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涅槃部疏

TOP

涅槃经玄义文句(二)
2014-01-22 13:00:5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93次 评论:0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下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三约三性为五先明三性有无次光宅下明佛唯二性三开善下明佛唯善性四夫三性下判失五此皆不经属小宗。


古来復约三性明涅槃体言佛地一向是善性一向非恶性无记性亦有亦无(云云)。


初云无记性亦有亦无者无凡夫无记名亦无有白净无记名亦有。


△次光宅中。


光宅云常住佛果有两种无记一知解无记二果报无记如棋书射御阐提亦有故非是善佛地亦有故非是恶即是无记性也果报者如生死苦无常报既非是恶只是无记涅槃地常乐我净亦非是善直是无记。


佛地亦有者有基书工巧等无记。


开善庄严竝言佛无无记唯一善性知解无记有多释庄严云是善性开善云通三性在阐提是恶在佛是善在余人是无记言果报者生死中多有异具故果报可是无记佛果报何以是无记佛果唯一习果无復报法岂得类此是无记以习善既满并成习果也。


夫三性者若有若无只是世俗尚不是真何得用此释涅槃体。


△五结中。


此皆数论之极说安处佛体如野人暴背献至尊耳。


云如野人者如野老曝背以为玅法欲以此法而献天子不知天子用此何为。


△二正释为二先斥非次不能下正释。


初二先明名体相称不可思说。


今明涅槃体者上来释名论无无一切方便论绝绝能绝所名下玅理宁可思议。


△次德王下引证斥非。


德王云大般涅槃非色非声云何而言可得见闻古来诸师云何以色为涅槃体又经云夫涅槃者不从因生体非是果古来诸师云何以佛果释涅槃体又涅槃之体无定无果古来诸师云何谓涅槃体定是一法当知其体非色非声非因非果非一非异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亦非十住能了了见。


以須是言云何以佛果等者然今师则通因之果为涅槃体不同古人一向在果非一非异者即二而三故非一即三而一故非异即非三非一而三而一故非三乘所知。


△次正释为三一标列章门次初论下示章所依三净性下正释。


不能默已强作五种言之一约性净涅槃二约法身德三约一谛四约不生不生五约正性。


初如文。


△次所依中。


初论性净总指一部次论法身指哀歎次论一谛指圣行次论不生指德王次论正性指师子吼迦叶等不可备引斑驳略周耳。


云一谛指圣行者先作圣行明一实谛迦叶等取陈如品初正观之文唯正观性文是。


△三正释文自为五初性净章为四初标列次方便净下正释二此三下融通四今欲下离总以示別。


性净者净有三种一方便净二圆净三性净。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方便净。


方便净者呕和善巧权能逗物住首楞严建于大义或一阎浮提或一四天下或一大千界或十方土随诸众生应可调伏种种示现无生而生王宫七步无灭而灭倚卧双林是以晨朝放光大声徧告正觉世尊将欲涅槃若有所疑今速可问为最後问所以三界躃踊八部悲号献供填空流血洒地高幢翳诸日月广葢徧覆大千如经广说乃至下者作九法界身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不前不後一时等现然於寂灭无所损减於诸生死无染无累故名方便净涅槃也。


在初释者由证性净有此无方胜用故在前释言沤和善巧者方便净家般若无生无灭等即方便净家性净是则一净皆具三净也。


△次圆净中。


圆净者因圆果满毕竟成就原其初基以大涅槃心行如来行持戒不杀拥护正法广宣流布利益众生回向大乘感得金刚坚固之体法身常身圆满具足获大涅槃修道得故安住於此秘密藏中復能颁宣广说一切悉有佛性施与一切常命色力安无阂辩虽破烦恼亦无所破虽圆智慧亦无能圆虽施众生不得众生及以施相是名圆净涅槃也。


法身常身即圆净家性净虽施众生是圆净家方便净。


△三净性净中。


性净者非修非得非作业非与业本自有之非适今也沖湛寂静不生不灭虽在波浊波浊不能昏动犹如仰观虗空月形五翳不能翳虽復随流苦酢其味真正停留在山虽没肤中脓血之所不染故名性净涅槃也。


云非作业者修行之目名为作业非与业者因成尅果名为与业沖湛寂静者即性净家般若虽在波浊者即性净家解脱。


△三融通中。


此三涅槃不可相离即三而一不可相混即一而三虽復一三即非一三虽非一三而復一三会之弥分派之弥合横之弥高竪之弥阔微玅莫测不可思议。


云会之弥分者性净自当其体圆净自当其宗方便净自当其用三法无监名曰弥分派之弥合者虽三无滥同一法性体无三差故名弥合横之弥高者一一皆彻实相之底故曰弥高竪之弥阔者一一徧摄法界之法名为弥阔。


△四离总以示別中。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总唱涅槃即是其名专据性净以当其体指於圆净即是其宗方便善巧以为其用作此分別即是其教虽復分別都是一法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若得此意无俟多言其未解者更重復说耳。


云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者大乘是圆因涅槃是圆果即一佛性因果也。


△二约法身德为四一标列次法身下正释三如是下融通四今欲下对五章。


二约法身德者德有三种一法身德二般若德三解脱德。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法身中。


法身者即是金刚坚固之体非色即色非色非非色而名为真善玅色真故非色善故即色玅故非色非非色又真即是空善即是假玅即是中例一切法亦復如是以是义故名为佛法名佛法界摄一切法名法身藏名法身德也。


云金刚坚固体者此即极果法身受坚固之名又真即空等者三身即三谛故更约三谛释例一切法者正报既然依报例尔。


△次般若德中。


般若德者即是无上调御一切种智名大涅槃明净之镜此镜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镜照真故是净照俗故是明明故则像亮假显净故瑕尽真显镜故体圆中显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净镜摄一切法故称调御是佛智藏名般若德也。


云明故则像亮者只由般若明故其像则现故云像亮净故瑕尽三惑究竟尽方名瑕尽。


△三解脱德中。


解脱德者即是如来自在解脱其性广博无缚无脱是广博义体缚即脱是远离义调伏众生是无创疣义如是解脱摄一切法亦名解脱藏亦名解脱德。


其性广博者即解脱家法身以解脱是称体之用故云广博是远离义者即解脱家般若以解脱称般若故。


△三融通中。


如是三德不可相离文云法身亦非乃至解脱亦非如是三德不可相混文云三点具足无有缺减当知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復三一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不可思议摄一切法摄一切人文云我及诸子四部之众悉皆入中微玅难思为若此。


先明不离谓即三而一次明不混谓即一而三又云摄一切人者以法在人故。


△四对五章中。


今欲分別令易解故总唱秘藏以当其名法身摄一切法不纵不横以当其体般若摄一切法如一面三目以当其宗解脱摄一切法如三点伊以当其用如此敷演即是其教非但经体义明余义亦显(云云)。


