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一)
2013-10-15 20:45:3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450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25册  No.499


【清 性起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序


勅建西天寺武林後学沙门性起述


△将释此经判义分三。初通序大意。文八。初通叙大意。分六。初标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者。


钞云。此题法喻双彰。华梵为目。通別为名。法喻者。金刚是喻。般若等。是法。华梵者。金刚。是华言。般若波罗蜜。是梵语。若具梵语者。跋折罗般若波罗蜜。此云。金刚智慧到彼岸。通別者。经之一字。是通。以三乘十二分教。俱名为经。故金刚等七字为別。不受余称故。余义等释。後文中辩。恐烦不引。


△二除我法。


却众生之我见。除徧计之异情。


钞云。四见中以我见为首故。我者。於五蕴中妄计我.我所故。人者。妄计我生人中。转於余趣故。众生者。妄计五蕴和合而生故。寿者。妄计我受一期果报。若长若短故。斯皆颠倒妄想。亦名四见。


今云却众生之我见者。下文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云。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云菩萨者。梵语。华言。是大道心。亦名觉众生。故云却众生之我见也。


徧计者。谓周徧计度我人众生寿者四见。异情者。异见情执。法非法相。断常二见。今云除者。谓除去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故下文云。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邱。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此除徧计之异情也。


△三示宗趣。


以破相显性为宗。以观照实相为趣。


钞云。语之所尚曰宗。宗之所归曰趣。又宗者。主也。唯以此法而为主故。今此经大意。专以段段破相。故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又云。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又云。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此即破除我.法之相也。又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离一切相。即名诸佛。此则显依他无性。即圆成故。是顿彰般若性也。故云以破相显性。而为宗故。


观照者。文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至应作如是观者。即观照般若也。实相者。则真实之相也。经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者。即实相般若也。由前因听文字般若章句。一念净信。方得破相显性。见道了明。从解起行。即入观照。念念反观真际路。断烦恼障。及所知障。而证实相般若。水天一色露圆明耳。故以观照实相。而为其趣也。又以观照为宗。实相为趣。故思之可知也。


△四法喻申明。


示般若源。悟金刚性。


钞云。示文字般若。悟金刚性。示观照般若。修金刚性。示实相般若。证金刚性。


金刚有坚利明三义。谓坚喻实相。利似观照。明如文字。此三般若。义虽有三。其性无殊。此金刚性。不可破坏。妙体常恒故。又此金刚性。体大。般若相大。波罗密用大。此体相用。一即三。三即一者。无二法故。所谓断尽无明。朗然大觉。唯一金刚心故。


△五示真俗无碍。


於妙有中。全露真空。於真空中。全彰妙有。


钞云。此显不二之旨也。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斯乃即五蕴而全露真空。即真空而全彰五蕴。然五蕴性虗。本自空寂。全露真常。如波即水。无二法故。真空体实。随缘应用。故有五蕴。如水成波。波因水现。


楞严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全是妙明真性中之影像耳。故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此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又云。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是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本是真如。故知事依理成。理依事显。


起信论云。一心中。有二门故。一心真如门。二心生灭门。以此二门。各摄一切法。不相舍离。又云。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此虽显真如门。而全彰妙有。不离如故。此经云。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等。此总显真俗圆融。二谛无碍。不二之旨也。


△六引经结歎。


故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门也。


钞云。此即证成真俗圆融。不二之旨也。是法者。即妙有而真空。即真空而妙有之法也。即真空而妙有不增。即妙有而真空不减。故云平等。无高下者。在圣而不高。在凡而不下。在涅槃而不高。在生死而不下。良由迷悟不一。故有差殊。於法体中。本来平等。无高下。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法门也。


阿耨等者。梵语。此云。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果位之名耳。法门者。法即轨持义。门者。出入义。谓三贤十地等妙二觉。莫不由斯般若之法轨持出入门故。是以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菩提者。其斯之谓欤。


