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天台宗

TOP

四教仪注彙补辅宏记(二)
2014-06-17 10:38:2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169次 评论:0

天台四教仪注彙补辅宏记卷一之上


高丽沙门谛观录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清比丘性权彚补辅宏记


清三宝弟子钱[、/(、*、)]庵较订


天台嫡裔比丘谛闲编科参梓


△将释此文总分为二。初释题二。初标注题。


天台四教仪集注。


【■记】初标题。天等四字。标大师所立之教。仪字。乃谛师略录之文。五字原题。又为润师所集。注。即注题也。名集注者抄集典章。注解要义也。盖大师。纵无碍辩。说教观诸书。其词丰。谛师。录大部文心。成一卷仪式。其文约。润师。復集诸文。而加注之。乃有十卷仪注行焉。


南天竺沙门蒙润集注。


【■记】次标人。天竺。应云印特迦罗。此翻月。有东南西北中。五天竺国。


【■补】然此。非印度之南天竺。隋。真观师。於杭州龙井。立精舍。名南天竺。後玉师居之。以成集注处也。沙门。解本卷。


【■记】师。取法雨润彼羣蒙意立名。法华云如彼大云。雨於一切。如其种性。具足蒙润是也。


【■备】注家题。乃记者所标。记者厥功最伟。惜轶其名氏无从考列篇首。辅宏者。拟附止观辅行传弘而立。谓博搜详记。以辅成集注。弘传利物也。示三师。讳性权。住武源集福院。遍抄彚补。勤苦累载。传法支派。亦未及备考。今题。标辅宏记。及列示师彚补下。特加辅宏记三字者。不敢没记者苦心也。较订者。虗衷细较。删冗阐真。订成以备考定也。


△二释仪题。


天台四教仪。


【■记】初标题。此有通別二义。天等四字是別。盖西土有龙猛四教。东土有光宅四教。苑公四教。晓公四教。玄籤判教章广明。今云天台四教。是別题也。仪字是通。如补助仪。放生仪等。通以此立名。


【■备】言龙猛四教者。即龙树菩萨。以阿含小乘为有门。大品般若为空门。深密等诸大乘经。说有谈空。互相无碍。为亦有亦空门。中论等说一切法。皆即空之有。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融。即第一义。为非空非有门。光宅四教者。以羊车比声闻。鹿车比缘觉。牛车比菩萨。白牛车。拟大乘菩萨。唐。元晓公四教者。一。三乘別教。谓四谛缘起经等。三乘共学。内二乘未明法空。是別相故。二。三乘通教。般若深密经等三乘共学。於中说诸法空。即是通相。三。一乘分教。梵网经等。不与二乘共学。名为一乘。於中未显法之周普。名为随分。故名一乘分教四。一乘满教。如华严经等。具明法界圆融周普故。苑公四教者。即唐贤首。藏公弟子苑公。因宝性论有四种众生。不识如来藏立四教。一。迷真异执教。谓凡外迷真。广起异执。二。真一分半教。谓二乘。如不变随缘二义。但得随缘。不得不变。故名一分。於随缘中。唯说生空。不说法空。故名为半。三。真一分满教。谓初心菩萨。但得不变。不得随缘。故名一分。於不变中。双辨二空。故名为满。四。真具分满教。谓菩萨具随缘不变二义。显真实理。识如来藏故。


【□注】天台。山名也。天者。颠也。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天。浊而为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释。台者。星名也。其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如辅行一(上十七)。


【■记】颠者顶也。高无上也。元气未分为太极。清浊已判为两仪。所谓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是也。此从儒释。若据佛经论。光洁。自在。神用。名天。又身胜。乐胜。名天。如三卷天道中释。星者。散也。二十八宿。列位布散。各有分属之野。故云分野。其地既上应三台之星。故山亦以天台名焉。


【□注】此山即大师栖身入寂之所。盖以西方风俗。称名为尊。此土避名为敬。故以此处显其人也。復以人命家。则天台为宗矣。今题意在焉。


【■记】此明大师始终缘着此山。故以此命题。辅行云。西方称名为尊。如子之名。兼於父母。佛当生彼。预设此仪。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避名为敬。故以所居。显其人也。


【■备】辨讹曰栖身。应云栖真。以大师避世守玄故也。律中。西土亦以避称为敬。如曰。不得称二师名。人问。当示一字。若更问。当曰义因缘故。名某甲。又根本有部。乞戒词曰。我因事至。说邬波驮耶名。邬波陀耶。名某甲。古师准此。故有上某下某之称。至佛菩萨。万德洪名不讳者。如此土称諡号无异。又当別论也。予。按阿难陀。罗睺罗。皆名非諡。然律中。有是词避称之。义亦有之。双存可也。


【□注】四教者。別文明化仪。化法。有乎八教。今但言四教者。以通名立题。义摄两种。盖非化仪无以判。非化法无以释。一书之旨。莫越於斯。教者。圣人被下之言。亦诠理化物为义。


【■记】今题标四教者。谓顿等。化仪四教。藏等。化法四教。虽有仪式方法之殊。总不出四字通名也。盖如来一代时教。化仪以判定。化法以分释。故题以四字通名。摄两种四教也。被下之言为教者。佛菩萨大悲益物。言普被於当时。教普被於後世也。诠理化物为义者。谓鉴机谈理。转化物心。故化仪。有顿诠渐诠之別。化法。有诠真诠中之殊。四教义云。此四通言教者。以诠理化物为义。大圣於四不可说。用四悉檀赴缘而说。说能诠理。化转物心故也。


【□注】问。或约化仪立题。乃据籤文。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三藏等四为证。或谓颁宣藏等。以为顿等。谓化仪无体。又谓顿等四教。古师亦用。藏等四教。起自天台。以此为化法立题。今何以从通名耶。


