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真言宗

TOP

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六)
2014-07-28 14:38:1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139次 评论:0

净心诫观发心钞下末


诫观教化众生法第二十七


二十七释教化篇大心既着岂专自利之门益物是宜当以化他为本故立此行以次前篇谓随根授法曰教化未沾道分号众生。


既发道心宜修万德宗旨纲要不过二种一者自利二者利他自利之行略已宣说利他之法今亦少言。


万德总举大数也又因中修万行果上证万德今因从果以受称也。


先垂慈悲念三界苦。


慈悲者以菩萨於此二最要故多偏举三界欲色无色也。


且就人道化益众生爱言耎语令其调顺识信因果归依三宝量其根性利钝广狭授与诸乘阶梯正法人乘天乘三界果报虽是有漏堪受道化从人天中引入三乘无漏之境或有众生我慢放逸贪瞋炽盛不敬三宝谤无因果定知此业必堕地狱畜生饿鬼即用方便善巧之谭悦可其心令意欢喜然後诱化示人天道教修十善五戒六斋使离三涂得人天果。


爱语软语者以欲界是语地不语则成恼今欲发起善行开示法门故先以慈爱怜愍之语柔软善巧之言以为启导方便令彼调顺知识邪正因果以佛法僧为归凭之境也量其下凡说法者必先观机机利则广授深法如三乘是也机劣则略示近教如人天乘是也又钝根闻少不解宜广利根闻一知十宜略又利好多闻宜广钝乐少法宜略阶梯者喻受道之深浅也有漏者成论云失道故名漏毗昙云漏落生死也今若对此有漏机能授与道则转凡成圣可入无漏矣此约引人天乘至声闻缘觉菩萨乘也或下此说三恶道至人天乘也自恃轻他曰慢不摄诸根曰放逸引取之心名贪忿怒之心曰瞋此皆五钝使也能驱行者流转三界故十善者身有三种善谓不杀不盗不邪婬口有四种善谓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有三种善谓不欲瞋恚邪见通名善者以顺正理为义作则成十恶止则成十善相翻受称其中上品十善为欲界六天因中品生人下品修罗也五戒即不杀盗邪婬妄语饮酒若准昙无德部随彼根宜未必具受或受一戒名少分优婆塞二戒至四名多分五戒具足名满分成论云随受一二三皆得名律仪亦开重受重发亦随其多少而受若萨婆多宗必須具受受此五戒必須三归五戒之体从三归言下发也善生云此戒甚难得能为沙弥大比丘及菩萨戒而作根本六斋者智度论云以六斋是恶鬼夺人命日劫初圣人教人一日不食为斋後佛出世语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即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每白黑月八日遣使者巡十四日遣太子巡十五日毗沙门天王自巡然後转白天帝人间善恶等事故今劝持此五戒六斋能引三恶趣至人天乘也通前所引不越五乘圭峰以法喻对辨云此五力有大小载有远近一人乘谓三归五戒运载众生越於三涂於人道其由小槃艇才过溪涧二天乘谓上品十善及四禅八定运载众生越於四洲达於上界如次船越小江河三声闻乘谓四谛法门四缘觉乘谓十二因缘法门皆运载众生越於三界到有余无余涅槃成阿罗汉及辟支佛皆如大船趣大江河五菩萨乘谓悲智六度法门运载众生总超三界三乘之境至无上菩提大般涅槃之彼岸如乘舶过海今文既曰教化众生故阙引三乘至佛果文。


若被骂打灰土坌散毀辱憎贱悉能忍受不生退悔彼人知己回心惭愧受其教化或復出家求无上道。


若被下上虽以善法导彼而反被骂打等害者亦当安忍以成自益又能令彼回心成他益则善莫大矣智论释忍中云若人加恶如猪揩金山金体益真台宗辅行云忍力如金违境如揩故弥揩益净又遗教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又佛言恶人害贤者犹如仰天唾唾不至天还从己身堕既知於我无损行菩萨行者当先起贪忍然後教化。


学二乘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令生猒悔知有为过。


二乘即声闻缘觉以欣乐即说四谛欣乐缘觉行即说十二因缘令知此道而厌身世知是有为过患也。


四谛者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如实解了是名谛。


如实下由谛以审实为义在圣能如寔解了故涅槃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谛菩萨解苦而有真谛今约开示众生集真是因等。


苦者是果集者是因何故先果後因苦有三种苦苦坏苦此二麤恶众生目验能起厌心行苦一门智人能解此三苦者遍十方界故先说苦苦从集生教断集因者根本十恶及有漏十善灭者生死永尽证解脱乐知此灭度云何可得故須修道道者戒定慧等从五停观起乃至三十七品六波罗蜜。


苦是果即三界九地有漏果以逼迫为义集是因者体即诸业烦恼以招集为义何下推前後苦下是释今先示三苦以显答意谓苦即行相麤现令先观察生厌故智者云苦由因感果则应先因而後果今悉先果而後因者教文引物为便故斯亦与下使知苦断集义同也苦苦者即有漏五蕴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言苦苦坏苦者即乐相坏时苦相而至故名坏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不安隐故名为行苦鸠摩罗偈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安眼睛上为损极不安愚人如手掌不觉行苦睫智者如眼睛缘极生厌怖今为诸凡夫不知是苦圣人观之有漏迁流无非是苦故曰智人能解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等言此三苦遍如是处苦从下推因也十恶为集因引生三恶苦果若用十善为集因则引生人天果也而言有漏者简无漏也智者云十善有二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於他也(此有漏因)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息倒归真渐归胜道。


(此无漏因今即初也)灭下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死之患累故而言永尽者若发见思无漏真明三十四心断结者则三界九十八使皆灭以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後世苦果永不相续名无余涅槃真灭度也。


