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严经义疏注经科
2013-08-09 09:47:42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42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10册  No.265


【宋 子璿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科


长水沙门 子璿 述


释经分(二)
一题目(大佛)
二本文(三)
一序说分(二)
一证信序(二)
一说经时处(如是)
二引众同闻(二)
一声闻(三)
一标类举数(与大)
二总歎行德(皆是)
三列众上首(其名)
二缘觉(復有)
二发起序(四)
一夏制圆成众求密义(属诸)
二师资感应教演真乘(即时)
三王臣请供主伴分临(时波)
四庆喜无斋入城循乞(二)
一归园无请(唯有)
二入国循乞(三)
一平等行乞(二)
一正行平等以循乞(即时)
二仰効无遮以除谤(阿难)
二示遇恶缘(尔时)
三佛垂哀救(三)
一斋毕归园(如来)
二放光说呪(于时)
三遣呪住救(敕文)
二正说分(三)
一阿难悲恨请修三昧(阿难)
二同时大众俱欲钦闻(於时)
三如来乘机广为开演(七)
一显如来藏心(二)
一破阿难认妄迷真显如来藏(二)
一正约心见以破显(五)
一审其初心(二)
一问发心之始(佛告)
二答舍爱之缘(阿难)
二彰其妄失(二)
一总彰沦溺(佛言)
二別释因由(二)
一迷真(皆由)
二认妄(用诸)
三劝其直语(三)
一正劝(汝今)
二引证(十方)
三结益(心言)
四问其见爱(二)
一问(阿难)
二答(阿难)
五辨其真妄(二)(○第一以下)
一推妄所在(七)
一破在内(二)
一立(四)
一牒前以语(佛告)
二举事以况(譬如)
三示过以问(使汝)
四引例以答(二)
一引佗为例(阿离)
二指己结答(我今)
二破(二)
一正破(三)
一举事定其所见(三)
一问境内外(佛告)
二定见先依(阿难)
三审见因由(阿难)
二示益安其所怀(尔时)
三引例明其所失(三)
一引例正问(佛告)
二依理以答(阿难)
三合喻夺破(三)
一正夺(阿难)
二纵破(纵不)
三反责(必不)
二结破(是故)
二破在外(二)
一立(二)
二正立(阿难)
二释成(二)
一引喻领悟前非(所以)
二蹑喻成立今义(一切)
二破(二)
一正破(二)
一引例立理(二)
一一多同饱问(佛告)
二自佗殊体答(阿难)
二据理推破(二)
一以理定其相外(佛告)
二约见验其相知(我今)
二结破(是故)
三破潜根(二)
一立(三)
一述前所破汎立一处(阿难)
二问今所立答在诸根(佛言)
三举喻所成復伸潜理(二)
一举喻合法(犹如)
二据理成立(然我)
二破(二)
一正破(三)
一蹑喻定其俱见(佛告)
二据法责其独观(佛告)
三踪见不见咸失(若见)
二结破(是故)
四破见内(二)
一约见暗以成立(阿难)
二约对眼以推破(二)
一难破(二)
二破前计(二)
一双徵(佛告)
二双破(二)
一破对(二)
一对眼不属内(若与)
二外室成焦腑(若成)
二破不对(若不)
二破转计(二)
一牒计夺破(若离)
二展转纵破(四)
一在空非内同佗破(见面)
二佗见还同己体破(即应)
三根身互阙能知破(汝眼)
四二觉应成两佛破(必汝)
二结破(是故)
五破随合(二)
一引经成立(阿难)
二牒计推破(二)
一正破(二)
一破无体(佛告)
二破有体(二)
一内外出入不成破(二)
一正夺破(若有)
二破转救(二)
一救(阿难)
二破(佛言)
二一多偏局非理破(二)
一总徵(阿难)
二別破(二)
一一体多体义失(若一)
二徧与不徧非理(若徧)
二结破(是故)
六破中间(二)
一引经成立(阿难)
二据理推破(二)
一推破(二)
一就身处以随破(二)
一定其中位(佛言)
二随计斥破(二)
一在身无中破(若在)
二在处不定破(若在)
二托根境以立中(二)
一立(阿难)
二破(二)
一总徵(佛言)
二別破(二)
一破兼(二)
一若兼成杂破(若兼)
二不杂非中破(物非)
二破不兼(兼二)
二结破(是故)
七破无着(二)
一引经成立(阿难)
二据理推破(二)
一破(二)
一牒计双徵(佛告)
二展转推破(三)
一不在同无破(无则)
二有体成着彼(有不)
三双指二过结责前非(无相)
二结破(是故)
二破妄显真(二)○
二约三科七大破显(三)○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
二明修行方便(二)○
三辨离魔业行(二)○
四示位地阶差(二)○
五出圣教名殊(二)○
六辨趣生因果(二)○
七陈蝉那境界(二)○
三流通分(二)○
○二破妄显真(二)
一破妄心显真心(三)
一阿难伸请(二)
一责躬遭难(尔时)
二请示修行(唯愿)
二如来现瑞(尔时)
三正为开示(三)
一双示真妄二源(二)
一总斥不了(佛告)
二別示二源(二)
一示妄源(云何)
二示真源(二)
一正示(二者)
二斥迷(由诸)
二正推真妄二体(四)
一推徵妄体(四)
一屈指推徵(四)
一举拳以问(阿难)
二约见以詶(阿难)
三再审谁缘(佛言)
四別推心见(佛告)
二正陈妄体(阿难)
三顿呵令问(佛言)
四克示非真(佛告)
二显示真心(二)
一阿难伸疑(二)
一別叙疑(三)
一发心修行疑(阿难)
二谤法退善疑(纵令)
三无心土木疑(若此)
二总结请(离此)
二如来正显(二)
一约现法随缘以显心(尔时)
二约自性不变以显心(二)
一举况(阿难)
二正显(何况)
三重破执情(二)
一就执定其有性(若汝)
二就因显其唯尘(二)
一正示唯尘(二)
一例对五尘显(如汝)
二单就法尘显(纵灭)
二遣其自揣(二)
一尘亡体在容是真常(我非)
二境去心空足彰虗妄(二)
一正示(若分)
二释成(尘非)
四彰其自失(即时)
三结示执妄过失(佛告)
二破妄见明真见(三)○
○二破妄见明真见(三)
一承前开示责己求哀(二)
一责己无修(二)
一正叙(阿难)
二喻显(譬如)
二述迷求解(世尊)
二放光灌顶许为宣说(二)
一放光灌顶(即时)
二许为开显(告阿)
三约破计执广辨见性(二)
一且示见性惟心(二)
一举前问答引出常情(二)
一举前所答问其因由(二)
一问因(阿难)
二答由(阿难)
二且约无拳例其无见(二)
一约无拳以例问(二)
一告语(佛告)
二正例(阿难)
二据常情以类答(阿难)
二约盲缘境以夺破(六)
一夺(佛告)
二验(所以)
三难(阿难)
四徵(佛告)
五通(如是)
六释(三)
一牒向执情(阿难)
二引证例破(彼暗)
三结归心见(是故)
二广约诸见辨释(三)
一对境动摇粗论真见(二)
一阿难伫佛慈音(阿难)
二如来广为开示(三)
一问悟客尘引其开解(二)
一如来问悟因由(尔时)
二陈如述己领解(二)
一标所悟(时憍)
二述所解(二)
一述客义(世尊)
二述尘义(又如)
二放光屈指辨其静摇(二)
一约境开合以辨见(三)
一引手问答(即时)
二就见推穷(佛告)
三再审动静(佛言)
二约身摇动以辨见(二)
一放光左右以辨头(如来)
二约头摇动以明见(阿难)
三双结会通责其迷失(二)
一双结会通(於是)
二总责迷失(云何)
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四)○
○二就破颠倒渐明真见(二)(○第二之上)
一且对匿王破其断见(二)
一述阿难所怀愿辨真妄(尔时)
二明匿王引外请证不生(四)
一引外叙疑(时波)
二述身迁改(四)
一问答身常无常(佛告)
二问答未灭知灭(佛言)
三问答老幼何貌(佛言)
四问答顿渐流年(佛言)
三示性不灭(三)
一佛问不灭王答不知(佛言)
二许示无生应辨无改(二)
一许示无生(佛言)
二徵诘广辨(三)
一问答见河之初(大王)