云如此敷演者依开权显实常住秘藏名体宗用敷演方是醍醐教相余义亦显者非但体具五义属於名具五义皆属於名宗用各五亦復如是教相具足为显教相五义互融方成今教故云余义亦显。


△三约一谛为四先斥非显正次有有四下正释三非离下开显融通四强欲下对五章。


三约一谛者世人解谛或境或智或教非无此义今用理释谛理当即境正境正即智教皆正以理释谛其义为允。


初云或境等者境是所照智为能照教为能诠故俱名谛然诸经中非无此义然从理释谛义易明故不依彼。


△次正释为二初标章。


有四种四谛。


△次释文自为四初生灭为二初正释次若论下示相指广。


一生灭四谛集是能生苦是所生能生生所生所生还生能生苦集回转生死无已道名能坏灭是所坏所坏亦坏能坏能坏亦坏所坏更互生灭故称生灭四谛。


初云道名能坏者道有能坏苦集之功灭从苦集灭处得名故云灭是所坏也又云更互生灭者有苦集时则无道灭有道灭时则无苦集又有道时无灭有道灭时无道故云更互。


△次示相中。


若论其相逼迫生长能除所除等是也如经。


逼迫是苦相生长是集相能除是道相所除是灭相。


△二无生中二先释次示相。


二无生四谛者推苦集之本本自不生不生故则无苦集既无所坏亦无能坏故称无生四谛论其相者解苦无苦而有真谛集道灭亦如是如经。


初云推苦集者能推即是道谛次示相中云解苦无苦者能解即道谛。


△三无量。


三无量四谛者分別校计苦集灭道有无量相非诸声闻缘觉所知如经。


△四无作。


四一实四谛者解苦无苦而有於实乃至解灭无灭而有於实实者非苦非苦因非苦尽非苦对而是一实乃至灭亦如是是名一实四谛具如经。


竝如文。


△三开显中。


非离生灭四谛別有一实四谛即达生灭而是一实四谛无生无量亦復如是一中有无量无量中有一不可思议不可说示。


云一中有无量者实中有权故无量中一者权中有实故不可思议者即当双非双照故云不可思议等。


△四对五章中。


强欲分別令易解故总唱一实四谛即是名也取一灭谛即是其体故胜鬘云一依者即一灭谛也道谛以当其宗取道谛所治以当其用调御心喜说此真谛即名为教虽差別说只是一无差別法耳。


云一依者一是所依也心喜说真谛者开小乘之真入佛性之真以心方喜自法华前显露教中兼带之说佛意未畅故非永喜。


(此中遗一章)。


阙第四无生一章如德王品中广说故今不论。


△五约正性为五一标列次正释三当知下融通四强欲下对五章五若人下结前生後。


五约正性者性有五种谓正性因性因因性果性果果性。


初如文。


△次释中。


正性者非因非因因非果非果果是名正性因性者十二因缘因因性者十二因缘所生智慧果性者三藐三菩提果果性者大般涅槃今且约一事论之五阴下所以即正因佛性五阴即因性观五阴生智慧是因因性此智慧增成是果性智慧所灭是果果性於阴既然余一切法亦尔。


云且约一事者置十二因缘且约五阴一法身五阴下所以者只此迷阴具於果地正性法身之体名阴下所以五阴即因性者由观为因性因因性由因成因名曰因因余一切法者谓十二入十八界依报皆尔。


△三融通中。


当知五性亦非条別即一而五即五而一一而不混五五而不离一不可思议不可说示。


云即一者一只是果地一涅槃佛性。


△四对五章中。


强欲分別令易解故指果果性为名指正性为体指因因性果性为宗指因性为用作此分別五性为教虽復分別只是一法更无差別。


指果果性为名者大般涅槃即今经名指因性为用者由观阴成因感果果上通起十界阴用引令入实故指因性为今经用。


若人能如此解者非但识体於名宗用教触事冷然为未解者更论宗耳。


△大章第三释宗为三初略非古次宗者下正释三总此下对五章。


第三明涅槃宗者有人言宗体不异是义不然何者若论至理二即不二不二即二此则宜然若论名事不二不可为二二不可为不二既立宗体宁得是同。


初又二先略非次何者下释所以於中云此则宜然者随顺机宜云作此说名事者然於果体从名从事而立也。


△次正释文为二初释次宗有下明宗义初又二先标立宗意。


宗者要也修行喉襟莫过因果。


△次此经下正释又二初正释次问明下答以显同。


初又三先标章次正释三但此下结归了旨。


此经明因略有三种。


初如文。


△次正释文自为三初明以圆接通又二初正释次问答下释疑。


初又三先引经示宗相次劣三下释所以三又云下明开显绝待人法无二。


一破无常修常如哀歎品以常乐我斥诸比丘无常苦无我虗伪不真宜应舍离今当为汝说胜三修此是破无常修於常能得常果显於非常非无常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令诸弟子悉皆甘嗜。


初如文。


△次释中。


劣三修是烦恼薪胜三修是智慧火非常非无常是涅槃食四众安住秘密藏中即是甘嗜。


云是烦恼薪者尘沙无明是薪也。


又云如来体之是故为常体者履也履而行之法常故佛亦常亦是法非常非无常故佛亦非常非无常也。


△次释疑为二先问。


问初为纯陀直说一常次明常住二字次斥诸比丘云胜三修何意增减。


△次答云为三先正答破意次昔说下答用二所由三说比丘下答顺机得宜。


答皆是今昔相对昔说四非常总是一无常今论四德总是一常举总常破总无常耳。


昔说生死无常而復流动今以常破生死以住破流动故举二字以破二耳。


前二如文。


△三得宜中。


诸比丘置事缘理但修三想今举胜理破劣理但用三修(云云)。


云置事者明观身不净是其事观逐其缘宜故且置之。


△二者以大涅槃不从渐入顿文为四初立行成因次修是下明因成尅果三当知下结判四德王下引证。


初立行中。


二者以大涅槃心修从浅至深次第行学如圣行中专行五行初谓戒定慧居家如牢狱梵行若虗空从头至足其中唯有髮毛爪齿大小肠胃观察八苦五盛阴等次解苦无苦而有真谛次分別挍计苦集灭道无量无边次非苦非集非道非灭而有实谛广说如经。


居家等戒行也从头至下定行也观察下慧行也。


△次尅果中。


修是行已得二十五三昧住大涅槃况出诸佛功德不復可说。


云修是行已者得入初住名已。


当知从浅至深成因克果显非因非果始终莫不以常为宗。


△四引证中二。


德王品中亦如是初观四大如箧五阴如害六尘如贼爱如怨诈烦恼如河八正如筏运手动足截流而去得到彼岸戒定如动足智慧如运手涅槃是彼岸师子吼中亦如是初从少欲知足乃至住大涅槃又善修戒不见戒因戒果戒一戒二等是名善修定慧等亦復如是原始要终皆宗常住以常为宗明矣。


初別德王证次別师子吼证竝可见。


△第三明独圆意。


三者如圣行中云復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大乘即是修因涅槃即是得果大乘为因何所不运大涅槃果何所不克一切无阂人一道出生死莫復过此大略可知不復委说。


