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史传部

TOP

智者大师别传注(二)
2014-11-04 11:54:5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379次 评论:0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下卷


四明沙门 昙照 注


先师初陈寡德。次让名僧。後举同学。三辞不免。仍求四愿。一。虽好学禅。行不称法。年既西夕。迈守绳牀。抚臆论心。假名而已。吹嘘在彼。恶闻过实。愿勿以禅法见欺。二。生在边表。长逢离乱。身闇庠序。口拙暄凉。方外虗玄。久非其分。域间樽节。一无可取。虽欲自慎。终恐朴直忤人。愿不责其规矩。三。微欲传灯以报法恩。若身当戒范。应重去就。去就若重。传灯则阙。去就若轻。则来嫌诮。安身未若通法。愿许为法勿嫌轻重。四。三十余年水石之间因成性。今王涂既一。佛法再兴。谬承人泛沐此恩化。内竭朽力仰酬外护。若丘壑念起。愿放其饮啄以卒残生。许此四心乃赴优时。大王方希净戒。故妙愿唯诺。


边表者。荆州属江北。属魏地。是边也。长逢离乱。侯景乱梁。魏杀元帝也。方外虗玄等者。自晋至梁多习庄老。文中子云。虗玄盛而晋灭。非老耽之罪。即此意也。樽节者。礼记云。是以君子恭敬樽节退让以明礼。樽。趍也。节。次也。乃进退合则也。去就若重传灯则阙者。师尊严则弟子难近。故接物随机。义缺也。王涂既一者。平陈之後。车书皆同也。饮啄者。即前云啄峯饮涧展平生之愿也。妙愿唯诺者。晋王允其所请也。


请戒文曰。弟子基承积善。生在皇家。庭训早[起-巳+殳]。彝教夙渐。福履攸臻。妙机须悟。耻崎岖於小径。希优游於大乘。笑止息於化城。誓舟航於彼岸。开士万行。戒善为先。菩萨十受。专持最上。喻造宫室必先基址。徒架虗[栗-木+工]终不能成。孔老释门咸资熔铸。不有轨仪孰将安仰。诚复能仁本为和尚。文殊冥作闍梨。而必藉人师显传圣。授自近之远感而遂通。波仑罄髓於无竭。善财忘身於法界。经有明文非从臆说。深信佛语幸遵明导。禅师佛法龙象。戒珠圆净。定水渊澄。因静发慧。安无碍辨。先物後己。谦挹成风。名称远闻。众所知识。弟子所以虔诚遥注命揖远延。每畏缘差值诸留难。亦既至止心路豁然。及披云雾即消烦恼。以今开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总管金城殿设千僧会。敬屈授菩萨戒。戒名为孝。亦名制止。方便智度。归宗奉极。以此胜福奉资至尊皇后作大庄严。同如来慈。普诸佛爱。等观四生。犹如一子。


百录具载戒疏有七百余字。今文略之。但三百十三字。庭训者。论语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甞独立。鲤趍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乃至鲤退而学礼。此正趍庭之训也。彝。音怡。百录与南山传并作此。贻。训赠也。此彛。训法。义则正也。崎岖。屈曲貌。喻声闻之学化城小径。三百由旬。舟航彼岸。五百由旬。则登宝所。十受者。梵网十戒也。熔铸者。以火熔金以模范像。三教法度就学而成器也。命揖远延者。大师止息东林寺。王在杨州。以舡迎也。及披云雾即消烦恼者。喻文也。披。开也。云开也。云开日出。烦恼霜坏也。奉资至尊皇后者。即文帝独孤氏也。犹如一子下。百录更有九十五字。略之也。


师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王曰。大师传佛法灯。称为智者。所获檀嚫各六十种。一时回施悲敬两田。使福德增多。以资家国。香火事讫。


晋王纡曲遵奉大乘戒禁。止一切恶。持一切善。故曰总持。自受戒後。百录诸书皆称法名。师称智者。故国清寺碑云。王後捡地持经。特立此号。彼经戒品第十云。若在家出家。发菩提愿。恭敬长跪。曲身向於智者。作是言。愿大德受我菩萨大律仪戒。如是念已。默然而住。尔时智者作是言。善男子。汝欲於我受一切菩萨大戒(云云)。檀者施也。达嚫那。此云净施。字异义一也。文云各六十种。应改为共字也。


