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圆觉经大疏钞科(一)
2013-09-26 22:30:3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520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09册  No.244


【唐 宗密制】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科中


圭峯兰若沙门 宗密 制


二牒释经文(二)
初徵释用心(二)
三广明行相○
二三陈词句(四)
三三展虔诚
二別释幻义(二)
初举大意(幻者)
二开数释(今依)
二正释经(四)
初申请(三)
二赞许
三伫听
四正说(二)
初长行(四)
初标幻从觉生以为义本(二)
初判(二)
初正判(解)
二引证(故论)
二释(三)
初释种种幻化(文中)
二释如来觉心(二)
初出体(如来)
二解释(三)
初总释四字(离相)
二別释心字(二)
初具释(汛言)
二正指(坚实)
三別释如来(虽凡)
三释皆生之意(二)
初用当宗经论释义(三)
初用经论正释(二)
初用论释(皆生)
二约经释(故楞)
二重显幻义(是知)
三通妨结成(问真)
二会通诸教(六)
初总标大意(然诸)
二別明诸教(五)
初愚法(三)
初正叙(第一)
二所依(此即)
三例破(故唯)
二权教(二)
初总(第二)
二別(三)
初相见俱存(於中)
二摄相归见(二摄)
三摄所归王(三摄)
三实教(二)
初总(第三)
二別(二)
初摄七归八(於中)
二摄別归总(二总)
四顿教(二)
初总(第四)
二別(三)
初正释(谓清)
二结归(故此)
三引证(楞伽)
五圆教(二)
初总释(第五)
二別释(三)
初融事相入(一融)
二融事相即(二融)
三重重无尽(三重)
三总结诸教(此上)
四释执宗所以(然皆)
五顺逆会通(二)
初举意(今本)
二正会(三)
初逆诠顺法(初约)
二顺诠逆法(二)
初正显(二约)
二结意(皆由)
三诠日无碍(三能)
六都结得失(唯心)
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
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
四辨幻觉不俱结酬其请
二偈颂(四)
初幻从觉生
二幻尽觉满
三展转离幻
四幻觉不俱
○二明幻尽觉满以释前疑(三)
初对前释义(四)
初指经双标(然上)
二以论双标(故论)
三依论別释(二)
初染(二)
初释(染法)
二证(故胜)
二净(二)
初依论正释(净缘)
二科拣分圆(二)
初分净(净)
二圆净(二)
初顿悟(言圆)
二渐修(二)
初离过(贪瞋)
二成德(称性)
四会通权教(成唯)
二摄成此门(然净)
三依文消释(二)
初科分(文中)
二正释(三)
初举喻该释前文
二法合唯谈本义
三兼拂同幻之觉
○三令离幻显觉正示用心(三)
初会通前後(三令)
二科分(文中)
三正释经文(三)
初法(二)
初展转离幻(二)
初□□□□(二)
初□□
二重释(亦可)
二通释远离(四)
初止观显相(皆言)
二引文证成(故下)
三止观行相(略而)
四结成定慧(俱次)
二密显真觉
二喻
三合
○二广明行相(二)
初牒释(自下)
二正释(三)
初四问答通明观门上根修证(二)
初开章(二)
初释总科(初门)
二別明科(三)
初依三分科
二依四分科(三)
初正科(若约)
二通妨(虽有)
三引例(正同)
三却用前科(然且)
