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圆觉经句释正白(一)
2013-08-09 11:28:17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43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10册  No.262


【清 弘丽着】


圆觉经句释正白首卷


沙门 罗峰弘丽 着


沙门 在犙弘贊 较


教理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指上之月大圆觉心。是心也。即根尘。即法界。绝思惟。冥敷量。本一切皆证。而无分於诸佛众生者也。爰因迷念皆证之各各不无。遂各各执有。未思各各不有。斯各各不无。失所无证之皆证。是曰无明。如所皆证之无证。则曰妙觉。无明妙觉分名。诸佛众生立別。然实无所別也。无明者。无皆证之明。似有不有。妙觉者。妙无证之觉。真无非无。非无滥同似有。妙觉无明。不有原本真无。无明妙觉。即此迷。还此悟。法非相待。功无两操。是故当经。无明伏断。妙觉成就。性相双显。指空华比二月。呼醒梦人除於梦事。譬钻火喻消氷磨明镜垢现诸镜光。渐次非所语也。究竟其須知乎。括要言之。於圆觉中无取觉者。离彼我人众生寿者。斯则断无明之元首。洁清明之慧目。涅槃自性清净境界。超过化佛幻影。入住法身三昧。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者哉。云何无取。则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之得无憎爱。成就有无俱遣净觉随顺之因地法行。斯则指上之月大圆觉心。得不迷闷者哉。若不尔者。离四病法。圆三观修。了悟於名言间耳。求实证於根尘之无坏杂。徧满法界。自各各不有。自各各不无。如百千灯光照一室融布无碍者。未之能也。是用前陈教理。以便初心。

 

宗趣


教殊顿渐。理別宗趣。是经名为顿教。宗趣迥异常途。一佛因果为宗圆满觉心为趣。圆满觉心为宗圆炤觉相为趣。圆炤觉相为宗永断无明为趣。永断无明为宗圆炤觉相为趣。一佛因果为宗者。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乃至云於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依此修行渐次增进至於佛地。圆满觉心为趣者。文殊圆觉十一章。展演断证。修习成就。究竟清净。又圆满觉心为宗者。文殊普觉十章中。所示修习成就。文殊章云如法界性究竟圆满。普贤章云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普眼章云始知众生本来成佛。又云一切法性平等不坏。金刚藏章云入於如来大寂灭海。弥勒章云。一切众生皆证圆觉。又云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又云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清净慧章云一切障碍即究竟觉。有性无性齐成佛道。威德自在章云无上妙觉徧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辨音章云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於诸性相无离觉性。净诸业障章云佛说是人渐次成就求善知识不堕邪见。普觉章云尽於虗空一切众生我皆令入究竟圆觉。圆照觉相为趣者。文殊普觉十章中。所示修习觉心清净。文殊章云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又云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普贤章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普眼章云譬如眼光晓了前境。其光圆满得无憎爱。金刚藏章云生死涅槃同於起灭。妙觉圆照离於华翳。弥勒章云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清净慧章云法界海会照了诸相犹如虗空。威德自在章云此三法门皆是圆觉清净随顺。辨音章云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净诸业障章云如汤消氷无別有氷知氷消者。普觉章云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着声闻缘觉境界。又云所证妙法应离四病。又云了知身心毕竟平等。与诸众生同体无异。又云於圆觉中无取觉者。除彼我人一切诸相。及圆觉一章。非彼所闻一切境界。终不可取。又圆照觉相为宗永断无明为趣者。文殊弥勒五章。知空华。无流转。木既尽。火还灭。磨垢尽。镜明现。销金鑛。復本金。断诸障。证圆觉。永断无明为宗圆照觉相为趣者清净慧普觉五章。首已断。无断者。妙法门。随顺觉。顿觉人。并法除。有能入。非觉入。究竟觉。无取觉。此之宗趣。盖以法界圆同一觉。十方宁有异生。於无生中妄见生灭。升沈流转。迷方性觉。伪号众生。失本成佛。可深怜悯。是故诸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世间。开示悟入圆觉自性。令断有生之妄见。皆证成佛於本来。是故当经。一佛因果为宗。然非修习觉心得成就者。得所无修亦无成就。无能证知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是故圆满觉心为趣。是觉心也。如法界性徧满一切平等不动。如镜照诸像。如珠映五色。在在全光。一一圆映。本无能所分剂边际。故极显发而极清净。众生迷影妄立能所。斯成数量。隔碍法界失本圆照自性清净。若其復本圆照离诸能所幻影像灭。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虗空觉所显发。是故圆满觉心为宗圆照觉相为趣。失所圆照根本无明。无明永断即是圆照。是故圆照觉相为宗永断无明为趣。不失圆照何有无明。欲断无明还須圆照。是故永断无明为宗圆照觉相为趣。斯二者。先後相资。以法本非二者也。诚如磨镜焉。垢不尽明不现。明不亏垢不染。若其得磨垢。之方而未识全明之获。犹非所语於修习大圆觉心者。是故当经有如是之宗趣。

