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法华部疏

TOP

法华经要解(一)
2014-01-07 19:51:41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923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30册  No.602


【宋 戒环解】


妙法莲华经解序


前住福州上生禅院嗣祖沙门及南撰


诸佛出兴唯为一事。千经所演无有余乘。直以妙万法而明一心。即幻华而示实相。则妙法莲华经者。诸佛之本宗千经之輨辖。一心之元鑑实相之妙门也。秦译已还垂八百载。训辞释义代有哲人。而责备求全互有得失。信曰满世间之鶖子。如恒沙之菩萨。尽思度量莫知少分。故虽多历讲解有所未尽。而润色评论不拒来者。温陵莲寺环师。深究一乘博探众说。研几摭要为之科解。宣和己亥初辱不鄙命予校证。既又徧质宗匠务契佛心。越丙午復会予南山。讨疏寻经参详再四。黜名相芟蘩蔓。使入佛知见者。无摘叶寻枝之厌。有析薪秉烛之观。是真能发明秘要之藏也。或者扣师七轴文中何处为正说。妙法曰千经万论唯为此事。岂兹一席輙有异谈。世尊以是而开示。群迷以是而悟入。火宅以是而出离。宝所以是而前进。若等多劫以半日。现大千於一身。龙女之成佛不轻之徧记。药王之然身。观音之随应。净藏之转邪。普贤之劝发。凡以是也。不明此事则满目陈言。开佛知见则孰非妙法。窃观一期之问答。见全经之述作矣。傥沿披味深造而自得。遂可跏趺无量义处。反照白毫相光。开方便门示真实相。直抛粪器长御白牛。则一乘妙法备在我而不在佛。备在心而不在经矣。譬如琴瑟箜篌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则夫欲发明是事。当以斯解为妙指也。


靖康丁未春暮中澣日谨序

 

法华经要解目次


卷首 : 科
   

卷第一之一 : 序    祥迈注弘传序    序品第一
   

卷第一之二 : 序品之余    方便品第二
   

卷第一之三 : 方便品之余
   

卷第二之一 : 譬喻品第三
   

卷第二之二 : 譬喻品之余
   

卷第二之三 : 信解品第四
   

卷第三之一 : 药草喻品第五    授记品第六
   

卷第三之二 : 化城喻品第七
   

卷第三之三 : 化城喻品之余
   

卷第四之一 : 五百弟子品第八    人记品第九
   

卷第四之二 : 法师品第十    宝塔品第十一
   

卷第四之三 :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持品第十三
   

卷第五之一 : 安乐行品第十四
   

卷第五之二 : 涌出品第十五    寿量品第十六
   

卷第五之三 : 分別功德品第十七
   

卷第六之一 :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卷第六之二 : 不轻品第二十    神力品第二十一    嘱累品第二十二
   

卷第六之三 : 药王品第二十二
   

卷第七之一 : 妙音品第二十四    普门品第二十五
   

卷第七之二 :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庄严品第二十七    劝发品第二十八


法华经要解目次(终)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道者山如意野老 祥迈 注


妙法。


注曰。梵云萨达磨。此云妙法。或云正法。葢萨字之中含摄二义。故秦本妙法晋本正法皆无失也。具十妙义独胜余经。故云妙也。一乘真宗中道了义。故云正也。住持真理为物轨范。故云法也。天台玄义慈恩玄贊广陈义门。此不具录。


莲华。


注曰。梵云奔茶利迦。此云白莲华。白为众色之本。一乘为余乘之宗。故取喻之。如下经中初放白毫之光。终赐白牛之驾。是此义也。莲华者。居泥不染因果齐彰。喻前妙法开权显实会三归一。明佛知见不同余经。法喻双题。故云妙法莲华。


经序。


注曰。梵云素呾缆。此云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摄常法。即契理合机之教。故云契经。今略契字务从简也。述经奥旨叙列源由。名为序也。故天台曰。发秘密之奥藏。称之为妙。示权实之正轨。故号为法。指久远之本果。喻之以莲。会不二之圆道。譬之以华。声为佛事称之为经。圆诠之初目之为序。此经荡化城之执教。废草庵之滞情。开方便之权门。示真实之妙理。会众善之小行。归广大之一乘。文愽义深余经莫及。若广说者。妙有十妙。法有三轨。莲华六义。经有六释。具如玄义中说。更有光宅疏文慈恩玄贊。学者知之。


