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净土宗

TOP

西方直指(五)
2014-08-21 14:20:4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918次 评论:0

西归直指卷之四


玉峰 怀西居士周梦颜安士氏彚辑


娄东 胜莲居士罗万忠允枚氏梓劝


往生事略


天下无凭无据者。其言不足信。有徵有验者。其说必定真。念佛往生。有徵有验者也。盖天下万事可假托。独死生之事。纤毫不可假托。古今来圣贤豪杰。讲道论德。修仁行义者。不啻千万。然其没也。不过以疾卧牀。斯为考终命矣。若要预知时至。沐浴端坐。或闻异香盈室。或见天乐迎空自生民以来未尝有一人。也独有念佛之人。此种祥瑞。不一而足。是莫受用於念佛之人。亦莫尊贵於念佛之人矣。夫临去之际。既如此安闲。则所到之方。必定是非常福地。人奈何不於此际动一念乎。因将此地生西之人。摘录数十条。名为往生事略。亦欲见贤思齐。同生安养云尔。

 

菩萨往生类


如来记往


大无量寿经云。弥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文殊愿生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普贤求往


华严经。普贤菩萨。列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天宫内院。见弥勒佛。着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计。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见感通传。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着起信论。後明求生净土。词皆切要。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盘後。未来世当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集善往生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後。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於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於彼佛所。种诸善根。後当作佛号无垢光。

 

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胜会书名


长芦赜禅师。遵慧远大师遗范。建莲华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少年。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华胜会。乞书一名。师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觉而异之。忽思华严经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普慧连发二百问。普贤连下二千答。此大菩萨也。何得荷冥加乃尔。遂书二菩萨以为会首。


莲大师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尔。非可强而致也。

 

高僧往生类


慧远大师


晋慧远。鴈门楼类人。博通世典。尤善六经。闻安法师讲般若经。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过浔阳。见庐山闲旷。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现梦。一夕雷雨。材木自至。刺史桓伊。乃为建殿。名曰神运。以慧永先住西林。故号所居为东林。建念佛社。三十年不入尘俗。专志西方。制六时莲漏。念诵不辍。高僧钜儒。预社者共百四十人。澄心系念。三覩圣相。而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虗空。圆光之中。无量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说妙法。佛言吾以本愿力。来安慰汝。汝七日後。当生我国。又见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辈。已往生者。皆在佛侧。师喜。谓门人曰。吾始居此。已三覩圣相。今复再见。必生净土矣。至期。端坐而逝。时义熈十二年八月初六日也。

 

慧永


晋慧永。河内人。十二出家。既而与远公。同依安法师。太元初。驻锡庐山。刺史陶范。舍宅为西林寺以居之。绝志尘嚣。标心安养。义熈十年示寂。忽敛衣欲起。众惊问。答曰。佛来迎我。言讫而化。异香七日方灭。唐玄宗追諡觉寂照大师。

 

僧叡


晋僧叡。冀州人。游学诸方。远历天竺。还关中。从罗什师。禀受经义。後预庐山莲社。专心念佛。宋元嘉十六年。忽众告曰。吾将行矣。面西合掌而化。众见师榻前一金莲华。倐然而隐。五色香烟。从其房出。

 

道敬


晋道敬。琅琊人。祖王凝之。刺江州。因从远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经论。日记万言。笃信念佛。蚤夜弗替。永初元年。谓众曰。先师见命。吾其行矣。端坐念佛而化。众见光明满室。弥时方灭。

 

僧显


晋竺僧显。南游江左。遇疾。专志西方。虔苦不替。忽见阿弥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为旁人说所见。并陈诫因果。词意剀切。明晨。端坐而化。

 

志通


石晋志通。凤翔人。因见智者大师净土仪式。不胜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专心念佛。後见白鹤孔雀。成行西下。又见莲华开合於前。乃云。白鹤孔雀。净土境也。莲华光相。受生处也。净土现矣。乃起礼佛而终。闍维时。有五色祥云。环覆火上。舍利鳞砌於身。

 

慧光


齐慧光。居洛阳。着华严涅盘十地等疏。一日有疾。见天众来迎。光曰。我所愿生。唯净土耳。遂专志念佛。已而见化佛空迎。光稽首曰。愿摄受我。祷祝方毕。已化去矣。

 