 

章脉


既明宗趣。合详章脉。得十二菩萨。请问世尊。垂教渐次。乃修习大圆觉心所不容己之指归者。


夫求自性觉果。不识本起觉因。究竟本末随顺修习。则因果乖违。勤苦亿劫终归迷闷。是故文殊请说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以及菩萨发心者。终始因心之本末究竟也。照觉相。断无明。依因有无俱遣之随顺觉行。是名如来因地法行。是乃菩萨所因发心教化众生者。世尊示之详矣然。


照觉相以断无明。断无明以证实相。义含而语未显。末世众生蒙昧未解者但闻身心之如幻。未闻离幻妄之身心即证性觉之清净。不无迷闷於即幻非所修。离幻无所修。取舍疑惑不能成法解脱。是故普贤。申问幻非所修。幻灭无修。无修不成解脱之疑。请教云何修行圆觉清净境界。而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得承开晓末世众生。欲证圆觉不动心源。一於离幻。疑永决矣。


然务离幻。須善思惟得所住持。成就开悟方便。若其不善思惟转成迷闷不能入觉。是故普眼。申问思惟方便。念身无体。念心无相。知於身心皆为幻垢。垢相永灭十方清净一切法性平等不坏。真善思惟妙得开悟者哉。世尊示之详矣。


若其不善思惟。以轮回心生轮回见而辨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无能免於轮回。不可不为末世众生昭揭开显也。是故金刚藏。陈疑申问妄有真成始终三惑。伏请世尊显贵。皆是轮回思惟不能成就圆觉方便。令末世众生。决信思惟离幻。先断轮回根本以求圆觉。


是断轮回根本也。是永断无明之方成佛道者。有所断。即有所证。迷於断。即迷於证。更为明决。末世众生斯决信於思惟离幻之正方便以成圆照觉相永断无明者哉。是故弥勒。申问欲游如来大寂灭海云何当断轮回根本者。盖以决之当断也。及轮回种性者。盖以当断之所应知也。及修菩提差別者。盖以因断之所现证也。入尘教化方便者。盖以成就众生於断轮回。修菩提同入净觉。见无不成佛之众生。斯永断於无明而究竟性觉也。轮回故不成圣道。轮回因爱为根本。差別性无明显出。教众生令舍爱。化成佛依净愿。有斯世尊详示。末世众生。当无不务断乃轮回根本无明。以成佛道者。


设未底至於如来之决定境界。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必有所未断之无明。然此非示断能知。要惟语证方晓。是故清净慧。请重宣法王圆满觉性在诸众生菩萨如来证得差別。冀令末世众生。知所证得。以知所伏断也。净解随顺。住觉随顺。灭碍随顺。满觉随顺。世尊差別详示。後教末世众生。於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法门。信解受持者。盖示不落证得之差別。直断无明之圆因修习也。


苟圆行不彰。则受持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法门行人。虞沈空寂。与诸土木同伦矣。是又一无明也。是故威德自在。申问方便之非一。成悟觉海之游戏。世尊垂教以净觉心取静奢摩他。以净觉心观幻三摩提。以净觉心寂灭而禅那。此三法门摄无量方便。要皆根本一净觉心。是净觉心也。不起不息不加不辨之所成悟者也。


不悟觉心。难语觉行。既悟觉心何乖觉行。寂照同时。不二随顺。斯成圆觉亲近修习。末世众生可无惑矣。成就修习於此圆摄法门。以无偏於寂照。是所求入於圆觉也。是故辨音。申问修习之有几。二十五轮顿渐成就。以及末世修习。三七忏悔。依结开示。世尊示之详哉。依此能修圆摄无碍。成就所行之圆摄无量。可不当知此妙法门。非一非三。而即一即三。乃本起圆觉自性之清净随顺。无诸能所者也。无能无所。何修何证。可不当知修习此心之得成就者。於此无修亦无成就也哉。


