种财物故。一内物。二外物。就内物中亦有二种。一无色。即是心识。二有色。即是诸根。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我心识。即便不惜。随时施与。令彼欢喜。若有众生来到我所。随其所用。乞我一一有色妙根。即便不惜。随时施与。令彼欢喜。於外物中亦有二种。一有识。即是妻子奴婢等类。二无识。即是宫殿舍宅衣服严具等类。若有众生来到我所。乞此等物。即便不惜。随时施与。令彼欢喜。


本曰。若见危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


论曰。此第二随应施。所谓或有众生五根坏失。不能具足。或有众生病苦无量。不得安稳。或有众生其心愚痴。不能明了。行者尔时以贤士。则随其所应。随其所当。随其所宜。随其所用。能善简择。能善分別。除彼苦恼。令欢喜故。


本曰。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论曰。此第三教法施。谓有众生若时不时。若亲不亲。若贵不贵。若愚不愚。若夫不夫。若女不女。若善不善。若恶不恶。若人非人。如是等类。来到我所。欲求法时。即便不惜。发起无量无边广大圆满大慈悲心。决断彼疑。分除烦恼。徐增智慧。摄取彼人。不堕恶道。令到无上大菩提故。


本曰。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婬。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


论曰。此说修行戒门。此门有四。此即第一建立戒相标宗门。所谓建立十种清净防转戒故。


本曰。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閙常处寂静。


论曰。此第二成就戒品胜处门。所谓若为具足戒品。常当远离。散乱杂处。常当亲近。寂静胜处。安住其中。不舍离故。


本曰。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於如来所制禁戒。


论曰。此第三具足戒行不轻门。所谓修行种种妙行。起深信心。不得轻贱如来所制师母戒故。


本曰。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论曰。此第四守护不令诽谤门。所谓护持佛眼精戒。终不破失。具足自利。种种放逸讥嫌众生。不令发起妄想过罪。具足利他圆满庄严大觉海故。


本曰。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坏报。亦当忍於利衰毀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论曰。此说修行忍门。此门有二。一显示略忍伏我门。所谓若有众生造作恶阿世耶之境。令恼我心行者。尔时其心能忍不动恼故。如本应忍他人之恼。心不坏报。二显示广忍无我门。所谓或有众生以饮食衣服等种种财物。施与我所。利益欢乐。或有众生以劒杖等种种怖相。来到我所。损灭我依正念。不得自在。或有众生以麤恶诽谤等种种秽语。若远若近毀嫌於我。或有众生以正住等种种德。赞歎我身。於如是等种种事中。其心平等。坚固不动。如須弥故。如本亦当忍於利衰等故。


本曰。云何修行进门。所谓於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


论曰。此说修行进门。此门有二。一通示修行精进门。二別释修行精进门。此即初门。所谓於诸种种妙事。其心转胜。勤欲精进。终不息故。


本曰。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虗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论曰。第二別释修行精进门中故有二门。一无障修行精进门。二有障修行精进门。此即初门。所谓行者作如是念。我从无始过去时来。唯受虗妄不实身心。都不能受金刚不坏之身心者。无余因缘。唯妙行中不勤行故。我若懈怠如前不行。向未来去。亦復受都无利益虗妄身心。无出离期。我自身尚不得出离。都失自利。何况救济所余种种有苦众生。具足利他。作是念已。即便发起大精进心。修行行因之海。庄严满德之果。建立两利无阙漏故。


本曰。復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已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魔邪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论曰。此第二有障修行精进门。所谓若有众生有无始过去余业障故。为魔外道及恶鬼神之所恼乱。不能修行。或有众生为现在世种种事务之所牵缠。不能修行。或有众生为一切病苦之所逼恼。不能修行。如是等众生。虽耳听闻轨则尊辞。眼中观见文教说相。而不能勤修行。生厌求心。然若其心勇猛精进。发种种胜妙方便。存堪任心。业障之海渐渐波息。功德之岳弥弥峯高。八风不飘。九结不缚故。


本曰。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


论曰。此说修行止观门。此门有四。一总标总释止轮门。二总标总释观轮门。三略释决择随顺门。四广释决择止轮门。此是初门。谓止虑知之心。碍散乱之思。安住於一中寂静性。不出於一切境界相。随顺定标陀阿罗观义故。标陀云主。阿罗云伴。即此处中定主观伴。应审观察。


