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第3卷-第4卷)(十二)
2014-03-23 20:45:07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094次 评论:0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三


【律】五十二与不恭敬人说法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与不恭敬反抄衣人说法时比丘闻之少欲知惭者举过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与反抄衣不恭敬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为王王大臣者。


【疏】五十二下有二十戒皆是非仪輙为说法如涅槃经云非时非处例亦同矣如律所开唯王臣闻岂非法由人弘且悦形好事通情服自有恒准。


五十二下二十戒者从五十二至五十九有八戒又从八十六至九十二有七戒又从九十六至一百有五戒共二十戒如下引证非时如反抄衣等非所宜故非处如下经行处在後行非道等如律下示开意以此诸戒並开为王大臣故且悦形好谓初弘法化权暂引接事通情服谓後得信乐不可自轻还須从制故云自有恒准也。


【律】五十三不得为衣缠颈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四不得为覆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五不得为褁头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六不得为叉腰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七不得为着革屐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八不得为着木屣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五十九不得为骑乘者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佛塔中宿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宿佛塔中有惭愧比丘举过白佛因而诃制。


【律】不得佛塔中止宿除为守护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守护故止宿或为强力者所执或命梵难故止宿者。


【律】六十一藏财物佛塔中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藏物置佛塔中少欲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藏财物置佛塔中除为坚牢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为坚牢故藏着佛塔中或强者所执命梵二难者。


【律】六十二着革屣入佛塔中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着革屣入佛塔中有惭比丘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着革屣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或为强者所执唤入佛塔中。


【律】六十三不得手捉革屣入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四不得着革屣绕塔行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五不得着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六不得手捉富罗入佛塔中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六十七塔下食污地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塔下坐食已留食及草污地而去以过白佛因制不得坐食又作塔作房若施池井施食众僧集坐迮听塔下坐食不应污地也。


【律】不得塔下坐食留草及食污地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一坐食及不作余食法比丘病比丘听着脚边一处出时持弃者。


【律】六十八担屍佛塔下过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担屍从塔下过护塔神瞋乐学戒者以过白佛因诃而制。


【律】不得担死屍从塔下过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或須此道行或为强力者所呼而去。


【律】六十九不得塔下埋死屍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不得在塔下烧死屍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一不得向塔烧死屍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二不得佛塔四边烧死屍使臭气来入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三持死人衣牀塔下过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持死人衣及牀从塔下过住处神瞋行头陀者以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持死人衣及牀从塔下过除浣染香熏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如是病若粪扫衣比丘浣染香熏已持入者。


【律】七十四不得佛塔下大小便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五不得向佛塔大小便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六不得绕佛塔四边大小便使臭气来入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七不得持佛像至大小便处式叉迦罗尼。


【注】如上有三事不犯或时有如是病或时道由中过若为强力者所持去並无犯。


【律】七十八不得在佛塔下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七十九不得向佛塔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不得在佛塔四边嚼杨枝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一不得在佛塔下涕唾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二不得向佛塔涕唾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三涕唾佛塔边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佛塔四边涕唾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佛塔四边涕唾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有病或鸟衔或为风吹去者。


【律】八十四向塔舒脚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向塔舒脚坐乐学戒者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向塔舒脚坐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病若中间有隔或为强力所持者。


【律】八十五安佛下房戒。


【注】佛在拘罗国六群安佛在下房己在上房住行头陀比丘举过白佛因诃制戒。


【律】不得安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有如是病持佛像在下房己在上房住或命梵二难者。


【律】八十六人坐己立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七人卧己坐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八人在座己在非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八十九人在高座己在下座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人在前行己在後行不得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一人在高经行处己在下经行处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二人在道己在非道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三携手道行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携手在道或遮他男女居士讥言无有正法如王大臣豪贵长者比丘举过佛因制戒。


【律】不得携手在道行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比丘患眼闇須扶接者。


【律】九十四上树过人戒。


【注】佛在舍卫比丘在大树上受夏安居於树上大小便神瞋伺便欲断命根比丘以过白佛因制不得树上安居及绕树大小便若先有大小便处听。


【律】不得上树过人除时因缘式叉迦罗尼(不犯者或有病或命梵难上过人者)。


【律】九十五担杖络囊戒。


【注】佛在舍卫跋难陀络囊中盛鉢贯杖头肩上担居士谓是官人皆下道避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不得络囊盛鉢贯杖头着肩上而行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病或为强力者所逼若被缚若命梵二难者。


【疏】九十五戒杖络囊中开羯磨方得持也此谓恒杖非是时須如打露驱毒可亦加法。


九十五初示所开此下简滥恒杖谓恒所持者朝行須打露逈嶮驱毒物时暂用者则不須法。


【律】九十六为执杖不恭敬者说法戒。


【注】佛在舍卫六群为不恭敬者说法诸比丘举过佛因诃制。


【律】人持杖不恭敬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


【注】不犯者或时有病或为王及大臣者。


【律】九十七人持劒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八人持矛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九十九人持刀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一百人持盖不应为说法除病式叉迦罗尼(如上)。


【律】诸大德我已说众式叉迦罗尼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律】诸大德是七灭诤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若比丘有诤事起即应除灭。


【注】佛言诤有四种言诤觅诤犯诤事诤言诤者以现前毗尼多人语二种灭灭也觅诤以现前忆念不痴罪处所四灭灭也犯诤以现前自言治草覆地三灭灭也事诤者以一切灭灭其三种诤各分上中下三品合明九种事诤一种历上三诤随分九品应随现前中三种五种灭上中下品对病说药应善观解也。


【疏】後解正宗第八七灭诤法。


【疏】七灭诤者病药观对机用权仪各有治方未可备释律本法聚独据一篇诸师疎略相从而已至於条贯罕出宗途良由文相具周致令解释无异今为略举其相知其治灭之方就分为二初明四诤即是病起之源後列七药除殄之法。