然而难言之也。譬如有人不自断命。末世众生可輙语於证悟了觉之四心相。解脱清净者哉。况也四相深隐。微细难知。非佛世尊莫能开晓。是故净诸业障有染污迷闷不入净觉之申问。其心乃至证於如来毕竟了知清净涅槃。皆是我相。乃至圆悟涅槃。俱是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如是之证悟了觉所有心相。是乃无始妄执之我人四相。成於染污迷闷众生不入净觉者。末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但当精勤降伏烦恼未断令断。世尊。其底至之言哉。其决要之言哉。习菩提者。可以知要矣。在究竟清净於能证心矣。


无能心之可证者。无所法之可取也。不达所法圆离。难语能心清净。法因人示。求人依法。尤要要哉。是故普觉。有求人依法之申问。以及修行去病。发心之云何者。盖自利利他。因地法行。之本末究竟也。求正知见无住相人。彼所证法应离四病之作止任灭。逢是知识舍身命见。断憍慢心。供养承事。是云修行。观彼怨家如己父母心无有二。即除诸病自他憎爱一切种子。尽於虗空一切众生皆令入究竟觉无取觉之我人诸相是所发心。世尊一一详示。真不舍无遮大慈。救世大悲。以觉心成就修习方便。因十菩萨次第兴问。标指当时。示筏末世也哉。


如是修行。根无大小。皆成佛果。夫復何疑。未开晓者。道场安居。修观方便。新学菩萨。更乐有闻。是故圆觉。申问备此。


贤善首即继以名字奉持修习功德。护持流布。申问终焉。是乃毋容紊之庠序者。更喻明之。文殊问本起之因。如欲桃实枝头。索千年之核。普贤决离幻之疑。如示核甲坼而芽生乃桃实之自。普眼请思惟方便。如示润土栽埋灌溉以时乃核甲坼之助。金刚藏陈疑三惑。防求桃核於土核内外。理穷思惟弃栽种之事。弥勒问断修之性。则示无破核出仁以俟芽生。及去蚀芽之蝤。与桃芳之候。清净慧请证得之差別。则示红熟之桃实裹根苗之桃核。威德自在请方便之非一。

 

章次图

 

则示华开与华落总垂实之缘因。辨音问修习之有几。则示飘风与湿雨总开落於桃华。净诸业障问染污之不入。则示毋观华贪桃实折向瓶中求老熟普觉。辨人法之正觉。则示老熟垂垂。曾不供人咬嚼者是全根全苗之桃核也。圆觉问安居之方便则示如何辨土与夫栽埋之法。於此全根全苗之桃核也。贤善首之名目等。则谓谁家不有此桃核哉。如此明示究竟教法以传。将见遍野桃芳。枝枝垂实。普界尽夸桃源僊境矣。可不明白了然於圆觉章次哉。


夫自性觉心。语因果则该彻。语断证则即离。全该全彻。全即离全者。自性觉心之因果断证也。断证因果。尤非二也。断之究竟处。即证之发觉心。是曰该果。证之究竟处。无断之最初心。是曰彻因。圆觉经教章次。实此因果该彻。断证即离之因次也。管窥偶窍其明。愿充如来使者。植分別半偈之德本。已详章脉。宣白如是。犹恐科判全不符於诸疏。不邀法门之信受。得扬圣旨於末世。因搆斯图。冀触目者一览即悉全经之章脉。研所标科。因果铺十一章之纲。断证分十章之目。智行性修。列目中之数。幻觉集行数之丛。摄离备修数之事。能所离而幻家具尽。始本显而觉微妙成。如斯为行非断行之究竟欤。能所示而摄法门丰。迷正彰而离深奥极。如斯为修非证修之底至欤。唯修之底至底至於断之究竟也。故断有幻之能所。而修有摄之能所。断有觉之本始。而修有觉之迷正。以无迷觉者。无迷夫本觉也。成正觉者。圆满乎所始觉也。能所该摄不圆。能所幻妄斯立。此其圆摄无碍。故乃离幻绝妄。是断证之行修一如也。若夫断证之智性不二。则智断之显真。性证之如空。有殊异乎哉。此十章所分之目。融布自在者也。为彻因之断证。可知也。该果之净观。奢摩他。三摩鉢提。禅那。乃定。乃慧。定慧兼该之修习也。定则因果乎证。慧则因果乎断。定慧兼该。则因果乎是断是证。无断无证。初学久习。修圆觉者。无不萃至之寂灭海也。圆觉当继普觉而兴问於修观之首方便。以显该果之修习。又可知也。是所铺十一章之纲无紊如也。凡此者。无字出於胸臆。咸取本於经文。或者圆觉经教义味。固如是乎。因之信受。随指观月。得鱼忘筌。圆觉伽蓝。人人径入。端藉斯图。