【■记】此料拣从通立题。


【■备】设问有三。一谓四教之题。的约化仪。盖据释籤。解秘密不定中云。且寄三法。以出其相。何者。以此顿。渐。不定。三法对秘密故。则化仪四教。文义整足。任运摄得藏通等四故也。二谓四教之题。的约化法。盖据辅行。明判教文云。如来权巧。善达物机。颁宣藏等。以为顿等。可知藏等化法有体。顿等化仪无体故也。三谓四教之题。在天台。的约化法。盖化仪四教。古师亦用。妙玄云。南北地师。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华严为化菩萨。如日照高山。名顿教。三藏为化小乘。先教半字。名有相教。十二年後为大乘。说五时般若。乃至常住。名无相教。此等俱为渐教也。別有一经。非顿。非渐。而明佛性常住。胜鬘光明等是也。此明偏方不定教。此之三意。通途共有。惟藏等四教。天台独创。故以化仪立题。有滥古之讥。以化法立教。有专家之美故也。今从通名何耶。


【■补】任运者。如顿。则摄別圆。渐。则摄四教。颁宣者。谓颁布宣扬。颁宣藏等四法为渐。颁宣圆別二法为顿。颁宣藏等同听异闻。为不定。互不相知。为秘密。故化仪无体。


【■备】释籤。寄顿渐显露不定三法。以出其相者。秘密说法。其相难出。故寄三法。对秘密而夹出之。则秘密之相可知。而四教整足。妙乐云。秘密不传。降佛以还。非所述故。因後叙出。乃可传耳。又古师。但立不定等三种。今云四教亦用者。以显露秘密二种。同属不定摄也。偏方二卷解。


【□注】答。化仪。化法。有体无体。或彼此相摄。文各有意。皆不为此立题而设。况古师所立顿等。与今不同。故妙乐以题等藏等。为天台一家判释之纲目。今此一书。既明判释。立题四教。岂偏属乎。


【■记】化法二句。牒辅行意。彼此相摄。牒籤文意。各有意者。


【■补】籤以玄文。但举顿渐不定。对显秘密。故不举藏等。辅行颁宣藏等。以为顿等。申用教意。显教门纲格。不举顿等。是知二文。各有攸归。皆不为此立题设也。古立不同者。妙玄云。南北师。通用三种教相。如日照高山。名顿等。籤曰始自华严。终至法华。皆有顿义。显露中。唯除鹿苑。余部。皆有顿故。名顿教。不定。亦復如是。乃至明鹿苑初成。亦有顿义。况诸经部。


【■记】南北诸师。通用三种。所立不定者。专指胜鬘。及金光明。今家判。味味之中皆有不定。如玄文云。一时。一说。一念中。备有不定。不同旧义。专属二部也。是知大师。不独创化法四教。即所定化仪。良亦回与古殊。故妙乐云。顿等四教。是此宗判教之大纲。藏等四教。是一家释义之纲目。今仪文。既判释俱明。宜从通名立题矣。


【□注】仪者。天台一家四教判释仪式也。文末既云。自从此下。略明诸家判教仪式。显今一书。明判。明释在乎天台。岂可谓如来施化次第仪式耶。


【■备】此下既明诸家判教仪式。此仪字。的指大师判释仪式。显然矣。此恐将今仪字。误作如来施化仪式而释。故辨定之。


高丽沙门谛观录。


【■记】次标人。师讳谛观者。三谛。三观。境智一如。乃宗圆教观行立名也。通惠录云。吴越。钱忠懿王。因阅永嘉集。同除四住。此处为齐句。问韶国师。师曰天台国清寺。寂师。必解此语。王。延寂师至。问之。师曰。此智者妙玄中文。时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毀。教藏残阙殆尽。今高丽阐教方盛。全书在彼。王。慨然使高丽。高丽君。勅僧谛观。报聘天台教部。还归中国。观至。禀学寂公。天台教观。至是重昌矣。观探索大本。略出四教仪二卷。其上卷。明一家判教立义。下卷。明南北诸师宗途异计。後孤山师谓。上卷词旨简要。学者资之。可了一化大纲。下卷乃破斥古师。可缓。是以但行上卷也。


【■补】统纪云。观师制四教仪。人无知者。螺溪亡後。故箧放光。启视之乃四教仪也。由是盛行。同除四住。解九卷。


【□注】高丽。东夷国名。沙门。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止息诸恶故。


【■记】众善。不出三学。诸恶。不出三毒。所谓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是也。


【■备】若论圆观。一念三千。即空假中。一破一切破。一立一切立。一究竟一切究竟。何善不行。何恶不息。此最上根勤息也。


【□注】又沙门復以释为姓者。始於晋安法师也。後。增一阿含来此土云。四河入海。同一咸味。四姓出家。皆名为释(文)。


【■记】此兼解沙门通称释也。道安云。剃髮染衣。绍释迦种。当以释命姓。後增一下证成。四河者。阿耨达池中。东殑伽河。入东南海。南信度河。入西南海。西缚刍河。入西北海。北徙多河。入东北海。即此土黄河之源也。四姓。一刹利。翻田主。爱民治国。王者之类。二婆罗门。翻净行。道学居贞之类。三毗舍。即商贾种。四首陀。即农人种。西域记云。自余杂姓。难以详载。族姓殊者。有四流焉。又开元录。引弥沙塞律云。汝等比丘。杂类出家。皆舍本姓。同称释子。既符经律。遂为永式。


【□注】显性录以四句拣云。一是沙门。非释子。出家外道。二是释子。非沙门。在家释种。此王种之释也。三是释子。是沙门。两土之僧。此四姓出家。通称为释。四非释子。非沙门。两土之俗。四句拣之无遗矣。


