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金 刚 经 解 义(二)
2013-11-12 15:25:4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85次 评论: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


东晋武帝时後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 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分目


唐六祖 大鉴真空普觉禅师 解义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所在之处。如有人即说是经。者念念常行无念。心无所得心。不作能所心说。若能远离诸心。常依无所得心。即此身中有如来金身舍利。故言如佛塔庙。以无所得心说此经者。感得天龙八部。悉来听受。心若不清净。但为名声利益而说是经者。死堕三涂。有何利益。心若清净为说是经。令诸听者除迷妄心。悟得本来佛性。常行真实。感得天人阿修罗等。皆来供养持经之人也。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須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自心诵得此经。自心解得经义。自心体得无着无相之理。所在之处。常修佛行。念念心无有间歇。即自心是佛。故言所在之处。则为有佛。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令诸学人用智慧除却愚心生灭。生灭除尽。即到彼岸。若心有所得。即不到彼岸。心无一法可得。即是彼岸。口说心行。乃是到彼岸。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佛问須菩提。如来说法。心有所得不。須菩提知如来说法。心无所得。故言无所说也。如来意者。欲令世人离有所得之心。故说般若波罗蜜法。令一切人闻之。皆发菩提心。悟无生理。成无上道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众生性中妄念。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被妄念微尘起灭不停。遮蔽佛性。不得解脱。若能念念真正修般若波罗蜜无着无相之行。了妄念尘劳。即清净法性。妄念既无。即非微尘。是名微尘。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妄俱泯。无別有法。故云是名微尘。性中无尘劳。即是佛世界。心中有尘劳。即是众生世界。了诸妄念空寂。故云非世界。证得如来法身。普见尘刹。应用无方。是名世界。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是三十二清净行。三十二清净行者。於五根中修六波罗蜜。於意根中修无相无为。是名三十二清净行。常修此三十二清净行。即得成佛。若不修三十二相清净行。终不成佛。但爱着如来三十二相。自不修三十二行。终不得见如来。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世间重者莫过於身命。菩萨为法。於无量劫中舍施身命与一切众生。其福虽多。亦不如受持此经四句之福。多劫舍身。不了空义。妄心不除。元是众生。一念持经。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故知多劫舍身。不如持经四句之福。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須菩提闻说是经。深解意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復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自性不痴名慧眼。闻法自悟名法眼。須菩提是阿罗汉。於五百弟子中。解空第一。已曾勤奉多佛。岂得不闻如是深法。岂於释迦牟尼佛所始言闻也。然或是須菩提於往昔所得。乃声闻慧眼。至今方悟佛意。故始得闻如是深经。悲昔未悟。故涕泪悲泣。闻经谛念。谓之清净。从清净体中。流出般若波罗蜜多深法。当知决定成就诸佛功德也。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虽行清净行。若见垢净二相。当情並是垢心。即非清净心也。但心有所得。即非实相也。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須菩提深悟佛意。盖目见业尽垢除。慧眼明彻。信解受持。即无难也。世尊在世说法之时。亦有无量众生。不能信解受持。何必独言後五百岁。盖佛在之日。虽有中下根不信及怀疑者。即往问佛。佛即随宜为说。无不契悟。佛灭度後。後五百岁。渐至末法。去圣遥远。但存言教。人若有疑。无处咨决。愚迷抱执。不悟无生。着相驰求。轮回诸有。於此时中。得闻深经。清心敬信。悟无生理者。甚为希有。故言第一希有。於如来灭後。後五百岁。若復有人。能於般若波罗蜜甚深经典。信解受持者。即知此人无我人众生寿者之相。无此四相。是名实相。即是佛心。故曰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


佛印可須菩提所解。善契我心。故重言如是也。


若復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声闻久着法相。执有为解。不了诸法本空。一切文字。皆是假立。忽闻深经。诸相不生。言下即佛。所以惊怖。唯是上根菩萨。得闻此理。欢喜受持。心无畏怖退转。如此之流。甚为希有。


何以故。須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口说心不行即非。口说心行即是。心有能所即非。心无能所即是。