 

圆觉经句释正白科文


总科


○全经开(三)
一序分
二正宗分(二)(文殊圆觉十一章)
一彻因断证(二)(文殊普觉十章)
一在断智行(二)(文殊弥勒五章)
一智断显真(文殊一章)
二行断绝妄(二)(普贤弥勒四章)
一离幻绝妄(二)(普贤眼二章)
一决疑离幻(普贤一章)
二示法离幻(普眼一章)
二显觉绝妄(二)(金刚弥勒二章)
一决疑显觉(金刚藏一章)
二示法显觉(弥勒一章)
二在证性修(二)(清静普觉五章)
一性证如空(清静慧一章)
二修证无碍(二)(威德普觉四章)
一圆摄无碍(二)(威德辨音二章)
一示圆摄行(威德自在一章)
二示圆摄修(辨音一章)
二圆离无碍(二)(净诸普觉二章)
一示圆离心(净诸业障一章)
二示圆离法(普觉一章)
二该果净观(圆觉一章)
三流通分(贤善首一章)

 

別科


○初序开分(二)
二通序(三)
一指法重宣
二表己述闻
三分时別闻
二別序(三)
一尊号显法
二标处彰佛(二)
一回身性土
二现行性土(二)
一该果彻因(二)
一该果光严
二彻因本际
二接因回土(二)
一徧行随顺
二现土教授
三列众显因(二)
一初佛与俱(二)
一彰数同因
二称名扬德
二次众入住
○二正宗分文殊圆觉十一章

 

○第一文殊章


△智断显真开(二)
一序述兴门(二)
一序门蹑次
二序门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请教因行(二)
一请教彻因
二请教了因
二结益末世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二)
一赞教因行
二赞益末世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因行(二)
一如来因行(二)
一本起清净(二)
一示所本起(二)
一标本惟觉
二标起惟觉
二示所清净
一初标断妄(二)
一示能断照
二示所断妄(二)
一徵释(二)
一初徵
二次释(二)
一释妄性相(二)
一妄性真闻(二)
一出诸妄性
二喻显迷真
二妄性本妄(二)
一出诸妄相
二喻显本妄
二释妄因果(二)
一迷真因果(二)
一迷实相因
二迷真性果
二立妄因果
二结名
二次彰清净(二)
一无明本虗(二)
一非实有体(二)
一标显
二喻明(二)
一喻生无体
二喻灭无体
二本无生处
二生死惟名
二因地法行(二)
一标所修法
二示能修行(二)
一达妄照觉(二)
一达妄本空(二)
一妄能所净(二)
一所执妄净
二能执妄净
二妄本性空
二照觉如空(二)
一照觉宝相
二照觉净性
二顺觉成行(二)
一顺觉徧满(二)
一遣惑随顺
二释遣成顺
二结名成行
二菩萨发心
二示益末世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如来(二)
一挈旨本起(二)
一挈旨示所本起
二挈旨示所清净
二挈旨因地(二)
一挈旨示所修法
二挈旨示能修行
二挈旨菩萨
二挈旨示益

 

○第二普贤章


△决疑离幻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请教所修(二)
一正问离幻
二反彰离幻(二)
一初幻灭难(二)
一设难同幻
二设难同灭
二次迷修难
二请益得离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二)
一赞请所修
二赞益得难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所修(二)
一幻灭觉显(二)
一示幻生灭(二)
一幻生因觉(二)
一初标
二次释
二幻灭还觉(二)
一即喻显空
二合喻彰觉
二觉示显(二)
一示觉由隐(二)
一隐成依幻
二释明依幻
二示觉缘显
二离幻除幻(二)
一标指应离(二)
一应离妄境
二本离妄心(二)
一推本全一
二详次离用(二)
一离能幻用(二)
一离六分別
二离七执我
二离所幻用(二)
一离八妄性
二离性清净
二喻显得离(二)
一初喻
二後合
二示益得难
三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所修(二)
一挈旨幻灭(二)
一挈旨幻生因觉
二挈旨幻灭还觉
二挈旨离幻(二)
一挈旨标指应离
二挈旨喻显得离
二挈旨得离

