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方等部疏

TOP

楞严经说约
2013-07-10 21:03:48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24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14册  No.294


【明 陆西星述】


楞严说约引语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长庚述


幽谷朽生。素无前识。因师觉悟。学读蘂编。晚讨竺坟。刳心健相。质成鲁诰。自信同源。窃以。虞传精一。孔绝四母。子思指实相於未发。曾子以定虑易止观。与彼轲书知性知天万物备我之说。儒门宗旨。何异西来。乃缁衣之流。专为密藏。始自左於吾儒。互有诤论。岂其然乎。谈性术者多矣。未提正印俱落下骖。或有羊亡於塞读。踵垂於葛藤。戏论相持。卑当勿论。君子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得其宗。一言而终。奚俟喋聒哉。夫庖丁解牛。未甞肯綮。騞然委土。善刀而藏之。斯了义之三昧也。是目也。剪去枝叶。直露本根。会笔受之旨趣。独取衷於环师。间甞载之毫楮。以醒健忘。而一二同志。谓宜方便初机。请公剞劂。夫芹羮背[暻-京+恭]。野人之恒服。斯之用享。亦澹乎其无味哉。然人人各足。肯自承当。则取之无禁。至约在我。而言说可以尽捐。如来有所说法。不予欲无言。知者不言也。此无说之说。约中之至约者。三教圣人。曾二语哉。


万曆丙申献岁元日

 

刻楞严述旨.楞伽句义通说二经题辞


往不佞。释褐时。筮仕扬之与化。则闻兴邑有畸士。曰陆长庚氏者。谭性命之学。而归极於仙禅於道。若有闻者。已而绝意进取。入山着书。写其所得。始为南华副墨。则会合三家。而各极其趣。好事者业已付之剞劂。海内多歆艶之。家世儒术。或劝之卒业。公车而竟弗卒业也。长庚质敏而好学。或蚤夜以思歆。然有会於心。则起而授简。其所领悟。有人不及知。而彼独知之者。然非於世售奇也。感遇师资。身面言说。所见异故。所得当自別耳。夫大道无岐。殊途合辙。分为仙释。始与吾儒。圣人之教。间有异同。不知出世用世之法。未始不相成也。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震旦之旨。不异西来。苟有见於同。即释即儒。亦佛亦仙。但混滥则茫无适从。分別则疲劳神识。深造而实诣之。则触处洞然。随其所入。故长庚於二氏之旨。少以儒术文之。更觉圆融洞彻。方便初机。接引来学。非小补也。夫人之生也。莫不各正性命兼善。而並修之。则玄之又玄。众妙出焉。故溟涬无光之先。宇宙可以在手。二五妙合之後。万化可以生身。长庚盖屡言之。然非长庚氏之私言也。不佞盖深味乎其旨。所谓三家之学。一体共伦。非推附而纽合之也。长庚作方壶外史。千万余言。於彼契论经歌藏之尽矣。是刻为楞严述旨。楞伽句义通说。则迦译也。述旨以宗古德。通说以为童蒙。皆如禅之要典。既又各於篇端。分章说约。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用心亦良苦哉。庚子杪冬。远会京邸。以质新得。不佞分凂淮扬二守刻之。郡斋以公同志。盖长庚迟莫之年。已耄期矣。莫逆之交。睽限南北。又得亲见。其利益之及人。亦一大快也。


万曆辛丑二月朔旦贞明道人中州对泉李戴仁夫题於端揆公署

 

楞严经述旨题辞


楞严述旨。述觉皇之旨。重宣其义。而说之也。既有说矣。復重宣之。得无赘乎。曰觉皇邈矣。其说吾不得而闻。当其祗园结集之时。记於阿难。则阿难之楞严也。译之天竺。则般剌密谛之楞严也。再译之乌苌。则弥伽释迦之楞严也。传之震旦。笔受於平章房公。则平章房公之楞严也。皆述也。番梵之语。诘以曲。震旦之文。明以简。今其言。则如尚书。所谓王若曰。云尔已矣。若曰。亦述也。述则何俟於重宣曰。将以自便也。说是经者众矣。类以己见。离经而说之。辞愈烦。而意愈晦。夫客浮於主。则傅不胜咻。况郢书而燕说之乎。经者径也。循其文而径人之得旨。斯已。不佞甞谓。释经之法。如携儿入市。十步一顾。犹恐失之。若荒度海。覧儿去远矣。且夫多言晦道。多闻溺心。以十证一。不如罕譬之喻也。子曰。予欲无言辞达而已矣。易则易知。简则易了。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觉皇之意。讵不然哉。大禹之行水也。行所无事而已矣。梓人之树木也亦然。故剪其烦。则枝干条达。疏其壅。则脉络川流。又不观庖丁之解牛乎。寻其肯綮。则游刃自利。吾宣楞严之义。而重说之。用以自便。而海内达尊。及以同志。谓当公之人人。以请印正。勉就剞劂。或谓。某章句腐儒素无前识。妄倚门墙。窥我室家之好。不亦浅乎。夫夫也。是大我慢。彼自以知识为善耶。不知吾无所知识之不为不善也。若乃骋雄辩。竞机锋。多其讯言。适滋语病。师心自用。转益无明。安则为之。不復与语。


