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严经集注(五)
2013-08-09 09:16:1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098次 评论:0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一名中印度那兰陀大道场经於灌顶部录出別行


大唐神龙元年岁次乙巳五月二十三日


天竺沙门般剌密帝於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赵宋桐洲沙门思坦集注


明石盂後学比丘慧基重校订


明巡视漕河监察御史长安霍达参阅锓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补遗云。世尊指释迦。如来指十方诸佛同证之谛。真际云。如来藏心於诸说中更无有上。名第一义谛。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於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苕溪云。譬小乘根性。远第一义谛。虽承如来微妙法音。本不似见。何况真闻。地谓智之所践。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补遗云。熏习之习。指俱生思为有漏。


长水云。小乘有学方断分別俱生全在。名习漏未除。满慈无学断尽俱生。此约小乘烦恼障说。问何故无学尚纡疑悔。初果解悟不疑耶。答正理论云。或有於境智。不及愚所论。凡夫善通三藏。罗汉不识赤盐。以所知障障法界理。罗汉虽得无漏烦恼轻故。尚纡疑悔所知重故。阿难开悟所知则轻。习漏未除烦恼则重。


熏闻云。问若据迹论。阿难初果。满慈无学。阿难尚已开悟。何故满慈等犹纡疑悔耶。答递相起教。叩佛宣扬。若乃一期观此二人。迷理之心不无轻重。何者。阿难从初据人法二执。迷空如来藏。其迷则重。满慈於此怀性相两疑。迷不空如来藏。其迷则轻。又则空如来藏理犹易明。不空如来藏义復难解。是故阿难初果发起於前。满慈无学对扬於後。阿难希除微细惑。意在兹矣。若於此经欲分三根。从阿难请行已前。虽通被三根。其得悟者皆上根也。请行已後方被中下。然於行中有正有助。亦可以正为中以助为下。


世尊。若復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復始。


资中云。前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今显不空如来藏。故生此疑。


熏闻云。前文但总略而说。且未委明诸法生起之由。故今疑问。广说世间性相等义。山何大地依报也。诸有为相正报也。依正各有生住异灭。故云次第迁流等。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湛然常住。世尊。若地性徧云何容水。水性周徧。火则不生。復云何明水火二性俱徧虗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虗通。云何二俱周徧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唯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资中云。如来常依二谛说法。谓世俗谛及胜义谛。今说胜义异乎常说。故云真胜义性。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补遗云。定性不到方等法华者。回向上乘指到法华而未悟者。二类俱到此会。有以知今楞严开权之教矣。所以楞严得开定性。在座蒙益者功归法华。彼云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定性已蒙法华得记之人。岂与已前定性为比。但今从本受称云定性耳。是则楞严座中定性不蒙法华开显。岂得厕於其间哉。然此特言练若。盖有谓而发定性声闻久晦迹山间辟世兰若。今来法会辞以辟之耳。


孤山云。未得二空者。未得大乘生法二空。亦未得大乘性相二空。山家所谈大小乘各有生法二空。阿含云。无是老死名法空。盖指五阴是老死之法。无谁老死名生空。如问谁老死。必答是我老死。此则妄执五阴以为我也。以小乘人能达六道假实皆空故。而未达四圣假实皆空故。故云未得二空耳。此约全夺而论。若全与者。则已得小乘二空。若半与半夺。则云小乘已得人空而未得法空。或言菩萨得法空者。但从胜变名。其实圆人达十界假名空。名人空。达十界实法空。名法空。此文明指定性皆获一乘。遂知五性之宗乃方便之说明矣。五性者。三无二有。袒於弥勒。宗於天亲。折薪於玄奘。克荷於慈恩。立言垂范自为极唱。今准此经。显知权说。熏闻云。楞伽经云。一声闻性。二辟支佛性。三如来乘性。四不定乘性。五无性谓一阐提。佛地论庄严论瑜伽论皆说五性。大同楞伽。寂灭场地者。无中边相故名寂灭。地有二义。能持能生。既持诸法。復生妙智也。阿练若此云闲静处。或云阿兰若。此云无事处。谓中道之理离二边喧动。无二边诤事也。即以此处为正修行处。正修行处者。非三教之偏邪曰正。三观圆观名修行。所观三谛名处。即此处名阿练若也。岂在远人烟绝放牧然後为阿练若哉。苟心观不明。任居绝谷。喧诤滋甚。


苕溪云。寂灭指得果之地。练若指修因之处。因果所依皆是实相。故曰寂曰真也。


熏闻云。问意欲令未得空者而得於空。而此与不空如来藏义云何销会。答如说空华元由医目。纵有所见知华本空。谈不空义亦为显空耳。荆公云。得人空者知众生无性。得法空者知法无性。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孤山云。本亦性也。变其文耳。以本元自性既能所双绝而寂照互融。即寂而照。故曰妙明。即照而寂。故曰明妙。寂即三谛俱寂。照则三谛俱照。秪是本性之觉。妙明互融。故作两句说耳。盖性觉本觉中道之体也。妙明明妙空假之用也。体用不二。空假相即。如来藏性髣髴在兹。然此句义。与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辞异意同。上云忽生山河大地。下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即循业发现之谓。由当机未悟。故满慈发起。如来重示。又前文正明破妄显真。此下多说从真起妄。故资中以空不空二藏收之。颇得其旨。


长水云。显不由他故云性觉。性自觉故。性自明故。岂由於他。显非有始故名本觉。本来觉故。岂因始有。又体无改易故名性觉。相非生起故名本觉。体相寂灭心言不能及。故称妙。灵鑑不昧昏惑不能暗。故名明。妙明明妙左右言耳。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復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苕溪云。原佛所举二觉之义。皆真觉也。今牒前为问。良恐满慈谬解此觉。性虽本尔而现是无明。必須藉智起修照了此性方名为觉。故佛二问乃是约性约修而说也。初问为復性体本明。绝能绝所。称名为觉。次问云为觉不明称为明觉者。不明犹云无明也。为是觉了无明。显於明性。方称明觉耶。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答意正顺次问之义方称为觉。若谓无明即名觉者。是则觉体无所照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上二句牒前答意。满慈所谓觉者。必假能觉之智方显所觉之性。故今亦曰有所非觉。盖言若有所觉则非真觉。又恐疑云。若无所觉应无能明耶。故復示曰无所非明。盖言无所觉中亦復非有能明之智也。此以性斥修。显修为妄。由无明尚混能所未亡。究竟觉明始同本性。故前云见所缘眚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下二句释上无所非明也。无明即非明。变其文耳。意云上谓非明。但是无於妄明。非谓无於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本性之觉必具湛明之性。以不了故。妄为能明之明。所觉之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问满慈初疑藏性清净。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至佛问觉义。满慈乃谓由觉不明称为明觉。据斯答意。佛应但示觉理之智为妄。何故復说迷理之惑为妄。广明立法之相乎。答秪缘前问山河後答明觉。涉於五法立修二义。不空如来藏。正取立法。旁通立修。以修有智行因果。亦属不空。至因果泯亡。方显本性空如来藏。是故如来作此兼显。先据答意。破能觉之非真。次顺问情。示所生之唯妄。微言奥旨固不徒然。


无因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復立无同无异。


此明所立境界。下云虗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即显示其相也。此经所说迷真起妄。多是先说无情世界。次说有情因果。如前云。晦昧为空。空晦昧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奔逸等。又下明三种相续。先世界。次众生。後业果耳。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上言劳者且属无明。下云尘劳正谓见思烦恼。


补遗云。今研味经文。斟酌起信。配六麤三细。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业相也。觉非所明至生汝妄能。转相也。无同异中至因异立同。现相也。同异发明至尘劳烦恼。六麤也。起为世界。广明依正之法。准起信论。业相初动。与真差异。不分能所。即此经妄为明觉也。藏法师疏云。如是转相虽有能缘。以境界微细故。犹未辨之。准此则转相亦有所缘。以微细故不说。即此经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以本性为所。岂非微细乎。起信云。三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经云无同异中炽然成异等也。前业转微细。能所不分。故无同异。生起依报色空。故曰炽然成异。对上业转得炽然名。对下六麤还成三细耳。异彼所异者。前业与真已自成异。今境界之异与前不同。因异立同。同谓虗空。同异发明。谓依前境界。生起六麤。相待生劳。谓色空之境与正报有情。能所相待生於劳想也。劳久发尘。尘谓尘染。即智相中分別爱增等也。起为世界下广明依正之法。即前现相生起六麤者也。前但略言。此下委示。答满慈忽生之问也。


起为世界。静成虗空。虗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苕溪云。由烦恼故变起依正。空界属依。有为属正。界是器世色相差別。故云起云异也。空是顽虗。不动常一。故云静云同也。彼指上辞。真犹实也。上云无同无异。名滥於理。今指其体实有为法耳。何者。众生正报兼乎色心。造作善恶靡不由此。以有心性。故非如世界之异。以有色相。故非如虗空之同。相待立之。故云无同无异也。然有为之法实通依正。既以世界为异。则知別就众生得名。如满慈所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岂独问依而不问正。故华严云。何等名有为法。所谓三界众生。况下文云。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岂非显以正报名有为耶。又文殊云。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果。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此与今文三义符合。但空界有前後之异耳。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孤山云。四轮持世。其宝土轮金轮水轮风轮。此不言土轮者。土与金同是坚性。俱属地大。故此但言四大则已摄四轮矣。


谷响云。彼说四大。此谈五行。五行数广而义狭。以不言风故。四大数狭而义广。地摄土木故。


苕溪云。觉明空昧者。真觉起於妄明。见於虗空晦昧之相也。亦可觉明二字皆属於妄。以下云明觉立坚故。相待成摇者。夫风以动为性。元由心动之所感也。是以空昧形於外。觉明摇於内。从微至着。故有风轮矣。俱舍论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先於最下依止虗空有风轮生。因空生摇牒上文也。坚明立碍。谓坚凝妄明成立质碍也。夫金以坚为性。亦由情坚之所感也。辅行以地大为事坚。执心为情坚。应知七识六识俱有执义。故第七识亦名染污意。与痴爱见慢四烦恼相应。常时审谛思量。执取第八为我。若第六识即人法二执。是以空既妄立。摇於妄明。执坚凝故。有金轮矣。彼俱舍论。风轮之上次有水轮。水轮之上方有金论。谓诸有情业增上力。起大云雨。澍风轮上。滴如车轴。积水成轮。復有別风搏激此水。上结成金。此与彼异者。彼约安立世界。自下升上以成其次。此约生起世界。由内感外以成其次。然大小义別。不須通会。坚觉下二句牒前二文。风金下三句正明火大。


孤山云。变化性者。火能变生为熟。化有成无也。宝明生润等。既风金起火。而火復蒸金。故金润下流。遂成水大。


谷响云。若以五行论之。金生水。金是水之母。水是金之子。故生润即金之含有也。火尅金。火是金之贼。既母被尅。故子下流成水轮也。如釜中含水。下以火蒸。则其水腾气流污而下也。然此四大。风金则由妄心而起。火水復由风金而起。下文结云递相为种。义见此矣。


