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
2014-04-09 11:16:3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690次 评论:0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济缘记四之五


忏六聚法篇第九


释忏六聚篇。


篇目忏是能悔心六聚即所犯过法通理事化制不同局题就宗即指诸羯磨耳。


上诸门中被於行净专精之人但以五浊浇风鼓扇尘境不能制割遂与犯同若不清荡未曰智人覆藏瑕疵终归显露故当及时早忏不可後世悔之。


叙意中初科初二句结前七篇正宗行相但下生起当篇須立之意初叙成犯之由五浊时数渐减为劫浊邪执坚固为见浊催年促寿为命浊三毒猛盛为烦恼浊分別妄计为众生浊皆非清净故並名浊亦名五滓即是有情无情二种世间劫减情浮逐境造业与犯同者入篇聚也若下明須忏所以注引律二种愚人二种智人一坚持不犯二犯已能忏终归显露即现当後三报。


今多憍伐自矝谓能拒抗前恶深須量度是何位人然後自高可得度世不然纵毒知何不经生後苦楚孰难遭遇。


二中憍伐自矜是愚谓能拒抗是痴既愚且痴不知分量祸至方悔追不可及下引摄论初地八地一自无过失二有利他始可示行杀生等过余凡不尔故云不然等纵毒即是罪皆造故曰知何不经业成则狱苦即至故曰孰难遭遇。


故论说言地狱中阴身犹如熔铁聚热恼烧然苦不可得譬喻宜当除懈怠昼夜不休息精勤修圣道必使尽苦际斯为圣言量也同舟各审知之。


三中智论四趣各有一偈此引地狱偈上一偈示苦报阴即五阴如熔铁聚略譬少分故云不可譬喻下一偈劝修饿鬼偈云饿鬼受秽形其类百千种不闻浆水名动经千万劫畜生偈云畜生相残害日夜常逼迫愚痴暗障故无由思解脱修罗偈云修罗被五道威武抗诸天多疑不信故烧然诸善根斯下结告舟喻圣法可以济渡同法同道同行同学等皆召出家奉持之士。


将欲解文先以义显四门分之一对治方法二理事不同三小大对缘四灭伏之意。


初中。


凡罪生也托因从缘因即妄心非有谓有随有兴我便计彼此即起集业故经说言一切诸法自本来今性相空寂而众生虗妄横计得失彼我起不善念造众恶业轮回五道亿劫不出二者妄缘境有色心由之造业不知心变妄谓他有还缘自心故反缠裹如说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向造诸业但知唯心则无分別是彼此也。


义门第一立忏意中初科初总标因下別释又二初示罪因妄无也无而谓有即是妄义由随境有谓之六尘缘影亦名六境界心幻化阳焰龟毛兔角皆喻此心兴我起业生死轮回由不了此故下引证诸法本空证非有也众生妄计证谓有也横计等是惑道起不善等是业道轮回不出即苦道二明罪缘色心二法摄境尽故不知心变迷唯心故妄谓他有计心为境故以心缘心造业自缚如蚕茧故已上叙迷如下显悟三界中色无色天为上欲界为下或云三界无別法唯是一心作语少异耳既了唯心反观前罪皆非他法故云向也。


既识起因能感後习一感种类相续而起二招苦报生後当受今改前非将修後是从缘生灭斯苦世法於彼恶业特生厌贱发重惭愧立对治过洗心忏悔。


次科初指因即蹑上文能下显果後习有二一即习果二即报果今下叙忏意有三一生厌二发愧三立治从缘生灭即上因果苦集二谛並世间法。


忏者梵语本曰忏摩唐言悔往亦曰卑敬存二方言故曰忏悔忏字後立非此书也取其义意谓不造新则此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於往犯由斯善故已起无缘当生无续双碍缘续说名行除又由斯善来感乐报差彼苦缘名为报除若欲忏者略知此意。


三中初翻名忏是略梵悔即略华今时篇韵皆有忏字乃是後加取下次以义分断後为忏耻前为悔转因为行除易果为报除。


然虽开忏经论不同如十地中作业定故则不可转如涅槃中有惭愧者罪则非有无惭愧者罪则非无斯是了义定业难绝。


次可忏中初科初标示如下正引十地即十地论涅槃即如来答闍王之语有惭非有忏即灭故无愧非无不忏存故涅槃终穷决了之义即知余说皆为不了也。


故有解言所造重业三时中定报不定者遇缘可转则有相除如造重恶定生报受以报可转便加忏悔由此忏善亦居生报夺恶不受一差永定故名报除由行善故亦是行除若时报俱定不可不受则转重令轻如闍王之忏亦名报行两除若时不定报定及时报俱不定者此造业微易忏伏也。


