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仁王经疏(五)
2013-10-12 13:17: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72次 评论:0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四


大宋国传贤首祖教沙门 (净源) 撰集


△二十圣法师。准大经疏。三贤十圣。皆以菩提心。而为其体。故清凉引起信云。菩提心有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苦众生故。所念真如。亦即本智。本觉智故。後二显是恒沙性德。然此三心有一。必兼余二。而三贤互有增微。十住直心增故。故名为解。解为行愿本故。首而明之。十行深心增故。名为行依。於前解以起行故。十向大悲增故。名为愿回。前解行愿。诸众生离苦得乐故。十地三心等证故。名善决定。然则清凉既依起信三心之文。科判华严四会之经。故推马鸣大士。为吾宗初祖。深为通才之所取证矣。而习大疏者。不晓清凉之言。輙负马鸣之德。何愚蔽之甚耶。既知地前三心增微。次释地上三心等证。又此经十地地地。皆列地名。证如断障观智成行五义耳。然其地名成行。此二与前匿王偈中文势大同。故於偈中。已依天亲论文。释十地之名。依清凉疏义。释十位之行。今但引诸论。解证如断障。亦引大经。解於观智。其结位成行。厥或文略。则直示节段。其文繁者。则随难別解。今初欢喜地法师。文四。初创入圣位。


復次欢喜地菩萨摩诃萨。超愚夫地。


大经即云。超凡夫地。疏释云。以得出世间圣道故。超即过义。


生如来家。


疏云。如世王子。生王家故。菩萨亦尔。若在外道法中出家。不足为胜。今得佛所证法。方为尊胜。


住平等忍。


谓初入信忍。住平等理。故下偈云。欢喜菩萨转轮王。初照二谛平等理。


△二证如断障。


初无相智。照胜义谛。一相平等。非相无相。


此地菩萨证徧行真如。以无相智。照二空理。非有相非无相。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梁摄论中。名为徧满。徧满一切有为行故。


断诸无明。灭三界贪。


断二障分別起者。即根本无明。初地施度徧增故。灭三界贪。唯识名异生性障。梁摄论名凡夫性障。十地论名凡夫我相障。然经论所出。名异义同。备如大疏。


未来无量生死。永不生故。


上明断障即因亡。此无生死即果丧。


△三观智利物二。初约法明权实。


大悲为首。起诸大愿。


大经云。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上。而言起诸大愿者。此地菩萨有十大愿。初发供养愿。乃至第十成正觉愿。愿者是希求义故。十地论云。发诸大愿。随心求义故。


於方便智。念念修习。无量胜行。


大经次前文云。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以此三句。如次对今经。皆学权智也。


非证非不证。一切徧学故。


权智涉有非证也。实智观空非不证也。故大经云。此菩萨。转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敬顺尊重诸佛教法。故云一切徧学。


非住非不住。向一切智故。


有悲故非住涅槃。有智故不住生死。大经亦云。此菩萨不求一切资生之物。求一切智地故。


行於生死。魔不动故。


谓四魔中。而生死魔。不能动故。即上文有智故不住生死。大经又云。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地。以不动相应故。


离我我所。无怖畏故。


我与我所。该五怖畏。如大经云。此菩萨离我想故。尚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於他所希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已。决定不离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


无自他相。常化众生故。


谓菩萨以观智利物。不见自相为能化。他相为所化。终日化生。而忘能所。故大经云。菩萨住此欢喜地。念清净波罗蜜。念如来教化众生。故生欢喜。


自在愿力。生诸净土故。


即前十大愿中。第七净土愿。故大经云。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中。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喜。


△二兼喻示权实。


善男子。此初觉智。非如非智。非有非无。无有二相。


谓始觉实智。一念现前。非所证如。非能证智。唯一玅心。无能所二相。故唯识论云。若时於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方便玅用。非倒非住。非动非静。


谓方便权智。玅用应物。无爱见故。非倒非住。实智证理。不趣寂故。非动非静。以无爱见。异凡夫。而不趣寂。异二乘。


二利自在。如水与波。非一非异。


实智自利。澄湛如水。权智利他。汪洋如波。挹之徧乎四海。非一也。摄之归於一源。非异也。


智起诸波罗蜜多。亦非一异。


般若二利既尔。余之五度。二利亦然。


△四结位成行。


於四阿僧祇劫。满足修习百万行愿。


有行无愿。其行必孤。有愿无行。其愿必虗。行愿相扶。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故能翱翔致远也。


此地菩萨。无三界业习。更不造新。


前十回向菩萨。虽常修胜义。而受生三界。以其业习果报未坏尽故。今此菩萨修出离行。灭三界贪。故无业习。准华严疏。谓此地非但断能起烦恼障。亦断恶趣诸业果等。故云不造新业也。


由随智力。以愿生故。


此则智增菩萨。以其愿心。生於净土。若是悲增。即住三界。利乐有情。


念念常行檀波罗蜜多。


大经云。是菩萨十波罗蜜中。檀波罗蜜增上。余波罗蜜非不修行。但随力随分。


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经又云。常行大施。无有穷尽。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不离念法。不离念僧。


广大清净。善能安住。饶益众生。


经云。能以大施。摄取众生。善除众生悭贪之垢。


△二离垢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离垢地菩萨摩诃萨。四无量心。最胜寂灭。


此地证最。胜真如。谓此真如具无边德。於一切法。最为胜故。


断瞋等习。


等取邪行习气。以此地断邪行障故。谓修四无量心。断瞋习气。持性戒成就。断邪行习气。言邪行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能障二地故。


△二观智利物。


修一切行。所谓远离杀害。


大经云。性自远离一切杀生。疏谓性自远离。文属杀生。义该下九。


不与不取。


经又云。性不偷盗。疏释云。非理损财。不与而取。故名为盗。


心无染欲。


经云。性不邪婬。疏谓乖礼曰邪。染爱曰淫。上皆护持身之三非。


得真实语。


经云。性不妄语。疏谓违想背心。名之为妄。无相大师云。如实语者。能除妄语。


得和合语。


经云。性不两舌。疏谓言不乖离。名离两舌。两舌成事。能令离间。无相曰。和合语者。能除两舌。


得柔輭语。


经云。性不恶口。疏谓言不麤鄙。名离恶口。无相曰。柔輭语者。能除恶口。


得调伏语。


经云。性不绮语。疏谓言辞不正。故云绮语。其犹绮文。无相曰。正直语者。能除绮语。此即护持口之四过。


常行舍心。


经云。性不贪欲。於他财物。不愿不求。疏谓他所摄故。此拣於己。


常起慈心。


经云。性离瞋恚。於诸众生。恒起慈心。疏谓心不瞋毒。故名离瞋。


住正直心。


经云。又离邪见。住於正道。心见正直。疏谓治异乘见。小乘对大。非正道故。此明护持意之三愆。


寂静纯善。离破戒垢。


大经有寂静纯善十种深心。唯识亦云。具净尸罗。远离能起微细毀犯烦恼垢故。


行大慈观。念念现前。


大经云。一切众生。互相破坏。我当令彼住於无上大慈之中。


△三结位成行。


於五阿僧祇劫。具足清净戒波罗蜜多。


经云。此菩萨十波罗蜜中。持戒偏多。


志意勇猛。永离诸染。


重颂偈云。勇猛精勤一念中。我当离彼住实法。上皆义引。


△三发光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发光地菩萨摩诃萨。住无分別。


以无分別智。证胜流真如。唯识云。谓此真如所流教法。於余教法。极为胜故。梁摄云。从真如流出正体智。正体智流出後得智。後得智流出大悲。大悲流出十二部经。名为胜流法界故。