终南山释道宣述


注曰。终南山名。在长安城南。与秦岭太白太一皆连接也。在扶风武功县。关中记云。终南一名中南。在天之中居都之南。故曰中南。三秦记云。终南一名地[月*弟]可避洪水。道宣律师名也。姓钱氏。彭祖之後。湖洲长城县人。隋吏部尚书钱申之子。生於隋开皇之间。大作佛事。於唐太宗高宗之代。文采照灼戒德不群。制四分律钞弘贊毗尼。又述弘明僧传等百有余卷。有时行道失跌感韦将军捧足。错裁座具致黄琼天人指授。借得天上舍利流布人间。別有感通传具详异事。諡号澄照大师。法华要览云。师述序时韦天以法华尊上未易冠言。遂禀报十方诸佛。佛皆许肯。即今法华经之序也。故慈照颂云。南山大士最幽玄。撮成枢要在经前。韦駄天将亲垂报。十方诸佛许师言。


妙法莲华经者。统诸佛降灵之本致也。


注曰。致意也。诸佛出世本说此经。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诱火宅之痴子。指衣下之明珠。悟诸法空入佛知见。故下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所谓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於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於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於世。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於世。天台师云。一即法身大即般若事即解脱。此之三法众生本具为因。诸佛显示为缘。出世元意秪为此矣。此释一大事因缘。四种知见以四义释。一约四位。二约四智。三约四门。四约观心。皆言佛知见者。谓分真之初。三智五眼一时开发。同入一乘诸佛实相也。天长释云。非三非五故云一。广博包含故称大。说此化生故曰事。机能感佛为因。佛随彼应名缘。有此一大事之因缘。所以出现於世也。开示悟入者。上二即能化。谓大开而曲示。下二即所化。谓始悟而终入。知即根本智。见即後得智。亦名一切智智。南岳思大师云。开佛知见是十住位。示佛知见是十行位。悟佛知见是十回向位。入佛知见是十地位及等觉位。皆言佛知者。得一切种智也。皆言佛见者。悉得佛眼也。此约位释。谷响钞云。三智圆观名佛知。五眼圆觉名佛见。


蕴结大厦出彼千龄。东传震旦三百余载。


注曰。蕴结积聚也。大厦西域也。震旦东国也。佛灭度後千年之外教流东方。故积聚西域出於千年也。自西晋法护创传此经。至於唐国三百余年也。


西晋惠帝永康年中。长安青门炖煌菩萨竺法护者。初翻此经名正法华。


注曰。晋司马氏都於洛阳。望於东晋故云西晋。惠帝世祖之子。永康惠帝年号。青门长安东门。本长安覇城门。俗呼为青门。竺法护本月氏国人。後移居炖煌。故又为炖煌郡人也。少出家传道为怀。以西晋之代来化洛阳。立寺於长安青门外。设像行道助诱後徒。译出众经光扬像法。人美其德号为菩萨。初翻此经名正法华经。勒成十卷。其真言字句皆作晋言。


东晋安帝隆安年中。後秦弘始龟兹沙门鸠摩罗什。次翻此经。名妙法莲华。


注曰。西晋遭乱。元帝渡江建都江东。故云东晋。安帝孝武之子。隆安安帝年号。後秦姚兴也。弘始姚兴年号。晋居正位。秦为旁僭。故先举晋而後秦也。鸠摩罗什龟兹国人。传教秦邦大弘佛法。译出般若维摩等经智度中百等论。再翻前经名妙法莲华经。文成七卷。今所行者。


隋氏仁寿。大兴善寺北天竺沙门闍那笈多。後所翻者同名妙法。


注曰。隋氏谓隋文帝也。仁寿文帝年号。闍那笈多三藏法师名也。笈多与师那连提梨耶舍同来此土。文帝礼重安置於大兴善寺。官给所須。译出众经。後翻此经名添品妙法莲华经八卷。但於药艹喻後加千余字。外者皆与罗什本同。