长水云。由前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所即影明。能即妄觉。此之觉明全是无明。无明昏钝徧迷法界。即成空昧。一明一昧。一动一静。刹那生灭相待不息。於内生灭即名为摇。於外即成风轮初起。是故世界之初风轮为始。虗空即为世界所依。故下文云。迷妄有虗空。依空立世界。无明生灭形待不息。故云因空生摇。执认所明坚持不舍。故云坚明立碍。於内即是觉明坚执。於外即成金轮次起。故云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知宝性因觉明有。是故众宝皆体坚而用明也。坚觉等二句指前二性为生火之由。於内则生灭不停坚执不舍。於外则动摇不息坚刚难坏。互相摩触而有火生。如取火法。钻鐩与木一坚一动。火能熔散成熟万物。故云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等。於内则爱明坚执。燥心炽盛。於外则宝润火蒸遂成流水也。如世蒸物之有汗流。故一切业种非爱不生。一切草木非水不长。


补遗云。夫外之四大莫非从内心发现。如熏闻所引下文云。因诸爱染。发起妄情。情积不休能生爱水。就此一节经文。则知因於内爱发於外润矣。又曰。是故众生心忆珍羞口中水出。此引现喻验前外感。如小乘诸论明三灾分齐。初禅内有觉观躁动外感火灾。二禅内有喜心外感水灾。此乃因爱感水之明据矣。据此则前火大亦因内瞋感於外火也。经云递相为种者。此从四大相生而说故也。例如五味。若相生义。则乳从牛出之後次第转变。而五味其实皆从牛出也。吴兴谓贪婬者爱烈火铜柱之报者。应知如云因内喜故外感水灾。此等流果也。若受烈火之报。此乃异熟增上之果耳。又据第八经文。婬心中若贪爱义。则外感水耳。二根研磨生煖则受火报。二根相触则受铜柱。然小乘宗。水轮在前。金轮在後。与此不同者。而不知风轮持水。即是坚碍。约相在後。举性在初。故风轮後即说金轮。


手鑑云。意云秪此风轮其性坚碍。便是金之本性。又地以坚持为性。即是金之相也。以小乘浅近。唯据相说。大乘了义。兼於性相。故云在後在初也。


释要云。然此但明外相相生。若约内心。则由爱心故也。爱心沉下。故感水轮。下文云。心发爱涎举体光润。内有燥心故感火起。内心生灭故招风轮。内心坚执故感金轮。故知四轮皆由圆发。即是如来藏体循业发现也。故迷为碍。悟则自在也。此约性故金先水後。彼约相故水前金後。殻师云。论妄则金乃居先。说常则水居其下。安立论其现势。了妄推本为先。两义既成。宁劳贮妨。又彼但知增上业感。而不知是何因种。以教非了义。麤相说也。


手鑑云。此结判也。内身外器皆谓增上业之所感。而不知一念妄心变兹三境。


释要云。不知何因种者。不知赖耶变生也。然说自梨耶犹为隐密。其实性中本具。良由理具方有事用也。镜之像性。水之波性。可方之也。


熏闻云。问风金水轮。既云持世。显有次第。何故下文復云火腾水降交发立坚。乃至水势劣火结为高山等。答经有两节。初明四大因起。则次第不杂。後明诸相发挥。则交参而说。是故轮名局前。大义通後。其体无別。皆藏性发生。不应以次不次为妨也。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溼为巨海。乾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孤山云。水交於火。火交於水。其势相敌而立於物。故曰交发立坚。湿为巨海水降之所立也。乾为洲潬火腾之所立也。观海中火起则知火交於水也。视洲中河注则知水交於火也。尔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又曰潬沙出。郭璞云。水中沙堆曰潬。水势劣火谓水大少火大多。以此相合则结为高山。是故下。举融击以验其二大所成也。土势劣水。比说可知。


手鑑云。物类志云。海西郡有崦岫石。其色赤白。如以两石相打。则水润之不已。润尽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数丈。经日不灭。黑风扑灭其石如故。又夷陵难留城有石穴。把火入行百余步。有二大石。相去可一丈许。名为阴阳石。阴石常润。阳石常燥。若岁月旱。鞭阴石则雨。若水潦。鞭阳石即晴。又西域有水火村。村有阿耆波沴水。旱潦湛然。不流常沸。以火投之。徧池火起。烟焰数尺。以水洒火。火更增炽。竹木投之。並成灰尽。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


孤山云。交妄发生。谓两妄交合而生诸事也。始则明昧相待成风轮。终则水土相合成草木。中间诸事尽由二大而起也。递相为种者。如觉明空昧相待成摇为风轮种。因摇立碍为金轮种。风金相摩为火大种。金火復为水大种。水火又为海洲种。水土復为草木种。应了此诸妄法。於一真性如空中华。华处空处本无有异。


纂注云。华处即空处。华灭则空存。故观妄具唯见真具。


熏闻云。为种发生即是妄具。妄体无实唯是觉明。故云真具。具无具相。彼此谁名。


谷响云。如珠具宝全体莹彻实无宝相。彼谓具也。此谓无也。一体互融。彼此何在。故无定名。世界相续既然。下二相续其旨亦尔。


长水云。外相虽尔。皆由内心。内心无变。外岂差別。经且约外。故云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復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踰。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


苕溪云。明妄即妄明也。非也者。言此妄明之体更非他法所成。金是真觉起於妄明而为过咎。觉明为咎。已是妄能。故今但言所妄既立。由妄明之性非局而局。故曰明理不踰。以是下示不踰相。下云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资中云。胎卵有情。要因父母同业相感。


熏闻云。由於过云曾与父母爱习相缠。故於中阴入胎之际復与父母欲想交感。然後托生。湿化有情。不因父母。各随情想离合。合处湿生。离处化生。


擕李云。合离成化者四生之总名也。下文云。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是也。


孤山云。同业相缠者。与父母同业更相缠缚也。合离成化者。於爱境则合。於憎境则离。由此爱憎成其变化而托胎也。


释要云。同业者。父母及子皆起想爱方受生也。又同业者。同人业同畜生业等。业异则不生也。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孤山云。妄心见妄境。故曰见明色发。即於中阴见其父母。明见想成者。依妄境起妄惑也。异见谓父是所憎境。同想谓母是所爱境。女子托胎反此。


荆公云。从性见起名为见明。见明然後色发。如盲眼前唯见黑暗。则不能发色。从见明起见为明见。明见然後想成。如明眼人无分別见。则不能成想。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遘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等。


流注也。流爱於母。见父遗精时谓是己有。从此识托其中。故涅槃明十二因缘。无明有二。一润业无明。谓过去烦恼也。二润生无明。即托胎时於父母起憎爱也。纳想为胎者。有福之人。想其母胎如华林殿堂。薄福之人。唯棘树圊厕。交遘发生。谓男女会合染心成就。吸引同业。谓吸引过去同业入胎也。俱舍明胎中凡有五位。一七名羯赖蓝。此云凝滑。二七名頞部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名闭尸。此云輭肉。四七名健南。此云坚肉。五七名鉢罗奢佉。此云形位。今略举前二等取余三。


熏闻云。流爱为种纳想为胎者。爱之与想十二因缘中识也。若想已入胎则属於名。下羯罗蓝等即是色也。


长水云。种谓已受爱取所润。即异本之种。故云流爱为种。胎即正约现行一念识心生起之时。然种即想爱俱为种。胎即想爱俱为胎。经文存略。故各举一也。释要云。异本之种者。此不同藏识中未受润散名言种子。此是泡疱异本已受爱润之种也。即有支。如世间谷麦已苞浸者也。胎约未生起。或二句俱约托胎时。种即爱父母遗体为己所有。想即福德想如林殿。薄福想如棘厕等。


手鑑云。异本种者。爱取未润时。名未起种。由爱取润已即泡貌异本。名现起种。故涅槃云云。今即流注想爱於母。谓父遗精是己有。识托其中。一处和合。故曰流爱为种等。初即分別之爱。次即俱生之爱。父母与子三处情想互相遘遇。引发吸取界趣同业。令归一处。结成胎藏。故云结。交遘发生吸引同业。自业为因。三处情想为缘。父母与子等者。先由爱染相牵。如磁石吸针。男女遘精自尔发生胎中之事。


释要云。三处情想者。子亦於父母起爱想也。俱舍云。九处命终心。皆須生爱想。界趣同业者同其界类也。若异界別类。则无受生理。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沈。


四生起时。业与情想相应之处。即便受生。故云随其所应。情想合离四生皆具今各举一。据多分说。然俱舍说。人畜各具四生。鬼通胎化二生。地狱诸天中有唯化生也。人具四生者。卵生如毗舍佉母卵生三十二子。又般遮罗王妃生五百卵。生已羞耻。恐为灾变。以小函盛弃殑伽河。随波而去。下邻国因观水次。遣人接得。经数日间各出一子。养大骁勇。所往战征无不从伏。时彼邻国久为冤讐。欲遣征讨。般遮罗王极大忧怖。王妃闻之。慰谕王言。不須愁恼。此五百子皆我儿也。夫子见母恶心必息。妃即登城告五百子。说上因缘。若不信者各张其口。妃按两乳成五百道。各注一口。从此和好。湿生有布谷陀王顶疱中生。又髀生王是髀疱中生。又□罗卫女从长者庭树中生。即韦提希夫人是也。化生即劫初下为人种也。胎生可知。旁生四者。俱舍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湿生金翅鸟能食三生龙。胎生金翅鸟能食二生龙。卵生金翅鸟能食一生龙。鬼有胎生。如目连见一鬼母曰。我昼夜生五百子。随生随食。竟不能饱。


补遗云。此之四生义通三界。莲华化生不同四数。法华文句。释经莲华化生。引胎经云。莲华化生者。非胎卵湿化之化生也。非化而言化耳。实不如四生中之化生也。又显性论四生。一触生二齅生三沙生四声生。荆溪云。此四但摄胎卵二生。湿化但染香处。不須此相。


熏闻云。俱舍论曰。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远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香有净秽。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远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随业所应处有秽净。岂於地狱亦生爱染。由心倒故。起染无失。云云。


孤山云。湿以合感者。必須与物相合方受生故。化以离应者。以无而欻有。不假物相合。自能受生故。


补遗云。情想者乃群生之通病。故四生无不有之。今经中一往以想在卵生。情在胎生。此二据内心以分也。湿合化离。据孤山云。此释则此二约外形以分也。应知卵存出殻之思。故名曰想。胎钟俱生之爱。故名曰情。湿以物合受生。化乃形离自变。皆一往分属。不可尽理而求也。