泛舸衡峡。大王靡驾贵州。临江奉送。供给隆重。转倍於前。既值便风。朝发夕还。


大舡曰舸。衡峡二州本去衡州南岳。言峡者。路次之语。衡在荆湖南。峡在荆湖北。传前云。思师避周室之难。意住南岳。权止光州人苏山。智者得法之後。往建康行道。不得扈从。思归南岳。其南岳归寂。故当报德享奠以酬法乳。故晋王书云。敬忆江陵暂欲西上。先到衡岳用酬师恩。王麾驾至杨州。奉送者如南山传云。施六十余事了。王乃固请。顗曰。先有明约。事无两违。即拂而起。王不敢重邀。合掌寻送至于城门曰。国镇不轻。道务致停。幸观佛化。弘护在怀。王礼望目极。衡泪而返。智者返。百录有书托王撰南岳师碑文。其事甚明也。


而渚官道俗延颈候望。扶老携幼相趍戒场。垂黑载白云屯讲座。听众五千余人。


渚者。尔雅云。水中可居曰洲。大者曰洲。小者曰渚。荆州曰渚官。春秋中已有此号。杜预不解。徧捡群书未见解者。今云听众五千余者。不知在何寺院。恐是造玉泉.十住二寺了施戒。此一节文。似如大师衡州回。而渚官道俗之流皆悉迎候。章安简略尔。


施乡答地。荆襄未闻。既慧日已明。福庭将建。於当阳县玉泉山而立精舍。蒙勑赐额。号为一音。重改为玉泉。其地本来荒险。神兽虵暴。谚云。三毒之薮。践者寒心。创寺其间。决无忧虑。


答地。如佛鹿苑.鹦林说法。皆报夙恩也。荆襄者。荆州古南阳郡。改为江陵府。又为襄阳府。今朝为荆门军当阳县。即属江陵。玉泉寺初为一音。当开皇十三年赐额名玉泉。乃水色如玉也。常闻此寺是故蜀将关王神力所造。玉泉寺记略不言之。今偶得玉泉之碑。说智者抵渚官。登南纪。望云山。特建道场。观沮嶂山色堆蓝。紫云如盖。此可居乎。初卜清溪。意其迫隘难安於众。行至金龙池北百有余步。有一大木。婆娑偃盖中虗如庵。遂於其下趺坐宴安。入大寂定。一旦天地晦冥风雨嘷怒。有无限妖恠种种殊形异状。攒簇师前将欲为害。又有巨蟒长十余丈。张口砺牙意欲食啖。复有阴魔列阵炮矢雨下。经一七日了无惧色。师悯之曰。汝所为者生死幻梦。贪着众业不自悲悔。犹来恼吾耶。言讫俱灭不见。一夕云雾开爽月明如昼。有二圣者部从威仪如王者状。长者美髯而丰厚。少者褁帽而秀发。师遂顾问圣者何来。曰。予乃蜀前将军关羽儿子日平。以战功故常镇是邦。此山号三毒山。自古迄今人迹罕到。唯龙虵虎豹妖精鬼魅之所窟宅。大德圣师何枉神足。贫道自天台过。欲於此处建立道场。少酬生成之德。神曰。果如是。弟子当为造寺化供。以延十方清众何如。此去一舍地。有山状如覆舡。其土深厚。形势将旺。弟子於此建寺。愿师禅定七日。言讫而退。师既出定。大厦告成。楩楠交错。栋宇峥嵘。丹[舟*只]鲜明。金碧相照。迎请师居聚众演法。一日神曰。弟子在昔用兵讨伐。脍肝角肉恣纵贪嗔。今日何幸。得闻无上菩提出世间法。今已洗心涤虑求戒品。永芘佛乘乘教化群生。师从其请。为之秉炉传授。自此齐洁愈更精明(已上前碑文也)。续僧二十七云。释法行者。言多卓异。或居山谷。时入市廛。每往清溪。路由覆舡山顶。见泉流茂木。乃顾曰。十年後当有大福慧人营建伽蓝。乃智者来仪。果成先告。今知行师预晓前意。乃圣人也。决者。定也。三毒既伏。何所忧虑乎。


是春夏旱。百姓咸谓神怒。故智者躬至泉源灭此邪见。口自呪愿。手又撝略。随所指处。重云靉靆笼山而来。长虹焕烂从泉而起。风雨冲溢歌咏满路。


当时龙占其境。智者於金龙池侧以建玉泉。百姓龙怒不雨矣。撝略者。撝谓指获。略谓法。即是持呪也。


荆州总管上柱国宜阳公王积。到山礼拜。战汗不安。出而言曰。积屡经军阵。临危更勇。未甞怖惧顿如今日。


隋书列传第五云。王世积。阐熙新囶[虫*暗]人。父雅。周朝持节开国仪同三司。世积容貌魁岸。要带十围。风神爽拔。有杰人之表。高祖受禅。封宜阳公。平陈後进位柱国荆州总管。及起辽东之役为行军元帅。至柳城遇疾回。拜凉州总管。谋反事泄坐诛。


