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法华部疏

TOP

科注妙法莲华经(十)
2014-01-06 14:31:2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588次 评论:0

科注妙法莲华经卷第十


宋 柯山金谿栖云沙门 守伦 注


明 玉谿菩提庵沙门 法济 参订
  

吴兴瓶城居士 闵梦得 较刻


△三观音品二初申品目。


玅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观音圆通善应诸方之所普门宏阐不动真际之场慈运无缘若春功之及物悲心未愍犹谷响以传声智炬照幽若皎月悬於霄汉慧云含润似彩霞映於洞天机感相符境智冥合譬彼摩尼之宝亦喻药树之王三毒四倒以皆融七难二求而悉备现三十二应之瑞相示一十九说之秘言随他意则运彼权谋照自心则冥通实际应随高下迹任方圆顾智境以弥明类霜蟾而向满惟断德之究显比月魄以将灰此界娑婆愍羣机而普化他方安养俟补处以来仪今此人法合题故称观世音普门品。


△二释经文二初问答二闻品得益初文又二初前问答二後问答初文又二初菩萨问四初时节(尔时)二标人(无尽)三敬仪(即从)。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


尔时者尔言即也即是说东方妙音弘经已讫次说西方观音弘经之时或大众已闻妙音弘经欢喜已竟宜闻观音发心生善之时或时众疑於妙音若为利益上来说法破众疑情已竟时众有疑观音之德正破此疑之时或时众机在妙音闻即得道如二土菩萨得道已竟八万四千悟理之时須闻观音由兹多义故言尔时然诸佛如来不虗说法有四悉檀因缘尔乃为说正是敷演四悉之时耳无尽意者非尽非无尽为对小乘明尽故言无尽小乘明尽为对尽智无生智灭色取空之尽故名无尽又云何无尽所谓空不可尽假不可尽中不可尽故名无尽大品云即色是空非色灭空空故无尽大集云东方过十恒沙国微尘世界国名不眴佛号普贤纯诸菩萨无二乘名但修念佛三昧不灭不生不出不住心行平等犹如虗空是为念佛即见佛时即具六波罗蜜得无生忍所谓不取色即檀除色相即尸观色尽即羼提观色寂灭即毗梨耶不行色即禅不戏论色即般若於是身子问云谁为汝作字名无尽意答一切诸法因缘果报无尽一切诸法不可尽初发无上菩提心已不可尽譬如虗空不可穷尽为一切智发菩提心岂可尽乎诸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十力无畏等无尽因如是等发心故不可尽众生性无尽教化众生无尽知一切法性无尽故无尽是名菩萨发心无尽又檀波罗蜜无尽乃至方便无尽凡八十无尽八十无尽悉能含受一切佛法从是得名名无尽意也又净名云何谓为尽谓不尽有为何谓无尽谓不住无为又华严有十无尽法门如此等经皆就假名分別一切诸法因缘果报以明无尽意又胜鬘云如来色无尽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又大品云一切法趣意是趣不过意为法界意则非尽非无尽如是无尽例如非常非无常是乃为常又净名云法若尽若不尽皆是无尽相无尽相即是空空则无有尽与不尽故知非尽非无尽是真无尽义又大品云痴如虗空不可尽乃至老死如虗空不可尽色不可尽乃至识不可尽如此等经皆约中道之理以名无尽通达空假中三谛不可尽故名无尽意菩萨也菩萨者梵云摩诃菩提质多萨埵此云大道心众生言众生者始心行者为烦恼所生二乘为五分法身所生六度菩萨为福德所生別圆为中道所生故大品云如来身者不从一因一缘生如来身菩萨为众行所生故言众生又发心求佛故言为大道利益一切以法道成他或言成众生是故名菩萨即从座起等者此明敬仪有三意一起二祖三合掌起者礼云请益起请业起今菩萨於佛备其二义故言起也观解者菩萨常修远离行故言起亦是契诸法空空即是座於此空无所染着故言起也又菩萨安住空理理本无起为愍众生故乘机利益故言起又中道之寂非起非不起而能起不起无起之起起即实相亦起众生实相故言起耳褊袒右肩者外国以袒为敬露右者示执奉为便表弟子事师充役之仪是故以袒为恭也此方以袒为慢然古有須贾肉袒谢过於张仪露两胛也此方亦不一向是慢也观解者覆露表於空假二谛又表权实以实不可说如覆左表有冥益权於化便如露右表有显益也合掌者有二意初释合掌次释向佛此方以拱手为恭外国以合掌为敬手本二边今合为一表不敢散诞专至一心一心相当故以此表敬观解者昔权实不合而今得合又五指表五阴仁王云法性色受想行识此即实智真身亦有五阴应化因缘亦有五阴众生性德之理亦有五阴众生生死果报亦有五阴圣人为化众生示有应身五阴是则权实阴殊若众生法性理显圣人亦息化归真权实不二合掌表於返本归源入非权非实事理契合者也向佛者表万善之因向万德之果亦是行人分证权实合向於究竟权实合故言向佛也。


△四正问三初称歎二标所问人(观世)三正问(以何)。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正问者此下有两番问答初问观音後问普门大经云汝具二庄严故能问是义我具二庄严故能答是义今无尽意具二庄严欲显观音二种庄严所以谘发如来如来究竟具二庄严故当答此义释论云问有多种有不解问有试问有赴机问今即赴机问也世尊者称歎尊号也十号具出释论今用彼释此观音者标所问人也以何因缘者因缘甚多略言境智因缘耳若就众生则以善恶两机为因圣人灵智慈悲为缘若就圣人以观智慈悲为因众生机感为缘。


△二佛答三初总答二別答三劝持初文又二初明机四初标人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十法界机其数无量今言百千万亿者葢通途就同业为语也何者如一地狱界大略是同其间优劣復有何量如一狱復有百千万亿品格之殊一一品格復有百千万亿罪人是罪业正同所以同受一品罪苦若将此意广历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皆亦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所以举多数者欲明百千万亿种业遭苦称名一时有机一时能应皆得解脱何况一人一业一机独来而不能救此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


△二遭苦。


受诸苦恼。


此语成上义上百千是业同此言诸苦恼一苦恼是一业者凡有百千万亿故知有诸百千万亿上明数同下明业別若以此意历十法界万机之徒不可说不可说也今言受苦者正是现遭苦厄也此苦由於结业果多故因亦多此即总答文略而意广徧该十界不止人道而已於後別答中文广而意狭別举人间七难而已故此处总答也。


△三闻名四称号(一心)。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闻是观音者由上明遭苦此明生善善恶合为机此即明文闻有四义如別记若能如是通达四种闻义即是闻慧心无所依无住无着即是思慧一心称名即是修慧此文虽窄三慧意显一心称名者有事有理若用心存念念念相续余心不间故名一心或可如请观音中繫念数息十息不乱名为一念或可无量息不杂异想心想虽长亦名一心一心归凭更无二意故名事一心也称名者或可略称如此文或广称如下文南无者归命之辞皆是事一心耳理一心者达此心性自他共无因俱不可得无心无念空慧相应此乃无一亦无心也知声相空呼响不实能称所称皆不可得是名无称即理一心也。


△二明应二初明应相二明解脱(皆得)。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所言应者应有多种若三教之应应不一时圆教观音一时圆应是故众机厄急应速一时闻即称是机速也称即应是应速也皆得解脱即蒙应也皆者非但显於多机众益亦是显於圆徧之应也问十法界众生无量机既无量云何一时令得解脱答譬如父母念子心重多智多财具大势力众子在难即能拔之菩萨亦尔无缘慈悲重权实二智深圣财无量神通力大十界虽多应有余裕安乐行云忍辱大力智慧宝藏以大慈悲如法化世即此意也又如毒龙罪报尚能以一眼徧视一切视之皆死何况菩萨种智圆明耶又如磁石亦类明镜又如入王三昧力一时十番利益一切问一心称名皆得解脱今见称唱累年不蒙寸效何也答经云一心称名有事一理一若二途无取何能感圣譬如临镜背视对谷闭口何能致影响耶。


△二別答三初口机二意机三身机初文又二初明七难七初火难四初持名。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


若有持是者凡言若有设有或有皆是不定之辞然此火难卒暴須预忆持若忆持者必无此难设脱有者皆是放舍所持背善从恶称之为设此如慈童女因缘若能至意修孝不遭火轮违母绝髮受地狱苦此是秉孝不纯广出因缘行人持名本不应遭难缘差忽忘。


△二遭苦。


设入大火。


△三应。


火不能烧。


若能忆先所持即得免难火难既重机亦須深所以先持後脱其义可见。


△四结。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者是结火难也又举事证晋世谢敷宇庆绪会稽山阴人也少有高操笃信大法平居写楞严经撰观音应验传至齐时有陆果者又续之其传云竺长舒於晋元康中於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下风岂有免理一心称名斯須风回火转将邻所居其火遽灭乡民浅信谓为自尔因风燥日掷火焚之三掷三灭众方忏谢又沙门法力於鲁郡起精舍於上谷乞得一车麻於空野遇火法力疲极小卧比觉火势已及因举声称观未得称世音应声火灭又沙门法智为白衣时独行大泽猛火四面一时俱集自知必死乃合面於地礼至心称观音号怪火不至举头视之一泽之草至若纤微皆已煨烬唯法智所踞之地火不能烧从是感悟弃俗出家此皆传记又观解者火有多种有果报火业火烦恼火等果报火至初禅业火通三界烦恼火通三乘人又果报火始乎地狱上至初禅皆悉有之如阿鼻鬲子八万四千内外洞彻上下交炎饿鬼支节烟起举体焦然畜生燠煑汤炭修罗亦有火难人中焚烧现见事也若至劫尽須弥洞然诸天宫殿悉皆煨烬初禅已降无免火灾凡一十五有众生百千万亿诸业苦恼若能持是观音名者火不能烧何但就阎浮提人作解耶恶业火者随有改恶修善之处若五戒十善多为恶业所难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瞋恚虽生有顶头上火然如术婆伽欲火所烧光明云忧愁盛火今来烧我能破善业退上堕下皆名为火若能称名得离恶业故请观音云破梵行人作十恶业荡除粪秽令得清净斯由菩萨威神力也烦恼火者若声闻人厌恶生死见三界因果犹如火宅四倒结业烟炎俱起轮转堕落为火所烧生死蔓莚昼夜不息勤求方便竞共推排争出火宅称观世音机成感应乘於羊车速出火宅入有余无余涅槃即得解脱又支佛暨六度通別圆教变易土中利钝根性凡有九番行人修道之时並为五住烦恼惑火之所烧害各修方便方便未成火难恒逼称观世音方便即成便得解脱一一当其法门细作机感之义问菩萨住何法门而能如是耶答菩萨法门无量不出別圆两观本起慈悲故能十番垂应何者菩萨元初发菩提心见果报火烧诸众生即起慈悲誓当度脱受持禁戒亦起慈悲救诸业火修无漏观白骨流光发火光三昧故八胜处中有火胜处十一切处中有火一切处皆起慈悲当为众生灭烦恼火又观诸火悉是因缘生法体之即空又从火空而观火假分別因缘又观火中见火实相如是次第节节皆有慈悲誓当利物今住补处力用无穷以本誓力熏诸众生未曾舍离随有机感即能垂应若事火起称名求救即对本时果上慈悲拔苦与乐若恶业火起即用持戒修定中慈悲若烦恼火起即用无漏入空入假入中等慈悲节节相关若众机竞起一时牵感慈悲徧应皆得解脱如华严第四十云善财诣进求国见方便命婆罗门修习苦行求一切智有大刀山四面火聚从刀山上自投於火语善财云能入此者是菩萨行善财生疑言是邪法梵语善财莫作此念此是金刚大智人欲竭爱海自在天云此菩萨五热炙身令我灭邪见离我心诸魔又云菩萨炙身时我等宫殿犹如聚墨我即发菩提心乃至他化自在天於烦恼中得自在法门乃至龙鬼阿鼻皆发菩提心舍本恶念善财闻空中语已即时悔过登刀山入大火聚然未至得於菩萨安住三昧入火得菩萨寂静安乐照明三昧此火山者名为无尽法门若入此门能知诸法故举彼经火法门如此证成观音火法门慈悲救苦十番利益次明菩萨本修圆观所起慈悲者但观一火具十法界一切诸法入火字门於一火门虽无分別明识一切果报火业火烦恼火等明了通达无缘慈悲徧覆一切是为火门入王三昧若法界火起菩萨以本地誓愿普应众生如磁石吸铁虽无分別而分別说者以十五三昧救果报火用二十四三昧救修因火二十五三昧通救二乘通教六度別圆等入空烦恼火还用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火还用二十五三昧圆救圆教人入中烦恼火虽应入诸火不为诸火所烧大集云譬如虗空火灾起时所不能烧菩萨亦如是以不思议慈悲普应一切皆得解脱也常途释七难止解得救人中苦而失二十四有及变易中苦止得如幻三昧少分全失二十四三昧广大之用也。


