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伽经精解评林(一)
2013-06-23 21:05:2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50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18册  No.333


【明 焦竑纂】


楞伽阿跋多罗宝法经精解评林


1卷


楞伽阿跋多罗宝法经。


(罗整庵因知记云。达磨传法二祖。谓楞伽四卷可以印心。经凡四译。四卷者乃刘宋时译本。其文颇奥蕊难读。当出自 佛无疑)。


(行简子曰。楞伽经大旨有四。曰五法。曰三自性。曰八识。曰二无我)。


(道一禅师示众云。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达磨大师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文。以印 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以佛语心为宗〔无〕为法门)。


注曰。楞伽是城名。华言不可往。其城在南海摩罗山顶。无神通者不可往。佛于此处说法。即佛境界。以处表法。阿跋多罗者。华言无上。亦云入。宝者至贵之物。以喻此经尊贵。故云法喻为名也。经者贯也。谓贯通诸义也。第一义心为体者。即 如来藏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也。了妄显性为宗者。谓达妄显真。离性执也。斥小辨邪为用者。谓破 小乘之偏执。摧外道之邪见也。方等 大乘为教相者。谓经通三乘。义从圆顿也。楞伽山名也。达磨以付慧可曰。吾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苏东坡跋楞伽经云。此经谓之佛语心品。相传以为心法。如医之有难经。近岁学者务从蕳便。得一句一偈。自谓了证。至使妇人女子抵掌戏笑争谈禅说。高者为名。下者为利。譬知俗医不由经论。直受药方。以疗疾非不式中。至于遇病辄底。悬断 生死。则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难经不学。岂不误哉。


晁文元题楞伽经云。释延寿谓。此经以佛语心为宗。而李通玄则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为宗。延寿所云者。指其理。通玄所云者。指其事。

 

○一切佛语心品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南海滨楞伽山顶。种种宝华以为庄严。与大比丘 僧及大 菩萨众俱。从彼种种异佛刹来。是诸菩萨摩诃萨。无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游戏。大慧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一切诸佛手灌其顶。自心现境界。善解其义。种种众生。种种心色。无量度门。随类普现。于五法自性识二种无我。究竟通达。


(住南海滨楞伽山顶者。说法之处也。宝华庄严者。是其处胜也。大比丘菩萨众者。列同闻之众也。从彼异佛刹来者。举远知近。以显众多也。无量三昧等者。赞菩萨之德也。此乃一切入自心境。离所行相真实义)。


(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乃一经之张本。五法者。曰名。曰相。曰妄想。曰正智。曰如如也。三自性者。曰妄想。曰缘起。曰成也。识即八识也。二无我者。即人无我法无我也)。


注曰。如是者。指所闻之法。我闻者阿难从佛闻持是法也。一时者。教主徒众嘉会之时也。佛者觉也。谓觉道既成。乘机说法。导利群生也。自大慧下。别赞大慧之德。诸佛手灌其顶者。明其位居等觉。当受佛位。故为灌顶。自心现境界者。一切善恶境界皆由自心发现。大慧善解。其智超胜也。种种心色者。谓一切有情 五蕴种种不同。大慧以无量度门而普应之。则法门深广也。已上诸法。大慧皆能究竟。五法自性识二无我。为众作发起之人。此佛所以深赞之也。


尔时大慧菩萨。与摩帝菩萨。俱游一切诸佛刹土。承佛神力。从坐而起。以偈赞佛曰。世间离生灭。犹如虚 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一切法如幻。远离于心识。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远离于断常。世间恒如梦。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一切世众背觉合尘。流转生死。而起妄想。心识。复计断常二见。无由出离。故如来欲度脱之也)。


注曰。如来以妙智。观察了达生灭等一切诸法。如空华如幻如梦。不有不无。故兴大悲心。而度脱之。使皆得远离也。


知人法无我。烦恼及尔焰。常清净无相。而兴大悲心。


(此离惑智二障。烦恼惑障也。尔焰乃梵语智障也)。


注曰。智本破惑。惑即人法二执。无我者。无此二执也。若于智生着。智亦成障。如来了知人法惑智本空。故云常清净无相。众生有迷受苦。故起悲心而拔济之。


一切无 涅槃。无有涅槃佛。无有佛涅槃。远离觉所觉。若有若无有。是二悉俱离。


(佛与众生同具此理。尚无生死可断。焉有涅槃可证。然非证而证。证此涅槃。是则佛为能证之人。涅槃是所证之法。离法无人。离人无法。故云无有)。


注曰。一切者。一切众生也。涅槃者。不生不灭之理也。觉即佛。所觉即涅槃。人法俱泯。故云远离也。人与法两件。所谓二也。二者俱泯。是有而未尝有。无而未尝无。所谓悉俱离也。