灭无明闇。


此地断闇钝障。唯识云。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闻思修法忘失。障彼三地胜定总持。及彼所发殊胜三慧。入三地时。便能永断。


△二观智利物。


於无相忍。而得三明。


谓於无相信忍上品。而发三明观。过去宿命明。未来天眼明。现在漏尽明。


悉知三世。无来无去。


大经云。非从前际生。无过去也。非向後际去。无未来也。非於现在住。求其住相。不可得故。


依四静虑四无色定。


大经明。此地菩萨。修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而清凉疏义。皆依天亲论文科释。论疏浩博。避繁不引。


无分別智。次第随顺。


大经云。但随顺法故。而无所染着。疏云。示入禅定超欲等过。令物傚故。尚不同於二乘自为。岂与凡外而同年哉。


具足胜定。得五神通。


蹑前起後也。玅用难测曰神。自在无拥曰通。大疏云。寄同世间。故但得五。


现身大小。隐显自在。


大经云。此菩萨得无量神通力。以一身为多身。多身为一身。或隐或显。石壁山障。所往无碍。犹如虗空。释曰。即神境通也。谓外色内身。皆神之境。转变多种故。偏受神名。亦名神足。依欲勤观之所成故。亦名如意。随意成故。下之四名易了。


天眼清净。悉见诸趣。


经云。此菩萨天眼清净。过於人眼。见诸众生生时死时。好色恶色。善趣恶趣。随业而去。


天耳清净。悉闻众声。


经云。天耳清净。过於人耳。悉闻人天若近若远所有音声。乃至蚊蚋虻蝇等声亦悉能闻。


以他心智。知众生心。


经云。以他心智。如实而知。有烦恼心。无烦恼心。散心非散心。解脱心非解脱心。有上心无上心。皆如实知。上皆义引。


宿住能知无量差別。


经云。念知无量宿命差別。念知一生二生。乃至无量百千生。我曾在某处。如是名。如是姓。如是相貌。如是言音。无量差別。皆能忆念。然大经云念知无量。今经云宿住能知者。大疏云。能念即宿住之知。


△三结位成行。


於六阿僧祇劫。行一切忍波罗蜜多。


大经亦云。十波罗蜜中。忍辱偏多。


得大总持。利益安乐。


此地菩萨。能圆满闻法总持。故唯识论云。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玅慧光故。


△四焰慧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焰慧地菩萨摩诃萨。修行顺忍。无所摄受。


此地初入顺忍。证得无摄受真如。谓此真如。无所繫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永断微细身边见故。


此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与意识中。任运而生身边二见。今入此地。永断微细烦恼。即二见随断矣。


△二观智利物。


修习无边菩提分法。


菩提是觉。分是因义。为诸乘觉因故。亦云道品。品即是类。因为果类故。言修习无边者。若准智论。但三十七无所不摄。则无边道品。亦在其中。


念处正勤神足根力觉道具足。


三十七品。总有七类。一对治颠倒道。即四念处。二断诸懈怠道。谓四正勤。三引发神通道。谓四神足。四现观方便道。所谓五根。五亲近现观道。即是五力。六观自体道。谓七觉分。七现观後起道。谓八正道。具足二字。蒙上七类。


为欲成就力无所畏不共佛法。


前修因行。希求果德。故云为欲成就。


△三结位成行。


於七阿僧祇劫。修习无量精进波罗蜜多。


十波罗蜜中。精进偏多。


远离懈怠。普利众生。


上句自利。下句利他。


△五难胜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难胜地菩萨摩诃萨。以四无畏。


一总持无畏。二知根无畏。三决疑无畏。四答难无畏。


随顺真如清净平等无差別相。


此地证得类无差別真如。谓此真如。亦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


断随小乘。乐求涅槃。


此地断於下乘般涅槃障。今入真俗。无差別道。便能断之。


△二观智利物。


集诸功德。具观诸谛。


上句蹑前道品。下句起後观谛。


此苦圣谛。集灭道谛。


苦圣二字。贯於三谛。故大经云。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圣者正也。谓以无漏正法。得在心故。


世俗胜义。观无量谛。


谓於四谛二谛。以智观彼有无量相。审不虗故。故经云。苦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


为利众生。习诸技艺。


大般若云。五地菩萨学五明故。下文具列四明。多依清凉释之。但略无内明。


文字。


即声明。谓名句文身。同声论中法施设建立故。


医方。


即医方明。谓善方药疗治诸病。


赞咏。戏笑。工巧。呪术。


即工巧明。显德曰赞。寄情曰咏诵。持密言曰呪。浮水入火曰术。


外道异论。


即因明。谓言论尚论诤论毀论。


吉凶占相。


亦是工巧明。谓占相工业。由前世善恶因。感此吉凶等故。


一无错谬。


大经云。咸善观察。一无错谬。彼经有持戒入禅等文。即内明也。


但於众生。不为损恼。


谓无捕猎损恼生事。


为利益故。咸悉开示。


谓能起助道之事。


渐令安住无上菩提。


此文从但於众生下三句。全同大经。唯後句云无上菩提。大经即云无上佛法。为异耳。


知诸地中出道障道。


如经云。前得出世。未能顺世。即是障道也。今此能以五明摄化。即出道也。


△三结位成行。


於八阿僧祇劫。常修三昧。开发诸行。


十波罗蜜中。禅度偏多。故云常修三昧。余非不修。但随力分。故云开发诸行。


△六现前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现前地菩萨摩诃萨。得上顺忍。住三脱门。


谓此地中上品顺忍。修三解脱门。证得无染净真如。故大经云。於空无相无愿法中。皆善修习。言无染者。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後方净故。


能尽三界集因集业。麤现行相。


集缘也。业果也。即缘因缘果。谓能尽十二因缘三世因果。言麤现行相者。此地断麤相现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执有染净麤相现行。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便能永断。