△二水难三初遭水二称名(称其)三蒙应(即得)。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遭水是有苦称名是善得浅处是应问何意言为大水所漂答小水不成难或嬉戏故入水亦不成难欲论其难故言大水所漂至若观音重难尚救况轻难耶引证者应验传云昔海盐县有溺水者同伴俱没此人称观音偶得一石困倦如眠梦见两人乘船唤入开眼果见有船人送达岸转盻船人即不復见此人後为沙门弥大精进有刘澄者随费淹为广州牧行达宫停遭风澄母及两尼声声不绝唱观世音勿见两人挟船遂得安隐澄妻在別船及余船皆不济又道冏三人乘氷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冏则进退氷上必死不疑遂一心称观世音忽觉脚如蹋板夜遇赤光径得至岸皆蒙圣力约观解者果报水至二禅恶业水通三界烦恼水通大小乘如地狱镬汤沸屎咸海灰河流漂没溺饿鬼道中亦有填河塞海畜生淹没冲波致患阿修罗亦有水难人中可知水灾及二禅汎瀁无岸是时若不称名尚不致浅处何况永免耶恶业水者凡诸恶破坏善业者悉名恶业波浪爱欲因缘之所毀坏澍入三恶道中忘失正念放舍浮囊见思罗刹退善入恶者即是水漂何必洪涛巨浪耶若能一心称名即得浅处烦恼水者如经云烦恼大河能漂香象缘觉观爱欲之水增长二十五有稠林潦水波荡恼乱我心暴风巨浪有河洄澓没溺众生无明所盲而不能出涅槃彼岸何由可登又二乘人修三十七品之机运手动足截有生死险岸前途遥远一心称名若发见谛三果皆名浅处以无学为彼岸次支佛侵习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別教断四住为浅处断无明为彼岸次明圆教六根清净为浅处入铜轮为彼岸若变易中分破分证是浅处无明究尽方称彼岸復次初果免见流三果免欲流四果免有流乃至圆教方免无明流菩萨所以徧应水难者皆是本修別圆二观慈悲今日成就王三昧力何者菩萨修別观时见众生漂果报水起誓拯济菩萨修戒定时以善治恶於诸禅定水光三昧水胜处水一切处皆起慈悲以善改恶又从水假入空发真无漏从空出假达水因缘入水中道见水实相节节法门皆起慈悲熏诸众生今成王三昧寂而常照若众生为报水所漂称名为机对事慈悲救果报水戒定慈悲救恶业水三观慈悲救烦恼水一切一时皆得解脱如华严三十八明善财至海门国海云比丘为说普眼经云十二年来常观此海渐渐转深大身居止珍宝聚集如是观已则见海底生大莲华无量天龙八部庄严华上有佛相好无边即申右手摩於我顶为说普贤经千二百岁一日所受阿僧祇品无量无边若以海水为墨須弥聚笔书写此经不能得尽当知水法门该摄一切法亦如大品阿字门具足一切义观音於水法门久已通达故能徧应一切水难復次本修圆观法门无缘慈悲徧应一切者观水字门十法界法趣于水字是趣不过然水字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不趣耶当知十法界趣水是俗谛水尚不可得即真谛云何当有趣不趣即双非二边显中道第一义谛如此观水字十法界三谛之法即起无缘慈悲徧熏三谛十法界众生故能圆应一切若分別观者以十六三昧救果报水以二十四三昧救恶业水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圆入空有流等水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流水一切一时俱得解脱。


△三罗刹难二初明难五初举数二难由(假使)三遭苦(飘堕)四明机(其中)五明应(是诸)二结名(以是)。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瑠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於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若有百千等此但举百千总数不定判多少明入海求珍结伴无定数虽无定数终不可独往故举百千万亿大数也贤愚云田殖百倍商估千倍仕宦万倍入海吉还得无量倍故云入海金银瑠璃等已如向释假使黑风者难之由也若开风为正难者下文不应云皆得解脱罗刹之难验非正难矣由者何但风风灾难切故风是堕难之由也七宝是正宝珠是伪宝又如意珠宝最上今言等者谓等上等下诸宝也楼炭云巨海有七种似宝一百二十种真珠宝復次黑风者请观音云黑风洄波仁王般若云有六色风谓黑赤青天地火耳受阴经明五风阿含亦云有黑风风加以黑怖之甚也罗刹者是食人鬼人屍若臭能咒养之令鲜復有噉精气鬼凡人心中有七渧甜水和养精神鬼噉一渧令头痛三渧闷绝七渧尽即死一人称名余伴悉脱者同忧戚休否是共虽口不同唱心助一觅福故俱获济是均若後值贼则同声者陆地心多不并决須称号令使齐是故与水难为异也问何意就此结观音名耶答此正就一人称名而赖兼羣党明慈力广被救护平等而以显观音之名也又约事证应验传云外国百余人从师子国汎海向扶南忽遇恶风堕鬼国时罗刹便欲尽食之举舶惊怖俱称观音众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音不肯称名鬼便索此沙门沙门狼狈学称亦得免脱观释者不但明世界中风黑业亦名风华严云嫌恨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吹诸行商人堕落恶道失人道善宝及无漏圣财復次始从地狱上至三禅其间皆有果报风难如僧护经明地狱种种形相疾风猛浪没溺破坏饿鬼所噉若鬼道中寒风裂骨身碎碑[石*妻]畜生飞走之类倾巢覆卵何可胜言修罗亦有风难若风灾起时诸山击搏上至三禅诸天宫殿碎为微尘当此之时谁能救济唯当一心称观世音尔时此菩萨以王三昧力或以手障或以口吸无量方便令得解脱次明若修诸善恶业风吹坏五戒十善船舫堕三途鬼国及爱见境中大经云罗刹妇女随所生子而悉食之食子既尽復食其夫急須称念观世音此菩萨以慈悲力能令解脱次明二乘人采圣财宝为烦恼风吹慧行船行行舫堕见爱境为见爱罗刹所害若能称观世音得脱见爱二轮永免二十五有黑业也次明支佛六度行通別圆变易等入烦恼海采一切智宝八倒暴风所吹飘诸行船堕二边鬼国用正观心体达诸法不生不灭入实际中即得解脱鬼义合前後章故不重说然法界风难无量一时圆应者皆由別圆慈悲所熏菩萨本修別观见事中风即起慈悲修戒定慧见恶业风即起慈悲修三观时节节慈悲令入风实相王三昧中以事慈悲救果报风以戒定慈悲救恶业风三观慈悲救烦恼风故能十番拔难若作圆观论机应者但观风字门具照十法界三谛宛然通达无碍慈悲徧覆若分別说王三昧者以十七三昧救果报风以二十四三昧救修因风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圆从假入空烦恼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別教出假无知风以二十五三昧救圆教入中无明风变易可解如是徧救法界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四刀杖难三初遭难二称名(称观)三蒙应(彼所)。


若復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言刀杖段段坏者此明人执杀具一折一来随来随断弥显力大耳又约事证应验传云晋太元中彭城有一人被枉为贼斯人本供观音金像带在髻中後伏法刀下但闻金声刀三斫而头终无异後解髻看像像有三痕由是得放又蜀有一人常檀函盛像安髻中值姚苌宼蜀此人与苌相遇苌以刃斫之闻顶有声退後看像果见有痕其人悲感宁伤我身反损圣容从是益加精进又晋太元高简荣阳京人犯法临刑一心归命钳鎻不復见处下刀刀折绞之寸断遂卖妻子及自身起五层塔在京县约观释者非但世间杀具名为刀杖众生恶业亦能伤善业身命烦恼六尘三毒等皆名刀箭故地狱即有刀山挂骨劒树伤身锯解层脍狼籍痛楚饿鬼更相斩刺互相残害畜生自有雌雄牙角自相触突又被剉切[利-禾+皮]剥修罗昼夜征战龙王降雨变成刀刃人中前履白刃却怖难诛復有横屍塞外復有[衔-金+缶]刀束市天共修罗战时五情失守皆有刀杖怖畏失命之苦若能称观音若赴形所刀寻断坏若赴战阵立之等力令得安和次明修诸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法身慧命退失堕落失人天道乃至正命登难崩易万劫不復起怖畏心称观世音即蒙救护三毒不伤清升受乐即菩萨力也又声闻厌患生死即时观三界见思剧於刀箭故大经云宁以终身近旃陀罗不能暂时亲近五阴爱诈亲善六拔刀贼趣向正路如为怨逐大论云譬如临阵白刃间结贼未灭害未除如共毒蛇同室居如入被缚将去杀尔时云何安可眠如此怖畏何由得脱应須一心称观世音三业至到机成感彻则能裂生死劵度恩爱河不为烦恼刀杖所害欲主魔王无如之何次明支佛及六度行通別圆变易等五住刀箭伤法身损慧命若能称名即蒙圣应免离通別刀杖脱二死地岂非法身慈力耶復次明刀杖机应徧法界者良由本修別圆观时见诸锋刃伤毀即起慈悲我当救护修善遮恶时於善恶业復起慈悲若观刀杖是因缘生法修三观时復起慈悲行愿填满今住王三昧中无量神力以本事慈悲对果报刀箭修善慈悲救恶业刀箭修三观慈悲救烦恼刀箭刀杖是质碍法属地字门摄菩萨於质碍地门通达明了如华严四十明弥多罗童女於师子奋迅城师子幢王宫中处明净宝藏法堂不可思议庄校此堂一瑠璃柱一金刚壁一摩尼镜诸宝诸铃诸树诸形像诸璎珞中住是一切质碍具内悉见一切如来从初发心行菩萨道乃至成正觉入灭皆於中现无不明了如於净水见月影像此法门名般若普庄严法门善财入此地法门时能得不可说陀罗尼大慈大悲陀罗尼能作佛事陀罗尼於一切法无不具足当知地字门普应一切令得解脱復次圆观观地大质碍之法摄一切十法界三谛宛然明了在地字门中圆起慈悲徧於法界寂而常照无机不应若欲分別说之令易解者以十三昧救果报刀杖以二十四三昧救三毒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空烦恼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出假无知刀杖以二十五三昧救入中无明刀杖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五鬼难四初标处二遭难(满中)三称名(闻其)四蒙应(是诸)。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復加害。