牟尼寂静观。是则远离生。是名为不取。今世后世静。


(牟尼是梵语。寂默。佛之名也)。


(赞佛偈语止此)。


注曰。此言人能如是观佛寂静之体。从远离而生。是则于佛不生取着。故今世后世皆得清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 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注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此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相问答)。


注曰。生谓因缘所生。住谓住止。异谓变异。灭谓灭尽。此不言异者。文略耳。然此诸识生灭之相。惟佛智能明。故云非思量所知。言流注生住灭者。谓识蕴于内。念念相续。如水流注。未始暂停也。言相生住灭者。谓相显于外。根境相对。起生住灭也。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


(转相者。无始熏变。觉成不觉也。业相者。以不觉故。动则成业也。真相者。随缘不变。体性真净也)。


注曰。云业相转相现相。乃从真起妄。妄动成业。因动故转见有境界。次第发现也。此不言现而言真者。盖言体性随缘不变。故名真耳。


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三种者。真识即如来藏识。现识即如来藏所转。亦名识藏。名转而体不转。分别事识。即意根意识及五识身。此开藏识为二。合事识为一也。八相者。即合上真识现识为一藏识。开上分别事识为七识。谓意根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注曰。此诸识广略开合不同者。良以如来藏是善不善因。随染净缘熏变不同。众生无始恶息所熏。惟逐染缘。故如来藏转名识藏。次第转生诸识。此全真成妄。全理成事也。若能随于净缘。了达诸识皆即真智。如来藏无复转名。则即事而理。反妄归真矣。镜喻现识。是能生诸法之本。造因招果。如镜之照物。妍丑不差也。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对境离境。居尘出尘。虽坏不坏。非异不异。此二识。唯坏不坏有异。而展转相因。非异非不异)。


注曰。现识含藏善恶种子无失。故名不坏。事识以根对境。起憎爱心。念念生灭。故名为坏。


大慧。不思议熏。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


(言不思议熏者。全真成妄也。言不思议变者。全理成事也)。


注曰。熏谓熏炙。变谓转变。真妄不二。事理体一。不熏而熏。不变而变。不可心思口议。如是熏变。成现识因。


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熏。是分别事识因。


(种种尘者。六尘也。取者。六根取六尘。而起爱见也)。


注曰。无始妄想熏者。无始以来。起此爱见妄想。熏成事识。是为因也。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


(尘根灭。则幻亦灭)。


注曰。覆者反覆也。谓若能返照真识。则一切爱见妄想。自然消灭。能熏妄想既灭。则所熏根识亦泯。是为相灭。


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始妄想熏。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


(相续灭者。即流注灭也。识之相续。是有因缘。因缘若灭。则相续灭。因谓无始妄想。缘谓自心所见分别境界。无始妄想。即根本无明也)。


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


(此喻从真起妄。妄灭真显。金为庄严具。其喻亦然此喻乃一经之要。所谓佛语心者)。


注曰。泥团喻转识。微尘喻藏识。藏识是真。转识是妄。泥团因微尘而成。其体是一。故不可言异。泥团微尘若定是一。则无所分别。故不可言非异。


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义。


(诸转识与藏识若异者。彼无明风熏动之时。藏识之体应不随缘。则堕常见。然藏识是善不善因。非不随缘也。若不异者。转识灭时藏识亦应灭。则堕断见。然藏识真相终不可灭)。


注曰。如是下。言转识灭藏识不灭。已显其非异非不异。犹恐大慧未达深意。故复告云。真相不灭。但业相灭。盖真是不变之性。本离生灭。业是无明虚妄之相。故有生灭。既反妄归真。则妄灭而真不灭也。真若有灭。何异外道。