熏闻云。飞沈者犹升降也。应以三善三恶分之。


资中云。情想不常刹那变易。或先胎而後卵。或先湿而後化。离合无定。故云更相变易等。如下十二类生中一一皆有八万四千飞沈乱想。唯佛与佛乃能知之。故俱舍云。於一孔雀伦。具一切种因。非余智境界。唯一切智知。证真云。有情无始熏造一切界趣种子在本识中。唯佛能了。且举孔雀一类尚难知。况余类耶。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苕溪云。欲贪通乎四生。今正约胎生言之。又胎生復通。今多就人伦辨之。以其易见故也。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卵化湿胎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强杀弱。因食成贪。不滋口腹。则属瞋恚。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噉。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问此与杀贪何异。答杀贪未论酬偿先债。今约过去於身命财非理而取。故互来相噉以责其盗也。如下云。从是畜生酬偿先债。若彼酬者分越所酬。此等众生还復为人反徵其剩。乃至若用钱物。或役其力。偿足自停。如於中间杀彼身命。或食其肉。如是乃至经微尘劫相食相铢。犹如转轮。互为高下。若无後文显之。此文难见。


熏闻云。恶业俱生者。谓人与羊恶业所牵生生相值。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缠缚。唯杀盗婬三为根本。


先示盛贪业果相续。兼於杀贪。汝爱下。次示欲贪业果相续。


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虗妄终而復始。


孤山云。三种颠倒秪是依正。而此依正悉从理变。明了知性即性觉妙相。寂而常照也。因了发相即因明立所。迷真起妄也。从妄见生即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由兹能所。故有依正。山河大地是依。前结世界相续也。诸有为相是正。结前众生业果二种相续也。前说虗空。无业果名目。此谈业果不云虗空者。前论妄相須示虗空。以迷妄有空依空立界故。既言有为。则已摄业果。今明相续。空无断绝。何俟復云。又三种相续摄六法界。如杀盗婬三种颠倒。皆是重浊之相。尚无诸天清升之业。况有三乘变易之果。业果既尔。验众生中化生之义虽通天界。亦应多是人等五趣耳。


富楼那言。若此妙觉本妙觉相与如来心不增不减。无状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如来今得妙空明觉。山河大地有为习漏何当復生。


本妙觉明众生本具之理也。如来心佛界空显之理也。究佛理与生同。故佛果非增。生理与佛同。故生界非减。无状犹二无故也。生理本与同。而寂然无相。既因起妄忽生山河。佛既与生同。今虽证悟。何时起妄亦生山河。生理同佛既妄
。佛理同生亦应起妄。生佛彼此理俱同。云何有起有不起。


佛告富楼那。譬如迷人於一聚落惑南为北。此迷为復因迷而有。因悟所出。富楼那言。如是迷人亦不因迷又不因悟。何以故。迷本无根云何因迷。悟非生迷云何因悟。


谷响云。民之聚居。故名聚落。


佛言。彼之迷人正在迷时。倐有悟人指示令悟。富楼那。於意云何。此人纵迷。於此聚落更生迷不。不也世尊。


孤山云。此喻妄因本空。破前习漏復生疑。


富楼那。十方如来亦復如是。此迷无本。性毕竟空。昔本无迷。似有迷觉。觉迷迷灭。觉不生迷。


先合初谕。次合次谕。


熏闻云。谓因中所迷。虽无而有。亦有能觉之智。果上所悟。妄心既尽。唯真智独存。


亦如翳人见空中华。翳病若除华於空灭。忽有愚人。於彼空华所灭空地待华更生。汝观是人为愚为慧。富楼那言。空元无华。妄见生灭。见华灭空。已是颠倒。敕令更出。斯实狂痴。云何更名如是狂人为愚为慧。


孤山云。此喻妄果非有。破前山河復生疑。


佛言。如汝所解。云何问言。诸佛如来妙觉明空何当更出山河大地。


如汝所解印其领谕。云何问言责其昧法。


又如金鑛杂於精金。其金一纯。更不成杂。如木成灰不重为木。


苕溪云。金喻菩提。鑛喻习漏。山河如木。涅槃如灰。


熏闻云。金鑛者金璞也。


谷响云。古文作矿字书矿。周礼丱人掌金玉之地。注云。丱之言矿。金玉未成器曰丱。丱字呼猛切。圆觉云。如销金鑛。金非销有。既已成金。不重为鑛。经无穷时金性不坏。不应说言本非成就。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亦復如是。


孤山云。菩提智德也。涅槃断德也。妄因妄果体元真。无妄唯真称妙觉。是以照真不变则菩提之用彰。达妄本无则涅槃之功着。能照所照。能断所断。混而唯一。寂无所寄。而不妨法身智断。体用昭然。盖因中全菩提为习漏。即涅槃为山河。犹鑛之与木也。果上全习漏为菩提。即山河为涅槃。犹金之与灰也。鑛本不再。显妄法之永亡。金灰不渝。示真证之常住。四谕交映妙旨存焉。


补遗云。自满慈再问。如来悟已何时復生山河等。显悟中法门也。所以前苕溪云涉於立法立修二义。熏闻又曰正取立法。旁通立修。正指今文从本觉性立果中法门。但满慈正明迷真起妄。故立九界染法之後。略明果证也。


长水云。如来喻释二。一约真如门释。二约生灭门释。初门泯相显实。故约迷方空华。以喻无明及山河等。元来不起。体不可得。迷心翳眼虽有起灭。正方虗空了不移动。妄心妄境似有生灭。真妙觉明何曾改变。次门即览理成事。故约金鑛灰木可鍊可烧。以喻果成惑灭。一门四谕。皆显悟後灰不再迷。然四谕中二三同意。前就圆悟之理。生佛俱是本真。故举迷方空华。元来不起。非後始灭。故责满慈见妄有灭。尚是颠倒。岂况復待习漏再生。後约不坏修证因果之相。故说销鑛出金烧木成灰。迷方空华则始总元无。金之与灰烧鍊方现。意云圆顿之理虽无迷悟不妨成异。既有多生习障。还須背习显真。真显则究竟清净更无再迷。若但用前二谕。则拨无迷悟因果之相。便成邪见。但用後二喻。即成众生觉性本来不净失真常理亦成邪见。故说四事。各谕一法。方尽其理。


富楼那。又汝问言。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徧法界。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又徵虗空及诸大地俱徧法界不合相容。


富楼那。譬如虗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所以者何。富楼那。彼太虗空日照则明。云屯则暗。风摇则动。霁澄则清。气凝则浊。土积成霾。水澄成映。


应以日云等七通喻七大。尔雅云。风而雨土成霾。


释要云。随义对法。当以明对识大。能了別故。暗空大。动风大。清根大。根能照境。而体消净故。浊气火大。热气上蒸故。映水大。霾地大。霾即黄沙也。诗云终风且霾。


於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復空有。


熏闻云。殊方者方所也。以诸相发挥非同一方故。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之时不生光耀。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观相元妄无可指陈。犹邀空华结为空果。云何诘其相陵灭义。观性元真唯妙觉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復问不相容者。


长水云。妙觉明心与佛同体。本来无妄。由乎强觉。忽认所相便有妄生。佛今已得妙空明心。何时忽然復起诸妄。此即牒而纵之。责无穷过也。


熏闻云。妙觉明心先非水火者。譬珠非水火。水火从缘。若人以缘而难於性者。非其智也。


真妙觉明亦復如是。汝以空明则有空现。地水火风各各发明则各各现。若俱发明则有俱现。


苕溪云。以真不守自性。随缘所现有种种相。释要云。汝心既有空相藏性。即随业感乃现空相。如以丑形对镜则现丑像。或发地则现地。发水则现水。或尽法界众生同发空相。则徧法界现空相。余亦然也。


云何俱现。富楼那。如一水中现於日影。两人同观水中之日。东要各行。则各有日随二人去。一东一西先无准的。不应难言此日是一云何各行。各日既双云何现一。宛转虗妄。无可凭据。


孤山云。各行则循业俱发。随去则妄境俱现。同观是一。知二是虗。各行既二。騐一是妄。


释要云。日喻妙明。影喻所明。人喻强觉。水喻无明。熏闻云。匠人之法平物以水。的谓射的。丹面白的是也。並取定则之义。


富楼那。汝以色空相倾相夺於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徧法界。是故於中风动空澄。日明云暗。众生迷闷背觉合尘。故发尘劳有世间相。


苕溪云。色摄四大对空成五。前问地水火风本性。疑水火性不相陵灭。即相倾。虗空大地不合相容。即相夺。


孤山云。真理随缘变成妄境。如全水成波。其水既徧。故其波亦徧。以此彼即水故。众生迷闷。谓九界众生不了即理而变。而以无明妄心执之为实。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於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徧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虗空。於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灭尘合觉。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我以妙明不生不灭合如来藏者。此略明也。妙明谓一心三智。以此一心不生灭智。契合生灭。故云合如来藏。此即究竟契合也。而此究竟乃由名字等契合而至。是故圆中互即咸合藏理而凡圣自殊。而如来藏下广示契合之相也。先明契合之体。如来藏即中也。唯妙觉明即真也。圆照法界即俗也。是故下次明契合之用。即是由境智契合能起大用。所以一多自在。大小相容。灭尘下总结也。灭尘即息妄。合觉即归真。苕溪云。妙明谓寂灭之智。不生不灭谓智体真常。此皆能合也。如来藏即所合也。此约自行以修泯性。次对化他。全体起用。而如来藏牒所合之理。唯妙觉明牒能合之智。圆然法界示鑑物之用。欲令易解。取譬言之。如来藏如镜之体。妙觉明如镜之光。圆照法界如鉴现像。虽三而一。虽一而三。是故下一为无量等总列四句皆显此义。不动下別示其相。初二句一为无量也。道场指寂灭之地。依此起应。应徧十方。亦犹华严中不动不离而升而游。次二句无量为一也。身谓法体。故能含受十方虗空。虗空必摄世界。则一切法趣一也。於一下四句小中现大也。毛端现刹即正中现依。尘里转轮即依中现正。大中现小是义易信。所以略之。灭尘下三句总结前义不思议用。非修所成。是故云发。今不言用而言性者。並由理具方有事用。


长水云。前五句标二种自在。不动下二句释一多自在也。身含下六句释大小自在。前二句正中现依。於一下二句。正中现依正。亦是依中现依正。坐微尘下二句依中现正。余句含在其中。可以意得。


手鑑云。余句者。谓依正凡有六句。一依内现依。如尘中刹海。二正内现正。如毛孔现佛。三正内现依。四依内现正。五依内现依正。六正内现依正。


释要云。疏配对。阙正正依依。若欲具者。即经毛端现刹即依中现依。毛端现宝王即正中现正。华严十种自在亦不离此。


手鑑云。经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刹土。能於一念中。一一尘中现。第一句也。又云。如来一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坐。菩萨众会共围绕。演说普贤之胜行。第二句也。又云。於一微细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不能徧毛孔。第三句也。