言三千大千国土满中者此假设之词也若言满中復更从何处来知是假言尔问上水火何不假设满大千答鬼有心识相延故满假设为便水火无心假说为难然鬼所以畏者以观音有威有恩故也若非怀恩即是畏威所以闻名尚不能加恶眼岂容兴害心害心恶眼二俱歇也约观解者若果报论鬼难者地狱道亦应有弊恶大力鬼恼诸罪人鬼道中力大者恼於小鬼畜生道鬼亦噉畜生人中可知诸天既领鬼何容为鬼所恼如阿含云有大力鬼忽坐帝释牀帝释大瞋鬼光明转盛帝释发慈心鬼光明即灭寻便离去然天主既为鬼所恼何况四王修罗道耶如是等处鬼难怖畏称观世音即不能加害次明修因者自有恶业名为鬼自有鬼动三毒如阿含云婬亦有鬼鬼入人心使人婬佚无度或鬼使瞋使邪当知鬼亦破善也三毒当体是鬼者如婬破梵行瞋破慈悲贪鬼恼不盗戒嗜鬼恼不饮戒乃至十善诸禅亦如是皆为恶业鬼毀损人天动不动业若能称名即不加害次明烦恼鬼者见心为男鬼爱心为女鬼若论此鬼即得满大千非復假设之言何以故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历三界合有九十八岂不徧满此鬼欲来恼二乘人乃至六度通別圆等行人故大经云惟愿世尊善良呪师当为我等除无明鬼又云愚痴罗刹止住其中岂非烦恼鬼耶若称名诵念观智成就能令见爱尘劳随意所转不能为害次別圆本观慈悲机应者別观菩萨初发心时见诸恶鬼恼乱世间无能救解如讫拏迦罗等恼毗舍离是故菩萨兴起慈悲为作拥护若修诸善为恶所坏亦起慈悲令善成就若观此鬼及以业鬼皆是因缘生法从假入空出假入中皆节节慈悲誓愿於诸烦恼深达实相成王三昧以於誓愿熏法界众生若遭鬼难能徧法界救护以事中慈悲救果报上鬼以修善慈悲救恶业鬼以三观慈悲救爱见无明等鬼悉令诸鬼堪任乘御不能为恶眼视之如华严四十三迦毗卢婆城娑婆陀夜天於日没後见处虗空见其身上有一切星现一毛孔中现所化众生或生天上或得二乘或修菩萨行种种方便皆悉见闻尔时夜天告善财言我於恶众生发大慈心於不善众生发大悲心於声闻缘觉发安立一切智道心我见众生远离正道趣於邪径着诸颠倒虗妄迷惑受众苦恼我见此已无量方便除诸邪惑安立正见故知法身菩萨以夜叉鬼身能作如此安立众生观音菩萨於此鬼神法门岂不通达普应一切令得无害若圆观识种是爱见鬼门一切法趣此识种鬼法门十法界三谛具足无缘慈悲普被一切即是鬼门王三昧力徧应法界若分別说者以十三昧救事鬼以二十四三昧救恶业鬼以二十五三昧救二乘通別圆入空鬼乃至入中道一切一时俱不加害。


△六枷鎻难四初标罪二遭难(杻械)三称名(称观)四蒙应(皆悉)。


设復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杻械枷鏁检繫其身称观世音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言若有罪无罪者或是推检未定或可判入徒流若判未判俱被禁节此明圣心普等本救其囚执不论有罪无罪也杻械等者在手名杻在脚名械在颈名枷连身名鎻此则三木一铁之名也繫名繫碍检是封检繫未必检检必被繫繫而具检忧怖亦深称菩萨名皆悉断坏解脱者鸟死声哀人死言善若能称观音者重关自开铁木断坏又引事证应验传云有葢护山阳人也繫狱应死三日三夜称菩萨名心无间息即眼见观音放光照之鎻脱门开寻光而去行二十里光方息矣约观释者地狱体是囹圄鬼及畜生亦有笼繫修罗亦被五缚然北方及天上自在应无此难降斯已还无免幽厄若能称名皆得断坏次明修因者众生恶业即名枷鎻诸业虽有力不遂不作者若有造业果终不失故云不失法如券若人修习诸善被恶业覆如大山映覆於心使善败坏更增恶业恶业即招果缚无由可解若欲脱此业者因时可救急称观音能令三恶业坏故经云妻子为鎻械钱财为牢狱王法为狱籍遮碍行人不得修道望现在是果报缚望过去是业也次约二乘暨六度通別圆等大槩准上可以意得也华严三十九云善住比丘於虗空中大作佛事若作圆观观空种因缘性相本末究竟等则一切十法界悉趣空门识亦如是起无缘慈悲熏诸众生十法界有机即能一切一时皆得解脱。


△七怨贼难四初标处二遭难三明机四蒙应初文又二初明处二明难(满中) 二遭难四初立主(有一)二有从(将诸)三怀宝(齎持)四涉险(经过) 三明机四初明一人安慰(其中)二劝称名(汝等)三歎德(是菩)四众人俱称(众商) 四蒙应(称其)。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齎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观世音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於众生汝等若称名者於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俱发声言南无观世音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


三千大千者示其处也满中怨贼者明难也满中者亦是假设之辞也国旷贼多圣力能救则显功之至也怨贼则重难之称也贼本求财怨本夺命今怨为贼必财命两图若过去流血名怨现在夺财名贼如此怨贼徧满大千尚能护之轻者岂不能救商者量也即四民之一主者斯人择识贵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主故汉书云通财鬻货曰商此之谓也矣既有其主必有所将之徒故云诸商人也既历险涉远其所齎者必是难得之货故云重宝言险路者或可旷绝幽隘名为险路或值怨贼冲出之处名为险路勿得恐怖者明安慰也次劝称名者设其上策也三所以歎德者奖令定胆而使心晏如也四众人俱称者方知此菩萨决定能施无畏决果依凭俱时称唱机应即得解脱又约事证应验传云释慧达於晋隆安二年於北陇上荷鉏堀药于时羗饿而捕人食之达为羗所得收闭在一栅中择肥者先食於是达急一心称名诵经羗食余人稍尽唯达并一小儿次拟明日于时达竟夜称诵不已犹冀一感向晓羗来欲取忽见一虎从草透出咆哮震吼诸羗散走虎因囓栅作一穴而去达将小儿走叛得免又有裴安起者从虏叛还南至河边不能得过望见追骑在後死至須臾於是称观世音遽见一白狼安起於是逶抱一掷便过南岸即失狼所追骑隔岸歎惋不已约观释者若果报论怨贼者从地狱至第六天皆有鬪诤如阿含云忉利战不如修罗索援至第六天如此怨会称名得脱復次修善之时恶多是怨犹如氷炭若能称名恶退善业成就如闇灭明生次明烦恼为怨贼者一切烦恼是出世法怨也商主是三师羯磨受戒人是商人无作戒是重宝五尘是怨贼或法师是商主徒众是商人理教是重宝两遇魔事是怨贼或心王是商主心数是商人正观之智是重宝觉观为怨贼或般若是商主五度万行是商人法性实相是重宝六蔽是怨贼将兹意历诸教义自在作悉成称名即得解脱也。


△二结口机。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无尽意下即结口机今言观音势力既大加护亦广岂止七难而已当知徧法界皆能得救护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高累之辞也明观音之力出分段之外竪应二土故言重明载沐神应故言高累以是义故故言巍巍如是也。


△二明意机二初正明意机。


若有众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若多愚痴当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此一科约三毒为三章章各有三一明有苦二默念此两即是明机三明离即是明其应三也通称毒者以贪瞋痴侵害行人喻之如毒多於者以多况少也多尚得离少可知矣大论云女人违戒垢谤法余殃不择禽兽不避高墻广壍之难不计名闻德行破家亡国灭族倾宗祸延其身如术婆伽祸延其国如周败褒似净住及禅经明多欲人有欲虫男虫泪出而青白女虫吐血而红赤又言有欲鬼娆动其心令生倒惑大经云若习近贪欲是报熟时此举多欲相也若少欲人虫鬼潜伏无狂醉过是少欲相瞋恚多者令世人不喜见如渴马护水如射师子母遗教云劫功德贼无过瞋恚华严云一念瞋起障百法明门菩萨以瞋乖慈障道事重大集云一念起瞋一切魔鬼得便涅槃云习近瞋恚若例淫恚亦应有鬼如奈女经瞋则蝎虫是名多瞋相与上相违是少瞋相愚痴多者邪画诸见拨无因果谤毀大乘例前亦应有虫鬼三毒过患如此欲离此过至心存念观音即得免离问离烦恼須智慧但念岂得离耶答经称常念即是正念体达烦恼性无所有住贪欲际即是实际绝四句无能无所念性清净也如此正念非是智慧更何处覔智慧此慧不离烦恼其谁能离耶如华严四十二明险难国宝庄严城婆須蜜多女说离欲际法门一切众生随类见我我皆为其女像若见我者得欢喜三昧共我语者得无碍妙音三昧执我手者得诣诸佛刹三昧同我宿者得解脱光明三昧目视我者得寂静三昧见我嚬呻得坏散外道法门阿梨宜我者得摄一切众生三昧阿众鞞我者得诸功德密藏住是离欲法门广作利益此岂非逆顺欲法门导利群品耶又四十一满幢城满足王於正殿行王法其犯法者斩截烧煑劈裂屠脍瞋目诃责苦楚治罪善财生疑王断事已执善财手入其宫中见不可思议境界不可譬喻语善财云我知幻化法门化作众生而苦治之以调一切令见闻者发菩提心此岂非瞋法门如前所引方便命婆罗门五热炙身即是痴法门然此应明別圆两观观三毒慈悲机感准例可解。


△二结意机。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


△三明身机二初求愿二初求男三初立愿。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


问世人无孝绝嗣有子则父母俱欣经中何意独标女人求男耶答女人以无子为苦何者脱或无子则夫之所弃並妇所轻傍人所笑又妇有七失六犹可忍无子最剧七者谓容恶性妬不能事公姑贪食无子拙然无子既苦是故标女人求男也。


△二修行。


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


△三德业。


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德业者士有百行智居其首若但智而无福则位卑而财贫触途壈坎若智与福合则弥相扶显福则财位高升慧则名闻博远故言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二求女二初立愿。


设欲求女。


△二德业。


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然求女文中但有愿与德业不明修行者何也当知行同礼拜故不重论愿德既殊故須各辨女人端正七德之初但端正无相者或早孤少寡相貌不佳今明貌与相相扶弥显其德端正则招宠爱相则招於禄敬故文云众人爱敬宿植德本者菩萨圣力甚大无所不与能使先世有福慧者托生也纵先世不植善缘亦能令其於中阴中修福此义出中阴经。


△二结歎。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


无尽意下结歎也若有礼拜福不唐捐者此则应随高下迹任方圆或有祷而不克者葢机缘障业所隔尔譬彼大明历天而瞽夫不覩又有问云上文令离欲去贪今何云欲求男女皆得随愿莫相戾乎答大士权宜随机摄物先以欲鈎牵後令入佛道斯之谓矣。


△三劝持三初劝持。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言劝持者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辨形质相对止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奉持名号故举持名为劝也。


△二格量四初格量木二问(於汝)三答(无尽)四正格量(佛言)。


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復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於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復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於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格量本者葢举四多而为本也四者一谓受持名号多二谓六十二亿此举福田多三谓尽其形寿此举时节多四谓四事具足此举种子多问答之义如文可解第四正格量者还举四少以格四多而功德正等也四者谓持名福田时节种子四俱少也问何得以少敌多耶答佛眼称量不增不减虽四多重倍而功德正齐如此格量则秋毫无谬復次須知一多之性初不可得以无有二相也当知一则非一多则非多同入如实际实际正等无异一中解无量故说六十二亿无量中解一故说观音展转生非实者则是一无一实一从无量生故多无多实多从一生故其理正均故言不异智者无所畏者照其事理既明不生疑畏故言正等也法华论云毕竟决定知法故法即法性真如法身是故六十二亿佛名与观音名功德无差別也又约观解者二观发中道二观实不等而言等者以中道等故故言为等如乞人等彼难胜如来故言等也。


△三结歎。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一时称名福不可尽如大品云一华散空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即其义也。


△二後问答二初问三初问身。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


此第二问答从无尽意白佛言云何游娑婆下前问何缘得名即佛答众生三业显机为境菩萨法身灵智冥应以境智因缘名观世音此义已竟今问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佛答以普门示现三业显应应众生冥机等十义也初问次答问即为三云何游是问身业。


△二问口。


云何而为众生说法。


云何说是问口业。


△三问意。


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方便之力是问意业此是圣人三业无谋而徧应一切亦名三不失谓三轮不思议化也亦名三不护三不护者此明观音住不思议圆普法门实不作意计校筹量次第经营方施此应既无分別亦无前後任运成就譬如明镜随对即现一时等应故言三业不护也三无失者众生根机不同浅深有异观音虽不作念逗机逗机无失契当前人冥会事理故言不失三轮不思议化者若示现为佛身亦示佛心佛口乃至示执金刚神身亦示金刚心口虽普现色身屈曲利物於法身智慧无所损减净名云善能分別诸法相於第一义而不动然不动而动此乃不思议化故也问意业云何可示答圣意无能测者若欲示之乃至崐虫亦能得知。