故名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道者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道今文戒定至五停心是助道道品六道是正道故古师云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正道种种对治及诸禅定皆是助道入真无漏慧名正道其余方便对治名助道。


十二因缘者暗心无知如盲人夜行旷野失於正道故曰无明贪染世法名为行虗妄知见故名识识神入胎向受生处与不净合故曰名色现阴成根通识来往故名六入根尘相对故名触触生违顺爱恚事成故名为受於顺情中贪染心热故名为爱爱之不舍故名为取取已属身成有漏业故名为有有业既定感後果报故名为生生命不住故名为老死老死復生终而復始千万劫舍身受身故名轮回十二因缘。


闇心无知者以无明体即是痴若约眷属相从而说即道俱时一聚染污心心所为道体谓此无明等於过去世中迷闇为性无其明解故曰无明俱舍云宿惑位无明贪染世法者法即诸业也以无明生业业即是行俱舍云宿诸业名行亦过去世也即通大地中思造作不一故若贪造福业即招人天果非福业即感三涂果不动业即感上二界果皆由众生过去贪染所为也虗妄知见者即妄心纷动有分別性也古师云从行生垢心名识俱舍云识正结生蕴即是意识谓中有末位才没随於胎卵湿化受生之时一刹那间有了別义名识与不净合者即识入母胎初七日合羯罗蓝(此云杂秽状如凝苏)二七日合安部昙(此云疱状如疮疱)三七合閇尸(翻名如上)乃至第五七合鉢罗賖佉(如上)虽有身根及意根由未有眼等余四根故六处未圆至此皆是名色支摄四蕴是名一蕴是色故曰名色也现阴成根即於所现色阴身根上分成五根并本意根各通识来去故名六入俱舍云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即从鉢罗賖佉後至未出胎脏已来根境识三未相和合生於触果此前皆是六处支摄根尘相对者以六根对六尘即有六识生故即从出胎後至三四岁来有根境识三更相和合也触生违顺等者从触生受受通苦乐中庸违则生恚是苦受顺则生爱是乐受处中则不恚不爱是舍受即从五六岁至十二三於此三受因异境上已能了別故名受也贪染心热者从乐受中心热渴爱故从十四五至十八九来贪於种种胜妙资具及婬欲等境也取者驰求名取因渴爱故求取也即从十九二十已後年既长大贪欲转盛於五尘境四方驰求不惜身命无劳倦故然爱取同是一体约胜劣分故成有漏业者俱舍云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谓有支体即是业为驰求诸境起善恶业思积集牵生引当来三有果故名之为有有业下以现在三支业因既成後果必克俱舍云结当有名生即从此舍命止结生当果一杀那中名生也老死者四相迁变生必至老老必至死死已又生如是轮转何有穷尽故知众生界无尽也若正观诸法实相清净则无明尽无明尽故行尽乃至众苦和合皆尽能如是观者发真无漏成辟支佛果。


次教十善对治十恶。


人间短寿杀生余报欲得长命慈心勿杀人间多病食噉肉血鞭打他人二种余报欲得康强断食肉血勿行楚挞人间贫穷偷盗余报欲得大富竭情布施断除贪恡人间卑贱憍慢余报欲得尊贵当勤恭敬人间丑陋瞋怒余报欲得端正忍前毀辱人间愚蒙饮酒余报欲得智明读诵大乘人间贪婬鬼畜余报欲得梵行常观欲过禁断婬妷人间恶性龙虵余报欲得调柔和颜离诤伏心远离有过思悔每自呵责人间邪见谤法余报欲得正法近善知识。


余报者即三涂罪终纵生人中所有余报致短寿等余皆仿此欲得长寿等者此对治法也二种余报即过去噉肉打人命终恶道人中感多病也楚挞音谱作付憷痛也挞打也竭情下以布施之法贵在竭尽其情也又須无少吝惜经云世尊布施不可限量乃至己身骨体肉血充足饱满饥饿众生况余饮食财物等贪恡正作悋鄙恡也亦作吝惜也欲过者嗜慾也当作慾淫妷(才质切)乐也。


此是十种正对治行。


何因说余不言正报余者现见即能起厌地狱饿鬼不现见故恐疑不信畜生一道虽在目前实见正报痴人犹言天生供厨疑非是业。


天生供厨愚者谓畜是天之自然而生以供人之庖厨甘而不知是正报所受故经云人死为羊羊死为人人间。


此之十事人间恶重教未信者令心开解恐堕三涂永失人路是以先化令生天上受诸快乐傥佛出世先度诸天下劣之人闻大乘实相空理心惊迷闇或起诽谤是故诸佛先化未解拔凡入圣。


恶重者以人中能造业故三涂但受报故鬼等无分別烦恼不能造业故所以言人也下劣等者此推释上以十事化未说深法所以也。


譬如有坑深百千丈下有屎尿诸虫脓血寒热饥渴鞭打繫缚斩斫诛戮忧悲嘷哭苦恼臰秽充满其中有痴众生乐着此坑将为快乐智者慈悲不避艰险入坑诱引令使出离千万亿言既不从用不信坑外更有胜处唯谓此坑是常住法尔时智者内心思量坑里秽恶苦恼难居我要化尽然可出坑於恒沙劫同止坑中不辞劳倦坑人瞋恨反生诽谤种种示导都无出心。


正作嘷古文作槹同(胡高切)熊虎声也反生诽谤者以不信佛言故起谤也佛亦悯之四十二章经云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恶者来往故致骂佛佛默不对悯之痴宜。