二牒释(四)
初开示观门同佛(二)
初释科文(初中)
二释经文(四)
初申请(三)
初进问威仪
二正陈词句(三)
初举法请(疏二)
初释标请(解曰)
二释別列(二)
初科(云何)
二释(二)
初释智问(初中)
二释悲问(三)
初释意(众生)
二以例释(二)
初标指(云普)
二正释(二)
初约彼疏释(谓大)
二约彼论释(彼论)
三指所答(此後)
三反显请
三结牒请(疏二)
初正释(解曰)
二指例(然大)
三三展虔诚
二赞许
三伫听
四正说(二)
初长行(二)
初科分(第四)
二随释(疏四)
初起行方便(疏四)
初释离幻(解曰)
二释正念(言正)
三略明互资(然正)
四结成方便(由此)
二观行成就(二)
初戒定(三)
初消文(解曰)
二通妨难(静室)
三指答所问(此文)
二观慧(二)
初总标(二观)
二別释(二)
初二空观(三)
初释意(初者)
二引证(三)
初悟理(故成)
二断障(生解)
三得果(断障)
三开章释(二)
初开章略显(文中)
二牒而广释(二)
初破执(二)
初所破(二)
初我执(二)
初所执(二)
初释名义(初中)
二出体相(所谓)
二能执(二)
初总标(依蕴)
二开章別释(三)
初即蕴(二)
初开正释(於中)
二总料拣(皆分)
二离蕴
三俱非
二法执(法谓)
二能破(二)
初唯识故二空(五)
初总标唯识(通明)
二明识变似我法(二)
初依二分似我法(变谓)
二依相分似我法(或復)
三变似执实所以(我法)
四明执实我法(诸有)
五双喻上二(二)
初四句喻第三所以门(如幻)
二二句喻第四说执门(缘此)
二无理故唯识(二)
初总标(问云)
二开章別释(二)
初标(释此)
二辨(二)
初我空(七)
初正破依蕴(二)
初总非(初我)
二牒释(三)
初即薀(二)
初总破(即蕴)
二別破(三)
初色薀(又内)
二四薀(心心)
三余行余色(余行)
二离薀(二)
初总牒(离蕴)
二別破(三)
初胜数二论(应如)
二破第二宗(应非)
三破第三□(应非)
三俱非
二开关质破(又所)
三结成科分(故所)
四指经显意(今此)
五正科经文(文又)
六又释科文(二)
初正释(天计)
二开合(然约)
七牒章以释(二)
初观身无我(三)
初牒章释意(二)
初正释(今初)
二引证(四)
初净名
二涅槃
三金光
四智论
二开章标意(文中)
三牒章释文(二)
初寻伺观
二如实观
二观心无我(二)
初释义(後观)
二释文(二)
初寻伺观(文中)
二如实观(四)
初正释本文(解曰)
二別通妨难(二)
初问(门无)
二答(二)
初正释(答此)
二引证(金刚)
三总通疑难(三)
初通记忆往事疑(问实)
二通造业受报疑(问谁)
三通断障证真疑(问谁)
四结真显妄(三)
初结定我空(由此)
二起执之由(但有)
三正结妄执(愚夫)
二法空○
二显理(二)
初释义(大文)
二释文(二)
初法
二喻
二法界观○
三顿同佛境○
四结牒问词
二偈颂○
二徵释迷悟始终○
三深究轮回根本○
四略分修证之位○
二四问答別明观门中根修证○
三问答道场加行下根修证○
○二法空(二)
初略消文(解曰)
二广释义(四)
初举意(然法)
二标宗(所言)
三牒释(二)
初境空(二)
初凡夫(四)
初能所计执(凡夫)
二倒正明空(所执)
三牒释空义(二)
初叙情有以破倒情(二)
初释(二)
初直释(情有)
二通难(六)
初能所见不不齐难(二)
初一能望多所不齐(问若)
二多能望一所不齐(又多)
二梦鬼见不不齐答(彼论)
三□喻宥用无用难(问翳)
四喻中亦有妄用答(偈答)
五法喻有体无体难(问世)
六法中悟亦无体答(若得)
二结(由斯)
二显理无以成正见(二)
初标数(言理)
二別释(三)
初折色明空(二)