△二观智利物。


大悲增上。观诸生死。


生死即生灭也。故大经云。大悲增上。观世间生灭。疏释云。前灭後生。染生净灭故。


无明闇覆。


无明。发业迷闇为性。隐覆真理。


业集。


行支。业即罪行福行不动行。是彼无明所起之果故。


识种。


识支。若无行熏。终不成种。


名色。


若约生位。四蕴曰名。羯逻蓝等为色。


六处。


谓四七日後。诸根满位。名增则成第六意处。色增则成余之五处。


触。


根境识三。和合生触。


受。


分別三受。领纳於触。


爱。


受无厌足。名爱。


取。


爱欲不舍。曰取。


有。


爱取润前六支。为有。


生。


始从中有。未衰变来。皆名为生。


老死。


生熟为老。老坏为死。


等皆由着我。


等取忧悲苦恼。上明流转门。下示还灭观。


无明业果。非有非无。一相无相。而不二故。


无明既灭。业果亦灭。所以会归中道。双非有无。故云一相无相。而无二也。


△三结位成行。


於九阿僧祇劫。行百万空无相无愿三昧。


大经又云。百千空。百千无相。百千无愿三昧。皆悉现前。


得一切般若波罗蜜多。无边光照。


经云。即得般若波罗蜜现前。名无障碍智光明。即般若度偏修也。


△七远行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远行地菩萨摩诃萨。修无生忍。证法无別。


谓此地中。修无生智。证得法无差別真如。以了种种教法。同真无相故。


断诸业果细现行相。


以六地菩萨。虽修缘起观。了无明业果。而执先生後灭。细相现行。故此地中。以纯作意。断细相现行障。


△二观智利物。


住於灭定。起殊胜行。


经云。虽常寂灭。以方便力。而还炽然。虽然不烧。疏释云。唯此一句。具空中方便慧。有中殊胜行。


虽常寂灭。广化众生。


即此地悲智双行行。上句智。下句悲。


示入声闻。常随佛智。


经云。虽常随顺佛智。而示入声闻辟支佛地。疏释云。非独化凡。亦转二乘入佛慧故。


示同外道。示作魔王。随顺世间。而常出世。


略引华严经疏。例释外道诸魔。如经云。虽示同外道行。而不舍佛法。虽超魔道。而现行魔法。疏释云。亦转外道着诸见故。如佛示学二仙。令彼转舍诸见着故。虽示老病死衰退。即四魔等法。不行其因。名超魔地。


△三结位成行。


於十阿僧祇劫。行百万三昧。善巧方便。


十波罗蜜中。方便偏多。


广宣法藏。一切庄严。皆得圆满。


经云。二乘所有问难。无能退屈。所有一切庄严之事。出过一切等。


△八不动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不动地菩萨摩诃萨。住无生忍。体无增减。


以中品无生智。证不增减真如。谓此真如以住无相。不随染净。有增减故。


断诸功用。


功用即加行义。谓此地断无相中加行障。由有加行。未能任运现相及土。此地能断。


△二观智利物。


心心寂灭。无身心相。犹如虗空。


大经云。远离一切身想分別。无所取着。犹如虗空。


此菩萨。佛心。菩提心。涅槃心。悉皆不起。


即经云。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起。何况起於世间之心。


由本愿故。诸佛加持。


上句明其劝因。下句总显劝相。故经云。此地菩萨本愿力故。诸佛世尊。亲现其前。与如来智。令其得入法流门中。疏释云。法流者。决彼无生止水。令起无功用行河。任运趣佛智海。经有七劝。一劝修如来善调御智。二劝悲愍众生。三劝成其本愿。四劝求无碍智。五劝成佛外报。六劝证佛内明无量胜行。七劝总修无遗成徧知道。上明能劝。下显劝所为。令起智业。


能一念顷。而起智业。双照平等。


经云。以诸佛与如是等无量无边起智门故。於一念顷。所生智业。乃至所起无功用觉慧。观一切智智所行境。即能照所照平等耳。


以十方智。徧不可说大千世界。随诸众生。普皆利乐。


十力智即智地。故大经云。此菩萨智地。名为不动地。无能沮坏故。乃至第十名为无功用地。先已成就故。能放光明。照百万佛刹微尘数世界。令诸众生。灭烦恼火。而得清凉。


△三结位成行。


於十阿僧祇劫。满足百万大愿。


愿度偏增。


心心趣入一切种。一切智智。


即八地摄报果。心心即念念。故经云。诸所作业。皆不离念佛。乃至不离念一切种一切智智。


△九善慧地法师三。初证如断障。


復次善慧地菩萨摩诃萨。住上无生忍。灭心心相。证智自在。


明上品忍。念念寂灭。无相为相。证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证得此真如已。於无碍解。得自在故。


断无碍障。


此地菩萨。断利他中不欲行障。故得四辨。无障碍故。


△二观智利物。


具大神通。修力无畏。善能守护诸佛法藏。


此明正修方便。及说法之德。与大经广略小异。故彼经云。具广大神通。修力无畏不共。乃至作大法师。具法师行。善能守护如来法藏。


得无碍解。法义辞辨。演说正法。无断无尽。


大经明四无碍智。一法。二义。三辞。四乐说。今经辨之一字。即乐说智。故彼经云。此菩萨以法无碍智。知诸法自相。义无碍智知诸法別相。辞无碍智无错谬说。乐说无碍智无断尽说。


一刹那顷。於不可说诸世界中。随诸众生所有问难。一音解释。普令欢喜。


即问答成就也。故大经云。此菩萨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咸至其前。一一皆以无量言音。而兴问难。一一问难。各各不同。菩萨於一念顷。悉能领受。仍以一音。普为解释。令其心乐。各得欢喜。


△三结位成行。


於万阿僧祇劫。能现百万恒河沙等诸佛神力。


力波罗蜜偏增。


无尽法藏。利益圆满。


义亦同前。


△十法云地法师四。初地行入心。


復次法云地菩萨摩诃萨。无量智慧。思惟观察。


准大经有三句。初句云。以如是无量智慧。疏谓无量智者。阿含广故。次句云。观察觉了已。疏谓证智深故。後句云。善思惟修习。疏引宝性论中。谓地上菩萨起二修行。一约根本智。名如实修。即此证智。二约後得智。名徧修行。即此广智。诸地具起上二种行。令於此二。决择思惟。今经思惟居中。彼经处末。


