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净土宗

TOP

径中径又径(一)
2014-08-20 12:28:5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704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62册  No.1185


【清 张师诚着】


圣祖仁皇帝圣制五灯全书序


(三集文)


朕惟天生蒸民。厥有恒性。迨物交私蔽以後。遂不能有善而无恶。故操治世之权者。必兢兢以劝善惩恶为先务焉。大易着闲邪存诚之义。尚书明福善祸淫之旨。皆所以启牖下民。使之回心向道。而勿即於匪彝也。间尝流览释氏之书。立教虽主於空寂。而其戒欺去妄。蠲忿窒欲。亦与劝善惩恶之道盖无殊旨焉。自宗门教兴。曹溪而下。五派迭衍。各有撰述。宋景德以後。裒集为传灯诸录。嗣是又举挈要领。彚成一编。是为五灯会元。洎乎本朝沙门海宽。念其支派繁衍。自宋金元明数百年来。传述阙然。乃着缵续一书。今圣感寺僧超永。复虑谱牒渐棼。闻见不一。用是旁搜博考。折衷於二编。而参订之。删其繁芜。增所未备。以成全书。其用心也。可谓勤矣。至於简牍所载。互相印证之语。罕譬曲喻。为说甚夥。而其大指要归。亦惟欲祛迷惑。以复性真。不越乎闲邪存诚。牖人为善之意。匪仅有裨於禅宗教旨而已也。故为之序。

 

世宗宪皇帝御选语录卷十三序文


达摩未到梁土以前。北则什公弟子。讲译经文。南则莲社诸贤。精修净土。迨後直指心传。辉映震旦。宗门每以教典为寻文解义。净土为着相菩提。置而勿论。不知不觉。话成两撅。朕於肇法师语录序。已详言宗教之合一矣。至於净土之旨。又岂有二。这个如摩尼珠。面面皆圆。如宝丝网。重重交映。如大圆镜。万有虗空不得而出。如大火聚。万有虗空不得而入。诚乃不无不有。无欠无余。果能了悟。则终日吃饭。不曾嚼着一粒米。终日着衣。不曾挂着一条丝。然则终日念佛。岂有为念佛所罣碍哉。如犹不能了悟。则色空明暗。受想行识。尽是一场大梦。又何必但许人恶梦。而不许人善梦也。曹溪十一传。而至永明寿禅师。始以净土提持後学。而长芦北磵诸人。亦作净土章句。及明莲池大师。专以此为家法。倡导於浙之云栖。其所着云栖法彚一书。於本分虽非彻底圆通之论。然而已皆正知正见之说。朕欲表是净土一门。使学人宴坐水月道场。不致歧而视之误谤般若。故择其言之融会贯通者。刊为外集。以示後世。如学人宗旨不明。即将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作无义味语。一念万年。与之抵对。自然摸着鼻孔。如其已得正悟。则丈六金身。是一茎草。三千世界。是一微尘。延一刹那顷於万亿年。扩一毫毛端为四大部。宝池金地。充塞现前。翠竹黄花。无非正受。於此净土。正可随喜。花开见佛。岂不是直指心传也耶。是为序。

 

高宗纯皇帝圣制诗文


云栖寺再叠旧韵一律


(三集诗)


万绿琼竿参汉青。十寻枝见下亭亭。此中寻路一时到。教外无言六字听。(是寺僧以念佛为务不参禅)坐对溪声流不尽。了同山色峙常停。道场开後於菟避。(志称其地人迹罕至明僧袾宏结庵後虎不伤人)借问山僧具底灵。

 

游云栖四绝句


(四集诗)


循塘减从路由西。花拂垂鞭香马蹏。已是不凡仙境界。云标遥认寺云栖。


前疑无路路原通。密护干天绿竹丛。笑指洗心亭下水。碧云寺里偶相同


(香山碧云寺洗心亭即仿此以名之去岁临憩曾有佳名津逮自云栖之句)。


低檐矮屋不华寺。淡食麤衣本分僧。朝暮但勤持六字。可知六字括三乘。


廊转东厢曲径连。别开轩阁小留延。得无涂污净修处。试问莲公应不然。

 

贯休极乐图赞


(二集文)


西方极乐。兜率陀天。琉璃界道。梵网层悬。宝树七种。仙禽十二。匪啻庄严。各具深义。圆觉倒退。菩萨声闻。无央数众。瞻两足尊。堂堂弥陀。侍法王子。左右以居。观音大势。(叶)池茁莲花。跽听法人。以清净缘。为安养因。贯休作图。示往生者。一步不移。又何谓也。

 

仁宗睿皇帝圣制诗


舍卫城瞻礼(初集诗)


极乐道场谁得到。佛城即此可瞻依。色声相泯宗风阐。欢喜心钦爱日晖。见月空中真本幻。拈花镜里是仍非。虔祈奋迅狮王力。迅伏邪氛正教归。

 

大悲阁瞻礼


(二集诗)


巍峩层阁焕云楣。满月金容现大慈。愿渡羣生登极乐。妙观察智物无遗。

 

皇上御制赵文敏书中峯和尚净土诗册跋


(养正书屋全集)


赵松雪书本师。晋唐虽笔势不同。而其规矩神韵。无不各极其妙。故宋元以降。未见其伦匹。余每观公墨蹟。莫不心神开悦。展玩愈久。而妙趣益生。令人至於忘餐而不能释手。此册书中峯和尚净土诗二十六首。雄秀多姿。公又自为小偈一篇。系於卷尾。所以重申净土之奥义也。覧是册者。须参无相真心。宗乘实法。凡八万四千尘劳门。莫不昭然指示。而开智海度迷津之功。真与楞严接踵矣。尝观三希堂石刻中。公与中峯和尚往来。简札甚夥。其平日皈依顶戴之诚。已可概见。想公之书此册。必竭精尽力而为之无疑也。今获览此真蹟。其殆操如意珠。而游极乐国也乎。余愧不知书法。不参禅理。用识数言。聊寓倾向之意云尔。

 


佛之教人。无非劝善戒恶。皆正教也。与儒教何以异。邪教不可不锄。正教有不可废。人能遵奉佛勅。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胜残去杀之风。将见蒸蒸日上。我