次科三句凡起心造罪初中後心有无轻重各有八句先明有无八句一时有二时无有三句二时有一时无有三句三时俱无三时俱有各一句重轻八句例上作之今取俱有俱重为定余皆不定初句时定谓三时俱有俱有容有重轻故报不定遇缘即是忏悔善果夺恶为报除善行易罪为行除若时下即次句此中时定谓三时俱重也闍王造二逆以能悔故转入黑绳地狱七日受尽亦具两夺故名二除若时下即一互一俱两句时不定者並前七句。


问所造恶业谢在於往体是无法何得言灭答如成论云所造虽往不无曾有为因成就是以忏时悔有不悔无也。


初问中一切诸法过去已谢未来未至现在不住三世叵得罪性本空何有灭耶答中罪性虗妄故空不无虗妄因果故有若谓敻无则堕邪见。


问上明忏者为断为伏。


次问中断谓永无伏谓暂抑。


答经说为灭论说为伏据实为言忏不灭惑但易夺抑伏耳要得无我方伏不起比丘犯戒依律忏者性罪正业随至治际遮罪非情依法灭也。


答中初科初指前经论即涅槃十地也据下约义以决初明化业易夺抑伏即上二除内凡已上分见无我方伏不起尔前尚起初果方断比丘下次决制忏性罪不灭故至治际谓断证时遮轻故灭。


又解云解惑与事名实不同何者是耶。


次科徵中以智破惑故云解惑即是理观事即事忏实即体也。


事灭有行迭相抑伏後胜相遣若上品恶业下品忏者非其歒对故强者先牵故恶不灭要須还起上品善业抑伏恶也中下相对余可准知。


事灭中以事灭事故云有行罪忏各有上中下品各对各灭即为对敌而上可灭下下不灭上由非对歒虽忏不灭。


理忏空行达理为先下解断上惑上解断下惑也何以知然如诸见等无始名重谁谓是非作意穷寻一见永见如析石喻也但思择我毕竟无从於此生忍则无生解贪瞋等惑缘翳事深人竝知非无由卒舍故至七学犹被缠之要須方便胜智乃断如藕丝喻。


理忏中初总示理忏观空故名空行下解即见道破见惑上解即修道破思惑何下別释初释下解断上无始我执边邪等见名为上惑喻如析石必无再合又经云夜见电光即得见道我见本无妄计为有了知是妄即证我空心住此空名无生忍号法眼净贪下次明上解断下贪爱等惑对见名下三果四向皆名有学胜智即上解似断不断故知藕丝。


二相对不同。


二中标文与前少异即用事理对校断伏浅深。


一强弱异者业招苦报生因中强惑正障解习因中胜。


释中初科事行忏业生因强而习因弱理观破惑习因胜而生因劣。


二空有异忏业俱有有二相除有轻重故忏惑不同能治是智体空无碍所断是有霜焰不俱。


二中忏业俱有以事伏事故有二相除即行报也忏惑不同以无忏有故霜焰即喻罪忏二物相陵体不同时以喻观成惑破二俱空故。


三次第异忏业之方先後不定随牒入法起对则伏断惑不尔要先除我故论说言由此我故造集诸业乃至四住後断无明。


三中忏业随有即牒断惑必依次第指论说者即是成论三界见惑为一住三界思惑为三住无明为一住是谓五住烦恼我为根本断证次第先断我次见後思最後无明。


四者类遣异断惑用智如醒一方余隅自反忏则随牒一一別除如锯木斫树若防未非例同断惑如初篇业麤不待胜心离之则易乃至第五同彼贪痴自非专护何能免也。


四中惑是类遣罪須別除忏过非则异防未非则同轻心防重重心防轻並同类遣。


三小大对缘。


就大乘中事理又別。


初依理者要识心本是大乘理其体清净玅用虗通妄想故垢知垢是心意言不生外尘自遣何以故本不了心妄取尘境随境起业业生妄受今达本妄体虗不实自耻往业妄搆所造如蚕作茧非他所缠深生惭愧誓断妄习如斯念念不妄境缘无量罪垢自然除静故如文解。


第三大乘理忏中初示理体清净故无染虗通故无碍妄想故垢垢含二种即染与碍何下明忏悔初叙起妄遂成三道今下次明求悔有四一觉悟二耻己三立誓四观念不妄境缘知唯心故下指如文即见本注。


二者事忏如世常行或依堂塔或依缮造佛名经教礼诵诸业皆缘事起依此运心随所兴起计功分课称情爱恋违意憎嫌此不净心未足除罪要先折伏人我贪竞衔悲自咎曲身退迹推举於他以事抑故由我惑壮不解思微屈苦低抑犹不可伏何况特忏用以为功。