本曰。所言观者。谓分別因缘生灭相。随顺毗婆舍那观义故。


论曰。此第二总标总释观轮门。谓明简择因缘之道理。审分別无常之形相。能善通达能善遍知。随顺观标陀阿罗观义故。


本曰。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论曰。此即第三略释决择随顺门。谓定随时中彼观即顺。观随时中彼定即顺。具足不离转故。


本曰。若修止者。住於静处。


论曰。第四广释决择止轮门。此有四门。一成就止轮因缘门。二直示修行止轮门。三修行止轮得益门。四简入不入分际门。就第一门中。即有十五种。一住处寂静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居山林等空闲处中。远离散乱聚落处故。所以者何。散乱处中彼止轮门难成就故。二独一不共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一界内中二人共住不得理故。所以者何。互动烦故。第三言语不出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於一切时。於一切处。不出言故。所以者何。随其言说。心识出故。四坐其座中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当具十事。一足等事。两膝末中其两母指互相契当。令无差故。二膝等事。两膝平摄。令无差故。三腰端事。其腰端直。无[(同-(一/口)+巳)*或][出*(同-(一/口)+巳)]故。四手累事。两手相对。右手为下。左手为上。左手为下。右手为上。经一月已。互互易变。不妄失故。亦復其手置足根上故。五颈端事。其颈之质。端直不动。定建立故。六面端事。其面相貌。不仰不俯。令平相故。七口相事其口之相不广不狭。开中间故。八鼻相事。出其气息。令无差违。不出一故。九眼相事。其眼根量不上不下。平等舒故。十止眼事。置其眼处。安置大虗空字轮中。恒不离故。五出入时节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唯用辰及午二时。此余时中不出入故。六知识善友因缘。谓若为修彼止轮门。深智慧人以为友故。自余因缘恐繁不释。如是因缘。虽有无量。而今此摩诃衍论中唯明第一因缘不明余者。举初摄後。故如是而已。如本若修止者。住於静处故。


本曰。端坐正意。


论曰。此直示修行止轮门中有七门。此即第一存心决定门。谓不生不灭真空理中其心定故。


本曰。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於空。不依地水火风。


论曰。此第二不着身体门。能善通达此身空无。其本自性不可得故。皆除亦悉除也。


本曰。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


论曰。第三不着心识门。能善通达虑知之心自性空无。无所有故。


本曰。以一切法本来无想。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


论曰。此是作其身心空无因缘。


本曰。後以心除心。


论曰。此第四不着不着门。能遣之心亦遣除也。


本曰。心若驰散。即当摄束住於正念。


论曰。此第五集散会一门。摄散动心。置一中故。


本曰。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復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


论曰。此第六显示正念门。显示诸法。唯一心故。


本曰。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所作。於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


论曰。此第七不离恒行门。如是定心。於一切时。於一切处。常恒相续。不舍离故。


本曰。久习淳热。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


论曰。此说修行止轮得益门。所谓若有人能修此定。渐渐转转。竭烦恼海。崩业障岳。入真如定。达一切法。到不退故。


本曰。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论曰。此简入不入分际门。此有二意。一入趣意。所谓或有众生趣入深法。心无所疑。或有众生闻甚深法。其心决定。不生不信。或有众生闻甚深法。即便尊重。不生诽谤。或有众生无量业障。或有众生无我慢心。或有众生无懈怠心。如是六人入佛种性。决定不疑。是名入趣意焉。二不入意。所谓若有众生此六相违。永断绝三宝之种子。决定不疑。是名不入意焉。如本唯除疑惑等故。


本曰。復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


论曰。此说赞歎三昧殊胜门。此门有二。一体大无边殊胜门。二眷属无尽殊胜门。此初门也。修此三昧通达一切无量诸法。同体一相无差別故。


本曰。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论曰。此眷属无尽殊胜门。所谓即是真如三昧。能为一切无量无边金刚三昧。作正根本。而能出生增长故。


本曰。或有众生无善根力。


论曰。此广释魔事对治门。此门有三。一众生胜劣不同门。二能作障碍假人门。三显示所作业用门。此即初门。谓二种众生各不同故。一因缘具足。众生具足五事故。二因缘阙失。众生阙四事故。云何五具。一信具。深爱乐故。二人具。能守护故。三法具。能善通达邪正区故。四时具。随应当故。五性具。有真性故。若有众生具此五事。终无障碍。云何四阙。谓与彼前四相违故。若有众生虽有真性。阙此四事。终无离障。今此文中取阙应知。