从发信心。


发十信心。


经百万阿僧祇劫。广集无量助道法。增长无边大福智。


大经即云。集无边助道法。增长大福德智慧。疏释谓。正助不住。诸地同修。上句助道。何因成助。由下句不住道。以增福德故不住无为。增智慧故不住有为。


△二证如断障。


证业自在。


此地证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断神道障。


断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此障十地大法智云。及所含藏所起事业。


△三观智利物。


於一念顷。能徧十方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微尘数国土。悉知一切众生心行。


大经有知一切众生心行三昧。疏释云。化生无垢故。


上中下根。为说三乘。


谓随他意语。於一佛乘。分別说三。上根菩萨。六度万行。喻以牛车。中根缘觉。十二因缘。喻以鹿车。下根声闻。四谛法门。喻以羊车。


△四引归一乘。


普令修习波罗蜜多。


即随自意语。会三乘之权。归一乘之实。便成受位等行。具智波罗蜜。即前谓无量智慧。


入佛行处。力无所畏。


若准大经。亦同地行入心。故彼经云。入如来所行处。疏谓解达真如。佛所行处故。


随顺如来寂灭转依。


即寂灭忍。通因果二门。谓菩萨因忍。以为能依。如来果忍。以为所依。大疏亦云。就果辨者。究竟广大转也。然转依义別。略有四种。一能转道。二所转依。三所转舍。四所转得。如诸论说。然不空三藏。翻宣此经。三贤十圣。与华严地前地上行相大同者。盖晋译微言。唐翻至教。已传中国。故贤圣名义。有所稽耳。不然则何以难胜菩萨。五明益物。三句经文。唯无上菩提。与无上佛法。但两字为异耶。若夫罗什法师翻译秦本。非独阙五方菩萨说呪。抑亦十地之名。多有不同。盖未见晋唐二经矣。


△三始终伏断。依起信疏。将四相麤细。寄显反流四位。以明始觉分齐。然此四相。约真心随熏麤细差別。寄说为四。非约一刹那心。明四相也。今先列名示数。後约位分別。谓生相有一。住相有四。异相有二。灭相还一。生相一者。名为业相。即同下经十地菩萨无间道修。望果名伏也。住相有四。一转相。二现相。三智相。四相续相。其相续相。初地离之。即同下经见道位也。余之三相。七地八地九地。各离一相。即同下经修道位也。异相有二。灭相还一。此皆地前离之。故此不论。又见修二位。兼引唯识。略示大意。对文详之。自当显耳。


△次释经文。於中有二。初望果名伏。


善男子。从初习忍。


习忍亦名住忍。即从初贤十住位也。


至金刚定。皆名为伏一切烦恼。


此同起信。金刚已还。约未断生相。皆名为伏。故论云。十地菩萨。皆名不觉。谓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彼疏释云。不了其源。始末同本故也。言一切烦恼者。约生相。根本无明。生一切烦恼故。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此之谓也。


△二望因名断。


无相信忍。照胜义谛。


信忍即初地。以中道无相智。断二障分別。证胜义徧行真如。全同起信初地断相续相耳。


灭诸烦恼。生解脱智。渐渐伏灭。


二地已上。能灭二障。俱生烦恼。分得解脱。而智有浅深。故渐渐伏灭。大同起信七地八地九地断智相现相转相耳。


△四等玅修证三。初修证明等玅。


以生灭心。得无生灭。


同起信满足方便。故彼疏云。能破和合识内生灭之相。显不生灭之性。此在金刚因位极也。


此心若灭。即无明灭。


心即生相。此相若灭。永无所余。即无明灭。故起信云。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彼疏云。始觉道圆。同於本觉故也。此在佛地。


△二知见辨等玅。


金刚定前所有知见。皆不名见。


即见修二位。亦同前文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唯佛顿解。具一切智。所有知见。而得名见。


即无学位。亦同次文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又经云。菩萨知终不知始。唯佛如来始终俱知。始者谓生相也。终者谓余相。乃至灭相也。起信法云地。即等觉位。


△三法喻显等玅二。初等觉。


善男子。金刚三昧现在前时。而亦未能等无等等。


谓未能等无等之位。互相齐等。故云无等等。重言等者。唯与佛等。欲显佛佛等正觉故。


譬如有人。登大高台。普观一切无不斯了。


足有所履。则登大高台。身处虗空。则普观一切。可例楞严云。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地。


△二玅觉。


若解脱位。一相无相。无生无灭。同真际。等法性。


前则无间道修。此乃解脱道证。一相无相。即同真际。无生无灭。即等法性。此之四句。亦大同前文。


满功德藏。住如来位。


起信论云。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彼疏释云。谓此法身如来藏中。含摄蕴积无边恒沙性功德故。然四法中。教浅理深。行分果圆。今取深圆。唯显理果。谓上句理法。即满功德藏。下句果法。即住如来位耳。


△五双结劝修三。初结菩萨。


善男子。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受持解说。皆往十方诸佛刹土。利安有情。通达实相。


现身说法。利诸有情。皆令顿证实相。


如我今日。等无有异。


此结前十三法师。学佛行化。故无有异。


△二结诸佛。


善男子。十方法界一切如来。皆依此门。而得成佛。若言越此得成佛者。是魔所说。非是佛说。


结前始终伏断等玅修证。


△三总劝修。


是故汝等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


岂唯十三法师。禀行斯道。抑亦十方诸佛。遵仰此门。法利既广。故劝众修。使知见一致。信解同归耳。


△二偈颂二。初标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重颂分三。初总颂三贤。


彼伏忍菩萨。於佛法长养。坚固三十心。名为不退转。


所依之忍。长养圣胎。信心及位。二俱不退。


△二有十偈。別颂十圣。


初证平等性。而生诸佛家。由初得觉悟。名为欢喜地。


初地证玅平二智故。超凡夫地。生如来家。


远离於染污。瞋等种种垢。具戒德清净。名为离垢地。


二地心无染欲。断瞋等习。远离二字。贯於初句。


灭坏无明闇。而得诸禅定。照曜由慧光。名为发光地。


三地断暗钝障。以无分別智。修四禅八定。


清净菩提分。远离身边见。智慧焰炽然。名为焰慧地。


四地修菩提分法。断微细烦恼。则二见随灭矣。


如实知诸谛。世间诸技艺。种种利群生。名为难胜地。


五地具观四谛。习学五明。技艺工巧。咸悉开示。


观察缘生法。无明至老死。能证彼甚深。名为现前地。


六地能尽十二因缘。始灭无明因。终尽老死果。


方便三摩地。示现无量身。善巧应羣生。名为远行地。


七地具空中方便慧。现魔外形。示二乘身。


住於无相海。一切佛加持。自在破魔军。名为不动地。


八地忘身心相。趣寂灭海。诸佛加持。劝利羣品。


得四无碍解。一音演一切。闻者悉欢喜。名为善慧地。


九地具四辨才。种种问难。皆以一音。普为解释。


智慧如密云。徧满於法界。普洒甘露法。名为法云地。


十地广集助道。於一念顷。以大智云。徧微尘刹。说一切乘。利乐群生。


△三结颂佛果。


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


此之一偈。诸家训释云云实繁。不能备举。今以三句。別明三德。一句总显四义。满足无漏界。解脱德也。寂灭不思议。法身德也。名为一切智。般若德也。其第二句。已显常净二义。解脱即乐义。身即我义。以四义融通。即三德耳。


