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撰述·经部 律部 | 论集部 密经仪轨部 | 中国撰述·华严部疏 | 方等部疏 | 般若部疏 | 法华部疏 | 涅槃部疏| 小乘经并圣贤集疏 | 大小乘释律部
中国撰述·大小乘释论部 | 中国撰述·三论宗 | 中国撰述·法相宗 | 天台宗 | 华严宗 | 真言宗 | 戒律宗 | 净土宗 | 禅宗 | 礼忏部 | 史传部
当前位置:清净莲海大藏经(非赢利,纯公益网站) -> 卍新纂续藏经 -> 中国撰述·般若部疏

TOP

般若心经解
2013-10-10 09:23:03 来源:清净莲海佛学网 作者: 【 】 浏览:219次 评论:0

卍新纂续藏经 第26册  No.562


【清 徐昌治解】


心经解


无依道人 徐昌治觐周父 解


男 徐升贞 徐乾贞 徐拱枢 徐頥贞 同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梵语也。般若云智慧。即人之本心。超情离见。湛寂圆悟之称。波罗蜜。云到彼岸。多。即众生。心。即人心。经。常也。法也。心是般若之体。般若是心之用。彼岸。是般若心中所诣之实境。


观自在菩萨。


观有二义。一者能观观慧。二者所观观相。能所契证。名为自在。以此契证之理。而导众生。即名菩萨。以一切众生。妄知莫返。而起三毒。造种种业。轮回三界。昇沈上下。穷劫无有得自在者。唯此菩萨。了诸法空。境智如如。在生死。不为生死根绊。在涅槃。不为涅槃果缚。自者。显物物头头。无非自己。在者。显尘尘刹刹。靡不充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者。乃能修习之行也。深般若者。乃所契证之智也。时者。能所双忘。智理俱泯之时也。此般若。无形无相。无方无所。无内无外。无边无表。无容拟议。故曰深。时字。追指旷劫以前而言。从此一得相应。则直至未来际。始终不离深般若矣。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释前菩萨。契入甚深般若。何由致耶。以一念中。见之所及。即名色蕴。领纳所见。即名受蕴。思惟不已。即名想蕴。迁变流动。即名行蕴。了別剖断。即名识蕴。五者阴隐沉沦。缠缚人心。故谓之蕴。一切苦厄。指众生也。言能修般若之菩萨。自心清净圆融。略无一点罣碍。便能度世间众生之有罣有碍。而有苦厄者。和盘邈出心字。而不显明心字。所以为妙。


一切五蕴。本来清净。常住一心。原是如来藏之真空。


○守口。摄意。身莫犯。亦度世法也。出世三乘。亦不过依五蕴。破除深浅建立。离五蕴。亦无三乘诸法也。


凡夫无智。为五蕴所缚。二乘智浅。为断空所缚。深般若。照见五蕴本来自空。即五蕴离五蕴不必屏除五蕴而後见其空也。这五蕴就是苦。五蕴既空。谁为苦者。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梵语舍利。此云鶖。葢此尊者。其母目利。如鶖鸟之目。时人借以贊称也。尊者因母得名。故呼为舍利子。此尊者。声闻中。智慧第一。以智慧堪入般若。故世尊特召告之。


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这不是蕴自为蕴。空自为空。乃一体而即是的色是法相之首。五蕴之初。故诸经欲释空义。皆约色说。一则以色是坚固妄想。凝结而成。是众生最易执着处。二则与虗空体相。敌对角立。是最难和会处。若於此勘破。则其余四蕴。瓦解氷消。所谓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也。


小乘。认色为实。有异於空之虗无。遂见色能障空。而空为色碍。菩萨见一切色俱无自性。此无性之色。即是无我空理。初不见有一丝毫。可以点染得空。亦不见一丝毫。可以夹杂得空。色相与空相。初无差別。故云不异。


二乘与初心菩萨。见空为断灭。异於色之染污。遂致灭色证空。而色为空碍。菩萨见自性空为真空。周遍法界。此无我空理。徧在一切色中。不见空外有个染污的色相。亦不见空中有可断灭的色相。空体与色体。了无变动。故云即是。


受想行识。亦復如是。


此以四蕴。例推前之色蕴。皆从缘生也。所言受者。领纳为性。领顺违俱非之三境。皆无实体。若领纳于顺。终有顺性。遇违境时。理不应起。是知受即是空。所言想蕴。亦无实体。若想前境。前境有体。不復想後。既復想後。则知无体。非空而何。所言行蕴。念念迁谢。无有寔性。若性在内。不应迁外。性若在外。不应迁内。是知内外无得。非空而何。所言识蕴。识有其三。一曰阿赖耶。二曰末耶。三曰了境。此三识其性元虗。互起互灭。本无可得。非空而何。所谓五蕴皆空者如此。不离五蕴而空五蕴。非行深般若到彼岸之菩萨。能如是乎。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前推空蕴。缘起无体。此直会归自心。显此经。以心为主。而亦未涉心字。