初破麤色(一折)
二破细色(又推)
二体色明空(二体)
三空必无色(三空)
四结理劝修(故诸)
二□计(三)
初标列(诸宗)
二叙破(二)
初破邪小(二)
初通破(外道)
二止別(然西)
二破儒道(三)
初述所以(儒道)
二破其计(二)
初叙(二)
初标(虽二)
二列(二)
初道(老云)
二儒(易云)
二破(三)
初破邪因(二)
初指(若以)
二破(二)
初直破(若法)
二质破(二)
初反徵所以(本来)
二纵之出过(三)
初纵其能生成无穷过(若能)
二纵待时缘成失宗过(若时)
三彰其无穷结指因过(或时)
二破无因(若谓)
三双叙例破(若谓)
三存其教(然但)
三总结(由上)
二心空(四)
初正明(诸心)
二通妨(为遣)
三出过(若执)
四引证(故人)
四结名(如上)
○二法界观(三)
初印前显後(二)
初标
二释(二)
初喻(四)
初释标告意(解曰)
二正释喻相(谓摩)
三以之合法(二)
初标(然此)
二释(二)
初释印前(二)
初正释文(言印)
二配三性(若以)
二释显後(二)
初且结印前之意(言显)
二正明此门之义(若无)
四拣二喻別(然前)
二法
二拂迹入玄(二)
初释文(解曰)
二配对(然上)
三圆彰法界(二)
初释科文(第三)
二举经消释(二)
初一真法界(二)
初释初六句(解曰)
二释後二句(二)
初破空(四)
初标(虚空)
二释(二)
初开关(若言)
二牒破(二)
初破体一(二)
初合色不合色破(三)
初各与法合成多失(若体)
二通与法合杂乱失(不尔)
三不与法合非受失(若谓)
二在色不在色破(又色)
二破体多(若体)
三结(故知)
四证(故首)
二显觉(三)
初破讨执之空故觉显(谓迷)
二含依他空相故觉显(故首)
三尅体显觉结绝待之文(是知)
二三重法界(二)
初分科标列(後三)
二別释三观(三)
初真空绝相观(二)
初示观门(三)
初标句数(今初)
二依门释(四)
初会色归空(二)
初标(第一)
二辨(二)
初简情(三)
初拣断空(一色)
二拣实色(二青)
三拣影像(三色)
二显理(四凡)
二明空即色(二)
初标(第二)
二辨(二)
初简情(三)
初拣断空(一断)
二拣实色(二空)
三拣影像(三空)
二显理(四空)
三空色无碍(第三)
四泯绝无寄(二)
初标(第四)
二释(二)
初正明泯绝(谓此)
二展转拂迹(切)
三总结拣(初二)
二释经义(二)
初科分(後释)
二正释(二)
初色相空净(七)
初内身根识(二)
初通释七段(十)
初指文标举(解曰)
二引证(故智)
三释所引(意言)
四就心释(若就)
五指文结成(二)
初正结(由前)
二引证(智论)
六通释初句(圆觉)
七通释次句(显心)
八倒下(七段)
九指下(然展)
十标此(今且)
二別释此章(二)
初随文释根识(三)
初含释七八二识(二)
初含第八以释心字(五)
初约染时出体(心者)
二就通相指名(成唯)
三释转名所以(迷时)
四结同佛位(心既)
五指下文证(故此)
二含第七以释见尘(五)
初约外以出体(四)
初正辩其相(见尘)
二遮其所局(不军)
三以体释名(寻此)
四收別为总(又亦)
二合本以出体(二)
初正指(若以)
二引证(瑜伽)
三合末以出体(三)
初正释(又亦)
二出经意(故此)
三例证(二)
初引论(起信)
二引经(楞伽)
四总结内外(然此)
五显经文势(若不)
二正释六根(二)
初释名(眼等)
二出体(二)
初前五
二後一
三正释六识(二)
初随末(三)
初总对根境(眼等)
二唯依根(二)
初总标六识(由具)
二通第六独意(虽六)
三唯依境(或名)
二就本(三)
初指论标六识(若依)
二约七八释六(故论)
三会前所释(释曰)