其年王使奉迎。


开皇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其时文帝徵王入朝。故书云。弟子今入朝觐。行次峡州。驰仰之诚与时而积。故遣使迎。希便进道。来月下旬唯迟只接。书在百录更不尽书。开皇十一年王虽受戒。意旨未尽。智者其时急有南岳荆州之行。故忩遽而去。王既瞻望。故重有迎者也。


荆人违觐。向方遥礼。临岐望绝。


智者答恩建玉泉.十住两寺竟。故别父老意返天台。彼处乡人攀违不得。觐奉迳礼清姿。望断行[舟*司]矣。


既而重履江淮。道俗再驰。欣戴大王。尸波罗蜜先到彼岸。智波罗蜜今从禀受。


既而者。荆人望断之语也。智者重反杨州。而晋王行次陕。故遣使至江都迎也。先受戒竟。今求请净名疏。故云今从禀受等也。


请文云。弟子多幸。谬禀师资。无量劫来悉凭开悟。色心无作。昔年虔受。身虽踈漏。心护明珠。定品禅枝并散归静。荷国镇藩为臣为子。岂籍四缘能入三昧。电光断结其类实多。慧解脱人厥朋不少。即日欲伏膺智断。率先名教。永泛法流。兼用治国。未知底滞可开化不。师严道尊可降意不。宿世根浅可发萠不。菩萨应机可逗时不。书云。人生在三。事之如一。况谭释典而不从师。今之慊言备历素欵成就事。请弃饰辞。


此请文。百录题目谓王谢天冠仍请净名义疏。略去前九十七字。其间语句亦有差者。想章安拣治如此也。色心无作者。如云不起而已起则性无作。假色。大乘戒体也。定品禅枝者。四禅八定枝林功德也。四缘者。一荷国。二镇藩。三为臣。四为子。有此四缘岂能入三昧耶。电光断结者。如阿难入电光三昧断结证四果。又如遗教经云。譬如夜见电光即得见道是也。惠解脱人修三念处成三解脱。如常辨。人生在三者。君臣.父子.师资。诸书具载多矣。请弃饰辞者。王请大师不须谦退。故云弃饰辞也。


答曰。谬承人泛。拟迹师资。顾此肤踈。以非时许。况隆高命。弥匪克当。徒欲沉吟。必乖深寄。


此乃不允所请者也。


重请云。学贵承师。事推物论。历求法界。措心有在。仰惟宿植善根。非一生得。初乃由学。俄逢圣境。南岳记莂。说法第一。无以仰过。照禅师来。具述斯事。于时心喜。以域寸诚。智者昔入陈朝。彼国明试。瓦官大集。众论鉾起。荣公强口先被折角。两琼继轨才获交绥。忍师赞叹嗟唱希有。弟子仰延之始。屈登无畏。释难如流。亲所闻见众咸瞻仰。承前荆楚莫不归伏。非禅不智验乎金口。比闻名僧所说。智者融会。甚有阶差。譬若群流归乎大海。此之包举始得佛意。唯愿未得令得。未度令度。乐说不穷。法施无尽。


说法第一者。如南岳印证云。於说法人中最为第一。照禅师乃南岳弟子。梁传前有列名。正传全失。惜哉。梁朝凡有两琼。彭城宝琼住建安院。身长七尺五寸。背脾龙文。三十九齿。一日讲次。外人见寺有白龙现。男女奔至寺。但见琼在座讲。因是号为白琼。建初宝琼。常被万椿树皮黑袈裟。故号乌琼。此衣後智者得之。进与炀帝。文在百录。两琼少时同学。後亦道价相当。继轨者。轨则。车辙也。初与智者论议。如世斗战皆接轨而上也。才获交绥者。绥乃马颏下之缨也。战则两马相触以争胜负。今两琼才始交绥。怯而便走。如左传云。交绥而退。荆楚者。荆州则旧楚国之地。非禅不智者。更有非智不禅句。经虽多出。今依观心论疏解之。疏云。空.无相.无作名三解脱。亦名三三昧。从正见入。定发无漏。智名大臣。定名大王。故名三三昧非智不禅也。正定生正见。发无漏。定为大臣。正见为大王。名三解脱非禅不智也。验乎金口。皆佛说也。闻众所说。智者以四悉檀融会经论。剖折诸家执争。如大海吞流包举而尽。正得佛意也。