事忏叙意中初科初示依处缮造即经藏佛下明所修佛名经教即持名读诵也依下明用心初总示称下別释又二初明过要下显正心善伏恶故云事抑但知礼诵不兼折伏谓之特忏特犹独也。


所以大圣布此良规正治我等麤重人也万五千佛日須一徧阿弥陀佛日十万徧如是读诵营事诸业並定头数计功自励。


次科云治我等者欲使晚学自知分量生惭耻故万五千等略举持名以示功行限时计课以事繫心。


若有不至此即懈怠何名畏罪即地狱人如是鞭心如是立志虽名麤业世中罕有纵或行者多着名利谄诳自高復是輭贼罗刹妻也。


三中对前理观故名麤业彼时罕有方今可知輭贼则不觉侵盗鬼妻则终遭食噉安谓为善不知成恶修持之难斯可知也。


若欲行时須具五缘。


正明标中业相微隐托缘可验缺不成功故云須具。


一请十方佛菩萨等为明证人以我心微假强缘故如诸佛等常在目前但罪垢故如盲不见动心缘事佛已先如何况净眼对面行罪深可惭也故诸行人若微起恶常思佛前则愧息也。


初缘中初示请意行法经云十方诸佛常在世间我浊恶眼障故不见等动下诫严肃故下教想念凡起恶念思佛即除息恶灭罪以境胜故。


二诵经呪为玅药也随经能治但不至心若不专缘情则驰散故制束心在於口也。


二中随经能治无优劣故束心在口繫名句故。


三说己罪名如涅槃说为恶不善等。


三中指涅槃者彼经第十云发露诸恶从生死际所作诸恶悉皆发露至无至处等。


四立誓言从今已往福始罪终乃至成佛忏悔本宗斯为要也故虽行忏後出忏场还寻故恶者由本结心不牢固耳所以诸习还相围绕可不见耶。


四中初示宗要故下次诫还堕由本不牢故有反覆。


五如教明证当缘尘境或梦或觉非是妄心之所变耶又非魔鬼之所惑耶若是魔者我之所行未出魔境魔何由来将非我业之妄现耶令我心着重起倒耶若知唯心境不灭者将是我心之所妄耶如是覆疎本即非本何由静妄知妄非真即此非真还传妄耳如斯反识分了妄因又识此了还知从妄不尔欣庆随妄不返深須早练不容自诳俗中识者年至五十知四十九非何况学道而怀习着则不可也。


五中初明缘境谓梦觉中善恶相现非下次明捡察初疑心变又下次疑魔现若是下三责业现魔居欲界天顶若修世禅及无漏业将出彼境方感魔故若知下四责心妄如是下结示本即真心展转推妄故皆非本知妄遣知了妄遣了识了从妄应須遣识遣遣无穷则无所住不尔忻庆谓作胜解下文引俗况道庄子云蘧瑗年五十知四十九年非孔子年六十知五十九年非又论语云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则知尔前未达天命动成非也问修理忏人須礼诵否答愚智两分事理无二上智达理不碍修行中下昧空故存渐诱应为四句总摄群机一得理失事一心禅观外阙庄严如有目无足不能前进二逐事迷理计功分课不了缘生如有足无目不知所从三事理双运目足相资万行圆修必至彼岸四理事俱昧盲而无足愚痴惰慢终无出期是知理事各立未免偏邪空有一如是真修习故曰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诸佛菩萨历劫熏修华竺祖师终身苦行此理深密何可尽言略示大途粗分缁素耳。


二就小乘律中忏者亦有五缘一能二所三心四相应五究竟也。


初就能中一是五众犯过之人二备仪相对下加四对上加礼如前明也。


二小乘別释中初能忏有二对下加四即偏袒右肩等五仪中除礼足也。


二所对有七初是同众同戒见者二清净戒具如五分中兰若所说同犯开忏谓命难也余如下文三作请辞四依教说五者可忏即轻四篇六说名种非有疑滥七势分相及非別众者。


二所对中指五分者彼云若有命难因缘佛开同犯不同犯並得受忏无缘不得准知拣净五中四篇可忏者夷虽开忏终不復本故。


三明忏心又有三也内心惭愧最是治本二立誓永断此即忏悔也三露罪示他耻更後犯。


三忏心中具惭断露罪无不脱。


四心境相应者彼此言义迭相领会也。


五者事成有三谓教具足及诃责立誓故自责心生厌离是也三领受无违即答言尔也。


五事成有三教具足为一谓作法无非诃誓为二谓前对诲勖也。


四大小所明灭不相者。


有人言大乘忏者得灭业也一者理深药玅二发悟悔过起治行胜三多身修业非一形证故也。


四他解中一谓法胜二是行胜三即报胜虽有三胜不分事理。


今解云经虽说灭不了义也望後理观远通说耳但地前故业分段所摄用以招生若据小乘增上忍中相似无漏恶道女业方得不受故成实云得世上见虽来往生死乃至百千世终不堕恶道若论別报无学未免故有贯脑之苦碎身之痛地狱烧身饥饿切体復何可论。