道珍


梁道珍。住庐山。修净业。曾梦海中有舟西往。问之。曰往极乐国。珍乞随行。舟中曰。汝未营浴室。未诵弥陀经。不得遂往。觉而浴僧诵经。历年不辍。後见池面降白银台。珍默记其瑞。秘而不言。一夕。邑人见半山。烈火千炬。交相辉映。谓是诸王礼觐。及旦访之。乃知珍已坐化。

 

神鸾


後魏昙鸾。少游五台。感灵异出家。而性嗜长生。爱陶隐君仙经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问曰。佛有长生不死术乎。支笑曰。长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以十六观经。曰学此。则三界不足生。六道无复往。其为寿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鸾大喜。遂焚仙经而专修净业。寒暑疾痛。曾无少懈。魏主号为神鸾。一日见梵僧谓曰。吾龙树也。以汝同志。故来相见。鸾自知时至。集众戒曰。地狱诸苦。不可不惧。九品净业。不可不修。令弟子高声念佛。西向稽首而终。众闻天乐自西而来。良久乃已。

 

智者大师


隋智顗。号智者大师。孩提时。见像即礼。逢僧必拜。年十八。出家於果愿寺。後礼南岳思大禅师。着观经疏钞。十疑论等。赞扬净土。将示寂。谓弟子曰。世缘毕矣。唱十六观经经题竟。复曰。西方净土。易往无人。火车相现。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况戒定熏修者乎。智朗云。未知大师证入何位。曰但登五品。又曰。观音大士来迎吾。言讫。称三宝名。如入禅定。

 

登法师


隋登法师。讲涅盘经於并州兴国寺。来听经者。普劝念佛往生。开皇十二年命终。异香满室。及殡。祥云香气。徧诸聚落。

 

善导和尚


唐善导。贞观中。见西河绰禅师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於是殚志精勤。昼夜礼诵。每入室。胡跪念佛。非力竭不休。虽寒冰时。或至流汗。出则为人演说净土。三十余年。未尝睡眠。好食送厨。麤恶自奉。所得嚫施。写弥陀经十万卷。净土变相三百壁。从其化者甚众。有诵弥陀经十万徧。至五十万徧者。有念佛日课万声。至十万声者。得念佛三昧。往生西方者。不可胜纪。其辞世偈曰。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病苦。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一日忽谓人曰。此身可厌。吾其西归。乃登柳树而化。高宗知之。赐其寺额曰光明。

 

康法师


唐少康。缙云人。十五通法华楞严。贞元中。见白马寺内文字放光。探之。乃善导和尚西方化导文也。因祝曰。若净土有缘。乞更放光。祝讫。光明转炽。遂诣长安善导和尚影堂瞻礼。忽见遗像升堂。後至新定。先化小儿念佛。初时念佛一声者。与一文。继而能念十声者。与一文。年余。无少长贵贱。皆知念佛。复於乌龙山建净土道场。策励学者。後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嘱道俗曰。当於净土起欣乐心。於阎浮提起厌离心。遂放异光数道而逝。

 

怀玉


唐怀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卧。诵弥陀经三十万徧。日课佛五万声。天宝元年。见圣像满虗空中。一人持银台至。玉曰。吾一生精进。誓取金台。何为不尔。银台遂隐。三七日後。擎台者复见。云师以精进。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越三日。异光满室。谓弟子曰。吾生净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段公。作偈赞曰。吾师一念登初地。乐国笙歌两度来。惟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拄金台。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常讲华严地论。劝人求生西方。後预知时至。订以八月辞世。人未之信也。至八月朔。无所患。问斋时至未。即昇高座。炉香自发。引四众说菩萨戒。说讫。见天众缤纷。管弦嘹喨。告众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非吾素愿。吾本求生西方。此诚不知何以不遂。俄而天乐隐没。但见西方香华伎乐。充塞虗空。旋绕顶上。大众仰观。遐迩惊叹。昂曰。净土相现。吾当逝矣。言讫炉香忽坠於手。即於高座而化。

 