三经重沓文旨互陈。时所宗尚皆弘秦本。


注曰。上之三译本是一经故。文词意旨重沓互有。世人传读皆弘什译。


自余支品別偈不无其流。具如序历故所非述。


注曰。宣公作大唐内典录十卷。备括众经该论本末。今言三本之外。更有支流別行品偈。具如所撰内典录中。事多冗襍故此不述也。已上序翻译源流。已下述本经旨趣。


夫以灵岳降灵。非大圣无由开化。


注曰。灵岳降灵。谓山岳蕴英灵之秀。生此灵明之大圣。开化世间。意借诗中惟岳降神生甫及申之文也。灵神也。彼美贤臣降生。此歎圣人现化降神也。


适化所及。非昔缘无以导心。


注曰。佛虽大圣。不化无缘之人。故适化所及皆有昔缘开导其心。故闻今所说。方能信受也。


所以仙苑告成。机分小大之別。


注曰。仙苑即波罗奈国鹿野苑也。是昔五通仙人闻宫女音堕落之处。故又号仙人苑也。如来世尊初成佛後。向此苑中三转法轮。诸闻法者有登大乘位者。有证小乘果者。从此世间有大小乘。葢随机器分也。


金河顾命。道殊半满之科。


注曰。金河即拘尸那城北阿利罗跋提河。此译为有金河。河畔有娑罗林。如来於此娑罗林中入於涅槃。顾命谓命将欲终而垂言教。谓之顾命。昔成王将终。作顾命之书。今佛将终。说涅槃之经。殊分也。如来於彼涅槃经中。说半满二字。分大小二乘。


岂非教被乘时。无足核其高会。


注曰。仙苑初唱。金河终谈。道分大小者。岂非教被随根乘时设化。但愧无足得预考核於高会也。


是知五千退席。为进增慢之俦。


注曰。如来将说法华一乘。五千比丘礼佛而退者。欲显今经甚深。令增上慢人进求大乘尔。


五百授记。俱崇密化之迹。


注曰。富楼那等五百声闻。於古佛所久修梵行。皆蒙释迦往生劝化。内蕴菩萨外现声闻。今於法华会上。俱得授记作佛。


所以放光现瑞。开发请之教源。


注曰。放光现瑞发起教之因缘也。如来初放白毫相光。照於东方万八千界。於是弥勒覩七事以腾疑。文殊拟十因而领答。此起教之因缘也。


出定扬德。畅佛慧之宏略。


注曰。佛从定起。明二种甚深。演畅佛慧之大略也。二甚深者。一证甚深。经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二阿含甚深。经云。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此序意也。


朽宅通入大之文轨。


注曰。此火宅喻也。火宅喻於三界。诸子喻於众生。火宅门外而设三车。喻昔权说三乘也。末後等赐大白牛车。喻今实说一乘也。破三显一诱入大乘。此如来之本致也。光宅疏主立四乘教。义准於此。


化城引昔缘之不坠。


注曰。此化城喻也。化城喻二乘。宝所喻於大乘。劝进二乘令归一极。勿滞权宗而为究竟。昔为王子已化汝等。今说法华再引令入。此上三句明三周之旨也。


繫珠明理性之常在。


注曰。繫珠喻也。珠喻一乘佛性。醉人衣下而繫宝珠。昏沈不知枉受辛苦。喻诸声闻。佛於往昔大通佛所。为王子时。以大乘法而令发心。多劫废忘不知不觉。既得罗汉以少为足。今蒙佛说昔事方忆授无上记。喻如亲友指珠示之令离贫苦。