今解初科正明中初决经文如注所引未曾有经或通诸经说灭之文事但抑伏理观能灭但下又二初明大乘地前三贤尚有分段生死则知不灭若下次示小乘忍位方免恶道则知尔前业亦非灭成论世上见即世第一又过忍位则知内凡已上将隣圣位无漏慧胜方能灭业恶道是总报余苦即別报故下四句並果人偿债之缘初如婆沙中差摩比丘病重诸比丘问之自言我病不差犹如壮士繫缚其头两手急绞我之头痛亦復如是次如增一目连乞食为梵志所打骨肉烂尽三如杂宝藏经离越罗汉山中坐禅为人诬盗牛十二年在狱自言过去诬他盗牛经一日夜後堕三恶道受苦无量余殃不尽故受此报四如百缘经黎军支过去饿母七日後成罗汉七日乞食不得吞沙而死委如资持。


一思至此业之善恶俱不可作古人有言慎莫作善斯有远旨如造世善生极有顶娑婆三界更增苦谛如烧金丸不可触也。


结诰中初示业理可畏一能引後习二历劫不亡三牵生感报不由於人古下引证以作恶则堕三恶趣作善则堕三善道皆不出轮回善虽是福能障圣道甚於作恶後生闻此慎勿错会如下显意有顶即非非想天寿八万大劫是为难地烧金丸者即喻凡福反为害也。


又就律中忏重之相虽非即数有可收理尽形行学障地狱故余至文解。


次科小乘事忏中非即数者即犹入也有可收者来否随意也尽形行者不復本净也此所谓小乘无忏重文也。


上略义述須通融心不尔晨夕直在佛前低头妄忏心多无记更增慢习不如不作至时观之作何物在。


结示中初劝明心不下显过患至下责愚暗至时观者令自省也作何物者必堕恶趣也。


今須消文前缘後法以忏悔法人竝诵之多未识晓故引文示。


第二就文分示中人诵不识者一人识理事二不识化制三不识灭伏不了此三教门则乱。


初列愚智者深心不乐为罪者何由可逢但犯常思即忏末代所幸言不见犯者由本不学故作谓无不以无知说言无犯故也言见犯不如法忏者虽知犯相但诵文言事犯相互有无不达或滥褒过分说言一切或对境痴教未晓与夺或非数妄坐造诸別相故虽加诵非缘所坏通名非法故。


缘中初科释律中初通示如注愚智二人一中有二则为四人深心不乐即成论文具云行者深心不乐为罪名净持戒言下別释初释不见犯故作谓无即是愚也言下次释不如法忏有四初诵文者即迷法也事即是境犯即篇聚二滥褒者谓迷过也言一切者通无所属也三痴教者成否不决也四非数等前境不胜也诸別相者即別众也故下通结上四並非如法。


又引未曾有经者明凡下所造皆从妄习慧心生也今随妄忏覆本罪缘还由心灭是则生灭在心知其营营本不生也由妄生故如此纷纭悔於往业用息诸後不行妄也斯为语矣行心难矣勤则不难非圣学圣也。


经中初释前恶妄如云翳日比慧明因明有暗由静生喧今下释後善即叙忏意心性湛然随缘起灭起灭由缘则本不生矣斯下结劝言之非难为之乃艰勤不难者小水常流能穿石故非圣即凡夫为诫惰者推功上位。


前引经律释成两忏。


结文可解。


二明就事忏能伏业者义已明之今直消文也以恒三业昼夜六时绕旋虔诚面对仪像由善伏恶不随起故但是事伏未息业源不名灭也言易夺者若不行忏礼诵诸业恶常现前相续不已如家犬也今发善行依教忏荡暂夺恶念何由全遣如逐还来也故須常行常照方能常远常明也良以事有对除力胜互起可不然乎。


次二忏对根事忏中初点示以下次消文又二初释伏业以善伏恶如石压草乍似平伏根不除故言下次释易夺以善易恶如逐家犬暂得相离还能归故故下劝修常行则常远常照则常明良下示意事对除者即忏法也力胜互起善恶相敌强现弱隐势相夺也。


若作理忏能燋业灭业者常自思择识妄覆心奋发力励无时离我涕泪横垂衣毛为竪乃至流血慨生死过故论说此为种解脱如是积时渐觉轻利於彼恶业分绝三涂故名燋业正见明白了知无我随登圣位方能除尽故名灭也。