上文已说明五蕴皆空。恐人不能领略。认作观照功夫边事。信不及实相本然。所以就诸法中。指出空相来。使知本来实相。


寻常看色空。是个相反的。那知便是真如自相。故復呼舍利弗而告之曰。五蕴即空。其实不独五蕴。一切诸法。都是即空的。诸法从缘而生。缘生无性。其实法本无生。诸法缘离则灭。灭惟缘灭。其实法本无灭。是不生不灭的。虽在有漏色中。而体空不染。虽在无漏色内。而空体如故。是不垢不净的。此诸法空相。从来修证不到。德满不增。本来变坏不得。障尽非灭。是不增不减的。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以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而显真空也。葢将万法缘起。结归自心。而亦未显言心。


眼根。由明暗二尘。相牵相引。除其妄见。还其本明。都无所有。耳根。由动静二尘。相摄相援。除其妄听。还其本聪。都无所有。鼻根。舌根。身根。俱由生灭诸尘。自离自合。除其妄知。还其本分。都无所有。意根。由出入二尘。相起相伏。除其妄想。还其本觉。都无所有。六尘。又从根与识。分別而有。所谓若从耳听终难会。眼里闻声始得知。身安意肯。触处皆恬。根尘识俱无。界从奚立。总为迷心重者。说五蕴。为迷色重者。说十二入。为色心俱迷者。说十八界。此三科。有则为三有业障。无则为万象俱空。三有者。三世也。亦三界也。即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蕴。只是色心二字。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触。为色法。意为心法。佛性真空。有二种用。一自性用。一随缘用。譬如明镜空悬。不问物之来否。镜光具能现之功。曰自性用。忽有物至。随物现形。曰随缘用。十二处。以内根外尘。各有处所。故六识分別六尘。执妄成差。各有界限。名十八界。虽三六並举。重在六识。六识本唯一识。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承上言。凡人有明有不明。皆眼界为之累耳。眼界既空。明到尽处。何无无明。不抵于尽。到此才是眼之真空本相。生老病死。极是意中牵缠。不能忘情处。意识界既空。生到尽处。何无老死不抵於尽。到此才是意之真空本相。


真空中。本来常觉。觉则不动。当其动时。原是堪然不动。纯一大光明藏。何从而有无明。自行识以至老死。当处发生。随处灭尽。缘无可缘。起原无起。本性空。六根之身且无。将甚的为老死。而谓有老死尽耶。


无苦集灭道。


苦集。属世间因果也。灭道。出世间因果也。世间因果者。集是招感性。苦是逼迫性。以贪嗔痴。招感报业。而逼迫也。此逼迫性。不出八苦。唯声闻人。知此苦。便修戒定慧道。而入寂灭涅槃。


十二缘。既是大光明藏。那有流转还灭。种种差別次第耶。中下根。则須说苦方畏。说灭方忻。说集方厌。说道方修。故说四谛法。此方便中之方便。若是真性空中。生死即法身。结业即解脱。烦恼即般若。有何苦集。可以厌离。亦无灭道。可以修证。四谛亦是无有的。


四皆名谛者。以如来实语。永无变易故也。说此四谛。而先果後因者。欲令众生。知苦而断集。乐灭而慕道。始可离苦得乐也。


无智。亦无得。


此世尊。直以无智无得。统结上意。始焉以蕴与空。参观着力。犹知有法有相。至於根尘识界都断。而苦集灭道尽消。浑身世两忘。心境俱融。真空真理。妙应无穷。又乌知夫般若而有智。与度一切苦厄而有得哉。


知空智。与所知空理。皆不可得。曰无智无得。


以无所得故。


承上起下。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至此才揭出一个心字。所谓结归自心也。葢前广显缘生。即是性空般若。一无所得。故曰以无所得故。菩萨依此性空般若。圆证自心。了无遗余。故曰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且此心。刹那不住。如大宝聚。纤毫不存。如闪电光。无容拟议。更无一物可作障碍。心法如是之净。何恐怖而不除。何颠倒之不远。何梦想之可乱。何涅槃之不得。其自在为何如。菩提萨埵者。能依之人也。般若波罗蜜多者。所依之法也。


菩萨於此无所得的真空。着个依字。色空生灭。净垢增减。蕴界处入。缘谛智得。种种都是罣碍人心的法相。惟般若照见真空。到无所得处。则荡然一无罣碍。何等自在。观至此。业性都亡。一切所作。无有作者。依而无依。尽十方世界。在自己光明里。安有一法与我为缘为对。正智既明。颠倒自息。无端梦想。消归净尽。所谓眼若不睡。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也。无恐怖。则出息不涉众缘。无梦想。则入息不居阴界。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无余涅槃。方得究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显诸佛。亦依般若性空。而圆证自心。葢阿耨多罗。虽然果称。亦实自心之別名也。万法至心而极。名曰无上。更无邪正等差。名曰正等。无法不了。名曰正觉。实觉昏迷之识性。能照万法之重衢。是知三界无別法。惟是一心造。不惟菩萨如是修证。三世诸佛。莫不皆依般若得成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是无上呪。是无等等呪。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虗。