又云。如於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亦復然。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见。第四句也。又云一一尘中无碍身。復见种种庄严刹。一念摄生普令见。获无碍意庄严者。第五句也。又云一毛孔内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住。一一皆有徧照尊。前众会中而说法。第六句也。又成四句。一或唯依。佛即刹故。二或唯正。刹即佛故。三俱。四泯。此约体也。相即互亡。故无有六。一佛即刹者。佛身即是法性土故。废己从他。佛体虗故。土外无法。性无二故。二刹即佛身者。刹体即是法性身故。废己从他。刹体虗故。佛外无法。性无二故。由性无二以性融相。故身土相即。三俱者。谓有身有土不相坏故。若无身土无可相即故。四泯者。谓佛即刹故非佛。刹即佛故非刹。以互夺故也。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风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声香味触法。非眼识界如是乃至非意识界。非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尽。非苦非集非灭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剌若。非波罗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孤山云。此约真谛示如来藏。非心含四阴。地水火风是色阴。次非入界。总非六凡界。次非缘觉界。次非声闻界。总非二乘理智。得即理也。次非菩萨界。先非能趣行。次总非所趣理。次非佛界。先非能证人。三号是也。次非所证法。涅槃四德是也。怛闼阿竭名如来。阿罗诃云应供。三耶三菩云正徧知。涅槃是总。四德是別。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世结六凡。出世结四圣。藏理即空无有十界。故並非之。初由无明故有妄识。妄识所变即有空界。空界现故结成四大。四大起故即有根尘。根尘合故遂有诸识。根境识三为业性故。乃成十二因缘流转生死。为对治故即有出世观智诸法。出世利钝不同。遂分三乘次第。会三归一即有佛果。果有能证所证。即分菩提涅槃。涅槃具德。即有常乐我净。是故展转相由以立名字。各无自性。一切皆空。


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剌若。即波罗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


孤山云。此约俗谛示如来藏理。即无而有。十界宛然故也。


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孤山云。此约中谛。离即离非双遮之体也。是即非即双照之用也。夫如来藏体唯三谛。譬若总名摩尼。体即莹宝圆三耳。是故三一相即。不纵不横。新伊天目况意可识。


熏闻云。涅槃云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並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天主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云云。


谷响云。彼方字有新旧。亦犹此土之篆隶也。以篆为旧。以隶为新。是故西土。旧则纵横。新则不尔。状若此方草书下字。一点居上。二点在下。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但斥凡小。正对满慈。是二乘故。其实偏教菩萨亦不能测。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长水云。琴等喻众生。妙音喻藏性。妙指喻实智。发喻起用。


汝与众生亦復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长水云。汝与众生合前琴等。宝觉真心合前妙音。按指即智契於理。发光即大用现前。汝暂举心等合前无妙旨也。


孤山云。按指。谓如来昔於因地。以三观智观己妄心。即妄成真。方登正觉。如得妙指妙音克谐。更举海印发光。助成音发之义。


资中云。大集经云。阎浮所有色象。大海皆有印文。此谕如来法身性海普现一切世间之相也。此为释伏难。难云若一切即真我等。云何与如来身不同妙用。故今释云。汝虽具有宝觉真心。未得妙用。以尘劳妄念未清净故。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来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究竟有二意。若就外现。则无学小圣无明全在。故未究竟。若就内秘。则分真大士有上地惑。故未究竟。诸妄圆灭即极果断德。独妙真常即究竟智德。


长水云。由满慈初疑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乃至佛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由是展转皆从妄立。虽知能所俱妄。又疑妄从何生。盖前问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佛答因迷而有。此中復问因何有迷。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復问汝。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於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兴福云。演若达多此言祠授。


孤山晨朝是喧动之初。喻起妄心之始。照镜喻妄心推画分別。爱镜中头喻取着妄境。妄事易着如眉目可见。真理难知如瞋责己头等。背悟向迷如无状狂走也。四趣则背善向恶。人天则背苦向乐。二乘则背有向空。菩萨则背边向中。悉名狂走。


手鑑云。此有理有事。而理实事虗。理实故不变。即头与镜也。事虗故随缘。即照爱瞋走也。斯则由照故爱。爱故瞋。瞋故走。返此即不走矣。故下文云。汝但不随分別世间。乃至云演若达多狂性自歇。望下走歇可为四句。一走。六凡也。二歇。菩萨也。三亦走亦歇。权小也。四非走非歇。如来也。俱谕性觉。走歇二途两俱存故。


熏闻云。魑魅山泽之怪。老物精也。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资中云。心境不实故名为妄。若实有因岂立斯称耶。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


初如一人忽然妄说。递递相承乃至多人。及推其本了无所实。迷真既久。虽佛与汝发明是义。犹未能返还其本。此寄满慈以责群妄。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谓无状忽生。非从他有。


熏闻云。既称为妄。云何有因。即无住则无本。自诸妄想展转相因。即见爱四住之本。若论通別二惑。同在一念。念体无始犹如空华。则见爱亦无因耳。


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资中云。若了迷性无因自有。亦无別法而为所依。是则妄体犹如空华。元无生灭。因指自体。依谓依他。二俱叵得。故无生灭。得菩提者义通解悟。


况復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资中云。迷者自失。理无失也。


富楼那。妄性如是。因何为在。


汝但不随分別世间业果众生三种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汝心中演若达多狂性自歇。


苕溪云。三缘即业果相续中杀盗婬。三因即三种贪。亲生为因。疎助为缘。以杀盗婬是身根所造之业。三种贪是意根能造之惑。惑亲业疎。因缘之义彰矣。意云。汝但不随妄想分別世间等相。则杀盗婬缘自然而断。以缘断故。欲贪等因亦復不生。即指此因名为狂性。


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补遗云。劬劳言时长行远。经三僧祇之谓。有綮即是筋骨盘结之处。以谕诸教地位委曲之相。言妄心歇处真性直显。不須历劫勤求地位委曲也。前云如是乃至始终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今文显云修证。知就地位言也。


肯綮出庄子养生篇云。技经肯綮之未甞。而况大觚乎。肯綮者。是牛两骨中之微细肉也。云刀到骨处。游刃於交际之间。未甞有微碍。房相润文。用庖丁解牛。理与神遇。不以目视。类证妙旨不假渐修一超直入。


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觉知。穷露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苕溪云。衣喻五阴。珠喻藏性。由无明故不觉。乏妙用故穷露。佛界如本国。九界如他方。求人天乐取偏小益。犹乞食驰走。妄情蹔失真性本圆。犹虽贫珠在。佛如智者。教如示珠。证理起用则致大饶富也。


即时阿难在大众中顶礼佛足。起立白佛。世尊现说杀盗婬业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心中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不从人得。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顿弃因缘。


此阿难以现说教理而证菩提从因缘得也。故云世尊现说杀盗婬三缘断故三种贪因不生。缘三贪不生故心中狂性自歇。缘狂性歇故因菩提成。斯则因缘皎然明白。云何如来历破因缘。而今又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籍劬劳肯綮修证。而顿弃此破彰证真之大因缘耶。


我从因缘心得开悟。世尊。此义何独我等年少有学声闻。今此会中大目揵连及舍利弗須菩提等。从老梵志闻佛因缘发心开悟得成无漏。


此以现在破结证真。以从因缘得菩提也。身子路逢马圣。见其威仪异常。问云汝师为谁。所说何法。马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身子闻即得法眼净。归告目连。亦得法眼净。今云闻佛因缘。乃推其本也。


今说菩提不从因缘。则王舍城拘舍梨等所说自然。成第一义。


言呈若非因缘。返成外道自然。意谓不许自然。是必还成因缘。


惟垂大悲开发迷闷。


佛告阿难。即如城中演若达多。狂性因缘若得灭除。则不狂性自然而出。因缘自然理穷於是。


佛体阿难之意。以本觉妙明为自然。以断惑所显修所得性为因缘。故云因缘自然理穷於是。先案定而後破之。


阿难。演若达多头本自然。本自其然。无然非自。何因缘故怖头狂走。若自然头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因缘故失。本头不失。狂怖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先以自然破因缘。头本自然。不可转变也。本自其然。不藉因缘也。无然非自。其头始终无失无变。无一时而非自然也。何因缘而狂走耶。若自然头可因缘故狂。何不自然头亦以因缘而失之。今本头不失。无因狂怖。则显其妄出。曾无变易。何藉因缘。


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际狂何所潜。不狂自然。头本无妄。何为狂走。


此以因缘破自然。若谓狂与不狂元不假因缘皆自然有。是则狂性向所本有。未狂之际狂何所潜藏。而了无狂相耶。如不狂自然。则头本无妄。因何为狂走之。如头本真静。妄而狂走。因缘自然亦妄计耳。


若悟本头。识知狂走。因缘自然。俱为戏论。


真头本来无妄。亦显妄本无因。是则因缘自然俱无安立。


是故我言三缘断故即菩提心。


补遗云。阿难正落因缘。疑如来以菩提不从人得。顿弃因缘。佛引达多失头。以显因缘为妄。不关真体。此有二意。一据体性。二据行相。若据菩提体性非彼因缘。如头本自然。狂与不狂何关真体。业惑存亡不关真性。我言三缘断故者。但识彼杀盗婬业本为虗妄。菩提自然显现。究论体性。何关因缘。


菩提心生。生灭心灭。此但生灭。灭生俱尽。无功用道。


次据行相者。断惑显理必涉行位。则菩提心似属因缘生灭之法。故以住前智生惑灭为因缘。登住理惑一体为自然。又以分证理惑为因缘。极证无理无惑为自然。非因缘义近在初住。远在妙觉也。


长水云。此结示三。一俱尽生灭显无功用。若有执言。真心可得。分別可亡。斯则菩提心生生灭心灭。但是生灭。无生灭灭方无功用。如圆觉云。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显地上证无生理得无功用也。


若有自然。如是则明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生灭。


若有二字。是牒阿难前计本有觉性为自然。世尊谓灭生俱尽无功用道。如又立自然。是则自然心生生灭心灭。此亦宛然成生灭。是则对待法。曷有自然之义哉。


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绝待无生灭之迹。可假名自然。


长水云。三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一纵立正显。若於此有自然者。岂有生灭名为自然。无生灭者名为自然。


犹如世间诸相杂和成一体者名和合性。


非和合者称本然性。


孤山云。诸相杂和。喻自然心生生灭心灭。非和合者。喻本无生灭元是菩提。


长水云。二举况重明。举浅况深也。世间人说生灭和合名和合性。非和合者则无生灭。方名自然。就彼纵况本来理体却名自然。


本然非然。和合非合。合然俱离。离合俱非。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孤山云。对破和合。说本自然。和合既非。本然焉是。苟执为实还成戏论。如对短说长。既无其短。长名岂在。非然非合犹云非长非短也。绝待之理於兹復显矣。合然俱离牒其境绝。离合俱非显智亦绝。离则能亡智。合谓所亡境。言合以彰其然。其境既亡其智亦泯。如前火木薪既烧矣火亦自烧。此则对待既绝能所亦亡。恍如托空。唯觉无得。如是解者方无戏论。


释论云。佛坐道场时。不得一法实。空拳诳小儿。诱度於一切。


长水云。三双非二离。正示忘情。本然示忘情。本然自然也。和合因缘也。二皆不立故云俱离。此离亦离故云俱非。具足应云离合离然之离。亦後俱非也。药病齐遣。空病亦空。圆觉亦云。远离为幻亦復远离。离远离幻亦復远离。斯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方无戏轮耳。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非汝历劫辛勤修证。