第八七灭诤叙意中初二句叙篇意四诤如病七法能殄如药观谓能断当須审谛对谓药病不得有差机用即智谋权仪谓随宜用舍谓此篇乃出观缘适变用药殄诤和众之权方耳次二句彰事广律下二句指所出律本法聚即灭诤犍度诸师下叙今昔初叙昔初二句指所失踈略谓不详考相从谓无通变从循也次二句彰所阙条谓条理贯谓贯摄由本文中药病参乱当須条贯使各有宗途昔並未明故云罕出下二句示相循所以文相即指犍度二叙今反上二义一不专循旧二分示宗途如下示相分品举药配病並有条绪是也。


【疏】就初中若有诤起即除灭者以凡心受道我倒未倾至於同住多生见过过而不除转增旧习若就检勘怀迷致诤诤既纷然僧和安在故佛制约即須除灭纵而不思遂覆大法三宝没世莫不由之故拘睒弥国起诤之由及後法灭还於此国先須识病何者为诤略分为三初识名相二分品量三治灭法。


初明四诤叙意中初叙生诤之损有二初至转增旧习即损自次至僧和安在即坏众法故下二叙制灭之益纵不思者谓纵其迷执而不思止覆大法者佛法二宝赖僧而住僧义既失佛法岂存下引拘睒弥缘为证律明佛在彼国诸比丘互相鬪诤佛亲劝喻汝等出家为道同一师学如水乳合莫共鬪诤如是三语还復不止佛不语众僧自持衣鉢以神足力还舍卫国此即如来在世之事故云起诤由也及後灭法者摩耶经说千五百岁後俱睒弥国三藏与罗汉弟子互杀恶魔外道竞破塔寺杀害比丘一切经藏阿耨达龙王悉持入海於是佛法灭尽先下发起分章。


【疏】就初文中佛言诤有四种。


【疏】一言诤者谓评法相是非須知邪正各执己见而生其诤诤由言起故曰言诤二觅诤者比丘犯过理須为除制有三根五德举来诣僧伺觅前罪令其除殄因举评犯遂生其诤诤由觅生故曰觅诤言犯诤者有过在怀宜須忏荡罪相难识各议纷纭遂生诤竞竞由犯起故曰犯诤言事诤者羯磨被事义在顺明片有乖违未有成遂然人情易忍同和理难各执一见事法成坏由斯致诤诤起由事故曰事诤。


识名中言诤者因评法相如律诤十八事余诤例此觅诤因他举罪诤其成否犯诤因有忏罪诤其重轻事诤唯据羯磨僧事若非羯磨並归上三事法成坏者事即所加法即能被更兼能秉人及所托界四法並有如非成坏。


【疏】上略释名相次明分品。


【疏】用七药治四诤诤分十八则离於药亦有十八也。


第二品量示数中七药四诤各有十八即是总別开合异耳。


【疏】何者是邪言觅犯诤各分三品则上中下故分九种也事诤一种离为九品约言觅犯各生事诤。


分品中初科初明三诤共为九品次明事诤自分九品者即上三诤涉羯磨者皆归事摄。


【疏】如何识邪谓言诤中若评教理是非犯相轻重是名言诤若评羯磨是非迷悟不决此名言诤中事诤若评三根清浊五德通塞是名觅诤若评用法治举徵核虗实则名觅诤中事诤於五犯聚忏评有滥名犯诤非法羯磨定罪重轻是名犯诤中事诤随本诤分上中下异故成九品。


次科第列三诤对显事诤一一两分方见四诤条然无滥随本诤分者谓此事诤同前三诤为九品也。


【疏】三明治灭方法者。

三治灭法此正对病用药前後交参世传灭诤难解止是此科今为图示皎如指掌若览此图则从来之难一朝忽易也。


 


现前一种通三诤该九品除下品言犯不秉羯磨但有三法余七並加羯磨皆具五法自言一种局後犯诤通治二品自余五种单对一品上云七药四诤各分九品诤如上分药九品者言诤二药觅诤四药犯诤三药则为九也。


【疏】且就言诤分三品。


【疏】下品言诤以三品现前毗尼灭一人现前两家同聚各说教理也二法现前以三藏教判也三毗尼现前教旨明白疑闇自遣也。


言诤下品中三法现前与後五法相滥初简人者三中能所合论俱別人故五中人者但收所诤能断属後僧中二简法者前是教文後即羯磨三简毗尼前约开迷殄息五据选德同评是则此三名通事局僧界二种名体俱局。


【疏】中品言诤以五品现前灭一人现前須各陈诤意也二法现前須僧作法详评也三毗尼现前須用羯磨有德同评无德贬退也四僧现前戒见利及三业无乖同聚也五界现前随约限内有僧皆集无得隐也。


中品言诤三毗尼中須用羯磨谓作单白拣集智人不诵戒等人作白遣出故云无德贬退四僧现前須四人已上五界现前局据作法分齐。


【疏】上品言诤用现前多人语灭由前德人屏处评理依法断讫能起诤人身既不见谓有欺隐是以如来制令两众同聚对面行筹多者即是法如药说。


上品中现前如上多人语者初叙由屏处断讫蹑上毗尼现前也是下显制捉筹多者为是所谓多人语也法如药说指下解文中。


【疏】上解言诤竟。


【疏】次明觅诤三品以四药灭者觅分三品以五法现前忆念药灭下品五法现前不痴药灭中品五法现前罪处所药灭上品觅诤。


【疏】次明犯诤三品以三法现前自言治灭下品以五法现前自言治灭中品以五法现前草覆地灭上品犯诤。


觅犯药病相配寻图可知。


【疏】言事诤者更无別药即依三品如上用药各随同灭是以文云以一切灭灭文中具三品诤各分三品下谓分诤设药治灭之相如上解也。


事诤中初示列诤同谓三种事诤随一种中分品同上故云即依三品如下明用药同各随谓随诤不同同灭谓皆归殄息下引文证一切之言总收七药点文可解(具对注合作其)。


【律】应与现前毗尼当与现前毗尼。


【疏】次解第二药初明後释。


次列七药牒章云第二药者牒前次科明药即解文也初明即举戒文後释即下注解。


【疏】言应与现前者谓法教托相相須面现屏量闇断终未息情此是意也。


释中初科可解。


【疏】言毗尼者此云律也律者分也笔也谓須啇度据量有在若律吕之分气故也又如世法据刑约制道法亦尔依根附教各有差降不可乖越故曰法也律字安聿聿者笔也必审教验情在笔投断如斯面对故曰毗尼如初解也。