二问答见河同异(佛言)
三问答见有童耄(佛言)
三克指常性斥彼置疑(佛言)
四信悟续生(王闻)
二正对阿难破其常见(二)
一阿难乘违发问(阿难)
二如来验破执情(三)
一验出倒情(二)
一垂手以问引出常情(四)
一问(即时)
二答(阿难)
三徵(佛告)
四释(阿难)
二竪臂以示比出倒见(佛即)
二徵其倒处(二)
一徵倒所在(随汝)
二叙其罔知(於时)
三广示倒相(二)
一与悲告语叙其常说(佛与)
二显真示妄斥其倒情(二)
一就法辨释迷情(五)
一标指(汝身)
二责失(云何)
三叙妄(晦昧)
四显执(昏扰)
五结迷(不知)
二约喻结指倒相(譬如)
○三广约缘尘正显真见(四)
一显缘心非性(二)
一阿难述悟彰疑(二)
一述悟(阿难)
二彰疑(而我)
二如来约喻显释(二)
一指定其非(佛告)
二喻显其失(二)
一执指亡月斥认能诠(二)
一喻(二)
一指月双迷(如人)
二明暗俱失(岂唯)
二合(汝亦)
二客去主留责滞缘想(二)
一约法喻顺推有体(三)
一法
二喻
三合
二约缘尘反责无性(三)
一例成无性(云何)
二指同外宗(如是)
三结责非主(离诸)
二示见性无还(二)
一阿难承前叙难(阿难)
二如来约相对辨(三)
一约权标指以许说(佛告)
二约境可还以明辨(二)
一明境有还(二)
一列八境(阿难)
二明各还(阿难)
二示见无还(三)
一标(汝见)
二释(何以)
三结(诸可)
三就实彰迷以结责(则知)
三约体用重明(二)
一伸问(阿难)
二答释(二)
一约用优劣以略明(佛告)
二约体非物以应辨(二)
一正辨见体非物(三)
一标尘(阿难)
二敕拣(汝应)
三正辨(二)
一明非见之物是前尘(阿难)
二明非物之见是真性(阿难)
二广破展转执情(二)
一师资能见互缘破(三)
一正破(若见)
二转破(若同)
三结破(若不)
二心境更观杂乱破(三)
一正破(又则)
二显是(阿难)
三斥疑(云何)
四就疑难广释(四)
一破见性缩断疑(三)
一伸疑(阿难)
二正破(三)
一总斥其非(佛告)
二举喻释义(四)
一双问(譬如)
二双破(若定)
三合显(汝言)
四会释(阿难)
三就疑难破(二)
一以延破缩疑(若如)
二以续破断疑(若筑)
三会通(二)
一迷心执境(一切)
二悟物同真(若能)
二破见性离身疑(三)
一伸疑(三)
一疑(阿难)
二难(而今)
三结(何殊)
二广破(三)
一如来破其疑(三)
一标指其非(佛告)
二牒疑立理(若实)
三依理正破(二)
一约离物以推是见(三)
一推徵其体(四)
一令观物像(且今)
二劝指见精(若必)
三以理推徵(阿难)
四使其明示(汝可)
二答释不能(二)
一述己不能(阿难)
二引佗况己(世尊)
三即成难辨(佛言)
二约即物以推非见(四)
一牒前无是(佛復)
二徵此有非(今经)
三答释不知(阿难)
四印成难晓(佛言)
二大众失其守(於是)
三法王安其意(如来)
三会通(二)(○第二之下)
一文殊旁为请问(三)
一叙其不悟(是时)
二出其因由(世尊)
三为其请问(唯愿)
二如来正与会通(三)
一显诸法唯真是非双绝(佛告)
二引文殊为例二相元无(三)
一引例(二)
一问(文殊)
二答(如来)
二合显(佛言)
三重喻(如第)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是以)
三破因缘自然疑(二)
一破自然(二)
一伸难(三)
一外计同真难(阿难)
二自语相违难(世尊)
三双结请开示(我今)
四正破(二)
一牒疑审定(佛告)
二就缘推破(二)
一徵(汝且)
二破(阿难)
二破因缘(二)
一翻前为难(三)
一伸难(阿难)
二正破(二)
一破因义(二)
一徵(佛言)
二破(阿难)
二破缘义(二)
一徵(復次)
二破(阿难)
三会通(二)
一亡相显法(当知)
二结责滞情(汝今)
二引经为难(三)
一伸疑(阿难)
二正破(三)
一总示双徵(佛言)
二別答双难(二)
一答(阿难)
二难(二)
一正难(阿难)
二反难(阿难)
三结成俱见(若復)
三会通(二)
一结显会通(三)
一会前见往非佗所成(是故)
二克示见体离自见相(汝復)
三责小无识劝进大途(汝等)
二酬请广释(三)
一承前置请(阿难)
二总告许宣(尔时)
三举事开晓(三)
一双标二见(阿难)
二双释能喻(二)
一別业(三)
一別徵略示(云何)
二广破即离(二)
一別破(二)
一破即灯即见(於意)
二破离灯离见(復次)
二总结(是故)
三重以喻显(二)
一喻(如第)
二合(此亦)
二同分(二)
一通列外报(云何)
二別示业缘(阿难)
三双例所喻(二)
一总标(阿难)
二別例(二)
一例合別业
一举喻例法(二)
一能喻灯眚(二)
一示妄(阿难)
二显真(然见)
二所喻心境(二)
一示妄(例汝)
二显真(见与)
二重释结酬(二)
一寄喻重释(见所)
二寄喻结酬(是故)
二例合同分(二)
一举喻例法(二)
一能喻一多理齐(阿难)
二所喻心境俱妄(例阎)
二息妄归真(若能)
四破和合非合疑(二)
一牒前未晓(阿难)
二別破疑情(二)
一破和合疑(二)
一指出疑情(阿难)
二正破和合(二)
一破和(二)
一总徵(则汝)
二別破(二)
一就明推破(四)
一明见相杂何形(若明)
二若见不见非理(若非)
三互徧失其和义(必见)
四俱亡立理不成(见必)
二略例余尘(彼暗)
二破合(二)
一总徵(復次)
二別破(二)
一就明推破(二)
一正推破(若明)
二破转救(若见)
二略例余尘(彼暗)
二破非和合疑(二)
一述所解(阿难)
二破所计(二)
一破非和(三)
一牒计总徵(佛言)
二就明推破(二)
一非和宛成其畔(若非)
二不及畔义全乖(阿难)
三略例余尘(彼暗)
二破非合(三)
一总徵(又妙)
二別破(若非)
三例余(彼暗)
○二约三科七大破显(三)
一正就三科显性(二)
一会缘入实以总标(四)
一总指咸真(阿难)
二別列诸妄(如是)
三斥迷圆实(殊不)
四结显超情(性真)
二破执显真以別释(四)
一破五阴(二)
一总徵(阿难)
二別破(五)
一色阴(三)
一寄喻总标(阿难)
二约喻广破(二)
一标无生(阿难)
二破生处(如是)
三结成虗妄(是故)
二受阴(三)
一寄喻总标(阿难)
二约喻广破(二)
一标无生(阿难)
二破生处(如是)
三结成虗妄(是故)
三想阴(三)
一寄喻总标(阿难)
二约喻广破(三)
一标无生(阿难)
二破生处(如是)
三类思崖(想蹋)
三结成虗妄(是故)
四行阴(三)
一寄喻总标(阿难)
二约喻广破(二)
一标无生(阿难)
二破生处(如是)
三结成虗妄(是故)
五识阴(三)
一寄喻总标(阿难)
二约喻广破(二)
一标无生(阿难)
二破生处(如是)
三结成虗妄(是故)
二破六入(○第三之上)
一总徵(復次)
二別破(六)
一眼入(三)
一标其无体(二)
二举喻显妄(阿难)
二约尘辨无(因於)
二破成无相(二)
一标无生(如是)
二破生处(何以)
三结成虗妄(是故)
二耳入(三)
一标其无体(二)
一举喻显妄(阿难)
二约尘辨无(因於)
二破成无相(二)
一标无生(如是)
二破生处(何以)
三结成虗妄(是故)
三鼻入(三)
一标其无体(二)
一举喻显妄(阿难)
二约尘辨无(因於)
二破成无相(二)
一标无生(当知)
二破生处(何以)
三结成虗妄(是故)
四舌入(三)
一标其无体(二)
一举喻显妄(阿难)
二约尘辨无(因甜)
二破成无相(二)
一标无生(如是)
二破生处(何以)
三结示虗妄(是故)
五身入(三)
一标其无体(二)
一举喻显妄(阿难)
二约尘辨无(因於)
二破成无相(二)
一标无生(如是)
二破生处(何以)
三结成虗妄(是故)
六意入(三)
一标其无体(二)
一举喻显妄(阿难)
二约尘辨无(因於)
二破成无相(二)
一标无生(如是)
二破生处(何以)
三结示虗妄(是故)
三破十二处(二)
一总徵(復次)
二別破(六)
一眼色处(三)