如文。


△三结归又二初结示开显分齐次虽三下结归常宗。


初文中。


但此文中处处论行或修十想或知根知欲种种不同不出三种初破无常而修常即是以圆接小接通意也次以大涅槃心修无常次修於常即是从渐入顿次第別意也後即无常而修於常即圆顿人也。


云以圆接小者此约开名接不同法华前接也又云次第別意者此是涅槃中解圆行渐之人非全同別。


虽三不同悉以常为因归宗常果住大涅槃等无有异故文云因虽无常而果是常即第二番意也余例可知(云云)。


问明体一章即识五意明宗亦尔否答例然。


△次明宗义为二初标列。


宗有三义一宗本二宗要三宗助。


△次正释中文自为三初宗本。


宗本者诸行皆以大涅槃心为本本立道生如无纲目不立无皮毛靡附涅槃心为本故其宗得立也。


如文。


△次宗要中。


宗要者行之宗要要在於常行会於常能显非常非无常如七曜之环北辰似万川之注东海行以常为要亦復如是。


云北辰者而北辰不动注东海者同一咸味故以咸味而喻於常。


△三宗助中。


宗助者助名气力也常宗得成赖於资助或人助或教助或行助或道助由助得力故言宗助。


云或人助者谓善知识或教助者能诠教也或行助者谓修行云助圆行也或道助者修三教道品助显圆常广如止观助道中明。


总此三宗是释名专论宗本即体意专明宗要即宗意专明宗助即用意分別此三异余法门即教意。


△大章第四释涅槃用为三先标列次解释三问答下释论。


第四释涅槃用者为三一本用二当用三自在起用。


初如文。


△次释自为三初释本用为三初叙旧次有人下述他难三今当下正释。


初叙又二初正叙三师。


本用者先出旧解灵味小亮云生死之中本有真神之性如弊帛裹黄金像堕在深泥天眼者捉取净洗开裹黄金像宛然真神佛体万德咸具而为烦恼所覆若能断惑佛体自现力士頟珠贫女宝藏井中七宝闇室缾盆等喻亦復如是此皆本有有此功用也新安述小山瑶解云众生心神不断正因佛性附此众生而未具万德必当有成佛之理取必成之理为本有用也开善庄严云正因佛性一法无二理但约本有始有两时若本有神助有当果之理若能修行金心谢种觉起名为始有始有之理本已有之。


△次引证於中自四。


引如来性贫女额珠闇室等证本有。


引师子迦叶明乳中无酪但酪从乳生故言有酪酪非本有必假醪暖种植胡麻答言有油油須擣压乃可得耳。


初二如文。


△第三文中。


又引佛性三世众生未来当有清净庄严之身此证当有双取二文意与瑶师不异。


云双取二文者只是现有正因佛性当有清净庄严名为双取。


△四別木石。


又引木石之流无有成佛之理则非本有之用众生必应作佛今犹是因因是本有果是始有本有有始有之理即是功用义也。


可见。


△次难中三初正难三家。


有人难初义若言众生身中已有佛果此则因中有果过食中已有粪童女已有儿若已具佛果何故住烦恼中坐不肯出邪何故不放光动地故文云若言有者何故默然正破此执耳次难第二有得佛之理此理若常为相续常为凝然常若相续常何谓本有佛果之理若凝然常则因中有果过同於前难第三家若言本有具始有亦应本有常住復有无常本有只得是常不得无常者本有只本有那得有始有。


△次又若下纵竝。


又若本有有始有亦应无常有於常无常不得有於常本有那得有始有又本有有始有则了因有生因若了因了本有是常生因生始有是无常不得相有者今本有那得有始有邪。


△三鹬蚌下结失。


鹬蚌相扼更互是非由来久矣。


悉如文。


△三正释。


今当宣明此义若定执本有当有非三藏通教之宗乃是別圆四门意本有是有门当有是无门双取是亦有亦无门双遣是非有非无门別家偏据不融门理两失为圆家所破何者若执本有之用譬之树木工匠揆则任曲者梁用直者桁用长者矟用短者箭用本有之用亦復如是佛即破之草木生时无梁箭用工匠所裁因缘获用若裁曲为直曲无梁用展直为曲直无桁用割长为筹长无矟用折短为薪短无箭用何得苦执本有之用经云三世有法无有是处何得苦执本有当有当本不立胜用安在邪若专难破復失适缘何者理非本非当非亦本当非非本当有四利益或言本有即是常用或言当有即是无常用或亦当亦本即常无常双用或非当非本即双非不用之用本有常用摄一切法何得无三门用三门亦摄一切法何得无本有常用文云大般涅槃是诸佛法界即其义也是为圆教赴缘论此四用大获利益不同旧义(云云)。


文为九初明定执成门次本有下示成门相三列家下明偏据之失四佛即下引佛破偏五法云下引经破执六若专下明若苦破者失适宜之益七有四下明称获利八本有下明门功能九是为下结益初云今当宣明者只是今当显示此义耳。


△二当有用为四先叙古次有人下难三今明下正释四旧论下明照境不同。


初文自引三师不同。


二当有用者先出旧解解有三一云理出万惑之外須除惑都尽乃可见之譬十重纸裹柱虽除九重终不见柱并尽乃见二引渐备经明一切智慧皆渐渐满不何一期并悟也三云真谛可渐知佛果可顿得何者即俗而真更非远物所以真可分知佛果超在惑外不即生死故不可渐知。