須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见有辱境当情。即非。不见辱境当情。即是。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非。不见有身相。当彼所害。即是。


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


如来因中在初地时。为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一念痛恼之心。若有痛恼之心。即生嗔恨。歌利王是梵语。此云无道极恶君也。一说如来因中。曾为国王。常行十善。利益苍生。国人歌赞此王。故云歌利王。求无上菩提。修忍辱行。尔时天帝释化作旃陀罗。乞王身肉。即割施。殊无嗔恼。今有二说。於理俱通。


須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如来因中於五百世修行忍辱波罗蜜。以得四相不生。如来自述往因者。欲令一切修行人。成就忍辱波罗蜜。行忍辱波罗蜜人既行忍辱行者。不见一切人过恶。冤亲平等。无是无非。被他打骂残害。欢喜受之。倍加恭敬。行如是行者。即能成就忍辱波罗蜜。


是故須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不应住色生心者。是都标也。声香等別立其名也。於此六尘起憎爱心。由是妄心积身无能觉照益远佛行。虽种种勤苦修行。不除心垢。终无解脱之理。推其根本。都由色上住心。如能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推诸法空。不生计较。念念常自精进。一心守护。无令放逸。净名经云。求一切知。无非时求。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昼夜精勤。常住般若波罗蜜法。相应作意。无时暂舍。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若心住涅槃。非是菩萨住处。不住涅槃。不住诸法。一切处不住。方是菩萨住处。上文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也。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菩萨不为求望自身快乐。而行布施。但为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而行布施。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如者不生。来者不灭。不生者我人不生。不灭者觉照不灭。下文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说我人等相。毕竟可破坏。非真实体也。一切众生。尽是假名。若离妄心。即无众生可得。故言即非众生。


須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语者。说一切有情无情皆有佛性。实语者。说众生造恶业定受苦报。如语者。说众生修善法。定有乐报。不诳语者。说般若波罗蜜法。出生三世佛。决定不虗。不异语者。如来所说初善中善後善旨意微妙。一切天魔外道。无有能超胜及破坏佛语者。


須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虗。


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虗。欲言其实。无相可得。欲言其虗。用而无间。是故不得言无。不得言有。有而不有。无而不无。言譬不及者。其惟真智乎。若不离相修行。无由臻此。


須菩提。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则无所见。


施一切法。心有住着。则不了三轮体空。如盲者处暗。无所晓了。华严经云。声闻在如来会中闻法。如盲如聋。为住诸法相故也。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若菩萨常行般若波罗蜜多无着无相行。如人有目。处於皎日之中何所不见也。


須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当来之世者。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浊恶之世。邪法竞起。正法难行。於此时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遇此经。从师禀受。读诵在心。精进不妄。依义修行。悟入佛之知见。则能成就阿耨菩提。以是三世诸佛。无不知之。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佛说末法之时。得闻此经。信心不逆。四相不生。即是佛之知见。此人功德。胜前多劫舍身功德。百千万亿不可譬喻。一念闻经。其福尚多。何况更能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当知此人。决定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种种方便。为说如是甚深经典。俾离诸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得福德。无有边际。盖缘多劫舍身。不了诸法本空。心有能所。未离众生之见。如能闻经悟道。我人顿尽。言下即佛。将舍身有漏之福。比持经无漏之慧。实不可及。故虽十方聚宝。三世舍身。不如持经四句偈。


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持经之人。心无我所。无我所故。是佛心。佛心功德。无有边际。故言不可称量。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亦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一切智。亦名无生忍。亦名大般若。若有人发心求佛无上道。闻此无相无为甚深之法。即当信解受持。为人解说。令其深悟。不生毀谤。得大忍力。大智慧力。大方便力。方能通流此经也。上根之人。闻此经典。得深悟佛意。持自心经。见性究竟。復起利他之行。能为人解说。令诸学者。自悟无相之理。得见本性如来。成无上道。当知说法之人。所得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量。闻经解义。如教修行。復能广为人说。令诸众生。得悟修行无相无着之行。以能行此行。有大智慧光明。出离尘劳。虽离尘劳。不作离尘劳之念。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名荷担如来。当知持经之人。自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


