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严经通议(十一)
2013-07-21 09:04:5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075次 评论:0

楞严通议补遗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德清述


首楞严一经统收一代时教迷悟修证因果。径断生死根本发业润生二种无明。名结生相续。顿破八识三分。故设三种妙观摄归首楞严大定。是为最上一乘圆顿法门。直显一真法界如来藏性。称为妙圆真心。据此大定列为三观者。以如来藏有三种义。谓空如来藏不空如来藏空不空如来藏。由此藏性迷为阿赖耶识变起见相二分。藏性在识名自证分。由本性不染名白净识为证自证分。按论真如生灭二门。此证自证分即是真如。其自证分即迷中本觉。见分即前七转识。相分即虗空四大。在外为世界山河大地及五尘境。在内为根身。为有执受五蕴之色受二蕴。见即七识意根及六意识及前五识与同时分別意识。今修楞严大定端在直破八识。但此识体久迷。由相见二分结为五蕴根身及外世界五尘为分別俱生麤细我法二执。以执五蕴根身为我执。贪外五尘为我所受用及计有所作为法执。由此二执缠緜生死。故今愿出生死先破二执为最初方便也。故阿难特请妙奢摩他三摩禅那为成佛之要。佛特许以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此乃历別而请佛据一心圆融大定而说也。是知此经始终不出三观究竟不离一心耳。其经文虽未明言指归。其於破显之文皎然明白。第流通者未之究耳。三观者经妙奢摩他即当空观。三摩即假观。禅那即中道观也。皆云妙者。意显圆融三观妙契一心。举一即三言三即一。离即离非迥出思议之表也。今议此经通以体相用标显者。意在先悟後修。故首标观体欲令先悟藏性三谛理体依之建立观相。所谓先悟毗卢法界也。次示观相者。意谓无相真心今全迷为识结成五蕴根身器界有相之法。要在即相而修。故修道文中单指五蕴六根次即三科七大一一皆是悟入之门也。证果分中以观用标者。正显所修三观有能断能证之力用也。故愚所谓始终不出三观者此也。


问曰。三观以体相用分之者何也。


答曰。名虽三观。为约如来藏三谛之理須以三观证之。其实总是一心。故佛以首楞严大定许之。意谓三观不离一心也。按起信论云。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总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故不名心而名法。然有法必有义。以体相用三为一心之义。所谓三大是也。以此真心其体广大故言体大。以此本来无相。今现十法界依正因果事相皆是有相之法。故相亦大。以迷此心而成六凡。悟此心而成四圣。皆一心转变之妙用也。故用亦大。谓令先悟此心之体。佛谓开示此体以便造修。故首明观体也。既悟此体了知根身器界一切妄相皆依一心建立。今将所悟之体一一照破妄相本是妙明真心。故修但依妄相而修。故云观相。正当修道之要也。其五十五位皆依观心建立。要显此三观有能断惑证真之大用。故为三观之用也。以论勘经明文昭着妙契佛心。故予判列无疑。以见如来说法之本意。且与行人易入也。


问曰。三观体中摄经三卷半文。且空观一科即该三卷经文。至若三科七大本如来藏似显空理。其初以徵心辨见发挥以至二种妄见种种徵辨者主何意耶。


答曰。此经纯收五教。即此一空观体备该五教空理彻一代之谈。文简义幽殊难领会。故予通议备列破显题纲使知节要。至於破妄显真经文止有卷半。其义已收四十年前所说教义非浅浅也。以吾佛出世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单为破众生我法二执耳。二执若破即证涅槃。涅槃者即如来藏寂灭一心也。以众生迷此如来藏心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成阿赖耶识。此识具有四分。谓一证自证分即一心真如。二自证分即迷中本觉。当论中觉不觉义。三见分即前七转识。四相分即外器界。经中地水火风虗空乃外五大为世界。内之根身即五蕴众生。以众生既迷此真心。但认五蕴幻妄身为己身心妄执为我名分別我执。外世界五尘为我所受用名分別法执。此分別二执皆六识所计。以七识乃六识之根。依内外门转。其实二识通计也。又有俱生我法二执此单属七识。计八识见分为自内名我执。修行妄有证得为法执。此二微细名俱生二执。若二种二执破尽乃可证入一心之源是名为佛。阿难既迷真心正为二障所缠。必須破尽乃是真菩提路。故此三观乃破麤细二执之具也。其经文徵心辨见乃通破麤细二种我执二种妄见。及後破和合乃通破麤细二种法执。以此楞严大定乃圆断五住烦恼齐了二种生死不比诸经有先後也。以统收五教顿证一心故不证先後耳。


