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金刚经法眼注疏(二)
2013-10-15 20:06:3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32次 评论:0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疏卷下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此疑从前诸文无我而来。分二。初重诘细由)。


尔时須菩提白佛言(至)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疏。宗泐师云。善现初问此义。至是復问者。何耶。葢问辞虽同。其意则別。所云別者。谓初问意。但问能降能住之法。此之问意。若谓我能住能降者。存此分別之见。则障於证真无住之道。故尊者又问。其文虽重。而义非赘也。


△二正示心印。


佛告須菩提(至)阿耨多藐三菩提心者。


疏。宗泐师云。此一节文意。亦与前同。但是破情显智。所破之情。即我人等四相。是地前粗执。所显之智。即般若真智。自此而下。忘智显理。破我人等四相。即地上细执。所谓断十障。证十如。由此贤位。渐入圣位阶矣。


当生如是心等下云云者。了一切异生。即涅槃相。同一味故。是故平等净界。佛无生度。若有生度。即菩萨证智未忘。能所生灭。相未净故。所以我人等四相。决未断也所以者何。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以妙圆觉海心。证智都不得。所谓菩萨入初地时。得徧行真如并下九种如如心也。故即顿舍异生等障耳。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文二。初反问徵诘。二尊者领悟)今初。反问徵诘。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疏。宗泐师云。由前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意谓无发心者。则无菩萨。云何本师。於灯佛前。名曰善慧。行摩诃衍。得授记耶。佛恐尊者。潜有此疑。故佛反问而诘之曰。佛於然灯佛所。为是有法得耶。无法得耶。


△二领悟实答。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尊者领悟答意云。佛虽为善慧。彼时都无所得。离诸分別。证得唯识真胜义性。离诸名相。绝诸对待。由证无生法忍。故灯佛而印证来记作佛云耳。是故善慧。已证能所相净。谁云菩萨行耶。


△三印证其答。


佛言如是如是(至)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宗泐师云。善现会法无所得者。以了佛昔智境相净。始证无生忍果。故佛然其意。乃言如是如是。印可尊者。契佛心地法耳。


△四反復申明。


須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斯反文也)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即顺文也)。


疏。由上示法无所得。始证阿耨菩提。今又反覆申明。总示法无自相。离诸名字。以令尊者。顿悟如来所证妙果。乃佛心地中。本来具足故。今直示心地法门。於无授记中。而云授记也。故佛实无法得。昔灯佛印证我佛心地之果耳。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此疑。从上佛在然灯佛前。因无法得而来。分三。初断无佛法疑。二直示法体。三喻示超法体)今初断无佛法疑。


何以故如来者(至)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何以故者。徵起之辞也。疑意由前云。实无有法。得菩提果。故授灯记。若果实无有法得而证佛者。则因既无法得。果亦无法得。云何至佛菩提。而又有法得耶。故佛直示断疑。文曰。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谓佛所证之法。非从外得。性本自如。非生灭之法体耳。岂堕二边者乎。


△二直示法体。


須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至)是故名一切法。


疏。宗泐师云。所得菩提者。忘情执而理现。荡智相而无生。体露真常。无拘戏论法耳。无实等文者。扫二边相也。谓如来法体。非堕有为相也。故云无实。独露真常也。故云无虗。以是之故。所以如来触处自如。唯佛与佛。乃能究竟


須菩提下。佛又復示善现。法非法义者。以一切法。虗相本尽。真性本现。故云即非一切法也。亦不可云无一切法。故云是故名一切法耳。所谓即妙有而真空。即真空而妙有。空有熔融。离即离非。独显如如。方契菩提心印法故。


△三喻示超法体。


須菩提譬如人身长大(至)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宗泐师云。上示如来所证真如法体。徧一切处。岂非是长大际相。故佛恐尊者。潜於法体中。生长大见。特示以喻。而徵之曰。譬如人身长大。而起长大见否。尊者因喻。有悟法体。非长短大小量也。以是之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然大身有二。一者法性身。是异熟果尽。证无为无漏。故非大小相也。二功德身。转识成智。证有为无漏。故非大小相也。前是法身。後是报身。又报身摄归法身。故名非身。摄法身而成报身。故非大身。是以离诸漏相。证无我二性。故非大小相也。