△二付嘱奉持五。初灭度灾兴二。初明所护。


佛告波匿斯王。我灭度後。法欲灭时。


即後五百岁。鬬诤坚固时。


一切有情。造恶业故。


五逆十恶。


令诸国土。种种灾起。


七难之外。天地灾异。具载下文。


诸国王等。为护自身太子王子后妃眷属。


周姬之前。后即妃耳。故天子之配。谓之后。而夏商大率称妃也。眷属谓帝之女。曰公主长公主是也。


百官百姓。


△二显能护。


一切国土。即当受持此般若波罗蜜多。皆得安乐。


国安民乐。皆由般若。前文谓奉持品。广前内外二护。亦取此也。


△二付嘱所以。


我以是经。付嘱国王。不付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以者何。无王威力。不能建立。


然西圣之教。皆付嘱于国王者。以其威加百辟。泽及庶民。是故帝庄假一宵之梦。树风声於万古。而腾兰乘外护之诏。弘德音於中华。自兹历代君臣同德。而三藏微言。以光被天下也。上释不付意。下结劝持说。


是故汝等常当受持。读诵解说。


此文唯劝仁王。


△三救护七难三。初广陈化境。


大王吾今所化大千世界。百亿須弥。百亿日月。一一須弥。有四天下。


东弗婆提。此云胜身。身胜余洲故。南阎浮提。新云赡部。俱舍云。阿耨达池岸有树。名赡部。因以名洲。提者此云洲也。西瞿耶尼。此云牛货。以牛货易故。北郁单越。此云胜生。以定寿千岁。衣食自然故。上总明四洲。下別示一天下。


此赡部洲。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


今经云。大国十六。楞严云。此阎浮提。大国凡有二千三百。金光明云。此赡浮洲。八万四千城邑聚落等。随经所出。不可引例。


△二略说七难三。初总示。


是诸国中。若七难起。一切国王。为除难故。受持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七难即灭。国土安乐。


然此除难。不必如前百座。但随宜持说耳。


△二別列。然下文七难。其间日月星辰之位。雷电霜雪之名。並引儒典诸子。以申其义。若依佛经。具而注之。恐厌繁文耳。文分七別。初日月改变。


波斯匿王言。云何七难。佛言一者日月失度。日色改变。白色赤色。黄色黑色。或二三四五日並照。月色改变。赤色黄色。日月薄食。


曆家之说。日月之食。谓日光以望时。遥夺月光。故月食日。月同会合朔之时。月掩日光。日谓之食。薄音博近也。


或有重轮。一二三四五重轮现。


△二众星失度。


二者星辰失度篲星。


妖星也。其光似箒。除秽之象。淮南子云。鲸鱼死彗星出。一云鲸鱼目为彗也。


木星火星。金星水星。土等诸星。


五星。古德亦以五分五色配之。东方木青。南方火赤。西方金白。北方水黑。中央土黄。


各各为变。或时昼出。


如一行禅师。使奴获七豕。即北斗七星尽出也。


△三诸火烧物。


三者龙火。


霹雳起火。


鬼火。


能发疾疫。


人火。


世有五通。遇现违缘。意愿起火。


树火。


亢阳过时。树木起火。


大火四起。焚烧万物。


不善业熟。随处火起。皆火难也。


△四时序迁易。


四者时节改变。寒暑不恒。


不恒犹云不定也。上总标。下別列。


冬雨雷电。


言冬寒改变也。雨者阴阳二气力均。则能为雨。孔子云。天作时雨。山川出云。雷者阴阳相感而为雷激。易云。雷出地。豫所以开发萌芽。电者阴气伏夜泉。阳气上通天。阴阳分争。故为电也。准南子云。电激气。


夏霜冰雪。


言夏暑不恒也。霜者大戴云。阴气胜则阳气衰。而为霜也。冰者述征记云。水底有矾石。故上无冰冻也。雪者释名云。雪绥也。水下遇寒而凝。绥绥然下也。


雨土石山。及以沙砾。非时降雹。


五行传云。阴阳相脇而为雹。一云。夏雹或时飞激如弹丸。


雨赤黑水。江河泛涨。流石浮山。


△五风蔽两耀。


五者暴风数起。昏蔽日月。发屋拔树。飞沙走石。


风者天地之使也。山海经云。四方皆有山。节宣其风。详其风有发止动静之候。成败万物。故五行志云。雨旱寒燠。亦以风为本。四气乱故。具罚常风也。


△六二仪为灾。


六者天地亢阳。陂池竭涸。草木枯死。百谷不成。


百谷者。扬泉物理论云。梁者黍稷之总名。稻者溉种之总名。菽者众豆之总名。三种各二十种。为六十。蔬果之实助谷。各二十。凡为百谷。


△七四方兵起。


七者四方贼来。侵国内外。兵戈竞起。百姓丧亡。


兵所执器也。戈即鎗之类。说文云。戈广二寸。长六尺六寸。


△三例余。


大王。我今略说如是诸难。其有日昼不现。月夜不现。天种种灾。无云雨雪。地种种灾。崩裂震动。或復血流。鬼神出现。鸟兽怪异。如是灾难。无量无边。


曲分有三。初结前。次別列。後总指。並可见。


△三彰能护教。


一一灾起。皆須受持读诵解说此般若波罗蜜多。


△四匿王惊问。


尔时十六国王。闻佛所说。皆悉惊怖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何故天地有是灾难。


△五如来为答二。初正出所因。


佛言大王。由赡部洲。大小国邑。一切人民。不孝父母。


生身本故。


不敬师长。


成德本故。


沙门。


良福田故。


婆罗门。


有志道故。


国王。


通明粟散。


大臣。


兼於将相。


不行正法。


君不君。臣不臣。


由此诸恶。


由上不孝不敬。不行正法。


有是难兴。


△二总开能护二。初以法合喻三。初法。


大王。般若波罗蜜多。能出生一切诸佛法。


玅同三觉。


一切菩萨解脱法。


分证三德。


一切国王无上法。


外护三宝。


一切有情出离法。


永超三苦。


△二喻。


如摩尼宝。体具众德。


摩尼宝梵语。正云末尼。此翻离垢。言此宝光净。不为垢秽所染。旧翻如意随意。皆义译耳。


能镇毒龙诸恶鬼神。


能镇毒龙。非时风雨。镇恶鬼神。无横疾疫。


能遂人心。所求满足。


随人所須。皆得遂心。


能应轮王。名如意珠。


若无此珠。七宝有阙。


能令难陀跋难陀等。


梵语难佗。此云欢喜。跋难陀。此云极欢喜。


诸大龙王。降霔甘雨。润泽草木。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皆珠之益。若引娑竭罗龙王所霔大雨。非大海。不能安受。则非摩尼之泽矣。