问曰。诸教別说。先断分別二执。次断俱生二执。此言总断者何耶。


答曰。七识乃我法二执之根。依内外门转。若依外门与六识作根则有分別二执。若依内门则执八识见分为我此乃俱生我执。此执至七地中乃断。八地以上犹有俱生法执者。以七识具染净二分义。故七地断者乃染分末那向执八识见分为我者。今此染分一断则舍藏识名。而此八识。即转识真如名白净识。尚有净分末那执此真如谓我所证得是为微细法执。即後经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以执真如有所证得。能所未忘观智未泯。尚为微细法执。此执若断方入妙觉证一心源。此义全合起信。勘定甚明。故云顿断顿证。


问曰。此经破执之文向所未明。从来传者但云徵心辨见而已。至於二种见妄亦不知为何而说也。今通议虽明列破显之科正当破执之义。先後次第犹所未明。请细言之。


答曰。所言精麤二执义关真妄二途总不出八识五蕴耳。一代时教所破者唯此而已。以迷一心成阿赖耶识。此识具有四分。其前三分即五蕴身心世界。其证自证分即所证真如。今麤细二执唯破四分唯识摄归一心为极耳。故勘定经文按此而破。先破五蕴属分別我执。其破识蕴而俱生我执即兼带其中。其二种见妄乃破分別法执。此凡夫二乘之所共执者。故破二妄之後即显本觉真心。以此故知俱生我执已带破在前矣。至次章云汝虽先悟本觉明心汝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非不和合等。此正破俱生法执。即此经後云菩提心生生灭心灭犹属生灭。故此执一破则顿归藏性矣。故下文发明一一皆如来藏者。意显前破所显者乃但空耳。下会三科七大之文乃显妙有实相真空义耳。此实破妄之阙键也。细心深思乃见其妙。


问曰。破执经文科虽分截。但通途次第尚未了然。请详言之。


答曰。分別二执即一切众生所执五蕴身心世界。此属八识相见二分是也。其俱生我执乃八识自证分。向被七识内执为我。我者经中见精即自证体乃迷中本觉佛性。故经中二妄既破即显此本觉真心。此属缘因佛性从断所显者未是离障真如也。以净分末那犹执此觉为我所证得。此正微细法执。所谓法执不忘己见犹存。华严八地菩萨迷於真如理中。必待三加七劝方能舍者。以异熟未空显最难断也。即从八地进入等觉。勘此经文二妄之後佛言汝虽先悟本觉明心汝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意在破和合觉。谓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犹属和合对待。故此和合一破即显如来藏性顿证一心之源矣。是知八地以上乃破俱生法执耳。论说佛有净分末那义在此也。其破分別二执之文从初请定直至破见精後通破五蕴身心。而俱生我执亦在所破。二妄之文单破分別法执。其旨甚明。


问曰。初破五蕴。而如来乃首约徵心。而科云乃破色受二蕴。意犹未明。请直示之。


答曰。八识相见二分。相乃四大。见乃转识。以最初见分抟取四大少分为我根身。论中所指乃受执处遂成五蕴之众生。故经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者此也。以色受二蕴正是执受所依之处。名虽徵心意显此根身本空非可依处。欲修大定先須内脱身心。故先破色受二蕴。色身既破则无所执受则妄心无依。故後进破六识为想蕴耳。