△二答三初別答二总答三劝供养初文又八初明圣身。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別答也还答三问应以之言是答其方便之力意业问也何故尔者意地观机见其所宜宜示何身宜说何法随而化之故知应以是答意业也现身是答身业说法是答口业故知具答三问也又但作二答而可兼得於三论其现身不止色阴而已是知必具五阴即兼答意也然口亦依身即兼答口若说法者不止如树木无心欲知智在说巧运四悉檀方便即兼口以答意也二释俱明答三问也然从別答中凡现三十三身十九说法束为十界之身而文中阙二界者或指上妙音品云菩萨身或恐翻宣者脱落或依古本正法华文或云观音即是菩萨身何須更现然菩萨一界或权或实种种应化义不可阙又无地狱界身者或指上品或言苦重不可度或言其形破坏人见惊畏故不现耳今明別释虽无总答中有文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何得言无耶又请观音云或游戏地狱大悲代受苦或言秖代受苦不论说法若依方等婆薮教化即有说法释论云菩萨化地狱多作佛身狱卒见不敢遮以此而推应有地狱界身说法也若尔十法界身则为具足然应由机感教藉缘兴若小机则示三藏佛身说法若大机应以舍那佛身说法是故降神母胎即示两相若顿机所感即见舍那与百千菩萨围绕处胎说法十方众圣皆在胎中至若出胎光明徧满寂灭道场成卢舍那佛转一实谛及无量四谛等法轮譬如日出高山前照即见佛性而得度也故涅槃云雪山有草名曰忍辱牛若食者即得醍醐此之谓也若小机感佛正念托胎出生王宫六年苦行树下坐草成老比丘佛於鹿野苑转生灭四谛法轮拘邻五人初得甘露悟小乘道既非醍醐未名得度故云但离虗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未堪大教如聋如哑於其无益於大教中止有冥薰之力取譬如乳方便说三转乳名酪问应以佛身者此是应佛耶化佛耶答圣人逗物具有二义若一时欻有者名化也应同始终者名应也问何不以真佛为众生说法而以应耶答佛身多种若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人其真佛者据妙觉法身究竟极地毗卢遮那乃名真佛真佛渊远不可说示云何能解如妙音所作文殊不知况下地凡夫为示真身耶如为牛羊弹琴不如作蚊虻之声菩萨身得度者或上地下地三藏通別圆等辅佛不同若佛於实报作佛观音即为实报菩萨形或作方便菩萨形或作同居菩萨形赴利钝两缘也赴利缘者如华严中法慧金刚藏等赴钝缘者如弥勒等若佛转五味法轮法门兴废辅佛菩萨亦节节兴废若权若实广利众生支佛身者此如文殊二万亿劫作支佛化众生现身说法声闻身者或作三藏或作通教声闻或作随五味转声闻内秘外现庄严四枯四荣引导众生次引华严中诸菩萨比丘入法界所见住不思议法门者成此义也次引大经四种观十二因缘观別圆本地慈悲不取不舍今作四种圣人普应一切问佛云何度佛答等觉菩萨作佛身度初地佛何意不得如人亦能度人。


△二明天身。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梵王梵即色天主名为尸弃此云顶髻璎珞明四禅皆有王此言梵者应是初禅顶犹有觉观语法得为千界之主观音修白色三昧不取不舍不取故不随禅生不舍故应为梵王说出欲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帝释者是地居天主具云释迦提桓因陀罗释迦言能提桓只是提婆提婆即是天因陀罗名主能作天主菩萨修难伏三昧不取不舍说种种胜论四句现身以权引实自在天者是欲界顶具云婆舍跋提此云他化自在假他所作以成己乐即是魔王也净名云多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住赤色三昧不取不舍应为魔王令诸魔界即是佛界四句现身以权引实大自在者即色界顶魔醯首罗也楼炭称为阿迦尼吒华严称为色究竟或有人以为第六天而诸经论多称大自在是色界顶释论云过净居天有十住菩萨号大自在为大千界主十住经云大自在天光明胜一切众生涅槃献供大自在天最胜故非第六天明矣释论云摩醯首罗此称大自在骑白牛八臂三眼是诸天将未知此是同名为即指王为将天大将军者如金光明中即以散脂为大将大经云八徤提天中力士释论称魔醯首罗如前又称鸠摩伽此云童子骑孔雀擎鸡持铎捉赤幡又韦纽此称徧闻四臂捉贝持轮骑金翅鸟皆是诸天大将未知此大将军定是何等四句相对毗沙门者此云多闻居須弥北面即护世四王之一。


△三明人身。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小王身者或云天王为大人王为小就人王中四种转轮王自有大小如非四轮者名粟散王自有小大中国名大附庸名小传传相望今言小者小尚为之何况其大此亦有四句何独为福业受报入此同居土具足化他共修功德慈心利物是为王也长者身者应释十长人之德内合法门居士者多积财货居业丰盈以此为名也或曰自有居道居山居财之士耳宰官者宰主也官管也以功勳德业为义如三台以勳业辅相於王者是也又郡邑亦称宰官者此则宽猛相济威德更兴政民牧吏使法条章俾夫上下肃如也婆罗门者此名净行劫初种族即西域四姓之一山野自閒隐逸肥遁葢竺乾仙人之通称耳。


△四明四众。


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比明四众委如前释。


△五明妇女。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


文中不云小王妇女者以王家禁固不得散游化物为难故不作耳若如妙音即云於王後宫变为女像。


△六明童真。


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如华严童子算沙嬉戏也。


△七明八部。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现之而为说法。


如上已列大威德天竟今更举者或可是星宿掌握人间者也龙者是鳞虫之长其类有四种一守天宫殿持令不落今人间屋上或作龙者像之尔二兴云致雨滋益人间三地龙决江开渎四伏藏守转轮王大福人藏也夜叉此云捷疾自有三处谓海岛空中天上传传相持不得食人佛初成道及说法传唱至天即此鬼也乾闼婆此云香阴帝释之乐神居須弥南金刚窟中天欲作乐其心即动什法师云在宝山中住身有异相即上奏乐也阿修罗或有千头二千手或万头二万手或三头六手此云无酒一持不饮或男丑女端在众相山中住或言居海底风轮持水如云彼居其下上文云居在海边有大力口呵日月日月为之失光掌搏須弥須弥为之跛哦具如前释迦楼罗此云金翅翅头金色因以名之此鸟与龙约汝遶須弥令断我搏海见泥我不如则输子为汝给使汝不如则输子与我食噉須弥以天力所持不断则龙输子为金翅所噉紧那罗者天帝丝竹乐神小不如乾闼婆其形似人而头有角亦呼为疑神又名人非人摩睺罗伽者什法师云是地龙肇法师云是大蟒腹行也人非人者非向之紧那罗乃是总结八部各有所将之众耳然此八部皆能变本形在座听法也。


△八明金刚。


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金刚非八部之数以彼手执此宝而护持佛法也或言在欲色天中教化诸天即大权神也经云是吾之兄问上界身可化下下界身云何化上答菩萨所为应以得度乃应之尔。


△二总答。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


此从成就如是功德者是总答也此则结別开总成就如是功德是结別也以种种形游诸国土是总答也游诸国土横则周徧十方竖则贯通三土随机应现何止三十三身托化逐缘岂局在娑婆世界以种种形总明示现身广游诸国土总明所化处广度脱众生总明得益者广言虽略上义极广前故称为总答也善财入法界其文虽广义未必该十法界地人见文广判为圆宗见法华文略判为不真宗若寻此意无不真之义也。


△三劝供养二初劝供二初称美二出意(是故)。


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观世音菩萨是观世音菩萨摩诃萨於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劝供文不无深意佛答前问先总後別末即劝受持而众生仰荷冥益但可持名秉字而已故前开三段始终开合於义相称佛答後问前別後总末劝供养众生既荷显益见色闻声故劝供养此则开合始终相称而总別前後者葢互举尔问後劝供养受旨奉璎珞前劝持名何得无耶答默念持名故不彰文供养事显須脱璎珞又欲成冥显义前是显机更持名默念即成冥机後是冥机復更供养即成显机则合二义具足问亦应更成二应耶答二机既具必知有应故不更说且初劝供养中有二意先称美功德如文次出供养之意意者正由能施众生无畏从德受名又众生於畏得脱为作此名然德既无量名亦应多不可说不可说也。


△二奉旨六初奉命。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观世音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直百千两金而以与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众宝璎珞者以众宝间珠共为严饰也若依璎珞经从初住是铜宝璎珞乃至等觉是摩尼珠璎珞今无尽意位高那忽止直百千两金答此略言百姓万民尔实不啻堪此也若就观解者颈表中道一实之理以众多无着法门庄严实相如璎珞在颈也解者表菩萨为常舍行故一切愿行功德乃至佛智菩提涅槃亦不住不着无依无倚故言解也大集云戒定慧陀罗尼以为璎珞庄严法身也百千是十万此表一地有万功德是则十地成乎十万也法施者正以财通於法名财即是法财即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谛一心一切具足於法平等於财亦等如此施者即是法施。


△二不受。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


不肯受者若约事解以无尽意奉命供养我未奉命那忽輙受亦是事須逊让也观解者不受三昧广大之用故无所受。


△三重奉。


无尽意復白观世音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


重白愍我者或可请上愍下或可地位相齐故相愍或可我为四众故施仁愍四众故受以无所受而受诸受。


△四佛劝。


尔时佛告观世音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


佛劝愍者即是愍一切众生及四众也正以菩萨为物故施为物故受。


△五受施。


即时观世音菩萨愍诸四众及於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


二分者表事理二因奉二佛者表二因趣二果也当知理圆即法佛事圆即报佛二佛表二果也。


△六结德。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於娑婆世界。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次偈颂三初一行双颂二问二初歎德。


世尊妙相具。


四明云此文後重颂什公不译诸师皆谓梵本中有荆溪云此亦未测什公深意续高僧传云偈是闍那掘多所译智者出时此偈未行故无所解荆谿亦於辅行记中引还着於本人之文故知具释理亦无妨近者天竺寺式法师分节其文对於长行二种问答宛如符契今依彼科略消此偈世尊妙相具者诚由万德之所庄严是故歎相即是美德。


△二双问二初含上二问。


我今重问彼。


我今重问彼者此一句含上二问也何则长行先问得名因缘次问三业游化之相今既重颂岂阙後问故知句中问彼两字兼含次问也。


△二別颂初问。


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佛子何因缘名观世音此两句別颂初问文甚显着。


△二双颂二答二初经家叙。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此二句是经家缉缀之语合当直说今为偈者或集经者乘便颂之或是掘多以偈翻之贯散无在。


△二正颂佛答二初加颂总歎愿行。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弘誓深如海历劫不思议侍多千亿佛发大清净愿。


汝听二字敕令审谛观音行者即一心三智观彼类音令无量苦一时解脱即是已成利他也善应者不动真心垂形三土方名善应也诸方者处处现往故曰诸方此二句总歎所克真应二身次则总论能成行愿初明始心四弘愿广後示行行经劫难量以誓深故长时不退以时长故值佛唯多随佛作为方名侍佛修诸佛行也一一佛所皆发净愿後心別愿也若不尔者安得真智徧拔众苦安能应身普度一切。


△二別颂二答二初颂总答观音得名二初颂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此一行颂总答也举要言之故云略说闻名故称口业机也见身故礼身业机也心念正当意业机也上明冥应今云见身二应具也亦可见於妙智之身不亏冥应长行总答机但称名而別答中机具三业至今重颂总中三业別但心念绮文互现颂之巧也。


△二颂別答二初別颂七难十二初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此一行颂第一火难也大槩如前疏释下去诸难皆可例知问上长行中求离三毒常念观音疏云常念乃是正念体达烦恼即是实际无能无所今偈那云念彼观音彼此既分岂忘能所答圆妙之教不可情求文似相违义归一揆即於无差而说差故岂有差別异无差耶今文言彼义当两向若就佛说则以观音为彼即是师弟而分彼此若就众生说则以众生为彼此乃感应而分彼此当知师弟感应妙教诠之皆是法界一一圆融也众生乃感心中彼佛诸佛还应心内彼生此教行人或遭苦难念彼观音岂谓能念异所念耶以知皆是法界故也达彼观音即念而具既知即念有何能所故彼此虽分能所俱绝是故偈文虽云念彼与上正念全不相违问求脱苦难心念观音一切机缘俱能感圣今释念彼何但约圆岂果报等机全不能感答王三昧力救一一难皆论十番始离恶报终入寂光十界众机谁不蒙益疏释前答此义备彰颂开七难而为十二各合具明十番感应但以部意正在醍醐是故长行佛示意机唯令常念常念必須绝於破立今闻重颂念彼观音必合疑云前令绝所今教念彼岂不相违故須约圆释此伏难彼此即念能所岂存学者应知观音应物虽无所遗今宗示人唯在妙观是故前疏释乎意机全废余途一向圆解至今重颂念彼观音岂可异前自从浅解违大师意劝今学人若说若行勿离圆观一苦一乐常念观音既成妙机何爽圆应。