次科翻名示义谓下別释初释分义一年十二月奇月为律偶月为吕律为阳吕为阴一律一吕各有二气六律六吕共二十四节气故今喻据量判断无滥又下次释笔义初约俗律释上卷云笔即法家之象是也据刑谓刑名约制即条制(有作据形约听误也)依根即三根附教即律文律下正合笔义从人从聿象人执笔说文曰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书君过故)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审教谓详法制重轻验情谓察用意深浅俗中判断落笔定刑况今律乘准判即决举彼类此故曰如斯言面对者即现前义如初解者指上三五现前。


【疏】言当与者既具三法五法明观灼然須顺教行以定纷诤故曰也。


三中初蹑前应与須下正释当与須即当义。


【注】佛在舍卫国时迦留陀夷与六群在河浴迦留陀夷误着彼衣而去六群比丘後谓彼盗便不现前与灭摈羯磨迦留陀夷以缘白佛便诃责已因制此法有三种现前法毗尼人也有五种现前法毗尼人僧界也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者是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者是云何人现前言议往反者是云何僧现前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得诃人不诃者是云何界现前唱羯磨作制限者是此现前法通一切羯磨若別人对首心念三种现前即得若四人五人已上僧法若作羯磨必須五法现前以羯磨所起必在作法界故唯除结界自然界中也。


【疏】就解分二初缘後相就初由在屏处作灭法不召犯人问何心取法是人非何名实核所以制约須面对论三五两相义如前解又言此现前法通诸羯磨以类傍通文相可解。


释注中初二句分文从初至羯磨是叙缘迦留白佛下即列相就下別释为二初释缘灭法即是灭摈心为业本故必问心所下释相指前可解又下点後文本制灭诤兼该一切众別羯磨故云傍通等。


【律】应与忆念毗尼当与忆念毗尼。


【注】佛在王舍城时沓婆摩罗子为僧知事六群中得恶房卧具恶请处起瞋谤言有爱恚怖痴遂以婬事诬谤亲於众中佛问虗实彼言我从生来乃至梦中不婬况於觉寤比丘以事诘问六群便言沓婆清净无如是事佛言沓婆无着人不故犯戒应白四羯磨与忆念法也。


【疏】二明忆念者与法证明忆记无犯也无着罗汉方行此法自余下凡不可依据不合行也。


第二准前亦合分文为二後五亦然初略示无着下简滥注中初缘起即上二谤戒缘前云慈地嗔谤即六群一数也亲下制法又二前对众捡勘後与羯磨。


【律】应与不痴毗尼当与不痴毗尼。


【注】佛在王舍城时难提比丘得癞狂病行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便言痴时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佛言三种狂痴一者常忆说戒常来二者不忆说戒不来三者或忆或来或不来此人应白四与不痴羯磨证知病时造过差後不造应僧清净得足数故制。


【疏】三明不痴者以痴造罪非心所怀於教不制痴解不作未可徵治不无前犯故作白四证痴不犯与痴狂法则行白二由诤是非稍难除殄故此狂法便行白四也。


第三为二初正释痴即颠狂心乱痴解谓狂病已止得法解竟不无前犯者示有他疑不与同法故与痴狂下简滥颠狂羯磨及与解法並用白二此有二意一为简二法二为彰別意注中初缘以事白佛下是相文出三狂初是下品二即上品此二不与法三即中品故須与法。


【律】应与自言治当与自言治。


【注】佛在瞻波国白月十五日僧说戒时佛在众坐默不说戒初夜已过阿难请说佛言欲令如来於不净众中说戒者无此理也中夜後夜请答亦尔时大目连即以天眼观犯戒者去佛不远内怀腐烂外现完净即手牵出来白佛言众已清净应得说戒佛言自今已後不应为取自言治因制此戒。


【疏】四自言治者罪是自生还須自露对於人众面陈其失故曰自言因言其罪情无隐伏则曰治也缘中由不取自言恐後清人滥被驱逐因制斯药亦有三法自言五法自言如上现前可以知也。


第四初释文缘下释注初缘後相寻文可解。


【律】应与多人语当与多人语。


【注】佛在舍卫国时诸比丘於十八事诤不息遂至僧中断不了以事白佛佛言应与多觅罪相法非法语同一处应差比丘令行舍罗行有三种一者显露二者覆藏三者耳语若上座标首智人和尚闍棃住如法地应显露行舍罗若住非法地者作下二法行之若非法语人多彼应作乱起去故此律本云求觅罪相意亦同之。


【疏】五多人语者由评法相取解不同故召两朋同处面决行筹五德具八法者三种量度详审众情又知义理邪正明决依法行之非法者多且令散去後当更断待法语人事希法隐故略不述。


第五初科先叙缘即注从初至不了也故下次示制法即注以事白佛已下文也八法者律云不爱不恚不怖不痴知已行不行有如是五法应差行舍罗并解三种行筹法共为八也三种如注所列舍罗即筹筹有二別一完二破从正者捉完筹随邪者捉破筹多者为是细寻可解注中此律下示別名事希下三显略。


【疏】今亦有师共诤佛性或道理有或执行成俱有俱无不能自决十住罗縠凡下绝思义須三藏据理取断是名事露法隐谁有行之。


次科或理有谓理性本具不假修证此执有也或行成者谓行功所成非性本有此计无也俱有谓亦理具亦修成此计两亦俱无如定性声闻阐提无等此执双非也然彼佛性不堕四句凡计一竭俱为戏论十住字误合云十地或通指十圣或但第十地及等觉人彼见佛性如隔罗縠观月喻其末明涅槃经云菩萨位阶十地尚不了了知见佛性何况声闻缘觉之人能得见耶文况下凡非彼所测则可知矣义下明合用此法由是言诤須教殄灭是下伤时不用露显也法何所隐由人不行耳。


【律】应与罪处所当与罪处所。


【注】佛在释翅瘦国时象力释子善能论议得外道切问前後相违僧中亦尔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僧应白四与彼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伏首本罪者应白四羯磨如法为解故立此法有本为觅罪相者意同如上而次第六灭觅诤上品药故。


