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律部

TOP

四分戒本如释(一)
2014-03-23 19:44:4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184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40册  No.717


【明 弘贊绎】


叙四分戒本如释语


夫戒本者何。乃比丘之规矱。涅槃之津要。规矱失则心虑无整。津要迷则彼岸难到。故如来首自鹿苑。终乎鹤树。谆谆诲嘱。俾依木叉为师。视同如佛。今人背遗嘱。诋毗尼。何异逆子而抗慈父。善星而侮圣言。背遗嘱是非佛也。诋毗尼是非法也。见持戒者。而嘲[口*楚]是非僧也。三宝既非而且毀。奚名释子。葢戒法乃对治无明业种之醍醐。修证五分法身之玅术。业种不断。因流瀰漫。法身不圆。解脱无日。违此而修。纵得玅悟禅定现前。终是魔业。经有明言。非人臆语。今时妄修谬证。置木叉于言外。取己见为自规尺。自不能持。欲他而同己僻。毀法灭律。无堪视之。予因覩此。每劝初学。着目毗尼。使定慧有址。正法而得久住。第律文旨奥。止持作犯名种性相。阅者无不茫然。乃忞自庸。力取戒本如律释之。故曰如释。释而未尽。附余部以悉之。遹为律之首钥。以学者而跽通蹊径。文蹄虽约。而义阶实周。其有欲登舍那殿阁者。可向此跨上一足。



崇祯癸未冬西来山菩提心比丘弘贊序于象王阁中

 

凡例十三节


  此戒本。藏本有二。一是後秦佛陀耶舍尊者所译。二乃唐怀素律师依四分藏中集出。而四分律藏一部。卷有六十。亦耶舍尊者所翻。此方上德悉共尊行。自秦至唐。多人疏业。恨不一存。稽宋代来。尠有作者。今时初学习律。每以事相为艰。多释卷高阁。故律学渐废。持犯无不昧然。释子要法。而成故典矣。余因观此。惧正法灭无多日。乃举四分藏中华梵文句奥者。标而释之。号曰四分律名义标释。卷成二十有八。仅为律之通径。亦以便後疏义。不滞於文。然疏工颇宏。非日能就。欲使初学急知持犯。爰取戒本如律释之。而律文繁广。不能一一仍其藏本。乃删繁揭要。而义实全。至於开遮持犯。毫厘不敢增略。如来法王。知诸众生业性所宜与戒。尚非菩萨罗汉所堪。况容凡愚有所添损。理本如如。故云如释。而所释本。仍依律藏及素师所集。中有文句简质。恐初学难顺。乃取翻译本一二字以易明之。然於每戒下附余部律文并诸论传。意欲互相发明旨趣。及补所未备。全非取轻替重。以开易遮。律各有旨。无容凑泊。偷心不绝。何名信戒。行者。但於自部中持。无劳自生穿凿。其中事理通途文义委悉者。用之非过。若欲广明。須阅全藏始得。倘为师范。必要广学精研。乐简厌繁。律教乃有大诃。


  佛制比丘。满足十夏。学通三藏。行解相应。方许为师授人大戒。并畜沙弥。如或不能三藏俱通。律典必須明了。若夫持犯不知。犹如白羊。欲急为人师者。将何摄授。既自违佛明制。而欲使他遵承者。岂可得乎。自损损他。成何师法。


  比丘违犯七聚。除初篇不可悔治。余篇即須对他发露除灭。或众中忏。或对首悔。戒体还復圆净。今时不分皂白。轻重罔知。重即令其持呪若干。轻乃多皆忽略。大违佛制。全乖律旨。


  佛制过中不食。大益身心。自他兼济。故尊者迦叶首传心印。奉头陀自至终身。日中惟是一食。更无余噉。比丘中前得食。中後復开饮浆。亦已足矣。既是正信舍家出家。家业身心尽弃。如捐粪秽。何乃为斯少许饮食。违自本信。毀佛之明制。或云我无执着。噫。偏违律教。宁不大执乎。


  律以解脱为宗。不耽世味。教舍五欲。如弃洟唾。今人畜积箱囊。甚於犁牛爱尾。非但乖乎律旨。实乃重结生死之累。深溺爱河。自没痴津难救。或曰。为他故畜。自无贪着。既尔。胡不现将供养三宝。以济羣生。若云为他故积。私用即犯盗愆。


  佛制比丘三衣。不得离宿乃至一夜。离即失衣获罪。今人既不遵法。輙便故离。有受无持。何免现前袈裟离体。当来铁鍱缠身者乎。三衣之外。所有盈长之物。佛令说净。作委寄他心。而得持畜。表其离着无属己之累。兹时此法尽失。比丘悉皆茫然。大乘虽许菩萨为众生故得畜。要須说净。若不依教。是名为犯。


