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部 | 本缘部 | 般若部 | 法华部·华严部 |宝积部 | 涅槃部 | 大集部 | 经集部 | 密教部 | 律部 | 释经论部 | 毗昙部 | 中观部 | 瑜伽部 | 论集部
经疏部 | 律疏部 | 论疏部 | 诸宗部 | 史传部 |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 古逸部·疑似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新修大正藏 -> 史传部

TOP

广清凉传 【三卷】(一)
2017-06-07 14:13:15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14次 评论:0

大正新修大藏经 第51册  No.2099


广清凉传 【三卷】


【宋 延一编】


广清凉传序


朝奉郎尚书织局员外郎守太原府大通监兼兵马都上骑都尉赐绯鱼袋前勾当五台山寺司公事郄济川 撰


夫法界无边。因利生而示境。法身无像。由接物以现形。何哉。盖慈悲广大。虽已证於菩提。誓愿弘深。尚不舍於萨埵。故大圣文殊。宅清凉之境。示瑞应之形。良以此也。粤自世雄示灭。像教寝传。金口微言。方流於震旦。玉毫妙质。不覩於只园。圣智隐而易诬。昏蒙荡而难信。菩萨。所以运童真之德。极游方之化。揭慧日以照六道。注愿海以泽四生。秘龙种上尊之称。舍摩尼宝积之证。示为弟子。翊正法於能仁。当作如来。豫尊记於普见。不出大千之界。长居五顶之山。涅盘。称五百仙俱。华严。说一万圣众。都净城以演法。赫祥光而诱人。宝乐银书。深秘金刚之窟。仙花珍树。大同灵鹫之峯。是以。波利西来毕命。愿瞻於真相。无着南至捐躯。思接於慈颜。教肇腾兰以来。具闻名号。地拓魏齐而下。益广修崇。列梵刹以云屯。范圣仪而星布。钟声香气。互传灵感之踪。宝界金灯。咸觌神奇之应。济。以夙缘薄佑。生逢遗法。尚繇覊官。得寓灵峯。时会博闻。遍穷异迹。思得纪述以警後来。而年纪寝深。简编几坠。独有唐蓝谷沙门慧祥。作传二卷。颇成伦理。其余亦有传记。皆文字舛错。辞意乖谬。惜乎。大圣之化迹。高士之遗踪。将湮灭乎。慧祥所谓。时无好事。使芳尘委绝。信哉。济川慨其若是。乃访得真容院妙济一公。其人纯粹聪敏。博通藏教。讲说记问。靡不精诣。因请公。采摭经传。收捃故实。附益祥传。推而广之。勒成三卷。首以吉祥隆世因地。终以巨宋亲逢化相。名曰广清凉传。凡三月而成。授本院主事。募工开版。印施四方。俾师心三宝者。覩之益信向尔。时圣宋嘉佑纪号龙集庚子正月望日谨序。

 

广清凉传卷上


清凉山大华严寺坛长妙济大师赐紫沙门延一重编


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    菩萨应化总别机缘二    菩萨何时来至此山三


清凉山得名所因四    五台四埵古圣行迹五    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    释五台诸寺方所七