若於闇夜。置高幢上。光照天地。明如日出。


儒亦有言。珠称夜光。故能继照。


△三合。


此般若波罗蜜多。亦復如是。


珠既具德。般若亦然。


△二令尊圣教三。初申供仪。


汝等诸王。应作宝幢及以幡盖。烧灯散华。广大供养。


△二示出处。


宝凾盛经。置於宝案。若欲行时。常导其前。


准僧史略云。驾头牀子。即盛经七宝案也。其制度以杂瓌珍间填成之。欵其足。高其缘。所置之经。即仁王护国也。使中官谨愿者。马上平持。舒徐而启。行望乘舆。可百步以为前导也。即唐代宗永泰中。不空三藏。重译後置耳。自後诸帝。或设而不作。则说案上无经。或置而勿论。则云仪注合用。此盖弗知而不郑重矣。僧史又谓今 大宋。法物克全。用之引导。群下迎望见此。知驾近百步焉。


所在住处。作七宝帐。众宝为座。置经於上。种种供养。


△三例人天。


如事父母。亦如诸天奉事帝释。


如孝子之事二亲。而言论天者。忉利并四天王。三十二天。


△三说呪奉持五。初来福去灾。


大王。我见诸国一切人王。皆由过去。侍五百佛。恭敬供养。得为帝主。


上推因辨果。下明圣人来则为福。去则为灾。略引伪秦弥天法师为例耳。


一切圣人。得道果者。来生其国。作大利益。


昔伪秦太史奏。有德星现於外国分野。当有圣人。入辅中国。得之者王。符坚乃命庶子丕。伐襄阳取道安。朱序为秦陷。置道安并习凿齿。坚喜曰。朕用师十万。得一人半也。一人谓安。半谓凿齿。国有疑谋古器服篆隷宝玉。所不识者。俾谘询于安。以故秦国足食足兵。威振海内。常患不得缵禹旧服。登会稽而望沧海。朝万国以号令天下。兹可例得道果者。来生其国。作大利益也。上明来为福。下示去为灾。


若王福尽。无道之时。圣人舍去。灾难竞起。


坚累问安伐晋之计。安亟曰。晋德虽微。天命未改。难可图也。君子亦以为私护本朝。而实得礼也。故一言而兼致焉。符以独夫之见。举百万之兵。以符融治前军。水陆並进。晋命谢安。以水军七万拒之。王导以鼓吹。求助於蒋山神。秦师大崩溃。安初谓王子年曰。世途若此。盖行乎。年曰。公可前往。須吾偿後债耳。偿亦尚音。兹亦可例。若王福尽。圣人舍去。灾难竞起也。


△二勅圣护国三。初总示护国。


大王。若未来世。有诸国王。建立正法。护三宝者。我令五方菩萨摩诃萨众。往护其国。


△二別列菩萨。昔不空三藏所译金刚顶瑜伽经。其间有指菩萨名者。并手执持。放光等义。下文略引。皆青龙疏耳。


东方金刚手菩萨摩诃萨。


即普贤菩萨。


手持金刚杵。放青色光。


表除一切魔众。


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兼东方持国天王。及将无量乾闼婆毗舍闍。而为眷属。


南方金刚宝菩萨摩诃萨。


即虗空藏菩萨。


手持金刚摩尼。放白色光。


表除诸恶鬼神。


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兼南方增长天王。及将无量恭畔荼薜茘众。而为眷属。


西方金刚利菩萨摩诃萨。


即文殊菩萨。


手持金刚劒。放金色光。


表除诸恶毒龙。


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兼西方广目天王。及将无量诸龙富单那。而为眷属。


北方金刚药叉菩萨摩诃萨。


即摧伏一切魔怨菩萨。


手持金刚铃。放琉璃色光。


表除一切可畏药叉。


与四俱胝药叉。往护其国。


兼北方多闻天王。及将无量药叉逻刹婆。而为眷属。


中方金刚波罗蜜多菩萨摩诃萨。


即转法轮菩萨。


手持金刚轮。放五色光。


表伏一切鬼魅。


与四俱胝菩萨。往护其国。


兼天帝释。及将无量诸天而为眷属。


△三立像申供。


是五菩萨摩诃萨。各与如是无量大众。於汝国中。作大利益。当立形像。而供养之。


△三菩萨说呪三。初整仪白佛。


尔时金刚手菩萨摩诃萨等。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却住一面。而白佛言。世尊。我等本愿。承佛神力。


本愿为因。佛力为缘。内因外缘。其功克着。


十方世界一切国土。若有此经。受持读诵解说之处。我当各与如是眷属。於一念顷。即至其所。守护正法。建立正法。令其国界无诸灾难。刀兵疾疫。一切皆除。


△二述呪功能。


世尊。我有陀罗尼。能加持拥护。是一切佛。本所修行速疾之门。若人得闻一经於耳。所有罪障。悉皆消灭。


灵丹一粒。点铁成金。秘呪一闻。变灾为福。


况復诵习。而令通利。以法威力。当令国界。永无众难。


昔不空三藏。尝诵是呪。解羌胡之围。唐天宝元年壬子岁。西蕃大石康五国。来冦安西。其年二月十一日奏请兵解。援玄宗诏。发师计一万余里。累月方到。得近臣言。且可诏闻不空三藏。帝依奏诏。入内持念请天王为救。帝秉香炉。不空诵此经陀罗尼二七徧。帝忽见神人。可五百员。带甲荷戈在殿前。帝惊异问。不空对曰。此毗沙门第二子独徤领兵。是必副陛下意。往救安西。故来辞耳。请设食发遣。其年四月。安西奏云。去二月十一日已後。城东北三十里。云雾晦冥。中有人众。可长丈余。皆被金甲。至酉时。皷角大鸣。声振三百里。地动山倾。经二日。大石康等五国。当时奔溃诸。帐幕间。有金毛鼠。齧断弓nu弦及器仗。悉不堪用。斯須城楼上有光明。天王现形。无不见者。斯皆诵习通利护国界之明効耳。


△三正说呪辞二。初标举。


即於佛前。异口同音。说陀罗尼曰。


五圣不同。为异口。发言无二。曰同音。


△二说呪。然诸佛密语。非因人所解。故不可解释。今菩萨说呪。乃是因人。故准金刚顶瑜伽梵夹。或对翻梵国之文。或回顺此方之语。略注要义。其间辨析阿野等言。备如青龙本疏。引文节释。