僧衒


唐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兜率。年九十。遇道绰禅师。得闻净土。始回心念佛。日礼千拜。一心无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弥陀佛。授我香衣。观音势至。共垂宝手。吾其行矣。言讫而逝。七日。异香不散。时有启芳圆果二法师。目击其事。亦发勇猛。誓必生西。昼夜念佛不辍。忽见七宝池边。佛及大士。坐宝台。二僧作礼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国。复见三道宝阶。其一白衣。一则道俗相半。其一唯僧也。皆至心念佛。得生彼土之人。後五日。忽闻钟声。两僧同时化去。

 

寿洪


唐寿洪。汾阳人。一心念佛。求生安养。将亡。见兜率天童子来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众念佛。未几。洪曰。佛从西来。言讫而化。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大士现身。晚岁入藏陈愿。随手得弥陀经。昼夜诵持。至三七日。覩瑠璃地上。佛及大士现身。僖宗闻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後一年。瑠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

 

明瞻


唐明瞻。晚岁刻志安养。念佛不辍。或讥其迟暮。瞻曰。十念成功。犹得见佛。吾何虑乎。後因疾。於兴教寺。具斋别道俗。时仆射房玄龄杜如晦皆与焉。日过午。整威仪念佛。遽曰。佛来矣。二大士亦至。悚身合掌而化。

 

永明寿禅师


师余杭人。初为县库吏。取库银到西河。尽买生放之。法当死。闻将刑。大喜曰。此番虽死。吾必往西方。吾所放生。不知几千万万矣。钱鏐王特命赦为僧。赐名延寿。依四明翠岩师出家。参天台韶国师。发明心要。後往永明。专修净业。夜住别峰。率众念佛。旁人时闻天乐鸣空。忠懿王叹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专切者。乃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众。趺坐而化。後有僧来自临川。经年遶其塔。人问之。曰吾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冥王朝夕礼拜。密询其人。曰此杭州永明寿禅师也。凡死者必经此处。此师径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礼敬耳。

 

圆净常法师


宋省常。钱塘人。七岁出家。湻化中。住南昭庆。慕庐山之风。乃刺血书华严经净行品。回向西方。士大夫预会者。称净行弟子。而文正公王旦为之首。一时公卿牧伯。共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翰林苏易简作净行品序。至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肉以请其法。犹尚不辞。况陋文浅学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顷。厉然唱云。佛来也。泊然而化。

 

净观


宋净观。住嘉禾寂光庵。修净土忏法十余年。谓弟子曰。我过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见红莲华。次日又见黄莲华满室。有化童子坐华上。仙蒂结束。至第三日。入龛端坐。命众念佛。顷之脱去。

 

慈云忏主


宋遵式。台州临海县人。学行高古。名冠两浙。专修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九十昼夜不睡眠。两足皮裂。呕血不已。梦观音以手指其口。注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疾遂愈。着净土决疑行愿。及净土忏法行世。将化之日。注香礼佛愿生安养。至晚坐脱。人见大星陨於灵鹫峰。

 

圆照本禅师


宋宗本。常州无锡人。初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後迁净慈。奉诏入东京。召对称旨。平居密修净业。雷峰法师神游净土。见一华殊丽。问之。曰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亦来礼足施金。问其故。曰定中见金莲华。是待本公者。又见莲华无数。内有萎者。曰此退堕人也。因问本公留心禅学。何以净土标名。答曰。虽在宗门。亦兼修净土耳。後临终。安坐而逝。諡圆照禅师。

 

久法华


宋可久。居明州。常诵法华。愿生净土。时号久法华。天佑八年。年八十一。坐化。三日後复苏。谓人曰。吾见净土境。与经所言符合。莲华台上。皆标合生者名。见一金台。标成都府广教院勳公。一标明州孙十二郎。一标可久。一银台。标明州徐道姑。言讫复化。五年。徐道姑亡。异香满室。十二年。孙十二郎亡。天乐迎空。皆如所言。


莲华标名。人或疑其太着。然言於坐化复苏之後。而又皆悬记於数年之前。岂其犹不足信与。

 

截流大师


师讳行策。明末宜兴蒋司农第八子。父鹿长先生。梦憨山大师。入卧内。忽报杨夫人得一公子。即师也。年十八。父没。丧葬毕。即投武林箬庵和尚出家。後应虞山普仁院请。阐扬净土法门。每日六时念佛。自课佛号万声。虽忙不缺。尝着莲藏一集劝缁素。以康熈十九年七月九日辞世。坐化之刻。有远乡童子。正当午食。忽投箸仆地。半日方苏。问之。乃云此刻有截流和尚往生。土地命我擎旛送耳。又有城南姓吴者。已亡数日。忽附其家幼童言之。亦谓亲见冥王跪送。是日。冥府停刑一日。