菩萨生地见闻功德一


详夫大圣曼殊室利曳菩萨。久已成佛。示居因位。行菩萨行。接引群迷者也。何以知之。按首楞严经下卷云。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只劫。尔时有佛。名龙种上尊王如来。国名平等。乃至。尔时平等世界龙种上尊王如来。岂异人乎。即文殊师利法王子是。央掘摩罗经第四云。北方去此。过四十二恒河沙刹。有国名常喜。佛名欢喜藏摩尼宝积如来。乃至。若有闻是如来名者。恭敬礼拜。生欢喜国。闵四恶趣。若有持是如来名号者。若今见在。及未来世。旷野险难诸怖畏处。皆悉蒙护。於一切处。恐怖悉灭。一切八部诸恶鬼神。不能侵扰。又大宝积经第六十卷。文殊师利授记会。说文殊师利成佛之时。名为普见。以何义故。名为普见。以彼如来。於十方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刹中。普皆令见。虽未成佛。若我现在。及灭度後。有闻其名。亦皆必定当得成佛。唯除已入离生之位。及狭劣心。彼佛刹土。名随愿积集清净圆满。乃至。若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是则名为面见诸佛。若有受持百千亿诸佛名号。若有人称文殊师利名者。福多於彼。何况称普见佛名。何以故。彼百千那由他佛。利益众生。不及文殊师利。於一时中。所作饶益。如是等文证成非一。或问。文殊师利成佛国土。与阿弥陀极乐国土。优劣云何。答。大宝积经云。譬如有人析一毛为百分。以一分毛。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喻阿弥陀佛刹庄严。彼大海水。喻普见如来佛刹庄严。复过於此。何以故。普见如来佛刹庄严。不思议故○上说菩萨成佛功德。次说菩萨真俗生处。且真谛生处者。华严经七十九。说菩萨有十种生处。何者为十。善男子。菩提心是菩萨生处。生菩萨家故。深心是菩萨生处。生善知识家故。诸地是菩萨生处。生波罗蜜家故。大愿是菩萨生处。生妙行家故。大悲是菩萨生处。生四摄家故。如理观察是菩萨生处。生般若波罗蜜家故。大乘是菩萨生处。生方便善巧家故。教化众生是菩萨生处。生佛家故。智慧方便是菩萨生处。生无生法忍家故。修行一切法是菩萨生处。生过现未来一切如来家故。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以般若波罗蜜为母。方便善巧为父。檀波罗蜜为乳母。尸波罗蜜为养母。忍波罗蜜为庄严具。勤波罗蜜为养育者。禅波罗蜜为浣濯人。善知识为教授师。一切菩提分为伴侣。一切善法为眷属。一切菩萨为兄弟。菩提心为家。如理修行为家法。诸地为家处。诸忍为家族。大愿为家教。满足诸行为顺家法。劝发大乘为绍家业。法水灌顶一生所系菩萨。为王太子。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此名菩萨真实生处○次说菩萨世谛示现生处。据文殊师利般涅盘经云。尔时跋陀婆罗菩萨。即从座起。整衣服为佛作礼。长跪合掌。白佛言。世尊。是文殊师利法王子。已曾亲近百千诸佛。在此婆婆世界。施作佛事。於十方面。变现自在。却後久远。当般涅盘。佛告跋陀婆罗。此文殊师利。有大慈悲。生於舍卫国多罗聚落梵德婆罗门家。其生之时。家内室宅。化生莲华。从母右脇而生。身紫金色。堕地能语。如天童子。有七宝盖。随覆其上。诣诸仙人。求出家法。诸婆罗门。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醻对。唯於我所。出家学道。乃至。我今略说。为未来世盲瞑众生。又般涅盘经云。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若有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恶猛火。常生他方清净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法忍。又宝箧经第二卷云。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众生。给诸乐具。百千亿岁。不如施文殊师利一爪端许。所生福德。胜前福德。或有问曰。菩萨既久已成佛。何故复为菩萨。答。无垢称经云。虽得佛道转於法轮。而不舍於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又大慈恩寺基法师阿弥陀经疏。引经云。我昔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又问。何故菩萨名文殊师利。答。斯乃古时讹略梵语。今巨宋新传。及唐时不空三藏所传。皆云曼祖(仁祖切)室利(二合)曳。此云妙吉祥。此菩萨。立名有二。初就世俗。因瑞障名。二就胜义。以德立号。且初世俗因瑞障名者。以菩萨生时。有十种吉祥事故。所以菩萨名妙吉祥也。何为十种。吉祥之事。一天降甘露。二地涌伏藏。三仓变金粟。四庭生金莲。五光明满室。六鸡生鸾凤。七马产麒鳞。八牛生白[牛*宅]。九猪诞龙豚。十六牙象现。所以菩萨因瑞障名也。二依真谛立名者。据金刚顶经说。由菩萨身。普摄一切法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名妙吉祥也。故知。文殊师利菩萨。神通功德不可思议。大华严经第六十一入法界品。舍利弗。告诸比丘。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清净之身。相好庄严。一切天人。莫能思议。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圆光映彻。令无量众生。发欢喜心。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光网庄严。灭除众生无量苦恼。汝可观察文殊师利众会具足。皆是菩萨往昔善根之所摄受。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左右八步。平坦庄严。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住之处。周回十方。常有道场。随逐而转。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所行之路。具足无量福德庄严。左右两边。有大伏藏。种种珍宝。自然而出。汝可观察文殊师利。曾供养佛善根所流。一切蘽间出庄严藏。汝可观察文殊师利。诸世间主。雨供具云。顶礼恭敬。以为供养。汝可观察文殊师利。十方一切诸佛如来。将说法时。悉放眉间白毫相光。来照其身。从顶上入。又云。文殊菩萨。能随所乐。现自在身。威光赫奕。蔽诸大众。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自在大悲。起说法心。以广大辩才。将为说法。文多不载。故知。菩萨以大善巧。拯接群生。为不请友。救世大悲。斯言信矣。华严七十九。弥勒菩萨。告善财言。文殊师利所有大愿。非余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之所能有。善男子。文殊师利童子。其行广大。其愿无边。出生一切菩萨功德。无有休息。善男子。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母。常为无量百千亿那由他菩萨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名称普闻十方世界。常於一切诸佛众中。为说法师。一切如来之所赞叹。住甚深智。能如实见一切诸法。通达一切解脱境界。究竟普贤所行之行。善男子。文殊师利。是汝善知识。令汝得生如来家。长养一切诸善根。发起一切助道法。值遇真实善知识。令汝修一切功德。入一切愿网。住一切大愿。为汝说一切菩萨秘密法。现一切菩萨难思议行。与汝往昔同生同行。是故善男子。汝应往诣文殊之所。莫生疲厌。集传者曰。校此而论。既彼善财。得见文殊。皆是往昔同生同行。乃至。不生疲厌。况今之火宅诸子。若能专心求见大圣。岂不宜哉。

 