初云纸重者纸密可喻无明稠密次师可解三云真谛可渐知者谓渐破俗谛即分分见真谛故云可渐知。


△次难自为三初难渐见。


有人难初义若理不可渐见惑岂可渐除既不见理由何除惑。


如文。


△难次师。


若言理可渐见夫理若是分可作分知理既圆通若为渐解若初见称後见与後无异不名渐见若初不称後不名顿见(云云)。


云夫理若是分者他作此难亦不全当何者若从初即彻观真如则全不可分若从或落智增为言则須云分以有四十二位不同故凡释此义須知有全有分方称经论大旨。


△难第三师为二先非其旨。


若言见真者須渐得佛須顿是义不然。


△次別圣言破。


释论云若如法观佛般若与涅槃是三则一相华严云虗妄多分別生死涅槃异迷惑圣贤法不识无上道真与涅槃既其不异云何真渐果顿邪。


於中三先论次经三真与下结失初別论者证初心即顿观何论至果方名於顿故不可也次引华严云若分別生死涅槃异者是迷贤圣法人若云真谛与佛果异过亦同之。


△三正释又二先重叙失。


今明诸解更相驰逐水动珠昏然理非远近见理之智宁得渐顿智若渐顿宁得称理如方入圆殊不相应。


△次如理下正释於中又三先明理智冥一体非顿渐。


如理而解解如於理不见相而见无所得即是得耳。


△(此处恐有脱文今敢补曰二有因下示众生因缘用是渐顿)。


有因缘故亦得渐顿。


△(今更补曰三此中下正释又二初标列二渐)渐下释。


此中应有四句渐渐渐顿顿渐顿顿。


初云渐渐者三教因位也渐顿者三教果头也顿渐者圆教因位也顿者圆佛果也。


△次正释为五先正释次後更下於一句更开四句三此一句下余三句例四四下结广以斥偏五文云下证用徧法界。


渐渐尚非渐顿况復顿渐渐顿尚非顿渐况復顿顿法华玄广说顿渐者无差別中差別耳顿顿者差別中无差別耳三种修三种见明宗中意是也渐顿修渐顿见者是不定观意也。


初云三种修等者前宗文中初破无常而修常即是以圆接通次从渐入顿次第別意後即无常而修於常即圆顿人是。


△次文中。


渐更不同又开四句渐修渐见渐修顿见渐修顿渐见渐修非顿渐见。


云渐修渐见者且取三教之证人是渐修顿见者得入初住等人是渐修顿渐见者住前为渐见入住名顿见渐修非顿渐见者证顿渐时顿无顿相渐无渐相亦是理体不当顿渐见也。


见此一句意余三句亦可解。


次顿修渐见四句亦尔渐修渐顿见四句亦尔非顿渐修四句亦尔。


四四十六句不同当知显体之用甚多那只作一两种解邪。


文云王家力士一人当千种种技艺能胜千故一人当千又云譬如大地草木为众生用我法亦尔当知用同草木比大力士故知用不一也。


△四旧论下照境为四先标不同次问起为解释之由三彭城不叙不同相四今明下正释。


旧论照境之用不同。


初如文。


△次问中。


问俗有三世流动万境去来佛智若为照之若逐境去来则生灭无常若不逐境去来则不与境相称由此一问七解不同。


云佛智若为照之者问意云佛为逐去来照邪不逐去来照邪。


△三叙不同相总有七处一一皆先叙次破如文可见。


冶城嵩云佛智乃无大期死灭犹有念念流动逐境去来此人临终舌烂口中浪语之过现验也。


二药师解佛智体是常住用是无常逐境去来此解亦违经经云若正见者当说如来定是无为那忽体是无为用是有为。


三光宅云若无常之智照常住境而不逐境是常今常住之智照无常之境岂应逐境无常此亦不可。


△四明九世中。


四作九世照境义明此境虽在未来復有当现在当过去义今遂来现在及过去我皆照竟所以不生灭也此亦不可向在未来时犹是当现在未正现在今遂来在现在即作正现在照当知已息岂不生灭邪。


云今遂来现在者意云刹那心起未来之境现於现在心中名当现在者刹那已息者名未过去故於现在皆悉照之。


△五作逆照中。


五作逆照义云如来道迎上觉时初一念并逆照万境从初流来至後成佛并皆照竟後万境自有去来我都不更新照如天子初登极时并付制法後人犯者随轻重治不更復制也此亦不可佛智照境何尝暂息忽言初照後都不照纵令如此终不与境相称。


云逆照者只是预照耳。


△六开善中。


六开善云佛在因日导发初心已能横照数境竪照数时次入初地一念横照百法坚照百时二地千法乃至佛地一念横照万法竪照万时如悬镜高台此亦不可镜照先无而後有未免无常之难。


云百时者取机长短时也。


△七灵味。


七灵味更借虗空为喻万物在空空不生灭物自去来此亦不然佛智灵知岂同顽空。


如文。


△四今明下正释又三初正释次又开善下重叙解佛智三今难下破文中。


今明三藏教中二谛不相即故二智各照所以诸解喧喧若此若通教中二谛相即二智二而不二尚无此诤况復三谛即一谛一谛即三谛三智即一智一智即三智一照即一切照一切照即一照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宁復有此微浅问答邪。


云况復三谛即一谛者照无常时即无常是常亦即非常非无常照常时即常时即常是非常非无常云微浅问答者如前七师问教亦微浅益者亦然。


△次重叙中二先开善次第二下明其次解。


初又二初明果地智境互冥。


又开善解佛智照真与真冥无復智境之异智体与真境都復不殊。


△次约位下明约位则有四句差別。


约位分別凡夫不冥不会因中圣人会而不冥佛果亦冥亦会。


於中云因中圣人会而不冥者应即破云既会何以不冥邪(云云)。


△次解又二先明智体异。


第二解云佛智是灵知真谛是无知二体既殊岂可并有知同无知但会之既极詺之为冥岂得有冥异会。


△次慧印下引证二相。


慧印三昧经云冥不冥寂不寂肇论亦有用冥体寂之语。


△三今家破於中为三初纵难。


今难佛之真智既其冥真与真不异佛之俗智亦应冥俗与俗不异佛虽知幻而非幻人。


△次若尔下斥失。


若尔佛虽知俗不可冥俗佛虽冥真不可同真不应作如此冥真冥俗义。


△三冥真下判失。


冥真不出二乘冥俗不出凡夫境界云何得是佛智用邪(云云)。


△三当有起用徧法界。


三自在起用用徧法界广不可委文云譬如大地一切草木为众生用我法亦尔当知胜用无量无边。


△次开章別释於中二先标列章次解。


且约三种一不可思议用二二鸟双游用二善恶邪正双摄用。


初云二鸟双游用者覩无常即始从发心讫年等觉一分无明在亦名无常所以从始至终俱双游之称。


△次解释文自为三初不可思议为三先标次叙旧三今明下正释。


不可思议用者。


初如文。


△二叙中总有七家一一释中皆叙彼解次今家非破。


旧释有七一云令他见須弥入芥子其实不入唯应度者乃能见之此解不可若不入者何谓神通。


二解实入但佛神力蹙大令小开小令大此亦不可若尔乃以大容小何谓以小容大。


三解不知入与不入既是不可思议那可定判入与不入此亦不可佛果上地皆是不可思议尽应不可解余者尽言可解至此一义独言不知邪。


四若有则相妨小大皆空故相容此亦不可若其皆可何所论入亦无大小也。


前四师竝如文。


△第五师。


五大中有小性小中有大性以芥子之大性容須弥之小性此亦不可若执定性过同外道又似毗昙又还是大容於小何谓以小容大。


云大中有小性者有自性色破中云过同外道者同仙人四性计也又似毗昙者毗昙计三世有法也。


△六地论解。


六地论解大无大相不无无相之大小无小相不无无相之小以无相之小容无相之大无相之大还入无相之小此亦不可大小本是相既言无相那有大小若有大小应是有相若定无相还同空也。


可见。


△七兴皇。


七兴皇云诸法本无大小因缘假名相待假说大为小假说小为大说大为小小是大小说小为大大是小大故得相容此亦不可大不自大待小为大小不自小待大为小此堕他性义自性大小尚不能相容他性大小那得相容。


云诸本无至因缘假者谓诸法从因缘生雨假无实以假无实故能相入。


△三正释为三初明不思议事理相即次一性下明不思议周徧三所谓下释邪正用相。


今明小不自小亦不由大故小大不自大亦不由小故大因缘故小大亦不离大离小不在内外两中间亦不常自有不可思议大亦如是通达此理故即事而真唯应度者见不思议須弥之高广入於不思议芥子之微小是名以不思议之大入於不思议之小住首楞严能建大义如经广说(云云)。


初云今明至因缘者谓有大有小皆由因缘虽从因缘即是法性故能相入如止观第五破徧初广说。


一往明不思议用在於道後其理实通乃至善恶邪正等例如是。


△三邪正用为三先明邪正双用。


所谓四趣是邪人天为正又三界是邪二乘为正又二乘偏邪菩萨为正(云云)邪正两用亦徧法界。


△次四趣下明善恶双用。


四趣是恶人天是善又三界悉是恶二乘是善又二乘是恶菩萨为善此用亦徧法界。


△三三界下明无常常双用。


三界皆悉无常二乘是三无为常又二乘是无常菩萨是常常无常用亦徧法界其门略义广也。


△(此处必有脱文今敢补曰第二常无常下明二鸟双游用)。


常无常双用者俱亡二边如鸟喻品中说即是一时双用也前後倒泻即是异时偏用宜一时即竝用宜前後即单用不必一种用自在故善恶双用如迦叶品中说善星至恶尚能摄受令得出家况復善者宁当不摄或双用或前後(云云)。