圣相承。崇奉三宝。诚以治理相关。有裨於世道人心不浅也。学者未识此理。剿辞辟佛。弗思耳矣。佛自隆古以前。已历无量数劫。其生於周昭王时者。为释迦牟尼佛。孔子谓西方有圣人。盖已知有此佛。後汉明帝朝。其教始入中国。全藏八万四千法门。以明心见性为极则。第真参实悟。累劫难穷。菩萨尚昏隔阴。声闻犹昧出胎。功败垂成。良可叹惜。释迦牟尼佛悲怜末学。於禅教律之外。特出异方便。复开净土一门。为说阿弥陀经。指陈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净土依报正报之胜。令人执持名号。惟在一心不乱。即能七日有成。如顺水扬帆。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捷。孰逾於斯。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愿愿济度众生。广垂接引。其威神亦不可思议。故人至心持名。定得往生极乐。此全赖佛力摄取。与专仗自力参悟者。难易逈殊也。世之辟佛者无论已。其有修行志切。率以坐禅参究为先。高远难行。徒致一无成就。即持名不辍。未尝乏人。又皆志在求福。欲得懃懃恳恳。专心求生西方者。百无一二。且问以净土一门。多未明晓。甚或妄生疑谤。夙障之重。一至於是。夫人生如水上泡。倐忽澌灭。功名富贵。一切皆空。何物可以将得去者。且一生行事。岂乏罪愆。六道轮回。何所底止。一生西方。即不退转。有如此至简至易之径路。不知猛力跳出。噬脐何及。余根钝障深。茫无解悟。惟於净土法门。信之笃而愿之坚。一息不容稍懈。又思广度有情。普济含识。嘉庆甲戌。曾取前贤净土论说。择其精语。辑为径资浅切编。嗣见荆溪周子克复净土晨钟一书。先得我心。不复授梓。继思醒世之书。先贵破其沈迷。方可引之入胜。否则阅未终卷。难免昏昏欲卧。此编以醒迷发端。开门见山。更足怵人深省。且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缺一不可。今以三者为大纲。层递分门。较有次第。是以重加订定。删其繁文。增其未备。莲池大师有曰。持名一法。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谨取以改编名。仍付剞劂。用作法施。虽然世人念佛者多。得生净土者少。何以故。良由口虽念佛。心中不善。以此不得往生。莲池大师曰。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说。要积德修福。要孝顺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爱。要夫妻相敬。要至诚信实。要柔和忍耐。要公平正直。要阴隲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杀害生命。不凌辱下人。不欺压小民。但有不好心起。着力念定。要念退这不好心。如此才是念佛的人。定得成佛。观此则从善去恶。为修净根源。恶可不揣其本而齐其末。爰恭录
圣制
御文。有关於传灯净土诸篇。弁诸卷首。彰正教而佐治功。岂曰小补之哉。後附昔贤净土歌咏。亦以声音感人。足动欢喜赞叹云尔。


道光五年乙酉正月兵部侍郎巡抚江苏等处提督军务归安张师诚自序

 


经谓一切惟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然则弥陀至圣。不隔下凡。极乐虽遥。岂离方寸。所以前贤往哲。即於尘劳中作佛事。烦恼里转法轮。心境圆融。自他不二。莲华世界。正不待远过十万亿佛土也。但此圆顿法门。无上妙谛。岂舍秽求净。离心覔土者。所能窥其涯岸耶。吾乡张兰渚先生。字心友。讳师诚。居湖州归安县。父梦日轮照窗。寤而生师。母早故。事父以孝闻。少年登科第。历任封疆。为江苏巡抚。见苏城杀业甚夥。屡出示劝戒。遇放生河等处。必严捕鱼之禁。署中不晏客。不杀生。已而长斋奉佛。栖心净土。自号一西居士。择前贤净土论说。辑径中径又径一书。并自为之序。後附净土歌咏。其自作数十首。最为警切。道光八年。年六旬余。乞假归里。静居斗室。一意西驰。逾年卒。临终时。诵弥陀经毕。才举佛号至第五声。寂然而逝。予读其辑集并诗。深叹名列显贵之班。身任封疆之职。而念念修持净土。竟有如是之恳且切也。殆现宰官说法。为後世作一标榜者欤。


时在


同治七年孟夏浙江钱塘菩萨戒弟子许净中续序

 

径中径又径目录


卷一 : 起信法  ■醒迷门  ■易行门


卷二 : 起信法  ■疑误门  ■辨魔门  ■徵验门


卷三 : 立愿法  ■决定门  ■广度门  .励行法  ■精持门  ■兼观门


卷四 : 励行法  ■断爱门  ■饬终门  ■助行门  ■净土杂咏附

 

径中径又径卷一


起信法


醒迷门


浮生若梦。一切皆空。人皆知之。亦能言之。而终日营求靡己。曾不醒悟。大率以为死後即化。又或以为死即复生。不足为虑。讵知业报无爽。得人身极难。即得人身。而依然又入梦境。轮回六道。其苦无涯。欲脱离此苦。舍净土奚归耶。将起其信。先破其迷。辑醒迷门。


宋王龙舒净土文曰。人生时父母妻子。屋宅田园。牛羊车马。以至台凳器皿。衣服带索等物。不问大小。或祖父以传於己。或自己营造而得。或子孙或他人为己缉累而得。色色无非己物。且如窗纸虽微。被人扯破。犹有怒心。一针虽微。被人将去。犹有吝心。仓库既盈。心犹未足。金帛已多。营犹未止。举眼动步。无非爱着。一宿在外。已念其家。一仆未归。已忧其失。种种事务。无非挂怀。一旦大限到来。尽皆抛去。虽我此身。犹是弃物。况身外者乎。静心思之。恍如一梦。故庄子云。且有大觉。然後知此其大梦也。古人有言。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妙哉此言也。予故用此後两句。添以两句而成一偈云。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但念阿弥陀。定生极乐国。盖业者谓善业恶业。此皆将得去者。岂可不以净土为业乎。有了明长老为众普说。指此身而言曰。此为死物。其内泼泼地者为活物。莫於死物上作活计。宜于活物上作活计。余深爱此语。故常为人言之。凡贪种种外物以奉其身者。皆是死物上作活计也。世人虽未能免此。当於营生奉身之中。挪顷刻之暇。回光自照。以留心於净土。乃活物上作活计也。且如汲汲营生。虽致富如石崇。贵极一品。终有数尽之期。岂若净土之无尽也。


