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大般若经纲要(一)
2013-11-15 14:14:50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119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24册 No.449


【清 葛[鼎*彗]提纲】


大般若经纲要序


西方圣人所说修多罗。浩汗洋溢。自非摩诃衍上士。具闻持海。不足以受。葢非世间寻常文字。乃出世第一义天也。像法中有龙树大士。以智辩威猛力。直诣大龙宫中。穷所结集法藏。见华严经三本。上本之品偈。皆以微尘数计。中本亦千余品。约五十万偈。此二本。谓非阎浮人心力所能持。遂卷而怀之。不传於世。今之流通震旦八十一卷者。葢小本而犹未全者也。於戏。河伯望洋。鷽鸠控地。以此知佛演说海。佛言词海。非凡小之见可窥测矣。大般若经六百卷。为一大藏之冠。然文有定品。句有定数。凡有目有口。可捧可观。可读可诵。然而禅丛讲肆。展阅者良少。得非畏其繁重。不若八十卷之华严尚有讽诵者欤。以此徵龙树之言。能洞悉众生方俗根解。非苟然也。余年运既往。谢事宗社。从且至暮。略披一二。诸健苾刍见而笑曰。恶用是矻矻为。君子三戒。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况在老尊宿数。欲何所冀。而用是矻矻为。余方捧经弗应。心知其惜我筋力。直未同我心志耳。甚矣。深经之难闻。菩提之不易种也。因作尊经远邪论以救末劫。七空居士葛公。毅调见之喜。而击节焉。葢葛公正以是经文句山积。浩难沙算。矢志节略。以便持受。不期而合。缄书修贽。持其录本就正。余歎曰。语有之。磁石吸铁。芒针引线。葢言流湿就燥。物从其类也。余与葛公素昧平生。乃因此作合葛公。方获余之心。余亦能通葛公之志。往昔殆皆般若会中人也。於是发经观之。纲要条理。井井有序。约六百卷之文於五册。纲要在是。全经在是。其节繁去复。裁酌运笔。大费精思。缘起六条。载诸卷端。公葢幼希出世。长阅沧桑。书史之余。鸡鸣而起。孳孳焉。正如空山老衲。讽是经为日课。诚所谓正信希有也。古称五度如盲。般若如导。此经宏词妙辩。层见叠出。其阐扬佛慧。深广幽玄。殊为法门修习之要。此龙树大论所由作也。惜今缁流宿学。有白首若不闻见。况悉其义哉。坐见黄口僧雏。每效呵佛。白衣广额。咸易说禅。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者耶。嗟嗟有生。疲薾世间。灵根自弃。髮虽短而心甚长。葢皆长於摄生。而不知所以生。或长於世智。而不长於般若。且不知经之与禅。从一佛流出。佛外无禅。经中有趣。初无文字之相。又何禅教之岐乎哉。夫世相无常。上天难谌。蓬莱之水。清浅几回。金铜仙人。泪流一梦。苟能闻薰般若。承事空王。馺娑馆。寻香城。可不作异观。菩提场。缺陷界。亦混成一相。即祗桓梵呗。洙泗弦歌。究竟无非一音。吾知葛公夙兴夜寐。从事深经。其所得多矣。埙吹箎应。人有同心。能不兴起。而想见灵山之法会焉。是为序。


康熈十年辛亥四月望日古南樗叟通门牧云氏书於懒斋之雨窗

 

般若纲要小序


夫般若者。离言说相。离心缘相。迥绝中边。超诸限量。烈焰宁容凑泊。迅雷不及思量。鞠其根源。觅一字脚了不可得。乃大藏经中。究览部类。至六百卷之多。将母文字般若。与实相观照之旨。固有大相径庭者乎。曰。何为其然也。自有祖以来。固曰不立文字矣。曰。別传直指矣。然离教而参。离教而悟。则先德所不许也。必以默然无言为极则事。谓才开口便落今时。大慧所诃。为默照邪禅者也。故虽有口。只堪挂壁。仍不碍横说竪说。虽戒人抄录其语。而善说法要者。自一言半句。以至遍界遍空。相续不断。为无尽藏。如或文字作文字解。无文字作无文字解。非从葛藤中绊倒。即向黑山下躲跟。皆不免担板之讥。堕落两头。未识宗趣者矣。曹谿大师示不识字。然亦从般若半偈顿彻心源。而忍祖尝劝人诵金刚般若。今是经。流转最广。智愚咸习。则黄梅会中为之发起也。是故缩之。则无住一言。该般若全部不为少。展之。则六百全经。用剖破微尘不为多。乃至森罗万象。义海炳然。云行鸟飞。风动尘起。种种现前。咸是第一波罗蜜多。彼情存数量。计少计多。未达法源。徒成戏论。兹藏本大般若部。凡六百卷。於世界海。刹尘数修多罗中。仅毛头许。而我等心量昧劣。未免望洋。品目弗窥。况及义趣。吾友復庵居士。(七空別号)克究大法。既积岁年。向上一机。忘言默契。游泳之暇。弥更温研。首尾紬绎者。三载。念部帙繁多。鲜能卒业。而其间义同文复。亦不可致诘。虽大圣微言。或繁或简。未易以常情臆测。而流通无力。披览多艰。接物之缘。将虞。或阙敬殚心思。提纲举要。约为十卷。略备大观。使一切获覩是编者。登第一义天。而天光常发。入法流漩澓海。而具足海味。弘法之怀。勤且切矣。倘增慢禅流。更掇拾绪言。谓我宗无语句。亦无一法与人。敢问如是十卷玄文。为是语句。为非语句。是有法与人。是无法与人。请具眼者。试判断看。