复次大慧。有七种性自性。所谓集性自性。性自性。相性自性。大种性自性。因性自性。缘性自性。成性自性。


(此释七种自性名义。大种本通凡圣。今约圣报。所谓色常等。常谓真常。即法性五阴也)。


注曰。集性自性。即万善聚因也。由集因故。有性有相。性内而相外也。大种自性者。谓四大种果也。果故有因有缘。因亲而缘疏也。因果所成者。成性自性也。


复次大慧。有七种第一义。所谓心境界。慧境界。智境界。见境界。超二见境界。超子地境界。如来自到境界。


(言境界者。即所行境界。而有通别之异。心境界者。即心所造诣第一义也)。


注曰。心能发慧。慧力既胜。则成智用。智用既成。则正见现前。正见现前。则超断常二见。乃至超越菩萨境界。至如来自到境界也。


大慧。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以性自性第一义心。成就如来世间出世间上上法。


(自此以下。明如来依自性第一义。成就自行化他德用也)。


注曰。成就世间者。示同人法而化佗也。出世间者。通三乘也。出世间上上法者。唯佛与佛能究竟也。


大慧。彼若相续。若事。若生。若有。若涅槃。若道。若业。若果。若谛。破坏断灭论。所以者何。以此现前。不可得及见。始非分故。


(若相续。谓因果相续。若事。谓事物。若生。谓阴界入等生。若有。谓如上诸法实是有者。则显涅槃等四谛之法皆无也。乃成其破坏断灭之论)。


注曰。涅槃与道。是出世间之法。若业缘若苦果。是世间之法。此云四谛。是佛所说真俗法门。彼以为无。成断灭论。故复征释其义云。以此现前四谛之法。彼皆以为实无。于我见最初起处。计有计无。皆是邪见。非解脱正因之分故也。


大慧。譬如破瓶不作瓶事。亦如焦种不作牙事。


(设此二喻。以明外道断见)。


注曰。初喻无果。无果则无因也。次喻无因。无因则无果也。


如是大慧。若阴界入性已灭。今灭当灭。自心妄想见。无因故。彼无次第生。


(行简子曰。阴谓五阴。界谓十八界。入谓十二入也)。


注曰。若谓阴界入已灭。则是无因。今灭即是无果。当灭则复无因。以是推之。皆是自心妄想所见。彼因既无。则无次第相续生矣。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犍闼[浦/女]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见离自性者。谓见一切法。悉离自生性执。亦离佗生共生无因生性执)。


(境界。即六尘。摄受。即六根。言及摄受者。即六识也)。


注曰。自性以离性执故无生也。譬之如空中云。如旋火轮。如寻香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梦所见。与幻境一也。若达此幻境本无内外。见有内外。然从无始妄想虚伪所成。是不离自心。自心性离。则妄想因缘灭尽。此即妄想三有苦果灭也。是及能说所说能观所观。至于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一切皆离。言不相应者。由了识境空寂。则无待对。岂复有生住灭。然后藏识自心得起。随入一切境界。以正智分别。无不可也。


解 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 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金刚喻者。言等觉菩萨。用佛智断最后心所得之定。从此定转入佛地)。


注曰。此了三界如幻。得如幻三昧。度越自心所现境界。不复有种种相。乃得安住智慧彼岸。言舍离彼生所作之方便也。如如者本觉之理也。恒住此理。起诸变化。故能神通自在。慈悲方便以为庄严。言入一切佛刹者。是入佛界也。言外道入处者。是入 魔界也。由能究竟离心意识。得无分别智。普现色身三昧故也。言转身自得如来者。此总结菩萨所证之果也。


尔时大慧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所说心意意识。五法自性相。一切诸佛菩萨所行。自心见等所缘境界不和合。显示一切说成真实相。一切佛语心。为楞伽国摩罗耶山海中位处诸大菩萨。说如来所叹海浪藏识境界法身。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言。四因缘故眼识转。何等为四。谓自心现摄受不觉。无始虚伪过色习气计着。识性自性。欲见种种色相。大慧。是名四种因缘。水流处藏识转识浪生。


(缘者。根即眼根。眼所对境。自心发现。由不觉故。妄生执取。色缘者。色尘本空。无始时来执着为色。妄想熏习。使之然也。识缘者。识以分别为性。根尘相对而起计着。欲见缘者。虽三缘和合。若不起心欲见。则诸色相。犹不见也)。


注曰。四缘者。根缘。色缘。识缘。欲见缘也。由是四缘眼识转生。若推其本。起于藏识。故曰水流处。由藏识而生转识。如水起浪也。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犹如猛风吹大海水。


(心体如海八识如水流注。七识如暴流。六识如波浪)。


(明镜海水之喻。谓了悟有 天人之异也。镜之现像。无有前后。风吹海水。则前波起而后波随也)。


注曰。八识流动。得有眼等转识浪生。如眼识。余五根至于一微尘一毛孔。皆与识俱生。无不觉知。随次境界生亦如是者。言外尘境界。亦与识渐次而生。万法唯识。见于是矣。然识之所生。有顿有渐。如明镜现众色相像者。喻顿生也。如猛风吹大海水者。喻渐生也。


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着。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


(心为外尘所动。如风吹海。诸识浪生。相续不断。藏识为因转生因。所以生入妄计执着。不知色等自性体空。故眼等五识。次第转生)。


注曰。言身者聚集之义。谓聚诸见尘为一眼识等。既生五识。则有意识与之俱缘。故曰即彼五识身俱。然彼五识。因五尘差别分段之相而生知觉。意识因者。言五识是六识之因也。


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着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