菩萨应化总别机缘二


夫。大圣应化。有总有别。随机缘故。云何为总。答。如华严经第五十卷说。譬如月轮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为四。一映蔽一切星宿光明。二随逐於时。示现亏盈。三於阎浮提清净水中。影无不现。四一切见者。皆对目前。而此月轮。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佛子。如来身月。亦复如是。有四希奇未曾有法。何等为四。一所谓映蔽一切声闻缘觉。学无学众。二随其所宜。示现寿命。修短不同。而如来身。无有增减。三一切世界净心众生菩提器中。影无不现。四一切众生有瞻对者。皆谓如来唯现我前。随其心乐。而为说法。令得解脱。乃至。而如来身。无有分别。无有戏论。今文殊亦尔。故菩萨般涅盘经云。住首楞严三昧力故。於十方面。或现初生。或现灭度。入般涅盘。现分舍利。饶益众生。乃至。是文殊师利。有无量神通变现。不可具说。此上所显。即是菩萨。遍一切处。普应机缘。故名为总。故华严钞。引经偈云。文殊大菩萨。不舍大悲愿。变身为异道。或冠或露体。或处小儿丛。游戏邑聚落。或作贫穷人。衰容为老状。以现饥寒苦。巡行坊市鄽。求乞衣财宝。令人发一施。与满一切愿。令使发信心。信心既发已。为说六度法。领万诸菩萨。居住五顶山。放亿种光明。人天咸悉覩。罪垢皆消灭。二别者。即今遍在清凉五台山。是也。以此处机缘胜故。又是本所居。金色世界报土。在此也。按大唐东夏神洲感通录。宣律师。常於唐麟德元年仲春之季。有数天人来。礼觐律师。共相谈叙。律师。因问天人云。古昔相传。文殊在清凉山。岭五百仙人说法。经中明说。文殊。是旧住娑婆世界菩萨。娑婆。是大千总号。如何偏在此方。天人答云。文殊者法身大士。诸佛之元帅也。随缘利现。应变不同。大士之功。非人境界。不劳评论。但大圣多在清凉山。山下有仙花山。有五台县。清凉府。往往人到。不得不信。

 

菩萨何时至此山中三


按大方广佛华严经四十五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於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又据文殊菩萨现宝藏陀罗尼经云。尔时。金刚密迹主菩萨。白佛言。世尊。昔常为我说如是言。我灭度後。於赡部洲恶世之时。文殊师利。广能利益一切众生。大作佛事。唯愿世尊。为我分别演说。於何处住。复於何方而行利益。怜愍摄护诸众生故。愿为说之。乃至。佛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後。於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中有山。名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於中说法。及有无量龙天。夜叉罗刹。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围绕供养。乃至。文殊师利。有如是等无量威德。神通变化自在庄严。广能饶益一切有情。成就圆满福德之力。不可思议。又据文殊般涅盘经云。如是大士。久住首楞严三昧。佛灭度後。四百五十岁。当至雪山。为五百仙人。说法教化。成就令不退转。又感通录上卷。宣律师。问天人云。今五台山中台之东南二十里。见有大孚灵鹫寺。两堂隔涧。於今犹在。南有花园。可三顷许。四时发彩。人莫究其所始。或云。汉明所造。或云。魏孝文所作。互说不同。如何。天人答云。二帝俱曾於此造寺供养及阿育王。亦曾於此造塔。昔周穆王时。已有佛法。此山灵异。文殊所居。汉明之初。摩腾天眼。亦见有塔。劝常造寺。名大孚灵鹫。言孚者信也。帝信佛理。立寺劝人。名大孚也。又此山形。与其天竺灵鹫山相似。因以为名焉。元魏孝文。北台不远。常来礼谒。见人马行迹。石上分明。其事可知。至唐朝。因澄观法师。於此造大华严经疏。遂下勅改为大华严寺。或问。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即说菩萨常在此山。如何现宝藏经及般涅盘经二经。皆言佛灭度後。方来此山。答。此由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无作妙力。能分一身为无量身。复以无量身入一身。俱无障碍。如经广说。能以一身分无量身故。即一身常在此山。其所分身。於十方界。施难思化。即华严所说在此山。是也。又复以无量身入一身故。即十方界施化既毕。还来入此一身。引导众生。令发心故。即现宝藏经及般涅盘经言。佛灭度後来入此山。是也。於理何妨。况是大圣不思议之境。岂可凡情能测度哉。故显扬论说。於不思议境界。强思议者。有三过失。一得心狂乱过失。二生非福过失。三不得善过失。如非强思议者。得三善果。翻此可知。笺云。虽神应无方。道无不在。但菩萨本所化境。机缘偏胜。何所疑焉。

 