【■记】今虽通引。意在证成第三句也。


【■补】显性录。孤山圆师。解金刚錍明无情佛性。故称显性。


【■备】外道亦不合沙门勤息之称。今姑贴作出家说。


【□注】或谓。是释子是沙门。乃释种出家。且梵土余种出家。及此土之僧。皆称沙门释子。为何句收耶。


【■记】此单辩第三句。先出异辩。且下。诘破意。以释种出家。始称释子沙门者。请判两土之僧。非第三句收。当何句收耶。由是一诘。异家默伏也。


【□注】录。谓观师抄录台教纲要也。


【■记】举纲。而众目自张。抄要。而全文可委。


△二释文大科分三。初叙时教法义散广二。初正叙二。初立能判主。


天台智者大师。


【■记】法藉人宏。教从人立。故首标立教之祖。


【□注】拾遗记云。天台。栖真之处。智者。隋主所称。大师。羣生模范。亦帝王大臣所师也。


【■记】天台栖真者。发隐云。师以梦符手接。瑞感钟鸣。魑魅望德而消。梵僧从空而礼。宏经螺水。示寂石城。缘着天台故也。隋主所称者。炀帝为晋王时。授菩萨戒竟。王言。吾师传佛法灯。宜称智者。是也。大师羣范者。显扬论云。经言大师者。能善教诫。声闻弟子。应作。不应作事。名大师。又能化导无量众生。证苦集灭道。故名。又能摧灭邪秽外道。出现於世。故名。是则唯佛乃称三界大师。今称大师者。良由四众攸仰。如佛出世故。请观音疏钞云。大者。褒美之词。师者。教人以道之称。古者。解行可轨。名为大师。智者。是当时模范。故称也。帝王。大臣如陈後主。隋文。炀。二帝。仪同沈君理等。


【■备】大师先梦山顶。有僧招手。申臂至於山麓。接引令登。後入天台。见佛陇南峯。徘徊留意。其夜宿於定光之草庵。咸闻钟声。光。舞手长吟言。但闻鸣椎集僧。是得住之相。忆昔招手相引时否。別峯华顶。独往头陀。後夜大风拔木。魑魅千羣。安心空寂。自然散失。师讲净名。袁子雄见梵僧数十。手擎香炉出。


△二明所判法二。初总标。


以五时八教。判释东流一代圣教。馨无不尽。


【■记】我佛慈悲。普化十方。遂得圣教。流传震旦。至智者大师出。以五时八教定解。不蔓不漏。罄尽其旨。正是书所录之文。故先总标也。


【□注】五时八教。本是如来所说之法。大师依义立名。


【■备】如来观机演化。时不愆期。教无滥设。故因时施教。本是如来说法之仪。唯意旨幽深。非四依大士。孰能测其端绪。大师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获旋陀罗尼。即四依中之初依。故能依圣义。以立五时八教也。


【□注】用此判释一代圣教。故云以也。


【■备】五时八教。本如来说法之仪。今加一以字。则成天台解定仪矣。


【□注】然上天台智者。乃能判能释之人。东流圣教。乃所判所释之法。五时八教。乃判释之仪式也。


【■备】此於判释。而分三別。以能属人。以所属法。以时教属仪。欲後学临文暸然也。


【□注】盖天台准法华意。判释诸经。如籤文云。判释准乎部教。部教之义。唯在法华。


【■备】大师亲证法华三昧。故准法华释定诸经。如五时。化仪四教中。处处引用信解品中语是也。节义曰。释籤。无判释准乎部教之文。但法法皆有此意。如境妙中言。若不约教。不知教妙。若不约部。不知部妙等意。略撮於此耳。


【□注】判。谓剖判。释谓解释。


【■备】化仪乃总纲。宣剖判。化法乃方法。宜解释。


【□注】妙乐云。顿等。是此宗判教之大纲。藏等。是一家释义之纲目。


【■记】大纲乃目之总处。故喻化仪。以定一化总教。网目乃网之別眼。故喻化法。以释诸经別义。


【□注】如以化仪。判华严为顿。以化法別圆解释。乃至判法华为非顿非渐。以纯圆独妙解释。


【■备】五时判释详解见下。

 


 


【■记】下文详释时教。文义散广。故总示之。


【□注】东流者。佛法自西而流东也。


【■记】汉。明帝时。摩腾。竺法阑。始来震旦。由是佛法广流东土。


【□注】代者。更也。如来五十年说法为一代。今以五时八教。判释无遗。


【■记】如来说法。虽时长教广。今以五时八教判释。独契佛旨。更无遗议。非天台。吾谁与归。


【□注】若尔。妙玄何云。柰苑之前。不预小摄耶。須知妙玄约时破古。谓说提谓经时。乃未转法轮已前。未有僧宝。故破古师。不应於鹿苑前。別立提谓为人天小教。若约法收经。则如四教义云。三藏。明世间布施。持戒禅定。即是人天之教。並正因缘所生善法。此已为三藏所摄。故先达云。约时破古。不当五时所收。约法收经。义当三藏所摄也。


【■记】此料拣提谓经谓柰苑前所说。提谓经应在小乘摄。妙玄云何柰苑前小预小乘摄。


【■补】既不预小摄。则不属八教。既在柰苑前。则不属五时。得毋收法不尽耶。


【■记】須知下。是答辞。如妙玄约时破古中。引释论云。初从波罗柰。终至般泥洹。凡说小乘法。结为三法藏。从成道至双树。凡说大乘。结为摩诃衍。柰苑之前。不预小乘摄。何者。尔时未有僧宝故也。


