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部 | 大乘宝积部 | 大乘大集部 | 大乘华严部 | 大乘涅盘部 | 大乘五大部外重译经 | 大乘单译经 | 大乘律 | 小乘单译经 | 小乘阿含部
宋元入藏诸大小乘经 | 小乘律 | 大乘论 | 小乘论 | 宋元续入藏诸论 | 西土圣贤撰集 | 此土著述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嘉兴大藏经

TOP

云栖法汇(选录)【二十五卷】(二十四)
2017-08-17 14:30:4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4217次 评论:0

菜市桥重建孝义无碍庵记


莲池禅师少与予同业黉较。予登仕。禅师出家为嘉靖乙丑。禅师夙志方外。以二尊人在。不敢离。既先後岁双失怙恃。将力酬所愿。而室人汤氏年才一十有九。前儿伤亡。忆子舆之规。疑未决。已而念风灯石火。时不我延。遂疾从薙染。汤处室。斋戒禅诵。与其母偕。母寻故。孑然茕居。宗人议後以三侄文彬。无何。汤亦脱簪珥为尼僧。召文彬谓曰。兹无所事後。不後我固无害。彼生而养。死而服。而殡。而祭。世法也。吾学佛。存资钵衲。殁归闍维耳。夫何求哉。因举所有田庐普给群侄。於文彬低昂之。而别以居属文彬。己从邻僦舍。绳枢蓬门。夕灯晨香。阒如也。嘉禾朱公子衷纯。追厥先大夫银台虞葑先生遗意。首事构庵。而予与一时宰官居士比丘某某从臾焉。累百金。买赵氏故宅。宅苦隘。水文学施傍屋一楹附益之。又岁久。颓圮几尽。众相与施材。缁侣之能匠石圬墁畚插者相与施工施力。中为禅堂。凿井於左庑。余垣轩厨湢。略备而已。予惟禅师无子。无留赀。无素所可凭依故旧亲戚僚友。汤以年少妇独御家政。伶仃苦辛。多历年所如一朝。及其分田割庐。皆出本怀。亦难矣。诸上善人怜而庵之。义举也。举於义。则十方常住业也。後清信女展转相续。焚修於此庵。远为二尊人庄严报土。又孝思之道也。按府志。菜市桥西。有古无碍庵。其後渐没入於民家。徙而北。里之耆氓告予以此地。正庵之旧址。久湮忽兴。殆天意。非人力。而义以孝不虚。孝以义不泯。若交相成而不相悖。乃沿古证今。合而颜之曰孝义无碍庵。沈氏子孙。尚其念之护之。以无忘孝义。永为人天福田。流庆渊渊。後必有昌大其门闾者。汤法讳袾锦。暨禅师同师关中南五台性天和尚。溯禅师出家。逾四十稔。盖行年五十九而庵成。



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上元日


赐进士出身资善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前兵部左侍郎出征外国加一品服邑人宋应昌撰。

 

遗嘱


立遗嘱老病僧袾宏。号莲池。姓沈氏。父明斋府君。母周氏。宏年二十七。先府君见背。未几。儿祖植殇亡。二十九丧偶。续娶室人汤氏。三十一。先慈复见背。遂发心出家。汤时年一十有九。与其母俱。母寻故。中间先有继嗣之说。後落发为尼僧。乃不嗣。而分其田庐。具如碑记所云。兹不赘。但念汤既散所有於侄男五人。独於文彬加厚。又独於文彬与住房一所。理已协。情已尽矣。今此孝义庵居。肇端於朱文学懋正。主宰於宋司马桐冈。洪司谏湘皋。夹辅於众宰官居士比丘某某等。约共五百人有奇。各捐己资以建。而 县尊吴父母特施俸金三两。帖頞存照。又傍楼一间。水文学深甫买徐九德者。并以施庵。舍契存照。所以然者。汤以冲年孑身。守志不渝。今已老。诸君子义之。汤以冲年孑身。躬井臼。奉宗祀。供庶姑於堂。生事而死葬。诸君子孝之。故庵以孝义名。此庵盖秋毫皆檀越信施所成也。外无只木寸地与沈门相涉。後人不知其详。傥生异念。横相侵渔。则为欺自心。欺十方檀信。欺县父母。欺我。及我考妣宗祖。况汤有徒有孙。有久伴道友。就令汤之徒伴澌灭逮尽。亦当别求老成笃行尼僧住持。以永存孝义之名。在俗家不得而有。恐岁久湮没。书而镂之梓。遗以为据。伏希高明朗鉴。