坑喻三界下喻凡夫诸苦不净喻五阴身智者喻佛化喻慈悲哀众生难拔喻坑下人天乘。


喻五阴身净名云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肇师云三十六物充满其体。


已前四谛十二因缘是名二乘破相六波罗蜜缘修十地是名大乘如是大品华严广分別说又泯道谛及十八空入平等理不思议海离於形名是为佛乘如思益维摩信力入印首楞严经等住真空理语断行灭如江河万流若入大海失本色相道谛缘修方便净法亦復如是。


破相者言六度为所破相也显菩萨虽修而不着相如下云破相十八空大品即大般若又泯下离所修也以诸法无所得故思益云随所有见皆为虗妄无所见者名为见谛十八空者如上所引谓此谛与空若能俱泯则无修无证真理平等生佛一如非心思言议之所分別非形色名句之所表彰如是解了名为佛乘何也以法体清净离一切名相故思益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四卷罗什译维摩三卷者罗什译三卷者支谦译信力入印具云信力入印法门经五卷元魏昙摩流支译楞严即首楞严三昧经三卷罗什译语断下言语道断心行所灭维摩诘云法无名字言语道断故法无有说离觉观故如下举喻道下法合亦復如是者羣流入海皆同一味诸法会真本无二想思益云见种种乘皆是一乘以同一萨婆若海所流出故又云然其实际无有二相是也。


汝当修集无缘慈悲随力劝化自劝劝他於身命财为大乘故莫生恡惜为一众生经多年月设多方便说多佛法令使悟解背生死苦得自在乐为多众生亦復如是是名利他教化众生。


无缘下当学世尊修无缘慈遍化众生不择亲疎等相者是为大行北远云不住法相及众生相名曰无缘慈随力者未必待穷究竟方起化物当随己力分所解而化导之莫生下如菩萨舍身求偈常啼卖身供般若是也为一众生者少尚运心多岁况为无量众生经数时乎如阿难白佛言如一众生未成佛我不於此趣泥洹。


虽有此益勿生一念六相之心譬如幻人为幻说法若见我说彼受我化则有我人众生寿者即是魔心生死之心障碍之心自缠缚心。


勿生下虽有所化而当无所化虽復说法而当无所说是名真化真说大师云度众生如度虗空明众生无毫未可得也又金刚般若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良由本自不生今何所灭又思益云不以得不以证施一切法无相无示名为为修道譬如下举喻幻说幻听是不实相若计有我说彼则有我人众生及寿命者能所既存则是魔生死等心妄可息乎故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汝但发起菩萨之心莫生怯弱譬如百疋之经始纬一丝虽未成疋非不贯摄得其头绪即是发趣起作之始渐渐累功自至端疋。


百疋之经言经可织百疋也非不贯摄者谓一纬能贯穿百疋中百千万经也喻大心人始发功少而运心必普焉又一丝为头终成端疋一发为初终穷大行端疋二丈曰端二端为疋也。


利他六度者为除他恼自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定慧等亦復如是先自行道然後化他他即信伏自造恶行教他作善信用语者无有是处或口勤说十二部经方便善巧种种譬喻令人信解。


为除他恼者如布施为除他贫穷苦恼乃至智慧为破他愚暗障恼自造恶行等者所者谓身不正雅令而不行也十二部经者谓长行孤起本事本生未曾有因缘譬喻重颂论义方广授记无问自说也。


或以身劝自修万德一切善业令他仿习或以意劝思念教道作易解章句布施众生令他诵持起正信解名为利他。


或以身等者所谓身正不令而行也思念属意业章句属语业今因教化而作章句故摄归意业。


说法解释五乘自成辩才净於口业善现威仪恭敬礼拜供养三宝勤苦利他自成相好净於身业若念众生迷惑忍苦思欲救济净於意业利他令众生净信反资己身成三真业。


五乘下谓能分別人天声闻等乘演布法义示人者即成就自己辨才通利是名净於口业善现威仪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也此说利他如马胜比丘威仪庠序感身子出家等自成相好者以恭敬供养三宝则所获堂堂之相也乃至成佛具四八之相故名净身若念下思念五浊众生处在三界五苦八苦等日夜交煎而念思拔济也然虽未能拔而常运此心者斯亦大行之本故名净意业真者果中无漏正业也。


明知利他还是自利虽復利他恒自益己然受化者非不蒙润若化百千无数众生智慧转增渐成四辩不同财施损减竭尽说法之时不念财食是故世尊说法未曾先说後受供养教化功德高於須弥深於巨海以此利他之因当成佛果。


四辨者即义无碍辨法无碍辨辞无碍辨乐说无碍辨以阐扬大道必須假无碍辨才又由智慧敏捷通达无滞故通言无碍今若因中利他说法则能成就果中四辨也不同下金光明经云法施增长无穷财施必有竭尽说法下离邪命说法也是故下引佛为证意令先受供养而後行说法则人尊道高故萨婆多中要食後说法有四益故一为消信施二报恩三令有欢喜心善根成就故四为在家人应行财旋出家人宜行法施故律中令说契经善见云修多罗义种种义开发等听说义时要撮诸文者开所谓引要言妙词直显其义。


能如是学名广大净心。


广大者行愿之普也净心者以不着相故。


偈曰。


若见重愚痴  莫说甚深法  闻者生诽谤   受苦百千劫


宿世无习气  闻法疑恐怯   我见计断常  未信三世业


重愚痴等者以愚痴深重不可为说一乘之法若闻必生诽谤故经云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於三恶道我宁不说法疾入於涅槃在圣尚尔凡岂强乎经云虽是法语说不应时名为绮语受苦法华曰其有诽谤如斯经典其人命终入阿鼻狱具足一劫劫尽更生如是展转至无数劫今言百千犹是略尔无习气者以过去不闻今生善种习气又薄所以闻法不信受故恐怯恐惧也断常者着二边也由着断故不信三世有法由着常故不信大乘空义。