【■备】虽系人天世间善论。未转小乘出世法轮。不当以提谓。定立初时小教。盖佛以转法轮为时。故不预小摄之言。专破旧立初时之谬也。若约法下。申明台宗正判。应归三藏。以提谓经说戒善功德故。故引四教义三藏世间施戒禅定作证先达下。明台宗先德解释。可解。


【■记】古有齐朝隐士刘虬。立五时教。初人天教。即提谓经。二。有相。即阿含。三。无相。即般若。四。同归教。即法华。五。常住教。即涅槃。


【■备】本节问辞。即将柰苑前不预小乘语。按以台宗五时。若有遗漏。故有此难。统纪云。树神知佛七日坐定未食。五百贾客过。有二大人。提谓。波利。诣神请福。神曰。佛在水边。先奉食。二人和蜜麨上佛。佛授三归依。復为说五戒。其归依僧。曰归依未来僧。


△二別列二。初五时二。初徵起标名。


言五时者。一。华严时。


【■记】如来初成正觉。称法界性。说华严经。欲令众生。悟入法界也。


【□注】从经题立时。虽历七处。八会。新经九会。只是一经。


【■记】释从题立时之义。处会下解。


【□注】因行如华。庄严果德。


【■记】以万行因华严。一乘果德。


【□注】具云大方广佛华严经。此人法譬三具足立题。更有单三。复三。

 


 


【■记】阿弥陀。翻无量寿。又翻无量光。佛为能说。阿弥陀为所说。皆果人。单人立题。涅槃。翻大灭度。是法。解见下。单法立题。梵网。大梵天王有网罗幢。红光互射。彩色交辉。重重珠影。涉入无尽。佛观是幢。因说世界无量无边。犹如网孔。佛说教门。亦如是。单喻立题。文殊。是人。翻妙德。若见佛性。即具三德。不纵不横。名妙德。般若是法。解见下。人法立题。妙法莲华。解见下。莲华。因果同时。以比妙法权实一体。法喻立题。如来。解见下。狮子吼。比如来说法。谓一音普被。异类等解。魔外倾心。所谓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人譬立题。大方广佛华严经。谓极虗空之可度。体无边涯。大也。竭沧溟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芬披万行。荣耀众德。华也。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贯摄玄妙。以成真光之彩。经也。大方广法也。佛。人也。华严。喻也。具足为题。


【■补】十身。一。菩提身。菩提。翻道。谓佛成等正觉身。二。愿身。指从兜率来。乘愿度生说。三。化身。谓随类化现应机说。四。力持身。谓神力持真身之全身。化身。及舍利之碎身。永久不坏。五。相好庄严身。谓证得微尘相好实报身。六。威势身。指魔外威伏边说。七。意生身。随自他意。处处受身。意有所往。身即随到。度脱有情。八。福德身。指福德具足故。九。法身。法性周遍法界以为身。十。智身。妙智圆明。决了诸法真光。一真法界也。


【□注】旧经。晋译五十卷。或六十卷成。新经唐译八十卷成。若龙宫三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今但有三十九品如释籤十八)。


【■记】旧经。晋。安帝时。佛度跋陀罗。翻觉贤。於扬州谢司空寺。翻梵本三万六千颂。成晋经五十卷。或六十卷。新经。唐永隆间。日照依晋本。译出入法界品。两处脱文。证圣元年。实叉难陀。翻喜学。重翻日照所成。兼补诸阙。成八十卷。仍脱文殊按善财顶之文。贤首。将日照所补。安喜学脱处。遂得文续义连。然斯二经。皆十万偈中之略。以译未尽故。龙宫三本。文殊。与阿难海。於铁围山结集。护法神收入龙宫。龙树菩萨。亲往龙宫。见上。中。二本文广。非人力所持。唯以下本诵回。流传人间。今但三十九品者。指唐译品数。旧经。七处八会。新译。加普光明殿一会。第一。摩竭阿兰若六品。一。世主妙严。二。如来现相。三。普贤三昧。四。世界成就。五。华严世界。六。毗卢遮那。第二。普光明殿会六品。一。如来名号。二。四谛。三。光明觉。四。菩萨问明。五净行。六。贤首。第三。忉利天会说十住。有六品。一。升須弥顶。二。須弥顶偈赞。三。十住。四。梵行。五。发心功德。六。明法。第四。夜摩天会说十。行。四品。一。升夜摩。二。升夜摩偈赞。三。十行。四。十无尽藏。第五。兜率天会说十向。三品。一。升兜率。二。升兜率偈赞。三。十向。第六。他化天会说十地。一品。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十地胜进行。十一品。一十定。二。十通。三。十忍。四。阿僧祇。五。寿量。六。菩萨住处。七。不思议法。明佛果德。八。相海。九。随相光明功德十。普贤行。十一。如来出现。第八。三会普光明殿说六位。一品。谓离世间。第九。逝多林会。说入法界品也。


【□注】旧立四种华严。祖无显文。考大师。荆溪。之意。则有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则曰法界。约处。或曰寂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际。何得认此名言。便谓华严有四种之別。且其间於义有妨。不应以後分时长华严。而为寂场。又不应将通五时中。通教之义。为时长也。


【■备】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立为四种华严。考大师。荆溪意。惟约时。约处。约理。之不同。约理。曰法界。约处。曰寂场。约时。曰三七日。或时长尽未来际。何得认此约时之名言。反将时长。及尽未来际。分立二种。加以法界。寂场二种。谓有四种別耶。且其间下。辨讹云。不应以後分时长为寂场句。按旧译华严。善财南询言。不离寂场。新译言。不离遮那座前。既後分皆言不离。应与经语融会。又不应将五时通後之义为时长句。按妙玄说华严时节长。今闻般若。即能得入。籤说。一。以法界为华严。二以时长通至於後。既大师。荆溪。皆以义通为时长。应与祖语融会。予读所辨。甚有见识。玉师。以三约破旧四种。义已成立。且其间下二段。本属余意。今顺玉师意。备一解曰。旧既约时而立二种。不应抹去三七当分。专立後分时长。以摄寂场也。至五时通後为义通。齐至般若为文通。微有区別。不可以义通之时长。即为文通之时长也。