凿井显示悟之多方。


注曰。凿井喻也。水喻法华一乘。穿凿求之喻闻解思修。若见湿泥知水必近。若闻法华成佛不远。开示多方令人悟入。又乾土喻如众生。湿土喻如二乘。泥喻菩萨。水喻诸佛。


词义宛然喻陈惟远。


注曰。佛说此经言词义理明白宛然。譬喻铺陈其致惟远。非佛智深悲厚。孰肯如是。


自非大哀旷济拔滞溺之沈流。一极悲心拯昏迷之失性。


注曰。哀悲也。旷远也。一极至极也。言三周七譬显示一乘。四行六记摄诸含识。文喻巧妙劝进谆谆。拔出生死之流。援拯昏迷之性。自非如来大悲远济至极慈心。谁能如此。


自汉至唐六百余载。总历群籍四千余轴。受持盛者无出此经。


注曰。大教东传自汉至唐。中间经籍四千余卷。受持转诵斯经独盛。


将非机教相扣。竝智胜之遗尘。闻而深敬。俱威王之余勣。


注曰。勣功也。扣投也。言根教相投闻而便敬之人。皆大通智胜佛之遗尘。威音王佛之余功也。


輙於经首叙而综之。庶得早净六根。仰慈尊之嘉会。速成四德。趣乐土之玄猷。


注曰。庶冀欲也。此经殊胜随喜者获五福。书持者净六根。仰攀也。慈尊嘉会谓慈氏如来龙华之会也。四德谓涅槃具常乐我净之四德也。乐土谓法性常寂光土。玄妙也。猷道也。


弘贊莫穷。永贻诸後云尔。


注曰。贻遗也。言弘贊此经永遗後代。冀流通之无尽也。


妙法莲华经弘传序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开释科五。


初通释经题。


实相妙法巧喻莲华。内则直指乎一心。外则该通乎万境。方华即果处染常净。此莲之实相也。生佛本有沦变靡殊。此心之实相也。其状虗假其精甚真。此境之实相也。心境万类通谓之法。精粗一致凡圣同源。即诸世谛触事而真。言词不可示分別不能解。故以妙称也。六趣之所迷沦。葢迷此也。诸佛之所修证。葢证此也。洎夫广演言教无数方便。葢为此也。但以众生垢重根器未纯。先说三乘假名引导。故权而未实麤而未妙。及乎诸粪既除心相体信。乃示实相会归一乘。则妙而无麤矣。诸佛能事终毕於是也。然所谓妙法非去麤而取妙。葢即麤以显妙也。所谓一乘非离三而说一。葢会三而归一也。即麤显妙犹莲之即染而净。会三归一犹莲之自华而实。法喻双彰名实並显。故号妙法莲华。夫证是法者。必以大智为体妙行为用。智譬则莲行譬则华。智行两全乃尽其妙。故经文始於一光东照。智境全彰终於四法。成就行门悉备正宗之初。三周开示皆所以明体也。嘱累之後六品敷扬。皆所以明用也。中间辙迹无非智行。旁显体用。兼明彰实相之大全。列开悟之真范。发明种智成就果德。故若有闻者无不成佛。凡能领悟即得授记。一事一相无非妙法也。由是而往。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扩而充之则物物灯明智体。推而行之则步步普贤行门。直下即法以明心。不復离物以观妙。则所谓大事因缘一题尽之矣。


△二通述己意。


钦惟斯典盛行於世。人莫不愿洛诵深造。而每见其难能者。非经之难特传记难之也。夫传以通经为义。辞达则已。类且繁分名相虗尚。多骈烟颺细科尘飞。杂辩滔滔谩谩杳莫可究。所以难能也。窃观近世明经之体。一於经旨不泥陈言。欲约而尽深而明。释义不出科目立言必求纶贯。焕乎有文释然易解。今輙效为斯解。然有其志无其才。深媿其不逮也。妄意之初。窃谓法华为三乘櫽括大事指南。与华严实相终始。於是两载覃思华严经论。深考吾佛降灵之本致。復咨谋宗匠探赜讲肆。历穷智者慈恩广疏古今作者注解。摭其所闻。参诸圆觉楞严维摩诸经。稽核宗趣证正事法。然後命笔。虽立科释义有异旧说。而综文会意稍合华严。削繁录实务在疏明。一大事佛知见而未敢自许。达者苟不是古非今以人废言。试详览之一校其当否。


△三通叙科判。


释经有科。判教有宗。如禾有科以容其苞本。如水有宗以会其支派。尝谓华严法华葢一宗也。何以明之。夫法王应运出真兆圣。唯为一事无有余乘。是以首唱华严特明顿法。虽知根钝且称本怀。及乎怖大昏惑。乃权设方宜。至於众志真纯则还示实法。然则二经一始一终实相资发。故今宗华严而科释也。或谓华严纯谈实性。独被大机。法华引权入实。三根齐被。二经旨趣逈不相及。引彼释此殆不知宗。而愚窃观信解品。其父先来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穷子遥见恐怖疾走。正喻初说华严也。临终命子委付财物。穷子欢喜得大宝藏。正喻终说法华也。迹此观之。始而惊怖终而亲附者无异父。穷之所弃达之所获者无异宝。既无以异何为而不应宗之耶。又况二经以智立体以行成德。放光现瑞全法界之真机。融因会果开修证之捷迳。凡所设法意绪並同。二经相宗亦足见圣人说法始终一贯。果唯一事无有余乘。旨趣稍驯幸无深诮也。今科判此经二十八品分三。初序分一品。二正宗分十九品。三流通分八品。正宗二。初三周开示十品。自方便至学记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自法师至宝塔二品。授广记以圆该前记。会诸佛以圆证前法。二显妙劝持九品。自提婆至安乐行三品。显功行之妙也。自涌出至寿量二品。显本迹之妙也。自分別至不轻四品。显闻持之妙也。使由前开悟依此弘持。乃不失宗圆契妙法。流通八品。自神力品发起嘱累品付授。其余六品全体前法示现行境。流通是道。名以行契智常然大用之门。今初序分者。开发正宗之端绪也。其法有二。自人天众集无量义毕。佛踞大定天雨四华。六震撼无明之障缘。一光现智境之实相。此释尊标本圆发其绪也。其次弥勒示问文殊决疑。引灯明之本光。证今佛之瑞相。此大士承流助发其绪也。自余广引意皆悬叙一经本末。欲达正宗必先明序分。则於深经犹绎丝之得绪无所不尽。犹陞堂之得序必臻其奥矣。