复使柳顾言稽首虔拜(云云)。智者频辞不免。乃着净名经疏。河东柳顾言.东海徐陵。并才华族胄。应奉文义。缄封宝藏。王躬受持。


净名疏。大师为晋王撰者二十八卷。荆溪略成十卷。现世流行。并才华族胄者。似如同加润色饰也。徐陵。陈朝仆射。陈破後不入隋朝。乃常随智者。故有此言也。


今王入朝。辞归东岭。


杨州在西。天台在东。故云东岭。


吴民越俗扫巷淘沟。沿道令牧旛华交候。


吴谓三吴。越谓东越。沟巷秽杂。扫去尘埃。淘去臭浊。沿道。随所过路。令则县令。牧则大守。幢旛华盖只候迎送。直到天台也。


寺旧所荒废凡一十二载。人踪久断。竹树成林。还届半山。忽见沙门。眉发皓然秉锡当路。众共咸覩。行次渐近。逡巡韬秘。圣犹尚候况人情乎。智者雅好泉石。负杖闲游。若吟叹曰。虽在人间。弗忘山野幽深谷。愉愉静夜。澄神自照。岂不乐哉。後时一夜皎月映牀。独坐说法连绵良久。如人问难。侍者智曦明旦启曰。未审昨夜见何因缘。答曰。吾初梦大风忽起。吹坏宝塔。次梵僧谓我云。机缘如薪。照用如火。傍助如风。三种备矣。化道行华顶之夜。许相影响。机用将尽。傍助亦息。故来相告耳。


智曦传云。童稚不群。幼怀物外。见老病死。达世浮危。自省昬沉。愍诸论溺。极加厌离。如为怨害。誓出尘劳。访寻胜境。伏闻智者。杭志天台山。安禅佛陇。誓训迷涂。为世津导。丹诚驰仰。远泛沧波。年登二十始获从愿。一得奉值。遂定师资。临终。弟子因即启咨。未审和尚当生何所。答云。如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人皆坐宝座。唯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却後六年当来昇此说法。春秋七十有二。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终。见塔在佛陇。问。智者入灭。云归安养。曦传何云居兜率耶。答。唯心净土。何处非安养者耶。


又见南岳。师共憙禅。师令吾说法。即自念言。余法名义皆晓自裁。唯三观三智最初面受而便说。说竟谓我云。他方华整。相望甚久。缘必应往。吾等相送。吾拜称诺。此死相现也。吾忆小时之梦。当终此地。所以每欣归山。今奉冥告。势将不久。死後安厝西南峯所指之地。累石周屍。植松覆坎。立二白塔。使人见者发菩提心。


植松覆坎者。含文嘉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栢。大夫八尺。树以槐。庶人无坟。树以杨柳。自汉至今代无定制。通植松栢。覆坎者。覆。盖也。坎。坟穴也。松盛则翠盖其坟也。


又经少时。语弟子云。商行寄金。医去留药。吾虽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观心论。随语疏成。不加点润。论在别本。其冬十月。皇上归蕃。遣行参高孝信入山奉迎。


皇上归蕃者。即晋王入京朝省已。复江都也。既杨州总管。即以江都为蕃镇也。


因散什物用施贫乏。标杙山下处拟殿堂。又画作寺图以为式样。诫嘱僧众。如此基陛俨我目前。栋宇成就在我死後。我必不覩。汝等见之。後若造寺一依此法。


杙音亦。即是用木标捕殿堂基址。又画作图样。乃今国清寺也。智者灭後。至仁寿元年创寺方成。开皇二十年改元仁寿。大师灭後三年矣。是寺晋王受皇太子。故传云。创寺以後即登春坊者。太子宫也。或称春宫.^东 GONG.储宫等。智者云。王家所辨是也。


弟子疑曰。此处山涧险峙。有何缘力能得成寺。答云。此非小缘。乃是王家所辨。合众同闻互相推测。或言是姓王之王。或言是天王之王。或言是国王之王。喧喧成论竟不能决。今事已验。方知先旨。乃说帝王之王。标寺基已。随信出山。


