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严经正脉疏(七)
2013-07-25 13:38:46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1588次 评论:0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七


京都西湖沙门 交光真鑑述


上卷开释四重已竟。


△三总结远魔。分三。一酧问重订严戒。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氷霜。


初问道场。便说云何摄心入三摩地。故佛结酧前问也。妙门即耳门也。末句言持之洁白无点污也。


△二拔本必不滋末。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四重为诸罪根本。余为枝叶。心三谓贪嗔痴。口四即小妄绮语两舌恶口。良以既经细绝麤必不生也。问婬杀盗是极麤身业。何反谓其细於心三。大妄语是极重口业。何反谓其细於口四。答婬杀盗。若约身犯极麤。今从心念绝之令一念不生故。细於心三。大妄获罪虽重。而约称因果不实。则比恶口等。似未同其麤鄙。故犹细於四口矣。


△三绝尘决定远魔。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不遗失。即不漏落一念於四重中也。於六尘而但举四尘。语之略也。盖尘依念住。念绝而尘何所依。魔托尘入。尘忘而魔何所托。故能远魔也。正教持戒竟。


△二助以呪力。分为二科。一正以劝持赞胜。又分为三科。一戒不能除。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


宿习。谓过去惑业种子也。温陵曰。现业易制。自行可违。宿习难除。必假神力。今夫行人好正而固邪欲洁而偏染隐然。若有驱策而不能已。宿习之使也。


△二转教呪遣。


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囉无上神呪。


佛顶光。详现初救阿难时。温陵曰。摩诃萨怛多般怛囉。此云大白伞盖。即藏心也。量廓沙界曰大。体绝妄染曰白。用覆一切曰伞盖。


○显呪全是真心体用秘密章句。威力无量。能除宿昔惑业习种。其实苦报亦能除之。今四重正属惑业。故云然也。


△三赞呪最胜。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呪。


温陵曰。无见顶者。华严九地知识。自说为佛乳母。初生亲捧持。谛观不见顶。示顶法不可以见见也。


○佛已入定。便表无为光中化佛。显是无为心佛。此首二句。表本觉究竟二妙果也。顶者。理极无上之相。莲者。称真敷行之相。此经令行人先明本具极理实相知见。是为从顶发辉。此属密因。然後称真修证。是为坐宝莲华。此属显因
。即修证了义故。此中二句。表密显二妙因也。末句总结如来现相。见呪中具诠。如是极为殊胜。当深信持之。必令戒成也。


△二况显除习无难。又二。一促举无修尚证。又三。一举爱习甚深。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


△二示蒙宣脱证。


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


吴兴曰。爱心永脱。指初闻呪得阿那含也。成阿罗汉。指前文殊简圆通後也。


○四果虽由闻法。推其拔脱之力。仍当归功於呪。非呪拔脱。何由而得闻法以至证罗汉哉。


△三表无修速资。


彼尚婬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


但依如来。归功呪力。


△二况显发心必除。分二。一明发无上心。


云何汝等在会声闻。求最上乘。决定成佛。


本以学人。不同本以婬女也。发无上心。不同无心修行也。


△二喻除之最易。


譬如以尘扬于顺风。有何艰险。


吴兴曰。尘譬宿习。风如神呪。顺风扬尘。散之则易。诵呪除习。脱之匪难。


○呪力虽如风。而復助无上心人。故更是顺风。宿习虽如尘。而有学宿习更是微尘。反显婬女乃为多尘。而无心修行犹如逆风也。历明预先严戒已竟。


△二略示场中定慧。温陵谓。初标三学。而终止四戒者。定慧已备前文。似亦知定慧属前圆通。然亦不於场中说定慧处。表彰耳门。遂令行人不知道场中所修復是何门。岂前语亦大略言之。而非见彻之论乎。且此初请略说。文中但详於戒。而生定生慧。无处表彰。岂标徒具三。而释之惟一乎。以定慧既不越前。即不如说戒之详而已。岂全无耶。是故今科略示场中定慧也。又分为二科。一因戒生定。分三。一牒戒择师。又三。一牒前持戒。


若有末世欲坐道场。先持比丘清净禁戒。


前虽科为预先严戒。理实但以详明四戒当严所以。此科方是於未入道场之前。实起持戒之行。是以下科方教择师也。从心止绝前之四事。故曰清净。不可更添別戒。


△二正教择师。


要当选择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以为其师。


△三不遇难成。


若其不遇真清净僧。汝戒律仪。必不成就。


△二诵呪结界。


戒成已後。着新净衣。然香闲居。诵此心佛所说神呪一百八徧。然後结界。建立道场。


真际曰。诵呪百八。表灭百八烦恼也。


○道场详在後请。上二科方是因戒意耳。


△三定中求佛。


求於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此科。方是所生之定。良以。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若非定中必无求现之理。故知此已在定求也。然定即反闻自性。入流忘所。但加求佛灌顶之念而已。因戒生定竟。


△二因定发慧。又二。一约戒愿久定。前不兼後。後必兼前。前科但牒戒而生定。此虽总标因定。而文中双牒戒定为因。又加发愿类求灌顶也。又为三。一历举行人。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


白衣。兼优婆塞优婆夷。虽不择僧俗。而男女决定各从其类。必非男女混同一场也。


△二牒戒明愿。


心灭贪婬。持佛净戒。於道场中。发菩萨愿。


首句。略举淫戒。次句总该後三戒。菩萨愿不出四洪。亦所以为感佛机也。


△三尅期久定。


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


凡出道场而復入。则必澡浴。外洁其身也。六时行道。即专注反闻。经行排遣内摄其心也。昼夜十二时。六时行道。六时静坐。均调昏散矣。如子时行道丑时静坐寅时行道卯时坐等。是也。然行中坐中所习。皆反闻自性。入流亡所而已。末二句。结成尅期久定不寐。有二意。一除昏睡不觉。二戒忘失反闻。此科正牒定而明因定二字。下科乃生慧也。


△二许显加发慧。


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定心为生慧之亲因。摩顶安慰。佛之威力为助缘。所谓啐啄同时。朗然大悟也。然开悟浑含浅深。诸相不可一定。若得动静不生。发須陀洹见道之慧。若得闻所闻尽。发阿罗汉人空慧。若得空所空灭。成法空慧。若得寂灭现前。发圆通无上知觉慧也。孤山曰。若见此像。当观空寂。是佛显然。是魔则灭。初请略说一科已竟。


△二重请详示。分二。一重请说道场。前虽言入道场。而未说道场如何建设。故重请说之。又分为二科。一阿难重请。又分为二科。一述己开悟。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蒙如来无上悲诲。心已开悟。自知修证无学道成。


自揣但习反闻。不須道场。可成无学。即闻所闻尽等。三空诸果位也。


△二代请轨则。


末法修行。建立道场。云何结界。合佛世尊清净轨则。


△二世尊重说。分三。一道场建设。此中表法。理所不无。然亦圣心所知之境。本难尽测。姑就古人旧说存之。以备观览。实非修行正要。学者亦不必过泥而反误耳门正修之旨趣矣。详之。又分五。一所建坛式。又二科。一涂坛地。又二。一正用牛粪和香。


佛告阿难。若末世人。愿立道场。先取雪山大力白牛。食其山中肥腻香草。此牛惟饮雪山清水。其粪微细。可取其粪。和合旃檀。以泥其地。


温陵曰。法王法言。即事即理。法不孤起。事不唐设。如华严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五位行相。即世谛以彰明。凡所设施。必有取像。则此坛场用度无非表法也。山为高土。雪山。纯净上信也。大力白牛。纯净大根也。香草清水。妙善净智也。茹退充实遗余也。上旃檀为十香之首。十度之总万行之冠也。长水曰。雪山牛乳。纯是醍醐。所有茹退。最为香洁。


○茹者食也。退即粪也。十度。谓施戒忍进定慧方便愿力智也。


△二拣用黄土合香。又四。一拣不堪用。


若非雪山。其牛臭秽。不堪涂地。


略一粪字。


△二別用黄土。


別於平原。穿去地皮。五尺已下。取其黄土。


温陵曰。原为平土中信也。地皮未净也。五数之中。黄色之中取中中净信也。


△三合十种香。


和上旃檀。沉水。苏合。熏陵。郁金。白胶。青木。零陵。甘松。及鸡舌香。


温陵曰。十香。十波罗蜜法香也。


△四细罗涂地。


以此十种。细罗为粉。合土成泥。以涂场地。


温陵曰。细罗为粉。推之以为微妙万行也。夫欲取如来寂灭场地。必本於广大信心。而资乎净智。妙善以养。成纯一大根充实。遗余犹足以合。法香冠十度故。可严成寂灭场地也。上信大根。有不可得。则求其次焉。故取中中信心。虽未能冠乎十度万行。而能具之者。亦可以严成。


△二定坛相。


方圆丈六。为八角坛。


长水谓。坛乃除地之墠。似是若垒土为之。经当明言层级。今並无之。显是平地涂为八角也。温陵曰坛寂灭坦实之体也。体具八正故为八角。为摄八邪。故方丈六。


△二所设庄严。分四。一坛心华鉢。


坛心置一金银铜木所造莲华。华中安鉢。鉢中先盛八月露水。水中随安所有华叶。


温陵曰。坛心莲华中道妙行也。莲之为物。华实同体。染净同源。表妙行大致也。用金银铜木所造者。表妙行云为也。金银百鍊愈精而不变。铜刚而能同。义之像也。木能上草以覆其下。仁之像也。夫依体起行。精而不变。刚而能同。或以义制。或以仁覆。无过不及。凡皆会于中道。乃所以为妙行也。鉢为应器。表随量应物也。露为阴泽。以秋降。八月秋之中也。水中华叶。即仁覆之行。随泽所施。此又随量应物阴利潜化之表也。