 

尼僧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闻沈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而没。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徧一心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华上童子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乐音。谓左右曰。吾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华待之。汝等各自努力。言讫而逝。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不营外务。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耀。合掌念佛而逝。


莲大师曰。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有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几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阿弥陀佛国。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於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共见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与一郡主。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後郡主早殀。死七日复生。谓其母曰。儿见西方七宝池上。吾父及兄。三人皆有莲华。後当生彼。惟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愿母及早念佛。言讫。复瞑目逝。其母由是顿发信心。念佛不倦。以後相继坐脱。临终皆有瑞应。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闻。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入庐山。预远公莲社。专志念佛。积久弗懈。常於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刘拜恳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衣覆我体。俄而佛如言慰之。一夕。又梦如来项有圆光。胸有卍字。指池中八功德水。令饮之。刘饮而甘美。觉来异香发於毛孔。乃告众曰。净土缘至矣。焚香对像。祝曰。我以释迦如来遗教。知有阿弥陀佛。以香先供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合掌面西而逝。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净业已成行将往生矣。明日沐浴整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吾。言已而化。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之。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勇猛扬声。至失声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翔舞於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王龙舒进士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籍。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徧别知识。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邦人有梦二童子。引公西行者。於是家家画像。供之如神云。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後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利钝。易知易行。唯有西方净土。当作天台十疑论序。净土决疑集序。阐扬修净法门。晚年。绘丈六弥陀像。随行供养。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崇信三宝。专修净业。居京师时。与净严法师。结社念佛。尝劝至十万人。当时士大夫曾有偈赠之曰。知君胆气大如天。愿结西方十万缘。不为一身求活计。大家齐上渡生船。临终无疾。安然念佛而化。

 

锺离少师


宋锺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後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华。仙乐迎引西去。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公事外。唯念佛不辍。常於乡州建接待庵院十余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自左相辞归。益专心於净业。嘉定四年二月。有微疾。索笔书偈。趺坐而化。後有人梦公生西。为慈济菩萨。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七世不杀。深契禅宗。又栖心净土。着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普劝念佛。行住坐卧。唯以念佛作观为事。数珠未尝去手。後安坐念佛。沐浴更衣而脱。


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往生益有徵矣。

 

居士往生类


周续之


晋周续之。雁门人。十二通五经五纬。号十经童子。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庐山远法师。预莲社。文帝践祚。召对辨析。帝大悦。时称通隐先生。後居锺山。专心念佛。愈老愈笃。一日向空云。佛来迎我合掌而逝。

 

宋满


隋宋满。常州人。计荳念佛。积三十石。开皇八年九月。饭僧毕。坐逝。人见天花异香。满乘空西去。

 

郑牧卿


唐郑牧卿。举家念佛。开元中病笃。有劝进鱼肉者。确乎不许。手执香炉。愿求往生。忽异香充蔚。寂然而逝。尚书苏頲。其舅也。梦宝池莲开。牧卿坐其上。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润州观音寺。诵弥陀经。念佛。忽小疾。闻空中香气乐音。似有人言。麤乐已过。细乐续来。君当行矣。念佛而化。异香数日不散。

 

孙良


宋孙良。钱塘人。隐居阅大藏。尤得华严之旨。依大智律师。受菩萨戒。日诵佛万声。二十年弗辍。忽命家人请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晌。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萨。已荷降临。退坐而化。

 

王阗


宋王阗。四明人。号无功叟。凡禅林宗旨。天台教门。无不洞达。着净土自信录。晚年专心念佛。西向坐化。异香芬郁。焚龛时。获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孙忠


宋孙忠。四明人。早慕西方。筑庵念佛。後因病。请僧百人念佛。忽仰空合掌。手结双印。怡然而化。合城闻天乐异香。渐向西没。二子亦专心念佛。相继坐化。

 

沈铨


宋沈铨家钱唐。同妻施氏。专修净土。平时诸善。悉用回向。後与妻先後命终。皆感化佛来迎。天乐彻耳之瑞。

 