△十四断无我度生严土疑(此还从十二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


須菩提菩萨亦如是(至)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疏。上示无我无人。云何度生及净佛土耶。佛恐善现有疑。即示断疑。文曰。菩萨亦如是。若云我当度生。我当严土。则不名菩萨矣。以菩萨不了法界平等。无增减故。若於平等净界。达无增减。则终日度生。无生可度。终日严土。无土可严。所以然者。以菩萨通达无我法故。是则名为真大士也。故弥勒偈云。不达真法界。起度众生意。及清净国土。生心即颠倒。故知刹那生心。非达无我法故。


△十五断诸佛不见诸法疑(此疑。从不见生土。可净可度意而来。文二。初五眼明净。二心彻智净)今初五眼明净。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疏。宗泐师云。前说不见生土不见为我菩萨者。如是不见诸法。名为如来。然而如来。具足五眼。岂都无所见耶。佛恐善现潜有此疑。由是一一反问。而诘之曰。如来位证果圆。可得五眼圆明。见诸法否。故尊者一一答云。如是如是。而具足之也。夫五眼者。古德云。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诸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此之五眼。通该十界。而优劣有殊。如经所说五眼。皆如来所具者。无非佛眼也。


△二心彻智净。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至)未来心不可得。


疏。由佛既具五眼圆明。故復示尊者云。无量恒河沙世界。若干众生之心。种种异见不同。佛悉知者。葢由以无分別智而知。犹圆镜之临空。若澄波之月现。所谓光吞万像影。无喜亦无嗔耳。一切诸心。皆为非心者。妄识本空也。是名为心者。真心不灭也。所以者何下。释非心之所以。葢三世之心。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皆是虗妄生灭。故求之不可得也。


△十六断福德例心颠例疑。(此疑从上。心住颠倒而来。文二。初问答标多。次反覆申明)今初问答标多。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疏。宗泐师云。前说众生。心有住着。是为颠倒。若福由心造。岂亦是颠倒耶。佛恐潜有此疑。故佛举示大千满中。七宝徧布。施与众生。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否。尊者答意。深解佛说。以无住相布施。方为得福多耳。


△二反覆申明。


須菩提若福德有实(至)如来说得福德多。


疏。宗泐师云。佛断此福德有实者。住相布施。成有漏因。其福则寡。福德无者。是离相布施。成无漏因。其福乃多。是则不住於相。心离颠倒。所作之福。无非善也。


△十七断无为。何有相好疑。(此疑。从前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而来。文二初断色身是佛疑。二断诸相是佛疑)今初断色身是佛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至)是名具足色身。


疏。宗泐师云。上说诸佛所证。乃无为之法。云何佛身而有相好色耶。佛恐尊者潜有此疑。故佛反问而诘之曰。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尊者深通实相。故答云。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以色即非色。身即非身。唯一法身体也。故云。法身妙无为。不堕於诸色。亦不离色身。见佛具足体。


△二断诸相是佛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至)是名诸相具足。


疏。前示色即非色。所谓匿王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佛又重示。诸相非相问答意者。谓法身无为。不堕诸数。直指灵源。一真净法界体故。慈氏偈曰。不离於法身。彼二非不佛。故重说成就。亦无二及有。无二者。无色相二身也。所谓色不异空。故即色相而即法身之妙体也。故云了达本来际。智相都不得。


△十八断无身。何以说法疑。(此疑。从上身相不可得见而来。文二。初遮异见。二示正见)今初遮异见。


須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至)不能解我所说故。


疏。宗泐师云。如来色身相好。不可得见。云何为人演说法耶。佛恐尊者潜有此疑。故佛断疑切诫辞曰。汝勿谓如来有所说法。今众生见佛有所说者。乃佛昔悲愿弘深。於平等法界。无增减中而示声色。演法利生。以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故云莫作是念。


何以故。若人言下。谓若生等不达此意。实谓如来有所说者。则为谤佛。不能解我第一义谛故。若生等不执此意。则知如来称性而说。说即无说。则无增益谤咎之过耳。


△二示正见二。初示说无说相。二示大生得入。今初示说无说相。


須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疏。由佛上遮异见。故向下直示说无说相。所说文字。性空寂灭。即解脱相故。