俱亡二边者谓二用俱契非常非无常者曰俱亡也。


△第三善恶下明善恶邪正俱摄用。


三邪正善恶俱摄者陈如品中说邪即外道正即陈如弘广邪即诸魔正即阿难平等皆摄巧施玅用游诸世间作大利益若见此意即是自在之用善巧四随称机利益住首楞严种种示现不动法性其见闻者无不蒙益此义可知不俟多说(云云)。


△大段第三问答释疑者。


问此一章五意云何答例前可解若总论三用即释名意若专本用即是体意若专当用即是宗意若专自在用即是用意若分別三用即教意。


初疑云此章为具五章不释云例亦有之若专本用者理性本有此用若专当用者望本名当即是现在有从因至果之用故对宗也若专自在用者即是果上起用未来永永不穷弥满法界所以自在之用对今经用。


△大章第五释教相者然泽明亦叙五时教差別第一时教为小乘解深密云唯为为发趣声闻乘者说第二时教为大乘解深密云唯为发趣大乘者说第三时教为三乘解深密云普为发趣一切乘者说第四时教为一乘四衢等与一牛车故三乘同归一佛乘故第五时教名为一性五性同归一佛性故次明五时教法季月第一时佛成道後六月说也如来二月八日成道八月八日方转法轮婆沙论等皆云迦栗底迦月白半八日为五比丘转法轮迦栗底迦月者八月是第二时真谛记云如来成道七秊方说般若经说一切法空无自性如来藏经佛成道後十秊说也大集十六秊说仁王经云前二十九秊说摩诃般若三十七秊正月八日说仁王般若第三时真谛三藏记云佛成道後三十八秊说解节经即解深密是第四时一乘教法华是佛道教三十余秊说第五时此大涅槃经是所说佛性正因得佛常果因最是除果最是远犹难信故所以後说然引真谛记未可全依若判五时皆据经文自说秊数时代以定五时次第若言七秊即说般若者犹属密教般若通前之文如净名释菩萨品初所述若云第三时是解深密者彼将般若为第二所以解深密为第三非但今家破此说起信论疏初亦破此说又於五时中皆弃华严如法华玄中广破古人所立五时之义然今略引以示同异不暇破之释教相为二初标列章。


第五释教相者为二一增数二经来缘起。


△次解释文自二初明增数人又二先列。


增数者谓一乳二字三修四教五味也。


△次解释文自为五初文又二先示乳相非一次乳名下解释。


所言乳者此名则通外道言教亦称为乳文云是时旧医纯用乳药二乘言教亦称为乳阿含云舍利弗是所生母目连是乳母二人说法生养四众後文亦云声闻缘觉佛性如乳菩萨教行亦称为乳故云手出香色乳施令得饱满佛教亦称为乳故目连腾请云譬如犊子其生未久若不得乳必死无疑又云医占王病定須服乳。


初云旧医纯用乳药者纯用邪常毒他慧命舍利弗所生者说法回五百人心义当所生目连手擎将还僧得和合义如所养。


△次解释又二先正释次问[天/一/口]下释疑。


初又二先正释次又外下判。


初文自四初邪乳中。


乳名既通若为分別旧医偷教窃取乳名不解其义而为相续悦意转动薄皮所诳起四颠倒毒乱心中多所伤害即邪教也。


云而为相续者计为常也悦意乐也转动义也薄皮净也多所伤害者害於二谛三谛真常四德也。


△次二乘乳中。


二乘乳者佛以方便合三种药谓咸苦酢二乘之人用此方便为於四众治彼邪乳如以楔出楔此以四非常教名为乳也。


云四非常者只是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四也。


△三菩萨乳中。


菩萨乳者以大慈大悲随诸众生应以何法而得度脱随而说之或说方便法或说真实法或治邪常或治无常称彼机缘令得饱满是名菩萨教乳也。


云或说真实者十行菩萨虽未亲证无作实理而能说之。


△四佛乳。


佛教乳者究竟真实如经其犊调善不驰不住不处高原亦不下湿不食酒糟麦[麸-夫+戈]滑草不与特牛同共一群故其乳多德最为第一正显涅槃之教是最上乳也。


如文。


又外道教如驴乳亨之成粪从其教者堕落三途二乘教如羊鹿乳亨之成酪从其教者升出生死菩萨教如下品牛乳亭之成酥从其教者革凡成圣亦革圣成无上道佛教如上品牛乳从佛教者即得安住秘密藏中当知涅槃教乳最上最玅。


△次释疑为二先问次答。


初问者。


问何故於一乳中多种分別。


乳只是一何以强作多种分別有何据邪。


△次答为三先示经意通。


答此经意尔如本有一偈四出证义明无差別差別等例作此说之无咎。


△次有德王下引例。


又德王中不闻闻不生生等皆作四句今亦例尔。


△三邪名下结酬。


邪乳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菩萨名不乳乳佛是非乳非不乳意高例尽子何須惑。


云邪名乳乳者不俓而酪故名乳乳二乘名乳不乳者乳堪为酪解色即空等菩萨名不乳乳者以能非空出假故佛是双非者常真法界故意高者乳极在佛故云意高例尽者引德王例四乳义徧何所疑邪。


△二明二字为二先标列。


二字者世亦二字出世亦二字上上出世亦二字今文亦二字二字既通復須分別。


△次二世下解释文自为二初文为三初引经示能诠法异次文云下释所以三谢灵下出异解。


世二字者如瑞应云太子乘羊车诣师学书师教二字谓梵佉娄此二字应诠世间礼乐医方技艺治政之法故是世间二字也。


初云梵佉娄者如普曜第三现尽品云菩萨乘羊车将诣书师适入书堂欲见其师名选支见菩萨威神光曜不能堪忍即躃堕地兜术天上有一天子名曰清净即前牵手令从地起置於座上在大众尔时菩萨与诸释僮俱住手执金笔栴檀书众宝明珠成其书林侍者送之问师选支今师何书而相教乎其师答曰以梵佉留而相教耳天地异书菩萨答曰其异书者有六十今师何言正有二种师问其六十四皆何所名乎太子答曰(云云)。


又云梵字应如金光明中说出欲论明修梵法歎梵执故是出欲论也佉娄字应是无量胜论明十善法歎释天报善能攻恶故言胜论总而言之世间二字也。


谢灵运云梵佉娄是人名其撮诸广字为略如此间仓雅之类从人立名故言梵佉娄虽復广略还是世间之二字。


△二出世二字为四初明出世二字相。


出世二字者婴儿行云婆和二字所谓有为无为为二字也若出世与出世上上共为二字者即是半满为二字也众经同以鹿苑说为半字摩诃衍所说为满字小大相对共为二字。


△次又诸下叙谬释。


又诸师释此满字不同地人云涅槃六行俱明是满字法华是大乘非满字由是无常此都非义不須论难(云云)。


△三兴皇下明兴皇破。


兴皇嘲诸师作五满半边满竪满[卄/积]足满共满具足满今不委论(云云)。


如下文字亦初说。


△四今明正释为二先标列。


今明半满二字更为五意一直是半二对半满三带半满四废半满五开半满。


△次如尘下正释又三初正解释次今之下结归部旨三又结下重结判。


如鹿苑无常此直半无满若方等之流说无常逗小又弹小襃大此正对半明满若大品通三人共学是带半明满若法华正直舍方便是废半明满亦有开权显实即开半明满若此经斥劣辨胜即废半明满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須跋陀罗得罗汉果即开半明满而復对破生死流动明於常住二字常破生死住破流动此亦是废半明满一切诸法中悉有安乐性又是开半明满故知二字虽通不可一槩。