本曰。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


论曰。此说能作障事假人门。作障假人虽有无量。而不出四种。一四种大魔。二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三十种大鬼。四十五种大神。此之四类各有眷属。且略而已。如是诸类。一切皆悉碍乱正教。令向非道。故名邪道魔及外道名义差別。出现经中分明说故。且略不释。鬼及神事。出现经中无分明故。更造作释纲要略说。言十鬼者。名字作用各云何。一遮毗多提鬼。或作昼境。或作夜境。或作日月及星宿境。或作节境。二伊伽罗尸鬼。作种种香味种种衣具种种草木境。三伊提伽帝鬼。作地水火风之境界。如是三鬼皆随应变转。四婆那键多鬼。作飞腾境。五尔罗尔梨提鬼。作诸根识閇开之境。六班尼陀鬼。作六亲眷属亦有亦无境。七阿阿弥鬼。作老少境。八闍佉婆尼鬼。作有智无智之境界。九多阿多伊多鬼。作无有境。十塠惕鬼。作蝎蝇蚁龙虎狼师子种种音声之境界。如是七鬼皆随应无碍。如是诸用各因三事而得成就。一师。二教。三习。师谓教人。教谓所学。习谓宿熏。如是十鬼。恒一切时不相舍离。俱行俱转。作障碍事。用之名字从增建立。次十五神者。名字作用各云何。一筏罗罗键多提神。作聪明境。二阿只陀弥梨尼神。作闇钝境。三补多帝陀诃诃婆神。作乐有光明之境界。四闍毗摩只尼神。作乐空光明之境界。五那多婆奢神。作浮散境。六多多地地神。作专注境。七阿里摩罗神。作恶空善有之境界。八尸叉尼帝婆竭那神。作一切觉者之境界。九班弥陀罗邬多提神。作我觉他惑之境界。十唵唵吟吟神。作具不修行之境界。十一阿阿诃帝神。作无无境。十二修梨弥尼神。作速进退之境界。十三头头牛头神。作移转境。十四婆鸠神。作坚固境。十五精媚神。作应时境。如是十五大神王者。恒一切时不相舍离。俱行俱转而作碍事。恼乱行者魔及外道云何差別。所言魔者。令作恶事。言外道者。令舍善事也。鬼并及神云何差別。障身为鬼。障心为神也。如是四障当云何治。此中对治即有四种。一随顺随转对治。即是无碍自在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乱行者。即作是念。从无始来。此事如是。终不破事。所以者何。如是诸见。本有本觉。自家实德。非过患故。若作是解。诸邪见类伏从如化。所以者何。随见增损无漏性德亦大小故。二相逆相违对治。即是简择別相对治。所谓若彼外人作如是事。乱行者心。所乱行者。即求方便。逆回违移。相反相违。令简择故。三俱行对治。即是具足俱转对治。所谓一时具足逆顺二治。不离转故。四俱非对治。即是无念无依对治。所谓於一切法。无有所念。无有所虑。无有所着。无有所求。其心寂静。住无住故。如是对治相。於後文中说相明故。此决择中略去而已。


本曰。若於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


论曰此显示所作业用门。此门有二。一是总。二是別。总相云何。所谓如上所说一切邪类。现六道像。乱行者心故。今当作释分明散说。若鬼及神多分造作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之四道。乱行者心。如本若於坐中现形恐怖故。若魔多分造作天道。乱行者心。如本或现端正故。若外道众多分造作人道。乱行者心。如本男女故。言等相者。即是同相。所谓造作同品依正。乱行者心故。


本曰。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


论曰。此说通达对治行法门。谓有众生作如是观。一切诸法唯一心量。无心外法。已无外法。岂一心法与一心法。作障碍事。亦一心法与一心法。作解脱事。无有障碍。无有解脱。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无一別心。无心別一。一摄法界。心摄法界。无量无边妄想境界。寂静无起中中离相。一切诸法平等一味。一相无相。作一种光明心地之海。风风永止。波波尽住。是名通达对治之相。所以者何。一切行者若不归此对治门者。无以摧邪道伏谬执故。