△二示大生得入。


尔时慧命須菩提白佛言(至)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宗泐师云。善现解空第一。与般若空慧相应。以慧为命。故称慧命。前云身乃非身之身。法乃非说而说。身说俱妙。难信难解。所以有此疑问。


佛言須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


疏。宗泐师云。众生有圣有凡。而凡夫众生。於般若性。不能深信。圣体众生。乃能信解。言彼非众生者。非凡情众生也。非不众生者。非圣体众生也。圣体众生者。即大根器也。岂可视为凡情众生。而不能信乎。佛恐善现。未达此意。故下文。重又释之。


何以故須菩提(至)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疏。宗泐师云。众生众生者。牒上文非众生。非不众生也。如来说非众生等文者。言非凡夫。是圣体众生。乃能信耳。


△十九断无法。如何得说疑。(此疑从上十二十三疑中无法得阿耨菩提而来。文二。初诘探幽彻。二佛示玄妙)今初诘探幽微。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为无所得耶。


疏。宗泐师云。前既云。实无法得成无上觉。如何却有修证。故疑问之曰。为佛证菩提。是得无所得耶。证无所证耶。然尊者已知佛得无所得。证无所证。方入大圆觉海。今欲佛重露幽微。以示後徒云尔。


△二佛示玄妙三。(初示无法得。二示平等为正。三示修成证果)今初(示无法得)。


佛言如是如是(至)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由善现得悟佛意了证之处。故印证云。如是如是。我证菩提。实无法得。所谓成道亦无得。本性圆寂故。


△二示平等为正。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至)三藐三菩提。


疏。由前示无少法可得。佛又恐尊者堕无生见解。故此文中。復示菩提。无纤毫增减。所谓诸菩萨超十地果圆。证寂而常照。照而常寂。以至非寂非照。即寂即照。离即离非。坐断一切。顿离诸相。名曰平等。真平等耳。故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者。是名得阿耨菩提果也。


△三示由修成证。分三。初由证无我。二示助修成证。三智净果圆。今初。由证无我。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疏。以无四相下。谓智净理圆。独无伴侣。岂有我人众生寿者智相。法我见哉。由菩萨妙舍摩他。止观力故。证无我分圆也。


△二示助修成证。


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修一切善法者。即三施该六度。六度成万行也。由修离相之力。超十地果圆。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三智净果圆。


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疏。夫断障证真已入妙圆觉海。所谓证无证相。智无智相。生灭心净。谁云善法。谁云非善法耶。唯证者荡无纤尘耳。故亦名善法也。


△二十断所说无记非因疑(此疑从上修善法而来)。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至)筭数譬喻所不能及。


疏。前云。既从修善法得证阿耨菩提者。则佛所说是无记法。不能克证菩提果耶。佛恐尊者。潜有此疑。故直示断疑文曰。夫名句文身。虽属无记之法。若人得闻一历耳根。即得顿断色空二相。入无漏心印。故持宝满大千之界須弥之多。而不及持经福行者。何也葢持经福行得成无漏福果之因。故慈氏偈云。虽言无记法。而说是彼因。彼因者。即菩提妙果之因也。


△二十一断平等云何度生疑。(此疑从第十九疑中是法平等而来。分三。初示实无生度。二示有度则堕四相。三示佛假我非堕情见)今初示实无生度。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疏。由前既云。是法平等。则无生佛之相。云何诸佛令生入灭度耶。故佛恐尊者潜有此疑。徵示断疑文曰。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有生可度。何以故。以平等真界佛无生度。故云实无有生如来度者。


△二示佛有度则堕四相。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


疏。若佛计度生见。则生界不空。堕於四相以实无生度。故生界不减。佛界不增。是故达平等者。生无生相。佛无佛相。


△三示假我非堕情见。


須菩提如来说有我者(至)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疏。如来示云有我者。不见我非我耳。虽云我者。随世俗谛。说假我意。然而自证分际中。独无伴侣。谁云我耶非我耶。


而凡夫之人见佛云我。则云佛尚称我。云何是非我耶。故佛示云。若计我者。是凡夫也。若不计我则非凡夫。是圣见众生。即假名凡夫也。


△二十二断以相比知真佛疑。(此疑从第十七疑如来不应以色身诸相而来。分三。初诘探。二佛难。三佛遮)今初诘探。


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疏。以三十二相者。应身也。观如来者。法身也。今佛击探尊者曰。汝可以在吾三十二相应身中。观法身如来否。尊者答云。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应身中。观法身如来也。