清凉山得名所因四


按华严经疏云。清凉山者。即代洲雁门郡五台山也。以岁积坚氷。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曰清凉。五峯耸山。顶无林木。有如累土之台。故曰五台。海东文殊传云。五台。即是五方如来之座也。亦象菩萨顶有五髻。余因此二文。今更广之。按千鉢经。及文殊师利五字陀罗尼。瑜伽观门所说。文殊表般若。能生诸佛故。大宝集经第六十文殊会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以无碍天眼所见十方无量无边诸佛刹中一切如来。若非是我劝发决定菩提心。教授教诫。令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於菩提。终不应证。而我要当满此所愿。然後乃证无上菩提。又文殊表般若者。菩萨大悲。能为增上。断灭一切诸众生等烦恼罪业。按金刚顶经金刚觉大菩萨三摩地一切如来智慧品云。尔时世尊。复入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三摩耶所生法。如持金刚三摩地已。从自心出此一切如来大智慧三摩耶。名一切如来心印。即说密语。跋折罗底瑟那(二合)才出此语时。於一切如来心。即彼薄伽梵。执金刚以为智剑而出已。同一密合。入於毘卢遮那佛心中。便为釰鞘。既成就已。住於毘卢遮那佛手中。於时从彼如来釰鞘身中。出现一切世界等如来身。一切如来智慧等。及一切如来神变游戏已。由极妙吉祥故。及金刚萨埵三摩地。极坚牢故。同一密合。以为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身。既成就已。住於世尊毘卢遮那佛心。而高声作是言曰。我是诸佛语。号为文殊声。若以无形色。音声可得知(以诸佛法身。本无形相。恐成断灭故。以音声假诠表之。诠佛语言。即文殊声也)尔时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从世尊心下已。依一切如来右边月轮中住。复请教示。尔时。毘卢遮那佛。入一切如来智慧三摩耶金刚三摩地已。现一切如来断除烦恼三摩耶。为尽遍众生界。断除一切苦故。及一切安乐悦意受用故。乃至。成就一切如来随顺音声圆满慧最上悉地故。彼金刚觉。於文殊师利摩诃菩提萨埵。如上於双手授之。乃至。以其金刚釰挥斫已。而高声唱言。此是诸如来般若波罗蜜能破诸怨敌。灭罪中为最。故菩萨左手持梵夹。表般若体。自性清净。右手持釰。表般若用。断除众生烦恼怨敌。又五字瑜伽观门之表者。阿者无生门。诠一切法无生。表大圆镜智。东方金刚部主阿閦如来。即菩萨顶上东边一髻之象也。罗者。无垢门。诠一切法无垢。表平等性智。南方宝部主宝生如来。即菩萨顶上南边一髻之象也。跛者。无第一义谛门。表妙观察智。西方莲花部主无量寿如来。即菩萨顶上西边一髻之象也。左者。诸法无行门。表成所作智。北方羯磨部主不空成就如来。即菩萨顶上北边一髻之象也。娜者。诸法无性相离语言文字门。表清净法界。中方如来部主毘卢遮那如来。即菩萨顶上中方一髻之象也。故菩萨顶分五髻。山派五峯。岂徒然哉。良有以也。故华严疏云。表我大圣五智已周。五眼已净。总五部之真原。故首戴五佛之冠。顶分五方之髻。运五乘之要。清五浊之灾矣。此山。磅礴数州。绵五百里。左隣恒岳。隐嶙参天。右控洪河。萦回带地。北临朔野。限雄镇之关防。南拥汾阳。作神洲之势胜。回环日月畜泄云龙。虽积雪夏凝。而奇花万品。寒风冬冽。而珍卉千名。丹嶂横开。翠屏叠起。排空度险。时逢物外之流。扪萝履危。每造非常之境。白雪凝布。疑净练於长江。杲日炽昇。认扶桑於火海。又华严疏主。释菩萨住处品云。余幼寻兹典。每至斯文。皆掩卷而叹。遂不远万里。委命栖托圣境。相诱十载於兹。其感应昭着。盈於耳目。及夫夏景胜事尤多。历历龙宫。夜开千月。纤纤瑞草。朝间百花。或万圣罗空。或五云凝岫。圆光映乎山翠。瑞鸟翥於烟霄。唯闻大圣之名。无复人间之虑。入圣境者接武。革尘心者架肩。相视互谓非凡。触目皆为佛事。其山势寺宇。难以尽言。自大师晦迹於西天。妙德扬辉於东土。虽法身长在。而鸡山空掩於荒榛。应现有方。鹫岭得名於兹土。神僧显彰於灵境。宣公上禀於诸天。汉明肇启於摩腾。魏帝中孚於至化。北齐数州以倾俸。有唐九帝之回光。五天殉命以奔风。八表亡驱而竞记。其有居神洲。一生而不到。奚异舍卫三亿之徒哉。按大唐神洲感通录云。代州东西。有五台山者。古称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势极崇峻。上有五台。其顶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於谷底。其山极寒。南号清凉山。山下有清凉府。经中明说文殊将五百仙人住清凉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来求道之士。多游此山。灵踪遗窟。奄然在目。不徒设也。中台最高。去并七百。望如指掌。上有小石浮图。其量千许。即後魏文帝宏所立也。石上人马之迹。宛然存焉。顶有大泉。名曰太华。澄清似镜。有二浮图夹之。中有文殊师利像。人有至者。钟声香气。无日不闻。神僧瑞像。往往逢遇。大唐龙朔已来。勅下令会昌寺僧会颐。往彼修治寺塔。前後再返。亦遇灵感。至正观中。有解脱禅师。聚从习定。自云。於花园北。四度见文殊师利。翼从满空。群仙异圣。不可胜记。或问。此清凉山。为但山寒。名曰清凉。为就胜德耶。若但山寒。名清凉者。即阴山穷谷。冻寒之方。皆应清凉。若就胜德名清凉者。伹诸仙圣所住之处。应亦清凉。即何独此山擅斯名也。答。必二相兼。即无滥矣。一为山寒。兼有五顶。如上已说。二惟就文殊化境。拣余仙圣所居。如般泥洹经云。若有读诵文殊师利名者。设有重障。不堕阿鼻极苦猛火。常生他方清凉国土。值佛闻法。得无生忍。华严经入法界品云。以自在大慈。令彼清凉。斯之谓矣。故化方逐物。众生自见於兴亡。报土湛然。不随器界之生灭。如斯而已矣。