又曰。此世界中人。皆如水上泡。生灭不常。或一岁二岁。或一十二十。幸而至四十五十。亦难矣。虽有至七十者。古来犹稀。人只见眼前老者。不思不待老而去者多矣。况世间无非是苦。但不思省。故不觉知。不称意时。固为苦矣。如或称意。亦无多时。父母妻儿。姻亲眷属。或疾病死亡。或杀伤离散。或自己大限忽然而至。平生罪恶。岂得全无。且以目前言之。起一不正念。说一不正语。视一不正色。听一不正声。为一不正事。无非过恶。况所食者众生之肉。所衣者亦杀众生而得。又况所有过恶。不止於食肉衣丝。不思则已。思之诚可畏也。自少至老。自生至死。积累既多。缠绵坚固。无由解脱。闭眼之後。不免随业缘去。杳杳冥冥。知在何处。或堕地狱。受诸极苦。或为畜生。受人宰杀。或生饿鬼。饥火烧身。或入修罗。嗔恨所迫。虽有善业。得生天上人间。受尽福报。依旧轮回。漂流汩没。无有出期。唯有西方净土。最为超脱轮回之捷径。人身难得。趁康健时。办此大事。当常作念云。吾曾自无始以来。轮回六道。不曾知此法门。故不得出离。今日知之。岂可不即时下手。年高者固当勉力。年少者亦不可因循。命终径生极乐世界。回视死入阴府见阎王受恐怖者。不可同年而语矣。


又曰。阿弥陀佛有誓愿云。已生我国。欲往他方生者。如其所愿。永不复坠三恶道。何则。生净土者。必证无生法忍。且无生法忍者。乃了生死也。了生死者虽入生死界中。此一性已不昧矣。一性既不昧。何由而为恶乎。论其理固无坠堕。况又仗佛力。故坠堕必无。是以生净土者。非徒长生不老。又生死自如。故欲设化一切众生。而入一切众生生死界中。而吾之真性。常湛然明朗。不复惑於外物。不复牵於业缘。虽在轮回世界。而无复轮回。所谓世出世间者是也。谓虽在世间。而出世间矣。是故生净土而生死自如者。欲生天上亦可。欲生人间亦可。欲生大富贵中亦可。欲生清净中亦可。欲长生不灭亦可。欲灭而复生亦可。意所欲无不自在。此所以贵於修净土也。世人不知此理。徒为生死所苦。欲生富贵中。反生於贫贱。欲生快乐中。反生於愁戚。欲生而长寿。反生而夭促。欲生於善道。反生於恶趣。种种皆被外物所惑。业缘所牵。不得自在。是以无始劫来。轮回六道。不得出离。当念此等忧苦。回心净土。所以名极乐世界者。其意可见矣。


又曰。佛问阿难云。汝欲见地狱人否。阿难云欲见。佛云身行恶。口言恶。意念恶。此地狱人也。盖谓人生善恶。不过身口意三业。今三业俱恶。是为纯黑业。所以入地狱。若三业俱善。则为纯白业。乃生天堂。若三业中有一业善。则为杂业。亦不入地狱。故身意虽恶。而口念佛名。亦一业善。远胜於三业俱恶。况口念佛时。又能心想佛像。则意业善。端正其身。而手提数珠。则身业善。常能善此三业。以修净土。必上品生。予尝於镇江闻卖虾者。呌虾一声。而知其三业俱恶。何则。身荷虾担。则身业恶。意欲卖虾。则意业恶。口呌卖虾。则口业恶。是知呌虾一声。而三业俱恶。此佛所谓地狱人也。以此观之。则目前所谓地狱人者多矣。可不畏哉。众生以愚痴不知因果。陷於罪恶。深可怜悯。知其说者。为开导化谕。此名法施。法施为布施之大者。其为福报。岂意量耶。或曰人诵佛名。一向称诵。正如呼一人。一向呼之。其人必怒。故一向诵佛名者。未足为善也。是不然。众生自无始以来。口业过恶。积如山海。多诵佛名以涤荡之。尤惧不足。岂可以称呼常人之名为比也。况诸佛自开此念诵法门。所以诱掖众生。善其口业。以渐善其身意。故谓一向诵佛名未足为善者。世俗之言。非诸佛诱掖众生之言也。


又曰。净土之说。多见於日用之间。而其余功乃见於身後。不知者止以为身後之事而已。殊不知其大有益於生前也。何则。佛之所以训人者无非善。与儒教之所以训人。何以异哉。唯其名有不同耳。故其以净上为心。则见於日用之间者。意之所念。口之所言。身之所为。无适而非善。善则为君子。为大贤。现世则人敬之。神佑之。福禄可增。寿命可永。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於生前乎。其次为业缘所夺。而不能专志於此。苟有志焉者。亦恶缘可以自此而省。善缘可以自此而增。恶缘省而不已。终必至於绝其恶。善缘增而不已。终必至於纯乎善。恶既绝矣。善既纯矣。非为君子而何。非为大贤而何。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於生前乎。又其次。不知礼义之所在。不知刑罚之所畏。惟气力之为尚。惟势力之是趋。苟知以净土为心。则亦必知省己而自咎。所为虽不能皆合於礼义。亦必近於礼义矣。虽不能尽超乎刑罚。亦必远於刑罚矣。渐可以脱小人之域。而终为君子之归。庸人稍知佛理者。世必自为善人。此其效也。由是言之。则从佛之言而以净土为心者。孰为无益於生前乎。或曰。从孔子之言。而以儒教为心。岂不益於生前。何必净土哉。曰。此世间法耳。非出世间法。世间法。则不出於轮回。出世间法。则直脱轮回之外。净土既益於生前。又益於身後者。以其兼世间出世间法故也。