何以故。須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名乐小法者。为二乘声闻人。乐小果不发大心。故即於如来深法。不能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須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若人口诵般若。心行般若。在在处处。常行无为无相之行。此人所在之处。如有佛塔。感得一切天人。各持供养。作礼恭敬。与佛无异。能受持经者。是人心中。自有世尊。故云如佛塔庙。当知所得福德。无量无边也。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销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言持经之人。各得一切天人恭敬供养。为前生有重业障故。今生虽得受持诸佛如来甚深经典。常被人轻贱。不得人恭敬供养。自以受持经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问冤亲。常行恭敬。心无恼恨。荡然无所计较。念念常行般若波罗蜜行。曾无退转。以能如是修行故。得无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极恶罪障。並能消灭。又约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觉心。以後念觉心。轻贱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妄念既灭。罪业不成。即得菩提也。


須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供养恒沙诸佛。施宝满三千界。舍身如微尘数。种种福德不及持经一念悟无生理。息希望心。远离众生颠倒知见。即到波罗彼岸。永出三涂。证无余涅槃也。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


佛言末法众生。德薄垢重。嫉妬弥深。邪见炽盛。於此时中。如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圆成法相。了无所得。念念常行慈悲喜舍。谦下柔和。究竟成就无上菩提。或有人不知如来正法。常在不灭。闻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人能成就无相心。行无相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必心生惊怖。狐疑不信。


須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是经义者。即无着无相行也。云不可思议者。赞歎无着无相行。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須菩提问佛。如来灭後後五百岁。若有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依何法而住。如何降伏其心。佛言当发度脱一切众生心。度脱一切众生。尽得成佛已。不得见有一众生是我灭度者。何以故。为除能所心也。除有众生心也。亦除我见心也。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菩萨若见有众生可度者。即是我相。有能度众生心。即是人相。谓涅槃可求。即是众生相。见有涅槃可证。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即非菩萨。


所以者何。須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有法者。我人等四法是也。不除四法。终不得菩提。若言我发菩提心者。亦是人我等法。人我等法。是烦恼根本。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


佛告須菩提。我於师处。不除四相。得受记不。須菩提深解无相之理。故言不也。善契佛意。故佛言。如是如是。言是。印可之辞。


須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佛言实无我人众生寿者。始得受菩提记。我若有发菩提心。然灯佛即不与我受记。以实无所得。然灯佛始与我受记。此一段乃。总成須菩提无我义。佛言诸法如义者。诸法即是色声香味触法。於此六尘中。善能分別。而本体湛然。不染不着。曾无变异。如空不动。圆通莹彻历劫常存。是名诸法如义。菩萨璎珞经云。毀誉不动。是如来行。入佛境界经云。诸欲不染故。敬礼无所观。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虗。


佛言实无所得心。而得菩提。以所得心不生。是故得菩提。离此心外。更无菩提可得。故言无实也。所得心寂灭。一切智本有。万行悉圆备。恒沙德性。用无乏少。故言无虗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能於诸法。心无取舍。亦无能所。炽然建立一切法。而心常空寂。故知一切法皆是佛法。恐迷者贪着。一切法以为佛法。为遣此病。故言即非一切法。心无能所。寂而常照。定慧齐行。体用一致。是故名一切法。


須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須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者。以显一切众生。法身不二。无有限量。是名大身。法身本无处所。故言则非大身。又以色身虽大。内无智慧。即非大身。色身虽小。内有智慧。得名大身。虽有智慧。不能依行。即非大身。依教修行。悟入诸佛无上智见。心无能所限量。是名大身也。


須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菩萨若言因我说法。除得彼人烦恼。即是法我。若言我度得众生。即有我所。虽度脱众生。心有能所。我人不除。不得名为菩萨。炽然说种种方便。化度众生。心无能所。即是菩萨也。