二开义释八识(十五)
初通別释名
二性相出体
三缘境宽狭
四行相开合
五遍计有无
六烦恼有无
七业行有无
八果报有无
九心所多少
十三性具阙
十一假实分別
十二界地分別
十三染净分別
十四所依分別
十五具缘多少
二外境六尘(二)
初标列(解曰)
二释文(三)
初释名义(二)
初通(初有)
二別(別者)
二辨体性(次出)
三显种类(後显)
三内外四大
四世间诸法(七)
初释处(解曰)
二释界(十八)
三辨观利益(前为)
四指蕴三科(兼之)
五释三科义(然此)
六配百法(然将)
七释诸有(二)
初正释(二十)
二通难(然梵)
五出世间法○
六自他正报○
七一多依根(二)
初释此(解曰)
二结前(然上)
二空色同如(疏三)
初正解(解曰)
二释疑(然论)
三结例(乃至)
二理事无碍观○
三周徧含容观○
○五出世间法(二)
初总通疑难(解曰)
二开章具释(三)
初诸佛果法(四)
初十力(四)
初总显体用(初十)
二释总名(总名)
三释別名(十)
初处非处智力(二)
初释名(一总)
二作业(则降)
二三世业报智力(三)
初释名(二知)
二作业(知所)
三拣前
三诸禅解脱三昧智力(三知)
四诸根胜劣智力(四知)
五种种解智力(五知)
六种种界智力(六知)
七一切至处道智力(七知)
八宿命无碍智力(八知)
九天眼无碍智力(九知)
十永断习气智力(十知)
四总相料拣(二)
初隐无量说十(然佛)
二於一中说十(又)
二四无畏(四)
初正释(无)
二辨益(尽)
三辨次第(说)
四拣十力(说)
三四无碍(二)
初依智度略释(四无)
二约华严广释(然华)
四十八不共法(佛十)
二三乘因法(二)
初科分(三十)
二释相(四)
初释名(初助)
二辨类(二)
初牒分(二辨)
二正释(二)
初总(二)
初大小通局异(总谓)
二明法一心异(若准)
二別(別者)
三出体(三出)
四行相(七)
初四念处(二)
初权(二)
初总释(四明)
二別释(三)
初唯小(初观)
二唯大(又如)
三双显(然观)
二实(六)
初摄前总标(既除)
二別释身念(二)
初举所治之病(谓法)
二明能治法药(今观)
三例余三念(余三)
四结释总名(是则)
五指实中权(然华)
六总结圆了(然深)
二四正勤(四)
初来意(四正)
二出体(精进)
三释名(异外)
四行相(三)
初束四为二(前二)
二明所缘境(二菩)
三拣四別相(前中)
三四神足(六)
初释別名(四神)
二来意(以勤)
三释总名(神即)
四所缘(神之)
五出体(神足)
六助伴(四)
初标指(欲勤)
二结定名(由欲)
三彰所由(此)
四总结(是以)
四五根(三)
初正释(五根)
二通妨(然始)
三明果(若依)
五五力
六七觉支(七)
初释名(七觉)
二出总体(若依)
三出別体(然七)
四会通(总收)
五辨果(依住)
六分位(又虽)
七理观释(大乘)
七八正道(四)
初释名体(八正)
二辨果
三类摄(然其)
四法喻总显(二)
初法(上之)
二喻(总以)
三总结(五)
初总标数(四)
初标意(无法)
二释所治(然其)
三释能治(一一)
四引论证(故论)
二释总持(陀罗)
三配科段(然上)
四彰染净(五段)
五通伏难(然无)
○六自他正报(二)
初正释(五)
初实相清净(二)
初正明(解曰)
二引证(三)
初无量义经
二智论
三楞伽
二性清净
三一身清净
四多身清净(二)
初正释(多身)
二引证(二)
初引古圣(故志)
二引下文(又下)
五圆觉清净(十方)
二通妨(此乃)
○二理事无碍观(二)
初示观门(三)
初标(解曰)
二辨(二)
初別辨前二门(二)
初正释(二)
初理通於事门(三)
初标(一理)
二释(二)
初正释(二)
初释理事(二)