(彼身转者。谓彼五识转生六识。而识亦不自谓展转相因而生也)。


注曰。彼身转而被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皆由自心所现妄计前境。境有生灭。转亦随之。或以彼境有变坏之相。识亦俱转。又以彼识分别诸境而识转。故曰谓彼转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日月与光明。非异非不异。海水起波浪。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


(行蕳子曰。此以下皆偈言也)。


(日月海水喻本。光明波浪喻末)。


注曰。此二喻。正谓八识心。与六识和合俱生。非异非不异。而云七识者。以意根意识兼五识身而言。


譬如海水变。种种波浪转。七识亦如是。心俱和合生。谓彼藏识处。种种诸识转。谓以彼意识。思惟诸相义。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譬如海波浪。是则无差别。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


(承上海浪之喻而言。上段言异。下段言不异)。


(水凝为冰。冰化为水。何所区别)。


注曰。八识转生诸识。如海水变起诸波浪。言以彼意识思惟诸相者。以意识思惟六尘等相。故曰异。不坏相有八者。谓八识无坏相也。无相亦无相者。谓八识本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诸识同依藏识。亦无相可见。如海浪虽异。同一湿性。则无差别。诸识唯心。藏识可得。故曰异亦不可得也。


心名采集业。意名广采集。诸识识所识。现等境说五。


(心意识三。一法异名。对数名心。能生为意。分别为识。又前起为心。次起为意。后了别为识)。


注曰。言心名采集业者。根尘相对。一念心起。而生取着。成善恶业。意名广采集者。由前心转入意根。起贪嗔痴。广造诸业。诸识识所识者。谓第六识。分别前之五识所受五尘。故云现等境说五。五即五识也。


尔时大慧菩萨。以偈问曰。青赤诸色像。众生发诸识。如浪种种法。云何唯愿说。尔时世尊以偈答曰。青赤诸杂色。波浪悉无有。采集业说心。问悟诸凡夫。彼业悉无有。自心所摄离。所摄无所摄。与彼波浪同。


(此明所造之业。及能造之心。悉皆空寂。亦同波浪。摄即取也)。


受用建立身。是众生现识。于彼现诸业。譬如水波浪。


(达妄即真。如波即水。同一湿生。焉有差别之相)。


注曰。此明众生依正二报。及所作业。皆是自心妄现。如水起波。


尔时大慧菩萨。复说偈言。日出光等照。下中上众生。如来照世间。为愚说真实。已分部诸法。何故不说实。尔时以偈答曰。若说真实者。彼心无真实。譬如海波浪。镜中像及梦。一切俱时现。心境界亦然。


(如来之意。正欲说实。而未说者。机未熟耳。故云彼心无真实)。


注曰。由彼心无真实故。如来说藏识转生诸识。如海起浪。及镜中之像。梦中之事。虽一时俱现。皆非真实。故曰心境界亦然也。


境界不具故。次第业转生。识者识所识。意者意谓然。五则以显现。无有定次第。


(分别五识所取外尘。故云识所识也)。


注曰。此明外尘境界非心本具。但随业转生。六识意根对法尘而起意识。亦复然矣。五识随五尘而显现。岂定有次第而生耶。


譬如工画师。及与画弟子。布彩图众形。我说亦如是。彩色本无文。非笔亦非素。为悦众主故。绮错绘众像。


(此喻言说文字。无实之义)。


(了然照彻自觉想所觉离。奚不言说)。


注曰。如来随机说法。如画师之随形图像。虽由彩色笔素而成。其实则非彩色笔素。但为取悦众情。假之以绘诸像也。


彼彼诸病人。良医随处方。如来为众生。随心应量说。妄想非境界。 声闻亦非分。哀悯者所说。自觉之境界。


(良医随病授药不同。以况如来应心说法有异)。


注曰。如来所说自觉真境界。非外道小乘境界也。妄相即外道。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初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八百句。分别所依。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相共相妄想自性。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如来闻诸菩萨生法自共相执。为说妄计自性差别义门。知是义已周遍观察。则离人法二我之执。执既离已。乃入诸地。所以度越凡小禅定。优入如来不思议境。其五法三自性之妄执。不离而离也。法身智慧庄严者。自行之果圆也。起幻境界者。现土化佗也。至于一切佛刹天宫。凡有众生可受化者。无不于中示现受生成等正觉。兜率陀者。此云知足。谓于 五欲知止足也)。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依彼角生妄想者。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角者。因上兔无角。作牛有角想。生来乃计有计无二见也)。


注曰。此言非观察等者。盖了妄想无自性。为无不同异之分别。对有言无。盖彼以分别妄想。为生法之因。如因角有无而起分别。故云以依角生妄想。言离异不异者。异谓依角而起而无分别。不异谓角无分别。离此见故。故云耳。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此释妄想异角之义)。


