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华严宗

TOP

华严原人论发微录(二)
2014-07-04 08:49:2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54次 评论:0

原人论发微录第二


况有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


无行而贵者如夏桀残义殷纣损善而为王者是无行而贵也守行而贱者如樊須字子迟素薀仁行甞请学稼执御从游是守行而贱也无德而富者如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得而称焉亦无德而富也有德而贫者如颜渊一簟食一瓢饮在於陋巷是有德而贫也矧为逆者吉就义者凶仁者夭亡暴者长寿乃至超间之辞有道者丧如仲尼孟轲皆有道之圣贤而无其位是亦有道者丧耳无道者兴如桓魋毀仲尼於宋司马臧仓谤孟轲於鲁平公此亦无道者兴焉。


既皆由天天乃兴不道而丧有道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淫害盈之罚焉。


兴不道而丧有道者此乃颠倒冠履尊卑无序皆天之命也广钞云如人以头载履以足着冠岂非倒耶又令子坐父立君北面臣南面岂有序乎今观天命乃如此也何有福善下今相对摘句释之谓福祸善淫益害谦盈赏罸五对初二对出尚书书云天道福善祸淫谓良善者福之淫恶者害之次二对出周易故谦卦云天道亏盈而益谦(谦受益也)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则鬼害於盈也)赏赐也有道者赏之罸罪也无道者罸之何有二字贯於下句。


又既祸乱反逆皆由天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不当也。


祸乱反逆皆由天命者据上所说则祸乱凶害非天不成反逆不孝非命不就成由天成归罪於人就由命就责过於物是忿其室而怒於市无以异也夫祸乱自天反逆由命则圣人设教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是言之不当者也何则不由於物而归罪於物由天不归罪於天是圣人之教归於天也归於天则不法於天矣故云不当耳。


然则诗刺乱政书赞王道礼称安上乐号移风岂是奉上天之意顺造化之心乎。


然则二字连前起後之辞也诗刺乱政者且如平王东迁政令不行赏罸权势皈弱於诸候由是黍离之诗作焉孔子删之乃刺平王乱政之始也书赞王道者谓三王开往得天下以至仁罸不仁以大义诛不义出生灵於涂炭跻庶民於富寿所以书赞王道也(三王谓夏殷周)礼称安上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礼(玄宗注云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別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也)乐号移风者孝经云移风易俗莫善於乐(注云风俗移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曰莫善於乐)此意谓既一切由天秪合刺天赞天安上移风不关礼乐今乃毛诗刺乱政尚书赞王道乃是反上天之意逆造化之心耳。


是知专此教者未能原人。


专此教下谓专守老庄周孔之教未能原人之根本也。


斥徧浅第二。


佛教自浅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显性教(在第三篇中)。


前之四教皆斥偏浅後一显性方彰圆深耳略有五等不说別教一乘故云略也小乘教即贤首愚法摄初人天教大乘法相即贤首分教大乘破相即贤首始教一乘显性即终顿圆同教一乘注有第三篇中即直显真源习佛了义教也。


一佛为初心人且说三世业报善恶因果。


一佛下明人天教此与禅诠序中第一人天因果教大同但彼略此广耳若依教迹此如普耀经第二七日提谓等五百贾人施佛麨蜜亦摄人天等经三世业报者圆觉大疏云当知欲因爱有(过去)身因欲生(现在)既有此身还生於爱復感未来生死果报是则三世业报皆由於心故远公报应论云夫事起必由其心报应必由於事是故自报以观事而事可变举事以责心而心可反善恶因果者谓恶业为因苦报为果即次文辨三涂也善业为因乐报为果即下文明人天也。


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下品畜生。


谓造上品十恶死堕地狱(一约境於父母造杀业为上品二约心则瞋心增胜死堕地狱)中品饿鬼(一约境於余人造杀业为中品二约心则悭贪增胜死堕饿鬼)下品畜生(一约境於蚊蚋等起杀业为下品二约心则愚痴增胜死堕畜生)。