万曆二十九年岁次辛丑夏五月八十二翁淮海陆西星庚书於潞河舟中

 

楞严经说约品目


淮海参佛弟子蕴空居士陆西星长庚述


广陵後学黄养正贞吉校


第一卷净字集


徵心品第一


阿难初以见相爱乐之缘心。为舍身学道之原念。因地已不真矣。宜其魔境现前。不自解脱。斯皆缘念之妄。潜滋暗长。於隐微之中。使汝迷惑。心目为咎。佛为提奖阿难。使之直穷心目。阿难反覆思惟。终认识神。为自己性。佛与重重推破。谓此觉了能知之心。皆属虗妄。皆非真心。此经起教之端。徵心第一。


辨见品第二


阿难因前七徵。番番不得恳请。求诣真际。佛为决择真妄。言汝今者执攀缘心。以为自性。如前见我胜相。便生爱乐。不知此是识精元明。揽於目。发於心。能缘诸物。缘物而迷。反遗真性。因举掌飞光。问汝何见。阿难答言。我用眼见。是以能见在眼。能推为心。而不知皆是前尘缘影。虗妄想像。惑汝真心。幻起幻灭。故佛既咄其非真。且以八还破之言。此见精缘物。物过即还。譬如旅寓宿亭。终非久住。須知见有见性。非眼能见。见前尘者。尘灭亦灭。俱属幻妄。了此缘尘。不受摇惑。自无轮转。然且未指真心。权与辨见。


第二卷极字集


真性常住第三


阿难自知无始以来。失却本心。妄认缘影。但以现前生灭。新新不住。云何得如常住真心不受变灭。佛因波斯匿王之问。权以河水之见。牗其所明。若谓童[髟/老]异年。见河如昨。此见不变。则不灭可知。阿难因言。此之见精。必我真性。即尔常住。云何谓我遗失。佛言。汝见颠倒。故遗失也。因以垂臂为喻。言臂体本一。因上下而改观。则汝无同异中。炽然成异者。非汝颠倒之见致然乎。不知生佛法身本原不二。缘妄迷真。号称颠倒。晦昧为空。结暗为色。结想成身。内摇外逸。昏扰扰相。局於色身之内者。今将认为自心。岂知妙明真心。圆褁十虗。如彼澄清百千大海。独认一沤。以为全海。独非迷邪。知是则心与缘心。真妄自判。其如阿难。见以缘心听法。復请决疑。佛言。汝以缘心听法。认为真心。必須离我声尘。別有闻性。乃为真心。今因声而有。离声而无。终非旅亭长住不还之主人。正如天无二月。揑日成者。揑止则无。必非真月。是知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诳。汝若不还。自然常住。


分別外道品第四


阿难承上佛言。觉徧十方。真性常住。问。此何异外道所说之真我。我佛与大慧言。彼外道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今观觉性自然。非生非灭。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佛言。所谓自然者。言有自而然也。有自而然。则所谓自者。必有体性。唯此妙明真心。潜天而天。潜地而地。本无方所。亦非倚着於物。而後能者。既无方所。其将以明为自乎。以空为自乎。既无倚着。其将因物而有乎。其将缘物而住乎。是故非因非缘。亦非自然。非不自然。无非也。故不非。无是也。故非是。离一切相。而不容於断灭。即一切法。而不容於执着。性体如是。本非外道言说之所揣摩。而世间人谓。我於明暗空塞。皆能有见性。在是矣。不知皆属缘尘。终非见体。必須离尘见见。亦復当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盖见见之见。乃离物之见。而非着物之见也。夫真见之体。尚自离见。又岂因缘自然和合等。诸言说之所能及哉。故下品遂言见妄。


见妄品第五


觉缘诸物。而起分別。是谓见妄。如人目有眚病。而见灯光圆影。五色重叠。然目虽有眚。而能见其有眚病者。则我本觉明心。本来无病。不受眚病者也。眚病若除。真觉自復。然则汝见世间山河大地国土众生种种虗妄。亦可谓无始见病之所成。何以故。同无实故。又以三种別业同分妄见。进退合明。一人目眚。灯影圆生。一国瘴恶。灾变同起。见影见灾。同归无实。例彼大千世界。国土众生。同自觉明无漏妙心。依真起妄。同归见病。无能除者。若能远离一切诸和合缘。及不和合法。则能除灭诸生死因。圆满菩提不生灭性。而本觉为之常住矣。