△二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此三行初一行颂水难又引事证昔有沙门慧庆欲渡江之庐山适乘小船于时暴风忽起船在波心状若骞腾殆欲沈覆庆则极诚称念观音冀垂怜愍斯須人见慧庆迎飈截流似有数人牵挽其船径到旁岸彼船余人俱时获济此等感验欲见其缘广出古德传记其类颇多举一例诸不能繁引然菩萨不思议之应譬若虗谷明镜呼之必响对之即鑑决无疑矣。


△三加颂堕須弥峰。


或在須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虗空住。


次一行加颂堕須弥峰。


△四加颂堕金刚山。


或被恶人逐堕落金刚山念彼观音力不能损一毛。


後一行加颂堕金刚山上文中加颂堕須弥峰与金刚山之二行与下文呪咀毒药等颂者葢举艰危至酷之处欲彰菩萨威神力大感应功深能提难提能救难救举重况轻以难显易之意也何者至若須弥金刚此是崇高危嶮难侔之处设或有人於此堕落若念观音尚蒙嘉应令彼依空一毛不损况其他乎然凡情可料圣意难知宜以意通文无以文害意则下文呪药还着本人自无疑矣不可妄恣臆断僭改经文亦不可云圣人慈悲岂应救一杀一。


△五超颂怨贼难。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三行初一行超颂怨贼难又引事证秦尚书徐义为贼兵所得埋其双足编髮于树拟加极楚而後戮之至夜徐义默念观音雨泪哀告奋动身手足髮俱解潜然逃遁隐丛草中追骑云飞火炬星陈竟无见者。


△六追颂刀杖难。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次一行颂刀杖难又吴国有陆晖者缘事禁狱将赴极刑分甘必死至心犹想平时家中所供观音必能相济日夕瞻望续就法时刀三斫三折用是闻于朝遂愍而赦之於後一日偶见圣像项有三痕悲号感歎谢过罔极。


△七追颂幽执难。


或囚禁枷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後一行颂幽执难晋有窦传者因事枷鎻禁锢在狱尅日拟杀彼则极诚称念观音顷刻不忘忽於一夜觉所被枷鎻如人击遽然分解从是逃去因获免难事见应验传。


△八加颂呪咀难。


呪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於本人。


此一行加颂呪咀难也还着本人者凡呪毒药乃用鬼法欲害於人前人邪念方受其害若能正念还着本人所言还着本人者此欲彰菩萨难能之功感验之力也且世之君子尚能恻隐利将兼人冤亲一贯彼我双亡岂有出世圣人具无缘慈不谋而应仁育法界子视羣生何其救杀不均而反蠹物贤者宜以理裁无专事断自误误人深不可也如譬喻经中有清信士初持五戒从时衰老多有废忘尔时山中有渴梵志後其乞饮田家事忙不暇看之遂恨而去然彼梵志能起尸使鬼召得杀鬼勅曰彼辱於我可往杀之尔时山中有罗汉知之往诣田家语言汝於今夜可早然灯勤三自归口诵守口身莫犯偈慈念众生方得安隐主人如教通晓念佛诵戒其鬼至晓求其微尤无能得害然鬼神之法人令其杀即便欲杀但彼有不可杀之德法当却杀其使鬼者是故其鬼乃恚欲害梵志罗汉知而蔽之令鬼不见田家悟道梵志得活辅行引此云正是观音经中还着於本人之文也。


△九追颂罗刹难。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此四行初一行追颂罗利难次一行加颂恶兽难三一行加颂蛇蝎难四一行加颂雷雨难足前七难而为十二皆須具约报业烦恼六道四教一一释之若论所表不出六种至若須弥金刚亦是地种雷雨属水蛇兽哭咀同是有情皆表识种菩萨因中於此六种修別圆观今住六种如实之际故徧法界救诸苦难皆令得住六种本际斯是观音证恶法性於恶自在方能任运徧赴诸难以要言之一切依正皆是菩萨妙色妙心一切众生於圣色心而自为难求救三业亦即观音是故机成即应当以此义念念观之何患不同观音利物。


△十加颂恶兽难。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疾走无边方。


恶兽围者如释昙无竭平居常读诵普门品称菩萨号於後一日偶行僻道忽逢羣象其性狂暴殆欲逼触竭念观音遽有师子从林跃出群象惊怖俱时迸走因获免难。


△十一加颂蛇蝎难。


蚖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念彼观音力寻声自回去。


蚖蛇蝮蝎一切有毒能螫人者临当被害若念观音无不免也举一例诸当准知矣。


△十二加颂雷雨难。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二总颂三毒二求。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玅智力能救世间苦。


此一行总颂三毒二求也一切众生多於界内贪瞋邪见及以界外三毒之惑外则无於报德男女内则乏於定慧男女致招二种生死困厄是故名为无量苦逼若能正助为机即感真身妙智之力救於二种世间之苦疏解长行三毒二求义该一切对今重颂更无所遗。


△二颂次答普门示现二初颂示现二初超颂总答。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十方诸国土无刹不现身。


此一行超颂总答也然上长行先別後总以总结別今颂先总後別开总出別前後互显矣所以长行总答云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今颂却论能应之由由神通力及智方便若非千如全体之用不名具足神通力也通虽性具復由广修妙智方便照性发通故得普门示现自在十方无外三土非他不离一心徧应诸刹。


△二追颂別答三初颂身业普应。


种种诸恶趣地狱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渐悉令灭。


种种下追颂別答上长行中別列诸身身皆三业今颂別示三业业皆徧周重颂之巧也此一行是则颂身业普应文中合明十界今但示三途以下况上也又种种恶趣通指九界九界望佛皆名为恶次別举三途极恶故也九界二死皆有四相渐令除灭归於常寂。


△二颂意业普观二初明本观慈悲。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二行者初一行明本观慈悲也此一行中有五观字皆去声呼具明三观及以慈悲真观空也清净观假也假从空得无见思染故名清净又空唯自净假令他净故名清净又不思议假三观具足离三惑染故名清净广大智慧中也双遮双照无偏无待即平等大慧也此之三观或次第修或不次修无不皆以慈悲合运而其慈悲皆称观者其意有二一者慈悲是观如四无量心名四种禅禅即观也观音乃以无缘慈悲观察众生名慈悲观二者慈悲之法必用三观良以三观能成众行用三观拔苦故名悲观用三观与乐故名慈观故上文云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岂非悲心用於三观虽有二解体是一也当知菩萨从初至于邻极三观慈悲未始离念故令众生常愿修此常仰兹观疏解长行冥显二应因中合有本观慈悲後译重颂果有其文信智者言冥符佛意。


△二明智光徧照。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闇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无垢净光下一行此明智光徧照三观慈悲因中立誓也智光徧照果上益物鉴机也无垢净光则照穷正性察其本末若其不破三惑诸闇二死风火何能普益二世间之机然火灾至初禅喻同居生死风灾至三禅喻实报生死水灾至二禅喻方便生死举二不言水者中可例知。


△三颂口业普说二初颂二轮为化本。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


此一行颂口业普说为二初两句颂二轮为化本应知说虽在口必假身意为授法本初句者为法现形本期救苦故说法身名为悲体此身先用戒德惊人如天震雷物无肃不次句者菩萨以慈为心无缘而被名之为妙物无不覆譬若大云二轮既施然可授法。


△二正颂口轮说法。


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焰。


澍甘露法雨者此颂口轮说法也甘露者智者云诸天不死之神药也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匪无生焉能不死矣然本性常法非说那知於慈云中澍大法雨众生受者三惑焰灭以兹三普为入道门故当別颂普门义也。


△二加颂显机。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此一行加颂显机也然长行显应以被冥机疏以施璎彰显机义今逢重颂有显机文益见天台冥契圣旨事系讼庭身临战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此时合会一心致感众难皆祛如前疏释七难通於三障即诤讼等义该诸有及以三乘思之可见众怨退散者又引事证昔有沙门道汪在梁州道中遭兵贼所围欲劫衣资汪与弟子数人同心竭志共念观音俄顷忽觉黑云四垂覆蔽道汪及诸弟子羣贼自见云雾之中有一神人被金鎻甲横操大戟身长数丈徐行云端如履平地羣贼畏惮悉皆迸走汪与其徒遂免斯难。


△三双颂二劝二初颂劝受持二初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須常念。


此二行颂劝受持有二初一行明境智深妙以劝常念初三句有五音字皆是众生称唱言音以由菩萨妙智观故皆成妙境三智照故音成三境双遮空有即成妙音双照空有即成世音世即二世间也不別而別此二音字中智境也梵是四等慈悲喜舍四观照之即成俗谛故名梵音称俗照机若熟若脱时节不差名海潮音此二音字假智境也毕竟空智出九界情照众生音超二世相是故名为胜世间音此一音字空智境也言虽次第观在一心智外无音音外无智境智冥一思虑顿忘是故須常念者即正劝持念也此之类音虽是众生口业所发以大圣三智照成三谛即是三身故劝行者念此三身言常念者如疏解云即是正念非破非立无能无所三谛俱照三观俱亡不次不偏名常名正若其然者名为妙机。


△二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於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念念勿生疑者此明感应难测以劝勿疑上文先举境智次劝常念今先劝勿疑次陈感应葢左右互显耳言念念者相续繫念也念即观音深妙智境虽达常住未免迁流即於迁流照常境智是则念念不离观音也如南岳示众偈云实心繫实境实缘次第生实实迭相注自然入实理言实缘者刹那念也次第而起一一皆是实观之缘如是繫念唯慎生疑疑兕若生理境斯障故明圣德以劝息疑纵久修不成求之未应須知净圣冥资不虗於二死中如父如母可依可怙念念持护感应必彰然疑有三所谓疑人疑法疑自今但举人其二可息劝令常念復诫生疑疑去念成劝持意足。


△二颂劝供养。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此颂劝供养先举功德方劝顶礼初句总示一切功德次二句別彰慈眼及以福聚慈为善本福收万行结示普门劝修供养礼既属身身必具口非意不行顶礼已成三业供养。


△二歎闻品功德二初持地歎功德。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众生闻是观世音菩萨品自在之业普门示现神通力者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持地者宝云经云菩萨有十法名持地三昧如世间地一广大二众生依三无好恶四受大雨五生草木六种子所依七出生众宝八生众药九风不能动十师子吼亦不能惊菩萨亦尔妙乐引此云经一一合今谓以八教判方应今经闻是观音者是闻上冥益一段问答也普门品者是闻显益一段问答也自在业者若凡夫之业为爱所润有漏因缘不得自在观音为调伏十法界示此三业慈悲力润随感受生不为烦恼之所惑累故言自在业也亦復为中道第一义谛所摄於二谛中而得自在即是普门示现神通力矣闻者能得观行真似微妙功德故云不少也。


△二闻品获益。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皆发无等等者二乘虽出三界犹有上法非是无等佛是极地故言无等以发求佛心故言无等等等者等於佛也又约心心中具足八万四千法门若发实相心即是等於八万四千法门亦是八万四千波罗蜜亦是八万四千尘劳门为如来种故经云发心毕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难今发初心等於後心初心难发故言是无等等於後心名无等等此即四悉檀意明发心也然发心凡有三一名字发即五品弟子二相似发即是六根清净三分真发即初住已上此发心是真发心也。