一举事以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二耳声处(三)
一举事以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三鼻香处(三)
一举事以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四舌味处(三)
一举事以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五身识处(三)
一举事以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六意法处(三)
一举事以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四破十八界(二)
一总徵(復次)
二別破(六)
一眼识界(三)
一牒计双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二耳识界(三)
一牒计双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三鼻识界(三)
一牒计双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四舌识界(三)
一牒计双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五身识界(三)
一牒计双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六意识界(三)
一牒计双徵(阿难)
二随计牒破(阿难)
三结示虗妄(是故)
二重约七大会相(三)○
三承前开示復悟(二)○
○二重约七大会相(三)(○第三之下)
一伸难(阿难)
二许宣(三)
一指意标示(尔时)
二牒疑举呵(如何)
三敕许伫听(汝今)
三正说(二)
一立理总非(阿难)
二举性別破(七)
一地性(四)
一举事以标(汝观)
二立理应破(阿难)
三会通实理(汝元)
四结责迷情(世间)
二火性(四)
一总标无性(阿难)
二举事广破(二)
一举事标徵(汝观)
二依理推破(阿难)
三会通实理(汝犹)
四结责迷情(世间)
三水性(四)
一总标无性(阿难)
二举事广破(二)
一举事标徵(如室)
二依理推破(阿难)
三会通实理(汝尚)
四结责迷情(世间)
四风性(四)
一总标无性(阿难)
二举事广破(二)
一举事标徵(汝常)
二依理推破(阿难)
三会通实理(汝宛)
四结责迷情(世间)
五空性(四)
一总标无性(阿难)
二举事广破(二)
一举事标徵(如室)
二依理推破(阿难)
三会通实义(三)
一类通前义(若此)
二斥劝研详(阿难)
三正会今理(汝全)
四结责迷情(世间)
六根性(四)
一总标无性(阿难)
二举事广破(二)
一举事标徵(如汝)
二依理推破(阿难)
三会通实义(三)
一类通前义(若见)
二斥劝研详(阿难)
三正会今理(汝曾)
四结责迷情(世间)
七识性(四)
一总标无性(阿难)
二举事广破(二)
一举事标徵(汝今)
二依理推破(阿难)
三会通实义(三)
一类通前义(若此)
二斥劝研详(阿难)
三正会今理(汝元)
四结责迷情(世间)
○三承前开示获悟(二)
一具叙大众领悟(二)
一略叙除疑(尔时)
二广述得益(四)
一悟心广大益(是诸)
二了物咸真益(一切)
三反顾遗身益(反观)
四妙获元心益(了终)
二阿难说偈赞述(二)
一标举(礼佛)
二正说(四)
一叹佛法希有(二)
一正叹(妙湛)
二述益(销我)
二愿得果度生(二)
一正陈所愿(二)
一陈愿(愿今)
二述意(将此)
二重请证明(伏请)
三乞除惑速成(大雄)
四喻道心无动(舜若)
○二破满慈执相难性显如来藏(四)(○第四之上)
一致请(三)
一总述未了(三)
一展敬伸歎(尔时)
二引喻述迷(世尊)
三比论得失(世尊)
二別叙所疑(二)
一藏性生相疑(世尊)
二大性俱徧疑(又如)
三双结求诲(而我)
二许宣(三)
一叙诠(尔时)
二显益(令汝)
三敕听(汝今)
三伫闻(富楼)
四答释(二)
一答藏性生相疑(二)
一正答所疑(三)
一牒疑(佛言)
二正答(二)
一唯一真心(汝常)
二起诸妄法(三)
一总问觉明(佛言)
二答由所觉(富楼)
三约计叙妄(二)
一且破满慈能所执见(三)
一破真觉堕能所(佛言)
二破妙性非湛明(无所)
三结示真妄二觉(性觉)
二正显迷真起妄之由(二)
一通明妄觉托真之相(觉非)
二广辨三相展转生由(二)
一立因相(二)
一別示三相(三)
一异相(所既)
二同相(异彼)
三无同异相(同异)
二总指释成(如是)
二辨果相(二)
一由因引果(二)
一由细引麤(由是)
二由内感外(起为)
二正明果相(三)
一世界相续(二)
一辨其相(二)
一明四轮所起(四)
一风轮(觉明)
二金轮(因空)
三火轮(坚觉)
四水轮(宝明)
二明诸相发生(火腾)
二结相续(交妄)
二众生相续(二)
一辨其相(二)
一明根尘创结(二)
一指前因相(復次)
二结成根尘(以是)
二辨生类初因(二)
一举类总标(同业)
二就因別辨(二)
一揽尘成种(二)
一情想所因(见明)
二结成种类(流爱)
二分为四生(胎卵)
二结相续(情想)
三业果相续(二)
一辨其相(二)
一正辨(三)
一欲本(富楼)
二杀本(贪爱)
三盗本(以人)
二释成(汝负)
二结相续(唯杀)
三结答(富楼)
二別答违妨(二)
一满慈伸难(富楼)
二如来喻释(二)
一约真如门释(二)
一迷除方正喻无明本空(二)
一正喻(二)
一问答迷本无因(佛告)
二问答悟後不妄(佛言)
二合显(富楼)
二翳差华亡喻山河不实(二)
一约喻问答(二)
一待华愚慧问(亦如)
二颠倒狂痴答(富楼)
二反质结詶(佛言)
二约生灭门释(二)
一喻(二)
一喻果成(又如)
二喻惑灭(如木)
二合(诸佛)
二答大性俱徧疑(二)
一释本疑(二)
一牒疑(富楼)
二正释(二)
一寄喻略释(三)
一举喻(二)
一总举喻本(二)
一标(富楼)
二释(所以)
二略难喻相(三)
一徵(於意)
二难(若彼)
三结(当知)
二指法(二)
一相无所指(观相)
二性无不容(观性)
三令显(二)
一正合前文(真妙)
二重喻俱现(二)
一正喻(云何)
二正难(不应)
二约义广释(二)
一约体用正释(二)
一约迷悟显用(二)
一迷成世间相(富楼)
二悟成出世用(我以)
二约三谛示体(三)
一约非相以明真谛(而如)
二约即相以明俗谛(即如)
三约遮照以明中道(即如)
二举法喻结责(四)
一总责(如何)
二举喻(譬如)
三合显(汝与)
四结斥(由不)
二释別疑(二)
一释满慈疑妄因(二)
一伸疑(富楼)
二答释(二)
一总告(佛告)
二別释(二)
一明妄本无因(三)
一举事问答(二)
一举事(汝岂)
二问答(於意)
二约法正明(三)
一就名责因(佛言)
二引悟释相(虽佛)
三贴喻况显(得菩)
三指喻合显(如彼)
二显真元无得(二)
一正明(二)
一劝息妄缘(汝但)
二显自真体(歇即)
二喻显(譬如)
二释庆喜难缘起(二)(○第四之下)
一伸疑(四)
一叙所闻(即时)
二正生难(斯则)
三引佗例(世尊)
四结同邪(今说)
二答释(二)
一正破疑情(二)
一推破(三)
一标质所疑(佛告)
二就疑互破(二)
一双破因缘自然(二)
一以因缘破自然(阿难)
二以自然破因缘(若自)
二单破转计自然(本狂)
三结归悟旨(若悟)
二结示(三)
一俱尽灭生显无功用(菩提)
二纵立自然寄显生灭(二)
一纵立正显(若有)
二举况重明(犹如)
三双非二离示正忘情(本然)
二广斥执见(五)
一斥成戏论(菩提)
二引事验知(汝虽)
三结劝真修(是故)
四举佗为证(如摩)
五责随尘境(如何)
○第二明修行方便(二)
一阿难领悟祈修(四)
一叹佛悲深(二)
一经家总叙(阿难)
二阿难別叹(而白)