问曰。徵心之後。阿难重请奢摩他路。如来放光復诘其心。科为破六识想蕴者何也。


答曰。初徵心为破色受二蕴正破小乘身见。意显欲修大定必須内脱根身也。以凡夫但认妄想为心。外道依此妄计。小乘但断六识。上二界天人但灭六识。故佛最初即云。一切众生皆由执此生死妄想误为真实。虽云修行不成圣果。故修大定必首破之。以此妄想一向执此根身为所依处。举此执心在此身内。被佛徵诘。故有七处展转之执。今皆被破。已显四大本空。则色受二蕴已空矣。唯此妄想乃生死之本故次破之。意显此想非空观不破。故阿难重请开示奢摩他路也。未破之先佛放光明者意以此光为定体也。了此光明则妄想顿破不待言矣良由众生昧此光明但用妄想种种颠倒。故先标二种颠倒以为所破之本意。谓颠倒不生即是如来真三摩地。故下所破者二颠倒耳。仍诘其心者正颠倒之心耳。以颠倒心起颠倒见。故举拳双验心目所在。阿难但执能推妄想为心。故佛咄斥其非心。结云皆由执此生死妄想等。此正破六识当想蕴也。下文随破颠倒之见。故阿难重请发明妙心开我道眼。意在破妄见耳。


问曰。破见之文不知归着。请详示之。


答曰。见乃八识见分。为前七转识。七识为七识意根。故七随内外门转。外转在六识为分別见。内转执八识为我为推度见。但有麤细不同耳。先破凡夫常见二乘无常见外道断见皆破分別见也。属第一颠倒犹系六识。故此後文乃属七识行蕴破推度见属第二颠倒。然分別见乃分別我执。推度见即俱生我执。直至破识精俱生我执方尽破耳。彼二种见妄乃破分別法执。二妄之後破和合章乃破俱生法执也。以证真如但能所未泯有所证得为微细法执。科名拂迹入玄者意在泯观心绝对待耳。然此二执一破则顿归一心。故下文三科七大一一皆本如来藏也。


问曰。破见之文科连六七二识似乎缠绕。学者难分。幸指示之。


答曰。八识三分各识皆具。以见分为前七转识。故论云能现能见能取境界。是以六七二识皆有见也。前凡夫二乘外道之见在六识者正能取境界者也。谓分別见。论为疏所缘缘。其七识约八还以辨者。正指能见谓推度见。的指对相分而言者也。其破见量乃约能现。盖能现相分而起见者。故犹属七识。此量一破方泯二分而归见精耳。佛意甚深微细。非微密观照不了。此以在破妄门头。故应委曲搜扬耳。殊非缠绕之说也。


问曰。破见文中先约八还以辨科云拣缘。後显见精亦科云拣缘。经义不同而科同者何耶。


答曰其科拣缘虽同而义亦攸別。前拣缘者。乃见分杂於缘尘之中一向能所不分。故拣七缘。乃所缘尘境。其分別缘故特分能所。各有所还。而见性不无。意指诸可还者皆非是见。其不还者乃见性耳。此但且分能所尚未的指见性为见精也。其次显见精而拣缘者。乃单拣相分。乃八识所现之缘影。不言见分。意谓种种物像皆八识体中所现。如镜中景景镜不分。故拣去亲相分之缘。而见分自泯。识体犹存。故为见之精者。即识精圆明者也。此在通泯相见二分独指识体为见精耳。此意幽深非麤心可领。須细观之。


问曰。其见量似属八识现量。故此一破即云身心圆明不动道扬於一毛端则能含受十方国土已至极则。何以又有後文约八识破我等耶。


答曰。见量虽似八识现量。以能现见相二分者识。论说为亲所缘缘。若见相未泯对待未忘。故应在七识耳。其显真之文身心圆明。正约破染污无知则不执取身心故云圆明。一毛含受十方国土正显离量故无障碍。此乃分见真理。其实未是极则也。议疏甚明。宜细详之。


问曰。佛指见精为第二月。且云虽非妙净明心如第二月。何以见精方显八识未破而经即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於一毛端即能含受十方国土。斯则显理已彻。何以八识未破而能如此耶。


答曰。此非浅智可知也。只如初地菩萨才破分別二执而藏识全在即能见百佛世界。此後地地增进所见渐渐广大。岂非一毛含受十方国土耶。且此识体本是真如。但为见相二分障碍。今二分既泯识精圆明。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毛含十方更復何疑。