初云对半明满者於鹿苑得小果者来至方等復有当座得小果者竝闻弹呵以大破小即是大小相对竝明名为对半明满带半明满者傍挟通教二乘小非正意所以名带須跋等者闻於佛性蹔取小证即当开权。


今之常住二字於诸字中最尊最胜其义可知。


又结为四句二乘无常是半非满一乘是满非半若斥小带小等是亦半亦满若世间非半又非满大意可知(云云)。


△三明三修为二先标列。


三三修者有邪三修劣三修胜三修。


△次邪三下解释为二初正释次又邪下结判。


初自为三。


邪三修谓世间颠倒随邪师教见相似相续谓为常适意可悦谓为乐转动运为谓是我愚惑所覆如执掣电如蛾如蚕追求无厌如渴饮咸唐无毫益亦是厌下麤苦障攀上胜玅出故名邪三修。


劣三修者依半教破於邪执无常醎味破其执澹无乐苦味破其执甜无我酢味破其执辢三界皆无常诸有悉非乐一切空无我无我所能破欲染色无色染无明掉慢疑如诸迹中象迹为最於诸想中无常为最如经广说是名劣三修。


胜三修者依佛胜教破於劣修谓常乐我法身常恒无有变易游诸觉华欢娱受乐具八自在无能遏绝如是修者入秘密藏名胜三修。


又邪修是世伊劣修是故伊胜修是新伊大涅槃理即非新非故伊今经即是新伊胜修最尊最上之教也。


如文。


△四明四教为三初标大意以指广次三藏下正释三菩萨下结归。


四四教者此该佛一化名相理趣別有疏本(云云)。


初云別有疏本者如净名疏广玄十卷四门义六卷四悉两卷三观二卷应以彼广以释今略。


△次释文自为四初三藏中。


三藏教者谓戒定慧藏为彼婴儿梯隥出苦畏惮长远止息化城即小乘法也菩萨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如经浮囊白骨八苦等观即其文义也。


云为彼婴儿者经中具明四教婴儿今但出三藏以示小行次云浮囊戒学也白骨定学也八慧学也。


△次通教中。


通教者三乘共学近远俱通若能前进亦可得去即摩诃衍法也菩萨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如经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乃至解道无道而有真谛即其文义也。


三乘共学近远者钝则近通化城利则远通宝所故云若能前进亦可得去即其人也。


△三別教。


別教者別在菩萨不与二乘人共所行事理非彼境界即独菩萨法也若以大涅槃心修即成圣行如经苦有无量相分別校计有无量种非诸声闻缘觉所知乃至道亦如是即其文义也。


可解。


△四圆教中。


圆教者即事而理一教一切教一切教一教非一非一切不可思议随佛自意是佛境界非诸二乘下地所知如经非苦非谛有实乃至非道非谛有实是名一实谛即其文义也。


云即事而理者达五阴即常住又达別真俗即常住理故云即也又一教一切教者开一切权教等。


△三结归为五初结渐圆次復有下结初心即顿三今经下结判四若类下辨异名五若例下例释。


菩萨大涅槃心修即是圆心圆心为本行於众行从浅至深届极而止如放金刚到际则住当知圣行之一意即是渐顿之教亦名渐圆教此乃文中一种耳。


初云届极而止者极在玅觉也。


復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者即发轸仍顿仍圆一切诸法悉入其中众流悉咸无非性海渐圆与顿圆更无別异历次第门故言渐耳。


今经乃具二文从胜受名即是圆顿之教於诸教中最为尊上也。


若类通异名者即是四藏三藏是声闻藏通是杂藏別是菩萨藏圆是佛藏上能摄下佛藏第一也。


△五例释中。


若例四句三藏是闻闻通是闻不闻別是不闻闻圆是不闻不闻乃至生生等例可解。


云圆是不闻不闻者分段不生是一不闻变易不生是一不闻又智德不生是一不闻断德不生是一不闻故云不闻不闻。


△五明味为四先明说譬意次若初下释法譬相生以显五味之相三夫众生下结示同体之权智布教五时利物之道四五味下指广兼对五章。


初又二先述意。


五五味者即五种牛味正譬说教次第不应以浅深意取若谓初浅後深是义不然。


△次文云下引证又二初证四味不浅次证醍醐不深。


文云医占王病定須服乳又云如得乳麋更无所須无所須者即真解脱真解脱者即大涅槃此岂浅邪文云如水乳杂卧至一月终不成酪若以一滴颇求树汁投之於中即便成酪众生佛性亦復如是若本有者何故待缘如此酪譬不可浅也文云譬如甜酥八味具足是大涅槃亦復如是当知此酥其况深矣。


初云其况深矣者醍醐之酥故不可浅。


文云阿罗汉辟支佛犹如醍醐如此醍醐不可言深。


△次释法譬相生为二初非定执。


若初味定浅後味定深妨文害义。


△次若作下释自有五文。


若作次第意释者则无过咎牛者譬佛大觉朗然圆明成就如血变为乳具足在牛从牛出乳譬佛初说也即寂灭道场从法界体流出法界法教诸菩萨如日初出先照高山故言从牛出乳也。


次从乳出酪者为小机不堪如聋如瘂隐其无量神德示丈六身覆如来藏但说三藏以贫所乐法随宜方便令章凡成圣故华严大後次说三藏之小如从乳後即有於酪也。


次从酪出生酥者譬三藏之後以大诃小挫其取证败种坏根无生无用先与後夺如亨酪作生酥也。


次从生酥出熟酥者譬方等之後委业领财使诸声闻转教教菩萨也。


次从熟酥出醍醐者譬般若已後付财定性与记作佛故文云八千声闻於法华中得记作佛见如来性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无所作者即究竟也。