唐世良


宋唐世良。会稽人。持戒念佛。诵弥陀经十万徧。一日忽曰。佛来迎我。言讫作礼。即便命终。有人在道味山。梦西有异光。旛华天乐。空中声云。唐世良已归净土。

 

陆俊


宋陆俊。钱塘人。少事公门。久之弃去。以净土为业。每对佛忏悔。垂泪交颐。临终。请圆净律师。开示西方。讽观经至上品。净曰。可以行矣。俊曰。众圣未齐。姑待之。少顷。忽起就竹牀。面西端坐而逝。

 

吴子章


元吴子章。苏州人。世业医。与兄子才。同参云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门奉法。至正间。无疾。合掌称佛名。安然脱化。

 

莲华太公


明莲华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唯昼夜念佛不绝。命终後。棺上忽生莲华一枝。亲里惊叹。以是知其必往生云。

 

华居士


明华某。江干人。醇朴无伪。但知求生西方。中年。以家业托子。独处一室。不涉世事。朝暮唯孜孜念佛。後将卒。自知时至。更衣整冠。别众而逝。

 

吴居士


青阳吴六房之家人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辍。顺治初年。值左氏兵渡江。举家避出。独吴毛代主守宅。被贼七枪而死。少顷。其弟来看。又复苏曰。吾有宿业。当受猪身七次。以斋戒力。将七枪散其冤。从此径生西方矣。後其主。恍惚见空际有一神人。前後幢旛。尊严无比。呼而告曰。吾即吴毛也。缘到天界。偶过此耳。言讫不见。主为画其像而敬礼焉。

 

周益生


周益生。崑山世族也。住後市桥。业医。不与贫人计利。病者招之辄往。日间唯念佛不绝。一意求生西方。康熈乙巳间。年已望七。忽欲辞世。谓家人曰。取笔砚来。吾欲书偈而往。书毕。遂怡然念佛而化。

 

沈承先


崑山沈承先。住宣化坊。以木作为业。年七十余。持斋念佛。专修净土。手不停斧斤。而佛声亦不绝口。康熙十年三月。预知时至。三日前。徧别亲族道友。谓吾当往生西方。此後不复相见。告子媳曰。吾明日十五。将往生矣。明晨。浴毕更衣。向西端坐。取一净凡置前。凭而念佛。焚香趺坐而逝。

 

王孟隣


王孟隣。崑山儒家子也。一生授徒。诚实无伪。生一子。号湘臣。事亲甚孝。孟隣日间。惟以念佛为事。康熙四十一年。已七旬外。初冬有微疾。余於十一月初旬问之。孟隣曰。十七。世俗所谓弥陀圣诞也。予於是日行矣。余曰。届期。某当来送先生。至十七。清晨往候。虽卧病。神色怡然。余曰。先生当发菩提心。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因以四弘誓愿。与之细论。孟隣首肯。余曰。某暂别。少停。再来。因密嘱其子湘臣曰。尊人倘谢世缘。切莫呼唤啼哭。迨饭後复往。孟隣已念佛脱化矣。


孟隣族中。有贞生者。余内戚也。其父彦敷。为崑庠善友。崇奉三宝。贞生美少年。能书。多习气。不甚信奉。一日得病。见有长大黑鬼。谓是前世冤仇。贞生怖甚。遂勇猛念佛。求生西方。念佛稍懈。鬼形遂现。由是往生益切。念佛益锐。念至数日。鬼不复现。临没时。气竭力尽。其声渐低。隐隐向西去。据理断之。虽无异香天乐。必定生於安养。

 

苏岐山


崑山苏岐山。名起凤。幼年矢志宗乘。徧参知识。有所悟入。一生戒杀。虫蚁不伤。晚年笃修净土。四威仪中。未尝间断。康熈己卯。年已八十。时值严寒。拥被而坐。十一月二十六日午间。谓其孙甸方曰。净土之缘熟矣。三日前。即见佛来。吾不欲显言耳。今夜子时。吾当往矣。更余。披衣而起。焚香燃烛。端坐向西。命家中亦各念佛。以助往生。将及三更。声音渐低。寂然而化。

 