释要云。若以自然因缘之心求二果者。甚遥远也。


长水云。虽经劫数勤苦修习。终莫能及。


虽復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秪益戏论。


熏闻云。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都成十二名。广如大论三十七。


汝虽谈说因缘自然决定明了。人间称汝多闻第一。以此积劫多闻熏习。不能免离摩登伽难。


何須待我佛顶神呪。摩登伽心婬火顿歇。得阿那含。於我法中成精进林。爱河乾枯。令汝解脱。


阿那含此云不来。不来欲界生故。已断欲界九品俱生。名为出欲淤泥。以接引小乘。故重施小。而皆解圆。今云那含。即圆教似位。


孤山云。令汝解脱得离婬室也。


长水云。问阿难尚在初果。登伽却证第三者。一约权实。阿难示迹。现多闻无功。故在初果。登伽实人。显呪力功大。速证第三。二约根行。阿难圆顿根发。前文悟解。或入信住。登伽小机。虽得第三。若望圆信。霄壤有异。


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孤山云。圆修止观。则不漏落二种生死。亦不失三谛义理。无漏既深。憎爱非浅。舍妄取真去事就理悉名爱憎。


如摩登伽。宿为婬女。由神呪力销其爱欲。法中今名性比丘尼。与罗睺母耶输陀罗同悟宿因。知历世因贪爱为苦。一念熏修无漏善故。或得出缠。或蒙授记。


长水云。登伽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今从昔号。故曰性比丘尼。


如何自欺。尚留观听。


苕溪云。略举见闻以摄觉知。即六妄也。


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疑惑销除。心悟实相。身意轻安。得未曾有。重復悲泪。顶礼佛足。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熏闻云。释论云。何等是实相。谓菩萨入一相知无量相。知无量相又入一相。智者曰。即空故入一相。即假故知无量相。即中故又入一相。此与前文约三谛示如来藏。义趣符合。


补遗云。实相亦云实想。若从境为名应言实相。若从智为名。即云实想。


补遗云。惑除舍生死重担。息肩於藏性轻安之义。


无上大悲清净宝王。善开我心。能以如是种种因缘。方便提奖。引诸沈冥出於苦海。


熏闻云。五住迷暗如沈冥。二死漂流如苦海。


世尊。我今虽承如是法音。知如来藏妙觉明心徧十方界。含育如来十方国土清净宝严妙觉王刹。如来復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


补遗云。心具如含。心生如育。


熏闻云。国土皆是佛之化境。故云如来。


我今犹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赐与华屋。虽获大宅。要因门入。


孤山云。天王天子也。心游理外喻以旅泊。佛有法界喻以天王。华屋如真心。受赐如开解。宅因门而入。譬理由行而证也。


唯愿如来不舍大悲。示我在会诸蒙暗者。捐舍小乘。毕获如来无余涅槃本发心路。令有学者从何摄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在会一心。伫佛慈旨。


孤山云。涅槃圆果也。心路圆因也。举果以请因耳。


补遗云。小乘烦恼子缚断。名为有余。生死果缚断。名为无余。今此大乘。五住二死究尽常住真心究显。故云必获如来无余涅槃。


补遗云。自等觉已还皆名有学。


孤山云。陀罗尼此云总待。法华明三陀罗尼。即空假中三义也。三陀罗尼者。旋陀罗尼。旋假入真也。二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旋真出俗也。三法音方便陀罗尼。中道法音能为初住方便也。今请一心三观摄伏妄想行门。欲入初住。三智五眼一时开发。故云入佛知见。


熏闻云。今请一心三观者。此是通途行门。若据別意。再请最初方便也。


尔时世尊哀愍会中缘觉声闻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为当来佛灭度後末法众生发菩提心。开无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难及诸大众。


汝等决定发菩提心。於佛如来妙三摩提不生疲倦。应当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云何初心二义决定。


阿难。第一义者。汝等若欲捐舍声闻修菩萨乘入佛知见。应当审观因地发心与界地觉为同为异。


补遗云。初决定义。审三止观。当与极果三德体同。方是圆修因果不二。如来劝详审此心与佛相应。乃是入华屋之行也。


阿难。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苕溪云。空假离中皆名生灭。中即空假。是谓佛乘。法华明声闻缘觉不退菩萨不测佛智。良由於此。


次科。初以是下。喻妄体无常。二阿难下喻真性常住。


以是义故。汝当照明诸器世间可作之法。皆从变灭。阿难。汝观世间可作之法。谁为不坏。然终不闻烂坏虗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终无坏灭故。


则汝身中坚相为地。润湿为水。煖触为火。动摇为风。由此四缠。分汝湛圆妙觉明心。为视为听为觉为察。从始入终。五叠浑浊。


若顺现文。色阴为始。识阴为终。即同五浊次第。以义言之。始则有识。终乃成色。准法疏云。心王了其总相。心所了其別相。以识创起。但缘青等总相。次取境像即是想心。次领纳前境即是受心。次起贪等造作即是行心。前三无记未能成业。


疏文云。由业招报即是色阴。故云始则有识终乃成色。


补遗云。然以五阴伦次。自有色心王数不同。论师多云识在三心之前。诸大乘经识居最後。今谓以譬言之。如世君臣尊卑。则前王而後数。此可如诸论师所云也。若臣为君之所使。今受想行三为识所使。义当如臣在君前以听命也。此则数前而王後可矣。若乃五阴列色法在心法前者。昔白乐天兴济师书。以五阴十二因缘伦次不类为问。洪老追云。夫色等五阴乃三苦已成之躯。十二有支乃三世生因之法。此亦可以尽其大略。既以阴法別为五位说之通言阴。则正指现前报阴法耳。此报阴法。原始由乎歌罗逻时心识无此。以何为投托之所。故五阴前列色法。而後列心法也。欲於五阴推以因果。劫如记引百法疏文。亦如此经下文云生因识有。若灭从色除者。正从阴起之始而除之也。


熏闻云。五叠者。叠重也。此以五阴为五重。何则。四缠是色阴。视听觉察既是六根。根必发识及受想行。即五阴具矣。


补遗云。此中因明与佛同体则证常乐我净。与佛异体则入九界生灭。浑浊本明其同。因言其异也。生灭浑浊。则有四大五浊。经中以四大六根明浑浊体。五浊明浑浊相。自从始入终下明浊相也。此经以五阴对五浊以示其相。不同诸经。


云何为浊。阿难。譬如清水清洁本然。即彼尘土灰沙之伦本质留碍。二体法尔性不相循。有世间人。取彼土尘投於净水。土失留碍。水亡清洁。容貌汩然名之为浊。


汝浊五重。亦復如是。


苕溪云。合文从略。应以妙明之心合於清水。缠叠之体合於土尘。九界妄想攀缘翳理如世间人取土投水。下別显五浊。即水土汩然之貌也。孤山云。余经明五浊。以五利为见。五钝为烦恼。众生但揽见慢果报立此假名。命以连持一期色心为体。摧年促寿。故云命浊。劫无別体。但以四浊聚在其时。故名劫浊。


熏闻云。准悲华经。人寿八万至三万岁。未有浊名。至二万时为五浊之始也。今文盖约五阴妄想为五浊。故辨魔中。色阴有坚固妄想。受阴有虗明妄想。想阴有融通妄想。行阴有幽隐妄想。识阴有罔象虗无颠倒妄想。是故色阴尽则超劫浊。受阴尽则超见浊。想阴尽则超烦恼浊。行阴尽则超众生浊。识阴尽则超命浊。以後验前。知是五阴。


阿难。汝见虗空徧十方界。空见不分。有空无体。有见无觉。相织妄成。是第一重名为劫浊。


此依色阴。夫四大五根五尘同名色阴。今约眼根见空尘而说者。以浑浊义显故。以成住坏空四皆名劫故。此盖如来方便巧示。即指阿难目所对空名为劫浊。


补遗云。见与虗空俱徧十方。有一不徧。则有边畔可分矣。


孤山云。有空无体质故。有见无觉者。见空之时无好丑违顺可觉。故以无体之空织无觉之见。而两无其实。此即土失留碍。浑浊真性。过在兹乎。熏闻云。应知五浊皆就阿难现前而示。是故五节文初並云汝见汝身等。


汝身现搏四大为体。见闻觉知壅令留碍。水火风土旋令觉知。相织妄成。是第二重名为见浊。


孤山云。此依受阴。领纳所缘之境名为受。而有六种。谓六触因缘生於六受。但境有违顺非违非顺之別。故六受亦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异。


补遗云。见闻觉知本非留碍。为四大所织。见不超色。耳唯听声而已。水火风土本非觉知。为六识所转。亦能发知。如四大净色能见能觉也。旋犹转也。识心依之。转无知为知。此为受阴者旋令觉知。即受纳前境之谓也。既有前境。则有分別属见浊。


又汝心中忆识诵习性发知见。容现六尘。离尘无相。离觉无性。相织妄成。是第三重名烦恼浊。


孤山云。此依想阴。能取所领之缘相名为想。而有六种。谓取所领六尘之相为六想。性发知见即能取六想。容现六尘即所领六相。以此交织。妄成想阴。浑浊真性。名烦恼浊。


长水云。六识分別。三世徧缘。


释要云。意识能缘三世依正之境。復能执受。忆过去境。即独散意识缘落谢尘。识现在尘。即明了意识。随前五所取缘现量境。诵习未来诸有境界。即未形兆事预思念也。即独散意缘比量境。能分別体从前见浊觉知所起。所分別相即是六尘所现影像。故云性发容现。离尘离觉。无相无性。互相交织扰乱相熏。名为烦恼。想像所取之境。亦有六想。扰乱真性名烦恼浊。


释要云。忆识诵习者。意识缘三世境也。能分別识性从见闻觉知所发。故云性发知见。所分別相从六尘现。故曰容现六尘。离六尘无所忆识诵习之相。故曰离尘无相。离见闻觉知无能忆识诵习之性。故曰离觉无性。


兴福云。忆念过去。识对现在。


补遗云。长水云诵习未来诸有境界。今谓诵习虽通。兴福既以忆识別对过现。则诵习之义。且对未来矣。忆识等皆想阴之义。利钝二使亦由此生。烦恼浊也。


补遗云。六识妄性附於根尘生起知见。於六尘境分別六相。故容现六尘。容谓容貌。即相也。


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於世间。业运每常迁於国土。相织妄成。是第四重名众生浊。


孤山云。此依行阴。造作之心能趣於果。名为行。行有六种。大品般若说为六思。思即是业。熏闻云。释论以意业为思业。因四种法生。谓见闻觉知。即六思也。谓於六想之後。各起不善业善业无动业也。知见即六思。业运即随善恶迁移。国土亦世间也。如私心虽恋乡井以官事須往他邦。例六道往还。义亦可见。相织者。即知见欲留业运常去。妄成行阴。而去留假合浑浊真心。名众生浊。知见欲留业运迁去。即六道往来之事。彼此必有假名生焉众生浊矣。