△二佛难。


佛言須菩提(至)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疏。由上善现即答以应身中可见法身如来。故佛恐尊者以佛法身。仍堕声色之量。随示轮王。亦同佛相。而难之也。夫轮王者。昔无非修施戒之福。未脱欲界果色。因福果熟似同佛相。即非无漏之色。是见爱色也。今佛转识成智。得有为无漏不堕诸数。即声色而非声色。同真际等法性。岂以轮王见爱之色而可类哉。故佛难示尊者曰。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即转轮圣王亦为如来矣。


須菩提白佛言下。即尊者一闻难语。乃彻悟如来法身顿离诸相。不可以声色境上而见佛法身也。所谓宗门法眼非是色边际事。岂虗谬语耶。


△三佛遮。


尔引世尊而说偈言。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疏。佛既见尊者。一悟法身非声色境。故重示偈证曰。若以声色见闻我者。是人乃堕凡夫徧计性也。岂见法身如来净妙之体也哉。是知要百尺竿头重进一步。十方世界顿现金身矣。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此疑从上不应以具足相观佛而来。分四。初遮毀相之念。二出毀相之过。三明福相不失。四明不失所以)今初遮毀相念。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疏。宗泐师云。上明如来所证菩提不从福德而致是则菩萨所修福德不成菩提之因。亦不克果报耶。佛恐尊者生疑堕无为坑见离福德相而成如来。故佛诫辞曰。汝若执离相见不以具足福德相故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则堕毀相见拨无因果过。故佛切诫尊者曰。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福德相故。得阿耨菩提也。


△二出毀相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


疏。由上诫尊者切切辞云。汝莫作小乘断灭见念。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岂非说诸法断灭相。则堕外道见也。葢大乘所修福德之因福德之果。但离取着之相。故又诫云莫起小乘断灭见之念耳。


△三明福相不失。


何以故发阿耨多罗(至)於法不说断灭相。


疏。何以故下重徵其意。言发菩提心者。必須悲以导诸行。智以断诸惑。习三心之妙观。运定慧之双融。游十地之真如。涉五忍之觉海。方得成就妙菩提果。远离断灭相也。宗门所谓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岂堕断灭见也。


△四明不失福所以。分二。初明地前住相行施。次地後证无我法。今初明地前住相行施。


須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


疏。宗泐师云。假使初心大士。以无量世界七宝行施度等行。皆以住相而行之者。所谓五蕴心相不能廓彻清净。知无我者。尚未得入通达位。况进修习位。及究竟位中。忘取相心耶。


△次地上证知无我法。分二。初超胜地前。二断疑取证。今初超胜地前。


若復有人知一切法无我(至)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疏。宗泐师云。若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云云者。无我。无人法二执见也。忍者。即无生法忍也。谓初地已去。至入究竟位中。俱名为忍。故地前。亦名为忍。修比量观。未脱取相心故。即解行无生也。从初地至十地。谓之分证无生。从十地至等妙觉地。谓之究竟无生。既得无生忍已。则胜于地前忘相行施。其究竟大不同耳。故云此地上。胜於地前菩萨。所作功德。何以故。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言不受者。不受有漏诸福德也。夫有漏者。未断分段及变易生死心意识也。今得无漏之福。所谓转识成智。得有为无漏。永证大圆觉地。故云不受住相之福德也。


△二断疑取证。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是故说不受福德。


疏。佛直示无漏妙德。则不受而受。得入性功德耳。尊者因不解此意生疑。復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不受。既不云受福德。云何能证无生法忍。佛即示之曰。菩萨所作六度万行之福德者。不应贪着有漏无漏取相之心。是故云。不受诸福德也。所谓富有万德。荡无纤尘者。是名真福德耳。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