竝可解。


△三结示为三初结五时巧毕次今经下明开显功毕三种种下结歎。


夫众生不见佛性智手指撝或作大说或作小说或诃责说或教化说或定天性说众生若见佛性则静乎双树指撝毕矣息教二河法流竭矣如牛出乳极至醍醐诸佛布教极於见性。


初云二河者烦恼涅槃二河也。


今经是最後之说喻彼醍醐一切诸药悉入其中。


於横广在四味之上歎其竪高故此经处处歎教不可思议只是歎於上玅之乳常住二字最後新伊极圆之教醍醐玅味耳。


△三结歎中。


种种名目只是一法一法者只是佛师诸菩萨母佛菩萨辩所不能宣凡夫千舌岂解揄扬二乘百盲安能舞手者哉。


云菩萨母者佛能生诸菩萨故儛者摩也。


五味义具在法华玄中说又从增一至五总诸说者即释名意若专五所以是体意若专五所以设诸名相是宗意若专对破是用意若分別其相是教意准前可知不復委释(云云)。


他人云第四释经时代者捡目录总有一十四品皆是涅槃之枝分也第一後汉桓帝建和秊中有月支国沙门支楼迦谶於洛阳译出一本名般泥洹经两卷成部第二桓帝元嘉秊中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本为太子舍国出家坏道游方弘化为务振锡来仪届干洛邑译出本名小般泥洹一卷成部第三曹魏武帝黄初秊中西域沙门安法贤译一本名大般涅槃经两卷失其翻处有录可凭第四东吴黄武秊中有月支国居士姓支名道谦字恭明初至洛阳後游江左译出一本名小般泥洹两卷成部第五东晋安帝建武秊中有迦毗罗国沙门佛陀跋陀此云觉贤初至长安後隐庐山住道场寺译一本名方等泥洹两卷成部第六东晋义监六秊有晋州沙门法显往游西竺还到杨都译一本名大般涅槃六卷第七西晋武帝太始秊中有月支国沙门昙摩刹罗晋云法护初至炖煌次游京邑後之江左译出一本名大般泥洹经两卷第八北凉阻渠蒙逊割据河西都姑臧县玄始秊中有天竺三藏昙无谶唐言法丰六岁出家日诵万言初学小乘五明诸论後会遇白头禅师诲以大乘十旬交诤拒而不从谓禅师曰颇有经本可得见否禅师逐授大般涅槃经因而信受三藏玅善呪术时人号为大神呪师初齎涅槃梵本上轶并菩萨戒大集大云金光明等诸经梵本在夜恐失枕之而卧夜有神人拽谶堕地如是至三空中声曰此是金刚解脱诸佛秘藏何急枕眠谶藏何忽枕眠谶惊愧谢遂县梵本挂之高树果有羣贼夜来盗经尽力共擎竟不能举晨晓三藏自持而行众贼同观谓之为圣愧而悔焉乃至姑臧被河西王阻渠蒙逊殷懃告留请住翻译大般涅槃梵本即从初十卷至大众品觉知经少因屈三藏至千阗国求得中分十卷译至婴儿行品又觉经少更遣使往于阗国求得余欠译之乃足名大般涅槃经四十卷成部第九宋元嘉秊中有雍州沙门智猛躬往西城询求正法齎诸梵夹到西凉州译出一本名泥洹经二十卷成部第十宋文帝建元秊中有天竺沙门求那跋陀罗宋云功德贤於荆州新寺译一本名泥越经一卷第十一北齐天保元秊西国沙门佛陀那舍秦言觉明於相州译一本名大悲经五卷成部第十二名字功德经并哀歎经与方等泥洹经同本异译耳第十三隋开皇秊中崛多笈多译出一本名四童子经三卷成部第十四大唐麟德秊有南天竺国沙门若天邪跋陀共唐国僧会宁於日南波邻国译出两卷名闍维经仪凤秊初交州都督梁难敌进经入京仪凤三秊大慈恩寺主灵会於东GONG进状请经外传因许流行至大周天册万岁元秊奉勅编经入於目录今所讲者於前所译十四中当其第八北凉所译四十卷成部。


△二经来缘起文为二先标列。


二经来缘起又二一经缘起二疏缘起。


△次释文自为二初释经缘起为二先标列。


经缘起者有双卷六卷大本。


△次双卷者下释为六初明小缘感次六下明大缘感三又云下辨同异四昔道猛下述天本翻译时代五初三人下明应验以显无缘慈悲解脱之力六经者下指广。


双卷明八十入灭不辨常住葢小缘所感三藏教也六卷与大本皆明常住俱是大缘所感同座异闻例如大小品耳。


△三同异中。


又云小本是法显於天竺钞初分翻为六卷大本上帙是道猛齎来斯乃广略二文耳世犹惑焉若是异闻那忽问词答旨两本皆同若是钞者只应存略那忽前後大本则如来说偷狗六卷迦叶问偷狗大本偈说三归六卷长行说三归解云问词答旨所同处少不同处多昔钞梵文尚无前後秦人翻译逐意奚互於二义无妨也。


云道猛齎来者时人咸云大品是昙无谶译欠此道猛一节文。


△四时代中。


昔道猛亡身天竺唯齎五品还谓寿命金刚身名字功德如来性大众问等品到西凉州值沮渠蒙逊割据陇後自号玄始其号三秊请昙无罗谶共猛译五品得二十卷逊恨文义不圆再遣使外国更得八品谓病行圣行梵行婴儿行德王师子吼迦叶陈如等品又翻二十卷合成四十轴传於北方玄始五秊乃得究讫是时姚苌復号弘始弘始非玄始玄始五秊即晋恭帝元熈元秊次入宋武刘裕得四秊次入宋文帝文帝尚斯典勅道场寺慧观鸟衣等慧严此二高明名葢净众康乐县令谢灵运抗世逸羣一人而已更共治定开寿命足序纯陀哀歎开如来性足四相四依邪正四谛四倒文字鸟喻月喻菩萨凡十二品足前合二十五品制三十六卷则一万余偈谶云经义已足其文未尽余有三品谓付嘱烧身分舍利二万言未来秦地耳小亮云是罗什足品出来关中不闻涅槃恐其言为谬经录称谢灵运足品相承信用。


云逊恨文义不圆者如前第八帝中广说言康乐县者属栝州旧有此县谢公往住此县令意翫山水唯命人开路路讫官已满更不至彼。


△五应验中。


初三人欲删略百句解脱俱梦黑神威猛责数刚切汝以凡庸改圣人言义其过大矣若不止者以金刚杵碎之如尘因不敢删略但去质存华如啼泣面目肿改为恋慕增悲恸如呜啑我口改为如爱子法故其文璀璨皆此例焉。


云三人者严观谢公三人也又改王粪问为王隐处改共耶输为纳耶输改蚊子尿为蚊子水改手扡脚蹈为运手动足如是等文数十余处後有传学之人东晋大德沙门道生法师即什公学徒上首时属晋未宋初传化江左讲诸经论未见涅槃大部悬说众生悉有佛性时有智胜法师讲显公所译六卷泥洹经说一阐提定不成佛定宋朝大德盛宗此义闻生所说咸有佛性众共嗔嫌智与生公数论此义智屡被屈进状奏闻彻于宋主表云後生小僧全无学识辄事胸臆乖越经宗若流传误後学者今以表奏请傧入山宋主依奏讁居苏州唐丘寺时有五十硕学名僧从生入山谘受深要其後有清河沙门雀慧观豫州沙门华慧严俱什公学徒上首当时在京已逢大经从彼北凉流入咸奏幸得见闻如贫获宝遂罄衣鉢缮写此经齎往江东志在传化宋朝道俗众共被寻乃云众生悉有佛性咸歎生公玅释幽旨善会圆宗即以表陈请生通锡宋主惊歎发使迎生旋至都城披经本略叙疏义五十余纸其义宏深其文精邃唯释盘根错节难解之文於此经大宗开奥藏自後讲者称为关中疏撰既毕众请宣扬开经之朝宋城道俗五千余人咸集讲会生昇座已便令都讲偏唱经文四十余段说一阐提悉有佛性於是便立一切众生至一阐提有佛性义教令众论议意无一人申论场者便辞众曰良以此经大本至道生由斯忍死来久令事得符契言无谬误不惑众僧即奉辞愿善流布言讫於高座奄从物化时人号生为忍死菩萨矣其有传集者其数非一如疏所引。