△四陀罗尼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明总持陀罗尼者翻总持总持令恶不起总持令善不失又翻能遮能持能持善遮恶故众经开遮不同或专用治病如那达居士或专护法如今文或用灭罪如方等或通用治病灭罪护经如请观音或大明呪无上明呪无等等明呪则非治病非灭罪非护经也若通方者亦应兼之若別论者幸須依经勿乖教诸师或说呪是鬼神主名称其王名则部落敬主不敢为非故能降伏一切魍魉或云呪者如军中之密号唱号相应无所呵问若不相应即执治罪若不顺呪者头破七分若顺呪者则无过失或云呪者密默治恶恶自休息譬如微贱从此国逃彼国诈称王子彼国以公主妻之多瞋难事有一明人从其国来主往说之其人语主彼瞋时当说偈云偈云无亲诣他国欺诳一切人麤食是常事何劳復作瞋说是偈时默然瞋歇後不復瞋主及余人但闻斯偈皆不知意呪亦如是密默遮恶余无知者或云呪者是诸佛密语如王索先陀婆一切群下无有能识唯有智臣乃能知之呪亦如是秖是一法徧有诸力病愈罪除善生道合为此义故皆存本音译人不翻意在此也然恶世弘经喜多恼难以呪护之使道流通也先陀婆者事见大经彼云盐水器马一名四实智臣善知洗时奉水食时奉盐饮时奉器游时奉马王皆预云先陀婆来喻意可见世有天机高妙领在言前号先陀客者此是谓矣。


△二释经文四初问持经功德。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受持法华经者若读诵通利若书写经卷得几所福。


此是药王菩萨问佛持经功德言几所者即是几许也。


△二答功德甚多四初立格量本。


佛告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供养八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


此答中有四意一佛告药王止恒河等者即格量本也次於汝意云何止宁为多不者即问也三甚多世尊者即答也四佛言止功德甚多者即格出功德。


△二举问多不。


於汝意云何其所得福宁为多不。


△三实答甚多。


甚多世尊。


△四格出功德。


佛言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是经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解义如说修行功德甚多。


△三请以呪守护五初药王四初请。


尔时药王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与说法者陀罗尼呪以守护之。


此四文意且初请者即谘白恳告之意葢求如来印可也初尔时药王白佛止以守护之是初意也次正说呪即次意也三世尊是陀罗尼止则为侵毀是诸佛已是歎意也四时释迦止多所饶益即佛印可也。


△二说。


即说呪曰。


安尔(一)曼尔(二)摩祢(三)摩摩祢(四)旨隶(五)遮梨第(六)賖(诗遮切)咩(莫者切)(七)賖履多玮(八)羶(尸连切)帝(九)目帝(十)目多履(十一)娑履(十二)阿玮娑履(十三)桑履(十四)娑履(十五)叉裔(十六)阿叉裔(十七)阿耆腻(十八)羶帝(十九)賖履(二十)陀罗尼(二十一)阿卢伽婆沙(苏柰切)簱蔗毗叉腻(二十二)祢毗剃(二十三)阿便哆逻祢履剃(二十四)阿亶(多罕切)哆波隶输地(二十五)瓯究隶(二十六)牟究隶(二十七)阿罗隶(二十八)波罗隶(二十九)首迦差(初几切)(三十)阿三磨三履(三十一)佛陀毗吉利袠(音侄)帝(三十二)达磨波利差(猜离切)帝(三十三)僧伽涅瞿沙祢(三十四)婆舍婆舍输地(三十五)曼哆逻(三十六)曼哆逻叉夜多(三十七)邮(音尤)楼哆(三十八)邮楼哆憍舍略(来加切)(三十九)恶义逻(四十)恶叉治多治(四十一)阿婆卢(四十二)阿摩若(荏蔗反)那多夜(四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罗尼神呪六十二亿恒河沙等诸佛所说若有侵毀此法师者则为侵毀是诸佛已。


△四印。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菩萨言善哉善哉药王汝愍念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於诸众生多所饶益。


△二勇施三初请。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说陀罗尼若此法师得是陀罗尼若夜叉若罗刹若富单那若吉蔗若鸠槃荼若饿鬼等伺求其短无能得便。


此文三意一尔时勇施止无能得便是初请也次正说呪即次意也三世尊止则为侵毀是诸佛已即歎意也夜叉者翻捷疾鬼罗刹翻食人鬼此二部是北方多闻天王之大将也富单那是热病鬼或云臭饿鬼吉蔗是起屍鬼鸠槃荼已如上释若饿鬼者不出三品九类所谓得失得弃大瘿臭毛势力等至若势力鬼者以其过去生中罪福不精善恶杂糅所以感报亦殊因是天与灾祥之职人兴祸福之心或居杰阁茂林或寄荒亭古庙依草附木作祟兴妖恒起妄心觊人邪祀如是徒党欲恼法师神呪威加初不得便上下诸文准此可知。


△二说。


即於佛前而说呪曰。


座(誓螺切)隶(一)摩诃痤隶(二)郁枳(音诋)(三)目枳(四)阿隶(五)阿罗婆第(六)涅隶第(七)涅隶多婆第(八)伊致(猪履切)抳(女纸切)(九)韦致抳(十)旨致抳(十一)涅隶墀抳(十二)涅梨墀婆底(十三)


△三歎。


世尊是陀罗尼神呪恒河沙等诸佛所说亦皆随喜若有侵毀此法师者则为侵毀是诸佛已。


三毗沙门三初请。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白佛言世尊我亦为愍念众生拥护此法师故说是陀罗尼。


此亦三意一毗沙门止说是陀罗尼初请也次正说呪即次意也三世尊以是神呪止无诸衰患即歎意也毗沙门此云多闻或云种种闻即四王之一居須弥北面领二鬼谓夜叉罗刹也常敕诸鬼不令恼人故称护世。


△二说。


即说呪曰。


阿梨(一)那梨(二)[少/兔]那梨(三)阿那卢(四)那履(五)拘那履(六)


△三歎。


世尊以是神呪拥护法师我亦自当拥护持是经者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令百由旬内者由旬自有三品上八十里中六十下四十如世之驿程也今以四十里为约是则令彼四千里内无诸衰患恶魔不祥近持经者此葢是神呪冥熏之功仍托多闻护持之力。


△四持国三初请。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与千万亿那由他乾闼婆众恭敬围绕前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我亦以陀罗尼神呪拥护持法华经者。


此亦三意一尔时持国天王止持法华经者初请也正说呪即次意也三世尊是陀罗尼止则为侵毀是诸佛已者即歎意也梵云提头赖吒此翻持国亦曰安民谓护持世界安乐人民与夫护世其义同也居須弥东面黄金山领二鬼一富单那二乾闼婆那由他者此云百万亿梵土之数名也既云千万亿是知其数甚夥。


△二说。


即说呪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瞿利(三)乾(音虔)陀利(四)旃陀利(五)摩蹬(音邓)耆(六)常求利(七)浮楼莎抳(八)頞(音遏)底(九)


△三歎。


世尊是陀罗尼神呪四十二亿诸佛所说若有毀侵此法师者则为毀侵是诸佛已。


△五十女五初列名。


尔时有罗刹女等一名蓝婆二名毗蓝婆三名曲齿四名华齿五名黑齿六名多髮七名无厌足八名持璎珞九名皐帝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是十罗刹女与鬼子母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


此文有五意始一名蓝婆止并其子及眷属俱诣佛所是初列名也次同声白佛言止说呪文尽请说也三宁上我头上止偈尽歎也四诸罗刹女止消众毒药誓护也五佛告诸女去尽文是如来印可而赞歎也罗刹女者是食人鬼如向已辨若具足应云罗刹婆又云囉叉婆若罗刹女则名罗叉欺乃恶鬼之通名也此翻可畏或云暴恶然此鬼类多是女鬼以其感报恒噉血肉及人精气草木英华食子既尽復食其夫秽恶业报有如此者然於其间不无权实有大力者蒙佛付嘱居常拥护如来教法孔雀明王云有大卑舍支女名曰一髻是大罗刹妇居大海岸闻血气香於一日夜行八万踰缮那於菩萨处胎时初生时及生已此罗刹妇常为卫护此其证也今文十女之名不出二意谓从体用而得之也前之三双从颜貌体质而建名此如蓝婆黑齿多髮曲齿是也次四者从运用掌职而立号何者七者名无厌足谓噉食血肉恒起贪婪无有满足也九名皐帝者此是彼类之上首能以势力君於诸鬼故下文如来印可付嘱云皐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是以得知皐帝是能王所以如来独称其上首信不疑矣然指皐帝则等於余九及眷属者以此十女各有所将之众也八名持璎珞十名夺一切众生精气者此从用得名於意可见。


△二请说。


同声白佛言世尊我等亦欲拥护读诵受持法华经者除其衰患若有伺求法师短者令不得便。


即於佛前而说呪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伊提履(三)阿提履(四)伊提履(五)泥履(六)泥履(七)泥履(八)泥履(九)泥履(十)楼醯(呼鸡切)(十一)楼醯(十二)楼醯(十三)楼醯(十四)多醯(十六)多醯(十七)兜醯(十八)[少/兔]醯(十九)


△三歎。


宁上我头上莫恼於法师若夜叉若罗刹若饿鬼若富单那若吉蔗若毗陀罗若犍駄若乌摩勒伽若阿跋摩罗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若热病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至七日若常热病若男形若女形若童男形若童女形乃至梦中亦復莫恼即於佛前而说偈言。


毗陀罗者是赤色鬼犍驮或云犍陀罗是黄色鬼乌摩勒伽黑色鬼阿跋摩罗是青色鬼若夜叉吉蔗若人吉蔗是起屍鬼如向已明今加夜叉及人者以人及夜叉趣中俱有此鬼所以云也如此等鬼或变男形而奇或化女质而美托入梦乡增人邪念故世有染病或梦鬼交即其事也今则彼自发愿加以如来敕付殷勤誓当卫护不敢为非益显圆顿上乘力用难思也。


若不顺我呪恼乱说法者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如杀父母罪亦如厌油殃斗秤欺诳人调达破僧罪犯此法师者当获如是殃。


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者天台云阿梨树者其枝堕地破为七片此谓自然而破也不空三藏译孔雀云头破作七分犹如兰香蕱復斥旧译为非谓西国元无此树然罗什岂可迷此读者各徇现文无以彼此相惑斯皆事相於理何咎如杀父母及破僧者逆罪之三也压油殃者凡外国造油必擣麻俾生虫然後合杂而压之规多汁而益肥其罪尤甚斗秤欺诳者谓入用大斗出使小升於秤亦然而诈伪欺人其罪不浅调达者或云提婆达多此云天授或云天热天热者以其生时人天心热也报恩经云提婆达多无量劫来常欲害佛至佛成道则出佛身血破和合僧即其事也。


△四誓护。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白佛言世尊我等亦当身自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令得安隐离诸衰患消众毒药。


△五印可。


佛告诸罗刹女善哉善哉汝等但能拥护受持法华名者福不可量何况拥护具足受持供养经卷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幡葢伎乐然种种灯苏灯油灯诸香油灯苏摩那华油灯瞻卜华油灯婆师迦华油灯优鉢罗华油灯如是等百千种供养者臯帝汝等及眷属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四闻品得益。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五妙庄严王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明外护誓愿然妙庄严王本事因缘出于他经昔佛末法有四比丘於法华经极生殷重虽卷舒秘教甘露未沾日夜翘诚晷刻无忘歎云苟非其人地非其处世间纷愀静散相乖直尔求閒尚須厌弃况崇道乎於是结契山林志欣佛慧幽居日积衣粮单罄有待多烦无时不乏一餐喀喀废万里之行十旬九饭屈云霄之志可得言哉其一人云吾等四穷尚不存身法将安寄君三人者但以命奉道莫虑朝中我一人者舍此身力誓给所須於是振锡门闾以求供继自春至冬周而復始如仆奉大家甘苦无喜愠三人得展其诚功圆事办一世之益当无量生其一人者数涉人间屡逢声色坯器未火难可护持遇逢王出车马骈阗旌旗噏赫生心动念爱彼光荣功德熏修随业受报人间天上常得为王福虽不赀亦有限也三人得道会而议云我免笼樊功由此王其躭果报增长有为从此死已不復为王方沈火坑良难可救幸其未苦正可开化其一人云此王着欲而復邪见若非爱钩无由可拔一人可为端正妇二作聦明儿儿妇之言必当从顺如宜设化果获改邪妇者妙音菩萨是昔二子者今药王药上二菩萨是昔时王者今华德菩萨是所以白毫东召陞紫台而西引神呪护经使流通而大益说四圣之前缘故名妙庄严王本事品又妙庄严者妙法功德庄严诸根也此王往日於妙法有缘道熏时熟诸根应净生虽未获其理必臻灵瑞感通喜名早立例如善吉虽未无诤已号空生故下文云得清净功德庄严三昧以是义故名妙庄严前品说呪护今文说人护人护尚尔呪护弥良普劝流通也。