量根授法药  是名大智人


心邪无正见   闻法反生瞋


法药即三乘十二分教也心邪下根不应法则反生於瞋病不称药乃愈增其恼智者当須识病与药观根授法。


如蚕吐丝蠒  罪业復自缠


以不闻法故   常为爱网牵


蚕喻众生丝蠒喻罪业爱网者五欲之爱爱能罗行人率落恶道如世之网也。


一切真如门  巧用方便起  凡欲化众生   爱语令欢喜


菩萨同体悲  观他如我已   柔和善将护  似乳投於水


一切真如门者起信云以一切法悉皆真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真如又云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藏法师云真如是言说之极谓此名之後更无有名则诸句之中取後边际故摄论中十种名内真如是第十究竟名也巧用方便者以真体本寂於无言说中而起言说也既知此理当須务恊机情善巧而说菩萨同体悲以菩萨观一切众生佛性本同故起悲济也似乳投水者若准戒疏解水乳合义云如乳合乳不得云乳合水以相合非体鹅能別之今若取圣凡位別可云似乳投水若取法性体同須云乳水以自相投也。


或时須多言  有时須寂默  知时名法师   见面量根力


若不观机性  不名具智德   冥之於心内  所为成法则


多言者有益須语也寂默者无益而止也智论曰佛圣弟子住和合故有二种法一贤圣语二贤圣默若能如是则名知时法师冥之於心内者用此知时之道冥之於心则所趣无不利也故可则焉。


有用耎语时  有时須麤鑛  耎根耎语调   伏强现威猛


种种调众生  对治种种境   如是巧方便  唯有菩萨秉


软语对易化者麤鑛对强刚者虽外现威严而内行慈愍鑛字误合作犷为正强也说文云丈不可附也对治种种境者不唯调众生令对治诸恶境又自行菩萨行者虽入淫坊酒肆化物而不可染其风也此事非易非登地菩萨而不能也故摄论言菩萨得无分別智方便具行杀生等十事无染触过失故结云唯有菩萨秉。


凡欲教化人  慈悦勿使瞋  触情起毒心   即造地狱因


无闻非法者  授戒令生人   且免三涂苦  渐引归正真


勿使瞋所谓菩萨宁起贪心不一念起瞋由瞋违生故无闻非法者即未闻正教及非法人也若对此人先且授与五八戒令引生人道庶免三涂苦也然後机根若熟渐化归真。


为说四谛法  显示十二因  令知生死苦
 

正趣涅槃门  有大性欲者  入理为谭论
 

破相十八空  身中无世尊  五乘渐分化
 

拔断无明根  是名利他义  顺教报佛恩


涅槃门者有余此对二乘性也有大性者若对菩萨乘性人当入大乘理为说法所谓十八空等身中无世尊者遣执佛之病也又佛亦假名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又古德云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所以上句举十八空以遣也法华又曰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於空当知如来说十八空正显无得无着之妙绝也五乘下四句通括成益顺教报佛恩者所谓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座徧三千若不传度众生毕竟无能报佛恩又佛言顺我语者即名供养佛人。

 

诫观佛性不一二非有无含中道不着中法第二十八


二十八释佛性篇对机普化已彰大士之心接物归源要示羣生本具故立此行以次前篇谓众生具果人之性曰佛性经五道故名不一本是一性名不二在妄性隐曰非有妄消性显曰非无不堕二边曰中道中亦无滞曰不着中法。


既发道心復自他利須知众生同有佛性略说十种广在诸经。


既发下结前二篇須知下生後同有佛性者涅槃经中多曰佛性佛是果人言一切众生皆有果人之性故徧言之有情无情尽具此性诸经即涅槃等诸大乘经。


一者生死烦恼从真性起喻如大水本净湛然为因风故遂生波动後因大寒乃结成冰众生佛性本净有水由觉观风波浪生死贪爱坚固成烦恼氷欲显佛性者慧火融氷禅定息波氷液波止水即清净佛性影现。


从真性起者为众生迷故从真起妄即知此生灭妄非从別起故起信论云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藏法师云谓不生灭心因无明风动作生灭故说生灭心依不生灭心然此二心竟无二体但约二义以说相依谓如不动之水为风所吹而作动水动静虽殊而水体是一亦得说言依静水故有动水当知此中理趣亦尔众生下合法佛性合水觉观合风生死合波动水合烦恼欲显下治法也氷液液字误当作氷消谓欲显了本觉真性当以智慧之火融消烦恼之氷以禅定静虑息灭生死波动由是清净心水莹然旋湛是故佛性影现不疑。


二者如金在鑛麤弊无堪於後融销金始显现宝中最上无能嫌者众生佛性在烦恼鑛戒定慧火练出真性法界之中最上无比。


鑛金璞也无堪以金在鑛无堪为用中最上者许慎云金有五色黄金为长久埋不变百陶不轻众生下法合也。


三者如牛未产乳血和杂缘成始停构取煎煗乃生醍醐明净随器变色不守自性众生佛性为烦恼合如杂血乳假缘修治渐至佛果发起神通随众生变同愿救苦不守自性。


如牛未产者言牛未产之时乳与血和洎乎产後缘成乳血停分故有其乳以饮犊子摄取下谓始搆得乳後假煎煗故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於中最胜最妙是曰醍醐文略酥酪故曰乃生旧本作乃至後人妄改作乃生众生下法合涅槃云众生佛性如杂血乳血者即是是无明行等一切烦恼乳者即是善五阴也乃至須陀洹人斯陀含人断少烦恼佛性如乳阿那含人佛性如酪阿罗汉人犹如生酥从辟支佛至十地菩萨犹如熟酥如来佛性犹如醍醐(已上正文)随众生下既知佛果则随类现形不守自性如上醍醐随器变色。