二叙己得失(二)
一正叙(世尊)
二喻显(我今)
三正请修路(唯愿)
四伫听慈旨(作是)
二如来广陈修证(二)
一总告许宣(二)
一经家叙意(尔时)
二举义许宣(宣示)
二別明二义(三)
一正明二义(二)
一因果同异门(三)
一标义总劝(云何)
二约义显非(阿难)
三正辨行相(二)
一料拣因门(二)
一举喻总彰生灭(以是)
二就身广辨虗妄(二)
一总明(二)
一示其浊因(则汝)
二喻其浊相(云何)
二別明(五)
一劫浊(阿难)
二见浊(汝身)
三烦恼浊(又汝)
四众生浊(又汝)
五命浊(汝等)
二修因契果(二)
一劝拣妄依真(阿难)
二示修定旋觉(二)
一正示用心(以湛)
二举喻贴释(如澄)
二根尘结解门(三)
一标义总劝(第二)
二约义显非(二)
一正显(阿难)
二喻释(阿难)
三正辨行相(三)
一总标六根过患(则汝)
二別示根用优劣(二)
一约世界流变总明功德(三)
一释名辨相(阿难)
二拣定方位(而此)
三流变成功(四数)
二约根用优劣別示功德(六)
一眼根(阿难)
二耳根(如耳)
三鼻根(如鼻)
四舌根(如舌)
五身根(如身)
六意根(如意)
三令拣圆根修证(二)
一正劝令拣(四)
一总劝详择(阿难)
二別示功能(若能)
三许为发明(我今)
四須拣所以(十方)
二酬请广说(二)
一伸请(阿难)
二广释(四)
一且破一六之见(三)
一况显未亡法执(佛告)
二推破一六疑情(三)
一徵(今汝)
二破(二)
一破一(阿难)
二破六(若此)
三结(是故)
三释成一六俱妄(二)
一释成(阿难)
二喻显(如大)
二广明根结之由(二)
一別明(六)
一眼根(由明)
二耳根(由动)
三鼻根(由通)
四舌根(由恬)
五身根(由离)
六意根(由生)
二总结(二)
一结由迷发现(阿难)
二结离尘无体(是以)
三正示入一之门(汝但)
四结显真觉之理(二)
一略标示(不由)
二广释成(四)
一约人辨用(阿难)
二就法融体(阿难)
三举事例显(阿难)
四指妄结真(缘见)
二別破疑情(三)
一真识断灭疑(二)
一阿难伸疑(二)
一牒所闻(阿难)
二叙疑难(四)
一举果常住(世尊)
二显因无常(若此)
三进退成疑(云何)
四结难求示(如来)
二如来为断(二)
一斥迷许说(佛告)
二约事广明(二)
一约声尘显其倒情(二)
一问答(二)
一约根问答(二)
一问答有无(即时)
二问答所以(佛问)
二约尘问答(二)
一问答有无(如来)
二问答所以(佛问)
二斥破(佛语)
二就闻性破其断见(三)
一正破(三)
一破其执断(阿难)
二显其本常(是故)
三结斥垂劝(汝尚)
二释成(三)
一引睡人释成不断(如重)
二例死者释成不断(纵汝)
三结斥迷倒不循妙常(以诸)
三结劝(若弃)
二解结同体疑(二)(○第五之上)
一阿难伸请(二)
一述己犹迷(阿难)
二请示结解(唯愿)
二如来广演(五)
一世尊摩顶(尔时)
二诸佛放光(即时)
三同说结根(於是)
四阿难再请(阿难)
五佛为释通(二)
一长行(二)
一双标(佛告)
二双释(二)
一总显无性(阿难)
二別明缚脱(是故)
二偈颂(二)
一标举(尔时)
二正颂(六)
一二颂标宗破执(二)
一比量正破(真性)
二显过况破(言妄)
二两颂结解同体(中间)
三一颂生起下文(解结)
四一颂无明习气(陀那)
五一颂一句遣幻非幻(自心)
六一颂三句赞法令忻(是名)
三六解一亡疑(二)
一伸疑请决(二)
一叙庆所闻(於是)
二正陈疑意(阿难)
二举事广明(三)
一且明结之因起(二)
一举事(二)
一问答结名(二)
一绾巾问结(二)
一结巾初问(即时)
二再结再问(於是)
二约体问名(佛告)
二徵释同异(二)
一问答(佛告)
二印成(佛言)
二合显(则汝)
二正示六解一亡(二)
一就事问答(佛告)
二贴喻释成(佛言)
三却辨解结次第(二)
一示解因(三)
一拣非显是(二)
一二边俱非(阿难)
二中心方是(佛告)
二示正因缘(二)
一显今说意(阿难)
二別示所知(如是)
三总彰解益(是故)
二明次第(二)
一就事问答(阿难)
二约法合显(佛言)
三广引修证(四)
一阿难请问圆根(四)
一述解伸疑(阿难)
二叙明遇佛(世尊)
三结愿彰益(若復)
四请示法门(唯垂)
二如来询诸圣众(尔时)
三诸圣各说证门(五)
一灭尘合觉证(六)
一憍陈如(三)
一遇佛获悟(憍陈)
二正陈悟旨(佛问)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二优波尼沙陀(三)
一值佛显悟(优波)
二正陈悟旨(二)
一观成得道(以从)
二重指释成(如来)
三结酬所问(佛问)
三香严(三)
一叙承尊教(香严)
二依教修观(三)
一标观察(我时)
二正观境(二)
一观行(我观)
二观益(由是)
三重释成(尘气)
三结酬所问(佛问)
四药王药上(三)
一叙宿因(叶王)
二获现悟(二)
一正陈悟旨(承事)
二蒙印获益(蒙佛)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五跋陀婆罗(三)
一遇佛显悟(跋陀)
二正陈悟旨(二)
一叙悟获益(既不)
二重指释成(彼佛)
三结酬所问(佛问)
六摩诃迦叶(三)
一叙遇胜缘(三)
一佛在依学(摩诃)
二灭後遵承(佛灭)
三由因感果(自尔)
二正陈悟旨(二)
一陈观行(我观)
二重释成(我以)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二旋根归性证(五)(○第五之下)
一阿那律(三)
一叙悟因由(阿那)
二正陈悟旨(我不)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二周梨盘特(三)
一叙其因由(周利)
二正陈悟旨(我时)
三结酬所问(佛问)
三憍梵鉢提(三)
一叙悟因由(憍梵)
二正陈悟旨(二)
一叙观行(观味)
二叙观益(内脱)
三结酬所问(佛问)
四毕陵伽婆蹉(三)
一叙悟因由(毕陵)
二正陈悟旨(二)
一叙观行(我念)
二明得悟(摄念)
三结答所问(佛问)
五須菩提(三)
一叙宿悟(須菩)
二明悟旨(二)
一悟但空(如是)
二悟中空(蒙如)
三结答所问(佛问)
三湛识循源证(六)
一舍利弗(三)
一叙宿悟(舍利)
二明今悟(二)
一获慧眼(我於)
二获佛眼(从佛)
三结答所问(佛问)
二普贤菩萨(三)
一事佛发行(普贤)
二行成起用(二)
一指体略标(世尊)
二约机广释(若於)
三结答所问(佛问)
三孙陀罗难陀(三)
一叙承尊教(孙陀)
二依教修观(二)
一明观行(我初)
二明悟益(心开)
三结答所问(佛问)
四富楼那(三)
一叙宿辨(二)
一具谈权实(富楼)
二备演法门(如是)
二明现证(世尊)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五优婆离(三)
一遇佛受教(优波)
二因戒获证(如是)
三结酬所问(佛问)
六目犍连(三)
一遇缘闻教(大目)
二因教通悟(二)
一获悟入道(我顿)
二因悟得道(我游)
三结酬重指(佛问)
四復大同本证(七)
一火头(三)
一遇佛闻教(乌刍)
二依教修观(二)
一观成获悟(教我)
二重指释成(从是)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二持地菩萨(三)
一遇佛受教(二)
一历值诸佛具修福业(持地)
二別值毘舍亲承开示(毗舍)
二因教获悟(二)
一正陈悟旨(我即)
二因悟获证(我於)
三重指结酬(佛问)
三月光童子(三)
一值佛受教(月光)
二依教修观(二)
一备陈修行(二)
一正成水想(二)
一正作想(观於)
二叙偏证(我於)
二因观值缘(四)
一入观值缘(当为)
二出观如病(我出)
三审缘指告(尔时)
四再定获安(童子)
二因修获证(逢无)
三结酬所问(佛问)
四瑠璃光菩萨(三)
一遇佛受教(瑠璃)
二依教修观(二)