△二鉢外列镜。


取八圆镜。各安其方。围绕华鉢。


温陵曰。圆镜大圆镜智也。各安八方围绕华鉢者。智行相依。随方圆应也。


△三镜外华炉。


镜外建立十六莲华十六香炉。间华舖设。庄严香罏。


温陵曰。镜外莲华香炉各十六而间设者。华表妙行。香表妙德。镜外即正智之外。方便建立。使邪正相摄德行相熏。庶久而俱化。两忘邪正也。


△四炉焚沉水。


纯烧沉水。无令见火。


温陵曰。纯烧沉水无令见火者。反德藏用灭伏觉观。然後能契寂灭场地也。


△三所献供养。分为二。一八味陈供。


取白牛乳。置十六器。乳为煎饼。并诸沙糖。油饼乳糜。苏合蜜姜。纯酥纯蜜。於莲华外。各各十六。围绕华外。以奉诸佛及大菩萨。


温陵曰。表以法喜禅悦献二尊也。权教开许乳酪。实教遮禁而復取以享奉者。意在融权实同邪正故。八味亦各十六围绕华外。表融权摄邪之法喜随行施设也。


△二两时致享。


每以食时。若在中夜。取蜜半升用酥三合。坛前別安一小火炉。以兜楼婆香。煎取香水。沐浴其炭。然令猛炽。投是酥蜜。於炎炉内。烧令烟尽。享佛菩萨。


温陵曰。佛以日中受食故。每以日中致享。中夜例日中也。蜜成於华。表和融法行也。酥成於乳。表和融法味也。半为中数。三为成数。小香炉方寸觉心也。以香沐炭。发觉之法也。药王然身先服兜楼婆香。意取发焰。故取沐炭。然令猛炽投酥蜜於炎炉烧令烟尽者。行法既成。不可终滞。当於觉心。勇猛煅炼。使习气并铄。缘影俱亡。豁然如所谓红炉点雪者。然後为佛所享。


△四所奉尊像。又復分为三科。一四外旛华。


令其四外徧悬旛华。


温陵曰。四外旛华外行严饰也。


△二四壁内圣。又二。一总标。


於坛室中。四壁敷设十方如来及诸菩萨所有形像。


△二別列。分二。一当阳五如来。


应於当阳。张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


温陵曰。当阳正位。卢舍那等寂场真主也。弥勒当来真主也。阿閦居东。弥陀居西。智悲真主也。


△二左右二菩萨。


诸大变化。观音形像。兼金刚藏。安其左右。


温陵曰。诸大变化观音形像。上同下合真主也。金刚藏。常领金刚。护持呪人。伏魔断障真主也。


△三门侧外护。


帝释梵王乌刍瑟摩。并蓝地迦诸军茶利。与毗俱胝四天王等。频那夜迦。张於门侧。左右安置。


温陵曰。门侧左右。释梵等众。有力外护也。末法修行。凡赖於此。一有阙焉必不成就。乌刍火头金刚。蓝地迦青面金刚。军刹利金刚异号也。毗俱胝三目持鬟髻是也。频那夜迦即猪头象鼻二使者。


△五所取照映。


又取八镜。覆悬虗空。与坛场中所安之镜。方面相对。使其形影重重相涉。


温陵曰。坛中之镜。混物有依。行人之智也。空中之镜。离物无依。诸佛之智也。混物有依者。方能照物。未能照己。必得乎离物无依住智。交相为用。然後物我互照。心境双融。诸佛众生。身土相入。不劳动步。不待拟心。法法徧周。事事无碍。举目千圣齐现。触处万像昭然。一华一香徧供尘刹。一行一相充扩无穷。不假神通。不涉情谓。寂场法法本如是也。道场建设竟。


△二修证节次。分二。一三七初成定慧。又分为二科。一三七功夫。就分为三科。初一七礼诵行道。


於初七中。至诚顶礼十方如来诸大菩萨阿罗汉号。恒於六时。诵呪围坛。至心行道。一时常行一百八徧。


温陵曰。凡所蕲向。以归依三宝。为最初方便。故初七日。至诚顶礼如来菩萨罗汉名号。所以假其不思议力发行助道也。


○他力也。


△次二七专心发愿。


第二七中。一向专心。发菩萨愿。心无间断。我毗柰耶先有愿教。


若图总略。不出四洪。温陵曰。依毗尼教。专心发愿也。行愿坚强。则得大勇猛。吴兴曰。先有愿教者。如梵网经十大愿等。是也。


△後三七一向持呪。


第三七中。於十二时。一向持佛般怛囉呪。


温陵曰。时无间歇。呪无徧限。一向诵持。遂能以精诚感格。进力克功也。


△二末日定慧。分三。一佛现摩顶。


至第七日。十方如来。一时出现镜交光处。承佛摩顶。


此可见。前三七中。亦具麤略定心。但兼礼念愿呪。非不摄心反闻也。若心水不净。佛何由而现乎。温陵曰。镜交光处。则生佛智照。感应道交也。


△二定心成就。


即於道场。修三摩地。


此方专习反闻。不令一念缘彼声尘专注。前解闻中妙境。所谓入流亡所也。此应坐习为多时。或经行排遣。但一味反闻无间。


△三慧心成就。


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首句。显定心为亲因。道场持呪等为助缘。因缘力故。所以能令也。末二句。发慧妙境也。身心意兼真妄。约明字。但是真身真心大智慧光明显现之相。而净字虽亦说真。兼显妄身妄心了不可得。为真净之所以也。末句双喻明净。且真身真心。即是闻性。声尘忘而六尘俱捐故极明净。此在定中。发慧暂得与寂灭现前境界相应也。三七初成定慧已竟。


△二百日顿证圣果。分三。一先防不成由不清净。


阿难。若此比丘。本受戒师。及同会中。十比丘等。其中有一不清净者。如是道场。多不成就。


不成就者。但是不能尅期取证。警择师友。不可滥取非人。


△二正示期满有证初果。


从三七後。端坐安居。经一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


利根。谓惑障俱轻。慧性明悟者也。孤山曰。陀洹。按位。即圆初信。若依涅槃。乃是初入別圆地住也。


○依初解。则当齐於动静不生。断八十八使。亦但位齐小乘见道。非真取小果也。依後解。则当彻至寂灭现前。位齐別教初地圆教初住。二释俱通。涅槃借小乘四果名位。以次当大乘住行向地矣。


△三後开未成亦见佛性。


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


若依圆师前解。则位在五观。依後解。则位在十信。次於所证必然之理。即是了了。见於佛性。自信本来尊贵。亦不患於不证。所谓已到不疑之地矣。修证节次已竟。


△三结答酧请。


汝问道场建立如是。


吴兴曰。坛法行相。此土末世行之惟艰。然所诵呪。下文亦许。不入道场故使有缘随器受益。重请说道场已竟。


△二重请说神呪。分三。一会众重请。又分二。一述己自请。又为三。一述遭术遇救。又三。一述多闻未证。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


恃爱前已释过。小乘以四果为无为。


△二述被邪呪禁。


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


初果力弱故也。


△三述赖呪转救。


赖遇文殊。令我解脱。


須补文殊将呪往护。


△二叙蒙呪未闻。


虽蒙如来佛顶神呪。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天如曰。昔阿难密承呪力。得解婬难。故曰冥获未闻。


△三请重宣广利。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身解脱者。谓消业离苦也。意解脱者。谓破惑证真也。


△二同众普请。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二如来重说。分二。一正说神呪。又三。一呪前光相。又四。一如来放顶光。


尔时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斯光所表。具足多义。今略分释之。此科与次科。表显中之密。以自如来当身所现也。肉髻即无见顶。表法身理。从顶放光。表依理起智。光具百宝。表智含万用。