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众尘隔越。无状异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识妄成。是第五重名为命浊。


此依识阴。了別所缘之境名为识。识有六种。即六识也。元无异性者。了別之心唯一故。众尘隔越者六尘不同故。牵生六识。故云无状异生。眼不別声。耳不別色。是相背也。适言其同而用相背。适言其异而性是同。故无准定。以此交织。妄称识阴。识住命在。识去命谢。浑浊真性。故名命浊。


补遗云。今此命浊正属识阴。以此识阴合论六识。性中相智。唯一识阴而已。用中相背自有六识不同。此之两句妙尽五阴识。五阴法相。所言性者识阴之性。此非心性也。所言用者六识不同各有发用也。


长水云。命是报法。依业所引第八识种。连持色心不断功德。名之为命。


释要云。命是报法者。由前世业法之所感故。遂有修短之殊。夫受身者。命煖识三不相离也。命即气息报风连持不断。色心可久。命不连持。色心则变。煖即遗体之色。识即心主。前六见闻。元本一识。由六根异遂成分离。识用虽分体唯一种。斯则同中立异。异处见同。同异失准互相交识。於总报体便立命根。名为命浊。


释要云。总报之主唯一本识。故云无异。六尘隔別见听爰分。根尘异故识乃分离取六尘境。性中相知者。唯一本识为体故。用中相背者。眼惟了色不別声等。


阿难。汝今欲令见闻觉知远契如来常乐我净。应当先择死生根本。依不生灭圆湛性成。


苕溪云。前云若於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今云见闻觉知生灭心也。常乐我净不生灭性也。因果事异故远。心性理同故契。死生根本即六根也。依不生灭谓了生灭即无生灭。是则因地发心与果地觉无异。故云圆湛性成。


补遗云。不远而远。六位乍分。故言远。远而不远。六而復即。故云契。择谓简也。止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居正观之前。故言先择。又云灸病得穴。伐树得根。今云生死根本也。依不生灭圆湛性成。正观不思议境也。今人言。智者若见楞严不说止观。信矣夫弥显前文五浊为五阴。拣四取一为根本也。此初义中教修止观。以识心为根本。若第二义根本烦恼。通明六根为烦恼根本。与此似异。然经中既以见闻觉知远契四德。则六根中六识为所拣之境与下不异也。


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伏还元觉。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孤山云。既知清水浊水湿性不殊。妄心真心谛理不二。当須达妄无妄。了浊元清。故云以湛旋其虗妄灭生也。伏还元觉者。初心达了。惑实未破。故云伏也。即是伏无明还法性耳。得元下。唯观常住法性即是圆因。故云为因地心。此即住前名字观行相似位也。问此约修行。名字虗解。岂是圆因。答起行必在名字位中故。行成方名观行故。


苕溪云。以圆湛之性。旋虗妄之心。斯盖修三止观。照立谛境。


熏闻云。当以虗妄灭生为因缘所生法。以止寂之。以观照之。成三谛境。伏断生灭证无生灭也。伏还下因该十信。


释要云。湛即定。旋即伏。以定旋伏虗妄乱动之法。成本真性。故曰伏还元觉。


长水云。修之次第。如天台圆顿止观广明。


然後圆成果地修证。


苕溪云。果通分满。


孤山云。初住分证常果。妙觉究竟常果。並由住前观无生灭心而成。


如澄浊水贮於静器。静深不动。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去泥纯水。名为永断根本无明。明相精纯一切变现。不为烦恼。皆合涅槃清净妙德。


既知浊即清。必澄浊令清。既了妄即真。故能息妄归真。非保其浊。守其妄也。故今以澄浊况之。澄喻修观。浊水喻妄心。即前云容貌汩然名之为浊。此中牒前喻耳。欲显前五浊以成五清。静器喻圆人身器也。不为境动喻以静器。静深不动者。深犹久也。即观行虽成而能忍六根虽净而无法爱。故登初住无明顿破如沙土自沈。中理分显。如清水现前。法华明穿凿高源。大师亦以见水为初也。初住所断无明名为客尘。以初住法性如主如空故。而言伏者望於妙觉悉名伏道。唯佛名断。伏犹断也。仁王云。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到其源。去泥下喻极果也。泥喻上地惑也。元品已尽故云永断。涅槃云。无上士者名无所断。明相精纯究竟理显也。一切下明随机所感。十界现形皆名净用。故云不为烦恼。而用显体。故去皆合涅槃等也。然德必具四。略举一净耳。


熏开云。若唯识等论。初地顿断见惑。二地已上渐断思惑。此別教义也。若圆说者。从初住去皆见思双破。以违理由见感报由思。乃至妙觉方尽其惑。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苕溪云。应知初义明因地发心即止观当体与果地觉。即止观所依也。次义明烦恼根本。即止观所破也。说有前後。行无异门。合而言之。秪是以无缘智。缘无相境。破无明惑耳。虽境智惑三。相带而说。既分二义。旁正之意自可甄明。前义以观境为正。烦恼为旁。後义反是。言发业润生者此指烦恼也。谁作谁受者此推根本也。意显六根自作自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虗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虗空被汝隳裂。何以故。空无形相无结解故。


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


六根引外贼则六尘起内贼。即烦恼内外恶贼能劫真性。若知根本。贼无能为。


苕溪云。外之六尘。内之六识。皆由眼等引发和合。所起烦恼害如来藏。由此等谓由六根所起烦恼。故发业润生乃有无始众生世界等。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


汝今当知。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未来现在为世。方位有十。流数有三。


孤山云。上示两种世界。一众生世界是正报。二器世界是依报。以由正报缠缚。故於依报不能超越。故今但约正报而明。


补遗云。寻常正报明世界义。世谓差別。异谓五阴界分。今以三世十方为正报之世界也。此中正明众生六根正报。而经文约三世十方者。为示六根所有功德。本与依报世界相涉而成故也。


一切众生织妄相成。身中贸迁。世界相涉。


贸迁者交易迁移也。世界相涉是贸迁相。谓以世涉界以界涉世也。


补遗云。指十类正报与根尘十法交相迁动。故曰身中等。又亦可身中二字的指十类。贸迁二字的指根尘。世界二字即三四四三也。此文总示变叠之体也。


而此界性设虽十方定位可明。世间秪目东西南北。上下无位。中无定方。四数必明。与世相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


熏闻云。此於十界简六取四。中谓四维。在四方中间故。言无定方者。且如东南维。既属两向。是无定方。


补遗云。上下二方无的。指其方位。自何为上。自何为下。


流变三叠。一十百千。


纂注云。叠重也。以少增多凡有三重。谓一十一百一千。才言一十。便该十二矣。以过去现在未来涉东西南北。既成三四十二。以东西南北涉过去现在未来。亦成四三十二。盖方三叠。初则为十恶所依之处。次则正论十恶所起。俱徧十二。故成百二十。眼等三根只成八十。盖所依方世元缺一分故耳。若约性中相知为言。则亦成百二十矣。故总结云。六根功德各千二百。三则明乎十恶互严。谓一恶为所严九恶为能严。故成千二百。


总括始终六根之中。各各功德有千二百。


长水云。此约众生身中。云六根取境十分。功德作用名为功德。非同法华持经所熏令成净用。然染净虽別。皆从本有熏力而成。故彼此文数量无异。


纂注云。若准法华疏释六根功德。初约持经方轨乃论三业十善。次约理境则明十界十如。今经既明烦恼色心为圆通观境。故约十恶以释其数。然经又云。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者。盖由此十恶体全是性恶法门。故如来欲令机缘当处解脱。全体缘通。言中有响。故以功德明之耳。


孤山云。此明性中相知。下明用中相背。


苕溪云。此据六根了別之性是同。故云各各功德有千二百。下对六尘了別之用有异。所以功德全阙不等。


阿难。汝復於中克定优劣。


如眼观见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傍观三分之二。统论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无德。当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听十方无遗。动若迩遥。静无边际。当知耳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鼻齅闻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阙中交。验於鼻根三分阙一。当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扬尽诸世间出世间智。言有方分。理无穷尽。当知舌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觉触识於违顺。合时能觉。离中不知。离一合双。验於身根三分阙一。当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


资中云。眼者。一方三百。旁观二百。又得二分之余共成五百。并前三百总成八百。


长水云。耳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动有分限故说迩遥。静非涯量云无边际。俱耳根之境。故此双显。鼻者。出入中交共成三分。一分四百。阙於中交。故唯八百。


苕溪云。鼻中通息出入。前後两不相交。


孤山云。舌取能言说不论甞味。若取甞味。其德则劣。以合中知故。身言离一合双者。离中不知。是阙一分。合时能觉有违有顺。故具二分。


补遗云。准眼根八百功德。以方涉世。須以四方定其数目。今鼻身二根八百。既属以世涉方明之。岂亦不以三世定之耶。須知此不可定局也。且如入息若属过去。中交属现在。出息属未来也。但出入中交必落其时。则前後自分。身觉违顺亦然。如先觉违境属过去。正觉顺境属现在。离一属未来也。或前或後。不可定局。为其不可定。故经疏不言也。离则根境单一。故阙其知。合则根境双触。故知违顺。


真际云。意识独生徧缘诸法。故云默容。


孤山云。此经明六根功德与法华不同。今示发觉初心。令知颠例处所。故辨六根优劣之用意在阿难择於耳根。以为修证之本。彼明依经修行已发相似之解。而六根清净。互用无方。虽眼八百亦具余五根功德。乃至意根亦復如是。


熏闻云。法华疏云。按三业安乐行即有十善。一善有十即百善。一善中有十如即千善。就化他为二千。约如来室衣座三即成六千。五种法师悉具六根清净。一一根有一千功德也。復次一心中具十法界。一一界皆有十如。即成一百。一根通取六尘即有六百。约定慧二庄严即成一千二百。根根皆尔。若论六根清净。则不言其功德多少。若言庄严。则能盈能缩能等。等庄严者根根六千。若言千二百显其能盈。若言八百显其能缩。若言清净无盈无缩无等云云。即同今文一根既反元六根成解脱。


阿难。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穷流根至不生灭。当验此等六受用根。谁合谁离。谁深谁浅。谁为圆通。谁不圆满。


熏闻云。此於六根且令详简。任其去取。故皆云谁。乃审定之辞。据理言之。眼耳则离。鼻舌身合。意深五浅。耳圆余非。


若能於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孤山云。佛意令依耳根修证。一日之功倍余根一劫。


我今备显六湛圆明本所功德数量如是。随汝详择。其可入者吾当发明令汝增进。


苕溪云。此指六根妄明功德全是真明。本性所具。由真具故所以妄具。佛劝详择。虽意在耳根。而阿难示迷未即领悟。下文且随疑问以破执情。後敕诸圣各说圆通。文殊所辨辨观音所证。发明之旨方遂於兹。