吴敬山


吴敬山。与苏岐山居同里。为莲社友。年逾七十。发愿参学。善友苏甸方。以其年老。劝其专修西方。可以一生成就。吴信之。昼夜念佛不辍。未及一载。吴之至戚。来谓甸方曰。今早敬山。见护法神现。接引往生。临行时安然坐脱。特嘱我致谢。是以来耳。

 

王君荣


太仓王君荣。自幼持戒参学。见地超卓。後修净土。日课佛号万声。寒暑无间。康熈五十六年八月初二日。预知时至。请净名庵乾行长老至。欲令开示。兼作证明日方午。乾师曰。归期盍於後日。王曰。吾已决定今日矣。索笔作偈後。命其女备好龛。遂合掌念佛而逝。女抱以入龛。力不能胜。因默祷之。忽然轻举。世寿八十有一。

 

童子往生类


童子愿往


唐惟岸师。修净土忏法。精勤不倦。见观音势至二菩萨。现於空中。岸喜。惟觅画工图之。忽有二人。自言能画。画毕不见。岸乃告众弟子曰。吾今往生。谁偕行者。有童子愿往。岸令归辞父母。父母谓是戏言。不之信。顷之。沐浴更衣。先行坐化。岸因索笔作赞。书赞毕。亦兀然坐逝。

 

师赞


宋师赞。雍州人。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绝。忽遇疾暴亡。俄而复苏。谓师及父母曰。阿弥陀佛在此。当随行。隣人见空中宝台。五色异光。向西而没。

 

二沙弥


隋汶州二沙弥。同志念佛。长者忽亡。至净土见佛。白言有小沙弥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劝汝。汝方发心。汝今可归。益修净业。三年之後。当同来此。至期。二人俱见佛来。大地震动。天花飘舞。二僧同化。

 

何昙迹


元何昙迹。年十八。持菩萨戒。终日念佛。一日四鼓即起。人云太早。答云吾见金相凌空。旛花来迎耳。遂坐脱。

 

吴某


吴某。浙江人。祖父俱庠生。顺治元年。大兵围城。父母失散。吴被掠。送张将官标下服役。时方十三。自叹吾本儒家子。今下贱若此。必是宿业。遂於佛前立誓。持斋念佛。日诵金刚经一徧。回向生西。年十六。本官发粮充丁。即将粮银。买香供佛。跪诵阿弥陀圣号。至丁酉年十月二十二。忽告本官。欲往西方。本官不信。诃为妖言。次日。又到提督前乞假。提督怒。批送本官綑打十五。毫无怨言。又向各营作别。自限十一月初一日归西。是日五更。沐浴焚香拜佛毕。仍至本官船上叩辞。本官大怒。差兵随至焚身之所。见其西向三拜。端坐说偈。偈毕。自吐三昧火出。焚化其躯。合营官长。皆遥望罗拜。本官合门斋戒。


赞曰。身披铁甲。足步金莲。愿诸将士。各着一鞭。

 

妇女往生类


隋皇后


隋文帝后独孤氏。虽处王宫。深厌女质。常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八月甲子辞世之日。异香满室。一切音乐。自然震响。帝问闍提斯那。是何祥瑞。答曰。皇后专修净业。得生其国。故有斯瑞。

 

温静文妻


唐温静文妻。并州人。久患在牀。夫劝以念佛。乃至心称念者一年。一日忽见净土圣境。告其夫曰。吾已见佛。後月当去。并嘱父母亦生西方。言讫。吉祥善逝。

 

李氏


宋胡门李氏。上虞人。夫丧後。日夜高声念佛。及诵弥陀经。十余年不替。一日见僧覆以绯葢。曰汝十五日子时往生。问师何人。曰是汝所念者。李乃徧别姻亲。端坐而逝。众见异香光明。照耀夺目。七日焚化。六根不坏。舍利不可数计。次日焚化处。生一花。状如白罂粟。

 

郑氏


宋郑氏。钱塘人。日课观音经。念佛不辍。後病中索浴。浴毕。向西坐。问家人闻磬声乎。佛与菩萨且至。已而喜曰。佛菩萨皆至矣。合掌而化。

 