【疏】六明罪处所者由彼比丘多造罪故辄便首重及後举勘便復引轻僧量其情亦可推核未举自陈多是其实恐治引轻定是虗枉故重加法夺其智能伏首本罪方为解救故僧作法徵其罪处故曰也。


第六初科前叙缘起即象力也故重下示制法注文有本下示异名而下示次第由前名滥恐倒乱故仍定品位决无相滥矣。


【疏】律本此名或名觅罪相者或以多人为觅罪相者今诵戒人不释药之上下对病治灭应先诵多灭後诵觅相此是好也。


次科或名觅罪相据律本也今删定戒依律易之或以多人为觅罪者错用後名召前法也由律名同致令滥用今下教依次诵(释字误合作识)今删定戒多觅是多人语单觅即罪处所名相既正药病不差故云好也。


【律】应与如草布地当与如草布地。


【注】佛在舍卫国比丘共诤经年难灭以事白佛听彼此二众相对共灭应一众中上座作白言我等行来出入多犯诸罪除遮不至白衣家余罪共长老作草覆地灭彼一众中上座亦如上作白已彼此和合罪诤俱灭更不相问如草覆地。


【疏】七明草覆地者两朋相诤经年难灭勘捡罪事不知首尾无由以教取断是非故直面对各陈咎失不須後说彼我是非罪诤於此一时俱净如草掩泥事净便止故曰也。


第七初叙缘起即拘睒弥诤经涉六年故下示制法面对各陈等即法仪也如下结名法药如草久诤如泥从喻为名注中两众各一上座先令彼众伏地上座白忏此众受之然後此众对忏亦尔遮不至白衣家由对俗犯所以除之。


【律】诸大德我已说七灭诤法今问诸大德是中清净不(三说)。


【律】诸大德是中清净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注】始从四重终此七灭诤八篇之文广教正宗也皆谓犯略制广补其行教有当机益。


【疏】结後释云如注所引当机益者明上八段广教正宗惠利在机必修於行克剪烦恼深有成益也。


结章中结後释者即指注也八段是教教必利机机必修行行必破惑证果为益之深固可知矣。


【律】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已说四波罗夷法已说十三僧伽婆尸沙法已说二不定法已说三十尼萨耆波逸提法已说九十波逸提法已说四波罗提提舍尼法已说众学式叉迦罗尼法已说七灭诤法此是佛所说戒经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注】此即广教流通文也恐情疎放故总结以示之。


【疏】大段第三言诸大德我已说戒经序下广教別流通也还牒九段反束告知举教所出劝说流通也。


第三广教別流通中还下二句释前牒名举下二句释後佛说等通结。


【疏】自上明广教三段竟。


三段可解。


【疏】次释第二大段略教行法文分三段第一从初若更有余佛法至应当学来明略教发起序第二从忍辱第一道下至广分別说来略教正宗第三诸比丘下劝修流通也。


【律】若更有余佛法是中皆共和合应当学。


【注】此谓略教之別序也创佛利机未劳麤显直举纲要闻皆会道。


【疏】就初略序文云若更有余佛法者。


【疏】一解据上释迦所说为本望下六佛在释迦之前谓之为余故曰余佛法也明此劝信修学与下略说作兴致之由故名为序。


第二略教亦分三分序中三解初解正释中二初释余义据上释迦说者即广教六佛在释迦前者並过去佛也明下次释序义。


【疏】又解上章八篇广相二机同感序引七佛咸共说之略教既被化初多被摄心之士恐於末法无机不須故列七法同成一禁也。


次列意中对广明略广教通被三时利钝二机略教反上一被化初二唯利士恐下出疑情故下正列意。


【疏】问前解云下有七佛说略何故偏指六佛为余答六佛摄义既宽从多故也。


问中云前解者即上卷明二教中对前广教七佛略偈並合为余文中偏指故須问决答中释迦一偈止明三业总前广教更无別法前六佛偈各明一行如忍辱等广文不摄故曰义宽前可包後後不摄前故曰从多也。


【疏】又解据上广教为当机之法略教在广之外谓之为余通有摄心之能理須齐奉故曰是中和合应当学也。


次解前广为本後略为余文理須便此释可取。


【疏】或指偷兰之罪八篇不列为余不成解也。


後解全非略教序意故所不取。


【疏】第二段略正宗法文分为七。

 
【律】忍辱第一道  佛说无为最  出家恼他人   不名为沙门


【律】此是毗婆尸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前九十一劫出兴于世一百年中常说此偈後方广说。


【疏】初段又二。


【疏】初法体偈中分二上半明忍行之益下半示不忍之损。


【疏】就初忍法有三一法思惟二他不益三安苦也於辱生忍故曰忍辱行功既彊入道最胜故曰第一道此明因行也因不虗设必能感果是以次句明涅槃体寂不为诸相所迁故曰无为出离中胜故曰最也。


二正宗分第一佛上半偈中初科又二初释上句前通列三忍法思惟者谓於诸法安忍思择而不劳倦二他不益者彼怨加害而不反报三安苦者众苦逼迫安然忍受今释忍辱即当第二梵语羼提此翻忍辱行功强者经云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因不下次释下句无为即目涅槃自体诸相即生住异灭四相简诸有为随相迁变有坏灭故。


【疏】又释忍力最大不为缘动名曰无为诸行中胜故曰最也。


次释忍力大者经云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不为缘动缘即恼辱等。


【疏】又释夫欲净澄戒行必以忍法为先既令戒净故先歎忍也忍成戒净有相自亡故次歎无为也。


後释欲附所宗故兼戒行以戒净故业遣惑除故云有相自亡。


【疏】下半诫劝中沙门名息恶之士今内违外恼便乖出俗形名也出家异俗也沙门异名也。


下半偈中初示名义今下正释起嗔是内违害他为外恼既不息恶故乖形名出下二句举文配释形名出世反俗故並云异俗字合作形。


【疏】次释能说法人中分三初题名二举号三结法属人也。


次能说人中分文为三余六並尔下更不分。


【疏】此是毗婆尸者显前所说有劫佛名也此佛在贤劫前九十一劫出世由中间劫空故远取有劫佛以成七世也乃至後弥勒佛兴即以尸弃为第七之祖也如是广知本曰毗婆尸或曰婆沙鉢沙此译同为广说也。