济宗学人法同学弟张立廉拜述

 

般若纲要缘起


一提纲要 般若者何。般若部为三藏之首。大般若又为般若部之首。兹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也。经凡六百卷。字字谈宗。其文浩博。兹提纲要。以明宗旨也。昔永明禅师。辑述大藏为宗镜。而不存经教之名。则夫後之以经为教者。其见斥於师也明矣。矧 大乘般若诸经之最尊最上。假言说。以显无言无说。晰名相。以显无相一相。而总销归於无所有不可得。此其所谈者何事。犹以教字活埋之。解经而不知经。诚自障也。後来祖师语句。如四句百非。有句无句。皆谓祖师创建。为不立文字之宗。而不知一本大经。释迦如来金口宣之矣。葢如来所以为教。祖师所以为宗。无二无別也。且如来圣中之圣。宁不知後此文字繁兴。而早堕言诠以为之俑。其不能离文字以为教。即其不能不离文字以为宗也。特大经卷分六百。叶计万千。名相析別。宗旨立破。不为提纲举要。观者能勿望洋。正使终帙犹难。何况思惟修证。徒成庋阁。流览莫周。如此大经。敬奉有余。亲闻不足。非所以助扬圣教启廸初心也。即如经中增语二十卷。诸法不可得。增语亦不可得。抉其指归。仅缀三行。便得稳括。又如清净一百一十三卷。互融诸法。一多交注。提纲五叶。亦已无疑。全经提掇。悉皆仿此。如是经文就简。义无或遗。毋俟博稽。方穷玄旨也。


一详条理 既提纲要。遂晰条理。纲要。所以明宗旨。条理。所以通机绪。经中有菩萨问。而如来答。有如来诘。而菩萨对。有菩萨与菩萨问难。而如来为之劝赞。为之证记。亦间有请问当来慈氏菩萨。而如来復为之证明者。层次循置。机绪相宣。一本原文。各还起讫。有一问一答。有数问数答。有数十问而数十答。句有来源。义无断续。


一顺经文。依经字 尝读慈恩法师传。当日译经文繁。将顺众意。除繁去重。夜梦警诫。还依广翻。众师启请。毋假删遗。何况凡夫。敢效品节。无如下士之流通念切。山野之行笈筋枯。资微难获弘经。时暂欣闻博义。种种方便。遂决探珠。既禀微诚。益矢谨恪。经文无一字倒置。元脚无一字移改。惟当节宣。慎循来脉。阅者。已堪灌溉灵苗。读者。仍捧宝函全诵。是以品题起止。卷帙载详。简首标宗。分段眉列。如通鑑有目录。而全史则具在。令得按图探索。数叶寻行。如线之针引。似闇之炬导。毋费穷翻。已到本所。


一问答。正反不並载。单行隻句。毋遗忽 经文有问详。而答又复述者。有反说。而正又复陈者。叮咛诰诫。反覆乃辞旨倍温。权实兼施。正反而义趣洋溢。虽属重见。何病殷懃。奈卷帙渐丰。则守约宜讲。问答毋取两陈。正反仅开一道。接机远近。芥捷投针。义融水乳。铁逢磁吸。至若单词。乃復隻句。来源暗度。语脉渊微。探会真龙。靡伤断鹤。