本曰。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


论曰。此说別相所作业用门。此门有八。一出现人相令信门。二出现言说乱识门。三得三世智惑人门。四不离世间缚缠门。五心性无常生乱门。六令得邪定非真门。七劝请行者离邪门。八简择真伪令了门。如其次第说相应观。此即第一门有三种人。一天。二菩萨。三如来。如是三人。所治六门。文非要故。恐繁不录。今唯取能治。若清妙天子天女像来到行者所时。邪正差別云何知耶。此何所疑。由杂乱故。此义云何。谓无量光明契经中作如是说。若修行者其心清净。无量无边诸天女雨种种妙华。烧种种所有名香。出现种种微妙妓乐。开布种种胜妙庄严具。甚可爱乐。貌来到行者所。供养行者。所以者何。重其法故。彼外道人亦作天像。来到行者所。如前无异者。其邪正差別难可了知故。解释此疑。即有六门。一者呪知根坏不坏门。谓诵对治陀罗尼呪。若真实天不坏其根。若虗伪天诸根坏失。皆无所有。以之为別。诵呪形相。其相云何。谓有二意故。一者诵外呪时。若真实天无增减异。若虗伪天其诸根相。渐渐增长。二诵内神呪相。如其次第不超数量。如如诵故。以之为別。言内呪者。其相云何。谓且呪眼。即诵呪言。


怛跮哆嚤呵鸠尸帝迦那毗只帝[口*弥]哆尸。斯邬婆。[跳-兆+必]陀尼。婆怛奢毗呵哪帝阿枳尼嚤枳尼。陀陀帝娑婆呵帝。嚤呵娑婆诃帝娑婆诃。


若此神呪诵三七遍。眼根坏失。皆无所有。所余诸处各有神呪。而无要故。略去不释。二严具圆珠有无门。若真实之天者。其庄严具中有十圆珠。若虗伪天者。其庄严具中无此珠故。以之为別。三身光眼入不入门。谓且彼行者目闭时中。若真实天其身光明入於眼内。若虗伪天不入眼内。以之为別。四头髮末结不结门。谓见髮相。若真实天雨末相结。若虗为天两末互解。以之为別。五双背无所取着门。谓观若真天若伪天。唯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无所着故。以之为治。六俱取摄不除遣门。谓观若真天若伪天。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別异。不断除故。以之为治。次说对治菩萨形像门有二种。一诵呪了知邪正门。谓且呪心。即诵呪言。


怛阿哆。那毗提。嚤鸠帝婆尼婆婆。尼嘶咇提。闍那那尸邬嚤阿只陀阿只陀娑婆呵。


若此神呪诵八百十遍已讫。即彼菩萨漠漠不动譬如木石。以之为治。一切根及庄严具中。各有神呪等多种门。而无要故。略而不说。二智慧观察无着门。谓以智慧观察诸法空无相理。无执着故。次说对治如来形像门。亦具二门。名如前说。言神呪门者。其相云何。谓且呪光明。即诵呪言。


哆咥怛唵那罗帝。岒枳罗。[口*尸]駄尸闍键尼婆键尼嚤那[口*耶]。邬婆帝。闍摩罗娑婆呵。


若此神呪诵四百遍。若实如来其身光明则不损减。若伪如来其身光明。即便损减作闍之色。以之为別。彼第二门观所前说。应审思惟。谓有外道造作一切种种异类。来到行者所。乱行者心。尔时当各诵何等呪。谓有神呪是通非別。所谓如来总持法藏因缘契经中所说神呪大陀罗尼。谓彼经云。


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一切种种邪道之类。来到于行者所。乱行者心时。当須何等门而以除遣。於是如来即告文殊师利言。有深法门。能善通治一切邪道。所谓诸佛无尽藏无碍自在印陀罗网随顺随转总持大陀罗尼法门。文殊师利。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別解说。文殊师利。所言通达无碍自在总持大陀罗尼法门者。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护念之宝藏。十方三世一切菩萨常所诵持之大轨则。十方三世一切神王及一切天人。皆悉礼拜供养之广大福田焉。於是世尊。即诵呪言。


怛咥咃。那罗尸。伽诺邬帝遮[口*曼]哆。娑毗提阿呵[口*你]陀尼。婆伽婆尸帝駄駄邬嚤[口*梨]闍那筏尼帝。伽坦尸婆[口*耶]哆。鸠[口*致]那婆提娑婆嚤伊。婆哆尼毗。舒诃。邬佉哆陀尼[口*毗]。[罩-卓+((((巨-匚)@一)*((巨-匚)@一))/一/日)]提叉阿[口*耶]。键那尸娑婆呵。