万历三十四年。岁次丙午。孟冬八日。沈氏出家子。云栖沙门袾宏书。时年七十有二。汤时年五十有九。续记。


臬司宪长吴本如公祖。给扁曰古无碍庵。施金三两。刻释迦像一尊。永远供奉。有帖存照(三十七年九月)。


巡抚贵州旧藩司郭青螺公祖。给扁曰超尘。

 

嘱余


予既作孝义庵嘱。今万历辛亥。为先府君去世五十周年。归庵修荐。因思予年七十有七。命在旦夕。而庵主汤氏寿亦踰一甲子有四。兼复多病。後事当更嘱广占等。所以者何。庵主未剃染时。有侄赘江干徐宅曰文彬者。求为嗣。予弗允。强就焉。然名在沈门。身在徐宅。未尝同居定省晨昏。代理家务也。乃剃染以後。分田庐。别僧俗。而嗣之说已尽绝乌有矣。详具宋司马碑文中。今广占在家为母子。出家为师徒。并见在徒众善友。谛听吾言。毋令後乱。一。寿具已有坐龛。不必依世俗买棺椁矣。二。寿服已有偏衫戒衣。不必依世俗办居寿衣矣。三。寿地已有普同塔。不必依世俗寻坟墓看风水矣。四。守禅门规制。不必依世俗出斗书称孝子某人告讣矣。五。遵六祖遗训。不必依世俗披麻衣。送麻布。结孝堂矣。六。三朝首七。请僧诵经。余七只消本庵众等念佛。不必依世俗频频建道场矣。七。举殡但用香亭一座。山民舆龛。不必依世俗顾仵作。及神亭铭旌魂轿等间杂费用矣。八。众道友念佛相送。不必依世俗叫乐人打鼓吹笛等喧譁扰乱矣。九。在家所有产业。分与文彬诸侄。衣饰半与文彬收受已讫。此外更无金玉珠翠绫罗绢段值钱等物。其平日穿着布草旧衣。乃至经像炉瓶桌椅麤重家伙。孝义庵自置者。皆招提僧物。属十方常住。不必依世俗分家财起争端矣。十。庵主既已出家。自是僧类。师亡徒绍。不必依世俗亲族来处置家事矣。自今以後。众等惟宜恪守清规。小心谨慎。如其贫乏。托钵资生。莫入人家化缘。莫招女众做会。莫走远方进香。莫与男僧来往。莫做精致器皿。莫作华丽衣衫。莫轻易收人出家。莫置买田地世产。痛思生死。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记切记。



万历三十九年。岁次辛亥。六月二十一日。云栖老病僧宏。书付孝义庵主徒众广占等收受。


众等。


大文    大志    智慎    广曜    广潭    广悉    广高    广莲    广善    广深

 

孝义庵规约


大门时时关闭。无要紧事勿开。门里问。答可也。不依。罚银三分。


圆光门时时上锁。客至。击板三声。请坐少顷。待主人出。主内。客外。圆光相见。女客以正事欲进者方开。余系紧要正事方开。不依。乱放人进者。罚银一钱。


後门除出净外。无事不可开。乱开。罚银五分。


凡用度要减省。不可丰盛。待客亦然。茶过四品。饭过四品。斋过五品者。每品罚银三分。


非理募化者。一罚十。


正月半。二月十九。四月八。七月半。腊月八等。紧紧闭门。不可做会。不依。罚银五钱。


方僧化缘。一例却之。


远方尼僧不相熟者。无得留进圆光门。不依。罚银三钱。


列经桌四张。每日诵经一卷。三时念佛。叫名不至。罚银二分。


每半月诵十重八轻戒一遍。不至。罚银三分。


置签筒叫名。早晚礼诵。不至。罚银一分。


无事出外间行。罚银一钱。


侵克信施者。一罚十。


二人同行。方可人家宿。独身宿者。罚银五钱。


普陀天台等远游。及湖船聚集妇女处入会。罚银五钱。


彼此斗争者。各先罚银三分。後辩曲直。


故留远方尼僧住者。罚银五钱。


私取常住物者。一罚十。


招接算命相面收惊等诸婆者。罚银一钱。


轻易留人出家者。罚银五两。出院。


在庵嫁送有法名女子者。罚银五两。出院。


畜养幼男。至十五六岁不发遣者。罚银三两。


以荤腥入庵者。罚银三两。


以酒入庵者。罚银三两。除服药。


学吹打摇铃杵念真言等。罚银一两。


擅留在家妇女。为家间口面不和而来者。不劝回。久留。罚银三两。


擅留己分上亲戚在庵混扰。罚银五钱。


欺灭当家。不容作主行。事者。出院。


当家行事差错。阿谀不谏者。罚银三钱。

 