何以故。須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須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菩萨若言我能建立世界者。即非菩萨。虽然建立世界。心有能所。即非菩萨。炽然建立世界。能所心不生。是名菩萨。最胜妙定经云。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如一念禅定心。心有能所。即非禅定。能所不生。是名禅定。禅定即是清净心也。


須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於诸法相。无所滞碍。是名通达。不作解法心。是名无我法。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随分行持。亦得名为菩萨。然未为真菩萨。解行圆满。一切能所心尽。方得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一切人尽有五眼。为迷所覆。不能自见。故佛教除却迷心。即五眼开明。念念修行般若波罗蜜法。初除迷心。名为第一肉眼。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起怜愍心。是名为第二天眼。痴心不生。名为第三慧眼。着法心除。名为第四法眼。细惑永尽。圆明徧照。名为第五佛眼。又云见色身中有法身。名为天眼。见一切众生。各具般若性。名为慧眼。见性明彻。能所永除。一切佛法。本来自备。名为法眼。见般若波罗蜜。能生三世一切法。名为佛眼。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


恒河者。西国祗洹精舍侧近之河。如来说法。常指此河为喻。佛说此河中沙。一沙况一佛世界。以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举此众多国数者。欲明其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许心数也。


佛告須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一一众生。皆有若干差別心数。心数虽多。总名妄心。识得妄心非心。是名为心。此心即是真心。常心。佛心。般若波罗蜜心。清净菩提涅槃心也。


所以者何。須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过去心不可得者。前念妄心。潜然已过。追寻无有处所。现在心不可得者。真心无相。凭何得见。未来心不可得者。本无可得。习气已尽。更不復生。了此三心皆不可得。是名为佛。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七宝之福。不能成就佛果菩提。故言无也。以其无量数限。故名曰多。如能超过。即不说多也。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意恐众生不见法身。但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紫磨金辉。以为如来真身。为遣此迷。故问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相见不。三十二相即非具足色身。内具三十二净行。是名具足色身。净行者。即六波罗蜜是也。於五根中修六波罗蜜。於意根中定慧双修。是名具足色身。徒爱如来三十二相。内不行三十二净行。即非具足色身。不爱如来色相。能自持清净行。亦得名具足色身也。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如来者。即无相法身是也。非肉眼所见。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未明具足。生我人等相。以观三十二相为如来者。即不名为具足也。慧眼明彻。我人等相不生。正智光明常照。是名诸相具足。三毒未泯。言见如来真身者。固无此理。纵能见者。祗是化身。非真实无相之法身也。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須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凡夫说法。心有所得。故告須菩提。如来说法。心无所得。凡夫作能解心说。如来语嘿皆如。所发言辞。如响应声。任用无心。不同凡夫作生灭心说。若言如来说法。心有生灭者。即为谤佛。维摩经云。真说法者。无说无示。听法者。无闻无得。了万法空寂。一切名言。皆是假立。於自空性中。炽然建立。一切言辞演说。诸法无相无为。开导迷人。令见本性。修证无上菩提。是名说法。


尔时。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須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灵幽法师加此。慧命須菩提六十二字。是长庆二年。今见在濠州钟离等石碑上。记六祖解在前。故无解。今亦存之。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言。所得心尽。即是菩提。佛言如是如是。我於菩提实无希求心。亦无所得心。以如是故。得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若不离四相。修一切善法。转增我人欲证解脱之心。无由可得。若离四相。而修一切善法。解脱可期。修一切善法者。於一切法。无有染着。对一切境。不动不摇。於出世法。不贪不着不爱。於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


修一切善法。希望果报。即非善法。六度万行炽然俱作。心不望报。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須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大铁围山。高广二百二十四万里。小铁围山。高广一百一十二万里。須弥山高广三百三十六万里。以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就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也。如尔许山尽如須弥。以况七宝数持用布施。所得福德。无量无边。终是有漏之因。而无解脱之理。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四句经文虽少。依之修行。即得成佛。是知持经之福。能令众生证得菩提。故不可比。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須菩提意谓如来有度众生心。佛为遣須菩提如是疑心。故言莫作是念。一切众生。本自是佛。若言如来度得众生成佛。即为妄语。以妄语故。即是我人众生寿者。此为遣我所心也。夫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若不因诸佛说法。无由自悟。凭何修行。得成佛道。