王氏夫人


宋荆王夫人王氏。专修净业。晓夕勤至。给侍之人。无不则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责之。遂悔悟精进。忽无疾而逝。後致梦他妾云。蒙夫人诲。已生安养。夫人未信也。未几。梦与妾同游宝池。见一华天衣飃扬。题曰杨杰。一华朝服而坐。题曰马圩。复见金台。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处也。既觉。弥加精进。年八十一。庆诞之晨。左右方献寿仪。而夫人手秉香烛。向观音大士前立化矣。

 

陆氏宜人


宋宜人陆氏。朝请王璵妻也。常诵法华。笃意净土。每一礼忏。必念佛万声。如是者三十年。一日忽闻天鼓自鸣。人方惊异。即面西端坐。双手结印而逝。

 

龚氏


宋钱塘龚氏。昼夜念佛。诵弥陀经。後有疾。请亨律师指示。陈说未终。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辍。一夕梦龚氏告云。我已生净土。汝七日当生。至期。果无疾而逝。

 

项氏


宋项氏。名妙智。寡居有二女。悉令为尼。精勤念佛。终时异香满室。西向结印。微笑而脱。

 

裴氏女


宋汾阳裴氏女。专志念佛。寒暑无间。报尽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莲台迎我。我当往生。已而天花飞坠。安坐而终。

 

沈氏


宋沈氏。自幼茹斋念佛。归章氏。济人冻馁。因小恙。念佛尤力。忽见菩萨诸天圣众。普现目前。即日吉祥善逝。

 

孙氏


宋四明孙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後微疾。梦同八僧礼忏。既觉。沐浴更衣。请僧礼忏。於大众前。端坐诵经。至一心不乱。左手结印而逝。远近皆闻空中乐音。

 

楼氏


宋楼氏慧静。适寺簿周元卿。尝披玩传灯。发明见地。尤以净土为指归。念佛不辍。晚年有疾。忽见莲花紫色。化佛无数。异香满庭。语家人急助我念佛。俄顷坐逝。

 

秦氏


宋秦氏净坚。厌恶女身。与夫各处。精持斋戒。阅华严法华。光明般若经无虗日。晨昏修弥陀忏。礼佛千拜。久之。见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终。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阳。两目俱盲。遇沙门劝令念佛。越三年。双目开明。後忽见佛菩萨旛葢来迎。既日坐脱。

 

蒋氏


兴化蒋氏。年四十岁。夫亡。葬毕。向子泣曰。无常到来。莫能替代。譬如我今亦死。汝亦无奈。从今以後。我发心持斋念佛。不管闲事矣。子顺母命。宅旁葢一茅舍。禁足念佛。寒暑无间。经历五载。至顺治庚子年。五月二十日。忽向子云。可买木作龛。吾於二十三日午时。西方去矣。遂往隣家辞别。届期。念佛而逝。自放三昧火。以焚其龛。

 

贺氏


毗陵贺氏。善士潘向高之室也。向高雅好佛。贺与夫同修净业。日诵金刚经。晨夕。则礼拜念佛。回向西方。康熈庚申七月。有疾。预期二十九日午刻辞世。届期子女毕集。又请诸善友至。齐声念佛。合掌而逝。

 

陆氏


太仓陆氏。大西关外张季思妻也。年十七。即长斋念佛。且诵金刚经大悲呪。回向西方。见杀物命者。即发愿救度。康熈四十二年九月。空中见舆舟往西。其肩舆运舟者皆僧。不三日。安然念佛而逝。时为九月二十六。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羣牛。作人语索命。於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莹珂


宋莹珂。虽经出家。不忌酒肉。自念我为僧人。如此作事。将来堕落。奈何。令同住取往生传读之。每读一传。辄一首肯。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寿尚有十年。当自勉。珂白佛言。阎浮浊恶。易失正念。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如是。後三日。当迎汝。至期。请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思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心持念。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者。须是念佛之心。百倍勇猛。方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泛缓。失足三涂矣。

 

恶趣往生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挠水性。寿终之後。当生阿弥陀佛国。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一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建塔以旌之。成都尹韦臯为之记。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一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笼上。穴土葬之。未几。舌端出紫莲华一朵。

 


潭州有人。养一鸲鹆。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华一朵。发其根。乃自其口中出。


莲大师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又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鸲鹆。何独。不然乎。

 

胜莲罗居士传(附)