若此神呪诵八千七百五十一遍已讫。随所应一切邪类皆悉退失。不能恼乱故。


本曰。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


论曰。此说出现言说乱识门。此门有三。一说陀罗尼门。二说修行因门。三说果满德门。如是三说各何人说。所谓若天像多说陀罗尼。若菩萨像多说行因。若如来像多说果德。所以者何。各说自得行者信故。所说陀罗尼。当其相云何。所谓而能说光明连续陀罗尼。故若诵此呪。当有何利。谓若诵此呪。自身光明续他身故。是故天像来到彼修行者所中。说此陀罗尼门已说。即彼行者古无光明。今有光明。极欢喜故。作如是念。我今承修行之力故。今有如是殊胜光明。乱自正行。入外邪网。以此义故。彼天像说陀罗尼门。即诵呪言。


阿[口*弓*王*弓]哆嚤嚤阿婆尸。那佉[口*耶]。邬婆沙尼帝佉[口*耶]。[咒-几+阿]呵鼾伽帝怛哆婆尸呵。筏那鸠筏帝迦嚤[口*梨]。鼾叉鼾坦尼陀[口*耶]哆陀尼。娑婆呵鼾婆婆娑婆呵鼾阿哆尼婆哆尼娑婆呵。


若此神呪诵五千三百遍已讫。即便光明相续作一焉。尔时行者。即诵呪言。


怛咥哆[嗹-车+鹿][口*曼]尼。阿婆鼾陀帝。叉跋那尼[口*耶]嚤邬提。婆佉那罗帝毗呵邬帝跋跋那提。哆筏陀阿嚤囉娑婆呵。


若此神呪诵一百遍。彼身光明断绝不着。终不为恼。次说修行行因门。修行因门虽有无量。而不出六种波罗蜜。是故彼像为修行者说六资粮。乱彼行者令入邪网。彼外道人当有何利。作如是说。乱行者邪。彼修行者当时意乐。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圆满因行。无所阙失。彼外道人示现同心。令舍离正道趣向邪道。故说六度。次说果满德门。圆满果门虽有无量。而不出寂静涅槃界。是故彼像为修行者说涅槃德。乱彼行者令入邪网。彼外道人当有何利。作如是说。乱行者邪。彼修行者彼因意趣当证果故。是故外道出现行者所欲求之殊胜果德。彼行者心能令爱着趣向邪道。如本或说平等空等。


本曰。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


论曰。此说得三世智惑人门。如是三达智各其相如何。所谓若过未之二达智各达自境。其最远际八万劫量。其最近际能善通达经一生事。言现达智者。即是他心智。所谓而能达现在人种种心故。如本得他心智故。


本曰。辨才无碍。能令众生贪着世间名利之事。


论曰。此设不离世间缚缠门。谓外道人令使成就一亿四万六千种诸世论之辩。十万八千种诸戏论之才。缚缠众生止住世间不得出离故。


本曰。又令使人数嗔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後便休废。生於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着世事。种种牵缠。


论曰。此说心性无常生乱门。所谓破坏坚固之信。而能令发无常之心。断修行之足绝趣入之路。引入邪网及无性故。


本曰。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復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於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着。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


论曰。此说令得邪定非真门。谓外道人得二十一种邪三昧。乱修行者。入邪网故。


本曰。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随於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着。则能远离是诸业障。


论曰。此说劝请行者离邪门。劝修智慧。诸善分別除愚痴之病。遣邪论之谬故。


本曰。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着世间名利恭敬故。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味着。依故我见。繫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论曰。此说简择真伪令了门。所谓随顺於世间中名伪三昧。若随顺於出世间中名真三昧。二种三昧应如是知。


本曰。復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


论曰。说赞歎三昧功德门。即有二门。一总标门。二散说门。此总标门总标所说故。


本曰。云何为十。一者当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於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恼。於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於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於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灭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论曰。此散说门中自有二门。一总问门。总问所说故。二別说中有十种胜妙功德。由一真定而所成就。一守护功德。常为一切无量无边诸佛菩萨所护念故。二怖魔功德。能善降伏一切魔故。三出道功德。能善出离一切外道诸邪道故。四离谤功德。能善远离诽谤大乘等诸罪故。五决疑功德。能善决断诸疑惑故。六深信功德。於胜妙境起乐信心。更转深故。七勇猛功德。缘众生界起大悲心。集成万行。无懈怠故。八无我功德。能善断除一切我慢作意。皆是佛法清净意故。九猒离功德。於一切时处等诸境界中。能善伏除种种烦恼。下乐世间生死之海故。十寂静功德。於一切诸散动境界。其心安定。无有动故。如文次第可知。