須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如来说有我者是自性清净。常乐我净之我。不同凡夫贪嗔无明虗妄不实之我。故言凡夫之人。以为有我。有我人者。即是凡夫。我人不生。即非凡夫。心有生灭。即是凡夫。心无生灭。即非凡夫。不悟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凡夫。若悟般若波罗蜜多。即非凡夫。心有能所。即是凡夫。心无能所。即非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世尊大慈。恐須菩提执相之病未除。故作此问。須菩提未知佛意。乃言如是。如是之言。早是迷心。更言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又是一重迷心。离真转远。故如来为说。除彼迷心。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转轮圣王。虽有三十二相。岂得同如来。世尊引此言者。以遣須菩提执相之病。令其所悟深彻。須菩提被问。迷心顿释。故云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須菩提是大阿罗汉。所悟甚深得方便。不生迷路。以冀世尊除遣细惑。令後世众生所见不谬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若以两字。是发语之端。色者相也。见者识也。我者。是一切众生身中自性清净。无为无相真常之体。不可高声念佛。而得成就。念須正念分明。方得悟解。若以色声求之。不可见也。是知於相中观佛。声中求法。心有生灭。不悟如来
矣。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相。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須菩提闻说真身离相。便谓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佛语須菩提。莫言如来不修三十二净行。而得菩提。汝若言不修三十二净行。得阿耨菩提者。即是断佛种性。无有是处。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
。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达一切法。无能所心。是名为忍。此人所得福德。胜前七宝之福。菩萨所作福德。不为自己。意在利益一切众生。故言不受福德。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者非来非不来。非去非不去。非坐非不坐。非卧非不卧。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在空寂。即是如来也。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以喻一切众生性上微尘之数。如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微尘。一切众生性上妄念微尘。即非微尘。闻经悟道。觉慧常照。趣向菩提。念念不住。常在清净。如是清净微尘。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三千者约理而言。即贪嗔痴妄念各具一千数也。心为善恶之枢。能作凡作圣。其动静不可测度。广大无边。故名大千世界。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心中明了。莫过悲智二法。由此二法。而得菩提。说一合相者。心存所得故。即非一合相。心无所得。是名一合相。一合相者。不得假名。而谈实相。


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由悲智二法。成就佛果菩提。说不可尽。妙不可言。凡夫之人。贪着文字事业。不行悲智二法。若不行悲智二法。而求无上菩提。何由可得。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来说此经者。令一切众生。自悟般若智慧。自修行菩提之果。凡夫之人不解佛意。便谓如来说我人等见。不知如来说甚深无相无为般若波罗蜜法。如来所说我人等见。不同凡夫我人等见。如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真我见。说一切众生有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是人见。说一切众生本自无烦恼。是众生见。说一切众生。性本不生不灭。是寿者见。


須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发菩提心者。应见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应见一切众生无漏种智。本自具足。应信一切众生。自性本无生灭。虽行一切智慧。方便接物利生。不作能所之心。口说无相法。而心有能所。即非法相。口说无相法。心行无相行。而能所心灭。是名法相也。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七宝之福虽多。不如有人发菩提心。受持此经四句。为人演说。其福胜彼百千万亿。不可譬喻。说法善巧方便。观根应量。种种随宜。是名为人演说。所听法人。有种种相貌不等。不得作分別之心。但了空寂如如之心。无所得心。无胜负心。无希望心。无生灭心。是名如如不动也。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梦者是妄身。幻者是妄念。泡者是烦恼。影者是业障。梦幻泡影业。是名有为法。真实离名相。悟者无诸业。


佛说是经已。长老須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下(终)