胜莲居士者。娄东罗子允枚也。初号无偏居士。曷以复称胜莲也。康熈四十年秋。允枚病且革。将作偈辞世。忽闻空中语曰。胜莲居士。尚余寿一纪。偈可无作。自此顿痊。亲戚咸异之。以故羣目为胜莲居士也。居士处胎时。父梦有僧来寄居。厥明遂产。早知具夙根。年四五岁。犹忆前世父母容貌里居。一日绕柱走。头晕仆地。母挞之。哭而寐。醒而遂不复忆。乃知史称羊叔子。董青建。苏东坡。己事诚不妄就傅後。不事游戏。无少年童子习。既而学日益进。咸拟为科第中人。而父席之。以其多病。怜爱之。不令应试。居士善体亲心。虽从事诗书。不求闻达。惟手一编以自娱。所着有黄叶草。以心性宗旨。发为李杜文章。由其少时留心导引之术。继参檗岩老人。透彻宗门一着故也。席之中年後。居士即仔肩门户。不以家务累亲。尽劳尽养。没齿不衰。君子莫不贤之。五十二年秋。居士复病。屈指一纪之数已满。人方忧之。居士绝不介意。先是州中修净业者少。居士倡莲社三四处。自是人多念佛。一日梦人告曰。汝劝人修净。厥功甚大。寿犹未尽。今且勿来。疾复顿愈。由是人益异之。居士性慈乐善。凡放生育婴赈饥诸善事。无不领袖乐助。实心举行。康熙己丑。道殣相望。当事知其贤且能。聘以襄事。於是大中丞于公。给匾示奖。居士却之不得。乙未冬。有同里二人。从居士贷百金。质以与之。其人欲往崇川收花。舟至天妃宫。视银已失。同舟七人皆返。将拟赴官廷鞠。居士恻然曰。到官必夹讯。此极刑也。盗者犹可。如未盗何。且七人中。尚有嘉兴二客。如此严寒羁禁。谁为送食。必有因而陨命者。於是遂许贷者以勿偿。而寝其事。其他立心制行。类多若此。今岁端阳。居士见余往晤。大喜曰。某欲着西归直指。劝修净业。非先生之笔不能。幸为我速成。以光梨枣。余诺之。乃徧采净土经书。并附以鄙意。编作四卷。至六月十四日告竣。望後齎书到娄。而居士已於书成之刻。端然坐脱矣。居士之西归也。於六月初二日。即徧别亲友。订初六日午刻辞世。处分後事甚悉。复嘱其子刊行西归直指一书。至期。沐浴端坐。说偈而逝。已阅踰时。而眷属号泣。呼唤不已。忽然开目曰。奈何累我更迟七日耶。十四日黎明。复曰。今日吾必行矣。是日有乾行长老。暨道友数人。各称佛号。以助其西归。至辰刻。忽耸身曰。大士来矣。遂合掌向西。念佛而脱。嗟乎。世人万事皆可伪为。独死生不可伪为。居士临行之际。如此安详。岂一朝一夕之故哉。居士有子一人。曰兆址。原配媳沈。继配媳朱。皆贤孝。孙三人。已翩翩露头角。

 

附辞世偈

 
七十一年  拖着皮袋  今日撇下  何等自在


玉峰年家眷同社弟周梦颜顿首拜撰


西归直指卷四(终)

 

玉峰周安士先生着述。传於世者。计有四种。一曰阴隲文广义。二曰万善先资集。三曰欲海回狂。四曰西归直指。凡有见者。莫不欢喜信受。以故各处刊板。流通最广。西归直指一书。经吴门江铁君删改。非复周氏原制。江君以为纲要一卷。撮举王龙舒所辑大弥陀经。及四十八愿等。今已先将魏译无量寿经。及二林居士所着论。合刻流行。则纲要可以不列。不知周氏此书。全从各家撰集中摘来。若以他本所有者。概不重出。则此书不至删除净尽不止也。今於虞山朱君保之处。得胜莲居士施刻原本。见者庆喜无量。咸谓周君愿力所持。特留此本嘉惠後学也。亟授手民。以复旧观。周君有云。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惟冀展转流通。以相传於无穷耳。


光绪十二年春正月 金陵刻经处识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5/5/5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净土晨钟 下一篇净土警语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