以上通叙大旨一科已竟。


△二诸位取三般若。得一心常住。分四。初五位妙果因何得就。


故三贤十圣。等妙二觉。得无上菩提者。


钞云。十住十行十向为贤。十地为圣。等.妙二觉为超地之圣。又三贤为十地之因。十地为三贤之果。十地又为等.妙二觉之因。等.妙二觉又为十地之果。


三贤为解行菩提。十地为分证菩提。等.妙二觉。为究竟菩提。虽贤圣信解行证不同。而究竟所得者。唯一无上菩提。故经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


△二因修三般若故。而得妙证三。一依文字般若。得见道分。


必先从文字般若。一念生净信者。


钞云。一念净信者。即顿开圆解佛知见故。经云。是诸众生。无復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以顿忘人法。解真空故。皆从文字般若。而得见也。若约位次。正是十信位满。得见道分。若约六即佛中。正是理即佛後。得名字即佛也。


△二依观照般若。得修道分。


然後而修观照般若。


钞云。见道分後。以般若智。圆照法界。超现量见。了达五蕴身心世界。荡然清净。惟一真如。无差別故。所谓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徧观诸法性。无假亦无真。从此空假中三观。次第深入。方了一心不二之本。渐修离相妙行。大智大悲。不住生死。及涅槃故。以随顺无住法性。广大妙理故。若约位次。正三贤位满。得修道分。若约六即佛中。依教修行。法眼圆明。始起观行。则得观行即佛。渐次深入。空假中妙行。还未得分证中道。只得相似即佛也。


△三依实相般若。得证道分。


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而证实相般若。


钞云。由前修道分中。解行成就。方得分断无明。分证真如。不取性相。忘缘等照。任放天心。以无功用行。得入萨婆若耳。若约位次。证十地位。乃至究竟断尽生相无明。进超等.妙二觉诸地位故。是谓得证道分。若约六即佛中。得分证即佛。及究竟即佛也。


△三因妙证般若。故得一心所以。


故得了六度而即一心。悟万行而即一体。所以一切色无非佛色。一切相无非佛相。


钞云。三施该六度。六度该万行。由前以证实相般若。穷彻圆明。大觉诸位。故能於菩提果上。见昔因位中。所修六度万行。皆摄一心常住本体。所以於妙果菩提之中。证一切色。无非佛色。证一切相。无非佛相。又佛者。觉也。觉一切色.一切相。无非妙果之色。妙果之相故。即以般若波罗密多之法。而为其本也。


△四引偈证成。妙体常住。


故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本圆明。


钞云。此偈证成上来一心常住所以。如来色者。即真如妙色也。随缘应用。不变不异。根根尘尘。周徧法界。故尔全体解脱。具摄无边广大智慧。徧照诸法。本自圆明。本自常住。故华严云。如来成正觉时。入一相三昧。得一切众生量等身。得一切刹量等身。得一切三世量等身。得一切法量等身。得如是无量无数清净三轮等身。皆同一相。所谓无相等。故云一切法常住。是故本圆明。


以上诸位修三般若。而得妙证一心已竟。


△三释通妨难。令生正见。分三。初由徧计执。故有根尘。


应知根尘器界。全是徧计所执。


钞云。由难云。既法本常住。本自圆明。众生日用何故而不觉知。何故而不见耶。故今释曰。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真以根尘器界。全是妙明真性中所现之物。宛似空华。凡情不了。用徧计性。周徧计度。妄执以为实有。尽成虗妄者耳。如暗室之绳。踏之以为虵者。即斯类故。


△二若破徧计。见圆成故。


若除徧计。依他无性即圆成故。


钞云。唯识论云。此性是唯识实性。略有二种。一虗妄性。谓徧计所执。二真实际。谓圆成实性。为简虗妄。说实性言。復有二性。一世俗。谓依他起。二胜义。为圆成性。为简世俗。故说为实。又徧计性。情有理无。依他性。相有性无。圆成实性。理有情无。此约法相宗义。若约法性宗义。其实依他无性。即圆成故。由却除徧计。故能转物。即同如来。