六祖口诀後序


法性圆寂。本无生灭。因有生念。遂有生缘。故天得命之以生。是故谓之命。天命既立。真空入有。前日生念转而为意识。意识之用。散而为六根。六根各有分別。中有所总持者。是故谓之心。心者念虑之所在也。神识之所舍也。真妄之所共处者也。当凡夫圣贤几会之地也。一切众生自无始来。不能离生灭者。皆为此心所累。故诸佛惟教人了此心。此心了即见自性。见自性则是菩提也。此在性时皆自空寂。而湛然若无。缘有生念。而後有者也。有生则有形。形者地水火风之聚沫也。以血气为体。有生者之所托也。血气足则精足。精足则生神。神足则生妙用。然则妙用者。即是在吾圆寂时之真我也。因形之遇物。故见之於作为而已。但凡夫迷而逐物。圣贤明而应物。逐物者自彼。应物者自我。自彼者着於所见。故觅轮回。自我者当体常空。万劫如一。合而观之。皆心之妙用也。是故当其未生之时。所谓性者。圆满具足。空然无物。湛乎自然。其广大与虗空等。往来变化。一切自由。天虽欲命我以生。其可得乎。天犹不能命我以生。况於四大乎。况於五行乎。既有生念。又有生缘。故天得以生命我。四大得以气形我。五行得以教约我。此有生者之所以有灭也。然则生灭则一。在凡夫圣贤之所以生灭则殊。凡夫之人。生缘念有。识随业变。习气薰染。因生愈甚。故既生之後。心着诸妄。妄认四大以为我身。妄认六亲以为我有。妄认色声以为快乐。妄认尘劳以为富贵。心自知见。无所不妄。诸妄既起。烦恼万差。妄念夺真。真性遂隐。人我为主。真识为客。三业前引。百业後随。流浪生死。无有涯际。生尽则灭。灭尽復生。生灭相寻。至堕诸趣。在於诸趣。转转不知。愈恣无明。造诸业罟。遂至尘沙劫尽。不復人身。圣贤则不然。圣贤生不因念。应迹而生。欲生则生。不待彼命。故既生之後。圆寂之性。依旧湛然。无体相无罣碍。其照万法。如青天白日。无毫髮隐滞。故建立一切善法。徧於沙界。不见其少。摄受一切众生。皈於寂灭。不以为多。驱之不能来。逐之不能去。虽托四大为形。五行为养。皆我所假。未甞妄认。我缘苟尽我迹当灭。委而去之。如来去耳。於我何与哉。是故凡夫有生则有灭。灭者不能不生。圣贤有生亦有灭。灭者归於真空。是故凡夫生灭。如身中影。出入相随。无有尽时。圣贤生灭。如空中雷。自发自止。不累於物。世人不知生灭之如此。而以生灭为烦恼大患。盖不自觉也。觉则见生灭如身上尘。当一振奋耳。何能缘我性哉。昔我如来以大慈悲心。闵一切众生。迷错颠倒。流浪生死之如此。又见一切众生。本有快乐自在性。皆可修证成佛。欲一切众生。尽为圣贤生灭。不为凡夫生灭。犹虑一切众生无始以来。流浪日久。其种性已差。未能以一法速悟。故为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可入。皆可到真如之地。每说一法门。莫非丁宁实语。欲使一切众生。各随所见法门。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见自佛性。证自身佛。即同如来。是故如来於诸经说有者。欲使一切众生覩相生善。说无者。欲使一切众生离相见性。所说色空。亦復如是。然而众生执着。见有非真有。见无非真无。其见色见空。皆如是执着。復起断常二见。转为生死根蒂。不示以无二法门。又将迷错颠倒。流浪生死。甚於前日。故如来又为说大般若法。破断常二见。使一切众生。知真有真无。真色真空。本来无二。亦不远人。湛然寂静。只在自己性中。但以自己性智慧。照破诸妄。则晓然自见。是故大般若经六百卷。皆如来为菩萨果人说佛性。然而其间犹有为顿渐者说。惟金刚经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是故其经先说四生四相。次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盖显一切法。至无所住。是为真谛。故如来於此经。凡说涉有即破之。以非真取实相。以示众生。盖恐众生不解所说。其心反有所住故也。如所谓佛法即非佛法之类是也。是故六祖大师。於五祖传衣付法之际。闻说此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言下大悟。是为第六祖。如来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其信乎哉。适少观檀经。闻六祖由此经见性。疑必有所演说。未之见也。及知曹州济阴。於邢君固处得六祖口诀一本。观其言简辞直。明白倒断。使人易晓而不惑。喜不自胜。又念京东河北陝西人。资性质朴信厚。遇事决裂。若使学佛性。必能勇猛精进。超越过人。然其为讲师者。多传百法论。上生经而已。其学者不知万法随缘生。缘尽法亦应灭。反以法为法。固守执着。遂为法所缚。死不知解。犹如陷沙之人。力与沙争。愈用力而愈陷。不知勿与沙争。即能出陷。良可惜也。适遂欲以六祖金刚经口诀。镂板流传。以开发此数方学者佛性。然以文多脱误。因广求別本勘校。十年间凡得八本。惟杭越建陝四本文多同。因得刊正冤句。董君遵力劝成之。且卒诸朝士以资募工士。大夫闻者。皆乐见助。四明楼君常愿终求其事。呜呼。如来云。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夫可见於言语文字者岂佛法之真谛也。然非言语文字。则真谛不可得而传也。学者因六祖口诀以求金刚经。因金刚经以求自佛性。见自佛性。然後知佛法不止於口诀而已。如此则六祖之於佛法。其功可思议乎哉。或者以六祖不识字。疑口诀非六祖所作。譬夫大藏经。岂是世尊自作耶。亦听法者之所传也。或六祖言之。而弟子传之。吾不可得而知也。苟因口诀可以见经。何疑其不识字也。