觉非和合品第六


阿难先悟本觉妙明。非因缘。非自然矣。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非不和合。此为觉心。余尘故復与辨觉元者。自本觉而出。乃证道之始觉也。离於根尘。故云妙净见精。谓之和者。如水和土。无分別也。谓之合者。如盖合函。无乖离也。一有和合。皆属妄尘。即非妙净。然而根境相对。非和则戾。非合则乖。一不和合。则见精虽净。而不得谓之妙矣。不即不离。方为妙净。故下显示藏性。


第三卷光字集


显示藏性品第七


五阴    六入    十二处    十八界    七大


夫如来藏中。妙真如性。常住不还。非因缘。非自然。非和。非合。逈出外道思议之表。如上审其真妄。辨其邪正。其义明且尽矣。此復显而示之。使知真如妙体。周徧法界。阴入处界。头头显露。法法圆明。至後广举七大。随应循发。莫非真如妙体性。一切而不遗。孟子曰。万物皆备於我矣。於此造悟。然後知如来觉海。广大无际。而不敢以一沤。穷尽溟渤矣。


造悟赞谢品第八


说偈赞谢。总括前义。言自无始。迷真妄。认缘影。此想颠倒。何啻亿劫。一蒙如来开示。乃知妙觉湛然。藏心周徧。常住不灭。妙明心元。体量如此。从此造悟。今我父母所生之身。何异空中微尘。若存若亡。巨海浮沤。幻起幻灭乎。造悟至此。可谓相悦以解嗒然丧我者矣。赞谢既已。復请扫除微细惑障。此为後经张本。盖致广大尽精微。乃修道之要务。前此发明心见。显示藏性。方破见道粗惑。次須决通疑滞。开修证门。以断修道细惑。详审尽除。乃登上觉。


第四卷通字集


深穷万法品第九


此卷以富那起教。富那说法第一。故藉讲明。以通疑滞。盖人道者。见性为本。了法次之。然虽见性。而不了万法。则触途成滞。故蹑前发明心见。显如来藏之後。復假富那。呈疑穷辩。山河大地。诸有为相使法法决了。一无疑滞。然後。进修可顺造也。


三种相续品第十


富那蹑前七大之文。未达循发之旨。故有二问。一疑藏性清净。诸相何生。二疑四大各徧。云何相容。佛答。山河大地。由妄觉生。以故世界虗空。众生业果。次第迁流。终而復始。二答。色相真空。体非羣相。故能不拒诸相发挥。盖观相原妄。无可指陈。众生背觉合尘。故以色空。相倾相夺。於如来藏中。观性元真。惟觉妙明。妙觉明心。先非水火。云何责其不相容纳。


请穷妄因品第十一


世界众生。业果相续。皆由妄觉而生。富那请问。此妄因何而起。自蔽妙明。受此沦溺。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譬彼达多怖头狂走。了狂无因。无可灭者。汝但不随世间众生业果相续。三缘断故。三因不生。则彼达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外道因缘自然疑辩品第十二


阿难蹑佛前语。终以多闻。而生见解。若谓三缘断故。三因不生。明明有箇因缘。狂性自歇。歇即菩提。何藉劬劳。肯綮修证。则是外道自然之说。成第一义矣。蓄此疑辩。请佛开示。不知大修行人。直下明了。自然不復。再加忖度。凡有言说。均为戏论。故佛再以达多狂走之事。两穷其辨。若谓因缘自然。二说自不相蒙。若谓头本自然。为何因缘。而怖走狂。怖有因头。又何甞不自然而有失乎。故知狂之无因者。狂歇即止。不復更论己头。以是知因缘自然皆为戏论。


诃责戏论品第十三


夫称生之谭。如来是真语者。是实语者。安得更引人间戏论参合。以求是非是处。盖此不二法门。非生灭法。若云生灭灭已。自然心生。此亦生灭。非菩提也。直使对待尽去。名言两忘。此句方名无戏论法。若阿难者。虽尔多闻。祇益戏论。不修正定。安能解脱人间憎爱之苦乎。


决定二义品第十四


阿难因责多闻无功。不逮修习。恳请初地因行。佛为决定二义。一者生死妄本。依於生灭。二者烦恼根本。起於根尘。汝等若以生灭妄心。而求大乘不生灭法者。无有是处。何者。汝身之中。见有四缠。水火风土。相识妄成。五重溷浊。分汝湛圆妙觉明心。是谓生死根本。須以湛圆性成。旋其虗妄生灭。以为因地。又当详审烦恼根本。凡汝众生。六根为贼。自劫家宝。织妄成业。今以身中贸迁。世界相涉。通计六根所作功德。各各具有一千二百。於中全缺优劣不等。更当选择中间。谁为圆通。返穷无始。织妄业流。至不生灭。得循圆通。一门深入。一入无妄。彼六知根一时清净。