 

○第三普眼章


△示法离幻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请教能修(二)
一请思惟修
二请开悟修
二请益方便(二)
一前述迷失
二次请悲诲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二)
一赞教能修
二赞益方便
二许荅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所修(二)
一修行成就(二)
一标果求觉
二示因离幻(二)
一修行渐次(二)
一离幻修行
二离幻渐次
二思惟住持(二)
一离幻思惟(二)
一思惟无身(二)
一谛审合离(二)
一审执和合
二审在各离
二通达虗幻(二)
一知处体虗
二了相同幻
二思惟无心(二)
一审心缘相
二决心无相
二离幻住持(二)
一示灭无灭
二喻灭无灭(二)
一喻显
二合明
二方便开悟(二)
一离幻方便(二)
一示令知幻(二)
一责愚迷幻(二)
一标显愚迷(二)
一初喻显(二)
一喻本净觉
二喻迷执有
二次喻明(二)
一合喻显觉
二合喻决迷
二彰失离幻
二说幻觉迷
二结显方便(二)
一正显方便
二反显方便
二离幻开悟(二)
一证灭开悟
二显觉开悟(二)
一於觉开悟(二)
一圆明妙性(二)
一妙性圆即(二)
一彻性即相(二)
一彻性即空
二彻性即有
二彻相即性
二妙性圆离(二)
一初法说
二次喻显
二圆明实相(二)
一染净一如(二)
一凡法染净(二)
一列次净因(二)
一能净因次(二)
一心王清净
二心所清净
二所净因次(二)
一尘色清净
二大色清净
二总彰净因
二圣法净净
二依正不二(二)
一正彻自他
二依融一多
二於觉成就(二)
一成因觉行(二)
一标法净行(二)
一一自因果
二一他人法
二显随顺觉(二)
一法说觉行
二喻明觉行(二)
一初喻显
二次徵明
二成果觉心(二)
一成果修证(二)
一达本无证(二)
一证法本无(二)
一果法本无
二因法本无
二如法无证
二得本无修(二)
一标指无修
二彰显无修(二)
一在能无二
二在所无二(二)
一世界量灭(二)
一极数冥量
二喻界常寂
二众生惑灭(二)
一因净
二果净
二全开觉心
二示益方便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修行成就
二挈旨方便开悟
二挈旨示益

 

○第四金刚藏章


△决疑显觉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二)
一赞发生蒙
二简现慧净
二申请後益(二)
一陈疑本觉(三)
一初疑妄有
二转疑真成
三竟疑终始
二请益断疑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二)
一赞教本觉
二赞益断疑
二许益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本觉(二)
一彰迷生惑(二)
一迷轮失觉(二)
一迷轮性相(二)
一列示(二)
一一切轮相
二一切轮性
二总指
二失觉法喻(二)
一法说
二喻明(二)
一初喻(二)
一情流转喻
二器流转喻
二次明(二)
一明喻流转
二明法流转
二结显生惑
二显觉断轮(二)
一详显本觉(二)
一列喻明显(二)
一真成无妄(二)
一喻显(二)
一性清净喻(二)
一翳除无起
二徵释无起
二相清净喻(二)
一华灭无起
二徵释无起
二合明
二妄净本真(二)
一标法(二)
一指相常住
二彰性徧满
二示喻(二)
一喻显本成
二合明本成
二极空明显(二)
一显本清净(二)
一法我二空(二)
一法空
二我空
二因果无生
二示染迷失(二)
一断灭迷失
二执有迷失(二)
一显失
二喻明(二)
一初喻
二次明
二结要断轮
二示益断疑(二)
一惑果迷因(二)
一幻无幻果(二)
一先标所因(二)
一示本幻心
二喻成幻因
二次示无果(二)
一示本违果
二喻成无果
二幻非真因
二斥问显益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彰迷生惑
二挈旨显觉断轮
二挈旨示益

 