△二光中现如来。


光中涌出千叶宝莲。有化如来。坐宝华中。


光中涌莲。表依智发行。化佛坐莲。表行严妙果。


△三化佛放顶光。


顶放十道百宝光明。


此科与次科。表密中之密。以又从化佛重现也。斯即所谓从佛顶中之佛顶。放宝光中之宝光。表斯呪尊中之尊妙中之妙也。十光亦表。十力深智。具足万用。无求不应。见摄受之慈。


△四光中现金刚。


一一光明。皆徧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徧虗空界。


表无量秘密神用降伏魔外。无恶不摧。见折伏之威。


△二大众钦听。


大众仰观。畏爱兼抱。求佛哀佑。一心听佛无见顶相放光如来宣说神呪。


畏谓畏其威。爱谓爱其慈。抱怀也。众生以此二怀。承顺如来。而神化无所留滞矣。呪中密具此诸妙理。故表彰之。


△三神呪章句。


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罗诃帝三藐三菩陀写(一)萨怛他佛陀俱知瑟尼钐(二)南无萨婆勃陀地萨跢鞞弊(三毗迦切)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南(四)娑舍囉婆迦僧伽喃(五)南无庐鸡阿罗汉跢喃(六)南无苏卢多波那喃(七)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八)南无卢鸡三藐伽跢喃(九)三藐伽波囉底波多那喃(十)南无提婆离瑟赧(十一)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囉离瑟赧(十二)舍波奴揭囉诃娑诃娑囉摩他喃(十三)南无跋囉诃摩泥(十四)南无因陀囉耶(十五)南无婆伽婆帝(十六)嚧陀囉耶(十七)乌摩般帝(十八)裟醯夜耶(十九)南无婆伽婆帝(二十)那囉野拏耶(二十一)槃遮摩诃三慕陀囉(二十二)南无悉羯唎多耶(二十三)南无婆伽婆帝(二十四)摩诃迦罗耶(二十五)地唎般剌那伽囉(二十六)毗陀囉波拏迦囉耶(二十七)阿地目帝(二十八)尸摩舍那泥婆悉泥(二十九)摩怛唎伽拏(三十)南无悉羯唎多耶(三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三十二)多他伽跢俱囉耶(三十三)南无般头摩俱囉耶(三十四)南无跋闍囉俱囉耶(三十五)南无摩尼俱囉耶(三十六)南无伽闍俱囉耶(三十七)南无婆伽婆帝(三十八)帝唎茶输囉西那(三十九)波囉诃囉拏囉闍耶(四十)跢他伽多耶(四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二)南无阿弥多婆耶(四十三)哆他伽多耶(四十四)阿囉诃帝(四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四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四十七)阿刍鞞耶(四十八)跢他伽多耶(四十九)阿囉诃帝(五十)三藐三菩陀耶(五十一)南无婆伽婆帝(五十二)鞞沙闍耶俱嚧吠柱唎耶(五十三)般囉婆囉闍耶(五十四)跢他伽多耶(五十五)南无婆伽婆帝(五十六)三补师毖多(五十七)萨怜捺囉剌闍耶(五十八)跢他伽多耶(五十九)阿囉诃帝(六十)三藐三菩陀耶(六十一)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二)舍鸡野母那曳(六十三)跢他伽多耶(六十四)阿囉诃帝(六十五)三藐三菩陀耶(六十六)南无婆伽婆帝(六十七)剌怛那鸡都囉闍耶(六十八)跢他伽多耶(六十九)阿囉诃帝(七十)三藐三菩陀耶(七十一)帝瓢南无萨羯唎多(七十二)翳昙婆伽婆多(七十三)萨怛他伽都瑟尼钐(七十四)萨怛多般怛[口*蓝](七十五)南无阿婆囉视耽(七十六)般囉帝扬岐囉(七十七)萨囉婆部多揭囉诃(七十八)尼羯囉诃揭迦囉诃尼(七十九)跋囉毖地耶叱陀你(八十)阿迦囉蜜唎柱(八十一)般唎怛囉耶儜揭唎(八十二)萨囉婆槃陀那目叉尼(八十三)萨囉婆突瑟吒(八十四)突悉乏般那你伐囉尼(八十五)赭都囉失帝南(八十六)羯囉诃娑诃萨囉若闍(八十七)毗多崩娑那羯唎(八十八)阿瑟吒冰舍帝南(八十九)那叉刹怛囉若闍(九十)波囉萨陀那羯唎(九十一)阿瑟吒南(九十二)摩诃揭囉诃若闍(九十三)毗多崩萨那羯唎(九十四)萨婆舍都嚧你婆囉若闍(九十五)呼蓝突悉乏难遮那舍尼(九十六)毖沙舍悉怛囉(九十七)阿吉尼乌陀迦囉若闍(九十八)阿般囉视多具囉(九十九)摩诃般囉战持(一百)摩诃叠多(一百一)摩诃帝闍(一百二)摩诃税多闍婆囉(三)摩诃跋囉槃陀囉婆悉你(四)阿唎耶多囉(五)毗唎俱知(六)誓婆毗闍耶(七)跋闍囉摩礼底(八)毗舍嚧多(九)勃腾罔迦(十)跋闍囉制喝那阿遮(一百一十一)摩囉制婆般囉质多(十二)跋闍囉擅持(十三)毗舍囉遮(十四)扇多舍鞞提婆补视多(十五)苏摩嚧波(十六)摩诃税多(十七)阿唎多囉(十八)摩诃婆囉阿般囉(十九)跋闍囉商羯囉制婆(二十)跋闍囉俱摩唎(一百二十一)俱蓝陀唎(二十二)跋闍囉喝萨多遮(二十三)毗地耶乾遮那摩唎迦(二十四)啒苏母婆羯囉跢那(二十五)鞞嚧遮那俱唎耶(二十六)夜囉菟瑟尼钐(二十七)毗折蓝婆摩尼遮(二十八)跋闍囉迦那迦波囉婆(二十九)嚧闍那跋闍囉顿稚遮(三十)税多遮迦摩囉(三十一)刹奢尸波囉婆(三十二)翳帝夷帝(三十三)母陀囉羯拏(三十四)沙鞞囉忏(三十五)掘梵都(三十六)印兔那麽麽写(三十七诵者至此句称弟子某受持)乌[合*牛](三十八)唎瑟揭拏(三十九)般剌舍悉多(四十)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四十一)虎[合*牛](四十二)都嚧雍(四十三)瞻婆那(四十四)虎[合*牛](四十五)都嚧雍(四十六)悉躭婆那(四十七)虎[合*牛](四十八)都嚧雍(四十九)波罗瑟地耶三般叉拏羯囉(五十)虎[合*牛](五十一)都嚧雍(五十二)萨婆药叉喝囉刹娑(五十三)揭囉诃若闍(五十四)毗腾崩萨那羯囉(五十五)虎[合*牛](五十六)都嚧雍(五十七)者都囉尸底南(五十八)揭囉诃娑诃萨囉南(五十九)毗腾崩萨那囉(六十)虎[合*牛](六十一)都嚧雍(六十二)囉叉(六十三)婆伽梵(六十四)萨怛他伽都瑟尼钐(六十五)波囉点闍吉唎(六十六)摩诃娑诃萨囉(六十七)勃树娑诃萨囉室唎沙(六十八)俱知娑诃萨泥帝[口*隶](六十九)阿弊提视婆唎多(七十)吒吒甖迦(七十一)摩诃跋闍嚧陀囉(七十二)帝唎菩婆那(七十三)曼茶囉(七十四)乌[合*牛](七十五)莎悉帝薄婆都(七十六)麽麽(七十七)印兔那麽麽写(七十八至此句准前称名若俗人称弟安某甲)囉闍婆夜(七十九)主囉跋夜(八十)阿祇尼婆夜(八十一)乌陀迦婆夜(八十二)毗沙婆夜(八十三)舍萨多囉婆夜(八十四)婆囉斫羯囉婆夜(八十五)突瑟叉婆夜(八十六)阿舍你婆夜(八十七)阿迦囉蜜唎柱婆夜(八十八)陀囉尼部弥劒婆伽波陀婆夜(八十九)乌囉迦婆多婆夜(九十)剌闍檀茶婆夜(九十一)那伽婆夜(九十二)毗条怛婆夜(九十三)苏波囉拏婆夜(九十四)药叉揭囉诃(九十五)囉叉私揭囉诃(九十六)毕唎多揭囉诃(九十七)毗舍遮揭囉诃(九十八)部多揭囉诃(九十九)鸠槃茶揭囉诃(二百)补丹那揭囉诃(二百一)迦吒补丹那揭囉诃(二百二)悉乾度揭囉诃(三)阿播悉摩囉揭囉诃(四)乌檀摩陀揭囉诃(五)车夜揭囉诃(六)醯唎婆帝揭囉诃(七)社多诃唎南(八)揭婆诃唎南(九)嚧地囉诃唎南(十)忙娑诃唎南(十一)谜陀诃唎南(十二)摩闍诃唎南(十三)闍多诃唎女(十四)视比多诃唎南(十五)毗多诃唎南(十六)婆多诃唎南(十七)阿输遮诃唎女(十八)质多诃唎女(十九)帝钐萨鞞钐(二十)萨婆揭囉诃南(二十一)毗陀耶闍瞋陀夜弥(二十二)鸡囉夜弥(二十三)波唎跋囉者迦讫唎檀(二十四)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二十五)鸡囉夜弥(二十六)茶演尼讫唎檀(二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二十八)鸡囉夜弥(二十九)摩诃般输般怛夜(三十)嚧陀囉讫唎檀(三十一)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三十二)鸡囉夜弥(三十三)那囉夜拏讫唎檀(三十四)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三十五)鸡囉夜弥(三十六)怛埵伽嚧茶西讫唎檀(三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三十八)鸡囉夜弥(三十九)摩诃迦囉摩怛唎伽拏讫唎檀(四十)毗陀夜闍瞋陀夜弥(四十一)鸡囉夜弥(四十二)迦波唎迦讫唎檀(四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弥(四十四)鸡囉夜弥(四十五)闍耶羯囉摩度羯囉(四十六)萨婆囉他娑达那讫唎檀(四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弥(四十八)鸡囉夜弥(四十九)赭咄囉婆耆你讫唎檀(五十)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五十一)鸡囉夜弥(五十二)毗唎羊讫唎知(五十三)难陀鸡沙囉伽拏般帝(五十四)索醯夜讫唎檀(五十五)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五十六)鸡囉夜弥(五十七)那揭那舍囉婆拏讫唎檀(五十八)毗陀夜闍瞋陀夜弥(五十九)鸡囉夜弥(六十)阿罗汉讫唎檀毗陀夜闍瞋陀夜弥(六十一)鸡囉夜弥(六十二)毗多囉伽讫唎檀(六十三)毗陀夜闍瞋陀夜弥(六十四)鸡囉夜弥跋闍囉波弥(六十五)具醯夜具醯夜(六十六)迦地般帝讫唎檀(六十七)毗陀夜闍瞋陀夜弥(六十八)鸡囉夜弥(六十九)囉叉罔(七十)婆伽梵(七十一)印兔那麽麽写(七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婆伽梵(七十三)萨怛多般怛囉(七十四)南无粹都帝(七十五)阿悉多那囉剌迦(七十六)波囉婆悉普吒(七十七)毗迦萨怛多鉢帝唎(七十八)什佛囉什佛囉(七十九)陀囉陀囉(八十)频陀囉频陀囉瞋陀瞋陀(八十一)虎[合*牛](八十二)虎[合*牛](八十三)泮吒(八十四)泮吒泮吒泮吒泮吒(八十五)娑诃(八十六)醯醯泮(八十七)阿牟迦耶泮(八十八)阿波囉提诃多泮(八十九)婆囉波囉陀泮(九十)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九十一)萨婆提鞞弊泮(九十二)萨婆那伽弊泮(九十三)萨婆药叉弊泮(九十四)萨婆乾闼婆弊泮(九十五)萨婆补丹那弊泮(九十六)迦吒补丹那弊泮(九十七)萨婆突狼枳帝弊泮(九十八)萨婆突涩比[口*((禾*ㄉ)/牛)]讫瑟帝弊泮(九十九)萨婆什婆唎弊泮(三百)萨婆阿播悉摩[口*((禾*ㄉ)/牛)]弊泮(三百一)萨婆舍囉婆拏弊泮(二)萨婆地帝鸡弊泮(三)萨婆怛摩陀继弊泮(四)萨婆毗陀耶囉誓遮[口*((禾*ㄉ)/牛)]弊泮(五)闍夜羯囉摩度羯囉(六)萨婆囉他娑陀鸡弊泮(七)毗地夜遮唎弊泮(八)者都囉缚耆你弊泮(九)跋闍囉俱摩利(十)毗陀夜罗誓弊泮(十一)摩诃波囉丁羊叉耆唎弊泮(十二)跋闍囉商羯囉夜(十三)波囉丈耆囉闍耶泮(十四)摩诃迦囉耶(十五)摩诃末怛唎迦拏(十六)南无娑羯唎多夜泮(十七)毖瑟拏婢曳泮(十八)勃囉诃牟尼曳泮(十九)阿耆尼曳泮(二十)摩诃羯唎曳泮(二十一)羯囉檀迟曳泮(二十二)蔑怛唎曳泮(二十三)唠怛唎曳泮(二十四)遮文茶曳泮(二十五)羯逻囉怛唎曳泮(二十六)迦般唎曳泮(二十七)阿地目质多迦尸摩舍那(二十八)婆私你曳泮(二十九)演吉质(三十)萨埵婆写(三十一)麽麽印兔那麽麽写(三十二至此依前称弟子名)突瑟吒质多(三十三)阿末怛唎质多(三十四)乌闍诃囉(三十五)伽婆诃囉(三十六)嚧地囉诃囉(三十七)婆娑诃囉(三十八)摩闍诃囉(三十九)闍多诃囉(四十)视毖多诃囉(四十一)跋略夜诃囉(四十二)乾陀诃囉(四十三)布史波诃囉(四十四)颇囉诃囉(四十五)婆写诃囉(四十六)般波质多(四十七)突瑟吒质多(四十八)唠陀囉质多(四十九)药叉揭囉诃(五十)囉刹娑揭囉诃(五十一)闭[口*(隶-木+上)]多揭囉诃(五十二)毗舍遮揭囉诃(五十三)部多揭囉诃(五十四)鸠槃茶揭囉诃(五十五)悉乾陀揭囉诃(五十六)乌怛摩陀揭囉诃(五十七)车夜揭囉诃(五十八)阿播萨摩囉揭囉诃(五十九)宅祛革茶耆尼揭囉诃(六十)唎佛帝揭囉诃(六十一)闍弥迦揭囉诃(六十二)舍俱尼揭囉诃(六十三)姥陀囉难地迦揭囉诃(六十四)阿蓝婆揭囉诃(六十五)乾陀波尼揭囉诃(六十六)什伐囉堙迦醯迦(六十七)坠帝药迦(六十八)怛隶帝药迦(六十九)者突托迦(七十)昵提什伐囉毖钐摩什伐囉(七十一)薄底迦(七十二)鼻底迦(七十三)室隶瑟蜜迦(七十四)娑你般帝迦(七十五)萨婆什伐囉(七十六)室嚧吉帝(七十七)末陀鞞达嚧制劒(七十八)阿绮嚧钳(七十九)目佉嚧钳(八十)羯唎突嚧钳(八十一)揭囉诃揭蓝(八十二)羯拏输蓝(八十三)惮多输蓝(八十四)迄唎夜输蓝(八十五)末麽输蓝(八十六)跋唎室婆输蓝(八十七)毖栗瑟吒输蓝(八十八)邬陀囉输蓝(八十九)羯知输蓝(九十)跋悉帝输蓝(九十一)邬嚧输蓝(九十二)常伽输蓝(九十三)喝悉多输蓝(九十四)跋陀输蓝(九十五)娑房盎伽般囉丈伽输蓝(九十六)部多毖跢茶(九十七)茶耆你什婆囉(九十八)陀突嚧迦建咄嚧吉知婆路多毗(九十九)萨般嚧诃凌伽(四百)输沙怛囉娑那羯囉(四百一)毗沙喻迦(二)阿耆尼乌陀迦(三)末囉鞞囉建哆囉(四)阿迦囉蜜唎咄怛敛部迦(五)地唎剌吒(六)毖唎瑟质迦(七)萨婆那俱囉(八)肆引伽弊揭囉唎药叉怛囉刍(九)末囉视吠帝钐婆鞞钐(十)悉怛多鉢怛囉(十一)摩诃跋闍嚧瑟尼钐(十二)摩诃般赖丈耆蓝(十三)夜波突陀舍喻闍那(十四)辫怛隷拏(十五)毗陀耶槃昙迦嚧弥(十六)帝殊槃昙迦嚧弥(十七)般囉毗陀槃昙迦嚧弥(十八)哆侄他(十九)唵(二十)阿那隷(二十一)毗舍提(二十二)鞞囉跋闍囉陀唎(二十三)槃陀槃陀你(二十四)跋闍囉谤尼泮(二十五)虎[合*牛]都嚧瓮泮(二十六)莎婆诃(二十七)