圆六湛品第十五


云何一门深入。能令六根一时清净。佛言。汝观现前六根。为一为六。然观耳来听法。口来问义。身起钦承。则又互相为用者。要知圆湛本然。非一非六。由汝无始有明。明觉黏湛发光。浮根流逸。奔於前尘。颠倒沦替。故於圆湛。六一义生。汝若不随前尘所起知见。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是谓明不循根。寄根明发。则汝六根。互相为用。如是浮尘。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究竟修因品第十六


阿难误认六尘缘影。为自心性。故疑离尘入断。将谁立因。求无上觉。佛使罗睺击钟使验。根尘虽断。闻性不断。若能弃彼生灭根尘。独守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云何不成无上知觉。以此为因。则七常住果。於是可获。


第五卷达字集


见结知解品第十七


蹑前二义。文中不见所结。云何知解。总示妄结。依根尘识起。但妄识不立。妄结自解。然根尘与识皆无自性。如彼交芦。互相依倚。当体全空。既无自性。则随缘转变。故於知见立知识之心。则结而为无明之本。知见无知识之妄。则解而入涅槃之门。


宣义说偈品第十八


前十六句。牒结长行之语。後二十句。蹑前解结之文。启後圆通之旨。


绾巾示结品第十九


阿难蹑前偈文。未解一解六亡之旨。於是如来绾叠华巾。成为六结。告阿难言。此巾六结不同。循顾本根。一巾所绾。则汝六根同一妙明真性。因有妄结。分为六根。义亦如是。汝嫌此结。不能成一。若次第解除。使结不生。则无彼此。尚不名一。六云何成。一解六亡。义亦如是。然欲解此结。云何措手。若左右偏掣。终不能得。若於结心解即分散。於结心解者。知见立知。即名为结。观於中道。斯即结心。若悟三空。心即无结。如上狂乱。乃根结之由。结解於心。狂乱自歇。


选择圆通品第二十


(二十五菩萨各举所证)


前此不说因缘。到此却说因缘。盖欲选择六根以了圆行。若谓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安得谓无因缘。但所谓因缘。非取世间和合粗相。須知六凡四圣。皆由於心。随无明之染缘。则生九界。随教行之净缘。则出佛界。是故从汝心中。选择六根。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诸妄销亡。不真何待。如二十五菩萨。各举所证。皆以因缘。而成无学者也。有以六尘悟入者。则憍陈那等也。有以六根悟入者。则阿那律陀等。也有以六识悟入。者则舍利弗等也。有以七大悟入者。则乌刍瑟摩等也。惟观世音菩萨。则以耳根三慧。得入圆通。故下品特表。以示标准。


第六卷寂字集


特表耳根品第二十一


圆通二十五门。此最当机。故須特表。一亡前尘。二净内根。三空观智。四灭谛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获二殊胜。一者上合诸佛同一慈力。二者下合众生同一悲仰。圆通之妙。有如此者。得成十四无畏三十二应。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文殊说偈品第二十二


二十五菩萨。各说最初成道方便。皆言。修习真实圆通。二十五行之中。易得成就者。莫若耳根。故佛开示此门。特勅文殊。说偈细玩。文殊所拣。是言初心难入。若二十五菩萨。各举所得。实无优劣。所谓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耳根圆通。又方便中之方便者。故特告阿难及末世众生。使易得成就耳。又按偈中自余诸方便。皆是佛威神。即事舍尘劳。非是长修学。今去圣愈远。加被之力愈微。欲如二十五菩萨之速证。窃恐未易得也。


决定清净明诲品第二十三


阿难承佛慈诲。心迹圆明。悲喜交集。欲以是法应世度生。而恐末劫邪师妄谈佛法。受其眩惑。易退觉心。难入正定。欲摄其心。入三摩地。未知云何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佛为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云何摄心为戒。一曰不婬。二曰不杀。三曰不盗。四曰不妄。是为清净明诲。持此四种清净仪律。皎如氷霜。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第七卷照字集


摄持轨则品第二十四


前示明诲。内摄也。此示坛仪。外摄也。轨则温陵多从表法。(见华严大论)大要广大信心。而资以净智妙行。然後可以严成。如来寂灭场地。设像献享。诵持呪心。一七之中。心身明净。三七之後。端坐安居。不起於座。自得泥洹。或有未能办置。持诵不休。亦能随器。受持受益。