死心和尚净土文曰。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而世人不肯信向。但只贪生。不知有死。且夫三界火宅。业系受身。寿命短长。皆酬宿报。前世有十年分。今世受用十年。前世有二十年分。今世受用二十年。人生百岁。七十者稀。大限到来。还他一死。只如功名富贵之家。财宝如山。妻妾满室。日夜欢乐。他岂不要长生在世。争奈前程有限。暗里相催。符到奉行。不容住滞。阎罗老子。不顺人情。无常鬼王。有何面目。且据诸人眼里亲见。耳里亲闻。前街後巷。亲情眷属。朋友兄弟。强壮後生。死却多少了也。古云。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我劝少年人。趁此血气刚盛。色力未衰。正好修行。奉劝衰老人。最好念佛。年纪朽迈。日月无多。发白面皱。眼暗耳聋。头低背曲。脚手颤掉。去天甚远。入地甚近。不办死路。又待何如。有儿女人。正好念佛。自从早年索妻养子。经营家计。受尽千万辛苦。今日儿女长大。家计已成。好将担子分付儿孙。落得现成享福。念佛修行。若不回头。定是痴人。忽然三寸气断。不免一旦皆休。若是孝顺儿孙。斋得几众僧。看得几部经。哭得几声。犹是记忆爷娘。若是不肖之子。父母方死。骨头未冷。作耗财产。出卖田园。恣意作乐。以此观之。着甚麽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无男女人正好念佛。孤单一身。无忧无虑。不须男婚。不愁女嫁。麤衣淡饭。多少清闲。若不修行。後悔何及。富贵人最好念佛。高堂大厦。衣食丰足。百事现成皆是前生修来。贫穷人正好念佛。衣食不足。贫穷下贱。常受饥寒。只因前世不肯修行。遂昭现报。若不改往修来。一死之後。如秤槌落井。何时得出。参禅人正好念佛。或根机利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如受荫官。不忧落第。爵禄现成。有等愚人。说道心好便了。何须念佛。此等邪见。惑乱世人。古德云。冷笑富家翁。营生忙似箭。囤里米生虫。库中钱烂贯。日里把秤称。夜间点灯算。形骸如傀儡。莫教绳索断。眼光忽落地。追悔有何便。汝若念佛不生净土。我堕拔舌地狱。他年净土华开日。记取娑婆念佛时。


明大佑净土指归集寂室曰。世人欲修净业。不可言我今忙迫。且待闲暇。我今贫乏。且待富足。我今少壮。且待老时。若分定闲忙。分定贫乏。分定夭折。即於净业无缘修习。或尔丧亡。虽悔何及。奉劝诸人。趁身强健。努力修之。


又曰。世人但知生时将养此身。营求资给。而不思舍此身後。神识不灭。若无善因。则沦坠苦趣。何为生时爱惜此身。死後神识不灭。而不思度脱耶。又世人端为妻子眷属。广营衣食而无少怠。不思命终之时。妻子眷属。虽爱彻骨髓。不能相救。唯当独往。今劝世人。不当以养生故。而忘畏死。不当以为他故。而忘自为也。


明莲池大师示洞庭山翁门石氏(求来世为官)曰。为官虽好。倚官为业。後生堕落。受苦无量。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直饶位至三公。不若莲登九品。念佛求生净土。胜似为官。远之远矣。


又示许门石氏(求来世为僧)曰。为僧虽好僧。不修行。後生堕落。受无量苦。应当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金木雕装之假像。不若亲近现在说法之真佛也。净土为僧。胜过此世界为僧。远之远矣。


又曰。入道要门。信为第一。恶事非信尚不成就。况善事乎。譬如世间盗贼。时乎败露。官府非不以极刑绳之。迨後释免。依旧不悔。所以者何。他却信得这条门路。不赉一文本钱。自获利无算。所以备受苦痛。决不退悔。今人念佛。再不肯真切加功。只是不曾深思谛信。不要说不信净土。只如世尊说人命在呼吸间。这一句话。於义理不是难解说。你们眼里亲见。耳里亲闻。经过许多榜样。如今要儞信得这句话。早是不能勾也。儞若真实信得这句话。则念佛法门。不必要我费尽力气。千叮万嘱。尔自如水赴壑。万牛不能挽矣。即如前日津送亡僧时。儞们覩此榜样。当愀然不乐。痛相警策道。大众。我与儞今日送某僧。明日送某僧。不知不觉。轮到自身。此时悔恨无及。须疾忙念佛。时刻不要放过方好。我见儞们自家也说可惜。对人也说可惜。及乎堂中估唱。依然言笑自如。儞只不信人命在呼吸也。


又与冯筠居曰。七十古稀。百年能几。今此暮景。正宜放开怀抱。看破世间。宛如一场戏剧。何有真实。但以一声阿弥陀佛消遣光阴。但以西方极乐世界为我家舍。我今念佛。日後当生西方。何幸如之。发大欢喜。莫生烦恼。倘遇不如意事。即拨转心头。这一声佛急急提念。却回光返照。我是阿弥陀佛世界中人。奈何与世人一般见识。回嗔作喜。一心念佛。此是智慧中人大安乐大解脱法门也。


又与朱西宗曰。人之处世。遇顺境者。其情愉以安。遇逆境者。其情忧以危。然而顺未足为幸。逆未足为不幸。溺於意之所便。则出世之心不生。戚戚乎不得志。夫然後厌身世之桎梏。而求以出世。是故万苦交於前。但以正智观察。苦从何生。从身生。身从何生。从业生。业从何生。从惑生。因惑造业。因业成身。因身受苦。但能破惑。一切空寂。敢问所以破惑之方。只须就本参话头上理会。念佛的是谁。捉败此疑。诸惑皆破。思之毋忽。


又骷髅图说。一篇曰。傅大士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锺。假饶金玉满堂。难免生老病死。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惟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大士此语。正所谓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者也。如何是万般将不去。人生所有官爵。金宝屋宅。田园饮食。衣服玩好。乃至娇妻爱子。无常到来。那一件是将得去者。如何是惟有业随身。人生所造诸贪嗔痴业非礼奸婬。恣意宰杀。为子逆父。为臣欺君。尅众成家。阴毒害物。种种恶业。无常到来。这是紧紧随着你者。既然如是。若不猛省回头。改恶从善。洗心念佛。岂非徒得人身。虗生浪死。苦哉苦哉。我观世人个个皆好念佛。今三等列之。一者极闲人。应当无昼无夜一心念佛。二者半闲半忙人。应当营事已毕。即便念佛。三者极忙人。应当忙里偷闲。十念念佛。又复富贵之人衣禄丰足正好念佛。贫穷之人。安贫守分正好念佛。有子孙人。得人替力正好念佛。无子孙人。心无牵挂正好念佛。无病之人。身力康健正好念佛。有病之人。知死不久正好念佛。聦明之人。通经达理正好念佛。愚钝之人。无杂知见正好念佛。以要言之。天上人间。四生九有。皆当念佛。奉劝世人。何不趁此四大未作骷髅时。早早念佛。直待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懊悔无及了也。


又曰。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少年亦尔。何况老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目暗耳聋。发白面皱。背伛腰曲。骨痛筋挛。步履龙锺。精神昏塞。警如夕阳西照。光景须臾。衰草迎秋。凋零顷刻。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老堂警策)。