初理(谓能)
二事(所遍)
二释遍义
二徵答(何以)
三结(是故)
二事遍於理门(三)
初标(二事)
二释(二)
初正释(是故)
初正明理事(谓能)
二结同明遍(此有)
二徵答(何以)
三结(二)
初正释(是故)
二例解(如一)
二结歎(此全)
二略列後八门(三依)
三注结
二消经文(今经)
○三周徧含容观(三)
初示观(二)
初总标(解曰)
二別释(二)
初释初三(三)
初理如事门(二)
初正释(一理)
二以人证成(是故)
二事如理门(二)
初出其所因(二)
初出因(二事)
二明宗(故事)
二別示徧相(二)
初指一(遂令)
二例玄(如一)
三事含理事(二)
初正释此门(二)
初正释(二)
初标宗(三事)
二指例(如一)
二结例(如一)
二句数料拣(二)
初总标(此理)
二別释(一一)
二释後七(四通)
二消经文(今经)
三释所以(所以)
○三顿同佛境(二)
初科分(大文)
二随释(三)
初用心同(二)
初法(解曰)
二喻(解曰)
二见境同(二)
初总消经文(二)
初释行成见境(解曰)
二释见境无差(二)
初依报平等(二)
初标(自此)
二释(二)
初性无差(圆觉)
二相无差(二)
初释数义(二)
初指数(云於)
二释意(然此)
二释五句(四)
初释初二句(三)
初牒释(诸佛)
二注例(如前)
三重释(云佛)
二释第三句(二)
初正释(乱起)
二通妨(问然)
三释第四句(□即)
四释第五句(无缚)
二正报平安(始知)
二別释生佛(四)
初标意(然说)
二別释(六)
初一生成佛(一者)
二三祇成佛(二者)
三相尽成佛(三相)
四初住成佛(二)
初以经示(四初)
二以疏释(彼疏)
五一念成佛(四)
初正示(五一)
二喻显(如梦)
三引证(故论)
四例禅(达磨)
六本来成佛(五)
初以论示(六本)
二以经示(华严)
三以疏释(彼疏)
四通违现量难(难若)
五通违比量难(若尔)
三料拣(三)
初辨通局(然上)
二明延促(又中)
三显理事(又前)
四指经(今经)
三称实同(二)
初总释(二)
初释初句(解曰)
二释余句(四)
初总门称实(当知)
二別指所能(其所)
三双泯能所(於此)
四总结称实(一切)
二引证(华严)
○二偈颂(三)
初观□成就(二)
初二空观
二法界观
二顿同佛境
三结牒问词
○二徵释迷悟始终(二)
初分科(第二)
二随释(四)
初申请(三)
初进问威仪
二正陈辞句(三)
初庆其所悟(二正)
二难其所疑(解曰)
三结请通释(二)
初通释前文(解曰)
二別释疑悔(二)
初释疑(二)
初叙(六)
初指体(永断)
二通释(通论)
三別释(別显)
四类释(又疑)
五喻释(如有)
六会此经(今三)
二断(然断)
二释悔(悔者)
三三展虔诚
二赞许
三伫听
四正说(二)
初长行(二)
初科分(第四)
二随释(四)
初反核起疑之本(三)
初总指回轮(四)
初总标情器
二辨其轮回
三正示轮回
四结成轮回
二真随妄转(三)
初法
二喻
三合
三结指前疑
二喻释现起之疑(二)
初科分(二喻)
二随释(二)
初空中华无起灭喻(三)
初喻释(三)
初翳□华亡喻(二)
初喻显(二)
初法喻双辨(解曰)
二结喻徵答(二)
初徵(问翳)
二答(二)
初正释(若喻)
二引释(是以)
二法合(纵使)
二空不生华喻(後空)
二法合
三结成
二金中鑛不重生喻(二)
初释喻(二)
初显立喻意(三)
初标喻指文(解曰)
二前後双明(二)
初二喻方圆(二)
初明前喻(若但)
二辨後喻(若但)
二□一不可(道理)
三喻结归经(是知)
二正释经文(文中)
二法合(後法)
三显浅难造深(二)
初所造离合
二能造带情(二)
初科分(二能)
二随释(四)
初举胜彰劣(二)