神呪四百十八以前。但是皈依三宝贤圣。及叙呪功力求愿加被之事。至跢侄他。此云即说呪。日下乃秘密心呪。不拘时分。常行一百八遍。此而已矣。


修证三摩问品第二十五


阿难请问。已知得正熏修。如是修证三摩。未到涅槃。云何名为乾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佛以次答。修三摩地者。先识倒因。倒因不生。乃復正性。众生迷真起妄。众相竞生。起惑造业。以成颠倒。起惑愈甚。则化理愈乖。展转迁流。世界相涉。变化众生。而成十二类。盖自胎卵湿生。至非非想。其类充塞。轮转不停。一一类中。亦各具有十二颠倒。犹如揑目乱华发生。修三摩者。必須於是本因乱想。立三渐次。方得除灭。


第八卷含字集


三种修行渐次品第二十六


何谓三种修行渐次。一者断荤。不食五辛。除其助因。二者断婬。不行偷劫。刳其正性。禁戒成就。现业自违。於外六尘。不多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身心快然。获大安隐。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增历圣位品第二十七


乾慧    四十四心    十地    等觉    妙觉


前言生灭名妄。故有颠倒二种。灭妄名真。故历渐次圣位。修三摩者。欲爱乾枯。根境不偶。执心虗明。纯是智慧。以其未与法流水接。故称乾慧。从於此地。渐历圣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加以妙圆四行。蹑迹相资。重重增进。至於十地。则超凡入圣。而修习之功。无以復加。故成等觉。若妙觉则优入圣域。成无上道。其实则一乾慧初心。始终成就而已。然前称乾慧。後復称金刚乾慧者。圣位既登。非此慧力不能断最後细惑。荡前位缘影。故特赞称金刚以美之。非於等觉後心。又立一位也。


第九卷虗字集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狱趣    鬼趣    畜生趣    人趣    仙趣    天趣


前於世界颠倒中所说十二类。单示欲界因果之相。尚於界趣。说而未周。今復蹑前精研七趣。夫真如妙心。本来周徧。则法界一真。万物一体。宜无诸趣之异。其如今之见有以。故阿难问言。此趣为復众生本有。为是众生妄习。佛言。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有妄习生。内分积情。外分发想。(心动於内曰情。意缘於外曰想)当其未舍煖触之时。一生善恶俱时顿现。莫不从业分趣。随其情想轻重而感变焉。下从地狱。上至非想。业销福尽。互有升沉。狱趣则六交有报。本乎十习之因。十习者。本於十惑。习成恶业也。六交者。因乎六根。交起恶报也。受报罪已。遇物成形。入诸鬼趣。鬼业既尽。方与世间。冤对相值。化为畜生。填还宿债。酬足復形。乃生人道。人则有修。或有不依正觉。存想固形。別得生理。随其功行。成十种仙。是为仙趣。或有未能成就禅那。但能疾断爱欲根本。勤行十善。命终生天。故有天趣。天趣者。随其功行。相蹑增升。若欲界六天。虽出尘劳。微有欲想。相视相抱。亦称暂交。色界则以禅定感生。不生爱染。都无想念。超生三梵。名曰胜流。故有梵众梵辅大梵。为初禅三天。二禅则湛寂生光。故有少光无量光音三天。三禅则通於寂灭而生净乐。故有少净无量徧净三天。如是一类。安隐心中。欢喜毕具。但能自利。未得利他。增升至於四禅。则有四根本五不还。是为凡天。四根本者。兼修慈悲喜舍。利他之心乃出生。诸禅三昧之本。故曰根本。是天麤重相灭。净福性生。故有福生福爱二天。从是天中。有二岐路。直趋广果。纡往无想。直者不带异执。直修禅定也。纡者双厌苦乐。灰冷舍心也。此四胜流。三患不至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亦已纯熟。復有五不还天。则下界九品惑尽。不復欲界受生矣。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然尚有色质。未尽形累。至无色界。则灭身归无。乃定性声闻之所居。或无想外道之別报。或舍厌天人之襍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盖从有顶色边际中。分岐超出。一为回心大阿罗汉。言以舍心修定。发明无漏知慧。慧光圆通。断尽尘惑。便出三界。不住小果。入菩萨乘。故名大阿罗汉。二者随定趣入。或厌色而依空。报生空处。或厌色空而依识。报生识处。或有空色双亡。识心都灭。报生无所有处。虽能穷空。不尽空理。幽幽绵绵。若存不存。似尽非尽。报生非想非非想处。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随趣受生。名数取趣。故有补特伽罗之称。是皆凡夫业果酬答。答尽人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者。随行权应。寄位升进。


第十卷空字集

   
精研七趣品第二十八


(连上虗字集)


修罗趣(此云非天。福力等天。而无天行。为多瞋故)