孤山曰。诸经神呪。例皆不番。五不番中。即秘密不番。於四例中。即番字不番音。天台会之。不出四悉。天如曰。孤山所引天台四悉檀。悉徧也。檀施也。诸圣以四法徧施众生也。初世界悉檀者。随方异说。令生欢喜益也。二为人悉檀者。生善益也。三对治悉檀者。破恶益也。四第一义悉檀者。入理益也。


○秘呪非但只是梵语。仍是一切圣贤秘密之言。盖梵语此方不晓。而天竺之人。日用共所晓解者也。至於秘呪。非但天竺常人不知。理应下位圣贤不达上位之呪。大端圣贤弘化。例有显密二教。如医疗病率有二途。一者授方。则显说病源药性及炮治之法。如佛显教。二者授药。则都不显说。但惟与药令服愈病而已。不必求知何药何治。如佛密教。故今秘呪正同授药。不必求解。若解生则呪丧矣。众生但当信持之。自蒙诸益也。又秘呪虽不可作解。亦有少分应知。三义略尽。一者理法力。谓以一字含无边妙理。而称为陀罗尼。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斯之威力。全具所诠之理。如此方元亨利贞。亦可避凶致祥矣。二者威德力。谓诸佛菩萨一切权实圣贤。威德深重。具大势力。称其名号。随愿如意。如今世间有势力人。亦可假其名声伏恶脱难也。三者实语力。佛菩萨一切圣贤起大悲心。愍众生故。出诚实语。呪愿众生离苦得乐革凡成圣。故诵之可以随言成益。如世之实修行人。尚可呪愿吉凶随言成就。何况证理入位圣贤真慈誓愿。安可测度。此与呪诅。义相当也。略述由此三义故。持之得不测神功。然須确信专持功满方收成効。若犹豫间断中辍。或坛戒不能如法。而谤呪无功者。招大罪苦。良以。世俗呪禁蛇蝎疮疟者。尚有明验。而况圣真威灵所寓。安有虗词。切宜戒之。世人有谓。呪之不番。隐其鄙俚之言。恐人轻笑。此真无知妄谤。少有智者。当亦不惑於斯言也。至於四悉利物者。不止秘呪。凡佛放光现通说法诸设施第一。便欲人人悟入佛之知见。所谓惟为一大事因缘。即入理益也。其人未能悟入者。则且与第二断除烦恼种习。即破恶益也。久之障尽後当悟入矣。其人又未能破恶者。则且与第三。令其兴起善心。建立善行。善力渐强。恶习自退矣。其人又未能兴善。则且与第四。令生欢喜。即欢喜益也。亦是与其且种轻少善根。为上三作远因缘耳。其人或又不能生於欢喜。反成憎谤者。则佛早已鑑机。默然无为也。若约一大时教。华严正惟入理。而略兼後三。小乘教正惟破恶。而略兼後二。人天教正惟生善。而略兼後一。诸杂趣正惟欢喜。谓且救护拔苦。令其生喜。亦可渐向上三矣。今独论秘呪四悉。诸师所列。皆从劣向胜为序。一世界欢喜者。谓随方利物。如持之以脱难求财等。而天台所谓。诵神王名。部落惊惧者。但脱鬼难一途而已。二为人生善者。如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进者令其精进等。而天台比於军号相应无所诃禁者。亦明生善无碍而已。三对治破恶者。如令婬心顿歇等。而天台譬彼贫人诈瞋闻偈顿息者。亦以喻明诵呪之人不自知其恶破之由也。四第一义入理者。如入无生忍等。是也。而天台喻以智臣解语余人不知者。亦但喻其呪力发悟之由人所不测也。大端明秘密四悉利益。非如显教可知其故。若可测知。何贵秘密。行人但当确信坚持。无劳思议也。正说神呪已竟。


△二说呪利益。分二。一诸佛要用。可见。非但众生离此呪而无赖。诸佛离此而亦缺用多矣。又分为三。一指示全名。


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囉秘密伽陀微妙章句。


顶光聚三字。据实元於顶光化佛说之。仍各有表。顶表尊胜。光表威灵。聚表神用。伽陀明其呪中有颂。大段曰章。如分五会。是也。细分曰句。微妙者明其隐微奥妙不可测也。


△二备彰诸用。又三。一总标因果。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呪心。得成无上正徧知觉。