注曰。谓分别与角异者。则角非所应之因。若不异者。因彼而起分别。若分析至于极微。悉不可得者。则有角无角。二见俱泯。故曰不异角故彼亦非性。非性者。非实性也。若有无二法俱无性者。指何法而言无邪。言无故无角者。谓异于有角而言无角者。决无是理。故云不应作想。言不正因者。谓不得正因。论有无者。皆无实义。故云二俱不成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上言不善分别色空。此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此四大生时。坚湿暖动自相各别。虽未尝离于虚空。故云非彼无虚空也。不住于虚空)。


注曰。持所持处者。谓色为虚空所持。于所持处建立诸色。则空外无色。云何而言离虚空起分齐见也。言性色空事者。谓性色性空之事。当如是分别也。四大种者。地水火风也。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此见言有言无。总是执着)。


(刹那者。微细念也)。


注曰。观牛有角等者。是对牛角之有。言兔角之无也。此牛角析为微尘。又分析之至于邻虚。如是则觉无觉相。求刹那住相亦不可得。彼外道计无者。对牛角之有而言。牛角求之既无微尘可得。不知对何物而言无耶。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结劝缘二种见。又曰当思惟自心现妄想)。


(最胜子。犹佛子也)。


注曰。欲知妄想有无之实。但当返观自心。是果有邪果无邪。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思之自得。亦当以此教导于佗。故曰随入一切刹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妄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色等及心无者。颂上妄想自性。不出色等外尘及内识心)。


(广说等者。颂上有无妄想及观待等。皆非正因也。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颂上析角无角邪计妄想也。心量安立处者。颂上思惟自心离有无计。即第一义)。


注曰。色等及心。以理言之。本无所有。此一无字。断妄利刀。莫过乎此。承当得去。何想不除。但凡夫不了。而起妄想。反取以长养自心。故身受用等物。由之建立。自本而言。藏识所见。故心意识次第而生。自性法有五者。约三自性。立名相等五法。及二无我也。安立之处。非外道小乘恶见梦想所乐境界。乃佛所说自觉境界也。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习气计着。不实如幻。三道该乎九界。故云种种计着。然此三道。本是三德。众生迷之流转三道。佛说此法。令其了达自性本空。即妄成真。真妄俱泯。故曰不可得)。


注曰。法依佛者。法即法身体也。依佛即报佛用也。谓全体起用。说一切法。法即大乘法也。入自相共相等者。言众生迷于本性。入于自相共相之执。是自心所现烦恼。名习气因。由烦恼相续妄计。造诸结业。名计着因。由烦恼结业。受诸虚妄生死。故云不实如幻。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依草木等作种种幻。此喻缘自性也。若干形等者。谓妄想自性也。彼诸妄想。如幻师作诸幻相。故云亦无真实也)。


注曰。由缘自性。而生妄想自性之相。故复以喻显之。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上以幻法。喻诸妄想。此合前喻)。


注曰。种种妄想等者。因有心则有想。有想则有行。有行则有事。无非妄想。即前三道之相。但开合异耳。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法身究竟。何所不离。而特言心者。以心为万法之本。心若不亡。则一切法生。今言离相。则诸法寂灭。寂灭相者。法身之谓也)。


注曰。法佛者。修德法身也。言离心自性相者。离妄念也。既言离相。则法身名相何自而立。故曰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所谓强指法性为法身。斯乃无名之名。非相之相也。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行简子曰。定慧。阴如定。阳如慧。慧定偏者。皆不见佛性)。


注曰。化佛者。即应身佛也。说三乘法度诸众生。所说六度者。菩萨法也。离五阴十八界十二入。及解脱识相分别者。二乘法也。观察建立。即后文二种觉。乃菩萨自行化佗法也。超外道见者。离断常二见也。无色见者。计无色定为涅槃定。即受想心灭也。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此段释着相声闻)。


注曰。四大种色言非作生者。非作造而生也。仍于阴界入自共相而生执着。先胜是佛。谓佛善巧宣说言。执教声闻。不能了达自性本空。见彼境界诸相。起自性妄想。为菩萨者。当知是过而舍离之。随入法无我相等者。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等者。离人无我见。入法无我相。渐入诸地。是名下结。


补注曰。初释性妄想。谓四大种色。各有自然之性。如地以坚为性。水以湿。火以暖。风以动。皆自然之性。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佛告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言外道之非。而显正道之是)。