△二释经文六初明事本二双标能所三能化方便四所化得益五结会古今六闻品悟道今初。


尔时佛告诸大众乃往古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有佛名云雷音宿王华智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此科明其事本如文可解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阿罗诃秦言应供三藐三佛陀秦言正徧知即如来十号之三也向上已释。


△二双标能所。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其王夫人名曰净德有二子一名净藏二名净眼是二子有大神力福德智慧久修菩萨所行之道所谓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方便波罗蜜慈悲喜舍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悉明了通达又得菩萨净三昧日星宿三昧净光三昧净色三昧净照明三昧长庄严三昧大威德藏三昧於此三昧亦悉通达。


此段科为标能所者一人是所化三人是能化俱出其名別显二子福慧六度四弘余经指此为十波罗蜜横法门也三十七助道竖法门也余经为正道行行为助道今经指十度为正呼此是助道也则禅度中具有三昧道品中节节有三昧更标七三昧者广显法门耳三十七品助道法者略则戒定慧之三学广则三十七品助道法言三十七者初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色蕴)二观受是苦(受蕴)三观心无常(识蕴)四观法无我(想行蕴此五法诸经云五阴)次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已生恶令灭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三四如意足(欲念进慧)四五根(信进念定慧)五五力(同五根名)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精进正定正业正念正命)已上七科总有三十七门故称品也以其皆可资助进趣悟入正道故云品也。


△三能化方便三初时至。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及愍念众生故说是法华经。


时至者彼佛出世常宣正法於王缘弱则非其时若说法华则其时矣故云引导等也。


△二论议四初子白母时至。


时净藏净眼二子到其母所合十指爪掌白言愿母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我等亦当待从亲近供养礼拜所以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众中说法华经宜应听受。


此一科有四意一时净藏净眼二子止宜应听受是二子白母之时也。


△二母让令其化父。


母告子言汝父信受外道深着婆罗门法汝等应往白父与共俱去。


次母告子言止与共俱去是母令二子化父也。


△三子怨生邪见家。


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白母我等是法王子而生此邪见家。


三净藏净眼合十指爪掌止而生此邪见是怨诉不合生邪见家也。


△四母责令忧念父。


母告子言汝等当忧念汝父为现神变若得见者心必清净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四母告子言止或听我等至佛所是母责二子令忧念其父也。


△三现化。


於是二子念其父故踊在虗空高七多罗树现种种神变於虗空中行住坐卧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或现大身满虗空中而復现小小復现大於空中灭忽然在地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现如是等种种神变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现化应十八变即是彼之二子现於十八神变而化其父十八神变者一右脇出水二左脇出火三左出水四右出火又於身之上下各出水火为四并前为八种九履水如地十履地如水十一从空中没而復在地十二又从地没而现空中又於空中行住坐卧而为四种并前成一十六也十七或现於大身满虗空中十八大復现小是则名为十八神变父王覩二子神异所以心净信解弃邪归正。


△四所化得益十初信子伏师。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得未曾有合掌向子言汝等师为是谁谁之弟子二子白言大王彼云雷音宿王华智佛今在七宝菩提树下法座上坐於一切世间天人众中广说法华经是我等师我是弟子父语子言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


时父下即所化得益有十意今先释其四一时父见子神力如是止我今亦欲见汝等师可共俱往初信子而伏其师也於是父王自覩邪变或一或二狭而具陋见子所作歎未曾有即信其子而伏其师问师是谁我亦愿见。


△二父已信白母。


於是二子从空中下到其母所合掌白母父王今已信解堪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等为父已作佛事愿母见听於彼佛所出家修道尔时二子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作沙门诸佛甚难值我等随佛学如优昙鉢华值佛復难是脱诸难亦难愿听我出家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於是二子从空中止母即告言听汝出家佛难值故次是父已信也此父已信宫中八万四千又熟白母称庆愿放出家母亦听之矣。


△三重催父母。


於是二子白父母言善哉父母愿时往诣云雷音宿王华智佛所亲觐供养所以者何佛难得值如优昙鉢罗华又如一眼之龟值浮木孔而我等宿福深厚生值佛法是故父母当听我等令得出家所以者何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三於是二子白父母言止诸佛难值时亦难遇即是重催父母也疏云今正其时佛难值故即是催逼之意如优昙鉢罗华者梵语也此云灵瑞或云瑞应以此华三千年一放放则金轮王出是皆取其难值之意一眼之龟值浮木者阿含云佛告诸比丘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无量劫百年一出其头海中有一浮木秪有一孔漂流海内逐浪东西盲龟一出拟值此孔穿头向中其木西浮龟或东出围绕亦尔虽復差违尚或相值凡夫漂流五趣之海復得人身难甚於此庄严论云有一小儿闻佛说此人身难得如彼盲龟值浮木孔小儿嬉戏穴版为孔置池水中以头试出虽百千帀竟不能值以是而知值之实不易矣。


△四化功已着。


彼时妙庄严王後宫八万四千人皆悉堪任受持是法华经净眼菩萨於法华三昧久已通达净藏菩萨已於无量百千万亿劫通达离诸恶趣三昧欲令一切众生离诸恶趣故其王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二子如是以方便力善化其父令心信解好乐佛法。


四彼时妙庄严王後宫八万止令心信解好乐佛法者是化功已着法华三昧者摄一切法归一实相已如向说离恶趣者一往以三途为恶趣具论则二十五有皆乖真起妄悉是恶趣今皆离之即二十五三昧破二十五有也。


△五俱诣佛所五初正俱诣佛所二闻法(尔时)三供养(尔时)四见瑞(於虗)五欢喜(尔时)。


於是妙庄严王与群臣眷属俱净德夫人与後宫彩女眷属俱其王二子与四万二千人俱一时共诣佛所到已头面礼足绕佛三帀却住一面尔时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王大欢悦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解颈真珠璎珞价直百千以散佛上於虗空中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牀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放大光明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佛身希有端严殊特成就第一微妙之色。


此一科有五意一妙庄严王止却住一面正俱诣佛所次尔时彼佛为王说法止王大欢悦此闻法也三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止以散佛上者即供养也四於虗空中止放大光明此见瑞也五尔时妙庄严王作是念止微妙之色此欢喜也此欢喜葢有二欢喜何则如前闻法中既云王大欢悦岂非欢喜耶以理推之应於闻法见瑞两科中各分二意方符文旨各分二者於闻法中初闻法次欢喜见瑞准知。


△六佛与授记。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四众言汝等见是妙庄严王於我前合掌立不此王於我法中作比丘精勤修习助佛道法当得作佛号娑罗树王国名大光劫名大高王其娑罗树王佛有无量菩萨众及无量声闻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此一段科疏但谓佛与授记今私节之有五初时云雷音止於我前合掌立不者即召众指证也次此王於我法止作佛号娑罗树王者明修因感果也次国名大光止大高王者记劫国名号也三其娑罗树王止无量声闻者示其弟子之数也四其国平正者显土净之相也五功德如是者总结也问声闻既无量何名净土耶答此例如安乐世界但不躭空住寂设有何妨况经中有其国平正之言则净土显矣若其秽土则丘陆坑坎高下不平。


△七出家修行。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王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於佛法中出家修道王出家已於八万四千岁常勤精进修行玅法华经过是已後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即升虗空高七多罗树。


此一科今亦私作四意节之一其王以国付弟者明弃荣奉道次与夫人二子止出家修道者正明出家修道三王出家已止法华经者显修行经时四过是已後止七多罗树葢指由因克果也。


△八称歎二子。


而白佛言世尊此我二子已作佛事以神通变化转我邪心令得安住於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者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此亦私作三意节之初白佛言止转我邪心者自述舍邪向正也次令得安住止得见世尊者自陈心有所诣也三此二子止来生我家正称歎二子。


△九佛述行高。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告妙庄严王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若善男子善女人种善根故世世得善知识其善知识能作佛事示教利喜令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王当知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谓化导令得见佛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大王汝见此二子不此二子已曾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诸佛亲近恭敬於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此亦私作二意节之一尔时云雷音止三菩提心者佛歎知识功能也次大王汝见二子止令住正见者佛述二子本地行高也初文自为三一佛告妙庄严王止如汝所言者如来印可也次若善男子止得善知识者明感应因缘也三其善知识止三菩提心者正歎知识功能也次文为三大王汝见此二子不者此是如来徵问作叙述之由也次此二子已曾供养止授持法华经者明本地行因广愽也三愍念邪见令住正见者明导邪迷使其从本垂迹也佛赞善知识大有义能作佛事此外护善知识也示教利喜者此则教授善知识也所谓化导令得见佛者此则同行善知识也令入菩提此则实相善知识也杂阿含云善知识者若贞良妻即外护义又善知识者如宗亲财即同行义又云善知识如商主导即教授义又云善知识如子卧父怀即实际义。


△十歎佛自誓。


妙庄严王即从虗空中下而白佛言世尊如来甚希有以功德智慧故顶上肉髻光明显照其眼长广而绀青色眉间毫相白如珂月齿白齐密常有光明唇色赤好如频婆果尔时妙庄严王赞歎佛如是等无量百千万亿功德已於如来前一心合掌復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稳快善我从今日不復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此歎佛自誓也於如来三十二相随举其五谓肉髻白毫眼根暨唇齿等大槩如前已释从一心合掌下即自誓也葢严王舍邪归正而自革故知非所以仰对绀容重发深誓一心合掌者谓去憍慢邪见妄想昏沈惟秉一心也。


△五结会古今二初结会。


佛告大众於意云何妙庄严王岂异人乎今华德菩萨是其净德夫人今佛前光照庄严相菩萨是哀愍妙庄严王及诸眷属故於彼中生其二子者今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是。


结会之文其意甚显葢菩萨以同事摄而诱之儿妇之言安得不信化有由矣其二子者今药王药上菩萨是故楞严云药王药上二法王子即从座起而白佛言我无始劫为世良医口中甞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名数凡有十万八千如是悉知苦酢咸淡甘辛等味并诸和合俱生变易是冷是热有毒无毒悉能徧知承事如来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离身心分別味因从是开悟蒙佛如来印我昆秊药王药上二菩萨名今於会中为法王子因味觉明位登菩萨佛问圆通如我所证味因为上。


△二结歎。


是药王药上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於无量百千万亿诸佛所植众德本成就不可思议诸善功德若有人识是二菩萨名字者一切世间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此结歎药王药上二菩萨也天人亦应礼拜者声论云槃那寐或云槃淡华言礼也地持论云凡五轮着地始成礼也长阿含云二肘两膝头面着地谓之五轮亦云五体投地凡礼拜者必先並足正身合掌俯首以手摄衣先以右手按地次下左膝乃以二肘着地舒两掌过额彰接足之状以头顿地方为一拜智论云礼有三品一口称南无是下礼三屈膝是中礼三五轮着地是上礼白虎通云人所以拜者何也葢表情见意居节卑体尊事之也又拜之言服也至若俗中两拜者法阴阳也释氏三拜表三业也西域记云竺国致敬之仪有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


△六闻品悟道。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於诸法中得法眼净。


此品末结闻经得道人称八万四千者表八万四千尘劳也故云远尘离垢即是离无明垢秽法眼圆明位登地住开秘藏显真如之谓也復次八万四千尘劳者流转众生皆具八万四千烦恼佛欲断之故设八万四千法门析伏对治智论云般若波罗蜜能除八万四千病根本四病此八万四千尘劳皆因四病而起一贪二瞋三痴四即三毒等分四病各有二万一千以不净观除贪欲二万一千以慈悲观除瞋恚二万一千以因缘观除愚痴二万一千总用上药除等分病二万一千譬如宝珠能除黑闇般若能除烦恼是也记云闻品益中法眼净者有云初果也严王夫人及与八万皆持此经皆当作佛岂闻品者得小果耶名同义殊善須斟酌已如前说注者亦云所见清净不云小乘初果位也。