四者喻如一人行千万里经多屋宿屋虽多种人是一人屋喻五阴人喻佛性众生佛性经五道阴阴虽差別佛性是一人別屋別故名不一人常一人故名不二氷冻未融水即非有氷消即水故名非无佛性道理不一不二非有非无。


人別屋別合云人行屋別冰冻下喻众生妄起则佛性隐故曰水即非有冰消喻众生界息即佛性全现故曰即水此言氷消验冰液误之明矣不一者经五道故五道妄生故非有也不二者是一佛性故有一则非无故曰非无起信云即是真心恒常不变已上四喻盖圣智直指人心使见性成佛也。


五者四谛十二因缘四等六度三十七品道谛所摄名为佛性。


道谛所摄者达诸法一相皆归道矣一相道无二即名佛性。


六者四亲近法名为佛性一亲近善知识二亲近正法三亲近静思四亲近如说修离此四法得成佛者无有是处。


四亲近中前二属闻慧遗教经云求善知识马鸣释云求闻法行是故前二亦可摄入闻慧第三属思慧第四属修慧以此慧性即是佛性又若离此四种欲证佛果者安可得乎故曰无有是处此四文出涅槃彼云有四法为大涅槃近因一者近善知识二者听闻正法三者思惟其义四者如说修行若言若行是涅槃因者无有是处。


七者佛性非边中道是也众生五阴托佛性起故名非断生灭如幻名为非常人依五阴乃得修道阴藉神持方能存立。


非边者离空有断常也虽云中道是佛性而中亦不可着故立名云含中道不着中法是也托佛性起者由迷一觉性故有众生五阴起也又藏法师云真性深广凡圣染净皆以为依如水起波故曰非断生灭如幻者谓若生若灭犹如伎儿作诸乐何有於实故曰非常人依下虽曰非常又假色身以趣本具法身故涅槃云一切无明烦恼等结悉是佛性何以故佛性同因故从无明烦恼得善五阴从善五阴得菩提故阴藉下谓佛五阴假藉识神扶持方得安立即此之识佛性在中。


八者离真妄者名为佛性立真辩妄对妄表真若灭妄法真名不生佛性清净智不能知识不能识。


离真妄等者真因妄立妄对真施真妄本空着则成病今能离此着者即了佛性以佛性清净非觉知情识之所拟议也。


九者能说之法显於无说无说之空亦不可取故名佛性。


能说下能说属言教无说是佛性以佛性清净体离言说故曰无说即此无说之空亦不可取取则为缚若能离若方体佛性。


十者空平寂静与有乱俱行体离於形名常显名色是为十性无碍之智与痴凡一如如真解脱本从凡起。


空平寂静者即真性也有乱者忘心者以真心约体绝相非染非常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无有差別随缘熏转动成於染故说妄乱胜鬘云不染而染楞伽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无断绝故曰俱行也体离下由体离相绝名故虽然又常显於色以随熏转动故藏法师云一如来藏心含摄二义是也是下结示佛性十字误当作佛性一如者佛与众生无二如也所谓众生即涅槃不待灭也凡夫弥勒同一际本从下以贤圣趣真解脱皆从凡夫修断而证也此约修说前据理具。


虽有此喻佛性之义唯佛能知略说十种广恐文繁。


唯佛能知者且十地菩萨观佛性犹隔罗縠况下地乎故偏指佛。


汝能观解名真净心。


汝能下若能如是体解本具佛性不从外得当須息妄波融惑鑛离烦恼血乳显本真性方契净心之旨也。


偈曰。


一切诸众生  平等有佛性  佛性杂烦恼
 

尘染未清净  戒定除客尘  即离生死径
 

性隐名生死  性显名贤圣  五阴虽流转
 

佛性本来定  欲知佛性者  励已修八正


戒定除客尘者然能除在慧今指戒定者是慧所依故性阴下以佛性隐蔽故迷真起妄则受轮回生死乃曰众生性显则反妄归真是曰贤圣励勉也以八正不出戒定慧三也。


初发道意走觅道  心邪曲见未正直
 

江南江北求菩提  菩提共行不相识
 

身外觅访既疲劳  一处静思顿止息
 

忽然醒悟觉少分  乃知菩提身中匿
 

解烦恼性空如幻  未死不久自穷极
 

涅槃生死同一如  道理不二亦不即
 

若能明了根尘法  长养无碍神通翼
 

观察五阴假缘生  自性本来包十方


初发者初心人也心邪下凡欲慕道且先正心今並未除返外求道实可笑也江南下逐妄菩提下迷真也以不了自心本具而外妄求也身外下楞严云譬如有人於自衣中繫如意珠不自觉知穷路他方乞食驰走虽实贫穷珠不曾失忽有智者指示其珠所愿从心致大饶富方悟神珠非从外得一处下经云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不从人得何藉劳肯綮修语(肯綮出庄子彼说庖丁解牛言技经肯綮之未甞郭象解云技之妙也常游刃於空未甞经槩於微碍也而况大軱乎軱音孤郭注曰軱戾大骨也崔云盘结骨肯字林云着骨肉也綮司马云犹经处也彼经意谓何藉劬劳及妙於修证言其性具耳在理虽然未可阙行)未死下已知烦恼本性是空虽今未尽生死而终归磨灭也道理下如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又涅槃云生死本无所有体离相即故经云生死涅槃皆即拄劳颠倒业相明了根尘者当知觉明初起能所妄生湛然既分六根成异根尘偶对业性即生轮转无穷生死长缚斯六根为生死结缚之源也又若一念无念能所都亡根尘识心应时消落无真可得无妄可除觉性圆明法眼清净如是观了即见佛性智慧既明神通自在无往不利故如翼也假众生者色受想行识性本是空但是处假因缘而有也十方如前所引即果上智用也今众生虽未显现而性亦具耳。