一心经。为般若体要 般若全文六百。心经二百余字。繁简不同。实为体要。其间有建有破。波涌云兴。要归无智无得。神珠澈映。心经五蕴。六根。六尘。十八界说起。乃至菩提萨埵。三世诸佛。般若並同。第其中间诸法名相。六度万行。立破层翻。奚止数百。而扫规却迹。弗留纤痕。神源宝珠。不踰无智无得两义。心经对待语句。只以生灭垢净增减三义括之。般若所载。若常若无常。若乐若苦等。广说乃至若有若无。若合若散。文非一指。各涵妙义。而三对待。广略虽殊。实已含摄心经。言诸法空相。空中无色等。而般若叠举无所有。不可得。心经远离颠倒梦想。而般若穷辩菩萨魔事。心经神呪作结。即密即显。而般若以六波罗蜜分六会说。收归全文。葢真言为总持门。而六到彼岸又为诸法总持。义正相等。心经起文。照空五蕴。更不及余法。即说度厄。乃至结经除苦。真实不虗。照应完密。般若始终。洗发诸法。如幻如梦。乃至如寻香城。而为有情拨转灵源。弘开愿海。成佛度生。其义如是。夫以万三千之弘文。大部提纲举要。不踰数卷。约矣。心经以二百三十字摄之。所谓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也耶。某於此二载间。舒之。则般若六百。卷之。则心经二百。从多出少。从少出多。每一诵持。辄标新义。不思议法。赞莫能穷。是则纲要无多。全经宛尔。已五百七十七卷。能断金刚分。即流通金刚经文也。喻指金刚。义标中道。般若骨髓。乃在两经。特以经题彰显。不復论列。


一纪年人 朽[鼎*彗]。幼希出世。长遂硜拙。自申酉後。取家藏全史笔读一过。阅岁历时。裘葛四易。於终卷之夕。喟然兴慨曰。上下四千余祀。兴亡得丧尽在是矣。从此动厌世之想。谓幻起幻灭。无真实义。吾道断非兴亡得丧间事。不觉由史入禅。求一真实。信有此事。而气矜犹隆。五情未淡。虽多翻览。徒徇文词。纵切悔责。参差未一近。星霜日改。而诵持亦日积。习恼渐尔轻安。跧繫渐尔消解。顿念无常。归心 般若。乃思麤净身口。方堪展卷受持。徘徊两载。至戊申春夏。绵历听讲者半年。得辍荤血。遂於己酉新正。开经迄今庚戌除月告竣。其间病疽病脱。心则无辍从事 大经。恰得二年。而以夜分计之。实惟三载。此一时中。更无杂想萦绕。亦止。余经兼进。因兹多病。恒虑无常。誓欲澈通。昼夜袪除葢眠。当夏候晓。露坐庭除。冷泉盥[口*敕]。便復开卷。日射几席。乃移入户。冬夜熟睡一觉。吹灯起坐。鸡声月色。领纳甚亲。或时纸窗色青。短檠发赤。投笔而起。至於居恒键户。以阈自限。惟二时粥饭间。歇少顷。即二净。亦不远左右。後圃草色。室迩喁喁。疎散如客。亲者疑讶。已毕事之日。矻矻乍解。胸臆如释去一物。身心大休。颇为罄快。是晚。忽下停淤数升。而神思略无困倦。自念大经六百卷。阅时亦不下六百日。仗此智光。照瞩无量积愆。消除无始宿障。诚为多生庆幸。非假忏力奚从。遂邀道侣。陈供全经。筌表如云。虔修忏法。能礼所礼。了不可得。是後终以心血枯竭。脾疾继作。欲书缘起。又復蹉跎。共惊头目沈沈。自喜返视了了。暂推药裹。疾写所怀。为例引六则。繫经文之後。蚍蜉撼树。终哂绵劣。鷃鼠饮河。却已腹果。後之君子。正其遗漏。直其拘牵。毋使稍病於经。毋谓仅通乎教。宗风助起。实有望焉。


崑山葛[鼎*彗]谨述

 

般若纲要卷前


大般若经缘起    大般若经诸法要目    大般若经关键


○大般若经缘起


(载大智度论)