娜谟(归命)囉怛娜(宝)怛囉夜野(三。顺此方言。即归命三宝。上总。下別)娜莫(顶礼)阿哩夜(圣者)吠路者娜野(徧照)怛他[萨/木]多夜(如来)囉诃谛(应供)三藐三没驮野(正等觉。即顶礼圣者徧照如来。应供正等觉。上佛宝。其法宝在宗旨中。故此略耳。下僧宝)娜莫(亦云稽首)阿哩野(圣者)三满多(普)跋捺囉野(贤)冐地萨怛嚩野(略云菩萨)摩贺萨怛嚩野(大勇猛)摩贺迦噜抳迦野(大悲者即稽首圣者普贤菩萨大勇猛大悲者。次正明宗旨)怛你野他(所为)枳穰那(智)鉢囉你闭(灯)恶乞叉野(无尽)句势(藏。即所为智灯无尽藏)鉢囉底婆娜(辨才)嚩底(具。即辨才具)萨嚩(一切)没驮(佛)嚩卢枳谛(所观。即一切佛所观)喻誐(相应)跛哩你涩跛宁(圆成。顺此方言。即圆成相应)俨避囉(甚深)努囉嚩誐系(难测。即前圆成甚深难测)底哩野特嚩(三世)跛哩你涩跛宁(圆成。即三世圆成)冐地质多(正觉心)散惹娜你(能生。顺此方言。即能生正觉心)萨嚩毗矖迦毗色讫谛(以灌顶法。而灌其顶)达磨(法)娑誐囉(海)三步谛(出生。即从法海出生无碍解)阿暮伽(无间断)室囉嚩儜(闻。顺此方言。於诸佛所。无间听闻)摩贺(大)三满多(普)跋捺囉(贤)步弥(地)涅哩野谛(出生。顺此方言。即出生大普贤地)尾野羯囉拏(受记)跛哩鉢囉跛你(获得。顺此方言。获得受记)萨囉悉驮(成就人)那麽塞讫哩谛(作礼。即十地人之所作礼)萨嚩(一切)冐地萨怛嚩(略云菩萨)散惹娜你(出生。顺此方言。出生一切菩萨)婆誐嚩底(世尊)没驮(觉)麽谛(母。顺此方言。佛世尊母)阿囉弥迦囉弥阿囉拏迦囉你(此十二字。其义深密。唯佛能知。依字释者。亦得者为三业清净)摩贺(大)鉢囉枳穰(极智)播囉弭谛(离义到义)娑嚩贺(无住义。即大极智。离此到彼。无住涅槃)


△四如来赞述。


尔时世尊。闻是说已。赞金刚手等诸菩萨言。善哉善哉。若有诵持此罗尼者。我及十方诸佛。悉常加护。诸恶鬼神。敬之如佛。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五普劝受持。


大王。吾以此经。付嘱汝等。毗舍离国。憍萨罗国。室罗筏国。摩伽陀国。波罗痆斯国。迦毗罗国。拘尸那国。憍睒弥国。般遮罗国。波吒罗国。末吐罗国。乌尸尼国。奔吒跋多国。提婆跋多国。迦尸国。瞻波国。如是一切诸国王等。皆应受持般若波罗蜜多。


今经所列十六大国。与秦本大同小异。又大集经月藏分。大毗婆沙。有一百二十四国。其梵音亦弗同耳。


△四时众获益四。初大众发愿。


时诸大众。阿修罗等。闻佛所说诸灾难事。身毛皆竪。高声唱言。愿我未来。不生彼国。


忍力未成。恶国难处。中人之性。择善是宜。


△二国王出家。


时十六国王。即舍王位。修出家道。


楞严云。身虽出家。心不入道。今砥教砺行。修出家道耳。


具八胜处。十一切处。


即十徧处。皆如当机众七贤中辨之。


得伏忍。信忍。无生法忍。


亦如前文。


△三诸趣得法。


尔时一切人天大众。阿修罗等。散曼陀罗华。曼殊沙华。


前文已翻此二。即天上华。


婆师迦华。


此云雨时。雨时方始出生。亦云夏生护华。


苏曼那华。


色黄白。亦甚香。不作大树。四埀似盖。上二即人间华。


以供养佛。随其种性。得三脱门。生空法空。菩提分法。


性有利钝。证有浅深。余文易识。不須多述矣。


△四菩萨证道二。初散华获忍。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散拘勿头华。


亦云拘某佗。即黄色莲华。


波头摩华。


亦云鉢特摩。即赤色莲华。


而供养佛。无量三昧。悉皆现前。得住顺忍。无生法忍。


△二修定成佛。


无量无数菩萨摩诃萨。得恒河沙诸三昧门。真俗平等。


修诸三昧。证平等理。


具无碍解。常起大悲。


依智起悲。


於百万亿阿僧祇佛刹。微尘数世界。广利众生。现身成佛。


△三流通分。

 

嘱累品第八


初来意者。前明正宗。当机受法。正宗既陈。流通将演。故次来也。又前之六品。开济现在。此之一品。传芳末叶。故次来也。二释名。嘱谓付嘱。累即重累。付而嘱之。俾弘宣正法。期佛种不断也。又嘱此圣教。国王奉持。建立百座。永除七难。


△三解经四。初述时付嘱二。初劝诫述时。


佛告波斯匿王。今诫汝等。吾灭度後。


金棺掩耀。玉毫收彩。乃示灭耳。


正法欲灭。後五十年。


正法一千年。将欲灭时。後五十年。多闻牢固时。


後五百年。


像法一千年。後五百年。鬬诤牢固时。


後五千年。无佛法僧。


末法一万年。取後五千年。三宝衰微。故云无也。如河少水。亦得云无水耳。


△二以经付嘱。


此经三宝。付诸国王。建立守护。


上付外护。次明内护。


令我四部诸弟子等。受持读诵。解其义理。


先明自利。後乃利他。


广为众生。宣说法要。令其修习。出离生死。


增修熏习。前诸观门。出离分段变易生死。


△二恶主灭法二。先別列文六。初叙灭佛法二。初立法制僧。


大王。後五浊世。


俱舍论云。劫灭将末。寿等鄙下。犹如滓秽。故名五浊。所谓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若释楞严五浊。如长水疏。


一切国王王子大臣。自恃高贵。破灭吾教。明作制法。


制者禁也。谓王言出。则禁制也。


制我弟子。比丘比丘尼。不听出家。修行正道。亦復不听造佛塔像。


△二举喻兵奴。


白衣高座。比丘地立。与兵奴法。等无有异。


白衣高座。喻将与主。比丘地立。如兵事将。似奴奉主。若依梵网经云。莫如外道痴人。若老若少。无前无後。坐无次第。兵奴之法。彼略疏释云。不知礼法。实为兵奴。兵奴岂非痴人。


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僧同兵奴。则灭法之由也。


△二诫灭国土。


大王。破国因缘。皆汝自作。恃己威力。制四部众。不听修福。


夫修出世福。莫大於三学。是故戒出三涂。定出六欲。慧出三界。舍经律论。皆非真修也。


诸恶比丘。受別请法。


梵网经菩萨戒本。亦名请僧踰越戒。故彼经云。有出家菩萨。在家菩萨。及一切檀越。请僧福田求愿之时。应入僧房。问知事人。今欲请僧求愿。知事报言。次第请者。即得十方贤圣僧。而世人別请五百罗汉菩萨僧。不如僧次一凡夫僧。