题名中初总示毗婆尸如下自翻此下別释初明劫数此依长阿含经所列下六並尔此佛出世三会说法度三十四万八千人贤劫者慈恩劫章云即此住劫称贤劫二十劫中第九劫此界成後有千佛出世既多贤圣故名贤劫在前九十一劫者谓跨过空劫逆数坏住成更跨一空劫復取坏为八十劫即当前住劫第十劫故云远取有劫等欲顺世谛以七为祖故也弥勒兴时除毗婆尸故以尸弃为第七若据相承合云第一此约从亲至踈以释迦为始远劫为第七也乃至後佛出世第减亦然本下翻名梵言三別毗字並同故下二不举智论亦云鞞婆尸此翻种种具。


【疏】二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者佛德难穷略陈三号解释如常。


次举号中成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此谓从真垂应为名结惑永尽故名无所着道同三世故名等正觉若对三身初应二报三法亦即解脱般若法身三种德也若对十号彼无第二又等正觉即彼佛号华梵各举耳。


【疏】三说是戒经者明忍清戒之法戒净由忍而成既是正法判非邪教故陈圣量也。


三结法中初二句撮前略偈既下正释结文指此略教是彼佛说故云陈圣量也。


【疏】下六佛並同此解。


指例中以下六段人法不同余皆无別故通指之意使学者临文准判。

 
【律】譬如明眼人  能避险恶道  世有聪明人   能远离诸恶


【律】此是尸弃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前三十四劫出兴于世八十年中常说此偈後方广说。


【疏】第二段略如上分之。


【疏】就初偈中但明离过行也上半约譬明离险下半约世明远恶也俗世俱有远险避恶之能也况出世缺有之士而同尘随染乎。


第二法偈中初总示上下判释初分偈句上半约喻以明下半即举世事为比如俗中君子怀仁抱义迁善远恶所谓聪明人也俗下通合缺即破也。


【疏】下明能说人中言尸弃佛与第三同在贤劫前三十四劫中出世前後两分空劫无佛也。


能说人中尸弃此翻云火(能烧有明可名佛德)七万岁时出世三会度二十五万人贤劫前三十四劫亦从空劫前坏劫逆数即当住劫第七劫此与下第三佛同劫同人寿时出世但年有前後耳(或云後佛八万岁者非)前下通示七佛谓空劫前取三佛空劫後取四佛故云两分等。

 
【律】不谤亦不嫉  当奉行於戒  饮食知止足


      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  是名诸佛敬


【律】此是毗叶罗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佛出世与前同劫人寿七万岁七十年前说此略偈後方广说。


【疏】第三段略偈明止作二行教化於时也就初四句明身口奉戒止行成就相後有半偈修善策勤作行成就也。


【疏】就初又二初半偈口无过也次半偈身离过也。


【疏】同住检行称根而举名不谤又解称法而谈无颠倒过不非圣说故曰不谤见他名利口无讥毀名不嫉也二过既无理资行本故当奉戒也。


第三佛初止行上半中初释不谤有二义前约举罪释後约说法释颠倒非圣即名谤法高座讲说宁不慎乎见下次释不嫉行本即目戒也。


【疏】就身离中受纳有方不生内苦故知止也在喧乱道处静同圣故乐空也。


下半偈中节食处静並道缘故。


【疏】上既身口据法定慧必有日新故曰心定乐精进策修之慧即四修也法非余人所传深須谛受故曰是诸佛教也。


作行中蹑前生後前是身口业此即心业又前是戒学此即定慧二学日新日有进益也策修慧即四修者举四正勤释上精进一已生恶令除断二未生恶不令生三未生善令生四已生善令增长法下释下句此句文局在後义总结前能说人前文已示偈後不释毗叶罗亦云毗舍浮鞞恕附随叶等皆音互耳此翻一切慈种姓同前娑罗树下成佛二会说法度十三万人。

 
【律】譬如蜂采华  不坏色与香  但取其味去   比丘出聚然


      不违戾他事  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行  若正若不正


【律】此是拘楼孙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佛贤劫初佛人寿六万岁时六十年常说此偈後方广说。


【疏】第四段中说自利利他行或纯自利行。


【疏】初释分二初偈明利他行法下偈但明自利行也。


【疏】就前偈初三句喻文後比丘下合喻。


【疏】初中假名行者待食资身如蜂在聚也乞食如采世华揽四尘以成有感果之用故名华也施主亦以四事和合名施必同感果之用故如华也又蜂之采华非直取味亦损色香但取之至微不损成华感果之用故曰不坏色香也比丘亦尔终不多求坏俗之信义同不坏色与香也趣乞少许资身长道故曰但取其味去。


第四佛偈初两利释利他喻中初释上句乞食如采句绝世华下举喻四尘即香色味触施主下合喻又下次释下句初举喻比丘下合喻。


【疏】文中比丘合上蜂也出聚者方欲乞食向俗故云出向聚落如蜂不异故曰然也又云出聚者入聚落得食出诣僧园将噉无损俗怀如蜂在林取味出林还返故云出也又有戒文为入聚者言比丘初入必以蜂喻自观也。


合法中初牒释有二前约初乞出去释又下次约乞已出还释又有下点异初入自观同前初释。


【疏】下偈明自行中上明不外违下明唯内慎也不违戾者众行不乖也不观作不作者別人不预也夫好恶由乎净秽爱憎必因斯起凡夫遂有去取终恐涉於贪瞋事須两遣成於舍护也下自观中如常解。


自行中初总分不违下別释初释上半众別两行並属他故众不可戾別不須观戾乖也预犹辨也夫下显意行净故好行秽故恶见好则爱而取之见恶必憎而去之既是凡夫取舍不以道往往爱起於贪憎出乎嗔反成自累故須爱憎两遣平一其心故云成舍护也下下指略下半谓須克己正则守之不正则改之斯乃为人为道处众立身之要术矣。