 

五台四埵右圣行迹五


按灵记。五台有四埵。去台各一百二十里。据古图所载。今此台。即古中台。中台即南台。大黄尖即北台。栲栳山是西台。漫天石是东台(唯北台中台。古时有异。东西二台古今无异)。


无恤台。常山顶是也。昔赵简子。名无恤。曾登此山观代国。下瞰东海蓬莱宫。观神仙之宅。此是普贤菩萨。於中止住。云霞出没。往来五台。登台者。多见灵瑞。绿斯圣迹故。号为东埵也。西瞢[梦-夕+登]山。上有宫池古庙。隋炀帝。避暑於此而居。因说天池。造立宫室。龙楼凤阙。遍满池边。此池。世传神龙所居。缘斯圣迹故。号为西埵也。南有系舟山。上有铜鐶。舡轴犹在。昔尧遭洪水。系舟於此。世传尧覩文殊现於南台。缘斯圣迹故。谓之南埵也。北有覆宿堆。即夏屋山也。後魏孝文皇帝。避暑往覆宿此。因以名焉。下见云州石窟寺。世传山上有乾闼婆城。即化城也。常於日欲出时。城乃现焉。又望见北川。吴塚垒垒。有鬼趁南行。及见南山柏谷蘽(力鬼切)出随行。文帝吒之。其蘽。即回低曲而走。因谓之亚走柏。由此事迹。谓之北埵也。至巨唐俨禅师。神异僧也。尝登西南台之上。望见五顶。皆有五色云覆之。随云覆者。配之为台。唯古之中台。即今之北台。古之南台。即今之中台(孝文封为南岳也)余皆定矣。

 

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


中台顶上。有太华池。方圆二里。天生九曲。其水湛然色若瑠璃。澄澈见底。池内平处。有石磊落。丛石间。复有名花。百品交映。神龙宫宅之所在焉。人暂视之。瘮(所锦切)然神骇。云雾祥映。难以具言。然池之大小浅深。神变不定。故礼谒者。解璎褫佩。投中而去 随开皇十一年。文帝。勅忻州刺使崔震。持供於五台顶。设斋立碑。及覩後魏博陵公太守。奉使登台。遥瞻丛石。并是菩萨身挂璎珞。故宝台铁塔。功德最多。不可殚纪。

 

古十寺


     
大孚灵鹫寺      王子寺      灵峯寺      飰仙寺      天盆寺      清凉寺      石窟寺      佛光寺      宕昌寺      楼观寺

 

今益唐来寺六
     

竹林寺      金阁寺      安圣寺      文殊寺      玉华寺      圣寿寺


     
灵迹四
     

太华池      白水池      孝文人马迹      千年氷窟


     
名花五
     

日菊花      孝文十二院花      五凤花      百枝花      鉢囊花
     

北台顶上有天井。下有龙宫白水池相连。金刚窟亦相通彻

 

古有八寺
     

宝积寺      净明寺      木爪寺      普济寺      公主寺      甘泉寺      大谷寺      圣寿寺


     
今益寺二
     

宝山寺      太平兴国寺


     
灵迹十六

     

七佛池      罗汉台      九女泉      公主台      孝文教鹰台      孝文打球场      仙人庵      禅庵蘽      亚走柏      生死蘽      空心蘽      生地狱      邓隐峯塔      憨山      玉泉      金井


     
异草二
     

鸡足草      瞢[梦-夕+登]草
     

东台。旧名雪峯。山麓有研伽罗山。台上遥见沧瀛诸州。日出时。下视大海。犹陂泽焉

 

古寺一十五
     

华林寺      香云寺      观海寺      香蘽寺      铜钟寺      石堂寺      龙盘寺      光明寺      万像寺      凤岭寺      龙泉寺      五王寺      天城寺      温汤寺      古华严寺


     
今益寺三
     

金界寺      乾明寺      东塔院(今为尼院)


     
灵迹十一
     

松子戍      亦龙口      六凤岩      明月池      五王城      枣林      乳头香蘽      研伽罗山      那罗延窟      万圣足迹      温汤


     
药三
     

人参      长松      茯苓
     

西台。与秘??岩相连。危磴干云。乔林拂日。分空绝壁。接汉层峦

 

古寺十二
     

秘密寺      石门寺      榆勤寺      乳石寺      东尖寺      大会寺      日照寺      向阳寺      铁勤寺      浮图寺      熊头寺      豹子寺


     
今益寺四
     

李牛寺      黑山寺      仰盘寺      病牛泉寺


     
灵迹一十五
     

泥斋和尚      孝文射垛      落王崖      香山师子踪      于阗国王踪      二圣对谭石      八功德水      石门      鸟门      龙窟      萨埵崖      王子烧      身塔      割肉坐石      王母仙桃