欲证菩提。要除三惑。三惑不尽。落於魔道。魔有四种。鬼道以护法力。从卵而生。鬼趣所摄。天道降德坠贬。从胎而生。又有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帝释争权者。因变化有。天趣所摄。別有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冗□。旦游虗空。暮归水宿。因湿气生。畜趣所摄。凡此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於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着。但一虗妄。更无根绪。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转。皆由随顺杀盗婬故。若能反此。则既不以有业而沉鬼伦。又不以无业而升天趣。无有无无。二无亦灭。则轮回之性不起。而真如之性常寂矣。故欲断妄轮。須修正定。


详辨魔境品第二十九


阴魔    天魔    心魔    见魔


前法既终。当机无问。佛復自说真止观中微细魔事。乃最後深慈。佛言学人修禅饰定。与菩萨罗汉脗合无间。故能销殒虗空。振裂魔界。是故鬼神及诸天。魔魍魉妖。精於三昧时。咸来恼汝。但彼在尘劳。汝居妙觉。觉悟无惑。虽有神力。无奈汝何。凡汝禅那成就破乱。皆由心中五阴主人。主人若迷。客得其便。


一破色阴现境(其目有十)


色阴所由。盖因父母与己。三妄交结。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学人修观。销落诸念。定力虽尔。而色阴未破。如明目处暗。是为色阴。区宇尽则明朗。十方洞开。无復幽黯。是则能超劫浊。(最初一念。空见不分。名为劫浊)现境有十。一者身能出碍。二者体拾蛲蛔。三者空闻密义。四者默现佛境。五者空成宝色。六者暗室如昼。七者身无所觉。八者见能洞观。九者夜或隔见。十者渐发魔事。此名善境。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渐歇。若作圣解。即堕羣邪。


二破受阴现境


受阴无体。但虗有所明。故曰虗明。妄想以为其本。色阴破尽。内外虗融。见诸佛心。如镜现像。清净虗凝。了无形碍。虽具妙体。而未能运用。如魇魅人。是为受阴。区宇尽则魇咎已歇。其心离身。反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復留碍。是则能超见浊。(见浊妄起见觉。泪扰湛性)从此渐发魔事。现境有十。一者抑伏生悲。以招悲魔。二者感激生勇。以招狂魔。三者慧劣自失。枯渴沉忆而招忆魔。四者慧力过定。亡失恒审。招易足魔。五者新证未获。心生艰险。招忧愁魔。六者身体轻安。无慧自持。招喜乐魔。七者见胜生慢。招我慢魔。八者得少为足。招轻清魔。九者执空拨无。招彼空魔。十者绵味发爱。招欲爱魔。众生顽迷。逢此因缘。茫不自识。失於正受。当从沦坠。


三破想阴现境(其目有十)


想阴者。融通妄想。以为其本。受阴破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随往无碍。譬如有人熟寐寱言。虽无別知而言有章次。是为想阴。区宇尽则於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死生。首尾圆照。是人则能超烦恼浊。(忆识诵习。发知现尘)渐发魔事。现境有十。一者贪求善巧。天魔得便。附人说法。遭其迷惑。又或怪鬼成魔。附体恼乱。好言某佛出世。劫火刀兵。二者心爱游荡。天魔得便。现身化佛。魃鬼附体。好言诸佛应世。三者精思契理。天魔得便。说法开悟。魅鬼附言。佛有大小先後真假男女。菩萨亦然。四者贪求辩拆。天魔得便。附言见在。即佛无別净居。亦无金色身相。魇鬼附体。好言秽染。以为真净。五者贪求冥感。天魔得便。化现圣贤。前世知识。厉鬼附体。好言过去因缘佛陀处所。六者贪求静谧。天魔得便。说法令人各知本业。大力鬼魔附体。好言未然祸福。七者贪求宿命。天魔得便。附言诡异符籙。山林川岳。鬼神附体。好言他方宝藏。十方圣贤潜匿之处。八者想爱神力。天魔得便。变现神异。撮火履氷。透垣越牗。山海诸精。附体扰乱。好言神通自在。九者想爱深空。天魔得便。依空变现。年老精灵附体扰乱。拨无因果。一死永灭。十者想爱长寿。天魔得便。飞精附人。倐忽变易。瞬息万里。魔眷附体。食吸精气。厌足生心。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四破行阴禅那狂解(其目有十)


此後更详。盖以禅理精密。必須辩晳。使无迷惑。


行阴者。念虑之微。陈陈不断。新新不住。有如瀑布流泉。是谓幽隐妄想。彼善男子想阴尽者。梦想俱无。寤寐恒一。觉明虗静。犹如晴空。无復麤重前尘影事。但见幽隐之中。熠熠清扰。是谓行阴尽。则扰习消灭。归於元澄。如波澄为水。无復迁流。超众生浊。(生灭不停。业运常迁。曰众生浊)由此凝明正心。魔不得便。故已後无復魔事。惟是修禅失趣。狂解妄计。能失正知。堕落外道。其目有十。