 

诫观智差別福田不等法第二十九


二十九释福田篇利他观性虽生佛以无殊约位证真推凡圣而宛异故立此位以次前篇谓发思不同曰智差別生福有异号田不等次第挍量唯佛双足。


已起大心修自他利兼观佛性此是因相次須观果果是佛智。


已起至因相结前三篇次下生後。


经云满大千界众生智不及一須陀洹智世界須陀洹智不及一斯陀含智世界斯陀含智不及一阿那含智世界阿那含智不及一阿罗汉智不及一辟支佛智满十方世界辟支佛智不及一种性菩萨智如是节级不及一十地菩萨智满十地菩萨智不及如来一念之智是故世尊智慧大海恒沙大士咸共思量不知知来举足之事是故汝当一心精进求佛智慧。


大千者释迦一化之境也自誓三昧经云娑诃世界(汉言忍界梵本正音名为索诃)其佛号曰能仁是也众生总収大千界人及内外凡等至见道方破异生性障故下重颂中约世界信行人即见道钝根性人是也若据僧伽吒经云佛告一切勇施菩萨言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胡麻以此数量转轮圣王若有人布既如是轮王不如布施一須陀洹以須陀洹已断八十八使见惑故胜斯陀含已断欲界六品修惑尽故胜阿那含已断欲界九品修惑尽故胜阿罗汉三界见思俱断尽故胜辟支已侵习气故胜种性菩萨即地前三贤位也以入大乘种性故胜十地始欢喜终法云地十地论曰成就无上自利利他初证圣处多生欢喜地离能起误心犯戒烦恼垢等清净戒具足故名离垢地随闻思修等照法显现故名发光地不忘烦恼薪智火能□烧故故名焰慧地得出世间智方便善巧能度难度名难胜地般若波罗蜜大智现前故名现前地善修无相行功用究竟能过世间二乘出世间道故名远行地报门纯熟无相无间故名不动地无碍力说法成就利他行故名善慧地约大法身具足自在故名法云地准此十地对治十种障故胜广如彼论如来者龙猛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诸障既尽事究竟故於一切境界智明了故是则唯佛之智为上故最胜也举足之事者以如来神用非菩萨等所知也故华严第六十卷法慧光焰王菩萨说偈云三世诸如来声闻大弟子悉不能知佛举足下足事去来现在世一切诸缘觉亦不知如来举足下足事又梵网上卷云下地所不能知觉举足下足事是也。


若以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施一世界凡夫众生不及布施不須陀洹布施世界須陀洹不及一斯陀含乃至节级不及一辟支佛不如供养一种性菩萨节级乃至不如初地圣人二地三地四五六七八九十地布施此诸三贤十圣满足一劫不及供养如来一食果报何以故如来有大智慧故消诸天世人供养恭敬智慧多故消於多供无一智慧地上水叶尚不得消何况人食。


不及供养如来者以三觉既圆得福最大如智论云老母施佛臭淀得辟支迦果又阿输迦王为小儿时以土施佛王阎浮提最後得道况百味四事以施佛乎此与四十二章经同而前後少异故彼云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万不如饭一須陀洹饭百万須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千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万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万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圆法师注云此谓发大心菩萨也圆解廓然融通无碍无能念之智无所住之理无修因无证果能所因果了无所得得即菩萨妙果自然成就问饭此此人则功超诸佛何哉答诸佛已证不假资缘今此初心身犹有待若饭食充足则使至无生苟饥渴怀妨修正观是故施彼超饭佛今文但至诸佛者取果极为言水菜者地之所产不假人之施力尚不可消况名衣细食乎佛言若有非沙门非梵行自言是沙门梵行於此大地无涕唾处况举足下足去来屈伸何以故过去大王持此大地施与持戒有德行者今无灭智则不可受。


汝当领解诫之本意修习净戒莫令缺犯以戒净故易得禅定定心清净发生智慧福德具足成五分法身一切种智。


禅定者世间出世间禅定皆依戒起马鸣遗教论云示现有色无色解脱功德皆从此生故一切种智者佛所证之智也。


诸佛智力今更略说。


十方世界一时细雨经多年月一瞬眼顷悉知滴数十方江海总知斛斗十方铁围須弥大地普知斤两法界刹土尔许尘数或遍虗空界众生心行悉知善恶一一众生知某劫作佛十方山海天地日月置於掌中游行世界帝释梵王不觉来去十方水火吸着口中水不灭火火不损口若欲具说不可穷尽。


铁围善见云纵广二万三千四百五十由旬周回三十七万三百五十由旬須弥正云苏迷卢此云妙高以四宝所成名妙(东面黄金南面瑠璃西面白银北面颇梨)出七金山表名高俱舍云出水八万踰缮那入水亦然据金轮上一一下如妙经云尔时佛告舍利弗汝於未来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国名离垢又告富楼那云过无量阿僧祇劫当於此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号法明如来等。


如是神力从五停观生从三十七品生从四无量心生从六波罗蜜生从大乘十地生是名诸佛智力神力从断财色五停观生。


从断财色下八字文似重或可作再来语。


因起已来诸行次第至今佛地即是此诫始终说相。


因起已来即从序宗先诫财色及五停已下皆属因位至佛地是果故曰始终说相。


菩萨別行前後阶位如华严说。


华严即彼经十地品等广明。


汝可发起慈悲种子布众生田恭敬种子置三宝田福智芽生乃成佛树荫覆法界十方华敷结无上果。


汝可下诸经有说三田今但说二略恩田且於父母师长上当下孝顺种子又一往所配如此当須种子互徧方善如父母在疾厄中岂无悲心养而不敬不別犬马岂无敬心佛法将灭岂无悲心孝顺师僧三宝岂无孝心视城中最下乞人与难胜如来等岂非敬心皆曾为我父母岂无孝心今且就增胜为言故致偏对又戒经云八福田者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四闍梨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也。