△三依正如如本法界故。


故说生界不减。佛界不增。山河大地。全露真常。


钞云。由上依他无性。即圆成故。此圆成实性。徧流六道而未曾减。往成圣道而未曾增。唯一法界常住妙理。头头本是真如。法法无非般若。故古德云。闻声见色。盖是寻常。这边那边。应用不缺。所以山河大地。全露真常。绿水长天。彰法身故。


以上妨难释通已竟。


△四依信解行证得成妙果。


固能依此信而信之。依此解而解之。依此修而修之。依此证而证之。入法界之玄门。成诸佛之妙果。


钞云。依此信而信之者。大品云。一切法不信。唯信般若。名为真信。即开佛知见故。依此解而解之。依此修而修之者。依解起行。即示佛知见故。依此证而证之者。行起解绝。断十障。证十如。即悟佛知见故。入法界之玄门。成诸佛之妙果者。断尽生相无明。五住究竟。即入佛之知见故。


又六句中。前一句是信成就发心。次二句是解行成就发心。後三句是证成就发心。起信论云。三发心也。问。前者已明信解修证断惑之意。今者何又重明。答。前是明五位行人。因修般若。已证菩提。今所明者。的指行人。自修之法。乃成妙果。故未重也。以上释行人。得信解行证。妙果已竟。


△五般若。因种善根始得信受。分二。初标赞法胜。


是知般若之法。诸法中王。


钞云。是知者。承前契後之辞。诸法中王者。弥勒偈云。实智为了因。亦为余生因。了因者。是证菩提法身。妙果之根本也。余生因者。为诸度妙行。及报化之根本也。故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


△二因多善得入。


苟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始能信而受之。捧而读之也。


钞云。夫般若之法。如摩尼宝珠。能济一切诸渴乏者。但无福人。决不得见。况能受持。故多生累劫。亲觐无量诸佛。於一一佛前。常修戒定慧等。资粮助道妙行之力。始能信而受之。捧而读之也。


△六持法妙行福广难量。分五。初持行福胜。


是以受持者。功超余行。读诵者。福过恒沙。


钞云。深信曰受。受而领纳曰持。阅本经文曰读。离本朗念曰诵。夫以历旷劫而修行。徧恒沙刹而行舍。若不知般若无我之法。朗彻心源。终成费行。如蒸沙作饭。必无实果。是以释迦如来。历觐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诵读此经。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供佛之行。尚不能超。况余行乎。是故总经恒沙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皆成有漏之福。岂成无为妙果菩提。涅槃常乐我净者哉。故持般若一行。福过恒沙。未作奇也。


△二竪横较量。


十虗较量。难以测其边。三千施宝。无以探其际。


钞云。一横较。二竪较。先横较量者。谓十方虗空。尚不能较量。况比余法之类。而能及哉。经云。一人发真归元。十方虗空悉皆销殒。斯皆般若性现之力也。次竪较量者。谓七宝布施。皆落有为。增长生死。徒益烦多。永嘉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虗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故三千施宝。无以喻之也。


△三天人供养。


在在则人天供养。时时则舍利分彰。


钞云。夫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故一切如来。悉皆供养。最为尊重。故法华云。十方诸如来。并过现未来。亦见亦供养。亦令得欢喜。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如十方虗空。不可得边际。况世间一切天人阿修罗等。而不供养者乎。


舍利者。梵语。此云。身骨。乃佛灭度後。茶毗身骨。有八万四千大数。金光明云。若人得一舍利。如芥子许。能供养者。决定托生三十三天。受无量妙乐。此乃色身舍利。非法身舍利之体。经云。随说四句偈等。所在之处。即为有佛。故云。时时则舍利分彰也。若人得一四句偈等。能奉供者。得证菩提。岂可思议福德而较量哉。