  律制出家五众。並着袈裟。袈裟者。坏色衣也。以三如法色。坏其五大色。近世以应赴五彩之服。目为袈裟者。是为大错。佛昔预记。末法袈裟变为五彩。今时披着。诚为末法衰相。释子宜知。


  今时沙弥披着比丘三衣。五部律文悉未见有。百一羯磨。深诫不许。惟令披着缦衣。並无条隔等相。近代为师不谙律典。妄授人戒。相踵讹风。以为正轨。致令在家男女。披服比丘五条袈裟。迷惑至此。一何可笑。讹习既久。非夕能復。但我绍隆之士。当共扶扬正轨。勿令披着为幸。


  比丘之戒极尊。能为人天而作良佑福田。岂但自出生死而已。今时亦既受得。将为人间应赴故事。可惜之甚。我佛如来。历劫捐舍头目髓脑。而得此法。今将货易世间少许秽利。宁不痛心。况应赴一法。出自此土。西国全无。深非僧法。佛无斯教。出世之宾。宜速知改。


  戒是定之体。慧乃定之用。苟体不立。用无从施。是故一切圣贤咸从戒成。七众法子悉由戒立。故南宗得法之後。犹須登坛禀受。清凉国师。乃华严菩萨。自以十律严身。历代祖师。何有白衣度人。三世如来。皆以戒为首约。故我释尊初坐菩提树下。即与诸菩萨结波罗提木叉。寻检大小两乘经律。无不赞歎持戒之人。未见一佛称誉破禁之者。智士详观。万无自错。


  如来临将涅槃。嘱令依波罗提木叉为师。今人舍毗尼不学。岂但背佛遗诲。然已弃其师矣。见人持戒。即[口*岂]笑诽呰。苟非智过如来。即是与佛共诤。余谓其非[口*岂]呰人也。是诽讟佛也。请自揣看。可不惧欤。


  西方学法。始习小乘。次阅大教。大旨既通。法法无非中观。故知大小由心。法无广劣。讵可於中而生取舍毀誉者耶。若不始从小学。先习大典。必坐妄夸般若。拨无因果者多矣。


  三世诸佛。俱说经律论三藏圣教。经论二藏。咸通在家出家。惟律一藏。比丘独持。如王秘藏。非外官所司。故白衣。沙弥。若先览者。後永不得受大戒。罪与五逆同例。凡为师者。最宜谨慎。

 

具足戒相威仪细行总图

 

 


二百五十具足戒法。以行住坐卧四威仪。各有二百五十。合为一千。循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为三千威仪。以此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万一千。以此二万一千。復对治贪瞋痴及等分四种烦恼。为八万四千细行。此即八万四千律仪也。言八万细行者。举其略也。若论生起者。则弃为根。残为株。舍堕为枝。逸提为茎。众学为叶。悔过为花。灭诤为果。不定为皮肤筋节。持之则七觉为花。四圣为果。毀之即身口七支为花。四恶趣为果。

 

四分戒本如释科

   
释此戒本大科分二    初释题目

   
次释本文(分三)■初序前方便(分四)■初述赞颂
■二作前方便
■三秉白羯磨
■三秉白羯磨
■四说戒序(二)■初正说
■次结问
■中总列戒相(分八)■初捐弃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四事
■後结问
■二僧残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十三事
■後结问
■三不定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二事
■後结问
■四舍堕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三十事
■後结问
■五堕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九十事
■後结问
■六悔过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四事
■後结问
■七众学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一百事
■後结问
■八灭诤法(开三)■初总标
■中別列 七事
■後结问
■後结劝回向(分四)■初总结前相
■二勤学余法
■三七佛戒经
■四结颂回向


四分戒本如释科(终)

 

四分戒本如释目录


卷一 : 叙语    凡例    具戒总图    分科图    释本题目    释初赞颂    释前方便    释白羯磨    释戒经序


卷二 : 释波罗夷法    释僧残法(一事至五事)


卷三 : 释僧残法(六事至十三事)    释不定法


卷四 : 释舍堕法(一事至十一事)


卷五 : 释舍堕法(十二事至二十七事)


卷六 : 释舍堕法(二十八事至三十事)


卷七 : 释波逸提法(一事至二十五事)


卷八 : 释波逸提法(二十六事至五十事)


卷九 : 释波逸提法(五十一事至六十七事)


卷十 : 释波逸提法(六十八事至九十事)    释悔过法


卷十一 : 释众学法


卷十二 : 释灭诤法    释总结前相    释学余法    释七佛戒经    释後结颂    附二百五十戒摄颂    戒相篇聚图

 

 
四分戒本如释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14/1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分戒本缘起事义 下一篇四分戒本约义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