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仁王经疏(一)
2013-10-12 13:17:2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864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26册  No.520


【宋 净源撰集】


注仁王般若经科


大宋沙门 净源 录


○注仁王般若经科(二)
初题目(二)
初注题
二述人
二疏文(二)
初通叙宗旨(三)
初儒释对辨(三)
初标(夫儒)
二释(彼以)
三结(斯皆)
二正叙经旨(三)
初标难(知兹)
二中义(二)
初王请安民(是故)
二圣慈护国(至圣)
三引例(三)
初合辨(恢五)
二叙失(二)
初叙义(昔人)
二显夫(中是)
三明得(二)
初正明(唯大)
二引证(故有)
三具彰疏解(二)
初叙昔解(二)
初释义有广略(若夫)
二流传有隐显(然则)
二申今义(三)
初明所宗(净源)
二报国恩(庶乎)
三资臣德(夫然)
二別释经文(二)
初题号(二)
初解所诠(四)
初释仁王(夫仁)
二释护国(护者)
三释般若(梵语)
四转波等(波罗)
二释能诠(三)
初正释(经者)
二叙歎(然则)
三通妨(或谓)
二经文(二)
初科判(三)
初科判源由(次释)
二约品分文(然此)
三辨三之相(所以)
二随释(三)
初序分
序品第一(文句)(二)
初悬示(三)
初证信序(诸经)
二发起序(二发)
三辨品数(品者)
二牒释(二)
初证信(三)
初建立所以(二)
初立由(然证)
二立意(意为)
二科定经文(虽具)
三依科正解(二)
初说经时处(二)
初释文(信成)
二通妨(或曰)
二两众俱闻(二)
初总叙分科(二两)
二随科別释(三)
初明当机众(六)
初声闻众(二)
初正释二众(二)
初僧众
二尼众
二会通缘觉(若按)
二菩萨众(二)
初标类举数
二叙歎行德(三)
初总歎
二別歎(二)
初叙义(二別)
二释文(初歎)
三结德
三在家众
四七贤众
五国王众
六异生众(二)
初释经(欲界)
二示注(昔圭)
二释辅翼众(二)
初总叙(二)
初指同大经(二辅)
二明世间严(今文)
二释经(四)
初现土宣教(二)
初释经(土虽)
二引证(二)
初引文(贤首)
二会通(论上)
二座现宝华
三主伴齐现(二)
初释经文(果数)
二会同异(若准)
四诸佛说法
三叙众就坐
二发起○
二正宗○
三流通○
○二发起序(二)
初叙意(二发)
二释经(五)
初彰说法时(二)
初释经(具无)
二通妨(或谓)
二入定放光
三诸天雨华(二)
初別列总指(华色)
二略示无色(然无)
四震地警众(二)
初释经震地(震即)
二引文警众(胜思)
五腾疑表法(六)
初叙昔疑今
二匿王申门(四)
初念法利生
二问众述疑
三众无答者
四奏乐供佛
三放光召众
四光中宣教(二)
初別释今经(光现)
二会同楞严(然今)
五徧集有缘(三)
初总标
二別列
三结数
六献供礼敬
○二正宗分(二)
初示品分科(此下)
二依科別释(二)
初三品明内护(二)
初观如来品明护果(三)
初来意(二)
初释分来(来意)
二释品来(二品)
二释名(二)
初释观字(二释)
二释如来(具如)
三解经(七)
初如来起定许说(二)
初悬牒诸王念请
二许说内护诫听
二匿王忻赞散华
三询问因果奥旨
四广答护果观门(二)
初化四生有情(三)
初牒果以四生为境
二修因以二行为观(二)
初约色蕴略明
二例余法广辨
三徵释相如结观心(三)
初双牒
二双释
三总结
二示三种般若(二)
初通示所宗(二示)
二別释经文(二)
初从本起末以顺释(三)
初实相明所观真性(三)
初能所相违问
二空有双照答(二)
初约真谛明空
二约俗谛明有
三斥问妄分別
二观照辨能观玅慧(二)
初能观所观问
二非空非有答(二)
初略明
二广释(二)
初述观料经(二广)
二约文申义(二)
初真空绝相观(四)
初会色归空观(三)
初约境明空
二约智观空
三因果俱空
二明空即色观
三空色无碍观
四泯绝无寄观
二理事无碍观(二)