理忏初科正明中初示悟理之相如下次明修习不间积时有二下论自说於下二明断证入道分绝三途即世第一位正见明白即初果是则内凡名燋见道名灭。


故论说云一生种解脱分善根第二生修第三生证斯利根也若有钝者乃至六十劫。


引证中利根三生須身身不间钝根二十劫当一生如上且据极利极钝为言当知断证不必一定。


上言忏业业何有灭由分入圣生数有期烦惑既静业本无润於彼生死翛然变易逈越诸有倾四住故自三贤已下分段未亡招生感报轮转不绝况余煖顶退造诸逆同凡受报焉可言哉。


次科约位中初小乘灭相分入圣即初果言灭有二生数有期一也初果七反二果一反业本无润二也翛然轻逸之貌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二变易生死逈越诸有即无学果自下大乘灭相地前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初地已去分破无明同前初果下举内凡为况外凡可知。


底下诸凡福业不净何能参道妄自矜伐故常思量繫缘知妄心須依理形恒逐事晨夕鞭策用卒残命故智论十住婆沙云菩萨昼夜六时礼十方佛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自余凡俗未足自欺终尽百年恐同禽兽也。


举劝中初示位地未入外凡谓之底下亦名薄地即我等也故常下劝修心理形事所谓双修也故下引证二论並明菩萨位虽深浅常行五悔文阙发愿自下准况懈怠自矜喻同禽兽文见智论及遗教经。


引涅槃文为救重逆惭愧护法是根本忏引成实者为明理忏之本据也須识倒本即谓我源俗人尚云无固无我强作抑制我心无我况是圣法不可虗言说为无我引未曾有者以力不专制須得善友引华严者识业非有随心妄起如我身心岂是实耶了知如此分见分除不了此理渐昏渐厚何时可净如磨镜喻可以知之。


別释利根中释涅槃文注中三节初转重为轻二转轻为重三忏除重逆疏中略释後段惭愧以善翻恶护法以功补过此二最要故是根本次成论中理忏本据谓识我也举俗为况劝令观察论语云子绝四无意无我无必无固强作抑制不可纵也我心无我本不有也三未曾有经明須师友有所助也华严初明达妄了下次明入证内凡三贤分见初果十地分除。


二者钝根根非是钝但学之晚人皆谓利谁肯云钝有言钝者心谓我利如此烦恼反覆陷人不识其畔未可依理故須事忏如文可知。


钝根中初科明根钝之由如下示对治之法自不明心故难依理。


今准心论若乐罪时須修事忏若乐福时須修理忏理则无着着则还缚須知分齐。


次科通标中即杂心文若乐罪者恶业势强理观难成以善翻也若乐福者善业势强能障圣道以观破也理即是空着则非空故还成缚令知分齐須自审也。


就观理中小乘极处人法二观对我观柝唯见是尘对阴求之但唯名色求人求法了不可得是为空也。


次举理观中小乘理中初通示五阴为法计法为人此二本无妄计为实遂成二执故受轮转对下別释意计有我我即法尘又计阴为实阴即名色缘生缘灭求下总结推求人法但有虗计知计是虗人法不立是为二空凡夫闻解内凡少见初果分证无学尽证是为涅槃也。


大乘极处空识为本初浅滞教谓境是空了境本非性唯识也略举观门行体如別。


大乘中空识为本者空谓了一切法皆因缘生生即无生识谓即此缘生同一识体无有外尘若达缘生不知唯识是为钝根若知唯识达法源底是为利器故钞云钝见空时不分別色(异二乘也)智知唯识不分別空(异钝根也)下指行体委如受法七门义说委辨识相如戒体中。


文云律宗识名种相者名即六聚所结正也种即当聚別类所收相谓随犯之众数也随有牒忏者不可深褒也。


次制忏中初科名如波罗夷种如婬盗等相如一婬中有多少也余篇例此罪少而悔多谓之深褒。


疑及不识不合加法者既迷名种知牒何罪也除不学者随结根本者此除疑也以深达教相恒惧陵犯虽疑迷忘不结罪也。


次科牒释中初释学人开迷除下次示不学随结言除疑者恐滥須拣故深达等者叙学人开意反显不学不开。


若尔我本不学事法俱迷亦应不犯今解不然彼有心持忘悞犯境非罪心也卿无心学已结违愿不了境事是不学迷随所犯缘竝结正罪。


次引难中初难学不学虽异迷忘是同故解中初叙不可学迷卿下次明可学迷结违愿者下坛已後起断学意顿结不学罪不了事境对境暗教结不学无知罪。


问彼学无心犯境非犯我亦无心何得犯耶今解心有多种彼学识犯於境知非开无犯者心不缘境卿今缘境能所不忘但不学故不知得失与犯缘同何得非犯且以一犯以问卿缘如与士女同室宿戒一知是士女二知同室内三知无命难四知随坐卧即犯四辨知是犯缘今何得逃罪若原不缘境非学之功亦同前免。