问曰。若能转物之转与转识成智之转为同为异。


答曰。转虽同而所以转则大不同也。转识成智之转乃八识各有所转次第先後单约识说。此经转物之转不说转识但约转物。以物转则见分亦泯。见分一泯前七识一齐顿转原无先後次第也。以见乃八识了別之行相。前七轮识依此见而立。故见泯而七识齐转也。所以然者。相宗以识为本。此经会相归性特现唯心境界以一心真源为本。以迷一心真如而为阿赖耶识故有见相二分。由相分既立则见分取相分而为众生。所谓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今见分既泯则离执取故法法本真一一本如来藏不待转而自转矣。所谓不用求真唯須息见。见分一泯则相分自转为一心真如故即同如来也。所谓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云何立。此意幽潜微密观照乃能知之。


问曰。已知破见之意矣。其破八识之文。初云破我则令即物以推之。又令文殊约是非以拣之。其破自证则约自然因缘以破之。其破识精又约明暗色空以拣之。且皆科云以显一真。岂非重复耶。


答曰。非重复也。以如来说教特为破众生之妄执。前云种种颠倒则众生之妄计非一端也。其教不比禅宗一悟便了。教中必欲委曲搜扬。其妄中自有种种妄计故須一一说破耳。其破我者以此八识二乘执为涅槃我。其未悟时又计蕴即离我。外道计为神我。其未通计为生死我。故今欲破此识故先破其我见也。此正俱生我执耳。然即物以令推其是非者。以此识体全变为根身器界之妄想本无二法。故今即物以推其是非要显本为一真。故令文殊发扬以绝是非之见以悟一真之理耳。其破自证乃以因缘自然破之者。以外道不知此识。乃妄计诸法自然而生谓之自生无因生。又计诸法因缘和合而生谓之共生他生。皆不知八识之自体本是妙觉明心也。故约自然因缘以破之。此计一破则精觉自显。其破见精正是前所立二颠倒中识精元明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故追破诸妄至此乃破。又约明暗色空者。正显此识精能生诸缘缘所遗者。故拣缘以破。要离缘以显真心。斯实破识之极则也。且节节皆科云显真者。皆就破彼妄计则显其真。乃分显耳。非全体也。佛言阿陀那识甚微细。故非麤心可易会也。宜深观之。


问曰。破见精文中又约前尘明暗色空以破。且曰说我能见。及科显始觉文中又復拣缘。是则此兴前破见分拣缘何別。


答曰。此文似同而义迥別。深所难明。请细陈之。前破见分对拣缘者。乃见分执取所缘之境一向混而不分。故今将破见分必先拣去妄缘。妄缘既离则见无所执此见不泯而自泯矣。以相与为有相兴为无也。二分既泯则见精独存。故的破之曰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而科云的示始觉者。以此见精乃是根本无明。言真见见此见精之时真见不是见精。意谓真智照此无明之时无明不是真智。且此无明乃真智所变切近於真而智尚离之。故云见犹离见。岂彼执取之妄见而可及乎。故云见不能及。此智起惑亡。故科云的示始觉。然破见精而犹拣缘者乃拣见精离缘也。前云识精元明能生诸缘。故今离缘方显见精。此缘乃八识亲相分为亲所缘缘。前见分所拣之缘乃疏所缘缘。前乃变带。此乃挟带。了此相宗则此中理趣了然矣。


问曰。见精既破始觉之智已显五蕴八识俱破诸妄已离。而阿难何以又於因缘自然和合之计心犹未开。而於见见重增迷闷。以此重请。向下世尊径说二种见妄不依所问而答。而科云以破法执。此义深潜实所难会。请详示之。