初蹑前示後(二理)
二正释经文(二)
初明圣证十地
二辨等玅二觉
三文字释诠上之教(三)
初诸佛同宣
二校量显胜
三徵释所以(二)
初徵
二释(二)
初忘诠得旨胜
二约法显人胜
二摄末归本以反结(三)
初结观字诠观之教(二)
初总标三种妄见
二別明诠上之教(二)
初三有果空(三)
初总标
二別列
三显空
二三界因空
二经观照能观玅慧(三)
初明十地空
二辨等觉空
三示玅觉空
三结实相所观真性
五略示因人护果
六问答何相观佛(二)
初略今净名(六问)
二正释今经(三)
初觉帝垂问
二仁王申答(三)
初总答
二別答(二)
初示教义
二释经文(谓所)
三结答
三印例斥邪
七总结时众护益
二菩萨行品明护因○
三二谛品双资因果○
二三品辨外护○
○二菩萨行品明护因(三)
初来意
二释名
三解经(二)
初通妨(然清)
二释文(二)
初匿王请问
二如来酬答(二)
初科定经文(二如)
二依科申义(二)
初总答前二问(六)
初如来阐教(二)
初五忍法答修何行业(三)
初总示
二別释(二)
初指他教(二別)
二释今经(五)
初伏忍(二)
初释经文(三)
初下品十住明十心(三)
初总标十住
二別明观行(三)
初缘境发心
二取信成位(二)
初会同异(楞严)
二通外难(然诸)
三明化利益(三)
初引论叙义(二明)
二依论释经(论云)
三仰祖证成(吾祖)
三结成功业
二中品十行明十治(三)
初总标十行
二別明观门
三结成功业
三上品十向明十忍(三)
初总标十向
二別明观门
三结成功业
二叙所宗(上来)
二信忍(四)
初标位断障
二总修诸行
三別指根本(二)
初正释经文(从发)
二重示行本(然信)
四现身显益
三顺忍(二)
初标位断障
二现身显益(二)
初释经文(亿之)
二会影略(然证)
四无生忍(二)
初标位断障
二现身显益(二)
初释经文(七地)
二会隐显(然前)
五寂灭忍(二)
初分科(五寂)
二随释(四)
初标位断障(二)
初标位分两品(二)
初明忍同(二)
初正释文(此位)
二会同(华)
二示品异
二断障证二觉
二现身显益(二)
初真身
二应身
三辨正拣邪(二)
初辨正(二)
初凡迷三界(三)
初示经文(不出)
二申经义(一切)
三释诸根(然二)
二圣化三有(二)
初释经(报化)
二通妨(或曰)
二拣邪
四叙昔明果(二)
初叙昔告众(二)
初释经(既断)
二通妨(然他)
二明果指本
三通结
二十王位答化诸众生(二)
初牒问
二正答(三)
初寄位度生(三)
初略标
二广释(文有十段)
三总结
二例诸如来
三大众供赞
二匿王偈赞○
三时众获益
四叙昔得果
五印成歎法(二)
初印成所说
二叙歎忍法(四)
初总标因果
二別释因果(二)
初徵
二释(二)
初果德境智
二因行境智(二)
初约法释
二约人释
三称量罔及(二)
初约境空(三)
初诸法空
二诸行空
三境界空
二约智空(三)
初约法明权实
二约人明申道
三凡小堕有无
四心言罔测(三)
初所说益物
二举人喻说(二)
初叙二解(有谓)
二辨差当(初解)
三果知因赞
六劝修指同(六)
初修显三世同
二因果一路同
三标忍生信同
四超罪得果同
五因名果说同
六大众奉行同
二別答第三问○
○二匿王偈赞(二)
初标说仪(二)
初明诸颂(然颂)
二出所以(为何)
二正说偈(二)
初分科叙意(二正)
二随文释义(三)
初总赞三宝
二別赞五忍(二)
初略示
二广释(五)
初伏忍(三)
初兼赞十善
二正赞三贤
三赞信成位(二)
初推详文义(三赞)
二引经略释(贤首)
二信忍(二)
初叙经述宗(二信)
二约文申义(二)
初別赞三品(三)
初赞下品(二)
初释下品(谓成)
二释住地(智与)
二赞中品
三赞上品
二总明断障
三顺忍(二)
初別赞三品(三)
初赞下品
二赞中品
三赞上品
二总明断障
四无生忍(三)
初赞下品(三)
初正明下品
二叙进中品
三约行断障(二)
初释偈赞(中道)
二会长行(前文)
二赞中品
三赞上品
五寂灭忍(二)
初赞下品(二)
初正明下品
二通前断障
二赞上品(四)
初正赞果德
二拣因异果
三通赞三业
四別赞益物
○二別答第三问(二)
初叙义分科(二別)
二随科別释(三)
初牒匿王致问
二明如来正答(三)