本曰。復次若人唯修於止。则心沈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


论曰。此说两轮具阙益损门。此有六门。一示阙观止轮失门。二显示修行观轮门。三缘众生界立愿门。四两轮俱转不离门。五显示两轮所治门。六总结两轮俱转门。此第一门中有四过失。一沈沦过失。其心昧略不能觉了。如人摩键呵。尸闇室中故。如本则心沈没故。二不勤过失。其心懈怠不能精进。如阿那毗提人故。如本或起懈怠故。三背善过失。其心专一不能分別应作不应作。如婆多呵。弥尸人故。如本不乐众善故。四离悲过失。其心安寂。不能发起大慈悲心。如坏根人所自欲中。更不增故。如本远离大悲故。是故修观者。即是观俱转故。


本曰。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須更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


论曰。此显示修行观轮门。此门有三。一苦相观门。二无常观门。三不净观门。初苦相观即有二种。一坏苦。所谓一切有为之清净法能坏一切不清净法。亦一切诸不清净法能坏一切清净法故。復次二种世间互相破坏故。一具足一切世间。二妄相有为世间。如是二种世间之法。相破坏故。是故说言坏苦而已。若修此观。当得何利。所谓成就一自作一甚深法故。二行苦。谓一切心行於念念中。常恒迁转。速生速灭。不能从此处至于彼处故。


本曰。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怳忽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浮云。忽尔而起。


论曰。此说无常观门。此有三种。一已过无常。过去诸法前有後无。譬如彼梦。熟眠时有。已乃觉悟时无有故。二今有无常。现在诸法古无今有。譬如电光。即时便灭。不能久停故。三当有无常。未来诸法无有自性。而忽然至。譬如浮云。不知有所。而忽然起。遍十方故。


本曰。应观世间一切有身皆悉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


论曰。此说不净观门。谓缘种种身。作不净解。远离贪故。


本曰。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世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


论曰。此说缘众生界立愿门。此门有二。一缘众生作思惟门。二建立誓愿遍布门。此即初门。所谓缘三界中无量无边一切众生。作如是念。从无始来。根本无明所覆藏故。弃背自本觉清净佛。归源无日。出无明藏。更復时远。我若不发悲心不摄取者。又之又之唯过劫数。取正觉期。实无其齐。发起无边大悲心故。


本曰。作此思惟。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別故。遍於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苦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


论曰。此建立誓愿遍布门。所谓作如是思惟已讫。即立大誓愿。起十方世界微尘数光明般若。达十方世界微尘数种种心相。对治十方世界微尘数一切诸烦恼业障海。圆满十方世界微尘数行因。证得十方世界微尘数果德。皆悉令无余故。


本曰。以起如是愿故。於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


论曰。此说两轮俱转不离门。所谓起如是愿已讫。即直修习行因之海故。


本曰。唯除坐时专念於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


论曰。若起愿海不勤修行。不能庄严圆满果故。


本曰。若行若住。若起若卧。皆应止观俱行。


论曰。若为修行当如何耶。谓两轮令无偏故。


本曰。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论曰。此具两轮相。何契经中分明显示。谓文殊师利发起十万一千种甚深广大圆满陀罗尼开门大觉尊益大众海契经云。尔时文殊师利即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止观俱行不相离门。我及一切无量无边大众之海。皆悉入於不知不觉无明之海。不能通达不能出离。如宜世尊。愿为我等诸迷子女。分明显示。尔时世尊即告文殊师利言。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分別解说。於是世尊即说伽陀言。

 
譬如阙翼鸟  及一轮之车  一足人同分   阙眼嶮之马


无有高远翔  随所应运载   其道路游行  不堕趣恶坈


若具足一轮   阙一轮行者  亦復如是知  以其实无有


法性虗空中  乘如量知翔  入於法藏海   运载义理宝


真如平道中  同遍通游行   一切魔外道  邪见深坈中


不倒堕坈故   是故诸行者  两轮具足转  终不可舍离


若有修行者  不具此两轮  终不能通达   无上大觉地


今此经文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寂静境。修习智慧。照散动境。在寂静中常不舍动。在散乱中常不舍寂。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復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空无境。修习智慧。照在有境。在空不着有。在有不染无。有无双照。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復次为欲显示修习三昧达平等理。修习智慧。照差別事。理事双达。无有偏边。而不相舍离。俱行俱转故。復次为欲显示止当待观方得建立非自性止。观当待止方得建立非自性观。亦无有止无有观故。復次为欲显示止则是观观则是止。止观一体无差別故。如其次第。应审思择。