△四译经人时。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姚秦东晋伪王也。姓姚名兴。为秦国王。梵语鸠摩罗什此云童寿。谓童年而有耆德也。奉秦王诏翻译此经。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五正解文义三。初序分分四。


一说法时处。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


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此阿难结集时。陞座最初之唱。以证法有所授而已。不必玄说。一时之语乃佛遗言。诸经通用故不定指也。王舍城即灵山所附之城。摩竭陀国之属境也。即西域人间。耆闍崛山此云鹫头山。从形得名。即古佛住处。以古佛所住故称灵鹫。夫说法所依各随宗趣。华严展转十处为圆彰法界。圆觉依大光明藏为直示本起。此依人间之城者。同染净以明莲华之义。据古佛之处者。示祖述以继灯明之道耳。


△二法会听众二。


初标叙科义。


二法会听众三。初声闻次菩萨後人天。此经会权归实。声闻当机所以初列。菩萨即主伴众也。人天外护众也。


△二依科列众三。初声闻众二。


初无学众。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心得自在。


佛常随众止千二百五十人。今言万二千者。兼他方所集也。阿罗汉义翻杀贼。亦曰应供。亦曰不生也。善渊之心不能全一。粘湛发识流逸奔境名漏。诸漏者谓欲漏有漏无明漏。皆以粘湛妄识为体。为三界烦恼之本。烦恼即贪嗔痴等十使。为诸漏之缘。戕害法身逼恼正性。名烦恼贼。言漏尽无恼者。以本尽故缘无。是谓杀贼也。己利即证智断惑之事。文句谓三界因果皆为他事。智断功德乃名己利。逮得己利乃堪为人天福田。故号应供。律文凡於应供須忖己德行全缺者。使忖己利也。葢夫苦身而作端坐而食。擎跽而拜逆立而受。苟无己利之德其害非细。行人识之。诸有结者即惑习之业为二十五有之生因。以因尽则果亡。是谓不生也。小乘有定无慧为偏缚未得自在。今云心得自在。乃是定慧两足俱解脱人。以明大阿罗汉影响众尔。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至)如是众所知识大阿罗汉等。


此举万二千人领袖上德。即十大弟子之列也。佛有十大弟子。为法王法臣各备众德。权示专门辅弼大化。故大迦叶头陀第一。身子智慧第一。目连神通。旃延论议。阿[少/兔]天眼。富那说法。善吉解空。阿难多闻。波离持律。罗云密行。各居第一。如孔门十哲之列。是其常数。今从憍陈至罗云有二十人者。旁兼众德圆彰法化也。亦各有第一之德。增一阿含云。憍陈初悟解。优楼供养众。伽耶伏诸结。那提善教化。劫宾知星宿。憍梵受天供。离婆不倒乱。毕陵能苦坐。薄拘寿不夭。俱絺善答难。孙陀容挺特。各第一也。众所知识者。其德显着故。诸名缘义非经要旨。不必繁讲。


△二有学众。


復有学无学二千人(至)亦与眷属俱。


此小声闻众。尚在学地。学於无学者也。摩诃波闍此云大爱道。为尼众首。与耶输皆示迹同尘。影响众也。


△二菩萨众。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至)能度无数百千众生。


菩萨摩诃萨者。谓菩萨中之大菩萨。即地上等觉之列。拣非地前也。阿耨菩提此云无上正徧正道。陀罗尼此云总持。谓得一切智总持万法也。乐说辩即四辩之总。八地已上名不退位。五地七地得陀罗尼。说决定法名不退轮。诸皆歎德也。住不退位者。得是道以处已。转不退轮者。运是道以利人。此自觉觉他之德也。以慈修身者意在共济。善入佛慧谓能运沤和。通达大智则所证者明。到於彼岸则所造者实。此内德也。由是充实着现。故名称普闻。此外德也。内德通达则有见而化者。外德普闻则有闻而化者。故其所度至於无数百千。皆大菩萨之德。地前所无矣。