故佛且类世五常之教令持五戒得免三涂生人道中。


天竺世教仪式虽殊惩恶劝善无別亦不离仁义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国敛手而举吐蕃散手而垂皆为礼也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婬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噉酒肉神气清洁益於智也类世五常者类例五戒也注天竺者正云印度此翻月邦世教即五戒也吐蕃外国之名也开皇纪云明宗天成三秊九月吐蕃回鹘並来贡注不杀是仁(仁有博爱之德)不盗是义(义有合宜之德)不邪婬是礼(礼有尊[(白-日+田)/廾]敬让之德)不妄语是信(信有无虗妄之德)不饮噉等益於智也(智有照了之德)得免三涂(涂道也地狱名火涂道饿鬼名刀涂道畜生名血涂道也)。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禅八定生色界无色界天。


上品十善即修因也生六欲天即报果也或曰论文何以不说中下二品十善耶然修中品十善生人道下品十善生修罗今论主既令持五戒生人道故不言中品也又儒道二教不说修罗故不言下品耳修四禅下谓修四禅生色界修四空兼前四禅成八定生无色界也。


(自注)题中不标天鬼地狱者。


界地不同见闻不及凡俗尚不知末况肯穷本故对俗教且标原人今叙佛经理宜具列。


界地不同等者谓上界与地下不同是则诸天鬼狱而人间皆见闻不及也尚不知末下尚不知人道见闻之末肯穷天鬼地狱之本乎。


故名人天教也。


自注然业有三种一恶二善三不动报有三时谓现报生报後报 一恶业(贪瞋猛盛者即造十恶业)二善业(贪来生富乐之报者造诸善业)三不动业(厌下苦麤障欣上净妙离者修四禅八定)现报(现世作善恶即现身受苦乐报)生报(今生作善恶次一生受报)後报(次二三生乃至未来多生受报名顺後报)。


据此教中业为身本。


今诘之曰既由造业受五道身未审谁人造业谁人受报。


受五道身者开出修罗即成六道如助修记说。


若此眼耳手足能造业者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见闻造作。


若言心作何者是心若言肉心肉心有质繫於身内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不知因何取舍且心与眼耳手足俱为质阂岂得内外相通运动应接同造业缘。


肉心有质者谓肉团心有形质故按五藏论(心脾肝肺肾)说人之心藏唯一方寸正法念经云如莲华开合提谓经云心如帝王皆肉团心也是非不知纵也因何取舍夺也意谓因何取是舍非耶内外相通下肉心居内眼耳居外内外质碍如何相通耶。


若言但是喜怒爱恶发动身口令造业者喜怒等情乍起乍灭自无甚体将何为主而作业耶。


喜怒等情者儒以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乍暂也起生也。


设言不应如此別別推寻都是我此身心能造业者此身已死谁受苦乐之报。


別別推寻者喜怒等情为別推穷寻究也。


若言死後更有身者岂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乐。


岂有今日下意谓岂有今世自己身心造罪修福令後世他人受苦受乐言不相应也。


据此则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如何神理如此无道。


修福者屈甚谓自己修福善他人受乐报岂非屈耶造罪者幸甚谓自己造罪业他人受苦报岂非幸乎幸者小雅云非分遇福也如何神理下理者明也结责神明无道也兰盆疏云境胜心彊彻於神理此推神明有效也。


故知但习此教者虽信业缘不达身本。


虽信业缘纵也不达身本夺也以人天教虽信三世业缘而不知业从惑起是不达身本也(惑即烦恼障体是第六识)。


二小乘教者说形骸之色思虑之心从无始来因缘力故念念生灭相续无穷如水涓涓如灯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二小乘教即同禅诠序中第二断惑灭苦教说三界不安皆如火宅之苦令断业惑之集修道证灭拣邪正辨凡圣分欣厌明因果(上皆序文)形体之色即四大也思虑之心即四蕴也从无始来因缘力者广疏云但有诸识从无始来前灭後生即同此文念念生灭也又云心心所法因缘力故相续不断即同此文相续无穷也如水涓涓喻相续无究如灯焰焰喻念念生灭身心假合即圆觉云四缘假合妄有六相似有缘相假名为心四缘即四大也似一似常者似一非一也似常无常也广疏云根尘和合似有缘心内外推之何是其体以喻明之似一者如旋火轮有往来故似常者如槖龠风有卷舒故。


凡愚不觉执之为我宝此我故即起贪(贪名利以荣身)瞋(瞋违情境恐侵害身)痴(非理计挍)等三毒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


执之为我者我谓主宰如国之主有自在故主有我体(俱生)宰是我用分別宝此我者宝积经云於身生宝爱不离於我人禅诠序中作此保字皆爱惜义注非理计校即触向错解也三毒者毒以鸩毒为义恼害之甚故谓之毒击意击起意识故行愿经云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动身口意作诸恶业。