从发道心毕至究竟其间功用悉名智障到如来地二障永尽反望生死如幻如梦本无真实诳惑痴人唯佛正觉故称徧知。


悉名智障者若滞功用是智家之障也二障一烦恼障二所知障所知不是障是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反望下至究竟果时反望於前所受生死轮转皆幻为梦也。


汝今应取如来智海勇猛修入名决定净心。


楞严云劫末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智海佛智深广不可测故如世海也。


偈曰。


大千世界人  自谓根性利  悉集共思量   不及信行者


世界信行人  众议出情端   多时共思议  不及須陀洹


世界須陀洹   议论共宣谭  见解之慧力  不及斯陀含


节级辟支佛  节级十地人  节级智差別   不及如来身


信行者者字误承上韵应作智字谓见道中有二种根性人也俱舍颂云名随信法行由根利钝別谓钝根名随信行婆沙云由彼依信行随信行故由信为先得入圣道若利根名随法行婆沙云由彼依法行以慧为先得入见道今言信行即二论中约见道内钝根人也众议下谓议言此信行人出大千界人情知之端表也若望初果犹名为劣如是次第相望乃至佛智方为极胜矣。


布施节级圣  果报节级大


布施十地圣   不及佛田最


布施下文略从凡至圣今只就圣中初地不如二地乃至等觉不如妙觉。


是故汝当知  佛智最穷深


福田难思议   信者名净心


福田为胜若人施者功不可计信者下谓若谛信智皆以如来为极而无疑虑者则名净心矣。

 

诫观内行密修嘱付殷勤受持法第三十


三十释受持篇从因至果既小大以备陈密付秘传使道行而入道故判此篇为流通分谓韬韫於心故曰内行不自矜衒名曰密修嘱付者戒疏有五种流通所谓一者劝信二者信顺三付嘱四奉顺五回向流通今即第三。


告慈忍父母七生师僧累劫义深恩重愚者莫知。


七生累劫者盖言父母生色身恩之薄也师僧生法身恩之厚也人以出家之後劣依於优凡依於圣直至五分法身成立乃至成佛方曰无师故以七累分其异耳义深下通示二恩也谓义深巨海恩高昊天也又父母约恩师资约恩义故礼记中事亲服勤至死三年(凡此以恩为制)事师服勤至死心丧三年(凡以此恩义简別云)若是恩愚者皆妄义岂知有此。


汝始入道方復別师旦暮念汝汝思吾否彼若依止得好人日夜有宜如无善匠心何所寄汝既出家受如来戒失意之间长劫受苦今时末法众生心薄背恩绝义易厌师僧乐独游居适情自在恐不如法堕於恶道。


方復方或作乃依止者师资篇曰新受戒者创入佛法[万/心]事无知动便违教若不假师示导进诱心神法身慧命将何所记故律中制未满五岁及满五夏愚痴者令依止有德使咨承法训匠成已益末法者据大师撰此文当像法五百八十余年是像之季故称末也大钞云然生居像末。


无那缠怀撰制斯诫略述近标表宣人事诸余部帙大家共知当道经论汝应自有大乘要义率土咸同更欲显示恐卷轴繁滋直洗汝心犹过千句汝可如渴得水随饮莫齚静处披读。


无那下以师资义重故近标者且望表宣人事名近若开发大行大心实非近尔抑亦标表之语语近而意远也诸余部秩者指律藏诸部也率土诗曰率土之士莫非王土率土之濵莫非王臣尔雅云率循也齚(锄陌切)齧也犹人之渴得水即饮岂得咀齧乎。


何劳他见我之微意汝未能知纵使世人亦不谙悉唯有天眼者证知我心汝可依行终不謟误何故静寻不令人看唯圣与圣物以羣分愚智別类方以类聚今时学者意见差殊迭相是非破他自誉赞己毀人邪情恠笑无急之语竞共书持要切之言贱而轻薄欲得广知不欲广行愿多达解众中独出规贪虗响聦明声息背舍身心野偷名利三涂即至终无免期经云譬如一日挑千人眼如是日日挑多眼睛此人实行罪重於前为此避护唯汝自知非是诫中多有过失。


何劳他见恐愚者闻不信受反生诽谤天眼其实天眼见大师行他心知大师意然既见正行则可证实心故举天眼耳又以真天眼证知者唯佛也物以羣分并方以类聚出周易繫辞韩康伯注云方有类物有羣则有同有异有聚有分也今借显之圣与圣俦智与智会愚与愚合今以圣言投出於愚者则非所宜也仲尼曰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虗响下响亦声也谓求世间虗声及聦智声举获生利养也野偷家语曰教而不中礼谓之野今既内无实德虗求声响则多不恊道凡所受利则同偷窃由破戒故盗用持戒者负债用初果至三果人如同友用四果人如自己物用此人实行者言非虗也罪重於前者则迭相是非等人罪重挑眼之过也以彼挑世眼此挑法眼故非是下意谓非是此文有多过失不令他看恐过者不信反坠涂炭。


世有难语並语坏彼语华绮语越理语衮语番语牒语迷人语恼乱语差闷语今时後生专学此语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习戏论何关修道口劳神疲心无一润烦恼更增吾我转大一生勤苦损功无福意在名利未详净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难受难近。