佛言人命无常。促於呼吸。平人亦尔。何况病乎。我今殷勤来相警策。当观此身。四大不调。百骸欲散。饮食渐减。医药无灵。便利牀敷。呻吟枕席。譬之鱼游釜内。倐忽焦縻。灯在风前。刹那熄灭。此身不久。前路茫茫未知所往。诚如己事已办。非愚所量。其或不然。何不猛省无常。战兢惕励。谛思净土。决志往生。放下万缘。一心念佛(病堂警策)。


师子峯如如颜丙劝修净业文曰。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自未入胞胎之日。甯有这男女之形。只缘地水火风假合而成。不免生老病死雕残之苦。上无丝线可挂。下没根株所生。虗浮如水上泡。须臾不久。危脆似草头露。倐忽便无。长年者不过六七十以皆亡。短命者大都三二十而早夭。况乎兽残虫螫。猝不及防。屋压车伤。痛何能救。坑坎邱陵之厄。到处堪虞。刀兵水火之灾。何时蔑有。又有今日不知来日事。上牀别了下牀时。几多一息不来。便觉千秋永别。(雪峰颂。一盏孤灯照夜台。上牀脱了韈和鞋。三魂七魄梦中去。未委明朝来不来)叹此身无有是处。奈谁人不被他瞒。筋缠七尺骨头。皮里一包肉块。九孔常流不净。六根恣逞无明。发毛爪齿。聚若堆尘。涕泪唾津。污如行厕。里面尽蛆虫聚会。外头招蚊虱交攒。沾一灾一疾。皆死得人。更大热大寒。催人易老。眼被色牵归饿鬼。耳随声去入阿鼻。口头吃尽味千般。死後只添油几滴。(长魁诗云。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败坏不如猪狗相。只今便作死屍看)此身无可爱惜。诸人当愿出离。如何迷昧底尚逞风流。朦董汉犹生颠倒。或有骷髅头上。簪花簪草。或有臭皮袋畔。带麝带香。罗衣罩了脓血囊。锦被遮却屎尿桶。用尽奸心百计。将谓住世万年。不知头痛眼花。阎罗王接人来到。那更鬓[斑-文+女]齿损。无常鬼寄信相寻。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身後受苦辛万劫。(净土云。皮包血肉骨缠筋。颠倒凡夫认作身。到死始知非是我。从前金玉付他人)一旦命根绝处。四大风刀割时。外则脚手牵抽。内则肝肠痛裂。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古颂。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情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生者空自悲啼痛切。死者不免神识奔驰。前途不见光明。举眼全无伴侣。过奈河岸。见之无不悲伤。入鬼门关。到者尽皆凄惨。世上才经七日。阴间押见十王。曹官抱案没人情。狱卒持叉无笑面。平生作善者。送归天道仙道人道。在日造恶者。押入汤涂火涂刀涂。镬汤沸若山颓。剑树势如峯耸。灌铜汁而徧身肉烂。吞铁丸而满口烟生。遭剉磕。则血肉淋漓。入寒冰。则皮肤冻裂。身碎业风吹再活。命终罗刹喝重生。人间历尽百春秋。狱内方为一昼夜。(延光集。镬汤鑪炭谊幽坏。剑树刀山耸太清。受罪要终八万劫。狱卒牛头始放行)魂魄虽归鬼界。身屍犹卧棺中。或隔三朝五朝。或当六月七月。腐烂则出虫出血。臭秽则薰地薰天。胖胀不堪观。丑恶真可怕。催促付一堆野火。断送埋万里荒山。昔时要悄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凉白骨。变作泥堆。(寒山颂。胭脂画面娇千样。龙麝熏衣悄百般。今日风流都不见。绿杨芳草髑髅寒)从前恩爱。到此成空。自昔英雄。如今何在。泪雨洒时空寂寂。悲风动处冷飕飕。夜阑而鬼哭神号。岁久而鵶餐雀啄。荒草畔漫留碑石。绿杨中空挂纸钱。下梢头难免如斯。到这里怎生不醒。(寒山云。雀啄鸦飱皮肉尽。风吹日炙髑髅乾。目前试问榜观者。自把形骸仔细看)大家具眼。休更埋头。翻身跳出迷津。弹指裂开爱网。休向鬼窟里作活计。要知肉团上有真人。我佛悲怜。用垂拯救。欲令横超三界。特开净土一门。四十八愿之宏深。入人心而徧加摄受。十万亿程之遥远。仗佛力而不隔须臾。托质莲胎。享自然之衣食。栖神净域。免他道之轮回。是男是女总堪修。若智若愚皆有分。但请回光返照。便知本体元无。若未能学道参禅。也且勤持斋念佛。果能一心不乱。管教七日成功。移六贼为六神通。离八苦为八自在。净土文法言可证。往生传灵迹非虗。对众为大众宣扬。归家为一家解说。使处处齐知觉悟。教人人尽免沉沦。上助诸佛转法轮。下拔众生离苦海。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他道难修。莫教一日换了皮。纵有千佛难救汝。火急进步时不待人。各请直下承当。莫使此生空过(寒山云。百骸溃散离尘泥。一物长灵复是谁。不得此时通线路。骷髅着地几人知)。


常熟志。明邵武知府严澂遗亲故书曰。澂一病几殆。不意复生。虽则苟延。焉知来日回首营生旧计。有同嚼蜡。一具皮囊。终须败坏。六尘缘影。何处坚牢。不如换却凡心。求生净土。诵弥陀一句。消罪业无边。聊奉劝文。用表诚意。


周克复净土晨钟曰。自贫贱而视富贵。见其气焰薰灼。不胜垂涎之慕。然当之者。未必真乐也。皇甫谧云。富贵扰神耗精。如一人喜怒不测则忧在事主。同列人怀异志。则忧在羣情。因贪位而患得患失。缘争权而伐异党同。位愈高则责愈重。宠愈隆则忌愈众。日中易昃。月盈便亏。仓卒事机一失。税驾无所。至求为匹夫而不可得。富家翁持筹会计。竭一生心力以遗其子孙。而百年兴废。事难逆料。身後所有。率归他人。譬蚕之结茧。这茧子是缠身的物事。自结自缠。将怨谁人。又是别人的物事。人只要这茧。谁要儞这结茧的虫。由是言之。富贵亦有何乐。纯是苦耳。况富贵人到紧要处。与贫贱无二。盖富贵胜贫贱者。皆无紧要事。如食以遏饥。衣以御寒。若衣而华。食而精。此於身心有何紧要。其他推此可知。至大利害处。老也病也死也。止此只身独当一面之孤。注到钟鸣漏尽时光景。卿相以至氓庶。总无人可代。总同一结煞。不增分毫。思及此。不由人不当下心灰了也。