△三普贤菩萨劝发品二初申品目。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大论及观经皆名徧吉此经称普贤皆汉语梵音邲轮颰陀此云普贤悲华经云我誓於秽恶世界行菩萨道使得严净我行要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为普贤今论等觉之位居於众伏之顶伏道周徧故名为普断道才尽所较无几邻终际极故名为贤劝发者恋法之辞也遥在彼国具闻此经始末既周欲令自行化他永永无已故自东自西而来劝发具四悉檀意文云我为供养法华经故自现其身若见我身甚大欢喜此世界悉檀也以见我故转復精进即得三昧及陀罗尼此为人悉檀也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復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此对治悉檀也三千世界微尘菩萨具普贤道此第一义悉檀也如此明文即四悉檀而来劝发也。


△二释经文四初经家叙发来二劝发三述发四发益初文又三初上供。


尔时普贤菩萨以自在神通力威德名闻与大菩萨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所经诸国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无量百千万亿种种伎乐。


此文三意自在者理一也神通者行一也威德者人一也名闻者教一也又自在者常也神通者乐也威德者我也名闻者净也言说如此即一而四德无不备自在义焉净力故雨华乐力故奏伎神通力故动地自在力故随意而雨随去随雨随动随奏譬如大龙飞行不息身边云雨流起无穷普贤及眷属以菩萨身用四德力来劝四一所经历处自行上供其事如此。


△二下化。


又与无数诸天龙夜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各现威德神通之力。


次从又与诸天龙下所经历处下化利益随他所宜现八部像略用二力随所堪任其事如此。


△三修敬。


到娑婆世界耆闍崛山中头面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帀。


三到娑婆下示修敬也身旋面礼如文。


△二劝发二初请问劝发二初请问。


白佛言世尊我於宝威德上王佛国遥闻此娑婆世界说法华经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菩萨众共来听受惟愿世尊当为说之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如来灭後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此请问者遥闻经竟恋法无已远来之志志在劝发是故更请正说而劝发自行更请流通劝发化他如来若许二途再演光光无极是故双请也。


△二佛答三初总。


佛告普贤菩萨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来灭後当得是法华经。


△二別。


一者为诸佛护念二者植众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发救一切众生之心。


別列四法名如文其既双请所以如来巧答略举四以蔽诸何者四法之要该括正通何者佛虽无偏若能远恶从善反迷还正开权知见显佛知见者则称可圣心诸佛护念若佛知见开则般若照明是植众德本亦是入正定聚不乱不味不取不舍亦是发救众生当知此四与开权显实名异体同无二无別又佛护念者是开佛知见植众德者是示佛知见发救众生是悟佛知见入正定聚是入佛知见迹门之要此四收矣又迹则有本从本开示悟入故有迹中开示悟入今开迹即显本本迹无二无別以四法答其请正於义明矣以四法答请流通流通之方唯三唯四发救众生是入如来室入正定聚佛所护念是着如来衣植众德本是坐如来座是弘宣之要即四而三发救众生是誓愿安乐行入正定聚是意安乐行植众德本是口安乐行护念是身安乐行当知後四即前四也一答詶其两请举四冠罩一经法华之重演斯经之再宣远来之劝发其义如此。


△三结。


善男子善女人如是成就四法於如来灭後必得是经。


於如来灭後必得是经旧云能行四法於未来世当手得是经今谓不尔上文云诸法实相义已为汝等说又云咸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此葢法华之正体能行四法必得此解名解为经此结其请正之问若能运此解行传与他人他人得斯信解成初依人能得真解成第二第三第四依人此结其请流通之问。


△二誓愿劝发二初护人六初攘其外难二初总攘其难。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岁浊恶世中其有受持是经典者我当守护除其衰患令得安稳使无伺求得其便者。


此文二段初总攘其难攘除也却也文言使无伺求得其便者是也。


△二別攘其难。


若魔若魔子若魔女若魔民若为魔所着者若夜叉若罗刹若鸠槃荼若毗舍闍若吉蔗若富单那若韦陀罗等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次从若魔下別攘其难文举十二非人是也。


△二教其内法三初行立读诵。


是人若行若立读诵此经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而自现身供养守护安慰其心亦为供养法华经故。


此教内法也凡有三番教训初行立读诵乘六牙白象安慰其心。


△二坐思惟。


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復乘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若於法华经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得见我身甚大欢喜转復精进以见我故即得三昧及陀罗尼名为旋陀罗尼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法音方便陀罗尼得如是等陀罗尼。


次坐思惟復乘六牙教示其经与其三昧旋陀罗尼者旋假入空也百千旋者旋空出假也方便者二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也。


△三三七一心精进。


世尊若後世後五百岁浊恶世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索者受持者读诵者书写者欲修习是法华经於三七日中应一心精进满三七日已我当乘六牙白象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而为说法示教利喜亦復与其陀罗尼呪得是陀罗尼故无有非人能破坏者亦不为女人之所惑乱我身亦自常护是人惟愿世尊听我说此陀罗尼即於佛前而说呪曰。


三世尊若後世後五百岁下三七一心精进復乘六牙示教利喜也说呪如文又引事证昔释法志於余杭山卓庵诵法华经历岁既久感验屡彰甞有一雉遇师展卷则伏翼谛听前後三载初无懈歇动輙类人一日偶世缘将谢师拊之曰汝虽羽族夙植善本而能听
经苟脱业身必生人趣明辰遽殒寻塟庵侧既而托识於山下豪姓王氏家诞育修目疎眉容貌异常家人珍惜但三岁不能语以此为苦王氏一日设食命志志方踵门此子遽曰我师来也举家惊骇携以示志志拊之曰此我雉儿遂命解衣周视腋下尚有雉毛三茎各陈所自二俱欣跃王氏曰俟登九岁乃舍入座下执巾缾可乎志许之如期入山即为薙除法名昙翼虽居妙龄有迈往之操遂梯山航海徧参知识初依庐山远法师明悟大乘续入京扣罗什尊者参译经义益增辨敏遂东裴徊游会稽因观秦望山林麓茂密即诛茅为庵日诵法华以为常课殆仅一纪偶一日时将曛暮见一妇人容仪美丽身被彩服手携竹篮内有白豕暨大蒜两茎正立师前方且泣曰妾因采薇入山道逢猛虎奔遁至此日既夕矣前之无托痴意告师暂投一宵不知可乎师称涉嫌坚却不从女则雨泪哀鸣师乃怜之让以草牀遂蒙顶壁观至三鼓女号呼疾作其声悲紧师访之曰汝何所苦答以腹疾疼痛其痛难忍觊师慈悲与之按抑师曰吾大戒师僧摩挲妇人破毀禁戒此何理也虽然不忍坐视遂以净巾裹杖遥为按抑斯須告云已不須矣翌日凌晨女出庭际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女曰我普贤也故来相试汝不久预我眷属矣言讫乘象腾空而去天华地振乡落人民覩未曾有遂录实闻州县续奏朝廷蒙赐法华寺额今天衣是也。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檀陀婆帝(三)檀陀鸠賖隷(四)檀陀修陀隷(五)修陀隷(六)修陀罗婆底(七)佛驮波羶祢(八)萨婆陀罗尼阿婆多尼(九)萨婆婆沙阿婆多尼(十)修阿婆多尼(十一)僧伽婆履叉尼(十二)僧伽涅伽陀尼(十三)阿僧祇(十四)僧伽波伽地(十五)帝隷阿惰僧伽兜略(卢遮切)阿罗帝波罗帝(十六)萨婆僧伽三摩地伽兰地(十七)萨婆达磨修波利刹帝(十八)萨婆萨埵楼駄憍舍略阿[少/兔]伽地(十九)辛阿毗吉利地帝(二十)


△三覆以神力。


世尊若有菩萨得闻是陀罗尼者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覆以神力者是知若闻若持莫非普贤神力致之也。


△四示胜因。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於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


若能为五种法师流通法华即於三世佛所为种为熟为脱也此人同未来诸佛得脱故言同普贤行此人已於先佛植善故言深种善根此人为现佛所熟故信手摩其头。


△五示近果。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当生忉利天上是时八万四千天女作众伎乐而来迎之其人即着七宝冠於采女中娱乐快乐何况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若有人受持读诵解其义趣是人命终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堕恶趣即往兜率天上弥勒菩萨所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大菩萨众所共围绕有百千万亿天女眷属而於中生有如是等功德利益。


但能书写近在忉利具五法师次在兜率。


△六总结。


是故智者应当一心自书若使人书受持读诵正忆念如说修行。


△二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守护是经於如来灭後阎浮提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此誓愿护法也。


△三述发三初超述护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善哉善哉普贤汝能护助是经令多所众生安乐利益汝已成就不可思议功德深大慈悲从久远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而能作是神通之愿守护是经我当以神通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第三述发者即是如来举胜述成其劣增进行者勇锐弘宣今先述护法云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内积慈悲又久远已来作如此护我亦以佛之神力守护是法况復汝耶。


△二追述护人五初述示身教法。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当知是人供养释迦牟尼佛当知是人佛赞善哉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手摩其头当知是人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自此以下述其护人虽不次第述成意足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者述其示身教法也其尚见我万德果身况汝因中六牙白象其尚从佛口具足闻经况汝所教忘失章句其尚为佛口赞手摩佛衣所覆况汝因人陀罗尼覆耶。


△二超述举胜因。


如是之人不復贪着世乐不好外道经书手笔亦復不喜亲近其人及诸恶者若屠儿若畜猪羊鸡狗若猎师若衒卖女色是人心意质直有正忆念有福德力是人不为三毒所恼亦不为嫉妬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恼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贤之行。


此广举因中无诸过恶少欲知足修普贤行即是述胜因也我慢者恃我陵物也邪慢者妄自尊大也增上慢者未得谓得也至若广明七慢具在上文少欲知足者涅槃经云不求不取名为少欲得少之时心无悔恨名为知足。


△三超述示近果。


普贤若如来灭後後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普贤若於後世受持读诵是经典者是人不復贪着衣服卧具饮食资生之物所愿不虗亦於现世得其福报。


此述近果也其人当诣道场必成远果况近果耶亦於现世得其近果不但生天。


△四追述攘外难。


若有人轻毀之言汝狂人耳空作是行终无所获如是罪报当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歎之者当於今世得现果报若復见受持是经典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若轻笑之者当世世牙齿疎缺丑唇平鼻手脚缭戾眼目角睐身体臭秽恶疮脓血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此述其能攘外难也如来广示毀者之罪令知过必改不相恼乱非但持经者得其难灭抑亦乃欲毀者福生既无毀无难则彼此安乐旷济无偏慈之至也引事证有庐山僧号祖可字正平姓苏氏西蜀广汉伯固之子养直之弟幼瞻家学预江西诗社与当时贤士为莫逆交其声藉甚有瀑泉集版行可平时身虽出家而留心风月每以骚雅为事偶一日猛省曰眉宇向秋自壮迄今专於吟咏皆是绮语忽若死魔索战将何排敌遽扣一耆宿曰且藏乘秘典何者为胜宿曰法华君於群经此为最胜何则如来自称诸经之王固可信矣可依教历览既而乃曰虽徧阅终轴所可取者止有香风吹萎华更雨新好者一联颇协下意可以习气凝厚其於贝书无自而入轻发此言即时感迦摩罗疾举身焦烂世谓大风疾是矣其臭初不可近自是逾三十年方殒故丛林迄今以癞可目之经云若见受持是经者出其过恶若实若不实此人现世得白癞病此其騐也可不龟鑑哉。


△五述信者功德。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此述其结信者功德也当如敬佛者其敬至矣。


△四发益二初闻品益。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恒河沙等无量无边菩萨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此结闻品益也旋陀罗尼是初地位具普贤道是十地位。


△二闻经益。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舍利弗等诸声闻及诸天龙人非人等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闻经益也欢喜如前说问此中云何犹称声闻答乃是经家存其本位耳又经家称其是大乘声闻以佛道声令一切闻则斯义弥显也总上第八卷文毕。


妙法莲华经卷第十(终)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10/10/1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法华经句解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31册 目录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