难语即世中难了语对下易语也並语即立难中有关並语是也坏彼语即毀语也华语今之绮语也又文华绮错之言名为华绮语越理语即妄语也以不值正理故衮语即褒语如云华衮之褒谓言词如同华衮之衣也番语即俗中三番语番去呼牒语合作喋(徒恊切)便语也大师撰佛道论衡序云喋喋黔首无敢抗言迷人语言令彼狐疑故恼乱语令彼不乐故差闷语出乖差使人语情闷故。


又復如法语易解语身心语戒律语要切语离罪语治障道语入理语成就语若见如是等语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视何况受持。


易解语即三藏中接人天近教语真意远也身心语即坐禅摄念身心所表语也戒律语大小乘戒禁防众非要切语今诫观是也下文云故遣苦切入心之语等离罪语劝励离非有过起悔也治障语立法对治除诸障也入理语趣正之语也成就语成就第一义谛语涅槃经云决定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有心者定当作佛大笑者以不信受故笑老聃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了悟故勤行也)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中士可上可下故疑则若存若亡也)下士闻道大笑之(迷而不信故笑也)又肇公云夫谈真则逆俗顺俗则违真违真故迷性而莫返逆俗故言谈而无味然使中人未分於存亡下士抚常而弗顾。


汝当缓寻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无量义若直读之少时即徧依诫起行一生不彻贵在快行不在快读手执眼看宜应垂泪生难遭想如见世尊何以故宣扬劝发顺圣道故教汝净心趣菩提故。


含无量义者盖言约而义丰也一生不彻者纵如诫修行以圣道遥远非一生之功也如来三祇百劫万行方圆贵在下法句经云虽诵千篇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又如昔书刘柳唯好读老子时右[烈-列+豕]传迪好广读尽而不解其义迪每轻柳柳云卿读书虽多而无所解可谓书麁矣时人重其言如见世尊者以佛色身虽灭法身而在世故又今所说者尽顺佛言今见言即见佛又因此诫达了自心又名见佛。


凡经论诫义有二种。


一者顺理如来秘藏空平等法泯相入真冲玄密境补处莫知二乘不测是名顺理二者文义易解读时滑利或作偈颂美妙悦心名为顺情。


空平等法者即直契法界一如之谈也谓真空妙性平等一如非言语一异等相也冲玄密境者指理体及不可思议境之幽邃也补处者将补佛之生处也如慈氏补释迦之处是也且等觉圣人望於妙觉尚未显了证极况二乘乎二者下即此诫文重颂语是也。


相欲似浅因斯入深废见皆是立见悉非譬如大海初入没踝渐进无涯底不可得如七日婴儿未消上馔庸野田人岂乘辇轝未食便餐必被噎塞非乘强乘智者呵责但佛法大海无智莫入宝台千仞非阶莫升始入道门未修戒定越学空宗佛不随喜积世鄙夫輙持国玺王若见者必当重罚要从五停除恼证圣。


相欲似浅者指上顺情语谓虽未直契法界而谈且立言导行使涉浅而入深也废见皆是也者言不可着庄子尚曰得鱼亡筌得免亡罤况我教乎立见悉非者今立言以除见还立见斯成妄本楞严云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踝足骨也底不可得者智论云佛法三昧如虗空无底婴儿涅槃云佛告女人若儿长大能自行来凡所食噉能消难消我之声闻如汝婴儿不能消是常住之法庸野应法师云心不节慎口无法言恶人为友名庸人辇说文云挽车也在车前入而引之也尔雅云从御不惊辇者也郭璞注云步挽辇车也古者卿大夫亦乘辇自汉以来天子乘之轝车无轮曰轝未食下双释上二句智者呵责如易曰负且乘致冠至仲尼云负且乘亦可丑也越学空宗者不从渐入则於事阙修故如来不喜十诵云诸比丘废学毗尼便诵修多罗阿毗昙世尊种种呵责乃至由有毗尼法住世间尔者国君印曰尔应劭曰尔信也古者印玺通名尊卑共传之若夫秦制名则不通秦得和氏之玉一云蓝由玉而作玺焉其文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丞相季斯篆此乃国之符瑞岂鄙夫之所持今以玺喻真法空鄙夫喻不学戒律人也。


今此诫者体无华巧愍汝情深指事约勒又恨冐沾师首愚於教训故遣苦切入心之语如对面言成汝道行既自知已转教同学及余智者吾甚疾劣宿不保安傥不见汝此当遗嘱旨不殷勤如诫净心。


体无华功者言不事华绮巧辞也杨雄云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又恨下大师彰谦也冐罔冐也转教同学者圣人用心不独其子故令转导亦菩萨之大行也及余智者以智能信受若以一阐提及以愚者则不纳也儒曰丘卿童子难与言上亦云何劳他见即斯人也宿不保安者言刹那生灭信宿不可保也遗嘱遗留善言嘱其所行也旨不殷勤者言岂不殷勤耶又结略之辞上云略述近标是也虽然文含多义大底令如上所诫以践其道归净心矣且夫因指以见月由言而入道故此诫观不可一日而亡也余甞慨斯文开诱至要而传唱弥寡示辜先圣之恩耳繇是[声-耳+告]炉慨随释不觉盈轻贵乎自照敢遗他人庶藉此因熏成大行拔羣类於九有亲圣於十方了自心源极佛境界庶冀见闻之者佥宗净心举足修涂皆趣宝所弹指合掌咸成佛果尽未来生切愿无朽绝笔感圣法流涕後来览者知予志焉。


净心诫观发真钞卷下末(毕)


临安府菩提教院传律临坛比丘 道谏将自己衣鉢钱镂此钞一部三卷并科永广流通令毗尼久住仍报四恩资勳三有者。


旹嘉定三年重阳日题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6/6/6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释门归敬仪通真记 下一篇释门章服仪应法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