【■记】妙乐言。所诠无外。名法界。宗镜言。法界者。即一心之总名。万法之归趣。寂场。解本卷。三七日。如谓初七日。说前五会。以经首言。始成正觉三处。皆言不起前故。二七日。说十地等。以经初言。婆伽婆成道未久。第二七日故。第九会在三七日後说。有舍利弗祗园等故。此据菩提流支。约不坏前後相言也。


【■补】统纪言。旧以寂场。时长。尽未来际。法界。列为四种华严。又分前三属事。後一属理。此积代之弊。今论其义。只有三名。一。谓寂场。妙玄。引方便品。始坐道场。三七思惟。佛最初顿说是也。以首品。至三十六品。为前分二。谓时长。妙玄。引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是也。三十七品去为後分。三。谓尽未来际。文句言。华严未席。始开於渐。妙乐说。此且寄娑婆一期设化。用通今意。应知华严尽未来际。即法华经常在灵山。何殊十方。更互主伴。虽有三名。而所说经。无非华严。所诠理。无非法界。此统纪破旧之词也。统纪復说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空。法华佛慧。涅槃莲华藏海。是也。


【■备】志师。以三七思惟。收归寂场。则时。处。似未分。


【□注】问。华严时长。为至何时。答。如妙乐云。义当转教时也。经家。取後分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此即通五时文通之类也。若般若。明华严海空。及日若垂没余辉峻岭。与夫莲华藏海。通至涅槃之後。此於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乃通五时中。义通之类。非时长也。


【■记】转教。解本卷。後逝多林一会。部类相从。结归前分华严部内。是为五时文通。般若华严海空者。妙玄云。华严。別但在初。通则至後。故历劫修行。华严海空。法华会四佛慧。即是通至二经。又像法决疑经云。或见报身莲华藏世界海。为千百亿释迦牟尼佛。说心地法门。乃至日出。先照高山。日没亦余辉峻岭。故莲华藏海。通至涅槃後。以像法决疑。是涅槃结经。当知上说。乃他部明华严义。不可结归本部。是通五时中之义通。非华严文通之时长也。


【■补】後分时长。指逝多林一会。文殊从逝多林出。舍利弗语六千弟子言。汝等见文殊威德相好等。乃至文殊语诸比丘。汝等善能成就十种大心。句记言。至般若来。方可得云。令诸比丘成十大心。此乃义当转教时也。又统纪言。由历劫修学般若。今发空智得入法界。观华严藏海。皆毕竟空。


【■备】辨讹言。非时长。当改曰非文通。私谓。文通。义通。均有时长之义。但文通时长。齐至般若。义通时长。尽未来际耳。


二。鹿苑时。说四阿含。


【■记】小机於顿无益。故佛隐胜现劣。不动寂场而游鹿苑。保任劣机。权证小果。


【□注】从处立时。说经虽多。同一处故。


【■补】说四阿含。不局一处。且指初转法轮处言。


【■备】辨讹曰。同一处三字甚局。当知诸佛始化。皆在鹿苑。故以立时。


【□注】乃如来昔生垂化之地。缘如辅行上(七)。


【■记】辅行引大论曰。波罗柰王游猎。见二鹿主。一是释迦菩萨。一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告王。若以供馔。当差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次当达多羣中。有母鹿。白其主言。我分当死。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理。主怒言。谁不惜命。次来但去。母至释迦主所。具白。主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差。後次何遣。惟我当代。王。怪问。羣鹿尽耶。主言。但有滋茂。为彼羣鹿。归告於我。我悯之故。是身不久。必不免死。慈救苦厄。其德无量。王说偈言。我实是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以是因缘。知是释迦昔生垂化之地也。


【□注】羣鹿所居。故名鹿苑。从树为名。亦名柰苑。二仙所居。亦名仙苑。


【■记】柰苑。地多柰树故。仙苑。婆裟言。佛出世时。有阿罗汉大仙於彼处。已住。今住。当住。佛不出世。辟支佛住。无辟支佛。五通仙住。二仙。或是阿罗逻。迦兰。二仙。


【■备】辨讹言从树者。指苑为树。非指柰也。犹言波罗柰之林苑耳。二仙两字。恐荆溪一时便写耳。以郁头。蓝弗。二仙。在摩竭提国。不在此苑。今注。虽引成文。似須改言仙人堕处。以五百仙人。空中闻音乐生染。失神足堕此处。

【□注】阿含。翻无比法。


【■记】谓圣人智慧。分別法义。莫可比並。


【□注】妙玄十初云。增一。明人天因果。中。明真寂深义。杂。明诸禅定。长。破外道。而通说无常。知苦断集。证灭。修道。


【■记】报恩经言。为诸天世人。随时说法。集为增一。劝化人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义。名中阿含。学问者习。说种种随禅法。是杂阿含。坐禅人习。破诸外道。是长阿含。分別功德论曰。阿难復思惟。契经文义混杂。宜当以事理相从。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长。第四名杂。以一为首次至十。随事增上名增一。中者。不大小长短等事。处中道也。长者。说久远事。历劫不绝。本末元由。事经七佛圣王七宝也。杂者。诸经断结。难诵难忆。事多杂碎。令人喜也。然经虽四。所诠同是无常。何则。世间有漏苦果。由惑业集因所感。出世间无漏寂灭。由正助道品所得。众生不知苦。故不断集。不慕灭。故不修道。故世尊段段说。一切行无常。不久住法。速变易法。不可倚法。欲令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也。