即同使臣高孝信出山也。


行至石城乃云有疾。谓智越云。大王欲使吾来。吾不负言而来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须进前也。石城是天台西门。大佛是当来灵像。处所既好。宜最後用心。衣鉢道具分为两分。一分奉弥勒。一分充羯磨。语已右脇西向而卧。专称弥陀.般若.观音。奉请进药。即云。药能遣病留残年乎。病不与身合。药何能遣。年不与心合。药何所留。智曦往日复何所闻。观心论中复何所道。纷纭医药。扰累於他。又请进斋飰。报云。非但步影为斋。能无缘无观即真斋也。吾生劳毒器。死悦休归。世相如是。不足多叹。即口授遗书并手书四十六字。莲华香炉.犀角如意留别大王。愿芳香不穷。永保如意。书具别本封竟。


遗书乃侍人录示遗旨。手书四十六字乃亲礼也。别有遗旨一本载之。


索三衣鉢正。命净扫洒。唱二部经为最後闻思。听法华竟。赞云。法门父母。惠解由生。本迹旷大。微妙难测。四十余年蕴之。知谁可与。唯独明了。余人所不见。辍斤绝弦於今日矣。


辍斤绝弦。出庄子。捡之(云云)。


听无量寿竟。赞曰。四十八愿。庄严净土。华池宝树。易往无人。火车相现。能改悔者尚复往生。况戒惠熏修。行道力故实不唐捐。梵音声相实不诳人。当唱经时。吴州侍官张达等伴五人。自见大佛倍大石尊。光明满山直入房内。诸僧或得瑞梦。或见奇相。虽复异处而同是此时。唱经竟。索香汤漱口。说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观.四量无心.四悉檀.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一一法门摄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凉池。若能於病患境达诸法门者。即二十五人。百金可寄。


涅盘经商行寄金喻也。言百者。语出庄子。金一寸一斤。百金则百斤也。喻百句解脱耳。


今我最後策观谈玄。最後善寂吾今当入。智朗请云。伏愿慈留赐释余疑。不审何位。殁此何生。谁可宗仰。报曰。汝等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问乳。蹶者访路。告实何益。由诸[怡-台+龙]悷故喜怒可赞。既不自省。倒见讥嫌。吾今不久当为此辈破除疑谤。观心论已解。今更报汝。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为他损己。只是五品位耳。汝问何生者。吾诸师友侍从观音皆来迎我。问谁可宗仰。岂不曾闻波罗提木叉是汝之师。吾常说四种三昧是汝明导。教汝舍重檐。教汝降三毒。教汝治四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禅味。教汝折慢幢。教汝远邪济。教汝出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唯此大师能作依止。我与汝等。因法相遇。以法为亲。传习佛灯是为眷属。若不能者。传习魔灯非吾徒也。诫维那曰。人命将终。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云可身冷方复响磬。世间哭泣着服皆不应为。言讫加趺唱三宝名。如入三昧。以大隋开皇十七年岁次丁巳十一月二十四日未时入灭(柢今大宋宣和三年辛丑五百二十四年矣)。春秋六十。僧夏四十。至于子时顶上犹煖。虽复不许哀号。门人哽恋。心没忧悔不能自喻。日隐舟沉永无凭仰。加趺安坐在外十日。道俗奔赴。烧香散华号绕泣拜。过十日已。殓入禅龛之内则流汗徧身。绵帛掩拭沾濡若浣。既而归佛陇而连雨不休。弟子呪愿。愿赐威神。才动泥洹之轝。应手云开风噪松悲泉奔水咽。道俗弟子侍从灵仪返遗嘱之地。龛坟虽掩妙迹常通。谨书十条继于状末。


(其一)勑昔在蕃寅览别书。感对潜塞。向净名疏而呪愿曰。昔亲奉师颜。未敢咨决。今承遗旨。何由可悟。若寻文生解。愿示神通。夜仍感梦群僧集阁。王自说义。释难如流。见智者飞空而至。泻七宝珊瑚於阁内。返更飞去。王後答遗旨文并功德疏.慰山众文。并在别本。送经一藏。铜钟二口。香旛委积。衣物丰华。王人降寺岁月相望。每至忌辰结斋不绝。司马王弘依图造寺。山寺秀丽方之释宫。创寺已後即登春坊。故知皇太子寺基。此瑞验矣。王家造寺。斯又验矣。三国成一。斯又验矣。寺名国清。此又验矣。灵瑞殷懃。联翩四验。古今可以为例焉。