本曰。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着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论曰。此说显示两轮所治门。若有行者修习止轮。当为对治凡夫众生着有过失。二乘众生乐空过失俱绝离故。若有行者修习观轮。当为对治二乘众生远离大悲。不救众苦下劣过失。凡夫众生常恒懈怠。不能精进。不修善品。乐恶过失俱出离故。


本曰。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相不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论曰。此说总结两轮俱转门。所谓总结如上所说。轮阙行者大过失故。


本曰。復次众生初学是法。


论曰。此说劝劣向胜不退门。此中有六。一显示假人所学教法门。二猒恶处所退信门。三如来方便殊胜门。四承力得胜妙处门。五得善处定不退门。六引经证自所说门。此即初也。言趣向假人者。所谓显示得十信位前四种心。更不胜进下品众生故。如本復次众生故。言归依所觉教法者。彼十信位下品众生。归依甚深无极大乘初学习故。所谓一切诸佛所师。三世不动四相不迁。自然常住。地前地上大道路故。如本初学是法故。


本曰。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


论曰。此猒恶处所退信门。彼十信位下品众生。虽亲听受甚深法门。而其心根极下劣故。怖二大事不能胜进。为欲退故。一国土。即此娑婆世界。处所麤恶众生浊乱。发起净心为勤修行。甚极切难故。所以者何。於彼心中违逆境界。於一切时。於一切处。常恒现前。进心面中不舍离故。二胜缘。於此世界依正浊乱。一切诸佛出世极尠。无量菩萨赴感时节极远。诸佛菩萨出现於世。随顺清心之境净不净故。以此义故。彼修行者不值胜缘。极怖畏故发退意耳。


本曰。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


论曰。此如来方便殊胜门。谓诸佛如来有不可思议甚深极妙大方便故。能善摄护彼人信心。转胜进故。云何名为胜妙方便。所谓专念如来方便。云何专念。谓专注意忆念他方净土种种依正。其念相续令不绝故。


本曰。随愿得生他方净土。


论曰。此承力得胜妙处门。以诸如来不可思议方便力故。随自所愿即得往生妙乐土故。


本曰。常见於佛承离恶道。


论曰。此得善处定不退门。谓生彼土已。眼见如来具相好像。耳闻圣说深妙音声。永离恶名。从定不动心海澄净身体明白。依正清净故。


本曰。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论曰。此引经证自所说门。所谓该摄说相属当经本之辞。赞自所说解释文故。所引经文说相明故。須不重释。


本曰。已说修行信心分。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论曰。就此文中即有八门。一举前所说总结门。二举益劝人令修门。三显离疑信功德门。四比类为对示胜门。五举受持功赞扬门。六举诽谤过令怖门。七殊胜广说离谤门。八总结修行劝人门。此即初门。谓以一总字。总结八种摩诃衍故。何故余法略不结焉。所谓举本摄其末故。


本曰。若有众生欲於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


论曰。此举益劝人令修门。所谓集成行因之海。而为庄严法身之果。受持此论。思惟义理。常恒相续不断绝故。


本曰。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


论曰。此显离疑信功德门。谓有众生闻此摩诃衍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亦不疑畏。亦不怯弱。亦不轻贱。亦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实真佛子。不断法种。不断僧种。不断佛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於未来。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


本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於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论曰。此比类为对示胜门。谓若有人能善摄化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众生。皆悉无余。令行十善。或有众生於一食顷。於此甚深法。观察思惟。若挍量此二人功德。彼第一人所得功德深极微少。譬如芥子碎作百分一分之量。此第二人所得功德甚深广大。譬如碎十方世界微尘数量故。


本曰。復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於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无有边际。


论曰。此举受持功赞扬门。谓若有人受持此论。观察义理。若一日若一夜。中间所得功德无量无边。不可言说。不可思量。若假使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十方三世一切诸菩萨。以十方世界微尘数舌。各各皆悉於十方世界微尘数量。不可说劫。赞扬其人所有功德亦不能尽。所以者何。法身真如之功德。等虗空界。无边际故。何况凡夫二乘之人能称歎之。一日一夜不多中间受持人。尚所得功德不可思议。何况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乃至百日中。受持读诵。思惟观察。不可思议中不可思议。不可说中不可说故。