业成难逃故受五道苦乐等身(別业所感)感三界胜劣等处(共业所感)於所受身还执为我还起贪等造业受报。


业成难逃逃避也如影之随形如响之应声形声喻业因影响喻报果注別业所感者瑜伽论云自身则各随己业贵贱苦乐不同飞走类別名为別业所惑正报注共业所感者论又云此三千世界是众生共业所感贵贱人畜种种有情同共依之而住名为共业所感依报(宜将瑜伽二节之文对此论五道苦乐等身三界胜劣等处皆符合也)按唯识论明共別造凡有四句一共中共谓四大皆是有情八识共变二共中不共谓虽是人畜共变受用不同如水鱼见舍宅天见瑠璃人见清冷鬼见猛火又如田宅各有其主是不共也(此二句即共造依报同注文共业所感也)三不共中共如男女身根种子各变名不共而受用涩滑无殊即共也四不共中不共如男女五根各种所变利钝明暗一一不同(此二句即別造正报同注云別业所感也)於所受身即前苦乐等身也还执为我即前凡愚不觉执之为我也还起贪等即前三毒击意等文造业即前造一切业受报即前业成难逃等。


身则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则成住坏空空而復成。


身则下释前五道等身界则下释前三界等处涅槃经以四大山喻生老病死故彼经具云如我昔告波斯匿王(此翻和悦)大王有亲信人从四方来各作是言大王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王若闻者当设何计王言世尊设有此来无逃避处乃至我说四山即是生老病死生老病死常来切人故云死而復生也成住坏空略见注文广如俱舍。


*从空劫初成世界者颂曰空界大风起傍广数无量厚十六洛叉金刚不能坏此名持界风光音金藏云布及三千界雨如车轴下风遏不听流深十一洛叉始作金刚界次第金藏云注雨满其内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风鼓清水成須弥七金等滓浊为山地四洲及泥犂咸海外轮围方名器界立时经一增减。


空界大风起者颂又云安立器世间风轮最在下洛叉此云亿道场仪颂云十六洛叉广难窥(句此中引颂皆七字也)金刚不能坏者颂云此轮体性殊坚密金刚杵击亦难摧光音金藏云至如车轴下颂云大云澍雨风轮上滴如车轴即成池风遏不听流者论云有情业感由风力持令不流散如辐持糓始作金刚界者又业风起时击此水上结成金轮先成梵王界即初禅第三天也夜摩此云时分受五欲乐知时分故以夜摩已上诸天皆空居故須弥此云妙高颂云妙高四宝为山体阎浮南面吠瑠璃北边黄金东录体西边之宝号颇胝金山四面七重绕一山一海间相离七金山(一双持二持轴三〔木〕四善见五马耳六象鼻七〔鱼〕)四州(东胜身南瞻部西牛货北俱卢)泥犂正翻不可乐其处极苦不可爱乐或翻苦具义翻地狱谓地下有狱盖就此方一义也咸海外轮围者颂云海外轮山是铁围东西南北四州渚。


乃至二禅福尽下生人间初食地饼林藤後飡粳米不销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等种种差別经十九增减兼前总二十增减名为成劫。


初食地饼下以二禅下生人间初有身光及餐地饼林藤自然粳米後因渐恶光及地饼等灭即有日月及耕种等(自然粳米长半寸不因耕种)彼云耕种即此分田也立主者君主也要言曰臣下指君之称在己之上至尊之名也求臣佐者礼记曰仕公曰臣臣伏也字象人躬身之状也。


议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虗无之道然道体寂照灵通不是虗无老氏或迷之或权设务绝人欲故指空界为道空界中大风即彼混沌一气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云者气形之始即太极也雨下不流阴气凝也阴阳相合方能生成矣梵王界乃至須弥者彼之天也滓浊者地也即一生二矣二禅福尽下生即人也即二生三三才备矣地饼已下乃至种种即三生万物此当三皇已前穴居野食未有火化等但以其时无文字记载故後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诸家着作种种异说佛教又缘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内外教文不全同也。