次难律中犯必问心无心不犯岂拣学不学耶解中有三初明二心不同且下举一犯以问与女人及未受者同室宿人虽不学四缘可知故若下三例开迷忘原不缘境如同室宿不知先有士女等可同学人开罪故云同前免也。


文云但灭犯戒罪者以性戒故损物情也虽依教忏止免六聚至於业道终須慧观增上忍时恶道便止如文所列亦如上解。


三中犯戒罪是违制业道罪是违理违制事伏即净违理观照方除钞云篇聚依教自灭业道任自静思是也。


就法依聚不分自六。


初忏夷中此根本罪圣道之源既已毀犯一生绝分道犹尚可奈生报何如僧祇中舍此身已来报即堕阿毗脂狱如罪福经随犯一重则九百二十一亿六十千岁与他化天同寿受苦洗心归忏佛教亦开良由众生信法未久怀毒着妄不思来苦故迷造重後发胜心悔过前失亦令学戒预入僧俦诸律名为学悔沙弥也。


第二释法波罗夷叙开中初文初明过重如下引示生报阿毗脂即阿鼻此云无间罪福经即目连问罪福报应经洗下三明开忏一信浅二惑深三业重今並反之则可忏也毕世坚持所犯重戒故名学悔不足僧数位在僧末故号沙弥。


四分中都无覆者方与行法若顺教缘犯竟无覆即从求学。


次科律缘中如注缘起观其文势无覆方开。


今时浊重不言开忏或初虽覆覆缘不成並同前开以无覆故或有达教初极覆藏今始发心则是制限。


次他执中彼分两意初虽覆藏一以缘差故开如无人对露等一以无缘故制则终身不许悔也。


若不许忏是教不周律制学已更犯方摈不言覆忏不许悔学故戒律中多从缘起因制入法至於後犯未必如缘婬戒本二自是制缘後犯刑科何问新旧。


今决中初以理反责故下斥据本缘律中缘起忏者无覆故牒入法仍引婬戒因須提那与本二行不净故制及後断犯不可执缘。


言都无覆方与学者对下二篇故说斯耳此既同死开忏若生何得片藏余露将乞故随犯者皆同学之僧残不尔尚有咽喉慧命未绝戒身犹在随其隐显露者前除余有覆罪行乞行忏致有罪夜离合於缘长短有斯量据致列开制。


牒释中初通示教意此下別释两篇不同之相初明初篇尽露方开文牒都无覆者乃据临忏同篇尽露非谓从初始终无覆古今两义通塞可见僧下次明二篇随忏皆得隐显即是覆露罪夜离合罪谓本犯夜即覆日离则各随长短合则以短从长即知随忏不必尽露。


若论作法钞中具张以忏者疎薄知蹊术下文随显至时口判。


指法中初指钞文以下示今注蹊术小径也。


忏二篇法此悔次重义张四位。


一覆藏罪随夜隐者得吉罗也前須忏之。


次僧残篇列释初中若据覆藏该通六聚独僧残篇忏已須治与余不同。


二覆藏情过此无罪也但是内藏瑕累外现清白罔冐僧伦轻斯法律故随隐日作法补行伏在末席折挫形心即如文云随日与波利婆沙也此名別住別与下房下卧具宿不同僧住故名也。


二中初叙情过故下明治罚随隐日者年月长短覆罚相应也即下引证翻名释义即治罚相。


三者僧残情过者罪次极刑理宜专奉故怀放逸造斯重过情不可容恐延後习制与六夜僧中苦行望以勖勉惭耻至极永为鉴诫如文行波利已与摩那埵也此翻意喜由先行覆日月颇遥洗忏之勤不无疲顿此与六夜清净有期故自私喜不辞苦也亦为僧喜以见犯者罪易而忏难但覆在心过随事逆同戒怀此为之生勤及与六夜僧庆罪根将欲除拔故亦同喜也。


三中初叙过制中明治如下引示翻名有二初约自喜罪将出故亦下次约僧喜同慈念故过随事逆过谓情过事即治法同戒即众僧为生勤者愍其劳故。


四僧残罪者根本正障沈滞身心要假群僧同时共拔故文云二十僧出罪也。


四中初叙过要下明治故下引证二十僧者倍受加十僧位之极有云三十人忏重出初教经此乃伪典不足承用。


至於乞法与行加夺失宿诸务极繁抄列增卷今但知有忏则据法須缘事会渐希故阙文也必行其仪钞中具矣。


略指中初叠示四法前須陈乞一也羯磨与行二也夺三十五事三也八缘失宿四也今下示略必下指广。


忏第三聚法名如戒疏且释罪缘独头从生各分三位如文具列名相显矣至论忏法亦希故略。


三偷兰中初指名此翻大障善道亦翻麤恶麤罪等且下释文注中前列三品独头即果罪也次列三品从生即二篇方便也後引婆论忏同提者分三位也但兰则据罪重轻三忏不互提则约众多少三法随时耳。