(其二)朱方天乡寺沙门惠延。彼土名达。昔游光宅。早泊法润。忽闻迁化。感咽弥辰。奉慕灵为生何处。因写法华经以斯冥示。潜思累旬。梦见观音高七层塔。光焰赫奕过经所称。智者身从观音从西来至。延梦里作礼。乃谓延曰。疑心遣否。延密怀此相。口未曾言。後见灌顶。始知临终观音引导。事验悬契。欣羡无已。


(其三)土人马绍宗居贫好施。刈稻百束以供寺僧。执伇疲劳。身如有疾。心作是念。我由施故而感斯患。未测幽冥当有报否。困极寝卧。梦见智者加趺坐一牀。烧香如雾。安慰绍宗。汝家贫好施。何疑无福。种种劝喻辞繁不载。尔夜。宗兄及宗妻母三人共梦。晨朝各说。异口同言。香气盈家经日不歇。宗亲感叹。冥圣不遥。


(其四)开皇十八年四月十六日。佛陇僧众方就坐禅。现常形进堂。按行上座。道修良久瞻奉。其年十月十八日。有海州连水县人丘彪。昼发誓於龛。夜见僧排户。彪即起礼拜。云勿拜。安隐无虑也。遶寺一匝。彪随後奉寻。出门数步。奄然便失。当其月十二日。有海州沐阳县人房伯奴.卫伯玉。於智者旧室而见其形状。事相如在。


(其五)开皇十九年十一月六日。土人张造。年迈脚蹶。曳疾登龛拜曰。早蒙香火。愿来世度脱。仍闻龛内应声。又闻弹指。造再请云。若是冥力。重赐神异。即复如初。造泣而拜。恋慕忘返。


(其六)仁寿元年正月十九日。永嘉县僧法晓。生闻胜德。殁传妙瑞。悔不早亲。追恨疾心。故来坟所施千匝礼千拜。於昏夕间。龛户自开光明流出。照诸树木枝叶炳然。合寺奔驰所共瞻礼。


(其七)仁寿二年八月十三日。沂州临沂县人孙抱长。午前於龛所奉见。信心殷重。後限满被替。独到龛所辞别。洒泪向僧说如此。


(其八)大业元年二月二十日。土人张子达。母俞氏。年登九十。患一脚短凡十八年。自悲已老。到坟奉别。设斋专至。即觉短脚返申。行步平正宛如少时。此妪悲憙。见人即述。遥礼天台以为常则。


(其九)荆州弟子法偃。於江都造智者影像。返至江津。像身流汗。拭已更出。道俗瞻礼如平生。汗痕尚在。


(其十)荆州玉泉寺造石碑。未得镌刻。智者像至。而碑上自然生脉成文曰。天地玄用出生。或有磨刮。其辞弥亮。一境观读。三日方失。


智者弘法余年。不畜章疏。安无碍辩。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有大机感。乃为着文。奉勑撰净名经疏。至佛道品为二十八卷。觉意三昧一卷。六妙门一卷。法界次第章门三百科。始着六十科为三卷。小止观一卷。法华三昧行法一卷。又常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一年一徧。若着章疏。可五十卷。若说法华玄义并圆顿止观。半年各一徧。若着章疏。各三十卷。此三法门皆无文疏讲授而已。大庄严寺法慎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国清寺灌顶私记法华玄初分得十卷。止观初分得十卷。方希再听毕其首尾。会 智者涅盘。钻仰无所髣髴。龙章未尽要妙。深识者自寻得其门也。学士法憙凡事十七禅师。年登耳顺方逢智者。陈尚书毛憙嘲之曰。尊师犹少。弟子何老。答云。所事者德。岂在於年。又问曰。何者为德。答云。善巧说法即後代富楼那。破魔除障即是优婆笈多。毛憙自善其辞。谈之朝野。常为口实。又常行方等忏。雉来索命。神王遮曰。法憙当往西方。次生得道。岂傧汝命耶。仍於瓦官寺端坐入灭。建业咸覩。天地共知。又有惠[啗-口+王]因听法而发定。道势因领悟而观开。净辩强记。有泻瓶之德。於佛陇烧身。惠普修忏。象王便现。法慎学禅微发持力。此二三子不幸早亡。门人行解兼善。堪为後进师者多矣。皆内秘珍宝不令人识。今略书见闻如上。梁晋安王中兵参军陈鍼。即 智者之长兄也。年在知命。张果相之。死在晦朔。师令行方等忏。鍼见天堂牌门。此是陈鍼之堂。过十五年当生此地。遂延十五年寿。果後见鍼。惊问。君服何药。答但修忏耳。果云。若非道力安能超死耶。梁方茂从师习坐。忽发身通微能轻举。 智者呵云。汝带妻子何须学此。宜急去之。大中大夫蒋添玫.仪同公吴明彻。皆禀息法脚气获除。法云.远覃例皆如此。灌顶多幸谬逢嘉运。滥齿轮下十有三年。载天履地不测高深。以开皇二十一年遇见开府柳顾言。赐访智者。俗家桑梓入道缘由皆不能识。克心自责微知惺悟。仍问远祖於故老。即询受业於先达。瓦官前事或亲承音旨。天台後瑞随分忆持。然深禅愽惠妙本灵迹。皆非浅短能知。但恋慕玄风。无所宗仰。輙编闻见若奉慈颜。披寻首轴涕泗俱下。谨状。