初出经意(解曰)
二释文意(然四)
二举喻显情
三诫息妄心
四重彰妄义(二)
初无实体(二)
初消文(解曰)
二拣滥(此中)
二无胜用
四结问不当理(二)
初拣滥(解曰)
二通妨(问前)
二偈颂(四)
初反核起疑
二喻释现起
三浅难造深(二)
初所造离念
二能造带情
四依解起行
○三深究轮回之根(二)
初科分示意(第三)
二正释经文(四)
初申请(三)
初进问威仪
二正陈辞句(二)
初庆前
二请後(二)
初举法请(二)
初问断轮回
二问修悲智
二结益请
三三展虔诚
二赞许(二)
初释深奥义(解曰)
二释无生忍(五)
初正释无生(无生)
二例释无灭(法既)
三总证无生灭(故华)
四別证无灭(故信)
五广释无生灭(二)
初举意总标(然不)
二开章別释(二)
初约境(二)
初标分(初约)
二释(五)
初遍计(一就)
二依他(二就)
三圆成(三约)
四三性(四通)
五合一(五然)
二约行(後约)
三伫听
四正说(二)
初长行(二)
初科分(次下)
二随释(二)
初答轮回问(二)
初推本末令断(二)
初示所断(二)
初总释义(三)
初指经标立(五)
初指轮回之本(初中)
二明起末所以(欲因)
三指轮回之末(乃至)
四结成轮回(结云)
五标轮回行相(即十)
二开列章门(缘生)
三随意牒释(八)
初总名別体(二)
初总(二)
初总名(初中)
二出体(准依)
二別(十二)
二生起行相(二)
初別释(二生)
二总指妨难(然惑)
三业用差別(二)
初总标(三业)
二別释(二)
初各別业用(且各)
二展转业用(余各)
四能所引生
五摄归一心(二)
初推末归本(五摄)
二本末依持(二)
初释经(三)
初标(二本)
二徵(三)
初正释所徵(何以)
二标释大意(下释)
三例指余论(此中)
三释(二)
初正释此经
二通释十二
二释论(彼论)
六二世三世(三)
初小乘三世
二法相二世
三法性三世(二)
初标立(华严)
二举经以释(二)
初一徃三世(二)
初次第消文(经云)
二重显意义(四)
初正显(以无)
二引证(故彼)
三答外问(今此)
四结弹偏执(故略)
二流转三世(於是)
七因果离合(二)
初法相宗(六)
初约一周说(七因)
二约流转说(若显)
三约本末说(又无)
四约三道说(又惑)
五约四谛说(又惑)
六约二世说(又前)
二法性宗(又真)
八权实具彰(二)
初问答标意(二)
初问(八权)
二答(三)
初翻其问意(二)
初蹑前起後(答万)
二引成深浅(涅槃)
二申立此门(欲使)
三正标立此门(二)
初蹑前起後(上来)
二正标立此(今但)
二依经具显(七)
初总标文义(谓经)
二随文释义(十)
初重
二重
三重(二)
初指前直释(自业)
二更用论释(二)
初兼次三门总标(二)
初正标释(论判)
二显其所破(此颠)
二唯释此门(此门)
四重(二)
初略引经(不相)
二释经文(二)
初释经(此破)
二正翻破(今以)
五重(二)
初引经(三道)
二释经(二)
初相谛观释(二)
初总标(惑业)
二別释(二)
初约三世
二约二世
二大悲观释(此破)
六重(二)
初指前释(二曲)
二大悲观破无因(此破)
七重(二)
初引经(三苦)
二释经(二)
初总判四门(三)
初以论总标(论判)
二立真解脱(谓缘)
三指经破邪(故四)
二正释此门(此当)
八重(二)
初引经
二释经
九重(二)
初引经
二释经
十重(二)
初引经
二释经
三悬判其义(二)
初约相谛差別观(三)
初观我执缘相(此上)
二观第一义谛(次门)
三观世谛(六)
初止观
二因观
三摄过观
四护过观(三)
初指经以标(六护)
二明过(一身)
三明护(护者)
五厌观
六深观
二约一切相智观(又初)
四具指其义(上十)
