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仁王经合疏(一)
2013-10-13 12:45:1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679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26册  No.513


【隋 智顗说 灌顶记 明 道霈合】


锲仁王般若经合疏叙


仁王般若疏。安史之乱。横罹兵燹。中原绝其传。至宋初。四明祖师。多方求之。卒不克获。尝传于吾扶桑。师授相传。而讲究亦闻。岂此疏与吾邦特有因缘邪。将吾邦之士。信道之笃。守而弗失欤。然经疏各行。艰乎寻对。且亥豕相望。句读难分。迩世以来。疏本仅传。而讲究稍疎。想非斯之故欤。余尝窃欲分会校订。以便学者。而事缘为阻。未酬素志。顷日劂生持一方册。题曰仁王般若合疏者。来请余弁言焉。余取览之。则闽为霖霈公之所合。而订正稍精。呜呼余尝所欲为而未果者。况经先达之表章。岂惜鄙辞而不表随喜之忱哉。於是乎书。


元禄壬午春二月下浣 天台山亮润大云序

 

合刻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


昔天台智者大师广说诸疏皆已广行震旦独仁王一疏流落海外凡数百载至宋藉贾客之力始还本土亦弗克大行于世仅秘之龙藏而已近因 国运式微灾变迭至本炤上人深抱杞人之忧乃镂仁王经板印行普劝持诵继而为霖上人又谓经义幽远非疏莫通乃取天台旧疏合之夫此疏传自陈隋已千有余载而若存若亡不能大显于世虽老师宿学鲜有得一见之者今二子乃能举行於四海鼎沸苍生涂炭之秋是知此疏与末劫众生有大因缘故龙天借其力以流通之欤但愿人人因疏而通经因经而达理则般若神力靡所不破亦靡所不护而佛果菩萨且赖之成立况国土乎况生灵乎或者谓治乱循环天之所命闭门诵经前人败德今又何取於此余谓治乱固繇天命天命实本人心故人心者治乱之源也非独释氏侈谈此旨即远稽儒典若大易若洪范亦备载之岂可尽委之天命而无造命之术哉诚能深味此经之旨则造命无遗术矣知命君子请於兹三致意焉。



崇祯甲申年孟夏下澣鼓山嗣祖沙门  元贤题于宝善丈室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序


朝请郎飞骑尉赐绯鱼袋 晁说之 撰


陈隋间天台智者远禀龙树立一大教九传而至荆谿荆谿後又九传而至新罗法融法融传理应应传瑛纯皆新罗人以故此教播於日本而海外盛矣属中原丧乱典籍荡灭维此教是为不可亡者亦难乎其存也然杲日将出而晓霞先昇真人应运而文明自见我有宋之初此教乃渐航海入吴越今世所传三大部之类是也然尚有留而不至与夫至而非其本真者仁王经疏先至有二本众咸斥其伪昔法智既纳日本信禅师所寄辟支佛髮答其所问二十义乃求其所谓仁王经疏信即授诸海舶无何中流大风惊涛舶人念无以息龙鼍之怒遽投斯疏以慰安之法智乃求强记者二僧诣信使读诵以归不幸二僧死于日本至元丰初海贾乃持今仁王疏三卷来四明於是老僧如恂因缘得之其文显而旨微言约而意广以秦译为本义势似观心论疏实章安所记智者之说也恂道孤而寡偶学古而难知食贫而力不足无以为此经毫髮之重每指而叹曰其来晚学而艰如此宁封野马而饱蠹鱼不能下几案以视人呜呼此疏曾不得辈行於三大部中而匿光痊彩犹若海外之远欤恂今年七十有六岁乃一日抱之而泣曰殆将与吾俱灭邪吾前日之志非也遇嵩山晁说之曰曷不为我序而流通之说之自顾何足以与此亦尝有言曰智者若生齐梁之前则达磨不復西来矣尽法性为止观而源流释迦之道囊橐达磨之旨今方盛於越中异日会当周於天下岂独是书之不可掩哉顾予老不及见之为恨姑序其所自云尔。


政和二年壬辰四月癸卯序

 

仁王般若经合疏目次


卷之上 : 序  凡例  科  序品第一


卷之中 : 观空品第二  菩萨教化品第三


卷之下 : 菩萨教化品之余  二谛品第四  护国品第五  散华品第六  受持品第七  嘱累品第八


仁王般若经合疏目次(终)

 