又曰。一子人谓险子。多置姬媵广嗣。独不念身一而已。非险身乎。世多知子之险。而忘身之险。七篇时文。几级官位。数箱金帛。一区宅子。数亩田园。几个娇妻美妾。一场没正经。没要紧。闲是闲非。人人被他汩没一生。个个打不出这般窠臼。虗碌碌忙迫一场。蚤已谢世。吁可悲也已。邵尧夫云。使我却十年。亦可少集事。奈何天地间。日无再中理。古语云。狂谋迂算百不就。惟有霜鬓来如斯。又云。如今休去便休去。欲觅了时无了时。皆至言也。胡不猛省於此。


又曰。世人有言。积快活以防死。其意谓人世太苦。净生太促。与其仓皇而就谢。孰若纵乐以行休。万一与化俱迁。追想生平。尽多乐事。较之穷蹙终身者。讵不胜彼一筹。如昔人所云。十听春啼变莺舌。三嫌老丑换蛾眉。是其类也。予曰。果尔则是担头加重。鼎沸益薪。是名促死。何名防死。如佛言受即是空。食列数味。放箸即空。出多驺从。既到即空。终日游观。既归即空。惟为善事毕。勤劳即空。而白业具在。为恶事毕。快意即空。而黑业具在。世之为白业者少。而为黑业者多。是以一时之快意。而造茫茫之业海也。以是防死果得策欤。夫防死是大丈夫第一事。防死第一着。无如了生死。欲了生死。无如念佛求生西方。又有一等世味笼罩他不得的以高尚为志。以闲散为襟。或诗酒陶情。碁局换世。或栖心五岳。啸咏烟霞。此皆虗送居诸之徒耳。其上则十种飞仙。三山羽客。非不逍遥鸾鹤。冲举自豪。无奈真性未明。生死未了。乐天云。假使得长生。才能胜夭折。言长本对短。未离生死辙。不如学无生。无生即无灭。诚哉言也。


又曰。东坡云。日者韩持国壻王实见访。言持国自谓已癃老。且将声乐酒色以娱年。东坡曰。惟其残年正不当尔。顷有一老人置酒会亲友。酒阑语众。奄奄且去。诸子呼号。愿留一言为教。老人曰。只宜第一五更起。诸子未喻。老人曰。惟五更可勾当自家事。自家事者是死时将得去者。且吾平居治生。今日就化。可将何者去。诸子颇悟。请君言於持国。勾当自家事。与其劳心酒色。不若为可以死时将去计也。


又曰。世人念佛不真切。只是把生死二字看得轻忽。一生忙忙碌碌。将性命撇在虗空。与己全无干涉。即或当场嗟叹片时。毛骨悚然。过後仍前醉梦。屠赤水云。世智纷纷。名利场中伶俐。识神扰扰。死生路下糊涂。哀哉。谁晓四大不坚。无常甚速。三途八难最苦。肯去要紧真切念佛。百中希有一二也。昔一僧探俗友。劝以生死事大。急宜念佛。友谢以三头未了。僧问故友曰。亲柩未举。男婚女嫁未毕。僧别不久。友忽亡。僧往吊。作诗曰。吾友名为张祖留。劝伊念佛说三头可。怪阎公无分晓。三头未了便来勾。此言虽浅。大可醒俗。吾愿世人各宜奋发精力。一下斩断轮回。信得这句佛。即勇往直前念去。只此一念。是破黑暗之明灯。是渡苦海之大船。是脱生死之良方。是出三界之径路。并其或验或不验。或悟或不悟。一切都不计较。但持一句佛号在心。无事也念。有事也念。安乐也念。病苦也念。生也念。死也念。如此认真。事无不济。


净土晨钟又载钱孝直曰。从来三界生死轮回。比於牢狱。然则但未出生死。皆三界狱中囚也。囚有三种。其一自谓决无生理。聊於此中苟图安逸。一朝刽子手到。觳觫就毙。其一自负千金之子。不惜金钱。打点营生。而情非决定。一面且偷游釜之娱。倘再生路绝。亦道尽甘心而已。别有负性崛强之夫。不耐束缚。伺守者少间。挣断枷锁。一往无前。似此决裂。彼安肯於未死前偷享余生。或出不出。情悬两可哉。噫。此亦我辈生死狱中一榜样矣。第一种人。滔滔皆是。驾言於功名富贵。辛苦博来。极宫室妻妾之奉。以自娱乐。语以生死。恬不关心。语以生死外别有出路。哑然第付一笑。以全不具信根故也。第二种人。生来亦具宿根。礼佛谈禅。护持教法。造寺斋僧。金钱不吝。然插足世网之中。名缰利锁。如八荆棘丛。牵绊不得自由。夫人生出世。一件大事因缘。不专心去做。而欲以余力及之。世间岂有扬州鹤哉。虽生平作福。不离人天。生死关头。总跳不出。亦缘其怖生死心。原未真切故也。如第三种人。不求生富贵。但下死工夫。乃真能求出生死者矣。今见缧絏中人。呼天乞命。莫不哀其愚而嗤其求生之不早。吾谓死囚求生太晚。比之我辈。犹为蚤计也。死囚秋决。岁不过一日。一日前後。皆可宽然打点。我辈在三界狱中。岁岁可死。月月可死。日日刻刻可死。贱死。贵亦死。老死。少亦死。恶人死。好人亦死。不序爵。不序德。不序齿。一息不来。便分今古。不早打点。姑待一刻。万一即此一刻。驾帖到来。刽子当面。手忙脚乱。何以御之。又袁中郎曰。众生处五浊世。如囚牢狱。以入狱者皆罪人。处人天者皆是业报分段之身故也。然罪人入狱。时刻求出。以知棘墙之外。更有许大安乐世界故也。今众生以烦恼为家宅。以生死为园囿。不知大铁围山是我棘墙。三界法场之外。各各自有家乡乐地。诸佛悯此。为分别净秽。指以脱归路程。而岁久抛业之人。了无归处。诸佛又大建宅舍以安之。一则往来狱门。为治道途。一则长伺狱外。修饰旅馆。如是之恩。何身可报。经曰。如来为一大事出现於世。大事者。即此事也。诸佛既不惜垂手。众生种种反恋此毛头许事。以小易大。死而不悟何哉。

 