【疏】又通作自行解初三句喻文下並法说行者如蜂也将入众中学於行仪为采也清众法成有感果用为华也依法而行不乖众网名不坏也采取教法有资神用名取味也比丘合上蜂也入聚合上采花不违等半偈合上不坏色香也但自观下合上取味也。


次自行中初释初总分行下別释为二初释喻此约入众学法为采依教奉行为取味比丘下释法说入聚谓预众也余合可解。


【疏】又解初偈明自行也形报須资依俗济道受纳有仪如初偈也行假众成力未兼济随机处默恐恼僧仪故自外护即後偈也。


次释中初偈自行资报次偈处众护僧大同初释但从大判不復碎分耳。


【疏】第二结能说中拘楼孙贤劫成时人寿六万岁时六十年常说此偈过此方说广也上下並須比事如此释之。


能说中拘留孙一云迦罗鸠飡陀或云迦那伽此翻金仙人即贤劫第九减劫一会说法度四万人从人寿八万岁减至六万岁时出世上下通指令同此释然经注自显不復引也。


【疏】问劫初人化命限无量佛何不出者答无过放逸虽出不受正化故论云劫减佛兴劫增轮王也。


问中言人化者谓劫初时人多从天化答中初约义释下引论证未详何论言轮王者地持云初地菩萨作转轮王王四天下以十善化人在於劫初等。

 
【律】心莫作放逸  圣法当勤学  如是无忧愁   心定入涅槃


【律】此是拘那含牟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中为第二佛人寿四万岁二十年前常说此偈後方广说。


【疏】第五段明轻纵放逸行然放逸之相极多莫非迹散流俗心随苦乐名放逸也如涅槃说最为善行之霜雹就偈分二上半明因行下半明果满也。


第五佛偈标分中初示放逸相迹散流俗谓行非洁白心随苦乐谓志不坚正如下引示放逸能丧善行霜雹能摧生物故以喻焉彼经第十三云诸善男子因不放逸能生世出世法若有欲得阿耨菩提应当勤修不放逸法夫放逸者有十三果报一乐为世间作业二乐说无益之语三常乐久寝睡眠四乐说世间之事五常乐亲近恶友六懈怠懒惰七常为他人所轻八虽有所闻寻復忘失九乐处边地十不能调伏诸根十一食不知足十二不乐定寂十三所见不正夫放逸者虽得近佛及佛弟子犹名为远。


【疏】纵心尘境随缘染着方名放逸若能摄心与正观相应离诸缘过故曰心莫作放逸然逸通身口心为本业故指心也此明离过进修会正有解脱因名为圣法当勤学。


上半偈中初释上句初牒释逸通身口言其末也心为本业穷其始也此下释下句蹑前离过生下学法。


【疏】如是者牒上因成也由行圣法入增忍位苦业永亡故曰无忧愁也心净慧明诸有永绝故曰心定入涅槃也。


次半偈中初释上句增忍位即内凡第三位苦业永亡者且据三途因果为言以忍位不退不堕恶道故心下次释下句诸有永绝即无学极圣上举深贤永离三恶下举极圣永出三界。


【疏】贤劫初第二佛四万岁时出世三十年前恒说此偈。


能说人中拘那含牟尼此翻金色仙一会说法度三万人。

 
【律】一切恶莫作  当奉行诸善  自净其志意   是则诸佛教


【律】此是迦叶如来无所着等正觉说是戒经。


【注】此贤劫第三佛人寿二万岁二十年前说此偈後方广说。


【疏】第六段明三学行轻过修善也偈文为二初三句明行教下一句指非滥说也。


【疏】就初有二句上明止恶下明修善次有一句明止作二行本唯心起当观志意也心有所主名意贞固难拔名志也。


第六佛偈上三句中初分句心下点文志意並心从义两別。


【疏】斯之正戒非余邪术故曰是诸佛教。


次释下句可解。


【疏】贤劫第三佛人寿二万岁时出世二十年前常说此偈。


能说中迦叶此翻饮光一会说法度二万人。

 
【律】善护於口言  自净其志意  身莫作诸恶


     此三业道净  能得如是行  是大仙人道


【律】此是释迦牟尼如来无所着等正觉於十二年中为无事僧说是戒经从此已後广分別说。


【注】此佛略教即是略之正宗也时接利根无再犯者後因重过佛止不说即以广略二教付弟子说也。


【疏】第七段明调三业门以化於时偈分为二初一行明三业行净後明行成会正也是大仙人道者佛为世导任物施名仙为俗网所欣故佛因之立教小仙未免三恶大仙永离九居故曰也。


第七佛偈初分文是下牒释初示名所以小下次明简异凡仙萨婆多云薄伽梵於世俗中是尊胜故又於声闻独觉之仙是殊胜故号大仙也此则二乘亦名小仙今文且对凡仙故云未免三恶九居即三界欲界为一色无色各四並众生居处故曰九居。


【疏】能说人此贤劫第四佛也义当分三此是释迦下明能说之人於十二年下明略教所为也从此已後广说者明息略通广也。


能说中释迦翻能仁牟尼翻寂默人寿一百岁时出世说法不计会度人不计数十二年常说此偈标分可解。


【疏】为无事僧者如光师释由未最初犯故曰无事又释容有初犯但不在众得行说戒故曰无事今释云如律五年制广教便有犯人但最初不犯即名无事也至十二年方有重犯如律佛言从今我不说戒汝今自说等。


牒释中初文三解光师约未兴广释次师约屏犯不碍说戒释彼谓因在众犯佛始不说则知已前不在众犯皆名无事今解中五年有犯即破初解最初不犯即破次师至後重犯方名有事如下引证文见灭诤。