合仁王经疏凡例


经疏异帙者古制也以割裂圣经恐简亵故然而犹割裂者有二意一异帙者封闭藏中能探讨者有几人今合为一帙使穷陬僻壤皆得见故二异帙者经疏不相联属非宿学未易寻绎今合为一帙使读者繇科以入经繇经以入疏繇疏以会理纲目整齐脉络调鬯虽蒙学之士亦可遡流问源也是则功大而过小故合之。
疏中诸科或有标而无结或有结而无标者良以历年既远刊写者脱误今据其所当有者前後互相补之。
疏中或有疑误及字画亥豕者窃为订正然必考诸经对诸记平准诸心衡以求归於至当之域且又尝请证诸老师宿衲葢不敢妄有增损云。
古疏既未与经合其提经处但标某句下今既合经入疏列疏於经下其某句下数字悉删去以免繁重之咎间有合若干子科於一段经文之内者则姑存之以便知其断节葢欲省列烦细诸科故。
此疏科段虽已分明而科目未尝提出且散在经文之下不便检阅今依诸疏旧例以全科总列图於前脉络井然序次弗乱庶几观者可一览而尽。
宋绍定间有善月法师撰神宝记以通疏今疏文间有肯綮难解者略引一二或记有所未详则又窃附管见并细书顶上。
或问子欲弘通是经不自別出手眼而仆仆於古注是引得无拾昔人糟粕乎曰不然东土释经天台为最一经櫽栝千古遵承矧此疏失而後得其得之又如此之难字字珠玉罔不可珍虽谓今人未必不如古人而古人有必不可及处所以今人竭尽伎俩不出古人范围也予岂好古而病今者哉亦识法者惧耳。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科