文列已前三忏明不广之致及委付之文也其相易晓。


次通结中本文四节初明法广自下次示从师余者谓非学律宗师必下劝依法纵下显略意前示不广最後指钞即委付也。


忏第四聚法具列三十如文辨忏必对僧者以因财事生犯贪慢所成正乖出道若欲洗忏非別能除制僧为境对之生愧能绝後犯後九十者随事生犯过非贪贮故不假僧对证便灭有斯別状故分两位。


就前三十约境为三即对人也。


就对僧中位分为四初明舍财二舍心三舍罪四还衣。


前舍财中缘分为二初明舍财仪式僧中忏法下明舍忏所为也。


就前文中犯舍衣不得与人者既已犯过义須舍净愧於罪失直尔乞人制本净心岂在财物故不许以不净财施後受秽果必欲乞人如律舍遣三衣法服不容非染故不许也波利迦罗百一供具亦合受持还須净财非净乖受数数着者犯舍須忏谓破离罪故即制舍随着结罪若净施者体是染财何堪净法此愚教也俱須舍已後得如初方如前缘五种用也。


四波逸提僧法舍财五制中五节初明与人受秽果者因不净故如律舍遣作法舍已然後与人三下次作三衣波下三作百一此並加受必須净财数下四释着用谓破离罪出彼妄计若下五释净施上是別释俱下总结。