一於圆元中计本末无因    二於圆常中计四偏常    三於自他中计四颠倒    四於分位中计四有边    五於知见中生矫乱虗论    六於行相续中因计後有    七於阴相灭中因计後无    八於存灭中而计八非    九於後无中计七断灭    十於後有中计五涅槃


圆元者。於同生基中。见已动元也。(动元即行元)既见有。此遂以一切众生生灭皆圆。於此不復进穷识阴。止以眼根功德。见彼八万劫中众生业流湾环。八万劫外寂无所见。遂谓本自无因。又八万劫中。人则生人。鸟则生乌。乌本来黑。鹄本来白。无復迁改。若我本来不成佛。云何更能成佛。是末亦无因也。如斯计度。是为断见。


何谓圆常。圆常者。执彼圆元。以为常道。以修习心境二法。故知众生二万劫中。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如循连环。本无散失。此拨生灭而计常也。又计地水火风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众生生灭咸有恒体。此存生灭而计常也。又计心意识中本性恒常。众生依之循环不失。此认识神而计常也。又计想阴已尽。更无生灭想心。流止运转。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不知行阴即生灭元。是依想灭而计常也。如斯计度。落於常见。


又於自他计四颠倒。一者妄立神我。凝明不动。为有常性。众生於我中。自生自死。真无常性。此由自他而分计者也。二者离自本心。徧观国土。见劫坏处。为无常种性。劫不坏处。为究竟常性。此离心观土而分计者也。三者观於心精密运。能起生灭。其不坏者。名为常性。一切生死。从我流出者。名无常性。此以一性而分二计者也。四者以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灭尽。无有为无常性。此又於彼四阴而起分计者也。此皆亡失正知。惑菩提性。堕落外道。


又於分位中。生计度者。坠於四有边性论。一者三际分位。计过未为有边。计见在为无边。二者见闻分位。观八万劫前。寂无见闻者为无边。有众生处为有边。三者彼我分位。计我偏知得无边性。而曾不知彼之知性如我徧否。则我为无边。彼但为有边。四者生灭分位。穷行阴空。昔有今无。半生半灭。内根外器。一切皆然。生为有边。灭为无边。此皆穷道失趣。展转妄计。禅那狂解。谬迷若此。


又於知见中。起四种颠倒。生不死矫乱徧计虗论。外道计天为不死。语不矫乱。方生此天。凡有问者。不敢实答。恐成矫乱。佛言。此之妄计虗论。真矫乱也。其目有四。一者观化迷理而成矫乱。谓观万化。常变生灭增减有无。遂生。异解。为言亦生亦灭亦增亦减。一切问时。互语矫乱。二者观於灭处。见互互无。执口答无。而成矫乱。三者观於生处。见各各有。执口答是。而成矫乱。四者观境有无。其心内乱。两可其辞混滥应答。而成矫乱。是皆中无所主。妄计虗论。


又於行相续中。而计後有。以为生灭灭生。相续不绝。发心颠倒。而计云色是我。云我有色。云色属我。云我在色。如是循环。色受想行有十六相。妄计死後復有。又或旁计烦恼菩提。毕竟循环不相淩夺。是皆於无尽流中。妄起意见。


又於除灭色受想中。发心颠倒。计死後无。言色受与想既已灭尽。无復连缀。阴性消散。死後云何更有诸相。因约四阴现在因亡。後来果灭。因果合论而成八相。死後俱无。从此旁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


又於存灭中。计八俱非行阴存是有相也。色受想灭是无相也。存者终尽。则虽有非有。灭前曾有。则虽无非无。四阴双计。共成八非。由此旁计诸行一切俱非。死後昏瞢。无可道故。


又於後後无。讣七断灭因。行阴念念灭处妄计。设生人天七处。後皆断灭。七处谓欲界人天二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及无色也。穷尽七际。皆现前消灭。灭已无復。


又於後後有处。计五涅槃。或以欲界悟圆明理。遂以欲界为转依处。或以初禅离忧。二禅离苦。三禅极乐。四禅极舍。即转依涅槃。不知诸天皆属有漏。非无为果。非究竟处。如上十种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是谓心魔。自起深孽。众生不知。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五破识阴禅那狂解(其目有十)


识者狂觉影明。原无自体。罔象虗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修三摩者。行阴已尽。於涅槃天。将大明悟。行灭识见。深达十方十。二种类依正二报。皆识所变。以获其同。以定慧力。消磨六门。使六用不隔。通隣互用。如吠琉璃。内外明彻。此识阴尽也。是人则超命浊。於中復有狂解十种(吠琉璃宝。能隔山见物)。