佛以何因缘。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譬如須弥山王。不以无事及小因缘而动。


答。三藏中广引诸喻。为声闻说法。不说菩萨道。中阿含经虽记弥勒作佛。亦不说种种菩萨行。今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有菩萨修念佛三昧。佛欲令彼於此三昧得增益。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菩萨念本所愿。大慈大悲。故初生时放大光明。作狮子吼。出家修道。六年苦行。舍苦行处。到菩提树下。坐金刚处。降魔众已。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王帝释请转法轮。佛受请说法。诸法甚深者。般若波罗蜜是。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有人疑佛不得一切智。佛自发诚言。我是一切智人。欲断一切众生疑。以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有众生应得度者。以佛大功德智慧无量。难知难解。故为恶师所惑。心没邪法。佛以大悲手拔之。令入佛道。欲宣示一切诸法实相。断一切众生疑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有恶邪人。怀嫉妬意诽谤。言佛智慧不出於人。断彼贡高邪慢意。故於般若经中。自说神德无量。三界特尊。为一切覆护。若发一念恶。获罪无量。发一净信。受人天乐。必得涅槃。


復次欲令人信受法故。


復次欲令众生欢喜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十力大师。难可值见。汝今已遇。我随时开发三十七品等。诸深法藏。恣汝采取。


復次一切众生。为结使病所烦恼。自有生死以来。无人能治此病者。我今出世。为大医王。是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有人念言。佛与人同。亦有生死。实受饥渴寒热老病。佛欲断彼意故。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示言我身不可思议。梵天王等。诸天祖父。於恒河沙等劫中。欲量我身。寻究我声。不能测度。况我智慧三昧。


復次有人应可度者。或以无智但求身乐。或有为道修着苦行。佛欲拔此二边。令入中道。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分別生身法身。供养果报。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见舍利塔品中说)。


復次欲说阿鞞跋致。及阿鞞跋致相故。


復次欲说魔幻魔伪魔事故。


復次为当来世人。供养般若波罗蜜因缘故。又欲授三乘记莂。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佛欲说第一义悉檀。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有四种悉檀见後)。


復次欲令长爪梵志等。大议论师。於佛法中生信。故说是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诸佛有二种说法。一者观人心随可度。二者观诸法相。今佛欲说诸法实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有二种说法。一者诤处。二者不诤处。诤处余经中已说。今欲说无诤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余经中多以三种门说法。所谓善门。不善门。无记门。今欲说非善门。非不善门。非无记门诸法相。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余经中随声闻法。说四念处。今欲以异法门。说四念处。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復次余经中佛说五众。无常苦空。无我相今欲以异法门说五众。故说般若波罗蜜经。


如摩诃般若波罗蜜。无量无边。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亦无量无边。是事广故。今略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因缘竟。

 

○大般若经诸法要目


(细目详经本文)


(学般若菩萨。所应知。所应习。此成佛法门)。


世间法  →  有为法 有漏法。


出世间法  →  无为法 无漏法。


五阴  :  (色受想行识)。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六尘  :  (色声香味触法)。


十二处  :  (根尘)。


十八界  :  (根尘识)。


四大  :  (地水火风)。


四谛  :  (苦集灭道)。


十二因缘  :  (无明 行 识 名色 六入 触 受 爱 取 有 生 死)。


六波罗蜜  :  (布施 尸罗 羼提 精进 禅定 般若)。


四念处  :  (身受心法亦名四念住)。


五根  :  (信根 念根 精进根 定根 慧根)。


五力  :  (五根增长名五力)。


四正勤  :  (不善法已生为断 未生不令生 善法未生令生 已生令增长)。


四如意足  :  (正勤心小散摄之以定)。


七觉支  :  (择法觉分 精进觉分 喜觉分 除觉分 定觉分 舍觉分 念觉分)。


八正道  :  (正见 正思惟 正方便 正念 正定 正语 正业 正命)。


九想  :  (胀想 坏想 血涂想 脓烂想 青想 瞰想 散想 骨想 烧想)。


八念  :  (念佛 念法 念僧 念戒 念舍 念天 念入出息 念死)。


十想  :  (无常想 苦想 无我想 食不净想 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死想 不净想 断想 离欲想 尽想)。


八背舍  :  (内有色外亦观色是初内无色外观色是二净背舍身作证是三四无色及灭受想合为八)。


八胜处  :  (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妙若丑是名胜智胜见 内无色相外观色青大不净观治徧一切处贪 内无色相外观色黄大不净观治徧一切处贪 内无色相外观色赤大不净观治徧一切处贪 内无色相外观色白大不净观治徧一切处贪)。


八解脱  :  (内有色观外色解脱 内无色观外色解脱 净胜解身作证具足住 超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思惟种种想入无边空处具足住 超一切空无边处入无边识处定具足住 超一切识无边处入无所有处定具足住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具足住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入灭想受定具足住)。


十一切处  :  (即上胜处此则徧缘为异)。


四禅  :  (有漏 无漏 亦有亦无 非有非无)。


四无色定  :  (空无边处 识无边处 无所有处 非想非非想处)。


九次第定  :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五虗空处 六识处 七无所有处 八非想非非想 九灭受想)。