△四历耳成种。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


钞云。若种余善。即成人天小果。有漏之因。若薰般若妙善。一历耳根。如人食少金刚种子。尽未来际。不可破坏。毕竟要穿一切有为烦恼身过。到于无为一切智地。所以金刚种入如来藏。瓜豆云何得错根。此之谓也。


△五弹指顿超。


弹指合掌。顿超劫海。


钞云。夫以深信则赞。赞则归依。以顿忘人法了真空故。是以超旷劫之无明。越恒沙之生死。故我世尊。往昔一闻般若妙旨。则不随生死流布。而成十地妙果。故佛告須菩提言。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法华云。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者。即斯类故。以上持行难量已竟。


△七旧疏新章闻名周广。


稽古注疏。千百余家。望今解释。循方徧满。闻名者。尽娑婆界。仰望者。普徧尘沙。


钞云。疏文分二。一注疏繁多。二闻名徧远。注疏繁多者。谓三十二大士。各说不二法门。五百比邱。各说身因解脱。但能令人一言之下。心地开通者。皆得以作龟镜。苟非如来冥承付嘱。何得注疏。千百余家。而流通者乎。二闻名徧远者。谓般若之法。非但尽娑婆界而闻名。乃至尽法界以普周。穷尘刹而宏远。莫不以斯般若之法。利济含生。故大经云。三世诸佛已说.今说.当说。我今亦如是说。佛子。我不见有一个国土如来。不说此十地法。何以故。此是三世诸佛。向菩提道。最上法故。起信论云。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此经云。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法。而证阿耨菩提。是以经律论等。皆以般若而为其本。岂闻名者。以局一方之境。乃通方之妙道也。是以尘沙界而弘传。则尘沙界而仰望。皆是如来护念此经。威德力故。岂虗谬哉。


△八因利他切略述疏章。


岂予肤见陋学。以管窥天。敢言测度者哉。无非利人心切。毛头许智。投入佛心。余虽凡夫。亦无弃耳。


难云。旧疏新章。广多无数。何必要今重出。故今释云。因利他切。略述疏章。


岂者。承前之义。予者。自谓之辞。肤见者。浅见也。陋学者。学之至敝也。夫以法海无涯。岂虗空之可度。般若宏远。较尘刹而难量。况以浅见陋学之人。其犹以管窥天。用蠡测海。敢以胸谈臆见。而能度量者哉。无非利人心切。顿忘肤见之能。以毛头许智。欲测佛心。故清凉云。我今欲以一毛智。测量无边法界空。是以尘培华岳。无增万仞之高。露滴天池。喜合百川之水。予虽凡夫者。泛常之流也。经云。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但能初心一念。即顿开知见。深信般若。研穷佛境耳。故大疏云。即凡心而见佛心。事理双修。依本智而求佛智。未能自度。先欲度人者。菩萨发心也。况夫如来。常以般若护念诸大菩萨。予虽凡夫。亦无弃耳。自然冥承护念。俾令行者。般若妙心。朗然悟彻。命笔所述。量投佛意耳。


以上通序大意一科已竟。


△二.归敬请加。分三。一归敬。

 
稽首法界海  十方调御师  般若诸大士
 

信解比邱僧  復礼須菩提  古今宏法者


钞云。先明一体三宝。後显別相三宝。若总若別。悉皆归顺。心冥道合。无二无不二故。先总明者。谓稽首二字。能归行人。法界海者。即行者所缘境故。今初稽者。屈也。至也。首者。头也。谓欲述疏意。先通三宝。特举三业。虔恭敬仰。屈己头顶以至于地。心冥佛境。口诵辞句。剖析心诚。乞求加护。问。何故最初归敬三宝。答。別行钞云。略有七意。一显示三宝。俾令久远流通。自他二利。吉祥故。二令人发生深信。不生疑惑故。三令知恩德由三宝力。方成慧解故。四仪式应然。如世臣子。凡所作为。先禀君故。五表有承禀。三宝证明。显非胸臆故。六像季传教。障难由多。先敬三宝。请加护故。七西天诸菩萨僧。造论释经。皆先归故。由斯七意。故祈请加。能皈三业。深入法界。徧礼三宝。是以舍三业而摄归一心。舍一心而归三宝。故稽首而归依也。