答曰。此中密意从来所未晓也。以教说五蕴有假名有实法。前来一往所破五蕴身心。但说破执蕴之执情。其所破者乃假名耳。而此五蕴实法尚存。故仍怀因缘自然和合之疑心犹未开。至於见见非见重增迷闷者。以见精乃八识自体为根本无明。故云。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此世尊一向不轻谈者。故二乘一向迷於此也。今云见见非见。谓真见见此见精。乃真智照此无明也。此岂二乘可知也。且如明来暗去。智起惑亡真妄不容两立。经云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岂有实实无明以当其智哉。阿难意谓实有箇见精与真见可见今觅见精而不可得故迷闷耳。况此极则殊非二乘境界安得不怀疑漠漠乎。向下世尊答辞不循所疑直说二种见妄者。以知阿难未了根本无明故五蕴实法未消。五蕴既存则世界山河大地碍眼。此正法执未亡己见犹存耳。若单就无明则只用世尊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一语可了。今意在破身心世界之法执。故设灯上毛轮以喻五蕴是假。盖由眼中有眚所见。今不必责毛轮是有是无。但只知是眼眚则无见病。意喻但观五蕴身心是假乃因无明妄见而有。若了无明本空则身心自泯所以喻中但言知是眚者则无见咎。即此一语的破见见之疑矣。若了身心本空则可例观世界亦似身心同是妄业之感耳。又何有因缘自然见见之疑哉。此所以有进退合明之说也。所以二妄一破则本觉真心顿显。故经结云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则復灭除诸生死因清净本心本觉常住。科云本觉离缘真如出缠。岂漫然哉。佛意甚明。第观者智暗不易了耳。


问曰。後章经文从来说者都云重破和合。而此科云拂迹入玄。况经中犹举见精言之。此前大有径庭请示其要。


答曰。议中甚明。此正始觉有功本觉乃显。论云始觉合乎本觉名究竟觉。今尊显一心真源绝诸对待。直須观智俱泯能所两忘。故至此乃破和合之觉。此正微细俱生法执名生相无明。论云此无明者唯佛能了非他境界。故佛无问而自说也。但观经云汝虽先悟本觉妙明。则许前已悟矣。次云汝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等。义极显了。下云犹以世间妄想而自疑惑证菩提心。此乃的破名言习气。故云以世间妄想而疑菩提。所谓以生灭心而辨圆觉而圆觉性亦同流转。故須泯此知见乃入一心相源。以真心真智难以措口。特借见精以例破耳。既破和合。而阿难又作不和合见。故復疑曰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观此直須心境两忘言思路绝乃入一心之妙耳。


问曰。前会五蕴中首举色蕴依妄见而有。故说目因劳而妄见空华。今说六入復拈前兼目兴劳共为眼入。意旨何如。


答曰。此最极微细。非前喻可比也。以此中乃说最初六根之元。因见分取相吸习中归和合结成五净色根为浮尘所依。本来无入今始有也。兼目即今眼根为相分。劳即见今。以此二分本无所有。同是菩提瞪发劳相。意显识体依觉故迷。故云菩提发劳。二分依识而显。为识之行相。不离自证。原无二体。故云同是。故约以成六根自体为喻。盖言本无六根。因最初见相和合而成净色。故双举之以明六根初结之始。故难领会耳。


问曰。处者何义。


答曰。处者唯识说有体实相分色为见分所卢托处。不拘亲疏为所缘缘。以皆有对待俱有所依。今言二皆无体唯一真如。故本如来藏矣。


问曰。起信三细谓业转现如是次第。今经三细以见为转相列於第三。是则先现後转。岂失论意耶。


答曰。不失论意。各有所主也。论意单说心法生起。谓真境界中始因一念妄动即转圆明真心而为无明。由此无明乃现分別相续等相。若能离念即证一心。今经重在众生生起之元。故因最初一念妄动即转无相真心顿成有相之妄相。故虗空四大自此而形。是为有所有相。因有所相即转本有智光而成妄见为取相之妄知。由是见相同一元明觉体。今溷杂而不分遂成有情。所谓色心和合而为五蕴之众生。其意重在妄见执取而为生死病根所谓数取趣也。故云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无非幻。故祖师云。不用求真。唯須息见。论独转心故真修端在离念。此经转境故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故真修端在不取。即断生死根本。故破妄直专拣缘。经重所取故先相。论重能取故先见。故为门不同而修断亦別也。宜深观之。


楞严通议补遗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8 9 10 11 下一页 尾页 11/11/11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严经通议略科 下一篇楞严经臆说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