【■补】真寂深义者。无见思虗妄。曰真。离生死迁流。曰寂。乃出世法。故曰深义。长破外道。明正因缘生法。破邪。无二种因缘。


三。方等时。


【■记】小机保证偏真。故佛广启褒叹之方。等施弹斥之法。令羞劣慕胜也。


【□注】广谈四教。均被众机。说经既多。处亦不一。故约法立时也。


【■记】四教並谈。曰方。三根普被曰等。处亦不一。如王舍城。舍卫国。灵鹫山。泥连河等。


【□注】若普贤观称方等者从理得名。如释籤六(十五云)此以理等。名方等典。若止观二(六云)四门入清凉池。曰方。所契之理。曰等。此约行理合论。今是生酥调斥之方等。义应属事。


【■记】四门。即有门空门等。


【■备】统纪言。旧释方等立名。但分事理。未尽其义。今为委释。光明经言。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光明玄云。方等之教。通於三乘。新光明经言。欲生人天。欲得四果。支佛。欲得佛。皆应忏悔。灭除罪障。安处方等续遗记云。方等之名有二义。若大经从酪出生酥。譬修多罗出方等。此约第三时。名方等。即被一乘四教机。若普贤观称方等。乃直明圆理。今以所引。恐谓同普贤观从理立称。故引三乘忏悔文定名。的从部教。不专事理也。按旧立论。有三说。一。从事。大经从修多罗出方等。无量义经。次说方等。释籤生酥。调斥方等。光明经。读诵大乘方等。光明玄。方等教通三乘。此皆指第三时教。二。从理。普贤观经。此方等典。是诸佛眼。三。事理並通。止观曰。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等也。故第三时准四明立义。的从部教定名。不专事理也。今玉师。以统纪方等。从部教说。部教兼於事理。不若以生酥调斥。乃佛化事。从事立名也。然旧立三说内。观经方等从理。调斥方等从事。並同。今注方等从事理一解。亦小异。以四门入池属行。故曰此约行理合论辨讹言。生酥调斥。何曾离理。若单属事。似离理外別有事方等。且觉方等部。有收经不尽之难矣。私谓化事断不离理。玉师且顺旧解。重调斥边。判属於事。亦不至有难词。来哲虗心融会可也。调斥者。调停三乘之心。令得通益。诃斥焦芽败种。令心慕大。


说维摩。


【□注】具云维摩诘所说经。人法立题。此云净名。亦翻无垢称。


【■记】凡夫染有。二乘染空。菩萨染中。皆不得净名。居士二边不着。中道不安。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如莲华出水。不为所溷。故净名名焉。此据迹释。若据本。乃金粟如来现身。万恶尽消。众善溥会。净亦不可名。於不可名中。以净名名也。无垢。即净。称。即名。


思益。


【□注】具云思益梵天所问经。网明菩萨答。


【■记】经曰。过东方七十二恒河沙佛土。国名清洁。佛号日月光明如来。有菩萨名思益。由我佛宣说寂庄严光明。遂放是光。普照十方佛土。故思益梵天来此土。说偈赞佛。兴端请益。网明以佛身相。超千万日月光明为问。故佛放光。思益梵天来。与诸菩萨互相问答。然经明文殊等行。迦叶空生诸圣。皆有酬唱。今独指网明者。发起是经故也。


楞伽。


【□注】翻不可往。


【■记】楞伽。城名。在摩罗那山顶。华严论云。其山下瞰大海。上大下小。无路可上。城乃众宝所成。光映日月无门可入。而此山城。为摩婆罗大夜叉王所据。具大神通者。方能升往。喻自觉圣智境界。非言思可到。非寂嘿可通。惟不思议者证入也。


楞严三昧。


【□注】楞严翻健相。三昧。翻调直定。亦云正心行处。


【■记】智论云。楞严。秦言健相分別。谓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也。菩萨得是三昧。诸烦恼魔。及魔人。无能坏者。调直定。四教义云。通言三昧。名调直定。真谛三昧。离爱见为调直。俗谛三昧。以称机为调直。中道三昧。无二边曲为调直也。正心行处。智度论云。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三摩提。此言正心行处是。心无始来。常曲不端。得正心行处。则端直也。源洪师言。大佛顶首楞严经。翻一切事究竟坚固。当智者时。经尚未来。此指首楞严三昧也。