道体寂照下谓本觉真心了了常知故心要云至道本乎其心心法本乎无住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此乃自心灵明廓彻岂是虗无耶气形之始下阳气形兆也易纬云质形已具谓之太极一生二者通指上文一气生天地之二也三皇(伏羲神农黄帝)穴居即古人穴处而巢居矣未有火化等此言燧人氏未攻木出火卛皆野食耳种种异说下按说天象有其四焉一天之名刘熙释名云天坦也谓坦然高而远也说文云天颠也谓在人之颠顶也二天之形颛顼混法曰天形圜也物理论云水之气升而为天三天之量自天及地计二亿一万六千七百八十一里半四沿古测天黄帝以天象盖焉蔡邑云天无质状也据说地仪亦有四焉一地之名春秋元命苞曰地易也言养万物交易变化也二地之器用白虎通曰地者元气所生万物之祖也河图曰天下有九区区別九州也三地之量夏禹所理四海之内地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四地之形势杨泉云夫土地皆有形名而人莫察焉有龟龙体有麟凤貌然上诸说大抵得一理趣则便呼之到极故曰後人传闻不明展转错谬耳大唐即高祖受隋之命封唐国公升帝因号大唐也。


住者住劫亦经二十增减坏者坏劫亦二十增减前十九增减坏有情後一增减坏器界能坏者是火水风等三灾空者空劫亦二十增减中空无世界及诸有情也。


坏有情者初阿鼻狱等次鬼畜四州六欲皆怖火灾不造欲界善恶等业皆习二禅死即上生更不生鬼狱天人等坏器界者初日光四倍热次生三日乃至四五後七日並现火洞然起气冲初禅亦上生去能坏下涅槃云初禅内有觉观外有火灾坏之二禅内有欢喜外有水灾坏之三禅内有喘息外有风灾坏之四禅无此过患诸灾不及。


劫劫生生轮回不绝无终无始如汲井轮。


劫劫者谓从劫至劫生死不绝纂要亦云尘沙劫波莫之遏绝下句举喻可见。


(自注)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时一度空劫云虗无混沌一气等名为无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经千千万万徧成住坏空终而復始。


(自注)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浅浅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说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不是我者谓此身本因色心和合为相。


今推寻分析色有地水火风之四心有受(能领纳好恶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迁流)识(能了別者)之四若皆是我即成八我。


况地大中復有众多谓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別皮毛筋肉肝心脾肾各不相是诸心数等亦各不同见不是闻喜不是怒展转乃至八万尘劳既此有此众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为我若皆是我我即百千。


各不相是(皮不是毛等)八万尘劳者圆觉疏云徧观八万尘劳之众八万举其大数诸经说尘劳门有八万四千故净名经云八万四千尘劳皆为侍者谓贪瞋痴等分一中即有二万一千四中合有八万四千耳。


一身之中多主纷乱离此之外復无別法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便悟此身但是众缘似和合相元无我人为谁贪瞋为谁杀盗施戒(知苦谛也)遂不滞心於三界有漏善恶(断集谛也)但修无我观智(道谛)以断贪等止息诸业证得我空真如(灭谛)。


但是众缘者即四大五蕴也假和合相下永嘉云四大五阴一一非我和合亦无。


乃至得阿罗汉果灰身灭智方断诸苦。


乃至者谓不说前之三果以三果皆是有余下句辨无余灰身即指四大之形灭智即绝四蕴之心方断诸苦结归无余。


据此教中以色心二法及贪瞋痴为根身器界之本也过去未来更无別法为本。


今诘之曰夫经生累世为身本者自体須无间断。


经生累世下累犹越也圆觉钞云经生越世永不断绝即同此文須无间断耳。


今五识阙缘不起(根境等为缘)意识有时不行(闷绝睡眠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


意识不行注文有五一闷绝二睡眠三灭尽定(即二乘无漏定)四无想定(即外道有漏定)五无想天(即色界中一天)。


无色界天无此四大。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绝。


是知专此教者亦未原身。


亦未原身者此教诠法唯辨六识未说赖耶为身本也。


三大乘法相教者说一切有情无始已来法尔有八种识。


大乘法相教即同禅诠序中第三将识破境教彼序云生灭等法不关真如但各是众生无始已来(云云)彼云众生即此文一切有情而言法尔者无始常然名为法尔然此一教即深密等经唯识诸论其间广明八识二无我能变之识所缘之境具如慈恩法师章门今但引圆觉疏钞略辨原人本耳。