【疏】问佛何不为犯者说答以无事不知无时不练犯人三问不答必有碎首之苦故不为也。


次科初问答中事谓行业时即三世正徧知海无不明练碎首苦者五分云五百金刚常随佛後三问不答竞举金刚杵击碎其头如涅槃说此亦化现非实尔也。


【疏】问佛僧两说俱为行净之士如何一开一闭答佛眼无不观了唯行净者方同僧制取报三根现净得陈说戒。


次问僧中通秽是一开佛唯净境是一闭答文可解报告也。


【疏】问俱有说能开闭犹昧请陈其旨答佛说不应则神杵坏之僧说不应则无神可损故知末法净秽同居但说对净士会机入正秽虽在众不坏僧法但自坏行远有出期也。


三问以前义未尽故復徵之答中还用初义两以释通故下显益会机入正会合也正即正道远有出期者谓无近益业疏云自为来习是也。


【律】诸比丘自有乐法乐沙门者有惭有愧乐戒者当於中学(此谓略教之流通分)。


【疏】第三诸比丘下明略教流通也自为者独拔厌世也乐法者修善教也乐沙门者息恶士也有惭者隐不起过也有愧者外无非违也乐学戒者总摄上五成斯行本也当於中学者明上略教为行者所依可受而从必有成济也。


三略教流通中初总示自下牒释列释简人隐不起过即屏处外无非违谓露处也总摄上五者由具上五方能奉戒故云成行本当下释劝学可受而从者教非虗授也必有成济者行不徒为也。


【疏】大段第三明广略二教总流通文分为五初从明人下至诸佛法来明广教行益劝信流通第二若有自为身下至入寂灭涅槃来明略教行益开演信顺流通第三从世尊涅槃时下至得入涅槃来明戒为众行之师善护行净之士明付嘱久住以辨流通第四若不持此戒下二偈明违佛遗嘱必有陷坠之咎劝信奉顺流通第五我已说戒经下结前回向以辨流通。


第三二教流通分文五段須用科语一一对经方见经意。

 
【律】明人能护戒  能得三种乐  名誉及利养   死得生天上


当观如是处  有智应护戒   戒净有智慧  便得第一道  如过去诸佛


及以未来者  现在诸世尊  能胜一切忧   皆共尊敬戒  此是诸佛法


【疏】就初段分二初有二偈正彰戒益劝观第二如过佛下一偈半引彼三世同遵行益也。


【疏】就前有二初有偈半明持之时不期世报而冥感获次有半偈明持戒之善与慧相资道成远益超出相有名第一道也释文可解。


初广教劝信初中初科分末後一句示略今略点之初偈半中初句标持人必是智士故曰明人次三句先举世报以诱钝根上句总标下二句別示名利是现报生天是来报下二句上句劝观下句劝持如是处即上三乐有智即召信奉之士下半偈次示出世果通接利钝谓因奉戒发生定慧破惑证圣故云第一道也上句明修因下句显证果。


【疏】第二引上广行之教必有正说之人故通明三佛既並绝缚俱遵戒法若斯敬持是诸佛法也。


次科偈半中前一偈上三句別举义通十方下一句显德圣智灭惑生死苦尽故云能胜一切忧後半偈谓既为三世尊敬则显是诸佛法既是佛法同当奉持。

 
【律】若有自为身  欲求於佛道  当尊重正法   此是诸佛教


七佛为世尊  灭除诸结使   说是七戒经  诸缚得解脱    已入於涅槃


诸戏永灭尽  尊行大仙说  圣贤称誉戒   弟子之所行  入寂灭涅槃


【疏】第二段略教分三初一行明律主引略劝之文次一行半举七佛说略行之度世也後尊行下一偈明七佛诸子承奉圣教亦同度世明信顺於略既有功能义非徒诫故也。


第二略教信顺有三偈半初分文明下示意初一行中上二句召机自为身者厌生死苦也欲求佛道希涅槃乐也下二句劝信正法即略教是诸佛教者极圣同遵故次行半中前三句举七佛说略上二句歎德下句演法後三句明行之度世上下二句明破障中间一句明入道破障中上句诸缚是烦恼障下句戏论即所知障後一行弟子奉行初句遵师教次句贊略法圣贤通目诸弟子下二句彰益上句成因下句证果。

 
【律】世尊涅槃时  兴起於大悲  集诸比丘众   与如是教戒


莫谓我涅槃  净行者无护   我今说戒经  亦善说毗尼  我虽般涅槃


当视如世尊  此经久住世  佛法得炽盛   以是炽盛故  得入於涅槃


【疏】第三世尊涅槃时下分三初一行引佛戒时将传遗训之仪第二莫谓我涅槃下一行半正明付嘱之法後三此经久住世明依教修行佛法增益广大由依教行如佛在日不殊故得入灭也。


第三付嘱流通有三行半初一行中涅槃时集众教戒者即涅槃重扶戒律遗教珍敬木叉今撮彼意以为偈辞次一行半中初二句遮疑恐谓佛在須护灭後不护故我下示人法住持相似上二句指所说法则戒与律下二句令观法如佛即遗教云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又经云若见法者即见我身等並同此意後一行中歎教功益初二句明住持益教存人奉匡僧导俗修因克果三宝久住莫不由斯下二句明得道益。

 
【律】若不持此戒  如所应布萨  喻如日没时   世界皆闇冥


      当护持此戒  如犁牛爱尾   和合一处坐  如佛之所说


【疏】第四若不持此戒下明违教有损文分为二初偈举损令慧日沈众行没也故譬日没则众世闇矣後偈覩损劝持奉戒遮防犁牛爱尾成上持戒也和合如说成上如所应也。


第四奉顺流通二偈初偈上半法说若不字贯下二句不持戒丧自行不布萨灭众法此二既亡群生愚冥无所见故如日没也下二句举喻如疏对合後一偈上半劝修自行上法下喻犁牛说文云酉南夷长髦牛也(言出在夷国髦即尾也)世传其牛尾长赤色牛所护惜故教中多举为喻下半劝行众法佛初亲说令仿上圣故云如佛说也或可令遵佛制半月復行亦如疏配。

 
【律】我已说戒经  众僧布萨竟  我今说戒经


     所说诸功德  施一切众生  皆共成佛道


【疏】第五我已说中分二初一偈结前广略之文後半偈明说戒之益岂唯即坐亦回斯业通被有心故云成佛道也。


第五回向流通一偈半初一偈中上二句结所说二教下二句集始末行功後半偈中上句所施之境徧该法界下句所期之益直至菩提前序归敬诸佛後偈三世同遵欲求佛道施生成佛等独出今宗高超群部使夫行者学有所归行无虗弃业疏所谓故須域心於处者旨在兹矣文云有心即目众生华严云凡有心者皆当作佛是也。