(第一义。即是中道实相。以是为因。即是常因。以是为相。即是常相。违离有无〔之〕言诸如来等者。佛言非但我法如是。诸佛所证常不思议无不然也。故诫菩萨应当修学)。


注曰。言离性则非有。离非性则非无。非有非无。正显中道。中道绝待故常。常故妙。妙故不可思议。此所以为如来究竟常不思议。异彼外道无自相因。故复言有因有相。言譬如无作虚空等者。虚空以无为故常。涅槃以灭尽无常。此常不思议。则与外道诤论。自不侔矣。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似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斥外道无常性。所以难其无果。以其因非正因故。反覆斥之)。


注曰。言异相因者。非我自因之相也。彼言常者。非自作正因实相之力所成之常。乃非常计常之常。岂显常性之果哉。又复外道所计常不思议。乃言世间所作之法。有已还无。悉是无常。性非性即有无也。作是见已。妄计神我。以为常不思议。故云思量计常。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言凡夫堕生住灭有无三见。所以去道日远)。


(诸外道辈下。结其过有四。言说妄想一也。自因相非分二也。非自觉得相三也。思量计常四也。故云有如是过也)。


注曰。又曰我亦以如是因缘者。谓如来亦见彼性无常。而修于常。显自觉圣境界。而后乃知彼无常性。故说彼常无因。又若以外道邪因邪相。成常不思议者。然彼因自相性。但有言说。而无实义。故云同于兔角。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斥外计四义。初斥思量计常。二斥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三斥去佛所得相远。四彼不应说者。斥其但有言说也)。


注曰。我常不思议等者。谓我之得不思议。以自证为因相。不同外道有已还无为无常。以神我思量计常。若复外性等者。复斥外计亦有四义。


复次大慧。诸大众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行简子曰。为小乘人说大乘法。心则狂惑狐疑。所谓以大海纳于牛迹也。若为大乘人说小乘法。是以秽食置于宝器。彼凡愚说有三乘。是即堕爱欲 轮回根者。鸟知涅槃)。


注曰。小乘畏惧生死。忻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皆是妄想。无有实性。此小乘智眼。见未来根尘息灭。认为涅槃。岂真所谓自觉圣智所趣之境。亦非藏识所转之涅槃也。言凡愚说有三乘者。谓生死即涅槃。大乘之法。非彼所知。为说小乘真空涅槃。心量无所有。即真空也。而又不知三世诸佛涅槃妙心。自心发现。非别有也。妄计心外有法。起惑造业。轮转生死也。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着相声闻不异外。虽欲出离三界。而不能出)。


注曰。论其种性。本无差别。无始熏习。或内或外。或大或小。或定或不定。此经所以明夫种性有五。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声闻厌苦心切。急于取证。故又说四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之时。则身心悦豫。阴界入自共相。虽开合不同。即是苦谛。相智者。四谛之总相智也)。


注曰。声闻根钝。乐修此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缘即 十二因缘。乃缘觉所修而发悟者。而声闻不乐修也。声闻以无间三昧。见第八辟支佛地。断现行见思烦恼。未断无明别惑。言习烦恼者。即无明也。以故未能超越变易生所死。能超越分段生死若海耳。师子吼。即无畏说也。谓至八地。说言我生已尽。断苦集也。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修道证灭也。皆实不虚。故云如实知也。修习人无我。乃至得涅槃觉。谓空人执而得涅槃证真空也。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合若离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缘觉者。从佛禀教。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名为缘觉。亦名 独觉者。出无佛世。观缘自悟也)。


注曰。各别缘无间者。闻说十二因缘因果循环。而悟无生。适其所愿。悲感交集。至于流泪。言不相近等者。谓乐独善寂。修远离行。凡所有相皆不能着。或时为说身通变化。或离一身为多。或合多身为一。闻如是说。心有所入。菩萨知彼缘觉种性。当为说此缘觉乘法也。


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


(如来种性无间者。谓其性圆融无碍也)。


注曰。言四种者。一自性法。即如来藏自性清净心也。二离自性法。谓此性离性执也。三得自觉圣。即如来究竟觉智也。四外刹殊胜。谓如来悲愿严土摄生。种种殊胜也。


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如来境界。惟定可入。未能断尘。终为惑乱)。


(彼自觉藏等者。唐译云。〔人〕住三昧乐声闻。若能证知自所依识。见法无我。净烦恼习。毕竟当得如来之身。自所依识。即自觉藏第八识也。烦恼习。即无明也)。


注曰。不定种性者。闻说彼声闻缘觉如来三种法时。随生信解。而顺修学。从小入大。其性可移。故言不定。初治地者。即干慧地人。为其说不定种性。令彼超入无所有地。此地即第七已办地。作是建立者。作是说也。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着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着相。及事相相。名相计着相者。谓内外法计着。事相计着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着。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