出生二字。明作密因。得成二字。表助极果见佛。初心究竟皆不能离。诚要用总相也。


△二別列要用。又復分为六科。一降魔制外用。


十方如来。执此呪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


以呪威力。令无惑乱也。


△二现身说法用。


十方如来。乘此呪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呪心。於微尘国。转大法轮。


乘者依凭之意。呪心者。但依吴兴。通指全呪为呪心。即心呪之谓也。盖秘密藏中精要之法。故称呪心。若是则心字是喻类。如般若心经之心。非指悉怛等六字为心也。彼是呪名耳。又详跢侄他。乃即说呪曰。则唵字以下。方是正呪。不过八句三十四字。前皆三宝并诸外护威名。及实语助呪之类。若不能全持者。可从唵字持之。亦如准提九圣字之例。是也。坐莲普应者。现佛身成道相也。含者内秘为本之意。谓本此密理。以演显教也。


△三自他授记用。


十方如来。持此呪心。能於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於十方。蒙佛授记。


摩授者。谓以呪加持。令必成佛。此可喻於蜾蠃呪螟蛉也。自蒙授记者。可见。有持此呪者。佛知必成佛道。故授记也。


△四救苦救难用。


十方如来。依此呪心。能於十方。拔济羣苦。所谓。地狱。饿鬼。畜生。盲聋瘖瘂。冤憎会苦。爱別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饑渴贫穷。应念销散。


此中所具八苦八难。亦与常途別异。寻常以生老病死。配冤憎等後四为八苦。今以三途及根缺配之为八也。而又赘以大小诸横。尽其余苦耳。如药师诸横。是也。八难亦与诸经不同。今以贼兵王狱风水火饑为八也。饑渴即是饑馑。又赘以贫穷。亦尽其余难耳。


△五事师嗣法用。


十方如来。随此呪心。能於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


呪力。能令四事具足。及得他心。故成事师之用。又能开心通达法要。故成嗣法之用。


△六摄亲转小用。


十方如来。行此呪心。能於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


亲因。即历劫亲缘也。摄受。如提奖阿难。是也。秘密实乘。必废三立一。小乘闻多惊疑。呪力能令决了不疑也。


△三总结始终。


十方如来。诵此呪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呪心。於灭度後。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前节。从初成道。以至入涅槃。次节。自正法以至末法。皆凭呪力。可谓始终全用不能离也。


△三更明无尽。


若我说是佛顶光聚般怛囉呪。从旦至暮。音声相联。字句中间亦不重叠。经恒沙劫。终不能尽。


此无尽方约诸佛要用已。自无尽非並众生用也。诸佛要用已竟。


△二众生利赖。此众生理该九界。文多就人。二。一別指胜名。


亦说此呪。名如来顶。


比上全名。此为略目。独称佛顶。特显尊胜。欲众生至敬奉持勿慢易也。


△二备彰威力。分三。一首示行人必赖以劝持。又二。一正诵方远魔。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呪。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夫小乘三果以前。未出分段。故云未尽轮回。此即如前欲入道场尅期取证者也。不持必定招魔。故前道场中教专持也。今文不持下。反言激劝必当持也。由是而知。一切行人。谁不当持哀。今世现见山中静修丛林多废持呪。往往发风发颠。纵不成颠。亦多见於怖人媚人境界。皆此弊也。圣言岂有虗乎。问何无菩萨。答此有三义。不缺菩萨。一者佛用已该。如自果未成。蒙佛授记。事善知识。推法王子。是也。二者借名该大。如七信前借小圣名十地去为大罗汉。故知。圆通道场。取罗汉者。决菩萨根性及己回心而非定性也。三者生有深位。如决定菩提。了知沙劫。悟无生忍。何非菩萨。


△二开许不诵书带。


阿难。若诸世界随所国土所有众生。随国所生桦皮贝叶纸素白[叠*毛]。书写此呪。贮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诵忆。或带身上。或书宅中。当知。是人尽其生年。一切诸毒所不能害。


白[叠*毛]。天竺之物。纸类也。有价直无量者。此土无之。


△二详伸护生助道以出由。所以必劝持带者。正由力能护助。故曰出由。又前劝持中。略说助道护生。故此言详伸也。又二。一总标二意。


阿难。我今为汝。更说此呪。救护世间。得大无。和成就众生出世间智。


末四句。二句护生。二句助道也。


△二別列多功。分二。一约众生以显各益。又三。一救护灾难。又为二。一纪时指人。


若我灭後。末世众生。有能自诵若教他诵。


△二正明救难。分二。一恶缘不能成害。


当知。如是诵持众生。火不能烧。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


△二恶生不能加害。分二。一不能加害。又三。一加呪不着。


如是乃至龙天鬼神精祇魔魅。所有恶呪。皆不能着。


△二加毒即化。


心得正受。一切呪诅。厌虫毒药。金毒银毒。草木虫蛇。万物毒气。入此人口。成甘露味。


温陵曰。金银入药。或能发毒。


○心得正受。呪力持成三昧也。问上却恶呪。何不須於正受。答恶呪非形磈之物。可以正呪遮令不得加身。何須自身三昧。今有形之毒。已入身中。非自身三昧。安能化为甘露。故須正受。


△三起恶不得。


一切恶星。并诸鬼神。碜心毒人。於如是人。不能起恶。


△二仍加守护。


频那夜迦。诸恶鬼王。并其眷属。皆领深恩。常加守护。


温陵曰。以诵呪利彼故。诸恶鬼王皆领深恩。救护灾难已竟。


△二助成道业。分六。一资发通明。为下诸科张本。不先发通明。则隔阴多昏。岂能长劫脱恶生。胜以至证果乎。又分三。一明圣眷护呪。


阿难。当知是呪。常有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种族。一一皆有诸金刚众而为眷属。昼夜随侍。


约果德。皆深位菩萨。约现身。则力士奋威之相。盖护灾鬼神可以与力。助道非菩萨不可。是以首明菩萨阴侍。


△二举散心亦从。


设有众生。於散乱心。非三摩地。心忆口持。是金刚王。常随从彼诸善男子。


此约悠悠修行之人。未决定常住三摩地者。但常持呪故。亦随从非放逸秽恶之辈。


△三况菩提心人。又分三。一先以标人。


何况决定菩提心者。


此須常住三摩中而又持呪希求速得圆满菩提。是也。本经所宗。即耳根圆通。为妙三摩提。


△二冥加开发。


此诸金刚菩萨藏王。精心阴速。发彼神识。


菩萨能以神力加被。令人心开阴暗。速催也。良以。菩萨心精与行人心精。通脗一体无二。而菩萨心力兼彼呪力。故能暗催行人。令其开心矣。


△三圆证通明。


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无疑惑。


温陵曰。即所谓成就众生出世间智也。


○记忆虽但似於宿命。然河沙纪劫。而又云周徧。决洞三世。且了知无疑。似涉三明。何况沙劫逈超小乘八万。当知仍是菩萨殊胜六通三明矣。


△二远离杂趣。生杂趣中。或染恶习。或堕重苦。深妨道业。修心人皆发愿不生杂趣。故此科在助道业中。分三。一标时至果。


从第一劫。乃至後身。


第一劫。初发决定菩提心时。後身即因满降生成佛之身。可见。全为中间修行时。得无妨碍也。


△二不生神鬼。


生生不生药叉罗刹。及富单那。迦吒富单那。鸠槃茶。毗舍遮等。并诸饿鬼。有形无形。有想无想。如是恶处。


药叉罗刹等现观音圆通。富单那加云迦吒者。亦眷属类也。三不生贫贱。


是善男子。若读若诵。若书若写。若带若藏。诸色供养。劫劫不生贫穷下贱不可乐处。


背念曰诵。图印曰写。密佩曰藏。贫则困苦。贱则役苦。皆妨道业。离不可乐。定生可乐也。长水曰。以持尊胜也。


△三常生佛前。常随佛学。修证必速。分三。一共佛功德。


此诸众生。纵其自身不作福业。十方如来所有功德。悉与此人。


此科。尚是生佛界之由。以多福德因缘方生。今持呪能感诸佛惠锡功德。故得定生。弥陀经谓。念佛即是多福。当由慧锡。


△二共佛生处。


由是得於恒河沙阿僧祇不可说不可说劫。常与诸佛同生一处。


由是者。由前佛锡功德故。得常共佛生也。


△三共佛熏修。


无量功德。如恶叉聚。同处熏修。永无分散。


此方生後功德。既常随佛。凡佛功德。一一有分故。得生必际会亲炙熏染长劫而不离也。


△四众行成就。又分为五。一成具戒律。


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净。未得戒者令其得戒。


△二成精进行。


未精进者。令得精进。


△三成智慧行。


无智慧者。令得智慧。


△四成清净行。


不清净者。速得清净。


△五成斋戒行。


不持斋戒。自成斋戒。


人有宿障。屡欲斋戒。不得成就。呪能成之。或业碍地碍。及无师无坛。不得斋戒。许但持呪。同於斋戒。


△诸罪消灭。分为四。一破戒罪灭。又分二。一轻重齐销。


阿难。是善男子。持此呪时。设犯禁戒。於未受时。持呪之後。众破戒罪。无问轻重。一时消灭。


温陵曰。未受时者。未持呪时也。可见持呪之後不可更造也。


△二食噉並宥。


纵经饮酒食噉五辛种种不净。一切诸佛菩萨金刚天仙鬼神。不将为过。


此有三说酌量。观经之一字。似未持之前经过之事。持呪之後。悉皆宥之。非持呪之人纵恣无度也。又或持呪人。有不得已。偶经此事。竝可宥之。亦非纵恣也。或真慈开许不能具斋戒者。亦听持之。旋可消罪。如水投汤之喻。显呪殊胜而已。准前未受之语。前二说理长。若参四律三渐之文。则真修希证之人。清净持之为上也。