仁王经疏科文分(二)
一经前玄义(五)
一释名
二辨体
三明宗
四论用
五判教
二入文解释(三)
一序分(即序品)(二)
一证信序(六)
一所闻法体
二能持阿难
三闻持和合
四说教之主
五说教之处
六同闻之众(二)
一列众(三)
一此土众(三)
一声闻众(二)
一声闻(五)
一通号
二列数
三行位
四歎德
五总结
二缘觉
二菩萨众
三杂类众(二)
一別(四)
一人(二)
一清信男
二清信女
二士
三天(二)
一色天
二欲天
四仁王
二总
二他方众
三化众
二总结
二发起序(五)
一佛自现瑞(五)
一护佛德
二现瑞时节
三正住十地
四入寂定
五思缘现瑞
二时众生疑(三)
一明众生疑
二申众疑意
三问众不决
三觉悟如来
四佛昇华座
五大众欢喜
二正说分(中间六品)○
三流通分(即属累品)○
○第二正说分(四)
一明内护(前三品)(二)
初略开二护
二问答广释(二)
先问
次答(三)
一明自利行(观空品)(二)
一正释观空(二)
一正释(二)
初标宗正释(二)
初正释(二)
一所化境
二能化智(三)
初约法
二解释
三结成
二结行
二问答重释(二)
初明三般若(三)
初实相般若(二)
先问
次答(二)
一明真则无化
二明俗则有化
二观照般若(二)
先问
次答(二)
先略
次广(二)
初正广释(二)
先明法空性空
二历法明空(二)
先正明
後释成空义(二)
初就识阴
次例四阴
二明能观之智双照空有(二)
先明观照(二)
一照空(二)
一明照相
二明空分齐
二照有
次明得失(二)
初明邪观
二明正观(二)
一明行
二明位
三文字般若(五)
一明多佛共说
二举喻
三格量
四举况
五明信解相
二依教发观(二)
初明邪观
二明正观(二)
初约染净因果以明空相(二)
初明生死空(二)
初正明生死
二辨空所由
二明佛果空
二约无听说以明空相
二总结
二时众得益
二明利他行(教化品)○
三明二护所依(二谛品)○
二明外护(即护国品)○
三明报恩供养(即散华品)○
四明弘经相貌(即受持品)○
○二明利他行(教化品)(二)
一发问
二佛答(二)
初答前二问(三)
初正答二问(二)
一正答前问兼利他(三)
初略答
二广答(五)
初伏忍(三)
一十住
二十行
三十回向
二信忍
三顺忍
四无生忍
五寂灭忍(文)(四)
初标名位
二辨除障
三约谛辨异
四摄化分齐(二)
初略
二广(後作依宗广释)
三总结
二正答後问兼自利(二)
先问
後答(二)
先略
後广(三)
初标
次释(十)
一善觉地
二离达地
三发光地
四炎慧地
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等观地
九善慧地
十法云地
後结
次月光偈赞○
後如来述成○
次答第三问○
○二月光偈赞(三)
一时众供养
二月光赞佛(二)
一明赞处
二正发言赞(三)
一总颂上义(三)
初歎別相三宝
二歎五忍
三歎一体三宝
二別歎十四忍(五)
初颂伏忍(二)
初颂伏忍方便(二)
先明离过
次明摄位
二颂伏忍功德(二)
初別歎三品(为三轮王)
次总歎三品(二)
初列三十心
次正歎功德
二颂信忍(二)
先颂三品(三)
一颂初地下品
二颂二地中品
三颂三地上品
後结歎
三颂顺忍(二)
初正颂(三)
初四地下品
次五地中品
後六地上品
後总结
四颂无生忍(三)
初颂七地下忍(二)
初释行相
二断惑分齐
次颂八地中忍
後颂九地上忍
五颂寂灭忍(二)
初颂十地下品
二颂玅觉上品
三结颂五忍(三)
一歎净土果
二歎法身果
三歎利益果
三大众得益
○第三如来述成(二)
初赞能说(二)
先正赞
後述赞
後赞所说(三)
初正赞(三)
初释不可思议(三)
一略说
次假徵二藏
後广释(三)
初就佛明不可思议
二合释二藏明不可思议(二)
先释(二)
初人法相对明不思议(二)
初明人空
二明法空
二境智相对明不思议(二)
初辨境空
後释智空
後结
三双结二藏明不可思议
二释不可度量
三释唯佛能知
二劝修(三)
初正歎观修
二徵
三广释
三大众供养
○次答第三问即所化众生之相(三)
初牒问
二正答(二)
一略
二广(二)
一明所化如幻(二)
先释(六)
一释法假(二)
一正明法假(二)
一明本识能生色心
二明色心成阴界(二)
初成五阴
二明成十二处
二明凡圣境差
二明受假
三释名假(二)
一明佛前无名
二明佛为立名
四明相续假
五释相待假
六释因生假
後结
二明能化如幻
三得益(即时得益)(众)
○第三明二护所依(二谛品)(二)
一问答(三)
一明二谛不二(二)
先问
次答(三)
一正答
二引证(三)
初正伸二谛
次释义
三结成上义
三释成(二)
先明二义
後明一义(三)
初能所相对明一义
二境智相对明一义
三染净相对明一义
二明说法不二(二)
先问
次答(二)
一明说空
二明修空(三)
初辨修习
二逐歎重释
三结修成
三明法门不二(二)
先问
次答(三)
一略答
二广答
三结答
二劝持(二)
一歎教
二举名劝持
○第二明外护(即护国品)(三)
一诫听劝持
二广释(三)
一广释护法(三)
一护国(四)
一护时
二护法(三)
初明福田
次明供养
後明说
三护体
四显所护
二护福
三护难
二引古证今(二)
先引天证护国
後引人证护身(二)
一明难事
二明能护难(三)
一请修福
二听许
三正明护难(二)
初长行依教请护
二说偈加护(二)
一说偈(四)
初说无常理
二说苦理
三说空理
四说无我理
二获益
三结示劝持
三时众得益
○第三报恩供养(即散华品)(三)
一散华供养(三)
一闻经劝持
二散华供养(三)
一行华
二般若华
三妙觉华
三诸王发愿
二佛现神变(二)
先现变
後得益
三歎教劝修
○第四示弘经相貌(即受持品)(三)
初问答須受持(二)
一月光请
二如来答(三)
初总标
次別释(十三)
一习种性法师(五)
一标位
二辨差
三行业
四举劣况胜(二)
先举劣
後况胜
五入位时节
二性种性法师
三十回向菩萨(已上三位三贤)
第四法师(即初地)(五)
初标位
二辨修行差別(二)
初显二谛为相(二)
先标章
次別释(二)
先释实智
次释方便智
二显二谛同异
三明时节
四明生净土
五明登位
第五法师(二地)
第六法师(三地)
第七法师(四地)
第八法师(五地)
第九法师(六地)
第十法师(七地)
第十一法师(八地)
第十二法师(九地)
第十三法师(十地)(四)
一标位
二明证时分
三对位辨差(五)
一伏断差別
二信见异
三渐顿差別
四常无常异
五等无等异
四明入定位
後总结
二付王受持(四)
一赞用劝持(二)
一略
二广(二)
初标除难福生
二问答分別
二赞名劝持(二)
先赞名胜
後劝供养
三释劝所由
四称名付嘱
三时众得益(五)
一修罗益
二人王益
三天益
四大众益
五菩萨益
○第三流通分(嘱累品)(二)
先付嘱诫勅(二)
先略付嘱
二广付嘱诫勅(二)
初明付嘱(二)
先付时
二明付人法
二广辨七诫(七)
一诫诸灭法过(三)
初明灭法人
次辨灭法过
後结成过
二诫坏四众行
三诫禁不依法
四诫自毀(三)
初自毀
二起恶
三招报
五诫使役
六诫自咎
七诫谬信
二大众奉持(二)
先奉持
次奉行


仁王经疏科文(终)

 

 
仁王经合疏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26册 目录 下一篇仁王经疏会本(此会本粗同合疏故..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