铣法师云。大师所造有为功德。造寺三十六所。大藏经十五藏。亲手度僧一万四千余人。造栴檀金铜素尽像八十万躯。传法弟子三十二人。得法自行不可称数。


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终)

 

天台智者大师传论


安定 梁肃 述


论曰。修释氏之训者务三而已。曰戒定惠。斯道也。始於发心。成於妙觉。经纬於三乘。道达於万行。而能事备焉。昔法王出世由一道清净。用一音演说。机感不同。所闻盖异。故五时.五味.半满.权实.偏圆.小大之义播於诸部。[火*(久/采)]然殊流。要其所归无越一实。故经曰。虽说种种道。其实为佛乘。又曰。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喻之以众流入海。标之以不二法门。自他两得。同诣秘密。此教之所由作也。暨鹤林示灭而法纲散。神足隐而宗涂异。各权所据。矛揗更作。其中或三昧云生。四依出现。应缘不等。持论亦别。故摄论.地持.成实.唯识之类分路并作。非有非空之谈莫能一贯。既而去圣滋远。其风东扇。说法者桎梏於文字莫知自解。习禅者虗无於性相不可牵复。是此者非彼。去证者谓证。惠解之道流以忘返。身口之事荡而无章。於是法门之大统或几乎息矣。既而教不终否。至人利见。惠闻惠思或跃相继法雷之震未普。故木铎重授於天台大师。大师象身子善现之超悟。备帝尧大舜之异表。赞龙树之遗论。从南岳之妙解。然後用三种止观成一事因缘。括万法於一心。开十乘於八教。戒定惠之说。空假中之观。坦然明白可举而行。於是教无遗法。法无弃人。人无废心。心无择行。行有所证。证有其宗。大师教门所以为盛。故其在世也。光昭天下为帝王师范。其去世也。往来上界为慈氏辅佐。卷舒於普门示现。降德为如来所使。阶位境智盖无得而称焉。於戏。应迹虽往。微言不坠。习之犹足以抗折百家。昭示三藏。又况闻而能思。思而能修。修而能进。进而不已者欤。斯人也虽曰未证。吾必谓之近矣。今之人。正信者鲜启禅关。者或以无佛无法何罪何善之化化之。中人已下。驰骋贪爱之徒。出入衣冠之类。以为斯言至矣。且不逆耳。私欲不废。故从其门者若飞蛾之赴明烛。破块之落空谷。殊不知坐致焦烂而莫能自出。虽欲益之而实大损。与夫众魔外道为害一揆。由是观之。此宗之大训。此教之旁济。其於天下为不侔也。自智者传法五世。至今湛然大师中兴其道。为子言之如此。故录之以系于篇。


昔吾祖云没。章安尊者痛诀慈诲。永怀玄风。既听解行之旨。结集添通。复恐始终化事之迹将遂湮坠。由是咨访先达。慎持见闻。始於灵王瑞托胎。终於灭後神应。条叙纂集。仰为是书。俾万世之下。展卷一观若亲覩行事。其利益之功莫大刻梓。昨留本寺。嘉定延燎。寺灾而文亦俱灰。端记滥渍法缘。思报恩德。首捎己长。仍率同故重事锓板以广流布。广後之来者。以见吾祖行处者观而兴起。虽然。由是以见吾祖行处则可。即是以为吾祖行处未可也。观者思之。端平三年六月既望写。


.延庆教寺观堂比丘(端记)稽首敬书(叶枝刊)