一正修观行(我於)
二观成获益(逢佛)
三结酬所问(佛问)
五虗空藏菩萨(四)
一同佛所得(虗空)
二备叙神用(尔时)
三由观获证(此大)
四结酬所问(佛问)
六弥勒菩萨(三)
一遇佛受教(弥勒)
二依教修观(二)
一久修离过(历劫)
二观成得道(二)
一证唯心(至然)
二现诸佛(世尊)
三重指结酬(佛问)
七大势至菩萨(三)
一遇佛受教(二)
一标指(大势)
二叙教(二)
一喻显(二)
一喻不念之失(譬如)
二喻念佛之得(二人)
二法合(二)
一合不念(十方)
二合念佛(二)
一提喻贴合(子若)
二寄喻重显(如染)
二修习获证(我本)
三结答所问(佛问)
五返闻真实证(二)(○第六之上)
一正陈修证(三)
一正叙因修(二)
一遇佛禀教(尔时)
二如教修观(初於)
二具彰果德(二)
一获果德(忽然)
二明妙用(三)
一三十二应(三)
一标举(世尊)
二列释(四)
一圣身(四)
一佛身(世尊)
二独觉(若诸)
三缘觉(若诸)
四声闻(若诸)
二天质(二)
一释梵自在对(若诸)(梵王身已下)
二统摄鬼神对(若诸)(天大将军身已下)
三人位(三)
一帝王臣佐对(若诸)
二出家在家对(若有)
三女主童身对(若有)
四鬼神(三)
一天龙夜叉乐神类(若有)
二无酒疑神蟒形类(若阿)
三人非人等杂趣类(若诸)
三结成(是名)
二十四无畏(三)
一标举(世尊)
二列释(四)
一闻声离苦(一者)
二遭难消厄(三)
一三灾恶国难(二者)
二鬼狱恶贼难(六者)
三三毒恶心难(九者)
三随欲应求(十二)
四称名获福(十四)
二结成(是名)
三四不思议(二)
一标举(世尊)
二列释(四)
一现形说法(一者)
二无畏众生(二者)
三舍法求哀(三者)
四所求随欲(四者)
三总结释成(二)
一结答所问(佛问)
二叙叹得名(世尊)
二庆说难思(四)
一诸佛交光(尔时)
二大众蒙益(是诸)
三雨华饰界(即时)
四合国宣音(此娑)
四佛敕文殊料简(三)○
○四佛敕文殊料拣(三)
一佛敕文殊(二)
一指说显同(於是)
二应根令拣(我今)
二说偈料拣(二)
一奉旨伸敬(文殊)
二正说偈辞(三)
一颂真妄双源(二)
一略明真妄(三)
一唯一真元(觉海)
二因迷起妄(二)
一正明起妄(元明)
二贴喻释成(空生)
三反妄归真(沤灭)
二修证异同(二)
一理同行异(归元)
二圣同凡异(圣性)
二广料拣诸圣(四)(○第六之下)
一依尘显悟门(六)
一色境(色想)
二声境(音声)
三香境(香以)
四味境(味性)
五触境(触以)
六法境(法称)
二依根证入门(五)
一眼根(见性)
二鼻根(鼻息)
三舌根(舌非)
四身根(身与)
五意根(知根)
三依识修断门(六)
一眼识(识见)
二耳识(心闻)
三鼻识(鼻想)
四舌识(说法)
五身识(持犯)
六意识(神通)
四依大归性门(七)
一地大(若以)
二水大(若以)
三火大(若以)
四风大(若以)
五空大(若以)
六识大(若以)
七根大(若以)
三颂观音圆通(三)
一广显圆门(四)
一标叹所入法(我今)
二略叹能入人(良哉)
三广辨圆通根(二)
一显闻性(二)
一对辨真实(三)
一圆真实(我今)
二通真实(目非)
三常真实(二)
一正显(音声)
二释成(纵今)
二拣非显是(今此)
二明观行(四)
一告语(阿难)
二斥失(汝闻)
三正示(二)
一正明观行(三)
一法(三)
一脱尘旋根(闻非)
二尘消觉显(见闻)
三觉极无碍(净极)
二喻(如世)
三合(六根)
二观成利益(尘垢)
四劝修(大众)
四结显同此证(此是)
二重明差当(诚如)
三结愿劝学(顶礼)
三时众获益(於是)
○第三辨离魔业行(二)
一阿难观时请问(三)
一叙所悟(阿难)
二陈所愿(常闻)
三述所请(世尊)
二如来广为宣说(二)
一赞请许宣(尔时)
二正为广说(二)
一自行离魔(二)
一总明三学(佛告)
二別示戒学(四)
一离欲因(二)
一正辨是非(三)
一标示(阿难)
二正辨(二)
一举过显非(二)
一欲为魔因(汝修)
二未来多惑(我灭)
二结成明诫(汝教)
三诫劝(二)
一重彰过患(二)
一喻显(是故)
二结失(汝以)
二劝令除断(必使)
二结归邪正(如我)
二离杀因(二)
一正辨是非(三)
一标示(阿难)
二正辨(二)
一举过显非(二)
一杀为鬼因(汝修)
二未来多惑(三)
一正明(我灭)
二辨异(阿难)
三示过(汝等)
二结成明诫(汝教)
三诫劝(二)
一重彰过患(二)
一顺明口过(二)
一喻显(是故)
二况显(清净)
二反显身过(二)
一正明所离(若诸)
二反喻所以(何以)
二劝令除断(如使)
二结归邪正(如我)
三离盗因(二)
一正辨是非(三)
一标示(阿难)
二正辨(三)
一辨其邪行(二)
一盗为邪因(汝修)
二未来多惑(我灭)
二示其正修(二)
一正示行缘(二)
一明正行(我教)
二斥邪行(云何)
二別示转业(二)
一正示方法(若我)
二反结酬偿(若不)
三结成明诫(汝教)
三诫劝(二)
一喻显不断(是故)
二劝令除断(若诸)
二结归邪正(如我)
四离妄因(二)
一正辨是非(三)
一标示(阿难)
二正辨(二)
一妄为苦因(二)
一对辨(二)
一显伪作(二)
一标列设诳(所谓)
二结成招苦(是一)
二明真化(二)
一列化事(我灭)
二诫明言(终不)
二结责(云何)
二结成明诫(汝教)
三诫劝(四)
一喻其不断(是故)
二举其防微(我教)
三重喻大过(譬如)
四断成巨益(若诸)
二结归邪正(如我)
二他力离魔(二)(○第七之上)
一述意略明(四)
一总结前文(阿难)
二劝诵神呪(若有)
三指陈功効(且汝)
四略示持方(二)
一示行仪(若有)
二明感应(阿难)
二詶请广说(二)
一具明坛法(二)
一请仪(阿难)
二答释(二)
一示结坛方法(二)
一道塲基量(佛告)
二供养法式(二)
一列供具(二)
一长时供具(坛心)
二随时供物(每以)
二陈像设(令其)
二明诵呪轨仪(二)
一明修行(三)
一修助行(於初)
二入观行(即於)
三示不成(阿难)
二明得果(从三)
二正说神呪(三)
一请问(三)
一叙承呪力(阿难)
二愿闻呪辞(虽蒙)
三众咸伫听(於时)
二与说(二)
一正说神呪(二)
一现化佛(尔时)
二说呪辞(南无)
二叙呪功能(二)(○第七之下)
一明诸佛受持(三)
一持者成德(三)
一成佛降魔说法相(阿难)
二授记拔苦事师相(十方)
三摄亲示灭付法相(十方)
二指广功能(若我)
三不持过失(亦说)
二劝众生受持(三)
一总劝受持(阿难)
二別明功力(二)
一标(阿难)
二释(十一)
一能除诸难(若我)
二能生诸智(阿难)
三不堕恶处(从第)
四诸功德聚(此诸)
五众行成就(是故)
六轻重罪灭(阿难)
七宿业销除(阿难)
八所求随愿(復次)
九安其家国(阿难)
十年丰障消(阿难)
十一恶星不入(阿难)
三结示益相(二)
一除障恼(是故)
二获心通(汝及)
三护持(六)
一金刚众(说是)
二天王众(尔时)
三八部众(復有)
四天神众(復有)
五灵祗众(復有)
六藏王众(二)
一述化意(尔时)
二叙护持(世尊)
○第四示位地阶差(二)
一阿难请问(二)
一述益(阿难)
二正请(世尊)
二如来广说(二)
一赞请许宣(尔时)
二正为分別(二)
一叙迷真起妄为立之因(三)
一总显迷悟(二)
一显一真(佛言)
二叙二相(因妄)
二劝识妄因(阿难)
三別辨颠倒(二)
一总叙倒因(阿难)
二別明倒义(三)
一众生颠倒(二)
一因迷有相(迷本)
二随业受生(展转)
二世界颠倒(二)
一明世界因起(阿难)
二明颠倒相生(是故)
三类生差別(三)
一总标列(乘此)
二別释(十二)
一动类(阿难)
二欲类(由因)
三趣类(由因)
四假类(由因)
五障类(由因)
六惑类(由因)
七影类(由因)
八痴类(由因)
九伪类(由因)
十性类(由因)
十一罔类(由因)
十二杀类(由因)
三结名类(是名)
二返妄归真辨地位之相(三)(○第八之上)
一辨渐次修行(二)
一结前生後(二)