○第五弥勒章


△示法显觉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
二申请後益(二)
一请教始觉(二)
一能修成就
二所修差別(二)
一迷悟法性(二)
一在迷轮性
二在悟修性
二教化方便
二请益圆悟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二)
一赞教始觉
二赞益圆觉
二许益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教修圆觉(二)
一显性差別(二)
一总明差別(二)
一由所妄显
二依能妄现
二详列差別(二)
一依现业相(二)
一初徵
二次释
二成別性相(二)
一徵释(二)
一初徵
二次释(二)
一正因四性(二)
一在缠因果(二)
一未成果性
二未显因性
二出缠因果(二)
一成悟因性
二满足果性
二邪因一性(二)
一彰本正性(二)
一本无殊因(二)
一无殊证因
二有殊修因
二同成正果
二显由邪误(二)
一依见堕外
二归咎邪师
二结显
二彰化结益(二)
一彰化成就(二)
一非化成佛
二全依净愿
二结益成就(二)
一发愿求佛
二断障证觉
二决要断轮(二)
一显轮令断(二)
一详示轮回(二)
一初列轮妄
二次明种性(二)
一彰爱根本
二显欲助续(二)
一身命因果(二)
一推本发爱
二释明因果
二报境苦乐(二)
一別示报境(三)
一憎嫉业报
二舍恶业报
三弃爱业报
二总结轮回
二明所当断
二彰化结益(二)
一彰化断轮
二结益断轮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显决断轮
二挈旨教修圆觉

 

○第六清净慧章


△性证如空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
二申请後益(二)
一请教殊证
二结益闻教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殊证(二)
一差別随顺(二)
一住碍随顺(二)
一解碍凡夫(二)
一标行(二)
一从迷开悟(二)
一迷妄躭欲
二悟觉知劳
二息劳解净
二结名
二觉碍菩萨(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寂灭随顺(二)
一寂灭菩萨(二)
一标行(二)
一总彰寂灭
二详示寂灭(二)
一心行处灭(二)
一初喻显
二次合明
二言语道断(二)
一初喻显
二次合明
二结名
二徧满如来(二)
一标行(二)
一总彰徧满
二详列徧满(二)
一一界徧满(二)
一自觉徧满(二)
一三德因果
二一土因果
二觉他徧满
二多界徧满
二结名
二圆满觉性(二)
一法本平等(二)
一一性徧满
二一相寂灭(二)
一推本寂灭
二发明寂灭(二)
一初徵释
二次喻合
二行求随顺(二)
一因迷成差
二果证无二
二示益末世(二)
一直指顿证(二)
一标行(二)
一如心无生
二开解不疑
二结名
二彰显观诱(二)
一彰因久植
二显果现证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圆满觉心
二挈旨差別随顺
二挈旨示益(二)
一挈旨直指顿证
二挈旨彰显观诱

 

○第七威德自在章


△示圆摄行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
二申请後益(二)
一请教所行(二)
一初喻显
二次合明
二资答结益(二)
一初资益
二次结益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所行(二)
一差別法行(二)
一推本差別(二)
一本觉无二
二循业有三
二显行差別(三)
一奢摩他定(二)
一净觉生定(二)
一初净觉行
二次发定相
二显定结名(二)
一显定彰喻
二指定结名
二三摩鉢提(二)
一净觉生慧(二)
一初净觉行
二次发慧相
二显慧结名(二)
一显慧彰喻
二指慧结名
三禅那中道(二)
一净觉现中(二)
一初净觉行
二次中道相
二显中结名(二)
一法说显中
二指中结名
二圆摄修性
二示益观修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差別(二)
一挈旨推本差別
二挈旨显行差別
二挈旨圆摄

 

○第八辨音章


△示圆摄修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前法
二申请後益(二)
一请教能修
二资答结益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能修(二)
一列示轮数(二)
一示相(二)
一別摄渐轮(二)
一別修成就(三)
一修定成就(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修慧成就(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中道成就(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摄修无碍(三)
一定修无碍(三)
一二法渐次(二)
一先定次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先定次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三法渐次(二)
一定渐慧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定渐中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三法渐齐(三)
一定齐慧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定慧齐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定中齐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慧修无碍(三)
一二法渐次(二)
一先慧次定(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先慧次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三法渐次(二)
一慧渐定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慧渐中定(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三法渐齐(三)
一慧齐定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慧定齐中(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慧中齐定(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中修无碍(三)
一二法渐次(二)
一先中次定(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先中次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三法渐次(二)
一中渐定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中渐慧定(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三法渐齐(三)
一中齐定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中定齐慧(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三中慧齐定(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圆合顿轮(二)
一标行
二结名
二教修
二总彰轮数(二)
一觉果无修
二幻修成轮
二示益方便
二重颂总挈(二)△
△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总彰
二挈旨列示(二)
一挈旨示相
二挈旨教修
二挈旨示益