易行门


已识迷途。欲求出世。当知入道多门。惟念佛往生净土为易行道。净土多方。又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净土。尤为易行。盖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度尽众生。与此世界之缘徧重。威力又极大。故摄取无遗。人能信向。至心持名。未有不蒙接引。所谓仗他之法。与专持自力者。难易逈殊也。辑易行门。


龙舒净土文曰。统言大藏。不止有十余经言西方净土事。其大略谓彼处以七宝庄严。无地狱饿鬼禽畜。以至蜎飞蝡动之类。常清净自然。无一切秽杂。故名净土。其人皆莲华中生。长生不老。衣食宅宇。随意化成。其景序长春。无复寒暑。大受快乐。无一切苦恼。故名极乐世界。其佛名阿弥陀者。梵语也。此云无量。以此佛光明。照见十方世界。无有限量。凡念佛众生。无不知之。故又名无量光佛。此佛寿命。与其国中人民寿命。皆无有限量。虽恒河沙劫。亦无有尽。故又名无量寿佛。此佛有大誓愿度人。其威神不可思议。故至心信向。念其名号者。现世必消除灾难。禳却冤鬼。安静形神。增延福寿。西方七宝池中则生莲华一朵。他日於其中托生。直脱轮回之外。若此者。皆有事迹。非虗言也。其说甚易行。尽大藏中八万四千法门。无如此之要捷者。而人或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行。尤可痛惜也。


又曰。经又云。无量无数劫以前。有世自在王佛出。化度众生。是时有大国王。往听说法。遂有觉悟。乃舍国王之位。而往修行。号曰法藏比邱。即阿弥陀佛也。对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愿。愿愿皆为济度众生。发此愿已。乃精进以了生死。次入菩萨地。了生死者。乃生死自如也。入菩萨地者。内则修慧。外则修福也。修慧者。使慧性曰广於一日。至成佛时。则慧性含虗空世界。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也。修福者。乃托生於一切众生中。同其形体。通其语言。以设教化。故上自天帝。下至微细虫蚁。皆托生於其中。如此无量无数劫来。设化众生。夫设化众生者。无非得福也。得福而不受用。故其福愈积而愈大。久则徧於虗空世界矣。福大则威神大。譬如世人官大则势力大。是以威神无所不可。方得成就所愿而入佛位。是初发愿以至成佛。无非为众生者。故人至心信向。念其名号。现世必蒙福佑。身後必径生极乐世界。若能精心想其形相。现世必见佛之真身。以佛之威灵无所不在。而人心念与佛纯熟。则自然交通。故佛现其身也。


又曰。净土传云。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二菩萨乘大愿船。泛生死海。就此娑婆世界。呼引众生。上大愿船。送至西方。如肯往者。无不得生也。观此则是佛与菩萨。悯念众生。沉沦苦海。无由得出。故自以誓愿威力。招诱人生净土。如舟人招诱行人登舟。送至彼岸也。人唯恐不信耳。若信心肯往。虽有罪恶。亦无不得生。盖佛不可以凡人比。凡人不为势利。不与人交。非有益於己。不与人交。此所以为凡人也。贤人君子。已不如此。况佛乎。盖不慈悲不足为佛。不济度众生不足为佛。不有大威力不足为佛。为其慈悲故。见众生沉於苦海。而欲济度。为其有大威力故。能遂济度之心。成济度之功。此所以为佛也。经云。大医王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众生。不能度一切不信之人。以不信比命尽者。可谓极矣。盖信者一念也。若人在生时。心念要去。身则随去。心念欲住。身则随住。是身常随念。然犹有念欲去而身被牵系者。身坏时。唯一念而已。一念到处则无不到。是以一念在净土。则必生净土。况佛与菩萨。又招引人往生乎。


又曰。无为杨杰次公。少登高科。明禅门宗旨。谓众生根有利钝。即其近而易知。简而易行者。唯西方净土。但一心观念。仗佛愿力。直生安养。其为王敏仲作直指净土决疑序云。阿弥陀佛光明如大圆月。徧照十方。水清而静。则月现全体。月非趋水而遽来。水浊而动。则月无定光。月非舍水而遽去。在水则有清浊动静。在月则无取舍去来。故华严经载解脱长者子云。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是知众生注念。定见阿弥陀。若生彼土。则无诸苦。般舟三昧经云。跋欲陀和菩萨。问释迦佛云。未来众生。云何得见十方诸佛。佛教令念阿弥陀佛。即见十方一切诸佛。又大宝积经云。若他方众生。闻无量寿如来名号。乃至能发一念净信。欢喜爱乐。所有善根。回向愿生其国者。随愿往生。得不退转。此皆佛言也。不信佛言。何言可信。不生净土。何土可生。东坡云。次公晚年作监司太守。常画丈六阿弥陀佛像。随行供养观念。至寿终时。感佛来迎。端坐而化。


乐邦文类。杨次公曰。弥陀光明。徧照法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圣凡一体。机感相应。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中净土。念念弥陀。吾以是观之。智慧者易生。能断疑故。禅定者易生。不散乱故。持戒者易生。远诸染故。布施者易生。不我有故。忍辱者易生。不瞋恚故。精进者易生。不退转故。不造善不作恶者易生。念纯一故。诸恶已作。业报已现者易生。实惭惧故。虽有众善。若无诚信心。无回向发愿心者。则不得生矣。噫。弥陀甚易持。净土甚易往。众生不能持不能往。佛如众生何。夫造恶业。入苦趣。念弥陀。生极乐。二者皆佛言也。世人忧堕地狱。而疑往生者。不亦惑哉。


宋丞相郑清之曰。人皆谓修净土。不如禅教律。余独谓禅教律法门。莫如修净土。夫真净明妙。虗彻灵通。凡在智愚。皆具此性。根尘幻境。相与沦胥。生死轮回。穷劫不断。故释氏以禅教律。假设方便。使之从门而入。俱得超悟。唯无量寿佛独出一门。曰修行净土。如单方治病。简要直截。一念之专。即到彼岸。不问缁白皆可奉行。但知为化愚俗浅近之说。其实则成佛道捷径之途。今之学佛者不过禅教律。究竟圆顿莫如禅。非利根上器神领意解者。则未免堕顽空之失。研究三乘莫如教。非得鱼忘筌因指见月者。未免钻故纸之病。护善遮恶莫如律。非身心清净。表里一如。则未免自缠缚之苦。总而观之。论其所入则禅教律。要其所归则戒定慧。不由禅教律。而得戒定慧者。其唯净土之一门乎。方念佛时。口诵心维。诸恶莫作岂非戒。系念净境。幻尘俱灭岂非定。念实无念。心华湛然岂非慧。人能屏除万虑。一意西方。则不施棒喝而悟圆顿机。不阅大藏经而得正法眼。不持四威仪中而得大自在。不垢不净。无缠无脱。当是时也孰为戒定慧。孰为禅教律。我心佛心。一无差别。此修净土之极致也。八功德水。金莲华台。又何必疑哉。净土枢要之作勤矣。