允丰七年六月十日   天台罗适 谨序

 

重刻六祖金刚经解跋


余生也鲁其於佛氏教典诸书。素未知旁究且境值多艰碌碌尘务洵云视肉顷闻石堂大师飞锡吴山之海会寺慈云布蔼法雨披井远近向慕而瞻礼者无数遂发大菩提心。登座说法。首宣金刚无上玅义余亦得从大众中拱听旬日因询师之解金刚诚所谓开聋启瞶。光明洞达矣从来之训注金刚者果以何说为最师云解此不下千余家而余素所尊信惟六祖解为第一。但流通虽久而板实沉没。向曾发有重刊之愿奈力薄缘艰。未遑从事耳。噫。师之度世弘慈。抑何广大无穷已哉。余虽不敏。请为授梓。以毕师志。虽然师愿之。而余请之。云何为余梓。也。祖解之。而师传之。云何为师梓也。但使天下後世永为流播。人人。知有此解。咸克无相无住。而降伏其心。则师之愿。庶几稍慰矣夫。


顺治癸巳夏五月钱塘邑弟子汤翼圣沐手拜题

 

重刻六祖金刚经解跋


余秉性朴素。弗事浮华。每问鲸钟梵呗之音。輙喜动颜色。留连旬日。不忍释去。非尽缘经启悟。亦夙植之性使然也。昨岁随渭阳氏。住榕省署中。与尘俗差远。元夕观灯於康衢。问禅诵声。造其室。得金刚般若经。系六代祖师所解者。义理弘敷。词旨超迈。一阅而了然。如千日之并照。无缘寔滞碍。方知六祖於客店闻经而解悟者。无二致也。大矣哉。我佛之妙证渊深扫空执着。使人人拨散疑云。晓彻性天。而祖师探幽阐奥。直洞真元。信矣无一法而不津梁即五蕴而咸资解脱者也。此经解者无虑数百家。惟六祖大师解。为最上上。得而随喜顶授。乃
诸佛之所护念付嘱耳。敢不铭骨镂肌。以共报恩光乎。因捐资剞劂。以广流通。俾阅经而知旨。从解以得源。显焕性宗。殒空诸相。即不住相。亦不坏相。其布施福德。宜可与色见声求者同日而语哉。敬跋。


康熈丁未岁孟春锺秀奉佛弟子周克顺浩名超谏和南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刚经注疏 下一篇金刚经口诀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