 

○第九净诸业障章


△示圆离心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
二申请後益(二)
一请教迷觉
二资荅结益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迷觉(二)
一详示不入(二)
一指故迷闷
二发明迷闷(二)
一本妄续妄(二)
一前示本妄
二後晓相续
二迷修迷证(二)
一列相觉迷(二)
一前列四相(二)
一迷识二相(二)
一我相(二)
一徵释
二喻结(二)
一初喻明
二次包结
二人相(二)
一徵释
二喻结(二)
一初喻明
二次包结
二迷智二相(二)
一众生相(二)
一徵释
二喻结(二)
一初喻明
二次包结
二寿命相(二)
一徵释
二喻结(二)
一初喻明
二次包结
二後责迷修
二指行乖证(二)
一修染污行(二)
一显迷认我(二)
一非法非行(二)
一违涅槃法(二)
一彰故迷认(二)
一示迷
二喻失
二推显迷认
二背解脱行(二)
一徵相
二标行
二明结乖证
二例迷余三(二)
一初例
二次结
二失随顺行(二)
一违拒自他(二)
一无自利行
二无利他行
二明结乖证
二总彰染污(二)
一种子无明
二现行无明(二)
一认妄立妄
二轮妄证妄
二示益末世(二)
一教修与记(二)
一唯断成修(二)
二求悟增病
二断妄圆寂
二显佛印记
二诫迷失觉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总彰染污
二挈旨详示不入
二挈旨示益(二)
一挈旨教修与记
二挈旨诫迷失觉

 

○第十普觉章


△示圆离法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
二申请後益(二)
一怀忧末世
二请教正觉(二)
一依觉修习
二断妄成就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依觉修习(二)
一人法正观(二)
一求师顿证(二)
一顿证觉智(二)
一缘师净觉(二)
一前示当求
二後详师觉(二)
一无住相心
二无侵尘业
二成弟上慧
二顿证觉行(二)
一垂教植行(二)
一於自清净(二)
一捐身求法
二降伏心见
二於他清净
二彰益具行(二)
一敬田除恶
二悲田兴利
二择法圆离(二)
一示法清净(二)
一证法离病
二离病为法(二)
一详列病相(二)
一初徵
二次释(二)
一能法二病(二)
一作求觉病
二任求觉病
二所法二病(二)
一止求觉病
二灭求觉病
二显证清净
二別观邪正
二自行入觉(二)
一事师成行(二)
一身心随顺(二)
一毕生归命
二如空降心
二自他平等
二简別迷觉
二断妄成就(二)
一除病续妄(二)
一推故迷觉
二显行除病(二)
一人空现行
二法空现行
二发心离见(二)
一教所发心
二决能离见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依觉(二)
一挈旨人法正观
二挈旨自行入觉
二挈旨断妄(二)
一挈旨除病续妄
二挈旨发心离见

 

○第十一圆觉章


△该果净观开(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闻现益
二申请教益(二)
一请初方便
二资答结益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长行列示(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请教益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二)
一示教方便(二)
一安居方便(二)
一修自性觉(二)
一例见常修
二详示限修(二)
一标法(二)
一立期安居(二)
一修期念佛(二)
一修期日数
二念佛正观
二忏悔摄念(二)
一忏悔清净
二摄念无生
二经夏安居(二)
一示远二乘
二显修妙觉(二)
一彰辞显法
二彰辞请友
二结名
二离名言境
二修观方便(二)
一示修(三)
一修奢摩他(二)
一修自性觉(二)
一初顺觉行
二次显觉相
二离名言境
二修摩鉢提(二)
一修自性觉(二)
一依觉观幻
二发愿起幻
二离名言境
三修禅那(二)
一修自性觉(二)
一自心识观
二世界识观
二离名言境
二结名
二示益修习(二)
一圆修顿证
二随顺渐证(二)
一先断妄业
二次随修习
二重颂总挈(二)△
△二重颂总挈(二)
一序欲重宣
二述说偈言(二)
一挈旨示教(二)
一挈旨安居方便
二挈旨修观方便
二挈旨示益(二)
一挈旨圆修顿证
二挈旨随修渐证