金光明。


【□注】金。即法身。光即般若。明即解脱单法立题。


【■记】玄义言。金光明。分即三德。皆约性体。具金光明真实名义。谓法性可尊可贵。当体名金。寂而常照。当体名光。大悲益物。当体称明。


【□注】玄文顺古。復约譬喻一释。格他譬法不周。


【■记】此因玄文。復约譬释。故今释之。玄文明古有三家释题。一。数论家。金。比法身。光。比般若。明。比解脱。大师破曰。数论但明真应二身。若以二释三。於论不便。若取经文。无处明三德。若便作义解。何义不通。而独譬三德。既违己论。又不会经。非今所用。二。地人言。金质有光明之能。如法性从体起用。自有般若解脱之力。但作体用二义。不須分光明异也。大师破曰地论幸明三佛。三佛释题。於义自便。而弃三身。从体用者。则非论义。若新旧两本。並说三身。不道体用。亦违己论。復不会经。进退何之。非今所用。三。真谛三藏言。金光明。譬三种三法。谓三身。三德。三位也。譬三身者。金体真实比法身。光用能照。比应身。明能遍益。比化身。譬三德者。金。有四义。一。色无变。二。体无染。三。转作无碍。四。令人富。比法身常乐我净四德。光。有二义。一。能照了。二。能除暗。比般若照境除惑。明有二义。一。无暗。二。广远。比解脱众累永尽。普益有缘。譬三位者。金性先有。如道前正因位光融体显。如道中了因位。明无瑕垢。如道後缘因位。大师破曰。三三之释。三义不了。且有三过。一。因缘不通。二。有乖圆別。三。不称法性。破已而即顺之。约譬释言。当知金光明三字。徧譬一切横法门。乃称法性无边之说。徧譬一切竪法门。乃称法门甚深之旨。方合经王一切遍收。此义渊博。且寄十种三法为初门。谓三德。三宝。三涅槃。三身三大乘。三菩提。三般若。三佛性。三识。三道。此之三法。该括始终。甚深无量。是谓约譬一释。格他不周也。拾遗记言。譬喻一释。为诸师解金光明。为世物象用。譬如来深法。诸师虽用譬显法。其实不知法相圆融。随名局解。故不能遍喻诸法。大师欲示金光明海。无法不备。无法不融。故顺之。以金光明三字。为譬具足。比佛所游。是则略而十种。广则一切法门。一一互融。皆不思议。此乃格他譬法不周。广显性体圆具诸法是也。


【■补】记中以二释三。己宗则坏。于论不便。此破违宗。若取经文。无处明譬三德。此破乖经。因果不通。因与果相违也。十种三法者。三道。苦。惑业。三宝。佛法僧。三身。法报化。三涅槃。一性净。即实相。二。圆净。即惑净理圆显。三。方便净。即善巧净。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三菩提。一。真性菩提。以此真性为道。二。实智菩提。即能照之智。三。方便菩提。谓善巧化用自在。三佛性。一。自性住佛性。谓真如自性常住。二。引出佛性。谓性由修显引出。三至得果佛性。谓证得果位显发。三识谓七识。八识。九白净识。又一。真识。谓真心。二。现识。变现根身世界。三。分別识。三大乘。一。理乘。谓理性。二随乘。即智随理运。三。得乘。即得果。自解脱。得机。令他解脱。三般若。一。实相。即实体。二。观照。即照智。三。方便。善巧化用。


【□注】其如经题。是法非譬。


【■记】或谓。大师既顺古以喻显法。何又自立附文当体二种释题。故今释之。如记言。虽然顺古以喻显法。其如经题是法非譬。故後自立附文。当体三种解释。斥彼推喻疎远。依经就法。方为亲切。斯由大师。深解法性。具金光明真实名义。究竟成就也除法性外名言。皆无实义。是金光明三种法门。举一即三。全三是一。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不横。绝思绝议。是秘密藏佛所游处也。


【□注】又不可以被利钝机。双存法譬也。


【■记】此遮双存以被二机。


【■补】遮双存者。玄文问。旧言此经说譬得名。云何矫义而依文耶。答非今就文。而害于譬。若苟执喻復害於文。义有二途。应須两存。故前言义推疎远。依文亲近。记曰。如此用譬。虽无经据。存之有益。二不偏废。汝专执譬。弃亲逐疎。我今双存。亲疎俱得。如玄文言。钝根以譬拟法。利根即法作喻。故经言。甚深法性。安住其中。即於是典。金光明中。而得见我。释迦文佛。又空品言。为钝根故。起大悲心。盖钝根守指守株。甯知兔。月。利人悬解。不須株指也。又记言。佛说兹典。既被二根。故通经者释题。亦須二说。赴其利钝。復贬从喻。如守株指。褒依法者。悬解兔月。不須株指。足见不许释譬微意。玉师恐後人不了以法比二说为定旨。故揭出言。其如经题。是法非譬。復恐以被利钝为证据。故又言不可以被利钝机。双存等也。


胜鬘等经。


【□注】具云胜鬘狮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记】波斯匿王。召女胜鬘。回国见佛。女说偈言。如来现世间。普为羣生。出亦应悯我等。宜速降此间。说毕。如来现身令见。又说偈赞佛。及种种法。如来印可。故有是经也。方便有三。一。为实施权。曲巧方便。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三。权实无滞大方便。初。如一佛乘分別说三。是也。二。如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也。三。如涉有未始迷空。观空不遗於有。即佛方便知见波罗密皆已具足。是也。今是後二种。又经言。若如来随彼所欲而方便说。即是一乘。一乘者。即第一义。方广狮子吼见前。


【□注】胜鬘夫人。即舍卫国波斯匿王女。末利夫人所生。为踰闍国王妃。


【■记】梵语摩利室罗。翻胜鬘。相好胜母故。波斯匿。翻和悦。王多仁慈故。末利。翻鬘。


四般若时。


【■记】由前方等。二乘虽发心乐大。故习犹坚。夫欲淘汰执情。必須空慧之水。故有般若时。


【□注】从经题立时。般若。翻智慧。智慧轻薄。即五种不翻之一也。


【■记】有分別。名智。无分別。名慧。又根本。名慧。後得。名智。今以智慧双易般若者。显权实一体大慧也。五不翻者。一。秘密不翻如诸陀罗尼呪。二。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义。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提树。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自古存梵。五。生善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薄。为人生善。仍存般若也。


【■备】记中分解智慧。亦一往言之。弗泥也。


说摩阿般若。光赞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等。诸般若经。


【□注】摩诃。翻大多胜。以多含故不翻。


【■记】非小乘故大。诠显十八种空。乃至八万四千波罗密故多。一切诸佛菩提。皆从般若中出故胜。多含不翻。亦五不翻之一。


【■备】记解大多胜。约般若部说。其实含多义。


【□注】光赞经云。於是世尊从其舌本。悉覆佛土。而出无数百千光明。照三千界。其光明中自然而植金莲华。其莲华上。各有诸佛讲说此经。光。即光明。赞。即讲说。即大品上帙。