元天如法师净土或问。问曰。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今徧指极乐。而又徧赞其境胜缘胜何耶。答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讐。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或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皆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陋。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邱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花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嘉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羣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婬。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唯极乐修行缘具。故徧指也。


又问曰。十方如来。皆可亲近。今独推弥陀者何耶。答曰。独推弥陀其故有三。一誓愿深重。二娑婆有缘。三化道相关也。愿重者。经云弥陀往昔因中。尝发种种广大誓愿。其略曰。若我成佛已来。其有众生愿生我国。或闻我名。修诸善本。称我名号。乃至十念。若不生者。誓不取正觉。既生我国。若有退转。不决定成佛者。誓不取正觉。故华严钞曰。弥陀愿重。偏接娑婆众生也。有缘者。我佛释迦现在世时。众生闻佛所教。归向弥陀。固已多矣。观佛灭後。末世众生。无问僧俗男女。贵贱贫富。稍闻佛教者。无不信向。未闻佛教者。亦会称名。纵是顽愚暴恶无信之徒。或遭厄难危险之处。或发赞叹怨嗟之声。不觉信口便呌阿弥陀佛。至於儿童女子戏弄之际。聚沙抟泥。图墙画壁。便作弥陀佛像。甚至於学行未稳。学语未成者。自然能唱阿弥陀佛。此皆不劝而发。不教而能。非有缘而何。又如无量寿经云。吾说此经。今见无量寿佛。及其国土。所当为者。皆可求之。无得以我灭度之後。复生疑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愍。特留此经。更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此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又经云。此经灭後。佛法全无。但留阿弥陀佛四字名号。救度众生。其有不信而谤毁者。当堕地狱。具受众苦。故天台云。当知彼佛於此恶世偏有缘耳。相关者。先觉谓两土圣人。示居净秽。以折摄二门调伏众生。此以秽以苦以促。以多魔恼而折之。俾知所厌。彼以净以乐以延以不退转而摄之。俾知所欣。既厌且欣。则化道行矣。又我释迦於三乘授道之外。其有度未尽者。度在弥陀。故於诸大乘经丁甯反覆。称赞劝往者。盖化道之相关也。以是三者之故。乃独推焉。


大佑净土指归集曰。圆通梵法师会宗集引般舟三昧经。言念佛往生有三种力。一者本有佛性力。言烦恼心中有如来藏也。二者慈光摄取力。言弥陀光明无量。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也。三者念佛三昧力。言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也。此三种力。如三股绳合为大索。能牵重物。又如水火镜子。若将对日。以艾取之。即可得火。若将对月。以珠取之。即可得水。今以镜具水火之性。喻众生本具佛性之力也。须假日月之光来照者。弥陀慈光摄取之力也。以珠艾能引水火者。信心念佛之力也。此三种物。缺一不可。三事和合。水火方生。三力相资。必生净土。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曰。复明径路修行径中之径者。此有二义。一者余门学道。万里迢遥。念佛往生古称径路。而念佛一法。复有多门。今特持名。是为径路之中径而又径。鹤冲鹏举。骥骤飞龙。不疾而行。不速而至。径中径矣。注曰。二义者。一是较量於多种净业。二是拣别于本部大本。故云径路之径路也。径路者。路小而捷名径。小喻念佛为力之简易。捷喻念佛成功之迅速。善导大师偈云。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是也。故云余门学道。名竪出三界。念佛往生名横出三界。如虫在竹。竪则历节难通。横则一时透脱。余门之比念佛。则念佛为速矣。念佛复有多门者。如实相念佛四种。乃至万行回向等。实相之佛。虽云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希。下此数门。观像。则像去还无。因成间断。观想。则心麤境细。妙观难成。万行。则所作繁多。重处偏堕。唯此持名一法。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古人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则不期实相。而实相契焉。故念佛为修行径路。而持名又念佛中之径路也。


德园集附录曰。明礼部员外郎虞淳熙。告归上天目坐高峯死关前。画夜策厉。至三七日倦甚。欲就枕。忽见高峯禅师斩其左臂。豁然有省驰证云栖。宏公曰。凡寐而觉者。不巾栉而复依衾枕。必复寐矣。迷而悟者。不庄严而复亲秽浊。必复迷矣。火莲易萎。新篁易折。子自为计。毋以一隙之光。自阻进修之路因劝令回向净土以续前因。淳熙遂终身行之。


乐邦文类序。明给事中陈瓒家居一意净业。有客过之呵曰。尔不闻大鉴之论唯心者乎。何厌垢而欣净为。答曰。唯心净土。发之大鉴。而非自大鉴始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佛固先言之矣。盖惧人以不净之心求净土。非曰土无垢净也。


明成时净土十要序曰。净土持名之法。有三大要焉。一者六字洪名。念念之间。欣厌具足如出幽狱。奔托王家。步步之间。欣厌具足。二者参禅必不可无净土。为防退堕。甯不寒心。净土必不可入禅机。意见梢乘。二门俱破。果能寺修净业。不须臾涉余宗。三者一句弥陀。非大彻不能全提。而最愚亦无少欠。倘有些子分别。便成大法魔殃。只贵一心受持。甯羡依稀解悟。


念佛直指曰。元明间僧妙叶。着念佛直指上下卷。其直指心要一篇。斥妄显真。最为精造。有曰。极乐弥陀相好现时。即自心显。自心显时。即彼佛现。我心彼佛心。彼佛我心佛。一体无二。故云唯心净土。本性弥陀。非谓西方无土无佛。不须求生。但在汝生灭缘影之中。名为唯心本性也。求彼佛即求自心。求自心须求彼佛。邨愚夫妇。虽不识理。以信实有彼土。故於命终时。反得往生。畏有陷空之人。因认缘影为心。谓无外土。故虽修道行。还受生死。人命无常。转息来世。尘事连环鈎锁不断。若不能於尘劳郁结及得志歇手不得处。一割割断。起愿力行。尽力一跳。焉得应念生彼。


径中径又径卷一

 

 
径中径又径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1/4/4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念佛百问 下一篇劝修净土切要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