纪贤


广觉


沙弥尼广觉。直隶崇明县龚氏女。父一夔。别号梦萱。乡之硕德君子也。母施氏。生觉於万历己卯。甫年十二。不茹荤。从妹广曜者。相与习经咒。朝夕礼佛唯谨。自誓贞不字。父母诸宗人难之。多方劝喻不能夺。二十八剃染。明年。偕其妹随仲父至庵。先是梦萱公语及孝义庵之胜。觉大喜跃。遂委身依止焉。曩觉之在室也。事父母如事师。逮其出家也。事孝义庵主如事父母。精持梵行。纯一不杂。远迩瞻慕。崇明之人因而感化发心者不可数计。然禀质孱弱。刻心苦躬。劳不自惜。俄得疾。久之。却医药。一心待尽。梦萱公闻女病。偕母来省。则曰。吾昔落发於尼师。不惬吾愿乃特蓄周罗而告予曰。最後一结。惟师断之。佛制也。予允诺。自是无他语。气恹恹不绝如线。忽起。正面趺坐。曰。愿见庵主。庵主至。合掌称谢言别次。为设弥陀接引尊像。则怡然现笑。凝目谛观。合掌归命。已而索水盥手。着新净衣。持数珠。端身对佛。如入禅定。侍疾者虑或倾仆。以二枕将左右掖之。挥手云。无用此。众环绕助念。复挥手云。吾自有主在。毋劳众也。跏趺不动。凡二昼夜有奇。微声念佛。声渐尽。泊然而逝。时万历辛亥二月七日。出家六夏。世寿三十有三。


袾宏曰。觉疾甚。诸因觉发心者疑贰欲退。曰。奈何事佛而不寿。有解之者。直以回仁且夭关乎昔缘。觉独曰。吾方以速脱娑婆生净土为大幸。奚取於长年。嗟乎。人居尘世。如困狴犴。早释而得归。与久羁而不返。其苦乐何如。智者了焉。非凡愚所知也。觉以女子身。卓然具如是知见。况临行俊伟赫奕。风动顽懦。虽耆英宿德胡以加此。假令算获期颐。而不闻道。寿亦何补。诸发心者。当欢喜感叹。转增修进矣。因次其始末以为纪贤首。

 

庵主太素师


庵主姓汤氏。父小江公。母朱氏。年十四。为母发心持血盆斋三载。时予年二十九。丧偶。不欲续。而一子殇亡。奉母命再娶。议婚者以庵主言。予喜道合。即毅然诺之。逾年而先母见背。安厝已竟。遂奋志出家。俄以远游病归。结茆深山中。忽来陈。将嗣侄文彬。予惟出家时已无子想。今胡为及此。亟止之。则云业已成不可改。予思己既出家。又不许守志在家者嗣。非人情。乃不获已顺之。无何。庵主亦剃落为尼僧。乃悉以得分薄产给散诸侄。而稍厚於彬。自是化家为庵。易素为缁。而嗣之说成梦幻矣。兹甲寅盖世算六十有七。斋年五十有二。法腊二十有一。以初夏得疾。食渐减。至八月十三日。粒米不入口弥月矣。形枯骨立。一息仅存。忽云。经称十念往生。亟扶我起。起则正坐念佛而逝。庵主法讳袾锦。师关中南五台性天和尚。平生戒行洁白。处信施。因果明慎。丝毫无所苟。其实行可为尼众式云。


袾宏曰。予昔将出家。具启辞学道。伯兄三洲公密止其启。庵主谓予。此事我知之。不以告。後将以我为不贤妇误君事也。予感泣。一夕剃染。诸昆弟亲友留予者。激庵主先导而从臾之。庵主答曰。我熟闻渠称生死事大。乃故为沮挠可乎。愿诸公勿复言。後予得疾白下。垂毙。庵主闻之。急礼斗为佑。伯母倪恭人谓诸妇女曰。汝曹见闻否。彼丈夫弃之出家。不怀冤恨。而反祈禳。希有也。愿汝曹效之。嗟乎。予得慷慨出家。而无复顾虑者。庵主解脱力也。所可惜者。误信谬人。有嗣子之失。又办道主家。二用其心难乎不乱。虽往生未可必。而实行无疵。临终正念。植当来之慧基不浅浅矣。贤乎哉。