初略示
二广释(四)
初依真成妄识
二随识生染净
三约证示地位
四约修辨诸假(二)
初总明观行(四约)
二別释经文(八)
初显法眼如幻化(三)
初妄识生色心
二色法生根大
三总结皆幻法
二明受假如睡梦
三辨名假如声响
四相续假如阳焰
五观待假如电光
六形待假如第二月
七缘成假如水泡
八因成假如空云
三双结(二)
初別结广略二文(二)
初结略示
二结广释
二总结自他二利
三叙时众获益
○三二谛品双资因果(三)
初来意(二)
初明前品(初来)
二显当品(又如)
二释名(二)
初正释(次释)
二拣非(若依)
三解经(五)
初匿王致问
二如来正答(三)
初实相明真俗境(二)
初长行略示(二)
初叙昔示义(二)
初释经(过去)
二引证(故华)
二勅听许说(二)
初释当文(诫令)
二释互望(然此)
二偈颂广答(二)
初总科偈文(二偈)
二依科別释(三)
初真俗绝待
二二谛互陈(三)
初约假明二谛
二约空明二谛(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三双遣明中道(二)
初法
二喻(二)
初喻真俗
二喻迷悟
三双结真俗
二观照辨权实智(二)
初总标
二別释(二)
初分科述意(二如)
二随科释义(四)
初能所不二(三)
初能度所度
二能求所求(二)
初略徵释
二互同释
三徵释所以
二惑智不二
三绝待不二
四因果不二
三文字显上二义(三)
初匿王致问
二如来正答(二)
初通示所宗(二如)
二別释经义(二)
初文字性空即实相(二)
初文字性空
二教体实相(二)
初正明
二拣非
二文字性空即观照(二)
初蹑前起後
二修证观照(二)
初明诸佛成护果(二)
初正明佛果
二兼示九界
二显菩萨成护因(二)
初示教道三贤缘修
二明证道十圣真修
三结成二护
三蹑前请益(二)
初匿王申问
二如来总答(三)
初正答
二徵释(二)
初徵
二释(二)
初约根相异性一
二约谛真一俗二(二)
初拣非
二显是
三通结
四诸佛同说(四)
初一佛例多
二显功德多(二)
初明能说多
二显所说多
三举少况多
四校量胜多(二)
初举一念信超苦
二况四法行得乐
五闻法悟道
○次三品辨外护(二)
初分品(大文)
二随释(三)
初护国品正显外护(三)
初来意
二释名
三解经(四)
初勅听许说
二正陈护国(三)
初明护时
二示护法(三)
初弘经置像(二)
初释经(置佛)
二止滥(然近)
二备设供仪
三说听除难
三彰护益(三)
初总明能护
二別列所护(二)
初列幽明
二列依正
三由教示益(二)
初持经文
二获福袪难(二)
初获福
二袪难
三引昔护国(三)
初引天王
二引人王(二)
初班足依邪教(二)
初遇邪师
二取千王
二普明遵正法(四)
初陈愿允从
二敷座请讲
三正说偈辞(二)
初总叙(三正)
二別释(二)
初标说人
二正说偈(四)
初演无常
二宣八苦
三说法空
四阐无我
四因偈获益(五)
初普明受偈益
二诸王诵偈益
三班足闻偈益
四叙误还国益
五出家获证益(二)
初示位(即证)
二示迹(然班)
三例诸王(三)
初例过去
二例现在
三例未来
四闻法悟道
二不思议品兼陈外护○
三奉持品广前二护○
○二不思议品兼陈外护(三)
初来意
二释名(二)
初相用不思议(二释)
二本迹不思议(碧海)
三解经(四)
初闻法忻跃
二大众散华(三)
初正明散华(四)
初华成宝座(三)
初散华成座
二佛坐说法
三持华成轮
二华为云台(三)
初散花成台
二台中说法
三持华供佛
三华作宝城(二)
初散华作城
二诸佛说法
四华成云台(二)
初通前述意(四华)
二別释经文(成一)
二王等发愿
三佛即劝持
三佛现神变(二)
初总标
二別列(五)
初诸华相入
二佛土相入
三尘刹相入
四巨细相入
五凡圣相入(三)
初明正报身
二显依报土
三双结依正
四众覩获益(二)
初释经(得神)
二通难(或谓)
○三奉持品广前二护(三)
初来意(二)
初广内护
二广外护
二释名
三解经(四)
初见佛说教(三)
初释本文(贤首)
二会梵网(然梵)
三辨见者(矧匿)
二匿王申问
三如来正答(三)
初法师奉持(三)
初修观为法师
二勅众令供养
三列广贤圣位(二)
初长行(五)