(此又摄五法为三〔首〕性)。


(偈中。所谓名相觉想自性二相者)。


(分别自性。乃此经要领)。


(谓诸法从因缘而生因缘有根尘因缘。有业惑因缘。而业惑又从根尘而起。凡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不从因缘而生。[尬-介+(二/(必-心))]经所谓因缘所生法是也)。


注曰。言妄想自性从相生者。正从缘起相生也。缘起者。谓从因缘起乎事相。事相显现。而生二种计着。言相相者。事相非一也。如来建立者。即如来为众生演说妄想自性。以令了妄无妄也。名相计着相者。谓于根尘内外法中。计著名相。事相计着相者。谓即于彼根尘法上。不了性空。计着自相共相。若依若缘生。正明缘起自性。依即因也。


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成即成就。言离名相事相妄相者。谓诸佛圣人观因缘所生之法。即空即假即中。离诸妄想。成就正智如如也)。


注曰。圣智所得。即正智也。自觉圣智。即如如也。合此二法成一自性。是为如来藏心。


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观二种无我相。云何二种无我相。谓人无我及法无我。云何人无我。谓离我我所。阴界入聚无知业爱生眼色等。摄受计着生识。一切诸根自心现器身藏。自妄想相施设显示。


(言人无我法无我。无即空也。人乃众生假名。法乃五阴实法。凡夫于此假实。我见偏重。故以无我破之。若达无我。则一切离着。显出本性。妙人妙法矣)。


(此等诸法。求其妄执。皆不可得。是为人无我也)。


注曰。人无我中。言离我我所者。我即假名。我所即实法也。盖假不自假。依实法而有假名。若推假必兼其实。故曰阴界入聚。无知即烦恼。谓实法从烦恼业爱所生。眼色等者。谓眼等诸识。取于色等诸尘。器身藏者。器即依报。谓世间如器。身即正报。藏即藏识。又自心所见身器世间。皆是藏心之所显现。


如河流如种子。如灯如风如云。刹那展转坏。躁动如猿猴。乐不净处如飞蝇。无厌足如风火。无始虚伪习气因如汲水轮。生死趣有轮。种种身色。如幻术神咒机发像起。善彼相知。是名人无我智。


(此发明人无我故)。


(唐译云。譬如死尸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机运动。善彼相知即善知如上喻相。是观人无我妙智也)。


注曰。河流等五。喻刹那坏相。躁动等三。乃虚妄识相。故以猿蝇风火喻之。然皆无始虚妄习因。随于生死三有轮转。故以汲井轮喻之。种种身色等者。此喻幻身。如幻术能使机发。神况能使像起。


云何法无我智。谓觉阴界入妄想相自性。如阴界入离我我所。阴界入积聚。因业爱绳缚。展转相缘生无动摇。诸法亦尔。离自共相不实妄想相。妄想力是凡夫生。非圣贤也。心意识五法自性离故。


(此发明法无我故)。


(唐译云。无能作者。既无能作。〔实〕有所作诸法。故云离自共相外。此虚妄之相。是凡夫妄想分别。非诸圣贤。既了法法本空。尚何妄想之有哉。故曰自性离也)。


注曰。法无我智。从实法直示。谓觉知阴界入相。是妄计性。如阴界入等者。例前人无我观。离我我所。但由阴等积聚业爱缠绕。互为缘起。推其自性。了不可得。故曰无动摇。动摇即造作也。离非远离。即达其性亡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建立诽谤相。唯愿说之。令我及诸菩萨摩诃萨。离建立诽谤二边恶见。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觉已离常建立断诽谤见。不谤正法。尔时世尊。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善知心意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趣究竟为安众生故。作种种类像。如妄想自性处依于缘起。譬如众色如意宝珠。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一切如来大众集会。悉于其中听受佛法。所谓一切法如幻。如梦光影水月。于一切法离生灭断常。及离声闻缘觉之法。


(建立常见。诽谤断见。离此二见。乃得菩提正法。故闻四种相后。而求趣究竟之地)。


(此言菩萨善知心意识五法自性二无我相。可趣究竟之地。自行既成。当化众生。随类现形。故云作种种类像言)。


注曰。如妄想等者。况菩萨随机设化。亦犹凡夫妄想从缘而起。又曰譬如众色等者。喻菩萨以一身一切身。普现一切诸佛刹土。与诸大众。听受如来说法。其所说者。如幻如梦。如镜中像。如水中月。远离生灭及以断常。不住二乘之地也。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请佛言。惟愿世尊。为我等说一切法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我等及余诸菩萨众。觉悟是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已。离有无妄想。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告大慧。空空者。即是妄想自性处。大慧。妄想自性计著者。说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大慧。彼界说七种空。谓相空。性自性空。行空。无行空。一切法离言说空。第一义圣智大空。彼彼空。