知识比丘。共为一心。互相亲善。斋会求福。


相知识者。同心相亲。欺诬檀信。希求福利。


是外道法。都非我教。


上之二种。皆非圣训。梵网亦云。若別请僧者。是外道法。然宣律师。有讣请设。则篇圆顶之徒。苟不披览。曷明其轧则哉。


百姓疾疫无量苦难。当知尔时国土破灭。


王者不禀正教。行外道法。民既受苦。国亦随灭。


△三非法繫僧。


大王。法末世时。国王大臣。四部弟子。各作非法。


出家弟子。若行非法。律有治罚。


横与佛教。作诸过咎。非法非律。繫缚比丘。如彼狱囚。


非正法。非戒律。释上横与佛教。如彼狱囚。释上作诸过咎。


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结文可见。


△四总显自坏四。初约喻彰坏。


大王。我灭度後。四部弟子。一切国王王子。


通取世子。


百官。


该於州县。


乃是任持护三宝者。而自破灭。如师子身中虫。自食师子肉。非外道也。


莲华面经云。佛告阿难。譬如师子。若命终时。若水若陆。所有众生。不敢噉食。唯师子身。自生诸虫。还自噉食师子之肉。阿难。我之佛法。非余能坏。是我法中诸恶比丘。自毀坏故。彼经但喻内众。今经自内及外。不能持护三宝。皆自坏之。


△二约法减寿。


坏我法者。得大过咎。正法衰薄。民无正行。诸恶渐增。其寿日减。


△三別受三报。初顺现报。


无復孝子。六亲不和。


六亲谓父母兄弟夫妻。或云男女不取兄弟。


天龙不佑。恶鬼恶龙。日来侵害。


恶鬼为疾疫。恶龙为旱涝。


灾怪相继。为祸纵横。


南北曰纵。东西曰横。言其四方继为灾祸。


△二顺生报。


当堕地狱傍生饿鬼。


当堕之言。贯通二涂。非谓先堕地狱。次受傍生。後作饿鬼。


△三顺後报。


若得为人。贫穷下贱。诸根不具。


△四总喻合法二。初总喻。


如影随形。


形正则影直。业邪则报曲。喻顺现报也。


如响应声。


空谷之响。由声高低。喻顺生报也。


如人夜书。火灭字存。


火灭则无我无造无受者。字存则善恶之业亦不亡。喻顺後报也。


△二合法。


毀法果报。亦復如是。


以喻合法。故云如是。此文虽近合第三。亦远合前二。盖有毀法之言耳。


△五立籍驱役。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王子大臣。与我弟子。横立记籍。设官典主。大小僧统。非理役使。


佛世出家者。不立记籍。亦无主司。僧中统摄。所以不同俗役驱使也。然此方有沙门统僧统之官。而领缁徒。如後魏皇始中。赵郡沙门法果。戒行精至。开演法籍。太祖徵为沙门统。太宗崇信。弥加於前。永兴中。前後授辅国宜城子中信俟。又安城公。皆固让之。俗官加僧。初闻於此。復有罽宾沙门师贤。本是王种。东游凉土。復来京下。守道护教。魏帝诏贤为僧统。僧统之官。自师贤始也。


当知尔时佛法不久。


非理役使。戒德罔修。故佛与法。住世不久。


△六背圣从愚。


大王。未来世中。一切国王。四部弟子。当依十方一切诸佛常所行道。建立流通。


十方诸佛常所行道。即一门超出玅庄严路。以此经顿渐俱收。迟速皆益。已悟者文字性离而持法。未悟者。无离文字而持义。是流通之相也。


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不依我法。於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


准梵网经。第六说过戒。今引彼三义。以消此文。一用心同。二对境同。三立制同。言用心同者。贤首广疏云。为贪利养及名闻故。说他过恶。令名利向己等。即同此文而恶比丘为求名利也。言对境同者。疏文又云。对国王大臣。说其过恶。令彼舍信。破坏三宝。即同此文於国王前自说过患作破法缘也。言立制同者。而有三意。一为坏信心故。比丘宜弘护三宝。遏恶扬善。以生物信。何容说过。尘黩信心。乖自利行。故須深制之也。二格量舋故。谓初心菩萨。岂免过失。理須赞其实德。成自正行。而反以恶心。苟求其短。言陈彼过。自负重[亿-音+(天*天)]。故須制也。三背恩德故。谓由三宝及戒法被身。加成胜德。当获大果。宜粉骨碎身。护持遗寄。而今反以恶言。说其罪过。背恩之甚。故須制也。经云不依我法。即彼经立制同也。


其王不別。信受此语。横立制法。不依佛戒。


然则果断可否之谓智。不有盛德大业。辨是別非。皆信受其语。则背叛佛戒。从愚立制。自此而生也。


当知尔时法灭不久。


△二总结。


大王。未来世中。国王大臣。四部弟子。自作破法破国因缘。身自受之。非佛法咎。天龙舍去。五浊转增。若具说者。穷劫不尽。


△三仁王依教三。初诸王诫心二。初闻诫悲号。


尔时十六大国王。闻说未来如是诸诫。悲啼号泣。声动三千。天地昏闇。光明不现。


△二至心依教。


时诸王等。各各至心。受持佛语。不制四部出家学道。当如佛教。


△二大众悲歎。


尔时恒河沙等无量大众。皆共歎言。当尔之时。世间虗空。是无佛世。


△三约义辨名二。初匿王问。


尔时波斯匿王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


△二如来答二。初法喻双陈。


佛告大王。此经名为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亦得名为甘露法药。若有服行。能愈诸疾。


般若能断烦恼之病。其犹甘露能愈诸疾。故罗什云。寂灭甘露。即实相法也。肇公亦云。大觉之道。寂灭无相。至味和神。喻若甘露。先儒又谓。甘露仁泽也。以王者爱养耆老。则甘露降。而松栢受之。亦名天酒。其甘如饴糖。食之润五藏。长年不饥渴耳。


△二喻德劝持。


大王。般若波罗蜜多。所有功德。犹如虗空。不可测量。


般若功德犹虗空。有三因缘。不可测量。故无着论云。一徧一切处故。二宽广高大殊胜故。三无尽究竟不穷故。


若有受持读诵之者。所获功德。能护仁王及诸众生。犹如垣墙。亦如城壁。


经文二喻。犹如垣墙。喻护众生。亦如城壁。喻护仁王。


是故汝等应当受持。


△四大众奉行。


佛说是经已。弥勒师子吼等。无量菩萨摩诃萨。舍利弗須菩提等。无量声闻。欲界色界无量天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阿修罗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依文殊菩萨所问经说。有三种义。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不为取着名利所染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法体故。三得果清净。即说益也。


注仁王护国般若经卷第四(终)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仁王经疏法衡钞 下一篇般若心经疏【唐 慧净作】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