五融摄性相(若从)
六配四因性(即此)
七都结其要(缘起)
二別释文○
二劝令断(三)
初正劝
二通妨
三显益
二明种性令知○
二答悲智问(二)
初叙义
二释文(二)
初度生大悲
二修佛大智
二偈颂○
○二別释文(二)
初开章(三)
初开章科经(次別)
二例指具支(此同)
三別为科释(亦可)
二解释(四)
初指爱为本(二)
初分科(今且)
二随释(二)
初约贪欲以标指(三)
初配有支以释贪爱(解曰)
二引三经证爱令断(首楞)
三消释余文(二)
初正释(二)
初释欲字(欲名)
二通妨(问欲)
二別明(二)
初杂释(二)
初正释(言种)
二科简(若对)
二次释(又唯)
二约受生以结定(三)
初释此四为生缘(解曰)
二以此四配六道(若以)
三问答通妨(问何)
二欲助成因
三展转更依
四起诸业报(二)
初释义(三)
初释名标意(四起)
二开章
三牒释(二)
初辨非(二)
初总
二別(四)
初道(二)
初叙(外计)
二非(二)
初纵之为本破(二)
初纵(非之)
二破(夫源)
二长善罸恶破(又道)
二天命(二)
初叙(外计)
二非(三)
初天道不平破(四)
初总破(非之)
二別破(夫无)
三喻破(此乃)
四结破(况故)
二立生无用破(易曰)
三设教违天破(二)
初不当(又既)
二违天(然则)
三自然(二)
初叙(外计)
二非(二)
初非器杂乱破(非之)
二立教无用破(又应)
四元气(三)
初叙(外计)
二非(三)
初无前世失(四)
初指宿习本有难(非之)
二约未习则无难(若云)
三指事遮救(若云)
四以正斥邪(又应)
二无後世夫(四)
初以有难无(又若)
二双彰过未(今有)
三证成不断(故祭)
四问答通妨(问若)
三无心性失(且夫)
三和会(由是)
二显是(二)
初正显(二显)
二引证(故远)
二释文○
○二释文(二)
初分科(文中)
二正释(二)
初別释(三)
初恶业苦报(二)
初略消文(解曰)
二开章释义(二)
初标章(二)
初总标章(然三)
二依标开目(一释)
二以释(五)
初释名(初中)
二出体(然六)
三种类(三)
初地狱(二)
初別解三类(三)
初根本
二近边
三孤独
二狱主是情无情(然上)
二畜生
三饿鬼
四身相
五寿量
二善业乐报(二)
初略消文(解曰)
二別明乐报(二)
初五门解释(五)
初释名
二出体
三种类
四身量
五寿量
二释通妨难(二)
初会苦乐相违(判云)
二通五六有异(若於)
三不动业报(四)
初正释本科(二)
初略消文(解曰)
二具释义(二)
初释禅定(四)
初释名(二)
初色界(二)
初释通名(後释)
二释別名(四但)
二无色(二)
初释通名(四无)
二释別名(前三)
二方便
三出体
四辨相(二)
初释四禅(辨相)
二无色四法(注三)
初外道(此中)
二小乘(若知)
三无想天(若未)
二释受报(二)
初总後受
二別(四)
初释名(二)
初总名(初释)
二別名(二)
初色界(二)
初总标界禅以彰天数(其別)
二依禅次別明便为四段(初禅)
二无色
二出体
三身相
四寿量
二总结三业(上来)
三受报时分(然报)
四会通权实(然上)
二总结(四)
初正释文(解曰)
二总收业本(前指)
三无明所依(故璎)
四明断不断(然十)


大方广圆觉经大疏钞科中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1/2/2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圆觉经大疏 下一篇圆觉经大疏释义钞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