此尼萨耆下明对境舍梵本如此唐言尽舍於三境前俱不別众。


次对境中初科梵本尼萨耆此云尽舍谓财心罪三皆舍故三境即三位人。


问对僧绝後可是上言亦有对別何名殷愧答本制在僧虽开別人界还僧法不得別也唯制不开则犯舍极多求僧叵得思净无路故随方面三境通行不许別众望僧生重随人立舍且济时要可不好耶。


问中以僧境则胜別境弱故答中初明法位本制末开虽对一人莫非僧故唯下次明开意提轻易犯若定須僧忏难成故方面即集僧界可不好者美其知机也。


言犯通僧別者律云谁犯尼萨耆若僧若众多人若一人也如现前僧同财多贮取受钱宝以利求利俱是不净也。


三通僧別初列三人如下次示僧犯同财多贮即同犯长取受钱宝即同犯捉畜以利求利即同犯贸易。


界分二所者即有法无法两地俱知分齐各有所集。


四明二界僧定法地別通两界。


二明忏舍所为要須五人者以忏主单白和僧之时非是自量义須他也身外須僧故五人摄如上僧义也。


二明所为用僧中初科忏舍五人出僧祇律见前总义故指如上。


有人言律制舍财須在僧中对別尽集故是僧义忏罪別众同九十也以三说提堕何有乖各。


次科初师立义初明舍财須僧对別尽集谓二三人亦尽界集忏下次明悔罪对別体同九十故。


有人言罪藉财事舍忏相符安有舍僧忏別正乖文也。


次师中舍财忏罪始终須僧。


彼人解云元制須僧正明财也因舍即忏事在僧中故罪別除須有前证无宜妄受情和取开故有单白若财事用尽正悔本堕则同九十可更集僧。


三重救中初明僧本舍财因忏須白若下财尽悔罪不須对僧。


前人解言圣制前列终为重缘财事生犯犯岂轻小故須僧悔理非別除如乞绵衣畜贸宝等文非僧舍罪亦僧除。


四再破中初科初立理前列谓拣三十在九十前由过轻重耳如下准例蚕绵斩坏畜宝贸宝竝舍与俗並非僧舍而須僧忏。


若尔須者何不列忏答前舍对僧因明僧忏此对非僧因略不出可以不出即不須忏文既不了須用他部十诵多论並制僧中。


释难中初难三十中二十七戒皆明舍忏独绵宝等文並略故答中初叙不出所以可下以理反质文下引他部证。


若尔制僧当受忏时便忏九十两得以不答轻重乃殊同篇聚故。


次难既云重轻即应九十不可合忏答文可解。


问既同合忏何分轻重答约心业重故舍缘心心不除者还不成舍故对僧也约罪同堕报苦不殊如忏对別三说不异。


三难合忏体同不应云別答中初明心业有异故分前後约下次明制教是同故通合忏对別谓对首也。


就舍财中有二。


初辩須不者舍财虽多义张三位一定长财二定受衣三定余舍。


就定长中有五种义不在说净虽復过限无入罪也何者是耶。


次科定长财标中不在说净即无犯长。


一随受持故如三衣鉢具及盛贮所須也即简二离衣宿六年不揲雨衣之类俱是受故不劳说舍余竝例之。


列释初科三衣鉢是正受持物盛贮器即相随物下简五戒竝不入长不揲即坐具戒。


二随重物故如十诵善见云牀褥荐席枕几隐囊氍毹衣帐牕户帘幔属房之物不合说净受持四分他与作被八不净财不在净限。


二中律论所列无非纵怠助道非要隐囊如小贮褥氍毹兽毛所织四分被属八秽。


三随供具即百一之物虽不受持不许说净故谓小次诸鉢键[金*咨]香鑪靴鞋屩袜之属也。


三中键[金*咨]小铁鉢也屩即草履。


四随犯別过如取尼衣等入手即犯不假说故净法简境有过不合故。


四中先曾犯过则不入长。


五是说净有缘故开如负债未得他寄未受买财未入寄他主无边表开缘丝麻毛绵不入尺寸如是诸物虽经多日不在说限就曾入己寄他可索必須集之不可遥嘱故论说言尼萨耆者名为尽舍片有所留还能染渍就已属己除共分者未割两段知何头是故不合说。


五中如下六句並是缘开寄他主无谓主不在也边方开五事长衣入手方犯未入非犯丝麻毛绵不成衣故就下再简寄他可索須集就已下次简共分未定所得。


已外不问重轻十六枚器贩抟财食毡被丝绵衣鉢缾捥纸笔杂事虽非犯长皆由取纳乖方断当高价並入卖买舍堕。


次科十六枚器即大釜釜葢大盆及杓小釜釜葢小盆及杓洗瓶瓶葢并盆杓水瓶瓶葢及盆杓则二釜二瓶各有四物也已下杂物竝不入长。


受持衣服須练离缘本不净财无受法故不可舍也就入舍离知何缘失为界为隔为情为染深思懈慢故违須舍。


三中初简非舍就下次辨失缘須究四碍。


上定三位余希不列若财产繁多徧历余处不可通集随处各舍然後一时加忏法已次第还得。


结示中初示略若下次明难集各舍合忏随处各还。


二明对忘成不者若舍心净还衣未说见本忘物寻即相染須通更舍作犯长法若说竟见及未还见皆依後舍不染前净以无畜故若本畜心舍而不离虽无忘染有心贮故舍不成舍还依本长。


二对忘中初科有三初明成染通前重舍若说下次明不成染但舍後见若本下三明畜心不断虽舍不成。


有人云我後见忘作心施人何得染者答卿心麤也见便生我即是染竟後方施人又是佛制具兼两犯何得无心。


次科初叙异说答下正斥言心麤者不自审也心念微细前执後舍自不觉故谓言不染佛令舍已方遣与人一是相染二违佛制犯提及吉故云两犯。


问舍财实有谓无成舍界实別众谓无应同答忘财不集非情不碍別是情碍同故成僧故有谓无各有其致。


三中初问律中作法界中有人无想作法不成引以相並答中情非情別有碍无碍不同可见。


文中僧舍有三财是罪缘者非法贪贮轻慢戒禁故是缘也言舍心者贪慢为本最須先舍故舍犹畜不名净心言舍罪者若不洗忏苦业长劫故須瞻晓即是称量之谓也。


次牒释中次第三节由财起心故财为罪缘由心成罪故心为罪因由罪感报故罪为生死业故下通结嘱令明晓称量即十缘之一所谓称量所犯也。


就舍仪中列三物者以长能染須宿净心故別还也离衣虽舍即座須还本非贪积由慢惰故若又经宿令他得罪不得同长一处束也取尼回僧之物单是事违若舍量时故又別襆相连总说各段別舍余如文相至时更显可引钞中相足消释。


次舍仪中初示三物各幞以还衣有別不可相参必可标记同处亦得注中五长十日月望急施并药与鉢今取五中三种衣也余下示略仍嘱讲者临时旁引。


中明舍心者以长衣犯相随贪心成故论显之为舍方便。


二舍心标中论中历句令知舍忏净心为本论家善巧故云方便。


就文三句中。


初句中三相如法虽得本财不犯染也。


合释中文释初句而後答中即见次句三相即衣罪心也。


问上解須宿为欲净心今文当日何不同者答若心不净多日亦犯如论第二句也今此净心故开受故如四分中远行等缘当日开取同斯意也或可本财自是己物未曾入己後得非染及异财者非望送故。


问中蹑前五长須宿別还有相违故答中初约心净释如下引例远行缘即下即座转付法或下次约本异二财释本财未曾入己异财非先有望畜心既断後並无染故虽当日得受无犯。


第三句中犯吉罗者罪須前忏然後还衣以还违教又心断故諫OU感∽铩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下一页 尾页 22/22/2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科 下一篇羯磨经序解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