 

○第十二贤善首章


△流通分开(二)
一別详问答(二)
一序述兴问(二)
一序问蹑次
二序问周三(二)
一序述仪音(二)
一序问威仪
二述请教益(二)
一庆前闻法
二申请四事
二序结终始
二序述垂答(二)
一初序赞许(二)
一赞所申请
二许答嘱受(二)
一嘱令谛听
二受教默然
二次述正答(四)
一名字奉持(二)
一先彰经体
二後列经名
二流布教地(二)
一果极佛海
二因周法界
三修习功德(二)
一彰劣显胜(二)
一因度胜劣
二果证胜劣
二极胜显胜
四护持经人(二)
一嘱示护持
二众禀护持(二)
一道场众(二)
一禀命威仪
二陈辞护持
二世界众(二)
一诸天佑护(二)
一禀命威仪
二陈辞护持
二诸鬼折护(二)
一禀命威仪
二陈辞护持
二通结信受
圆觉经句释正白首卷

 

圆觉经句释正白序


自无上法王开大陀罗尼门。即名圆觉。盖本自性灵明遍满一切无二无碍。如月落万川。处处圆明具足者言之也。惟末世众生。悞入根尘缘影。妄执身相心相。空华幻月。种种颠倒。以至轮转生死。了无所得。抑知根者诸识之偶聚。如湿热之蒸而成菌。尘者六缘之虗影。如芭蕉之卷而成心。蕉落心空。缘去而识亦亡。热谢菌枯。湿尽而形亦坏。使非有真常觉明常清常照。何以蠲诸妄而登觉岸也哉。惜乎宝道在前。人可立悟。而善男信女鲜能信手得珠游大觉海。皆由厥旨未标门路遮碍矣。尔时世尊。登宝莲华座。为十二菩萨宣说玅义。其实悲悯群生及末世一切众生亿劫迷闷无能了此大圆觉心。乃开陈觉体及渐次修习之劣。其教以清净为宗。以断无明。离幻妄。信解受持。不生惊畏。为随顺修习之本。迄于成就正觉心华发明自利利他照十方刹。则自性涅槃之验也。善乎华严经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楞严经云。圆明之知不因心念。扬眉动目早见周遮。合而观之。舍性无觉。离觉无性。永断无明。即性即觉。其斯为修多罗了义乎。是经也。传播人间。获大利济。近有罗峰和尚句诠字释而阐扬之。復有参戎江子信心而刊布之。又为一切众生。开方便法门。功咸伟矣。余得从而翻阅焉。恨相见甚晚。虽照未晚也。昔杜祁公。初不解佛法。会某袖中出楞严首轴呈之。公览讫索余轴。不觉遽尽十卷。乃叹曰。果奇书也。因拉某同谒张文定公。责其不早以告。文定笑曰。譬如失物既已得之。不必诘其得之之晚。然则余今日之获覩是经。与大众之受持卒业。亦顾顿渐何如耳。蚤与晚非所论也。是为序。

 

圆觉经句释正白序


自解路开而大道晦。昔德山龙潭。遂焚所注金刚疏钞。岂不以依离字义为佛魔佛冤耶。故知向上一路不即文字不离文字。圭峰既悟空华之旨。即全身拶入圆觉海中。兴波作浪。横说竪说。总不出者圈[袖-由+贵]。我罗峰大师。为博山嗣孙。早岁曾以儒英执侍余中亟集生。先生极相器重。其师资渊源有自来矣。大师开法於岭南日亲山。四方学人被其容接者。如释重荷如脱桎梏。其法语行於世。若干种兹。圆觉句释乃最後绝笔也。大师盖以悲愿力。游於如来大圆觉海。普令开示悟入。犹且打翻圭峰窠臼。阐扬洞上宗风。读是疏者。須煞活全提莫存知解。始不辜大师一片婆心耳。曾是依离字义。可同年而语哉。是刻也。讐较则在犙贊禅师。捐赀独任梨枣。则檀越江公。而首座宗符华公。始终负荷。不忘付嘱。皆力助流通。並宜书於简首。以垂永久云。是为序。


丁酉中秋居士王应华拜手题

 

 
圆觉经句释正白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7/7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圆觉经精解评林(卷上) 下一篇圆觉经析义疏大义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