一结前颠倒因(阿难)
二生後渐次法(汝今)
二正辨修行(二)
一徵列(云何)
二別释(三)
一除其助因(二)
一总指食为助因(云何)
二別示食辛过患(三)
一劝令断(阿难)
二示过患(二)
一现同鬼住(是五)
二终作魔民(是食)
三结成行(阿难)
二刳其正性(二)
一劝持戒(二)
一正劝止持(三)
一正明(云何)
二反显(阿难)
三顺结(当观)
二教行次第(先持)
二明利益(二)
一远多过累(禁戒)
二获多神用(是清)
三违其现业(三)
一返流全一(云何)
二获无生忍(十方)
三结显立位(从是)
二明地位差別(九)
一乾慧地(阿难)
二十信位(二)
一蹑前总示(欲习)
二正开十心(十)
一信心(妙信)
二念心(真信)
三精进心(妙圆)
四慧心(心精)
五定心(执持)
六不退心(定光)
七护法心(心进)
八回向心(觉明)
九戒心(心光)
十愿心(住戒)
三十住位(十)
一发心住(阿难)
二治地住(心中)
三修行住(心地)
四生贵住(行与)
五方便具足住(既游)
六正心住(容貌)
七不退住(身心)
八童真住(十身)
九法王子住(形成)
十灌顶住(表以)
四十行位(十)
一欢喜行(阿难)
二饶益行(善能)
三无嗔恨行(自觉)
四无尽行(种类)
五离痴乱行(一切)
六善现行(则於)
七无着行(如是)
八尊重行(种种)
九善法行(如是)
十真实行(一一)
五十回向位(十)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阿难)
二不坏回向(怀其)
三等一切佛回向(本觉)
四至一切处回向(精真)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世界)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於同)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根)
八真如相回向(即一)
九无缚解脱回向(真得)
十法界无量回向(性德)
六加行位(二)
一结前生後(阿难)
二正辨加行(四)
一煖位(即以)
二顶地(又以)
三忍地(心佛)
四世第一地(数量)
七十地位(十)
一欢喜地(阿难)
二离垢地(异姓)
三发光地(净极)
四焰慧地(明极)
五难胜地(一切)
六现前地(无为)
七远行地(尽真)
八不动地(一真)
九善慧地(发真)
十法云地(二)
一标指(阿难)
二正显(慈阴)
八等觉位(二)
一正明(如来)
二结显(阿难)
九妙觉位(初乾)
三结依行成位(三)
一结用行(是种)
二结位次(阿难)
三结邪正(作是)
○第五出圣教名殊(二)
一文殊问(尔时)
二如来答(佛告)
○第六辨趣生因异(二)(○第八之下)
一阿难问(二)
一叙得果(二)
一闻法增道(说是)
二叹佛述益(即从)
二述所疑(二)
一正陈疑问(二)
一总问诸趣(世尊)
二別问地狱(世尊)
二请说伸益(唯垂)
二如来答(二)
一赞请许宣(佛告)
二正为分別(三)
一约情想以总明(三)
一总开二分(二)
一标列(阿难)
二正明(二)
一内分约情(二)
一释相(阿难)
二结成(阿难)
二外分约想(二)
一释相(阿难)
二结成(阿难)
二別辨趣生(二)
一总明业缘逆顺(阿难)
二別明情想昇沉(五)
一明纯想(纯想)
二情少想多(情少)
三情想均等(情想)
四情多想少(情多)
五纯情(纯情)
三结由自业(循造)
二就业报以別辨(七)
一地狱(三)
一结前生後(阿难)
二徵起別辨(二)
一十习因(十)
一婬习(云何)
二贪习(二者)
三慢习(三者)
四嗔习(四者)
五诈习(五者)
六诳习(六者)
七怨习(七者)
八见习(八者)
九枉习(九者)
十讼习(十者)
二六交报(二)
一总标(云何)
二別辨(六)
一见报(二)
一临终见境(云何)
二乘业受报(一者)
二闻报(二)
一临终见境(二者)
二乘业受报(一者)
三齅报(二)
一临终见境(三者)
二乘业受报(一者)
四甞报(二)
一临终见境(四者)
二乘业受报(一者)
五触报(二)
一临终见境(五者)
二乘业受报(一者)
六思报(二)
一临终见境(六者)
二乘业受报(一者)
三结显重明(三)
一结成虗妄(阿难)
二別显重轻(若诸)
三结答所问(由是)
二鬼趣(三)
一总标(復次)
二別显(若於)
三结示(阿难)
三畜趣(三)
一总标(復次)
二別显(物怪)
三结示(二)
一正结虗妄(阿难)
二引问重示(如汝)
四人趣(三)
一总明(二)
一酬剩反徵(復次)
二偿报难息(阿难)
二別显(汝今)
三结示(阿难)
五仙趣(三)
一总标(阿难)
二別显(阿难)
三结示(阿难)
六天趣(二)
一列释诸天(三)
一欲界(二)
一列释(六)
一四天王天(阿难)
二忉利天(於己)
三焰摩天(逢欲)
四兜率天(一劫)
五乐变化天(我无)
六佗化自在天(无世)
二结示(阿难)
二色界(三)(○第九之上)
一总指(阿难)
二列释(四)
一初禅(二)
一释(三)
一梵众天(但能)
二梵辅天(欲习)
三大梵天(身心)
二结(阿难)
二二禅(二)
一释(三)
一少光天(阿难)
二无量光天(光光)
三光音天(吸持)
二结(阿难)
三三禅(二)
一释(三)
一少净天(阿难)
二无量净天(净空)
三徧净天(世界)
二结(阿难)
四四禅(二)
一四根本(二)
一释(四)
一福生天(阿难)
二福爱天(舍心)
三广果天(阿难)
四无想天(若於)
二结(阿难)
二五不还天(三)
一标示(阿难)
二释相(五)
一无烦天(阿难)
二无热天(机括)
三善见天(十方)
四善现天(精见)
五色究竟天(究竟)
三结胜(阿难)
三总结(阿难)
三无色界(二)
一列释(二)
一正明感报(二)
一指回心不入(復次)
二辨入者类殊(二)
一別明四天(四)
一空处(若在)
二识处(诸疑)
三无所有处(空色)
四非非想处(识性)
二总辨二类(此等)
二辨异王臣(阿难)
二结示(阿难)
二总结虗妄(此皆)
七修罗趣(復次)
三结妄因以诫离(二)○
○三结妄因以诫离(二)
一结妄因(四)
一总结虗妄(阿难)
二通示业因(阿难)
三显正修行(若得)
四別示重结(阿难)
二劝除断(汝勖)
○第七陈禅那现境(二)
一如来无问自说(三)
一如来告语(三)
一结前生後(即时)
二示迷显失(二)
一认魔境(魔境)
二取少证(又復)
三敕听许说(汝应)
二阿难伫闻(阿难)
三正为分別(三)
一总明(三)
一通明真妄(二)
一显生佛体同(佛告)
二明迷妄成异(二)
一迷真妄起(由汝)
二悟真妄除(汝等)
二別示降魔(二)
一致魔兴(二)
一因悟动魔(二)
一正明(汝辈)
二反显(恋此)
二正为留难(是故)
二辨降伏(二)
一顺明(二)
一引喻广明(然彼)
二结劝降伏(当处)
二反显(若不)
三引事例证(如摩)
二別显(五)
一破色阴(三)
一尽未尽相(二)
一明区宇(阿难)
二明尽相(若目)
二正明现境(十)
一身能出碍(阿难)
二体拾蛲蛔(阿难)
三密义闻空(又以)
四华台踞佛(又以)
五空呈宝色(又以)
六物见暗中(又以)
七伤体无知(又以)
八徧观诸果(又以)
九佗方夜覩(又以)
十师体变移(又以)
三结劝弘宣(阿难)
二破受阴(三)(○第九之下)
一尽未尽相(二)
一明区宇(阿难)
二明尽相(若魇)
二正明现境(十)
一见物生悲(阿难)
二勇志齐圣(阿难)
三渴心沉忆(又彼)
四疑自果成(又彼)
五逼意忧愁(又彼)
六生心喜乐(又彼)
七无端我慢(又彼)
八顿获轻安(又彼)
九误入空心(又彼)
十狂成贪欲(又彼)
三结劝弘宣(阿难)
三破想阴(三)
一尽未尽相(二)
一明区宇(阿难)
二明尽相(若动)
二正明现境(十)