△二违式罪灭。分二。一不净即净。


设着不净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净。


此亦行头陀行。清贫不备。令持之勿疑。非富饶故意为此。


△二不坛即坛。


纵不作坛。不入道场。亦不行道。诵持此呪。还同入坛行道功德。无有异也。


前之坛法。极难全备。此许无坛持呪勿疑功德差別也。况若更能常住大定。是真寂灭场地。当亦愈於徒有坛相而不具定心者矣。


△三极重罪灭。


若造五逆无间重罪。及诸比丘比丘尼四弃八弃。诵此呪已。如是重业。犹如猛风吹散沙聚。悉皆灭除。更无毫髮。


此未发心持呪之前所犯。可仗呪力灭尽。不可更疑。不尽决非令持呪无畏肆犯此恶也。孤山曰。比丘四弃。即杀盗婬妄四根本重罪。梵语波罗夷。此云弃。谓犯此者。永弃佛法边外。犹如死屍大海不受也。比丘尼復加四弃。曰触八覆随。即第五不得染心男身相触。第六不得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处屏处共立共语共行身相倚相期等八事。第七不得覆他重罪。第八不得随举大僧供给衣食。即为僧所举。未作共住法者。不得随彼也。通上故名八弃。僧所举者。即举讦之义也。


△四极远罪灭。又分为二科。一积罪未忏。


阿难。若有众生。从无量无数劫来。所有一切轻重罪障。从前世来。未及忏悔。


△二以呪灭尽。


若能读诵。书写此呪。身上带持。若安住处庄宅园舘。如是积业。犹汤消雪。


解读诵者。不书亦可。不解诵者。书带安置兼之尤妙。


△六速悟无生。


不久皆得悟无生忍。


圆实初住。便证此忍。別教当在地上。详前发通。乃是定心成就所发。今悟无生。乃是慧心成就所发。前但了知不昧。未必实证万法无生。应知後位深於前位。况得此忍之後。罪福皆空。圣凡情尽。可以魔佛一如。方能徧涉苦恶诸趣。而无碍无择。故知此科超前诸科。而为助道之成功矣。又所谓出世间智者。发通成始。而无生成终也。按六料。前四即为人生善悉檀。第五对治破恶。第六第一义入理也。而前之救难。後之应求。乃世界欢喜悉檀也。余可类知。助成道业已竟。


△三称遂愿求。前救难属悲拔苦。此应求属慈与乐。分二。一生前愿求。分四。一求男女。


復次阿难。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忆念斯呪。或能身上带此悉怛多怛般囉者。便生福德智慧男女。


△二求长命。


求长命者。即得长命。


△三求果报。


欲求果报速圆满者。速得圆满。


此中福利果报。及修行果报。似皆浑含。若修行果报。通上三悉。大端助道业中。已有修行果报。此应多是福利果报。


△四求身色。


身命色力。亦復如是。


此是长命。復兼聪明不衰百体康徤者也。


△二命终往生。


命终之後。随愿往生十方国土。必定不生边地下贱。何况杂形。


此约称愿故。別於助道也。约众生以显各利已竟。


△二约国土以显普益。前明各人诵带各得其益。此惟书写安置。以普益合国合邑等。此正世界悉檀也。分三。一诸难消除。又分三。一先举难处。


阿难。若诸国土州县聚落。饑荒疫疠。或復刀兵贼难鬬诤。兼余一切厄难之地。


△二安城迎供。又分为二科。一教以安呪。


写此神呪。安城四门并诸支提或脱闍上。


温陵曰。支提此云可供养处。即净刹之通称也。脱闍云幢。二供佩身家。


令其国土所有众生奉迎斯呪。礼拜恭敬。一心供养。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


△三结难消除。


一切灾厄。悉皆消灭。


△二兆民丰乐。


阿难。在在处处国土众生。随有此呪。天龙欢喜。风雨顺时。五谷丰殷。兆庶安乐。


此須约举国咸知信敬。或君臣守令。悉遇知音。教民敬重。方获灵通。譬持呪者。多久方灵。暂时岂能速効。此亦如是。至敬方灵。若也呪虽徧有。束之高阁。曾无敬礼。或更置於偎亵之地。尘秽不收。而责呪无验者。亦惑之甚也。余皆放此思之。


△三恶星不现。分为二。一略标。


亦復能镇一切恶星随方变恠。灾障不起。人无横夭。杻械枷鎻不着其身。昼夜安眠常无恶梦。


△二详释。又分为二科。一释诸星现灾。


阿难。是娑婆界。有八万四千灾变恶星。二十八大恶星。而为上首。復有八大恶星。以为其主。作种种形。出现世时。能生众生种种灾异。


温陵曰。八万四千应众生烦恼业也。二十八则四方之纪。八则五行之经及罗计孛也。顺则福应。逆则灾应。所谓惠迪吉从逆凶也。能生灾异者。亦应其逆而已。如彗孛飞流。应同分非星之为也。


△二释镇销方量。


有此呪地。悉皆消灭。十二由旬成结界地。诸恶灾祥永不能入。


温陵曰。以呪力叶乎百顺故。恶变悉灭。於天灾祥。不入其境。祥吉凶之先兆也。二详伸护生助道以出由已竟。


△三承明行人必证以结劝。初科劝持。是举初修却魔以示劝。此科结劝明言决定开心。是举终证以欣劝也。分二。一承明故说保安。承明佛说本意多为保安行人尔。又分二。一保护安隐。


是故。如来宣示此呪。於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二远离魔冤。


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二正示无过必证。又三。一举现未之人。


汝及众生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


△二明不犯四过。


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持此呪心。不生疑悔。


四过。谓一坛差。二戒缺。三师秽。四疑悔。犯一则难现生取证。远因而已。故知前之开许。非许真修之辈也。


△三决必得心通。


是善男子。於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父母生身。言不待後身方证也。吴兴曰。心通者。据前所说。不出三义。一者证果。即端坐百日。有利根者。不起于座得須陀洹也。二者发解。谓纵其身心圣果未成。决定自知成佛不谬。三者宿命。是人应时。心能记忆八万四千恒河沙劫。周徧了知。得无疑惑矣。如来重说已竟。


△三会众愿护。问呪自有力。何劳人护。答唵字後方为正呪。前皆归请三宝威力。或各心呪。以诸圣护生愿同故也。又有八部神王名号。固亦有本愿。而兼遵佛勅。且以护生功德严自果也。至於凡类小神。沾呪妙力。脱苦得乐。所谓皆领深恩守护也。是以行人持呪自力。又兼外护他力。由是持带功德。巍巍不可测知矣。问真慈之於行人。无不可护。何必令其持呪方护。答呪有神功。令其先生自力。又假呼请为缘。且呪如天子之勅。故领勅者。尊胜干国诸王臣。无不护之。否则卑劣无干莫之护也。又持呪如读书人。必为世用。王臣无不作养荐拔之。不读无用。则养荐何施。又行人如战士。呪如利刃甲胄。诸圣如助战之人。故甲兵具者。可以助其必胜。不具则助何益哉。略述少义。足明呪护須兼持者可勿疑矣。分二。一外众护持。以具世间之相。未标菩萨之号。故云外也。然其权实不定。若权现。则皆内秘菩萨外乃假名。若实凡夫。则外乃实号也。又分五。一金刚力士众。


说是语已。会中无量百千金刚。一时佛前合掌顶礼。而白佛言。如佛所说。我当诚心保护如是修菩提者。


此现具执金刚身。不同後之菩萨也。修菩提者。以持呪修耳根圆通为上。後皆放此。


△二两天统尊众。


尔时梵王。并天帝释。四天大王。亦於佛前。同时顶礼。而白佛言。审有如是修学善人。我当尽心至诚保护。令其一生所作如愿。


审犹果也。一生如愿。谓令现生取证及心通也。此入理悉檀。若作事事如愿。即余三悉矣。


△三八部统尊众。


復有无量药叉大将。诸罗刹王。富单那王。鸠槃茶王。毗舍遮王。频那夜迦诸大鬼王。及诸鬼帅。亦於佛前合掌顶礼。我亦誓愿护持是人。令菩提心速得圆满。


誓常护令大果速成就也。


△四照临主宰众。


復有无量日月天子。风师雨师云师雷师并电伯等。年岁巡官诸星眷属。亦於会中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安立道场。得无所畏。


师伯亦主宰统尊之称。年岁巡官。即四直功曹之类。特护道场者。是於尅期取证之人。倍护令不畏魔。非全不护随便修众也。


△五地祇天神众。


復有无量山神海神。一切土地水陆空行万物精祇。并风神王无色界天。於如来前同时稽首。而白佛言。我亦保护是修行人。得成菩提。永无魔事。


山海神。川岳主也。土地。地祗类也。水陆空行。举三居以该多众也。万物精祇。如主树木苗稼等神。以上皆有形之类。下该无形风神王。似舜若多主空神也。经云。其形如风。无色界天无业果色。皆无形类也。而同言稽首者。或仗佛威光暂能现身也。温陵谓。补全三界四大亦通。但缺火神。外众护持已竟。


△二内圣护持。本迹双彰。故标内教之圣。分三科。一指人叙仪。


尔时。八万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刚藏王菩萨。在大会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证究竟坚固之理。故称金刚。秘迹护持。故称藏。慈威尊胜。折摄並行。故称王。菩萨是其常仪。降魔则现持杵忿怒金刚之相。故云尔。


△二显本久护。


世尊。如我等辈。所修功业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随此呪。救护末世修三摩地正修行者。


功业久成。即历位断证已极。不取涅槃。但不偏取寂灭。而实圆住三秘密藏。常随下。表其不舍众生带果行因。以酧护生本愿。皆自显其本。


△三正明护持。分为四。一定散俱护。


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场。及余经行。乃至散心游戏聚落。我等徒众。常当随从侍卫此人。