一立真常因成外道种    二计我生彼成徧圆种    三计彼生我成倒圆种    四计物各有情成倒知种    五崇水事火成颠化种    六计永灭依成断灭种(永灭依外道之涅槃也)    七贪长固身成妄延种    八留欲固命成天魔种    九证灭自休成缠空种    十存觉立证成不化圆种


夫识由行流。行空则识还元矣。已灭生灭。而尚依识元。故於寂灭精妙未圆。但消磨六门。使其根合隔开。互用清净。亦与十方诸类。觉知通[泳-永+曶]。同入圆元。亦庶乎归復圆通之性者。若於所归。立为真常。因地而生胜解。是人则堕因所因执。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圆通背涅槃。生外道种。


又以所归揽为自体。遂执我能生彼。而实不能。是人则堕能非能执。立能为心。成能事果。生徧圆种。


又以识元我所依归。翻计彼能生我。及一切法。遂认生起流出之处。为真常无生之体。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是人则堕常非常执。立因依心。成妄计果。名倒圆种。


又计知体徧圆。因知立解。十方草木各有情识。通[泳-永+曶]我知。木死为人。人死为木。未明一体。谬计徧圆。是人则堕知无知执。计圆知心。成虗谬果。生倒知种。


又以根互用中。得其随顺。计一切法。水火风土。清净光明。周流成就。皆能圆化。吾身四大。皆彼所属。勤心崇事。冀生胜果。是人则堕生无生执。立妄求因。求妄冀果。生颠化种。


又於圆明中。计明中虗。破灭羣化。归永寂依。不知其非。是人则堕归无归执。圆虗无心。成空亡果。生断灭种。


又於圆常中。将谓色身同彼精圆。固身长住。是人则堕贪非贪执。立固妄因。趣长劳果。生妄延种(劳谓苦心修炼。勤劳不休)。


又以识为命元。互通三际。识阴若尽。化命亦无。便於定中。化诸欲境。却留尘劳。不令销尽。欲证真常。而不知其非。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发邪思因。立炽尘果。生天魔种。


又明众生受命元由。以生灭由识。精粗由业。故依四谛分別。以苦集为粗伪。以灭道为精真。居灭即休。更不前进。是人则堕定性声闻。圆精应为因心。成趣寂之小果。得少为足。证於偏真。生缠空种。


又於圆融清净觉明。研为深妙。立为果证。而不前进。是人则堕定性辟支。圆觉[泳-永+曶]为因心。成湛明之滞果。生觉圆明。不化圆种。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於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修三摩者。识心已尽。诸根互用。於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乾慧。圆明精心。於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於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最後请益品第三十


阿难问言。五阴相中。五种虗妄。为并销除。为次第尽。如是五重。诣何为界。佛答五阴妄本。色阴者。坚固妄想。以为其本。凡汝色身。先因父母妄想。汝心非想。则不能於想中传命。如想酢口水。想高足酸。良由体因妄结。故能与妄通伦。命以想传。正谓是尔。受阴者。如前所说临高妄想。能令汝体实受酸涩。则汝现前逆顺二境。本皆虗妄。亦能令汝色身。实受损益。故曰虗明妄想以为其本。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虗实不伦。而能相使想融之也。心生虗像。形能作成。心形异用而能相应。想通之也。至於寤寐摇变。能使心逐境生境随心变。想为之也。是故想者。融通妄想。以为其本。化理密移。日夜相代而不自知。此若非汝。云何体迁。此必汝真。汝何无觉。是故行者幽隐妄想。以为其本。又汝以精真湛不摇处。认为恒常。若实精真。不容妄习。今汝能藏昔记。一见不忘。即妄习也。则此精湛不摇之中。念念受熏。纳种在识。容妄多矣。当知湛非真湛。特幽潜沉匿而不自觉。譬彼急流之水。望若恬静。但以急不见流。非无流也。此真忆想之元。容妄之体。故曰。识者罔象虗无。以为其本。直須破尽识阴。消磨六门。使妄习无寄。然後习性可灭。是五受阴者。五妄想成。本无有界。由妄相因。色不自色。因空有色。惟色与空。成色边际。离不自离。因触有离。惟触与离。是受边际。忘不自忘。因记有忘。惟记与忘。是想边际。灭不自灭。因生有灭。惟灭与生。成行边际。湛不自湛。因行不流逸。性入元澄。合乎湛了。成识边际。此五阴元重叠生起。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孤山曰。生则由内造外。从细至粗。如着衣然。故迷理有识。乃至有色。灭则由外至内。从粗至细。如脱衣然。故悟理色尽。乃至识尽。


楞严说约(终)

 

 
楞严经说约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楞严经悬谈 下一篇楞严经述旨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