一贪求善巧(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欲经历(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三愿契合(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四乐辨析(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五希冥感(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六冀静谧(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七祈宿命(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八求神力(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九爱深空(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十好永岁(二)
一心爱忽生魔得其便(阿难)
二口说异端去身留难(口中)
三结劝弘宣(四)
一总结诸境(阿难)
二敕劝弘宣(汝今)
三重示迷因(阿难)
四再勖流布(汝等)
四破行阴(三)(○第十之上)
一尽未尽相(二)
一明区宇(二)
一想尽益相(阿难)
二行阴现相(生灭)
二明尽相(若此)
二正明现境(十)
一二无因论(二)
一标(阿难)
二释(二)
一计本无因(二)
一正辨(一者)
二结成(由此)
二计末无因(二)
一正辨(二者)
二结成(由此)
二四徧常论(三)
一标(阿难)
二释(四)
一二万劫常(一者)
二四万劫常(二者)
三八万劫常(三者)
四不生灭常(四者)
三结(由此)
三四一分常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四)
一我常彼无常(一者)
二劫坏劫不坏(二者)
三我如微尘转(三者)
四行常余无常(四者)
三结(由此)
四四有边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四)
一三世(一者)
二众生(二者)
三心性(三者)
四生灭(四者)
三结(由是)
五四不死矫乱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四)
一八亦(一者)
二唯无(二者)
三只是(三者)
四俱见(四者)
三结(由此)
六十六有相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二)
一本计(或自)
二別计(从此)
三结(由此)
七八无相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二)
一本计(见其)
二別计(从此)
三结(由此)
八八俱非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二)
一本计(色受)
二別计(又计)
三结(由此)
九七断灭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或计)
三结(由此)
十五现涅槃论(三)
一标(又三)
二释(或以)
三结(由此)
三结劝弘宣(二)
一结前诸境(阿难)
二敕劝弘宣(汝等)
五破识阴(三)
一尽未尽相(二)
一明区宇(二)
一行尽益相(阿难)
二识阴现相(六根)
二明尽相(若於)
二正明现境(十)(○第十之下)
一因所因执(二)
一约其所计(阿难)
二判属邪徒(是人)
二能非能执(二)
一约其所计(阿难)
二判属邪徒(是人)
三常非常执(二)
一约其所计(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四知无知执(二)
一约其所计(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五生无生执(二)
一约其所计(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六归无归执(二)
一约其所解(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七贪非贪执(二)
一约其所解(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八真非真执(二)
一约其所解(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九定性声闻执(二)
一约其所解(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十定性缘觉执(二)
一约其所解(又善)
二判属邪徒(是人)
三结劝弘宣(四)
一结前斥失(阿难)
二敕劝弘宣(汝等)
三显佛所乘(如是)
四阴尽功用(识阴)
三结劝(四)○
二阿难因闻请益(二)○
○三结劝(四)
一结指魔事(此是)
二识即离邪(魔境)
三別显呪能(若诸)
四劝令钦奉(汝当)
○二阿难因闻请益(二)
一阿难问(三)
一钦奉前闻(阿难)
二正申二问(於大)
三祈为开示(唯愿)
二如来答(二)
一正答所问(三)
一答妄想(三)
一总明(二)
一显觉圆净(佛告)
二明妄想发兴(三)
一顺叙妄起(乃至)
二反破妄因(三)
一示无因(妄元)
二破妄执(迷因)
三总结斥(阿难)
三结成妄想(是故)
二別显(五)
一色(汝体)
二受(即此)
三想(由汝)
四行(化理)
五识(二)
一正辨其相(又汝)
二重显微细(阿难)
三总结(阿难)
二答边际(汝今)
三答顿渐(此五)
三结劝弘宣(此五)
△正正分竟
○三流通分(二)
一如来况显经能(二)
一举施福无边(二)
一问多(阿难)
二答胜(阿难)
二显经益超胜(二)
一说者转业显福德门(佛告)
二持者得果显智慧门(阿难)
二大众钦闻礼退(佛说)


大佛顶首楞严科终


以义立此一科 初题目偈文一也 次十悬谈二也 後笔颂三也


○此疏总科(三)
初疏文二节
初题目(二)
初经疏通题(首楞)
二述作人号(长水)
二偈文归请(二)
初归命三宝(稽首)
二回向群灵(普共)
二分文解释(二)(将释下)
初分章(一教)
二随释(十)
初因缘中(二)(初中)
初分中(分文)
二正释(二)
初总中(二)
初正示因缘(总者)
二克论佛意(若原)
二別中(三)
初标(別者)
二列(十)
初示真定(二)
初略引(谓阿)(以义)
二广引(至於)
二破妄执(二为)
三显妙心(四)
初约迷显(三为)
二约破显(先就)
三约悟显(众皆)
四约疑显(洎满)
四断疑网(四为)
五辨修行(五为)
六分別邪正(六为)
七显呪功(七为)
八明行位(八为)
九示魔境(九为)
十折妄源(十为)
三结(由斯)(以义)
二藏乘分摄(三)
初藏摄(谓三)
二乘摄(诸乘)
三分摄(十二)
三教义分齐(二)
初标章(教义)
二正辨中(二)
初约教诠法通局显分齐(三)
初标(一约)
二通局(一小)
三教摄(若於)
二约法生起本末显分齐(二)
初正显本末(五)
初一心为本源(初唯)(以义)
二依一心开二门(二依)
三依後门明二义(三依)
四依後义生三细(四依)
五依最後生六义(五依)
二正显分齐(二)
初通指诸教(若以)
二別显今经(二)
初显分齐(初一)(以义)
二总歎(由是)
四所被机宜(二)
初标章(四所)
二随辨中(二)
初料拣(初谓)
二普收(二)
初下种结缘(後普)(以义)
二益者浅深(谓宿)
五能诠体性(二)
初标章(五能)
二随释(一随)
六所诠宗趣(二)
初标章(即有)
二随释(二)(以义)
初统论诸教(初谓)(疏语也)
二別显今经(二)
初拟佗解(二)
初总(总以)
二別(別有)
二随要释(二)