     
药三


黄精      茯苓      木瓜


南台孤绝。距诸台差远。林麓蓊欝。岩崖倾欹。最为幽寂。昔有僧明禅师。居此三十余载。亦遇神仙。飞空而去。唯蝉蜕其皮。三十里内。悉是名花。遍生峯岫。俗号仙花山。化寺屡逢。钟声时发。昔曾有人遇异人。形伟冠世。言语之间。超腾遂远。故僧明禅师歌曰。南台秀峙。龙神归依。春云霭霭。夏雨霏霏。黑白瞻礼。失渴忘疲。何罪不灭。何福不滋。卧於石罅。而坐神龟。菩萨麻充其龙枝。罗浮草结作禅衣。居岩崿兮静虑。履山巅兮寻师。飡松长智饵。菊除饥讲。说般若志。行禅师再。覩龙母。又见龙儿。家施白药。永离苦衰。


   
古寺九
     

娑婆寺      殊公寺      郭??寺      嵌岩寺      浮图寺      高岭寺      石台寺      小柏寺      赤崖寺


     
今益寺三
     

福圣寺      灵境寺      法华寺


     
灵迹九
     

七佛谷      龙宫胜堆      万亩平      东王相      西王相      神龟      东车尖      西车尖      石罅

 


药二


人参     钟乳


中台北。北台南。中间有诸佛浴池。一百二十所。四面是水。中心有土台。方圆三尺。号为菩萨盥掌。游戏之地。其岁香气氛馥。色相光明。人熟视之。神移目乱。不敢久住。然人亦罕到池中。多出白云。状如队仗。有梵志婆罗门像。如覩菩萨及圆光者。白衣即得初果及第二果。若净戒之僧。得第三第四果也。金刚窟。即文殊大宅。此窟。在东北台二麓之下。楼观谷内。南北岭间。有石门乃先圣出入之处。人多不识。昔有繁峙县佛慧师。曾入此窟。行约三十里。有横河。既济即抵平川。无复凡木。但见宝林。极望四周。金楼琼塔。炳然晃目。佛慧师。出为人说此。


唐长安二年。遣使於五台山大孚灵鹫寺。前采花万株。移於禁掖。奇香异色。百品千名。令内道场。裁植供养。勅万善寺尼妙胜。於中台造塔。凡一朞功毕。遣内侍黄门金守珍。就山供养。显庆设斋。乃供一万菩萨是日。忻代诸处。巡礼僧数。盈一万。皆云。万圣赴会。普施一鐶钱。一万缗。别施菩萨。内侍与州县。具达朝廷。由斯灵瑞。台山复兴。

 

释五台诸寺方所七


按灵迹记。称古传有寺一百一十。北齐割数州租税。以充供养。粤自後周已来。亟遭废毁。甄台寂寞。空余麋鹿之场。宝塔摧颓。但聚鸱枭之迹。俄钟随季。海内分崩。寓县沸腾。生灵涂炭。兵火延及。荡焉靡遗。大率伽蓝多从煨烬。名额既泯。基址徒存。其堪住持者。六十七所。余皆湮没焉。


大孚灵鹫寺者。世传後汉永平中所立。所以名灵鹫者。据西域记第九卷说。梵云结栗陀罗矩吒山。即释尊说法华经之地。唐云鹫峯。亦曰鹫台。接北山之阳。孤标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此山亦然。今真容院所居之基。冈峦特起。有类高台。势接中台北台之麓。山形相似。故以名焉。寺依此山立名。故云大孚灵鹫寺也。昔有朔州大云寺惠云禅师。德行崇峻。明帝礼重。诏请为此寺尚座。乐音一部工技百人。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阗。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系日穷年。乐比摩利天仙曲。同维卫佛国。往飞金刚窟内。今出灵鹫寺中。所奏声合苦空。闻者断恶修善。六度圆满。万行精纯。像法已来。唯兹一遇也。


清凉寺。依山立名。托居岩侧。前通涧壑。上接云霓长安二年五月十五日。建安王仕并州长史。奏重修葺。勅大德感法师。亲谒五台。山以七月二十日。登台之顶。僧俗一千余人。同见五色云中。现佛手相。白狐白鹿。驯狎於前。梵响随风。流亮山谷。异香芬馥。远近袭人。又见大僧。身紫金色。面前而立。复见菩萨。身带璎珞。西峯出现。法师。乃图画闻奏。帝大悦。遂封法师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请充清禅寺。主掌京国僧尼事。仍勅左庶子侯知一。御史大夫魏元忠。命工琢玉御容。入五台山。礼拜菩萨。至长安三载。送向清凉山安置。於是倾国僧尼。奏乞送之。帝不许。以雁门地连猃狁。但留御容於太原崇福寺大殿。中间供养。於五台山。造塔建碑。设斋供养。是知真境菩萨所居。帝王日万机之务。犹造玉身。来礼大圣。矧余凡庶。岂不从风一游净域。累劫殃消。暂陟灵峯。多生障灭者矣。


佛光寺。燕宕昌王所立。四面林峦。中心平坦。宕昌王。巡游礼谒。至此山门。遇佛神光。山林遍照。因置额。名佛光寺唐。正观七年。五台县昭果寺解脱禅师。重加修建。事如惠祥传所说。