云法界海者。谓一切三宝。不离法界。法界不离三宝。况一真法界。一切诸佛。断无明尽而亲证。一切诸法。从法界海流。一切菩萨。分断无明。分证法界。一切僧众。依法界海而修行。故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別。无为者。即一真法界之妙理也。又一真法界。即具同体三宝义理。谓法界中。有大智光明徧照义故。即是佛宝。法界中能轨持恒沙性功德故。即是法宝。又性相圆融。和合义故。即是僧宝。又佛即是法。法即是僧。故云。法界海耳。所云海者。谓法界中。既具一体三宝。即法界性中之德。犹若大海。普容无量诸珍宝故。以上同体三宝义已竟。


○次別相三宝者。一大乘三宝。二小乘三宝。三住持三宝。又佛不是法。法不是僧。自为差別相也。


初大乘有三者。法报化三身。或具十身。是为佛宝。六度妙行。八万四千无量法门。是为法宝。三贤十圣。等.妙二觉。是为僧宝。


次小乘有三者。五分法身。是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是为法宝。四果四向。是为僧宝。


後住持三宝亦三。金银铜铁七宝所成。或泥塑木刻。写畵形像。是名佛宝。西方贝叶。此方竹帛。黄绢纸墨笔砚而成。是名法宝。剃髮染衣。受诸大戒。习行定慧。弘阐正法。是为僧宝。


所云宝者。谓三宝恒住世间。最为殊胜。良友福田。世出世间。最尊最贵。名之为宝。今此文中十方调御师。是为大乘佛宝。般若是为大乘法宝。诸大士者。是为大乘僧宝。


问。为甚不举释迦师者。何也。答。以本师即诸佛之一数耳。又无量法门单举般若者。以诸中中王故。


次信解比邱僧。復礼須菩提者。即小乘三宝中僧宝也。问。小乘三宝中独举僧宝。而不举佛.法者。何也。答。以大乘统摄故。今归向者。以同在会上。回心向大。深信般若。故偏归也。又比邱僧中。独举須菩提。而不举余者。何也。答。以須菩提是请法之首故。


古今弘法者。即住持三宝中僧宝也。问。何得独举住持僧而不举余者。答。以住持中弘法僧宝。最为胜故。谓因僧弘阐。故知有法。知法即知佛有无量功德。故偏归举。


△二请加。

 
愿以同体慈  冥承善护念


句句合玄宗   言言投佛意


钞云。谓三宝有无量胜德。今略举一二。一者大慈。二者大智。云慈者。四无量心之首故。又是诸善中王故。云智者。诸佛菩萨。具恒沙妙行。以般若智母。而无其本。


以慈行。不住涅槃故。以智行。不住生死故。是以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即斯无住妙行中同体慈.同体悲.同体智.同体神力。以天眼遥观.天耳遥闻。他心速鑑。无碍见闻。冥承护念之力。俾令行者。圆觉妙心。豁然开悟。所析妙义。句句得合玄宗之旨。言言投佛意故。


△三回向。

 
回施诸有情  共证无上果


钞云。回向有三意。一回向真如。以修一切妙行理观。冥同实际。无障碍故。二回向众生。将此所述疏意。自利利他。施与众生。了般若故。三回向菩提。愿令我及有情。得无上菩提。证常乐我净。无余大涅槃故。以上行者三回向心。即起信论中。三心圆发之文。一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深心。乐修一切诸善法故。三大悲心。普救一切诸众生故。以斯三心圆发之旨。即合三心回向之意。虽辞少有不同。而大意之旨。理实贯通。思之可得也。


以上归敬请加一科已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悬判疏钞卷序

 

点击下载

 
金刚经法眼悬判疏钞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9/9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金刚经正解 下一篇金刚经法眼注疏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