 

武林孝义无碍庵主大尼太素师塔铭(有序)


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侍


读云栖优婆塞戒弟子广瀹吴应宾撰文


盖余属耳震旦哮吼之音。至孝义无碍庵主。而窃叹其与云栖法轮交参推挽以为莲宗长也。有不思议者四焉。庵主始处云栖大师之室。欲爱如膏。佛智如火。勤勇熏铄。顿尽无余。於是乎有异方便焉。使大师於出家缘而得自在。以为一代法檀。而大师所谓庵主董正化仪。镇抚徒众。乃至形未来波旬若干种心。若秦监之洞览。故孝义之有终也。犹云栖之有始也。法轮交参。不思议一矣。庵主尊重木叉。庭无比丘之迹。梵行所感。四事翕如。与共住者量腹度形。归其羡於云栖香积。而孝义之刹。一行以为香光。六字以为法喜。三心以为禅悦。九品以为无尽灯。出要之途。惟云栖是趋是步。故檀波罗密者。庵主之所以投。而慧波罗密者。大师之所以报也。法轮交参。不思议二矣。大师上度为孝。普度为慈。弃短取长。代衰以染。而庵主用近事女身。持冰霜之律仪。荐苹藻之明信者几三十年。庶姑终堂。乃现比丘尼相。及其念心成就。乘愿往生。而弘范沤和。若虞渊之返乎初照。高足广占大文广曜辈所影赴而响随者。皆大师所龟卜而石画也。庵主和其义以补大师之孝於方内。而大师锡其孝以扶庵主之义於方外。法轮交参。不思议三矣。庵主为优婆夷而勉畜嗣子。为比丘尼而亟谢嗣子。分田授庐。莫不中度。曰。为沈氏出家儿後者固有在矣。而孝义精蓝。适当古无碍庵之宇。坚牢持地。檀那布金。净觉观心。如时涌没。而大师所以区别僧俗。料拣至仪。一一义中。足使招提之尘重於郏鄏之鼎。虽其染指。能不扪心。是庵主奉云栖以出世间智。而大师摄孝义以入世间智也。法轮交参。不思议四矣。乃往古昔善慧之以欲钩牵也。瞿夷之为善知识妇也。智力所持。历二僧只。法尔偕偶。锡黏磁吸。莫知谁为。若庵主之於大师。将无缘熏镜中分其影像耶。大师於形家言了不措意。而两窣堵坡。从不思议解脱慧心任运拈出。大师南面於招提之左。如据座法檀。庵主东面於阿兰之右。如云来上首。周览神奇。足使白鹤丧机。青鸟杜口。愿王智导。影现重重。情器世间不二随顺。而余广瀹宾。因於云栖监院。沐二大士灌顶口光。略说如是法轮交参不思议事。於劫海中三绕四摄。必有异熏习焉。庵主姓汤氏。十四为母持斋。十六归丈室。十九而从大师於南五台性天和尚之门。为优婆夷戒弟子。法讳袾锦。四十七出家受具。僦舍焚修。以白法为流辈宗仰。五十九而孝义庵成。大司马桐冈宋公为文勒之於石。先大师涅盘一岁。示疾累月。忽谓侍人掖之起曰。吾其乘十念往矣。端坐念佛而寂。万历甲寅八月十三日也。距生嘉靖戊申十二月初九日。世寿六十七年。而为僧腊者二十有一。学者称太素师。大师着其慧行於纪贤之策以为尼众楷式云。铭曰。

 
僧现非男  尼现非女  等与众生  为智度母   身相非古  塔相非今  等与众生  为慈妙云
 

优钵时开  芬陀交映  同事显凡  冥权秘圣   华数为劫  尘数为年  此土安隐  如那罗延


菩萨戒弟子刘慧闻率子性泽施资敬刊


光绪二十五年冬十月金陵刻经处识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下一页 尾页 24/25/25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不会禅师语录 【十卷】 下一篇嘉兴大藏经 第33册 目录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