初三贤法师(二)
初总叙所宗(三广)
二別释经文(三)
初十住法师(二)
初正明初贤(三)
初总标
二別列
三结品
二摄信成位(三)
初总明三聚
二修观显位
三结住进行
二十行法师(四)
初总标中贤
二別列十位
三修观明空
四结行进向
三十向法师(四)
初总标上贤
二別列十位
三修观受生
四结贤进圣(二)
初解经(诸三)
二通妨(准诸)
二十圣法师(四)
初蹑前起後(二十)
二通叙所宗(又此)
三別释经文(十)
初欢喜地法师(四)
初创入圣位
二证如断障
三观智利物(二)
初约法明权实
二兼喻示权实
四结位成行
二离垢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三发光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四焰慧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五难胜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六现前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七远行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八不动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九善慧地法师(三)
初证如断障
二观智利物
三结位成行
十法云地法师(四)
初地行入心
二证如断障
三观智利物
四引皈一乘
四评量翻译(然不)
三始终伏断(二)
初望果名伏
二望因名断
四等妙修证(三)
初修证明等妙
二知见辨等妙
三法喻显等妙(二)
初等觉
二妙觉
五双结劝修(三)
初结菩萨
二结诸佛
三总劝修
二偈颂(二)
初标举
二重颂(三)
初总颂三贤
二別颂十圣
三结颂佛果
二付嘱奉持○
三说呪奉持○
四时众获益○
○二付嘱奉持(五)
初灭度灾兴(二)
初明所护
二明能护
二付嘱所以
三救护七难(三)
初广陈化境
二略说七难(二)
初总示
二別列(七)
初日月改变
二众星失度
三诸火烧物
四时序迁易
五风蔽两耀
六二仪为灾
七四方兵起
三彰能护教
四匿王惊问
五如来为答(二)
初正出所因
二总开能护(二)
初以法合喻(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二令尊圣教(三)
初申供仪
二示出处
三例人天
○三说呪奉持(五)
初来福去灾
二勅圣护国(三)
初总示护国
二別列
三立像申供
三菩萨说呪(三)
初整仪白佛
二述呪功能
三正说呪辞(二)
初标举
二说呪
四如来赞述
五普劝受持
○四时众获益(四)
初大众发愿
二国王出家
三诸趣得法
四菩萨证道(二)
初散华获忍
二修定成佛
○三流通分
嘱累品第八(文三)
初来意(二)
初明分来(初来)
二辨品来(又前)
二释名(二)
初嘱内护(二释)
二嘱外护(又嘱)
三解经(四)
初述时付嘱(二)
初劝诫述时
二以经付嘱
二恶主灭法(二)
初別列(六)
初叙灭佛法(二)
初立法制僧
二举喻兵奴
二诫灭国土
三非法繫僧
四总显自坏(四)
初约喻彰坏
二约法减寿
三別受三报(三)
初顺现报
二顺生报
三顺後报
四总喻合法(二)
初总喻
二合法
五立籍躯役
六背圣从愚
二总结
三仁王依教(三)
初诸王诫心(二)
初闻诫悲号
二至心依教
二大众悲歎
三约义辨名(二)
初匿王问
二如来答(二)
初法喻双陈
二喻德劝持
四大众奉行(二)


注仁王经科(终)

 

 
仁王经疏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1/5/5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仁王经疏法衡钞 下一篇般若心经疏【唐 慧净作】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