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至)八万人俱。


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居首。葢文殊具大智妙德为法身体。为诸佛师为世间眼。开佛知见莫先於此。余各表此经之一德也。观音助智行悲。大势具大德用。精进念不退转。不息亿劫勤修。宝掌掌握法宝。药王应机发药。勇施一切能舍。宝月觉体明净。月光能除痴闇。满月兼上二德。大力负荷大法。无量力对境不动。越三界不现身意。跋陀罗善护正见。弥勒以慈续佛。宝积能聚能利。导师导邪入正。此八万之上首一经之表法也。盖由大智开佛知见。而助智以悲历备众德。乃至导邪入正。则一乘之体具万行之用全矣。不列普贤者。自观音已下皆普贤之行。但初且以智立体开佛知见。终至以行成德。乃见普贤各专表也。


△三人天众二。一天龙八部六。


初诸天众。


尔时释提桓因(至)与其眷属万二千天子俱。


释提桓因即帝释也。明月月天子。普香星天子。宝光日天子也。欲界六天曰四天王天忉利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自在。帝释即忉利天主。化乐天主号自在。他化天主号大自在。不言夜摩兜率者。举上下以该中也。色界四禅十八天。初禅三梵天。其王为娑婆界主号尸弃大梵。二禅三光天王号光明大梵。不举余天者。言等以该之。


△二诸龙众。


有八龙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难陀此云喜。跋云贤。以时雨喜物有贤德故。二龙乃目连所降者。娑伽罗云海。和修吉云多头。德叉迦云现毒。阿耨达池名。摩那斯云大身。优鉢罗云青莲池。若干即不定数。谓不胜数也。


△三紧那罗众。


有四紧那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紧那此云疑神。似人而有角可疑。亦云歌神。随佛说法皆能歌之。故皆名法也。法紧歌四谛。妙紧歌十二缘。大紧歌六度。持紧歌一乘。


△四乾闼婆众。


有四乾闼婆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乾闼婆此云嗅香。能寻香奏乐也。乐谓歌舞等伎。乐音谓鼓节弦管。美即伎中胜者。美音音中胜者。


△五阿修罗众。


有四阿修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修罗此云非天。多瞋无天行故。婆稚云有缚。好鬬战故。佉罗云广肩。涌海水者。毗摩质多云海水波音。击海波者。罗睺云障蔽。能障日月。


△六迦楼罗众。


有四迦楼罗王(至)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迦楼罗此云金翅鸟。常噉龙。大威慑龙。大身胜群。大满龙常满意。如意颔有此珠。八部皆神众能变形预会。不列夜叉摩睺罗。略之也。


△二人王等众。


韦提希子阿闍世王(至)退坐一面。


摩竭陀国频婆罗王夫人。号韦提希。其子号阿闍世。不举人民者。王出而民从可知。各礼佛足退坐一面。言虽多不逼肃然有序。


△三大觉圆发六。谓之六瑞。


一说法瑞。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二入定瑞。


佛说此经已(至)身心不动。


无量义经云。无量义者从一实相生无量法。众集先说无量义经。经毕復入无量义定者。所以发妙法端绪也。示於一事一理一动一寂之间。莫不具无量义。然後可入妙法。


△三雨华瑞。


是时天雨曼陀罗华(至)而散佛上及诸大众。


摩诃云大。曼陀罗云适意。曼殊沙云柔輭。皆天妙华也。华表正因。以因必趣果故。散佛上而又及大众者。示此会当得正因也。


△四动地瑞。


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六震者。动起涌震吼击六种也。东涌西没动徧等徧之说皆不离此。所以六震者。表依六识翻破无明。楞严说。山河大地皆无明感结本唯一真。故云普佛世界。


△五众喜瑞。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至)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喜覩前瑞翘竚嘉应。