須菩提若有人言(至)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疏。宗泐师云。有来去坐卧者。乃应身如来也。无来无去者。法身如来也。然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菩提有去来坐卧之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佛恐尊者。有此疑意。故佛示之曰。虽有去来动作之相应身受供。而法身之体。如如恒不动也。故弥勒偈云。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於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由非一非异。故亦能一能异。一多圆融。自在无碍耳。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此疑从上应有去来法无去来而来分七。初破应身异相。二破法身一相。三破一异合相。四破凡夫堕我相见。五示真我相。六示正知见相。七示寂用双忘相。今初应身异相。分二。初问微尘多否。次答微尘喻应无性)今初微尘多否。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疏。佛问世界碎尘而又称微尘者。乃极微细之尘也。即如空中游尘而破七分。七分之尘。又各破七分。乃透佛金之尘。亦名隣虗尘。即色边际尘也。今佛举示尊者。故答云甚多。


△二答微尘喻应无性。


何以故若是微尘众(至)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疏。以世界既碎为尘。故尘性实无所有。以世界对待为名。故云微尘众也。所以者何下。云佛说微尘众。微尘以世界为体。故尘无尘性。则非微尘也。然此碎界为尘。各住本位。亦可寄名微尘。故云是名微尘也。今则尘无异性。以喻法身流转诸趣。动作施为。如水成波。则波无异相。若内证一心。本无异相。外应随机。寓名应相。即应相。即应身而无应身异相也。


△二破法身一相。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疏。既微尘聚而为界。故界即非界。今现住本位故亦名世界。以喻法身原本应身异相。而成法身。故法身一相。了不可得。又则佛身无为。本不堕诸数。岂有一相而可异哉。


△三破一异合相。


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至)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疏。前示应无异相。後示法无一相。今既一异之相不存。况存一合相者。善现又恐法众堕一合相见。故復示之曰。世界虽尘聚成。有似一合相者。然一合相者。即非一合相也。所以然者。若尘既聚为界。中间合相。又从谁立。因随世俗言说。假名一合相者。故佛印证尊者曰。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也。但凡情堕於心识。种种执取计量之见是故佛法性体本是离垢。凡情不了。於无言说中。堕于言说耳。以上破非一异合相已竟。所谓法体如如。无自相也。


△四破凡夫堕我相见。


須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至)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疏。由前法无自相。法身真我又从谁得。故佛断尊者疑曰。若众生自堕情执不空四相。反云如来亦有四相之见。故佛徵尊者曰。若人云佛有四相我见是人解我所说义不。尊者顿会佛意。答云不也。是人不解佛义不见如来真法身我也。


△五示真我体。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假观)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示空观)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中观)。


疏。何以故下。重徵真法身体。所云真法身体者。由随世俗假立我说。今溯本穷源我即非我。见即非见。是名真我真见。真法身体也。


△六示真知见。


須菩提发阿耨多罗(至)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疏。佛示初心大士欲得超无上菩提者。莫堕心意识见。而求佛真法身体。夫真佛法身体者。以无分別智而知。以无分別见而见。以无分別信而解。是为得真知。真见真信真解。是故信解理圆。智无生见。岂生法相乎。


△七示寂用无碍。


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疏。夫内证一心。故寂用双忘。一片真如。母容毛髮相入。故佛直示一心相即非相耳。若以即寂而用。应物示机。岂无法相。故云是名法相。其犹月落万川本非来去。若以即用而寂。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故证大圆觉海。是以寂用双忘。法无自相。寂用无碍。非一非异能一能异者。妙法莲华证於斯矣。


△二十六断化身说法无福疑(此疑从上尘喻化身是异而来。分二。初明演法功德。次明说法离染。今初又二。初示无住相施。二较演法福胜所以)今初。示无住相施。


須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至)七宝持用布施。


疏。阿僧祇者。此云无数。今云无量阿僧祇者。即无量数之无数也。以为大千世界之数。则多多矣。今菩萨以满多多大千中七宝。徧布施与众生。然虽施宝之多。兼修离相之行。亦不及持经演法之福。