十方如来於十八界一一修行。皆得圆满无上菩提。於其中间亦无优劣。但汝下劣。未能於中圆自在慧。故我宣扬。令汝但於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资中云。根无优劣。即同去掘经云。所谓彼眼根。於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见。智者於止观中释云。彼是九界於诸如来常者。九界自谓各各非真。如来观之即佛法界。具足无减修者。观诸眼即佛眼。一心三谛圆因具足无有缺减。了了分明见者。照实为了了。照权为分明。修论圆因。见论圆证。乃至六根皆作是说。今就初门且辨优劣。


阿难白佛言世尊。云何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佛告阿难。汝今已得須陀洹果。已灭三界众生世间见所断惑。然犹未知根中积生无始虗习。彼习要因修所断得。何况此中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孤山云。见谛所断之惑即八十八使。修道所断之惑即八十一思。


真际云。此修所断惑。无始而来与身俱生。眠伏藏识。故曰根中积生等。


熏闻云。虗习虗妄结习。


孤山云。生住异灭。即同体无明。分齐头数。谓初住已上至於妙觉四十二品。


释要云。见道修道所断之惑。即我执分別俱生也。今以我执麤而法执细。麤中尚未全除。岂况於细。以非彼所知之境界故故云何况等。生住等者。此一期四相是麤细妄念。故有本末分齐头绪数量。谓生灭各一住四异二。据论所说。十信凡夫觉灭相。三贤觉异相。十地觉住相。位满觉生相。觉生相者。动念都尽唯一心在。故论云。心无初相。而言知初即谓无念。若得无念者即知心相生住异灭。乃至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既云动念都尽本来一觉。正当圆根修证也。故上云若能於此悟圆通根。逆彼无始织妄业流。得循圆通。与不圆根日劫相倍。是知绝念之慧。方能了知生住异灭分齐头数。既无此慧。不了何疑。


今汝且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


长水云。一六之情正是法执。执根是实有一六故。阿难初果。虽破我执。尚有所余烦恼俱生犹未断故。况此法执是所知障。无明住地此障最细。名为根生。生住异灭分齐头数。


熏闻云。不了一六即是无明。故约此推破。用显藏性非一非六也。问据阿难迹论。修惑尚在。那忽於此便破无明。答既已开显。須明圆行。岂復作意先破俱生。故但破无明而俱生自落。冶铁之譬不亦然乎。


补遗云。四念处云。如火烧铁。铁虽未熔垢在前去。正观记云。犹如冶铁麤垢先除。


阿难。若言一者。耳何不见。目何不闻。头奚不履。足奚无语。


若此六根决定成六。如我今会与汝宣扬微妙法门。汝之六根谁来领受。阿难言。我用耳闻。佛言汝耳自闻何关身口。口来问义。身起钦承。


是故应知。非一终六。非六终一。终不汝根元一元六。


孤山云。非一终六。用中相背故。非六终一。性中相知故。而此六一同异失准。並是虗妄。终不下正显真性无六一相。


阿难当知。是根非一非六。由无始来颠倒沦潜。故於圆湛一六义生。


汝須陀洹虽得六销。犹未亡一。


金刚般若云。須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故。此即六销也。犹未亡一者。执有涅槃也。以小乘所证全是无明故。


熏闻云。止观释智障云。当彼破惑。名之为智。若望中道。智还成惑。又辅行云。二智之体是无明故。


补遗云。销六之义。且就初果破见分齐一番销六尘义言之。如破无明有分破之义。今分破六尘亦名销六。以执涅槃为未亡其一。


如太虗空。参合群器。由器形异名之异空。除器观空说空为一。


苕溪云。太虗喻如来藏。群器喻六根。异空如见精等。


彼太虗空。云何为汝成同不同。何况更名是一非一。


则汝了知六受用根。亦復如是。


由明暗等二种相形。於妙圆中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蒲萄朵。浮根四尘流逸奔色。


孤山云。二种相形者所既妄立也。黏湛发见者生汝妄能也。流逸奔色即炽然成异也。


苕溪云。黏湛发见者。由明暗等尘。染起净性也。他皆仿此。


长水云。本一圆常妙湛明性。所相妄现分明暗殊。明暗相形动觉湛性。性相和合执成妄觉。故云黏湛发见。斯则所既妄立生汝妄能也。见精即妄觉也。能所相熏互相交织根结便成。故云结色成根。既觉明相杂则强觉影明。具惑之性黏湛合成。由是名为清净四大。即胜义根也。清净四大者染中说净也。能照境发识。有增上胜力。非同染碍麤相。故曰清净胜义根。色属不可见。而有对碍。故寄世俗根所依处蒲萄之相。表显胜义。奔取本境明暗之相。故云流逸奔色。下之五根大意皆然。


释要云。由明暗等二种相形者。妄见初起。明暗未形。此约惑性冥具说也。见精映色。方彰明暗之相也。黏者和合执着之义也。由妄执故。动觉湛性。发成妄见也。见精即第八见分。最细故曰精。色即第八相分。由能见故境界妄现。由相织故结成六根。眼体者。眼谓胜义。体即浮尘。即胜义所依之体也。浮根奔色者。即胜义在浮尘中流趣奔色也。


擕李云。见精下胜义根。虽用能造所造八法为体。


熏闻云。能造即地水火风。所造即色香味触。


擕李云。是不可见有对色。能照境发识。乃圣人所知之境其义深远。非同尘境麤浅。故名清净。此是染中说净。非无漏妙明之净也。因名下即浮尘根。亦名世俗根。以麤浅易知故。翻前立名。亦用能所八法为体。今言四尘者但举所造也。问浮尘但以胜义为依处。不能照境发识。何以言流逸奔色。答理实胜义。然浮尘是所依处。举所依显能依也。又连上清净四大为言。义亦无失。


熏闻云。如蒲萄朵喻浮根之相也。余经所说或与此异。有云眼如秋泉池。耳如卷桦皮。鼻如盛计筒。舌如偃月刀。身如立戟槊。唯意根未见別目。


补遗云。如蒲萄朵等皆状胜义。清净四大为非凡夫所见。故假以明之。若是浮尘。自可目击。何假引喻。只如次经云因名眼体等。乃指上清净四大之形状耳。下句云浮根四尘。显是胜义之所依。非指蒲萄如浮尘根也。显宗论曰。眼根极微居眼星上。体清彻故。如秋泉池。耳根极微居耳穴内。旋还而住。如卷桦皮。又旧婆沙论云。舌根邻虗如半月。彼说於舌中央如毛端量。非舌根邻虗所覆。又新婆沙论曰。云何眼等诸根极微安布而住。如香菱华。清彻映覆令无分散。有说重累如圆而住。体清彻故。如颇胝迦不相障碍。鼻根极微居鼻頞内。背上面下。如双爪甲。舌根极微布在舌上。形如半月。繫说舌中如毛端量。非为舌根极微所徧。据此等文。岂属浮尘根耶。言流逸奔色等。此明胜义有照境发识之功耳。


由动静等二种相击。於妙圆中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耳体如新卷叶。浮根四尘流逸奔声。


长水云。听精妄觉也。既动静互相击发鼓真成妄失其真性。遂发听精。卷彼声形结影成根。声性虗散故須卷摄以成听义。既卷成根还如卷叶。


由通塞等二种相发。於妙圆中黏湛发齅。齅精映香纳香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鼻体如双垂爪。浮根四尘。流逸奔香。


通塞相发。觉明映香。於妙圆湛结成鼻处。香气上腾。根垂下取。如双垂爪。


由恬变等二种相参。於妙圆中黏湛发甞。甞精映味。绞味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舌体知初偃月。浮根四尘流为奔味。


恬变交参。真妄黏合。心境相结揽以成根。约所依相如初偃月。


熏闻云。有味为变。无味为恬。恬静也。观次文云。甞精映味绞味成根。当知正取变义为舌根所对之境。然由恬变二种皆能发於觉了之性。是故对根相等而示。前鼻之通塞。下身之离合等。例此可知。


由离合等二种相摩。於妙圆中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搏触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身体如腰鼓颡。浮根四尘流逸奔触。


长水云。离合触摩。湛圆随妄。觉触相待搏取成根。能造前造二俱八法。是不可见。寄所依处如腰鼓颡。


熏闻云。腰鼓颡或作[壴*桑]。埤苍云。皷[木*瓦]也。


补遗云。颡息朗切额也。若作此[壴*桑]桑朗切。鼓匡也。字书云鼓材也。今取杖鼓颡。故云腰鼓颡也。[木*瓦]龙龛手鑑音瓦。腰若今杖鼓繫着腰中者也。颡则鼓之匡也。然腰鼓之颡。两头濶。中央狭。今之人身何以似之邪。按婆沙论。此明女根。非通明人之身根也。如旧婆沙论云。女根邻虗如大指。新婆沙曰。身根极微徧住身分。女根极微形如鼓颡。男根极微形如指韒。准此则知女根之形中狭两濶。似腰鼓[壴*桑]。以男根似指显之。可以意晓。所以此经明女根为身根者。正为除众生慾想之別意耳。登伽起发。別意可知。


由生灭等二种相续。於妙圆中黏湛发知。知精映法。览法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见。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长水云。妙圆无动。生灭妄陈。黏湛成知。知还揽法。根境既结奔取无休。以六根中随一摄故。如前五根亦名四大。居在身中不彰外相。如幽室见。


手鑑云。谓此意根。大小乘中各不同故。正法念经形如莲华。上有七叶。朝开暮合。色法所摄。光明经云。意根分別一切诸法。大乘意根即第七识。法相宗亦云是心。然云色云心。皆是虗妄。既迷一真。心亦质阂。如前文云。起为世界。故此妄心亦同色法而破。修实教中显圆回之义。非权小坚执为实。应立量云。意根是有法。定色法故为宗。因云以六根中随一摄故。同喻如前五。由是意根亦名四大。然此意根本由生灭妄尘所结。妄尘不离妄觉影明。若以有色无色为诤论者。犹邀空华结为空果。正显虗妄也。是知权小说心但得其末。末尽本元。故互相静论。其过如是。故云犹邀空华等。故此所明六皆四大。无相违也。此结归经旨也。


孤山云。根元下此取肉团心根为虑知之所托也。故胜义根还是清净四大。如幽室见。即浮尘根为意思托附。如处幽室。


谷响云。即虑知托在肉团之内也。今人肉团有病。则虑知憙忘。所为失常。故医药所治在肉团耳。


熏闻云。列子曰。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病。同诣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於谋而寡於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於虑而伤於专。若换汝之心。则均於善矣。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目。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於神药。既寤如初。二人辞归。於是公扈返齐婴之室。而有妻子。妻子不识。齐婴亦返公扈之室。有其妻子。妻子亦不识。二室自相讼求辨於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是故今经以意处肉团。而外缘法尘。如在幽室而闚於外。故云浮根四尘流逸奔法。