△六放光瑞三。


一光相周亘。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至)靡不周徧。


一光周亘全彰妙体也。白毫即本觉妙明。东方为不动智境。万八千界依根尘识十八界言也。众生迷此本明本智成十八界。自为限碍难造妙体故。将说法华先现此瑞。使行人直下自发本明照了本智。则根尘识界通为智境。无復限碍廓达圆融。故言万八千界。


△二圆现法界事相。


下至阿鼻地狱(至)及闻诸佛所说经法。


阿鼻此云无间。即地狱最下。阿迦腻吒云质碍究竟。即色界极顶。不言无色者。无色非可见故。上极诸天下穷地狱。於此世界尽见彼土。所谓圆现。


△三圆现生佛始终。


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至)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始自比丘四众修行得道。次见菩萨诸佛行相。终至涅槃起塔。是现众生诸佛之始终也。一光东照周亘圆现。如此详悉者。直依智境示诸法实相也。世间万法自识境观之。悉皆幻惑莫得其实。自智境观之。如是性相因缘。如是果报本末。咸一妙明无非实相。若诸众生本明洞发本智现前。则廓照圆现与佛不殊。妙体实相昭昭心目矣。故文殊曰。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自後经文全显斯旨。故先发绪如此。


△四大士助发二。初弥勒示问二。


初示疑发问。


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至)悉见彼佛国界庄严。


弥勒为补处之主。欲作当来之利。故於此示疑以问。文殊为世间之眼。欲发群盲之智。故於後援古以证。是谓助发。


△二以偈重宣二。初申疑问二。


初总问六瑞所以。


於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至)得未曾有。


此问放光雨华动地众喜四瑞也。不问说法入定二瑞者。为所常见故。


△二详问光中所见二。


一问圆现法界事相。


眉间放光(至)於此悉见。


颂上极诸天下穷地狱等相也。


又覩诸佛(至)为说净道。


颂见闻诸佛所说经法也。圣主师子言说法无畏。演说经典微妙第一至令人乐闻。即以一乘教诸菩萨也。讲说正法种种因缘至为说净道。即以三乘开悟众生也。若人遭苦至尽诸苦际。即小乘四谛法。四句如次配见苦断集修道证灭也。若人有福至为说缘觉。即中乘十二缘法也。声闻三生种福为厌苦。支佛百劫种福为求道。故有福供佛志求胜法可授中乘。若有佛子至为说净道。即大乘六度法也。六度以种种行为用。以无上慧为体。行得慧济即无染着。故名净道。於二乘言人。於大乘言佛子者。止宿草庵自同使人。成就大志乃命为子。


文殊师利(至)今当略说。


结前开後也。


△二问圆现生佛始终。


我见彼土(至)而击法鼓。


此颂修行之始。後颂涅槃之终。此即种种因缘信解相貌。而大要不出六度。从或有行施至求佛智慧檀度也。我见诸王至而被法服戒度也。比丘处閒诵经忍度也。菩萨勇猛为道进度也。离欲修禅至赞诸法王禅度也。智深志固至而击法鼓智度也。戒有三聚。谓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摄律仪戒。诸王问道摄善法也。舍臣妾摄众生也。被法服摄律仪也。忍有三种。谓生忍苦忍第一义忍。比丘处閒诵经。即閒林静谷恶人恶兽为生忍。砺比丘节为苦忍。乐诵经典即第一义忍也。离欲有三。谓五尘欲二乘欲法爱欲皆离也。得五神通者非凡夫五通。以初学对佛分有漏无漏耳。


又见菩萨(至)求无上道。


此广颂菩萨行道因缘相貌也。天龙恭敬不以为喜。菩萨自重也。处林放光济地狱苦。菩萨大悲也。痴眷属谓唯恣情欲不能迁善者。自未尝睡眠至欢喜无厌。乃六度。众行不復次第。但随所见。或有说寂灭法等者。或以教说求道也。观诸法性等者。或以觉观求道也。心无所着等者。离教观忘心迹以求道也。虽种种因缘相貌不同。无非实相妙行。故於光中详现。


文殊师利(至)其华开敷。


此颂涅槃之终也。直曰纵横曰广。四十里为一由旬。天树王者。忉利天员生树。宝华开时天界自然严饰妙好。乃佛灭後供养舍利果报也。故诸佛子为供舍利严好如之。


△二请答疑。


佛放一光(至)为说何等。


仁指文殊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一之一

 

 
法华经要解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20/2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法华经要解科 下一篇法华经合论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