於中第八阿赖耶识是其根本顿变根身器界种子。


阿赖耶此翻藏识是一切众生总报体能含诸法种子故以为名是则赖耶为能变能缘三境为所变所缘根身则眼等五色根及根依处种子即善恶无记等三性种子器界即山河大地等斯皆第八相分然此相分皆为第八执受执谓摄义持义受谓领以为境领生觉受於中种子具三义一摄为自体二持令不散三领以为境根身具二阙摄为自体故器界唯一但领以为境故故唯识云不可知执受处亦可种子根身缘而执受器世间量但缘而非执受故。


转生七识皆能变现自分所缘都无实法。


自分所缘者谓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七缘见八缘根种器界也。


如何变耶。


谓我法分別熏习力故诸识生时变似我法第六七识无明覆故缘此执为实我实法。


我法分別者若依起信前四麤中第二相续相即法执分別第四计名字相即我执分別其第一智相即法执俱生第三执取相即我执俱生今但取二执分別妄心熏习之力耳变似我法者谓我法二执本无无而似有故唯识论云依此二分施设我法(相见二分)彼二离此无所依故(彼二我法离此二分无所依故)第六七识无明覆等谓执我法者是六七心所当起信中二执分別无明所覆矣缘此执为实我实法者二十唯识偈云唯识无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有本云○执为实有即实有我法也)。


如患(重病心惛见异色人物也)梦(梦想所见可知)者患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梦时执为实有外物窹来方知唯梦所变。


如患梦下若凖唯识论即使幻化字文云如幻梦者幻梦力故心似种种外境相现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彼意释云幻梦所见之物虽无其梦幻则不见无是故有力变起妄境若约病患之喻说者如人净眼被风热等翳即见空华种种相貌成唯识论释意云空华虽无其见华之翳眼非无是则二喻虽异约法皆同耳。


我身亦尔唯识所变迷故执有我及诸境由此起惑造业生死无穷(广如前说)。


我身亦尔者按禅诠序云我此身相及外世界亦復如是彼序将识破境故双明依正此论原其身本唯显正报故云我身亦尔诸境即我所注广如前说者前文云宝此我故乃至三毒击意发动身口造一切业业成难逃故受苦乐等身劫劫生生轮回不绝也。


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识所变识为身本。


(自注)不了之义如後所破。


四大乘破相教者破前大小乘法相之教密显後真性空寂之理。


四大乘破相教即同禅诠序中密意破相显性教若例彼三种佛教证三宗禅心前大乘法相教证息妄修心宗此大乘破相教证泯绝无寄宗後一乘显性教证直显心性宗破前下小乘法相即色心三毒为身根器界之本大乘法相即唯识顿变三境以赖耶为本密显後下禅诠注云意在显性语乃破相意不形於言中故云密也真性空寂之理(约篇即直显真源约教即一乘显性)。


(自注)破相之谈不唯诸部般若徧在大乘经前之三教依次先後此教随执即破无定时节。


故龙树立二种般若一共二不共共者二乘同闻信解破二乘法执故不共者唯菩萨解密显佛性故。


故天竺戒贤智光二论师各立三时教措此空教或云在唯识法相之前或云在後今意取後。


各立三时下谓戒贤论师远承弥勒无着近踵护法难陀立三种教初有教即阿含等经次空教即诸部般若後中道教即深密等经前二非了义後一方为了义智光论师远承文殊龙树近禀清目清辨亦立三时教初鹿苑说小乘心境俱有次说法相大乘境空心有後说无相大乘心境俱空亦前二非了义後一为了义在唯识法相前即戒贤论师或云在後即智光论师。


将欲破之先诘之曰所变之境既妄能变之识岂真。


所变之境既妄者即圆觉钞喻云胡蝶之相即全空无也能变之识岂真者则胡蝶之想岂独是有乎若言一有一无者(此下却将彼喻破之)。


则梦想与所见物应异。


如庄周睡时梦见身为胡蝶在花园中。


异则梦不是物物不是梦窹来梦灭其物应在。


梦不是物物不是梦者如梦非蝶蝶亦非梦也窹来梦灭其物应在应云窹来梦灭胡蝶应在以二物真妄別故。


又物若非梦应是真物梦若非物以何为相。


又物下四句但以物字为蝶字读之即帖喻明矣。


故知梦时则梦想梦物似能见所见之殊据理则同一虗妄都无所有。


故知下应云梦想与胡蝶相似能见所见之殊其实一体也。


原人论发微录第二杲宝(生五十三)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3/3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华严念佛三昧论 下一篇华严原人论解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