故字。紧接上文。可见般若波罗蜜多。是诸佛菩萨之托命。而六百卷之真谛也。其妙义岂易言哉。慧性降魔。是大神呪。心灯破暗。是大明呪。莫可踰越。是无上呪。无可等伦。是无等等呪。其神通广大。果报无边。此结般若功用广大。除苦得乐。决定无疑。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呪。即说呪曰。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去也。度也。重言揭谛者。自度而普度他也。波罗揭谛者。慧筏也。波罗僧揭谛者。普愿同登彼岸也。菩提萨婆诃者。慈航无滞碍也。佛说此呪。天龙八部等众护持。此系密谛。夫非护善遮恶之意。呪者愿也。愿诸众生。皆如我之得成正觉也。


○亦云。鬼神王之名号。此经亦具三分。观自在菩萨至度一切苦厄。属序分。葢因菩萨而序起法门也。告舍利子。至般若是大神呪。属正宗分。正以性空会心。与声闻说也。後说呪文。意属流通。葢此流通。非同他经。以无相般若。非可文言贊说弘持。直於无言无说。无思无解。以默契於言先。领略於物表。是为真弘通般若。真流传正宗。故以密呪宣在经末。


般若六百余卷。独此名心经者。以其不说枝叶。而单说根本也。奘师为性相二宗法主。其於相宗。集成百卷。独译此卷。扫尽诸相。单说真空。此是文殊智门。却首举观自在者何。正以诸佛说法。单为众生度苦。若不发大悲心。纵具根本智。自救不了。观音。是度苦厄大悲菩萨。故首举之。以为真空妙智的榜样。


此经凡六译。一东晋姚秦鸠摩罗什译。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呪经。二唐玄奘译。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唐般若利言译。名与奘师译同。四宋法月译。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五宋施护译。名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六元达里麻剌怛柰译。名出有坏圣母智慧到彼岸心经。


古传奘师。至罽宾国。道险。宿空室中。忽有僧口授心经。遂得降伏虎豹。避远魑魅。达西域。


贤首。以此经为释迦牟尼佛说。寻珠云。此观自在菩萨所说也。施护本云。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三摩提竟。舍利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人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说此经。此经乃世尊所说大品般若之精要。故知菩萨之说。即世尊之语也。观自在。即观世音。


一释名。二辨体。三明宗。四论用。五判教相。今题以法喻为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大乘为教相。

 


楞严经七处徵心


先示三观。为开佛知见之根本。


次破妄心不在内。而灵知之心。在六根门头。明明不昧。了了常知。


二扫除执心在外。


三破心不随根。心见山河。亦应见眼。若使心能见眼。眼反为心所缘之境。不是能生之根。


四破见暗不成见内。合眼见暗之时。名为反观身中。是则开眼见明之时。应反观己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


五破心不随合。谓法有定相。心无定体。既无定体。则无合处。


六因执中间。先为审定中间在身在境。而後两破其中。俱无定在。


七破无着。世尊在般若会中。谈无着真宗。不在内外中间。正言心无处所。无处住心。不应復有所着。


法身无在。而无不在。始阿难计心在内在外潜根双计随合中间。是以心为有在。故世尊以无在破之。及至第七。又计心为无在。世尊復以相有则在破之。总显无在无不在之旨。

 

如来十大弟子


迦叶头陀。阿难多闻。舍利弗智慧。目连神通。罗睺罗密行。阿那律天眼。富楼那说法。迦旃延论义。优波离持律。須菩提解空。皆称第一。

 

大千世界


相传以須弥山为中。分东西南北四大洲。南阎浮提。东弗于逮。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一州分八所。又有一中所。为三十三天。即谓忉利天成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曰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曰中千。又如此一千中千世界。曰大千。三次言千。故谓三千大千。至日月在此山半腰中。绕山而行。照处为昼。背处为夜。

 

无余涅槃


涅槃已登彼岸。超出轮回。是修行极地。无余有三。一烦恼余。一业余。一果报余。非大乘最上乘未易臻此。

 

三乘


一声闻乘。罗汉得道。全赖佛语指示。二缘觉乘。辟支佛得道。缘有感触而心悟。三菩萨乘。不惟修行六度。通修万行。志在广济。是登大乘。

 

六度


一布施。为檀波罗蜜。二持戒。为尸罗波罗蜜。三忍辱。为羼提波罗蜜。四精进。为毘离耶波罗蜜。五禅定。为禅波罗蜜。六智慧。为般若波罗蜜。六者全则登彼岸。故云六度。

 

十地


一欢喜地。达佛境界。一离垢地。同异性灭。一发光地。净极明生。一现慧地。明极光满。一现前地。同异不生。一难胜地。性净明露。一远行地。尽真如际。一不动地。合真如心。一善慧地。发真如用。一慈云地。覆涅槃海。


般若心经句义一卷


清 净挺着


收于阅经十二种第十

 

 
般若心经解PDF
Tags: 责任编辑:莲海法雨
】【打印繁体】【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心经大意 下一篇般若心经请益说
回向偈