初结解行(若以)
二约修证(此真)
七教迹前後(二)
初辨说之前後(佛说)
二定文之部(若以)
八传译时中(二)
初明飜译(八传)
二叙流传(二)
初流传(先是)
二叙异同(二)
初异同(又据)(以义)
二会通(今详)
九通释名题(三)
初正题疏(二)(大佛)
初总(经有)
二別释中(二)
先略(先略以义)(二)
初上之三字是总(二)
初含教理行果(上之)(以义)
二全约理法配(若以)
二如来下配诸字(如来)
次广释中(九)
初大(二)(以义以初字)
初标(大者)
二释中(二)
初释名(当体)
二显义(常徧)
二释佛顶(二)
初约果位释(三)(以义)
初标(佛顶)
二释(三)
初本觉(本谓)
二始觉(始觉)
三究竟觉
三结(此约)
二约现事释(若约)
三释如来(如来)
四密因(藏因)
五修证(修谓)
六了义(了义)
七菩萨万行(诸菩)
八首楞严(二)
初飜名(首楞)
二释义(二)(得此)
初正出体(此三)
二净用显(以一)
九解能诠(二)
初就事释(经者)
二约理释(二)
初就藏体释(若约)
二徧一切法(心性)
二別号(三)(一名中等也)
初释印度(印度)
二释道场(大道)
三释灌顶(灌顶)
三译人
十別解文义疏(二)
初分科(准常)
二随释经分(三)
初序分疏(二)
初分文(证信发起证信之立)
二随释(二)
初证信序疏(二)
初立由意(二)
初立由(由何)
二立意(意为)
二科定经文(二)(然此)
初说经时处疏(五)
初释如是(二)
初合释(若兼)
二离释(二)(以义)
初约人释(如是)
二约法释(二)
初诸教(又契)
二就此经克性说(二)
初克性说(若约)
二会妄说(又一)
二释我闻(三)(以义)
初释我闻(二)(以义加初字)
初释我(闻成)
二释闻(闻谓)
二约空宗释(无相)
三就法性释(若约)
三释一时(二)
初据事释(二)
初标(师资)(以义)
二出体(一者)
三通妨(又诸)
二据实释(若约)(以义)
四释佛(二)
初飜名(具云)
二广辨相(二)
初约三义释(然三)
二引十义释(佛地)
五释处所(二)
初总指(处有)
二別解(三)
初释伐城(具云室)
二释祇桓(祇桓)
三释精舍(精舍)
二引众同闻疏(三)○
二发起序(二)○
二正宗分(二)○
三流通分○
三总结(绝笔颂曰)
○二引众同闻疏(三)
初总(同闻之众)
二科分(文二初文三)
三随释经文二节(与大比丘下也)
○二发起序疏(二)
初指诸经(诸经)
二指今经(今经)(以义)
○初声闻众疏(二)
初释标类(四)
初释与字(与者)
二释大梵(梵云)
三释比丘(比丘)
四释众(四人)
二释年数(举数)
○经科(二)
初叹自利(佛子)
二叹利他(五)
初无刹不现(能於)
二智堪遗付(从佛)
三戒可遵依(严净)
四定能现他(应身)
五结悲济无尽(拔济)
○二正宗分疏(二)
初总叙意(由何)
二分科文(文三)(以义)
○初阿难悲恨请修三昧疏(二)
初释叙偏失(多门佛与)
二辨观行相(二)
初飜名总指(二)
初飜名(奢摩)(以义)
二通示微妙(释其)
二別解方便(二)
初浅深总示(最初)
二別解中(二)
初约解释(復先)
二约行释(信解)
○三如来乘机广为开演疏(四)
初指古判(古人)
二明今判(今详)
三明去取(然开)
四随释(今初)(以义)
○七破无着二经疏
初叙意(此上)
二定处(微虽)
○二显示真心疏(二)
初示心体(二)
初体德体量(真心)
二三大二门(二)
初举义标门(二)(然具)
初真如门(若约)
二生灭门(若就)
二会二相(一心)
二別释经意(二)
初略指(今之)
二广释(三)
初通示诸教(然破)
二广释相中(二)
初破妄显真(今经)
二即妄示真(下经)
三总结由歎(此则)
○一发心修行疑疏(二)
初引涅槃(准涅)
二合今教(今经)
○初正显失疏(二)(佛告)
初释名相(四禅)
二释疑难(二)
初唯简凡夫释(然修)
二通简三乘释(亦可)
二出所以(皆由)
○二破妄见明真见中疏(二)
初明次第(由前)
二会二文(然体用)
△第二之上
○一兴悲告诸叙其常说疏(二)
初释经文(天皷)
二通妨(问前)
○二许示无生广辨无改(二)
初正述(此下)
二引证(维摩)
○三广约缘尘显真见疏(二)
初六今意(以前)
二正释经文(文四)
○三叙妄疏(二)
初对三细(无明)
二对六麤(以有)
○二彰疑疏(二)
初释经文(佛以)
二解名相(言圆)
○三指妄显真结成得失疏(三)
初释经文(妄相)
二斥非显是(然文)
三结显(斯则)
△第二之下
○一会前见性非佗所成疏(二)
初明今意(明等)
二斥佗解(此之)
○二克示见性离自见相疏释(二)
初解前二句(二)
初约位辨异(前约)
二正解二句(若以)
二解中二句(真见)
○二双标二见疏(二)
初释同別(二)
初正释同別(妄见)
二拣异常论(是故)
二重出所疑(问阿)
○一总指咸真疏文(三)
初正释经文(此诸)
二答释疑难(四)
初问(问幻)
二答(答若)
初问(问若)
二答(答亦)
三结示经旨(今广)
△第三之上
○二破六入疏(二)
初飜名释义(梵语)
二分经文(文二)
△第三之下
○二重约七大会相疏(三)
初显小乘法相(小乘)(以义)
二显实教(二)(胜义)
初正显七大(今下此)
二引证(如下)
三结判(斯则)
○六破根大疏(二)
初异立名(然小)
二分经文(文四)
○一正歎疏(三)
初释歎佛(初句)
二释歎法(下句)
三重结示(上句)
○二述益疏(三)
初解初句(初句)
二解下句(下句)
三商较悟道(然据)
△第四之分
○三比论得失疏(二)
初释经文(开悟)(以义)
二疑难(问何)
○一藏性生相疑疏(三)
初对消经文(前五)
二释二经(二)(以义)
初释圆觉(如彼)
二释今经(今经)
三总示(斯皆)
○一唯一真心疏(二)
初显经意(一真)
二释经文(二)
初释性本(性本觉)
二释妙明(体相)
○二起诸妄法疏(二)
初举义标门(即约)
二依门天义(随缘)
○二因内感外疏(二)
初释前四句(起即)
二释後二句(彼无)
○四水轮疏(三)
初消当文(於内)
二通辨虗妄(由是)
三拣异小乘(然小)
○一约非相以明真谛疏(三)
初解经文(谛缘)
二释经意(此上)
三释次第(今次)
○二合疏(二)
初显前二喻(前就)
二显後二喻(後约)
三显相资(若经)
○三约遮照以明中道疏(三)
初释经文(此约)
二通经意(且法)
三引证(二)
初引净名(故维)
二引天台(又如)
○二举况重明疏(二)(下卷)
初释今意(举浅)(以义)
二拣旧解(古人)
○二引事验知疏(二)
初释经意(佛果)(以义)
二疑难(问何)(以义)
○二明修行方便疏(二)
初总结前文(上来)
二叙今来意(次下)
○二举义许宣疏(二)
初略示经意(妙三)
二广释止观(二)
初止(一者)
二观(二者)
○三流变成功疏(三)
初指古释(三变)
二明今意(今所)
三显异同(此约)
○二就法融体疏(二)
初释经文(三界)
二斥谬解(若谓)
△第五之分
○二诸佛放光疏(二)
初正释本文(无明)
二问答(问此)
○二约法合显疏(三)
初对消经文(此正)
二引净名贴释(维摩)
三合判(此则)
○一比量正破疏(三)
初略标示(此文)
二別解文(言真)
三总结(斯显)
△第六之下
○三別示戒学疏(二)
初示意(以定)
二引证(扶律)
△第八之分
○二明地位差別(二)
初立位所由(二)
初正明(夫论)
二引证(二)
初正引(二)
初引经论约喻明(起信)
二就二门约位显(诸大)
二合显(此则)
二立位同异(二)
初引诸经显开合(又诸)
二引天台辨同异(若约)
○一总问诸趣疏(二)
初释文(此疑)
二结示(前文)

 

 
楞严经义疏注经科TXT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宝积经述 下一篇卍新纂续藏经 第11册 目录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