.当寺经堂比丘(正巳)助官会壹拾贯文


.治乎任持比丘(可上)助官会壹拾贯文


.观堂比丘道[言*烝]回施严判院油钱贰拾贯文会


.端记谨回严判院四年油钱陆拾贯文


.官会并施长资成就具足


.女弟子陈百三十三娘施官会伍贯文


注天台智者大师别传下(终)

 

(附)天台智者大师畵赞


鲁国公 颜真卿 撰

 
天台大师俗姓陈    其名智顗华容人    隋炀皇帝崇明因    号为智者诚敬申
   

师初孕育灵异频    彩烟浮空光照隣    尧眉舜目熈若春    禅慧悲智严其身
   

长沙佛前发弘誓    定光菩萨示冥契    怳如登山临海际    上指伽蓝毕身世
   

东谒大苏求真谛    智同灵鹫听法偈    得宿命通辨无碍    旋陀罗尼华三昧
   

居常面西化在东    八载瓦官阐玄风    敷演智度发禅蒙    梁陈旧德皆仰宗
   

遂入天台华顶中    因见定光符昔梦    降魔制敌为法雄    胡僧开道精感通
   

又有圣贤垂秘旨    时平国清即名寺    购得鱼梁五百里    其中放生讲流水
   

後主三礼彤庭里    请为菩萨戒弟子    炀皇出镇临江涘    金城说会求制止
   

香火事讫廼西旋    诸宫听众踰五千    建立精舍名玉泉    横亘万里皆禀缘
   

炀皇启请回法船    非禅不智求弘宣    遂着净名精义传    因令徐柳参其玄
   

帝既西朝趍象魏    师因东还遂初志    半山忽与沙门值    俄顷逡巡复韬秘
   

一时月夜如论议    初梦塔坏胡僧至    又为南岳说三智    自言必当终此地
   

帝十七年归江都    遣使奉迎师北祖    山下规画为寺图    王家所办事不孤
   

石城天台西门枢    正好修观形胜殊    像前羯磨依昔府    寄帝如意花香炉
   

第五法师阶位绝    观音下迎彰记莂    万行千宗最後说    跏趺不动归寂灭
   

天云决漭风惨烈    草木仾垂水呜咽    十日容颜殊不别    遍身流汗彰异节
   

欲归佛陇西南峯    泥泞载涂那可从    门人沥恳祝睟容    应手云开山翠浓
   

于嗟此地瘗僧龙    空余白塔间青松    每至忌辰因命重    何时道俗不种种
   

岁岁开龛俨容质    最後如何忽忘失    斋场数僧千賸一    呼名点之又如实
   

受飡行嚫还复溢    廼知神灵难谭悉    千变万化难致诘    若欲书之无终毕
   

止观大师名法源    亲事左溪弘度门    二威灌顶诵师言    同禀思文龙树尊
   

写照随形珠好存    源公瞻礼心益敦    俾余赞述斯讨论    庶几亿载垂後昆

 

颜真卿所撰天台大师畵赞九十句。声明家流习于歌赞尚矣。(盛)甞披阅群书。会得惠心师注本。与此讐挍颇正差谬焉。其注本则每韵各八句。凡十一韵八十八句。无荆溪妙乐间生孙。广述祖教补乾坤二句。(盛)窃谓此二句必出於杜撰。非颜氏之真手也。而其故有六焉。盖此作也。特赞大师之德行。非诸祖之所与。而历举诸祖者。独欲叙法源之祖。後人未达其意。妄谓遗荆溪师。一也。自法源以次推上至龙树菩萨。而唯荆溪师失次。居菩萨上。则错列倒置无所系属。二也。荆溪师甞居妙乐寺。撰文句疏记。後世因名其书。今遂误以妙乐为师号。则震旦之书本见其称。三也。若以妙乐果为其号。则既云荆溪。又云妙乐。岂非重复乎。四也。其置辞造语鄙陋粗拙。与上下文甚不相类。五也。每韵八句。而最後一韵独作十句。亦甚无谓。六也。然原其所以杜撰之由。盖荆溪师弘教着疏列之九祖。其美誉芳声远出法源之右。而赞中历举诸祖独不及此。则後人有所憾。妄作补增。殊不知此赞乃法源之所请。则其学之统谱颜氏所当述。而同门之荆溪莫所与也。自此而因仍传习不辨真伪。则不翅贻谬於後世。亦当获罪於前贤矣。今命声明家删此二句。更恊音律。因陈其说书于赞後云。


延宝丁巳四月前天台座主二品亲王(盛胤)谨识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2/2/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77册 中国撰述..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78册 中国撰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