王子寺。备惠祥传中所载。


西台。接东峨谷。有一古寺。名秘??严。亦具惠祥传所说。此寺。唐垂拱中。有雁门清信士。辟闾崇义。形同素服。心造玄关。毕志有归。励精罔倦。薄游兹寺。誓愿住持。经阁始成。楼台营构。堂殿房廊。六七院宇。二三四辈行人。云屯慈地。十方名德。辐凑其中。无惮劬劳。惟专禅诵。至长安三年。国家搜罗英彦。不遗岩野。辟闾崇义。遂被召入。因乞为僧。勅许披剃。後乃还山。终於此寺也。


北台之西。繁峙县东南。有一寺。名公主寺後魏文帝第四女信诚公主所置。年代浸远。尼众都绝。房廊院宇。佛殿讲堂。九女浮图。瓦甓犹在。唐世。有尼童女名丑。丑得一玉石。方圆一尺。文成五色。表里光莹。自持至都。献则天帝。帝赐绢百束。且须後命。志拟置额度尼。丑丑染病。而归既卒。方召不遂其愿。


北台之麓。有木瓜寺。往昔登台。路由兹地。年代旷远。不知建立之始。寺有长发女。名佛惠。年七十四五。貌似愚痴。百岁耆耋。自少见者。容状初无改变。修葺伽蓝。常为导首。繁峙。曾有三百余人。逐佛惠上北台。适逢雨雹。遽引下台侧。投一蘽(力鬼切)下。蘽半空如室。佛惠前进。诸人随入。同坐蘽空。悉能容受众不测其神。时谓肉身菩萨。


普济寺。居大黄尖岭之南。林麓清虚。川原疎旷。西见栲栳山。东望漫天石。南覩中台北台。当木瓜之北有入地泉。巡台之人忽逢雨雹。於此避难。


北台北谷内。有宋谷寺。宝积寺。又东北。有宝山寺。并居谷内院宇幽奇。楼台壮丽。即今见存。


生地狱。去北台东不远。有乱石交耸。闻诸古老。昔有张善和者。尝逐一白兔至此。而陷内见地狱。去地狱不远。又覩一经藏。层阁壮丽。善和怖骇。是投其中。因见藏内。尘埃甚厚。其傍亦有箒。静扫除之。於善和。倏尔善心生焉。因即扫除。令极洁净。承斯片善。还复得出。余谓。若非大圣愿力境界。焉能感化若是哉。


邓隐峯禅师者。福建邵武人也。世传。与妹出家。俱来游台。至台之顶。忽失兄所在。妹寻访不得。至北台西。道南石上。头下足上。倒植而立。裙衣上耸。竪而不乱。庵。然示灭妹曰。轻躁之性。死而不易。遂乃推倒。即於其处。而闍维之。收其灵骨。垒石为塔。至今在焉。


憨山者。在北台东北。世传。後魏孝文皇帝。台山避暑。大圣化作梵僧。从帝乞一坐具之地。修行住止。帝许之。梵僧乃张坐具。弥覆五百余里。帝知其神。乃驰骑而去。回顾。斯山岌然随後。帝叱曰。尔好憨山。何随朕耶。因此而止。故以名焉。


唐昌寺。佛光东北四五里。迢嶢冈峦。寺宇幽邃。世传昔宕昌王。造佛光寺。安止於此。因以名焉。笺曰。此说或讹。疑唐时赐。额取昌盛为名尔。


石窟寺。在佛光东北二十余里。俨禅师所造。正当山口。登清凉寺。路经於此。游礼憩息之所。


天盆寺。次南台北谷。山形似盆。其势如画东北仙桥。西南神谿。池水当心。楼台四绕。今绝迹矣。


王子烧身寺。次北五六里。有小岩寺。大蘽寺。唯瓴甓余基。悉就颓毁。当时塔庙。靡有孑遗。此地极为生善。然游礼路僻。到者甚稀。昔有西京万善寺尼明月法屋等。於此结庵而居。每诵华严涅盘二部。戒律清洁。至神龙元年而卒。


中台北趾及台领南。有二伽蓝。号曰吴??葱薗二寺。有洪马寺主。於此住持。亦云戒德光。时威仪动物。群虎如犬驯扰。院庭钟磬空鸣。如人击动。六事不失。月十常闻。缁素巡台。就而参礼。有尼三五人。年尽期颐。寺主百年不下山谷。长安三年正月迁逝。


五王城五王寺。修创奇异。未知何代五王立名建寺。周围尚有桑林枣园遗迹。游谒者。思慕忘返。


东台南足南岭上。有观海寺。内有明月池。方圆一里。水深八尺。虽在晦朔。月影中现。夹池有二松蘽(力鬼切)枝茎相樛。每清风发韵。有如琴瑟。雁门人王石琦。太原郭上行。晋州
魏法才。繁峙薛思恭等。一千余人。巡礼东台。忽至此寺。会大霖雨。七日不止。乃虔诚发愿。因得晴霁。但云敷不散。东极於海。浩然一色。平若大川。於中现卢舍那像。并闻说法。後郭上行等十余人。发心出家。并得剃染。咸有高节。