道场经行。俱摄心正定之时。即反闻自性入流亡所等时也。乃至下。亦是发心起修之後。但初心间断有时散心。菩萨亦不以其散心而不护也。由是而观持呪修行之人。亦当自知尊重不应作破戒秽行。以仰愧於菩萨也。


△二魔魅尽祛。分为二。一正明尽祛。


纵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终不可得。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


大自在亦色界魔天。


△二开除发心。


除彼发心乐修禅者。


彼指诸小鬼神。发心好禅。彼亦自护行人。故不祛除许令亲近。


△三违越必灭。


世尊。如是恶魔。若魔眷属。欲来侵扰是善人者。我以宝杵。殒碎其首犹如微尘。


殒坏也。宝杵拟之即碎。不待触击。孤山曰。以上羣灵皆获本心。住首楞严能建大义。示现菩萨诸天鬼神等像。护持行人耳。而言以宝杵碎首者。若涅槃杀阐提仙预诛净行。皆由住无缘慈。得一子地。乃能如是。


△四常令如意。


恒令此人所作如愿。


如愿准前。自初喻华屋请修。以至此文。当为巧修正助周。夫二修虽皆最初方便。而耳门深入。是为正修。而道场持呪。皆为助行。是知方便修人自分利钝二根。根稍利者。固不必道场等助。而自可解耳根以入圆通。如阿难。是也。根稍钝而不能促入者。方用後门助之。问此既一周。何无证悟之人。答证悟在正行之末。此但助行。故无证悟。其於经题四实法中。正属修证了义耳。说三摩提令依妙心一门深入一大科已竟。


△三说禅那。令住圆定。历位修证。此答阿难妙禅那之请也。然与上科。皆不离前性定华屋。前如得门而入。此如陞堂。入室之次第。但兼前缘了二因定慧双融为胜耳。分二。一阿难谢教请位。又三。一具仪陈白。


阿难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二谢教之言。又分为二。一述过谢益。此与上科。亦可总属上谢修之尾。奈文理连下。今作谢前请後之科。又二。一述多闻未修。


我辈愚钝。好为多闻。於诸漏心。未求出离。


诸漏心。谓微细烦恼。住地深惑。不止四住。愚则难明。钝则难断。况躭强记而未专求。故久未出离也。


△二谢蒙教获益。


蒙佛慈诲。得正薰修。身心快然。获大饶益。


慈诲。即前选根加行二门开示也。正助分明。进修无惑。故快然饶益也。


△二正以请位。又分二。一确指果前。


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地。未到涅槃。


△二历请诸位。


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


乾慧。信前一位也。长水曰。信住行向及加行。名四十四心也。


○前是举其中位。下乃原始要终故。所谓渐次者。即最初乾慧之前三渐次也。当云其始也。用何渐次发足修行。其终也。诣何方所深入地上。末二句易。知穷极因位也(深研此文。当有错简。至何二句。当在三摩地下。则始终顺序。不费曲释。今作先举中位。而後要始终。乃将错就错。终不顺也。试详之)此问中所显五十九位。以彼欲明修因故。但问因位。加妙觉。成六十位矣。


△三拜同众仰。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二如来对示缘起。缘起。谓染净二缘。皆依心起。众生依本觉而起不觉。即染缘起。而遂成十二类生无边生死。诸圣依不觉而起始觉。即净缘起。而遂成六十圣位无边果海。分为三科。一如来赞许。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地求大乘者。从於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悬者远也先也。悬示者。言未及深证预先悬远而谈所历诸位。乃至极证宝所。亦无不委示也。无上正修者。显此中所示皆了义修证。非同不了义也。


△二大众诚听。


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刳者刮剔也刳心谓虗净其心。绝无疑质辩难。但惟一心渴仰承听之也。


△三正以说示。又二。一总以略标。復分为二科。一所依真如。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即真如在生灭门即本觉。圆明谓纯是无上知觉。名言未彰。义相未涉。故离诸名相。凡言世界众生。且兼依正。名相是假法。依正是实法。又首句是圆成实性为能离。次句是徧计执性。末句是依他起性为所离也。


△二所起生灭依真如而有生灭。分二。一略示染缘起。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


因妄有生者。即依无明。而展转遂至无情发生有情受生也。灭即无情之坏。而有情之死。此对待必然也。


△二略示净缘起。


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发真归元。则世界众生一皆消殒。由是生灭已復真常。故曰灭妄名真。此是实果。下但称出果名而已。约名真二字称菩提。以菩提即真智也。约灭妄二字称涅槃。以涅槃即无生灭也。然菩提转烦恼。而涅槃转生死。故曰二转依号也。


△二各以详示。分为二科。一详示染缘起则徧成轮回。又二。一劝识颠倒。須识颠倒染果。後可番取净果。此所以未谈圣位而先叙轮回之故也。又三。一按定问意。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


真三摩地。但宗耳门圆通。直诣二字。即具含果。前诸位涅槃即极果也。


△二劝先识倒。


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


凡言众生世界。则世界即情世间。惟正非依。吴兴曰。世界颠倒。盖指正报。即十二类生也。答阿难所入地位。位由悟入。悟必由迷。迷之为凡。悟之为圣。皆正报之事。非器界之谓也。


○此盖於一正报分。约因果成二倒耳。至後自见矣。


△三结归所问。


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阿难原问佛三摩地中位次。今云不颠倒即正定。所谓位由悟入也。


△二徵释二倒。又二。一徵释众生颠倒。又分为三。一徵起。


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二正释。分三。一顺流成有。顺之一字。即任运所起俱生之惑。穷源而论。虽远依无明双兼二执。而近约分段亲依。仍多界内之思惑耳。成有者。葢从本无生死中。顺流而起生死之业也。分三。一推叙从无而有。


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


温陵曰。性明心。指真如体也。性明圆。言不守自性也。由其不守自性故。因妄明而发妄性。因妄性而生妄见。於是。从无相真。成有相妄。


○明圆即能流动之意。故不守自性。乃随缘义也。妄明即无明。妄性即业识。性妄见即二执俱生。以上竝属於惑。下之从无成有者。即业成必招果报之相。此有字即十二因缘中有支。乃任运趣生之业也。然究竟二字。即展转取着造作成就之意。故此有且勿作身相会之。下世界内分段二字。方是身相也。


△二晓示虽有恒无。


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


上有字。即能有之惑。下所有即业也。次句总明无因。葢明此业非真能因。此惑非真所因也。住者相续之谓也。方生曰有。相总不断曰住。盖有为能住。惑为所住。末句总言二相悉皆无本可据也。既无因无本。所以虽有恒无也。


△三判决依无妄立。


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吴兴曰。本此无住者。住即依也。推本至末。了无所依也。


○无住即了无根本之惑业也。此世界在众生之上。而又加一及字。即所兼带之依报山河大地等也。如云。此无住本。不但为众生之本。而山河大地及与众生。皆依之而建立也。若是生先界後。方是说情世间。旧注不达界生先後之辨。有依有正。輙分总別。不顾与上徵辞矛盾。欠研究耳。又真心亦有无住之义。如无住处涅槃乃不滞一法之谓。非今经意也。顺流成有已竟。


△二邪復成非。邪之一字。即欣厌所起分別之惑。若穷源而论。仍同上科。远依无明。及兼法执。若近约分段亲依。亦多界内之见惑也。成非者。葢因久流生死。疲厌求復。不知出要。展转邪修也。分为三。一本无可復。


迷本圆明。是生虗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


妄业不能亏曰本圆。妄惑不能蔽曰本明。此本圆明。即不变之性体。众生特为迷此不变之性。故生虗妄惑业。而追穷妄性。了无实体。亦无依据。总言真不变而妄本空也。然妄既本空。则妄无可离。真既不变。则真无可復矣。


△二诸復皆非。既无可离可復。则凡求復者。皆非真也。又二科。一先以况显。又二。一先明正復犹非。


将欲復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此举内教小乘及大乘权渐顺正理而復真者。尚皆非真得於真如之性。亦以其於无可离者而强离。於无可復者而强復故也。此可见惟圆顿人。不离之离。不復之復。方为得矣。


△二况显邪復益非。


非真求復。宛成非相。


此指一切外道。不见正理。种种邪修。尽是非真求復也。宛成非相者。言显然堕於邪妄因果。展转支离。违远圆通。背涅槃城。同後阴魔之党矣。


△二後以详陈。


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


此竝属惑。即是见惑。下科方结为业。至後世界。方以说身即果故。旧释身受非是。今非生即非因计因。谓妄计邪修为生果之因也。非住即非果计果。谓妄计诸无常处为常住之果也。非心即邪智也。总摄一切邪妄见解标树宗旨各各自谓明本来心也。非法即邪境也。总摄一切邪妄修证建立法门。各各自谓得无上法也。末句总结。谓邪因邪果邪智邪境互相引发故。展转发生。诸復皆非已竟。


△三结惑成业。


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生力即邪惑之力。发明即依惑造作。薰习也。盖初薰始称发明。薰久习定。所谓业已成矣。不可改移也。亦是薰成业种。必招邪果之随眠也。


△三总明招感。


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


总承前二科俱生分別二种惑业。明招感互灭互生之果报也。良以众生所以受分段生死者。必亲依见思二惑。造业招感。然见思互有轻重或等分。且穷其初起。必思先而见後故。经中前後历叙之。其於俱生惑业。略而显妄多。以任运简易。而妄源不可不首彰也。於分別。则显妄少。而惑业详。以邪计多端。而妄源不劳於重叙也。至此科。乃双承总明招感也。同业者。以业同必同聚也。相感者。以聚久不无顺逆二事互相感动其心也。因有感业者。亦成业种之意。如以顺事相感动者。则成恩爱不舍之业种。以逆事相感动者。则成冤恨不舍之业种。末句。略彰隔生之酬报。以见惑业所以为生缘也。以冤恨聚者。则相灭。以恩爱聚者。则相生。此亦约现业以定来果。非正谈果报。在下世界颠倒科中。正释已竟。