补遗云。旧婆沙云。意既无体。不可说形量。今经就虑知所托肉团。则如幽室之相也。圆岳二师。並以意托肉团为幽室见。非也。此文上下並明清净四大胜义根相。意之胜义者。清净四大托於肉团之肉。引发意思而外缘法尘。如处幽室而见於外。六根之中。眼之胜义发在於外。唯此意之胜义在肉团内。故有室之喻耳。又前五根皆有窍穴通外。唯意所托包在肉团。亦能引思。故譬幽室。又应如幽室。如意之浮尘根也。以胜义根附托其内。故云见耳。为显意之浮尘犹如幽室。非意所托。何名幽室。正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者是也。


熏闻云。睡眼则合。觉寐则开也。


阿难。如是六根由彼觉明有明明觉。失彼精了黏妄发光。


由彼觉明真明也。有明明觉妄明也。迷彼真明。故云失彼精了。成此妄明。故云黏妄发光。谓染着妄境发生妄明。


长水云。性觉之体本有真明。由彼妄觉影明忽起。遂令真元隐於精了失其明性。妄觉影明自相黏执。相熏击发。结成六种知见之光。故此六根由迷发见。


是以汝今离暗离明无有见体。离动离静元无听质。无通无塞齅性不生。非变非恬甞无所出。不离不合觉触本无。无灭无生了知安寄。


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


随拔一根脱黏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黏应拔圆脱。


苕溪云。阿难所疑一入六净。正释在此。


熏闻云。如於耳根不修动静即是脱黏。智契於理名为内伏。余皆例此。


长水云。执境成根。因根有碍。执心不起诸境自亡。既不相缠自然圆脱。下文云见闻如幻化。三界若空华。闻復翳根除。尘消觉圆净。净极光通达。故云復归元真发本明耀。楞伽云不了心及缘。则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则不生。妄既不生即发明耀。皆斯义也。


补遗云。一根脱黏。其余五根应时亦拔。应言其疾。圆言其俱也。


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


苕溪云。寄二种根觉明开发。故千二百功德根根互用也。寄根明发。如智论云。报生天眼在肉眼中。此乃寄於肉眼而发天眼。今亦如是。觉明知见寄诸浮尘胜义而发也。


孤山云。用有真似。似如法华。法华经法师功德品。受持法华经。当得八百眼功德乃至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真用如华严具问。


谷响云。晋本华严三十五云。菩萨有十种眼。所谓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智眼明眼出生死眼无碍眼。普眼余五根皆有十种。


手鑑云。此显证真起用。约位明之。即相似分满也。前云从何折伏畴昔攀缘。得陀罗尼入佛知见。斯由随拔一根脱黏内伏。故得不由前尘所起五眼三智开明而互用自在也。无漏意识引五识生。一一皆能通缘一切境故。然六根既自在。六识六境亦自在。由是根境识三皆自在故。方曰互用。若细分別有十二重。谓各有四句。一根自在四句。一根发六识。六根发一识。一根照六境。六根照一境。二识自在四句。一识依六根。六识依一根。一识缘六境。六识缘一境。三境自在四句。一境应六根。六境应一根。一境牵六识。六境牵一识。前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虗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下文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应念化成无上知觉。皆如此境界耳。


阿难。汝岂不知。今此会中阿那律陀无目而见。跋难陀龙无耳而听。殑伽神女非鼻闻香。骄梵鉢提异舌知味。舜若多神无身觉触。如来光中映令暂现。既为风质其体元无。诸灭尽定得寂声闻。如此会中摩诃迦叶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


孤山云。何那律陀云无灭。


释要云。大论云得天眼人中最为第一者阿尼卢头。色界四大造色半头清净。佛眼四大造色徧头清净。跋陀罗云贤善。殑伽河名。云天堂来。骄梵鉢提云牛相。


熏闻云。下云於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今取其舌似牛。故云异舌知味也。舜若多云虗空。然此六人。或是凡夫业报。或是小圣修得。斯皆妄力。尚不依根。小圣神通由修根本事禅而得。既不能知发本明耀。故皆属妄。实而言之。即如来少分之用。岂唯小圣。凡夫亦然。何况圆脱岂无互用。


长水云。既为风质者。此约体不可见。故云元无。以佛力故故能暂现。亦显有定自在色无业色也。无色界天泪下如雨。正是此事。得灭尽定大小俱有。然修意不同。谓灭六全分尽七染分。


释要云。留净分不断要持种。摩诃迦叶入鷄足山待弥勒佛。俱舍即云已入涅槃。余说入定。圣说谁尔。若例今经付嘱阿难。故知入定涅槃俱不可测。然上所说欲显真觉不假根尘。且引六人略以为比。於中有业报者。有修得者。有发真者。修得发真正是真用。业报所感以浅况深。俱是不由於根而觉。知无失耳。


手鑑云。如亢仓子视听不用耳目。陀无足而行。鱼无耳而听。蝉无口而鸣。不食而味。吸风饮露而资。蚯蚓无舌而歌。


熏闻云。诸灭尽定。即九次第定中灭受想定。久灭意根谓先曾得定故。圆明了知此约出定时说。不因心念还指曾灭意根。


阿难。今汝诸根若圆拔已。内莹发光。如是浮尘及器世间诸变化相。如汤销氷。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苕溪云。真智如汤。妄境如氷。了妄即真。化成知觉。


阿难。如彼世人聚见於眼。若令急合暗相现前。六根黯然头足相类。彼人以手循体外绕。彼虽不见头足一辩。知觉是同。


前明真觉不由於根。故举那律无目能见等。今示真觉不假於缘。故指世人暗中有辨。彼人即合眼之人。循体谓绕他人之体。知觉是同言暗中知觉与明中所见不殊。凡夫尚有不假缘而能有辨。况圣人真觉何藉缘发乎。


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根尘既消。云何觉明不成圆妙。


先指妄。次显真。略示明暗。诸缘例尔。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说言因地觉心欲求常住。要与果位名目相应。


世尊。如来位中。菩提。涅槃。真如。佛性。庵摩罗识。空如来藏。大圆镜智。是七种名称谓虽別。清净圆满。体性坚凝。如金刚王常住不坏。


资中云。庵摩罗识白净无垢识。


熏闻云。天台依摄大众说。庵摩罗识名无分別智光。即第九净识也。离倒圆成。鉴周万有名大圆镜智。地论云。大圆镜智离一切我我所执。乃至能现能生一切境界诸智影像。及一切身土影像。又云此智是诸如来第八净识也。问今七种名同在果位。体必无別。何故摄论以庵摩罗为第九。地论以大圆镜为第八耶。答第八有染净二分。总含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是故摄论开净分为第九。地论不开。即指净分明为镜智。问开与不开何者为善。答两论被物各随所宜。不可定计互相排斥。然据诸论所说。第八识若至我见永不起位。即舍梨耶之名。別受清净之称。是则果位名庵摩罗。天台所依摄大乘义取第九识者。非无深致。


补遗云。光明玄文云。若依摄论如上染金之文。即是圆意。土即阿陀那。染即阿梨耶。金即庵摩罗。即圆说也。地摄二论立识互诤。天台虽欲息诤列十种三法。依摄论立庵摩罗为第九识。一者圆融文会。二者类通义便。


孤山云。七名虽异其体元同。要其所归。秪是究竟所显一心三谛耳。无染无阙。故清净圆满。不迁不变。故体性坚凝。金刚王喻於坚义。


若此见听。离於明暗动静通塞毕竟无体。犹如念心离於前尘本无所有。


云何将此毕竟断灭以为修因。欲获如来七常住果。


世尊。若离明暗。见毕竟空。如无前尘念自性灭。进退循环微细推求。本无我心及我心所。将谁立因求无上觉。


苕溪云。进思常果。退惟修因。及进思修因。退惟断灭。疑情宛转如循环然。


补遗云。然阿难已闻根尘皆如来藏。何缘復疑是断灭法。又闻锺显闻性常。与宝手开合等显见性不动。其义大同。何重示此。今恐大众宜闻再演。又席间後集不闻前义。故使大权重结问势。如来慈力再有指陈。


如来先说湛精圆常。违越诚言终成戏论。云何如来真实语者。


惟垂大慈开我蒙恡。


佛告阿难。汝学多闻未尽诸漏。心中徒知颠倒所因。真倒现前实未能识。恐汝诚心犹未信伏。吾今试将尘俗诸事当除汝疑。


即时如来敕罗睺罗击钟一声。问阿难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我闻。钟歇无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俱言不闻。时罗睺罗又击一声。佛又问言。汝今闻不。阿难大众又言俱闻。


佛问阿难。汝云何闻云何不闻。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击则我得闻。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闻。


补遗云。钟声为音。震物曰响。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


如来又敕罗睺击钟。问阿难言汝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少选声销。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答言无声。有顷罗睺更来撞钟。佛又问言尔今声不。阿难大众俱言有声。


少选有顷。皆須臾也。


佛问阿难。汝云何声云何无声。阿难大众俱白佛言。钟声若繫则名有声。击久声销音响双绝则名无声。


佛语阿难及诸大众。汝今云何自语矫乱。大众阿难俱时问佛。我今云何名为矫乱。佛言。我问汝闻汝则言闻。又问汝声汝则言声唯闻无声报答无定。如是云何不名矫乱。


夫闻性离声。无生无灭。何因击钟而言其闻。既言其闻。何故再击又言其声。是知言闻不合谓声。言声不合谓闻。自语矫乱信不诬矣。


熏闻云。阿难报答无定义同於诈。而復错乱。实为大权之妙。


阿难。声销无响。汝说无闻。若实无闻。闻性已灭同於枯木。钟声更击汝云何知。


知有知无。自是声尘或无或有。岂彼闻性为汝有无。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此以闻对声。正简妄闻以显真闻。知闻也。


是故阿难。声於闻中自有生灭。非为汝闻声生声灭。令汝闻性为有为无。


此以声对闻。正简声尘。以显闻性。汝闻妄闻也。


汝尚颠倒惑声为闻。何怪昏迷以常为断。终不应言离诸动静闭塞开通。说闻无性。


阿难通疑六根离尘无体。如来別显闻性常者。诚欲发耳根圆通之机也。


如重睡人眠熟床枕。其家有人。於彼睡时擣练舂来。其人梦中闻舂擣声。別为他物。或为击鼓。或为撞钟。即於梦时自怪其钟为木石响。於时忽寤。遄知杵音。自告家人。我正梦时惑此舂音将为鼓响。阿难。是人梦中岂忆静摇开闭通塞。其形虽寐闻性不昏。


长水云。睡人六识归种。思觉不行。但任运闻。即真闻性。若唯约喻。睡人应无闻性。但约不随根起。非由作意。故是真闻。


苕溪云。所举寐事验妄识至昏。而真性不昧。


补遗云。惑砧杵声为钟鼓响。睡中昏想也。怪钟声是木石音。闻性不昧也。闻性不昏即见精不动。去真犹一间耳。若脱闻见。即真如体不即不离。意亦可见矣。


谷响云。遄速也。


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性云何为汝销灭。


復恐惑者谓寐虽不昧死岂不灭耶。故重示尔。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


若弃生灭守於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苕溪云。通別二惑俱名尘垢。真以所证皆号法眼。此眼具五。方曰清明。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四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11/11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严经义疏释要钞 下一篇楞严经熏闻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