东台东大会谷内。有铜钟寺。魏时所置。寺有铜钟。可受三十斛。形如瓮腹。身作八棱。刻子魏都金刚。填陷象鼻隐起。杂宝庄严。龙象绕身。神仙遍腹。参辰日月。释梵之形。列於顶上。中平元年。有僧惠澄。寓止兹寺。後因传戒。远赴京都。数载方还。失钟所在。徘徊恻怆。痛悼弥深。忽见异人。僧诘其所。答云。余此山神。钟已收入金刚窟中。本兜率天王所造。澄曰。非也。此是拘楼秦佛之时所造。山神何故收入金刚窟内。澄遂於寺勒石。为铭曰。寺法鼓窟为隣。击振吼腻吒闻。集贤圣灭苦因。被收入金刚轮。谁得知见山神。万圣前六时闻。书翠凤镌白银。表铜钟之去处。绝後代之疑人。


温汤寺。五王之所造。昔五王子者。不知何代。宿植善根。得为王子。又缘恶业。染伽摩罗疾。乃迁入山。於此温泉澡浴。疾遂痊愈。身复轻安。造寺住持。因温汤为号。寺内有塼塔一所。可高二丈。层给三重。中有卢舍那像。文殊普贤。及余部从靡不毕具。唐万岁通天中。有僧慈云。创此安置。厥後巡游之人。往还不绝。


清凉岭南三十余里。入大谷中。有嵌岩寺。小柏寺。嵌岩寺有佛殿门楼。小柏寺中。有浮图二所。一当路口。一在谷中。山东之人。多此安泊。北有万亩平。是李澄师庄。为普通供养。昔有僧。念阿弥陀佛。一念掷一菉豆。在十斛瓮内。念满此瓮。乃见阿弥陀佛来迎。因而化去。


赤崖寺。临路半崖。安置其寺。悬泉滴。溜水透岩。下去七八里许。俯视灵寿镇定。复见易州抱腹功德山。


东峨谷南。有铁勤寺。向阳寺。日照寺。垒石寺。并在谷中。林木高深。联绵不绝。佛光寺僧。多来栖止。


入东峨谷。有大会寺。浴王寺。榆勤寺。乳石寺。东尖寺。右上伽蓝。并在於谷之内。多居岩嶮。内有捐身崖。萨埵崖。割肉坐石等处。面有熊头寺。豹子寺。黑山寺。甘泉寺。望台寺。相距不远。十里至十五里间。并据形胜。佛庙精舍。各各有之。


石泥和尚者。不知何代人也。闻诸古老人云。住西台近东北谷下岩间。修道。每至午际。搓泥成剂。以充中食。人莫能测。後不知其终。


东台北四十余里谷底。有华林寺。香云寺。寺东五十里。有香蘽寺。寺边有乳头香蘽。蘽南有八九十里。有慈云寺。石室寺。下有龙盘寺。有龙形石上盘屈存焉。次南有光明寺。万像寺。龙泉寺。凤岭寺。慈云在大会谷中。石室在温汤岭上。盘龙寺。正当川下。光明寺万像寺。见者不同。或出或没。有人曾见。在南岭寺边。有栗蘽果园。有僧见在川内。尀测其由。台山境界。不可依言取定。多致差玄。盖诸圣权宜化现。遭遇各异尔。


有二化寺。按灵迹记。一天城寺。在五王城北三五十里。四面天城。一川平坦。云峯峻拔。雪瀑湍流。据昔古伽蓝传云。化寺。不依地立。现在空中。菩萨道场。文殊净刹。朱楼绀殿。七宝所成。紫金白银。瑠璃玳瑁。珠网交络。回出云霞。得遇之人。尘机顿息。有池水。深丈四五尺。清澈见底。平满下流。时有灵禽羽毛五色。遶池上下。和鸣清亮。亦有茅庵草堂十五余所。居山半腹。莫测凡圣。游台之人。有时得见。


东台东华林寺山麓下。有一古寺。不中题额。院庭之中。宽一二里。四面云峯。如同刻削。踞山半腹。缔构精蓝。宝塔淩空。实非人造。昔有闰禅师者。德行高洁。游历至此。忽逢化寺。见二老人。容状非凡。行如奔马。经此山巅。倏忽之间。却见少年。语音和雅。犹如钟磬。口称偈云。上善之语可放。中下之善可收。金刚之宝可用。醍醐妙药可服。其僧。凝思寂。听记其所说。有公孙生之俊辩。舍利子雄才。穷三界之根源。同一乘之句义。遗僧圣药。遂得服饵之法。僧既受教旋。即不见人。既莫识寺。亦难逢。或化或真。不可知矣。


中台东南有玉华寺。世传。昔有五百梵僧。彼中修习定慧之业。九夏炎暑。即就中台安居。三冬凝寒。即返玉华。禅诵励精。苦志不废寸阴。常有骡三十头。不烦驱策。从北川上下。运斋粮以供僧用。如此凡数十载。未尝阙乏。即今中台厨堂之北。犹有旧寺基址存焉。


广清凉传卷上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1/3/3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古清凉传 【二卷】 下一篇续清凉传 【二卷】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