十六行  :  (观苦四无常苦空无我观苦因四集因缘生观苦尽四尽灭妙出观道四道正行迹)。


十地  :  (正观地 种性地 第八地 见地 薄地 离欲地 已办地 独觉地 菩萨地 如来地)。


四果  :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三乘  :  (声闻 缘觉 菩萨 亦有独觉称辟支佛)。


四缘  :  (因缘 次第缘 缘缘 增上缘)。


十喻  :  (如幻 如焰 如水中月 如虚空 如响 如乾闼婆城 如梦 如影 如镜中像 如化)。


十八空  :  (内空 外空 内外空 空空 大空 第一义空 有为空 无为空 毕竟空 无始空 散空 性空 自相空 诸法空 不可得空 无法空 有法空 无法有法空)。


三明  :  (宿命明 天眼明 漏尽明)。


五眼  :  (肉眼 天眼 慧眼 法眼 佛眼)。


六通  :  (神境 天耳 他心 宿命 天眼 漏尽)。


四无量  :  (慈 悲 喜 舍)。


四摄法  :  (布施 爱语 利行 同事)。


四无畏  :  (正等觉无畏 漏尽无畏 障法无畏 尽苦道无畏)。


四无碍解  :  (义无碍 法无碍 辞无碍 乐说无碍)。


十行  :  (欢喜行 饶益行 无瞋恨行 无尽行 离痴乱行 善现行 无着行 尊重行 善法行 真实行)。

十忍

  :  (戒忍 知见忍 定忍 慧忍 解脱忍 空忍 无愿忍 无相忍 无常忍 无生忍)。

十力  :  (知是处非处智力 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知诸根胜劣智力 知种种解智力 知种种界智力 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知天眼无碍智力 知宿命无漏智力 知永断习气智力)。


十八不共法  :  (身无失 口无失 念无失 无异想 无不定心 无不知已舍 欲无减 精进无减 念无减 慧无减 解脱无减 解脱知见无减 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一切意业随智慧行 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三十二相


八十随好


一切智


道相智


一切相智


一切相微妙智


一切陀罗尼门


一切三摩地门


无忘失法


恒住舍性


真如法界


法性


不虗妄性


不变异性


平等性


法定


法住


实际


处空界


不思议界


十一智  :  (法智 比智 他心智 世智 苦智 集智 灭智 道智 尽智 无生智 如实智)。


三三昧  :  (有觉有观 无觉有观 无觉无观)。


三根  :  (未知欲知根 智根 知已根)。


三解脱门  :  (空 无相 无愿)。


十六知见  :  (我 众生 寿命 生者 养育士夫 补特伽罗 意生 儒童 作者 使作者 起者 使起者 受者 使受者 知者 见者)。


三十七助道品  :  (即四念处 五根 五力 四正勤 四如意足 七觉支 八正道)。  →  (附见)四悉檀  →  (一世界悉檀 二为人悉檀 三对治悉檀 四第一义悉檀)。  →  (论曰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


三观  :  (空 假 中)。  (龙树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


六相义  :  (总 別 同 异 成 坏)。

 

○大般若经关键


(般若譬彼神丹能点化世出世间法)。


无生    无着    无住    无二    无舍    无取    无护    无勤    无思    不垢    不净    不增    不减    无缚    无脱    无別    无断    不合    不散    空相    离相    寂灭相    寂静相    无相    无愿    无作    无诤    无所得    但有名    毕竟净    不可得    无二为方便    无生为方便    无所得为方便    (一法门如是一切法门亦如是)。

 

不着色有性不着色无性    不着色常不着色无常    不着色乐不着色苦    (举色而受想行识皆然一切法亦然)。

 

修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若相应若不相应


不着色寂静


不着色不寂静


色不与受合


受不与想合


想不与行合


行不与识合


过去世不与现在世合


现在世不与未来世合


萨婆若不与佛合


佛不与萨婆若合


佛不与菩提合


菩提不与佛合


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见诸法性差別故


前列世出世诸法。即次以般若关键者。苟学人敏利。知此。则世出世诸法。总皆融化为般若矣。如曰。无生。则法法皆无生。如曰。无二。则法法皆无二。直至向後。无缚无脱。不垢不净等。类此推去。六百卷般若。思过半矣。


古南沙门通门记

 

 
大般若经纲要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11/11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大般若经关法 下一篇大品经义疏(十卷但欠第二卷)
回向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