【■记】此可配於三种般若。谓从其舌本悉覆佛土。即实相般若。实相遍覆法界也。出光明照三千界句。即观照般若。观照。照察万有也。其光植金莲华。华上有佛说经。即文字般若。文字般若。从大悲心流出也。


【■备】配合出记者新意。


【□注】金刚。从喻立名。以金中精刚。能断难断。喻般若断疑荡相。亦名小般若乃大部六百卷中。第五百七十七卷。


【■记】海中有宝。名金刚。最坚利。坚故。不为诸物坏。利故。能坏一切物。以喻般若。能断难断之惑。不为无明烦恼所坏。


【■备】源洪师言。名小般若句。疑集注便引。盖藏中原有小品十卷。对摩诃名小。存俟後定。此有六译。今流通本。姚秦鸠摩罗什译也。


【□注】大品。辅行五上(七)云。大品凡列法门。无不皆以五阴为首。


【■记】大品言。声闻依四念处行道。菩萨初观色。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辅行言。此是引证。依经义以明十境。通能覆障。五阴为初故。大品及大般若。凡列法门。皆以五阴为首。五阴。只是念处境耳。


【□注】等诸般若经者。谓等於小品。放光。仁王。天王。文殊问般若等。


【■补】统纪言。大品般若四十卷。按藏经目录言。摩诃般若三十卷。光赞十卷。龙树用此本。作智度论百卷。智者依此论。作疏二十卷。今在高丽未至。是知摩诃。光赞。皆即大品也。又统纪曰。若放光金刚等十经。皆晋宋间译。唐。装法师始翻出大般若六百卷。当知前十经。皆重翻也。天台诸部所引。正大品中义。是罗什翻。十经者大品。光赞。小品。大明度胜。天王。文殊问。金刚。七部均罗什译。道行。竺朔译。新道行。支谶译。放光。晋罗义译。


【■备】统纪十经。仁王不在其列。又统纪曰。四教仪列般若诸经名。总別重出。难於分別。盖摩诃。即大品。此指摩诃大品重出也。私谓。集注大部六百卷中句。亦系便写。以六百卷乃唐所出。不須引用也。


五法华涅槃时。


【■记】二乘於般若会。领知法门。故说法华开四时权。显一乘妙。然有漏网机。及横来众。未闻前教。岂解佛乘。更说涅槃。重为捃拾。普令证归佛慧。故二经同为第五时。


【□注】从经题立时。以此二经同醍醐故。


【■补】妙玄曰。醍醐众味之後。涅槃称醍醐。此经名大王膳。故同也。


【□注】具云妙法莲华经。妙名不可思议。法即十界十如权实之法。莲华譬上权实法也。


【■记】法华有三本。晋译。名正法华十卷。秦译。名妙法莲华七卷。隋译。名添品妙法华八卷。今是秦本。妙名不可思议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十界。谓四圣六凡。莲华譬者。莲华。因果同时。喻妙法权实一体。


【■补】妙法即实相。十如者。如是相。相据外而可別。如是性。性据内而不改。如是体。主质名体。如是力。功能名力。如是作。构造为作。如是因。习因为因。如是缘。助因为缘。如是果。习果为果。如是报。报果为报。如是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後报为末。所归趣等。为究竟等。一法界。具十如是。十法界。具百如是。又一法界。具九法界。则有百法界千如是。


【□注】涅槃。具云摩诃般涅槃那。此云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若。即三德秘藏也。


【■记】大者。称体而周。法身德。体遍十方也。灭者。无缚所累。解脱德。灭除二种生死缚也。度者。破无明障。般若德。照破五住无明也。


△二结立异名。


是为五时。亦名五味。


【□注】结也。五时。在大部中。或作五味列。故云亦也。五时说法颂云。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年。华严最初三七日。


【■补】今明別义。故引孤山五时说法颂。


【■备】教观纲宗。引玄义言。五味论別。別有齐限。论通。通於初後。章安言。人言第二时。十二年中。说三乘別教。若尔。过十二岁。有宜闻谛缘度者。岂可不说。人言第三时三十年中。说空宗。般若。维摩。思益。依何经文知三十载也。大论言。須菩提於法华中。闻说举手低头皆得作佛。是以今问退义。若尔。大品。法华。前後何定也。智者。章安。明文若此。今人尚传阿含十二方等八之说。乃至別五时者。约一类最钝声闻。具经五番陶铸。方得入实。然此別五时法。亦不拘定岁月日时。辨讹言。五时颂局甚。然古所以病此者。以见法华有二十年除粪之言。遂谓方等。亦有藏教。故判方等八。以阿含自有成文。言是十二年前也。又见经中有二十年中。执作家事。復经少时之言。便判般若为二十二岁也。私谓。玉师引颂非不知通五时义。与章安所破。但泥別。而不知通者。不同。今既。论別时前後修短。於无次第中。当有次第。故引之耳。若结集家收归本部。此属文通。来哲固不可泥定年分。亦不可以通难別也。记中五时。收经。结经等说。存俟後考。


【■记】五时收经鹿苑收四阿含等诸小乘经。方等。除四时外。通收诸大乘经。般若。会收诸部般若经。法华。収无量义。及普贤观经。涅槃。会收大涅槃。及像法决疑经。华严。会收华严梵网经。若论五时结经。则华严会。以梵网为结经。鹿苑。以遗教为结经。方等。以璎珞为结经。般若。以仁王为结经。法华。以普贤观为结经。涅槃。以像法决疑为结经。如来说法五十余年。谈经三百余会。今颂该括无遗也。


【■补】有本般若收诸般若经。及无量义经。法华收法华。并普贤观经。又言般若。以无量义为结经。


天台四教仪注彚补辅宏记卷一之上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21/21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四教仪集注节义 下一篇没有了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