经者通名也如法华疏说序品第一者亦如彼(云云)。


△疏缘起中。


二疏缘起者余以童秊给侍摄静摄静授大涅槃诵将欲半走虽不敏愿闻旨趣。


给者走也仆也如伍相传云下走身是游人即其例也。


於是负笈天台心欣蓝染登山甫尔仍逢出谷不惟菲薄奉从帝庭师既香涂二宫光曜七众道俗参请门堂交络虽钦渴甘露如俟河清讵可得乎尝面请斯典降旨垂许有期无日逮金陵土崩师徒雨散後会匡岭復属虔刘爰西向江陵仍遭雾露勅徵师江浦顶疾滞豫章始举颿南湖已闻东还台岳秋至佛陇冬逢入灭歎伊余之法障奚可胜言。


匡岭在江州庐山豫章即洪州。


昔五百羣盲七回追佛祇洹一狗听两钟鸣。


昔五百羣盲者贤愚经第六云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狐独园尔时毗舍离国有五百盲人乞匃自活时闻人言如来出世甚奇甚特其有众生覩见之者癃残百病皆蒙除癒盲视聋听瘂语偻申拘癖手足狂乱得正贫施衣食愁忧苦厄悉解勉时诸盲人闻此语已还共议言我曹罪积若当遇佛必见救济便问人言世尊今者为在何国人报之曰在舍卫国闻此语已共於路侧早言求哀谁有慈悲愍我等者愿见将导到舍卫国至於佛所[吃-乙+彖]倩经时无有应者五百人復共议曰空手倩人人无应者今共行乞各今得金钱一枚以用雇人是得达彼各各行乞经于数时人获一钱凡有五百左右唤人谁将我等到舍卫国金钱五百雇其劳苦时有一人来共相可相可已定以钱与之勅语盲人展转相牵自在前导将至萨竭国弃诸盲人置於泽中是时盲人不知所在为是何国互相投手经行他田伤破苗谷时有长者值来行田见五百人践踰苗稼瞋愤怒盛勅与痛手与见求哀具宣上事长者令一使人将诣舍卫适达彼国又闻世尊已復还来得摩竭提国是时使人復还将来向摩竭国时诸盲人钦仰於佛系心欲见肉眼虽闭心眼已观欢喜发中不觉疲劳已至摩竭復闻世尊已还舍卫如是追逐凡经七反尔时如来观诸盲人善根已熟敬信能固於舍卫国便住待之使将盲人渐到佛前佛光触身惊喜无量是时两目即得关明乃见如来四众围绕身色光晃炟如紫金山感戴殊得喜不自胜前诣佛所五体投地为佛作礼异口同音共白佛言唯愿垂矜听在道次时佛告曰善来比丘须髮自堕法衣在身重为说法得阿罗汉。


唯疆唯沈无见无得。


堰者仆也谓盲唯仆无见唯沈者如犳唯沈无得。


入山出谷浮坠泝江希闻斯典竟不获闻日既隐於重崖盲龟眠於海底冯光想木讵可得乎余乃扫墓植树更伏灰场口诵石偈思愆毕世事不由己迫不得止戴函负封西考阙庭私去公还经途八载日严诤论追入咸阳值桃林水奔而夜亡其伴又被谗为巫收往幽蓟乘氷济北马陷身存临危履薄生行死地悼栗兢兢宁可尽言昔裹粮千里担簦於东南负罪三谗驱驰於西北若听若思二涂俱丧。


载函者送浮名疏入上都也日严诤论说者云造异论咸阳县名在西京蓟(古诣反)簦(长柄笠也)。


情不能已寻诸旧疏将疏勘经不与文会怏怏终日恒若病诸效群盲之触象学独梦之谈刀以大业十秊十月十日庐于天台之南管窥智者义意辄为解释运丁隋末寇盗纵横海閙山喧无处纸笔匿影沃洲阴林席箭推度圣文衣殚粮尽亏其次第於是怀挟鄙志托命遂安草本略通放笔仍病县令邓氏呼讲净名曳疾应之事不兼举寄疏他舍他舍被烧廓然荡尽冥持此本得免灰颺重寄栅城海寇冲突玉石俱罄萧亮提挟復获安存所谓焦不能烧贼不能得再蒙灵异重厉微诚更往遂安披寻补削復值军火食息无宁乃卜安洲安洲者微澜四绕绝人兽之踪峰连伟括兼二山之美左临水镜澄彻鉴心右带蕖池红葩悦目修竹冷风胜白牙团扇萋蒨翠草加戴氏重席云霞镂糅於松桂五彩羞其绘图猨麏和韵於蝉蛙八音陋其弦管雅有高致丰趣冥伦仍莳粟拾薪勤兼晓夜暨染笔已来凡历五载何秊不遭军火何月不见干戈菜食水齎氷牀雪被孤居独处梦抽思乙词既野质意不会文其玄义一卷释文十二卷用纸七百张有崖易迨空海难徧盲寱偏知敢称圆识特是不负本怀遽兹石火卷舒常住之卷酬报乎身手赞歎解脱之法仰谢於心口麤耘毒草微养药王螳[虫*敖]萤熠非能抗曜也。


沃州山名在剡县遂安山名亦在剡安洲者在台州安县麏(兽名居筠反说文也)熠(大白为立反也)丁当也乙辰也。


大般涅槃经玄义卷下。


大般涅槃玄义抄一卷。


大般涅槃经玄义文句会本卷下

音释


棋  (渠之切与碁同)。

阐提  (梵语具云一阐提此云信不具阐齿善切)。

暴背  (暴步木切晒也背补昧切脊也)。

驳  (北角切斑驳不纯也)。

呕和  (梵语具云沤和俱舍罗此云方便呕乌候切)。

筏  (房越切桴也)。

醪  (郎刀切)。

鹬蚌  (鹬以律切鸟名蚌部项切蛤也)。

扼  (乙革切持也)。

桁  (何庚切屋横木曰桁)。

矟  (色角切矛属)。

詺  (弥正切辨別物名也)。

楔  (先结切櫼也櫼音尖)。

[麸-夫+弋]  (羊即切麦[麸-夫+弋]也)。

嘲  (陟交切言相调也)。

撝  (吁为切)。

揄  (容朱切)。

齎  ([爿*戋]西切持也)。

沮渠  (沮子余切沮渠本匈奴官名以官为氏也)。

苌  (仲良切)。

啑  (作答切)。

璀璨  (璀取猥切璨〔苍〕切璀璨玉光也)。

笈  (极哗切箧也)。

颿  (符咸切与帆同)。

怏  (倚两切情不满足也)。

颺  (余章切风所飞颺也)。

蔳  (仓甸切草盛貌)。

镂糅  (镂郎豆切[利-禾+周]刻也糅女又切杂糅也)。

麏  (俱偏切麞也)。

螳[虫*敖]  (螳徒郎切螳蜋也[虫*敖]牛刀切谓螳蜋足也)。

萤燿  (燿戈入切萤燿谓萤火之光也)。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36册 目录 下一篇涅槃经治定疏科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