△三结成。


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由是者。即由此二惑二业之故也。故知众生乃约因而说也。徵释众生颠倒一科已竟。


△二徵释世界颠倒。分三。一徵起。


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二正释。分二。一释成世界名数。又二。一释成名字。


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


此科释成世界二字。前之惑业为能有。今之正报为所有。因果成就。由是分段生死之身。从无生而妄生。约此分段根身。建立有情之界。而界之名字由此而得也。又此妄生本非能因所因。本无能住所住。自是念念迁流。不住之法。因此三世相续。而成。而世之名字由此而得也。


△二释成数量。


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身之四方。即左右前後。此约世界本数。交涉三四四三宛转。十二皆应数而成变化。


△二推由六想成轮。问既曰推由。岂不是因。答此取受生时。循声逐色。而取着成轮。所谓润生。而非润业。故属果不属因也。分为三。一示吸尘次第。


是故。世界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有触。因触有味。因味知法。


吴兴曰。最後知法者。知即意根。法即法尘。以後例前。则有闻声见色等义。况云六乱妄想。是知见闻觉知皆归妄想。


○夫受生虽由外尘引心。而最初先由自心发动。方乃闻声等也。故曰因动有声。且尘来应心。声必先至。亦以声最通远而耳。又偏利故。声居六乱之先。循声必至觅色。故次曰因声见色。近色则必至闻香。闻香则必至觉触。觉触则必至尝味。尝味则必至知法。知法谓缘想不舍也。盖是由疎转亲。渐成逼近取着之相。一切众生。颠倒趣生。皆由此也。


△二明成业轮转。


六乱妄想。成业性故。十二区分。由此轮转。


业者习也。性者不可改转之意。所谓习以性成也。莫作业因会之。尘虽惟六而一因一有。迭至六句。则成十二。故感十二区分轮转。且因有二字即根尘故。亦合乎十二数矣。


△三结循尘旋復。


是故世间声香味触。穷十二变。为一旋復。


略举四尘。仍摄十二。故曰穷十二变。旋復者。周而復始之义也。正释一科已竟。


△三结成。此之结成世界文甚详而多者。要显染缘起而徧成之轮回故。番成净缘。亦有多位矣。分为三。一总以结成。


乘此轮转颠倒相故。是有世界。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若非有色。若非无色。若非有想。若非无想。


乘此轮倒者。即乘上之根尘旋復。此犹迭上润生无明起下文所成之界。是有下。方详所成世界。每四生各为一聚。後八生不出色想分別。迷真成妄。色心二字尽之矣。此方列名至下经文自释。


△二別以详列二。一別列类生。夫轮回颠倒和合乱想。诸类虽可通具。而各以偏胜。故有差別。又三。一卵胎湿化四生。吴兴曰。依[谷-禾+卵]而起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润而兴曰湿生。无而忽有曰化生。如是四生。由内心思业为因。外[谷-禾+卵]胎藏湿润为缘。藉缘多少。而成次第。卵生具四。所以先说。胎生具三。湿生具二。化生惟一。谓思业也。此依瑜伽。分为四科。一卵生。


阿难由因世界虗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温陵曰。卵惟想生。虗妄即想也。想体轻举。名动颠倒。卵以气交。名和合气成。想多升沉。名飞沉乱想。故感鱼鸟飞沉之类也。十二类各八万四千者。各由八万四千烦恼感变也。羯逻蓝云凝滑。入胎初位胎卵未分之相也。


○羯逻蓝等。在胎之位。随取成文。非各局一也。


△二胎生。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竪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温陵曰。胎因情有。杂染即情也。情生於爱。名欲颠倒。胎以精交。名和合滋成。情有偏正。名横竪乱想。故感人畜横竪之类。遏蒲昙云疱。即胎卵渐分之相也。


○偏正者。按後情想均等生於人间。正也。情多想少流入旁生。偏也。世教言。人得五常之全。畜得五常之偏。环师意多在後说也。


△三湿生。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蝡动。其类充塞。


温陵曰。湿以合感。执着即合也。合由爱滞。触境趣附。名趣颠倒。湿以阳生。名和合煖成。所趣无定。名翻覆乱想。故感蠢蝡翻覆之类也。蔽尸云软肉。湿生初相也。既不入胎。故无前二位矣。


○湿生染香。应改闻香趣附。


△四化生。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温陵曰。化以离应。变易即离也。离此托彼。名假颠倒。触类而变。名和合触成。转故趣新。名新故乱想。故感报亦尔。蜕脱故趣新也。如虫为蝶。转行为飞。如雀为蛤。蜕飞为潜。凡以不同形而相禅。皆转蜕也。羯南云硬肉。蜕即成体无软相也。自下皆称羯南者。诸类通称止此。若第五鉢罗奢佉曰成形。则各随状貌。非通称也。吴兴曰。无而忽有。理合在兹。天如曰。若论天狱鬼等。皆有化相。则岳师无而忽有之说。亦有理焉。宜备取之。


○化生染处。名和合触成。经云。地狱及诸天。一一皆化生。转托业化。即宜收尽。以天染处地狱闻腥故也。但速疾无难而已。是皆转托业化。非无而忽有。意生妙化也。


△二色想有无四生。分四。一有色。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资中曰。事日月水火和合光明。坚执不舍。名为留碍。障隔不通。名障颠倒。精明显着。因此受生。故名色相。星辰日月。吉者为休。凶者为咎。至于爝火蚌珠。皆是此类。温陵曰。一切精明神物皆精耀也。其想已结成精耀故。但有色而已。涅槃云。八十神。皆因留碍想元。成此精耀。此虽至精至神。亦未离乎乘彼轮转颠倒相也。


△二无色。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温陵曰。厌有着空。灭身归无。名销散轮回。迷漏无闻。名惑颠倒。厌有归无。则依晦昧空。故和合暗成。而名阴隐乱想。即无色界外道类也。此有想无色。而不成业体。故亦称羯南。又有惑业昏重形色销磨。体合空昧。识附阴隐。亦空散销沉类也。


○此之二类。前类即无色界天。不止外道。亦兼凡夫圣人。圣即钝根那含。惟无业果色。而有定果也。更应別属空。散谓散心。即空无色相也。後类即主空神。方纯外道。二色俱无。更应別属。销沉谓恶取空昧。销磨沉没也。又解中谓有想无色。而又不成业体。凭何亦称羯南。仍当云虽无业体不妨业繫有生。故亦称羯南。取义而称也。


△三有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温陵曰。虗妄失真。邪着影像。无所托阴。从忆想生。於罔象中。潜结状貌。其神不明。而幽为鬼。精不全。而散为灵。无有实色。但有想相。


○罔相者。似无不无之意。盖神鬼精灵。相不可见。而实暗中有相。故曰阴隐潜结。众生邪慕灵通。逐影忆想时。或愰忽见之。久当生堕其类矣。


△四无想。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草木金石。其类充塞。


资中曰。外道计无情有命。金石坚牢。或习定灰凝。思专枯槁。心随境变。遇物成形。如华表生精黄头化石之类。是也。温陵曰。不了谛理。固守愚痴。痴钝之极。则顽冥无知。而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也。


△三有无俱非四生。此之四生妄之甚。诚如温陵所谓迷情愈妄化理转乖也。分四。一非有色。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鰕为目。其类充塞。


温陵曰。水母之类。以水沫为体。以鰕为目。本非有色。待物成色。不能自用。待物有用。迷失天真。绵着浮伪。彼此异质。染缘相合。故曰因依。资中曰。和合巧伪。屈己从他。或假托因依。递为形势。资身养命。业果相循。不从自类受身。故名非有色相等。有情身内八万户虫。竝是此类。


○此生若约水母。亦有身形。体如豆粉。状类裍褥。人取食之。故不属无色。特以待他形用不能自全色力。而言非有色也。资中取类户虫亦似矣。


△二非无色。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呪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呪诅厌生。其类充塞。


温陵曰。邪业相引。使性情颠倒。而乘呪托识。不由生理。妄随呼召。即世间邪术呪诅精魅厌物因而有生者也。


○资中引虾蟆以声附卵。收类似宽。不切呪诅。现见世间。有呪樟柳木人令其说报吉凶。故温陵之解为是。此若推论因果。必是生生。好为呪诅。害物伤生。因果相酧。等流相似。故受此生也。


△三非有想。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温陵曰。二妄相合。性情罔昧。异质相成。生理回互。如彼蒲卢。本为桑虫。非有蜂想。而成蜂想。吴兴曰。以异质故。非有想相。以相成故。成想羯南。


○资中有解。因果似倒。此必因中好为诬罔。取他纳为己有。故果中亦被他物取为己有。


△四非无想。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恠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若推论此生。原为怀冤图报而来。故曰非无想也。而轮回颠倒。皆以冤杀为名。且以父母生养。至恩至爱。而被吞食之苦。以子蒙至恩至爱。而返逆吞食。若有快於雪恨者。此诚不忍闻见。而恠之甚也。故曰恠成食父母想。此若推论因果。必是蒙人至恩至爱。而反以负恩讐害。世间现见此事亦甚多也。而被冤对来酧此恨。故成斯生。旧注。独此生推原不甚明爽。故別解之。孤山曰。土枭破镜。按史记孝武本纪云。祠黄帝用一枭镜。孟康曰。枭鸟名也食母。破镜兽名也食父。黄帝欲绝其类。使百祠皆用之。破镜如貙而虎眼。今云鸟者。恐译人误。或鸟字合是等字。後人妄改耳。別列类生已竟。


△三勒成名数。


是名众生十二种类。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第七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尾页 7/10/10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严经正脉疏悬示 下一篇楞严经摸象记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