【注】斯文即法护尊者所撰为广略二教总流通也今余所注述而不作将用尘露山海昭扬远代同舟所存固其尔矣。


【律】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下)。


【疏】随义更消亦得但讲通将了说导若流众又久习多生怠慢故須约略指掌接悟群情可矣。


【疏】四分律含注戒本疏卷第四(下)。


结略中上句示不尽但下显略意上二句明说者意阑说导若流言其欲速竟故次二句明听众情慢後二句结前简略颇适机宜。


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四下之三(终)

 

【疏】余以轻生簉筵正法昔在童稚即有信心无缘携接致及过学年十有五方得寻师十六诵经十七剃落大业余曆蒙受具戒于时佛法梗塞寺门常闲致於律教无处师寻但在守文持犯不识大唐御世时遭俭约乍欲投听志不自由武德四年方得预听才得一徧便欲坐禅和尚教曰戒净定明慧方有据始听未闲持犯焉识汝且专听吾自为汝知僧役务又往听律十徧心乐禅思不忘昼夜闻持犯处多贯心怀至於文句並不寻究又欲坐禅和尚又曰更听十徧可遂汝心又往律筵依位伏业时首律师亲命覆读自顾愚闇文句缺然至於义理依语谨诵未是心证何容覆讲遂不敢受听二十徧时经六载贞观初年周游讲肆寻逐名师若山若世遂以所解造钞三卷未及覆治人遂抄写贞观四年远观化表北游并晋东达魏土有厉律师当时峯岫远依寻读始得一月遂即物故抚心之痛何可言之乃返沁部山中为择律师又出钞三卷乃以前本更加润色筋脉相通又出删补羯磨一卷疏两卷含注戒本一卷疏三卷于时母氏尚存屡遣追唤顾怀不已乃返隰列同法相亲追随极众乃至三十达於河濵一夏言说又出尼注戒本一卷遂尔分手唯留钞本余並东流巡涉稽湖达於京邑十六年内母氏云崩性不狎喧乐居山野乃因事故遂往南山至二十年方得岩隐有乐戒者乃復相寻祈广其文事不获已又出羯磨并疏四卷永徽初年又请戒本及注解疏情不能已又出戒本含注并疏四卷值患停废心志辽落昏忘非一为求不已至永徽二年九月十九日方为疏讫粗得开其大务决事行用颇有准承余今暮年旦夕为命故以历之亦绝笔有据耳。

 

分会含注戒本疏记跋


曾听天皷自然鸣。又闻钟皷俟桴方鸣矣。毗尼为言亦復如是乎。性则无问而自说。遮则待机说之。是並正遍知者所以令然也。于兹有岁星宿戊午。孟冬之一日。有客调律吕。敲予蓬门来者。启扉窥之。则断金臭兰之徒也。问讯已竟。客叉手改端云。自佛法东渐。南山之正流溢於四海。律教隆盛。持犯开遮灿然维新矣。凡普天之下。释门之缁素。孰敢不祇奉乎。且终南之遗书。其大者三。所谓钞及二疏也。於中戒业二疏本末异卷。後进之英达踟踌照校矣。于粤有律师字禅龙。固执一字权。普泛四等航。其慎独也。效乎艹繫焉。其爱物也。比於鹅珠焉。将济学徒费劳。甞会羯磨疏记。以流行天下云云。予窃谓客云。汝与彼龙公分会之场耶。客云尔也。復问律师何为不会注羯磨耶。客云未审何意。予谓希冀本文俱会即可乎。将不可耶。客云如我惟忖。芝祖科文正科疏文。不系本文焉。其为此耶。余云此何伤斯在。且举其例。如天台法华会本。依文句科以会经本。随荆溪科以分文句。今亦举一千从。依疏牒文以会注及戒。随记科释。分会疏文。且钞是宗钞。岂会戒本乎。疏是注疏。宜牒会本文。不可一准耳。客云唯尔。一言以着书诸绅矣。客退暂时云。今注戒疏记阙之会入。須作此之分会注戒俱赋矣。余云。原夫戒体玄微。德用难思。不曰高乎。越彼之太虗。不曰深乎。方之於沧溟。恢恢焉。晃晃焉。逈出言象之外也。今也将提短绠而临于深井。挑小管而窥於广天。吾恐不知量招罪於大方。与厥贻讥乎後世。孰若其屏德无声无臭。且夫小慧者德之贼也。名是实之宾。苟求虗誉。遂劳同志。言不得其门而臻彼奥。则无有是处。徒弄文章。终失醇粹。请勿受言矣。客愤然进席。悱然抵掌云。钞记既会。业疏亦成。第所残阙箇书耳。汝今当仁岂让他。起予鞭吾。恰急於魏帝之贵幼弟也。如予斗筲之器。虽不以足贵。而扬桴击皷。虽欲不鸣。其岂可得遂乃谩诺矣。退而倩想。自小学薙染志学入律以来。长被佛祖旷恩。夙浴三学法水。实知罔极矣。焉敢不谢之乎。是亦非宿因所令然耶。况復戒则定慧之本原。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戒足不全。若为发趣。欲全戒足。则岂舍之。大哉戒德。方行资始。百论盲跛之譬。牟子之说行之解如之何乎。苟守一隅而固辞。则早晚使挑慧矩苍生照正行之路。因而利其器。从事於斯矣。而戒本注疏文段钩鏁。不唯一重。殆病符合。而赖绎文逐节排布。疏记循科分会纶次。今将法彼曲成从天地易简五部俱会。一览使普矣。兹稔功成。更以异本校讐。犹恐爽灵鉴多矣。恭候后喆之琢磨。非敢功於比先辈。才酬佛恩。少答祖德矣。冀称性微勳。弥编法界。佛日增辉。法寿无穷矣云尔。


赞阳日内山阴沙门释种莲合即静阁毫於灵芝寺遍照光院方丈


于旹宽保二年星舍壬戌盂冬谷旦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下一页 尾页 12/12/1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40册 中国撰述.. 下一篇释四分戒本序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