△二较演法福胜所以。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疏。若男子女人者。一者贯通五位大士。二者贯佛座下弟子。七种人等。如华严善财参五十三位之人耳。然虽文中云。发菩提心者。示因中大士。即该果中诸大士也。今持经乃至四句偈等者。自修也。为人演说者。令他修也。前示离相施行福。今示演法施行福胜。所以福胜者。其义有三。一者弘法大士自修劝他演法之时。若人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经云。如人食少量刚种子。必竟要穿有为无为身故。是故彼菩萨虽修离相施行不能令生。得世出世间如是诸妙利故。二者演法大士。非但自得断障证真。亦得令彼无量有情。速得断障证真。展转教化。无量诸有情故。三者演法大士。自修益彼。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或以无畏施。总以般若波罗密多止观妙行。而为其行。断障证真。得入大圆觉海。是故云。其福胜彼耳。


△二示说法离染。


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


疏。前先明自利。兼明利他。今此文中专为利生演法即为利己断障证真之义所以云利生演法何故得利己证真者。由大士为人演说法时。不取语言文字相。不取音声相。不见自不见他。不取性不取相。以如如智。内证一心。以如如境。外无异相。所谓心无心相。境无境相。同真际等法性。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寂而常照。应用了然故。照而常寂。照本寂故。寂照同时。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故。离一切相。名诸佛故。是故演法利生。故得断障证真利己而已。岂虗谬哉。


△二十七断入寂如何说法疑(此疑从上演法与不动而来)。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至)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疏。上言如如不动。则佛常住世间为众生说法。何故又入涅槃耶。是故说偈示之曰。夫有为法者。即世间生灭法也。佛生人中示同生灭。何故耶。由一切众生在迷。不达真如法一故。妄见无常生灭之法。妄生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今佛復示六种之喻。以破我人等四相。所谓如梦不真故。如幻。不实故。如泡。毕竟虗假故。如影。不常故。如露。刹那生灭故。如电。非但刹那生灭而且无实故。又前三喻。以喻虗假不实。当体全空故。後三喻以喻刹那生灭毕竟无常故。又影兼二义。一虗假。二是无常。由前大士入寂将证实相之地。復以如幻三摩提妙舍摩他之力。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所谓一空一切空法体如如无自相故。二一假一切假。非但有为诸法如梦幻影。即此真如亦是幻故。三一中一切中。即此幻法世出世间生灭之相。同真际等法性。非空非假非中故。由此文字观照般若而证入实相第一义谛。故云应作如是观者。所谓不观五蕴相。不观五蕴性。不观五蕴如。非观非不观。又观无所观。故即观而止。无观而观。故即止而观。又由观本即止。止本即观。是故止观双融。以妙定而即慧也。以妙慧而即定也。方是真如活泼泼地。顿入金刚心印法耳。以上释正宗分一科已竟。


△三是流通分。


佛说是经已长老須菩提(至)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疏。佛说此经已者。是阿难结集法藏般若义毕。乃收语之辞也。长老須菩提者。举请法之首也。比丘二字前已释也尼者。梵音此云女也。前比丘等者。出家二众。後优婆塞优婆夷者。在家二众。今云优婆塞及夷者。梵语。此云觐事男及觐事女也。所言觐事者。谓以在家二众全受五戒。恒以亲觐供养三宝而为其事也。故在家二众。谓之外护三宝。兼弘正法。普引杂类有情而入佛道。故出家二众。谓之内护三宝。演法利生摄诸羣众。三乘普济引导迷涂入涅槃故。然佛四类弟子。唯比丘而为其主。然此比丘復更选择有道具德者。乃可传也。一者得法眼。二者是戒德。三者具定慧。四者具辨才。五者具大乘根器。六者具大悲心性。七者具声相福德圆满。若缺一二德者。难为知识。岂可传宗续於慧命乎。若果具如是七德。将游十地之法门。或古佛重示现也。所谓流通不绝法周沙界。岂可量哉。


一切世间等云云者。天即三界二十八诸天也。人。即是天子以至于庶民也。阿修罗者梵语。此云非天。有天之福。而无天之德也。具如別释。等者。等诸杂类众也。如华严器世间及有情世间也。


闻佛至信受奉行者。凡在般若会中。一闻佛旨。所谓荡色空而非有。洗凡圣眼而入一心。洞法界之本由。彻圆明之大觉。速得断障证真。岂非皆大欢喜信受奉行者哉。


回向偈曰。

 
我以精进力  悲智运妙心  凡情毛道智   测量法界空


不取性相际  妙观入无为   超十地行圆  永证常乐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疏义(终)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 下一篇金刚经如是经义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