(此大慧觉悟诸法无生无异。离性离相。而以圣趣为请。故条答之)。


(空空者。空之又空之谓也。空之又空。能空之观也。妄想自性处。所空之境也。由凡夫于此执者。妄想自性。故如来说空无生无二性。离性离相之法也)。


云何相空。谓一切性自共相空。观展转积聚故。分别无性自共相不生。自佗俱性无性故相不住。是故说一切性相空。是名相空。


(此释相空)。


(言一切法本无自他共离四性。众生妄执。从四性生。四性求其生相。了不可得。故云相空)。


注曰。展转积聚者。即阴界入互相待对也。分别无性者。即分析推求。皆无自性。无性亦无。故云相不生也。自佗俱性无性者。此覆疏上义。自谓自生。它谓它生。俱谓共生。无谓无因生。无因生即离生也。相不住。即不住于相也。


云何性自性空。谓自己性自性不生。是名一切法性自性空。是故说性自性空。


(此释自性空)。


(前已空性。此复言性空者。前乃推捡入空。故性相俱相。约修说也。此则本自二空。故性相俱性。约性说也)。


注曰。自性空者。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无自生性。名自性空。


云何行空。谓阴离我我所。因所成所作业方便生。是名行空。


(此释行空)。


(行空。言阴离我我所者。阴是我所。性本离执。从阴成我。从我起行。故云然)。


注曰。因所者。因我所也。谓因我所起业。方便和合而生妄执。顺性推求。皆不可得。名行空也。


大慧。即此如是行空展转缘起。自性无性。是名无行空。


(此释无行空)。


注曰。无行空者。不离前所作行。乃了达诸阴。展转逐起。无有自性。乃行无行矣。是为无行空。


云何一切法离言说空。谓妄想自性无言说故。一切法离言说。是名一切法离言说空。云何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谓得自觉圣智。一切见过习气空。是名一切法第一义圣智大空。


(一切法离言说空者。谓一切法。妄计自性自觉区得岂容言说。是为离言说空。自觉圣智。本不当空。而能空彼见过习气。所既空矣。能空亦空。〔既〕毕竟空也)。


注曰。前段释言说空。后段释圣智空也。


云何彼彼空。谓于彼无彼空。是名彼彼空。大慧。譬如鹿子母舍。无象马牛羊等。非无比丘众。而说彼空。非舍舍性空。亦非比丘比丘性空。非余处无象马。是名一切法自相。彼于彼无彼。是名彼彼空。是名七种空。彼彼空者。是空最粗。(音粗)汝当远离。


(譬如鹿子等者。鹿子人名也。其母毗舍佉优婆夷。深重 三宝。造立精舍。安止比丘。于中不畜象马等)。


(初彼字。指外道。但于彼无彼。而不能无此。又言七种空内。而彼彼空最粗者。是外道之邪计。故戒学者。深当远离也)。


注曰。彼彼空者。正谓外道所计之空。对此言之。但空于彼。而不空此。故云于彼无彼空。譬如鹿子下。言彼舍空者。但无象马为空。非谓彼丘众亦空。非舍以下。总斥外道邪计之空。谓其纵能空舍比丘。而不能空其二者之性。纵以是处众象马为空。而余处非无。是则能所彼此宛然。何空之有。是名一切法下。结斥之词。


大慧。不自生。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无生。


(此答无生之问)。


(不自生者。言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佗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


注曰。非不生者。谓非一向不生。以理言之。无生无所不生。除住三昧者。除登初地。初住破无明显法性。是真无生也。


离自性即是无生。离自性刹那相续流注及异性现。一切性离自性。是故一切性离自性。


(此答离自性之问)。


注曰。此约无生言之。故曰离自性即是无生。言刹那相续流注者。心也。及异性现等者。法也。谓心若变动。则有异性所现一切诸法。若了心空。则诸法自泯。故云离自性也。


云何无二。谓一切法如阴热。如长短。如黑白。大慧。一切法无二。非于涅槃彼生死。非于生死彼涅槃。异相因有性故。是名无二。如涅槃生死。一切法亦如是。是故空无生无二离自性相。应当修学。


(此答无二之问)。


(此二者。不二而二。二而不二。若不了此。而谓有异相因。则各有自性。故说无二以一之既了此二无。则一切法无不然也。是故须结语)。


注曰。先约事示其二相。阴热长短黑白之相。待对宛然。不得不二。又曰一切法无二者。约而言也。以其理一。融彼事异别。一切法无二也。言非于涅槃等者。生化涅槃本来平等。非涅槃外别有生死。非生死外别有涅槃。彼即外也。

 

 
楞伽经精解评林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伽经参订疏 下一篇楞伽经心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