本曰。其有众生於此论中。毀谤不信。所获罪报。迳无量劫。受大苦恼。


论曰。此第六举诽谤过令怖门。谓有众生於此论教。生不信心。破谤不行。如是众生所得罪报。於诸不可说不可说劫中。受苦中之重大苦故。


本曰。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


论曰。即是总结上说决择。劝请行者。自此已下作其因缘。示重过失。谓此法中不信诽谤。失自善根。损他功德。断绝一切三宝之种。无续期故。


本曰。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


论曰。此第七殊胜广说离谤门。谓十方三世诸如来。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成正觉故。十方三世无量菩萨。一切皆悉以摩诃衍。为其根本。具因海故。如是重深摩诃衍法。若有众生生不信心。诤论诽谤。如是众生亦名断灭一切诸佛。亦名断灭一切菩萨。亦名断绝自如来藏本觉佛故。


本曰。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论曰。即是总结修行劝人门。应审思择。


本曰。

 
诸佛甚深广大义  我今随分总持说
 

回此功德如法性  普利一切众生界


论曰。此回向遍布门。此一颂中有三种门。一摄前所说总结门。二展舒功德令广门。三施於众生普利门。初门有二。一通总摄前所说门。二显示能说字相门。如其次第应审观察。诸佛甚深广大义者。即是通总摄前所说门。所谓通摄三十三种本数法故。此义云何。言诸佛者。即是不二摩诃衍法。所以者何。此不二法形於彼佛。其德胜故。大本华严契经云。其圆圆海得诸佛胜。其一切佛不能成就圆圆海劣故。若尔何故分流华严契经云。卢舍那佛三种世间为其身心。三种世间摄法无余。彼佛身心亦復无有所不摄焉。卢舍那佛虽摄三世间。而摄不摄故。是故无过。言甚深者。即是两重八种摩诃衍之本法。以何义故。名为甚深。如是两重摩诃衍法。能入门望极甚深故。以此义故。立甚深称。应审思择。言广大义者。即是两重能入门法。以我义故名广大义。如是两重能入门法。皆悉各各能广自法。能大自法。能为自法作名义故。以此义故建立广大义名字焉。言我今随分总持说者。即是显示能说字轮门。谓以总字通持一切种种说故。立义分中摩诃衍者总。即是此焉。何故一字通持诸说。为欲显示摩诃衍论如意论故。言回此功德如法性者。即是展舒功德令广门。谓自所作之功德回向三处故。一真如。二一心法。三本觉佛性。以何义故回向三处。谓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平等故回向真如。为欲自所作功德令广大故回向一心法。为欲自所作功德令明了故回向本觉。应如是知。应如是观。如是回向。有何利益。谓众多故。此义云何。譬如用一微尘置大地中。所置微尘与彼大地等无差別。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用一注水置大海中。所置水注与彼大海等无差別。回向法门亦如是故。又譬如破一小有。即与大虗空等无差別。回向法门亦如是故。言普利一切众生界者。即是施於众生普利门。谓举广大圆满功德周遍利益众生界故。

 
欢喜大士至心劝  无量佛子众海中   我已超毛头三角  过於生死之四根
 

第一无数粗满讫  第二僧祇始入无   如宜汝等诸佛子  已於左右之两手
 

捧於本释之明镜  临七识散虑之面   见六尘境界之垢  洗法执人我之咎
 

汝等佛子若如是  法身应化之三身   如舒伊字圆现前  常乐我净之四德
 

如入达池具出生  我从四王自在处   下入大海龙宫殿  随分窥诸契经海
 

总有一百洛叉数  如是诸经真实法   无量无边差別义  摩诃衍论立义中
 

该摄安立具足说  有善男子善女人   若自手捧斯论卷  名捧百洛叉经者
 

若自口经诵本分  名诵百洛叉经者   此人所得之功德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称说不能尽
 

何况观察其义理  思惟文下之所诠   有善男子善女人  生不信心谤斯论
 

此人所得之罪业  十方世界微尘数   诸佛及大菩萨众  各出微尘数舌相
 

如是微尘数劫中  不息说过不能尽   是人往罪灭无所  一切诸佛不能救    是故行者归本源


当依斯论应修行   实不可生不信心  诽谤甚深大乘教    当愿此劝远流布  遍於重重不说刹


依释摩诃衍那略属本论文。


以石山寺本校合了。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4/4/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释摩诃衍 论记 下一篇释摩诃衍论贊玄疏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